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管仲 (1016)
건빵이랑 놀자
13. 明主之治國也, 案其當宜, 行其正理. 故其當賞者, 群臣不得辭也; 其當罰者, 群臣不敢避也. 夫賞功誅罪, 所以爲天下致利除害也. 草茅弗去, 則害禾谷; 盜賊弗誅, 則傷良民. 夫舍公法而行私惠, 則是利奸邪而長暴亂也; 行私惠而賞無功, 則是使民偸幸而望于上也; 行私惠而赦有罪, 則是使民輕上而易爲非也. 夫舍公法用私惠, 明主不爲也. 故『明法』曰: “不爲惠于法之內.“
12. 法度者, 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 所以牧領海內而奉宗廟也; 私意者, 所以生亂長奸而害公正也, 所以壅蔽失正而危亡也. 故法度行則國治, 私意行則國亂. 明主雖心之所愛, 而無功者不賞也; 雖心之所憎, 而無罪者弗罰也, 案法式而驗得失, 非法度不留意焉. 故『明法』曰: “先王之治國也, 不淫意于法之外.“
11. 人主之治國也, 莫不有法令賞罰. 具故其法令明而賞罰之所立者當, 則主尊顯而奸不生; 其法令逆而賞罰之所立者不當, 則群臣立私而壅塞之, 朋黨而劫殺之. 故『明法』曰: “滅, 塞, 侵, 壅之所生, 從法之不立也.“
10. 明主者, 兼聽獨斷, 多其門戶. 群臣之道, 下得明上, 賤得言貴, 故奸人不敢欺. 亂主則不然, 聽無術數, 斷事不以參伍; 故無能之士上通, 邪枉之臣專國, 主明蔽而聰塞, 忠臣之欲謀諫者不得進. 如此者, 侵主之道也. 故『明法』曰: “下情上而道止, 謂之侵.“
9. 人臣之所以乘而爲奸者, 擅主也. 臣有擅主者, 則主令不得行, 而下情不上通. 人臣之力, 能鬲君臣之間, 而使美惡之情不揚聞, 禍福之事不通徹, 人主迷惑而無從悟. 如此者, 塞主之道也. 故『明法』曰: “下情不上通, 謂之塞.“
8. 明主之道, 卑賤不待尊貴而見, 大臣不因左右而進, 百官條通, 群臣顯見. 有罰者主見其罪, 有賞者主知其功; 見知不悖, 賞罰不差. 有不蔽之術, 故無壅遏之患. 亂主則不然, 法令不得至于民, 疏遠鬲閉而不得聞, 如此者, 壅遏之道也. 故『明法』曰: “令出而留, 謂之壅.“
7. 凡爲主而不得行其令, 廢法而恣群臣, 威嚴已廢, 權勢已奪, 令不得出; 群臣弗爲用, 百姓弗爲使, 竟內之衆不制, 則國非其國而民非其民. 如此者, 滅主之道也. 故『明法』曰: “令本不出, 謂之滅.“
6. 人臣之所以畏恐而謹事主者, 以欲生而惡死也. 使人不欲生, 不惡死, 則不可得而制也. 夫生殺之柄, 專在大臣, 而主不危者未嘗有也. 故治亂不以法斷而決于重臣, 生殺之柄不制于主而在群下, 此寄生之主也. 故人主專以其威勢予人, 則必有劫殺之患; 專以其法制予人, 則必有亂亡之禍. 如此者, 亡主之道也. 故『明法』曰: “專授則失.“
5. 人主者擅生殺, 處威勢, 操令行禁止之柄以御其群臣, 此主道也; 人臣者, 處卑賤, 奉主令, 守本任, 治分職, 此臣道也. 故主行臣道則亂, 臣行主道則危. 故上下無分, 君臣共道, 亂之本也. 故『明法』曰: “君臣共道則亂.“
4. 明主之治也, 縣爵祿以勸其民, 民有利于上, 故主有以使之; 立刑罰以威其下, 下有畏于上, 故主有以牧之. 故無爵祿則主無以勸民, 無刑罰則主無以威衆. 故人臣之行理奉命者, 非以愛主也, 且以就利而避害也; 百官之奉法無奸者, 非以愛主也, 欲以愛爵祿而避罰也. 故『明法』曰: “百官論職, 非惠也, 刑罰必也.“
3. 明主在上位, 有必治之勢, 則群臣不敢爲非. 是故群臣之不敢欺主者, 非愛主也, 以畏主之威勢也; 百姓之爭用, 非以愛主也, 以畏主之法令也. 故明主操必勝之數, 以治必用之民; 處必尊之勢, 以制必服之臣. 故令行禁止, 主尊而臣卑. 故『明法』曰: “尊君卑臣, 非計親也, 以勢勝也.“
2. 明主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 私術者, 下之所以侵上亂主也. 故法廢而私行, 則人主孤特而獨立, 人臣群黨而成朋, 如此, 則主弱而臣强, 此之謂亂國. 故『明法』曰: “所謂亂國者, 臣術勝也.“
1. 明主者, 有術數而不可欺也, 審于法禁而不可犯也, 察于分職而不可亂也. 故群臣不敢行其私, 貴臣不得蔽賤, 近者不得塞遠, 孤寡老弱不失其所職, 竟內明辨而不相逾越, 此之謂治國. 故『明法』曰: “所謂治國者, 主道明也.“
판법해(版法解) 제육십육(第六十六) 管子解四 1. 版法者, 法天地之位, 象四時之行, 以治天下. 四時之行, 有寒有暑, 聖人法之, 故有文有武; 天地之位, 有前有后, 有左有右, 聖人法之, 以建經紀. 春生于左, 秋殺于右, 夏長于前, 冬藏于后. 生長之事, 文也; 收藏之事, 武也. 是故文事在左, 武事在右, 聖人法之, 以行法令, 以治事理. 凡法事者, 操持不可以不正. 操持不正, 則聽治不公; 聽治不公, 則治不盡理, 事不盡應. 治不盡理, 則疏遠微賤者無所告愬; 事不盡應, 則功利不盡擧. 功利不盡擧, 則國貧疏遠微賤者無所告愬, 則下饒. 故曰: “凡將立事, 正彼天植.“ 2. 天植者, 心也. 天植正, 則不私近親, 不孽疏遠; 不私近親, 不孽疏遠, 則無遺利, 無隱治; 無遺利, 無隱治則事無不擧, 物無遺者. 欲見天心, 明以風雨, 故曰: “..
24. 桓公謂管子曰: “今子敎寡人法天合德. 合德長久, 合德而兼覆之, 則萬物受命; 象地無親, 無親安固, 無親而兼載之, 則諸生皆殖. 參于日月無私. 葆光無私而兼照之, 則美惡不隱. 然則君子之爲身, 無好無惡然已乎?“ 管子對曰: “不然. 夫學者, 所以自化, 所以自撫. 故君子惡稱人之惡, 惡不忠而怨妬, 惡不公議而名當稱, 惡不位下而位上, 惡不親外而內放. 此五者, 君子之所恐行, 而小人之所以亡, 况人君乎?“
23. 凡所謂能以所不利利人者, 舜是也. 舜耕歷山, 陶河濱, 漁雷澤, 不取其利, 以敎百姓, 百姓擧利之. 此所謂能以所不利利人者也. 所謂能以所不有予人者, 武王是也. 武王伐紂, 士卒往者, 人有書社. 入殷之日, 決鉅橋之粟, 散鹿台之錢, 殷民大說. 此所謂能以所不有予人者也.
22. 凡人者, 莫不欲利而惡害. 是故與天下同利者, 天下持之; 擅天下之利者, 天下謀之. 天下所謀, 雖立必隳; 天下所持, 雖高不危. 故曰: “安高在乎同利.“
21. 凡人君所以尊安者, 賢佐也. 佐賢則君尊, 國安, 民治, 無佐則君卑, 國危, 民亂. 故曰: “備長存乎任賢.“
20. 閉禍在除怨, 非有怨乃除之, 所事之地常無怨也. 凡禍亂之所生, 生于怨咎; 怨咎所生, 生于非理. 是以明君之事衆也必經, 使之必道, 施報必當, 出言必得, 刑罰必理. 如此, 則衆無鬱怨之心, 無憾恨之意; 如此, 則禍亂不生, 上位不殆. 故曰: “閉禍在除怨也.“
19. 愛施之德, 雖行而無私, 內行不修, 則不能朝遠方之君. 是故正君臣上下之義, 飾父子兄弟夫妻之義, 飾男女之別, 別疏數之差. 使君德臣忠, 父慈子孝, 兄愛弟敬, 禮義章明. 如此, 則近者親之, 遠者歸之, 故曰: “召遠在修近.“
18. 凡君所以有衆者, 愛施之德也. 愛有所移, 利有所幷, 則不能盡有. 故曰: “有衆在廢私.“
17. 凡衆者, 愛之則親, 利之則至. 是故明君設利以致之, 明愛以親之. 徒利而不愛, 則衆至而不親; 徒愛而不利, 則衆親而不至. 愛施俱行, 則說君臣, 說朋友, 說兄弟, 說父子; 愛施所設, 四固不能守. 故曰: “說在愛施.“
16. 四時之行, 信必而著明. 聖人法之, 以事萬民, 故不失時功. 故曰: “伍于四時.“
15. 日月之明無私, 故莫不得光. 聖人法之, 以燭萬民, 故能審察, 則無遺善, 無隱奸. 無遺善, 無隱奸, 則刑賞信必; 刑賞信必, 則善勸而奸止. 故曰: “參于日月.“
14. 凡人君者, 覆載萬民而兼有之, 燭臨萬族而事使之. 是故以天地, 日月, 四時爲主, 爲質, 以治天下. 天覆而無外也, 其德無所不在; 地載而無棄也, 安固而不動, 故莫不生殖. 聖人法之, 以覆載萬民, 故莫不得其職姓, 得其職姓則莫不爲用. 故曰: “法天合德, 象地無親.“
13. 治國有三器, 亂國有六攻. 明君能勝六攻, 而立三器, 則國治; 不肖之君不能勝六攻而立三器, 故國不治. 三器者何也? 曰: 號令也, 斧鉞也, 祿賞也. 六攻者何也? 親也, 貴也, 貨也, 色也, 巧佞也, 玩好也. 三器之用何也? 曰: 非號令無以使下, 非斧鉞無以畏衆, 非祿賞無以勸民. 六攻之敗何也? 曰: 雖不聽而可以得存, 雖犯禁而可以得免, 雖無功而可以得富. 夫國有不聽而可以得存者, 則號令不足以使下; 有犯禁而可以得免者, 則斧鉞不足以畏衆; 有無功而可以得富者, 則祿賞不足以勸民. 號令不足以使下, 斧鉞不足以畏衆, 祿賞不足以勸民, 則人君無以自守也. 然則明君奈何? 明君不爲六者變更號令, 不爲六者疑錯斧鉞, 不爲六者益損祿賞. 故曰: “植固而不動, 奇邪乃恐. 奇革邪化, 令往民移.“
12. 凡民者, 莫不惡罰而畏罪, 是以人君嚴敎以示之, 明刑罰以致之. 故曰: “頓卒怠倦以辱之, 罰罪有過以懲之, 殺僇犯禁以振之.“
11. 凡國無法, 則衆不知所爲; 無度, 則事無機. 有法不正, 有度不直, 則治闢, 治闢則國亂. 故曰: “正法直度, 罪殺不赦; 殺僇必信, 民畏而懼. 武威旣明, 令不再行.“
10. 奚以知其然也? 用力苦則事不工, 事不工而數復之, 故曰: “勞矣.“ 用財嗇則不當人心, 不當人心則怨起, 用財而生怨, 故曰: “費.“ 怨起而不復反, 衆勞而不得息, 則必有崩阤堵壞之心. 故曰: “民不足, 令乃辱; 民苦殃, 令不行. 施報不得, 禍乃始昌; 禍昌而不悟, 民乃自圖.“
9. 成事以質者, 用稱量也; 取人以己者, 度恕而行也. 度恕者, 度之于己也, 己之所不安, 勿施于人. 故曰: “審用財, 愼施報, 察稱量. 故用財不可以嗇, 用力不可以苦. 用財牆則費, 用力苦則勞矣.“
8. 治之本二: 一曰人, 二曰事; 人欲必用, 事人欲必工; 人有逆順, 事有稱量; 人心逆則人不用, 事失稱量則事不工; 事不工則傷, 人不用則怨. 故曰: “取人以己, 成事以質.“
7. 凡人君者, 欲衆之親上鄕意也, 欲其從事之勝任也. 而衆者, 不愛則不親, 不親則不明, 不敎順則不鄕意. 是故明君兼愛以親之, 明敎順以道之, 便其勢, 利其備, 愛其力, 而勿奪其時以利之. 如此, 則衆親上鄕意, 從事勝任矣. 故曰: “兼愛無遺, 是謂君心. 必先順敎, 萬民鄕風; 旦暮利之, 衆乃勝任.“
6. 凡人君者, 欲民之有禮義也. 夫民無禮義, 則上下亂而貴賤爭. 故曰: “慶勉敦敬以顯之, 富祿有功以勸之, 爵貴有名以休之.“
5. 冬旣閉藏, 百事盡止, 往事畢登, 來事未起. 方冬無事, 愼觀終始, 審察事理. 事有先易而后難者, 有始不足見而終不可及者, 此常利之所以不擧, 事之所以困者也. 事之先易者, 人輕行之, 人輕行之則必困難成之事; 始不足見者, 人輕棄之, 人輕棄之則必失不可及之功. 夫數困難成之事, 而時失不可及之功, 衰耗之道也. 是故明君審察事理, 愼觀終始, 爲必知其所成, 成必知其所用, 用必知其所利害; 爲而不知所成, 成而不知所用, 用而不知所利害, 謂之妄擧. 妄擧者, 其事不成, 其功不立. 故曰: “擧所美, 必觀其所終; 廢所惡, 必計其所窮.“
4. 乘夏方長, 審治刑賞, 必明經紀; 陳義設法, 斷事以理, 虛氣平心, 乃去怒喜. 若倍法棄令而行怒喜, 禍亂乃生, 上位乃殆. 故曰: “喜無以賞, 怒無以殺. 喜以賞, 怒以殺, 怨乃起, 令乃廢. 驟令而不行, 民心乃外; 外之有徒, 禍乃始牙. 衆之所忿, 寡不能圖.“
3. 萬物尊天而貴風雨, 所以尊天者, 爲其莫不受命焉也; 所以貴風雨者, 爲其莫不待風而動, 待雨而濡也. 若使萬物釋天而更有所受命, 釋風而更有所仰動, 釋雨而更有所仰濡, 則無爲尊天而貴風雨矣. 今人君之所尊安者, 爲其威立而令行也; 其所以能立威行令者, 爲其威利之操莫不在君也. 若使威利之操不專在君, 而有所分散, 則君日益輕, 而威利日衰, 侵暴之道也. 故曰: “三經旣飭, 君乃有國.“
2. 天植者, 心也. 天植正, 則不私近親, 不孽疏遠; 不私近親, 不孽疏遠, 則無遺利, 無隱治; 無遺利, 無隱治則事無不擧, 物無遺者. 欲見天心, 明以風雨, 故曰: “風雨無違, 遠近高下, 各得其嗣.“
1. 版法者, 法天地之位, 象四時之行, 以治天下. 四時之行, 有寒有暑, 聖人法之, 故有文有武; 天地之位, 有前有后, 有左有右, 聖人法之, 以建經紀. 春生于左, 秋殺于右, 夏長于前, 冬藏于后. 生長之事, 文也; 收藏之事, 武也. 是故文事在左, 武事在右, 聖人法之, 以行法令, 以治事理. 凡法事者, 操持不可以不正. 操持不正, 則聽治不公; 聽治不公, 則治不盡理, 事不盡應. 治不盡理, 則疏遠微賤者無所告愬; 事不盡應, 則功利不盡擧. 功利不盡擧, 則國貧疏遠微賤者無所告愬, 則下饒. 故曰: “凡將立事, 正彼天植.“
9. 人君唯無聽諂諛飾過之言, 則敗. 奚以知其然也? 夫諂臣者, 常使其主不悔其過, 不更其失者也, 故主惑而不自知也. 如是, 則謀臣死而諂臣尊矣. 故曰: “諂讒飾過之說勝, 則巧佞者用.“
8. 人君唯毋聽請謁任譽, 則群臣皆相爲請. 然則請謁得于上, 黨與成于鄕. 如是, 則貨財行于國, 法制毁于官, 群臣務佼而求用; 然則無爵而貴, 無祿而富. 故曰: “請謁任譽之說勝, 則繩墨不正.“
7. 人君唯毋聽觀樂玩好, 則敗. 凡觀樂者, 宮室台池, 珠玉聲樂也, 此皆費財盡力, 傷國之道也. 而以此事君者, 皆奸人也; 而人君聽之焉則毋敗? 然則府倉虛, 蓄積竭, 且奸人在上, 則壅遏賢者而不進也; 然則國適有患, 則優倡侏儒起而議國事矣, 是敺國而捐之也. 故曰: “觀樂玩好之說勝, 則奸人在上位.“
6. 人君唯毋聽群徒比周, 則群臣朋黨, 蔽美揚惡, 然則國之情僞不見于上. 如是, 則朋黨者處前, 寡黨者處后. 夫朋黨者處前, 賢不肖不分, 則爭奪之亂起, 而君在危殆之中矣. 故曰: “君徒比周之說勝, 則賢不肖不分.“
5. 人君唯無好金玉貨財, 必欲得其所好, 然則必有以易之. 所以易之者何也? 大官尊位, 不然, 則尊爵重祿也. 如是, 則不肖者在上位矣. 然則賢者不爲下, 智者不爲謀, 信者不爲約, 勇者不爲死. 如是, 則敺國而捐之也. 故曰: “金玉貨財之說勝, 則爵服下流.“
4. 人君唯無聽私議自貴, 則民退靜隱伏, 窟穴就山, 非世間上, 輕爵祿而賤有司. 然則令不行, 禁不止. 故曰: “私議自貴之說勝, 則上令不行.“
3. 人君唯無好全生, 則群臣皆全其生. 而生又養, 生養何也? 曰: 滋味也, 聲色也, 然后爲養生. 然則從欲妄行, 男女無別, 反于禽獸; 然則禮義廉恥不立, 人君無以自守也. 故曰: “全生之說勝, 則廉恥不立.“
2. 人君唯毋聽兼愛之說, 則視天下之民如其民, 視國如吾國; 如是, 則無幷兼攘奪之心, 無覆軍敗將之事. 然則射御勇力之士不厚祿, 覆軍殺將之臣不貴爵; 如是, 則射御勇力之士, 出在外矣. 我能毋攻人可也, 不能令人毋攻我. 被求地而予之, 非吾所欲也, 不予而與戰, 必不勝也; 被以敎士, 我以敺衆; 彼以良將, 我以無能, 其敗必覆軍殺將. 故曰: “兼愛之說勝, 則士卒不戰.“
1. 人君唯毋聽寢兵, 則群臣賓客莫敢言兵. 然則內之不知國之治亂, 外之不知諸侯强弱. 如是, 則城郭毁壞, 莫之築補, 甲弊兵彫, 莫之修繕; 如是, 則守圉之備毁矣, 遼遠之地謀, 邊竟之士修, 百姓無圉敵之心. 故曰: “寢兵之說勝, 則險阻不守.“
형세해(形勢解) 제육십사(第六十四) 管子解二 1. 山者, 物之高者也; 惠者, 主之高行也; 慈者, 父母之高行也; 忠者, 臣之高行也; 孝者, 子婦之高行也. 故山高而不崩則祈羊至, 主惠而不解則民奉養, 父母慈而不解則子婦順, 臣下忠而不解則爵祿至, 子婦孝而不解則美名附. 故節高而不解則所欲得矣, 解則不得, 故曰: “山高而不崩則祈羊至矣.“ 2. 淵者, 衆物之所生也, 能深而不涸, 則沈玉至; 主者, 人之所仰而生也, 能寬裕純厚而不苛忮, 則民人附; 父母者, 子婦之所受敎也, 能慈仁敎訓而不失理, 則子婦孝; 臣下者, 主之所用也, 能盡力事上, 則當于主; 子婦者, 親之所以安也, 能孝弟順親, 則當于親. 故淵涸而無水則沈玉不至, 主苛而無厚則萬民不附, 父母暴而無恩則子婦不親, 臣下隨而不忠則卑辱困窮, 子婦不安親則禍憂至. 故淵不涸則所欲者至, 涸則不至..
93. 言之不可復者, 其言不信也; 行之不可再者, 其行賊暴也. 故言而不信則民不附, 行而賊暴則天下怨. 民不附, 天下怨, 此滅亡之所從生也, 故明主禁之. 故曰: “凡言之不可復, 行之不可再者, 有國者之大禁也.“
92. 人主身行方正, 使人有禮, 遇人有理, 行發于身而爲天下法式者, 人唯恐其不復行也. 身行不正, 使人暴虐, 遇人不信, 行發于身而爲天下笑者, 此不可復之行, 故明主不行也. 故曰: “行而不可再者, 君不行也.“
91. 人主出言不不于民心, 不悖于理義, 其所言足以安天下者也, 人唯恐其不復言也. 出言而離父子之親, 疏君臣之道, 害天下之衆, 此言不可復者也, 故明主不言也. 故曰: “言而不可復者, 君不言也.“
90. 山, 物之高者也, 地險穢不平易, 則山不得見; 人主, 猶山也, 左右多黨比周以壅其主, 則主不得見. 故曰: “山高而不見, 地不易也.“
89. 日月, 昭察萬物者也, 天多雲氣, 蔽蓋者衆, 則日月不明; 人主, 猶日月也, 群臣多奸立私, 以擁蔽主, 則主不得昭察其臣下, 臣下之情不得上通, 故奸邪日多而人主愈蔽. 故曰: “日月不明, 天不易也.“
88. 堯, 舜, 古之明主也, 天下推之而不倦, 譽之而不厭, 久遠而不忘者, 有使民不忘之道也, 故其位安而民來之. 故曰: “久而不忘焉, 可以來矣.“
87. 明主者, 人未之見而有親心焉者, 有使民親之之道也, 故其位安而民往之, 故曰: “未之見而親焉, 可以往矣.“
86. 明主之治天下也必用聖人, 而后天下治; 婦人之求夫家也, 必用媒, 而后家事成. 故治天下而不用聖人, 則天下乖亂而民不親也; 求夫家而不用媒, 則醜恥而人不信也. 故曰: “自媒之女, 醜而不信.“
85. 明主內行其法度, 外行其理義; 故鄰國親之, 與國信之, 有患則鄰國憂之, 有難則鄰國救之. 亂主內失其百姓, 外不信于鄰國; 國有患則莫之憂也, 有難則莫之救也. 外內皆失, 孤特而無黨, 故國弱而主辱, 故曰: “獨國之君, 卑而不威.“
84. 明主不用其智, 而任聖人之智; 不用其力, 而任衆人之力. 故以聖人之智思慮者, 無不知也; 以衆人之力起事者, 無不成也. 能自去而因天下之智力起, 則身逸而福多. 亂主獨用其智, 而不任聖人之智; 獨用其力, 而不任衆人之力, 故其身勞而禍多. 故曰: “獨任之國, 勞而多禍.“
83. 常以言翹明其與人也, 其愛人也, 其有德于人也, 以此爲友則不親, 以此爲交則不結, 以此有德于人則不報. 故曰: “見與之友, 几于不親; 見愛之交, 几于不結; 見施之德, 几于不報. 四方之所歸, 必行者也.“
82. 與不肖者擧事, 則事敗; 使于人之所不能爲, 則令廢; 告狂惑之人, 則身害. 故曰: “與不可, 强不能, 告不知, 謂之勞而無功.“
81. 狂惑之人, 告之以君臣之義, 父子之理, 貴賤之分, 不信聖人之言也; 而反害傷之, 故聖人不告也. 故曰: “毋告不知.“
80. 明主度量人力之所能爲, 而后使焉, 故令于人之所能爲, 則令行; 使于人之所能爲, 則事成. 亂主不量人力, 令于人之所不能爲, 故其令廢; 使于人之所不能爲, 故其事敗. 夫令出而廢, 擧事而敗, 此强不能之罪也, 故曰: “毋强不能.“
79. 明主與聖人謀, 故其謀得; 與之擧事, 故其事成. 亂主與不肖者謀, 故其計失; 與之擧事, 故其事敗. 夫計失而事敗, 此與不可之罪, 故曰; “毋與不可.“
78. 聖人之與人約結也, 上觀其事君也, 內觀其事親也, 必有可知之理, 然后約結; 約結而不襲于理, 后必相倍. 故曰: “不重之結, 雖固必解. 道之用也, 貴其重也.“
77. 與人交, 多詐僞無情實, 偸取一切, 謂之烏集之交. 烏集之交, 初雖相驩, 后必相咄. 故曰: “烏集之交, 雖善不親.“
76. 古者武王, 天之所助也, 故雖地小而民少, 猶之爲天子也; 桀紂, 天之所違也, 故雖地大民衆, 猶之困辱而死亡也. 故曰: “天之所助, 雖小必大; 天之所違, 雖大必削.“
75. 明主上不逆天, 下不壙地, 故天予之時, 地生之財; 亂主上逆天道, 下絶地理, 故天不予時, 地不生財. 故曰: “其功順天者天助之, 其功逆天者天違之.“
74. 古者武王地方不過百里, 戰卒之衆不過萬人; 然能戰勝攻取, 立爲天子, 而世謂之聖王者, 知爲之之術也. 桀, 紂貴爲天子, 富有海內, 地方甚大, 戰卒甚衆; 而身死國亡, 爲天下僇者, 不知爲之之術也. 故能爲之, 則小可爲大, 賤可爲貴; 不能爲之, 則雖爲天子, 人猶奪之也, 故曰: “巧者有余而拙者不足也.“
73. 行天道, 出公理, 則遠者自親; 廢天道, 行私爲, 則子母相怨. 故曰: “天道之極, 遠者自親; 人事之起, 近親造怨.“
72. 棟生橈不勝任則屋覆, 而人不怨者, 其理然也. 弱子, 慈母之所愛也, 不以其理動者, 下瓦則慈母笞之. 故以其理動者, 雖覆屋不爲怨; 不以其理動者, 下瓦必笞. 故曰: “生棟覆屋, 怨怒不及, 弱子下瓦, 慈母操箠.“
71. 神農敎耕生谷, 以致民利; 禹身決瀆, 斬高橋下, 以致民利; 湯武征伐無道, 誅殺暴亂, 以致民利. 故明王之動作雖異, 其利民同也, 故曰: “萬事之任也, 異起而同歸, 古今一也.“
70. 古者三王五伯皆人主之利天下者也, 故身貴顯而子孫被其澤; 桀, 紂, 幽, 厲皆人主之害天下者也, 故身困傷而子孫蒙其禍. 故曰: “疑今者察之古, 不知來者視之往.“
69. 人主務學術數, 務行正理, 則化變日進, 至于大功, 而愚人不知也. 亂主淫佚邪枉, 日爲無道, 至于滅亡, 而不自知也. 故曰: “莫知其爲之, 其功旣成; 莫知其舍之也, 藏之而無形.“
68. 主有天道, 以禦其民, 而民一心而奉其上, 故能貴富而久王天下; 失天之道, 則民離叛而不聽從, 故主危而不得久王天下. 故曰: “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 天下不可得而王也.“
67. 臣不親其主, 百姓不信其吏, 上下離而不和, 故雖自安必且危之. 故曰: “上下不和, 雖安必危.“
66. 地大國富, 民衆兵强, 此盛滿之國也. 雖已盛滿, 無德厚以安之, 無度數以治之, 則國非其國, 而民無其民也. 故曰: “失天之度, 雖滿必涸.“
65. 明主救天下之禍, 安天下之危者也, 夫救禍安危者, 必待萬民之爲用也, 而后能爲之. 故曰: “安危者與人.“
64. 天之道, 滿而不溢, 盛而不衰. 明主法象天道, 故貴而不驕, 富而不奢, 行理而不惰, 故能長守貴富, 久有天下而不失也. 故曰: “持滿者與天.“
63. 道者, 所以變化身而之正理者也. 故道在身則言自順, 行自正, 事君自忠, 事父自孝, 遇人自理. 故曰: “道之所設, 身之化也.“
62. 民之從有道也, 如飢之先食也, 如寒之先衣也, 如暑之先陰也. 故有道則民歸之, 無道則民去之. 故曰: “道往者其人莫來, 道來者其人莫往.“
61. 聞道而以治一鄕, 親其父子, 順其兄弟, 正其習俗, 使民樂其上, 安其土, 爲一鄕主幹者, 鄕之人也. 故曰: “有聞道而好爲鄕者, 一鄕之人也.“
60. 道者, 扶持衆物, 使得生育, 而各終其性命者也. 故或以治鄕, 或以治國, 或以治天下. 故曰: “道之所言者一也, 而用之者異.“ ‘
59. 民之所以守戰至死而不衰者, 上之所以加施于民者厚也. 故上施厚則民之報上亦厚, 上施薄則民之報上亦薄. 故薄施而厚責, 君不能得之于臣, 父不能得之于子. 故曰: “往者不至, 來者不極.“
58. 人主能安其民, 則事其主如事其父母, 故主有憂則憂之, 有難則死之; 主視民如土, 則民不爲用, 主有憂則不憂, 有難則不死. 故曰: “莫樂之則莫哀之, 莫生之則莫死之.“
57. 人主者, 溫良寬厚則民愛之, 整齊嚴莊則民畏之, 故民愛之則親, 畏之則用. 夫民親而爲用, 主之所急也. 故曰: “且懷且威則君道備矣.“
56. 儀者, 萬物之程式也; 法度者, 萬民之儀表也; 禮義者, 尊卑之儀表也. 故動有儀則令行, 無儀則令不行. 故曰: “進退無儀則政令不行.“
55. 言辭信, 動作莊, 衣冠正, 則臣下肅; 言辭慢動作虧, 衣冠惰, 則臣下輕之. 故曰: “衣冠不正則賓者不肅.“
54. 君臣親, 上下和, 萬民輯, 故主有令則民行之, 上有禁則民不犯; 君臣不親, 上下不和, 萬民不輯, 故令則不行, 禁則不止. 故曰: “上下不和, 令乃不行.“
53. 爲人父而不明父子之義以敎其子而整齊之, 則子不知爲人子之道以事其父矣, 故曰: “父不父, 則子不子.“
52. 爲人君而不明君臣之義以正其臣, 則臣不知于爲臣之理以事其主矣, 故曰: “君不君, 則臣不臣.“
51. 中情信誠則名譽美矣, 修行謹敬則尊顯附矣. 中無情實則名聲惡矣, 修行慢易則汚辱生矣, 故曰: “邪氣襲內, 正色乃衰也.“
50. 事主而不盡力則有刑, 事父母而不盡力則不親, 受業問學而不加務則不成. 故朝不勉力務進, 夕無見功. 故曰: “朝忘其事, 夕失其功.“
49. 以規矩爲方圜則成, 以尺寸量長短則得, 以法數治民則安. 故事不廣于理者, 其成若神. 故曰: “無廣者疑神.“
48. 解惰簡慢, 以之事主則不忠, 以之事父母則不孝, 以之起事則不成, 故曰: “怠倦者不及也.“
47. 天生四時, 地生萬財, 以養萬物而無取焉. 明主配天地者也, 敎民以時, 勸之以耕織, 以厚民養, 而不伐其功, 不私其利. 故曰: “能予而無取者, 天地之配也.“
46. 馬者, 所乘以行野也, 故雖不行于野, 其養食馬也, 未嘗解惰也; 民者, 所以守戰也, 故雖不守戰, 其治養民也, 未嘗解惰也. 故曰: “不行其野, 不違其馬.“
44. 明主之官物也, 任其所長, 不任其所短, 故事無不成而功無不立. 亂主不知物之各有所長所短也, 而責必備. 夫慮事定物, 辯明禮義, 人之所長而蝚蝯之所短也. 緣高出險, 蝚蝯之所長 而人之所短也. 以蝚蝯之所長責人, 故其令廢而責不塞. 故曰: “墜岸三仞, 人之所大難也, 而蝚蝯飮焉.“
43. 言而語道德忠信孝弟者, 此言無棄者. 天公平而無私, 故美惡莫不覆; 地公平而無私, 故小大莫不載; 無棄之言, 公平而無私, 故賢不肖莫不用. 故無棄之言者, 參伍于天地之無私也. 故曰: “有無棄之言者, 必參之于天地矣.“
42. 海不辭水, 故能成其大; 山不辭土石, 故能成其高; 明主不厭人, 故能成其衆; 士不厭學, 故能成其聖. 飺者, 多所惡也; 諫者, 所以安主也; 食者, 所以肥體也. 主惡諫則不安, 人飺食則不肥. 故曰: “飺食者不肥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