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管仲 (1016)
건빵이랑 놀자
19. 鄕殊俗, 國異禮, 則民不流矣; 不同法, 則民不困; 鄕丘老不通覩, 誅流散, 則人不眺, 安鄕樂宅, 享祭而謳吟稱號者皆誅, 所以留民俗也. 斷方井田之數, 乘馬甸之衆, 制之, 陵鷄立鬼神而謹祭, 皆以能別以爲食數, 示重本也.
18. 衆而約, 實取而言讓, 行陰而言陽, 利人之有禍, 言人之無患吾欲獨有是, 若何? 是故之時, 陳財之道可以行, 今也利散而民察, 必放之身, 然後行. 公曰: 謂何? 長喪以𪑺其時, 重送葬以起身財, 一親往, 一親來, 所以合親也, 此謂衆約. 問: 用之若何? 巨瘞堷所以使貧民也; 美壟墓, 所以文明也; 巨棺槨, 所以起木工也; 多衣衾, 所以起女工也. 猶不盡, 故有次浮也, 有差樊, 有瘞藏. 作此相食, 然後民相利, 守戰之備合矣.
17. 事立而壞, 何也? 兵遠而畏, 何也? 民已聚而散, 何也? 輟安而危, 何也? 功成而不信者, 殆; 兵强而無義者, 殘; 不謹于附近而欲求遠者, 兵不信; 略近臣合于其遠者, 立. 亡國之起, 毁國之族, 則兵遠而不畏. 國小而修大, 仁而不利, 猶有爭名者, 累哉是也! 樂聚之力, 以兼人之强, 以待其害, 雖聚必散. 大王不恃衆而自恃, 百姓自聚; 供而後利之, 成而無害. 疏戚而好外, 企以仁而謀泄, 賤寡而好大, 此所以危.
16. 先其士者之爲自犯, 後其民者之爲自贍. 輕國位者國必敗, 疏貴戚者謀將泄. 毋仕異國之人, 是爲失經; 毋數變易, 是爲敗成; 大臣得罪, 勿出封外, 是爲漏情; 毋數據大臣之家而飮酒, 是爲使國大消. 三堯在, 臧于縣, 返于連, 比若是者, 必從是**亡乎! 辟之若尊譚, 未勝其本, 亡流而下不平. 令苟下不治, 高下者不足以相待, 此謂殺.
15. 視其不可使, 因以爲民等, 擇其好名, 因使長民, 好而不已, 是以爲國紀. 功未成者, 不可以獨名; 事未道者, 不可以言名. 成功然後可以獨名, 事道然後可以言名, 然後可以承致酢.
14. 無事而總, 以待有事, 而爲之若何? 積者立餘日而侈, 美車馬而馳, 多酒醴而靡, 千歲毋出食, 此謂本事. 縣人有主, 人此治用, 然而不治, 積之巿; 一人積之下, 一人積之上, 此謂利無常. 百姓無寶, 以利爲首, 一上一下, 唯利所處; 利然後能通, 通然後成國. 利靜而不化, 觀其所出, 從而移之.
13. 大有臣甚大, 將反爲害, 吾欲優患除害, 將小能察大, 爲之奈何? 潭根之毋伐, 固事之毋入, 深**之毋涸, 不儀之毋助, 章明之毋滅, 生榮之毋失. 十言者不勝此一, 雖凶必吉, 故平以滿.
12. 公曰: 國門則塞, 百姓誰敢敖, 胡以備之? 擇天下之所宥, 擇鬼之所當, 擇人天之所戴, 而亟付其身, 此所以安之也. 强與短而立齊國之若何? 高予之名而擧之, 重予之官而危之, 因責其能以隨之. 猶傶則疏之, 毋使人圖之, 猶疏則數之, 毋使人曲之, 此所以爲之也.
11. 聖人者, 陰陽理, 故平外而險中. 故信其情者傷其神, 美其質者傷其文, 化之美者應其名, 變其美者應其時, 不能兆其端者菑及之. 故緣地之利, 承從天之指, 辱擧其死, 開國閉辱知其緣地之利者, 所以參天之吉綱也; 承從天之指者, 動必明; 辱擧其死者, 與其失人同, 公事則道必行; 開其國門者, 玩之以善言; 柰其斝辱知神次者, 操犠牲與其珪璧, 以執其斝, 家小害, 以小勝大; 員其中, 辰其外, 而復畏强長其虛, 而物正以視其中情.
10. 用其臣者, 予而奪之, 使而輟之, 徒以而富之, 父繫而伏之, 予虛爵而驕之, 收其春秋之時而消之, 有襍禮我而居之, 時擧其强者以譽之. 强而可使服事, 辯以辯辭, 智以招請, 廉以摽人. 堅强以乘六, 廣其德以輕上位, 不能使之而流徙, 此謂國亡之郄; 故法而守常, 尊禮而變俗, 上信而賤文, 好緣而好駔, 此謂成國之法也. 爲國者, 反民性, 然後可以與民戚. 民欲佚而敎以勞, 民欲生而敎以死; 勞敎定而國富, 死敎定而威行.
9. 飮食者也, 侈樂者也, 民之所願也. 足其所欲, 贍其所願, 則能用之耳. 今使衣皮而冠角, 食野草, 飮野水, 孰能用之? 傷心者不可以致功, 故嘗至味而, 罷至樂而, 雕卵然後瀹之, 雕橑然後爨之. 丹沙之穴不塞, 則商賈不處. 富者靡之, 貧者爲之, 此百姓之怠生, 百振而食, 非獨自爲也, 爲之畜化.
8. 請問諸侯之化弊? 弊也者, 家也, 家也者, 以因人之所重而行之. 吾君長來獵, 君長虎豹之皮, 用功力之君, 上金玉幣; 好戰之君, 上甲兵. 甲兵之本, 必先于田宅, 今吾君戰, 則請行民之所重.
7. 俱賢若何? 曰: 忽然易卿而移, 忽然易事而化, 變而足以成名, 承弊而民勸之, 慈種而民富; 應言待感, 與物俱長, 故日月之明, 應風雨而種, 天之所覆, 地之所載, 斯民之良也. 不有而醜天地, 非天子之事也. 民變而不能變, 是梲之傅革, 有革而不能革, 不可服民死信. 諸侯死化,
6. 可以王乎? 請問用之若何? 必辨于天地之道, 然後功名可以殖. 辯于地利, 而民可富; 通于侈靡, 而士可戚. 君親自好事, 强以立斷, 仁以好任人, 君壽以政年, 百姓不夭厲, 六畜遮育, 五穀遮熟, 然後民力可得用; 鄰國之君俱不賢, 然後得王.
5. 不稱而祀譚, 次祖; 犯詛渝盟, 傷言. 敬祖禰, 尊始也; 齊約之信, 論行也; 尊天地之理, 所以論威也. 薄德, 之君之府囊也, 必因成形而論于人, 此政行也.
4. 用貧與富, 何如而可? 曰: 甚富不可使, 甚貧不知恥. 水平而不流, 無源則遫竭; 雲平而雨不甚, 無委雲, 雨則遫已; 政平而無威則不行. 愛而無親則流, 親左有, 用無用, 則辟之若相爲有, 兆怨; 上短下長, 無度而用, 則危本.
3. 均之始也, 政與敎孰急? 管子曰: 夫政敎相似而殊方. 若夫敎者, 標然若秋雲之遠, 動人心之悲; 藹然若夏之靜雲, 乃及人之體; **膲然若謞之靜, 動人意以怨; 蕩蕩若流水, 使人思之, 人所生往. 敎之始也, 身必備之, 辟之若秋云之始見, 賢者不肖者化焉. 敬而待之, 愛而使之, 若樊神山祭之, 賢者少, 不肖者多, 使其賢, 不肖惡得不化? 今夫政則少則, 若夫成形之徵者也, 去則少可使人乎?
2. 賤有實, 敬無用, 則人可刑也. 故賤粟米而如敬珠玉, 好禮樂而如賤事業. 本之始也. 珠者, 陰之陽也, 故勝火; 玉者, 陰之陰也, 故勝水, 其化如神. 故天子臧珠玉, 諸侯臧金石, 大夫畜狗馬, 百姓臧布帛. 不然, 則强者能守之, 智者能牧之, 賤所貴而貴所賤, 不然, 鰥寡獨老不與得焉.
1. 問曰: 古之時與今之時同乎? 曰: 同. 其人同乎不同乎? 曰: 不同, 可與政其誅. **堯之時, 混吾之美在下, 其道非獨出人也, 山不童而用贍, 澤不弊而養足, 耕以自養, 以其餘應良天子, 故平. 牛馬之牧不相及, 人民之俗不相知, 不出百里而來足, 故卿而不理, 靜也, 其獄一踦腓一踦屨而當死. 今周公斷指滿稽, 斷首滿稽, 斷足滿稽, 而死民不服, 非人性也, 敝也. 地重人載, 毁敝而養不足, 事末作而民興之, 是以下名而上實也. 聖人者, 省諸本而游諸樂, 大昏也, 博夜也. 問曰: 興時化若何? 莫善于侈靡.
사칭(四稱) 제삼십삼(第三十三) 短語七 1. 桓公問于管子曰: “寡人幼弱惛愚, 不通諸侯四鄰之義, 仲父不當盡語我昔者有道之君乎? 吾亦鑒焉.“ 管子對曰: “夷吾之所能與所不能, 盡在君所矣. 君胡有辱令?“ 桓公又問曰: “仲父, 寡人幼弱惛愚, 不通四鄰諸侯之義, 仲父不當盡告我昔者有道之君乎? 吾亦鑒焉.“ 管子對曰: “夷吾聞之于徐伯曰, 昔者有道之君, 敬其山川, 宗廟, 社稷, 及至先故之大臣, 收聚以忠, 而大富之; 固其武臣, 宣用其力. 聖人在前, 貞廉在側, 競稱于義, 上下皆飾, 形正明察, 四時不貸, 民亦不憂, 五穀蕃殖. 外內均和, 諸侯臣伏, 國家安寧, 不用兵革, 受其幣帛, 以懷其德; 昭受其令, 以爲法式. 此亦可謂昔者有道之君也.“ 桓公曰: “善哉!” 2. 桓公曰: “仲父旣已語我昔者有道之君矣, 不當盡語我昔者無道之君乎? 吾亦鑒焉...
4. 桓公曰: “仲父旣已語我昔者有道之臣矣, 不當盡語我昔者無道之臣乎? 吾亦鑒焉.“ 管子對曰: “夷吾聞之于徐伯曰, 昔者無道之臣, 委質爲臣, 賓事左右, 執說以進, 不蘄亡己; 遂進不退, 假寵鬻貴, 尊其貨賄, 卑其爵位, 進曰輔之, 退曰不可, 以敗其君, 皆曰非我; 不仁群處, 以攻賢者, 見賢若貨, 見賤若過; 貪于貨賄, 競于酒食, 不與善人, 唯其所事; 倨敖不恭, 不友善士, 讒賊與鬪; 不彌人爭, 唯趣人詔, 湛湎于酒, 行義不從; 不修先故, 變易國常, 擅創爲令, 迷或其君, 生奪之政, 保貴寵矜; 遷損善士, 捕援貨人, 入則乘等, 出則黨騈, 貨賄相入, 酒食相親, 俱亂其君; 君若有過, 各奉其身. 此亦謂昔者無道之臣.“ 桓公曰: “善哉!”
3. 桓公曰: “仲父旣已語我昔者有道之君, 與昔者無道之君矣, 仲父不當盡語我昔者有道之臣乎? 吾以鑒焉.“ 管子對曰: “夷吾聞之徐伯曰, 昔者有道之臣, 委質爲臣, 不賓事左右, 君知則仕, 不知則已, 若有事, 必圖國家, 徧其發揮, 循其祖德辯其順逆, 推育賢人, 讒慝不作; 事君有義, 使下有禮, 貴賤相親, 若兄若弟, 忠于國家, 上下得體; 居處則思義, 語言則謀謨, 動作則事; 居國則富, 處軍則克, 臨難據事, 雖死不悔; 近君爲拂, 遠君爲輔義以與交, 廉以與處; 臨官則治, 酒食則慈, 不謗其君, 不毁其辭; 君若有過, 進諫不疑, 君若有憂, 則臣服之. 此亦可謂昔者有道之臣矣.“ 桓公曰: “善哉!”
2. 桓公曰: “仲父旣已語我昔者有道之君矣, 不當盡語我昔者無道之君乎? 吾亦鑒焉.“ 管子對曰: “今若君之美好而宣通也, 旣官職美道, 又何以聞惡爲?“ 桓公曰: “是何言邪? 以**緣**, 吾何以知其美也? 以素緣素, 吾何以知其善也? 仲父已語我其善, 而不語我其惡, 吾豈知善之爲善也?“ 管子對曰: “夷吾聞之于徐伯曰, 昔者無道之君, 大其宮室, 高其臺榭, 良臣不使, 讒賊是舍, 有家不治, 借人爲圖, 政令不善, 墨墨若夜, 辟若野獸, 無所朝處; 不修天道, 不鑒四方, 有家不治, 辟若生狂, 衆所怨詛, 希不滅亡. 進其諛優, 繁其鍾鼓, 流于博塞, 戱其工瞽, 誅其良臣, 敖其婦女, 獠獵畢弋, 暴遇諸父, 馳騁無度, 戱樂笑語, 式政旣輮, 刑罰則烈, 內削其民, 以爲攻伐, 辟猶漏釜, 豈能無竭? 此亦可謂昔者無道之君矣.“ 桓公曰: “善哉!”
1. 桓公問于管子曰: “寡人幼弱惛愚, 不通諸侯四鄰之義, 仲父不當盡語我昔者有道之君乎? 吾亦鑒焉.“ 管子對曰: “夷吾之所能與所不能, 盡在君所矣. 君胡有辱令?“ 桓公又問曰: “仲父, 寡人幼弱惛愚, 不通四鄰諸侯之義, 仲父不當盡告我昔者有道之君乎? 吾亦鑒焉.“ 管子對曰: “夷吾聞之于徐伯曰, 昔者有道之君, 敬其山川, 宗廟, 社稷, 及至先故之大臣, 收聚以忠, 而大富之; 固其武臣, 宣用其力. 聖人在前, 貞廉在側, 競稱于義, 上下皆飾, 形正明察, 四時不貸, 民亦不憂, 五穀蕃殖. 外內均和, 諸侯臣伏, 國家安寧, 不用兵革, 受其幣帛, 以懷其德; 昭受其令, 以爲法式. 此亦可謂昔者有道之君也.“ 桓公曰: “善哉!”
소칭(小稱) 제삼십이(第三十二) 短語六 1. 管子曰: 身不善之患. 毋患人莫己知, 丹靑在山, 民知而取之; 美珠在淵, 民知而取之. 是以我有過爲, 而民毋過命. 民之觀也察矣, 不可遁逃以爲不善, 故我有善則立譽我, 我有過則立毁我. 當民之毁譽也, 則莫歸問于家矣, 故先王畏民. 操名從人, 無不强也; 操名去人, 無不弱也. 雖有天子諸侯, 民皆操名而去之, 則捐其地而走矣, 故先王畏民. 在于身者孰爲利? 氣與目爲利. 聖人得利而託焉, 故民重而名遂. 我亦託焉, 聖人託可好, 我託可惡, 以來美名, 又可得乎? 我託可惡, 愛且不能爲我能也. 毛嬙, 西施, 天下之美人也, 盛怨氣于面, 不能以爲可好. 我且惡面而盛怨氣焉, 怨氣見于面, 惡言出于口, 去惡充, 以求美名, 又可得乎? 甚矣, 百姓之惡人之有餘忌也! 是以長者斷之, 短者續之, 滿者洫之, 虛者實之...
5. 桓公, 管仲, 鮑叔牙, 寧戚四人飮, 飮酣, 桓公謂鮑叔牙曰: “闔不起爲寡人壽乎?“ 鮑叔牙奉杯而起曰: “使公毋忘出如莒時也, 使管子毋忘束縛在魯也, 使寧戚毋忘飯牛車下也.“ 桓公辟席再拜曰: “寡人與二大夫能無忘夫子之言, 則國之社稷必不危矣.“
4. 管仲有病, 桓公往問之曰: “仲父之病病矣, 若不可諱而不起此病也, 仲父亦將何以詔寡人?“ 管仲對曰: “微君之命臣也, 故臣且謁之. 雖然, 君猶不能行也.“ 公曰: “仲父命寡人東, 寡人東; 令寡人西, 寡人西. 仲父之命于寡人, 寡人敢不從乎?“ 管仲攝衣冠起, 對曰: “臣願君之遠易牙, 豎刁, 堂巫, 公子開方. 夫易牙以調和事公, 公曰惟烝嬰兒之未嘗, 于是烝其首子而獻之公, 人情非不愛其子也, 于子之不愛, 將何有于公? 公喜宮而妬, 豎刁自刑而爲公治內, 人情非不愛其身也, 于身之不愛, 將何有于公? 公子開方事公, 十五年不歸視其親, 齊衛之間, 不容數日之行. 臣聞之, 務爲不久, 蓋虛不長, 其生不長者, 其死必不終.“ 桓公曰: “善.“ 管仲死, 已葬, 公憎四子者廢之官. 逐堂巫而苛病起兵, 逐易牙而味不至, 逐豎刁而宮中亂, 逐公子開方而朝不治...
3. 管子曰: 修恭遜, 敬愛, 辭讓, 除怨, 無爭, 以相逆也, 則不失于人矣. 嘗試多怨爭利, 相爲不遜, 則不得其身. 大哉, 恭遜敬愛之道! 吉事可以入察, 凶事可以居喪, 大以理天下而不益也, 小以治一人而不損也; 嘗試往之中國, 諸夏, 蠻夷之國, 以及禽獸昆蟲, 皆待此而爲治亂, 澤之身則榮, 去之身則辱. 審行之身毋怠, 雖夷貉之民, 可化而使之愛; 審去之身, 雖兄弟父母, 可化而使之惡. 故之身者, 使之愛惡; 名者, 使之榮辱, 此其變名物也, 如天如地, 故先王曰道.
2. 管子曰: 善罪身者, 民不得罪也; 不能罪身者, 民罪之. 故稱身之過者, 强也, 治身之節者, 惠也, 不以不善歸人者, 仁也. 故明王有過則反之于身, 有善則歸之于民; 有過而反之身則身懼, 有善而歸之民則民喜. 往喜民, 來懼身, 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 今夫桀紂不然, 有善則反之于身, 有過則歸之于民; 歸之于民則民怒, 反之于身則身驕. 往怒民, 來驕身, 此其所以失身也. 故明王懼聲以感耳, 懼氣以感目. 以此二者有天下矣, 可毋愼乎? 匠人有以感斤欘, 故繩可得斷也; 羿有以感弓矢, 故彀可得中也; 造父有以感轡筴, 故遫獸可及, 遠道可致. 天下者, 無常亂, 無常治, 不善人在則亂, 善人在則治, 在于旣善, 所以感之也.
1. 管子曰: 身不善之患. 毋患人莫己知, 丹靑在山, 民知而取之; 美珠在淵, 民知而取之. 是以我有過爲, 而民毋過命. 民之觀也察矣, 不可遁逃以爲不善, 故我有善則立譽我, 我有過則立毁我. 當民之毁譽也, 則莫歸問于家矣, 故先王畏民. 操名從人, 無不强也; 操名去人, 無不弱也. 雖有天子諸侯, 民皆操名而去之, 則捐其地而走矣, 故先王畏民. 在于身者孰爲利? 氣與目爲利. 聖人得利而託焉, 故民重而名遂. 我亦託焉, 聖人託可好, 我託可惡, 以來美名, 又可得乎? 我託可惡, 愛且不能爲我能也. 毛嬙, 西施, 天下之美人也, 盛怨氣于面, 不能以爲可好. 我且惡面而盛怨氣焉, 怨氣見于面, 惡言出于口, 去惡充, 以求美名, 又可得乎? 甚矣, 百姓之惡人之有餘忌也! 是以長者斷之, 短者續之, 滿者洫之, 虛者實之.
17. 故正名稽疑, 刑殺亟近, 則內定矣, 順大臣以功, 順中民以行, 順小民以務, 則國豐矣. 審天時, 物地生, 以輯民力; 禁淫務, 勸農功, 以職其無事, 則小民治矣. 上稽之以數, 下十伍以徵, 近其罪伏, 以固其意; 鄕樹之師以遂其學; 官之以其能, 及年而擧, 則士反行矣. 稱德度功, 勸其所能, 若稽之以衆風, 若任之以社稷之任, 若此則士反于情矣.
16. 國之所以亂者四, 其所以亡者二. 內有疑妻之妾, 此宮亂也; 庶有疑適之子, 此家亂也; 朝有疑相之臣, 此國亂也; 任官無能, 此衆亂也. 四者無別, 主失其體; 群官朋黨, 以懷其私, 則失族矣; 國之幾臣, 陰約閉謀以相待也, 則失援矣. 失族于內, 失援于外, 此二亡也. 故妻必定, 子必正, 相必直立以聽, 官必中信以敬. 故曰: 有宮中之亂, 有兄弟之亂, 有大臣之亂, 有中民之亂, 有小有之亂. 五者一作, 則爲人上者危矣. 宮中亂曰妬紛, 兄弟亂曰黨偏, 大臣亂曰稱述, 中民亂曰**諄, 小民亂曰財匱. 財匱生薄, 讋諄生慢, 稱述, 黨偏, 妬紛生變.
15. 故其立相也, 陳功而加之以德, 論勞而昭之以法, 參伍相德而周擧之, 尊勢而明信之. 是以下之人無諫死之誋, 而聚立者無鬱怨之心, 如此則國平而民無慝矣. 其選賢遂材也, 擧德以就列, 不類無德; 擧能以就官, 不類無能. 以德弇勞, 不以傷年, 如此則上無困而民不幸生矣.
14. 明立寵設, 不以逐子, 傷義. 禮私愛驩, 勢不並論, 爵位雖尊, 禮無不行. 選爲都佼, 冒之以衣服, 旌之以章旗, 所以重其威也. 然則兄弟無間郄, 讒人不敢作矣.
13. 四肢六道, 身之體也; 四正五官, 國之體也. 四肢不通, 六道不達, 曰失; 四正不正, 五官不官, 曰亂. 是故國君聘妻于異姓, 設爲姪娣, 命婦, 宮女, 盡有法制, 所以治其內也; 明男女之別, 昭嫌疑之節, 所以防其姦也. 是以中外不通, 讒慝不生, 婦言不及官中之事, 而諸臣子弟無宮中之交, 此先王所以明德圉姦, 昭公威私也.
12. 君子食于道, 則義審而禮明; 義審而禮明, 則倫等不踰, 雖有偏卒之大夫, 不敢有幸心, 則上無危矣, 齊民食于力則作本, 作本者衆, 農以聽命. 是以明君立世, 民之制于上, 猶草木之制于時也. 故民迂則流之, 民流通則迂之, 決之則行, 塞之則止, 雖有明君能決之, 又能塞之. 決之則君子行于禮, 塞之則小人篤于農. 君子行于禮, 則上尊而民順; 小民篤于農, 則財厚而備足. 上尊而民順, 財厚而備足, 四者備體, 頃時而王不難矣.
11. 明君在上, 忠臣佐之, , 則齊民以政刑, 牽于衣食之利, 故愿而易使, 愚而易塞. 君子食于道, 小人食于力, 分民. 威無勢也無所立, 事無爲也無所生, 若此則國平而姦省矣.
10. 君之在國都也, 若心之在身體也. 道德定于上, 則百姓化于下矣; 戒心形于內, 則容貌動于外矣. 正也者, 所以明其德. 知得諸己, 知得諸民, 從其理也; 知失諸民, 退而修諸己, 反其本也. 所求于己者外, 故德行立; 所求于人者少, 故民輕給之. 故君人者上注, 臣人者下注. 上注者, 紀天時, 務民力; 下注者, 發地利, 足財用也. 故能飾大義, 審時節, 上以禮神明, 下以義輔佐者, 明君之道, 能據法而不阿, 上以匡主之過, 下以振民之病者, 忠臣之所行也.
9. 神聖者王, 仁智者君, 武勇者長, 此天之道, 人之情也. 天道人情, 通者質, 寵者從, 此數之因也. 是故始于患者不與其事, 親其事者不規其道, 是以爲人上者患而不勞也, 百姓勞而不患也. 君臣上下之分素, 則禮制立矣. 是故以人役上, 以力役明, 以刑役心, 此物之理也. 心道進退, 而刑道滔赶; 進退者主制, 滔赶者主勞; 主勞者方, 主制者圓. 圓者運, 運者通, 通則和; 方者執, 執者固, 固則信. 君以利和, 臣以節信, 則上下無邪矣. 故曰: 君人者制仁, 臣人者守信, 此言上下之禮也.
8. 爲人上者, 制群臣百姓, 通中央之人和. 是以中央之人, 臣主之參, 制令之布于民也, 必由中央之人. 中央之人, 以緩爲急, 急可以取威; 以急爲緩, 緩可以惠民. 威惠遷于下, 則爲人上者危矣. 賢不肖之知于上, 必由中央之人; 財力之貢于上, 必由中央之人. 能易賢不肖而可威黨于下, 有能以民之財力上陷其主, 而可以爲勞于下; 兼上下以環其私, 爵制而不可加, 則爲人上者危矣. 先其君以善者, 侵其賞而奪之實者也, 先其君以惡者, 侵其刑而奪之威者也, 訛言于外者, 脅其君者也; 鬱令而不出者, 幽其君者也. 四者一作, 而上下不知也, 則國之危, 可坐而待也.
7. 古者有二言: “牆有耳, 伏寇在側.“ 牆有耳者, 微謀外泄之謂也; 伏寇在側者, 沈疑得民之道也. 微謀之泄也, 狡婦襲主之請, 而資游慝也; 沈疑之得民也者, 前貴而後賤者爲之驅也. 明君在上, 便僻不能食其意, 刑罰亟近也; 大臣不能侵其勢, 比黨者誅, 明也. 爲人君者, 能遠讒諂, 廢比黨, 淫悖行食之徒, 無爵列于朝者, 此止詐, 拘姦, 厚國, 存身之道也.
6. 昔者聖王本厚民生, 審知禍福之所生, 是故愼小事微, 違非索辯以根之, 然則躁作, 姦邪, 僞詐之人不敢試也, 此禮正民之道也.
5. 夫君人者有大過, 臣人者有大罪. 國所有也, 民所君也, 有國君民而使民所惡制之, 此一過也; 民有三務, 不布其民, 非其民也, 民非其民, 則不可以守戰, 此君人者二過也. 夫臣人者, 受君高爵重祿, 治大官, 倍其官, 遺其事, 穆君之色, 從其欲, 阿而勝之, 此臣人之大罪也. 君有過而不改, 謂之倒; 臣當罪而不誅, 謂之亂. 君爲倒君, 臣爲亂臣, 國家之衰也, 可坐而待之. 是故有道之君者執本, 相執要, 大夫執法, 以牧其群臣, 群臣盡智竭力以役其上. 四守者得則治, 易則亂, 故不可不明設而守固.
4. 爲人君者, 倍道弃法, 而好行私, 謂之亂; 爲人臣者, 變故易常, 而巧官以謟上, 謂之騰. 亂至則虐, 騰至則北. 四者有一至, 敗, 敵人謀之. 則故施舍優猶以濟亂, 則百姓悅; 選賢遂材, 而禮孝弟, 則姦僞止; 要淫佚, 別男女, 則通亂隔; 貴賤有義, 倫等不踰, 則有功者勸; 國有常式, 故法不隱, 則下無怨心. 此五者, 興德, 匡過, 存國, 定民之道也.
3. 夫下不戴其上, 臣不戴其君, 則賢人不來; 賢人不來, 則百姓不用; 百姓不用, 則天下不至. 故曰: 德侵則君危, 論侵則有功者危, 令侵則官危, 刑侵則百姓危. 而明君者, 審禁淫侵者也, 上無淫侵之論, 則下無異幸之心矣.
2. 致賞則匱, 致罰則虐. 財匱而令虐, 所以失其民也. 是故明君審居處之敎, 而民可使居治, 戰勝, 守固者也. 夫賞重, 則上不給也; 罰虐, 則下不信也. 是故明君飾食飮弔傷之禮, 而物屬之者也. 是故厲之以八政, 旌之以衣服, 富之以國裹, 貴之以王禁, 則民親君可用也. 民用, 則天下可致也. 天下道其道則至, 不道其道則不至也. 夫水波而上, 盡其搖而復下, 其勢固然者也. 故德之以懷也, 威之以畏也, 則天下歸之矣. 有道之國, 發號出令, 而夫婦盡歸親于上矣. 布法出憲, 而賢人列士盡功能于上矣. 千里之內, 束布之罰, 一畝之賦, 盡可知也. 治斧鉞者不敢讓刑, 治軒冕者不敢讓賞, 墳然若一父之子, 若一家之實, 義禮明也.
1.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別, 未有夫婦妃匹之合, 獸處群居, 以力相征. 于是智者詐愚, 强者凌弱, 老幼孤獨不得其所. 故智者假衆力以禁强虐, 而暴人止, 爲民興利除害, 正民之德, 而民師之. 是故道術德行, 出于賢人, 其從義理兆形于民心, 則民反道矣, 名物處違是非之分, 則賞罰行矣; 上下設, 民生體, 而國都立矣. 是故國之所以爲國者, 民體以爲國; 君之所以爲君者, 賞罰以爲君.
군신상(君臣上) 제삼십(第三十) 短語四 1. 爲人君者, 修官上之道, 而不言其中; 爲人臣者, 比官中之事, 而不言其外. 君道不明, 則受令者疑; 權度不一, 則殺義者惑. 民有疑惑貳豫之心而上不能匡, 則百姓之與間, 猶揭表而令之止也. 是故能象其道于國家, 加之于百姓, 而足以飾官化下者, 明君也; 能上盡言于主, 下致力于民, 而足以修義從令者, 忠臣也. 上惠其道, 下敦其業, 上下相希, 若望參表, 則邪者可知也. 2. 吏嗇夫任事, 人嗇夫任敎. 敎在百姓, 論在不撓, 賞在信誠, 體之以君臣, 其誠也以守戰, 如此則人嗇夫之事究矣. 吏嗇夫盡有訾程事律, 論法辟, 衡權, 斗斛, 文劾, 不以私論, 而以事爲正, 如此則吏嗇夫之事究矣. 人嗇夫成敎, 吏嗇夫成律之後, 則雖有敦慤忠信者不得善也, 而戱豫怠傲者不得敗也, 如此則人君之事究矣. 是故爲人君者, 因其業..
14. 雖有明君, 百步之外, 聽而不聞, 間之堵牆, 窺而不見也. 而名爲明君者, 君善用其臣, 臣善納其忠也. 信以繼信, 善以傳善, 是以四海之內, 可得而治. 是以明君之擧其下也, 盡知其短長, 知其所不能益, 若任之以事; 賢人之臣其主也, 盡知短長與身力之所不至, 若量能而授官. 上以此畜下, 下以此事上, 上下交期于正, 則百姓男女, 皆與治焉.
13. 是以官人不官, 事人不事, 獨立而無稽者, 人主之位也, 先王之在天下也, 民比之神明之德, 先王善牧之于民者也. 夫民別而聽之則愚, 合而聽之則聖, 雖有湯武之德, 復合于巿人之言, 是以明君順人心, 安情性, 而發于衆心之所聚; 是以令出而不稽, 刑設而不用. 先王善與民爲一體, 與民爲一體則是以國守國, 以民守民也. 然則民不便爲非矣.
12. 是故將與之惠, 厚不能供; 將殺之嚴, 威不能振. 嚴威不能振, 惠厚不能供, 聲實有閒也. 有善者不留其賞, 故民不私其利; 有過者不宿其罰, 故民不疾其威, 威罰之制, 無踰于民, 則人歸親于上矣, 如天雨然, 澤下尺, 生上尺,
11. 道者, 誠人之姓也, 非在人也, 而聖王明君善知而道之者也, 是故治民有常道, 而生財有常法. 道也者, 萬物之要也, 爲人君者, 執要而待之, 則下雖有姦僞之心, 不敢殺也. 夫道者虛設, 其人在則通, 其人亡則塞者也, 非茲是無以理人, 非茲是無以生財. 民治財育, 其福歸于上, 是以知明君之重道法, 而輕其國也, 故君一國者, 其道君之也; 王天下者, 其道王之也; 大王天下, 小君一國, 其道臨之也, 是以其所欲者能得諸民, 其所惡者能除諸民. 所欲者能得諸民, 故賢材遂, 所惡者能除諸民, 故姦僞省, 如冶之于金, 陶之于埴, 制在工也.
10. 天子出令于天下, 諸侯受令于天子, 大夫受令于君, 子受令于父母, 下聽其上, 弟聽其兄, 此至順矣; 衡石一稱, 斗斛一量, 丈尺一綧制, 戈兵一度, 書同名, 車同軌, 此至正也. 從順獨逆, 從正獨辟, 此猶夜有求而得火也, 姦僞之人無所伏矣, 此先王之所以一民心也. 是故天子有善, 讓德于天; 諸侯有善, 慶之于天子; 大夫有善, 納之于君; 民有善, 本于父, 慶之于長老, 此道法之所從來, 是治本也, 是故歲一言者, 君也, 時省者相也, 月稽者, 官也, 務四支之力, 修耕農之業以待令者, 庶人也, 是故百姓量其力于父兄之間, 聽其言于君臣之義, 而官論其德能而待之, 大夫比官中之事, 不言其外; 而相爲常具以給之. 相總要, 者官謀士, 量實義美, 匡請所疑, 而君發其明府之法瑞以稽之. 立三階之上, 南面而受要. 是以上有餘日, 而官勝其任; 時令不淫, 而百..
9. 是故有道之君, 上有五官以牧其民, 則衆不敢踰軌而行矣; 下有五橫以揆其官, 則有司不敢離法而使矣. 朝有定度衡儀, 以尊主位, 衣服緷絻盡有法度, 則君體法而立矣. 君據法而出令, 有司奉命而行事, 百姓順上而成俗, 著久而爲常, 犯俗離敎者, 衆共姦之, 則爲上者佚矣.
8. 故曰: 主身者, 正德之本也; 官治者, 耳目之制也, 身立而民化, 德正而官治, 治官化民, 其要在上, 是故君子不求于民. 是以上及下之事謂之矯, 下及上之事謂之勝. 爲上而矯, 悖也; 爲下而勝, 逆也, 國家有悖逆反迕之行, 有土主民者, 失其紀也. 是故別交正分之謂理, 順理而不失之謂道. 道德定而民有軌矣. 有道之君者, 善明設法而不以私防者也. 而無道之君, 旣已設法, 則舍法而行私者也. 爲人上者釋法而行私, 則爲人臣者援私以爲公, 公道不違, 則是私道不違者也. 行公道而託其私焉, 寖久而不知, 姦心得無積乎? 姦心之積也, 其大者有侵偪殺上之禍, 其小者有比周內爭之亂. 此其所以然者, 由主德不立, 而國無常法也, 主德不立, 則婦人能食其意; 國無常法, 則大臣敢侵其勢. 大臣假于女之能, 以規主情; 婦人嬖寵, 假于男之知, 以援外權, 于是乎外夫人而危太..
7. 是以爲人君者, 坐萬物之原, 而官諸生之職者也, 選賢論材, 而待之以法, 擧而得其人, 坐而收其福, 不可勝收也; 官不勝任, 犇走而奉, 其敗事不可勝救也, 而國未嘗乏于勝任之士, 上之明適不足以知之, 是以明君審知勝任之臣者也. 故曰: 主道得, 賢材遂, 百姓治, 治亂在主而已矣.
6. 是故知善, 人君也; 身善, 人役也, 君身善, 則不公矣, 人君不公, 常惠于賞, 而不忍于刑, 是國無法也; 治國無法, 則民朋黨而下比, 飾巧以成其私. 法制有常, 則民不散而上合, 竭情以納其忠, 是以不言智能, 而順事治, 國患解, 大臣之任也. 不言于聰明, 而善人擧, 姦僞誅, 視聽者衆也.
5. 論材, 量能, 謀德而擧之, 上之道也; 專意一心, 守職而不勞, 下之事也. 爲人君者, 下及官中之事, 則有司不任; 爲人臣者, 上共專于上, 則人主失威. 是故有道之君, 正其德以蒞民, 而不言智能聰明. 智能聰明者, 下之職也, 所以用智能聰明者, 上之道也, 上之人明其道, 下之人守其職, 上下之分不同任, 而復合爲一體.
4. 夫爲人君者, 廕德于人者也, 爲人臣者, 仰生于上者也. 爲人上者, 量功而食之以足, 爲人臣者受任而處之以敎. 布政有均, 民足于産, 則國家豐矣; 以勞受祿, 則民不幸生; 刑罰不頗, 則下無怨心. 名正分明, 則民不惑于道. 道也者上之所以導民也, 是故道德出于君, 制令傳于相, 事業程于官, 百姓之力也, 胥令而動者也. 是故君人也者, 無貴如其言; 人臣也者, 無愛如其力. 言下力上, 而臣主之道畢矣. 是故主畫之, 相守之; 相畫之, 官守之; 官畫之, 民役之, 則又有符節, 印璽, 典法筴籍以相揆也, 此明公道而滅姦僞之術也.
3. 天有常象, 地有常形, 人有常禮, 一設而不更, 此謂三常. 兼而一之, 人君之道也; 分而職之, 人臣之事也. 君失其道, 無以有其國; 臣失其事, 無以有其位. 然則上之畜下不妄, 而下之事上不虛矣, 上之畜下不妄, 則所出法制度者明也; 下之事上不虛, 則循義從令者審也. 上明下審, 上下同德, 代相序也. 君不失其威, 下不曠其産, 而莫相德也. 是以上之人務德, 而下之人守節. 義禮成形于上, 而善下通于民, 則百姓上歸親于主, 而下盡力于農矣. 故曰君明, 相信, 五官肅, 士廉, 農愚, 商工愿, 則上下體而外內別也, 民性因, 而三族制也.
2. 吏嗇夫任事, 人嗇夫任敎. 敎在百姓, 論在不撓, 賞在信誠, 體之以君臣, 其誠也以守戰, 如此則人嗇夫之事究矣. 吏嗇夫盡有訾程事律, 論法辟, 衡權, 斗斛, 文劾, 不以私論, 而以事爲正, 如此則吏嗇夫之事究矣. 人嗇夫成敎, 吏嗇夫成律之後, 則雖有敦慤忠信者不得善也, 而戱豫怠傲者不得敗也, 如此則人君之事究矣. 是故爲人君者, 因其業, 乘其事, 而稽之以度. 有善者, 賞之以列爵之尊, 田地之厚, 而民不慕也; 有過者, 罰之以廢亡之辱, 僇死之刑, 而民不疾也. 殺生不違, 而民莫遺其親者, 此唯上有明法, 而下有常事也.
1. 爲人君者, 修官上之道, 而不言其中; 爲人臣者, 比官中之事, 而不言其外. 君道不明, 則受令者疑; 權度不一, 則殺義者惑. 民有疑惑貳豫之心而上不能匡, 則百姓之與間, 猶揭表而令之止也. 是故能象其道于國家, 加之于百姓, 而足以飾官化下者, 明君也; 能上盡言于主, 下致力于民, 而足以修義從令者, 忠臣也. 上惠其道, 下敦其業, 上下相希, 若望參表, 則邪者可知也.
제분(制分) 제이십구(第二十九) 短語三 1. 凡兵之所以先爭, 聖人賢士不爲愛尊爵, 道術知能不爲愛官職, 巧伎勇力不爲愛重祿, 聰耳明目不爲愛金財, 故伯夷, 叔齊非于死之日而後有名也, 其前行多修矣; 武王非于甲子之朝而後勝也, 其前政多善矣. 2. 故小征, 千里徧知之, 築堵之牆, 十人之聚, 日五閒之. 大征, 徧知天下, 日一閒之, 散金財用聰明也, 故善用兵者, 無溝壘而有耳目. 兵不呼儆不苟聚, 不妄行, 不强進; 呼儆則敵人戒, 苟聚則衆不用, 妄行則群卒困, 强進則銳士挫. 故凡用兵者, 攻堅則軔, 乘瑕則神; 攻堅則瑕者堅, 乘瑕則堅者瑕. 故堅其堅者, 瑕其瑕者. 屠牛坦朝解九牛, 而刀可以莫鐵, 則刃游閒也. 故天道不行, 屈不足從; 人事荒亂, 以十破百; 器備不行, 以半擊倍. 故軍爭者不行于完城池, 有道者不行于無君. 故莫知其將至也, 至而不可圉,..
참환(參患) 제이십팔(第二十八) 短語二 1. 凡人主者, 猛毅則伐, 懦弱則殺. 猛毅者何也? 輕誅殺人之謂猛毅. 懦弱者何也? 重誅殺人之謂懦弱. 此皆有失彼此. 凡輕誅者殺不辜, 而重誅者失有辠, 故上殺不辜, 則道正者不安; 上失有辠, 則行邪者不變. 道正者不安, 則才能之人去亡; 行邪者不變, 則群臣朋黨. 才能之人去亡, 則宜有外難; 群臣朋黨, 則宜有內亂. 故曰猛毅曰伐, 懦弱者殺也. 2. 君之所以卑尊, 國之所以安危者, 莫要于兵. 故誅暴國必以兵, 禁辟民必以刑. 然則兵者外以誅暴, 內以禁邪, 故兵者尊主安國之經也, 不可廢也. 若夫世主則不然, 外不以兵, 而欲誅暴, 則地必虧矣; 內不以刑, 而欲盡邪, 則國必亂矣. 3. 故凡用兵之計, 三驚當一至, 三至當一軍, 三軍當一戰. 故一期之師, 十年之蓄積殫; 一戰之費, 累代之功盡. 今交刃接兵而後利之..
4. 得衆而不得其心, 則與獨行者同實; 兵不完利, 與無操者同實; 甲不堅密, 與俴者同實; 弩不可以及遠, 與短兵同實; 射而不能中, 與無矢者同實; 中而不能入, 與無鏃者同實; 將徒人, 與俴者同實; 短兵待遠矢, 與坐而待死者同實. 故凡兵有大論, 必先論其器, 論其士, 論其將, 論其主. 故曰器濫惡不利者, 以其士予人也, 士不可用者以其將予人也, 將不知兵者, 以其主予人也; 主不積務于兵者, 以其國予人也. 故一器成, 往夫具, 而天下無戰心; 二器成, 驚夫具, 而天下無守城; 三器成, 游夫具, 而天下無聚衆. 所謂無戰心者, 知戰必不勝, 故曰無戰心; 所謂無守城者, 知城必拔, 故曰無守城; 所謂無聚衆者, 知衆必散, 故曰無聚衆.
3. 故凡用兵之計, 三驚當一至, 三至當一軍, 三軍當一戰. 故一期之師, 十年之蓄積殫; 一戰之費, 累代之功盡. 今交刃接兵而後利之, 則戰之自勝者也; 攻城圍邑, 主人易子而食之, 析骸而爨之, 則攻之自拔者也. 是以聖人小征而大匡, 不失天時, 不空地利, 用日維夢, 其數不出于計. 故計必先定而兵出于竟, 計未定而兵出于竟, 則戰之自敗, 攻之自毁者也.
2. 君之所以卑尊, 國之所以安危者, 莫要于兵. 故誅暴國必以兵, 禁辟民必以刑. 然則兵者外以誅暴, 內以禁邪, 故兵者尊主安國之經也, 不可廢也. 若夫世主則不然, 外不以兵, 而欲誅暴, 則地必虧矣; 內不以刑, 而欲盡邪, 則國必亂矣.
1. 凡人主者, 猛毅則伐, 懦弱則殺. 猛毅者何也? 輕誅殺人之謂猛毅. 懦弱者何也? 重誅殺人之謂懦弱. 此皆有失彼此. 凡輕誅者殺不辜, 而重誅者失有辠, 故上殺不辜, 則道正者不安; 上失有辠, 則行邪者不變. 道正者不安, 則才能之人去亡; 行邪者不變, 則群臣朋黨. 才能之人去亡, 則宜有外難; 群臣朋黨, 則宜有內亂. 故曰猛毅曰伐, 懦弱者殺也.
지도(地圖) 제이십칠(第二十七) 短語一 1. 凡兵主者, 必先審知地圖. 轘轅之險, 濫車之水, 名山, 通穀, 經川陵陸, 丘阜之所在, 苴草, 林木, 蒲葦之所茂, 道里之遠近, 城郭之大小, 名邑, 廢邑, 困殖之地, 必盡知之. 地形之出入相錯者, 盡藏之, 然後可以行軍襲邑. 擧錯知先後, 不失地利, 此地圖之常也. 2. 人之衆寡, 士之精麤, 器之功苦, 盡知之, 此乃知形者也. 知形不如知能, 知能不如知意, 故主兵必參具者也. 主明, 相知, 將能之謂參具. 故將出令發士, 期有日數矣; 宿定所征伐之國, 使群臣, 大吏, 父兄, 便辟, 左右不能議成敗, 人主之任也. 論功勞, 行賞罰, 不敢蔽賢有私; 行用貨財, 供給軍之求索, 使百吏肅敬, 不敢解怠行邪, 以待君之令, 相室之任也. 繕器械, 選練士, 爲敎服, 連什伍, 徧知天下, 審御機數, 此兵主之事也.
2. 人之衆寡, 士之精麤, 器之功苦, 盡知之, 此乃知形者也. 知形不如知能, 知能不如知意, 故主兵必參具者也. 主明, 相知, 將能之謂參具. 故將出令發士, 期有日數矣; 宿定所征伐之國, 使群臣, 大吏, 父兄, 便辟, 左右不能議成敗, 人主之任也. 論功勞, 行賞罰, 不敢蔽賢有私; 行用貨財, 供給軍之求索, 使百吏肅敬, 不敢解怠行邪, 以待君之令, 相室之任也. 繕器械, 選練士, 爲敎服, 連什伍, 徧知天下, 審御機數, 此兵主之事也.
1. 凡兵主者, 必先審知地圖. 轘轅之險, 濫車之水, 名山, 通穀, 經川陵陸, 丘阜之所在, 苴草, 林木, 蒲葦之所茂, 道里之遠近, 城郭之大小, 名邑, 廢邑, 困殖之地, 必盡知之. 地形之出入相錯者, 盡藏之, 然後可以行軍襲邑. 擧錯知先後, 不失地利, 此地圖之常也.
계(戒) 제이십육(第二十六) 內言九 1. 桓公將東游, 問于管仲曰: “我游猶軸轉斛, 南至琅邪. 司馬曰, 亦先王之游已. 何謂也?“ 管仲對曰: “先王之游也, 春出, 原農事之不本者, 謂之游; 秋出, 補人之不足者, 謂之夕. 夫師行而糧食其民者, 謂之亡; 從樂而不反者, 謂之荒. 先王有游夕之業于人, 無荒亡之行于身.“ 桓公退再拜命曰: “寶法也!” 管仲復于桓公曰: “無翼而飛者, 聲也; 無根而固者, 情也; 無方而富者, 生也. 公亦固情謹聲, 以嚴尊生, 此謂道之榮.“ 桓公退, 再拜: “請若此言.“ 管仲復于桓公曰: “任之重者莫如身, 塗之畏者莫如口, 期而遠者莫如年. 以重任行畏塗, 至遠期, 唯君子乃能矣.“ 桓公退, 再拜之曰: “夫子數以此言者敎寡人.“ 管仲對曰: “滋味動靜, 生之養也; 好惡, 喜怒, 哀樂, 生之變也; 聰明當物, 生之德..
6. 管仲曰: “夫江, 黃之國近于楚, 爲臣死乎, 君必歸之楚而寄之; 君不歸, 楚必私之. 私之而不救也, 則不可; 救之, 則亂自此始矣.“ 桓公曰: “諾.“ 管仲又言曰: “東郭有狗嘊嘊, 旦暮欲齧, 我猳而不使也. 今夫易牙, 子之不能愛, 將安能愛君? 君必去之.“ 公曰: “諾.“ 管子又言曰: “北郭有狗嘊嘊, 旦暮欲齧, 我猳而不使也. 今夫豎刁, 其身之不愛, 焉能愛君? 君必去之.“ 公曰: “諾.“ 管子又言曰: “西郭有狗嘊嘊, 旦暮欲齧, 我猳而不使也. 今夫衛公子開方, 去其千乘之太子而臣事君, 是所願也, 得于君者是將欲過其千乘也, 君必去之.“ 桓公曰: “諾.“ 管子遂卒. 卒十月, 隰朋亦卒. 桓公去易牙, 豎刁, 衛公子開方. 五味不至, 于是乎復反易牙; 宮中亂, 復反豎刁; 利言卑辭不在側, 復反衛公子開方. 桓公內不量力, 外不量交, 而..
5. 公又問曰: “不幸而失仲父也, 二三大夫者, 其猶能以國寧乎?“ 管仲對曰: “君請矍已乎? 鮑叔牙之爲人也好直, 賓胥無之爲人也好善, 寧戚之爲人也能事, 孫在之爲人也善言.“ 公曰: “此四子者, 其孰能一? 人之上也, 寡人幷而臣之, 則其不以國寧, 何也?“ 對曰: “鮑叔之爲人, 好直而不能以國詘; 賓胥無之爲人也, 好善而不能以國詘; 寧戚之爲人, 能事而不能以足息; 孫在之爲人, 善言而不能以信黙. 臣聞之, 消息盈虛, 與百姓詘信, 然後能以國寧勿已者, 朋其可乎? 朋之爲人也, 動必量力, 擧必量技.“ 言終, 喟然而歎曰: “天之生朋, 以爲夷吾舌也, 其身死, 舌焉得生哉!”
4. 管仲寢疾, 桓公往問之, 曰: “仲父之疾甚也, 若不可諱矣, 不幸而不起此疾, 彼政我將安移之?“ 管仲未對. 桓公曰: “鮑叔之爲人何如?“ 管子對曰: “鮑叔, 君子也, 千乘之國不以其道予之, 不受也. 雖然, 不可以爲政. 其爲人也, 好善而惡惡已甚, 見一惡終身不忘.“ 桓公曰: “然則孰可?“ 管仲對曰: “隰朋可. 朋之爲人, 好上識而下問. 臣聞之, 以德予人者謂之仁, 以財予人者謂之良. 以善勝人者, 未有能服人者也. 于國有所不知政, 于家有所不知事, 必則朋乎! 且朋之爲人也, 居其家不忘公門, 居公門不忘其家, 事君不二其心, 亦不忘其身, 擧齊國之幣, 握路家五十室, 其人不知也. 大仁也哉, 其朋乎!”
3. 桓公外舍而不鼎饋, 中婦諸子謂宮人: 盍不出從乎? 君將有行.“ 宮人皆出從. 公怒曰: “孰謂我有行者?“ 宮人曰: “賤妾聞之中婦諸子.“ 公召中婦諸子曰: “女焉聞吾有行也?“ 對曰: “妾人聞之, 君外舍而不鼎饋, 非有內憂, 必有外患. 今君外舍而不鼎饋, 君非有內憂也, 妾是以知君之將有行也.“ 公曰: “善, 此非吾所與女及也. 而言乃至焉, 吾是以語女. 吾欲致諸侯而不至, 爲之奈何?“ 中婦諸子曰: “自妾之身之不爲人持接也, 未嘗得人之布織也, 意者更容不審耶?“ 明日, 管仲朝, 公告之, 管仲曰: “此聖人之言也, 君必行也.“
2. 桓公明日弋在廩, 管仲, 隰朋朝. 公望二子, 弛弓脫釬而迎之曰: “今夫鴻鵠, 春北而秋南, 而不失其時, 夫唯有羽翼以通其意于天下乎? 今孤之不得意于天下, 非皆二子之憂也?“ 桓公再言, 二子不對. 桓公曰: “孤旣言矣, 二子何不對乎?“ 管仲對曰: “今夫人患勞, 而上使不時; 人患饑, 而上重斂焉; 人患死, 而上急刑焉. 如此而又近有色而遠有德, 雖鴻鵠之有翼, 濟大水之有舟楫也. 其將若君何?“ 桓公蹴然逡遁. 管仲曰: “昔先王之理人也, 蓋人有患勞而上使之以時, 則人不患勞也; 人患饑而上薄斂焉, 則人不患饑矣; 人患死而上寬刑焉, 則人不患死矣. 如此而近有德而遠有色, 則四封之內視君其猶父母邪! 四方之外歸君其猶流水乎!” 公輟射, 援綏而乘, 自御, 管仲爲左, 隰朋參乘. 朔月三日, 進二子于里官, 再拜頓首曰: “孤之聞二子之言也, 耳加聰而視加明,..
1. 桓公將東游, 問于管仲曰: “我游猶軸轉斛, 南至琅邪. 司馬曰, 亦先王之游已. 何謂也?“ 管仲對曰: “先王之游也, 春出, 原農事之不本者, 謂之游; 秋出, 補人之不足者, 謂之夕. 夫師行而糧食其民者, 謂之亡; 從樂而不反者, 謂之荒. 先王有游夕之業于人, 無荒亡之行于身.“ 桓公退再拜命曰: “寶法也!” 管仲復于桓公曰: “無翼而飛者, 聲也; 無根而固者, 情也; 無方而富者, 生也. 公亦固情謹聲, 以嚴尊生, 此謂道之榮.“ 桓公退, 再拜: “請若此言.“ 管仲復于桓公曰: “任之重者莫如身, 塗之畏者莫如口, 期而遠者莫如年. 以重任行畏塗, 至遠期, 唯君子乃能矣.“ 桓公退, 再拜之曰: “夫子數以此言者敎寡人.“ 管仲對曰: “滋味動靜, 生之養也; 好惡, 喜怒, 哀樂, 生之變也; 聰明當物, 生之德也. 是故聖人齊滋味而時動靜, 御正六氣..
문(問) 제이십사(第二十四) 內言七 1. 凡立朝廷, 問有本紀. 爵授有德, 則大臣興義; 祿予有功, 則士輕死節, 上帥士以人之所戴, 則上下和; 授事以能, 則人上功. 審刑當罪, 則人不易訟; 無亂社稷宗廟, 則人有所宗. 毋遺老忘親, 則大臣不怨; 擧知人急, 則衆不亂. 行此道也, 國有常經, 人知終始, 此霸王之術也. 2. 然後問事, 事先大功, 政自小始. 問死事之孤, 其未有田宅者有乎? 問少壯而未勝甲兵者幾何人? 問死事之寡, 其餼廩何如? 問國之有功大者, 何官之吏也? 問州之大夫也, 何里之士也? 今吏亦何以明之矣? 問刑論有常以行, 不可改也, 今其事之久留也何若? 問五官有度制, 官都有其常斷, 今事之稽也何待? 問獨夫, 寡婦, 孤寡, 疾病者幾何人也? 問國之弃人何族之子弟也? 問鄕之良家, 其所牧養者幾何人矣? 問邑之貧人, 債而食者幾何家? 問理..
5. 制地君曰: 理國之道, 地德爲首. 君臣之禮, 父子之親, 覆育萬人, 官府之藏, 强兵保國, 城郭之險, 外應四極, 具取之地. 而巿者, 天地之財具也, 而萬人之所和而利也, 正是道也. 民荒無苛, 人盡地之職, 一保其國. 各主異位, 毋使讒人, 亂普而德營, 九車之親. 關者, 諸侯之陬隧也, 而外財之門戶也, 萬人之道行也. 明道以重告之, 征于關者, 勿征于巿; 征于巿者, 勿征于關. 虛車勿索, 徒負勿入, 以來遠人, 十六道同身. 外事謹, 則聽其名, 視其名, 視其色, 是其事, 稽其德, 以觀其外, 則無敦于權人, 以困貌德. 國則不惑, 行之職也. 問于邊吏曰: 小利害信, 小怒傷義, 邊信傷德, 厚和構四國. 以順貌德, 後鄕四極. 令守法之官日, 行度必明, 無失經常.
4. 問所以敎選人者何事? 問執官都者, 其位事幾何年矣, 所辟草萊, 有益于家邑者幾何矣? 所封表以益人之生利者何物也? 所築城郭, 修牆閉, 絶通道, 阨軶闕, 深防溝, 以益人之地守者, 何所也? 所捕盜賊, 除人害者幾何矣?
3. 問國之伏利, 其可應人之急者幾何所也? 人之所害于鄕里者何物也? 問士之有田宅, 身在陳列者幾何人? 餘子之勝甲兵有行伍者幾何人? 問男女有巧伎, 能利備用者幾何人? 處女操工事者幾何人? 冗國所開口而食者幾何人? 問一民有幾年之食也? 問兵車之計幾何乘也? 牽家馬軶家車者幾何乘? 處士修行, 足以敎人, 可使帥衆蒞百姓者幾何人? 士之急難可使者幾何人? 工之巧, 出足以利軍伍, 處可以修城郭, 補守備者幾何人? 城粟軍糧, 其可以行幾何年也? 吏之急難可使者幾何人? 大夫疏器: 甲兵, 兵車, 旌旗, 鼓鐃, 帷幕, 帥車之載幾何乘? 疏藏器: 弓弩之張, 衣夾鋏, 鉤弦之造, 戈戟之緊, 其厲何若? 其宜修而不修者, 故何視? 而造修之官, 出器處器之具, 宜起而未起者何待? 鄕, 師車輜造修之具, 其繕何若? 工尹伐材用, 毋于三時, 群材乃植而造器定, 冬, 完良備用必足..
2. 然後問事, 事先大功, 政自小始. 問死事之孤, 其未有田宅者有乎? 問少壯而未勝甲兵者幾何人? 問死事之寡, 其餼廩何如? 問國之有功大者, 何官之吏也? 問州之大夫也, 何里之士也? 今吏亦何以明之矣? 問刑論有常以行, 不可改也, 今其事之久留也何若? 問五官有度制, 官都有其常斷, 今事之稽也何待? 問獨夫, 寡婦, 孤寡, 疾病者幾何人也? 問國之弃人何族之子弟也? 問鄕之良家, 其所牧養者幾何人矣? 問邑之貧人, 債而食者幾何家? 問理園圃而食者幾何家? 人之開田而耕者幾何家? 士之身耕者幾何家? 問鄕之貧人, 何族之別也? 問宗子之收昆弟者, 以貧從昆弟者幾何家? 餘子仕而有田邑, 今入者幾何人? 子弟以孝聞于鄕里者幾何人? 餘子父母存, 不養而出離者幾何人? 士之有田而不使者幾何人? 吏惡何事? 士之有田而不耕者幾何人? 身何事? 君臣有位而未有田者幾何人? 外人..
1. 凡立朝廷, 問有本紀. 爵授有德, 則大臣興義; 祿予有功, 則士輕死節, 上帥士以人之所戴, 則上下和; 授事以能, 則人上功. 審刑當罪, 則人不易訟; 無亂社稷宗廟, 則人有所宗. 毋遺老忘親, 則大臣不怨; 擧知人急, 則衆不亂. 行此道也, 國有常經, 人知終始, 此霸王之術也.
패언(霸言) 제이십삼(第二十三) 內言六 1. 霸王之形, 象天則地, 化人易代, 創制天下, 等列諸侯, 賓屬四海, 時匡天下, 大國小之, 曲國正之, 强國弱之, 重國輕之, 亂國幷之, 暴王殘之, 僇其罪, 卑其列, 維其民, 然後王之. 夫豐國之謂霸, 兼正之國之謂王, 夫王者有所獨明, 德共者不取也, 道同者不王也. 夫爭天下者, 以威易危暴, 王之常也. 君人者有道, 霸王者有時. 國修而鄰國無道, 霸王之資也. 夫國之存也, 鄰國有焉; 國之亡也, 鄰國有焉; 鄰國有事, 鄰國得焉; 鄰國有事, 鄰國亡焉. 天下有事, 則聖王利也; 國危, 則聖人知矣. 夫先王所以王者, 資鄰國之擧不當也; 擧而不當, 此鄰敵之所以得意也. 2. 夫欲用天下之權者, 必先布德諸侯, 是故先王有所取, 有所與, 有所詘, 有所信, 然後能用天下之權. 夫兵幸于權, 權幸于地, 故諸侯之得..
9. 夫爭强之國, 必先爭謀, 爭刑, 爭權. 令人主一喜一怒者, 謀也; 令國一輕一重者, 刑也; 令兵一進一退者, 權也. 故精于謀則人主之願可得, 而令可行也; 精于刑, 則大國之地可奪, 强國之兵可圉也; 精于權, 則天下之兵可齊, 諸侯之君可朝也. 夫神聖視天下之刑, 知世之所謀, 知兵之所攻, 知地之所歸, 知令之所加矣. 夫兵攻所憎而利之, 此鄰國之所不親也. 權動所惡, 而實寡歸者强, 擅破一國, 强在後世者王; 擅破一國, 强在鄰國者亡.
8. 夫國小大有謀, 强弱有形, 服近而强遠, 王國之形也; 合小以攻大, 敵國之形也; 以負海攻負海, 中國之形也; 折節事强以避罪, 小國之形也. 自古以至今, 未嘗有先能作難, 違時易形, 以立功名者; 無有常先作難, 違時易形, 無不敗者也. 夫欲臣伐君, 正四海者, 不可以兵獨攻而取也, 必先定謀慮, 便地形, 利權稱, 親與國, 視時而動, 王者之術也. 夫先王之伐也, 擧之必義, 用之必暴, 相形而知可, 量力而知攻, 攻得而知時, 是故先王之伐也, 必先戰而後攻, 先攻而後取地. 故善攻者, 料衆以攻衆, 料食以攻食, 料備以攻備. 以衆攻衆, 衆存不攻; 以食攻食, 食存不攻; 以備攻備, 備存不攻. 釋實而攻虛, 釋堅而攻膬, 釋難而攻易. 夫搏國不在敦古, 理世不在善攻, 霸王不在成曲. 夫擧失而國危, 刑過而權倒, 謀易而禍反, 計得而强信, 功得而名從, 權重..
7. 夫王者之心, 方而不最, 列不讓賢, 賢不齒弟擇衆, 是貪大物也, 是以王之形大也. 夫先王之爭天下也, 以方心; 其立之也, 以整齊; 其理之也, 以平易. 立政出令用人道, 施爵祿用地道, 擧大事用天道, 是故先王之伐也, 伐逆不伐順, 伐險不伐易, 伐過不伐及. 四封之內, 以正使之; 諸侯之會, 以權致之. 近而不服者, 以地患之; 遠而不聽者, 以刑危之. 一而伐之, 武也; 服而舍之, 文也, 文武具滿, 德也. 夫輕重强弱之形, 諸侯合則强, 孤則弱. 驥之材, 而百馬伐之, 驥必罷矣; 强最一伐, 而天下共之, 國必弱矣. 强國得之也以收小, 其失之也以恃强, 小國得之也以制節, 其失之也以離强.
6. 霸王之形, 德義勝之, 智謀勝之, 兵戰勝之, 地形勝之, 動作勝之, 故王之. 夫善用國者, 因其大國之重以其勢小之, 因强國之權, 以其勢弱之, 因重國之形, 以其勢輕之. 强國衆, 合强以攻弱, 以圖霸; 强國少, 合小以攻大, 以圖王. 强國衆, 而言王勢者, 愚人之智也; 强國少, 而施霸道者, 敗事之謀也. 夫神聖視天下之形, 知動靜之時, 視先後之稱, 知禍福之門. 强國衆, 先擧者危, 後擧者利; 强國少, 先擧者王, 後擧者亡. 戰國衆, 後擧可以霸, 戰國少, 先擧可以王.
5. 夫無土而欲富者憂, 無德而欲王者危, 施薄而求厚者孤. 夫上夾而下苴, 國小而都大者弑. 主尊臣卑, 上威下敬, 令行人服, 理之至也. 使天下兩天子, 天下不可理也; 一國而兩君, 一國不可理也; 一家而兩父, 一家不可理也. 夫令, 不高不行, 不搏不聽. 堯舜之人, 非生而理也; 桀紂之人, 非生而亂也, 故理亂在上也. 夫霸王之所始也, 以人爲本, 本理則國固, 本亂則國危. 故上明則下敬, 政平則人安, 士敎和則兵勝敵, 使能則百事理, 親仁則上不危, 任賢則諸侯服.
4. 千乘之國得其守, 諸侯可得而臣, 天下可得而有也, 萬乘之國失其守, 國非其國也. 天下皆理己獨亂, 國非其國也; 諸侯皆令己獨孤, 國非其國也; 鄰國皆險己獨易, 國非其國也. 此三者, 亡國之徵也. 夫國大而政小者, 國從其政; 國小而政大者, 國益大. 大而不爲者, 復小; 强而不理者, 復弱; 衆而不理者, 復寡; 貴而無理者, 復賤; 重而凌節者, 復輕; 富而驕肆者, 復貧. 故觀國者觀君, 觀軍者觀將, 觀備者觀野. 其君如明而非明也, 其將如賢而非賢也, 其人如耕者而非耕也, 三守旣失, 國非其國也. 地大而不爲, 命曰土滿; 人衆而不理, 命曰人滿; 兵威而不止, 命曰武滿; 三滿而不止, 國非其國也. 地大而不耕, 非其地也; 卿貴而不臣, 非其卿也; 人衆而不親, 非其人也.
3. 夫權者, 神聖之所資也. 獨明者, 天下之利器也; 獨斷者, 微密之營壘也. 此三者, 聖人之所則也. 聖人畏微而愚人畏明, 聖人之憎惡也內, 愚人之憎惡也外, 聖人將動必知, 愚人至危易辭. 聖人能輔時, 不能違時. 知者善謀, 不如當時, 精時者, 日少而功多. 夫謀無主則困, 事無備則廢, 是以聖王務具其備, 而愼守其時, 以備待時, 以時興事, 時至而擧兵. 絶堅而攻國, 破大而制地, 大本而小標, 埊近而攻遠; 以大牽小, 以强使弱, 以衆致寡, 德利百姓, 威振天下; 令行諸侯而不拂, 近無不服, 遠無不聽. 夫明王爲天下正, 理也. 按强助弱, 圉暴止貪, 存亡定危, 繼絶世, 此天下之所載也, 諸侯之所與也, 百姓之所利也, 是故天下王之. 知蓋天下, 繼最一世, 材振四海, 王之佐也.
2. 夫欲用天下之權者, 必先布德諸侯, 是故先王有所取, 有所與, 有所詘, 有所信, 然後能用天下之權. 夫兵幸于權, 權幸于地, 故諸侯之得地利者, 權從之; 失地利者, 權去之. 夫爭天下者, 必先爭人, 明大數者得人, 審小計者失人. 得天下之衆者王, 得其半者霸, 是故聖王卑禮以下天下之賢而王之, 均分以釣天下之衆而臣之. 故貴爲天子, 富有天下, 而伐不謂貪者, 其大計存也. 以天下之財, 利天下之人; 以明威之振, 合天下之權; 以遂德之行, 結諸侯之親; 以姦佞之罪, 刑天下之心; 因天下之威, 以廣明王之伐; 攻逆亂之國, 賞有功之勞; 封賢聖之德, 明一人之行, 而百姓定矣. 夫先王取天下也, 術術乎大德哉, 物利之謂也. 夫使國常無患, 而名利並至者, 神聖也; 國在危亡, 而能壽者, 明聖也. 是故先王之所師者, 神聖也; 其所賞者, 明聖也. 夫一言而壽國,..
1. 霸王之形, 象天則地, 化人易代, 創制天下, 等列諸侯, 賓屬四海, 時匡天下, 大國小之, 曲國正之, 强國弱之, 重國輕之, 亂國幷之, 暴王殘之, 僇其罪, 卑其列, 維其民, 然後王之. 夫豐國之謂霸, 兼正之國之謂王, 夫王者有所獨明, 德共者不取也, 道同者不王也. 夫爭天下者, 以威易危暴, 王之常也. 君人者有道, 霸王者有時. 國修而鄰國無道, 霸王之資也. 夫國之存也, 鄰國有焉; 國之亡也, 鄰國有焉; 鄰國有事, 鄰國得焉; 鄰國有事, 鄰國亡焉. 天下有事, 則聖王利也; 國危, 則聖人知矣. 夫先王所以王者, 資鄰國之擧不當也; 擧而不當, 此鄰敵之所以得意也.
패형(霸形) 제이십이(第二十二) 內言五 1. 桓公在位, 管仲, 隰朋見, 立有間, 有貳鴻飛而過之, 桓公嘆曰: “仲父, 今彼鴻鵠有時而南, 有時而北, 有時而往, 有時而來, 四方無遠, 所欲至而至焉, 非唯有羽翼之故, 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管仲, 隰朋不對. 桓公曰: “二子何故不對?“ 管子對曰: “君有霸王之心, 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 是以不敢對.“ 桓公曰: “仲父胡爲然? 盍不當言, 寡人其有鄕乎? 寡人之有仲父也, 猶飛鴻之有羽翼也, 若濟大水有舟楫也, 仲父不一言敎寡人, 寡人之有耳將安聞道而得度哉?“ 管子對曰: “君若將欲霸王擧大事乎? 則必從其本事矣.“ 桓公變躬遷席, 拱手而問曰: “敢問何謂其本?“ 管子對曰: “齊國百姓, 公之本也. 人甚憂饑, 而稅斂重, 人甚懼死, 而刑政險, 人甚傷勞, 而上擧事不時. 公輕其稅斂, 則人不憂饑; 緩其刑..
7. 遂南伐及, 踰方城, 濟于汝水, 望汶山, 南致楚越之君; 而西伐秦, 北伐狄, 東存晉公于南, 北伐孤竹, 還存燕公, 兵車之會六, 乘車之會三, 九合諸侯, 反位已霸. 修鍾磬而復樂, 管子曰: “此臣之所謂樂也.“
6. 桓公曰: “善, 然則若何?“ 管子對曰: “請興兵而南存宋鄭, 而令曰: ‘無攻楚, 言與楚王遇.’ 至于遇上, 而以鄭城與宋水爲請, 楚若許, 則是我以文令也; 楚若不許, 則遂以武令焉.“ 桓公曰: “善.“ 于是遂興兵而南存宋, 鄭, 與楚王遇于召陵之上, 而令于遇上曰: “毋貯粟, 毋曲隄, 無擅廢適子, 無置妾以爲妻.“ 因以鄭城與宋水爲請于楚, 楚人不許, 遂退七十里而舍, 使軍人城鄭南之地, 立百代城焉, 曰: “自此而北至于河者, 鄭自城之, 而楚不敢隳也; 東發宋田, 夾兩川, 使水復東流, 而楚不敢塞也.“
5. 此其後, 楚人攻宋, 鄭, 燒焫熯焚鄭地, 使城壞者不得復築也, 屋之燒者不得復葺也, 令其人有喪雌雄, 居室如鳥鼠處穴; 要宋田, 夾塞兩川, 使水不得東流, 東山之西, 水深滅垝, 四百里而後可田也. 楚欲呑宋鄭而畏齊, 曰思人衆兵强能害己者, 必齊也, 于是乎楚王號令于國中曰: “寡人之所明于人君者, 莫如桓公, 所賢于人臣者, 莫如管仲, 明其君而賢其臣, 寡人願事之, 誰能爲我交齊者, 寡人不愛封侯之君焉.“ 于是楚國之賢士, 皆抱其重寶, 幣帛以事齊, 桓公之左右無不受重寶, 幣帛者. 于是桓公召管仲曰: “寡人聞之, 善人者人亦善之, 今楚王之善寡人一甚矣, 寡人不善, 將拂于道, 仲父何不遂交楚哉?“ 管子對曰: “不可. 楚人攻宋, 鄭, 燒焫熯焚鄭地, 使城壞者不得復築也, 屋之燒者不得復葺也, 令人有喪雌雄, 居室如鳥鼠處穴; 要宋田, 夾塞兩川, 使水不得..
4. 桓公曰: “寡人以伐鍾磬之縣, 幷歌舞之樂矣, 請問所始于國, 將爲何行?“ 管子對曰: “宋伐杞, 狄伐邢, 衛, 而君之不救也, 臣請以慶. 臣聞之, 諸侯爭于强者, 勿與分于强, 今君何不定三君之處哉?“ 于是桓公曰: “諾.“ 因命以車百乘, 卒千人以緣陵封杞, 車百乘, 卒千人以夷儀封邢, 車五百乘, 卒五千人以楚丘封衛, 桓公曰: “寡人以定三君之居處矣, 今又將何行?“ 管子對曰: “臣聞諸侯貪于利, 勿與分于利, 君何不發虎豹之皮, 文錦以使諸侯, 令諸侯以縵帛鹿皮報?“ 桓公曰: “諾.“ 于是以虎豹皮, 文錦使諸侯, 諸侯以縵帛, 鹿皮報, 則令固始行于天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