목록고전/논형 (1613)
건빵이랑 놀자
07 此謂三命. 亦有三性 : 有正, 有隨, 有遭. 正者, 稟五常之性也 ; 隨者, 隨父母之性[也] ; 遭者, 遭得惡物象之故也. 故姙婦食免, 子生缺脣. 『月令』曰: “是月也, 雷將發聲, 有不戒其容者, 生子不備, 必有大凶.” 瘖聾跛盲, 氣遭胎傷, 故受性狂悖. 羊舌似我初生之時, 聲似豺狼, 長大性惡, 被禍而死. 在母身時, 遭受此性, 丹朱·商均之類是也. 性命在本, 故『禮』有胎敎之法 : 子在身時, 席不正不坐, 割不正不食, 非正色目不視, 非正聲耳不聽. 及長, 置以賢師良傅, 敎君臣父子之道. 賢不肖在此時矣. 受氣時, 母不謹愼, 心妄慮邪, 則子長大, 狂悖不善, 形體醜惡. 素女對黃帝陳五(御)女之法, 非徒傷父母之身, 乃又賊男女之性. 인용목차
06 正命者, 至百而死. 隨命者, 五十而死. 遭命者, 初稟氣時遭凶惡也, 謂姙娠之時遭得惡[物]也, 或遭雷雨之變, 長大夭死. 인용목차
05 凡人受命, 在父母施氣之時, 已得吉凶矣. 夫性與命異, 或性善而命凶, 或性惡而命吉. 操行善惡者, 性也 ; 禍福吉凶者, 命也. 或行善而得禍, 是性善而命凶 ; 或行惡而得福, 是性惡而命吉也. 性自有善惡, 命自有吉凶. 使命吉之人, 雖不行善, 未必無福 ; 凶命之人, 雖勉操行, 未必無禍. 孟子曰: “求之有道, 得之有命.” 性善乃能求之, 命善乃能得之. 性善命凶, 求之不能得也. 行惡者禍隨而至, 而盜跖·莊蹻, 橫行天下, 聚黨數千, 攻奪人物, 斷斬人身, 無道甚矣, 宜遇其禍, 乃以壽終. 夫如是, 隨命之說, 安所驗乎? 遭命者, 行善於內, 遭凶於外也. 若顔淵·伯牛之徒, 如何遭凶? 顔淵·伯牛, 行善者也, 當得隨命, 福祐隨至, 何故遭凶? 顔淵困於學, 以才自殺 ; 伯牛空居而遭惡疾. 及屈平·伍員之徒, 盡忠輔上, 竭王臣之節, 而楚放其..
04 傳曰: “說命有三 : 一曰正命, 二曰隨命, 三曰遭命.” 正命, 謂本稟之自得吉也. 性然骨善, 故不假操行以求福而吉自至, 故曰正命. 隨命者, 戮力操行而吉福至, 縱情施欲而凶禍到, 故曰隨命. 遭命者, 行善得惡, 非所冀望, 逢遭於外而得凶禍, 故曰遭命. 인용목차
03 國命繫於衆星, 列宿吉凶, 國有禍福 ; 衆星推移, 人有盛衰. 人之有吉凶, 猶歲之有豐耗, 命(人)有衰盛, 物有貴賤. 一歲之中, 一貴一賤 ; 一壽之間, 一衰一盛. 物之貴賤, 不在豐耗 ; 人之衰盛, 不在賢愚. 子夏曰 “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 , 而不曰“死生在天, 富貴有命”者, 何則? 死生者, 無象在天, 以性爲主. 稟得堅彊之性, 則氣渥厚而體堅彊, 堅彊則壽命長, 壽命長則不夭死. 稟性軟弱者, 氣少泊而性(體)羸窳, 羸窳則壽命短, 短則蚤死. 故言“有命” , 命則性也. 至於富貴所稟, 猶性所稟之氣, 得衆星之精. 衆星在天, 天有其象, 得富貴象則富貴, 得貧賤象則貧賤, 故曰“在天” . 在天如何? 天有百官, 有衆星, 天施氣而衆星布精, 天所施氣, 衆星之氣在其中矣. 人稟氣而生, 含氣而長, 得貴則貴, 得賤則賤. 貴或秩有高下, 富或貲..
02 言有命者曰: @夫天下之大, 人民之衆, 一歷陽之都, 一長平之@坑, 同命俱死, 未可怪也. 命當溺死, 故相聚於歷陽 ; 命當壓死, 故相積於長平. 猶高祖初起, 相工入豐·沛之邦, 多封侯之人矣, 未必老少男女俱貴而有相也, 卓礫(躒)時見, 往往皆然. 而歷陽之都, 男女俱沒 ; 長平之@坑, 老少並陷, 萬數之中, 必有長命未當死之人, 遭時衰微, 兵革並起, 不得終其壽. 人命有長短, 時有盛衰, 衰則疾病, 被災蒙禍之驗也. 宋·衛·陳·鄭同日並災, 四國之民, 必有祿盛未當衰之人, 然而俱災, 國禍陵之也. 故國命勝人命, 壽命勝祿命. 人有壽夭之相, 亦有貧富貴賤之法, 俱見於體. 故壽命脩短, 皆稟於天 ; 骨法善惡, 皆見於體. 命當夭折, 雖稟異行, 終不得長 ; 祿當貧賤, 雖有善性, 終不得遂. 項羽且死, 顧謂其徒曰: “吾敗乃命, 非用兵之過.” ..
01 墨家之論, 以爲人死無命 ; 儒家之議, 以爲人死有命. 言有命者, 見子夏言 “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 . 言無命者, 聞歷陽之都, 一宿沉而爲湖 ; 秦將白起@坑趙降卒於長平之下, 四十萬衆, 同時皆死 ; 春秋之時, 敗績之軍, 死者蔽草, 尸且萬數 ; 饑饉之歲, 餓者滿道 ; 溫氣疫癘, 千戶滅門, 如必有命, 何其秦·齊同也? 인용목차
07 非唯人行, 物亦有之. 長數仞之竹, 大連抱之木, 工技之人, 裁而用之, 或成器而見擧持, 或遺材而遭廢棄. 非工技之人有愛憎也, 刀斧(之)如(加)有偶然也. 蒸穀爲飯, 釀飯爲酒, 酒之成也, 甘苦異味 ; 飯之熟也, 剛柔殊和. 非庖廚酒人有意異也, 手指之調有偶適也. 調飯也殊筐而居, 甘酒也異器而處, 蟲墮一器, 酒棄不飮 ; 鼠涉一筐, 飯捐不食. 夫百草之類, 皆有補益, 遭醫人采掇, 成爲良藥 ; 或遺枯澤, 爲火所爍(燎). 等之金也, 或爲劍戟, 或爲鋒銛. 同之木也, 或梁於宮, 或柱於橋. 俱之火也, 或爍脂燭, 或燔枯草. 均之土也, 或基殿堂, 或塗軒戶. 皆之水也, 或漑鼎釜, 或澡腐臭. 物善惡同, 遭爲人用, 其不幸偶, 猶可傷痛, 況含精氣之徒乎? 虞舜, 聖人也, 在世宜蒙全安之福, 父頑母嚚, 弟象敖狂, 無過見憎, 不惡而得罪, 不幸甚..
06 韓昭侯醉臥而寒, 典冠加之以衣, 覺而問之, 知典冠愛己也, 以越職之故, 加之以罪. 衛之驂乘者, 見御者之過, 從後呼車, 有救危之義, 不被其罪. 夫驂乘之呼車, 典冠之加衣, 同一意也. 加衣恐主之寒, 呼車恐君之危, 仁惠之情, 俱發於心. 然而於韓有罪, 於衛爲忠, 驂乘偶, 典冠不偶也. 인용목차
05 俱稟元氣, 或獨爲人, 或爲禽獸. 並爲人, 或貴或賤, 或貧或富. 富或累金, 貧或乞食 ; 貴至封侯, 賤至奴僕. 非天稟施有左右也, 人物受性有厚薄也. 俱行道德, 禍福不均 ; 並爲仁義, 利害不同. 晉文脩文德, 徐偃行仁義, 文公以賞賜, 偃王以破滅. 魯人爲父報仇, 安行不走, 追者捨之 ; 牛缺爲盜所奪, 和意不恐, 盜還殺之. 文德與仁義同, 不走與不恐等, 然文公·魯人得福, 偃王·牛缺得禍者, 文公·魯人幸, 而偃王·牛缺不幸也. 인용목차
04 故孔子曰: “君子有不幸而無有幸, 小人有幸而無不幸.” 又曰: “君子處易以俟命, 小人行險以徼幸.” 佞幸之徒, 閎·籍孺之輩, 無德薄才, 以色稱媚, 不宜愛而受寵, 不當親而得附, 非道理之宜, 故太史公爲之作傳. 邪人反道而受恩寵, 與此同科, 故合其名謂之『佞幸』. 無德受恩, 無過遇禍, 同一實也. 인용 목차
03 災氣加人, 亦此類也, 不幸遭觸而死, 幸者免脫而生. 不幸者, 不徼幸也. 孔子曰: “人之生也直, 罔之生也幸.” 則夫順道而觸者, 爲不幸矣. 立巖墻之下, 爲壞所壓 ; 蹈坼岸之上, 爲崩所墜. 輕遇無端, 故爲不幸. 魯城門久朽欲頓, 孔子過之, 趨而疾行. 左右曰: “久矣!” 孔子曰: “惡其久也.” 孔子戒愼已甚, 如過遭壞, 可謂不幸也. 인용목차
02 孔子門徒七十有餘, 顔回蚤夭. 孔子曰: “不幸短命死矣.” 短命稱不幸, 則知長命者幸也, 短命者不幸也. 服聖賢之道, 講仁義之業, 宜蒙福祐. 伯牛有疾, 亦復顔回之類, 俱不幸也. 螻蟻行於地, 人擧足而涉之, 足所履, 螻蟻苲(笮)死 ; 足所不蹈, 全活不傷. 火燔野草, 車轢所致, 火所不燔, 俗或喜之, 名曰幸草. 夫足所不蹈, 火所不及, 未必善也, 擧火行有(道)適然也. 由是以論, @癰疽之發, 亦一實也. 氣結閼積, 聚爲@癰, 潰爲疽, 創, 流血出膿. 豈@癰疽所發, 身之善穴哉? 營衛之行, 遇不通也. 蜘蛛結網, 蜚蟲過之, 或脫或獲 ; 獵者張羅, 百獸羣擾, 或得或失. 漁者罾江湖之魚, 或存或亡. 或@姦盜大辟而不知, 或罰贖小罪而發覺. 인용목차
01 凡人操行, 有賢有愚, 及遭禍福, 有幸有不幸. 擧事有是有非, 及觸賞罰, 有偶有不偶. 並時遭兵, 隱者不中 ; 同日被霜, 蔽者不傷. 中傷未必惡, 隱蔽未必善, 隱蔽幸, 中傷不幸. 俱欲納忠, 或賞或罰 ; 並欲有益, 或信或疑. 賞而信者未必眞, 罰而疑者未必僞, 賞信者偶, 罰疑不偶也. 인용목차
05 何以明人年以百爲壽(數)也? 世間有矣. 儒者說曰: “太平之時, 人民侗長, 百歲左右, 氣和之所生也.”『堯典』曰: “朕在位七十載.” 求禪得舜, 舜徵三(二)十歲在位, 堯退而老, 八歲而終, 至殂落, 九十八歲. 未在位之時, 必已成人. 今計數百有餘矣. 又曰: “舜生三十, 徵用三(二)十, 在位五十載, 陟方乃死.” 適百歲矣. 文王謂武王曰: “我百, 爾九十, 吾與爾三焉.” 文王九十七而薨, 武王九十三而崩. 周公, 武王之弟也, 兄弟相差, 不過十年. 武王崩, 周公居攝七年, 復政退老, 出入百歲矣. 邵公, 周公之兄也, 至康王之時, 尙爲太保, 出入百有餘歲矣. 聖人稟和氣, 故年命得正數. 氣和爲治平, 故太平之世, 多長壽人. 百歲之壽, 蓋人年之正數也, 猶物至秋而死, 物命之正期也. 物先秋後秋, 則亦如人死, 或增百歲, 或減百也 ; 先秋..
04 百歲之命, 是其正也. 不能滿百者, 雖非正, 猶爲命也. 譬猶人形一丈, 正形也. 名男子爲丈夫, 尊公嫗爲丈人. 不滿丈者, 失其正也, 雖失其正, 猶乃爲形也. 夫形不可以不滿丈之故謂之非形, 猶命不可以不滿百之故謂之非命也. 非天有長短之命, 而人各有稟受也. 由此言之, 人受氣命於天, 卒與不卒, 同也. 語曰: “圖王不成, 其弊可以霸.” 霸者, 王之弊也. 霸本當至於王, 猶壽當至於百也. 不能成王, 退而爲霸 ; 不能至百, 消而爲夭. 王霸同一業, 優劣異名 ; 壽夭或一氣, 長短殊數. 何以知不滿百爲夭者百歲之命也? 以其形體小大長短同一等也. 百歲之身, 五十之體, 無以異也 ; 身體不異, 血氣不殊 ; 鳥獸與人異形, 故其年壽與人殊數. 인용목차
03 天地生物, 物有不遂 ; 父母生子, 子有不就. 物有爲實, 枯死而墮 ; 人有爲兒, 夭命而傷. 使實不枯, 亦至滿歲 ; 使兒不傷, 亦至百年. 然爲實·兒而死枯者, 稟氣薄, 則雖形體完, 其虛劣氣少, 不能充也. 兒生, 號啼之聲鴻朗高暢者壽, 嘶喝濕下者夭. 何則? 稟壽夭之命, 以氣多少爲主性也. 婦人疏字者子活, 數乳者子死, [譬若瓠, 華多實少也.] 何則? 疏而氣渥, 子堅彊 ; 數而氣薄, 子軟弱也. 懷子而前已産子死, 則謂所懷不活, 名之曰懷. 其意以爲, 已産之子死, 故感傷之子失其性矣. 所産子死, 所懷子凶者, 字乳亟數, 氣薄不能成也 ; 雖成人形體, 則易感傷, 獨先疾病, 病獨不治. 인용목차
02 夫稟氣渥則其體彊, 體彊則其命長 ; 氣薄則其體弱, 體弱則命短, 命短則多病壽短. 始生而死, 未産而傷, 稟之薄弱也 ; 渥彊之人, 不(必)卒其壽. 若夫無所遭遇, 虛居困劣, 短氣而死, 此稟之薄, 用之竭也. 此與始生而死, 未産而傷, 一命也, 皆由稟氣不足, 不自致於百也. 人之稟氣, 或充實而堅强, 或虛劣而軟弱. 充實堅强, 其年壽 ; 虛劣軟弱, 失棄其身. 인용목차
01 凡人稟命有二品, 一曰所當觸値之命, 二曰彊壽夭之命. 所當觸値, 謂兵燒壓溺也 ; 彊壽弱夭, 謂稟氣渥薄也. 兵燒壓溺, 遭以所稟爲命, 未必有審期也. 若夫彊弱夭壽, 以百爲數 ; 不至百者, 氣自不足也. 인용목차
11 富貴之福, 不可求致 ; 貧賤之禍, 不可苟除也. 由此言之, 有富貴之命, 不求自得. 信命者曰: “自知吉, 不待求也. 天命吉厚, 不求自得 ; 天命凶厚, 求之無益.” 夫物不求而自生, 則人亦有不求貴而[自]貴者矣. 人情有不敎而自善者, 有敎而終不善者矣, 天性猶命也. 越王翳逃山中, 至誠不願, 自冀得代. 越人燻其穴, 遂不得免, 彊立爲君. 而天命當然, 雖逃避之, 終不得離, 故夫不求自得之貴歟? 인용목차
10 天命難知, 人不耐審, 雖有厚命, 猶不自信, 故必求之也. 如自知, 雖逃富避貴, 終不得離. 故曰: “力勝貧, 愼勝禍.” 勉力勤事以致富, 砥才明操以取貴 ; [農夫力耕得穀多, 商賈遠行得利深]. 廢時失務, 欲望富貴, 不可得也. 雖云有命, 當須索之. 如信命不求, 謂當自至, 可不假而自得, 不作而自成, 不行而自至? 夫命富之人, 筋力自彊, 命貴之人, 才智自高, 若千里之馬, [氣力自勁], 頭目蹄足自相副也. 有求而不得者矣, 未必不求而得之者也. 精學不求貴, 貴自至矣 ; 力作不求富, 富自到矣. 인용목차
09 前世明是非, 歸之於命也, 命審然也. 信命者, 則可幽居俟時, 不須勞精苦形求索之也, 猶珠玉之在山澤, [不求貴價於人, 人自貴之]. 인용목차
08 夫富貴不欲爲貧賤, 貧賤自至 ; 貧賤不求爲富貴, 富貴自得也. 春夏囚死, 秋冬王相, 非能爲之也 ; 日朝出而暮入, 非[能]求之也, 天道自然. 代王自代入爲文帝, 周亞夫以庶子爲條侯, 此時代王非太子, 亞夫非適嗣, 逢時遇會, 卓然卒至. 命貧以力勤致富, 富至而死 ; 命賤以才能取貴, 貴至而免. 才力而致富貴, 命祿不能奉持, 猶器之盈量, 手之持重也. 器受一升, 以一升則平, 受之如過一升, 則滿溢也 ; 手擧一鈞, 以一鈞則平, 擧之過一鈞, 則躓仆矣. 인용목차
07 孔子曰: “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 魯平公欲見孟子, 嬖人臧倉毁孟子而止. 孟子曰: “天也!” 孔子聖人, 孟子賢者, 誨人安道, 不失是非, 稱言命者, 有命審也. 『淮南書』曰: “仁鄙在時不在行, 利害在命不在智.” 賈生曰: “天不可與期, 道不可與謀, 遲速有命, 焉識其時?” 高祖擊黥布, 爲流矢所中, 疾甚. 呂后迎良醫, 醫曰: “可治.” 高祖罵之曰: “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 此非天命乎! 命乃在天, 雖扁鵲何益?” 韓信與帝論兵, 謂高祖曰: “陛下所謂天授, 非智力所得.” 揚子雲曰: “遇不遇, 命也.” 太史公曰: “富貴不違貧賤, 貧賤不違富貴.” 是謂從富貴爲貧賤, 從貧賤爲富貴也. 인용목차
06 殊不知才知行操雖高, 官位富祿有命. 才智之人, 以吉盛時擧事而福至, 人謂才智明審 ; 凶衰禍來, 謂愚闇. 不知吉凶之命, 盛衰之祿也. 白圭·子貢, 轉貨致富, 積累金玉. 人謂術善學明, [非也]. 主父偃辱賤於齊, 排擯不用 ; 赴闕擧疏, 遂用於漢, 官至齊相. 趙人徐樂亦上書, 與偃章會, 上善其言, 徵拜爲郎. 人謂偃之才, 樂之慧, 非也. 儒者明說一經, 習之京師, 明如匡穉圭, 深如趙子都, 初階甲乙之科, 遷轉至郎博士. 人謂經明才高所得, 非也. 而說若范雎之干秦明(昭), 封爲應侯 ; 蔡澤之說范雎, 拜爲客卿. 人謂雎·澤美善所致, 非也. 皆命祿貴富善至之時也. 인용목차
05 世之論事者, 以才高[者]當爲將相, 能下者宜爲農商. 見智能之士, 官位不至, 怪而訾之曰: “是必毁於行操.” 行操之士, 亦怪毁之曰: “是必乏於才知.” 인용목차
04 貴富有命{福}祿, 不在賢哲與辯慧. 故曰: “富不可以籌筴得, 貴不可以才能成.” 智慮深而無財, 才能高而無官. 懷銀紆紫, 未必稷·契之才 ; 積金累玉, 未必陶朱之智. 或時下愚而千金, 頑魯而典城. 故官(宦)御同才, 其貴殊命 ; 治生鈞知, 其富異祿. 祿{命}有貧富, 知不能豐殺 ; {性}命有貴賤, 才不能進退. 成王之才, 不如周公 ; 桓公之知, 不若管仲, 然成·桓受尊命, 而周·管稟卑秩也. 案古人君希有不學於人臣, 知博希有不爲父師, 然而人君猶以無能處主位, 人臣猶以鴻才爲廝役. 故貴賤在命, 不在智愚 ; 貧富在祿, 不在頑慧. 인용목차
03 世俗見人節行高, 則曰: “賢哲如此, 何不貴?” 見人謀慮深, 則曰: “辯慧如此, 何不富?” 인용목차
02 使富貴若鑿溝伐薪, 加勉力之趨, 致彊健之勢, 鑿不休則溝深, 斧不止則薪多, 無命之人, 皆得所願, 安得貧賤凶危之患哉? 然則, 或時溝未通而遇湛, 薪未多而遇虎. 仕宦不貴, 治産不富, 鑿溝遇湛, 伐薪逢虎之類也. 有才不得施, 有智不得行 ; 或施而功不立, 或行而事不成, 雖才智如孔子, 猶無成立之功. 인용목차
01 凡人遇偶及遭累害, 皆由命也. 有死生壽夭之命, 亦有貴賤貧富之命. 自王公逮庶人, 聖賢及下愚, 凡有首目之類, 含血之屬, 莫不有命. 命當貧賤, 雖富貴之, 猶涉禍患, [失其富貴]矣 ; 命當富貴, 雖貧賤之, 猶逢福善, [離其貧賤]矣. 故命貴從賤地自達, 命賤從富位自危. 故夫富貴若有神助, 貧賤若有鬼禍. 命貴之人, 俱學獨達, 並仕獨遷 ; 命富之人, 俱求獨得, 並爲獨成. 貧賤反此, 難達, 難遷, [難得], 難成 ; 獲過受罪, 疾病亡遺, 失其富貴, 貧賤矣. 是故才高行厚, 未必(可)保其必富貴 ; 智寡德薄, 未可信其必貧賤. 或時才高行厚, 命惡, 廢而不進 ; 知寡德薄, 命善, 興而超踰. 故夫臨事知愚, 操行淸濁, 性與才也 ; 仕宦貴賤, 治産貧富, 命與時也. 命則不可勉, 時則不可力, 知者歸之於天, 故坦蕩恬忽, 雖其貧賤, 인용목차
10 然而太山之惡, 君子不得名 ; 毛髮之善, 小人不得有也. 以玷汚言之, 淸受塵而白取垢 ; 以毁謗言之, 貞良見妬, 高奇見噪 ; 以遇罪言之, 忠言招患, 高行招恥 ; 以不純言之, 玉有瑕而珠有毁. 焦陳留君兄, 名稱兗州, 行完跡潔, 無纖芥之毁 ; 及其當爲從事, 刺史焦康絀而不用. {夫未進也, 被三累 ; 已用也, 蒙三害, 雖孔丘·墨翟不能自免, 顔回·曾參不能全身也.} 何則? 衆好純譽之人, 非眞賢也. 公侯已下, 玉石雜糅 ; 賢士之行, 善惡相苞. 夫采玉者破石拔玉, 選士者棄惡取善, 夫如是, 累害之人負世以行, 指擊之者從何往哉? 인용목차
09 或曰: “言有招患, 行有召耻, 所在常由小人.” 夫小人性患耻者也, 含邪而生, 懷僞而遊, 沐浴累害之中, 何招召之有? 故夫火生者不傷濕, 水居者無溺患, 火不苦熱, 水不痛寒, 氣性自然焉. [召]招之, 君子也, 以忠言招患, 以高行招耻, 何世不然? 인용목차
08 聖賢不治名, 害至不免辟, 形章墨短, 掩匿白長, 不理身寃, 不弭流言, 受垢取毁, 不求潔完, 故惡見而善不彰, 行@缺而跡不顯. 邪僞之人, 治身以巧俗, 脩詐以偶衆, 猶漆盤盂之工, 穿墻不見 ; 弄丸劍之倡, 手指不知也. 世不見短, 故共稱之 ; 將不聞惡, 故顯用之. 夫如是, 世俗之所謂賢潔者, 未必非惡 ; 所謂邪汚者, 未必非善也. 인용목차
07 臧倉之毁未嘗絶也, 公伯寮之遡未嘗滅也, 垤成丘山, 汙爲江河矣. 夫如是, 巿虎之訛, 投杼之誤, 不足怪, 則玉變爲石, 珠化爲礫, 不足詭也. 何則? 昧心冥冥之知使之然也. 文王所以爲糞土, 而惡來所以爲金玉也, 非紂憎聖而好惡也, 心知惑蔽. 蔽惑不能審, 則微子十去, 比干五剖, 未足痛也. 故三監讒聖人, 周公奔楚. 後母毁孝子, 伯奇放流. 當時周世孰有不惑乎? 後『鴟鴞』作, 而『黍離』興, 諷詠之者, 乃悲傷之. 故無雷風之變, 周公之惡不滅 ; 當夏不隕霜, 鄒衍之罪不除. 德不能感天, 誠不能動變, 君子篤信審己也, 安能遏累害於人? 인용목차
06 古賢美極, 無以衛身, 故循性行以俟累害者, 果賢潔之人也! 極累害之謗, 而賢潔之實見焉. 立賢潔之跡, 毁謗之塵安得不生? 絃者思折伯牙之指, 御者願摧王良之手. 何則? 欲專良善之名, 惡彼之勝己也. 是故魏女色艶, 鄭袖鼻(劓)之 ; 朝吳忠貞, 無忌逐之. 戚施彌妬, 蘧除多佞. 是故濕堂不灑塵, 卑屋不蔽風 ; 風衝之物不得育, 水湍之岸不得峭. [夫]如是, 牖里·陳·蔡可得知, 而沈江蹈河###也. 以軼才取容媚於俗, 求全功名於將, 不遭鄧析之禍, 取子胥之誅, 幸矣. 孟賁之尸, 人不刃者, 氣絶也. 死灰百斛, 人不沃者, 光滅也. 動身章智, 顯光氣於世, 奮志敖黨, 立卓異於俗, 固常通人所讒嫉也. 以方心偶俗之累, 求益反損, 蓋孔子所以憂心, 孟軻所以惆悵也. 德鴻者招謗, 爲士者多口. 以休熾之聲, 彌口舌之患, 求無危傾之害, 遠矣. 인용목차
05 論者旣不知累害[所從生, 又不知被累害]者行賢潔也, 以塗搏泥, 以黑點繒, 孰有知之? 淸受塵, 白取垢, 靑蠅所汙, 常在練素. 處顚者危, 勢豐者虧, 頹墜之類, 常在懸垂. 屈平潔白, 邑犬羣吠, 吠所怪也, 非俊疑傑, 固庸能也. 偉士坐以俊傑之才, 招致羣吠之聲. 夫如是, 豈宜更勉奴下, 循不肖哉? 不肖奴下, 非所勉也, 豈宜更偶俗全身以弭謗哉? 偶俗全身, 則鄕原也. 鄕原之人, 行全無闕, 非之無擧, 刺之無刺也. 此又孔子之所罪, 孟軻之所愆也. 인용목차
04 動百行, 作萬事, 嫉妬之人, 隨而雲起, 枳棘鉤掛容體, @蜂@蠆之黨, 啄(喙)螫懷操(慘), 豈徒六哉? 六者章章, 世曾不見. 夫不原士之操行有三累, 仕宦有三害, 身完全者謂之潔, 被毁謗者謂之辱, 官升進者謂之善, 位廢退者謂之惡. 完全升進, 幸也, 而稱之 ; 毁謗廢退, 不遇也, 而訾之, 用心若此, 必爲三累三害也. 인용목차
03 何謂三累三害? 凡人操行, 不能愼擇友, 友同心恩篤, 異心踈薄, 踈薄怨恨, 毁傷其行, 一累也. 人才高下, 不能鈞同. 同時並進, 高者得榮, 下者慙恚, 毁傷其行, 二累也. 人之交遊, 不能常歡, 歡則相親, 忿則踈遠, 踈遠怨恨, 毁傷其行, 三累也. 位少人衆, 仕者爭進, 進者爭位, 見將相毁, 增加傅致, 將昧不明, 然納其言, 一害也. 將吏異好, 淸濁殊操, 淸吏增郁郁之白, 擧涓涓之言, 濁吏懷恚[怨]恨, 徐求其過, 因纖微之謗, 被以罪罰, 二害也. 將或幸佐吏之身, 納信其言 ; 佐吏非淸節, 必拔人越次. 迕失其意, 毁之過度 ; 淸正之仕, 抗行伸志, 遂爲所憎, 毁傷於將, 三害也. 夫未進也, 身被三累 ; 已用也, 身蒙三害, 雖孔丘·墨翟不能自免, 顔回·曾參不能全身也. 인용목차
02 脩身正行, 不能來福 ; 戰栗戒愼, 不能避禍. 禍福之至, 幸不幸也. 故曰: “得非己力, 故謂之福 ; 來不由我, 故謂之禍.” 不由我者, 謂之何由? 由鄕里與朝廷也. 夫鄕里有三累, 朝廷有三害, 累生於鄕里, 害發於朝廷, 古今才洪行淑之人, 遇此多矣. 인용목차
01 凡人仕宦有稽留不進, 行節有毁傷不全, 罪過有累積不除, 聲名有闇昧不明, 才非下, 行非悖也, 又知非@昏, 策非昧也, 逢遭外禍, 累害之也. 非唯人行, 凡物皆然, 生動之類, 咸被累害. 累害自外, 不由其內. 夫不本累害所從生起, 而徒歸責於被累害者, 智不明, 闇塞於理者也. 物以春生, 人保之 ; 以秋成, 人必不能保之. 卒然牛馬踐根, 刀鐮割莖, 生者不育, 至秋不成. 不成之類, 遇害不遂, 不得生也. 夫鼠涉飯中, 捐而不食. 捐飯之味, 與彼不汚者鈞, 以鼠爲害, 棄而不御. 君子之累害, 與彼不育之物, 不御之飯, 同一實也, 俱由外來, 故爲累害. 인용목차
09 且夫遇也, 能不預設, 說不宿具, 邂逅逢喜, 遭觸上意, 故謂之“遇” . 如准{推}主調說, 以取尊貴, 是名爲“揣” , 不名曰“遇” . 春種穀生, 秋刈穀收, 求物得物, 作事事成, 不名爲“遇” . 不求自至, 不作自成, 是名爲“遇” . 猶拾遺於塗, 摭棄於野, 若天授地生, 鬼助神輔, 禽息之精陰慶(薦), 鮑叔之魂黙擧, 若是者, 乃“遇”耳. 今俗人旣不能定遇不遇之論, 又就遇而譽之, 因不遇而毁之, 是據見效, 案成事, 不能量操審才能也. 인용목차
08 進能有益, 納說有補, 人之所知也 ; 或以不補而得祐, 或以有益而獲罪. 且夏時鑪以炙濕, 冬時扇以翣火. 世可希, 主不可准也 ; 說可轉, 能不可易也. 世主好文, 己爲文則遇 ; 主好武, 己則不遇. 主好辯, 有口則遇 ; 主不好辯, 己則不遇. 文王(主)不好武, 武主不好文 ; 辯主不好行, 行主不好辯. 文與言, 尙可暴習 ; 行與能, 不可卒成. 學不宿習, 無以明名 ; 名不素著, 無以遇主. 倉猝之業, 須臾之名, 日力不足. 不預聞, 何以准主而納其說, 進身而託其能哉? 昔周人有仕數不遇, 年老白首, 泣涕於塗者. 人或問之 : “何爲泣乎?” 對曰: “吾仕數不遇, 自傷年老失時, 是以泣也.” 人曰: “仕奈何不一遇也?” 對曰: “吾年少之時, 學爲文, 文德成就, 始欲仕宦, 人君好用老. 用老主亡, 後主又用武, 吾更爲武, 武節始就, [用]..
07 世俗之議曰: “賢人可遇, 不遇, 亦自其咎也 : 生不希世准主, 觀鑒治內, 調能定說, 審詞(伺)際會. 能進有補贍主, 何不遇之有? 今則不然, 作(進)無益之能, 納無補之說, 以夏進鑪, 以冬奏扇, 爲所不欲得之事, 獻所不欲聞之語, 其不遇禍, 幸矣, 何福祐之有乎?” 인용목차
06 或無伎, 妄以姦巧合上志, 亦有以遇者, 竊簪之臣, 鷄鳴之客是[也]. 竊簪之臣, 親於子反, 鷄鳴之客, 幸於孟嘗, 子反好偸臣, 孟嘗愛僞客也. 以有補於人君, 人君賴之, 其遇固宜. 或無補益, 爲上所好, 籍孺·鄧通是也. 籍孺幸於孝惠, 鄧通愛於孝文, 無細簡之才, 微薄之能, 偶以形佳骨嫺, 皮媚色稱. 夫好容, 人所好也, 其遇固宜. 或以醜面惡色, 稱媚於上, 嫫母·無鹽是也. 嫫母進於黃帝, 無鹽納於齊王. 故賢不肖可豫知, 遇難先圖. 何則? 人主好惡無常, 人臣所進無豫, 偶合爲是, 適可爲上. 進者未必賢, 退者未必愚 ; 合幸得進, 不幸失之. 인용목차
05 商鞅三說秦孝公, 前二說不聽, 後一說用者, 前二, 帝王之論, 後一, 霸者之議也. 夫持帝王之論, 說霸者之主, 雖精見距 ; 更調霸說, 雖麤見受. 何則? 精遇孝公所不得, 麤遇孝公所欲行也. 故說者不在善, 在所說者善之 ; 才不待賢, 在所事者賢之. 馬圄之說無方, 而野人說之 ; 子貢之說有義, 野人不聽. 吹籟工爲善聲, 因越王不喜, 更爲野聲, 越王大說. 故爲善於不欲得善之主, 雖善不見愛 ; 爲不善於欲得不善之主, 雖不善不見憎. 此以曲伎合, 合則遇 ; 不合則不遇. 인용목차
04 [或]以大才之臣, 遇大才之主, 乃有遇不遇, 虞舜·許由·太公·伯夷是也. 虞舜·許由, 俱聖人也, 並生唐生, 俱面於堯, 虞舜紹帝統, 許由入山林. 太公·伯夷俱賢也, 並出周國, 皆見武王 ; 太公受封, 伯夷餓死. 夫賢聖道同, 志合趨齊, 虞舜·太公行耦, 許由·伯夷操違者, 生非其世, 出非其時也. 道雖同, 同中有異 ; 志雖合, 合中有離. 何則? 道有精麤, 志有淸濁也. 許由, 皇者之輔也, 生於帝者之時 ; 伯夷, 帝者之佐也, 出於王者之世. 並由道德, 俱發仁義, 主行道德, 不淸不留 ; 主爲仁義, 不高不止, 此其所以不遇也. 堯溷, 舜濁 ; 武王誅殘, 太公討暴, 同濁皆麤, 擧措鈞齊, 此其所以爲遇者也. 故舜王天下, 皐陶佐政, 北人無擇深隱不見 ; 禹王天下, 伯益輔治, 伯成子高委位而耕. 非皐陶才愈無擇, 伯益能出子高也, 然而皐陶·..
03 或以賢聖之臣, 遭欲爲治之君, 而終有不遇, 孔子·孟軻是也. 孔子絶糧陳·蔡, 孟軻困於齊·梁, 非時君主不用善也, 才下知淺, 不能用大才也. 夫能御驥騄者, 必王良也 ; 能臣禹·稷·皐陶者, 必堯·舜也. 御百里之手, 而以調千里之足, 必有摧衡折軛之患 ; 有接具臣之才, 而以御大臣之知, 必有閉心塞意之變. 故至言棄捐, 聖賢距逆, 非憎聖賢, 不甘至言也, 聖賢務高, 至言難行也. 夫以大才干小才, 小才不能受, 不遇固宜. 인용목차
02 伍員·帛喜, 俱事夫差, 帛喜尊重, 伍員誅死. 此異操而同主也. 或操同而主異, 亦有遇不遇, 伊尹·箕子是也. 伊尹·箕子, 才俱也, 伊尹爲相, 箕子爲奴 ; 伊尹遇成湯, 箕子遇商紂也. 夫以賢事賢君, 君欲爲治, 臣以賢才輔之, 趨舍偶合, 其遇固宜 ; 以賢事惡君, 君不欲爲治, 臣以忠行佐之, 操志乖忤, 不遇固宜. 인용목차
01 操行有常賢, 仕宦無常遇. 賢不賢, 才也 ; 遇不遇, 時也. 才高行潔, 不可保以必尊貴 ; 能薄操濁, 不可保以必卑賤. 或高才潔行, 不遇, 退在下流 ; 薄能濁操, 遇, 在衆上. 世各自有以取士, 士亦各自得以進. 進在遇, 退在不遇. 處尊居顯, 未必賢, 遇也 ; 位卑在下, 未必愚, 不遇也. 故愚, 或抱洿行, 尊於桀之朝 : 不遇, 或持潔節, 卑於堯之廷. 所以遇不遇非一也 : 或時賢而輔惡 ; 或以大才從於小才 ; 或俱大才, 道有淸濁 ; 或無道德, 而以技合 ; 或無技能, 而以色幸. 인용목차
봉우제일(逢遇第一) 01 操行有常賢, 仕宦無常遇. 賢不賢, 才也 ; 遇不遇, 時也. 才高行潔, 不可保以必尊貴 ; 能薄操濁, 不可保以必卑賤. 或高才潔行, 不遇, 退在下流 ; 薄能濁操, 遇, 在衆上. 世各自有以取士, 士亦各自得以進. 進在遇, 退在不遇. 處尊居顯, 未必賢, 遇也 ; 位卑在下, 未必愚, 不遇也. 故愚, 或抱洿行, 尊於桀之朝 : 不遇, 或持潔節, 卑於堯之廷. 所以遇不遇非一也 : 或時賢而輔惡 ; 或以大才從於小才 ; 或俱大才, 道有淸濁 ; 或無道德, 而以技合 ; 或無技能, 而以色幸. 인용목차 02 伍員·帛喜, 俱事夫差, 帛喜尊重, 伍員誅死. 此異操而同主也. 或操同而主異, 亦有遇不遇, 伊尹·箕子是也. 伊尹·箕子, 才俱也, 伊尹爲相, 箕子爲奴 ; 伊尹遇成湯, 箕子遇商紂也. 夫以賢事賢君, 君欲爲治, 臣以賢..
누해제이(累害第二) 01 凡人仕宦有稽留不進, 行節有毁傷不全, 罪過有累積不除, 聲名有闇昧不明, 才非下, 行非悖也, 又知非@昏, 策非昧也, 逢遭外禍, 累害之也. 非唯人行, 凡物皆然, 生動之類, 咸被累害. 累害自外, 不由其內. 夫不本累害所從生起, 而徒歸責於被累害者, 智不明, 闇塞於理者也. 物以春生, 人保之 ; 以秋成, 人必不能保之. 卒然牛馬踐根, 刀鐮割莖, 生者不育, 至秋不成. 不成之類, 遇害不遂, 不得生也. 夫鼠涉飯中, 捐而不食. 捐飯之味, 與彼不汚者鈞, 以鼠爲害, 棄而不御. 君子之累害, 與彼不育之物, 不御之飯, 同一實也, 俱由外來, 故爲累害. 인용목차 02 脩身正行, 不能來福 ; 戰栗戒愼, 不能避禍. 禍福之至, 幸不幸也. 故曰: “得非己力, 故謂之福 ; 來不由我, 故謂之禍.” 不由我者, 謂之何由? 由鄕里與..
명록제삼(命祿第三) 01 凡人遇偶及遭累害, 皆由命也. 有死生壽夭之命, 亦有貴賤貧富之命. 自王公逮庶人, 聖賢及下愚, 凡有首目之類, 含血之屬, 莫不有命. 命當貧賤, 雖富貴之, 猶涉禍患, [失其富貴]矣 ; 命當富貴, 雖貧賤之, 猶逢福善, [離其貧賤]矣. 故命貴從賤地自達, 命賤從富位自危. 故夫富貴若有神助, 貧賤若有鬼禍. 命貴之人, 俱學獨達, 並仕獨遷 ; 命富之人, 俱求獨得, 並爲獨成. 貧賤反此, 難達, 難遷, [難得], 難成 ; 獲過受罪, 疾病亡遺, 失其富貴, 貧賤矣. 是故才高行厚, 未必(可)保其必富貴 ; 智寡德薄, 未可信其必貧賤. 或時才高行厚, 命惡, 廢而不進 ; 知寡德薄, 命善, 興而超踰. 故夫臨事知愚, 操行淸濁, 性與才也 ; 仕宦貴賤, 治産貧富, 命與時也. 命則不可勉, 時則不可力, 知者歸之於天, 故坦蕩恬忽..
기수제사(氣壽第四) 01 凡人稟命有二品, 一曰所當觸値之命, 二曰彊壽夭之命. 所當觸値, 謂兵燒壓溺也 ; 彊壽弱夭, 謂稟氣渥薄也. 兵燒壓溺, 遭以所稟爲命, 未必有審期也. 若夫彊弱夭壽, 以百爲數 ; 不至百者, 氣自不足也. 인용목차 02 夫稟氣渥則其體彊, 體彊則其命長 ; 氣薄則其體弱, 體弱則命短, 命短則多病壽短. 始生而死, 未産而傷, 稟之薄弱也 ; 渥彊之人, 不(必)卒其壽. 若夫無所遭遇, 虛居困劣, 短氣而死, 此稟之薄, 用之竭也. 此與始生而死, 未産而傷, 一命也, 皆由稟氣不足, 不自致於百也. 人之稟氣, 或充實而堅强, 或虛劣而軟弱. 充實堅强, 其年壽 ; 虛劣軟弱, 失棄其身. 인용목차 03 天地生物, 物有不遂 ; 父母生子, 子有不就. 物有爲實, 枯死而墮 ; 人有爲兒, 夭命而傷. 使實不枯, 亦至滿歲 ; 使兒不傷, 亦..
행우제오(幸偶第五) 01 凡人操行, 有賢有愚, 及遭禍福, 有幸有不幸. 擧事有是有非, 及觸賞罰, 有偶有不偶. 並時遭兵, 隱者不中 ; 同日被霜, 蔽者不傷. 中傷未必惡, 隱蔽未必善, 隱蔽幸, 中傷不幸. 俱欲納忠, 或賞或罰 ; 並欲有益, 或信或疑. 賞而信者未必眞, 罰而疑者未必僞, 賞信者偶, 罰疑不偶也. 인용목차 02 孔子門徒七十有餘, 顔回蚤夭. 孔子曰: “不幸短命死矣.” 短命稱不幸, 則知長命者幸也, 短命者不幸也. 服聖賢之道, 講仁義之業, 宜蒙福祐. 伯牛有疾, 亦復顔回之類, 俱不幸也. 螻蟻行於地, 人擧足而涉之, 足所履, 螻蟻苲(笮)死 ; 足所不蹈, 全活不傷. 火燔野草, 車轢所致, 火所不燔, 俗或喜之, 名曰幸草. 夫足所不蹈, 火所不及, 未必善也, 擧火行有(道)適然也. 由是以論, @癰疽之發, 亦一實也. 氣結閼積, 聚..
명의제육(命義第六) 01 墨家之論, 以爲人死無命 ; 儒家之議, 以爲人死有命. 言有命者, 見子夏言 “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 . 言無命者, 聞歷陽之都, 一宿沉而爲湖 ; 秦將白起@坑趙降卒於長平之下, 四十萬衆, 同時皆死 ; 春秋之時, 敗績之軍, 死者蔽草, 尸且萬數 ; 饑饉之歲, 餓者滿道 ; 溫氣疫癘, 千戶滅門, 如必有命, 何其秦·齊同也? 인용목차 02 言有命者曰: @夫天下之大, 人民之衆, 一歷陽之都, 一長平之@坑, 同命俱死, 未可怪也. 命當溺死, 故相聚於歷陽 ; 命當壓死, 故相積於長平. 猶高祖初起, 相工入豐·沛之邦, 多封侯之人矣, 未必老少男女俱貴而有相也, 卓礫(躒)時見, 往往皆然. 而歷陽之都, 男女俱沒 ; 長平之@坑, 老少並陷, 萬數之中, 必有長命未當死之人, 遭時衰微, 兵革並起, 不得終其壽. 人命有長短, 時有盛衰..
무형제칠(無形第七) 01 人稟元氣於天, 各受壽夭之命, 以立長短之形, 猶陶者用土(埴)爲簋廉(廡), 冶者用銅爲柈杅矣. 器形已成, 不可小大 ; 人體已定, 不可減增. 用氣爲性, 性成命定. 體氣與形骸相抱, 生死與期節相須. 形不可變化, 命不可減加. 以陶冶言之, 人命短長, 可得論也. 인용목차 02 或難曰: 陶者用埴爲簋廉(廡), 簋廉(廡)壹成, 遂至毁敗, 不可復變. 若夫冶者用銅爲柈杅, 柈杅雖已成器, 猶可復爍, 柈可得爲尊, 尊不可爲簋. 人稟氣於天, 雖各受壽夭之命, 立以形體, 如得善道神藥, 形可變化, 命可加增. 인용목차 03 曰: 冶者變更成器, 須先以火燔爍, 乃可大小短長. 人冀延年, 欲比於銅器, 宜有若鑪炭之化乃易形, 形易壽亦可增. 人何由變易其形, 便如火爍銅器乎? 『禮』曰: “水潦降, 不獻魚鼈.” 何則? 雨水暴下, 蟲蛇變化..
솔성제팔(率性第八) 01 論人之性, 定有善有惡. 其善者, 固自善矣 ; 其惡者, 故可敎告率勉, 使之爲善. 凡人君父審觀臣子之性, 善則養育勸率, 無令近惡 ; {近}惡則輔保禁防, 令漸於善. 善漸於惡, 惡化於善, 成爲性行. 인용목차 02 召公戒成[王]曰: “今王初服厥命, 於戲! 若生子, 罔不在厥初生.” “生子”謂十五[生]子, 初生意於善, 終以善 ; 初生意於惡, 終以惡. 『詩』曰: “彼姝者子, 何以與之?” 傳言 : “譬猶練絲, 染之藍則靑, 染之丹則赤.” 十五之(生)子, 其猶絲也. 其有所漸化爲善惡, 猶藍丹之染練絲, 使之爲靑赤也. 靑赤一成, 眞色無異. 是故楊子哭歧道, 墨子哭練絲也, 蓋傷離本, 不可復變也. 人之性, 善可變爲惡, 惡可變爲善, 猶此類也. 蓬生麻間, 不扶自直 ; 白紗入緇, 不練自黑. 彼蓬之性不直, 紗之質不黑,..
길험제구(吉驗第九) 01 凡人稟貴命於天, 必有吉驗見於地, 見於地, 故有天命也. 驗見非一, 或以人物, 或以禎祥, 或以光氣. 인용목차 02 傳言黃帝姙二十月而生, 生而神靈, 弱而能言 ; 長大率諸侯, 諸侯歸之 ; 敎熊羆戰, 以伐炎帝, 炎帝敗績. 性與人異, 故在母之身, 留多十月 ; 命當爲帝, 故能敎物, 物爲之使. 인용목차 03 堯體, 就之如日, 望之若雲. 洪水滔天, 蛇龍爲害, 堯使禹治水, 驅蛇龍, 水治東流, 蛇龍潛處. 有殊奇之骨, 故有詭異之@驗 ; 有神靈之命, 故有驗物之效. 天命當貴, 故從唐侯入嗣帝后之位. 인용목차 04 舜未逢堯, 鰥在側陋, 瞽瞍與象謀欲殺之. 使之完廩, 火燔其下 ; 令之浚井, 土掩其上. 舜得下廩, 不被火災 ; 穿井旁出, 不觸土害. 堯聞徵用, 試之於職, 官治職脩, 事無廢亂. 使入大麓之野, 虎狼不搏,..
우회제십(偶會第十) 01 命, 吉凶之主也, 自然之道, 適偶之數, 非有他氣旁物厭勝感動使之然也. 인용 목차 02 世謂子胥伏劍, 屈原自沉, 子蘭·宰嚭誣讒, 吳·楚之君寃殺之也. 偶二子命當絶, 子蘭·宰嚭適爲讒, 而懷王·夫差適信姦也. 君適不明, 臣適爲讒, 二子之命, 偶自不長, 二偶三合, 似若有之, 其實自然, 非他爲也. 인용 목차 03 夏·殷之朝適窮, 桀·紂之惡適稔 ; 商·周之數適起, 湯·武之德適豐. 關龍逢殺, 箕子·比干囚死, 當桀·紂惡盛之時, 亦二子命訖之期也. 任伊尹之言, 納呂望之議, 湯·武且興之會, 亦二臣當用之際也. 人臣命有吉凶, 賢不肖之主與之相逢. 文王時當昌, 呂望命當貴 ; 高宗治當平, 傅說德當遂. 非文王·高宗爲二臣生, 呂望·傅說爲兩君出也. 君明臣賢, 光曜相察, 上脩下治, 度數相得. 인용 목차 04 顔淵死, 子..
골상제십일(骨相第十一) 01 人曰命難知. 命甚易知. 知之何用? 用之骨體. 人命稟於天, 則有表候[見]於體. 察表候以知命, 猶察斗斛以知容矣. 表候者, 骨法之謂也. 인용목차 02 傳言黃帝龍顔, 顓頊戴午(干), 帝嚳騈齒, 堯眉八采, 舜目重瞳, 禹耳三漏, 湯臂再肘, 文王四乳, 武王望陽, 周公背僂, 皐陶馬口, 孔子反羽. 斯十二聖者, 皆在帝王之位, 或輔主憂世, 世所共聞, 儒所共說, 在經傳者, 較著可信. 인용목차 03 若夫短書俗記, 竹帛胤文, 非儒者所見, 衆多非一. 蒼頡四目, 爲黃帝史. 晉公子重耳仳脅, 爲諸侯霸. 蘇秦骨鼻, 爲六國相. 張儀仳脅, 亦相秦·魏. 項羽重瞳, 云虞舜之後, 與高祖分王天下. 陳平貧而飮食不足, 貌體佼好, 而衆人怪之, 曰: “平何食而肥?” 及韓信爲滕公所鑒, 免於鈇質, 亦以面狀有異. 面壯肥佼, 亦一相也..
초품제십이(初稟第十二) 01 人生性命當富貴者, 初稟自然之氣, 養育長大, 富貴之命效矣. 인용목차 02 文王得赤雀, 武王得白魚赤烏, 儒者論之, 以爲雀則文王受命, 魚烏則武王受命, 文·武受命於天, 天用雀與魚烏命授之也. 天用赤雀命文王, 文王不受, 天復用魚烏命武王也. 인용목차 03 若此者, 謂本無命於天, 脩己行善, 善行聞天, 天乃授以帝王之命也, 故雀與魚烏, 天使爲王之命也, 王所奉以行誅者也. 如實論之, 非命也. 命, 謂初所稟得而生也. 人生受性, 則受命矣. 性命俱稟, 同時並得, 非先稟性, 後乃受命也. 何以明之? 인용목차 04 棄事堯爲司馬, 居稷官, 故爲后稷. 曾孫公劉居邰, 後徙居邠. 後孫古公亶甫三子 : 太伯·仲雍·季歷. 季歷生文王昌. 昌在襁褓之中, 聖瑞見矣. 故古公曰: “我世當有興者, 其在昌乎!” 於是太伯知之, 乃辭之..
본성제십삼(本性第十三) 01 情性者, 人治之本, 禮樂所由生也. 故原情性之極, 禮爲之防, 樂爲之節. 性有卑謙辭讓, 故制禮以適其宜 ; 情有好惡喜怒哀樂, 故作樂以通其敬. 禮所以制, 樂所爲作者, 情與性也. 昔儒舊生, 著作篇章, 莫不論說, 莫能實定. 인용목차 02 周人世碩, 以爲“人性有善有惡, 擧人之善性, 養而致之則善長 ; [惡]性,{惡}養而致之則惡長.” 如此, 則[情]性各有陰陽, 善惡在所養焉. 故世子作『養[性]書』一篇. 密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之徒, 亦論情性, 與世子相出入, 皆言性有善有惡. 인용목차 03 孟子作『性善』之篇, 以爲“人性皆善, 及其不善, 物亂之也.” 謂人生於天地, 皆稟善性, 長大與物交接者, 放縱悖亂, 不善日以生矣. 인용목차 04 若孟子之言, 人幼小之時, 無有不善也. 微子曰: “我舊云孩子, 王子不出.”..
물세제십사(物勢第十四) 01 儒者論曰: “天地故生人.” 此言妄也. 인용목차 02 夫天地合氣, 人偶自生也 ; 猶夫婦合氣, 子則自生也. 夫婦合氣, 非當時欲得生子, 情欲動而合, 合而生子矣. 且夫婦不故生子, 以知天地不故生人也. 然則人生於天地也, 猶魚之(生)於淵, 蟣虱之(生)於人也, 因氣而生, 種類相産. 萬物生天地之間, 皆一實也. 인용목차 03 傳(或)曰: 天地不故生人, 人偶自生, 若此, 論事者何故云“天地爲鑪, 萬物爲銅, 陰陽爲火, 造化爲工”乎? 案陶冶者之用火爍銅燔器, 故爲之也 ; 而云天地不故生人, 人偶自生耳, 可謂陶冶者不故爲器, 而器偶自成乎? 夫比不應事, 未可謂喩 ; 文不稱實, 未可謂是也. 인용목차 04 曰: 是喩人稟氣不能純一, 若爍銅之下形, 燔器之得火也, 非謂天地生人與陶冶同也. {興}喩人皆引人事. 人事有體, ..
기괴제십오(奇怪第十五) 01 儒者稱聖人之生, 不因人氣, 更稟精於天. 禹母呑薏苡而生禹, 故夏姓曰姒 ; 卨母呑燕卵(子)而生卨, 故殷姓曰子 ; 后稷母履大人跡而生后稷, 故周姓曰姬. 인용목차 02 『詩』曰: “不坼不副” , 是生后稷. 說者又曰: “禹·卨逆生, 闓母背而出 ; 后稷順生, 不坼不副. 不感動母體, 故曰 ‘不坼不副’ . 逆生者, 子孫逆死 ; 順生者, 子孫順亡. 故桀·紂誅死, 赧王奪邑.” 言之有頭足, 故人信其說 ; 明事以驗證, 故人然其文. 인용목차 03 讖書又言 : “堯母慶都野出, 赤龍感己, 遂生堯.” 『高祖本紀』言 : “劉媼嘗息大澤之陂, 夢與神遇. 是時雷電晦冥, 太公往視, 見蛟龍於上. 已而有身, 遂生高祖.” 其言神驗, 文又明著, 世儒學者, 莫謂不然. 인용목차 04 如實論之, 虛妄言也. 인용목차 05 彼『詩..
서허제십육(書虛第十六) 01 世信虛妄之書, 以爲載於竹帛上者, 皆賢聖所傳, 無不然之事, 故信而是之, 諷而讀之 ; 睹眞是之傳, 與虛妄之書相違, 則幷謂短書不可信用. 夫幽冥之實尙可知, 沈隱之情尙可定, 顯文露書, 是非易見, 籠總幷傳, 非實事, 用精不專, 無思於事也. 인용목차 02 夫世間傳書諸子之語, 多欲立奇造異, 作驚目之論, 以駭世俗之人 ; 爲譎詭之書, 以著殊異之名. 인용목차 03 傳書言 : 延陵季子出游, 見路有遺金. 當夏五月, 有披裘而薪者. 季子呼薪者曰: “取彼地金來.” 薪者投鐮於地, 瞋目拂手而言曰: “何子居之高, 視之下, 儀貌之壯(莊), 語言之野也? 吾當夏五月, 披裘而薪, 豈取金者哉?” 季子謝之, 請問姓字. 薪者曰: “子皮相之士也! 何足語姓字?” 遂去不顧. 인용목차 04 世以爲然, 殆虛言也. 인용목차 05 夫..
변허제십칠(變虛第十七) 01 傳書曰: 宋景公之時, 熒惑守(在)心. 公懼, 召子韋而問之, 曰: “熒惑在心, 何也?” 子韋曰: “熒惑, 天罰也 ; 心, 宋分野也, 禍當君. 雖然, 可移於宰相.” 公曰: “宰相, 所使治國家也, 而移死焉, 不祥.” 子韋曰: “可移於民.” 公曰: “民死, 寡人將誰爲[君]也? 寧獨死耳.” 子韋曰: “可移於歲.” 公曰: “民饑, 必死. 爲人君而欲殺其民以自活也, 其誰以我爲君者乎? 是寡人命固盡也, 子毋復言!” 子韋退(還)走, 北面再拜, 曰: “臣敢賀君. 天之處高而耳(聽)卑, 君有君人之言三, 天必三賞君. 今夕, 星必徙三舍, 君延命二十一年.” 公曰: “奚知之?” 對曰: “君有三善[言], 故有三賞, 星必三徙, {三}徙行七星, 星當一年, 三七二十一, 故君命延二十一歲. 臣請伏於殿(陛)下以伺之, 星..
리허제십팔(異虛第十八) 01 殷高宗之時, 桑穀俱生於朝, 七日而大拱. 高宗召其相而問之, 相曰: “吾雖知之, 弗能言也.” 問祖己. 祖己曰: “夫桑穀者, 野草也, 而生於朝, 意朝亡乎?” 高宗恐駭, 側身而行道, 思索先王之政, 明養老之義, 興滅國, 繼絶世, 擧佚民, 桑穀亡. 三年之後, 諸侯以譯來朝者六國, 遂享百年之福. 인용목차 02 高宗, 賢君也, 而感桑穀生而問祖己, 行祖己之言, 修政改行, 桑穀之妖亡, 諸侯朝而年長久. 脩善之義篤, 故瑞應之福渥. 인용목차 03 此虛言也. 인용목차 04 祖己之言, 朝當亡哉! 夫朝之當亡, 猶人當死. 人欲死, 怪出 ; 國欲亡, 期盡. 人死命終, 死不復生, 亡不復存. 祖己之言政, 何益於不亡? 高宗之脩行, 何益於除禍? 夫家人見凶脩善, 不能得吉 ; 高宗見妖改政, 安能除禍? 除禍且不能, 況能招..
감허제십구(感虛第十九) 01 儒者傳書言 : “堯之時, 十日幷出, 萬物燋枯. 堯上射十日, 九日去, 一日常出.” 此言虛也. 인용목차 02. 夫人之射也, 不過百步, 矢力盡矣. 日之行也, 行天星度, 天之去人, 以萬里數, 堯上射之, 安能得日? 使堯之時, 天地相近, 不過百步, 則堯射日, 矢能及之 ; 過百步, 不能得也. 인용목차 03 假使堯時天地相近, 堯射得之, 猶不能傷日, {傷}日何肯去? 何則? 日, 火也. 使在地之火, 附一把炬, 人從旁射之, 雖中, 安能滅之? 地火不爲見射而滅, 天火何爲見射而去? 인용목차 04 此欲言堯以精誠射之, 精誠所加, 金石爲虧, 蓋誠無堅則亦無遠矣. 夫水與火各一性也, 能射火而滅之, 則當射水而除之. 洪水之時, 流(氾)濫中國, 爲民大害, 堯何不推精誠射而除之? 堯能射日, 使火不爲害, 不能射河, 使水不..
복허제이십(福虛第二十) 01 世論行善者福至, 爲惡者禍來. 禍福之應, 皆天也, 人爲之, 天應之. 陽恩, 人君賞其行 ; 陰惠, 天地報其德. 인용목차 02 無貴賤賢愚, 莫謂不然. [不]徒見行事有其文傳, 又見善人時遇福, 故遂信之, 謂之實然. 斯言或時賢聖欲勸人爲善, 著必然之語, 以明德報 ; 或福時適, 遇者以爲然. 如實論之, 安得福祐乎? 인용목차 03 楚惠王食寒葅而得蛭, 因遂呑之, 腹有疾而不能食. 令尹問 : “王安得此疾也?” 王曰: “我食寒葅而得蛭, 念譴之而不行其罪乎? 是廢法而威不立也, 非所以使國人聞之也. 譴而行誅乎? 則庖廚(宰)監食者法皆當死, 心又不忍也. 吾恐左右見之也, 因遂呑之.” 令尹避席再拜而賀曰: “臣聞天道無親, 唯德是輔. 王有仁德, 天之所奉也, 病不爲傷.” 是夕也, 惠王之後而蛭出, 及久患心腹之積皆愈. 故天..
화허제이십일(禍虛第二十一) 01 世謂受福祐者, 旣以爲行善所致 ; 又謂被禍害者, 爲惡所得. 以爲有沉惡伏過, 天地罰之, 鬼神報之. 天地所罰, 小大猶發 ; 鬼神所報, 遠近猶至. 인용목차 02 傳曰: “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 曾子弔之, 哭. 子夏曰: ‘天乎! 予之無罪也!’ 曾子怒曰: ‘商! 汝何無罪也? 吾與汝事夫子於洙·泗之間, 退而老於西河之上, 使西河之民, 疑汝於夫子, 爾罪一也. 喪爾親, 使民未有異聞, 爾罪二也. 喪爾子, 喪爾明, 爾罪三也. 而曰汝何無罪歟?’ 子夏投其杖而拜, 曰: ‘吾過矣! 吾過矣! 吾離羣而索居, 亦以久矣!’” 夫子夏喪其明, 曾子責以[有]罪, 子夏投杖拜曾子之言, 蓋以天實罰過, 故目失其明 ; 己實有之, 故拜受其過. 인용목차 03 始聞暫見, 皆以爲然. 熟考論之, 虛妄言也. 인용목차 04 夫失明猶失聽也,..
용허제이십이(龍虛第二十二) 01 盛夏之時, 雷電擊折{破}樹木, 發壞室屋, 俗謂天取龍. 謂龍藏於樹木之中, 匿於屋室之間也, 雷電擊折樹木, 發壞屋室, 則龍見於外, 龍見, 雷取以升天. 世無愚智賢不肖, 皆謂之然. 如考實之, 虛妄言也. 인용목차 02 夫天之取龍, 何意邪? 如以龍神, 爲天使, 猶賢臣爲君使也, 反報有時, 無爲取也. 如以龍遁逃不還, 非神之行, 天亦無用爲也. 如龍之性當在天, 在天上者, 固當生子, 無爲復在地. 如龍有升降, 降龍生子於地, 子長大, 天取之, 則世名雷電爲天怒, 取龍之子, 無爲怒也. 인용목차 03 且龍之所居, 常在水澤之中, 不在木中屋間. 何以知之? 叔向之母曰: “深山大澤, 實生龍蛇.” 傳曰: “山致其高, 雲雨起焉 ; 水致其深, 蛟龍生焉.” 傳又言 : “禹渡於江, 黃龍負船.” “荊次非渡淮, 兩龍繞舟...
뇌허제이십삼편(雷虛第二十三篇) 01 盛夏之時, 雷電迅疾, 擊折樹木, 壞敗室屋, 時犯殺人. 世俗以爲“擊折樹木, 壞敗室屋”者, 天取龍 ; 其“犯殺人”也, 謂之[有]陰過. 飮食人以不潔淨, 天怒, 擊而殺之. 隆隆之聲, 天怒之音, 若人之呴吁矣. 世無愚智, 莫謂不然. 推人道以論之, 虛妄之言也. 인용목차 02 夫雷之發動, 一氣一聲也. 折木壞屋, 亦犯殺人 ; 犯殺人時, 亦折木壞屋. 獨謂折木壞屋者, 天取龍 ; 犯殺人, @罰陰過, 與取龍吉凶不同, 並時共聲, 非[實]道也. 인용목차 03 論者以爲, “隆隆”者, 天怒呴吁之聲也. 此便於@罰過, 不宜於取龍. @罰過, 天怒可也 ; 取龍, 龍何過而怒之? 如龍神, 天取之, 不宜怒 ; 如龍有過, 與人同罪, [殺]龍{殺}而已, 何爲取也? 殺人, 怒可也 ; 取龍, 龍何過而怒之? 殺人不取, ..
도허제이십사편(道虛第二十四篇) 01 儒書言 : 黃帝採首山銅, 鑄鼎於荊山下. 鼎旣成, 有龍垂胡髥, 下迎黃帝. 黃帝上騎龍, 羣臣·後宮從上七十餘人, 龍乃上去. 餘小臣不得上, 乃悉持龍髥. 龍髥拔, 墮黃帝之弓. 百姓仰望黃帝旣上天, 乃抱其弓與龍胡髥吁號. 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 , 其弓曰“烏號” . 인용목차 02 『太史公記』誄五帝, 亦云 : 黃帝封禪已, 仙去, 羣臣朝其衣冠. 因葬埋之. 曰: 此虛言也. 인용목차 03 實“黃帝”者, 何等也? 號乎? 謚乎? 如謚, 臣子所誄列也, 誄生時所行爲之謚. 黃帝好道, 遂以升天, 臣子誄之, 宜以“仙” · “升” , 不當以“黃”謚. 謚法曰: “靜民則法曰黃(皇), [德象天地曰帝].” “黃[帝]”者, 安民之謚, 非得道之稱也. 百王之謚, 文則曰“文” , 武則曰“武” . 文武不失實, 所以勸..
어증제이십오편(語增第二十五篇) 01 傳語曰: 聖人憂事, 深思事勤, 愁擾精神, 感動形體, 故稱“堯若腊, 舜若腒 ; 桀·紂之君, 垂腴尺餘.” 인용목차 02 夫言聖人憂世念人, 身體羸惡, 不能身體肥澤, 可也 ; 言堯·舜若腊與腒, 桀·紂垂腴尺餘, 增之也. 인용목차 03 齊桓公云 : “寡人未得仲父極難, 旣得仲父甚易.” 桓公不及堯·舜, 仲父不及禹·契, 桓公猶易, 堯·舜反難乎? 以桓公得管仲易, 知堯·舜得禹·契不難. 夫易則少憂, 少憂則不愁, 不愁則身體不臞, 인용목차 04 舜承堯太平, 堯·舜襲德, 功假荒服, 堯尙有憂, 舜安能無事. 故經曰: “上帝引逸.” 謂虞舜也. 舜承安繼治, 任賢使能, 恭己無爲而天下治. 故孔子曰: “巍巍乎! 舜·禹之有天下, 而不與焉!” 夫“不與”尙謂之臞若腒, 如德劣承衰, 若孔子栖栖, 周流應聘, 身不得容,..
유증제이십육(儒增第二十六) 01 儒書稱 : “堯·舜之德, 至優至大, 天下太平, 一人不刑.” 又言 : “文·武之隆, 遺在成·康, 刑錯不用四十餘年.” 是欲稱堯·舜, 褒文·武也. 인용목차 02 夫爲言不益, 則美不足稱 ; 爲文不渥, 則事不足褒. 堯·舜雖優, 不能使一人不刑 ; 文·武雖盛, 不能使刑不用. 言其犯刑者少, 用刑希疏, 可也 ; 言其一人不刑, 刑錯不用, 增之也. 인용목차 03 夫能使一人不刑, 則能使一國不伐 ; 能使刑錯不用, 則能使兵寢不施. 案堯伐丹水, 舜征有苗, 四子服罪, 刑兵設用. 成王之時, 四國簒畔, 淮夷·徐戎, 並爲患害. 夫刑人用刀, 伐人用兵, 罪人用法, 誅人用武. 武·法不殊, 兵·刀不異, 巧論之人, 不能別也. 夫德劣故用兵, 犯法故施刑. 刑與兵, 猶足與翼也. 走用足, 飛用翼, 形體雖異, 其行身同. 刑..
예증제이십칠(藝增第二十七) 01 世俗所患, 患言事增其實, 著文垂辭, 辭出溢其眞, 稱美過其善, 進惡沒其罪. 何則? 俗人好奇, 不奇, 言不用也. 故譽人不增其美, 則聞者不快其意 ; 毁人不益其惡, 則聽者不愜於心. 聞一增以爲十, 見百益以爲千, 使夫純樸之事, 十剖百判 ; 審然之語, 千反萬畔. 墨子哭於練絲, 楊子哭於歧道, 蓋傷失本, 悲離其實也. 인용목차 02 蜚流之言, 百傳之語, 出小人之口, 馳閭巷之間, 其猶是也. 諸子之文, 筆墨之疏, 人賢所著, 妙思所集, 宜如其實, 猶或增之. 儻經藝之言, 如其實乎? 言審莫過聖人, 經藝萬世不易, 猶或出溢, 增過其實. 增過其實, 皆有事爲, 不妄亂誤以少爲多也. 然而必論之者, 方言經藝之增與傳語異也. 인용목차 03 經增非一, 略擧較著, 令怳惑之人, 觀覽采擇, 得以開心通意, 曉解覺悟. 인용목..
문공제이십팔(問孔第二十八) 01 世儒學者, 好信師而是古, 以爲賢聖所言皆無非, 專精講習, 不知難問. 夫賢聖下筆造文, 用意詳審, 尙未可謂盡得實, 况倉卒吐言, 安能皆是? 不能皆是, 時人不知難 ; 或是, 而意沉難見, 時人不知問. 案賢聖之言, 上下多相違 ; 其文, 前後多相伐者, 世之學者, 不能知也. 인용목차 02 論者皆云 : “孔門之徒, 七十子之才, 勝今之儒.” 此言妄也. 彼見孔子爲師, 聖人傳道, 必授異才, 故謂之殊. 夫古人之才. 今人之才也, 今謂之英傑, 古以爲聖·神, 故謂七十子歷世希有. 使當今有孔子之師, 則斯世學者, 皆顔·閔之徒也 ; 使無孔子, 則七十子之徒, 今之儒生也. 何以驗之? 以學於孔子, 不能極問也. 聖人之言, 不能盡解 ; 說道陳義, 不能輒形(勑). 不能輒形(勑), 宜問以發之 ; 不能盡解, 宜難以極之. @..
비한제이십구(非韓第二十九) 01 韓子之術, 明法尙功. 賢無益於國不加賞 ; 不肖無害於治不施罰. 責功重賞, 任刑用誅. 故其論儒也, 謂之不耕而食, 比之於一蠹 ; 論有益與無益也, 比之於鹿馬. 馬之似鹿者千金, 天下有千金之馬, 無千金之鹿, 鹿無益, 馬有用也. 儒者猶鹿, 有用之吏猶馬也. 인용목차 02 夫韓子知以鹿馬喩, 不知以冠履譬. 使韓子不冠, 徒履而朝, 吾將聽其言也. 加冠於首而立於朝, 受無益之服, 增無益之仕(行), 言與服相違, 行與術相反, 吾是以非其言而不用其法也. 煩勞人體, 無益於人身, 莫過跪拜. 使韓子逢人不拜, 見君父不謁(跪), 未必有賊於身體也. 然須拜謁(跪)以尊親者, 禮義至重, 不可失也. 故禮義在身, 身未必肥 ; 而禮義去身, 身未必瘠而化衰. 以謂有益, 禮義不如飮食. 使韓子賜食君父之前, 不拜而用, 肯爲之乎? 夫拜..
자맹제삼십(刺孟第三十) 01 孟子見梁惠王. 王曰: “叟! 不遠千里而來, 將何以利吾國乎?” 孟子曰: “仁義而已, 何必曰利?” 인용목차 02 夫利有二 : 有貨財之利, 有安吉之利. 惠王曰: “何以利吾國?” 何以知不欲安吉之利, 而孟子徑難以貨財之利也? 『易』曰: “利見大人.” “利涉大川.” “乾, 元亨利貞.” 『尙書』曰: “黎民亦尙有利哉?” 皆安吉之利也. 行仁義得安吉之利. 孟子不(必)且語(詰)問惠王 : “何謂‘利吾國’?” 惠王言貨財之利, 乃可答若設. 令(今)惠王之問未知何趣, 孟子徑答以貨財之利. 如惠王實問貨財, 孟子無以驗效也 ; 如問安吉之利, 而孟子答以貨財之利, 失對上之指, 違道理之實也. 인용목차 03 齊王問時子 : “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 養弟子以萬鍾, 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 子盍爲我言之?” 時子因陳子而以告孟子. ..
담천제삼십일(談天第三十一) 01 儒書言 : “共工與顓頊爭爲天子, 不勝, 怒而觸不周之山, 使天柱折, 地維絶. 女媧銷煉五色石以補蒼天, 斷鼇足以立四極. 天不足西北, 故日月移焉 ; 地不足東南, 故百川注焉.” 此久遠之文, 世間是之言也. 文雅之人, 怪而無以非, 若非而無以奪, 又恐其實然, 不敢正議. 以天道人事論之, 殆虛言也. 인용목차 02 與人爭爲天子, 不勝, 怒觸不周之山, 使天柱折, 地維絶, 有力如此, 天下無敵. 以此之力, 與三軍戰, 則士卒螻蟻也, 兵革毫芒也, 安得不勝之恨, 怒觸不周之山乎? 且堅重莫如山, 以萬人之力, 共推小山, 不能動也. 如不周之山, 大山也. 使是天柱乎? 折之固難 ; 使非[天]柱乎? 觸不周山而使天柱折, 是亦復難. 信, 顓頊與之爭, 擧天下之兵, 悉海內之衆, 不能當也, 何不勝之有? 인용목차 03 且夫天..
설일제삼십이(說日第三十二) 01 儒者曰: “日朝見, 出陰中 ; 暮不見, 入陰中. 陰氣晦冥, 故沒不見.” 如實論之, 不出入陰中. 何以效之? 夫夜, 陰也, 氣亦晦冥. 或夜擧火者, 光不滅焉. 夜之陰, 北方之陰也 ; 朝出日, 入(人)所擧之火也. 火夜擧, 光不滅 ; 日暮入, 獨不見, 非氣驗也. 夫觀冬日之出入, 朝出東南, 暮入西南. 東南·西南非陰, 何故謂之出入陰中? 且夫星小猶見, 日大反滅, 世儒之論, 竟虛妄也. 인용목차 02 儒者曰: “冬日短, 夏日長, 亦復以陰陽. 夏時, 陽氣多, 陰氣少, 陽氣光明, 與日同耀, 故日出輒無鄣蔽. 冬, 陰氣晦冥, 掩日之光, 日雖出, 猶隱不見, 故冬日日短, 陰多陽少, 與夏相反.” 如實論之, 日之長短, 不以陰陽. 何以驗之? 復以北方之星. 北方之陰, [冬]日之陰也. 北方之陰, 不蔽星光, 冬..
답녕제삼십삼(答佞第三十三) 01 或問曰: “賢者行道, 得尊官厚祿 ; 矣(人)何必爲佞, 以取富貴?” 曰: 佞人知行道可以得富貴, 必以佞取爵祿者, 不能禁欲也. 知力耕可以得穀, 勉貿可以得貨, 然而必盜竊, 情欲不能禁者也. 以禮進退也, 人莫不貴, 然而違禮者衆, 尊義者希, 心情貪欲, 志慮亂溺也. 夫佞與賢者同材, 佞以情自敗 ; 偸盜與田商同知, 偸盜以欲自劾也. 인용목차 02 問曰: “佞與賢者同材, 材行宜鈞, 而佞人曷爲獨以情自敗?” 曰: 富貴皆人所欲也, 雖有君子之行, 猶有飢渴之情. 君子則(耐)以禮防情, 以義制欲, 故得循道, 循道則無禍 ; 小人縱貪利之欲, 踰禮犯義, 故進得苟佞, 苟佞則有罪. 夫賢者, 君子也 ; 佞人, 小人也. 君子與小人, 本殊操異行, 取捨不同. 인용목차 03 問曰: “佞與讒者同道乎? 有以異乎?” 曰: 讒與佞..
정재제삼십사(程材第三十四) 01 論者多謂儒生不及彼文吏, 見文吏利便, 而儒生陸落, 則詆訾儒生以爲淺短, 稱譽文吏謂之深長. 是不知儒生, 亦不知文吏也. 儒生·文吏皆有材智, 非文吏材高而儒生智下也 ; 文吏更事, 儒生不習也. 謂文吏更事, 儒生不習, 可也 ; 謂文吏深長, 儒生淺短, 知妄矣. 인용목차 02 世俗共短儒生, 儒生之徒, 亦自相少. 何則? 並好仕學宦, 用吏爲繩表也. 儒生有闕, 俗共短之 ; 文吏有過, 俗不敢訾. 歸非於儒生, 付是於文吏也. 夫儒生材非下於文吏, 又非所習之業非所當爲也, 然世俗共短之者, 見將不好用也. 將之不好用之者, 事多己不能理, 須文吏以領之也. 夫論善謀材, 施用累能, 期於有益. 文吏理煩, 身役於職, 職判功立, 將尊其能. 儒生栗栗, 不能當劇 ; 將有煩疑, 不能效力. 力無益於時, 則官不及其身也. 將以官課材..
량지제삼십오(量知第三十五) 01 『程材』所論, 論材能·行操, 未言學·知之殊奇也. 인용목차 02 夫儒生之所以過文吏者, 學問日多, 簡練其性, 彫琢其材也. 故夫學者所以反情治性, 盡材成德也. 材盡德成, 其比於文吏, 亦彫琢者, 程量多矣. 貧人與富人, 俱@齎錢百, 並爲賻禮死哀之家. 知之者, 知貧人劣能共百, 以爲富人饒羨有奇餘也 ; 不知之者, 見錢俱百, 以爲財貨貧富皆若一也. 文吏儒生, {皆}有似於此. 皆爲掾吏(史), 並典一曹, 將知之者, 知文吏·儒生筆同, 而儒生胸中之藏, 尙多奇餘 ; 不知之者, 以爲皆吏, 深淺多少同一量, 失實甚矣. 地性生草, 山性生木. 如地種葵韮, 山樹棗栗, 名曰美園茂林, 不復與一恒地庸山比矣. 文吏·儒生, 有似於此. 俱有材能, 並用筆墨, 而儒生奇有先王之道, 先王之道, 非徒葵韮棗栗之謂也. 恒女之手, 紡績..
사단제삼십육(謝短第三十六) 01 『程材』·『量知』, 言儒生·文吏之材不能相過, 以儒生脩大道, 以文吏曉簿書, 道勝於事, 故謂儒生頗愈文吏也. 此職業外相程相量也. 其內各有所以爲短, 未實謝也. 夫儒生能說一經, 自謂通大道, 以驕文吏 ; 文吏曉簿書, 自謂文無害, 以戲儒生. 各持滿而自藏, 非彼而是我, 不知所爲短, 不悟於己未足. 『論衡』訓之, 將使*忄奭(奭)然各知所之(乏). 인용목차 02 夫儒生所短, 不徒以不曉簿書 ; 文吏所劣, 不徒以不通大道也, 反以閉闇不覽古今, 不能各自知其所業之事未具足也. 二家各短, 不能自知也 ; 世之論者, 而亦不能訓之, 如何? 인용목차 03 夫儒生之業, 五經也, 南面爲師, 旦夕講授章句, 滑習義理, 究備於五經, 可也. 五經之後, 秦·漢之事, 無不能知者, 短也. 夫知古不知今, 謂之陸沉, 然則儒生, 所謂..
효력제삼십칠(效力第三十七) 01 『程才』·『量知』之篇, 徒言知學, 未言才力也. 인용목차 02 人有知學, 則有力矣. 文吏以理事爲力, 而儒生以學問爲力. 인용목차 03 或問楊子雲曰: “力能扛鴻鼎·揭華旗, 知德亦有之乎?” 答曰: “百人矣.” 夫知德百人者, 與彼扛鴻鼎·揭華旗者爲料敵也. 夫壯士力多者, 扛鼎揭旗 ; 儒生力多者, 博達疏通. 故博達疏通, 儒生之力也 ; 擧重拔堅, 壯士之力也. 『梓材』曰: “彊人有王開賢, 厥率化民.” 此言賢人亦壯彊於禮義, 故能開賢, 其率化民. 化民須禮義, 禮義須文章. “行有餘力, 則以學文.” 能學文, 有力之驗也. 인용목차 04 問曰: “說一經之儒, 可謂有力者?” 曰: 非有力者也. 陳留龐少都每薦諸生之吏, 常曰: “王甲某子, 才能百人.” 太守非其能, 不答. 少都更曰: “言之尙少. 王甲某子, 才..
별통제삼십팔(別通第三十八) 01 富人之宅, 以一丈之地爲內, 內中所有, 柙匱所羸(贏), 縑布絲綿也. 貧人之宅, 亦以一丈爲內, 內中空虛, 徒四壁立, 故名曰貧. 夫通人猶富人, 不通者猶貧人也. 俱以七尺爲形, 通人胸中懷百家之言, 不通者空腹無一牒之誦, 貧人之內, 徒四所壁立也. 慕料貧富不相如, 則夫通與不通不相及也. 世人慕富不榮通, 羞貧不賤不賢, 不推類以况之也. 인용목차 02 夫富人可慕者, 貨財多則饒裕, 故人慕之. 夫富人不如儒生, 儒生不如通人. 通人積文, 十篋以上, 聖人之言, 賢者之語, 上自黃帝, 下至秦·漢, 治國肥家之術, 刺世譏俗之言, 備矣. 使人通明博見, 其爲可榮, 非徒縑布絲綿也. 蕭何入秦, 收拾文書, 漢所以能制九州者, 文書之力也. 以文書御天下, 天下之富, 孰與家人之財? 인용목차 03 人目不見靑黃曰盲, 耳不聞宮商曰..
초기제삼십구(超奇第三十九) 01 通書千篇以上, 萬卷以下, 弘暢雅閑, 審定文讀, 而以敎授爲人師者, 通人也. 杼其義旨, 損益其文句, 而以上書奏記, 或興論立說, 結連篇章者, 文人·鴻儒也. 好學勤力, 博聞强識, 世間多有 ; 著書表文, 論說古今, 萬不耐一. 然則著書表文, 博通所能用之者也. 入山見木, 長短無所不知 ; 入野見草, 大小無所不識. 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 採草以和方藥, 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 夫通人覽見廣博, 不能掇以論說, 此爲匿生書主人, 孔子所謂“誦詩三百, 授之以政不達” 者也, 與彼草木不能伐採, 一實也. 孔子得『史記』以作『春秋』, 及其立義創意, 襃貶賞誅, 不復因『史記』者, 眇思自出於胸中也. 凡貴通者, 貴其能用之也. 卽徒誦讀, 讀詩諷術, 雖千篇以上, 鸚鵡能言之類也. 衍傳書之意, 出膏腴之辭, 非俶儻之才, 不能任也...
조호제사십팔(遭虎第四十八) 01 變復之家, 謂虎食人者, 功曹爲姦所致也. 其意以爲, 功曹衆吏之率, 虎亦諸禽之雄也. 功曹爲姦, 采漁於吏, 故虎食人, 以象其意. 인용목차 02 夫虎食人, 人亦有殺虎. 謂虎食人, 功曹受取於吏, 如人食虎, 吏受於功曹也乎? 案世淸廉之士, 百不能一, 居功曹之官, 皆有姦心, 私舊故可以倖 ; 苞苴賂遺, 小大皆有. 必謂虎應功曹, 是野中之虎常害人也. 夫虎出有時, 猶龍見有期也. 陰物以冬見, 陽蟲以夏出. 出應其氣, 氣動其類. 參·伐以冬出, 心·尾以夏見. 參·伐則虎星, 心·尾則龍象. 象出而物見, 氣至而類動, 天地之性也. 動於林澤之中, 遭虎搏噬之時, 禀性狂勃, 貪叨飢餓, 觸自來之人, 安能不食? 人之@筋力, 羸弱不適, 巧便不知, 故遇輒死. 使孟賁登山, 馮婦入林, 亦無此害也. 인용목차 03 孔子行魯林中..
장류제사십(狀留第四十) 01 論賢儒之才, 旣超程矣. 世人怪其仕宦不進, 官爵卑細. 以賢才退在俗吏之後, 信不怪也. 夫如是, 而適足以見賢不肖之分, 睹高下多少之實也. 인용목차 02 龜生三百歲, 大如錢, 游於蓮葉之上. 三千歲靑邊緣, 巨尺二寸. 蓍生七十歲生一莖, 七百歲生十莖. 神靈之物也, 故生遲留, 歷歲久長, 故能明審. 實賢儒之在世也, 猶靈蓍·神龜也. 計學問之日, 固已盡年之半矣. 銳意於道, 遂無貪仕之心. 及其仕也, 純特方正, 無員銳之操. 故世人遲取進難也. 針錐所穿, 無不暢達. 使針錐末方, 穿物無一分之深矣. 賢儒方節而行, 無針錐之銳, 固安能自穿, 取暢達之功乎? 인용목차 03 且驥一日行千里者, 無所服也, 使服任車輿, 駑馬同音. 驥曾以引鹽車矣, 垂頭落汗, 行不能進. 伯樂顧之, 王良御之, 空身輕馳, 故有千里之名. 今賢儒懷..
한온제사십일(寒溫第四十一) 01 說寒溫者曰: 人君喜則溫, 怒則寒. 何則? 喜怒發於胸中, 然後行出於外, 外成賞罰. 賞罰, 喜怒之效, 故寒溫渥盛, 凋物傷人. 인용목차 02 夫寒溫之代至也, 在數日之間, 人君未必有喜怒之氣發胸中, 然後渥盛於外. 見外寒溫, 則知胸中之氣也. 當人君喜怒之時, 胸中之氣未必更寒溫也. 胸中之氣, 何以異於境內之氣? 胸中之氣, 不爲喜怒變, 境內寒溫, 何所生起? 六國之時, 秦·漢之際, 諸侯相伐, 兵革滿道, 國有相攻之怒, 將有相勝之志, 夫有相殺之氣, 當時天下未必常寒也. 太平之世, 唐, 虞之時, 政得民安, 人君常喜, 絃歌鼓舞, 比屋而有, 當時天下未必常溫也. 豈喜怒之氣, 爲小發, 不爲大動邪? 何其不與行事相中得也? 인용목차 03 夫近水則寒, 近火則溫, 遠之漸微. 何則? 氣之所加, 遠近有差也. 成事 : ..
견고제사십이(譴告第四十二) 01 論災異[者], 謂古之人君爲政失道, 天用災異譴告之也. 災異非一, 復以寒溫爲之效. 人君用刑非時則寒, 施賞違節則溫. 天神譴告人君, 猶人君責怒臣下也. 故楚嚴王曰: “天不下災異, 天其忘子(予)乎!” 災異爲譴告, 故嚴王懼而思之也. 인용목차 02 曰: 此疑也. 夫國之有災異也, 猶家人之有變怪也. 有災異, 謂天譴[告]人君, 有變怪, 天復譴告家人乎? 家人旣明, 人之身中, 亦將可以喩. 身中病, 猶天有災異也. 血脉不調, 人生疾病 ; 風氣不和, 歲生災異. 災異謂天譴告國政, 疾病天復譴告人乎? 釀酒於罌, 烹肉於鼎, 皆欲其氣味調得也. 時或鹹苦酸淡不應口者, 猶人勺藥失其和也. 夫政治之有災異也, 猶烹釀之有惡味也. 苟謂災異爲天譴告, 是其烹釀之誤, 得見譴告也. 占大以小, 明物事之喩, 足以審天. 使嚴王知如孔子,..
변동제사십삼(變動第四十三) 01 論災異者, 已疑於天用災異譴告人矣. 更說曰: “災異之至, 殆人君以政動天, 天動氣以應之. 譬之以物擊鼓, 以椎扣鐘, 鼓猶天, 椎猶政, 鐘鼓聲猶天之應也. 人主爲於下, 則天氣隨人而至矣.” 인용목차 02 曰: 此又疑也. 夫天能動物, 物焉能動天? 何則? 人物繫於天, 天爲人物主也. 故曰: “王良策馬, 車騎盈野.” 非車騎盈野, 而乃王良策馬也. 天氣變於上, 人物應於下矣. 故天且雨, 商羊起舞, [非]使天雨也. 商羊者, 知雨之物也, 天且雨, 屈其一足起舞矣. 故天且雨, 螻蟻徙, 丘蚓出, 琴絃緩, 固疾發, 此物爲天所動之驗也. 故天且風, 巢居之蟲動 ; 且雨, 穴處之物擾, 風雨之氣感蟲物也. 故人在天地之間, 猶蚤虱之在衣裳之內, 螻蟻之在穴隙之中. 蚤虱螻蟻爲順逆橫從, 能令衣裳穴隙之間氣變動乎? 蚤虱螻蟻不能,..
명우제사십오(明雩第四十五) 01 變復之家, 以久雨爲湛, 久暘爲旱, 旱應亢陽, 湛應沈溺. 或難曰: 夫一歲之中, 十日者一雨, 五日者一風. 雨頗留, 湛之兆也 ; 暘頗久, 旱之漸也. 湛之時, 人君未必沈溺也 ; 旱之時, 未必亢陽也. 人君爲政, 前後若一, 然而一湛一旱, 時氣也. 『范蠡·計然』曰: “太歲在子(于)水, 毁 ; 金, 穰 ; 木, 饑 ; 火, 旱.” 夫如是, 水旱饑穰, 有歲運也. 歲直其運, 氣當其世, 變復之家, 指而名之. 人君用其言, 求過自改. 暘久自雨, 雨久自暘, 變復之家, 遂名其功. 人君然之, 遂信其術. 試使人君恬居安處, 不求己過, 天猶自雨, 雨猶自暘. 暘濟雨濟之時, 人君無事, 變復之家, 猶名其術. 是則陰陽之氣, 以人爲主, 不說(統)於天也. 夫人不能以行感天, 天亦不隨行而應人. 인용목차 02 『春秋』魯大..
순고제사십육(順鼓第四十六) 01 『春秋』之義, 大水, 鼓用牲于社. 說者曰: “鼓者, 攻之也.” 或曰: “脅之.” 脅則攻矣. 陽(陰)勝, 攻社以救之. 인용목차 02 或難曰: 攻社謂得勝負之義, 未可得順義之節也. 人君父事天, 母事地. 母之黨類爲害, 可攻母以救之乎? 以政令失道, 陰陽繆盭者, 人君也. 不自攻以復之, 反逆節以犯尊, 天地安肯濟? 使湛水害傷天, 不以地害天, 攻之可也. 今湛水所傷, 物也. 萬物於地, 卑也. 害犯至尊之體, 於道違逆. 論『春秋』者, 曾不知難. 인용목차 03 案雨出於山, 流入於川, 湛水之類, 山川是矣. 大水之災, 不攻山川. 社, 土也. 五行之性, 水土不同. 以水爲害而攻土, 土勝水, 攻社之義, 毋乃如今世工匠之用椎鑿也? 以椎擊鑿, 令鑿穿木. 今儻攻土, 令厭水乎? 인용목차 04 且夫攻社之義, 以爲攻..
난룡제사십칠(亂龍第四十七) 01 董仲舒申『春秋』之雩, 設土龍以招雨, 其意以雲龍相致. 『易』曰: “雲從龍, 風從虎.” 以類求之, 故設土龍, 陰陽從類, 雲雨自至. 인용목차 02 儒者或問曰: 夫『易』言“雲從龍”者, 謂眞龍也, 豈謂土哉? 楚葉公好龍, 墻壁盤盂皆畫龍. 必以象類爲若眞是, 則葉公之國常有雨也. 『易』又曰“風從虎” , 謂虎嘯而谷風至也. 風之與虎, 亦同氣類. 設爲土虎, 置之谷中, 風能至乎? 夫土虎不{能}而致風, 土龍安{能}而致雨? 古者畜龍, 乘車駕龍, 故有豢龍氏·御龍氏. 夏后之庭, 二龍常在, 季年夏衰, 二龍低伏. 眞龍在地, 猶無雲雨, 况僞象乎? 禮, 畫雷樽象雷之形, 雷樽不聞能致雷, 土龍安{能}而動雨? 頓牟掇芥, @磁石引針, 皆以其眞是, 不假他類. 他類肖似, 不能掇取者, 何也? 氣性異殊, 不能相感動也. 劉子..
상충제사십구(商[適]蟲第四十九) 01 變復之家, 謂蟲食穀者, 部吏所致也. 貪則(狼)侵漁, 故蟲食穀. 身黑頭赤, 則謂武官 ; 頭黑身赤, 則謂文官. 使加罰於蟲所象類之吏, 則蟲滅息, 不復見矣. 인용목차 02 夫頭赤則謂武吏, 頭黑則謂文吏所致也, 時或頭赤身白, 頭黑身黃, 或頭身皆黃, 或頭身皆靑, 或皆白若魚肉之蟲, 應何官吏? 時或白布豪民·猾吏被刑乞貸者, 威勝於官, 取多於吏, 其蟲形象何如狀哉? 蟲之滅也, 皆因風雨. 案蟲滅之時, 則吏未必伏罰也. 陸田之中時有鼠, 水田之中時有魚蝦蟹之類, 皆爲穀害. 或時希出而暫爲害, 或常有而爲災, 等類衆多, 應何官吏? 인용목차 03 魯宣公履畝而稅, 應時而有蝝生者, 或言若蝗. 蝗時至, 蔽天如雨, 集地食物, 不擇穀草. 察其頭身, 象類何吏? 變復之家, 謂蝗何應? 建武三十一年, 蝗起太山郡, 西南過..
강서제오십(講瑞第五十) 01 儒者之論, 自說見鳳皇騏驎而知之. 何則? 案鳳皇騏驎之象. 又『春秋』獲麟文曰: “有麏而角.” 麞而角者, 則是騏驎矣. 其見鳥而象鳳皇者, 則鳳皇矣. 黃帝·堯·舜·周之盛時, 皆致鳳皇. 孝宣帝之時, 鳳皇集于上林, 後又於長樂之宮東門樹上, 高五尺, 文章五色. 周獲麟, 麟似麞而角 ; 武帝之麟, 亦如麞而角. 如有大鳥, 文章五色 ; 獸狀如麞, 首戴一角, 考以圖象, 驗之古今, 則鳳麟可得審也. 인용목차 02 夫鳳皇, 鳥之聖者也 ; 騏驎, 獸之聖者也 ; 五帝·三王·皐陶·孔子, 人之聖也. 十二聖, 相各不同, 而欲以麞戴角則謂之騏驎, 相與鳳皇象合者謂之鳳皇, 如何? 夫聖鳥獸毛色不同, 猶十二聖骨體不均也. 戴角之相, 猶戴午(干)也. 顓頊戴午(干), 堯·舜必未然. 今魯所獲麟戴角, 卽後所見麟未必戴角也. 如用魯所獲麟..
지서제오십일(指瑞第五十一) 01 儒者說鳳皇騏驎爲聖王來, 以爲鳳皇騏驎, 仁聖禽也, 思慮深, 避害遠, 中國有道則來, 無道則隱. 稱鳳皇騏驎之仁知者, 欲以褒聖人也, 非聖人之德, 不能致鳳皇騏驎. 此言妄也. 인용목차 02 夫鳳皇騏驎聖, 聖人亦聖. 聖人恓恓憂世, 鳳皇騏驎亦宜率敎. 聖人游於世間, 鳳皇騏驎亦宜與鳥獸會, 何故遠去中國, 處於邊外? 豈聖人濁, 鳳皇騏驎淸哉? 何其聖德俱而操不同也? 如以聖人者當隱乎, 十二聖宜隱 ; 如以聖者當見, 鳳驎亦宜見. 如以仁聖之禽, 思慮深, 避害遠, 則文王拘於羑里, 孔子厄於陳·蔡, 非也. 文王·孔子, 仁聖之人, 憂世憫民, 不圖利害, 故其有仁聖之知, 遭拘厄之患. 凡人操行, 能脩身正節, 不能禁人加非於己. 인용목차 03 案人操行, 莫能過聖人, 聖人不能自免於厄, 而鳳驎獨能自全於世, 是鳥獸之操, 賢於..
시응제오십이(是應第五十二) 01 儒者論太平瑞應, 皆言氣物卓異, 朱草·醴泉·翔鳳(風)·甘露·景星·嘉禾·萐脯·蓂莢·屈軼之屬 ; 又言山出車, 澤出舟(馬), 男女異路, 巿無二價, 耕者讓畔, 行者讓路, 頒白不提挈, 關梁不閉, 道無虜掠, 風不鳴條, 雨不破塊, 五日一風, 十日一雨 ; 其盛茂者, 致黃龍·騏驎·鳳皇. 인용목차 02 夫儒者之言, 有溢美過實. 瑞應之物, 或有或無. 夫言鳳皇·騏驎之屬, 大瑞較然, 不得增飾 ; 其小瑞徵得, 恐多非是. 夫風氣雨露, 本當和適, 言其鳳(風)翔{甘}露[甘], 風不鳴條, 雨不破塊, 可也 ; 言其五日一風, 十日一雨, 襃之也. 風雨雖適, 不能五日十日正如其數. 言男女不相干, 巿價不相欺, 可也 ; 言其異路, 無二價, 襃之也. 太平之時, 豈更爲男女各作道哉? 不更作道, 一路而行, 安得異乎? 太平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