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司馬遷 (1844)
건빵이랑 놀자
25. 班固稱曰: 公孫弘ㆍ蔔式ㆍ兒寛皆以鴻漸之翼困於燕雀, 遠跡羊豕之閒, 非遇其時, 焉能致此位乎? 是時漢興六十餘載, 海內乂安, 府庫充實, 而四夷未賓, 制度多闕, 上方欲用文武, 求之如弗及. 始以蒲輪迎枚生, 見主父而歎息. 群臣慕嚮, 異人竝出. 蔔式試於芻牧, 弘羊擢於賈豎, 衛靑奮於奴僕, 日磾出於降虜, 斯亦曩時版築飯牛之朋矣. 漢之得人, 於茲爲盛. 儒雅則公孫弘ㆍ董仲舒ㆍ兒寛, 篤行則石建ㆍ石慶, 質直則汲黯ㆍ蔔式, 推賢則韓安國ㆍ鄭當時, 定令則趙禹ㆍ張湯, 文章則司馬遷ㆍ相如, 滑稽則東方朔ㆍ枚皐, 應對則嚴助ㆍ朱買臣, 暦數則唐都ㆍ落下閎, 協律則李延年, 運籌則桑弘羊, 奉使則張騫ㆍ蘇武, 將帥則衛靑ㆍ霍去病, 受遺則霍光ㆍ金日磾. 其餘不可勝紀. 是以興造功業, 制度遺文, 後世莫及. 孝宣承統, 纂脩洪業, 亦講論六闕, 招選茂異, 而蕭望之ㆍ梁丘..
24. 維漢興以來, 股肱宰臣身行儉約, 輕財重義, 較然著明, 未有若故丞相平津侯公孫弘者也. 位在丞相而爲布被, 脫粟之飯, 不過一肉. 故人所善賓客皆分奉祿以給之, 無有所餘. 誠內自克約而外從制. 汲黯詰之, 乃聞於朝, 此可謂減於制度而可施行者也. 德優則行, 否則止, 與內奢泰而外爲詭服以釣虛譽者殊科. 以病乞骸骨, 孝武皇帝卽制曰: “賞有功, 褒有德, 善善惡惡, 君宜知之. 其省思慮, 存精神, 輔以醫藥”. 賜告治病, 牛酒雜帛. 居數月, 有瘳, 視事. 至元狩二年, 竟以善終於相位. 夫知臣莫若君, 此其效也. 弘子度嗣爵, 後爲山陽太守, 坐法失侯. 夫表德章義, 所以率俗厲化, 聖王之制, 不易之道也. 其賜弘後子孫之次當爲後者爵關內侯, 食邑三百戸, 徴詣公車, 上名尙書, 朕親臨拜焉.”
23. 太史公曰: 公孫弘行義雖脩, 然亦遇時. 漢興八十餘年矣, 上方鄕文學, 招俊乂, 以廣儒墨, 弘爲擧首. 主父偃當路, 諸公皆譽之, 及名敗身誅, 士爭言其惡. 悲夫! 太皇太後詔大司徒大司空: “蓋聞治國之道, 富民爲始: 富民之要, 在於節儉. 孝經曰: “安上治民, 莫善於禮”. “禮, 與奢也寧儉”. 昔者管仲相齊桓, 霸諸侯, 有九合一匡之功, 而仲尼謂之不知禮, 以其奢泰侈擬於君故也. 夏禹卑宮室, 惡衣服, 後聖不循. 由此言之, 治之盛也, 德優矣, 莫高於儉. 儉化俗民, 則尊卑之序得, 而骨肉之恩親, 爭訟之原息. 斯乃家給人足, 刑錯之本也歟? 可不務哉! 夫三公者, 百寮之率, 萬民之表也. 未有樹直表而得曲影者也. 孔子不雲乎, “子率而正, 孰敢不正”. “擧善而敎不能則勸”.
22. 及齊王自殺, 上聞大怒, 以爲主父劫其王令自殺, 乃徴下吏治. 主父服受諸侯金, 實不劫王令自殺. 上欲勿誅, 是時公孫弘爲禦史大夫, 乃言曰: “齊王自殺無後, 國除爲郡, 入漢, 主父偃本首惡, 陛下不誅主父偃, 無以謝天下.” 乃遂族主父偃. 主父方貴幸時, 賓客以千數, 及其族死, 無一人收者, 唯獨洨孔車收葬之. 天子後聞之, 以爲孔車長者也.
21. 元朔二年, 主父言齊王內淫佚行僻, 上拜主父爲齊相. 至齊, 遍召昆弟賓客, 散五百金予之, 數之曰: “始吾貧時, 昆弟不我衣食, 賓客不我內門: 今吾相齊, 諸君迎我或千里. 吾與諸君絶矣, 毋複入偃之門!” 乃使人以王與姊姦事動王, 王以爲終不得脫罪, 恐效燕王論死, 乃自殺. 有司以聞. 主父始爲布衣時, 嘗遊燕ㆍ趙, 及其貴, 發燕事. 趙王恐其爲國患, 欲上書言其陰事, 爲偃居中, 不敢發. 及爲齊相, 出關, 卽使人上書, 告言主父偃受諸侯金, 以故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
20. 尊立衛皇後, 及發燕王定國陰事, 蓋偃有功焉. 大臣皆畏其口, 賂遺累千金. 人或說偃曰: “太橫矣.” 主父曰: “臣結髮遊學四十餘年, 身不得遂, 親不以爲子, 昆弟不收, 賓客棄我, 我阨日久矣. 且丈夫生不五鼎食, 死卽五鼎烹耳. 吾日暮途遠, 故倒行暴施之.” 偃盛言朔方地肥饒, 外阻河, 蒙恬城之以逐匈奴, 內省転輸戍漕, 廣中國, 滅胡之本也. 上覽其說, 下公卿議, 皆言不便. 公孫弘曰: “秦時常發三十萬衆築北河, 終不可就, 已而棄之.” 主父偃盛言其便, 上竟用主父計, 立朔方郡.
19. 今諸侯子弟或十數, 而適嗣代立, 餘雖骨肉, 無尺寸地封, 則仁孝之道不宣. 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 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願, 上以德施, 實分其國, 不削而稍弱矣.” 於是上從其計. 又說上曰: “茂陵初立, 天下豪桀竝兼之家, 亂衆之民, 皆可徙茂陵, 內實京師, 外銷姦猾, 此所謂不誅而害除.” 上又從其計.
18. 書奏天子, 天子召見三人, 謂曰: “公等皆安在? 何相見之晩也!” 於是上乃拜主父偃ㆍ徐樂ㆍ嚴安爲郎中. [偃]數見, 上疏言事, 詔拜偃爲謁者, 遷(樂爲中大夫. 一歲中四遷偃. 偃說上曰: “古者諸侯不過百里, 彊弱之形易制. 今諸侯或連城數十, 地方千里, 緩則驕奢易爲淫亂, 急則阻其彊而合從以逆京師. 今以法割削之, 則逆節萌起, 前日晁錯是也.
17. 今欲招南夷, 朝夜郎, 降羌僰, 略濊州, 建城邑, 深入匈奴, 燔其篭城, 議者美之. 此人臣之利也, 非天下之長策也. 今中國無狗吠之驚, 而外累於遠方之備, 靡敝國家, 非所以子民也. 行無窮之欲, 甘心快意, 結怨於匈奴, 非所以安邊也. 禍結而不解, 兵休而複起, 近者愁苦, 遠者驚駭, 非所以持久也. 今天下鍛甲砥劍, 橋箭累弦, 転輸運糧, 未見休時, 此天下之所共憂也. 夫兵久而變起, 事煩而慮生. 今外郡之地或幾千里, 列城數十, 形束壤制, 旁脅諸侯, 非公室之利也. 上觀齊晉之所以亡者, 公室卑削, 六卿大盛也: 下觀秦之所以滅者, 嚴法刻深, 欲大無窮也. 今郡守之權, 非特六卿之重也: 地幾千里, 非特閭巷之資也: 甲兵器械, 非特棘矜之用也: 以遭萬世之變, 則不可稱諱也.
16. 及秦皇帝崩, 天下大叛. 陳勝ㆍ吳廣擧陳, 武臣ㆍ張耳擧趙, 項梁擧吳, 田儋擧齊, 景駒擧郢, 周市擧魏, 韓廣擧燕, 窮山通谷豪士竝起, 不可勝載也. 然皆非公侯之後, 非長官之吏也. 無尺寸之勢, 起閭巷, 杖棘矜, 應時而皆動, 不謀而俱起, 不約而同會, 壤長地進, 至於霸王, 時敎使然也. 秦貴爲天子, 富有天下, 滅世絶祀者, 窮兵之禍也. 故周失之弱, 秦失之彊, 不變之患也.
15. 秦不行是風而(脩[循]其故俗, 爲智巧權利者進, 篤厚忠信者退: 法嚴政峻, 諂諛者衆, 日聞其美, 意廣心軼. 欲肆威海外, 乃使蒙恬將兵以北攻胡, 辟地進境, 戍於北河, 蜚芻輓粟以隨其後. 又使尉(佗屠睢將樓船之士南攻百越, 使監祿鑿渠運糧, 深入越, 越人遁逃. 曠日持久, 糧食絶乏, 越人擊之, 秦兵大敗. 秦乃使尉佗將卒以戍越. 當是時, 秦禍北構於胡, 南掛於越, 宿兵無用之地, 進而不得退. 行十餘年, 丁男被甲, 丁女転輸, 苦不聊生, 自經於道樹, 死者相望.
14. 嚴安上書曰: 臣聞周有天下, 其治三百餘歲, 成康其隆也, 刑錯四十餘年而不用. 及其衰也, 亦三百餘歲, 故五伯更起. 五伯者, 常佐天子興利除害, 誅暴禁邪, 匡正海內, 以尊天子. 五伯旣沒, 賢聖莫續, 天子孤弱, 號令不行. 諸侯恣行, 彊陵弱, 衆暴寡, 田常簒齊, 六卿分晉, 竝爲戰國, 此民之始苦也. 於是彊國務攻, 弱國備守, 合從連橫, 馳車擊轂, 介冑生蟣蝨, 民無所告愬. 及至秦王, 蠶食天下, 竝呑戰國, 稱號曰皇帝, 主海內之政, 壊諸侯之城, 銷其兵, 鑄以爲鍾虡, 示不複用. 元元黎民得免於戰國, 逢明天子, 人人自以爲更生. 嚮使秦緩其刑罰, 薄賦斂, 省繇役, 貴仁義, 賤權利, 上篤厚, 下智巧, 變風易俗, 化於海內, 則世世必安矣.
13. 閒者關東五谷不登, 年歲未複, 民多窮困, 重之以邊境之事, 推數循理而觀之, 則民且有不安其處者矣. 不安故易動. 易動者, 土崩之勢也. 故賢主獨觀萬化之原, 明於安危之機, 脩之廟堂之上, 而銷未形之患. 其要, 期使天下無土崩之勢而已矣. 故雖有彊國勁兵, 陛下逐走獸, 射蜚鳥, 弘遊燕之囿, 淫縱恣之觀, 極馳騁之樂, 自若也. 金石糸竹之聲不絶於耳, 帷帳之私俳優侏儒之笑不乏於前, 而天下無宿憂. 名何必湯武, 俗何必成康! 雖然, 臣竊以爲陛下天然之聖, 寛仁之資, 而誠以天下爲務, 則湯武之名不難侔, 而成康之俗可複興也. 此二體者立, 然後處尊安之實, 揚名廣譽於當世, 親天下而服四夷, 餘恩遺德爲數世隆, 南面負扆攝袂而揖王公, 此陛下之所服也. 臣聞圖王不成, 其敝足以安. 安則陛下何求而不得, 何爲而不成, 何征而不服乎哉!
28. 太史公曰: 蘇建語餘曰: “吾嘗責大將軍至尊重, 而天下之賢大夫毋稱焉, 願將軍觀古名將所招選擇賢者, 勉之哉. 大將軍謝曰: “自魏其ㆍ武安之厚賓客, 天子常切齒. 彼親附士大夫, 招賢絀不肖者, 人主之柄也. 人臣奉法遵職而已, 何與招士!” 驃騎亦放此意, 其爲將如此.
27. 노박덕(路博德) & 조파노(趙破奴) 將軍路博德, 平州人. 以右北平太守從驃騎將軍有功, 爲符離侯. 驃騎死後, 博德以衛尉爲伏波將軍, 伐破南越, 益封. 其後坐法失侯. 爲彊弩都尉, 屯居延, 卒. 將軍趙破奴, 故九原人. 嘗亡入匈奴, 已而歸漢, 爲驃騎將軍司馬. 出北地時有功, 封爲從驃侯. 坐酎金失侯. 後一歲, 爲匈河將軍, 攻胡至匈河水, 無功. 後二歲, 擊虜樓蘭王, 複封爲浞野侯. 後六歲, 爲浚稽將軍, 將二萬騎擊匈奴左賢王, 左賢王與戰, 兵八萬騎圍破奴, 破奴生爲虜所得, 遂沒其軍. 居匈奴中十歲, 複與其太子安國亡入漢. 後坐巫蠱, 族. 自衛氏興, 大將軍靑首封, 其後枝屬爲五侯. 凡二十四歲而五侯盡奪, 衛氏無爲侯者.
26. 한열(韓說) & 곽창(郭昌) & 순체(荀彘) & 곽거병(霍去病) 將軍韓說, 弓高侯庶孫也. 以校尉從大將軍有功, 爲龍頟侯, 坐酎金失侯. 元鼎六年, 以待詔爲橫海將軍, 擊東越有功, 爲按道侯. 以太初三年爲遊擊將軍, 屯於五原外列城. 爲光祿勳, 掘蠱太子宮, 衛太子殺之. 將軍郭昌, 雲中人也. 以校尉從大將軍. 元封四年, 以太中大夫爲拔胡將軍, 屯朔方. 還擊昆明, 毋功, 奪印. 將軍荀彘, 太原廣武人. 以禦見, 侍中, 爲校尉, 數從大將軍. 以元封三年爲左將軍擊朝鮮, 毋功. 以捕樓船將軍坐法死. 最驃騎將軍去病, 凡六出擊匈奴, 其四出以將軍, 斬捕首虜十一萬餘級. 及渾邪王以衆降數萬, 遂開河西酒泉之地, 西方益少胡冦. 四益封, 凡萬五千一百戸. 其校吏有功爲侯者凡六人, 而後爲將軍二人.
25. 조신(趙信) & 장건(張騫) & 조이기(趙食其) & 조양(曹襄) 將軍趙信, 以匈奴相國降, 爲翕侯. 武帝立十七歲, 爲前將軍, 與單於戰, 敗, 降匈奴. 將軍張騫, 以使通大夏, 還, 爲校尉. 從大將軍有功, 封爲博望侯. 後三歲, 爲將軍, 出右北平, 失期, 當斬, 贖爲庶人. 其後使通烏孫, 爲大行而卒, 塚在漢中. 將軍趙食其, 祋祤人也. 武帝立二十二歲, 以主爵爲右將軍, 從大將軍出定襄, 迷失道, 當斬, 贖爲庶人. 將軍曹襄, 以平陽侯爲後將軍, 從大將軍出定襄. 襄, 曹參孫也.
24. 이저(李沮) & 이채(李蔡) & 장차공(張次公공) & 소건(蘇建) 將軍李沮, 雲中人. 事景帝. 武帝立十七歲, 以左內史爲彊弩將軍. 後一歲, 複爲彊弩將軍. 將軍李蔡, 成紀人也. 事孝文帝ㆍ景帝ㆍ武帝. 以輕車將軍從大將軍有功, 封爲樂安侯. 已爲丞相, 坐法死. 將軍張次公, 河東人. 以校尉從衛將軍靑有功, 封爲岸頭侯. 其後太後崩, 爲將軍, 軍北軍. 後一歲, 爲將軍, 從大將軍, 再爲將軍, 坐法失侯. 次公父隆, 輕車武射也. 以善射, 景帝幸近之也. 將軍蘇建, 杜陵人. 以校尉從衛將軍靑, 有功, 爲平陵侯, 以將軍築朔方. 後四歲, 爲遊擊將軍, 從大將軍出朔方. 後一歲, 以右將軍再從大將軍出定襄, 亡翕侯, 失軍, 當斬, 贖爲庶人. 其後爲代郡太守, 卒, 塚在大猶鄕.
23. 이식(李息) & 공손오(公孫敖) 將軍李息, 鬱郅人. 事景帝. 至武帝立八歲, 爲材官將軍, 軍馬邑: 後六歲, 爲將軍, 出代: 後三歲, 爲將軍, 從大將軍出朔方: 皆無功. 凡三爲將軍, 其後常爲大行. 將軍公孫敖, 義渠人. 以郎事武帝. 武帝立十二歲, 爲(驃騎將軍, 出代, 亡卒七千人, 當斬, 贖爲庶人. 後五歲, 以校尉從大將軍有功, 封爲合騎侯. 後一歲, 以中將軍從大將軍, 再出定襄, 無功. 後二歲, 以將軍出北地, 後驃騎期, 當斬, 贖爲庶人. 後二歲, 以校尉從大將軍, 無功. 後十四歲, 以因杅將軍築受降城. 七歲, 複以因杅將軍再出擊匈奴, 至餘吾, 亡士卒多, 下吏, 當斬, 詐死, 亡居民閒五六歲. 後發覺, 複繋. 坐妻爲巫蠱, 族. 凡四爲將軍, 出擊匈奴, 一侯.
22. 위청(衛青) & 공손하(公孫賀) 左方兩大將軍及諸裨將名: 最大將軍靑, 凡七出擊匈奴, 斬捕首虜五萬餘級. 一與單於戰, 收河南地, 遂置朔方郡, 再益封, 凡萬一千八百戸. 封三子爲侯, 侯千三百戸. 竝之, 萬五千七百戸. 其校尉裨將以從大將軍侯者九人. 其裨將及校尉已爲將者十四人. 爲裨將者曰李廣, 自有傳. 無傳者曰: 將軍公孫賀. 賀, 義渠人, 其先胡種. 賀父渾邪, 景帝時爲平曲侯, 坐法失侯. 賀, 武帝爲太子時舍人. 武帝立八歲, 以太僕爲輕車將軍, 軍馬邑. 後四歲, 以輕車將軍出雲中. 後五歲, 以騎將軍從大將軍有功, 封爲南窌侯. 後一歲, 以左將軍再從大將軍出定襄, 無功. 後四歲, 以坐酎金失侯. 後八歲, 以浮沮將軍出五原二千餘里, 無功. 後八歲, 以太僕爲丞相, 封葛繹侯. 賀七爲將軍, 出擊匈奴無大功, 而再侯, 爲丞相. 坐子敬聲與陽石..
21. 驃騎將軍自四年軍後三年, 元狩六年而卒. 天子悼之, 發屬國玄甲軍, 陳自長安至茂陵, 爲塚象祁連山. 謚之, 竝武與廣地曰景桓侯. 子嬗代侯. 嬗少, 字子侯, 上愛之, 幸其壯而將之. 居六歲, 元封元年, 嬗卒, 謚哀侯. 無子, 絶, 國除. 自驃騎將軍死後, 大將軍長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 後五歲, 伉弟二人, 陰安侯不疑及發幹侯登皆坐酎金失侯. 失侯後二歲, 冠軍侯國除. 其後四年, 大將軍靑卒, 謚爲烈侯. 子伉代爲長平侯. 自大將軍圍單於之後, 十四年而卒. 竟不複擊匈奴者, 以漢馬少, 而方南誅兩越, 東伐朝鮮, 擊羌ㆍ西南夷, 以故久不伐胡. 大將軍以其得尙平陽長公主故, 長平侯伉代侯. 六歲, 坐法失侯.
20. 兩軍之出塞, 塞閲官及私馬凡十四萬匹, 而複入塞者不滿三萬匹. 乃益置大司馬位, 大將軍ㆍ驃騎將軍皆爲大司馬. 定令, 令驃騎將軍秩祿與大將軍等. 自是之後, 大將軍靑日退, 而驃騎日益貴. 擧大將軍故人門下多去事驃騎, 輒得官爵, 唯任安不肯. 驃騎將軍爲人少言不泄, 有氣敢任. 天子嘗欲敎之孫吳兵法, 對曰: “顧方略何如耳, 不至學古兵法.” 天子爲治第, 令驃騎視之, 對曰: “匈奴未滅, 無以家爲也.” 由此上益重愛之. 然少而侍中, 貴, 不省士. 其從軍, 天子爲遣太官齎數十乘, 旣還, 重車餘棄粱肉, 而士有飢者. 其在塞外, 卒乏糧, 或不能自振, 而驃騎尙穿域蹋鞠. 事多此類. 大將軍爲人仁善退讓, 以和柔自媚於上, 然天下未有稱也.
19. 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屬驃騎將軍, 會與城, 不失期, 從至檮餘山, 斬首捕虜二千七百級, 以千六百戸封博德爲符離侯. 北地都尉邢山從驃騎將軍獲王, 以千二百戸封山爲義陽侯. 故歸義因淳王複陸支ㆍ樓專王伊卽靬皆從驃騎將軍有功, 以千三百戸封複陸支爲壯侯, 以千八百戸封伊卽靬爲衆利侯. 從驃侯破奴ㆍ昌武侯安稽從驃騎有功, 益封各三百戸. 校尉敢得旗鼓, 爲關內侯, 食邑二百戸. 校尉自爲爵大庶長. 軍吏卒爲官, 賞賜甚多. 而大將軍不得益封, 軍吏卒皆無封侯者.
18. 是時匈奴衆失單於十餘日, 右谷蠡王聞之, 自立爲單於. 單於後得其衆, 右王乃去單於之號. 驃騎將軍亦將五萬騎, 車重與大將軍軍等, 而無裨將. 悉以李敢等爲大校, 當裨將, 出代ㆍ右北平千餘里, 直左方兵, 所斬捕功已多大將軍. 軍旣還, 天子曰: “驃騎將軍去病率師, 躬將所獲葷粥之士, 約輕齎, 絶大幕, 涉獲章渠, 以誅比車耆, 転擊左大將, 斬獲旗鼓, 歷涉離侯. 濟弓閭, 獲屯頭王ㆍ韓王等三人, 將軍ㆍ相國ㆍ當戸ㆍ都尉八十三人, 封狼居胥山, 禪於姑衍, 登臨翰海. 執鹵獲醜七萬有四百四十三級, 師率減什三, 取食於敵, 逴行殊遠而糧不絶, 以五千八百戸益封驃騎將軍.”
17. 單於視漢兵多, 而士馬尙彊, 戰而匈奴不利, 薄莫, 單于遂乘六驘, 壯騎可數百, 直冒漢圍西北馳去. 時已昏, 漢匈奴相紛挐, 殺傷大當. 漢軍左校捕虜言單於未昏而去, 漢軍因發輕騎夜追之, 大將軍軍因隨其後. 匈奴兵亦散走. 遲明, 行二百餘里, 不得單於, 頗捕斬首虜萬餘級, 遂至窴顔山趙信城, 得匈奴積粟食軍. 軍留一日而還, 悉燒其城餘粟以歸. 大將軍之與單於會也, 而前將軍廣ㆍ右將軍食其軍別從東道, 或失道, 後擊單於. 大將軍引還過幕南, 乃得前將軍ㆍ右將軍. 大將軍欲使使歸報, 令長史簿責前將軍廣, 廣自殺. 右將軍至, 下吏, 贖爲庶人. 大將軍軍入塞, 凡斬捕首虜萬九千級.
44. 太史公曰: 孔氏著春秋, 隱桓之閒則章, 至定哀之際則微, 爲其切當世之文而罔褒, 忌諱之辭也. 世俗之言匈奴者, 患其徼一時之權, 而務讇納其說, 以便偏指, 不參彼己: 將率席中國廣大, 氣奮, 人主因以決策, 是以建功不深. 堯雖賢, 興事業不成, 得禹而九州寧. 且欲興聖統, 唯在擇任將相哉! 唯在擇任將相哉!
43. 後二歲, 複使貳師將軍將六萬騎, 步兵十萬, 出朔方. 彊弩都尉路博德將萬餘人, 與貳師會. 遊擊將軍說將步騎三萬人, 出五原. 因杅將軍敖將萬騎步兵三萬人, 出雁門. 匈奴聞, 悉遠其累重於餘吾水北, 而單于以十萬騎待水南, 與貳師將軍接戰. 貳師乃解而引歸, 與單于連戰十餘日. 貳師聞其家以巫蠱族滅, 因竝衆降匈奴, 得來還千人一兩人耳. 遊擊說無所得. 因杅敖與左賢王戰, 不利, 引歸. 是歲漢兵之出擊匈奴者不得言功多少, 功不得禦. 有詔捕太醫令隨但, 言貳師將軍家室族滅, 使廣利得降匈奴.
42. 其明年, 漢使貳師將軍廣利以三萬騎出酒泉, 擊右賢王於天山, 得胡首虜萬餘級而還. 匈奴大圍貳師將軍, 幾不脫. 漢兵物故什六七. 漢複使因杅將軍敖出西河, 與彊弩都尉會涿塗山, 毋所得. 又使騎都尉李陵將步騎五千人, 出居延北千餘里, 與單于會, 合戰, 陵所殺傷萬餘人, 兵及食盡, 欲解歸, 匈奴圍陵, 陵降匈奴, 其兵遂沒, 得還者四百人. 單于乃貴陵, 以其女妻之.
41. 呴犂湖單于立一歲死. 匈奴乃立其弟左大都尉且鞮侯爲單于. 漢旣誅大宛, 威震外國. 天子意欲遂困胡, 乃下詔曰: “高皇帝遺朕平城之憂, 高后時單于書絶悖逆. 昔齊襄公複九世之讎, 春秋大之.” 是歲太初四年也. 且鞮侯單于旣立, 盡歸漢使之不降者. 路充國等得歸. 單于初立, 恐漢襲之, 乃自謂“我兒子, 安敢望漢天子! 漢天子, 我丈人行也”. 漢遣中郎將蘇武厚幣賂遺單于. 單于益驕, 禮甚倨, 非漢所望也. 其明年, 浞野侯破奴得亡歸漢.
39. 其明年春, 漢使浞野侯破奴將二萬餘騎出朔方西北二千餘里, 期至浚稽山而還. 浞野侯旣至期而還, 左大都尉欲發而覺, 單于誅之, 發左方兵擊浞野. 浞野侯行捕首虜得數千人. 還, 未至受降城四百里, 匈奴兵八萬騎圍之. 浞野侯夜自出求水, 匈奴閒捕, 生得浞野侯, 因急擊其軍. 軍中郭縱爲護, 維王爲渠, 相與謀曰: “及諸校尉畏亡將軍而誅之, 莫相勧歸.” 軍遂沒於匈奴. 匈奴兒單于大喜, 遂遣奇兵攻受降城. 不能下, 乃冦入邊而去. 其明年, 單于欲自攻受降城, 未至, 病死.
38. 烏維單于立十歲而死, 子烏師廬立爲單于. 年少, 號爲兒單于. 是歲元封六年也. 自此之後, 單于益西北, 左方兵直雲中, 右方直酒泉ㆍ燉煌郡. 兒單于立, 漢使兩使者, 一弔單于, 一弔右賢王, 欲以乖其國. 使者入匈奴, 匈奴悉將致單于. 單于怒而盡留漢使. 漢使留匈奴者前後十餘輩, 而匈奴使來, 漢亦輒留相當. 是歲, 漢使貳師將軍廣利西伐大宛, 而令因杅將軍敖築受降城. 其冬, 匈奴大雨雪, 畜多飢寒死. 兒單于年少, 好殺伐, 國人多不安. 左大都尉欲殺單于, 使人閒告漢曰: “我欲殺單于降漢, 漢遠, 卽兵來迎我, 我卽發.” 初, 漢聞此言, 故築受降城, 猶以爲遠.
37. 楊信旣歸, 漢使王烏, 而單于復諂以甘言, 欲多得漢財物, 紿謂王烏曰: “吾欲入漢見天子, 面相約爲兄弟.” 王烏歸報漢, 漢爲單于築邸於長安. 匈奴曰: “非得漢貴人使, 吾不與誠語.” 匈奴使其貴人至漢, 病, 漢予藥, 欲愈之, 不幸而死. 而漢使路充國佩二千石印綬往使, 因送其喪, 厚葬直數千金, 曰: “此漢貴人也”. 單于以爲漢殺吾貴使者, 乃留路充國不歸. 諸所言者, 單于特空紿王烏, 殊無意入漢及遣太子來質. 於是匈奴數使奇兵侵犯邊. 漢乃拜郭昌爲拔胡將軍, 及浞野侯屯朔方以東, 備胡. 路充國留匈奴三歲, 單于死.
36. 是歲, 翕侯信死, 漢用事者以匈奴爲已弱, 可臣從也. 楊信爲人剛直屈彊, 素非貴臣, 單于不親. 單于欲召入, 不肯去節, 單于乃坐穹廬外見楊信. 楊信旣見單于, 說曰: “卽欲和親, 以單于太子爲質於漢.” 單于曰: “非故約. 故約, 漢常遣翁主, 給繒絮食物有品, 以和親, 而匈奴亦不擾邊. 今乃欲反古, 令吾太子爲質, 無幾矣.” 匈奴俗, 見漢使非中貴人, 其儒先, 以爲欲說, 折其辯: 其少年, 以爲欲刺, 折其氣. 每漢使入匈奴, 匈奴輒報償. 漢留匈奴使, 匈奴亦留漢使, 必得當乃肯止.
35. 漢使王烏等窺匈奴. 匈奴法, 漢使非去節而以墨黥其面者不得入穹廬. 王烏, 北地人, 習胡俗, 去其節, 黥面, 得入穹廬. 單于愛之, 詳許甘言, 爲遣其太子入漢爲質, 以求和親. 漢使楊信於匈奴. 是時漢東拔穢貉ㆍ朝鮮以爲郡, 而西置酒泉郡以鬲絶胡與羌通之路. 漢又西通月氏ㆍ大夏, 又以公主妻烏孫王, 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國. 又北益廣田至胘雷爲塞, 而匈奴終不敢以爲言.
34. 是時天子巡邊, 至朔方, 勒兵十八萬騎以見武節, 而使郭吉風告單于. 郭吉旣至匈奴, 匈奴主客問所使, 郭吉禮卑言好, 曰: “吾見單于而口言.” 單于見吉, 吉曰: “南越王頭已懸於漢北闕. 今單于(能卽[能]前與漢戰, 天子自將兵待邊: 單于卽不能, 卽南面而臣於漢. 何徒遠走, 亡匿於幕北寒苦無水草之地, 毋爲也.” 語卒而單于大怒, 立斬主客見者, 而留郭吉不歸, 遷之北海上. 而單于終不肯爲冦於漢邊, 休養息士馬, 習射獵, 數使使於漢, 好辭甘言求請和親.
33. 數歲, 伊稚斜單于立十三年死, 子烏維立爲單于. 是歲, 漢元鼎三年也. 烏維單于立, 而漢天子始出巡郡縣. 其後漢方南誅兩越, 不擊匈奴, 匈奴亦不侵入邊. 烏維單于立三年, 漢已滅南越, 遣故太僕賀將萬五千騎出九原二千餘里, 至浮苴井而還, 不見匈奴一人. 漢又遣故從驃侯趙破奴萬餘騎出令居數千里, 至匈河水而還, 亦不見匈奴一人.
32. 漢驃騎將軍之出代二千餘里, 與左賢王接戰, 漢兵得胡首虜凡七萬餘級, 左賢王將皆遁走. 驃騎封於狼居胥山, 禪姑衍, 臨翰海而還. 是後匈奴遠遁, 而幕南無王庭. 漢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 往往通渠置田, 官吏卒五六萬人, 稍蠶食, 地接匈奴以北. 初, 漢兩將軍大出圍單于, 所殺虜八九萬, 而漢士卒物故亦數萬, 漢馬死者十餘萬. 匈奴雖病, 遠去, 而漢亦馬少, 無以複往. 匈奴用趙信之計, 遣使於漢, 好辭請和親. 天子下其議, 或言和親, 或言遂臣之. 丞相長史任敞曰: “匈奴新破, 困, 宜可使爲外臣, 朝請於邊.” 漢使任敞於單于. 單于聞敞計, 大怒, 留之不遣. 先是漢亦有所降匈奴使者, 單于亦輒留漢使相當. 漢方複收士馬, 會驃騎將軍去病死, 於是漢久不北擊胡.
31. 其明年春, 漢謀曰: “翕侯信爲單于計, 居幕北, 以爲漢兵不能至”. 乃粟馬發十萬騎, (負私[負]從馬凡十四萬匹, 糧重不與焉. 令大將軍靑ㆍ驃騎將軍去病中分軍, 大將軍出定襄, 驃騎將軍出代, 鹹約絶幕擊匈奴. 單于聞之, 遠其輜重, 以精兵待於幕北. 與漢大將軍接戰一日, 會暮, 大風起, 漢兵縱左右翼圍單于. 單于自度戰不能如漢兵, 單于遂獨身與壯騎數百潰漢圍西北遁走. 漢兵夜追不得. 行斬捕匈奴首虜萬九千級, 北至闐顔山趙信城而還. 單于之遁走, 其兵往往與漢兵相亂而隨單于. 單于久不與其大衆相得, 其右谷蠡王以爲單于死, 乃自立爲單于. 眞單于複得其衆, 而右谷蠡王乃去其單于號, 複爲右谷蠡王.
30. 其明年春, 漢使驃騎將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 過焉支山千餘里, 擊匈奴, 得胡首虜(騎萬八千餘級, 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 其夏, 驃騎將軍複與合騎侯數萬騎出隴西ㆍ北地二千里, 擊匈奴. 過居延, 攻祁連山, 得胡首虜三萬餘人, 裨小王以下七十餘人. 是時匈奴亦來入代郡ㆍ雁門, 殺略數百人. 漢使博望侯及李將軍廣出右北平, 擊匈奴左賢王. 左賢王圍李將軍, 卒可四千人, 且盡, 殺虜亦過當. 會博望侯軍救至, 李將軍得脫. 漢失亡數千人, 合騎侯後驃騎將軍期, 及與博望侯皆當死, 贖爲庶人. 其秋, 單于怒渾邪王ㆍ休屠王居西方爲漢所殺虜數萬人, 欲召誅之. 渾邪王與休屠王恐, 謀降漢, 漢使驃騎將軍往迎之. 渾邪王殺休屠王, 竝將其衆降漢. 凡四萬餘人, 號十萬. 於是漢已得渾邪王, 則隴西ㆍ北地ㆍ河西益少胡冦, 徙關東貧民處所奪匈奴河南ㆍ新秦中以實之, 而減北地以西戍卒半. 其明..
29. 其明年春, 漢複遣大將軍衛靑將六將軍, 兵十餘萬騎, 乃再出定襄數百里擊匈奴, 得首虜前後凡萬九千餘級, 而漢亦亡兩將軍, 軍三千餘騎. 右將軍建得以身脫, 而前將軍翕侯趙信兵不利, 降匈奴. 趙信者, 故胡小王, 降漢, 漢封爲翕侯, 以前將軍與右將軍竝軍分行, 獨遇單于兵, 故盡沒. 單于旣得翕侯, 以爲自次王, 用其姊妻之, 與謀漢. 信敎單于益北絶幕, 以誘罷漢兵, 徼極而取之, 無近塞. 單于從其計. 其明年, 胡騎萬人入上谷, 殺數百人.
28. 伊稚斜單于旣立, 其夏, 匈奴數萬騎入殺代郡太守恭友, 略千餘人. 其秋, 匈奴又入雁門, 殺略千餘人. 其明年, 匈奴又複複入代郡ㆍ定襄ㆍ上郡, 各三萬騎, 殺略數千人. 匈奴右賢王怨漢奪之河南地而築朔方, 數爲冦, 盜邊, 及入河南, 侵擾朔方, 殺略吏民其衆. 其明年春, 漢以衛靑爲大將軍, 將六將軍, 十餘萬人, 出朔方ㆍ高闕擊胡. 右賢王以爲漢兵不能至, 飮酒酔, 漢兵出塞六七百里, 夜圍右賢王. 右賢王大驚, 脫身逃走, 諸精騎往往隨後去. 漢得右賢王衆男女萬五千人, 裨小王十餘人. 其秋, 匈奴萬騎入殺代郡都尉朱英, 略千餘人.
27. 匈奴又入雁門, 殺略千餘人. 於是漢使將軍衛靑將三萬騎出雁門, 李息出代郡, 擊胡. 得首虜數千人. 其明年, 衛靑複出雲中以西至隴西, 擊胡之樓煩ㆍ白羊王於河南, 得胡首虜數千, 牛羊百餘萬. 於是漢遂取河南地, 築朔方, 複繕故秦時蒙恬所爲塞, 因河爲固. 漢亦棄上谷之什辟縣造陽地以予胡. 是歲, 漢之元朔二年也. 其後冬, 匈奴軍臣單于死. 軍臣單于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爲單于, 攻破軍臣單于太子於單. 於單亡降漢, 漢封於單爲涉安侯, 數月而死.
26. 自馬邑軍後五年之秋, 漢使四將軍各萬騎擊胡關市下. 將軍衛靑出上谷, 至篭城, 得胡首虜七百人. 公孫賀出雲中, 無所得. 公孫敖出代郡, 爲胡所敗七千餘人. 李廣出雁門, 爲胡所敗, 而匈奴生得廣, 廣後得亡歸. 漢囚敖ㆍ廣, 敖ㆍ廣贖爲庶人. 其冬, 匈奴數入盜邊, 漁陽尤甚. 漢使將軍韓安國屯漁陽備胡. 其明年秋, 匈奴二萬騎入漢, 殺遼西太守, 略二千餘人. 胡又入敗漁陽太守軍千餘人, 圍漢將軍安國, 安國時千餘騎亦且盡, 會燕救至, 匈奴乃去.
25. 今帝卽位, 明和親約束, 厚遇, 通關市, 饒給之. 匈奴自單于以下皆親漢, 往來長城下. 漢使馬邑下人聶翁壹奸蘭出物與匈奴交, 詳爲賣馬邑城以誘單于. 單于信之, 而貪馬邑財物, 乃以十萬騎入武州塞. 漢伏兵三十餘萬馬邑旁, 禦史大夫韓安國爲護軍, 護四將軍以伏單于. 單于旣入漢塞, 未至馬邑百餘里, 見畜布野而無人牧者, 怪之, 乃攻亭. 是時雁門尉史行徼, 見冦, 葆此亭, 知漢兵謀, 單于得, 欲殺之, 尉史乃告單于漢兵所居. 單于大驚曰: “吾固疑之.” 乃引兵還. 出曰: “吾得尉史, 天也, 天使若言.” 以尉史爲“天王”. 漢兵約單于入馬邑而縱, 單于不至, 以故漢兵無所得. 漢將軍王恢部出代擊胡輜重, 聞單于還, 兵多, 不敢出. 漢以恢本造兵謀而不進, 斬恢. 自是之後, 匈奴絶和親, 攻當路塞, 往往入盜於漢邊, 不可勝數. 然匈奴貪, 尙樂關市, 嗜漢財..
24. 後四歲, 老上稽粥單于死, 子軍臣立爲單于. 旣立, 孝文皇帝複與匈奴和親. 而中行說複事之. 軍臣單于立四歲, 匈奴複絶和親, 大入上郡ㆍ雲中各三萬騎, 所殺略甚衆而去. 於是漢使三將軍軍屯北地, 代屯句注, 趙屯飛狐口, 縁邊亦各堅守以備胡冦. 又置三將軍, 軍長安西細柳ㆍ渭北棘門ㆍ霸上以備胡. 胡騎入代句注邊, 烽火通於甘泉ㆍ長安. 數月, 漢兵至邊, 匈奴亦去遠塞, 漢兵亦罷. 後歲餘, 孝文帝崩, 孝景帝立, 而趙王遂乃陰使人於匈奴. 吳楚反, 欲與趙合謀入邊. 漢圍破趙, 匈奴亦止. 自是之後, 孝景帝複與匈奴和親, 通關市, 給遺匈奴, 遣公主, 如故約. 終孝景時, 時小入盜邊, 無大冦.
23. 朕追念前事, 薄物細故, 謀臣計失, 皆不足以離兄弟之驩. 朕聞天不頗覆, 地不偏載. 朕與單于皆捐往細故, 俱蹈大道, 墮壊前惡, 以圖長久, 使兩國之民若一家子. 元元萬民, 下及魚鱉, 上及飛鳥, 跂行喙息蠕動之類, 莫不就安利而辟危殆. 故來者不止, 天之道也. 俱去前事: 朕釋逃虜民, 單于無言章尼等. 朕聞古之帝王, 約分明而無食言. 單于留志, 天下大安, 和親之後, 漢過不先. 單于其察之.” 單于旣約和親, 於是制詔禦史曰: “匈奴大單于遺朕書, 言和親已定, 亡人不足以益衆廣地, 匈奴無入塞, 漢無出塞, 犯(令[今]約者殺之, 可以久親, 後無咎, 俱便. 朕已許之. 其布告天下, 使明知之.”
22. 孝文帝後二年, 使使遺匈奴書曰: “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 使當戸且居雕渠難ㆍ郎中韓遼遺朕馬二匹, 已至, 敬受. 先帝制: 長城以北, 引弓之國, 受命單于: 長城以內, 冠帶之室, 朕亦制之. 使萬民耕織射獵衣食, 父子無離, 臣主相安, 俱無暴逆. 今聞渫惡民貪降其進取之利, 倍義絶約, 忘萬民之命, 離兩主之驩, 然其事已在前矣. 書曰: “二國已和親, 兩主驩說, 寢兵休卒養馬, 世世昌樂, 闟然更始.” 朕甚嘉之. 聖人者日新, 改作更始, 使老者得息, 幼者得長, 各保其首領而終其天年. 朕與單于俱由此道, 順天恤民, 世世相傳, 施之無窮, 天下莫不鹹便. 漢與匈奴鄰國之敵, 匈奴處北地, 寒, 殺氣早降, 故詔吏遺單于秫糱金帛糸絮佗物歲有數. 今天下大安, 萬民煕煕, 朕與單于爲之父母.
21. 自是之後, 漢使欲辯論者, 中行說輒曰: “漢使無多言, 顧漢所輸匈奴繒絮米糱, 令其量中, 必善美而己矣, 何以爲言乎? 且所給備善則已: 不備, 苦惡, 則候秋孰, 以騎馳蹂而稼穡耳.” 日夜敎單于候利害處. 漢孝文皇帝十四年, 匈奴單于十四萬騎入朝那ㆍ蕭關, 殺北地都尉卬, 虜人民畜産甚多, 遂至彭陽. 使奇兵入燒回中宮, 候騎至雍甘泉. 於是文帝以中尉周舍ㆍ郎中令張武爲將軍, 發車千乘, 騎十萬, 軍長安旁以備胡冦. 而拜昌侯盧卿爲上郡將軍, 甯侯魏遫爲北地將軍, 隆慮侯周灶爲隴西將軍, 東陽侯張相如爲大將軍, 成侯董赤爲前將軍, 大發車騎往擊胡. 單于留塞內月餘乃去, 漢逐出塞卽還, 不能有所殺. 匈奴日已驕, 歲入邊, 殺略人民畜産甚多, 雲中ㆍ遼東最甚, 至代郡萬餘人. 漢患之, 乃使使遺匈奴書. 單于亦使當戸報謝, 複言和親事.
20. 漢使曰: “匈奴父子乃同穹廬而臥. 父死, 妻其後母: 兄弟死, 盡取其妻妻之. 無冠帶之飾, 闕庭之禮.” 中行說曰: “匈奴之俗, 人食畜肉, 飮其汁, 衣其皮: 畜食草飮水, 隨時転移. 故其急則人習騎射, 寛則人樂無事, 其約束輕, 易行也. 君臣簡易, 一國之政猶一身也. 父子兄弟死, 取其妻妻之, 惡種姓之失也. 故匈奴雖亂, 必立宗種. 今中國雖詳不取其父兄之妻, 親屬益疏則相殺, 至乃易姓, 皆從此類. 且禮義之敝, 上下交怨望, 而室屋之極, 生力必屈. 夫力耕桑以求衣食, 築城郭以自備, 故其民急則不習戰功, 緩則罷於作業. 嗟土室之人, 顧無多辭, 令喋喋而佔佔, 冠固何當?”
19. 漢遺單于書, 牘以尺一寸, 辭曰: “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 , 所遺物及言語云云. 中行說令單于遺漢書以尺二寸牘, 及印封皆令廣大長, 倨傲其辭曰: “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 , 所以遺物言語亦云云. 漢使或言曰: “匈奴俗賤老.” 中行說窮漢使曰: “而漢俗屯戍從軍當發者, 其老親豈有不自脫溫厚肥美以齎送飮食行戍乎?” 漢使曰: “然.” 中行說曰: “匈奴明以戰攻爲事, 其老弱不能鬪, 故以其肥美飮食壯健者, 蓋以自爲守衛, 如此父子各得久相保, 何以言匈奴輕老也?”
15. 太史公曰: 傳曰: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雖令不從”. 其李將軍之謂也? 餘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 口不能道辭. 及死之日, 天下知與不知, 皆爲盡哀. 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 諺曰: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此言雖小, 可以諭大也.
14. 數歲, 天漢二年秋, 弐師將軍李廣利將三萬騎擊匈奴右賢王於祁連天山, 而使陵將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餘里, 欲以分匈奴兵, 毋令專走弐師也. 陵旣至期還, 而單於以兵八萬圍擊陵軍. 陵軍五千人, 兵矢旣盡, 士死者過半, 而所殺傷匈奴亦萬餘人. 且引且戰, 連鬪八日, 還未到居延百餘里, 匈奴遮狹絶道, 陵食乏而救兵不到, 虜急擊招降陵. 陵曰: “無面目報陛下.” 遂降匈奴. 其兵盡沒, 餘亡散得歸漢者四百餘人. 單於旣得陵, 素聞其家聲, 及戰又壯, 乃以其女妻陵而貴之. 漢聞, 族陵母妻子. 自是之後, 李氏名敗, 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爲恥焉.
13. 頃之, 怨大將軍靑之恨其父, 乃擊傷大將軍, 大將軍匿諱之. 居無何, 敢從上雍, 至甘泉宮獵. 驃騎將軍去病與靑有親, 射殺敢. 去病時方貴幸, 上諱雲鹿觸殺之. 居歲餘, 去病死. 而敢有女爲太子中人, 愛幸, 敢男禹有寵於太子, 然好利, 李氏陵遲衰微矣. 李陵旣壯, 選爲建章監, 監諸騎. 善射, 愛士卒. 天子以爲李氏世將, 而使將八百騎. 嘗深入匈奴二千餘里, 過居延視地形, 無所見虜而還. 拜爲騎都尉, 將丹陽楚人五千人, 敎射酒泉ㆍ張掖以屯衛胡.
12. 至莫府, 廣謂其麾下曰: “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 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於兵, 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 而又迷失道, 豈非天哉! 且廣年六十餘矣, 終不能複對刀筆之吏.” 遂引刀自剄. 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 百姓聞之, 知與不知, 無老壯皆爲垂涕. 而右將軍獨下吏, 當死, 贖爲庶人. 廣子三人, 曰當戸ㆍ椒ㆍ敢, 爲郎. 天子與韓嫣戲, 嫣少不遜, 當戸擊嫣, 嫣走. 於是天子以爲勇. 當戸早死, 拜椒爲代郡太守, 皆先廣死. 當戸有遺腹子名陵. 廣死軍時, 敢從驃騎將軍. 廣死明年, 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園壖地, 當下吏治, 蔡亦自殺, 不對獄, 國除. 李敢以校尉從驃騎將軍擊胡左賢王, 力戰, 奪左賢王鼓旗, 斬首多, 賜爵關內侯, 食邑二百戸, 代廣爲郎中令.
11. 大將軍不聽, 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 曰: “急詣部, 如書.” 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 意甚慍怒而就部, 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 軍亡導, 或失道, 後大將軍. 大將軍與單於接戰, 單於遁走, 弗能得而還. 南絶幕, 遇前將軍ㆍ右將軍. 廣已見大將軍, 還入軍. 大將軍使長史持糒醪遺廣, 因問廣ㆍ食其失道狀, 靑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 廣未對, 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 廣曰: “諸校尉無罪, 乃我自失道. 吾今自上簿.”
10. 後二歲, 大將軍ㆍ驃騎將軍大出擊匈奴, 廣數自請行. 天子以爲老, 弗許: 良久乃許之, 以爲前將軍. 是歲, 元狩四年也. 廣旣從大將軍靑擊匈奴, 旣出塞, 靑捕虜知單於所居, 乃自以精兵走之, 而令廣竝於右將軍軍, 出東道. 東道少回遠, 而大軍行水草少, 其勢不屯行. 廣自請曰: “臣部爲前將軍, 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 且臣結髮而與匈奴戰, 今乃一得當單於, 臣願居前, 先死單於.” 大將軍靑亦陰受上誡, 以爲李廣老, 數奇, 毋令當單於, 恐不得所欲. 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 爲中將軍從大將軍, 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於, 故徙前將軍廣. 廣時知之, 固自辭於大將軍.
5. 後漢以馬邑城誘單於, 使大軍伏馬邑旁谷, 而廣爲驍騎將軍, 領屬護軍將軍. 是時單於覺之, 去, 漢軍皆無功. 其後四歲, 廣以衛尉爲將軍, 出雁門擊匈奴. 匈奴兵多, 破敗廣軍, 生得廣. 單於素聞廣賢, 令曰: “得李廣必生致之.” 胡騎得廣, 廣時傷病, 置廣兩馬閒, 絡而盛臥廣. 行十餘里, 廣詳死, 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 廣暫騰而上胡兒馬, 因推墮兒, 取其弓, 鞭馬南馳數十里, 複得其餘軍, 因引而入塞. 匈奴捕者騎數百追之, 廣行取胡兒弓, 射殺追騎, 以故得脫. 於是至漢, 漢下廣吏. 吏當廣所失亡多, 爲虜所生得, 當斬, 贖爲庶人. 頃之, 家居數歲. 廣家與故潁陰侯孫屛野居藍田南山中射獵. 嘗夜從一騎出, 從人田閒飮. 還至霸陵亭, 霸陵尉酔, 呵止廣. 廣騎曰: “故李將軍.” 尉曰: “今將軍尙不得夜行, 何乃故也!” 止廣宿亭下.
4. 居久之, 孝景崩, 武帝立, 左右以爲廣名將也, 於是廣以上郡太守爲未央衛尉, 而程不識亦爲長樂衛尉. 程不識故與李廣俱以邊太守將軍屯. 及出擊胡, 而廣行無部伍行陳, 就善水草屯, 舍止, 人人自便, 不擊刀鬪以自衛, 莫府省約文書籍事, 然亦遠斥候, 未嘗遇害. 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 擊刀鬪, 士吏治軍簿至明, 軍不得休息, 然亦未嘗遇害. 不識曰: “李廣軍極簡易, 然虜卒犯之, 無以禁也: 而其士卒亦佚樂, 鹹樂爲之死. 我軍雖煩擾, 然虜亦不得犯我.” 是時漢邊郡李廣ㆍ程不識皆爲名將, 然匈奴畏李廣之略, 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 程不識孝景時以數直諫爲太中大夫. 爲人廉, 謹於文法.
3. 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 三人亡馬步行, 行數十里. 廣令其騎張左右翼, 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 殺其二人, 生得一人, 果匈奴射雕者也. 已縛之上馬, 望匈奴有數千騎, 見廣, 以爲誘騎, 皆驚, 上山陳. 廣之百騎皆大恐, 欲馳還走. 廣曰: “吾去大軍數十里, 今如此以百騎走, 匈奴追射我立盡. 今我留, 匈奴必以我爲大軍[之]誘(之, 必不敢擊我.” 廣令諸騎曰: “前!” 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 止, 令曰: “皆下馬解鞍!” 其騎曰: “虜多且近, 卽有急, 奈何?” 廣曰: “彼虜以我爲走, 今皆解鞍以示不走, 用堅其意.” 於是胡騎遂不敢擊. 有白馬將出護其兵, 李廣上馬與十餘騎奔射殺胡白馬將, 而複還至其騎中, 解鞍, 令士皆縱馬臥. 是時會暮, 胡兵終怪之, 不敢擊. 夜半時, 胡兵亦以爲漢有伏軍於旁欲夜取之, 胡皆引兵而去. 平旦, 李廣乃歸其大軍. 大軍不知廣所..
13. 太史公曰: 餘與壷遂定律暦, 觀韓長孺之義, 壷遂之深中隱厚. 世之言梁多長者, 不虛哉! 壷遂官至詹事, 天子方倚以爲漢相, 會遂卒. 不然, 壷遂之內廉行脩, 斯鞠躬君子也.
18. 太史公曰: 魏其ㆍ武安皆以外戚重, 灌夫用一時決筴而名顯. 魏其之擧以吳楚, 武安之貴在日月之際. 然魏其誠不知時變, 灌夫無術而不遜, 兩人相翼, 乃成禍亂. 武安負貴而好權, 杯酒責望, 陷彼兩賢. 嗚呼哀哉! 遷怒及人, 命亦不延. 衆庶不載, 竟被惡言. 嗚呼哀哉! 禍所從來矣!
17. 魏其乃使昆弟子上書言之, 幸得複召見. 書奏上, 而案尙書大行無遺詔. 詔書獨藏魏其家, 家丞封. 乃劾魏其矯先帝詔, 罪當棄市. 五年十月, 悉論灌夫及家屬. 魏其良久乃聞, 聞卽恚, 病痱, 不食欲死. 或聞上無意殺魏其, 魏其複食, 治病, 議定不死矣. 乃有蜚語爲惡言聞上, 故以十二月晦論棄市渭城. 其春, 武安侯病, 專呼服謝罪. 使巫視鬼者視之, 見魏其ㆍ灌夫共守, 欲殺之. 竟死. 子恬嗣. 元朔三年, 武安侯坐衣襜褕入宮, 不敬. 淮南王安謀反覺, 治. 王前朝, 武安侯爲太尉, 時迎王至霸上, 謂王曰: “上未有太子, 大王最賢, 高祖孫, 卽宮車晏駕, 非大王立當誰哉!” 淮南王大喜, 厚遺金財物. 上自魏其時不直武安, 特爲太後故耳. 及聞淮南王金事, 上曰: “使武安侯在者, 族矣.”
16. 武安已罷朝, 出止車門, 召韓禦史大夫載, 怒曰: “與長孺共一老禿翁, 何爲首鼠兩端?” 韓禦史良久謂丞相曰: “君何不自喜? 夫魏其毁君, 君當免冠解印綬歸, 曰: “臣以肺腑幸得待罪, 固非其任, 魏其言皆是”. 如此, 上必多君有讓, 不廢君. 魏其必內愧, 杜門齰舌自殺. 今人毁君, 君亦毁人, 譬如賈豎女子爭言, 何其無大體也!” 武安謝罪曰: “爭時急, 不知出此.” 於是上使禦史簿責魏其所言灌夫, 頗不讎, 欺謾. 劾繋都司空. 孝景時, 魏其常受遺詔, 曰: “事有不便, 以便宜論上”. 及繋, 灌夫罪至族, 事日急, 諸公莫敢複明言於上.
15. 於是上問朝臣: “兩人孰是?” 禦史大夫韓安國曰: “魏其言灌夫父死事, 身荷戟馳入不測之吳軍, 身被數十創, 名冠三軍, 此天下壯士, 非有大惡, 爭杯酒, 不足引他過以誅也. 魏其言是也. 丞相亦言灌夫通姦猾, 侵細民, 家累巨萬, 橫恣潁川, 淩轢宗室, 侵犯骨肉, 此所謂“枝大於本, 脛大於股, 不折必披” , 丞相言亦是. 唯明主裁之.”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 內史鄭當時是魏其, 後不敢堅對. 餘皆莫敢對. 上怒內史曰: “公平生數言魏其ㆍ武安長短, 今日廷論, 局趣效轅下駒, 吾竝斬若屬矣.” 卽罷起入, 上食太後. 太後亦已使人候伺, 具以告太後. 太後怒, 不食, 曰: “今我在也, 而人皆藉吾弟, 令我百歲後, 皆魚肉之矣. 且帝寧能爲石人邪! 此特帝在, 卽錄錄, 設百歲後, 是屬寧有可信者乎?” 上謝曰: “俱宗室外家, 故廷辯之. 不然, 此一獄吏所決耳..
14. 魏其銳身爲救灌夫. 夫人諫魏其曰: “灌將軍得罪丞相, 與太後家忤, 寧可救邪?” 魏其侯曰: “侯自我得之, 自我捐之, 無所恨. 且終不令灌仲孺獨死, 嬰獨生.” 乃匿其家, 竊出上書. 立召入, 具言灌夫酔飽事, 不足誅. 上然之, 賜魏其食, 曰: “東朝廷辯之.” 魏其之東朝, 盛推灌夫之善, 言其酔飽得過, 乃丞相以他事誣罪之. 武安又盛毁灌夫所爲橫恣, 罪逆不道. 魏其度不可奈何, 因言丞相短. 武安曰: “天下幸而安樂無事, 蚡得爲肺腑, 所好音樂狗馬田宅. 蚡所愛倡優巧匠之屬, 不如魏其ㆍ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壯士與論議, 腹誹而心謗, 不仰視天而俯畫地, 辟倪兩宮閒, 幸天下有變, 而欲有大功. 臣乃不知魏其等所爲.”
13. 武安謂灌夫曰: “程李俱東西宮衛尉, 今衆辱程將軍, 仲孺獨不爲李將軍地乎?” 灌夫曰: “今日斬頭陷匈, 何知程李乎!” 坐乃起更衣, 稍稍去. 魏其侯去, 麾灌夫出. 武安遂怒曰: “此吾驕灌夫罪.” 乃令騎留灌夫. 灌夫欲出不得. 籍福起爲謝, 案灌夫項令謝. 夫愈怒, 不肯謝. 武安乃麾騎縛夫置傳舍, 召長史曰: “今日召宗室, 有詔.” 劾灌夫罵坐不敬, 繋居室. 遂按其前事, 遣吏分曹逐捕諸灌氏支屬, 皆得棄市罪. 魏其侯大媿, 爲資使賓客請, 莫能解. 武安吏皆爲耳目, 諸灌氏皆亡匿, 夫繋, 遂不得告言武安陰事.
12. 元光四年春, 丞相言灌夫家在潁川, 橫甚, 民苦之. 請案. 上曰: “此丞相事, 何請.” 灌夫亦持丞相陰事, 爲姦利, 受淮南王金與語言. 賓客居閒, 遂止, 俱解. 夏, 丞相取燕王女爲夫人, 有太後詔, 召列侯宗室皆往賀. 魏其侯過灌夫, 欲與俱. 夫謝曰: “夫數以酒失得過丞相, 丞相今者又與夫有郤.” 魏其曰: “事已解.” 彊與俱. 飮酒酣, 武安起爲壽, 坐皆避席伏. 已魏其侯爲壽, 獨故人避席耳, 餘半膝席. 灌夫不悅. 起行酒, 至武安, 武安膝席曰: “不能滿觴.” 夫怒, 因嘻笑曰: “將軍貴人也, 屬之!” 時武安不肯. 行酒次至臨汝侯, 臨汝侯方與程不識耳語, 又不避席. 夫無所發怒, 乃罵臨汝侯曰: “生平毁程不識不直一錢, 今日長者爲壽, 乃效女兒呫囁耳語!”
11. 丞相嘗使籍福請魏其城南田. 魏其大望曰: “老僕雖棄, 將軍雖貴, 寧可以勢奪乎!” 不許. 灌夫聞, 怒, 罵籍福. 籍福惡兩人有郤, 乃謾自好謝丞相曰: “魏其老且死, 易忍, 且待之.” 已而武安聞魏其ㆍ灌夫實怒不予田, 亦怒曰: “魏其子嘗殺人, 蚡活之. 蚡事魏其無所不可, 何愛數頃田? 且灌夫何與也? 吾不敢複求田.” 武安由此大怨灌夫ㆍ魏其.
20. 太史公曰: 吳王之王, 由父省也. 能薄賦斂, 使其衆, 以擅山海利. 逆亂之萌, 自其子興. 爭技發難, 卒亡其本: 親越謀宗, 竟以夷隕. 晁錯爲國遠慮, 禍反近身. 袁盎權說, 初寵後辱. 故古者諸侯地不過百里, 山海不以封. “毋親夷狄, 以疏其屬” , 蓋謂吳邪? “毋爲權首, 反受其咎” , 豈盎ㆍ錯邪?
19. 將軍曰: “王苟以錯不善, 何不以聞? (及[乃]未有詔虎符, 擅發兵擊義國. 以此觀之, 意非欲誅錯也.” 乃出詔書爲王讀之. 讀之訖, 曰: “王其自圖.” 王曰: “如卬等死有餘罪.” 遂自殺. 太後ㆍ太子皆死. 膠東ㆍ菑川ㆍ濟南王皆死, 國除, 納於漢. 酈將軍圍趙十月而下之, 趙王自殺. 濟北王以劫故, 得不誅, 徙王菑川. 初, 吳王首反, 竝將楚兵, 連齊趙. 正月起兵, 三月皆破, 獨三月皆破, 獨趙後下. 複置元王少子平陸侯禮爲楚王, 續元王後. 徙汝南王非王吳故地, 爲江都王.
18. 三王之圍齊臨菑也, 三月不能下. 漢兵至, 膠西ㆍ膠東ㆍ菑川王各引兵歸. 膠西王乃袒跣, 席稿, 飮水, 謝太後. 王太子德曰: “漢兵遠, 臣觀之已罷, 可襲, 願收大王餘兵擊之, 擊之不勝, 乃逃入海, 未晩也.” 王曰: “吾士卒皆已壊, 不可發用.” 弗聽. 漢將弓高侯穨當遺王書曰: “奉詔誅不義, 降者赦其罪, 複故: 不降者滅之. 王何處, 須以從事.” 王肉袒叩頭漢軍壁, 謁曰: “臣卬奉法不謹, 驚駭百姓, 乃苦將軍遠道至於窮國, 敢請菹醢之罪.” 弓高侯執金鼓見之, 曰: “王苦軍事, 願聞王發兵狀.” 王頓首膝行對曰: “今者, 晁錯天子用事臣, 變更高皇帝法令, 侵奪諸侯地. 卬等以爲不義, 恐其敗亂天下, 七國發兵, 且以誅錯. 今聞錯已誅, 卬等謹以罷兵歸.”
17. 初, 吳王之度淮, 與楚王遂西敗棘壁, 乘勝前, 銳甚. 梁孝王恐, 遣六將軍擊吳, 又敗梁兩將, 士卒皆還走梁. 梁數使使報條侯求救, 條侯不許. 又使使惡條侯於上, 上使人告條侯救梁, 複守便宜不行. 梁使韓安國及楚死事相弟張羽爲將軍, 乃得頗敗吳兵. 吳兵欲西, 梁城守堅, 不敢西, 卽走條侯軍, 會下邑. 欲戰, 條侯壁, 不肯戰. 吳糧絶, 卒飢, 數挑戰, 遂夜奔條侯壁, 驚東南. 條侯使備西北, 果從西北入. 吳大敗, 士卒多飢死, 乃畔散. 於是吳王乃與其麾下壯士數千人夜亡去, 度江走丹徒, 保東越. 東越兵可萬餘人, 乃使人收聚亡卒. 漢使人以利啗東越, 東越卽紿吳王, 吳王出勞軍, 卽使人鏦殺吳王, 盛其頭, 馳傳以聞. 吳王子子華ㆍ子駒亡走閩越. 吳王之棄其軍亡也, 軍遂潰, 往往稍降太尉ㆍ梁軍. 楚王戊軍敗, 自殺.
16. 二月中, 吳王兵旣破, 敗走, 於是天子制詔將軍曰: “蓋聞爲善者, 天報之以福: 爲非者, 天報之以殃. 高皇帝親表功德, 建立諸侯, 幽王ㆍ悼惠王絶無後, 孝文皇帝哀憐加惠, 王幽王子遂ㆍ悼惠王子卬等, 令奉其先王宗廟, 爲漢藩國, 德配天地, 明竝日月. 吳王濞倍德反義, 誘受天下亡命罪人, 亂天下幣, 稱病不朝二十餘年, 有司數請濞罪, 孝文皇帝寛之, 欲其改行爲善. 今乃與楚王戊ㆍ趙王遂ㆍ膠西王卬ㆍ濟南王辟光ㆍ菑川王賢ㆍ膠東王雄渠約從反, 爲逆無道, 起兵以危宗廟, 賊殺大臣及漢使者, 迫劫萬民, 夭殺無罪, 燒殘民家, 掘其丘塚, 甚爲暴虐. 今卬等又重逆無道, 燒宗廟, 鹵禦物, 朕甚痛之. 朕素服避正殿, 將軍其勧士大夫擊反虜. 擊反虜者, 深入多殺爲功, 斬首捕虜比三百石以上者皆殺之, 無有所置. 敢有議詔及不如詔者, 皆要斬.”
15. 吳王專竝將其兵, 未度淮, 諸賓客皆得爲將ㆍ校尉ㆍ候ㆍ司馬, 獨周丘不得用. 周丘者, 下邳人, 亡命吳, 酤酒無行, 吳王濞薄之, 弗任. 周丘上謁, 說王曰: “臣以無能, 不得待罪行閒. 臣非敢求有所將, 願得王一漢節, 必有以報王.” 王乃予之. 周丘得節, 夜馳入下邳. 下邳時聞吳反, 皆城守. 至傳舍, 召令. 令入戸, 使從者以罪斬令. 遂召昆弟所善豪吏告曰: “吳反兵且至, 至, 屠下邳不過食頃. 今先下, 家室必完, 能者封侯矣.” 出乃相告, 下邳皆下. 周丘一夜得三萬人, 使人報吳王, 遂將其兵北略城邑. 比至城陽, 兵十餘萬, 破城陽中尉軍. 聞吳王敗走, 自度無與共成功, 卽引兵歸下邳. 未至, 疽發背死.
14. 吳王之初發也, 吳臣田祿伯爲大將軍. 田祿伯曰: “兵屯聚而西, 無佗奇道, 難以就功. 臣願得五萬人, 別循江淮而上, 收淮南ㆍ長沙, 入武關, 與大王會, 此亦一奇也.” 吳王太子諫曰: “王以反爲名, 此兵難以藉人, 藉人亦且反王, 奈何? 且擅兵而別, 多佗利害, 未可知也, 徒自損耳.” 吳王卽不許田祿伯. 吳少將桓將軍說王曰: “吳多步兵, 步兵利險: 漢多車騎, 車騎利平地. 願大王所過城邑不下, 直棄去, 疾西據雒陽武庫, 食敖倉粟, 阻山河之險以令諸侯, 雖毋入關, 天下固已定矣. 卽大王徐行, 留下城邑, 漢軍車騎至, 馳入梁楚之郊, 事敗矣.” 吳王問諸老將, 老將曰: “此少年推鋒之計可耳, 安知大慮乎!” 於是王不用桓將軍計.
13. 則遣袁盎奉宗廟, 宗正輔親戚, 使告吳如盎策. 至吳, 吳楚兵已攻梁壁矣. 宗正以親故, 先入見, 諭吳王使拜受詔. 吳王聞袁盎來, 亦知其欲說己, 笑而應曰: “我已爲東帝, 尙何誰拜?” 不肯見盎而留之軍中, 欲劫使將. 盎不肯, 使人圍守, 且殺之, 盎得夜出, 步亡去, 走梁軍, 遂歸報. 條侯將乘六乘傳, 會兵滎陽. 至雒陽, 見劇孟, 喜曰: “七國反, 吾乘傳至此, 不自意全. 又以爲諸侯已得劇孟, 劇孟今無動. 吾據滎陽, 以東無足憂者.” 至淮陽, 問父絳侯故客鄧都尉曰: “策安出?” 客曰: “吳兵銳甚, 難與爭鋒. 楚兵輕, 不能久. 方今爲將軍計, 莫若引兵東北壁昌邑, 以梁委吳, 吳必盡銳攻之. 將軍深溝高壘, 使輕兵絶淮泗口, 塞吳饟道. 彼吳梁相敝而糧食竭, 乃以全彊制其罷極, 破吳必矣.” 條侯曰: “善.” 從其策, 遂堅壁昌邑南, 輕兵絶吳饟道.
35. 太史公曰: 女無美惡, 居宮見妒: 士無賢不肖, 入朝見疑. 故扁鵲以其伎見殃, 倉公乃匿跡自隱而當刑. 緹縈通尺牘, 父得以後寧. 故老子曰: “美好者不祥之器” , 豈謂扁鵲等邪? 若倉公者, 可謂近之矣.
34. 高永侯家丞杜信, 喜脈, 來學, 臣意敎以上下經脈五診, 二歲餘. 臨菑召里唐安來學, 臣意敎以五診上下經脈, 奇咳, 四時應陰陽重, 未成, 除爲齊王侍醫.” 問臣意: “診病決死生, 能全無失乎?” 臣意對曰: “意治病人, 必先切其脈, 乃治之. 敗逆者不可治, 其順者乃治之. 心不精脈, 所期死生視可治, 時時失之, 臣意不能全也.”
33. 時者未往, 會慶子男殷來獻馬, 因師光奏馬王所, 意以故得與殷善. 光又屬意於殷曰: “意好數, 公必謹遇之, 其人聖儒.” 卽爲書以意屬陽慶, 以故知慶. 臣意事慶謹, 以故愛意也.” 問臣意曰: “吏民嘗有事學意方, 及畢盡得意方不? 何縣里人?” 對曰: “臨菑人宋邑. 邑學, 臣意敎以五診, 歲餘. 濟北王遣太醫高期ㆍ王禹學, 臣意敎以經脈高下及奇絡結, 當論兪所居, 及氣當上下出入邪[正]逆順, 以宜鑱石, 定砭灸處, 歲餘. 菑川王時遣太倉馬長馮信正方, 臣意敎以案法逆順, 論藥法, 定五味及和齊湯法.
32. 問臣意: “師慶何見於意而愛意, 欲悉敎意方?” 對曰: “臣意不聞師慶爲方善也. 意所以知慶者, 意少時好諸方事, 臣意試其方, 皆多験, 精良. 臣意聞菑川唐里公孫光善爲古傳方, 臣意卽往謁之. 得見事之, 受方化陰陽及傳語法, 臣意悉受書之. 臣意欲盡受他精方, 公孫光曰: “吾方盡矣, 不爲愛公所. 吾身已衰, 無所複事之. 是吾年少所受妙方也, 悉與公, 毋以敎人.” 臣意曰: “得見事侍公前, 悉得禁方, 幸甚. 意死不敢妄傳人.” 居有閒, 公孫光閒處, 臣意深論方, 見言百世爲之精也. 師光喜曰: “公必爲國工. 吾有所善者皆疏, 同産處臨菑, 善爲方, 吾不若, 其方甚奇, 非世之所聞也. 吾年中時, 嘗欲受其方, 楊中倩不肯, 曰: “若非其人也”. 胥與公往見之, 當知公喜方也. 其人亦老矣, 其家給富.”
31. 問臣意: “知文王所以得病不起之狀?” 臣意對曰: “不見文王病, 然竊聞文王病喘, 頭痛, 目不明. 臣意心論之, 以爲非病也. 以爲肥而蓄精, 身體不得搖, 骨肉不相任, 故喘, 不當醫治. 脈法曰: “年二十脈氣當趨, 年三十當疾步, 年四十當安坐, 年五十當安臥, 年六十已上氣當大董”. 文王年未滿二十, 方脈氣之趨也而徐之, 不應天道四時. 後聞醫灸之卽篤, 此論病之過也. 臣意論之, 以爲神氣爭而邪氣入, 非年少所能複之也, 以故死. 所謂氣者, 當調飮食, 擇晏日, 車步廣志, 以適筋骨肉血脈, 以瀉氣. 故年二十, 是謂“易眢”. 法不當砭灸, 砭灸至氣逐.” 問臣意: “師慶安受之? 聞於齊諸侯不?” 對曰: “不知慶所師受. 慶家富, 善爲醫, 不肯爲人治病, 當以此故不聞. 慶又告臣意曰: “愼毋令我子孫知若學我方也.”
30. 問臣意曰: “所期病決死生, 或不應期, 何故?” 對曰: “此皆飮食喜怒不節, 或不當飮藥, 或不當鍼灸, 以故不中期死也.” 問臣意: “意方能知病死生, 論藥用所宜, 諸侯王大臣有嘗問意者不? 及文王病時, 不求意診治, 何故?” 對曰: “趙王ㆍ膠西王ㆍ濟南王ㆍ吳王皆使人來召臣意, 臣意不敢往. 文王病時, 臣意家貧, 欲爲人治病, 誠恐吏以除拘臣意也, 故移名數, 左右不脩家生, 出行遊國中, 問善爲方數者事之久矣, 見事數師, 悉受其要事, 盡其方書意, 及解論之. 身居陽虛侯國, 因事侯. 侯入朝, 臣意從之長安, 以故得診安陵項處等病也.”
29. 問臣意: “所診治病, 病名多同而診異, 或死或不死, 何也?” 對曰: “病名多相類, 不可知, 故古聖人爲之脈法, 以起度量, 立規矩, 縣權衡, 案縄墨, 調陰陽, 別人之脈各名之, 與天地相應, 參合於人, 故乃別百病以異之, 有數者能異之, 無數者同之. 然脈法不可勝験, 診疾人以度異之, 乃可別同名, 命病主在所居. 今臣意所診者, 皆有診籍. 所以別之者, 臣意所受師方適成, 師死, 以故表籍所診, 期決死生, 觀所失所得者合脈法, 以故至今知之.”
28. 安陵阪里公乘項處病, 臣意診脈, 曰: “牡疝.” 牡疝在鬲下, 上連肺. 病得之內. 臣意謂之: “愼毋爲勞力事, 爲勞力事則必嘔血死.” 處後蹴踘, 要蹶寒, 汗出多, 卽嘔血. 臣意複診之, 曰: “當旦日日夕死.” 卽死. 病得之內. 所以知項處病者, 切其脈得番陽. 番陽入虛裏, 處旦日死. 一番一絡者, 牡疝也. 臣意曰: 他所診期決死生及所治已病衆多, 久頗忘之, 不能盡識, 不敢以對.
27. 齊王故爲陽虛侯時, 病甚, 衆醫皆以爲蹶. 臣意診脈, 以爲痺, 根在右脅下, 大如覆杯, 令人喘, 逆氣不能食. 臣意卽以火齊粥且飮, 六日氣下: 卽令更服丸藥, 出入六日, 病已. 病得之內. 診之時不能識其經解, 大識其病所在. 臣意嘗診安陽武都里成開方, 開方自言以爲不病, 臣意謂之病苦遝風, 三歲四支不能自用, 使人瘖, 瘖卽死. 今聞其四支不能用, 瘖而未死也. 病得之數飮酒以見大風氣. 所以知成開方病者, 診之, 其脈法奇咳言曰: “藏氣相反者死”. 切之, 得腎反肺, 法曰: “三歲死” 也.
26. 齊王侍醫遂病, 自練五石服之. 臣意往過之, 遂謂意曰: “不肖有病, 幸診遂也.” 臣意卽診之, 告曰: “公病中熱. 論曰: “中熱不溲者, 不可服五石”. 石之爲藥精悍, 公服之不得數溲, 亟勿服. 色將發臃.” 遂曰: “扁鵲曰: “陰石以治陰病, 陽石以治陽病”. 夫藥石者有陰陽水火之齊, 故中熱, 卽爲陰石柔齊治之: 中寒, 卽爲陽石剛齊治之.” 臣意曰: “公所論遠矣. 扁鵲雖言若是, 然必審診, 起度量, 立規矩, 稱權衡, 合色脈表裏有餘不足順逆之法, 參其人動靜與息相應, 乃可以論. 論曰: “陽疾處內, 陰形應外者, 不加悍藥及鑱石”. 夫悍藥入中, 則邪氣辟矣, 而宛氣愈深. 診法曰: “二陰應外, 一陽接內者, 不可以剛藥”. 剛藥入則動陽, 陰病益衰, 陽病益箸, 邪氣流行, 爲重困於兪, 忿發爲疽.” 意告之後百餘日, 果爲疽發乳上, 入欠盆, 死..
25. 齊中郎破石病, 臣意診其脈, 告曰: “肺傷, 不治, 當後十日丁亥溲血死.” 卽後十一日, 溲血而死. 破石之病, 得之墮馬僵石上. 所以知破石之病者, 切其脈, 得肺陰氣, 其來散, 數道至而不一也. 色又乘之. 所以知其墮馬者, 切之得番陰脈. 番陰脈入虛裏, 乘肺脈. 肺脈散者, 固色變也乘也. 所以不中期死者, 師言曰: “病者安谷卽過期, 不安谷則不及期”. 其人嗜黍, 黍主肺, 故過期. 所以溲血者, 診脈法曰: “病養喜陰處者順死, 養喜陽處者逆死”. 其人喜自靜, 不躁, 又久安坐, 伏幾而寐, 故血下泄.
24. 齊淳於司馬病, 臣意切其脈, 告曰: “當病迵風. 迵風之狀, 飮食下嗌輒後之. 病得之飽食而疾走.” 淳於司馬曰: “我之王家食馬肝, 食飽甚, 見酒來, 卽走去, 驅疾至舍, 卽泄數十出.” 臣意告曰: “爲火齊米汁飮之, 七八日而當愈.” 時醫秦信在旁, 臣意去, 信謂左右閣都尉曰: “意以淳於司馬病爲何?” 曰: “以爲迵風, 可治.” 信卽笑曰: “是不知也. 淳於司馬病, 法當後九日死.” 卽後九日不死, 其家複召臣意. 臣意往問之, 盡如意診. 臣卽爲一火齊米汁, 使服之, 七八日病已. 所以知之者, 診其脈時, 切之, 盡如法. 其病順, 故不死.
23. 濟北王侍者韓女病要背痛, 寒熱, 衆醫皆以爲寒熱也. 臣意診脈, 曰: “內寒, 月事不下也.” 卽竄以藥, 旋下, 病已. 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可得也. 所以知韓女之病者, 診其脈時, 切之, 腎脈也, 嗇而不屬. 嗇而不屬者, 其來難, 堅, 故曰月不下. 肝脈弦, 出左口, 故曰欲男子不可得也. 臨菑氾里女子薄吾病甚, 衆醫皆以爲寒熱篤, 當死, 不治. 臣意診其脈, 曰: “蟯瘕.” 蟯瘕爲病, 腹大, 上膚黃麤, 循之戚戚然. 臣意飮以芫華一撮, 卽出蟯可數升, 病已, 三十日如故. 病蟯得之於寒溼, 寒溼氣宛篤不發, 化爲蟲. 臣意所以知薄吾病者, 切其脈, 循其尺, 其尺索刺麤, 而毛美奉髮, 是蟲氣也. 其色澤者, 中藏無邪氣及重病.
22. 菑川王病, 召臣意診脈, 曰: “蹶上爲重, 頭痛身熱, 使人煩懣.” 臣意卽以寒水拊其頭, 刺足陽明脈, 左右各三所, 病旋已. 病得之沐髮未乾而臥. 診如前, 所以蹶, 頭熱至肩. 齊王黃姫兄黃長卿家有酒召客, 召臣意. 諸客坐, 未上食. 臣意望見王後弟宋建, 告曰: “君有病, 往四五日, 君要脅痛不可俛仰, 又不得小溲. 不亟治, 病卽入濡腎. 及其未舍五藏, 急治之. 病方今客腎濡, 此所謂“腎痺” 也.” 宋建曰: “然, 建故有要脊痛. 往四五日, 天雨, 黃氏諸倩見建家京下方石, 卽弄之, 建亦欲效之, 效之不能起, 卽複置之. 暮, 要脊痛, 不得溺, 至今不愈.” 建病得之好持重. 所以知建病者, 臣意見其色, 太陽色乾, 腎部上及界要以下者枯四分所, 故以往四五日知其發也. 臣意卽爲柔湯使服之, 十八日所而病愈.
12. 달은 차면 기운다(月滿則虧) 書上聞, 武帝曰: “是老吏也, 見兵事起, 欲坐觀成敗, 見勝者欲合從之, 有兩心. 安有當死之罪甚衆, 吾常活之, 今懷詐, 有不忠之心.” 下安吏, 誅死. 夫月滿則虧, 物盛則衰, 天地之常也. 知進而不知退, 久乘富貴, 禍積爲祟. 故範蠡之去越, 辭不受官位, 名傳後世, 萬歲不忘, 豈可及哉! 後進者愼戒之.
11. 其後逢太子有兵事, 丞相自將兵, 使司直主城門. 司直以爲太子骨肉之親, 父子之閒不甚欲近, 去之諸陵過. 是時武帝在甘泉, 使禦史大夫暴君下責丞相“何爲縱太子” , 丞相對言“使司直部守城門而開太子”. 上書以聞, 請捕繋司直. 司直下吏, 誅死. 是時任安爲北軍使者護軍, 太子立車北軍南門外, 召任安, 與節令發兵. 安拜受節, 入, 閉門不出. 武帝聞之, 以爲任安爲詳邪, 不傅事, 何也? 任安笞辱北軍錢官小吏, 小吏上書言之, 以爲受太子節, 言“幸與我其鮮好者”.
10. 其後用任安爲益州刺史, 以田仁爲丞相長史. 田仁上書言: “天下郡太守多爲姦利, 三河尤甚, 臣請先刺擧三河. 三河太守皆內倚中貴人, 與三公有親屬, 無所畏憚, 宜先正三河以警天下姦吏.” 是時河南ㆍ河內太守皆禦史大夫杜父兄子弟也, 河東太守石丞相子孫也. 是時石氏九人爲二千石, 方盛貴. 田仁數上書言之. 杜大夫及石氏使人謝, 謂田少卿曰: “吾非敢有語言也, 願少卿無相誣汚也.” 仁已刺三河, 三河太守皆下吏誅死. 仁還奏事, 武帝說, 以仁爲能不畏彊禦, 拜仁爲丞相司直, 威振天下.
9. 趙禹以次問之, 十餘人無一人習事有智略者. 趙禹曰: “吾聞之, 將門之下必有將類. 傳曰: “不知其君視其所使, 不知其子視其所友”. 今有詔擧將軍舍人者, 欲以觀將軍而能得賢者文武之士也. 今徒取富人子上之, 又無智略, 如木偶人衣之綺繡耳, 將奈之何?” 於是趙禹悉召衛將軍舍人百餘人, 以次問之, 得田仁ㆍ任安, 曰: “獨此兩人可耳, 餘無可用者.” 衛將軍見此兩人貧, 意不平. 趙禹去, 謂兩人曰: “各自具鞍馬新絳衣.” 兩人對曰: “家貧無用具也.” 將軍怒曰: “今兩君家自爲貧, 何爲出此言? 鞅鞅如有移德於我者, 何也?” 將軍不得已, 上籍以聞. 有詔召見衛將軍舍人, 此二人前見, 詔問能略相推第也. 田仁對曰: “提桴鼓立軍門, 使士大夫樂死戰鬪, 仁不及任安.” 任安對曰: “夫決嫌疑, 定是非, 辯治官, 使百姓無怨心, 安不及仁也.” 武帝大笑曰: “..
12. 太史公曰: 仲尼有言曰: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 其萬石ㆍ建陵ㆍ張叔之謂邪? 是以其敎不肅而成, 不嚴而治. 塞侯微巧, 而周文處讇, 君子譏之, 爲其近於佞也. 然斯可謂篤行君子矣!
11. 장숙(張叔) 禦史大夫張叔者, 名歐, 安丘侯說之庶子也. 孝文時以治刑名言事太子. 然歐雖治刑名家, 其人長者. 景帝時尊重, 常爲九卿. 至武帝元朔四年, 韓安國免, 詔拜歐爲禦史大夫. 自歐爲吏, 未嘗言案人, 專以誠長者處官. 官屬以爲長者, 亦不敢大欺. 上具獄事, 有可卻, 卻之: 不可者, 不得已, 爲涕泣面對而封之. 其愛人如此. 老病篤, 請免. 於是天子亦策罷, 以上大夫祿歸老於家. 家於陽陵. 子孫鹹至大官矣.
10. 太史公曰: 張季之言長者, 守法不阿意: 馮公之論將率, 有味哉! 有味哉! 語曰: “不知其人, 視其友”. 二君之所稱誦, 可著廊廟. 書曰: “不偏不黨, 王道蕩蕩: 不黨不偏, 王道便便”. 張季ㆍ馮公近之矣.
9. 今臣竊聞魏尙爲雲中守, 其軍市租盡以饗士卒, [出]私養錢, 五日一椎牛, 饗賓客軍吏舍人, 是以匈奴遠避, 不近雲中之塞. 虜曾一入, 尙率車騎擊之, 所殺其衆. 夫士卒盡家人子, 起田中從軍, 安知尺籍伍符. 終日力戰, 斬首捕虜, 上功莫府, 一言不相應, 文吏以法縄之. 其賞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臣愚, 以爲陛下法太明, 賞太輕, 罰太重. 且雲中守魏尙坐上功首虜差六級, 陛下下之吏, 削其爵, 罰作之. 由此言之, 陛下雖得廉頗ㆍ李牧, 弗能用也. 臣誠愚, 觸忌諱, 死罪死罪!” 文帝說. 是日令馮唐持節赦魏尙, 複以爲雲中守, 而拜唐爲車騎都尉, 主中尉及郡國車士. 七年, 景帝立, 以唐爲楚相, 免. 武帝立, 求賢良, 擧馮唐. 唐時年九十餘, 不能複爲官, 乃以唐子馮遂爲郎. 遂字王孫, 亦奇士, 與餘善.
8. 當是之時, 匈奴新大入朝那, 殺北地都尉卬. 上以胡冦爲意, 乃卒複問唐曰: “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頗ㆍ李牧也?” 唐對曰: “臣聞上古王者之遣將也, 跪而推轂, 曰閫以內者, 寡人制之: 閫以外者, 將軍制之. 軍功爵賞皆決於外, 歸而奏之. 此非虛言也. 臣大父言, 李牧爲趙將居邊, 軍市之租皆自用饗士, 賞賜決於外, 不從中擾也. 委任而責成功, 故李牧乃得盡其智能, 遣選車千三百乘, 彀騎萬三千, 百金之士十萬, 是以北逐單於, 破東胡, 滅澹林, 西抑彊秦, 南支韓ㆍ魏. 當是之時, 趙幾霸. 其後會趙王遷立, 其母倡也. 王遷立, 乃用郭開讒, 卒誅李牧, 令顔聚代之. 是以兵破士北, 爲秦所禽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