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管仲 (1016)
건빵이랑 놀자
지수(地數) 제칠십칠(第七十七) 管子輕重十 1. 桓公曰: “地數可得聞乎?“ 管子對曰: 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 南北二萬六千里, 其出水者八千里, 受水者八千里, 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山, 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山, 此之所以分壤樹谷也, 戈矛之所發, 刀幣之所起也. 能者有余, 拙者不足. 封于泰山, 禪于梁父, 封禪之王七十二家, 得失之數, 皆在此內. 是謂國用.“ 2. 桓公曰: “何謂得失之數皆在此?“ 管子對曰: “昔者桀霸有天下而用不足, 湯有七十里之薄而用有余. 天非獨爲湯雨菽粟, 而地非獨爲湯出財物也. 伊尹善通移, 輕重, 開闔, 決塞, 通于高下徐疾之策坐起之. 費時也, 黃帝問于伯商曰: ‘吾欲陶天下而以爲一家, 爲之有道乎?’ 伯高對曰: ‘請刈其莞而樹之, 吾謹逃其蚤牙, 則天下可陶而爲一家.’ 黃帝曰‘此若言可得聞乎?’ 伯高對曰: ‘上有丹沙者下有黃金,..
9. 桓公問于管子曰: “事盡于此乎?“ 管子對曰: “未也. 夫齊衢處之本, 通達所出也, 游子勝商之所道. 人求本者, 食吾本粟, 因吾本幣, 騏驥黃金然后出. 令有徐疾, 物有輕重, 然后天下之寶壹爲我用, 善者用非有, 使非人.“
8. 桓公問于管子曰: “吾欲富本而豐五谷, 可乎?“ 管子對曰: “不可. 夫本富而財物衆, 不能守, 則稅于天下, 五谷興豐, 巨錢而天下貴, 則稅于天下. 然則吾民常爲天下虜矣. 夫善用本者, 若以身濟于大海, 觀風之所起, 天下高則高, 天下下則下. 天下高我下, 則財利稅于天下矣.“
7. 桓公曰: “何謂籍于時?“ 管子曰: “陽春農事方作, 令民毋得築垣牆, 毋得繕冢墓; 丈夫毋得治宮室, 毋得立台榭; 北海之衆毋得聚庸而煮鹽, 然鹽之賈必四什倍. 君以四什之賈, 修河, 濟之流, 南輸梁, 趙, 宋, 衛, 濮陽. 惡食無鹽則腫, 守圉之本, 其用鹽獨重. 君伐菹薪煮泲水以籍于天下, 然則天下不減矣.“
6. 桓公問于管子曰: “今亦可以行此乎?“ 管子對曰: “可. 夫楚有汝漢之金, 齊有渠展之鹽, 燕有遼東之煮, 此三者亦可以當武王之數. 十口之家, 十人咶鹽; 百口之家, 百人咶鹽. 凡食鹽之數, 一月丈夫五升少半, 婦人三升少半, 嬰兒二升少半. 鹽之重, 升加分耗而釜五十, 升加一耗而釜百, 升加十耗而釜千. 君伐菹薪煮泲水爲鹽, 正而積之三萬鍾, 至陽春請, 籍于時.“
5. 桓公問于管子曰: “吾欲守國財而毋稅 于天下, 而外因天下, 可乎?“ 管子對曰: “可. 夫水激而流渠, 令疾而物重, 先王理其號令之徐疾, 內守國財而外因天下矣.“ 桓公問于管子曰: “其行事奈何?“ 管子對曰: “夫昔者武王有巨橋之粟, 貴糴之數.“ 桓公曰: “爲之奈何?“ 管子對曰: “武王立重泉之戍, 令曰: ‘民自有百鼓之粟者不行.’ 民擧所最粟以避重泉之戍, 而國谷二什倍, 巨橋之粟亦二什倍. 武王以巨橋之粟二什倍而巿繒帛, 軍五歲負毋籍衣于民; 以巨橋之粟二什倍而衡黃金百萬, 終身無籍于民. 准衡之數也.“
4. 桓公問于管子曰: “以天財地利立功成名于天下者, 誰子也?“ 管子對曰: “文武是也.“ 桓公曰: “此若言何謂也?“ 管子對曰: “夫玉起于牛氏邊山, 金起于汝漢之右洿, 珠起于赤野之末光, 此皆距周七千八百里, 其涂遠而至難. 故先王各用于其重, 珠玉爲上幣, 黃金爲中幣, 刀布爲下幣. 令疾則黃金重, 令徐則黃金輕. 先王權度其號令之徐疾, 高下其中幣而制 下上之用, 則文武是也.“
3. 桓公問于管子曰: “請問天財所出? 地利所在?“ 管子對曰: “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 上有鉛者其下有銀. 一曰: 上有鉛者其下有鉒銀, 上有丹沙者其下有鉒金, 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銅金, 此山之見榮者也. 苟山之見榮者, 謹封而爲禁, 有動封山者, 罪死而不赦. 有犯令者, 左足入, 右足斷; 右足入, 右足斷, 然則其與犯之遠矣. 此天財地利之所在也.“
2. 桓公曰: “何謂得失之數皆在此?“ 管子對曰: “昔者桀霸有天下而用不足, 湯有七十里之薄而用有余. 天非獨爲湯雨菽粟, 而地非獨爲湯出財物也. 伊尹善通移, 輕重, 開闔, 決塞, 通于高下徐疾之策坐起之. 費時也, 黃帝問于伯商曰: ‘吾欲陶天下而以爲一家, 爲之有道乎?’ 伯高對曰: ‘請刈其莞而樹之, 吾謹逃其蚤牙, 則天下可陶而爲一家.’ 黃帝曰‘此若言可得聞乎?’ 伯高對曰: ‘上有丹沙者下有黃金, 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 上有陵石者下有鉛, 錫, 赤銅, 上有赭者下有鐵, 此山之見榮者也. 苟山之見其榮者, 君謹封而祭之, 距封十里而爲一壇, 是則使乘者下行, 行者趨. 若犯令者, 罪死不赦. 然則與折取之遠矣.’ 修敎十年, 而葛盧之山發而出水, 金從之, 蚩尤受而制之, 以爲劍, 鎧, 矛, 戟, 是歲相兼者諸侯九; 雍狐之山發而出水, 金從之, 蚩尤受而制之, ..
1. 桓公曰: “地數可得聞乎?“ 管子對曰: 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 南北二萬六千里, 其出水者八千里, 受水者八千里, 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山, 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山, 此之所以分壤樹谷也, 戈矛之所發, 刀幣之所起也. 能者有余, 拙者不足. 封于泰山, 禪于梁父, 封禪之王七十二家, 得失之數, 皆在此內. 是謂國用.“
산지수(山至數) 제칠십육(第七十六) 管子輕重九 1. 桓公問管子曰: “梁聚謂寡人曰: ‘古者輕賦稅而肥籍斂, 取下無順于此者矣.’ 梁聚之言如何?“ 管子對曰: “梁聚之言非也, 彼輕賦稅則倉廩虛, 肥籍斂則械器不奉, 械器不奉, 而諸侯之皮幣不衣; 倉廩虛則倳賤無祿. 外, 皮幣不衣于天下; 內, 國倳賤, 梁聚之言非也. 君有山, 山有金, 以立幣, 以幣准谷而授祿. 故國谷斯在上, 谷賈什倍. 農夫夜寢蚤起, 不待見使, 吾谷什倍. 士半祿而死君, 農夫夜寢蚤起, 力作而無止. 彼善爲國者, 不曰使之, 使不得不使, 不曰貧之, 使不得不用. 故使民無有不得不使者, 夫梁聚之言非也.“ 桓公曰: “善.“ 2. 桓公又問于管子曰: “有人敎我, 謂之請士, 曰: ‘何不官百能?’ ” 管子對曰: “何謂百能?“ 桓公曰: “使智者盡其智, 謀士盡其謀, 百工盡其巧, 若此則..
13. 桓公問管子曰: “今有海內, 縣諸侯, 則國勢不用已乎?“ 管子對曰: “今以諸侯爲䇡公州之飾焉, 以乘四時, 行捫牢之策, 以東西南北相彼, 用平而准, 故曰: 爲諸侯則高下萬物以應諸侯, 徧有天下則賦幣以守萬物之朝夕, 調而已, 利有足則行, 不滿則有止, 王者鄕州以時察之, 故利不相傾, 縣死其所, 君守大奉一, 謂之國簿.’ ”
12. 桓公問管子曰: “請問國勢?“ 管子對曰: “有山處之國, 有汜下多水之國, 有山地分之國, 有水泆之國, 有漏壤之國. 此國之五勢, 人君之所憂也. 山處之國常藏谷三分之一; 汜下多水之國常操國谷三分之一; 山地分之國常操國谷十分之三; 水泉之所傷, 水泆之國常操十分之二, 漏壤之國謹下諸侯之五谷. 與工雕文梓器以下天下之五谷, 此准時五勢之數也.“
11. 桓公問于管子曰: “准衡, 輕重, 國會, 君得聞之矣, 請問縣數?“ 管子對曰: “狼牡以至于馮會之日, 龍夏以北至于海莊, 禽獸羊牛之地也, 何不以此通國策哉?“ 桓公曰: “何謂通國策?“ 管子對曰: “馮巿門一吏書贅直事, 若其事其唐圉牧食之人養視不失扞殂者, 去其都秩與其縣秩, 大夫不鄕贅合游者, 謂之無禮義大夫幽其春秋, 列民幽其門, 山之祠, 馮會. 龍夏牛羊犠牲月賈十倍異日, 此出諸禮義, 籍于無用之地, 因捫牢策也, 謂之通.“
10. 桓公曰: “行幣乘馬之數奈何?“ 管子對曰: “士受資以幣, 大夫受邑以幣, 人馬受食以幣, 則一國之谷資在上, 幣貲在下, 國谷什倍, 數也, 萬物財物去什二, 策也. 皮革, 筋角, 羽毛, 竹箭, 器械, 財物, 苟合于國器君用者, 皆有矩券于上, 君實鄕州藏焉, 曰: ‘某月某日, 苟從責者, 鄕決州決.’ 故曰: 就庸一日而決. 國策出于谷軌, 國之策貨, 幣乘馬者也. 今刀布藏于官府, 巧幣, 萬物輕重皆在賈之, 彼幣重而萬物輕, 幣輕而萬物重, 彼谷重而谷輕, 人君操谷幣, 金衡, 而天下可定也, 此守天下之數也.“
9. 桓公問管子曰: “請問幣乘馬.“ 管子對曰: “始取夫三大夫之家, 方六里而一乘, 二十七人而奉一乘. 幣乘馬者, 方六里, 田之美惡若干, 谷之多寡若干, 谷之貴賤若干, 凡方六里用幣若干, 谷之重用幣若干. 故幣乘馬者, 布幣于國, 幣爲一國陸地之數, 謂之幣乘馬.“
8. 桓公問管子曰: “請問爭奪之事何如?“ 管子曰: “以戚始.“ 桓公曰: “何謂用戚始?“ 管子對曰: “君人之主, 弟兄十人, 分國爲十, 弟兄五人, 分國爲五. 三世則昭穆同祖, 十世則爲祏, 故伏屍滿衍, 兵決而無止, 輕重之家復游于其間. 故曰: 毋予人以壤, 毋授人以財. 財終則有始, 與四時廢起, 聖人理之以徐疾, 守之以決塞, 奪之以輕重, 行之以仁義, 故與天壤同數, 此王者之大轡也.“
7. 桓公問管子曰: “特命我曰: ‘天子三百領, 泰嗇, 而散大夫准此而行.’ 此如何?“ 管子曰: “非法家也. 大夫高其壟, 美其室, 此奪農事及巿庸, 此非便國之道也, 民不得以織爲縿綃而貍之于地, 彼善爲國者, 乘時徐疾而已矣, 謂之國會.“
6. 桓公曰: “何謂奪之以會?“ 管子對曰: “粟之三分在上, 謂民萌皆受上粟, 度君藏焉, 五谷相靡而重去什三, 爲余以國幣谷准反行, 大夫無什于重. 君以幣賦祿, 什在上, 君出谷, 什而去七, 君斂三, 上賦七, 散振不資者, 仁義也. 五谷相靡而輕數也, 以鄕完重而籍國, 數也; 出實財, 散仁義, 萬物輕, 數也. 乘時進退, 故曰: ‘王者乘時, 聖人乘易.’ ” 桓公曰: “善.“
5. 桓公問管子曰: “請問國會.“ 管子對曰: “君失大夫爲無伍, 失民爲失下. 故守大夫以縣之策, 守一縣以一鄕之策, 守一鄕以一家之策, 守家以一人之策.“ 桓公曰: “其會數奈何?“ 管子對曰: “幣准之數, 一縣必有一縣中田之策, 一鄕必有一鄕中田之策, 一家必有一家直人之用, 故不以時守郡爲無與, 不以時守鄕爲無伍.“ 桓公曰: “行此奈何?“ 管子對曰: “王者藏于民, 霸者藏于大夫, 殘國亡家藏于篋.“ 桓公曰: “何謂藏于民?“ “請散棧台之錢, 散諸城陽; 鹿台之布, 散諸濟陰. 君下令于百姓曰: ‘民富君無與貧, 民貧君無與富, 故賦無錢布, 府無藏財, 貲藏于民.’ 歲豐, 五谷登, 五谷大輕, 谷賈去上歲之分, 以幣據之. 谷爲君, 幣爲下. 國幣盡在下, 幣輕, 谷重上分. 上歲之二分在下, 下歲之二分在上, 則二歲者四分在上, 則國谷之一分在下, 谷三倍重..
4. 桓公又問管子曰: “終身有天下而勿失, 爲之有道乎?“ 管子對曰: “請勿施于天下, 獨施之于吾國.“ 桓公曰: “此若言何謂也?“ 管子對曰: “國之廣狹, 壤之肥墝有數, 終歲食余有數. 彼守國者, 守谷而已矣. 曰: ‘某縣之壤廣若干, 某縣之壤狹若干, 則必積委幣, 于是縣州里受公錢. 泰秋, 國谷去參之一, 君下令謂郡縣, 屬大夫里邑皆籍粟入若干. 谷重一也, 以藏于上者, 國谷參分則二分在上矣. 泰春, 國谷倍重, 數也. 泰夏, 賦谷以市櫎, 民皆受上谷以治田土. 泰秋, 田谷之存予者若干, 今上斂谷以幣.’ 民曰: ‘無幣以谷.’ 則民之三有歸于上矣. 重之相因, 時之化擧, 無不爲國策. 君用大夫之委, 以流歸于上. 君用民, 以時歸于君. 藏輕, 出輕以重, 數也, 則彼安有自還之大夫獨委之? 彼諸侯之谷十, 使吾國谷二十, 則諸侯谷歸吾國矣; 諸侯谷二十, ..
3. 桓公問于管子曰: “昔者周人有天下, 諸侯賓服, 名敎通于天下, 而奪于其下, 何數也?“ 管子對曰: “君分壤而貢入, 巿朝同流, 黃金一策也; 江陽之珠, 一策也; 秦之明山之曾靑, 一策也. 此謂以寡爲多, 以狹爲廣, 軌出之屬也.“ 桓公說: “天下之數盡于軌出之屬也?“ “今國谷重什倍而萬物輕, 大夫謂賈之子: ‘爲吾運谷而斂財.’ 谷之重一也, 今九爲余. 谷重而萬物輕, 若此則國財九在大夫矣. 國歲反一, 財物之九者皆倍重而出矣, 財物在下, 幣之九在大夫, 然則幣谷羨在大夫也, 天子以客行, 令以時出, 熟谷之人亡, 諸侯受而官之, 連朋而聚與, 高下萬物以合民用, 內則大夫自還而不盡忠, 外則諸侯連朋合與, 熟谷之人則去亡, 故天子失其權也.“ 桓公曰: “善.“
2. 桓公又問于管子曰: “有人敎我, 謂之請士, 曰: ‘何不官百能?’ ” 管子對曰: “何謂百能?“ 桓公曰: “使智者盡其智, 謀士盡其謀, 百工盡其巧, 若此則可以爲國乎?“ 管子對曰: “請士之言非也. 祿肥則士不死, 幣輕則士簡賞, 萬物輕則士偸幸. 三怠在國, 何數之有? 彼谷十藏于上, 三游于下, 謀士盡其慮, 智士盡其知, 勇士輕其死. 請士所謂妄言也, 不通于輕重, 謂之妄言.“
1. 桓公問管子曰: “梁聚謂寡人曰: ‘古者輕賦稅而肥籍斂, 取下無順于此者矣.’ 梁聚之言如何?“ 管子對曰: “梁聚之言非也, 彼輕賦稅則倉廩虛, 肥籍斂則械器不奉, 械器不奉, 而諸侯之皮幣不衣; 倉廩虛則倳賤無祿. 外, 皮幣不衣于天下; 內, 國倳賤, 梁聚之言非也. 君有山, 山有金, 以立幣, 以幣准谷而授祿. 故國谷斯在上, 谷賈什倍. 農夫夜寢蚤起, 不待見使, 吾谷什倍. 士半祿而死君, 農夫夜寢蚤起, 力作而無止. 彼善爲國者, 不曰使之, 使不得不使, 不曰貧之, 使不得不用. 故使民無有不得不使者, 夫梁聚之言非也.“ 桓公曰: “善.“
산권수(山權數) 제칠십오(第七十五) 管子輕重八 1. 桓公問管子曰: “請問權數?“ 管子對曰: “天以時爲權, 地以財爲權, 人以力爲權, 君以令爲權, 失天之權, 則人地之權亡.“ 桓公曰: “何爲失天之權則人地之權亡?“ 管子對曰: “湯七年旱, 禹五年水, 民之無𥼷賣子者, 湯以莊山之金鑄幣, 而贖民之無𥼷賣子者; 禹以歷山之金鑄幣, 而贖民之無𥼷賣子者. 故天權失, 人地之權皆失也. 故王者歲守十分之參, 三年與少半成歲, 三十一年而藏十一年與少半. 藏參之一不足以傷民, 而農夫敬事力作. 故天毁埊, 凶旱水泆, 民無入于溝壑乞請者也. 此守時以待天權之道也.“ 2. 桓公曰: “善. 吾欲行三權之數, 爲之奈何?“ 管子對曰: “梁山之陽綪茜, 夜石之幣, 天下無有.“ 管子曰: “以守國谷, 歲守一分, 以行五年, 國谷之重什倍異日.“ 管子曰: “請立幣, 國銅以二..
9. 桓公問管子曰: “輕重准施之矣, 策盡于此乎?“ 管子曰: “未也, 將御神用寶.“ 桓公曰: “何謂御神用寶?“ 管子對曰: “北郭有掘闕而得龜者, 此檢數百里之地也.“ 桓公曰: “何謂得龜百里之地?“ 管子對曰: “北郭之得龜者, 令過之平盤之中, 君請起十乘之使, 百金之提, 命北郭得龜之家曰: ‘賜若服中大夫.’ 曰: ‘東海之子類于龜, 託舍于若, 賜若大夫之服以終而身, 勞若以百金.’ 之龜爲無貲, 而藏諸泰台, 一日而釁之以四牛, 立寶曰無貲. 還四年, 伐孤竹, 丁氏之家粟可食三軍之師行五月, 召丁氏而命之曰: ‘吾有無貲之寶于此, 吾今將有大事, 請以寶爲質于子, 以假子之邑粟.’ 丁氏北鄕再拜, 入粟, 不敢受寶質. 桓公命丁氏曰 :“ 寡人老矣, 爲子者不知此數, 終受吾質. “丁氏歸, 革築室, 賦籍藏龜, 還四年, 伐孤竹, 謂丁氏之粟中食三軍五月之食..
8. 桓公問于管子曰: “權棅之數吾已得聞之矣, 守國之固奈何?“ 曰: “能皆已官, 時皆已官. 得失之數, 萬物之終始, 君皆已官之矣, 其餘皆以數行.“ 桓公曰: “何謂以數行?“ 管子對曰: “谷者民之司命也, 智者民之輔也. 民智而君愚, 下富而君貧, 下貧而君富, 此之謂事名二. 國機, 徐疾而已矣; 君道, 度法而已矣; 人心, 禁繆而已矣.“ 桓公曰: “何謂度法? 何謂禁繆?“ 管子對曰: “度法者, 量人力而擧功; 禁繆者, 非往而戒來. 故禍不萌通, 而民無患咎.“ 桓公曰: “請聞心禁.“ 管子對曰: “晉有臣不忠于其君, 慮殺其主, 謂之公過, 諸公過之家毋使得事君, 此晉之過失也. 齊之公過, 坐立長差, 惡惡乎來刑, 善善乎來榮, 戒也, 此之謂國戒.“
7. 桓公曰: “何謂五官技?“ 管子曰: “詩者所以記物也, 時者所以記歲也, 春秋者所以記成敗也, 行者道民之利害也, 易者所以守吉凶成敗也, 卜者卜凶吉利害也. 民之能此者, 皆一馬之田, 一金之衣, 此使君不迷妄之數也. 六家者卽見, 其時使豫先蚤閑之日受之, 故君無失時, 無失策, 萬物興豐; 無失利, 遠占得失, 以爲末敎; 詩記人無失辭; 行殫道無失義, 易守禍福凶吉不相亂, 此謂君棅.“
6. 桓公問于管子曰: “請問敎數.“ 管子對曰: “民之能明于農事者, 置之黃金一斤, 直食八石; 民之能蕃育六畜者, 置之黃金一斤, 直食八石; 民之能樹蓺者, 置之黃金一斤, 直食八石; 民之能樹瓜瓠葷菜百果使蕃袞者, 置之黃金一斤, 直食八石; 民之能已民疾病者, 置之黃金一斤, 直食八石; 民之知時, 曰歲且阨, 曰‘某谷不登’ , 曰‘某谷豐’ 者, 置之黃金一斤, 直食八石; 民之通于蠶桑, 使蠶不疾病者, 皆置之黃金一斤, 直食八石. 謹聽其言而藏之官, 使師旅之事無所與, 此國策之者也. 國用相靡而足, 相困揲而𠸆, 然后置四限, 高下令之徐疾, 敺屛萬物, 守之以策, 有五官技.“
5. 桓公曰: “今行權數奈何?“ 管子對曰: “君通于廣狹之數, 不以狹畏廣; 通于輕重之數, 不以少畏多, 此國策之大者也.“ 桓公曰: “善, 蓋天下, 視海內, 長譽而無止, 爲之有道乎?“ 管子對曰: “有.“ 曰: “軌守其數, 准平其流, 動于未形, 而守事已成, 物一也而十, 是九爲用, 徐疾之數, 輕重之策也, 一可以爲十, 十可以爲百, 引十之半而藏四, 以五操事, 在君之決塞.“ 桓公曰: “何謂決塞?“ 管子曰: “君不高仁, 則國不相被; 君不高慈孝, 則民簡其親而輕過, 此亂之至也. 則君請以國策十分之一者, 樹表置高, 鄕之孝子聘之幣, 孝子兄弟衆寡不與師旅之事. 樹表置高而高仁慈孝, 財散而輕, 乘輕而守之以策, 則十之五有在上, 運五如行事, 如日月之終復, 此長有天下之道, 謂之准道.“
4. 桓公問于管子曰: “請問國制?“ 管子對曰: “國無制, 地有量.“ 桓公曰: “何謂國無制, 地有量?“ 管子對曰: “高田十石, 間田五石, 庸田三石, 其余皆屬諸荒田. 地量百畝, 一夫之力也. 粟賈一, 粟賈十, 粟賈三十, 粟賈百. 其在流策者, 百畝從中千畝之策也, 然則百乘從千乘也, 千乘從萬乘也. 故地有量, 國無策.“ 桓公曰: “善, 今欲爲大國, 大國欲爲天下, 不通權策, 其無能者矣.“
3. 桓公曰: “守三權之數奈何?“ 管子對曰: “大豐則藏分, 阨亦藏分?“ 桓公曰: “阨者, 所以益也, 何以藏分?“ 管子對曰: “隘則易益也, 一可以爲十, 十可以爲百, 以阨守豐, 阨之准數一上十, 豐之策數十去九, 則吾九爲余, 于數策豐, 則三權皆在君, 此之謂國權.“
2. 桓公曰: “善. 吾欲行三權之數, 爲之奈何?“ 管子對曰: “梁山之陽綪茜, 夜石之幣, 天下無有.“ 管子曰: “以守國谷, 歲守一分, 以行五年, 國谷之重什倍異日.“ 管子曰: “請立幣, 國銅以二年之粟顧之, 立黔落. 力重與天下調, 彼重則見射, 輕則見洩, 故與天下調. 洩者, 失權也; 見射者, 失策也. 不備天權, 下相求備, 准下陰相隷, 此刑罰之所起而亂之之本也. 故平則不平, 民富則不如貧, 委積則虛矣, 此三權之失也已.“
1. 桓公問管子曰: “請問權數?“ 管子對曰: “天以時爲權, 地以財爲權, 人以力爲權, 君以令爲權, 失天之權, 則人地之權亡.“ 桓公曰: “何爲失天之權則人地之權亡?“ 管子對曰: “湯七年旱, 禹五年水, 民之無𥼷賣子者, 湯以莊山之金鑄幣, 而贖民之無𥼷賣子者; 禹以歷山之金鑄幣, 而贖民之無𥼷賣子者. 故天權失, 人地之權皆失也. 故王者歲守十分之參, 三年與少半成歲, 三十一年而藏十一年與少半. 藏參之一不足以傷民, 而農夫敬事力作. 故天毁埊, 凶旱水泆, 民無入于溝壑乞請者也. 此守時以待天權之道也.“
10. 管子曰: “鹽鐵撫軌, 谷一廩十, 君常操九, 民衣食而繇, 下安無怨咎? 去其田賦, 以租其山, 巨家重葬其親者服重租, 小家菲葬其親者服小租; 巨家美修其宮室者服重租, 小家爲室廬者服小租, 上立軌于國, 民之貧富如加之以繩, 謂之國軌.“
9. 國谷之朝夕在上, 山林, 廩械器之高下在上, 春秋冬夏之輕重在上. 行田疇, 田中有木者, 謂之谷賊, 宮中四榮, 樹其余曰害女功, 宮室械器非山無所仰. 然后君立三等之租于山, 曰: ‘楃以下者爲柴楂, 把以上者爲室奉, 三圍以上爲棺槨之奉, 柴楂之租若干, 室奉之租若干, 棺槨之租若干.’ ”
8. 桓公曰: “善. 吾欲立軌官, 爲之奈何?“ 管子對曰: “鹽鐵之策, 足以立軌官.“ 桓公曰: “奈何?“ 管子對曰: “龍夏之地, 布黃金九千, 以幣貲金, 巨家以金, 小家以幣; 周歧山至于崢丘之西塞丘者, 山邑之田也, 布幣稱貧富而調之; 周壽陵而東至少沙者, 中田也, 據之以幣, 巨家以金, 小家以幣, 三壤以撫, 而國谷再什倍. 梁渭, 陽瑣之牛馬滿齊衍, 請敺之顚齒, 量其高壯, 曰: ‘國爲師旅, 戰車敺就斂子之牛馬, 上無幣, 請以谷視巿**而庚子.’ 牛馬爲上, 粟二家, 二家散其粟, 反准, 牛馬歸于上.“ 管子曰: “請立貲于民, 有田倍之. 內毋有其外外皆爲貲壤, 被鞍之馬千乘, 齊之戰車之具, 具于此, 無求于民, 此去丘邑之籍也,
7. 桓公曰: “何謂四務?“ 管子對曰: “泰春, 民之且所用者, 君已廩之矣; 泰夏, 民之且所用者, 君已廩之矣; 泰秋, 民之且所用者, 君已廩之矣; 泰冬, 民之且所用者, 君已廩之矣. 泰春功布日, 春縑衣, 夏單衣, 捍, 寵, 累, 箕, 勝, 籯, 屑, 糉, 若干日之功, 用人若干; 無貲之家皆假之械器, 勝, 籯, 屑, 糗, 公衣, 功已而歸公衣, 折券, 故力出于民, 而用出于上. 春十日不害耕事, 夏十日不害芸事, 秋十日不寂斂實, 冬二十日不害除田, 此之謂時作.“
6. 桓公問于管子曰: “不籍而贍國, 爲之有道乎?“ 管子對曰: “軌守其時, 有官天財, 何求于民?“ 桓公曰: “何謂官天財?“ 管子對曰: “泰春民之功繇; 泰夏民之令之所止, 令之所發; 泰秋民令之所止, 令之所發; 泰冬民令之所止, 令之所發, 此皆民所以時守也, 此物之高下之時也, 此民之所以相幷兼之時也. 君守諸四務.“
5. 女貢織帛, 苟合于國奉者, 皆置而券之, 以鄕櫎巿准曰: ‘上無幣, 有谷, 以谷准幣.’ 環谷而應策, 國奉決, 谷反准, 賦軌幣, 谷廩, 重有加十, 謂大家委貲家曰: ‘上且修游, 人出若干幣.’ 謂鄰縣曰: ‘有實者皆勿左右, 不贍則且爲人馬假其食民. 鄰縣四面皆櫎, 谷坐長而十倍.’ 上下令曰: ‘貲家假幣, 皆以谷准幣, 直幣而庚之.’ 谷爲下, 幣爲上. 百都百縣軌據, 谷坐長十倍, 環谷而應假幣. 國幣之九在上, 一在下, 幣重而萬物輕, 斂萬物, 應之以幣, 幣在下, 萬物皆在上, 萬物重十倍. 府官以巿櫎出萬物, 隆而止. 國軌, 布于未形, 據其已成, 乘令而進退, 無求于民, 謂之國軌.“
4. 桓公曰: “軌意安出?“ 管子對曰: “不陰據其軌, 皆下制其上.“ 桓公曰: “此若言何謂也?“ 管子對曰: “某鄕田若干食者若干, 某鄕之女事若干, 余衣若干, 謹行州里, 曰: ‘田若干, 人若干, 人衆田不度食若干.’ 曰: ‘田若干, 余食若干.’ 必得軌程, 此調之泰軌也, 然后調立環乘之幣. 田軌之有余于其人食者, 謹置公幣焉. 大家衆, 小家寡; 山田, 間田曰: ‘終歲其食不足于其人若干.’ 則置公幣焉, 以滿其准. 重歲, 豐年, 五谷登, 謂高田之萌曰: ‘吾所寄幣於子者若干, 鄕谷之櫎若干, 請爲子什減三’. 谷爲上, 幣爲下, 高田撫, 間田山不被, 谷十倍, 山田以君寄幣, 振其不贍, 未淫失也, 高田以時撫于主上, 坐長加十也.
3. 桓公曰: “何謂別群軌, 相壤宜?“ 管子對曰: “有莞蒲之壤, 有竹箭檀柘之壤, 有汜下漸澤之壤, 有水潦魚鱉之壤. 今四壤之數, 君皆善官而守之, 則籍于財物, 不籍于人. 畝十畝之壤, 君不以軌守, 則民且守之. 民有過移長力不以本爲得, 此君失也.“
2. 桓公曰: “行軌數奈何?“ 對曰: “某鄕田若干, 人事之准若干, 谷重若干.“ 曰: “某縣之人若干, 田若干, 幣若干而中用, 谷重若干而中幣, 終歲度人食, 其余若干”. 曰: “某鄕女勝事者終歲績, 其功業若干, 以功業直時而櫎之, 終歲人已被衣之后余衣若干, 別群軌, 相壤宜.“
1. 桓公問管子曰: “請問官國軌.“ 管子對曰: “田有軌, 人有軌, 用有軌, 鄕有軌, 人事有軌, 幣有軌, 縣有軌, 國有軌, 不通于軌數而欲爲國, 不可.“
국축(國蓄) 제칠십삼(第七十三) 管子輕重六 1. 國有十年之蓄, 而民不足于食, 皆以其技能望君之祿也, 君有山海之金, 而民不足于用, 是皆以其事業交接于君上也. 故人君挾其食, 守其用, 據有余而制不足, 故民無不累于上也. 五谷食米, 民之司命也. 黃金刀幣, 民之通施也. 故善者執其通施以御其司命, 故民力可得而盡也. 2. 夫民者親信而死利, 海內皆然; 民予則喜, 奪則怒, 民情皆然. 先王知其然, 故見予之形, 不見奪之理, 故民愛可洽于上也. 租籍者, 所以强求也, 租稅者, 所慮而請也. 王霸之君去其所以强求, 廢其所慮而請, 故天下樂從也. 3. 利出于一孔者, 其國無敵; 出二孔者, 其兵不詘; 出三孔者, 不可以擧兵; 出四孔者, 其國必亡. 先王知其然, 故塞民之養, 隘其利途. 故予之在君, 奪之在君, 貧之在君, 富之在君, 故民之戴上如日月, 親君若..
13. 今人君籍求于民, 令曰十日而具, 則財物之賈什去一; 令曰八日而具, 則財物之賈什去二, 令曰五日而具, 則財物之賈什去半, 朝令而夕具, 則財物之賈什去九. 先王知其然, 故不求于萬民而籍于號令也.
12. 玉起于禺氏, 金起于汝漢, 珠起于赤野, 東西南北距周七千八百里, 水絶壤斷, 舟車不能通, 先王爲其途之遠, 其至之難, 故託用于其重, 以珠玉爲上幣, 以黃金爲中幣, 以刀布爲下幣. 三幣, 握之則非有補于煖也, 食之則非有補于飽也, 先王以守財物, 以御民事, 而平天下也.
11. 然則大國內款, 小國用盡, 何以及此? 曰: “百乘之國, 官賦軌符, 乘四時之朝夕, 御之以輕重之准, 然后百乘可及也. 千乘之國, 封天財之所殖, 械器之所出, 財物之所生, 視歲之滿虛而輕重其祿, 然后千乘可足也. 萬乘之國, 守歲之滿虛, 乘民之緩急, 正其號令, 而御其大准, 然后萬乘可資也.
10. 前有萬乘之國, 而后有千乘之國, 謂之抵國; 前有千乘之國, 而后有萬乘之國, 謂之距國. 壤正方, 四面受敵, 謂之衢國. 以百乘衢處, 謂之託食之君; 千乘衢處, 壤削少半; 萬乘衢處, 壤削太半. 何謂百乘衢處託食之居也? 夫以百乘衢處; 危懾圍阻千乘萬乘之間, 夫國之君不相中, 擧兵而相攻, 必以爲扞挌蔽圉之用, 有攻利不得鄕, 大臣死于外, 分壤而功, 列陳繫累獲虜, 分賞而祿, 是壤地盡于攻賞, 而稅臧殫于繼孤也; 是特名羅于爲君耳, 無壤之有, 號有百乘之守, 而實無尺壤之用, 故謂託食之君.
9. 中歲之谷, 糶石十錢, 大男食四石, 月有四十之籍, 大女食三石, 月有三十之籍, 吾子食二石, 月有二十之籍; 歲凶谷貴, 糴石二十錢, 則大男有八十之籍, 大女有六十之籍, 吾子有四十之籍. 是人君非發號令收嗇而戶籍也, 彼人君守其本委謹, 而男女諸君吾子無不服籍者也. 一人廩食, 十人得余; 十人廩食, 百人得余; 百人廩食, 千人得余. 夫物多則賤, 寡則貴, 散則輕, 聚則重, 人君知其然, 故視國之羨不足而御其財物. 谷賤則以幣予食, 布帛賤則以幣予衣. 視物之輕重而御之以准, 故貴賤可調, 而君得其利.
8. 凡五谷者, 萬物之主也. 谷貴則萬物必賤, 谷賤則萬物必貴, 兩者爲敵, 則不俱平, 故人君御谷物之秩相勝, 而操事于其不平之間, 故萬民無籍而國利歸于君也. 夫以室廡籍, 謂以毁成; 以六畜籍, 謂之止生; 以田畝籍, 謂之禁耕; 以正人籍, 謂之離情; 以正戶籍, 謂之養贏. 五者不可畢用. 故王者徧行而不盡也. 故天子籍于幣, 諸侯籍于食.
7. 凡輕重之大利, 以重射輕, 以賤洩平. 萬物之滿虛隨財, 准平而不變, 衡絶則重見, 人君知其然, 故守之以准平, 使萬室之都必有萬鍾之藏, 藏繈千萬; 使千室之都必有千鍾之藏, 藏繈百萬, 春以奉耕, 夏以奉芸, 耒耜械器, 鍾鑲糧食, 畢取贍于君, 故大賈蓄家不得豪奪吾民矣. 然則何? 君養其本謹也. 春賦以斂繒帛, 夏貸以收秋實, 是故民無廢事而國無失利也.
6. 歲適美, 則市糶無予, 而狗彘食人食; 歲適凶, 則巿糴釜十繈, 而道有餓民, 然則豈壤力固不足而食固不贍也哉? 夫往歲之糶賤, 狗彘食人食, 故來歲之民不足也. 物適賤, 則半力而無予, 民事不償其本, 物適貴, 則什倍而不可得, 民失其用, 然則豈財物固寡而本委不足也哉? 夫民利之時失, 而物利之不平也, 故善者委施于民之所不足, 操事于民之所有余. 夫民有余則輕之, 故人君斂之以輕; 民不足則重之, 故人君散之以重. 斂積之以輕, 散行之以重, 故君必有什倍之利, 而財之榥可得而平也.
5. 夫民富則不可以祿使也, 貧則不可以罰威也, 法令之不行, 萬民之不治, 貧富之不齊也, 且君引錣量用, 耕田發草, 上得其數矣. 民人所食, 人有若干步畝之數矣, 計本量委則足矣, 然而民有飢餓不食者何也; 谷有所藏也. 人君鑄錢立幣, 民庶之通施也, 人有若干百千之數矣. 然而人事不及, 用不足者何也? 利有所幷藏也. 然則人君非能散積聚, 鈞羨不足, 分幷財利而調民事也, 則君雖强本趣耕, 而自爲鑄幣而無已, 乃今使民下相役耳, 惡能以爲治乎?
4. 凡將爲國, 不通于輕重, 不可爲籠以守民, 不能調通民利, 不可以語制爲大治, 是故萬乘之國有萬金之賈, 千乘之國有千金之賈, 然者何也? 國多失利, 則臣不盡其忠, 士不盡其死矣. 歲有凶穰, 故谷有貴賤, 令有緩急, 故物有輕重, 然而人君不能治, 故使蓄賈游巿, 乘民之不給, 百倍其本, 分地若一, 强者能守, 分財若一, 智者能收, 智者有什倍人之功, 愚者有不賡本之事, 然而人君不能調, 故民有相百倍之生也.
3. 利出于一孔者, 其國無敵; 出二孔者, 其兵不詘; 出三孔者, 不可以擧兵; 出四孔者, 其國必亡. 先王知其然, 故塞民之養, 隘其利途. 故予之在君, 奪之在君, 貧之在君, 富之在君, 故民之戴上如日月, 親君若父母.
2. 夫民者親信而死利, 海內皆然; 民予則喜, 奪則怒, 民情皆然. 先王知其然, 故見予之形, 不見奪之理, 故民愛可洽于上也. 租籍者, 所以强求也, 租稅者, 所慮而請也. 王霸之君去其所以强求, 廢其所慮而請, 故天下樂從也.
1. 國有十年之蓄, 而民不足于食, 皆以其技能望君之祿也, 君有山海之金, 而民不足于用, 是皆以其事業交接于君上也. 故人君挾其食, 守其用, 據有余而制不足, 故民無不累于上也. 五谷食米, 民之司命也. 黃金刀幣, 民之通施也. 故善者執其通施以御其司命, 故民力可得而盡也.
해왕(海王) 제칠십이(第七十二) 管子輕重五 1. 桓公問于管子曰: “吾欲藉于台雉, 何如?“ 管子對曰: “此毁成也.“ “吾欲藉于樹木.“ 管子對曰: “此伐生也.“ “吾欲藉于六畜.“ 管子對曰: “此殺生也.“ “吾欲藉于人, 何如?“ 管子對曰: “此隱情也.“ 桓公曰: “然則吾何以爲國?“ 管子對曰: “唯官山海爲可耳.“ 2. 桓公曰: “何謂官山海?“ 管子對曰: “海王之國, 謹正鹽策.“ 桓公曰: “何謂正鹽策?“ 管子對曰: “十口之家十人食鹽, 百口之家百人食鹽, 終月, 大男食鹽五升少半, 大女食鹽三升少半, 吾子食鹽二升少半, 此其大曆也. 鹽百升而釜, 令鹽之重升加分强, 釜五十也; 升加一强, 釜百也; 升加二强, 釜二百也. 鍾二千, 十鍾二萬, 百鍾二十萬, 千鍾二百萬. 萬乘之國, 人數開口千萬也. 禺千萬, 商日二百萬, 十日二千萬, 一月..
4. 桓公曰: “然則國無山海不王乎?“ 管子曰: “因人之山海假之, 名有海之國讎鹽于吾國, 釜十五, 吾受而官出之以百. 我未與其本事也, 受人之事, 以重相推, 此人用之數也.“
3. 今鐵官之數曰: “一女必有一鍼一刀, 若其事立; 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銚, 若其事立; 行服連軺輦者, 必有一斤一鋸一錐一鑿, 若其事立. 不爾而成事者天下無有. 令鍼之重加一也, 三十針一人之籍; 刀之重加六, 五六三十, 五刀一人之籍也; 耜鐵之重加七, 三耜鐵一人之籍也. 其余輕重皆准此而行, 然則擧臂勝事, 無不服藉者.“
2. 桓公曰: “何謂官山海?“ 管子對曰: “海王之國, 謹正鹽策.“ 桓公曰: “何謂正鹽策?“ 管子對曰: “十口之家十人食鹽, 百口之家百人食鹽, 終月, 大男食鹽五升少半, 大女食鹽三升少半, 吾子食鹽二升少半, 此其大曆也. 鹽百升而釜, 令鹽之重升加分强, 釜五十也; 升加一强, 釜百也; 升加二强, 釜二百也. 鍾二千, 十鍾二萬, 百鍾二十萬, 千鍾二百萬. 萬乘之國, 人數開口千萬也. 禺千萬, 商日二百萬, 十日二千萬, 一月六千萬. 萬乘之國正九百萬也. 月人三十錢之籍, 爲錢三靠恨, 今吾非籍之諸君吾子, 而有二國之籍者六千萬. 使君施令曰 :“ 吾將籍于諸君吾子. 則必囂號. 今夫給之鹽策, 則百倍歸于上, 人無以避此者, 數也.
1. 桓公問于管子曰: “吾欲藉于台雉, 何如?“ 管子對曰: “此毁成也.“ “吾欲藉于樹木.“ 管子對曰: “此伐生也.“ “吾欲藉于六畜.“ 管子對曰: “此殺生也.“ “吾欲藉于人, 何如?“ 管子對曰: “此隱情也.“ 桓公曰: “然則吾何以爲國?“ 管子對曰: “唯官山海爲可耳.“
사어(事語) 제칠십일(第七十一) 管子輕重四 1. 桓公問管子曰: “事之至數可聞乎?“ 管子對曰: “何謂至數?“ 桓公曰: “秦奢敎我曰: ‘帷蓋不修, 衣服不衆, 則女事不泰; 俎豆之禮不致牲, 諸侯太牢, 大夫少牢, 不若此, 則六畜不育, 非高其台榭, 美其宮室, 則群材不散.’ 此言何如?“ 管子曰: “非數也.“ 桓公曰: “何謂非數?“ 管子對曰: “此定壤之數也, 彼天子之制, 壤方千里, 齊諸侯方百里, 負海子七十里, 男五十里, 若胸臂之相使也, 故准徐疾, 贏不足, 雖在下也, 不爲君憂. 彼壤狹而欲擧與大國爭者, 農夫寒耕暑耘, 力歸于上, 女勤于緝績微織, 功歸于府者, 非怨民心傷民意也, 非有積蓄不可以用人, 非有積財無以勸下, 泰奢之數, 不可用于危隘之國.“ 桓公曰: “善.“ 2. 桓公又問管子曰: “佚田謂寡人曰: ‘善者用非其有, 使非其人, ..
2. 桓公又問管子曰: “佚田謂寡人曰: ‘善者用非其有, 使非其人, 何不因諸侯權以制天下?’ 管子對曰: “佚田之言非也. 彼善爲國者, 壤闢擧則民留處, 倉廩實則知禮節. 且無委致圍, 城脆致衝, 夫不定內, 不可以持天下, 佚田之言非也.“ 管子曰: “歲藏一, 十年而十也, 歲藏二, 五年而十也. 谷十而守五, 綈素滿之. 五在上, 故視歲而藏, 縣時積歲, 國有十年之蓄, 富勝貧, 勇勝怯, 智勝愚, 微勝不微, 有義勝無義, 練士勝敺衆, 凡十勝者盡有之, 故發如風雨, 動如雷霆, 獨出獨入, 莫之能禁止, 不待權輿, 故佚田之言非也.“ 桓公曰: “善.“
1. 桓公問管子曰: “事之至數可聞乎?“ 管子對曰: “何謂至數?“ 桓公曰: “秦奢敎我曰: ‘帷蓋不修, 衣服不衆, 則女事不泰; 俎豆之禮不致牲, 諸侯太牢, 大夫少牢, 不若此, 則六畜不育, 非高其台榭, 美其宮室, 則群材不散.’ 此言何如?“ 管子曰: “非數也.“ 桓公曰: “何謂非數?“ 管子對曰: “此定壤之數也, 彼天子之制, 壤方千里, 齊諸侯方百里, 負海子七十里, 男五十里, 若胸臂之相使也, 故准徐疾, 贏不足, 雖在下也, 不爲君憂. 彼壤狹而欲擧與大國爭者, 農夫寒耕暑耘, 力歸于上, 女勤于緝績微織, 功歸于府者, 非怨民心傷民意也, 非有積蓄不可以用人, 非有積財無以勸下, 泰奢之數, 不可用于危隘之國.“ 桓公曰: “善.“
승마수(乘馬數) 제육십구(第六十九) 管子輕重二 1. 桓公問管子曰: “有虞筴乘馬已行矣, 吾欲立筴乘馬, 爲子奈何?“ 管子對曰: “戰國修其城池之功, 故其國常失其地. 用王國則以時行也.“ 桓公曰: “何謂以時行?“ 管子對曰: “出準之令, 守地用人筴, 故開闔皆在上, 無求于民, 2. 霸國守分, 上分下游于分之間而用足; 王國守始, 國用一不足則加一焉, 國用二不足則加二焉, 國用三不足則加三焉, 國用四不足則加四焉, 國用五不足則加五焉, 國用六不足則加六焉, 國用七不足則加七焉, 國用八不足則加八焉, 國用九不足則加九焉, 國用十不足則加十焉. 人君之守高下, 歲藏三分. 十年則必有五年之余, 若歲凶旱水泆, 民失本, 則修宮室台榭, 以前無狗后無彘者爲庸, 故修宮室台榭, 非麗其樂也, 以平國筴也. 今至于其亡筴乘馬之君, 春秋冬夏, 不知時終始, 作功起衆, 立..
5. 公曰: “賤筴乘馬之數奈何?“ 管子對曰: “郡縣上臾之壤守之若干, 間壤守之若干, 下壤守之若干, 故相壤定籍而民不移, 振貧補不足, 下樂上. 故以上壤之滿補下壤之衆, 章四時, 守諸開闔, 民之不移也, 如廢方于地. 此之謂筴乘馬之數也.“
4. 桓公曰: “乘馬之數, 盡于此乎?“ 管子對曰: “布織財物, 皆立其貲, 財物之貲與幣高下, 谷獨貴獨賤.“ 桓公曰: “何謂獨貴獨賤?“ 管子對曰: “穀重而萬物輕, 穀輕而萬物重.“
3. 乘馬之準, 與天下齊准, 彼物輕則見洩, 重則見射. 此斗國相洩, 輕重之家相奪也. 至于王國則持流而止矣.“ 桓公曰: “何謂持流?“ 管子對曰: “有一人耕而五人食者, 有一人耕而四人食者, 有一人耕而三人食者, 有一人耕而二人食者, 此齊力而功地. 田筴相圓, 此國筴之時守也, 君不守以筴, 則民且守于上, 此國筴流已.“
2. 霸國守分, 上分下游于分之間而用足; 王國守始, 國用一不足則加一焉, 國用二不足則加二焉, 國用三不足則加三焉, 國用四不足則加四焉, 國用五不足則加五焉, 國用六不足則加六焉, 國用七不足則加七焉, 國用八不足則加八焉, 國用九不足則加九焉, 國用十不足則加十焉. 人君之守高下, 歲藏三分. 十年則必有五年之余, 若歲凶旱水泆, 民失本, 則修宮室台榭, 以前無狗后無彘者爲庸, 故修宮室台榭, 非麗其樂也, 以平國筴也. 今至于其亡筴乘馬之君, 春秋冬夏, 不知時終始, 作功起衆, 立宮室台榭, 民失其本事, 君不知其失諸春筴, 又失諸夏秋之筴數也. 民無𥼷賣子, 數矣; 猛毅之人淫暴, 貧病之民乞請, 君行律度焉, 則民被刑僇而不從于主上, 此筴乘馬之數亡也.
1. 桓公問管子曰: “有虞筴乘馬已行矣, 吾欲立筴乘馬, 爲子奈何?“ 管子對曰: “戰國修其城池之功, 故其國常失其地. 用王國則以時行也.“ 桓公曰: “何謂以時行?“ 管子對曰: “出準之令, 守地用人筴, 故開闔皆在上, 無求于民,
광승마(匡乘馬) 제육십팔(第六十八) 管子輕重一 1. 桓公問管子曰: “請問乘馬.“ 管子對曰: “國無儲在令.“ 桓公曰: “何謂國無儲在令?“ 管子對曰: “一農之量壤百畝也, 春事二十五日之內.“ 桓公曰: “何謂春事二十五日之內?“ 管子對曰: “日至六十日而陽凍釋, 七十日而陰凍釋. 陰凍釋而紉稷, 百日不紉稷, 故春事二十五日之內耳也. 今君立扶台, 五衢之衆皆作, 君過春而不止, 民失其二十五日, 則五衢之內阻棄之地也. 起一人之繇百畝不擧, 起十人之繇千畝不擧, 起百人之繇萬畝不擧, 起千人之繇十萬畝不擧. 春已失二十五日, 而尙有起夏作, 是春失其地, 夏失其苗, 秋起繇而無止, 此之謂谷地數亡. 谷失于時, 君之衡藉而無止, 民食什伍之谷, 則君已藉九矣, 有衡求幣焉, 此盜暴之所以起, 刑罰之所以衆也. 隨之以暴, 謂之內戰.“ 桓公曰: “善哉!” 2. “..
3. 桓公曰: “爲之奈何?“ 管子曰: “虞國得筴乘馬之數矣.“ 桓公曰: “何謂筴乘馬之數?“ 管子曰: “百畝之夫, 予之筴: ‘率二十七日爲子之春事, 資子之幣.’ 春秋, 子谷大登, 國谷之重去分, 謂農夫曰: ‘幣之在子者以爲谷而廩之州里.’ 國谷之分在上, 國谷之重再十倍. 謂遠近之縣, 里, 邑百官, 皆當奉器械備, 曰: ‘國無幣, 以谷準幣.’ 國谷之櫎, 一切什九. 還谷而應谷, 國器皆資, 無藉于民. 此有虞之筴乘馬也.“
2. “筴乘馬之數求盡也. 彼王者不奪民時, 故五谷興豐, 五谷興豐則士輕祿, 民簡賞. 彼善爲國者, 使農夫寒耕暑耘, 力歸于上, 女勤于織微而織歸于府者, 非怨民心傷民意, 高下之筴, 不得不然之理也.“
1. 桓公問管子曰: “請問乘馬.“ 管子對曰: “國無儲在令.“ 桓公曰: “何謂國無儲在令?“ 管子對曰: “一農之量壤百畝也, 春事二十五日之內.“ 桓公曰: “何謂春事二十五日之內?“ 管子對曰: “日至六十日而陽凍釋, 七十日而陰凍釋. 陰凍釋而紉稷, 百日不紉稷, 故春事二十五日之內耳也. 今君立扶台, 五衢之衆皆作, 君過春而不止, 民失其二十五日, 則五衢之內阻棄之地也. 起一人之繇百畝不擧, 起十人之繇千畝不擧, 起百人之繇萬畝不擧, 起千人之繇十萬畝不擧. 春已失二十五日, 而尙有起夏作, 是春失其地, 夏失其苗, 秋起繇而無止, 此之謂谷地數亡. 谷失于時, 君之衡藉而無止, 民食什伍之谷, 則君已藉九矣, 有衡求幣焉, 此盜暴之所以起, 刑罰之所以衆也. 隨之以暴, 謂之內戰.“ 桓公曰: “善哉!”
37. 明主操術任臣下, 使群臣效其智能, 進其長技. 故智者效其計, 能者進其功. 以前言督后事, 所效當則賞之, 不當則誅之; 張官任吏治民, 案法試課成功. 守法而法之, 身無煩勞而分職. 故『明法』曰: “主雖不身下爲, 而守法爲之可也.“
36. 制群臣, 擅生殺, 主之分也; 縣令仰制, 臣之分也. 威勢尊顯, 主之分也; 卑賤畏敬, 臣之分也. 令行禁止, 主之分也; 奉法聽從, 臣之分也. 故君臣相與, 高下之處也, 如天之與地也; 其分畫之不同也, 如白之與黑也. 故君臣之間明別, 則主尊臣卑. 如此, 則下之從上也, 如響之應聲; 臣之法主也, 如景之隨形. 故上令而下應, 主行而臣從, 以令則行, 以禁則止, 以求則得, 此之謂易治. 故『明法』曰: “君臣之間明別, 則易治.“
35. 明主之道, 立民所欲以求其功, 故爲爵祿以勸之; 立民所惡以禁其邪, 故爲刑罰以畏之. 故案其功而行賞, 案其罪而行罰. 如此, 則群臣之擧無功者, 不敢進也; 毁無罪者, 不能退也. 故『明法』曰: “譽者不能進, 而誹者不能退也.“
34. 明主之治也, 審是非, 察事情, 以度量案之. 合于法則行, 不合于法則止; 功充其言則賞, 不充其言則誅. 故言智能者, 必有見功而后擧之; 言惡敗者, 必有見過而后廢之. 如此, 則士上通而莫之能妬, 不肖者困廢而莫之能擧. 故『明法』曰: “能不可蔽, 而敗不可飾也.“
33. 凡所謂功者, 安主上, 利萬民者也. 夫破軍殺將, 戰勝攻取, 使主無危亡之憂, 而百姓無死虜之患, 此軍士之所以爲功者也; 奉主法, 治竟內, 使强不凌弱, 衆不暴寡, 萬民驩盡其力而奉養其主, 此吏之所以爲功也; 匡主之過, 救主之失, 明理義以道其主, 主無邪僻之行, 蔽欺之患, 此臣之所以功也. 故明主之治也, 明分職而課功勞, 有功者賞, 亂治者誅, 誅賞之所加, 各得其宜, 而主不自與焉. 故『明法』曰: “使法量功, 不自度也.“
32. 明主之擇賢人也, 言勇者試之以軍, 言智者試之以官; 試于軍而有功者則擧之, 試于官而事治者則用之. 故以戰功之事定勇怯, 以官職之治定愚智, 故勇怯愚智之見也, 如白黑之分. 亂主則不然, 聽言而不試, 故妄言者得用; 任人而不官, 故不肖者不困. 故明主以法案其言而求其實, 以官任其身而課其功, 專任法, 不自擧焉. 故『明法』曰: “先王之治國也, 使法擇人, 不自擧也.“
31. 人主之張官置吏也, 非徒尊其身厚奉之而已也, 使之奉主之法, 行主之令, 以治百姓而誅盜賊也. 是故其所任官者大, 則爵尊而祿厚; 其所任官者小, 則爵卑而祿薄. 爵祿者, 人主之所以使吏治官也. 亂主之治也, 處尊位, 受厚祿, 養所與佼, 而不以官爲務. 如此者, 則官失其能矣. 故『明法』曰: “小臣持祿養佼, 不以官爲事, 故官失職.“
30. 明主者, 使下盡力而守法分, 故群臣務尊主而不敢顧其家; 臣主之分明, 上下之位審, 故大臣各處其位而不敢相貴. 亂主則不然, 法制廢而不行, 故群臣得務益其家; 君臣無分, 上下無別, 故群臣得務相貴. 如此者, 非朝臣少也, 衆不爲用也. 故『明法』曰: “國無人者, 非朝臣衰也. 家與家務相益, 不務尊君也; 大臣務相貴, 而不任國也.“
29. 明主在上位, 則竟內之衆盡力以奉其主, 百官分職致治以安國家. 亂主則不然, 雖有勇力之士, 大臣私之, 而非以奉其主也; 雖有聖智之士, 大臣私之, 非以治其國也. 故屬數雖衆, 不得進也; 百官雖具, 不得制也. 如此者, 有人主之名而無其實. 故『明法』曰: “屬數雖衆, 非以尊君也; 百官雖具, 非以任國也. 此之謂國無人.“
28. 明主之治也, 明于分職, 而督其成事; 勝其任者處官, 不勝其任者廢免, 故群臣皆竭能盡力以治其事. 亂主則不然, 故群臣處官位, 受厚祿, 莫務治國者, 期于管國之重而擅其利, 牧漁其民以富其家. 故『明法』曰: “百慮其家, 不一圖其國.“
27. 亂主之行爵祿也, 不以法令案功勞; 其行刑罰也, 不以法令案罪過, 而聽重臣之所言. 故臣有所欲賞, 主爲賞之; 臣欲有所罰, 主爲罰之. 廢其公法, 專聽重臣. 如此, 故群臣皆務其黨, 重臣而忘其主, 趨重臣之門而不庭. 故『明法』曰: “十至于私人之門, 不一至于庭.“
26. 富貴尊顯, 久有天下, 人主莫不欲也; 令行禁止, 海內無敵, 人主莫不欲也. 蔽欺侵凌, 人主莫不惡也; 失天下, 滅宗廟, 人主莫不惡也. 忠臣之欲明法術, 以致主之所欲而除主之所惡者; 奸臣之擅主者, 有以私危之, 則忠臣無從進其公正之數矣. 故『明法』曰: “所死者非罪, 所起者非功, 然則爲人臣者重私而輕公矣.“
25. 凡所謂忠臣者, 務明法術, 日夜佐主明于度數之理, 以治天下者也. 奸邪之臣知法術明之必治也, 治則奸臣困而法術之士顯; 是故邪之所務事者, 使法無明, 主無悟, 而己得所欲也. 故方正之臣得用, 則奸邪之臣困傷矣, 是方正之與奸邪不兩進之勢也. 奸邪在主之側者, 不能勿惡也, 唯惡之, 則必候主間而日夜危之. 人主不察而用其言, 則忠臣無罪而困死, 奸臣無功而富貴. 故『明法』曰: “忠臣死于非罪而邪臣起于非功.“
24. 主無術數, 則群臣易欺之; 國無明法, 則百姓輕爲非. 是故奸邪之人用國事, 則群臣仰利害也. 如此, 則奸人爲之視聽者多矣, 雖有大義, 主無從知之. 故『明法』曰: “佼衆譽多, 外內朋黨, 雖有大奸, 其蔽主多矣.“
23. 奸臣之敗其主也, 積漸積微, 使主迷惑而不自知也; 上則相爲候望于主, 下則買譽于民; 譽其黨而使主尊之, 毁不譽者, 而使主廢之. 其所利害者, 主聽而行之. 如此, 則群臣皆忘主而趨私佼矣. 故『明法』曰: “比周以相爲慝, 是故忘主私佼, 以進其譽.“
22. 平吏之治官也, 行法而無私, 則奸臣不得其利焉, 此奸臣之所務傷也. 人主不參驗其罪過, 以無實之言誅之, 則奸臣不能無事貴重而求推譽, 以避刑罰而受祿賞焉. 故『明法』曰: “喜賞惡罰之人, 離公道而行私術矣.“
21. 亂主不察臣之功勞, 譽衆者則賞之; 不審其罪過, 毁衆者則罰之. 如此者, 則邪臣無功而得賞, 忠正無罪而有罰. 故功多而無賞, 則臣不務盡力; 行正而有罰, 則賢聖無從竭能; 行貨財而得爵祿, 則汚辱之人在官; 寄託之人不肖而位尊, 則民倍公法而趨有勢. 如此, 則慤愿之人失其職, 而廉潔之吏失其治. 故『明法』曰: “官之失其治也, 是主以譽爲賞而以毁爲罰也.“
20. 國之所以亂者, 廢事情而任非譽也. 故明主之聽也, 言者責之以其實, 譽人者試之以其官; 言而無實者誅, 吏而亂官者誅, 是故虛言不敢進, 不肖者不敢受官. 亂主則不然, 聽言而不督其實, 故群臣以虛譽進其黨; 任官而不責其功, 故愚汚之吏之庭. 如此, 則群臣相推以美名, 相假以功伐, 務多其佼而不爲主用. 故『明法』曰: “主釋法以譽進能, 則臣離上而下比周矣; 以黨擧官, 則民務佼而不求用矣.“
19. 尺寸尋丈者, 所以得長短之情也, 故以尺寸量短長, 則萬擧而萬不失矣. 是故尺寸之度, 雖富貴衆强, 不爲益長; 雖貧賤卑辱, 不爲損短. 公平而無所偏, 故奸詐之人不能誤也. 故『明法』曰: “有尋丈之數者, 不可差以長短.“
18. 權衡者, 所以起輕重之數也. 然而人不事者, 非心惡利也, 權不能爲之多少其數, 而衡不能爲之輕重其量也; 人知事權衡之無益, 故不事也. 故明主在上位, 則官不得枉法, 吏不得爲私; 民知事吏之無益, 故財貨不行于吏. 權衡平正而待物, 故奸詐之人不得行其私. 故『明法』曰: “有權衡之稱者, 不可以欺輕重.“
17. 明主者, 有法度之制, 故群臣皆出于方正之治而不敢爲奸. 百姓知主之從事于法也, 故吏之所使者, 有法則民從之, 無法則止. 民以法與吏相距, 下以法與上從事. 故詐僞之人不得欺其主, 嫉妬之人不得用其賊心, 讒諛之人不得施其巧, 千里之外, 不敢擅爲非. 故『明法』曰: “有法度之制者, 不可巧以詐僞.“
16. 明主者, 一度量, 立表儀, 而堅守之. 故令下而民從. 法者, 天下之程式也, 萬事之儀表也; 吏者, 民之所懸命也. 故明主之治也, 當于法者賞之, 違于法者誅之. 故以法誅罪, 則民就死而不怨; 以法量功, 則民受賞而無德也, 此以法擧錯之功也. 故『明法』曰: “以法治國, 則擧錯而已.“
15. 人主之所以制臣下者, 威勢也. 故威勢在下, 則主制于臣; 威勢在上, 則臣制于主. 夫蔽主者, 非塞其門守其戶也, 然而令不行, 禁不止, 所欲不得者, 失其威勢也. 故威勢獨在于主, 則群臣畏敬; 法政獨出于主, 則天下服德. 故威勢分于臣, 則令不行; 法政出于臣, 則民不聽. 故明主之治天下也, 威勢獨在于主而不與臣共, 法政獨制于主而不從臣出. 故『明法』曰: “威不兩錯, 政不二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