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管仲 (1016)
건빵이랑 놀자
40. 聖人之諾己也, 先論其理義, 計其可否, 義則諾, 不義則已, 可則諾, 不可則已, 故其諾未嘗不信也; 小人不義亦諾, 不可亦諾, 言而必諾, 故其諾未必信也. 故曰: “必諾之言, 不足信也.“
39. 聖人之求事也, 先論其理義, 計其可否. 故義則求之, 不義則止; 可則求之, 不可則止, 故其所得事者, 常爲身寶. 小人之求事也, 不論其理義, 不計其可否; 不義亦求之, 不可亦求之, 故其所得事者, 未嘗爲賴也. 故曰: “必得之事, 不足賴也.“
37. 天之裁大, 故能兼覆萬物, 地之裁大, 故能兼載萬物. 人主之裁大, 故容物多而衆人得比焉. 故曰: “裁大者衆之所比也.“
36. 擧一而爲天下長利者, 謂之擧長. 擧長則被其利者衆, 而德義之所見遠, 故曰: 擧長者可遠見也.
35. 小人者, 枉道而取容, 適主意而偸說, 備利而偸得. 如此者, 其得之雖速, 禍患之至亦急, 故聖人去而不用也. 故曰: “其計也速而憂在近者, 往而勿召也.“
34. 聖人擇可言而后言, 擇可行而后行. 偸得利而后有害, 偸得樂而后有憂者, 聖人不爲也. 故聖人擇言必顧其累, 擇行必顧其憂, 故曰: “顧憂者可與致道.“
33. 明主之慮事也, 爲天下計者, 謂之譕臣. 譕臣則海內被其澤, 澤布于天下, 后世享其功久遠而利愈多. 故曰: “譕臣者可與遠擧.“
32. 毁訾賢者之謂訾, 推譽不肖之謂讏. 訾讏之人得用, 則人主之明蔽, 而毁譽之言起. 任之大事, 則事不成而禍患至. 故曰: “訾讏之人勿與任大.“
31. 爲主而惠, 爲父母而慈, 爲臣下而忠, 爲子婦而孝, 四者人之高行也. 高行在身, 雖有小過, 不爲不肖. 所謂大山者, 山之高者也, 雖有小隈, 不以爲深. 故曰: “大山之隈, 奚有于深?“
30. 爲主而賊, 爲父母而暴, 爲臣下而不忠, 爲子婦而不孝, 四者人之大失也. 大失在身, 雖有小善, 不得爲賢. 所謂平原者, 下澤也, 雖有小封, 不得爲高, 故曰: “平原之隰, 奚有于高?“
29. 明主之使遠者來而近者親也, 爲之在心. 所謂夜行者, 心行也. 能心行德, 則天下莫能與之爭矣. 故曰: “唯夜行者獨有之乎?“
28. 莅民如父母, 則民親愛之; 道之純厚, 遇之有實, 雖不言曰吾親民, 而民親矣. 莅民如仇讎, 則民疏之; 道之不厚, 遇之無實, 詐僞竝起, 雖言曰吾親民, 民不親也. 故曰: “親近者言無事焉.“
27. 民, 利之則來, 害之則去. 民之從利也, 如水之走下, 于四方無擇也. 故欲來民者, 先起其利, 雖不召而民自至; 設其所惡, 雖召之而民不來也. 故曰: “召遠者使無爲焉.“
26. 奚仲之爲車器也, 方圜曲直皆中規矩鉤繩, 故機旋相得, 用之牢利, 成器堅固; 明主, 猶奚仲也, 言辭動作, 皆中術數, 故衆理相當, 上下相親. 巧者, 奚仲之所以爲器也, 主之所以爲治也; 斲削者, 斤刀也; 故曰: “奚仲之巧非斲削也.“
25. 造父, 善馭馬者也, 善視其馬, 節其飮食, 度量馬力, 審其足走, 故能取遠道而馬不罷; 明主猶造父也, 善治其民, 度量其力, 審其技能, 故立功而民不困傷. 故術者, 造父之所以取遠道也, 主之所以立功名也; 馭者, 操轡也. 故曰: “造父之術非馭也.“
24. 羿, 古之善射者也, 調和其弓矢而堅守之; 其操弓也, 審其高下, 有必中之道, 故能多發而多中. 明主, 猶羿也, 平和其法, 審其廢置而堅守之, 有必治之道, 故能多擧而多當. 道者, 羿之所以必中也, 主之所以必治也; 射者, 弓弦發矢也. 故曰: “羿之道非射也.“
23. 鬼神助之, 天地與之, 擧事而有福; 亂主之動作失義理, 號令逆民心, 誅殺不當其罪, 賞賜不當其功, 故雖用犠牲珪璧禱于鬼神, 鬼神不助, 天地不與, 擧事而有禍. 故曰: “犠牲珪璧, 不足以享鬼神.“ 主之所以爲功者, 富强也; 故國富兵强, 則諸侯服其政, 鄰敵畏其威, 雖不明寶幣事諸侯, 諸侯不敢犯也. 主之所以爲罪者, 貧弱也; 故國貧兵弱, 戰則不勝, 守則不固, 雖出名器重寶以事鄰敵, 不免于死亡之患. 故曰: “主功有素, 寶幣奚爲?“
22. 明主之動靜得理義, 號令順民心, 誅殺當其罪, 賞賜當其功, 故雖不用犠牲珪璧禱于鬼神,
21. 道行則君臣親, 父子安, 諸生育. 故明主之務, 務在行道, 不顧小物. 燕爵, 物之小者也, 故曰: “燕爵之集, 道行不顧.“
20. 無儀法程式, 蜚搖而無所定, 謂之蜚蓬之問. 蜚蓬之問, 明主不聽也; 無度之言, 明主不許也. 故曰: “蜚蓬之問, 不在所賓.“
19. 紂之爲主也, 勞民力, 奪民財, 危民死, 冤暴之令, 加于百姓; 憯毒之使, 施于天下. 故大臣不親, 小民疾怨, 天下叛之而願爲文王臣者, 紂自取之也. 故曰: “紂之失也.“
18. 濟濟者, 誠莊事斷也; 多士者, 多長者也. 周文王誠莊事斷, 故國治; 其群臣明理以佐主, 故主明. 主明而國治, 竟內被其利澤, 殷民擧首而望文王, 願爲文王臣. 故曰: “濟濟多士, 殷民化之.“
17. 將將鴻鵠, 貌之美者也, 貌美故民歌之; 德義者, 行之美者也, 德義美故民樂之. 民之所歌樂者, 美行德義也, 而明主鴻鵠有之. 故曰: “鴻鵠將將, 維民歌之.“
16. 人主立其度量, 陳其分職, 明其法式, 以蒞其民, 而不以言先之, 則民循正. 所謂抱蜀者, 祠器也. 故曰: “抱蜀不言而廟堂旣修.“
15. 明主之治天下也, 靜其民而不擾, 佚其民而不勞. 不擾則民自循, 不勞則民自試, 故曰: “上無事而民自試.“
14. 人主出言, 順于理, 合于民情, 則民受其辭. 民受其辭則名聲章, 故曰: “受辭者名之運也.“
13. 法立而民樂之, 令出而民銜之, 法令這合于民心, 如符節之相得也, 則主尊顯. 故曰: “銜令者, 君之尊也.“
12. 起居時, 飮食節, 寒暑適, 則身利而壽命益; 起居不時, 飮食不節, 寒暑不適, 則形體累而壽命損. 人惰而侈則貧, 力而儉則富. 夫物莫虛至, 必有以也. 故曰: “壽夭貧富, 無徒歸也.“
11. 人主之所以使下盡力而親上者, 必爲天下致利除害也. 故德澤加于天下, 惠施厚于萬物; 父子得以安, 群生得以育. 故萬民歡盡其力而樂爲上用, 入則務本疾作以實倉廩, 出則盡節死敵以安社稷, 雖勞苦卑辱而不敢告也, 此賤人之所以亡其卑也. 故曰: “賤有以亡卑.“
10. 人主之所以令則行禁則止者, 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惡也. 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惡死, 莫不欲利而惡害. 故上令于生, 利人, 則令行; 禁于殺, 害人, 則禁止. 令之所以行者, 必民樂其政也, 而令乃行, 故曰: “貴有以行令也.“
9. 風, 漂物者也, 風之所漂, 不避貴賤美惡; 雨, 濡物者也, 雨之所墮, 不避小大强弱. 風雨至公而無私, 所行無常鄕, 人雖遇漂濡而莫之怨也, 故曰: “風雨無鄕而怨怒不及.“
8. 虎豹, 獸之猛者也, 居深林廣澤之中則人畏其威而載之; 人主, 天下之有勢者也, 深居則人畏其勢. 故虎豹去其幽而近于人, 則人得之而易其威; 人主去其門而迫于民, 則民輕之而傲其勢. 故曰: “虎豹托幽而威可載也.“
7. 蛟龍, 水蟲之神者也, 乘于水則神立, 失于水則神廢; 人主, 天下之有威者也, 得民則威立, 失民則威廢. 蛟龍待得水而后立其神, 人主待得民而后成其威, 故曰: “蛟龍得水而神可立也.“
6. 天覆萬物而制之, 地載萬物而養之, 四時生長萬物而收藏之, 古以至今, 不更其道, 故曰: “古今一也.“
5. 春者, 陽氣始上, 故萬物生; 夏者, 陽氣畢上, 故萬物長; 秋者, 陰氣始下, 故萬物收; 冬者, 陰氣畢下, 故萬物藏. 故春夏生長, 秋冬收藏, 四時之節也; 賞賜刑罰, 主之節也. 四時未嘗不生殺生, 主未嘗不賞罰也, 故曰: “春秋冬夏不更其節也.“
4. 地生養萬物, 地之則也; 治安百姓, 主之則也; 敎護家事, 父母之則也; 正諫死節, 臣下之則也; 盡力共養, 子婦之則也. 地不易其則, 故萬物生焉; 主不易其則, 故百姓安焉; 父母不易其則, 故家事辦焉; 臣下不易其則, 故主無過失; 子女不易其則, 故親養備具. 故用則者安, 不用則者危. 地未嘗易, 其所以安也, 故曰: “地不易其則.“
3. 天, 覆萬物, 制寒暑, 行日月, 次星辰, 天之常也, 治之以理, 終而復始; 主, 牧萬民, 治天下, 莅百官, 主之常也, 治之以法, 終而復始; 和子孫, 屬親戚, 父母之常也, 治之以義, 終而復始; 敦敬忠信, 臣下之常也, 以事其主, 終而復始; 愛親善養, 思敬奉敎, 子婦之常也, 以事其親, 終而復始. 故天不失其常, 則寒暑得其時, 日月星辰得其序; 主不失其常, 則群臣得其義, 百官守其事; 父母不失其常, 則子孫和順, 親戚相歡; 臣下不失其常, 則事無過失, 而官職政治; 子婦不失其常, 則長幼理而親疏和. 故用常者治, 失常者亂. 天未嘗變, 其所以治也, 故曰: “天不變其常.“
2. 淵者, 衆物之所生也, 能深而不涸, 則沈玉至; 主者, 人之所仰而生也, 能寬裕純厚而不苛忮, 則民人附; 父母者, 子婦之所受敎也, 能慈仁敎訓而不失理, 則子婦孝; 臣下者, 主之所用也, 能盡力事上, 則當于主; 子婦者, 親之所以安也, 能孝弟順親, 則當于親. 故淵涸而無水則沈玉不至, 主苛而無厚則萬民不附, 父母暴而無恩則子婦不親, 臣下隨而不忠則卑辱困窮, 子婦不安親則禍憂至. 故淵不涸則所欲者至, 涸則不至, 故曰: “淵深而不涸則沈玉極.“
1. 山者, 物之高者也; 惠者, 主之高行也; 慈者, 父母之高行也; 忠者, 臣之高行也; 孝者, 子婦之高行也. 故山高而不崩則祈羊至, 主惠而不解則民奉養, 父母慈而不解則子婦順, 臣下忠而不解則爵祿至, 子婦孝而不解則美名附. 故節高而不解則所欲得矣, 解則不得, 故曰: “山高而不崩則祈羊至矣.“
제자직(弟子職) 제오십구(第五十九) 雜篇十 1. 先生施敎, 弟子是則, 溫恭自虛, 所受是極. 見善從之, 聞義則服; 溫柔孝悌, 毋驕恃力; 赤毋虛邪, 行必正直; 游居有常, 必就有德; 顔色整齊, 中心必式; 夙興夜寐, 衣帶必飾. 朝益暮習, 小心翼翼; 一此不解, 是謂學則. 2. 少者之事, 夜寐蚤作. 旣拚盥漱, 執事有恪, 攝衣共盥, 先生乃作. 沃盥徹盥, 汎拚正席, 先生乃坐. 出入恭敬, 如見賓客. 危坐鄕師, 顔色毋怍. 3. 受業之紀, 必由長始; 一周則然, 其余則否. 始誦必作, 其次則已. 凡言與行, 思中以爲紀, 古之將興者, 必由此始. 后至就席狹坐則起. 若有賓客, 弟子駿作, 對客無讓, 應且遂行, 趨進受命. 所求雖不在, 必以命反. 反坐復業, 若有所疑, 奉手問之. 師出皆起. 4. 至于食時, 先生將食, 弟子饌饋. 攝衽盥漱, 跪..
8. 先生將息, 弟子皆起, 敬奉枕席, 問所何趾, 俶衽則請, 有常有否. 先生旣息, 各就其友, 相切相磋, 各長其儀. 周則復始, 是謂弟子之紀.
7. 昏將擧火, 執燭隅坐. 錯總之法, 橫于坐所, 櫛之遠近, 乃承厥火, 居句如矩. 蒸間容蒸, 然者處下, 奉椀以爲緖. 右手執燭, 左手正櫛, 有墮代燭, 交坐毋倍尊者, 乃取厥櫛, 遂出是去.
6. 凡拚之道, 實水于盤, 攘臂袂及肘, 堂上則播灑, 室中握手. 執箕膺揲, 厥中有帚. 入戶而立, 其儀不忒. 執帚下箕, 倚于戶側. 凡拚之紀, 必由奧始, 俯仰磬折, 拚毋有徹, 拚前而退, 聚于戶內; 坐板排之, 以葉適己, 實帚于箕. 先生若作, 乃興而辭, 坐執而立, 遂出棄之. 旣拚反立, 是協是稽. 暮食復禮.
5. 先生有命, 弟子乃食, 以齒相要, 坐必盡席, 飯必奉擥, 羹不以手, 亦有據膝, 毋有隱肘, 旣食乃飽, 循咡覆手, 振衽掃席, 已食者作, 摳衣而降. 旋而鄕席, 各徹其餽, 如于賓客. 旣徹幷器, 乃還而立.
4. 至于食時, 先生將食, 弟子饌饋. 攝衽盥漱, 跪坐而饋. 置醬錯食, 陳膳毋悖. 凡置彼食, 鳥獸魚鱉, 必先菜羹, 羹胾中別, 胾在醬前, 其設要方; 飯是爲卒, 左酒右醬. 告具而退, 奉手而立. 三飯二斗, 左執虛豆. 右執狹匕, 周還而貳, 唯嗛之視. 同嗛以齒, 周則有始, 柄尺不跪, 是謂貳紀. 先生已食, 弟子乃徹, 趨走進漱, 拚前斂祭.
3. 受業之紀, 必由長始; 一周則然, 其余則否. 始誦必作, 其次則已. 凡言與行, 思中以爲紀, 古之將興者, 必由此始. 后至就席狹坐則起. 若有賓客, 弟子駿作, 對客無讓, 應且遂行, 趨進受命. 所求雖不在, 必以命反. 反坐復業, 若有所疑, 奉手問之. 師出皆起.
2. 少者之事, 夜寐蚤作. 旣拚盥漱, 執事有恪, 攝衣共盥, 先生乃作. 沃盥徹盥, 汎拚正席, 先生乃坐. 出入恭敬, 如見賓客. 危坐鄕師, 顔色毋怍.
1. 先生施敎, 弟子是則, 溫恭自虛, 所受是極. 見善從之, 聞義則服; 溫柔孝悌, 毋驕恃力; 赤毋虛邪, 行必正直; 游居有常, 必就有德; 顔色整齊, 中心必式; 夙興夜寐, 衣帶必飾. 朝益暮習, 小心翼翼; 一此不解, 是謂學則.
지원(地員) 제오십팔(第五十八) 雜篇九 1. 夫管仲之匡天下也, 其施七尺. 瀆田悉徙, 五種無不宜, 其立后而手實, 其木宜蚖, 菕與杜, 松, 其草宜楚棘. 見是土也, 命之曰五施; 五七三十五尺而至于泉, 呼音中角. 其水倉, 其民强. 2. 赤壚, 歷强肥, 五種無不宜. 其麻白, 其布黃, 其草宜白茅與雚, 其木宜赤棠. 見是土也, 命之曰四施, 四七二十八尺而至于泉, 呼音中商. 其水白而甘, 其民壽. 3. 黃唐, 無宜也, 唯宜黍秫也, 宜縣澤. 行廧落, 地潤數毁, 難以立邑置廧. 其草宜黍秫與茅, 其木宜櫄𢺕桑. 見是土也, 命之曰三施, 三七二十一尺而至于泉, 呼音中宮. 其泉黃而糗, 流徙. 4. 斥埴, 宜大菽與麥, 其草宜萯, 雚, 其木宜杞. 見是土也, 命之曰再施, 二七十四尺而至于泉, 呼音中羽. 其泉鹹, 水流徙. 5. 黑埴, 宜稻麥, 其草宜..
27. 鳧土之次, 曰五桀. 五桀之狀, 甚鹹以苦, 其物爲下, 其種, 白稻長狹. 蓄殖果木, 不如三土以十分之七. 凡下土三十物, 其種十二物. 凡土物九十, 其種三十六.
26. 觳土之次, 曰五鳧. 五鳧之狀, 堅而不骼, 其種, 陵稻, 黑鵝, 馬夫. 蓄殖果木, 不如三土以十分之七.
25. 五殖之次, 曰五觳. 五觳之狀, 婁婁然, 不忍水旱, 其種, 大菽細菽, 多白實. 蓄殖果木, 不如三土以十分之六.
24. 弘土之次, 曰五殖. 五殖之狀, 甚澤以疏, 離坼以臞塉, 其種, 鴈膳黑實, 朱跗黃實, 蓄殖果木, 不如三土以十分之六.
23. 猶土之次, 曰五𢎳. 五𢎳之狀如鼠肝, 其種靑梁, 黑莖黑秀. 蓄殖果木, 不如三土以十分之五.
22. 下土曰五猶. 五猶之狀如糞, 其種, 大華, 細華, 白莖黑秀. 蓄殖果木, 不如三土以十分之五.
21. 沙土之次, 曰五塥. 五塥之狀, 累然如僕累, 不忍水旱. 其種, 大樛杞, 細樛杞, 黑莖黑秀. 蓄殖果木, 不如三土以十分之四. 凡中土三十物, 種十二物.
20. 剽土之次, 曰五沙. 五沙之狀, 粟焉如屑, 塵厲. 其種, 大萯, 細萯, 白莖靑秀以蔓. 蓄殖果木, 不如三土以十分之四.
19. 壏土之次, 曰五剽. 五剽之狀, 華然如芬以脤. 其種大秬, 黑莖靑秀. 蓄殖果木, 不若三土以十分之四.
18. 纑土之次, 曰五壏, 五壏之狀, 芬焉若糠以肥. 其種, 大荔, 細荔, 靑莖黃秀. 蓄殖果木, 不若三土以十分之三.
17. 怷土之次, 曰五纑. 五纑之狀, 强力剛堅. 其種, 大邯鄲, 細邯鄲, 莖葉如枎櫄, 其粟大. 蓄殖果木, 不若三土以十分之三.
16. 中土曰五怷. 五怷之狀, 廩焉如壏, 潤溼以處. 其種, 大稷, 細稷, 赨莖黃秀慈, 忍水旱, 細粟如麻. 蓄殖果木, 不若三土以十分之三.
15. 壤土之次, 曰五浮. 五浮之狀, 捍然如米, 以葆澤, 不離不坼. 其種, 忍蘟, 忍葉如雚葉, 以長狐茸, 黃莖黑莖黑秀, 其粟大, 無不宜也. 蓄殖果木, 不如三土以十分之二. 凡上土三十物, 種十二物.
14. 蘟土之次, 曰五壤. 五壤之狀, 芬然若澤, 若屯土. 其種, 大水腸, 細水腸, 赨莖黃秀以慈, 忍水旱, 無不宜也. 蓄殖果木, 不若三土以十分之二, 是謂壤土.
13. 位土之次, 曰五蘟. 五蘟之狀, 黑土黑菭, 靑怵以肥, 芬然若灰. 其種櫑葛, 赨莖黃秀恚目, 其葉若苑. 以蓄殖果木, 不若三土以十分之二, 是謂蘟土.
12. 沃土之次, 曰五位. 五位之物, 五色雜英, 各有異章; 五位之狀, 不塥不灰, 靑怷以菭. 及其種, 大葦無, 細葦無, 赨莖白秀. 五位之土, 若在岡在陵, 在**在衍, 在丘在山, 皆宜竹, 箭, 求, 黽, 楢, 檀. 其山之淺, 有蘢與斥, 群木安逐, 條長數大; 其桑其松, 其杞其茸, 種木, 胥, 容, 楡, 桃, 柳, 楝; 群藥安生, 薑與桔梗, 小辛, 大蒙. 其山之梟, 多桔, 符, 楡; 其山之末, 有箭與苑; 其山之旁, 有彼黃虻, 及彼白昌, 山藜, 葦芒, 群藥安聚, 以圉民殃. 其林其漉, 其槐其楝, 其柞其谷, 群木安逐, 鳥獸安施, 旣有麋麃, 又且多鹿. 其泉靑黑, 其人輕直, 省事少食. 無高下, 葆澤以處, 是謂位土.
11. 粟土之次, 曰五沃. 五沃之物, 或赤或靑或黃或白或黑, 五沃五物, 各有異則; 五沃之狀, 剽怷槖土, 蟲易全處, 怷剽不白, 下乃以澤. 其種, 大苗細苗, 赨莖黑秀箭長. 五沃之土, 若在丘在山, 在陵在岡, 若在陬, 陵之陽, 其左其右, 宜彼群木, 桐, 柞, 枎, 櫄, 其彼白梓, 其梅其杏, 其桃其李, 其秀生莖起, 其棘其棠, 其槐其楊, 其楡其桑, 其杞其枋, 群木數大, 條直以長; 其陰則生之楂藜, 其陽則安樹之五麻, 若高若下, 不擇疇所, 其麻大者, 如箭如葦, 大長以美; 其細者, 如雚如蒸, 欲有與各; 大者不類, 小者則治, 揣而藏之, 若衆練絲. 五臭疇生蓮, 與, 蘪蕪, 藁本, 白芷. 其澤則多魚, 牧則宜牛羊. 其泉白靑, 其人堅勁, 寡有疥騷, 終無痟酲. 五沃之土, 乾而不斥, 湛而不澤, 無高下, 葆澤以處. 是謂沃土.
10. 九州之土, 爲九十物; 每州有常, 而物有次. 群土之長, 是唯五粟. 五粟之物, 或赤或靑或白或黑或黃, 五粟五章; 五粟之狀, 淖而不肕, 剛而不觳, 不濘車輪, 不汚手足. 其種, 大重細重, 白莖白秀, 無不宜也. 五粟之土, 若在陵在山, 在隫在衍, 其陰其陽, 盡宜桐柞, 莫不秀長. 其楡其柳, 其檿其桑, 其柘其櫟, 其槐其楊, 群木蕃滋數大, 條直以長. 其澤則多魚, 牧則宜牛羊. 其地其樊, 俱宜竹, 箭, 藻, 龜, 楢, 檀. 五臭生之, 薜荔, 白芷, 蘪蕪, 椒, 連; 五臭所校, 寡疾難老, 士女皆好, 其民工巧, 其泉黃白, 其人夷姤. 五粟之土, 乾而不挌, 湛而不澤, 無高下, 葆澤以處, 是謂粟土.
9. 凡草土之道, 各有谷造; 或高或下, 各有草土. 葉下于芰, 芰下于莧, 莧下于蒲, 蒲下于葦, 葦下于雚, 雚下于蔞, 蔞下于荓, 荓下于蕭, 蕭下于薜, 薜下于萑, 萑下于茅. 凡彼草物, 有十二衰, 各有所歸.
8. 山之上, 命之曰縣泉, 其地不乾, 其草如茅與走, 其木乃樠, 鑿之二尺, 乃至于泉. 山之上, 命曰復呂, 其草魚腸與蕕, 其木乃柳, 鑿之三尺而至于泉. 山之上, 命之曰泉英, 其草蘄, 白昌, 其木乃楊, 鑿之五尺而至于泉. 山之材, 其草兢與薔, 其木乃格, 鑿之二七十四尺而至于泉. 山之側, 其草葍與蔞, 其木乃品楡, 鑿之三七二十一尺而至于泉.
7. 墳延者, 六施, 六七四十二尺而至于泉. 陜之芳, 七施, 七七四十九尺而至于泉. 祀陜八施, 七八五十六尺而至于泉. 杜陵九施, 七九六十三尺而至于泉. 延陵十施, 七十尺而至于泉. 環陵十一施, 七十七尺而至于泉. 蔓山十二施, 八十四尺而至于泉. 付山十三施, 九十一尺而至于泉. 付山白徒十四施, 九十八尺而至于泉. 中陵十五施, 百五尺而至于泉. 靑山十六施, 百一十二尺而至于泉. 靑龍之所居, 庚泥不可得泉. 赤壤𠢕山十七施, 百一十九尺而至于泉, 其下淸商, 不可得泉. 𨹫山白壤十八施, 百二十六尺而至于泉, 其下騈石, 不可得泉. 徙山十九施, 百三十三尺而至于泉, 其下有灰壤, 不可得泉. 高陵土山二十施, 百四十尺而至于泉.
6. 凡聽徵, 如負猪豕覺而駭; 凡聽羽, 如鳴馬在野; 凡聽宮, 如牛鳴窌中; 凡聽商, 如離群羊; 凡聽角, 如雉登木以鳴, 音疾以淸. 凡將起五音凡首, 先主一而三之, 四開以合九九, 以是生黃鍾小素之首, 以成宮; 三分而益之以一, 爲百有八, 爲徵; 不無有三分而去其乘, 適足, 以是生商; 有三分, 而復于其所, 以是成羽; 有三分, 去其乘, 適足, 以是成角.
5. 黑埴, 宜稻麥, 其草宜苹蓨, 其木宜白棠. 見是土也, 命之曰一施, 七尺而至于泉, 呼音中徵. 其水黑而苦.
4. 斥埴, 宜大菽與麥, 其草宜萯, 雚, 其木宜杞. 見是土也, 命之曰再施, 二七十四尺而至于泉, 呼音中羽. 其泉鹹, 水流徙.
3. 黃唐, 無宜也, 唯宜黍秫也, 宜縣澤. 行廧落, 地潤數毁, 難以立邑置廧. 其草宜黍秫與茅, 其木宜櫄𢺕桑. 見是土也, 命之曰三施, 三七二十一尺而至于泉, 呼音中宮. 其泉黃而糗, 流徙.
2. 赤壚, 歷强肥, 五種無不宜. 其麻白, 其布黃, 其草宜白茅與雚, 其木宜赤棠. 見是土也, 命之曰四施, 四七二十八尺而至于泉, 呼音中商. 其水白而甘, 其民壽.
1. 夫管仲之匡天下也, 其施七尺. 瀆田悉徙, 五種無不宜, 其立后而手實, 其木宜蚖, 菕與杜, 松, 其草宜楚棘. 見是土也, 命之曰五施; 五七三十五尺而至于泉, 呼音中角. 其水倉, 其民强.
탁지(度地) 제오십칠(第五十七) 雜篇八 1. 昔者, 桓公問管仲曰: “寡人請問度地形而爲國者, 其何如而可?“ 管仲對曰: “夷吾之所聞, 能爲霸王者, 蓋天子聖人也. 故聖人之處國者, 必于不傾之地, 而擇地形之肥饒者; 鄕山, 左右經水若澤, 內爲落渠之寫, 因大川而注焉. 乃以其天材, 地之所生, 利養其人, 以育六畜, 天下之人皆歸其德而惠其義; 乃別制斷之, 州者謂之術, 不滿術者謂之里, 故百家爲里, 里十爲術, 術十爲州, 州十爲都, 都十爲霸國, 不如霸國者, 國也. 以奉天子, 天子有萬諸侯也, 其中有公, 侯, 伯, 子, 男焉. 天子中而處. 此謂因天之固, 歸地之利. 內爲之城, 城外爲之郭, 郭外爲之土閬, 地高則溝之, 下則隄之, 命之曰金城. 樹以荊棘, 上相穡著者, 所以爲固也. 歲修增而毋已, 時修增而毋已, 福及孫子, 此謂人命萬世無窮之利, ..
6. 桓公曰: “凡一年之中十二月, 作土功, 有時則爲之, 非其時而敗, 將何以待之?“ 管仲對曰: “常令水官之吏, 冬時行隄防, 可治者章而上之都, 都以春少事作之, 已作之后, 常案行. 隄有毁作, 大雨, 各葆其所, 可治者趣治, 以徒隷給; 大雨, 隄防可衣者衣之, 衝水, 可据者据之. 終歲以毋敗爲固, 此謂備之常時, 禍何從來? 所以然者, 獨水蒙壤, 自塞而行者, 江河之謂也. 歲高其隄, 所以不沒也. 春冬取土于中, 秋夏取土于外, 濁水入之, 不能爲敗.“ 桓公曰: “善. 仲父之語寡人畢矣, 然則寡人何事乎哉? 亟爲寡人敎側臣.“
5. 桓公曰: “寡人悖, 不知四害之服奈何?“ 管仲對曰: “冬作土功, 發地藏, 則夏多暴雨, 秋霖不止. 春不收枯骨朽脊, 伐枯木而去之, 則夏旱至矣, 夏有大露原煙, 噎下百草, 人釆食之傷人, 人多疾病而不止, 民乃恐殆. 君令五官之吏, 與三老, 里有司, 伍長行里順之, 令之家起火爲溫, 其田及宮中皆蓋井, 毋令毒下及食器, 將飮傷人. 有下蟲傷禾稼. 凡天災害之下也, 君子謹避之, 故不八九死也. 大寒, 大暑, 大風, 大雨, 其至不時者, 此謂四刑. 或遇以死, 或遇以生, 君子避之, 是亦傷人. 故吏者所以敎順也, 三老, 里有司, 伍長者, 所以爲率也. 五者已具, 民無願者, 願其畢也. 故常以冬日順三老, 里有司, 伍長, 以冬賞罰, 使各應其賞而服其罰. 五者不可害, 則君之法犯矣. 此示民而易見, 故民不比也.“
4. 桓公曰: “當何時作之?“ 管子曰: “春三月, 天地乾燥, 水糾列之時也, 山川涸落; 天氣下, 地氣上, 萬物交通; 故事已, 新事未起, 草木荑, 生可食; 寒暑調, 日夜分, 分之后, 夜日益短, 晝日益長, 利以作土功之事; 土乃益剛. 令甲士作隄大水之旁, 大其下, 小其上, 隨水而行; 地有不生草者, 必爲之囊, 大者爲之隄, 小者爲之防, 夾水四道, 禾稼不傷, 歲埤增之; 樹以荊棘, 以固其地, 雜之以柏楊, 以備決水. 民得其饒, 是謂流膏. 令下貧守之, 往往而爲界, 可以毋敗. 當夏三月, 天地氣壯, 大暑至, 萬物榮華. 利以疾薅殺草薉, 使令不欲擾, 命曰不長; 不利作土功之事, 放農焉, 利皆耗十分之五, 土功不成. 當秋三月, 山川百泉踴, 下雨降, 山水出, 海路距, 雨露屬, 天地湊汐. 利以疾作, 收斂毋留, 一日把, 百日餔, 民毋男女, ..
3. 桓公曰: “請問備五害之道?“ 管子對曰: “請除五害之說, 以水爲始. 請爲置水官, 令習水者爲吏, 大夫, 大夫佐各一人, 率部校長, 官佐, 各財足; 乃取水左右各一人, 使爲都匠水工, 令之行水道, 城郭, 隄川, 溝池, 官府, 寺舍及洲中. 當繕治者, 給卒財足. 令曰: 常以秋歲末之時, 閱其民, 案家人比地, 定什伍口數, 別男女大小, 其不爲用者輒免之, 有錮病不可作者疾之, 可省作者半事之; 並行以定甲士, 當被兵之數, 上其都, 都以臨下, 視有余不足之處, 輒下水官, 水官亦以甲士當被兵之數, 與三老, 里有司, 伍長行里, 因父母案行, 閱具備水之器, 以冬無事之時, 籠, 臿板, 築, 各什六, 土車什一, 雨輂什二, 食器兩具, 人有之, 錮藏里中, 以給喪器. 后常令水官吏與都匠, 因三老, 里有司, 伍長案行之, 常以朔日始, 出具閱之, 取完堅..
2. 桓公曰: “願聞五害之說.“ 管仲對曰: “水, 一害也; 旱, 一害也; 風霧雹霜, 一害也; 厲, 一害也; 蟲, 一害也. 此謂五害. 五害之屬, 水最爲大, 五害已除, 人乃可治.“ 桓公曰: “願聞水害.“ 管仲對曰: “水有大小, 又有遠近. 水之出于山, 而流入于海者, 命曰經水; 水別于他水, 入于大水及海者, 命曰枝水; 山之溝, 一有水, 一毋水者, 命曰谷水; 水之出于他水, 溝流于大水及海者, 命曰川水; 出地而不流者, 命曰淵水. 此五水者, 因其利而往之可也; 因而扼之可也, 而不久常有危殆矣.“ 桓公曰: “水可扼而使東西南北及高乎?“ 管仲對曰: “可. 夫水之性, 以高走下則疾, 至于𣿖石; 而下向高, 卽留而不行. 故高其上, 領瓴之; 尺有十分之三, 里滿四十九者, 水可走也, 乃迂其道而遠之, 以勢行之. 水之性, 行至曲必留退, 滿則后推..
1. 昔者, 桓公問管仲曰: “寡人請問度地形而爲國者, 其何如而可?“ 管仲對曰: “夷吾之所聞, 能爲霸王者, 蓋天子聖人也. 故聖人之處國者, 必于不傾之地, 而擇地形之肥饒者; 鄕山, 左右經水若澤, 內爲落渠之寫, 因大川而注焉. 乃以其天材, 地之所生, 利養其人, 以育六畜, 天下之人皆歸其德而惠其義; 乃別制斷之, 州者謂之術, 不滿術者謂之里, 故百家爲里, 里十爲術, 術十爲州, 州十爲都, 都十爲霸國, 不如霸國者, 國也. 以奉天子, 天子有萬諸侯也, 其中有公, 侯, 伯, 子, 男焉. 天子中而處. 此謂因天之固, 歸地之利. 內爲之城, 城外爲之郭, 郭外爲之土閬, 地高則溝之, 下則隄之, 命之曰金城. 樹以荊棘, 上相穡著者, 所以爲固也. 歲修增而毋已, 時修增而毋已, 福及孫子, 此謂人命萬世無窮之利, 人君之葆守也. 臣服之以盡忠于君, 君體有之..
환공문(桓公問) 제오십육(第五十六) 雜篇七 1. 齊桓公問管子曰: “吾念有而勿失, 得而勿忘, 爲之有道乎?“ 對曰: “勿創勿作, 時至而隨. 毋以私好惡害公正, 察民所惡, 以自爲戒. 黃帝立明台之議者, 上觀于賢也. 堯有衢室之問者, 下聽于人也; 舜有告善之旌, 而主不蔽也; 禹立諫鼓于朝, 而備訊唉; 湯有總街之庭, 以觀人誹也, 武王有靈台之復, 而賢者進也. 此古聖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 得而勿忘者也.“ 2. 桓公曰: “吾欲效而爲之, 其名云何?“ 對曰: “名曰嘖室之議. 曰: 法簡而易行, 刑審而不犯, 事約而易從, 求寡而易足. 人有非上之所過, 謂之正士, 內于嘖室之議. 有司執事者咸以厥事奉職, 而不忘爲, 此嘖室之事也. 請以東郭牙爲之, 此人能以正事爭于君前者也.“ 桓公曰: “善.“
2. 桓公曰: “吾欲效而爲之, 其名云何?“ 對曰: “名曰嘖室之議. 曰: 法簡而易行, 刑審而不犯, 事約而易從, 求寡而易足. 人有非上之所過, 謂之正士, 內于嘖室之議. 有司執事者咸以厥事奉職, 而不忘爲, 此嘖室之事也. 請以東郭牙爲之, 此人能以正事爭于君前者也.“ 桓公曰: “善.“
1. 齊桓公問管子曰: “吾念有而勿失, 得而勿忘, 爲之有道乎?“ 對曰: “勿創勿作, 時至而隨. 毋以私好惡害公正, 察民所惡, 以自爲戒. 黃帝立明台之議者, 上觀于賢也. 堯有衢室之問者, 下聽于人也; 舜有告善之旌, 而主不蔽也; 禹立諫鼓于朝, 而備訊唉; 湯有總街之庭, 以觀人誹也, 武王有靈台之復, 而賢者進也. 此古聖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 得而勿忘者也.“
구수(九守) 제오십오(第五十五) 雜篇六 1. 安徐而靜, 柔節先定, 虛心平意以待須. 右『主位』 2. 目貴明, 耳貴聰, 心貴智. 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 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 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 輻湊幷進, 則明不塞矣. 右『主明』 3. 聽之術, 曰勿望而距, 勿望而許. 許之則失守, 距之則閉塞. 高山, 仰之不可極也. 深淵, 度之不可測也. 神明之德, 正靜其極也. 右『主聽』 4. 用賞者貴誠, 用刑者貴必. 刑賞信必于耳目之所見, 則其所不見, 莫不闇化矣. 誠, 暢乎天地, 通于神明, 見奸僞也? 右『主賞』 5. 一曰天之, 二曰地之, 三曰人之. 四曰上下, 左右前后, 熒惑其處安在? 右『主問』 6. 心不爲九竅, 九竅治; 君不爲五官, 五官治. 爲善者, 君予之賞; 爲非者, 君予之罰. 君因其所以來, 因而予之, 則不勞矣. 聖人因之, ..
9. 修名而督實, 按實而定名, 名實相生, 反相爲情. 名實當則治, 不當則亂. 名生于實, 實生于德, 德生于理, 理生于智, 智生于當.
8. 一曰長目, 二曰飛耳, 三曰樹明. 明知千里之外, 隱微之中, 曰動奸, 奸動則變更矣. 右『主參』
7. 人主不可不周, 人主不周則群臣下亂. 寂乎其無端也, 外內不通, 安知所怨? 關閈不開, 善否無原. 右『主周』
6. 心不爲九竅, 九竅治; 君不爲五官, 五官治. 爲善者, 君予之賞; 爲非者, 君予之罰. 君因其所以來, 因而予之, 則不勞矣. 聖人因之, 故能掌之; 因之修理, 故能長久. 右『主因』
5. 一曰天之, 二曰地之, 三曰人之. 四曰上下, 左右前后, 熒惑其處安在? 右『主問』
4. 用賞者貴誠, 用刑者貴必. 刑賞信必于耳目之所見, 則其所不見, 莫不闇化矣. 誠, 暢乎天地, 通于神明, 見奸僞也? 右『主賞』
3. 聽之術, 曰勿望而距, 勿望而許. 許之則失守, 距之則閉塞. 高山, 仰之不可極也. 深淵, 度之不可測也. 神明之德, 正靜其極也. 右『主聽』
2. 目貴明, 耳貴聰, 心貴智. 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 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 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 輻湊幷進, 則明不塞矣. 右『主明』
1. 安徐而靜, 柔節先定, 虛心平意以待須. 右『主位』
입국(入國) 제오십사(第五十四) 雜篇五 1. 入國四旬, 五行九惠之敎. 一曰老老, 二曰慈幼, 三曰恤孤, 四曰養疾, 五曰合獨, 六曰問疾, 七曰通窮, 八曰振困, 九曰接絶. 2. 所謂老老者, 凡國, 都皆有掌老, 年七十已上, 一子無征, 三月有饋肉; 八十已上, 二子無征, 月有饋肉; 九十已上, 盡家無征, 日有酒肉; 死, 上共棺槨. 勸子弟, 精膳食, 問所欲, 求所嗜. 此之謂老老. 所謂慈幼者, 凡國, 都皆有掌幼, 士民有子, 子有幼弱不勝養爲累者, 有三幼者無婦征, 四幼者盡家無征, 五幼又予之葆, 受二人之食, 能事而后止. 此之謂慈幼. 所謂恤孤者, 凡國, 都皆有掌孤, 士人死, 子孤幼, 無父母所養, 不能自生者, 屬之其鄕黨, 知識, 故人. 養一孤者一子無征, 養二孤者二子無征, 養三孤者盡家無征. 掌孤數行問之, 必知其食飮飢寒身之膌勝而哀憐..
4. 所謂通窮者, 凡國, 都皆有通窮, 若有窮夫婦無居處, 窮賓客絶糧食, 居其鄕黨以聞者有賞, 不以聞者有罰. 此之謂通窮. 所謂振困者, 歲凶, 庸人訾厲, 多死喪; 弛刑罰, 赦有罪, 散倉粟以食之. 此之謂振困. 所謂接絶者, 士民死上事, 死戰事, 使其知識, 故人受資于上而祠之. 此之謂接絶也.
3. 所謂養疾者, 凡國, 都皆有掌養疾, 聾, 盲, 喑啞, 跛躄, 偏枯, 握遞, 不耐自生者, 上收而養之疾官, 而衣食之, 殊身而后止. 此之謂養疾. 所謂合獨者, 凡國, 都皆有掌媒, 丈夫無妻曰鰥, 婦人無夫曰寡, 取鰥寡而合和之, 予田宅而家室之, 三年然后事之, 此之謂合獨. 所謂問疾者, 凡國, 都皆有掌病, 士人有病者, 掌病以上令問之, 九十以上, 日一問; 八十以上, 二日一問; 七十以上, 三日一問; 衆庶, 五日一問. 疾甚者, 以告上, 身問之. 掌病行于國中, 以問病爲事. 此之謂問病.
2. 所謂老老者, 凡國, 都皆有掌老, 年七十已上, 一子無征, 三月有饋肉; 八十已上, 二子無征, 月有饋肉; 九十已上, 盡家無征, 日有酒肉; 死, 上共棺槨. 勸子弟, 精膳食, 問所欲, 求所嗜. 此之謂老老. 所謂慈幼者, 凡國, 都皆有掌幼, 士民有子, 子有幼弱不勝養爲累者, 有三幼者無婦征, 四幼者盡家無征, 五幼又予之葆, 受二人之食, 能事而后止. 此之謂慈幼. 所謂恤孤者, 凡國, 都皆有掌孤, 士人死, 子孤幼, 無父母所養, 不能自生者, 屬之其鄕黨, 知識, 故人. 養一孤者一子無征, 養二孤者二子無征, 養三孤者盡家無征. 掌孤數行問之, 必知其食飮飢寒身之膌勝而哀憐之. 此之謂恤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