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本紀 (491)
건빵이랑 놀자
50. 三十九年, 齊田常殺其君簡公. 四十一年, 楚滅陳. 孔子卒. 四十二年, 敬王崩, 子元王仁立. 元王八年, 崩, 子定王介立. 定王十六年, 三晉滅智伯, 分有其地. 二十八年, 定王崩, 長子去疾立, 是爲哀王. 哀王立三月, 弟叔襲殺哀王而自立, 是爲思王. 思王立五月, 少弟嵬攻殺思王而自立, 是爲考王. 此三王皆定王之子.
49. 二十一年, 定王崩, 子簡王夷立. 簡王十三年, 晉殺其君厲公, 迎子周於周, 立爲悼公. 十四年, 簡王崩, 子靈王泄心立. 靈王二十四年, 齊崔杼弑其君莊公. 二十七年, 靈王崩, 子景王貴立. 景王十八年, 后太子聖而蚤卒. 二十年, 景王愛子朝, 欲立之, 會崩, 子丐之黨與爭立, 國人立長子猛爲王, 子朝攻殺猛. 猛爲悼王. 晉人攻子朝而立丐, 是爲敬王. 敬王元年, 晉人入敬王, 子朝自立, 敬王不得入, 居澤. 四年, 晉率諸侯入敬王于周, 子朝爲臣, 諸侯城周. 十六年, 子朝之徒復作亂, 敬王奔于晉. 十七年, 晉定公遂入敬王于周.
48. 三十一年, 秦穆公卒. 三十二年, 襄王崩, 子頃王壬臣立. 頃王六年, 崩, 子匡王班立. 匡王六年, 崩, 弟瑜立, 是爲定王. 定王元年, 楚莊王伐陸渾之戎, 次洛, 使人問九鼎. 王使王孫滿應設以辭, 楚兵乃去. 十年, 楚莊王圍鄭, 鄭伯降, 已而復之. 十六年, 楚莊王卒.
47. 初, 惠后欲立王子帶, 故以黨開翟人, 翟人遂入周. 襄王出奔鄭, 鄭居王于氾. 子帶立爲王, 取襄王所絀翟后與居溫. 十七年, 襄王告急于晉, 晉文公納王而誅叔帶. 襄王乃賜晉文公珪鬯弓矢, 爲伯, 以河內地與晉. 二十年, 晉文公召襄王, 襄王會之河陽ㆍ踐土, 諸侯畢朝, 書諱曰“天王狩于河陽”. 二十四年, 晉文公卒.
46. 十三年, 鄭伐滑, 王使游孫ㆍ伯服請滑, 鄭人囚之. 鄭文公怨惠王之入不與厲公爵, 又怨襄王之與衛滑, 故囚伯服. 王怒, 將以翟伐鄭. 富辰諫曰: “凡我周之東徙, 晉ㆍ鄭焉依. 子穨之亂, 又鄭之由定, 今以小怨棄之!” 王不聽. 十五年, 王降翟師以伐鄭. 王德翟人, 將以其女爲后. 富辰諫曰: “平ㆍ桓ㆍ莊ㆍ惠皆受鄭勞, 王棄親親翟, 不可從.” 王不聽. 十六年, 王絀翟后, 翟人來誅, 殺譚伯. 富辰曰: “吾數諫不從. 如是不出, 王以我爲懟乎?” 乃以其屬死之.
45. 二十五年, 惠王崩, 子襄王鄭立. 襄王母蚤死, 後母曰惠后. 惠后生叔帶, 有寵於惠王, 襄王畏之. 三年, 叔帶與戎ㆍ翟謀伐襄王, 襄王欲誅叔帶, 叔帶奔齊. 齊桓公使管仲平戎于周, 使隰朋平戎于晉. 王以上卿禮管仲. 管仲辭曰: “臣賤有司也, 有天子之二守國ㆍ高在. 若節春秋來承王命, 何以禮焉. 陪臣敢辭.” 王曰: “舅氏, 余嘉乃勳, 毋逆朕命.” 管仲卒受下卿之禮而還. 九年, 齊桓公卒. 十二年, 叔帶復歸于周.
44. 五年, 釐王崩, 子惠王閬立. 惠王二年. 初, 莊王嬖姬姚, 生子穨, 穨有寵. 及惠王卽位, 奪其大臣園以爲囿, 故大夫邊伯等五人作亂, 謀召燕ㆍ衛師, 伐惠王. 惠王奔溫, 已居鄭之櫟. 立釐王弟穨爲王. 樂及遍舞, 鄭ㆍ虢君怒. 四年, 鄭與虢君伐殺王穨, 復入惠王. 惠王十年, 賜齊桓公爲伯.
43. 桓王三年, 鄭莊公朝, 桓王不禮. 五年, 鄭怨, 與魯易許田. 許田, 天子之用事太山田也 八年, 魯殺隱公, 立桓公. 十三年, 伐鄭, 鄭射傷桓王, 桓王去歸. 二十三年, 桓王崩, 子莊王佗立. 莊王四年, 周公黑肩欲殺莊王而立王子克. 辛伯告王, 王殺周公. 王子克奔燕. 十五年, 莊王崩, 子釐王胡齊立. 釐王三年, 齊桓公始霸.
42. 平王立, 東遷于雒邑, 辟戎寇. 平王之時, 周室衰微, 諸侯彊幷弱, 齊ㆍ楚ㆍ秦ㆍ晉始大, 政由方伯. 四十九年, 魯隱公卽位. 五十一年, 平王崩, 太子洩父蚤死, 立其子林, 是爲桓王. 桓王, 平王孫也.
41. 褒姒不好笑, 幽王欲其笑萬方, 故不笑. 幽王爲烽烽大鼓, 有寇至則擧烽火. 諸侯悉至, 至而無寇, 褒姒乃大笑. 幽王說之, 爲數擧烽火. 其後不信, 諸侯益亦不至. 幽王以虢石父爲卿, 用事, 國人皆怨. 石父爲人佞巧善諛好利, 王用之. 又廢申后, 去太子也. 申侯怒, 與繒ㆍ西夷犬戎攻幽王. 幽王擧烽火徵兵, 兵莫至. 遂殺幽王驪山下, 虜褒姒, 盡取周賂而去. 於是諸侯乃卽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 是爲平王, 以奉周祀.
40. 宣王之時童女謠曰: “檿弧箕服, 實亡周國.” 於是宣王聞之, 有夫婦賣是器者, 宣王使執而戮之. 逃於道, 而見鄕者後宮童妾所棄妖子出於路者, 聞其夜啼, 哀而收之, 夫婦遂亡, 奔於褒. 褒人有罪, 請入童妾所棄女子者於王以贖罪. 棄女子出於褒, 是爲褒姒. 當幽王三年, 王之後宮見而愛之, 生子伯服, 竟廢申后及太子, 以褒姒爲后, 伯服爲太子. 太史伯陽曰: “禍成矣, 無可奈何!”
39. 夏亡, 傳此器殷. 殷亡, 又傳此器周. 比三代, 莫敢發之, 至厲王之末, 發而觀之. 漦流于庭, 不可除. 厲王使婦人裸而譟之. 漦化爲玄黿, 以入王後宮. 後宮之童妾旣齔而遭之, 旣笄而孕, 無夫而生子, 懼而棄之.
38. 三年, 幽王嬖愛褒姒. 褒姒生子伯服, 幽王欲廢太子. 太子母申侯女, 而爲后. 後幽王得褒姒, 愛之, 欲廢申后, 幷去太子宜臼, 以褒姒爲后, 以伯服爲太子. 周太史伯陽讀史記曰: “周亡矣.” 昔自夏后氏之衰也, 有二神龍止於夏帝庭而言曰: “余, 褒之二君.” 夏帝卜殺之與去之與止之, 莫吉. 卜請其漦而藏之, 乃吉. 於是布幣而策告之, 龍亡而漦在, 櫝而去之.
37. 四十六年, 宣王崩, 子幽王宮湦立. 幽王二年, 西周三川皆震. 伯陽甫曰: “周將亡矣. 夫天地之氣, 不失其序: 若過其序, 民亂之也. 陽伏而不能出, 陰迫而不能蒸, 於是有地震. 今三川實震, 是陽失其所而塡陰也. 陽失而在陰, 原必塞: 原塞, 國必亡. 夫水土演而民用也. 土無所演, 民乏財用, 不亡何待! 昔伊ㆍ洛竭而夏亡, 河竭而商亡. 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 其川原又塞, 塞必竭. 夫國必依山川, 山崩川竭, 亡國之徵也. 川竭必山崩. 若國亡不過十年, 數之紀也. 天之所棄, 不過其紀.” 是歲也, 三川竭, 岐山崩.
36.. 召公ㆍ周公二相行政, 號曰“共和” 共和十四年, 厲王死于彘. 太子靜長於召公家, 二相乃共立之爲王, 是爲宣王. 宣王卽位, 二相輔之, 脩政, 法文ㆍ武ㆍ成ㆍ康之遺風, 諸侯復宗周. 十二年, 魯武公來朝. 宣王不脩籍於千畝, 虢文公諫曰不可, 王弗聽. 三十九年, 戰于千畝 王師敗績于姜氏之戎. 宣王旣亡南國之師, 乃料民於太原. 仲山甫諫曰: “民不可料也.” 宣王不聽, 卒料民.
35. 民之有口也, 猶土之有山川也, 財用於是乎出: 猶其有原隰衍沃也, 衣食於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 善敗於是乎興. 行善而備敗, 所以産財用衣食者也. 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 成而行之. 若壅其口, 其與能幾何?” 王不聽. 於是國莫敢出言, 三年, 乃相與畔, 襲厲王. 厲王出奔於彘. 厲王太子靜匿召公之家, 國人聞之, 乃圍之. 召公曰: “昔吾驟諫王, 王不從, 以及此難也. 今殺王太子, 王其以我爲讎而懟怒乎? 夫事君者, 險而不讎懟,怨而不怒, 況事王乎!” 乃以其子代王太子, 太子竟得脫.
34. 王行暴虐侈傲, 國人謗王. 召公諫曰: “民不堪命矣.” 王怒, 得衛巫, 使監謗者, 以告則殺之. 其謗鮮矣, 諸侯不朝. 三十四年, 王益嚴, 國人莫敢言, 道路以目. 厲王喜, 告召公曰: “吾能弭謗矣, 乃不敢言.” 召公曰: “是鄣之也. 防民之口, 甚於防水. 水壅而潰, 傷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爲水者決之使導, 爲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聽政, 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 瞽獻曲, 史獻書, 師箴, 瞍賦, 矇誦, 百工諫, 庶人傳語, 近臣盡規, 親戚補察, 瞽史敎誨, 耆艾脩之, 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33. 故頌曰“思文后稷, 克配彼天, 立我蒸民, 莫匪爾極”. 大雅曰“陳錫載周”. 是不布利而懼難乎, 故能載周以至于今. 今王學專利, 其可乎? 匹夫專利, 猶謂之盜, 王而行之, 其歸鮮矣. 榮公若用, 周必敗也.” 厲王不聽, 卒以榮公爲卿士, 用事.
27. 太史公曰: 禹爲姒姓, 其後分封, 用國爲姓, 故有夏后氏ㆍ有扈氏ㆍ有男氏ㆍ斟尋氏ㆍ彤城氏ㆍ褒氏ㆍ費氏ㆍ杞氏ㆍ繒氏ㆍ辛氏ㆍ冥氏ㆍ斟(氏戈氏. 孔子正夏時, 學者多傳夏小正云. 自虞ㆍ夏時, 貢賦備矣. 或言禹會諸侯江南, 計功而崩, 因葬焉, 命曰會稽. 會稽者, 會計也.
26. 孔甲崩, 子帝皐立. 帝皐崩, 子帝發立. 帝發崩, 子帝履癸立, 是爲桀. 帝桀之時, 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 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 百姓弗堪. 迺召湯而囚之夏臺, 已而釋之. 湯修德, 諸侯皆歸湯, 湯遂率兵以伐夏桀. 桀走鳴條, 遂放而死. 桀謂人曰: “吾悔不遂殺湯於夏臺, 使至此.” 湯乃踐天子位, 代夏朝天下. 湯封夏之後, 至周封於杞也.
25. 中康崩, 子帝相立. 帝相崩, 子帝少康立. 帝少康崩, 子帝予立. 帝予崩, 子帝槐立. 帝槐崩, 子帝芒立. 帝芒崩, 子帝泄立. 帝泄崩, 子帝不降立. 帝不降崩, 弟帝扃立. 帝扃崩, 子帝廑立. 帝廑崩, 立帝不降之子孔甲, 是爲帝孔甲. 帝孔甲立, 好方鬼神, 事淫亂. 夏后氏德衰, 諸侯畔之. 天降龍二, 有雌雄, 孔甲不能食, 未得豢龍氏. 陶唐旣衰, 其后有劉累, 學擾龍于豢龍氏, 以事孔甲. 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 受豕韋之後. 龍一雌死, 以食夏后. 夏后使求, 懼而遷去.
24. 夏后帝啓崩, 子帝太康立. 帝太康失國, 昆弟五人, 須于洛汭, 作五子之歌. 太康崩, 弟中康立, 是爲帝中康. 帝中康時, 羲ㆍ和湎淫, 廢時亂日.胤往征之, 作胤征.
23. 夏后帝啓, 禹之子, 其母塗山氏之女也. 有扈氏不服, 啓伐之, 大戰於甘. 將戰, 作甘誓, 乃召六卿申之. 啓曰: “嗟! 六事之人, 予誓告女: 有扈氏威侮五行, 怠棄三正, 天用勦絶其命. 今予維共行天之罰. 左不攻于左, 右不攻于右, 女不共命. 御非其馬之政, 女不共命. 用命, 賞于祖: 不用命, 僇于社, 予則帑僇女.” 遂滅有扈氏. 天下咸朝.
22. 十年, 帝禹東巡狩, 至于會稽而崩. 以天下授益. 三年之喪畢, 益讓帝禹之子啓, 而辟居箕山之陽. 禹子啓賢, 天下屬意焉. 及禹崩, 雖授益, 益之佐禹日淺, 天下未洽. 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啓, 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於是啓遂卽天子之位, 是爲夏后帝啓.
21. 帝舜薦禹於天, 爲嗣. 十七年而帝舜崩. 三年喪畢, 禹辭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 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 禹於是遂卽天子位, 南面朝天下, 國號曰夏后, 姓姒氏. 帝禹立而擧皐陶薦之, 且授政焉, 而皐陶卒. 封皐陶之後於英ㆍ六, 或在許. 而后擧益, 任之政.
20. 帝用此作歌曰: “陟天之命, 維時維幾.” 乃歌曰: “股肱喜哉, 元首起哉, 百工熙哉!” 皐陶拜手稽首揚言曰: “念哉, 率爲興事, 愼乃憲, 敬哉!” 乃更爲歌曰: “元首明哉, 股肱良哉, 庶事康哉!” (舜又歌曰: “元首叢脞哉, 股肱惰哉, 萬事墮哉!” 帝拜曰: “然, 往欽哉!” 於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數聲樂, 爲山川神主.
19. 皐陶於是敬禹之德, 令民皆則禹. 不如言, 刑從之. 舜德大明. 於是蘷行樂, 祖考至, 群后相讓, 鳥獸翔舞, 簫韶九成, 鳳皇來儀, 百獸率舞, 百官信諧.
18. 帝曰: “毋若丹朱傲, 維慢游是好, 毋水行舟, 朋淫于家, 用絶其世. 予不能順是.” 禹曰: “予(辛壬娶塗山[辛壬], 癸甲, 生啓予不子, 以故能成水土功. 輔成五服, 至于五千里, 州十二師, 外薄四海, 咸建五長, 各道有功. 苗頑不卽功, 帝其念哉.” 帝曰: “道吾德, 乃女功序之也.”
17. 禹曰: “於, 帝! 愼乃在位, 安爾止. 輔德, 天下大應. 淸意以昭待上帝命, 天其重命用休.” 帝曰: “吁, 臣哉, 臣哉! 臣作朕股肱耳目. 予欲左右有民, 女輔之. 余欲觀古人之象. 日月星辰, 作文繡服色, 女明之. 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 來始滑, 以出入五言, 女聽. 予卽辟, 女匡拂予. 女無面諛. 退而謗予. 敬四輔臣. 諸衆讒嬖臣, 君德誠施皆淸矣.” 禹曰: “然. 帝卽不時, 布同善惡則毋功.”
16. 帝舜謂禹曰: “女亦昌言.” 禹拜曰: “於, 予何言! 予思日孶孶.” 皐陶難禹曰: “何謂孶孶?” 禹曰: “鴻水滔天, 浩浩懷山襄陵, 下民皆服於水. 予陸行乘車, 水行乘舟, 泥行乘橇, 山行乘, 行山刊木. 與益予衆庶稻鮮食. 以決九川致四海, 浚畎澮致之川. 與稷予衆庶難得之食. 食少, 調有餘補不足, 徙居. 衆民乃定, 萬國爲治.” 皐陶曰: “然, 此而美也.”
15. 皐陶曰: “然, 於! 亦行有九德, 亦言其有德.” 乃言曰: “始事事, 寬而栗, 柔而立, 愿而共, 治而敬, 擾而毅, 直而溫, 簡而廉, 剛而實, 彊而義, 章其有常, 吉哉. 日宣三德, 蚤夜翊明有家. 日嚴振敬六德, 亮采有國. 翕受普施, 九德咸事, 俊乂在官, 百吏肅謹. 毋敎邪淫奇謀. 非其人居其官, 是謂亂天事. 天討有罪, 五刑五用哉. 吾言厎可行乎?” 禹曰: “女言致可績行.” 皐陶曰: “余未有知, 思贊道哉.”
14. 皐陶作士以理民. 帝舜朝, 禹ㆍ伯夷ㆍ皐陶相與語帝前. 皐陶述其謀曰: “信其道德, 謀明輔和.” 禹曰: “然, 如何?” 皐陶曰: “於! 愼其身脩 思長, 敦序九族, 衆明高翼, 近可遠在已.” 禹拜美言, 曰: “然.” 皐陶曰: “於! 在知人, 在安民.” 禹曰: “吁! 皆若是, 惟帝其難之. 知人則智, 能官人: 能安民則惠, 黎民懷之. 能知能惠, 何憂乎驩兜, 何遷乎有苗, 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
13. 令天子之國以外五百里甸服: 百里賦納總, 二百里納銍, 三百里納秸服, 四百里粟, 五百里米. 甸服外五百里侯服: 百里采, 二百里任國, 三百里諸侯. 侯服外五百里綏服: 三百里揆文敎, 二百里奮武衛. 綏服外五百里要服: 三百里夷, 二百里蔡. 要服外五百里荒服: 三百里蠻, 二百里流. 東漸于海, 西被于流沙, 朔ㆍ南曁: 聲敎訖于四海. 於是帝錫禹玄圭, 以告成功于天下. 天下於是太平治.
12. 道沇水, 東爲濟, 入于河, 泆爲滎, 東出陶丘北, 又東至于荷, 又東北會于汶, 又東北入于海. 道淮自桐柏, 東會于泗ㆍ沂, 東入于海. 道渭自鳥鼠同穴, 東會于灃, 又東北至于涇, 東過漆ㆍ沮, 入于河. 道雒自熊耳, 東北會于澗ㆍ瀍, 又東會于伊, 東北入于河. 於是九州攸同, 四奧旣居, 九山刊旅, 九川滌原, 九澤旣陂, 四海會同. 六府甚脩, 衆土交正, 致愼財賦, 咸則三壤成賦. 中國賜土姓: “祗台德先, 不距朕行.”
11. 道九川: 弱水至於合黎, 餘波入于流沙. 道黑水, 至于三危, 入于南海. 道河積石, 至于龍門, 南至華陰, 東至砥柱, 又東至于盟津, 東過雒汭, 至于大邳, 北過降水, 至于大陸, 北播爲九河, 同爲逆河, 入于海. 嶓冢道瀁, 東流爲漢, 又東爲蒼浪之水, 過三澨, 入于大別, 南入于江, 東匯澤爲彭蠡, 東爲北江, 入于海. 汶山道江, 東別爲沱, 又東至于醴, 過九江, 至于東陵, 東迆北會于匯, 東爲中江, 入于梅.
1. 黃帝者, 少典之子, 姓公孫, 名曰軒轅. 生而神靈, 弱而能言, 幼而徇齊, 長而敦敏, 成而聰明.
20. 자랑하고 싶은 마음에 함양을 떠난 항우 居數日, 項羽引兵西屠咸陽, 殺秦降王子嬰, 燒秦宮室, 火三月不滅. 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人或說項王曰: “關中阻山河四塞, 地肥饒, 可都以霸.” 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 又心懷思欲東歸, 曰: “富貴不歸故鄕, 如衣繡夜行, 誰知之者!” 說者曰: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 果然.” 項王聞之, 烹說者. 項王使人致命懷王. 懷王曰: “如約.” 乃尊懷王爲義帝. 項王欲自王, 先王諸將相. 曰: “天下初發難時, 假立諸侯後以伐秦. 然身被堅執銳首事, 暴露於野三年, 滅秦定天下者, 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 義帝雖無功, 故當分其地而王之.” 諸將皆曰: “善.” 乃分天下, 立諸將爲侯王. 해석 居數日, 項羽引兵西屠咸陽, 며칠 후에 항우는 병사를 이끌고 함양을 도륙하고 殺秦降王子嬰, 燒秦宮室, 진나라의 항복한 왕..
41. 太史公曰: 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 , 又聞項羽亦重瞳子. 羽豈其苗裔邪? 何興之暴也! 夫秦失其政, 陳涉首難, 豪傑蜂起, 相與竝爭, 不可勝數. 然羽非有尺寸乘埶, 起隴畝之中, 三年, 遂將五諸侯滅秦, 分裂天下, 而封王侯, 政由羽出, 號爲“霸王” , 位雖不終, 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及羽背關懷楚, 放逐義帝而自立, 怨王侯叛己, 難矣. 自矜功伐, 奮其私智而不師古, 謂霸王之業, 欲以力征經營天下, 五年卒亡其國, 身死東城, 尙不覺寤而不自責, 過矣. 乃引“天亡我, 非用兵之罪也” , 豈不謬哉!
11. 영민하던 주왕이 주지육림에 빠지다 帝紂資辨捷疾, 聞見甚敏. 材力過人, 手格猛獸. 知足以距諫, 言足以飾非, 矜人臣以能, 高天下以聲, 以爲皆出己之下. 好酒淫樂, 嬖於婦人, 愛妲己, 妲己之言是從. 於是使師涓作新淫聲, 「北里之舞」ㆍ「靡靡之樂」. 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 而盈鉅橋之粟, 益收狗馬奇物, 充仞宮室. 益廣沙丘苑臺, 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 慢於鬼神. 大聚樂戱於沙丘, 以酒爲池, 縣肉爲林, 使男女裸相逐其閒, 爲長夜之飮. 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 於是紂乃重刑辟, 有炮烙之法. 해석 帝紂資辨捷疾, 聞見甚敏. 주왕은 자질이 말을 잘하고 행동이 빨랐으며 견문이 매우 민첩했다. 材力過人, 手格猛獸. 재주와 힘이 남들을 넘어서 손으로 맹수를 가격할 수 있었다. 知足以距諫, 言足以飾非, 지혜로움은 간언을 끊어낼 만했고 말은 잘못..
14. 紂愈淫亂不止. 微子數諫不聽, 乃與大師ㆍ少師謀, 遂去. 比干曰: “爲人臣者, 不得不以死爭.” 迺强諫紂. 紂怒曰: “吾聞聖人心有七竅.” 剖比干, 觀其心. 箕子懼, 乃詳狂爲奴, 紂又囚之. 殷之大師ㆍ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 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 紂亦發兵距之牧野. 甲子日, 紂兵敗. 紂走入, 登鹿臺, 衣其寶玉衣, 赴火而死. 周武王遂斬紂頭, 縣之[大]白旗. 殺妲己. 釋箕子之囚, 封比干之墓, 表商容之閭. 封紂子武庚ㆍ祿父, 以續殷祀, 令修行盤庚之政. 殷民大說. 於是周武王爲天子. 其後世貶帝號, 號爲王. 而封殷後爲諸侯, 屬周.
13. 西伯歸, 乃陰修德行善, 諸侯多叛紂而往歸西伯. 西伯滋大, 紂由是稍失權重. 王子比干諫, 弗聽. 商容賢者, 百姓愛之, 紂廢之. 及西伯伐飢國, 滅之, 紂之臣祖伊聞之而咎周, 恐, 奔告紂曰: “天旣訖我殷命, 仮人元龜, 無敢知吉, 非先王不相我後人, 維王淫虐用自絶, 故天棄我, 不有安食, 不虞知天性, 不迪率典. 今我民罔不欲喪, 曰“天曷不降威, 大命胡不至” ? 今王其柰何?” 紂曰: “我生不有命在天乎!” 祖伊反, 曰: “紂不可諫矣.” 西伯旣卒, 周武王之東伐, 至盟津, 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 諸侯皆曰: “紂可伐矣.” 武王曰: “爾未知天命.” 乃復歸.
12. 以西伯昌ㆍ九侯ㆍ鄂侯爲三公. 九侯有好女, 入之紂. 九侯女不憙淫, 紂怒, 殺之, 而醢九侯. 鄂侯爭之彊, 辨之疾, 幷脯鄂侯. 西伯昌聞之, 竊嘆. 崇侯虎知之, 以告紂, 紂囚西伯羑里. 西伯之臣閎夭之徒, 求美女奇物善馬以獻紂, 紂乃赦西伯. 西伯出而獻洛西之地, 以請除炮烙之刑. 紂乃許之, 賜弓矢斧鉞, 使得征伐, 爲西伯. 而用費中爲政. 費中善諛, 好利, 殷人弗親. 紂又用惡來. 惡來善毁讒, 諸侯以此益疏.
43. 子愼生鮒, 年五十七, 爲陳王涉博士, 死於陳下. 鮒弟子襄, 年五十七. 嘗爲孝惠皇帝博士, 遷爲長沙太守. 長九尺六寸. 子襄生忠, 年五十七. 忠生武, 武生延年及安國. 安國爲今皇帝博士, 至臨淮太守, 蚤卒. 安國生卬, 卬生驩.
11. 기근이 든 이웃나라를 대하는 방식 晉旱, 來請粟. 丕豹說繆公勿與, 因其饑而伐之. 繆公問公孫支, 支曰: “饑穰更事耳, 不可不與.” 問百里傒, 傒曰: “夷吾得罪於君, 其百姓何罪?” 於是用百里傒ㆍ公孫支言, 卒與之粟. 以船漕車轉, 自雍相望至絳. 十四年, 秦饑, 請粟於晉. 晉君謀之群臣. 虢射曰: “因其饑伐之, 可有大功.” 晉君從之. 해석 晉旱, 來請粟. 진나라가 가뭄이 들자 식량을 요청해왔다. 丕豹說繆公勿與, 因其饑而伐之. 비표는 목공에게 주지 말고 기근을 틈타 정벌하자고 설득했다. 繆公問公孫支, 支曰: 목공이 공손지에게 물으니 공손지가 말했다. “饑穰更事耳, 不可不與.” “흉년과 풍년은 번갈아 일어나는 일일 뿐이니 주지 않아선 안 됩니다.” 問百里傒, 傒曰: 백리해에게 물으니 백리해가 대답했다. “夷吾得..
40. 秦王政立二十六年, 初幷天下爲三十六郡, 號爲始皇帝. 始皇帝五十一年而崩, 子胡亥立, 是爲二世皇帝. 三年, 諸侯竝起叛秦, 趙高殺二世, 立子嬰. 子嬰立月餘, 諸侯誅之, 遂滅秦. 其語在始皇本紀中. 太史公曰: 秦之先爲嬴姓. 其後分封, 以國爲姓, 有徐氏ㆍ郯氏ㆍ莒氏ㆍ終黎氏ㆍ運奄氏ㆍ菟裘氏ㆍ將梁氏ㆍ黃氏ㆍ江氏ㆍ脩魚氏ㆍ白冥氏ㆍ蜚廉氏ㆍ秦氏. 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 爲趙氏.
39. 孝文王元年, 赦罪人, 修先王功臣, 褒厚親戚, 弛苑囿. 孝文王除喪, 十月己亥卽位, 三日辛丑卒, 子莊襄王立.莊襄王元年, 大赦罪人, 修先王功臣, 施德厚骨肉而布惠於民. 東周君與諸侯謀秦, 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 盡入其國. 秦不絶其祀, 以陽人地賜周君, 奉其祭祀. 使蒙驁伐韓, 韓獻成皐ㆍ鞏. 秦界至大梁, 初置三川郡. 二年, 使蒙驁攻趙, 定太原. 三年, 蒙驁攻魏高都ㆍ汲, 拔之. 攻趙楡次ㆍ新城ㆍ狼孟, 取三十七城. 四月日食. (四年王齕攻上黨. 初置太原郡. 魏將無忌率五國兵擊秦, 秦卻於河外. 蒙驁敗, 解而去. 五月丙午, 莊襄王卒, 子政立, 是爲秦始皇帝.
38. 五十三年, 天下來賓. 魏後, 秦使摎伐魏, 取吳城. 韓王入朝, 魏委國聽令. 五十四年, 王郊見上帝於雍. 五十六年秋, 昭襄王卒, 子孝文王立. 尊唐八子爲唐太后, 而合其葬於先王. 韓王衰絰入弔祠, 諸侯皆使其將相來弔祠, 視喪事.
37. 四十九年正月, 益發卒佐陵. 陵戰不善, 免, 王齕代將. 其十月, 將軍張唐攻魏, 爲蔡尉捐弗守, 還斬之. 五十年十月, 武安君白起有罪, 爲士伍, 遷陰密. 張唐攻鄭, 拔之. 十二月, 益發卒軍汾城旁. 武安君白起有罪, 死. 齕攻邯鄲, 不拔, 去, 還奔汾軍. 二月餘攻晉軍, 斬首六千, 晉楚流死河二萬人. 攻汾城, 卽從唐拔寧新中, 寧新中更名安陽. 初作河橋.五十一年, 將軍摎攻韓, 取陽城ㆍ負黍, 斬首四萬. 攻趙, 取二十餘縣, 首虜九萬. 西周君背秦, 與諸侯約從, 將天下銳兵出伊闕攻秦, 令秦毋得通陽城. 於是秦使將軍摎攻西周. 西周君走來自歸, 頓首受罪, 盡獻其邑三十六城, 口三萬. 秦王受獻, 歸其君於周. 五十二年, 周民東亡, 其器九鼎入秦. 周初亡.
36. 三十五年, 佐韓ㆍ魏ㆍ楚伐燕. 初置南陽郡. 三十六年, 客卿灶攻齊, 取剛ㆍ壽, 予穰侯. 三十八年, 中更胡(傷[陽]攻趙閼與, 不能取. 四十年, 悼太子死魏, 歸葬芷陽. 四十一年夏, 攻魏, 取邢丘ㆍ懷. 四十二年, 安國君爲太子. 十月, 宣太后薨, 葬芷陽酈山. 九月, 穰侯出之陶. 四十三年, 武安君白起攻韓, 拔九城, 斬首五萬. 四十四年, 攻韓南(郡[陽], 取之. 四十五年, 五大夫賁攻韓, 取十城. 葉陽君悝出之國, 未至而死. 四十七年, 秦攻韓上黨, 上黨降趙, 秦因攻趙, 趙發兵擊秦, 相距. 秦使武安君白起擊, 大破趙於長平, 四十餘萬盡殺之. 四十八年十月, 韓獻垣雍. 秦軍分爲三軍. 武安君歸. 王齕將伐趙(武安皮牢, 拔之. 司馬梗北定太原, 盡有韓上黨. 正月, 兵罷, 復守上黨. 其十月, 五大夫陵攻趙邯鄲.
35. 二十六年, 赦罪人遷之穰. 侯冉復相. 二十七年, 錯攻楚. 赦罪人遷之南陽. 白起攻趙, 取代光狼城. 又使司馬錯發隴西, 因蜀攻楚黔中, 拔之. 二十八年, 大良造白起攻楚, 取鄢ㆍ鄧, 赦罪人遷之. 二十九年, 大良造白起攻楚, 取郢爲南郡, 楚王走. 周君來. 王與楚王會襄陵. 白起爲武安君. 三十年, 蜀守若伐楚, 取巫郡, 及江南爲黔中郡. 三十一年, 白起伐魏, 取兩城. 楚人反我江南. 三十二年, 相穰侯攻魏, 至大梁, 破暴鳶, 斬首四萬, 鳶走, 魏入三縣請和. 三十三年, 客卿胡(傷[陽]攻魏卷ㆍ蔡陽ㆍ長社, 取之. 擊芒卯華陽, 破之, 斬首十五萬. 魏入南陽以和. 三十四年, 秦與魏ㆍ韓上庸地爲一郡, 南陽免臣遷居之.
34. 十三年, 向壽伐韓, 取武始. 左更白起攻新城. 五大夫禮出亡奔魏. 任鄙爲漢中守. 十四年, 左更白起攻韓ㆍ魏於伊闕, 斬首二十四萬, 虜公孫喜, 拔五城. 十五年, 大良造白起攻魏, 取垣, 復予之. 攻楚, 取宛. 十六年, 左更錯取軹及鄧. 冉免, 封公子市宛, 公子悝鄧 魏冉陶, 爲諸侯. 十七年, 城陽君入朝, 及東周君來朝. 秦以垣爲蒲阪ㆍ皮氏. 王之宜陽. 十八年, 錯攻垣ㆍ 河雍, 決橋取之. 十九年, 王爲西帝, 齊爲東帝, 皆復去之. 呂禮來自歸. 齊破宋, 宋王在魏, 死溫. 任鄙卒. 二十年, 王之漢中, 又之上郡ㆍ北河. 二十一年, 錯攻魏河內. 魏獻安邑, 秦出其人, 募徙河東賜爵, 赦罪人遷之. 涇陽君封宛. 二十二年, 蒙武伐齊. 河東爲九縣. 與楚王會宛. 與趙王會中陽. 二十三年, 尉斯離與三晉ㆍ燕伐齊, 破之濟西. 王與魏王會宜陽, 與韓..
33. 昭襄王元年, 嚴君疾爲相. 甘茂出之魏. 二年, 彗星見. 庶長壯與大臣ㆍ諸侯ㆍ公子爲逆, 皆誅, 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 悼武王后出歸魏. 三年, 王冠. 與楚王會黃棘, 與楚上庸. 四年, 取蒲阪. 彗星見. 五年, 魏王來朝應亭, 復與魏蒲阪. 六年, 蜀侯煇反, 司馬錯定蜀. 庶長奐伐楚, 斬首二萬. 涇陽君質於齊. 日食, 晝晦. 七年, 拔新城. 樗里子卒. 八年, 使將軍羋戎攻楚, 取新市. 齊使章子, 魏使公孫喜, 韓使暴鳶共攻楚方城, 取唐眛. 趙破中山, 其君亡, 竟死齊. 魏公子勁ㆍ韓公子長爲諸侯. 九年, 孟嘗君薛文來相秦. 奐攻楚, 取八城, 殺其將景快. 十年, 楚懷王入朝秦, 秦留之. 薛文以金受免. 樓緩爲丞相. 十一年, 齊ㆍ韓ㆍ魏ㆍ趙ㆍ宋ㆍ中山五國共攻秦, 至鹽氏而還. 秦與韓ㆍ魏河北及封陵以和. 彗星見. 楚懷王走之趙, 趙不受, 還之秦, ..
32. 惠王卒, 子武王立. 韓ㆍ魏ㆍ齊ㆍ楚ㆍ越皆賓從. 武王元年, 與魏惠王會臨晉. 誅蜀相壯. 張儀ㆍ魏章皆東出之魏. 伐義渠ㆍ丹ㆍ犂. 二年, 初置丞相, 樗里疾ㆍ甘茂爲左右丞相. 張儀死於魏. 三年, 與韓襄王會臨晉外. 南公揭卒, 樗里疾相韓. 武王謂甘茂曰: “寡人欲容車通三川, 窺周室, 死不恨矣.” 其秋, 使甘茂ㆍ庶長封伐宜陽. 四年, 拔宜陽, 斬首六萬. 涉河, 城武遂. 魏太子來朝. 武王有力好戱, 力士任鄙ㆍ烏獲ㆍ孟說皆至大官. 王與孟說擧鼎, 絶臏. 八月, 武王死. 族孟說. 武王取魏女爲后, 無子. 立異母弟, 是爲昭襄王. 昭襄母楚人, 姓羋氏, 號宣太后. 武王死時, 昭襄王爲質於燕, 燕人送歸, 得立.
9.. 黑水西河惟雍州: 弱水旣西, 涇屬渭汭. 漆ㆍ沮旣從, 灃水所同. 荊ㆍ岐已旅, 終南ㆍ敦物至于鳥鼠. 原隰厎績, 至于都野. 三危旣度, 三苗大序. 其土黃壤. 田上上, 賦中下.貢璆ㆍ琳ㆍ琅玕. 浮于積石, 至于龍門西河, 會于渭汭. 織皮昆侖ㆍ析支ㆍ渠搜, 西戎卽序.
21. 孔子旣不得用於衛, 將西見趙簡子. 至於河而聞竇鳴犢ㆍ舜華之死也, 臨河而歎曰: “美哉水, 洋洋乎! 丘之不濟此, 命也夫!” 子貢趨而進曰: “敢問何謂也?” 孔子曰: “竇鳴犢, 舜華, 晉國之賢大夫也. 趙簡子未得志之時, 須此兩人而后從政: 及其已得志, 殺之乃從政. 丘聞之也, 刳胎殺夭則麒麟不至郊, 竭澤涸漁則蛟龍不合陰陽, 覆巣毁卵則鳳皇不翔. 何則? 君子諱傷其類也. 夫鳥獸之於不義也尙知辟之, 而況乎丘哉!” 乃還息乎陬鄕, 作爲陬操以哀之. 而反乎衛, 入主蘧伯玉家.
20. 仏肸爲中牟宰. 趙簡子攻范ㆍ中行, 伐中牟. 仏肸畔, 使人召孔子. 孔子欲往. 子路曰: “由聞諸夫子, “其身親爲不善者, 君子不入也”. 今仏親以中牟畔, 子欲往, 如之何?” 孔子曰: “有是言也. 不曰堅乎, 磨而不磷: 不曰白乎, 涅而不淄. 我豈匏瓜也哉, 焉能繋而不食?” 孔子擊磬. 有荷蕢而過門者, 曰: “有心哉, 擊磬乎! 硜硜乎, 莫己知也夫而已矣!”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 十日不進. 師襄子曰: “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已習其曲矣, 未得其數也.” 有閒, 曰: “已習其數, 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志也.” 有閒, 曰: “已習其志, 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爲人也.” 有閒, (曰有所穆然深思焉, 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 曰: “丘得其爲人, 黯然而黒, 幾然而長, 眼如望羊, 如王四國, 非文王其誰能爲此也!” 師襄子辟席..
19. 衛霊公聞孔子來, 喜, 郊迎. 問曰: “蒲可伐乎?” 對曰: “可.” 霊公曰: “吾大夫以爲不可. 今蒲, 衛之所以待晉楚也, 以衛伐之, 無乃不可乎?” 孔子曰: “其男子有死之志, 婦人有保西河之志. 吾所伐者不過四五人.” 霊公曰: “善.” 然不伐蒲. 霊公老, 怠於政, 不用孔子. 孔子喟然歎曰: “苟有用我者, 期月而已, 三年有成.” 孔子行.
18. 過蒲, 会公叔氏以蒲畔, 蒲人止孔子. 弟子有公良孺者, 以私車五乘從孔子. 其爲人長賢, 有勇力, 謂曰: “吾昔從夫子遇難於匡, 今又遇難於此, 命也已. 吾與夫子再罹難, 寧鬪而死.” 鬪甚疾. 蒲人懼, 謂孔子曰: “苟毋適衛, 吾出子.” 與之盟, 出孔子東門. 孔子遂適衛. 子貢曰: “盟可負邪?” 孔子曰: “要盟也, 神不聽.”
17. 有隼集于陳廷而死, 楛矢貫之, 石砮, 矢長尺有咫. 陳湣公使使問仲尼. 仲尼曰: “隼來遠矣, 此肅愼之矢也. 昔武王克商, 通道九夷百蛮, 使各以其方賄來貢, 使無忘職業. 於是肅愼貢楛矢石砮, 長尺有咫. 先王欲昭其令德, 以肅愼矢分大姫, 配虞胡公而封諸陳. 分同姓以珍玉, 展親: 分異姓以遠職, 使無忘服. 故分陳以肅愼矢.” 試求之故府, 果得之.孔子居陳三歲, 会晉楚争彊, 更伐陳, 及吳侵陳, 陳常被冦. 孔子曰: “歸與歸與! 吾党之小子狂簡, 進取不忘其初.” 於是孔子去陳.
16. 孔子遂至陳, 主於司城貞子家. 歲余, 吳王夫差伐陳, 取三邑而去. 趙鞅伐朝歌. 楚圍蔡, 蔡遷于吳. 吳敗越王句践会稽.
15. 孔子去曹適宋, 與弟子習禮大樹下. 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 拔其樹. 孔子去. 弟子曰: “可以速矣.” 孔子曰: “天生德於予, 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適鄭, 與弟子相失, 孔子独立郭東門. 鄭人或謂子貢曰: “東門有人, 其顙似堯, 其項類皐陶, 其肩類子産, 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 纍纍若喪家之狗.” 子貢以實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 “形状, 末也. 而謂似喪家之狗, 然哉! 然哉!”
14. 將適陳, 過匡, 顔刻爲僕, 以其策指之曰: “昔吾入此, 由彼欠也.” 匡人聞之, 以爲魯之陽虎. 陽虎嘗暴匡人, 匡人於是遂止孔子. 孔子状類陽虎, 拘焉五日, 顔淵後, 子曰: “吾以汝爲死矣.” 顔淵曰: “子在, 回何敢死!” 匡人拘孔子益急, 弟子懼. 孔子曰: “文王旣没, 文不在茲乎? 天之將喪斯文也, 後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 天之未喪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使從者爲甯武子臣於衛, 然後得去.去即過蒲. 月余, 反乎衛, 主蘧伯玉家. 霊公夫人有南子者, 使人謂孔子曰: “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爲兄弟者, 必見寡小君. 寡小君願見.” 孔子辞謝, 不得已而見之. 夫人在絺帷中. 孔子入門, 北面稽首. 夫人自帷中再拜, 環珮玉声璆然. 孔子曰: “吾鄕爲弗見, 見之禮答焉.” 子路不說. 孔子矢之曰: “予所不者, 天厭之! 天厭之!” 居衛月余, 霊公..
13. 孔子遂適衛, 主於子路妻兄顔濁鄒家. 衛霊公問孔子: “居魯得祿幾何?” 對曰: “奉粟六萬.” 衛人亦致粟六萬. 居頃之, 或譖孔子於衛霊公. 霊公使公孫余仮一出一入. 孔子恐獲罪焉, 居十月, 去衛.
12. 定公十四年, 孔子年五十六, 由大司冦行摂相事, 有喜色. 門人曰: “聞君子禍至不懼, 福至不喜.” 孔子曰: “有是言也. 不曰“樂其以貴下人” 乎?” 於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 與聞國政三月, 粥羔豚者弗飾賈: 男女行者別於塗: 塗不拾遺: 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 皆予之以歸.齊人聞而懼, 曰: “孔子爲政必霸, 霸則吾地近焉, 我之爲先并矣. 盍致地焉?” 黎鉏曰: “請先嘗沮之: 沮之而不可則致地, 庸遅乎!” 於是選齊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 皆衣文衣而舞康樂, 文馬三十駟, 遺魯君. 陳女樂文馬於魯城南高門外, 季桓子微服往觀再三, 將受, 乃語魯君爲周道游, 往觀終日, 怠於政事. 子路曰: “夫子可以行矣.” 孔子曰: “魯今且郊, 如致膰乎大夫, 則吾猶可以止.” 桓子卒受齊女樂, 三日不聽政: 郊, 又不致膰俎於大夫. 孔子遂行, 宿乎屯. 而師己送, ..
11. 孔子趨而進, 歷階而登, 不盡一等, 擧袂而言曰: “吾兩君爲好会, 夷狄之樂何爲於此! 請命有司!” 有司卻之, 不去, 則左右視晏子與景公. 景公心怍, 麾而去之. 有頃, 齊有司趨而進曰: “請奏宮中之樂.” 景公曰: “諾.” 優倡侏儒爲戲而前. 孔子趨而進, 歷階而登, 不盡一等, 曰: “匹夫而營惑諸侯者罪當誅! 請命有司!” 有司加法焉, 手足異處. 景公懼而動, 知義不若, 歸而大恐, 告其群臣曰: “魯以君子之道輔其君, 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敎寡人, 使得罪於魯君, 爲之柰何?” 有司進對曰: “君子有過則謝以質, 小人有過則謝以文. 君若悼之, 則謝以質.” 於是齊侯乃歸所侵魯之鄆ㆍ汶陽ㆍ龜陰之田以謝過.定公十三年夏, 孔子言於定公曰: “臣無藏甲, 大夫毋百雉之城.” 使仲由爲季氏宰, 將堕三都. 於是叔孫氏先堕郈. 季氏將堕費, 公山不狃ㆍ叔孫輒率費人襲魯...
10. 定公十年春, 及齊平. 夏, 齊大夫黎鉏言於景公曰: “魯用孔丘, 其勢危齊.” 乃使使告魯爲好会, 会於夾谷. 魯定公且以乘車好往. 孔子摂相事, 曰: “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 有武事者必有文備. 古者諸侯出疆, 必具官以從. 請具左右司馬.” 定公曰: “諾.” 具左右司馬. 会齊侯夾谷, 爲壇位, 土階三等, 以会遇之禮相見, 揖讓而登. 献酬之禮畢, 齊有司趨而進曰: “請奏四方之樂.” 景公曰: “諾.” 於是旍旄羽袚矛戟剣撥鼓噪而至.
9. 定公八年, 公山不狃不得意於季氏, 因陽虎爲亂, 欲廢三桓之適, 更立其庶孽陽虎素所善者, 遂執季桓子. 桓子詐之, 得脱. 定公九年, 陽虎不勝, 奔于齊. 是時孔子年五十. 公山不狃以費畔季氏, 使人召孔子. 孔子循道弥久, 温温無所試, 莫能己用, 曰: “蓋周文武起豊鎬而王, 今費雖小, 儻庶幾乎!” 欲往. 子路不說, 止孔子. 孔子曰: “夫召我者豈徒哉? 如用我, 其爲東周乎!” 然亦卒不行. 其後定公以孔子爲中都宰, 一年, 四方皆則之. 由中都宰爲司空, 由司空爲大司冦.
8. 桓子嬖臣曰仲梁懷, 與陽虎有隙. 陽虎欲逐懷, 公山不狃止之. 其秋, 懷益驕, 陽虎執懷. 桓子怒, 陽虎因囚桓子, 與盟而醳之. 陽虎由此益輕季氏. 季氏亦僭於公室, 陪臣執國政, 是以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於正道. 故孔子不仕, 退而脩詩書禮樂, 弟子弥衆, 至自遠方, 莫不受業焉.
7. 孔子年四十二, 魯昭公卒於乾侯, 定公立. 定公立五年, 夏, 季平子卒, 桓子嗣立. 季桓子穿井得土缶, 中若羊, 問仲尼云“得狗”. 仲尼曰: “以丘所聞, 羊也. 丘聞之, 木石之怪蘷ㆍ罔閬, 水之怪龍ㆍ罔象, 土之怪墳羊.” 吳伐越, 堕会稽, 得骨節專車. 吳使使問仲尼: “骨何者最大?” 仲尼曰: “禹致群神於会稽山, 防風氏後至, 禹殺而戮之, 其節專車, 此爲大矣.” 吳客曰: “誰爲神?” 仲尼曰: “山川之神足以綱紀天下, 其守爲神, 社稷爲公侯, 皆属於王者.” 客曰: “防風何守?” 仲尼曰: “汪罔氏之君守封ㆍ禺之山, 爲釐姓. 在虞ㆍ夏ㆍ商爲汪罔, 於周爲長翟, 今謂之大人.” 客曰: “人長幾何?” 仲尼曰: “僬僥氏三尺, 短之至也. 長者不過十之, 數之極也.” 於是吳客曰: “善哉聖人!”
6. 景公問政孔子, 孔子曰: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景公曰: “善哉! 信如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雖有粟, 吾豈得而食諸!” 他日又復問政於孔子, 孔子曰: “政在節財.” 景公說, 將欲以尼谿田封孔子. 晏嬰進曰: “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 倨傲自順, 不可以爲下: 崇喪遂哀, 破産厚葬, 不可以爲俗: 游說乞貸, 不可以爲國. 自大賢之息, 周室旣衰, 禮樂欠有閒. 今孔子盛容飾, 繁登降之禮, 趨詳之節, 累世不能殫其學, 當年不能究其禮. 君欲用之以移齊俗, 非所以先細民也.” 後景公敬見孔子, 不問其禮. 異日, 景公止孔子曰: “奉子以季氏, 吾不能.” 以季孟之閒待之. 齊大夫欲害孔子, 孔子聞之. 景公曰: “吾老矣, 弗能用也.” 孔子遂行, 反乎魯.
5. 孔子年三十五, 而季平子與郈昭伯以鬪雞故得罪魯昭公, 昭公率師擊平子, 平子與孟氏ㆍ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 昭公師敗, 奔於齊, 齊處昭公乾侯. 其後頃之, 魯亂. 孔子適齊, 爲高昭子家臣, 欲以通乎景公. 與齊太師語樂, 聞韶音, 學之, 三月不知肉味, 齊人称之.
4. 是時也, 晉平公淫, 六卿擅權, 東伐諸侯: 楚霊王兵彊, 陵轢中國: 齊大而近於魯. 魯小弱, 附於楚則晉怒: 附於晉則楚來伐: 不備於齊, 齊師侵魯. 魯昭公之二十年, 而孔子蓋年三十矣. 齊景公與晏嬰來適魯, 景公問孔子曰: “昔秦穆公國小處辟, 其霸何也?” 對曰: “秦, 國雖小, 其志大: 處雖辟, 行中正. 身擧五羖, 爵之大夫, 起纍紲之中, 與語三日, 授之以政. 以此取之, 雖王可也, 其霸小矣.” 景公說.
3. 孔子貧且賤. 及長, 嘗爲季氏史, 料量平: 嘗爲司職吏而畜蕃息. 由是爲司空. 已而去魯, 斥乎齊, 逐乎宋ㆍ衛, 困於陳蔡之閒, 於是反魯. 孔子長九尺有六寸, 人皆謂之“長人” 而異之. 魯復善待, 由是反魯. 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 “請與孔子適周.” 魯君與之一乘車, 兩馬, 一豎子俱, 適周問禮, 蓋見老子云. 辞去, 而老子送之曰: “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 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貴, 窃仁人之号, 送子以言, 曰: “聡明深察而近於死者, 好議人者也. 博辯廣大危其身者, 發人之惡者也. 爲人子者毋以有己, 爲人臣者毋以有己.” ” 孔子自周反于魯, 弟子稍益進焉.
2. 孔子要絰, 季氏饗士, 孔子與往. 陽虎絀曰: “季氏饗士, 非敢饗子也.” 孔子由是退. 孔子年十七, 魯大夫孟釐子病且死, 誡其嗣懿子曰: “孔丘, 聖人之後, 滅於宋. 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讓厲公. 及正考父佐戴ㆍ武ㆍ宣公, 三命茲益恭, 故鼎銘云: “一命而僂, 再命而傴, 三命而俯, 循牆而走, 亦莫敢余侮. 饘於是, 粥於是, 以餬余口.” 其恭如是. 吾聞聖人之後, 雖不當世, 必有達者. 今孔丘年少好禮, 其達者歟? 吾即没, 若必師之.” 及釐子卒, 懿子與魯人南宮敬叔往學禮焉. 是歲, 季武子卒, 平子代立.
1. 孔子生魯昌平鄕陬邑. 其先宋人也, 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 伯夏生叔梁紇. 紇與顔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禱於尼丘得孔子. 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頂, 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 姓孔氏. 丘生而叔梁紇死, 葬於防山. 防山在魯東, 由是孔子疑其父墓處, 母諱之也. 孔子爲兒嬉戲, 常陳俎豆, 設禮容. 孔子母死, 乃殯五父之衢, 蓋其愼也. 陬人輓父之母誨孔子父墓, 然後往合葬於防焉.
47. 공자세가(孔子世家) 1. 孔子生魯昌平鄕陬邑. 其先宋人也, 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 伯夏生叔梁紇. 紇與顔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禱於尼丘得孔子. 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頂, 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 姓孔氏. 丘生而叔梁紇死, 葬於防山. 防山在魯東, 由是孔子疑其父墓處, 母諱之也. 孔子爲兒嬉戲, 常陳俎豆, 設禮容. 孔子母死, 乃殯五父之衢, 蓋其愼也. 陬人輓父之母誨孔子父墓, 然後往合葬於防焉. 2. 孔子要絰, 季氏饗士, 孔子與往. 陽虎絀曰: “季氏饗士, 非敢饗子也.” 孔子由是退. 孔子年十七, 魯大夫孟釐子病且死, 誡其嗣懿子曰: “孔丘, 聖人之後, 滅於宋. 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讓厲公. 及正考父佐戴ㆍ武ㆍ宣公, 三命茲益恭, 故鼎銘云: “一命而僂, 再命而傴, 三命而俯, 循牆而走, 亦莫敢余侮. 饘於是, 粥於是, 以餬余口...
30. 三月, 遂東幸緱氏, 禮登中嶽太室. 從官在山下聞若有言“萬歲” 云. 問上, 上不言: 問下, 下不言. 於是以三百戶封太室奉祠, 命曰崇高邑. 東上泰山, 山之草木葉未生, 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顚. 上遂東巡海上, 行禮祠八神. 齊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 然無驗者. 乃益發船, 令言海中神山者數千人求蓬萊神人. 公孫卿持節常先行候名山, 至東萊, 言夜見一人, 長數丈, 就之則不見, 見其跡甚大, 類禽獸云. 群臣有言見一老父牽狗, 言“吾欲見巨公” , 已忽不見. 上旣見大跡, 未信, 及群臣有言老父, 則大以爲僊人也. 宿留海上, 與方士傳車及閒使求僊人以千數.
29. 封禪 齊人丁公年九十餘, 曰: “封者, 合不死之名也. 秦皇帝不得上封. 陛下必欲上, 稍上卽無風雨, 遂上封矣.” 上於是乃令諸儒習射牛, 草封禪儀. 數年, 至且行. 天子旣聞公孫卿及方士之言, 黃帝以上封禪, 皆致怪物與神通, 欲放黃帝以嘗接神僊人蓬萊士, 高世比德於九皇, 而頗采儒術以文之. 群儒旣以不能辯明封禪事, 又牽拘於詩書古文而不敢騁. 上爲封祠器示群儒, 群儒或曰“不與古同” , 徐偃又曰“太常諸生行禮不如魯善” , 周霸屬圖封事, 於是上絀偃ㆍ霸, 盡罷諸儒弗用.
28. 其來年冬, 上議曰: “古者先振兵澤旅, 然後封禪.” 乃遂北巡朔方, 勒兵十餘萬, 還祭黃帝冢橋山, 澤兵須如. 上曰: “吾聞黃帝不死, 今有冢, 何也?” 或對曰: “黃帝已僊上天, 群臣葬其衣冠.” 卽至甘泉, 爲且用事泰山, 先類祠泰一. 自得寶鼎, 上與公卿諸生議封禪. 封禪用希曠絶, 莫知其儀禮, 而群儒采封禪尙書ㆍ周官ㆍ王制之望祀射牛事.
27. 其年, 旣滅南越, 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見. 上善之, 下公卿議, 曰: “民閒祠尙有鼓舞之樂, 今郊祠而無樂, 豈稱乎?” 公卿曰: “古者祀天地皆有樂, 而神祇可得而禮.” 或曰: “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 悲, 帝禁不止, 故破其瑟爲二十五弦.” 於是塞南越, 禱祠泰一ㆍ后土, 始用樂舞, 益召歌兒, 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
26. 公孫卿 其冬, 公孫卿候神河南, 見僊人跡緱氏城上, 有物若雉, 往來城上. 天子親幸緱氏城視跡. 問卿: “得毋效文成ㆍ五利乎?” 卿曰: “僊者非有求人主, 人主求之. 其道非少寬假, 神不來. 言神事, 事如迂誕, 積以歲乃可致.” 於是郡國各除道, 繕治宮觀名山神祠所, 以望幸矣.
25. 太史公ㆍ祠官寬舒等曰: “神靈之休, 祐福兆祥, 宜因此地光域立泰畤壇以明應. 令太祝領, (祀[秋]及臘閒祠. 三歲天子一郊見.” 其秋, 爲伐南越, 告禱泰一, 以牡荊畫幡日月北斗登龍, 以象天一三星, 爲泰一鋒, 名曰“靈旗”. 爲兵禱, 則太史奉以指所伐國. 而五利將軍使不敢入海, 之泰山祠. 上使人微隨驗, 實無所見. 五利妄言見其師, 其方盡, 多不讎. 上乃誅五利.
24. 十一月辛已朔旦冬至, 昧爽, 天子始郊拜泰一. 朝朝日, 夕夕月, 則揖: 而見泰一如雍禮. 其贊饗曰: “天始以寶鼎神筴授皇帝, 朔而又朔, 終而復始, 皇帝敬拜見焉.” 而衣上黃. 其祠列火滿壇, 壇旁烹炊具. 有司云“祠上有光焉”. 公卿言“皇帝始郊見泰一云陽, 有司奉瑄玉嘉牲薦饗. 是夜有美光, 及晝, 黃氣上屬天.”
23. 上遂郊雍, 至隴西, 西登空桐, 幸甘泉. 令祠官寬舒等具泰一祠壇, 壇放薄忌泰一壇, 壇三垓. 五帝壇環居其下, 各如其方, 黃帝西南, 除八通鬼道. 泰一所用, 如雍一畤物, 而加醴棗脯之屬, 殺一犛牛以爲俎豆牢具. 而五帝獨有俎豆醴進. 其下四方地, 爲餟食群神從者及北斗云. 已祠, 胙餘皆燎之. 其牛色白, 鹿居其中, 彘在鹿中, 水而洎之. 祭日以牛, 祭月以羊彘特. 泰一祝宰則衣紫及繡. 五帝各如其色, 日赤, 月白.
22. 鼎旣成, 有龍垂胡髥下迎黃帝. 黃帝上騎, 群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 乃上去. 餘小臣不得上, 乃悉持龍髥, 龍髥拔, 墮黃帝之弓. 百姓仰望黃帝旣上天, 乃抱其弓與龍胡髥號. 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 其弓曰烏號.”” 於是天子曰: “嗟乎! 吾誠得如黃帝, 吾視去妻子如脫躧耳.” 乃拜卿爲郎, 東使候神於太室.
21. 申功曰: “漢主亦當上封, 上封則能僊登天矣. 黃帝時萬諸侯, 而神靈之封居七千. 天下名山八, 而三在蠻夷, 五在中國. 中國華山ㆍ首山ㆍ太室ㆍ泰山ㆍ東萊, 此五山黃帝之所常遊, 與神會. 黃帝且戰且學僊. 患百姓非其道, 乃斷斬非鬼神者. 百餘歲然後得與神通. 黃帝郊雍上帝, 宿三月. 鬼臾區號大鴻, 死葬雍, 故鴻冢是也. 其後於黃帝接萬靈明廷. 明廷者, 甘泉也. 所謂寒門者, 谷口也. 黃帝釆首山銅, 鑄鼎荊山下.
20. 卿因所忠欲奏之. 所忠視其書不經, 疑其妄書, 謝曰: “寶鼎事已決矣, 尙何以爲!” 卿因嬖人奏之. 上大說, 召問卿. 對曰: “受此書申功, 申功已死.” 上曰: “申功何人也?” 卿曰: “申功, 齊人也. 與安期生通, 受黃帝言, 無書, 獨有此鼎書. 曰“漢興復當黃帝之時. 漢之聖者在高祖之孫且曾孫也. 寶鼎出而與神通, 封禪. 封禪七十二王, 唯黃帝得上泰山封”.
19. 郊祠 入海求蓬萊者, 言蓬萊不遠, 而不能至者, 殆不見其氣. 上乃遣望氣佐侯其氣云. 其秋, 上幸雍, 且郊. 或曰“五帝, 泰一之佐也. 宜立泰一而上親郊之”. 上疑未定. 齊人公孫卿曰: “今年得寶鼎, 其冬辛巳朔旦冬至, 與黃帝時等.” 卿有札書曰: “黃帝得寶鼎宛(侯[朐], 問於鬼臾區. 區對曰: “(黃帝得寶鼎神筴, 是歲己酉朔旦冬至, 得天之紀, 終而復始.” 於是黃帝迎日推筴, 後率二十歲得朔旦冬至, 凡二十推, 三百八十年. 黃帝僊登于天.”
18. 有司皆曰: “聞昔大帝興神鼎一, 一者一統, 天地萬物所繫終也. 黃帝作寶鼎三, 象天地人也. 禹收九牧之金, 鑄九鼎, 皆嘗鬺烹上帝鬼神. 遭聖則興, 遷于夏商. 周德衰, 宋之社亡, 鼎乃淪伏而不見. 頌云“自堂徂基, 自羊徂牛: 鼐鼎及鼒, 不虞不驁, 胡考之休”. 今鼎至甘泉, 光潤龍變, 承休無疆. 合茲中山, 有黃白雲降蓋, 若獸爲符, 路弓乘矢, 集獲壇下, 報祠大饗. 惟受命而帝者心知其意而合德焉. 鼎宜見於祖禰, 藏於帝廷, 以合明應.” 制曰: “可.”
17. 寶鼎 其夏六月中, 汾陰巫錦爲民祠魏脽后土營旁, 見地如鉤狀, 掊視得鼎. 鼎大異於衆鼎, 文鏤毋款識, 怪之, 言吏. 吏告河東太守勝, 勝以聞. 天子使使驗問巫錦得鼎無姦詐, 乃以禮祠, 迎鼎至甘泉, 從行, 上薦之. 至中山, 晏溫, 有黃雲蓋焉. 有麃過, 上自射之, 因以祭云. 至長安, 公卿大夫皆議請尊寶鼎. 天子曰: “閒者河溢, 歲數不登, 故巡祭后土, 祈爲百姓育谷. 今年豐廡未有報, 鼎曷爲出哉?”
16. 於是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將軍” , 使使衣羽衣, 夜立白茅上, 五利將軍亦衣羽衣, 立白茅上受印, 以示弗臣也. 而佩“天道” 者, 且爲天子道天神也. 於是五利常夜祠其家, 欲以下神. 神未至而百鬼集矣, 然頗能使之. 其後治裝行, 東入海, 求其師云. 大見數月, 佩六印, 貴振天下, 而海上燕齊之閒, 莫不搤捥而自言有禁方, 能神僊矣.
15. 난대(欒大) 是時上方憂河決, 而黃金不就, 乃拜大爲五利將軍. 居月餘, 得四金印, 佩天士將軍ㆍ地土將軍ㆍ大通將軍ㆍ天道將軍印. 制詔御史: “昔禹疏九江, 決四瀆. 閒者河溢皐陸, 隄繇不息. 朕臨天下二十有八年, 天若遺朕士而大通焉. 乾稱“蜚龍” , “鴻漸于般” , 意庶幾與焉. 其以二千戶封地士將軍大爲樂通侯.” 賜列侯甲第, 僮千人. 乘輿斥車馬帷帳器物以充其家. 又以衛長公主妻之, 齎金萬斤, 更名其邑曰當利公主. 天子親如五利之第. 使者存問所給, 連屬於道. 自大主將相以下, 皆置酒其家, 獻遺之.
14. 大言曰: “臣嘗往來海中, 見安期ㆍ羨門之屬. 顧以爲臣賤, 不信臣. 又以爲康王諸侯耳, 不足予方. 臣數言康王, 康王又不用臣. 臣之師曰: “黃金可成, 而河決可塞, 不死之藥可得, 僊人可致也.” 臣恐效文成, 則方士皆掩口, 惡敢言方哉!” 上曰: “文成食馬肝死耳. 子誠能脩其方, 我何愛乎!” 大曰: “臣師非有求人, 人者求之. 陛下必欲致之, 則貴其使者, 令有親屬, 以客禮待之, 勿卑, 使各佩其信印, 乃可使通言於神人. 神人尙肯邪不邪. 致尊其使, 然后可致也.” 於是上使先驗小方, 鬪旗, 旗自相觸擊.
13. 欒大 其春, 樂成侯上書言欒大. 欒大, 膠東宮人, 故嘗與文成將軍同師, 已而爲膠東王尙方. 而樂成侯姊爲康王后, 毋子. 康王死, 他姬子立爲王. 而康后有淫行, 與王不相中(得, 相危以法. 康后聞文成已死, 而欲自媚於上, 乃遣欒大因樂成侯求見言方. 天子旣誅文成, 後悔恨其早死, 惜其方不盡, 及見欒大, 大悅. 大爲人長美, 言多方略, 而敢爲大言, 處之不疑.
12. 其明年冬, 天子郊雍, 議曰: “今上帝朕親郊, 而后土毋祀, 則禮不答也.” 有司與太史公ㆍ 祠官寬舒等議: “天地牲角繭栗. 今陛下親祀后土, 后土宜於澤中圜丘爲五壇, 壇一黃犢太牢具, 已祠盡瘞, 而從祠衣上黃.” 於是天子遂東, 始立后土祠汾陰脽上, 如寬舒等議. 上親望拜, 如上帝禮. 禮畢, 天子遂至滎陽而還. 過雒陽, 下詔曰: “三代邈絶, 遠矣難存. 其以三十里地封周後爲周子南君, 以奉先王祀焉.” 是歲, 天子始巡郡縣, 侵尋於泰山矣.
11. 天子祓, 然后入. 因巫爲主人, 關飮食. 所欲者言行下. 又置壽宮ㆍ北宮, 張羽旗, 設供具, 以禮神君. 神君所言, 上使人受書其言, 命之曰“畫法”. 其所語, 世俗之所知也, 毋絶殊者, 而天子獨喜. 其事袐, 世莫知也. 其後三年, 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 不宜以一二數. 一元曰建元, 二元以長星曰元光, 三元以郊得一角獸曰元狩云.
10. 巫師 文成死明年, 天子病鼎湖甚, 巫醫無所不致, (至不愈. 游水發根乃言曰: “上郡有巫, 病而鬼下之.” 上召置祠之甘泉. 及病, 使人問神君. 神君言曰: “天子毋憂病. 病少愈, 强與我會甘泉.” 於是病愈, 遂幸甘泉, 病良已. 大赦天下, 置壽宮神君. 神君最貴者(大夫[太一], 其佐曰大禁ㆍ司命之屬, 皆從之. 非可得見, 聞其音, 與人言等. 時去時來, 來則風肅然也. 居室帷中. 時晝言, 然常以夜.
9. 居歲餘, 其方益衰, 神不至. 乃爲帛書以飯牛, 詳弗知也, 言此牛腹中有奇. 殺而視之, 得書, 書言其怪, 天子疑之. 有識其手書, 問之人, 果(爲[僞]書. 於是誅文成將軍而隱之. 其後則又作柏梁ㆍ 銅柱ㆍ承露僊人掌之屬矣.
8.. 其明年, 齊人少翁以鬼神方見上. 上有所幸王夫人, 夫人卒, 少翁以方術蓋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 天子自帷中望見焉. 於是乃拜少翁爲文成將軍, 賞賜甚多, 以客禮禮之. 文成言曰: “上卽欲與神通, 宮室被服不象神, 神物不至.” 乃作畫雲氣車, 及各以勝日駕車辟惡鬼. 又作甘泉宮, 中爲臺室, 畫天ㆍ地ㆍ泰一諸神, 而置祭具以致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