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어휘놀이터 (1295)
건빵이랑 놀자
영이부 하(靈異部 下) 神 夢 魂魄 신(神) 左傳曰: 有神降于莘 惠王問諸內史過曰: 是何故也 對曰: 國之將興 明神降之 監其德也 將亡 神又降之 觀其惡也 故有得神以興 亦有以亡 虞夏商周皆有之 山海經曰: 西海水赤 有章尾山 有神人面蛇身而赤 身長千尺 其眠乃晦 其視乃明 不食不寢 風雨是謁 能請致風雨 是謂燭龍 又曰: 蚩尤作兵 犯黃帝 黃帝乃令應龍攻於冀州之野 蚩尤謂○太平御覽八百八十二作請 風伯 所從大風雨 黃帝乃下天女■■ 止雨 遂殺蚩尤 ■■不得復上 故所居不雨 三齊略記曰: 始皇作石橋 欲過海觀日出處 于時有神人 能驅石下海 城陽一山石 盡起立 嶷嶷東傾 狀似相隨而去 云石去不速 神人輒鞭之 盡流血 石莫不悉赤 至今猶爾 又曰: 始皇於海中作石橋 非人功所建 海神爲之豎柱 始皇感其惠 通敬其神 求與相見 海神答曰: 我形醜 莫圖我形 當與帝會 乃從石塘上入海三十..
영이부 상(靈異部 上) 仙道 선도(仙道) 史記曰: 蓬萊仙○初學記二十三 太平御覽六百六十三作方 丈瀛洲 此三神山者 在渤海中 蓋嘗有至者 諸仙人及不死藥生焉 其物禽盡白 而黃金白銀爲宮闕 未至 望之如雲 及到 三神山反居水下 欲到則風引舡而去 終莫能至 又曰: 黃帝採首山銅 鑄鼎於荊山之下 鼎旣成 有龍垂胡髥 下迎黃帝 黃帝上騎 群臣後宮從上者 七十餘人 小臣不得上 乃悉持龍髥 龍髥拔 墮黃帝弓 百姓仰空望 帝旣上 乃抱其弓與胡髥 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胡 其弓曰烏號 漢書曰: 梅福居家 常讀書 性少爲事 至元始中 王莽專政 福一朝棄妻子 去九江 至今傳以爲仙人 其後人有見福者於會稽 變爲吳市門卒 晉中興書曰: 葛洪 字稚川 亡時年八十一 視其貌如平生 體亦軟弱 擧屍入棺 其輕如空衣 時咸以爲屍解得仙 莊子曰: 藐姑射之山 有神人居焉 肌膚若冰雪 綽約若處子 不食五穀 吸風飮露 乘雲..
내전 하(內典 下) 寺碑 사비(寺碑) 後魏溫子昇寒陵山寺碑序曰: 昔晉文尊周 績宣於踐土 齊桓霸世 威著於邵陵 並道冠諸侯 勳高天下 衣裳會同之所 兵車交合之處 寂寞銷沉 荒涼磨滅 言談者空知其名 遙遇者不識其地 然則樹銅表跡 刊石記功 有道存焉 可不尙與 永安之季 數鍾百六 天災流行 人倫交喪 爾朱氏旣絶 彼天網 斷茲地紐 祿去王室 政出私門 銅馬競馳 金虎亂噬 九嬰暴起 十日並出 破璧毁珪 人物旣盡 頭會箕斂 杼柚其空 大丞相渤海王 命世作宰 惟機成務 標格千刃 崖岸萬里 運鼎阿於襟抱 納山岳於胸懷 擁玄雲以上騰 負靑天而高引 鍾鼓嘈囋 上聞於天 旌旗繽紛 下盤於地 壯士懍以爭先 義夫憤而競起 兵接刃於斯場 車錯轂於此地 轟轟隱隱 若轉石之墜高崖 硠硠磕磕 如激水之投深谷 俄而霧卷雲除 冰離葉散 靡旗蔽日 亂轍滿野 楚師之敗於柏擧 新兵之退自昆陽 以此方之 未可同日 旣考茲沃壤..
내전 상(內典 上) 內典 내전(內典) 後漢書曰: 明帝夢金人 長丈餘 頭有光明 以問群臣 或曰: 西方有神 名曰佛 其形丈六尺 而黃金色 帝於是遣○後漢書一百十八西域傳 遣下有使字 天竺 問佛道法 遂於國中圖畫形象焉 續漢書曰: 天竺國 一名身毒 在大月氏東南 修浮圖佛道以成俗 不殺伐 釋道安西域志曰: 波羅奈斯國 佛轉法輪處 在此國也 又曰須剌國 有五百沙彌眞人寺 望晦日 寺前有方靑石 大人來下石上 又曰摩訶賴國 有阿耨達山 王舍城在山東南角 竹園精舍在城西 又有佛浴所 六年苦行處 支僧載外國事曰: 和訶條國 在大海之中 地方二萬里 國有大山 山有石井 井中生千葉白蓮花 井邊靑石上有四佛足跡 合有八跡 月六齋日 彌勒菩薩 與諸天神 禮佛跡竟 便飛去 浮圖講堂皆七寶 國王長者 常作金樹銀花 銀樹金花 供養佛 又曰: 維那國 去舍衛國五十由旬 由旬者晉言四十里 維摩詰家在城內 基井尙..
의(醫) 左傳曰: 晉侯求醫於秦 秦伯使醫緩爲之 爲猶治也 未至 公夢二■■子曰: 彼良醫也 懼傷我 焉逃之 其一曰: 居肓之上 膏之下 若我何 肓 鬲也 心下爲膏 醫至曰: 疾不可爲也 在肓之上 膏之下 攻之不可達 針之不及 藥不至焉 公曰: 良醫也 厚禮而歸之 列子曰: 龍叔謂文摯曰: 吾有疾 子能已乎 文摯卽命龍叔背明而立 曰: 嘻吾見子之心矣 子心穴孔流通 一孔不達 今聖智爲疾者 或由此乎 事具人部聖篇 史記曰: 扁鵲 姓秦 名越人 時舍客長桑君 遇而奇之 知非常人 及呼扁鵲與語 我有禁方 年老 欲傳與公 公無泄 乃出懷中藥與扁鵲 又曰: 趙簡子疾 五日不知人 召扁鵲 扁鵲入視疾 出曰: 昔秦穆公嘗如此 七日而寤 居二日半而簡子寤 魏志曰: 華佗遊學徐土 兼曉養性之術 年且百歲 而猶有壯容 時人以爲仙 沛相陳珪擧孝廉 太尉黃琬辟 皆不就 精於方藥 處劑不過數種 心識分銖 不假稱..
질(疾) 史記曰: 陳軫適至秦 惠王曰: 子去寡人之楚 亦思寡人否 軫對曰: 王聞越人莊■乎 王曰: 弗聞 軫曰: 莊■仕楚執珪 有頃而疾 爲越聲 楚王曰: ■故越之鄙細人也 今仕楚執珪 貴極矣 亦思越不 或對曰: 凡人思故 在其疾也 彼思越 卽越聲 不思越 卽楚聲 使人往聽之 猶尙越聲也 今臣雖棄逐之楚 豈能無秦聲哉 漢書曰: 司馬相如疾甚 上曰: 可往悉取其書 使往而相如已死 家無遺書 問其妻 對曰: 長卿未嘗有書也 時時著書 人又取去 長卿未死時 爲一卷書 曰: 有使來求書 奏之 其遺札言封禪事 所司奏焉 天子異之 桓譚新論曰: 余歸沛道疾 蒙絮被絳罽裾 乘騂馬 宿東亭 亭長疑是賊 發卒夜來 余令吏勿鬥 乃相問而去 又曰: 余少時 見楊子雲之麗文高論 不自量年少新進 而猥欲逮及 嘗激一事 而作小賦 用精思太劇 而立發疹 子雲亦言成帝上甘泉 詔召作賦 卒暴 及倦臥 夢其五藏出在地 ..
상(相) 孫卿子曰: 古者姑布子卿 今之世有唐擧 相人形狀顔色 而知其吉凶 世俗稱之 相形不如論心 論心不如擇術 形不勝心 心不勝術 術正而心從之 則形相惡而心術善 無害爲君子也 形相雖善 而心術惡 ■害爲小人也 又曰: ○按本條前有脫條 文亦有脫訛 許負唐擧鄧通條侯 此四公皆善相 史記○按此褚少孫補見史記九十六張丞相傳 曰: 韋賢至大鴻臚 有相工相之 當至丞相 賢有男四人 又使相之 至第二子玄成 曰: 此子貴 亦當爲丞相 賢曰: 我若爲丞相 有長子在 是安得爲之 賢後竟爲丞相 旣死而長子有罪 乃立玄成 事具職官部丞相篇 東觀漢記曰: 孝順梁后 永建三年 選入掖庭 相工萊通見 矍然驚駭 卻再拜賀曰: 此所謂日角偃月 相之極貴 臣所未嘗見也 又曰: 班超行詣相者 曰: 布衣諸生爾 當封侯萬里之外 超問其狀 相者曰: 生鷰頷 飛而食肉 此萬里侯相也 【論】魏陳王曹植相論曰: 世人固有身瘠而..
복서(卜筮) 禮記曰: 龜爲卜 筴爲筮 又曰: 昔三代明王 皆事天地之神明 無非卜筮之用 不敢以其私褻事上帝 言動任卜筮也 是故不犯日月 不違卜筮 尙書曰: 立卜筮人 古史考曰: 庖犠氏作 始有筮 其後殷時巫咸善筮 穆天子傳曰: 天子筮獵萃澤 其卦遇訟 逢公占之曰: 藪澤蒼蒼 其宜正公 戎事則從 左傳曰: 邾文公卜遷于繹 史曰: 利於民而不利於君 邾子曰: 苟利於民 孤之利也 天生民而樹之君 以利之也 民旣利矣 孤必與焉 史記曰: 卜者以法天地 象四時 於民仁義 分策定卦 旋式正綦 而後言天地利害 事之成敗 昔先王定國 必先龜筴日月 而乃敢代 正時日 乃後入 家産子 必先占吉凶 後乃育之 伏犠作八卦 爲三百八十四爻 而天下治 句踐放文王八卦 以破敵國 霸天下 【論】晉庾闡蓍龜論曰: 夫物生而後有象 象而後有數 有數而後吉凶存焉 蓍者尋數之主 非神明之所存 龜者啓兆之質 非靈照之所生 何..
방술부(方術部) 養生 卜筮 相 疾 醫 양생(養生) 易曰: 天地之大德曰生 文子曰: 太上養神 其次養形 神淸意平 百節皆寧 養生之本也 肥肌膚 充腸胃 ●嗜慾 養生之末也 莊子曰: 吹吁呼吸 吐故納新 此導引之士 養形之人也 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韓子曰: 神不注於外則身全 身全之謂得 得者得身也 華他別傳曰: 他嘗語吳普 人體欲得勞動 但不當自使極爾 體常動搖 穀氣得消 血脈流通 疾則不生 卿見戶樞 雖用易腐之木 朝暮開●動搖 遂最晩朽 是以古之仙者 赤松彭祖之爲導引 蓋取於此也 抱朴子曰: 爾乃咀吸寶華 谷神太淸 外珍五耀 內守九精 又曰: 城陽郤儉 少時行獵 墮空冢中 飢餓 見冢中先有大龜 數數迴轉 所向無常 張口呑氣 或俛或仰 儉素亦聞龜能導引 乃試隨龜所爲 遂不復飢 百餘日 頗苦極 後人有偶窺冢中 見儉而出之 後竟能咽氣斷穀 魏王召置土室中 ●試之 一年不食 顔色悅澤 氣..
상희(象戱) 周武帝造象戱 王褒爲象經序曰: 一曰天文 以觀其象 天日月星 是也 二曰地理 以法其形 地水木金土 是也 三曰陰陽 以順其本 陽數爲先 本於天 陰數爲先 本於地 是也 四時 ○句有脫文 以正其序 東方之色靑 其餘三色 例皆如之 是也 五曰筭數 以通其變 俯仰則爲天地日月星 變通則爲水火金木土 是也 六曰律呂 以宣其氣 在子取未 在午取丑 是也 七曰八卦 以定其位 至震取兌 至離取坎 是也 八曰忠孝 以惇其敎 出則盡忠 入則盡孝 是也 九曰君臣 以事其禮 不可以貴凌賤 直而爲曲 不可以卑畏尊 隱而無犯 是也 十曰文武 以成其務 武論七德 文表四敎 是也 十一曰禮儀 以制其則 居上不驕 爲下盡敬 進退有度可法 是也 十二曰觀德 以考其行 定而後求 義而後取 時然後言 樂然後笑 是也 或升進以報德 義以遷善 或黜退以貶過 事在懲惡 或以沉審爲貴 正其瞻視 或以徇齊爲功 明其糾察..
사유(四維) 【賦】東晉李秀四維賦曰: 四維戱者 衛尉摯侯所造也 畫紙爲局 截木爲棋 取象元 一分而爲二 准陰陽之位 擬剛柔之策 而變動云爲 成乎其中 世有哲人 黃中通理 探賾索隱 開物建始 造四維之妙戱 邈衆藝之特奇 盡盈尺之局 乃擬象乎兩儀 立太極之正統 班五常之列位 剛柔異而作配 趍舍同而從類 或盤紆詰屈 連延駱驛 或間不容息 舍棋則獲 圍成未合 驕棋先出 九道並列 專都獨畢 인용 목차
장구(藏鉤) 風土記曰: 義陽■■日飮祭之後 叟嫗兒童 爲藏鉤之戱 分爲二曹 以效勝負 若人偶卽敵對 人奇卽人爲遊附 或屬上曹 或屬下曹 名爲飛烏 以齊二曹人數 一鉤藏在數手中 曹人當射知所在 一藏爲一籌 三籌爲一都 辛氏三秦記曰: 昭帝母鉤弋夫人 手拳而有國色 先帝寵之 世人藏鉤法此也 事具居處部宮殿篇 【賦】晉庾闡藏鉤賦曰: 歎近夜之藏鉤 復一時之戱望 以道生爲元帥 以子仁爲佐相 思蒙籠而不啓 目炯泠而不暢 多取決於公長 乃不咨於大匠 鉤運掌而潛流 手乘虛而密放 示微跡於可嫌 露疑似之情狀 輒爭材以先叩 各銳志於所向 意有往而必乖 策靡陳而不喪 退怨歎於獨見 慨相顧於惆悵 夜景煥爛 流光西驛 同明○疑當作朋 誨其夙退 對者催其連射 攘袂以發奇 探意外而求跡 奇未發而妙待 意愈求而累僻 疑空拳之可取 手含珍而不摘 督猛炬而增明 從因朗而心隔 壯顔變成衰容 神材比爲愚策 인용 목차
새(塞) 說苑曰: 塞 行棋相塞 謂之塞也 管子曰: 秋行五政 一曰秋禁 二曰博塞 穆天子傳曰: 天子與井公塞也 莊子曰: 臧與穀相與牧羊 問臧奚事 挾策讀書 問穀奚事 博塞以遊 事業不同 亡羊均也 伯夷死於首陽之下 盜跖死於東陵之上 所死不同 殘生均也 漢書曰: 吾丘壽王 以格五召待詔 孟康曰: 乘五閣不得行 故云格五也 【賦】後漢邊孝先塞賦曰: 可以代博弈者 曰塞其次也 試習其術 以驚睡救寐 免晝寢之譏而已 然而徐核其因通之極 乃亦精妙而足美也 故書其較略 擧其指歸 以明博弈無以尙焉 曰: 始作塞者 其明哲乎 故其用物也約 其爲樂也大 猶土鼓塊枹 空桑之瑟 質樸之化 上古所耽也 然本其規模 制作有式 四道交正 時之則也 棋有十二 律呂極也 人操厥半 六爻列也 赤白色者 分陰陽也 乍亡乍存 像日月也 行必正直 合道中也 趨隅方折 禮之容也 迭往迭來 剛柔通也 周則復始 乾行健也 局平..
투호(投壺) 禮記曰: 投壺之禮 主人奉矢 司射奉中 使人執壺 主人謂曰: 某有枉矢哨壺 請以樂賓 神仙傳曰: 玉女投壺 天爲之笑 東觀漢記曰: 祭遵薨 博士范升上疏曰: 遵爲將軍 取士皆用儒術 對酒娛樂 必雅歌投壺 又建爲孔子立後 奏置五經大夫 雖在軍旅 不忘俎豆 魏略曰: 邯鄲淳 字淑 ○魏志王粲傳注作子叔 太平御覽七百五十三作元淑 作投壺賦千餘言 奏之 文帝以爲工 賜帛十匹 古歌曰: 上金殿者 玉樽延貴客 入門黃金堂 東廚 具肴膳 椎牛烹豬羊 主人前進酒 琴瑟爲淸商 投壺對彈棋 博弈並復行 何劭作王弼傳曰: 弼性好弘理 樂遊宴 解音律 善投壺 【賦】魏邯鄲淳投壺賦 古者諸侯間於天子之事 則相朝也 以正班爵 講禮獻功 於是乃崇其威儀 恪其容貌 繁登降之節 盛揖拜之數 机設而弗倚 酒澄而弗擧 肅肅濟濟 其惟敬焉 敬不可久 禮成於飫 乃設大射 否則投壺 植茲華壺 鳧氏所鑄 厥高二尺 盤..
저포(樗蒲) 異苑曰: 昔有人乘馬山行 遙岫裏有二老翁 相對樗蒲 遂下馬 以策拄地而觀之 自謂俄頃 視其馬鞭 漼然已爛 顧瞻其馬 鞍骸枯朽 旣還至家 無復親屬 一慟而絶 博物志曰: 老子入胡 作樗蒲 庾翼集 參軍于瓚 陳節戱事曰: 夫嬉戱都名動相剝 非爲治之本 自今樗蒲●馬 諸不急戱 宜一斷之 翼答曰: 今唯許其圍棋 餘悉斷 【賦】後漢馬融樗蒲賦曰: 昔有玄通先生 遊于京都 道德旣備 好此樗蒲 伯陽入戎 以斯消憂 抨則素旃紫罽 出乎西鄰 緣以繢繡 紩以綺文 杯則搖木之幹 出自■■山 矢則藍田之石 卞和所工 含精玉潤 不細不洪 馬則玄犀象牙 是磋是礱 杯爲上將 木爲君副 齒爲號令 馬爲翼距 籌爲策動 矢法卒數 於是芬葩貴戚 公侯之儔 坐華榱之高殿 臨激水之淸流 排五木 散九齒 勒良馬 取道里 是以戰無常勝 時有逼遂 臨敵攘圍 事在將帥 見利電發 紛綸滂沸 精誠一叫 入盧九雉 磊落踸踔 幷..
박(博) 說文曰: 博局戱六著十二棋也 古者烏曹作博 山海經曰: 休與之山 其上有石焉 名曰帝臺之棋 五色而文 狀如鶉卵 事具山部 穆天子傳曰: 天子與井公博 三日而決 列子曰: 虞氏者 梁之富人 置高樓大路 設酒擊博樓上 事具人部遊俠篇 尹文子曰: 博盡關塞之宜 得周通之路 而不能制齒之大小 在遇者也 家語曰: 哀公問孔子曰: 吾聞君子不博 有之 孔子曰: 有之 爲其兼行惡道也 說苑曰: 晉靈公驕奢 造九層之臺 謂左右 敢諫者斬 孫息聞之 求見 公曰: 子何能 孫息曰: 臣能累十二棋 加九雞子其上 公曰: 吾少學 未嘗見也 子爲寡人作之 孫息卽正顔色 定志意 以棋子置上 加雞子其上 左右慴息 靈公俯伏 氣息不續 公曰: 危哉 孫息曰: 公爲九層之臺 三年不成 危甚於此 事具人部諫篇 【論】吳韋昭博弈論曰: 蓋聞君子恥當年而功不立 疾沒世而名不稱 故曰: 學如不及 猶恐失之 是以勉精厲..
탄기(彈棋) 魏文帝典論曰: 余於他戱弈之事 少所嘉 唯彈棋略盡其功 乃爲之賦曰: 昔○太平御覽七百五十五昔下有京字 師先工 有馬合鄕侯東方世安張公子 予嘗恨不得與彼數子者對 世說曰: 彈棋始自魏 宮內裝奩○原訛器 據馮校本改 戱也 文帝於此技亦特好 用手巾拂之 無不中 有客自云能 帝使爲之 客著葛巾拂棋 妙踰於帝 【詩】周王褒彈棋詩曰: 投壺生電影 六博値仙人 何如鏡奩上自有拂輕巾 隔澗疑將別 隴頭如望秦 握筆徒思賦 辭短竟無陳 【賦】後漢蔡邕彈棋賦曰: 榮華灼爍 ■x不韡韡 於是列象棋 雕華麗 豐腹斂邊 中隱四企 輕利調博 易使騁馳 然後■v掣 兵棋夸驚 或風飄波動 若飛若浮 不遲不疾 如行如留 放一弊六 功無與儔 魏文帝彈棋賦曰: 惟彈棋之嘉巧 邈超絶其無儔 苞上智之弘略 允貫微而洞幽 局則荊山妙璞 發藻揚暉 豐腹高隆 庳根四頹 平如砥礪 滑若柔荑 棋則玄木北幹 素樹西枝 洪纖若..
위기(圍棋) 左傳曰: 太叔文子謂甯喜曰: 視君不如弈棋 其何以免乎 弈者擧棋不定 不勝其耦 而況置君而弗定乎 博物志曰: 堯造圍棋 丹朱善棋 說文曰: 弈 圍棋也 尹文子曰: 以智力求者 喩如弈 弈進退取與 攻劫放舍 在我者也 蜀志曰: 魏軍次于興平 假費禕節 率衆往御 光祿大夫來敏至禕許別 求圍棋 于時羽檄交馳 嚴駕已訖 禕與敏留意對戱 色無厭倦 敏曰: 聊觀試君耳 信可人 必能辨賊者 禕至 敵遂退 魏志曰: 王粲觀人圍棋 局壞 粲復爲之 棋者不信 以●蓋局 使更以他局爲之 用相比校 不誤一道 博物志曰: 桓譚蔡邕善音樂 馮翊山子道王九眞郭酆等 善棋 太祖皆與爭能 晉中興書曰: 陶侃爲荊州 見佐史博弈戱具 投之於江 曰: 圍棋堯舜以敎愚子 博殷紂所造 諸君並國器 何以此爲 語林曰: 王中郎以圍棋是坐隱 支公以棋爲手談 俗說曰: 殷仲堪在都 嘗往看棋 諸從在瓦官寺前宅上 于時袁羌與人..
화(畫) 韓子曰: 客爲齊王畫者 問之 畫孰最難 對曰: 狗馬最難 孰最易 曰: 鬼魅最易 狗馬人所知也 旦暮於前 不可類之 故難 鬼魅無形 無形者不可睹 故易 漢書曰: 上至平城 爲匈奴所圍 七日乏食 陳平使畫工圖美女 間遣人遺閼氏 云漢有美女 姿質若是 將欲獻單于 閼氏以爲然 從容言於單于 乃始得出 又曰: 甘露三年 單于始入朝 上忽思股肱之美 圖畫其人於麒麟閣 又曰: 金日磾母 敎誨二子 甚有法度 上聞而嘉之 病死 詔圖畫於甘泉宮 曰休屠王閼氏 日磾見畫嘗拜 向之涕泣 又曰: 元帝宮人旣多 乃令畫工圖之 欲有呼者 輒披圖召焉 其中常者 悉皆行貨賂 王昭君姿容甚麗 志不可苟求 工遂毁其狀 後匈奴來和 求美女於帝 帝以昭君充行 旣召見而惜之 名字已去 不欲中改 於是遂行 范曄後漢書曰: 永平初 馬援女立爲皇后 顯宗圖畫建武中名臣列將於雲臺 以椒房故 獨不及援 東平王蒼觀圖 言於帝曰:..
서(書) 淮南子曰: 昔倉頡作書 而天雨粟 鬼夜哭 事具百穀部 家語曰: 宓子賤仕魯 爲單父宰 恐君聽用讒人 使己不得行其政 故請君近吏二人 與俱至官 令二吏書 輒掣其肘 書不善 則從而怒之 二吏患焉 辭歸魯 宓子曰: 書甚不善 勉而歸矣 二吏歸報於君曰: 宓子使臣書 而掣搖臣肘 書惡而又怒臣 邑吏皆笑 所以去之而來也 君以問孔子 孔子曰: 宓子齊君子也 其才任霸王之佐 屈節治單父 將以自試 意者其以此諫乎 公悟 太息歎曰: 寡人亂宓子之政 而責其善者數矣 漢書曰: 元帝多才藝 善史書 應劭曰: 周宣王太史史藉(漢書元帝紀注作籒 )所作大篆也 鼓琴瑟 吹洞簫 又曰: 宣帝時 中郎將張彭祖 少與帝微時同席硯書 及帝卽尊位 彭祖以舊恩 封陽都侯 事具文部硯篇 又曰: 陳遵大率常醉 然事亦不廢 長八尺餘 長頭大鼻 容貌甚偉 略涉傳記 贍於文辭 性善書 與人尺牘 主皆藏去 以爲之榮 後漢書曰:..
교예부(巧藝部) 射 書 畫 圍棋 彈棋 博 樗蒲 投壺 塞 藏鉤 四維 象戱 사(射) 世本曰: 逢蒙作射 山海經曰: 軒轅國 在窮山際 其不壽者八百歲 人面蛇身 尾交首 不敢西射 畏軒轅之丘 禮記曰: 士使之射 不能則辭以疾 懸弧之義 又曰: 射有似乎君子 失諸正鵠 反求諸其身 又曰: 孔子射於矍相之圃 蓋觀者如堵 左傳曰: 晉將戰 潘尫之黨與養由基蹲甲而射之 徹七札焉 列子曰: 甘蠅古之善射者 彀弓而獸伏鳥下 尸子曰: 荊莊王命養由基射蜻蛉 王曰: 吾欲得之 養由基援弓射之 拂左翼 王大喜 又曰: 鴻鵠在上 ■■弩以待 若發善否 問二五弗知 非二五難計也 欲鴻之心亂也 莊子曰: 以十鈞射者 見天而不見雲 以七鈞射者 見鵠而不見鶬 以五鈞射者 見鶬而不見雀 老子曰: 天之道 其猶張弓乎 高者抑之 下者擧之 有餘者損之 不足者與之 韓詩外傳曰: 楚熊渠子夜行 見寢石 以爲伏虎 彎弓射..
완(碗) 方言曰: 楚魏宋之間 碗謂之盂 說文曰: 碗 小盂也 吳志曰: 曹公出濡須 甘寧爲前部督 受敕斫敵前營 孫權特賜米酒衆肴 寧乃以銀碗酌酒 自飮兩碗 乃酌與其都督 督伏 不肯時持 寧引自削置膝上 呵之曰: 卿見知於至尊 孰與甘寧 甘寧尙不惜死 卿何以獨惜死乎 都督卻起拜 持酒通次酌 共各一銀碗 至更時 銜枚出斫敵 敵驚動 遂退 寧益貴重 咸康起居注曰: 詔使遼東使■■遼等琉璃碗 【賦】魏陳王曹植車渠碗賦曰: 惟斯碗之所生 于涼風之峻湄 采金光以定色 擬朝陽而發煇 豐玄素之暐曄 帶朱榮之葳蕤 縕絲綸以肆采 藻繁布以相追 翩飄颻而浮景 若驚鵠之雙飛 隱神璞於西野 彌百葉而莫希 于時乃有明篤神后 廣彼仁聲 夷慕義而重使 獻茲寶於斯庭 命公輸使制匠 窮而麗之殊形 華色燦爛 文若點成 鬱蓊雲蒸 蜿蜒龍征 光如激電 影若浮星 何神怪之巨偉 信一覽而九敬 雖離朱之聰目 由炫燿而失精 何明麗之..
배(杯) 山海經曰: 犬戎國有一女子 方跪進玉杯食 禮記曰: 父母沒而杯圈不能飮焉 口澤之氣存焉爾 孝子見親之器物哀 則不忍用也 圈 屈木所爲也 卮 匜之屬也 管子曰: 桓公管仲鮑叔牙甯戚四人飮 公曰: 盍不爲寡人壽 叔牙奉杯而起 文子曰: 淸之爲明 杯水見眸子 濁之言闇 河水不見太山 韓子曰: 紂爲象著而箕子怖 以爲象著必不加於土○原訛上 據馮校本改 形 ○太平御覽七百五十九作鉶 必將犀玉之杯 象著玉杯 必不羹菽藿 則必薦豹胎 又曰: 樂羊爲魏文侯攻中山 其子在中山 中山之君 烹其子而遺之 樂羊坐於幕下而饗之 盡一杯 淮南子曰: 夫江河之腐訩 不可勝數也 然祭者用 大也 一杯酒 甘蠋潰其中 匹夫不嘗 小也 十洲記曰: 周穆王時 西域獻夜光常滿杯 杯容三升 是白玉之精 光明照徹 夜以杯於庭中以向天 比旦而水汁滿中 汁甘而香美 斯實靈器 漢書曰: 有盜高廟座前玉環 得盜 文帝怒 下廷尉治..
치(卮) 韓子曰: 棠谿空見昭侯曰: 今有白玉卮而無當 瓦器有當 君渴 將何以飮 曰: 以瓦器 空曰: 白玉卮美而君不○太平御覽七百六十一不下有以飮者三字 以其無當耶 曰: 然 空曰: 爲人君漏泄群臣語 猶玉卮無當也 空每見出 昭侯必獨臥 唯恐夢言泄妻妾 戰國策曰: 昭陽爲楚伐魏 覆軍殺將 得八城 移師而攻齊 陳軫爲齊王使 見昭陽 再拜謝 賀戰勝 起而曰: 臣竊譬 楚有祠者 賜其舍人酒一卮 舍人相謂曰: 數人飮之不足 一人飮之有餘 請畫地爲蛇 蛇先成者飮酒 一人蛇先成 引酒且飮之 乃左手持卮 右手畫蛇 曰: 吾能爲之足 足未成 一人蛇成 奪其卮 曰: 蛇固無足 子安能爲之足 遂飮酒 具遊說篇 鹽鐵論曰: 川源不能實漏卮 漢書曰: 高祖奉玉卮 爲太上皇壽 又曰: 初何武爲郡吏時 事太守何壽 壽知武有宰相器 故厚之 後壽爲大司農 其兄子爲廬江長史 時武爲楊州刺史 奏事在邸 春壽兄子適長安 ..
준(樽) 爾雅曰: 彝卣罍 器也 小罍謂之坎 卣 中樽也 禮記曰: 廟堂之上 罍樽在阼 犠樽在西 又曰: 泰有虞氏之樽也 山罍夏后氏之樽 著殷樽 犠象周樽 莊子曰: 百年之木 破爲犠樽 靑黃以文之 其斷在溝中 比犠樽於溝中之斷 則美惡有聞○太平御覽七百六十一作間 矣 其於失性 一也 淮南子曰: 聖人之道 猶中衢而設樽耶 過者斟酌 各得其宜 事具人部聖篇 又曰: 夫奉一爵酒 不知於邑 言其輕也 挈萬石樽 則曰汗交 言其重也 又況羸○淮南子脩務篇作贏 天下之憂 而任海內之事者乎 二者重於樽亦遠矣 遠猶多也 漢書曰: 成都侯商子邑 爲大司空 貴重 商故人皆敬之 事邑 唯樓護自安舊節 邑亦事之 不敢有闕 時請召賓客 邑居樽下 稱賤子上壽 坐百數 皆離席伏 護獨東向正坐 東觀漢記曰: 劉文及蘇茂易○東觀漢記作臣於二字 永 上遣王霸討之 霸至 遂●門堅守 勞賜吏士 作冒○太平御覽七百六十一作倡 樂..
반(盤) 周官曰: 玉府 掌王之金玉 若合諸侯 則供珠盤玉敦 禮記曰: 湯之盤銘 德日新 又日新 康誥曰: 作新民 詩云 周雖舊邦 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盤銘 刻戒於盤 極猶盡也 君子新其德 盡其心力 不有餘也 左傳曰: 莒人伐我東鄙 圍台 季武子救台 遂入鄆 取其鍾 以爲公盤 史記曰: 毛遂謂楚王之左右 取雞狗馬之血來 毛遂奉銅盤血而跪進之楚王曰: 王當唼盟而定從 次者吾君 次者遂 定從於殿上 遂右手持盤 而左手招十九人曰: 公相與唼此血於堂下 公等碌碌 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孫卿子曰: 君者盤也 水者民也 盤圓則水圓 盤方則水方 神異經曰: 西北有金樓 上有銀盤 廣五十丈 漢武內傳曰: 西王母以七月七日降帝宮 命侍女索桃 須臾 以玉盤盛桃七枚 大如鴨卵 形圓色靑 以呈王母 王母以四枚與帝 自食三枚矣 應劭漢官儀曰: 封禪壇南有玉盤 盤中有玉龜 風土記曰: 越俗 飮宴卽鼓盤以爲..
구(甌) 抱朴子曰: 取金液及水銀 以黃玉甌盛 置之猛火上 皆化爲丹 以此丹金爲盤碗 食其中 令人長生 袁彦伯羅山疏曰: 善道門○太平御覽七百五十九作善道開 按當作單道開 尸 在石室北壁下 形骸朽壞 止有白骨在 昔成都識此道士 聞之使人慨然 其業行殊異 冀當蟬蛻解骨耳 石室中先有甌盛香 得便掃除燒香 【啓】梁皇太子謝敕賚廣門甌等啓曰: 淮南承月之杯 豈均符采 西國浮雲之碗 非謂瑰奇 臣南珍靡究 未讀奏曹之表 方物罕逢 不識議郎之畫 인용 목차
만(鬘) 浮圖澄傳曰: 澄以鬘盛水 燒香鬘之 須臾 鬘中生靑蓮華 西域傳曰: 諸國志曰: 佛鬘在乾阤越國 靑玉也 受三斗許 彼國寶之 供養願終日花香不滿 則如言也 願一把滿 亦隨言也 交州雜事曰: 太康四年 刺史陶璜 表送臨邑王花然○太平御覽七百五十九作范熊 此訛 所獻銀鬘一口 水精鬘一口 支僧載外國事曰: 佛鬘在大月氏國 一名佛律婆越國 是天子之都也 起浮圖 浮圖高四丈七層 四壁裏有金銀佛像 像悉如人高 鬘處中央 在第二層上 作金絡絡鬘 鎖懸鬘 鬘是石也 其色靑 又曰: 摩竭提國 在迦維越之南 相去四十由旬 貝多樹去摩竭提三十里 一名毗波梨 佛唯在此一樹下坐 滿六年 長者女以金鬘盛牛乳糜上佛 佛得乳糜 往尼連禪河浴 浴竟 於水邊噉糜 噉糜竟 擲鬘水中 逆流可百步許 然後鬘復流河中 架梨那龍王接取鬘 在宮中供養 法顯記曰: 弗樓沙國 有佛鬘 昔月氏王大興衆 來伐此國 欲取佛鬘 旣服此國..
쟁(鎗) 東宮舊事曰: 皇太子初拜 給銅龍頭鎗 笑林曰: 太原人夜失火 出物 欲出銅鎗 誤出熨■x 便大驚惋 語其兒曰: 異事 火未至 鎗已被燒失脚 【詩】梁吳筠以服散鎗贈殷鈞詩曰: 玉鉉布交文 金丹煥仙說 九沸翻成緩 七轉良爲切 執以代疏麻 長貽故人別 인용 목차
잡기물부(雜器物部) 鼎 鎗 鬘 牷 甌 盤 樽 卮 杯 碗 정(鼎) 說文曰: 鼎 三足兩耳 和五味之彝器也 昔禹貢九牧之金 鑄鼎荊山之下 以入山林川澤 魑魅魍魎 莫能逢之 又曰: 鼎 大上下小 爾雅曰: 鼎絶大謂之鼐 圓弇上謂之鼒 鼒 子鼎 附耳外謂之翼 周易曰: 鼎象也 九四曰: 鼎折足 覆公餗 六五 鼎黃耳 金鉉 利貞 上九 玉鉉 大吉 禮記曰: 崇鼎貫鼎 大黃封父龜 天子之器 毛詩曰: 絲衣其紑 載弁俅俅 自堂徂基 自羊徂牛 鼐鼎及鼒 三禮鼎器圖曰: 牛鼎 受一斛 天子飾以黃金 諸侯白金 有鼻目 以銅爲之 三足 左傳曰: 宋華督已殺孔父而弑殤公 召莊公于鄭而立之 以郜大鼎賂公 夏四月 取郜大鼎于宋 納于太廟 非禮也 又曰: 楚子伐陸渾之戎 遂至于離宮 王使王孫滿勞楚子 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 對曰: 在德不在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 遠方圖物 貢金九牧 鑄鼎象物 桀有昏德 鼎遷于商 商..
주(酒) 古史考曰: 古有醴酪 禹時儀狄作酒 毛詩曰: 爲此春酒 以介眉壽 禮記曰: 先王爲酒醴 一獻之禮 賓主百拜 終日飮酒 而不得醉焉 此先王之所以備酒禍也 左傳曰: 鄭伯有嗜酒 爲窟室而夜飮酒 擊鍾焉 王孫子新書曰: 楚莊王攻宋 廚有臭肉 樽有敗酒 將軍子重諫曰: 今君廚肉臭而不可食 樽酒敗而不可飮 而三軍之士皆有飢色 欲以勝敵 不亦難乎 莊王曰: 請有酒投之士 有食饋之賢 楚辭曰: 蕙有肴兮蘭藉 奠桂酒兮椒漿 呂氏春秋曰: 肥肉厚酒 務以自强 命曰明○太平御覽八百四十五作爛 腸之食 黃石公記曰: 昔者良將用兵 人有饋一單醪者 使投之於河 令將士迎流而飮之 夫單醪不能味一河水 三軍思爲之死 非滋味及之也 史記曰: 晉擊秦 繆公傷 於是歧下食善馬者三百人 馳冒晉軍圍 遂脫繆公而返 生得晉君 初繆公亡善馬 歧下野人 共得而食之者 三百餘人 逐得 欲法之 公曰: 君子不以畜害人 吾聞食..
미(米) 古史考曰: 神農時 民食穀 釋米加燒石上而食之 家語曰: 子路見孔子曰: 由也事二親之時 常食藜藿之實 而爲親負米百里之外 親沒之後南遊 從車百乘 積粟萬鍾 重茵而坐 列鼎而食 願欲藜藿 爲親負米 而不可得復也 荀卿子曰: 仁義禮智之於人也 譬之若貨財米粟之於家也 多有之者富 少有之者貧 至無者窮 漢書曰: 宣曲任氏 其先爲督道倉 秦敗 豪傑爭取金玉 任氏獨窖倉粟 楚漢相距滎陽 民不得耕種 米石萬 而豪傑金玉盡歸任氏 任氏以此起富 又曰: 賈捐之云 武帝元狩六年 太倉粟紅腐不可食 又曰: 東方朔云 如以臣言無可用 則宜捐棄 無空索長安之米 東觀漢記曰: 馬援勸光武伐隗囂 聚米爲山川地勢 上曰: 虜在吾目中矣 又曰: 第五倫性節儉 作會稽郡 雖爲二千石 臥布被 自養馬 妻炊爨 受俸祿 常求赤米 與小吏受等 財留一月俸 餘皆賤糶與民飢羸者 九州春秋曰: 臧洪爲靑州刺史 爲袁紹所圍..
궐(闕) 廣雅曰: 象魏 闕也 釋名曰: 闕 闕也 在門兩旁 中央闕然爲道也 周官曰: 太宰以正月懸治法於象魏 禮記曰: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 事畢 出遊于觀之上 喟然而歎 仲尼之歎 蓋歎魯也 鄭言觀闕也 左傳曰: 哀公三年 司鐸火 踰公宮 季桓子至 命藏象魏 曰舊章不可忘 象魏 門闕也 法令懸之 故謂其書爲象魏也 文子曰: 老子云 身處江海之上 心在魏闕之下 史記曰: 蓬萊方丈瀛洲 此三山在海中 諸仙人不死藥皆在焉 黃金白銀爲闕 又曰: 建章宮東鳳闕 高二十丈 神異經曰: 東南有石井 其方百丈 上有二石闕 俠東南面 上有蹲熊 有榜著闕 題曰地戶 又曰: 東北大荒中 有金闕 高百丈 上有明月珠 徑三丈 光照千里 中有金階 西北入兩闕中 名天門 十洲記曰: 崑崙山有水精闕 列仙○太平御覽一百七十九作女 此訛 傳曰: 衛靈公與夫人夜坐 聞車聲轔轔 至闕而止 過闕復有聲 公問夫人曰: 知此爲誰 ..
대(臺) 爾雅曰: 四方而高曰臺 積土四方者 山海經曰: 西王母之山 有軒轅臺 射者不敢西向 畏軒轅之臺 歸藏曰: 昔者夏后啓葬 享神於晉之墟 作爲璿臺 於水之陽 左傳曰: 夏后啓 有釣臺之饗 在河南陽翟縣 又曰: 楚子成章華之臺 以與諸侯落之 老子曰: 九層之臺 起於累土 穆天子傳曰: 盛姬 盛伯之子也 盛國名 天子賜之上姬之長 乃爲之臺 是曰重璧之臺 賈子曰: 翟王使使者之楚 楚王欲誇之 饗客章華之臺 三休 乃至於上 呂氏春秋曰: 有娀氏有二佚女 爲九成臺 飮食必以鼓 王孫子曰: 昔衛公坐重華之臺 侍御數百 隨珠照日 羅衣從風 史記曰: 漢武帝起柏梁臺 高數十丈 又曰: 寡婦淸 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 淸寡婦也 能守其業 用財自衛 秦始皇以爲貞婦而客之 爲築女懷淸臺 陸賈新語曰: 楚靈王作乾谿之臺 百仞之高 欲登浮雲 窺天文 新序曰: 魏王將欲爲中天之臺 許綰負揷而入曰: 聞大王將爲中..
전(殿) 秦始皇本紀曰: 始皇作前殿阿房 東西五百步 南北五十丈 上可以坐萬人 下可以建五丈旗 漢書曰: 宣帝幸河東之明年 鳳皇集上林 乃作鳳皇殿 以答嘉瑞 又曰: 班伯少受詩於師丹 大將軍王鳳薦伯 召見 宴昵殿中 誦說有法 拜爲中常侍 時上方向學 鄭寬中張禹 朝夕入說尙書論語於金華殿中 詔伯受焉 三輔宮殿名曰: 未央宮有麒麟殿椒房殿 又曰: 長樂宮前殿宣德殿通光殿高明殿 漢宮閣名曰: 長安有臨華殿神仙殿高門殿朱鳥殿曾城殿宣室殿永明殿鳳皇殿飛雲殿昭陽殿鴛鴦殿釣臺殿合歡殿 蕭何曹參韓信並有殿 東觀漢記曰: 明帝欲起北宮 尙書僕射鍾離意上書諫 出爲魯相 後起德陽殿 殿成 百官大會 上謂公卿曰: 鍾離尙書若在 不得成此殿 范曄後漢書曰: 中平三年 復修玉堂殿 風俗通曰: 殿堂象東井形 刻作荷菱 菱水物也 所以厭火 漢官典職曰: 德陽殿 周旋容萬人 激洛水於殿下 魏志曰: 靑龍三年秋 洛陽崇華..
방(坊) 漢宮闕名曰: 洛陽故北宮 有九子坊 晉宮闕名曰: 洛陽宮有顯昌坊修成坊綏福坊延祿坊休徵坊承慶坊桂芬坊椒房坊舒蘭坊藝文坊 王隱晉書曰: 東宮坊有醉相殺者 中丞奏郎官從事孫鑠杖一百 鑠奏 東宮是行馬內 而推行馬外官 爲違法令 詔中丞令史各一百 王■w答徐邈書曰: 見傅咸彈孫詹事 或云是宮 或云坊 或云寺 此東宮中別有坊 又中庶子稱坊 詹事稱寺 寺同於九卿耳 坊是通名 如天朝之稱臺者也 【賦】梁蕭子範直坊賦曰: 余以天監六年 爲洗馬 十七年 復直中舍之坊 感恩懷舊 悽然而作 歲惟奄茂 淸明送風 承恩從官 自府遊宮 信吾生之多幸 遭六合之大同 何坊禁之寥■F 對長庭之蕪永 門幽幽而重閉 室愔愔而內靜 應曉刻而坐朝 聽鳴鍾而自警 雖生風於蟭螟 終罕曜於陽景 頗留連於九思 恆慇懃於三省 於時也 春果餘英 夏條垂實 殿穹隆而起陰 槐連拳而負日 傍高墉之邐迤 觀層扉之鬱律 寫學宮於洛都 模畫..
거처부 삼(居處部 三) 門 樓 櫓 觀 堂 城 館 문(門) 釋名曰: 門 捫也 在外爲捫 幕障衛也 爾雅曰: 閍謂之門 正門謂之應門 易曰: 重門擊柝 以待暴客 周官曰: 掌舍 掌王會同之舍 設梐枑再重 設車宮轅門 爲壇壝宮棘門 爲帷宮 設旌門 無宮則供人門 毛詩曰: 衡門之下 可以棲遲 又曰: 乃立皐門 皐門有閌 乃立應門 應門鏘鏘 詩義問曰: 橫一木作門 而上無屋 謂之衡門 左傳曰: 楚子囊鄭子耳 圍于桐門 又曰: 王叔之宰曰: 蓽門圭竇之人 而皆凌其上 其難爲上矣 又曰: 鄭大水 龍鬥于時門之外 魯連子曰: 先生見孟嘗君於杏唐之門 楚辭曰: 望長楸而太息 涕淫淫其若霰 過夏首而西浮 顧龍門而不見 越絶書曰: 楚門 春申君時造 楚人從入 故號楚門 史記曰: 金馬門者 宦者署門也 門傍有銅馬 故謂之曰金馬門 賈誼書曰: 天子宮門曰司馬門 又曰: 高帝瓜分天下 以王有功之臣 擇良日..
루(樓) 爾雅曰: 狹而修曲曰樓 說文曰: 樓 重屋也 樔 澤中守竹樓也 黃帝占軍氣決曰: 諸將軍氣如城樓 史記曰: 方士言武帝曰: 黃帝爲五城十二樓 以候神人 帝乃立神明臺井幹樓 高五十丈 輦道相屬 十洲記曰: ■■崙山有十二玉樓 漢書曰: 甘延壽 少以良家子 善騎射 嘗超踰羽林亭樓 由是遷爲郎 吳越春秋曰: 范蠡爲句踐立飛翼樓 以象天門 東觀漢記曰: 上至廣阿 止城門樓上 披輿地圖 指示鄧禹曰: 天下郡國如是 我乃始得一處 卿言天下不足定何也 吳志曰: 劉基美容姿 孫權愛敬之 權暑時 嘗於舡中宴樓上 作雷雨 權以蓋自覆 又命覆基 餘人不得也 虞氏家記曰: 吳小城白門 蓋吳王闔閭所作也 至秦始皇 守宮吏燭鷰窟 失火燒宮 而此樓故存 晉宮閣名曰: 總章觀 儀風樓一所 在觀上 廣望觀之南 又別有翔鳳樓 賴鄕記曰: 老子廟有皇天樓九柱樓靜念樓 皆畫仙人雲氣 袁彦伯羅山疏曰: 仰望石樓 眇然..
노(櫓) 釋名曰: 櫓 露上無覆屋也 孫子兵法曰: 攻城之法 修櫓枌■U 其器械三月而後成 陸機洛陽記曰: 洛陽城 周公所制 東西十里 南北十三里 城上百步有一樓櫓 外有溝渠 【賦】晉歐陽建登櫓賦曰: 登茲櫓以遐眺 闢曾軒以高盻 仰天塗之綿邈 俯平原之曠衍 嘉蒼春之令節 悅和風之微扇 傍觀八隅 周覽四垂 面孤丘之峻峙 岨曲岸之脩崖 植楡楸以成列 揷垂柳之差差 寓目忽以終日 情亹亹而忘疲 인용 목차
관(觀) 釋名曰: 觀者 於上觀望也 列子曰: 岱輿山上臺觀 皆金玉 仙聖飛相來往 史記曰: 公孫卿謂武帝曰: 仙人好樓居 於是上令長安作飛廉桂觀 甘泉則作延壽觀 漢書曰: 甘露二年 冬十二月 上幸●陽宮屬玉觀 又曰: 孝成皇帝 元帝太子也 生甲觀畫堂 三輔皇圖曰: 武帝起鳷鵲觀 神明觀 集靈觀 陽祿觀 漢宮殿名曰: 長安有臨仙觀 渭橋觀 仙人觀 霸昌觀 蘭池觀 平樂觀 九華觀 豫章觀 三章觀 昆明觀 走馬觀 華光觀 封巒觀 走狗觀 天梯觀 瑤臺觀 流渠觀 相思觀 長平觀 宜春觀 華池觀 射熊觀 迎風觀 露寒觀 魏志曰: 明帝置崇文觀 徵善屬文者以充之 陸機洛陽地記曰: 宮中有臨高 陵雲 宣曲 廣望 閬風 萬世 修齡 總章 聽訟 凡九觀 皆高十六七丈 以雲母著窗裏 日曜之 煒煒有光輝 華延俊洛陽記曰: 洛陽城十八觀 皆施玄檻鐵籠 疏雲母幌 華山記曰: 南嶺東巖北面 有二小山 一山有雙石..
당(堂) 說文曰: 堂 殿也 釋名曰: 堂猶堂堂 高顯貌也 禮記曰: 堂上不趨 堂上接武 堂下布武 又曰: 覲禮 天子不下堂而見諸侯 下堂見諸侯 天子之失禮也 由夷王以下 莊子曰: 覆杯水於坳堂之上 則芥爲之舟 置杯焉則膠 水淺而舟大也 楚辭曰: 魚鱗屋兮龍堂 十洲記曰: ■■崙山有光碧之堂 說苑曰: 聖人於天下 譬猶一堂之上也 今有滿堂飮酒者 有一人猶向隅而泣 則一堂之人皆爲之不樂 漢武內傳曰: 上元夫人言 西王母有六甲之術 用之可以遊景雲之宮 登流霞之堂 漢武故事曰: 玉堂去地十二丈 基階皆用玉也 漢書曰: 玉堂在太液池南 續漢書曰: 中平二年 造萬金堂於西園 論衡曰: 王者之堂 墨子稱堯舜堂高三尺 儒家以爲卑下 假使之然 高三尺之堂 蓂莢生於階下 須臨堂察之 起視堂下之莢 孰與懸 日歷於扆坐 顧輒見之也 風俗通曰: 殿堂象東井形 刻作荷菱 荷菱水物也 所以厭火 晉宮閣名曰: 洛陽..
성(城) 淮南子曰: 鯀作九仞之城 說文曰: 城 以盛民也 墉 城垣也 博物志曰: 禹作城 彊者攻 弱者守 敵者戰 城郭自禹始也 周書曰: 周公作大邑成周于土中 立城 方千六百二十丈 郛方七十二里 南繫于洛水 北因于陝山 公羊傳曰: 城雉者何 五板而堵 五堵而雉 百雉而城 史記曰: 秦二世欲漆城 優旃曰: 善哉 漆城蕩蕩 寇來不得上 固難爲蔭屋爾 二世乃止 淮南子曰: 崑崙山有曾城九重 列女傳曰: 齊人杞梁 襲莒戰而死 其妻無所歸 乃枕夫尸於城下而哭之 七日而城崩 妻遂投淄水而死 太康地記曰: 梁孝王築睢陽城 方十二里 以鼓唱節杵而後下 和之者稱睢陽 因以爲名 漢書曰: 神農之敎曰: 有石城十仞 湯池百步 帶甲百萬 而無粟不能守也 又曰: 膠東前國王 治膠河 水分流繞城下 故號膠河 ○按本條見漢書九十六西域傳 作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 河水分流繞城下 故號交河 此有訛誤 太平御覽一百九十二..
관(館) 說文曰: 館 客舍也 周禮曰: 五十里有市 市有候館 候館有積 以待朝聘之官也 戰國策曰: 燕昭王見郭隗曰: 齊因孤國之亂 而襲破燕 對曰: 帝者與師處 王者與友處 古者人君 以千金求千里馬者 三年不得 涓人請求之 三月 得千里馬 馬已死 買其首五百金 反以報君 君大怒 對曰: 死馬尙市 況生馬乎 期年 千里馬至者二 王欲士 先從隗 隗且見事 況賢於隗者乎 昭王乃築館而師之 樂毅鄒衍劇辛 皆爭走燕 遂以破齊 漢書曰: 元帝幸長楊射熊館 布車騎大獵 揚雄作賦以諫 又曰: 公孫弘起徒步 數十年至宰相 封侯 於是起客館 開東閤 以延賢人 與參謀議 弘身食一肉脫粟之飯 故人賓客仰衣食 俸祿皆以給之 家無所餘 弘年八十終 後李蔡嚴靑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 繼踵爲丞相者 客館丘墟而已 至賀屈氂時 壞已爲馬廐車庫奴婢室矣 魏志曰: 管寧 字幼安 與同縣邴原相友 俱遊學於異國 聞公孫度令行於..
거처부 사(居處部 四) 宅舍 庭 壇 室 齋 廬 道路 택사(宅舍) 晏子曰: 景公使更晏子之宅 曰: 子之宅近市 湫隘囂塵不可居 請更子宅 曰: 臣之先臣 居此宅焉 臣不足以代之 漢書曰: 蕭何買田宅 必居窮僻處 不治垣舍 曰: 令後世賢 師吾儉 不賢 無爲勢家所奪 又曰: 魯共王壞孔子舊宅 以廣宮室 聞鍾磬琴瑟之聲 遂不敢壞 復於其壁中得古經傳 續漢書曰: 吳漢嘗出征 妻子在後買田業 漢還 讓之曰: 軍師在外 吏士不足 何多買田宅乎 遂盡分以與昆弟外家 裴楷別傳曰: 楷營新宅 基宇甚麗 當移住 與兄共遊行 床帳儼然 櫺軒疏朗 兄心甚願之 而口不言 楷心知其意 便使兄住 王隱晉書曰: 魏舒少孤爲外家甯氏所養 甯起宅 相者云 當出貴外生 舒曰: 當爲外家成此宅相 漢舊儀曰: 高皇帝家在豐中陽里 爲沛泗上亭長 及爲天子 立沛廟 祠豐故宅 風俗通曰: 宅不西益 俗說西者爲上 上益宅者 妨..
정(庭) 左傳曰: 初楚恭王無冢適 有寵子五人 無適立焉 旣乃與巴姬密埋璧於太室之庭 使五人齋而入拜 平王弱 抱而入 再拜皆厭紐 羅含別傳曰: 含致仕還家 庭中忽自生蘭 此德行幽感之應 語林曰: 謝太傅問諸子姪曰: 子弟何豫人事 正欲使其佳 ○原訛往 據馮校本改 諸人莫有言 車騎答曰: 譬如芝蘭玉樹 欲使其生庭階也 【賦】陳沈炯幽庭賦曰: 矧幽庭之閑趣 具春物之芳華 轉洞房而引景 偃飛閣而藏霞 築山川於戶牖 帶林苑於東家 草纖纖而垂綠 樹搔搔而落花 於是秦人淸歌 趙女鼓筑 嗟光景之遲暮 詠群飛之栖宿 顧留情於君子 豈含姿於嬌淑 於是起而長謠曰: 故年花落今復新 新年一故成故人 那得長繩繫落日 年年月月但如春 인용 목차
단(壇) 管子曰: 桓公卽壇而立 甯戚鮑叔隰朋賓須無 皆差肩而立 莊子曰: 孔子遊乎淄帷之林 休坐于杏壇之上 弟子讀書 孔子絃歌鼓琴 奏曲未終 有漁父者 下舡而來 左手據膝 右手持頤以聽 曲終而招子貢子路二人俱對 客指孔子曰: 彼何爲者 子路曰: 魯之君子也 新序曰: 秦欲伐楚 使者往觀楚王之寶器 楚王聞之 召昭奚恤問焉 恤對曰: 此觀吾國之得失而圖之 寶器○太平御覽六百二十一器下有在字 於賢臣 夫珠玉玩好之物 非國之重寶也 遂使恤發精兵三百人 陳於西門之內 爲東面之壇一 爲西面之壇一 秦使者至 恤曰: 貴客也 請就上位 徐靈期南岳記曰: 南岳山上有飛壇 懸水激石 飛湍百仞 卽孫溫伯所喪身處也 又有曲水壇 水行石上 成溝瀆 如世人臨河壇也 三月三日 時來逍遙 梁州記曰: 沔陽城 先沔陽縣所治也 在漢水南 舊蕭何所築也 劉備爲漢王 權住此城 盟於城下 今門外有盟壇猶存 【銘】周庾信堯登壇..
실(室) 毛詩曰: 斯干 宣王考室也 築室百堵 西南其戶 老子曰: 鑿戶牖以爲室 當其無 有室之用 楚辭九歌曰: 糜何食兮庭中 蛟 何爲兮水裔 朝馳余馬兮江皐 夕濟兮西澨 聞佳人兮召余 將騰駕兮皆逝 築室兮水中 葺之兮以荷蓋 管子曰: 堯有衢室之問者 下聽於民也 晏子曰: 景公謂晏子曰: 寡人欲朝夕相見 爲夫子築室於閨內 可乎 對曰: 臣聞之 隱而顯 近而結 唯至賢耳 如臣者 飾其容止以待命 猶恐罪戾也 今君近之 是遠之也 又曰: 景公問晏子曰: 吾欲服聖人之服 居聖人之室 如此則諸侯其至乎 對曰: 法其節儉則可 法其服室 無益 楚辭曰: 鑿山楹而爲室 下披衣於水渚 霧濛濛其晨降兮 雲依斐而成宇 又曰: 網戶朱綴刻方連 冬有突夏夏室寒 尙書大傳曰: 子夏讀書畢 見夫子 夫子問焉 子何爲於書 對曰: 書之論事 昭昭若日月之明 離離若參辰之錯行 上有堯舜之道 下有三王之義 商所受於夫子者 ..
재(齋) 王孚安成記曰: 太和中 陳郡殷府君 引水入城穿池 殷仲堪又於池北立小屋讀書 百姓于今呼曰讀書齋 【詩】晉湛方生後齋詩曰: 解纓復褐 辭朝歸藪 門不容軒 宅不盈畝 茂草籠庭 滋蘭拂牖 撫我子姪 攜我親友 茹彼園蔬 飮此春酒 開櫺攸瞻 坐對川阜 心焉孰託 託心非有 素構易抱 玄根難朽 卽之匪遠 可以長久 梁簡文帝山齋詩曰: 玲瓏繞竹澗 閒關通槿蕃 缺岸新成浦 危石久爲門 北榮下飛桂 南柯吟夜猿 暮流澄錦磧 晨冰照采鸞 梁庾肩吾和竹齋詩曰: 百栱橫笻節 千櫨跨篻竿 迴龍仍作柱 置笛且成欒 向嶺分花徑 隨階轉藥欄 蜂歸憐蜜熟 鷰入重巢乾 欲仰天庭掞 終知學步艱 陳徐陵奉和簡文帝山齋詩曰: 架嶺承金闕 飛橋對石梁 竹密山齋冷 荷開水殿香 山花臨舞席 水影照歌床 【賦】宋謝靈運山居賦曰: 上古巢居穴處曰巖棲 居山曰山居 在林野曰丘園 在郊郭曰城傍 四者不同 可以理推 昔仲長願言 流水高山..
려(廬) 周官曰: 凡國野之道 十里有廬 廬有飮食 漢書曰: 武帝詔嚴助 居厭承明之廬 東觀漢記曰: 耿純率宗族歸光武 時郡國多降邯鄲 純兄歸燒宗家廬舍 上以問純 純曰: 恐宗人賓客 卒有不同 故焚燒廬舍 絶其反顧之望 上大笑 又曰: 承宮少孤 年八歲 爲人牧豬 鄕里徐子明春秋 授諸生數百人 宮過其廬下 見諸生講 好之 因亡其豬而聽經 豬主怪其不還 行求索 見宮 欲笞之 門下生共禁 乃止 魏志曰: 管寧聞公孫度令行於海外 遂至遼東 度虛館以俟之 旣往見度 乃廬於山下 時避難者多居郡南 而寧居北 示無遷志 皇甫謐高士傳曰: 世莫知焦先所出 或言生漢末 無父母兄弟 見漢衰 乃不言 常結草爲廬 冬夏袒露 垢汙如泥 後野火燒其廬 先因露寑 遭大雪 先袒臥不移 人以爲死 就視如故 洛陽故宮名曰: 侍中廬 在南宮中 【碑】後漢張超靈帝河閒舊廬碑曰: 赫赫在上 陶唐是承 繼德二祖 四宗是憑 上納鑒乎..
도로(道路) 楚辭曰: 心不怡之長久 憂與憂之相接 惟郢路之遼遠 江與夏之不可涉 史記曰: 文帝行至灞陵 是時愼夫人從 上示愼夫人新豐曰: 此走邯鄲道也 三輔故事曰: 桂宮周●十里 內有複道 橫北○原訛此 據馮校本改 渡 西至神明臺 漢書曰: 惠帝爲東朝長樂宮 作複道 方築高帝廟南 叔孫通曰: 陛下築複道 高帝寑衣冠 月出遊高廟 子孫奈何宗廟道上行哉 惠帝懼 曰: 急壞之 通曰: 人主無過擧 今已作 百姓皆知矣 願陛下益廣宗廟 大孝本也 帝從之 又曰: 元帝卽位 成帝爲太子 上嘗召太子 出龍樓門 不敢絶馳道 直至城門得絶 乃度 上遲之 問其故 以狀對 上乃令太子得絶馳道 東觀漢記曰: 逢萌被徵上道 迷不知東西 云朝所徵我者 爲聰明叡智 有益於政 方面不知 安能濟政 卽駕而歸 博物志曰: 文王以太公爲灌壇令 期年 風不鳴條 文王夢一婦人甚麗 當道而哭 問其故 曰: 我太山之女 嫁爲西海婦..
산업부 상(産業部 上) 農 田 園 圃 蠶 織 鍼 市 농(農) 管子曰: 先王者 爲民興利除害 故天下之民歸之 所謂興利者 利農事也 所謂除害者 禁害農者也 尸子曰: 有虞氏身有南畝 妻有桑田 神農並耕而王 所以勸耕也 韓子曰: 歷山農者侵畔 舜往耕 期年讓畔 史記曰: 棄爲兒時 好種樹麻菽 麻菽美 及爲成人 遂好耕農 相地之宜 宜穀者耕稼穡之 民皆法則之 漢書曰: 洪範八政 一曰食 二曰貨 食謂農殖嘉穀 可食之物 又曰: 楊季 官至廬江太守 漢元鼎閒避仇 後溯江上 處岷山之陽 曰郫 有田一■■ 有宅一區 世世以農桑爲業 東觀漢記曰: 樊重世善農稼 好貨殖 【賦】晉束皙勸農賦曰: 惟百里之置吏 各區別而異曹 考治民之賤職 美莫當乎勸農 專一里之權 擅百家之勢 及至靑幡 禁乎游惰 田賦度乎頃畝 與奪在己 良薄決口 受饒在於肥脯 得力在於美酒 若場功畢 租輸至 錄社長 召閭師 條牒所領..
전(田) 家語曰: 虞芮二國 爭田而訟 連年不決 乃相謂曰: 西伯仁人也 盍往質焉 入其境 則耕者讓畔 行者讓路 入其朝 則士讓爲大夫 大夫讓爲卿 虞芮之君曰: 嘻 吾儕小人 不可以入君子之朝 遂以其所爭爲間田 漢書曰: 陳平少時家貧 好讀書 治黃帝老子之術 有田三十畝 與伯居 伯常耕 縱平使游學 又曰: 貢禹上書曰: 臣禹年老貧 家資不滿萬錢 妻子糠豆不贍 短褐不完 有田百三十畝 陛下過意徵臣 臣賣田百畝 以供車馬 又曰: 張禹爲人謹厚 內殖貨財 及富貴 多買田 至四百頃 皆涇渭漑灌 極膏腴 又曰: 太始二年 趙中大夫白公 奏穿渠 引涇水 首起谷口 尾入櫟陽江○太平御覽八百二十一作涇 渭中 漑四千五百餘頃 因名白渠 民歌之曰: 田於何所 池陽谷口 鄭國在前 白渠起後 擧揷爲雲 決渠爲雨 涇水一石 其泥數斗 且漑且糞 長我禾黍 華嶠後漢書曰: 周燮專精禮易 不讀非聖之書 不修賀問之好 ..
낙소(酪蘇) 釋名曰: 酪 澤也 乳汁所作 使人肥澤也 漢武內傳曰: 西王母云 仙次藥 有太玄之酪 晉大康起居注曰: 詔云 尙書令荀勗 旣久羸毁 可賜乳酪 太官隨日給之 西河舊事曰: 祁連山 冬夏寒涼 宜牧 牛羊充肥 乳酪好 郭子曰: 陸機詣王武子 武子有數斛羊酪 指以示陸 卿東吳何以敵此 陸云 有千里蓴羹 未下鹽豉 笑林曰: 吳人至京 爲設食者 有酪蘇 來○太平御覽八百五十八作未 知是何物也 强而食之 歸吐 遂至困頓 謂其子曰: 與傖人同死 亦無所恨 然汝故宜愼之 【啓】梁沈約謝司徒賜北蘇啓曰: 曠阻陰山之外 眇絶蒲海之東 自非神力所引 莫或輕至 聖慈普洽 遍芻薇 ○句有脫文 停鑣懼喘 旣弘道於世務 方駕四衢 又興言於俗表 인용 목차
자(鮓) 列異傳曰: 費長房又能縮地脈 坐客在家 至市買鮓 一日之間 人見之千里外者數處 列女後傳曰: 吳光祿勳孟宗 爲監魚池司馬 罷職 道作兩器鮓 以歸奉母 母怒之曰: 吾老爲母 戒言唯聽飮彼水 何吾言之不從也 宗曰: 於道作之 非池魚也 母曰: 汝爲主魚吏 而獲鮓以歸 豈可家至戶告耶 乃還鮓於宗 宗伏謝罪 遂沉鮓於江 世說曰: 有人遺張華鮓者 華見之 謂客曰: 此龍肉鮓也 鮓中則有五采光 試之 果如言 後問其主 云於茅積下得白魚所作也 又曰: 陶侃少時 作魚梁吏 嘗以一坩鮓餉母 母封鮓及書責侃曰: 汝爲吏 以官物見餉 非唯不能益吾 乃以增吾憂也 【啓】齊王融謝司徒賜紫鮓啓曰: 東越水羞 寔罄乘時之美 南荊任土 方揖鮓魚之最 陳周弘正謝敕賚紫鮓啓曰: 珍韜江浦 味越茗川 昔聞八駿東征 上收黑水之麥 七華西討 才獲苦山之菜 豈如兩階干舞 四方來格 臨朝拱黙 任土爭貢 인용 목차
장(醬) 論語曰: 不得其醬不食 漢書曰: 劉歆謂楊雄曰: 今學有祿利 然尙不能明易 又如玄何 吾恐後人覆醬瓿 瓿音部 水甖名也 風俗通曰: 醬成於鹽 而鹹於鹽 夫物之變 有時而重 【啓】梁劉孝儀謝晉安王賚蝦醬啓曰: 龍醬傳甘 退成可陋 蚳醢稱貴 追覺失言 上聖聞雷 未之能覆 嘉賓流歠 羞無辭窶 인용 목차
포(脯) 呂氏春秋曰: 趙宣孟之絳 見骫桑之下 有臥餓人 宣孟與脯二朐 拜受而不敢食 問其故 曰: 臣有母 持以遺之 宣孟更賜之脯二束而去 尙書大傳曰: 散宜生閎夭南宮括 三子者 學乎太公 太公見三子之爲賢人 遂酌酒切脯 約爲朋友 漢書曰: 蜀氏以賣脯而連騎 張里以馬醫而擊鍾 論衡曰: 儒者言泰平時 萐莆生於廚中 廚中自生肉脯 薄如萐形 神仙傳曰: 王遠至蔡經家 與麻姑共設肴膳 擗脯而行 云是麟脯 又曰: 左慈詣劉表 云有薄禮 願以犒軍 表使取之 有酒一器 有脯一盤 千餘人共擧 不能勝 慈自取之 引入 求書刀 削脯投地 百人接酒及脯 賜兵人人酒三杯 酒如故 脯亦不減 【啓】梁劉孝威謝東宮賚鹿脯等啓曰: 上林絶胡人之搏 禁地無張京之犯 而猶有班超遊獵 李廣馳射 遠歸於廚吏 入貢於腊人 形圖三事之車 影入九仙之鏡 인용 목차
육(肉) 左傳曰: 晉侯與齊侯投壺 晉侯曰: 有酒如川 有肉如坻 寡人中此 爲諸侯師 戰國策曰: 晩食以當肉 安行以當車 漢書曰: 伏日 詔賜從官肉 太官丞日晏不來 東方朔獨拔劍割肉 謂其同官曰: 伏日當早歸 請受賜 卽懷肉去 太官奏之 朔入 上曰: 昨賜肉 不待詔 以劍割肉而去 何也 朔免冠謝 上曰: 先生起自責也 朔再拜曰: 朔來朔來 受賜不待詔 何無禮也 拔劍割肉 一何壯也 割之不多 又何廉也 歸遺細君 又何仁也 上笑曰: 使先生自責 乃反自譽 賜酒一石 肉百斤 歸遺細君 又曰: 鮑宣云 公奈何獨私養外親 與幸臣董賢 多賞賜 賓客漿酒藿肉 視酒如漿 視肉如藿 桓譚新論曰: 關東鄙語曰: 人聞長安樂 出門向西笑 知肉味美 則對屠門而嚼 【啓】梁劉孝綽謝安成王賚祭孤石廟胙肉啓曰: 味過瀹鳳 珍越屠龍 故使屛翳收風 馮夷淨浪 神居鷁首 獨汎安流 民幸同附 得徵遘迕 復等受釐 預頒純嘏 ..
병(餅) 漢書曰: 宣帝微時 每買餅 所從買家 輒大售 亦以自怪 三輔舊事曰: 太上不樂關中 高祖徙豐沛屠兒沽酒賣餅商人 立爲新豐縣 故一縣多小人 三輔決錄曰: 趙歧避難至北海 於市中販胡餅 孫嵩乘犢車入市 見歧 疑非常人 問曰: 自有餅耶 曰: 販之 嵩曰: 買幾錢 賣幾錢 歧曰: 買三十 賣亦三十 嵩曰: 視處士之狀 非賣餅者 乃開車後 載還家 【賦】晉束皙餅賦曰: 玄冬猛寒 淸晨之會 涕凍鼻中 霜凝口外 充虛解戰 湯餅爲最 弱似春綿 白若秋練 氣勃鬱以揚布 香飛散而遠遍 行人失涎於下風 童僕空■■而斜眄 擎器者舐脣 立侍者乾咽 【說】梁吳均餅說曰: 宋公至長安 得姚泓時故太官丞程季者 了了人也 公曰: 今日之食 何者最先 季曰: 仲秋禦景 離蟬欲靜 燮燮曉風 凄凄夜冷 臣當此景 唯能說餅 公曰: 善 季乃稱曰: 安定曀鳩之麥 洛陽董德之磨 河東長若之蔥 隴西舐背之犢 抱罕赤髓之羊..
식물부(食物部) 食 餅 肉 脯 醬 鮓 酪蘇 米 酒 식(食) 禮記曰: 古者未有火化 食草木之實 鳥獸之肉 禮含文嘉曰: 燧人氏始炮生爲熟 易曰: 君子以飮食宴樂 又曰: 君子愼言語 節飮食 尙書 洪範 三八政 一曰食 又大傳曰: 八政何竟先食 食者 萬物之始 人之所本者也 周禮曰: 王齊則玉府供玉食 又曰: 食醫 掌和王之六食六飮六膳 百羞百醬 八珍之齊 凡和 春多酸 夏多苦 秋多辛 冬多鹹 調以滑甘 凡會膳食之宜 牛宜稌 羊宜黍 豕宜稷 犬宜粱 鴈宜麥 魚宜衆 凡君子之食 嘗放焉 莊子曰: 巧者勞而智者憂 無能者無所求 飽食者遨遊 汎若不繫之舟 史記曰: 韓信常數從其下鄕南昌亭長寄食 數月 亭長患之 乃晨炊蓐食 信食時往 不爲具食 信亦知其怒 竟絶 乃釣城下 諸母漂 有一母見信飢 爲設食 信謂漂母曰: 吾必有以重報母 母怒曰: 丈夫不能自食 吾哀王孫而進食 豈望報乎 說苑曰: ..
거(車) 春秋命歷序曰: 人皇九頭 駕六提羽 乘雲車 使風雨 禮斗威儀曰: 山車垂句 山車者 自然之車也 句者曲也 不揉治而自員曲 故言垂句 孝經援神契曰: 德至山陵 則山出根車 根車 應載養萬物也 括地圖曰: 奇肱民能爲車 從風遠行 湯時西風久 奇肱車至於豫州 去玉門四萬里 事具天部風篇 管子曰: 奚仲之爲車也 方圜曲直 皆中規矩鉤繩 故機捉相得 成器堅固 主猶奚仲也 言詞動作 皆中術數 故衆理相當 上下相親 巧者奚仲之所以爲器也 主之所以爲治也 斲削者斤刀也 故曰奚仲之巧非斲削 古史考曰: 黃帝作車 引重致遠 少昊時 略加牛 禹時 奚仲加馬 釋名曰: 車古者曰車 聲如居 言行所以居人也 今曰車 車 舍也 行者所以若居舍也 史記曰: 封禪爲蒲輪車 惡傷土石草木 尙書大傳曰: 古之帝王者 必有命民 民能敬長憐孤 取舍好讓 擧事力者 君命 然後得乘飾車騈馬文錦 未有命者 不得衣 不乘車 ..
주거부(舟車部) 舟 車 주(舟) 易曰: 刳木爲舟 剡木爲楫 舟楫之利 以濟不通 世本曰: 共鼓貨狄作舟 共鼓貨狄 黃帝二臣 爾雅曰: 舫 舟也 天子造舟 諸侯維舟 大夫方舟 士特舟 庶人乘柎 造 比舡爲橋也 維 連四舡也 方 倂兩舡也 特 單舡也 柎 編木以爲渡也 韻集曰: 鷁首 天子舡也 舡 船也 艘 海大舡也 山海經曰: 番禺始爲舟 又曰: 有大人之國 坐而削舟 墨子曰: 棄作舟 廣雅曰: 艦 大舡也 舫 艕舡也 蒙衝艑■■●舸舼艇艋 舟也 釋名曰: 船 循也 循水而行也 又曰: 舟言周也 船上屋曰廬 象舍也 其上重室曰飛廬 在上故曰飛也 又在其上曰翟室 於中候望 若鳥雀人○太平御覽七百六十八作之 驚視也 又曰: 船三百斛曰刀 刀 貂也 短也 江南所爲名 短而廣安 不傾危也 二百斛已下曰艇 其形徑艇 一人二人所乘行也 又曰: 外狹而長曰艨衝 以突敵曰船 自關而東 或謂之舟 方舟..
말(襪) 漢書曰: 景帝時 王生嘗召居庭中 公卿盡會 張釋之爲廷尉 王生顧曰: 吾襪解 爲我結襪 釋之跪而結之 旣已 人或讓之 王生獨奈何庭辱張廷尉如此 王生曰: 吾老且賤 自度終無益於張廷尉 廷尉方天下名臣 吾故使跪結襪 欲以重之 諸公聞之 賢王生而重釋之 東觀漢記曰: 和帝召諸儒 侍中賈逵尙書令黃香等 相難數事 罷朝 特賜履襪 會稽典錄曰: 賀劭爲人美容止 瞻視動靜有常 與人交 久益敬之 至在官府 左右莫見其洗沐 坐嘗著襪 希見其足 【銘】後漢崔駰襪銘曰: 機衡建子 萬物含滋 黃鍾育化 以養元基 長履景福 至于億年 皇靈旣祐 祉祿來臻 本枝百世 子子孫孫 【頌】魏曹植冬至獻襪頌曰: 玉趾旣御 履和蹈貞 行與祿邁 動以福幷 南闚北戶 西巡王城 翶翔萬域 聖體浮輕 인용 목차
경(鏡) 莊子曰: 至人之用心也若鏡 不將不迎 應而不藏 故勝物而無傷 韓子曰: 古之人 目短於自見 故以鏡觀面 智短於自知 故以道正己 鏡無見疵之罪 道無明過之惡 目失鏡 無以正鬢眉 身失道 無以知迷惑 戰國策曰: 鄒忌身體逸麗 朝服衣冠 謂其妻曰: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妻曰: 君美甚 又問妾及客 皆曰: 徐公不如 明日徐公來 忌窺鏡自視 知不如徐公遠矣 忌入朝見王曰: 臣美不如徐公 臣妻妾客皆云臣勝 妻私臣 妾畏臣 客求臣也 今齊方千里 百二十城 宮婦莫不私王 朝臣莫不畏王 四境莫不求王 由此觀之 親蔽甚矣 王乃令群臣進諫 諸侯皆朝齊 列女傳曰: 梁寡高行者 榮於色 敏於行 梁王聞而聘之 乃援鏡割鼻 梁王高其行 號曰梁高行 蜀王本紀曰: 武都丈夫化爲女 顔色美好 蓋山精也 蜀王娶以爲夫人 無幾物故 蜀王於武都檐土 於成都葬之 蓋地三畝 號曰武檐 以石作鏡一枚 表其墓 海內玉品子○太平..
낭(囊) 史記曰: 秦圍邯鄲 趙使平原君求救於楚 與門下二十人偕 得十九人 餘無可取者 毛遂自進於平原君 君曰: 夫賢士之處世也 譬若錐之處囊 其末立見 今先生處勝門下 三年於此矣 左右未有所稱 遂曰: 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 使遂早得處囊中 乃穎脫而出 非特其末見而已也 漢書曰: 陸賈使尉他 留飮數月 他曰: 越中無足與語 至生來 令我日聞所不聞 賜賈囊中裝 直千金 【詩】後漢趙一客秦詩曰: 文籍徒滿腹 不如一囊錢 魏繁欽定情詩曰: 何以致區區 目中雙明珠 何以致叩叩 香囊繫肘後 【賦】梁簡文帝眼明囊賦序曰: 俗之婦人 八月旦 多以錦翠珠寶爲眼明囊 因競凌晨取露以拭目 聊爲此賦 爾乃裁茲金鏤 製此妖飾 緝濯錦之龍光 剪輕羈之蟬翼 雜花勝而成疏 依步搖而相通 明金亂雜 細寶交陳 義同猒勝 欣此節新 擬椒花於歲首 學夭桃於暮春 인용 목차
소비(梳枇) 說文曰: 櫛 梳枇總名也 釋名曰: 梳言其齒疏也 枇言其相比也 禮記曰: 男女不同巾櫛 左傳曰: 晉太子爲質於秦 將逃歸 謂嬴氏曰: 與子歸乎 對曰: 子晉太子而辱於秦 子之欲歸 不亦宜乎 寡君使婢子侍執巾櫛 以固子也 從子而歸 棄君之命 不敢從 亦不敢言 十洲記○初學記五 太平御覽五十一作盛弘之荊州記 曰: 臨海○按晉書地理志興安縣屬臨賀郡 海當作賀 興安縣東界 去郡八十里 縣邊有平石 其上有石櫛 俗云越王渡溪 墮櫛於此 續漢書曰: 李文德素善延篤 謂公卿曰: 延篤有王佐之才 欲令引進之 篤聞 爲書止文德曰: 吾常昧爽櫛梳 坐於客堂 朝則誦虞夏之書 歷公旦之典禮 覽仲尼春秋 當時之時 不知天之爲蓋 地之爲輿 愼勿迷其本 棄其生也 新序曰: 楚莊王罷朝而晏 樊姬問其故 莊王曰: 今旦與賢相語 不知日晏也 樊姬曰: 賢相爲誰 王曰: 虞丘子 樊姬掩口而笑 王問其故 曰: 妾..
채(釵) 釋名曰: 叉 枝也 因形名之也 續漢書曰: 貴人助蠶 戴玳瑁釵 華陽國志曰: 涪陵山有大龜 其甲可卜 其緣可作釵 世號靈釵 【詩】梁湯僧濟泄井得金釵詩曰: 昔日倡家女 摘花露井邊 摘花還自比 揷映還自憐 窺窺終不罷 笑笑自成姸 寶釵於此落 從來非一年 翠羽成泥去 金色尙如鮮 此人今何在 此物今空傳 【賦】晉夏侯湛雀釵賦曰: 覽嘉藝之機巧 持精思於雀釵 收泉珍於八極 納瑰異以表奇 布太陽而擬法 妙團團而應規 於是姸姿英妙之徒 相與競嬖飛寵 ○句有衍文 並脩敕 理桂襟 整服飾 黛玄眉之琰琰 收紅顔而發色 流眄閑步 輕袂翼翼 恃炫豔以相邈 常逍遙而侍側 昔先王與道立敎 崇沖讓以致賢 不留志於華好 【銘】後漢崔瑗三子釵銘曰: 元正上日 百福孔靈 鬢髮如雲 乃象衆星 三珠璜釵 攝媛讚靈 【啓】梁元帝謝東宮賚花釵啓曰: 苣亂九衢 花含四照 田文之珥 慚於寶葉 王粲之詠 恧此乘蓮 九宮之璫..
보요(步搖) 釋名曰: 皇后首飾曰副 副 覆也 亦言副貳 兼用衆物成其飾 上有垂珠步搖 東觀漢記曰: 鄧太后賜馬貴人步搖一具 續漢書曰: 太后入廟 爲花勝 上爲鳳 以翡翠爲毛羽 步搖以黃金爲山題 貫白珠 桂枝相糾 【詩】梁范靖妻沈詠步搖花詩曰: 珠華縈翡翠 寶葉間金瓊 剪荷不似製 爲花如自生 低枝拂繡領 微步動瑤瓊 인용 목차
향로(香爐) 魏武上雜物疏曰: 御物三十種 有純金香鑪一枚 下盤自副 貴人公主有純銀香鑪四枚 皇太子有純銀香鑪四枚 西園貴人銅香鑪三十枚 襄陽記曰: 劉季和性愛香 嘗上廁還 過香鑪上 主簿張坦曰: 人名公作俗人 不虛也 季和曰: 荀令君至人家 坐處三日香 爲我如何令君 而惡我愛好也 坦曰: 古有好婦人 患而捧心嚬眉 見者皆以爲好 其鄰醜婦法之 見者走 公便欲使下官遁走耶 季和大笑 以是知坦 東宮舊事曰: 皇太子初拜 有銅博山香鑪一枚 集異記曰: 吳郡吳泰 能筮 會稽盧氏失博山香鑪 使泰筮之 泰曰: 此物質雖爲金 其象實山 有樹非林 有孔非泉 闔閭興見發靑煙 此香鑪也 語其主處 求卽得 南岳記曰: 衡山之崗有石室 有古人住處 有刀鋸銅銚 及瓦香鑪 【詩】古詩曰: 四坐且莫諠 願聽歌一言 請說銅鑪器 崔嵬象南山 上枝似松柏 下根據銅盤 雕文各異類 離婁自相連 誰能爲此器 公輸與魯班 朱火然..
화룡(火籠) 東宮舊事曰: 太子納妃 有漆畫手巾薰籠二七 大被薰籠三 衣薰籠三 【詩】齊謝朓詠竹火籠詩曰: 庭雪亂如花 井冰粲成玉 因炎入貂袖 懷溫奉芳蓐 體密用宜通 文斜性非曲 暫承君王指 請謝陽春旭 梁范靜妻沈詠五彩竹火籠詩曰: 可憐潤霜質 纖剖復毫分 織作迴風衛 製爲縈綺文 含芳出珠被 耀綠接緗裙 徒嗟今麗飾 豈念昔凌雲 【啓】梁簡文帝謝敕賚織竹火籠啓曰: 池水始浮 庭雪向飛 慈澤無涯 時錫香被 製此蕑枝 彫斯罕節 文華九折 用美十鑪 인용 목차
호상(胡床) 曹瞞傳曰: 操與馬超戰 將過河 前隊適渡 超等掩至 操恚 猶坐胡床不起 張郃等見事急 引操入舡 得渡 魏略曰: 裴潛爲兗州刺史時 嘗作一胡床 及其去也 留以挂柱 晉中興書曰: 王猛少貧賤 鬻畚爲事 常至洛陽貨畚 有一人於市貴買其畚 云家近在此 可隨我去取直 猛隨去 忽至深山中 語猛且住樹下 當先通府君 須臾猛進 見一公據胡床 頭鬢悉白 侍從十許人 有一人引猛云 大司馬公可進 猛因拜老公 公曰: 王公何緣拜 卽十陪酬畚直 遣人送猛出 旣出顧視 乃嵩高山也 郭子曰: 謝萬嘗詣王恬 旣至 坐少時 王便入內 謝殊有喜色 謂必厚供 待良久 沐頭散髮而出 亦復不坐 乃據胡床 在中庭曬頭 神氣慨然 了無相酬對意 語林曰: 謝鎭西著紫羅襦 據胡床 在大市佛圖門樓上彈琵琶 作大道曲 世說曰: 庾大尉在武昌 時秋夜 氣景甚佳 諸佐吏殷浩王胡之之徒 共登城南樓理詠 音調甚遒 俄而庾公率左右步來..
여의(如意) 胡綜別傳曰: 時有掘地得銅匣 長二尺七寸 開之 得白玉如意 所執處 皆刻螭蟬等形 時人莫知其由 吳大帝以綜多識 乃問之 綜答云 昔秦始皇東遊 以金陵有王者氣 乃鑿諸山崗 處處埋寶物 以當王者之氣 此抑是乎 語林曰: 石崇與王愷爭豪 窮極綺麗 以飾車服 晉武帝愷甥也 每助愷 以珊瑚高二尺許 枝柯扶疏 世間罕比 愷以示崇 崇視訖 以鐵如意擊之 應手瓦碎 石崇本事曰: 崇有珊瑚如意 長三尺二寸 【啓】梁簡文帝謝敕賚水犀如意啓曰: 白玉照采 方斯非貴 珊瑚挺質 匹此未珍 謹仰承威神 陳謝講座 方使歡喜羅漢 懷棄■■之嗟 王式名儒 析驪駒之辯 熊飾寶刀 子桓恧其大賚 旄牛輕拂 張敞慚其舊儀 인용 목차
욕(縟) 釋名曰: 縟 人所坐褻辱也 張璠漢記曰: 荀爽爲三公 食不過一肉 脫粟飯 坐皮縟 魏武帝本紀曰: 上儉率 茵縟取質 無有緣飾 吳志曰: 張昭非魯肅 頗毁訾之 孫權不以介意 賜肅母帷帳氈縟 世說曰: 晉孝武年十三四 時冬天 晝日不著複衣 夜則累茵縟 謝公云 體宜令有常 陛下晝過冷 夜過熱 恐非攝養之術 帝曰: 夜宜靜 謝公出 歎之 【啓】梁元帝謝敕賜縟啓曰: 昔漢后錫貂 魏君送縟 未有玄免來王 黃龍作貢 便覺肅■c非遙 挹婁無遠 인용 목차
피(被) 楚辭曰: 翡翠珠被爛齊光 史記曰: 汲黯云 公孫弘位在三公 俸祿甚厚 爲布被 此詐也 上問弘 弘謝曰: 有之 夫九卿與臣善者 無過黯 然今日廷詰弘 誠忠 夫以三公爲布被 飾詐以釣名 且臣聞管仲相齊 有三歸 侈擬於君 桓公以霸 晏嬰相景公 食不重肉 妾不衣絲 齊國亦治 今臣位爲御史大夫 而爲布被 自九卿下至小吏無差 誠如黯言 且無汲黯忠 陛下安聞此言 天子以爲謙讓 愈厚善之 東觀漢記曰: 上嘗召見諸郡計吏 問其風土 及前後守令能否 蜀郡計掾樊顯進曰: 漁陽太守張堪 昔在蜀 其仁以惠下 威能討姦 前公孫述破時 珍寶山積 捲握之物 足富十世 而堪去職之日 乘折轅車 布被囊而已 上聞歎息 又曰: 王良爲大司徒 在位恭儉 妻子不之官舍 布被瓦器 時司徒史鮑恢 以事到東海 過候其家 而良妻布裙曳柴 從田中歸 恢告曰: 我司徒吏 故來受書 欲見夫人 妻曰: 妾是也 恢乃下拜 歎息而還 謝承..
복식부 하(服飾部 下) 枕 被 縟 如意 胡床 火籠 香爐 步搖 釵 梳枇 囊 鏡 襪 침(枕) 毛詩曰: 角枕粲兮 禮記曰: 父母舅姑之枕几不傳 又曰: 凡內外 雞初鳴 咸盥漱 斂枕簟 越絶書曰: 越王問范子曰: 寡人已聞陰陽之事 穀之貴賤 可得而聞乎 曰: 陽者主貴 陰者主賤 故當寒而溫者 穀爲之暴貴 當溫而寒者 穀爲之暴賤 王曰: 善 書之帛 置之枕中 以爲國寶 史記曰: 黥布反 上乃見薛公 薛公對曰: 布不足怪也 使布出上計 山東非漢之有 出中計 未可知 出下計 陛下安枕而臥矣 神仙傳曰: 泰山父者 時漢武帝東巡 見父鋤於道 頭上白光高數尺 呼問之 對曰: 有道士敎臣作神枕 枕有三十二竅 二十四竅應二十四氣 八竅應八風 臣行之轉少 齒生 【賦】後漢張紘瑰材枕賦曰: 有卓爾之殊瑰 超詭異之邈絶 且其材色也 如芸之黃 其爲香也 如蘭之芳 其文彩也 如霜地而金莖 紫葉而紅榮 有若蒲..
주미(麈尾) 世說曰: 康法暢造庾公 捉麈尾甚佳 公曰: 麈尾過麗 何以得在 答曰: 廉者不取 貪者不與 故得在耳 【詩】梁宣帝詠麈尾詩曰: 匣上生光影 豪際起風流 本持談妙理 寧是用摧牛 【銘】晉王導麈尾銘曰: 道無常貴 所適惟理 勿謂質卑 御于君子 拂穢淸暑 虛心以俟 宋張悅玳瑁麈尾銘曰: 移珍西岳 費藻南濆 凝華淡景 搖綵爭雲 夷心似鏡 色象斯分 陳徐陵麈尾銘曰: 爰有妙物 窮茲巧制 員上天形 平下地勢 靡靡絲垂 綿綿縷細 入貢宜吳 出先陪楚 壁懸石拜 帳中王擧 旣落天花 亦通神語 用動捨黙 出處隨時 揚斯雅論 釋此繁疑 拂靜塵暑 引飾妙詞 誰云質賤 左右宜之 【啓】梁湘東王謝東宮賜麈尾錦帔團扇等啓曰: 楊雄口訥 本貴談端 田蚡貌寢 終於麗飾 始興之扇 方斯非擬 鄴中之錦 匹此爲輕 方願弘此仁風 旣動承華之氣 服茲懷袖 復比文若之香 인용 목차
선(扇) 春秋繁露曰: 美事召美類 惡事召惡類 類之相應而起也 如馬鳴則馬應之 故以龍致雨 以扇逐暑 軍之所處 生以棘楚 美惡皆有從來也 淮南子曰: 夫夏日不披裘者 非愛之也 煖有餘於身也 冬日不用翣者 非簡之也 淸有餘於適也 又曰: 炎火鑿池 披裘而扇 不能救也 語林曰: 庾廙爲荊州都督 以毛扇上成帝 帝疑是故物 侍中劉劭曰: 柏梁雲構 工匠先居其下 管絃繁奏 蘷牙先聆其音 廙之此扇 以好不以新 續晉陽秋曰: 謝安賞袁宏機對辯速 後宏出爲東陽郡 時賢祖道治○世說新語言語篇注作冶 亭 安起執宏手 顧就左右 取一扇授云 聊以贈行 宏應聲答曰: 輒當奉揚仁風 慰彼黎庶 合座稱其率而當 【詩】晉許詢竹扇詩曰: 良工眇芳林 妙思觸物騁 蔑疑秋翼蟬 團取望舒景 齊丘巨源詠七寶團扇詩曰: 裁狀白玉璧 縫似明月輪 表裏鏤七寶 中銜駭雞珍 畫作景山樹 圖爲河洛神 生風長袖際 晞華紅柳津 拂盼迎嬌意 隱..
장(杖) 史記曰: 張騫曰: 臣在大夏時 見邛竹杖蜀布 問曰: 安得此 大夏國人曰: 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國 身毒國在大夏東南 可數千里 魯連子曰: 連卻秦軍 平原君欲封之 終不肯受 平原君乃置酒 酒酣起前 以千金爲壽 先生笑曰: 所貴天下之士者 爲排患釋難 解人之締結 卽是有取 商賈之事 連不忍也 遂杖策而去 呂氏春秋曰: 孔子之弟子 從遠方來者 孔子荷杖而問之曰: 子之父不有恙乎 摶杖而問之曰: 子之母不有恙乎 置杖而問之曰: 子之兄弟不有恙乎 杖步而陪之 問曰: 子之妻子不有恙乎 故孔子六尺之杖 論貴賤之禮 辯親疏之義 韓子曰: 周王下令 索曲杖 吏求之不得 使私求 得之 乃曰: 吾知吏不事他事也 杖甚易得 而不能得 我令人求 不移日得之 豈謂忠哉 【詩】梁到漑餉任新安班竹杖因贈詩曰: 邛竹藉舊聞 靈壽資前識 復有冒霜筠 寄生桂潭側 文彩旣班爛 質性甚綢直 所以夭天眞 爲有乘危力 未..
궤(几) 莊子曰: 南郭子綦 隱几而坐 仰天而噓 嗒焉似喪其偶 顔成子游 立侍乎前 曰: 何居乎 形固可使如槁木 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今之隱几者 非昔之隱几也 子綦昔隱几不然乎 今何故更然 戰國策曰: 郭隗謂燕昭王 隱几據杖 眄視相使 則廝役之人至 左傳曰: 諸侯之師 久於偪陽 荀偃士■■ 請於荀罃曰: 水潦將降 懼不能歸 請班師 智伯怒 智伯 荀罃也 投之以几 出於其間 漢書曰: 朱博遷琅邪太守 齊郡舒緩養名 博奮髥抵抵音■■ 几曰: 觀齊兒欲以此爲俗耶 乃召見諸曹史書佐及縣太史 ○漢書八十三朱博傳作大吏 選其可用者 又曰: 平帝詔太師孔光曰: 聖人之後 先師之子 德行純淑 道術通明 居四輔 輔導于帝 今年耆有疾 俊乂大臣 惟國之重 書曰: 母遺耈老 國之將興 尊師而重傅 其令太師 每朝十日一賜餐 賜太師靈壽杖 令爲太師省坐置几 太師省中用杖 續漢書曰: 大將軍何進 辟鄭玄 玄以進辟權..
안(案) 說文曰: 案 几屬也 燕太子曰: 太子常與荊軻等案而食 史記曰: 漢七年 高祖過趙 趙王張敖 自持案進食 禮甚恭 高祖箕踞罵之 楚漢春秋曰: 項王使武涉說淮陰侯 信曰: 臣事項王 位不過中郎 官不過執戟 乃去項歸漢 漢王賜臣玉案之食 玉具之劍 臣背叛之 內愧於心 烈士傳曰: 魏公子方食 有鳩飛入其案下 公子怪之 此有何急 來歸無忌耶 使人於殿下視之 左右顧望 一鷂在屋上而飛 鹽鐵論曰: 良民文杯畫案 婢妾衣紈履絲 匹庶粺飯肉食 所以亂治也 漢書曰: 萬石君石奮 子孫爲小吏 歸謁 萬石君必朝服見之 不名 子孫有過失 不誚讓 爲便坐 對案不食 然後諸子相責 因長老肉袒謝罪 改之乃許 又曰: 上欲封傅太后從弟商 鄭崇諫 持詔案起 薄○漢書七十七鄭崇傳作傅 太后大怒曰: 何有爲天子 反爲一臣所制耶 又曰: 朱博爲御史大夫 爲人廉 不好酒色之宴 自微賤至富貴 食不重味 案上不過三杯 漢..
천석(薦蓆) 釋名曰: 薦 所以自薦藉也 蓆 釋也 可卷可舒也 說文曰: 蒻 蒲子也 可爲薦 六韜曰: 桀紂之時 婦女坐以文綺之蓆 衣以綾紈之衣 毛詩曰: 我心匪席 不可卷也 禮記曰: 群居五人 則長者必異席 夫爲人子者 居不主奧 坐不中席 又曰: 奉席如橋衡 請席何鄕 請衽何趾 席南鄕北鄕 以西方爲上 東鄕西鄕 以南方爲上 若非飮食之客 則布席 席間函丈 主人跪正席 客跪撫席而辭 客徹重席 主人固辭 客踐席乃坐 又曰: 哀公命席 孔子曰: 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大戴禮曰: 武王踐阼 席前左端之銘曰: 安樂必敬 前右端之銘曰: 無行可悔 後左端之銘曰: 民一反一側 爾不可不志 後右端之銘曰: 所鑒不遠 視爾之所代 左傳曰: 大路越席 昭其儉也 又曰: 臧文仲不仁者三 妾織蒲 家人販席 與民爭利也 論語曰: 席不正不坐 君賜食 必正席先嘗之 家語曰: 明王之守也 則必折衝千里之外 其征也還..
점(簟) 說文曰: 簟 竹席也 釋名曰: 簟○太平御覽七百零八簟下有簟字 也 布之覃然正平也 禮記曰: 夫不在 斂枕簟席 韣器而藏之 又曰: 莞簟之安 稿秸之設也 方言曰: 簟 宋魏之間謂之笙 今江東乃言笙也 毛詩曰: 下莞上簟 乃安斯寢 孫卿子曰: 輕煖平簟 而體不知其安 淮南子曰: 蓆之上 先萑簟 樽之上 先玄酒 先王貴之 先本而後用末也 漢獻帝傳曰: 尙書令王允奏曰: 太史令王立 說孝經六隱事 能消卻姦邪 常以良日 允與立入 爲帝誦孝經一章 以丈二竹簟 畫九宮其上 隨日時而出入焉 及允被害 乃不復行也 晉公卿禮秩曰: 太宰何曾遜位 賜簟褥一具 王隱晉書曰: 車永爲廣州刺史 永子溢 多使工作象牙細簟 工患之 乃共擧出永 東宮舊事曰: 太子納妃 有烏韜赤花雙文簟 【啓】梁劉孝儀謝始興王賜花紈簟啓曰: 麗兼桃象 周洽昏明 便覺夏室已寒 冬裘可襲 雖九日煎沙 香粉猶棄 三旬沸海 團扇可捐..
만(幔) 六韜曰: 將冬不服裘 夏不操扇 天雨不張幔蓋 名曰禮 將不知禮 無以知士卒寒暑也 東觀漢記曰: 岑彭與吳漢圍隗囂 囂壅谷水 以縑幔盛土 爲堤灌城 軍令曰: 戰時 皆取舡上布幔布衣漬水中 積聚之 賊有炬火火箭 以掩滅之 蜀志曰: 張松勸劉璋絶曹公 交通先主 璋率步騎三萬餘人 車乘帳幔 精光耀日 往就與會 秦記曰: 符永固以太常韋逞母宋 傳其父業 得周官義旨 乃就來宋家●○明本作互 馮校本作● 講 書生百人 隔絳紗幔而受書焉 世說曰: 庾太尉亮 風儀偉長 時皆以爲美 亮有大兒 年數歲 雅量之質 便自如此 溫太眞嘗隱幔視○太平御覽六百九十九作怛 之 此兒神色恬然 乃徐跪曰: 君侯何以爲 論者乃謂不減亮 【詩】齊王融詠幔詩曰: 幸得與珠綴 羃歷君之楹 月映不辭卷 風來輒自輕 每聚金鑪氣 時駐玉琴聲 但願致樽酒 蘭釭當夜明 인용 목차
병풍(屛風) 京兆舊事曰: 杜陵蕭彪 子伯文 爲巴郡太守 以父老 歸供養 父有客 常立屛風後 自應使命 東觀漢記曰: 宋弘嘗燕見 御坐新施屛風 畫烈女 帝數顧視之 弘正容言曰: 未見好德如好色者 上卽爲撤之 時上■~胡陽公主新寡 上與共論朝臣 微觀其意 主曰: 宋公威容德器 群臣莫及 上曰: 方且圖之 後弘見上 令主坐屛風後 因謂弘曰: 諺言 貴易交 富易妻 人情乎 弘曰: 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 糟糠之妻不下堂 上顧謂主曰: 事不諧矣 謝承後漢書曰: 鄭弘 爲太尉時 擧弟五倫爲司空 班次在下 每正朔朝見 弘曲躬自卑 上問知其故 遂聽置雲母屛風 分隔其間 由此爲故事 事具職官部 三輔決錄曰: 何敞爲汝南太守 章帝南巡過郡 有雕鏤屛風 爲帝設之 命侍中黃香銘之曰: 古典務農 彫鏤傷民 忠在竭節 義在脩身 魏志曰: 太祖平柳城 班所獲器物 特以素屛風素几賜毛玠 曰: 君有古人之風 故賜君古人之..
복식부 상(服飾部上) 帳 屛風 幔 簟 薦蓆 案 几 杖 扇 麈尾 장(帳) 史記曰: 沛公入秦宮 宮室帷帳 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 意欲留居之 樊噲諫沛公出舍 沛公不聽 張良諫 乃止 又曰: 項王軍壁垓下 夜聞漢軍四面楚歌 乃大驚曰: 漢皆已得楚乎 夜飮帳中 又曰: 丞相公孫弘燕見 上或時不冠而見 上嘗坐武帳中 汲黯前奏事 上不冠 望見黯 避帳中 使人可其奏事 其見敬禮如此 漢武故事曰: 西王母感上區區之誠 暮必神降 上乃盛施帷帳 燒兜沬香 香聞數百里 又曰: 上以琉璃珠玉 明月夜光 雜錯天下珍寶爲甲帳 其次爲乙帳 甲以居神 乙以自居 漢書曰: 東方朔云 陛下誠能用臣朔之計 推甲乙之帳 甲乙 帳名也 瓚曰: 興造乙(漢書六十五東方朔傳注乙上有甲字 )之帳 落以隨珠和璧 天子襲翠被 爲(漢書注作憑 )玉几 而處其中 燔之於四通之衢 三輔舊事 秦時奢泰 渭水貫都 以象天河 橫橋南渡 以象牽..
누각(漏刻) 說文曰: 漏以銅盛水 刻節 晝夜百刻 周官曰: 挈壺氏 掌壺 皆以水火守之 分以日夜 東觀漢記曰: 樊梵 每當直事 常晨駐車待漏 吳錄曰: 吳範 善占候 知風氣 關羽將降 孫權問範 範曰: 期明日中 權立表下漏以待之 及中不至 權問其故 範曰: 未正中 頃之 有風動帷 範曰: 羽至矣 外稱萬歲 傳言得羽矣 【賦】晉陸機漏刻賦曰: 偉聖人之制器 妙萬物而爲基 形罔隆而弗包 理何遠而不之 旣窮神以盡化 又設漏以考時 爾乃挈金壺以南羅 藏幽水而北戢 擬洪殺於編鍾 順卑高而爲級 激懸泉以遠射 跨飛塗而遙集 伏陰蟲以承波 呑恆流其如挹 是故來象神造 去猶鬼幻 因勢相引 乘靈自薦 口納胸吐 水無滯咽 形微獨■■之緖 逝若垂天之電 籠八極於千分 度晝夜乎一箭 抱百刻以駿浮 仰胡人而利見 夫其體也簡 而效績也誠 其假物也粗 而致用也精 積水不過一鍾 導流不過一筳 而用天者因其敏 分地者賴..
상풍(相風) 晉令曰: 車駕出入 相風前引 【賦】晉傅玄相風賦曰: 昔之造相風者 知其自然之極乎 其達變通之理乎 觀妙之微 神明可通 夫能立成器以占吉凶之先見者 莫精乎此 乃構相風 因象設形 蜿盤獸以爲趾 建修竿之亭亭 體正直之無橈 度經高而不傾 棲神烏於竿首 俟祥風之來征 晉張華相風賦曰: 蓋在先聖 道濟生人 擬議天地 錯綜明神 在璿璣以齊七政 象渾儀於陶鈞 考古旁於六氣 仰貞觀於三辰 爰在保章 世序其職 辯風候方 必立准極 循物致用 器不假飾 眇脩幹之迢迢 凌高墉而莖植 玄鳥偏其增翥 晞雲霄而矯翼 嘉創制之窮理 諒器淺而事深 步元氣於尋木 寄先識於茲禽 旣在高而思危 又戒險而自箴 雖迴易之無常 終守正而不淫 永恪立以彌世 志淹滯而愈新 超無返而特存 差偶景而爲鄰 晉潘岳相風賦曰: 混元恍其初判 二氣變而無窮 動靡微而不兆 象有始而必終 思先天而不違 立成器以相風 栖靈烏於帝庭 似月..
황월(黃鉞) 尙書曰: 武王左杖黃鉞 右執白旄 淮南子曰: 至精之感 無所不通 昔武王度孟津 而陽侯之波 逆流而擊 疾風晦冥 武王擧黃鉞 瞋目而麾之曰: 予在 天下誰敢害吾 於是風去而波罷 遂得濟 吳錄曰: 假陸遜黃鉞 吳王親執鞭以見之矣 晉中興書曰: 會稽王道子 進位丞相 牧楊州 假黃鉞 世說曰: 諸葛亮之次渭濱也 關中震動 魏明帝深懼晉宣王戰 乃遣辛毗爲軍司馬 宣王旣與亮對渭而陣 亮設誘 詭譎萬方 宣王果大忿憤 將應以重兵 亮遣聞○世說方正篇作間 諜覘之 還曰: 有一老夫 毅然杖黃鉞 當軍門立 軍不得出 亮曰: 必辛佐治也 【銘】蔡邕黃鉞銘曰: 帝命將軍 執茲黃鉞 威靈震耀 如火之烈 公之蒞止 群狄斯柔 齊聲罔設 介士斯休 鼓吹 漢書曰: 韓延壽在東郡 植羽葆鼓車吹車 又曰: 秦始皇末 班懿避地樓煩 致馬牛羊數千群 値漢初定 與民無禁 當孝惠高后時 以財雄邊 出入弋獵 旌旗鼓吹 東..
의식부(儀飾部) 節 黃鉞 鼓吹 相風 漏刻 절(節) 禮記曰: 凡君召以三節 二節以走 一節以趨 呂氏春秋曰: 墨者田鳩 欲見秦惠王 留三年而不得見 客有言之於楚王 乃往見楚王 王悅之 與將軍之節以如秦 至而得見 出而告人曰: 吾不識秦之道 乃當由楚也 物固有近之而遠 遠之而近 漢書曰: 蘇武使匈奴 單于欲降之 幽武 置大窖中 絶飮食 天雨雪 武臥齧雪 與旃毛幷咽之 數日不死 匈奴以爲神 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 使牧羊 武杖漢節牧羊 臥起操持節 節毛盡落 積五六年 又曰: 建元三年 閩越擧兵圍東甌 東甌告急 上遣嚴助 以節發兵會稽 會稽太守欲不爲發兵 助乃斬一司馬 遂發兵 浮海救東甌 又曰: 張騫使月氏 匈奴得之 留騫十餘歲 與妻有子 然騫持漢節不失 又曰: 諸葛豐特立剛直 元帝擢爲司隷校尉 刺擧無所避 侍中許章 以外屬貴幸奢淫 賓客犯事 與章相連 豐按劾章 欲奏其事 適逢許侍中私出 豐..
대(帶) 穆天子傳曰: 天子征至赤烏之人 赤烏氏先 出自宗周 乃賜貝帶五十具 戰國策曰: 魯仲連謂田單曰: 將軍東有夜邑之奉 西有淄上之娛 黃金橫帶 而騁乎淄澠之間 有生之○二字原脫 據馮校本補 樂 無死之心 所以不勝狄也 史記曰: 帝遺匈奴黃金飾貝帶一具 魏略曰: 疏勒王獻大秦赤石帶一枚 吳書曰: 陸遜破曹休 帝脫御金帶以賜遜 又親以帶之 吳錄曰: 鉤落者 革帶也 世名爲鉤落帶 【啓】梁劉孝儀謝晉安王賜銀裝絲帶啓曰: 雕鏤新奇 織製精絜 越中玉女 不得關思 上方名匠 莫能議巧 人情駭觀 如見買臣之綬 望貌移姿 似逢子訓之術 인용 목차
구(裘) 墨子曰: 江河之水 非一水之源 千鎰之裘 非一狐之白 戰國策曰: 蘇秦說秦王書 十二上而說不行 黑貂之裘弊 又曰: 齊襄王立 田單相之 過魯 有老人涉淄而寒 出而不行 坐沙中 單見其寒 解裘而衣之 襄王曰: 田單之惠施 欲以取我國乎 有貫珠者 襄王呼而問之 對曰: 王不如因賞 下令曰: 寡人憂人之寒 單解裘而衣之 稱寡人之意焉 說苑曰: 千金之裘 非一狐之皮也 廊廟之榱 非一木之枝也 王法非一士之知也 晉咸寧起居注曰: 大醫司馬程據 上雉頭裘一領 詔據 此裘非常衣服 消費功用 其於殿前燒之 敕外內有造異服 依禮治罪 十洲記曰: 漢武帝天漢三年 西國王獻吉光毛裘 裘色黃 蓋神馬之類 入水經日不沉 入火不燋 帝厚謝使者 東觀漢記曰: 東平王蒼來朝 章帝以王觸寒涉道 賜王乘輿貂裘 【啓】齊王融謝敕賜御裘等啓曰: 雲衣降授 仙裾曲委 榮振素里 澤駭蓬心 昔漢帝解裘 不獨前寵 曹王褫帶..
군유(裙襦) 漢書曰: 班伯容貌甚麗 誦說有法 時上方向文學 鄭寬中張禹等 朝夕入說尙書論語 於金華殿中 詔伯受焉 數年 金華之業絶 班出與王許子弟爲群 在於綺紈襦蔥之中 非其好也 東觀漢記曰: 梁鴻鄕皇○東觀漢記作里 孟氏女 容貌醜而有節操 多求之 不肯 父母問其所欲 曰: 得賢婿如梁鴻者 鴻聞之 乃求之 女布襦裾 鴻曰: 此眞梁鴻妻也 漢書曰: 廉范爲蜀郡太守 百姓歌之曰: 廉叔度 來何暮 昔日無襦今五蔥 【啓】梁沈約謝齊竟陵王賚母赫國雲氣黃綾裙襦啓曰: 竊以積絲成綵 散繭騰花 巧擅易水之間 價貴叢臺之下 民受祿爲養 霑荷彌深 聖恩曲漸 自葉流根 複袖縕裾 豈伊恆飾 榮新之寵 固難輕報 梁任孝恭謝裙襦啓曰: 加以庭闕桑麻 室空機杼 床無暖席 桁靡懸衣 値蓬卷北郊 鴈飛南浦 雪闇河陰 冰生海岸 而繩帶屢盡 苦風霜之切 弊履恆穿 踐泥沙之凍 自憐袖短 雖內手而猶寒 每恨衣輕 徒斂襟而彌..
포(袍) 史記曰: 秦相范睢 與魏人須賈有隙 及賈使秦 睢自稱張祿先生 往詣賈 賈見其寒 取一綈袍以賜之 及睢數賈罪 曰: 爾得不死者 以綈袍戀戀 有故人之意也 漢武內傳曰: 上元夫人降武帝 服赤霜袍 雲采亂色 非錦非繡 不可得名 袁山松後漢書曰: 靈帝欲羊續爲太尉 時拜三公者 輸東園禮錢千萬 令中使督之 續乃坐使者於單席 擧縕袍以示之 臣之所資 唯斯而已 故不登公位 【賦】隋江總山水納袍賦曰: 皇儲監國餘辰 勞謙終宴 有令以納袍降賜 何以奉揚恩德 因題此賦 濫時來之寵沐 振長纓以祗肅 奉性與之文章 侍相娛之絲竹 解女蘿之山帶 佩流霞之羽服 裁縫則萬壑縈體 針縷則千巖映目 圖島嶼之削成 寫淪漣之徑復 埒符采於雕煥 並芬芳於蘭菊 憫四選之徂遷 軫百慮之迴邅 霜飛空而浸霧 鴈照月而猜弦 聽風鍾之易近 對冰霤之疏懸 若董衣之百結 同衛服之十年 嗟班鬢之已颯 愧冶袖之爲姸 謝銜珠之有報 荷墜屨..
의상(衣裳) 毛詩曰: 摻摻女手 可以縫裳 楚辭曰: 製芰荷以爲衣 集芙蓉以爲裳 漢書曰: 鄧通以擢■L爲黃頭郎 施其黃髦於舡頭 因以其名其郎曰黃頭也 文帝夢上天不能 有一黃頭郎推之 顧見其衣後穿 覺而以夢中陰自求推者郎 見鄧通衣 其後穿 是夢中所見 因而甚見幸 魏書曰: 文帝詔與朝臣云 三世長者知被服 五世長者知飮食 此言被服飮食難曉也 夫珍玩必中國 總○全三國文六總上有夏則縑三字 綃繐 其白如雪 羅紈綺縠 未聞衣布服葛也 又曰: 甄皇后生 每寢 家中人髣彿見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 魏志曰: 文帝欲徙冀州一十萬戶實河內 侍中辛毗諫 帝怒 起入內 毗隨而引帝裾 帝奮衣不迴 良久 帝乃出曰: 怪卿持我何太急 吳書曰: 顧悌每得父書 洒掃正衣服拜跪 王隱晉書曰: 董威輦 每得殘碎繒 輒結以爲衣 號曰百結 【詩】魏曹毗夜聽擣衣詩曰: 寒興御紈素 佳人治衣襟 冬夜淸且永 皓月照堂陰 纖手疊輕素 ..
건모(巾帽) 魏略曰: 夫餘國以金銀飾帽 又曰: 管寧在家 恆著皁帽 又曰: 裴潛爲代郡太守 撫之以靜 單于脫帽稽顙 郭林宗別傳曰: 林宗常行陳梁之間 遇雨 故其巾一角霑而折 二國學士著巾 莫不折其角 云作林宗巾 其見儀則如此 語林曰: 諸葛武侯與宣皇 在渭濱 將戰 宣皇戎服蒞事 使人視武侯 乘素輿 葛巾毛扇 指麾三軍 皆隨其進止 宣皇聞而歎曰: 可謂名士矣 沈約宋書曰: 陶潛在家 郡將侯潛 値其酒熟 取頭上葛巾漉酒 漉酒畢 復還著之 【啓】陳周弘正謝敕賚烏紗帽等啓曰: 雖復魏宣二端 豈能比今茲賜 廣微四縫 未足方其華飾 旣受非望之恩 方貽匪服之誚 인용 목차
결패(玦珮) 世本曰: 舜時 西王母獻白環及玦 楚辭曰: 損○初學記二十六作捐 余玦兮江中 遺予珮兮澧浦 又曰: 虛○太平御覽六百九十二作雲 衣兮披披 玉珮兮陸離 孔叢子曰: 子産死 鄭人丈夫捨玦珮 婦人捨珠玉 說苑曰: 經侯過魏太子 左帶玉具劍 右帶環珮 左光照右 右光照左 太子不視 又不問 經侯曰: 魏國亦有寶乎 太子曰: 主信臣忠 百姓戴之 此魏之寶也 經侯解劍珮委之 趨而出 上車去 太子使騎操劍珮與侯曰: 此寒不可衣 飢不可食 無遺我賊也 典略曰: 孔子返衛 衛夫人南子 使人謂之曰: 四方君子之來者 必見寡小君 孔子不得已見之 夫人在錦帷中 孔子北面稽首 夫人自帷中再拜 環珮之聲璆然 晉公卿禮秩曰: 特進珮水蒼玉 尙書令僕射中書監令 皆佩水蒼玉 【賦】魏文帝玉玦賦曰: 有昆山之妙璞 産曾城之峻崖 嗽丹水之炎波 蔭瑤樹之玄枝 包黃中之純氣 抱虛靜而無爲 應九德之淑懿 體五材之表儀..
초선(貂蟬) 應劭漢官儀曰: 侍中左蟬右貂 金取堅剛 百陶不耗 蟬居高食絜 目在●下 豹內勁悍而外溫潤 【賦】隋江總華貂賦曰: 領軍新安殿下 以副貂乘錫 仰銘恩澤 謹題小賦 貴豐貂於挹婁 飾惠文而見求 標侍臣之密設 曜毛彩之溫柔 拜文■■而影度 陪武帳而香浮 隨玉珩之近遠 共金璫之去留 仰太山之千仞 開谷中之鄙愆 撤君子之寶飾 榮小人之蓬鬢 蔑置醴之殊私 誇賜田之薄潤 顧朽拙之微躬 早遊藝而不工 逢河閒之好古 自隗始而恩隆 諒維鵜之有媿 庶懷音而克終 【啓】梁元帝謝東宮賚貂蟬啓曰: 挹婁之毳 曲降鴻恩 麗水之珍 復蒙殊獎 東平紫貂之賜 非聞暖■■ 中山黃金之賜 豈曰附蟬 坐變仲宣之容 增暉允南之貌 인용 목차
의관부(衣冠部) 衣冠 貂蟬 玦珮 巾帽 衣裳 袍 裙襦 裘 帶 의관(衣冠) 墨子曰: 昔齊桓公 高冠博帶 以治其國 楚莊王鮮冠組纓 絳衣博袍 以治其國 莊子曰: 曾子居衛 正冠而纓絶 斂襟而肘見 楚辭曰: 余幼好此奇服兮 年旣老而不衰 帶長鋏之陸離兮 冠靑雲之崔嵬 漢書曰: 終軍上書 請受大冠長纓 以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 乃使越王 越王請擧國內屬 又曰: 秦獄法吏 冠柱後惠文冠 及張敞弟武爲梁相 敞遣使送之曰: 何以治梁 武曰: 馭黠馬 利其衝○初學記二十六 太平御覽六百八十五作銜 策 當以柱後惠文蟬○御覽作彈 治之爾 惠 蟬也 冠細如蟬翅 今御史冠 劉向別錄曰: 鶡冠子常居深山 以鶡爲冠 故號鶡冠子 漢武內傳曰: 上元夫人 戴九星靈芝夜光之冠 胡廣說曰: 趙武靈王效胡服 以璫飾首 前搖貂尾 秦滅趙 以其君冠賜近臣 建武時 匈奴內屬 世祖賜南單于常侍惠文冠 東觀漢記曰: 楊賜患罷 居..
전(錢) 漢書曰: 凡贄 ○太平御覽八百三十五作貨 金錢布泉之用 夏殷以前 其詳靡記 太公爲周立九府圓法 圓卽錢也 六韜曰: 武王入殷 散鹿臺之金錢 以與殷民 史記曰: 初蘇秦之燕 貸百錢爲資 及貴 以百金償之 遍報諸所嘗見德者 其從者一人 獨未得報 乃前自言 蘇秦曰: 我非忘子 子之與我至燕 再三欲去我易水之上 方是時我困 故望子深 是以後子 子今亦得矣 又曰: 高祖以吏繇咸陽 吏皆送奉錢三 或三百 或五百 蕭何獨以五 侯○太平御覽八百三十五作後 益封二千戶 以獨贏二錢 又曰: 單父人呂公 善沛令 避仇從之客 因家焉 沛中豪傑吏 聞令有客 皆往賀 蕭何爲主吏 主進 令諸大夫曰: 不滿千錢 坐之堂下 高祖爲亭長 素易諸吏 乃紿爲謁者曰: 賀錢萬 實不持一錢 謁入 呂公大驚 起迎之門 呂公者 好相人 見高祖狀貌 因重敬之 引入座 蕭何曰: 劉季故多大言者矣 又曰: 上使善相者相鄧通 曰:..
조(釣) 呂氏春秋曰: 太公釣於滋泉 文王得而王 說苑曰: 呂望年七十 釣于渭渚 三日三夜 魚無食者 與農人言 農人者 古之老賢人也 謂望曰: 子將復釣 必細其綸 芳其餌 徐徐而投之 無令魚駭 望如其言 初下得鮒 次得鯉 刳腹得書 書文曰: 呂望封于齊 望知當貴 毛詩曰: 其釣維何 維絲伊■■ 齊侯之子 平王之孫 論語曰: 釣而不綱 弋不射宿 墨子曰: 釣者之恭 非爲魚也 餌鼠以肉 非愛之也 楚辭曰: 以直針而爲鉤 維河魚之能得 呂氏春秋曰: 善釣者 引魚于千仞之下 餌香也 【詩】陳陰鏗觀釣詩曰: 澄江息晩浪 釣侶枻輕舟 垂絲遙濺水 滄浪終滯游 【賦】晉潘尼釣賦曰: 抗余志於浮雲 樂余身於蓬廬 尋渭濱之遠跡 且游釣以自娛 左援脩竹 右縱飛綸 金鉤厲鉅 甘餌垂芬 衆鯤奔涌 游鱗橫集 觸餌見擒 値鉤被執 長繳繽紛 輕竿翕熠 雲往飆馳 光飛電入 曜靈未及驚策 蓋以獲其數十 且夫燔炙之鮮 煎熬..
산업부 하(産業部 下) 田獵 釣 錢 전렵(田獵) 禮記曰: 天子諸侯 無事則歲三田 一曰乾豆 二曰賓客 三曰充君之庖 三田者 夏不田 無事而不田曰不敬 田不以禮曰暴天物 天子不合圍 諸侯不掩群 天子殺則下大綏 諸侯殺則下小綏 綏當爲緌 有虞氏之旗也 大夫殺則止佐車 佐車止則百姓田獵 佐車 驅逆之車 又曰: 獺祭魚 然后虞人入澤梁 豺祭獸 然後田獵 鳩化爲鷹 然後設罻羅 草木零落 然後入山林 昆蟲未蟄 不以火田 不麛不卵 不覆巢 毛詩曰: 騶虞 鵲巢之應也 鵲巢之化行 人倫旣正 朝廷旣治 天下純被文王之化 庶類蕃殖 蒐田以時 仁如騶虞 則王道成也 六韜曰: 文王卜田于渭陽 將大得 非熊非羆 天遺汝師 以之佐昌 施及三王 大吉 王乃齋三日 乘田車 駕田馬 于渭之陽 見呂尙坐以漁 文王勞而問焉 穆天子傳曰: 天子獵于滲澤 得白狐玄貉 以祭河宗 晏子曰: 景公田 十有八日不反 晏子往見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