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Ssuma Ch'ien (1844)
건빵이랑 놀자
11. 元朔五年, 太子學用劍, 自以爲人莫及, 聞郎中雷被巧, 乃召與戲. 被一再辭讓, 誤中太子. 太子怒, 被恐. 此時有欲從軍者輒詣京師, 被卽願奮擊匈奴. 太子遷數惡被於王, 王使郎中令斥免, 欲以禁後, 被遂亡至長安, 上書自明. 詔下其事廷尉ㆍ河南. 河南治, 逮淮南太子, 王ㆍ王後計欲無遣太子, 遂發兵反, 計猶予, 十餘日未定. 會有詔, 卽訊太子. 當是時, 淮南相怒壽春丞留太子逮不遣, 劾不敬. 王以請相, 相弗聽. 王使人上書告相, 事下廷尉治. 蹤跡連王, 王使人候伺漢公卿, 公卿請逮捕治王. 王恐事發, 太子遷謀曰: “漢使卽逮王, 王令人衣衛士衣, 持戟居庭中, 王旁有非是, 則刺殺之, 臣亦使人刺殺淮南中尉, 乃擧兵, 未晩.”
10. 淮南王有女陵, 慧, 有口辯. 王愛陵, 常多予金錢, 爲中詗長安, 約結上左右. 元朔三年, 上賜淮南王幾杖, 不朝. 淮南王王後荼, 王愛幸之. 王後生太子遷, 遷取王皇太後外孫修成君女爲妃. 王謀爲反具, 畏太子妃知而內泄事, 乃與太子謀, 令詐弗愛, 三月不同席. 王乃詳爲怒太子, 閉太子使與妃同內三月, 太子終不近妃. 妃求去, 王乃上書謝歸去之. 王後荼ㆍ太子遷及女陵得愛幸王, 擅國權, 侵奪民田宅, 妄致繋人.
9. 淮南王安爲人好讀書鼓琴, 不喜弋獵狗馬馳騁, 亦欲以行陰德拊循百姓, 流譽天下. 時時怨望厲王死, 時欲畔逆, 未有因也. 及建元二年, 淮南王入朝. 素善武安侯, 武安侯時爲太尉, 乃逆王霸上, 與王語曰: “方今上無太子, 大王親高皇帝孫, 行仁義, 天下莫不聞. 卽宮車一日晏駕, 非大王當誰立者!” 淮南王大喜, 厚遺武安侯金財物. 陰結賓客, 拊循百姓, 爲畔逆事. 建元六年, 彗星見, 淮南王心怪之. 或說王曰: “先吳軍起時, 彗星出長數尺, 然尙流血千里. 今彗星長竟天, 天下兵當大起.” 王心以爲上無太子, 天下有變, 諸侯竝爭, 愈益治器械攻戰具, 積金錢賂遺郡國諸侯遊士奇材. 諸辨士爲方略者, 妄作妖言, 諂諛王, 王喜, 多賜金錢, 而謀反滋甚.
8. 孝文十六年, 徙淮南王喜複故城陽. 上憐淮南厲王廢法不軌, 自使失國蚤死, 乃立其三子: 阜陵侯安爲淮南王, 安陽侯勃爲衡山王, 陽周侯賜爲廬江王, 皆複得厲王時地, 參分之. 東城侯良前薨, 無後也. 孝景三年, 吳楚七國反, 吳使者至淮南, 淮南王欲發兵應之. 其相曰: “大王必欲發兵應吳, 臣願爲將.” 王乃屬相兵. 淮南相已將兵, 因城守, 不聽王而爲漢: 漢亦使曲城侯將兵救淮南: 淮南以故得完. 吳使者至廬江, 廬江王弗應, 而往來使越. 吳使者至衡山, 衡山王堅守無二心. 孝景四年, 吳楚已破, 衡山王朝, 上以爲貞信, 乃勞苦之曰: “南方卑溼.” 徙衡山王王濟北, 所以褒之. 及薨, 遂賜謚爲貞王. 廬江王邊越, 數使使相交, 故徙爲衡山王, 王江北. 淮南王如故.
7. 孝文八年, 上憐淮南王, 淮南王有子四人, 皆七八歲, 乃封子安爲阜陵侯, 子勃爲安陽侯, 子賜爲陽周侯, 子良爲東成侯. 孝文十二年, 民有作歌歌淮南厲王曰: “一尺布, 尙可縫: 一鬪粟, 尙可舂. 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上聞之, 乃歎曰: “堯舜放逐骨肉, 周公殺管蔡, 天下稱聖. 何者? 不以私害公. 天下豈以我爲貪淮南王地邪?” 乃徙城陽王王淮南故地, 而追尊謚淮南王爲厲王, 置園複如諸侯儀.
6. 盡誅所與謀者. 於是乃遣淮南王, 載以輜車, 令縣以次傳. 是時袁盎諫上曰: “上素驕淮南王, 弗爲置嚴傅相, 以故至此. 且淮南王爲人剛, 今暴摧折之. 臣恐卒逢霧露病死. 陛下爲有殺弟之名, 奈何!” 上曰: “吾特苦之耳, 今複之.” 縣傳淮南王者皆不敢發車封. 淮南王乃謂侍者曰: “誰謂乃公勇者? 吾安能勇! 吾以驕故不聞吾過至此. 人生一世閒, 安能邑邑如此!” 乃不食死. 至雍, 雍令發封, 以死聞. 上哭甚悲, 謂袁盎曰: “吾不聽公言, 卒亡淮南王.” 盎曰: “不可奈何, 願陛下自寛.” 上曰: “爲之奈何?” 盎曰: “獨斬丞相ㆍ禦史以謝天下乃可.” 上卽令丞相ㆍ禦史逮考諸縣傳送淮南王不發封餽侍者, 皆棄市. 乃以列侯葬淮南王於雍, 守塚三十戸.
5. 制曰: “朕不忍致法於王, 其與列侯二千石議.” “臣倉ㆍ臣敬ㆍ臣逸ㆍ臣福ㆍ臣賀昧死言: 臣謹與列侯吏二千石臣嬰等四十三人議, 皆曰: “長不奉法度, 不聽天子詔, 乃陰聚徒黨及謀反者, 厚養亡命, 欲以有爲”. 臣等議論如法.” 制曰: “朕不忍致法於王, 其赦長死罪, 廢勿王.” “臣倉等昧死言: 長有大死罪, 陛下不忍致法, 幸赦, 廢勿王. 臣請處蜀郡嚴道邛郵, 遣其子母從居, 縣爲築蓋家室, 皆廩食給薪菜鹽豉炊食器席蓐. 臣等昧死請, 請布告天下.” 制曰: “計食長給肉日五斤, 酒二鬪. 令故美人才人得幸者十人從居. 他可.”
4. 使開章陰告長, 與謀使閩越及匈奴發其兵. 開章之淮南見長, 長數與坐語飮食, 爲家室娶婦, 以二千石俸奉之. 開章使人告但, 已言之王. 春使使報但等. 吏覺知, 使長安尉奇等往捕開章. 長匿不予, 與故中尉蕑忌謀, 殺以閉口. 爲棺槨衣衾, 葬之肥陵邑, 謾吏曰: “不知安在”. 又詳聚土, 樹表其上, 曰: “開章死, 埋此下”. 及長身自賊殺無罪者一人: 令吏論殺無罪者六人: 爲亡命棄市罪詐捕命者以除罪: 擅罪人, 罪人無告劾, 繋治城旦舂以上十四人: 赦免罪人, 死罪十八人, 城旦舂以下五十八人: 賜人爵關內侯以下九十四人. 前日長病, 陛下憂苦之, 使使者賜書ㆍ棗脯. 長不欲受賜, 不肯見拜使者. 南海民處廬江界中者反, 淮南吏卒擊之. 陛下以淮南民貧苦, 遣使者賜長帛五千匹, 以賜吏卒勞苦者. 長不欲受賜, 謾言曰: “無勞苦者”. 南海民王織上書獻璧皇帝, 忌擅燔其..
3. 六年, 令男子但等七十人與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謀, 以輂車四十乘反谷口, 令人使閩越ㆍ匈奴. 事覺, 治之, 使使召淮南王. 淮南王至長安. “丞相臣張倉ㆍ典客臣馮敬ㆍ行禦史大夫事宗正臣逸ㆍ廷尉臣賀ㆍ備盜賊中尉臣福昧死言: 淮南王長廢先帝法, 不聽天子詔, 居處無度, 爲黃屋蓋乘輿, 出入擬於天子, 擅爲法令, 不用漢法. 及所置吏, 以其郎中春爲丞相, 聚收漢諸侯人及有罪亡者, 匿與居, 爲治家室, 賜其財物爵祿田宅, 爵或至關內侯, 奉以二千石, 所不當得, 欲以有爲. 大夫但ㆍ士五開章等七十人與棘蒲侯太子奇謀反, 欲以危宗廟社稷.
2 高祖十一年(十[七]月, 淮南王黥布反, 立子長爲淮南王, 王黥布故地, 凡四郡. 上自將兵擊滅布, 厲王遂卽位. 厲王蚤失母, 常附呂後, 孝惠ㆍ呂後時以故得幸無患害, 而常心怨辟陽侯, 弗敢發. 及孝文帝初卽位, 淮南王自以爲最親, 驕蹇, 數不奉法. 上以親故, 常寛赦之. 三年, 入朝. 甚橫. 從上入苑囿獵, 與上同車, 常謂上“大兄”. 厲王有材力, 力能扛鼎, 乃往請辟陽侯. 辟陽侯出見之, 卽自袖鐵椎椎辟陽侯, 令從者魏敬剄之. 厲王乃馳走闕下, 肉袒謝曰: “臣母不當坐趙事, 其時辟陽侯力能得之呂後, 弗爭, 罪一也. 趙王如意子母無罪, 呂後殺之, 辟陽侯弗爭, 罪二也. 呂後王諸呂, 欲以危劉氏, 辟陽侯弗爭, 罪三也. 臣謹爲天下誅賊臣辟陽侯, 報母之仇, 謹伏闕下請罪.” 孝文傷其志, 爲親故, 弗治, 赦厲王. 當是時, 薄太後及太子諸大臣皆憚厲王, 厲..
1. 淮南厲王長者, 高祖少子也, 其母故趙王張敖美人. 高祖八年, 從東垣過趙, 趙王獻之美人. 厲王母得幸焉, 有身. 趙王敖弗敢內宮, 爲築外宮而舍之. 及貫高等謀反柏人事發覺, 竝逮治王, 盡收捕王母兄弟美人, 繋之河內. 厲王母亦繋, 告吏曰: “得幸上, 有身.” 吏以聞上, 上方怒趙王, 未理厲王母. 厲王母弟趙兼因辟陽侯言呂後, 呂後妒, 弗肯白, 辟陽侯不彊爭. 及厲王母已生厲王, 恚, 卽自殺. 吏奉厲王詣上, 上悔, 令呂後母之, 而葬厲王母眞定. 眞定, 厲王母之家在焉, 父世縣也.
118. 회남형산열전(淮南衡山列傳) 1. 淮南厲王長者, 高祖少子也, 其母故趙王張敖美人. 高祖八年, 從東垣過趙, 趙王獻之美人. 厲王母得幸焉, 有身. 趙王敖弗敢內宮, 爲築外宮而舍之. 及貫高等謀反柏人事發覺, 竝逮治王, 盡收捕王母兄弟美人, 繋之河內. 厲王母亦繋, 告吏曰: “得幸上, 有身.” 吏以聞上, 上方怒趙王, 未理厲王母. 厲王母弟趙兼因辟陽侯言呂後, 呂後妒, 弗肯白, 辟陽侯不彊爭. 及厲王母已生厲王, 恚, 卽自殺. 吏奉厲王詣上, 上悔, 令呂後母之, 而葬厲王母眞定. 眞定, 厲王母之家在焉, 父世縣也. 2 高祖十一年(十[七]月, 淮南王黥布反, 立子長爲淮南王, 王黥布故地, 凡四郡. 上自將兵擊滅布, 厲王遂卽位. 厲王蚤失母, 常附呂後, 孝惠ㆍ呂後時以故得幸無患害, 而常心怨辟陽侯, 弗敢發. 及孝文帝初卽位, 淮南王自以爲最親, ..
21. 相如爲郎數歲, 會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 發巴蜀吏卒千人, 郡又多爲發転漕萬餘人, 用興法誅其渠帥, 巴蜀民大驚恐. 上聞之, 乃使相如責唐蒙, 因喩告巴蜀民以非上意. 檄曰: 告巴蜀太守: 蠻夷自擅不討之日久矣, 時侵犯邊境, 勞士大夫. 陛下卽位, 存撫天下, 輯安中國. 然後興師出兵, 北征匈奴, 單於怖駭, 交臂受事, 詘膝請和. 康居西域, 重訳請朝, 稽首來享. 移師東指, 閩越相誅. 右弔番禺, 太子入朝. 南夷之君, 西僰之長, 常效貢職, 不敢怠墮, 延頸擧踵, 喁喁然皆爭歸義, 欲爲臣妾, 道里遼遠, 山川阻深, 不能自致. 夫不順者已誅, 而爲善者未賞, 故遣中郎將往賓之, 發巴蜀士民各五百人, 以奉幣帛, 衛使者不然, 靡有兵革之事, 戰鬪之患. 今聞其乃發軍興制, 驚懼子弟, 憂患長老, 郡又擅爲転粟運輸, 皆非陛下之意也. 當行者或亡逃自賊殺, 亦非..
20. 地方不過千里, 而囿居九百, 是草木不得墾辟, 而民無所食也. 夫以諸侯之細, 而樂萬乘之所侈, 僕恐百姓之被其尤也.” 於是二子愀然改容, 超若自失, 逡巡避席曰: “鄙人固陋, 不知忌諱, 乃今日見敎, 謹聞命矣.” 賦奏, 天子以爲郎. 無是公言天子上林廣大, 山谷水泉萬物, 乃子虛言楚雲夢所有甚衆, 侈靡過其實, 且非義理所尙, 故刪取其要, 歸正道而論之.
19. 於是歷吉日以齊戒, 襲朝衣, 乘法駕, 建華旗, 鳴玉鸞, 遊乎六藝之囿, 騖乎仁義之塗, 覽觀春秋之林, 射貍首, 兼騶虞, 弋玄鶴, 建幹戚, 載雲鶒, 揜群雅, 悲伐檀, 樂樂胥, 修容乎禮園, 翶翔乎書圃, 述易道, 放怪獸, 登明堂, 坐淸廟, 恣群臣, 奏得失, 四海之內, 靡不受獲. 於斯之時, 天下大說, 嚮風而聽, 隨流而化, 喟然興道而遷義, 刑錯而不用, 德隆乎三皇, 功羨於五帝. 若此, 故獵乃可喜也. 若夫終日暴露馳騁, 勞神苦形, 罷車馬之用, 抏士卒之精, 費府庫之財, 而無德厚之恩, 務在獨樂, 不顧衆庶, 忘國家之政, 而貪雉免之獲, 則仁者不由也. 從此觀之, 齊楚之事, 豈不哀哉!
18. 於是酒中樂酣, 天子芒然而思, 似若有亡. 曰: “嗟乎, 此泰奢侈! 朕以覽聽餘閒, 無事棄日, 順天道以殺伐, 時休息於此, 恐後世靡麗, 遂往而不反, 非所以爲繼嗣創業垂統也.” 於是乃解酒罷獵, 而命有司曰: “地可以墾辟, 悉爲農郊, 以贍萌隷: 隤牆填塹, 使山澤之民得至焉. 實陂池而勿禁, 虛宮觀而勿仭. 發倉廩以振貧窮, 補不足, 恤鰥寡, 存孤獨. 出德號, 省刑罰, 改制度, 易服色, 更正朔, 與天下爲始.”
16. 生貔豹, 搏豺狼, 手熊羆, 足野羊, 蒙鶡蘇, 絝白虎, 被豳文, 跨野馬. 陵三嵕之危, 下磧歷之坻: 俓陖赴險, 越壑厲水. 推蜚廉, 弄解豸, 格瑕蛤, 鋋猛氏, 罥騕褭, 射封豕. 箭不苟害, 解脰陷脳: 弓不虛發, 應聲而倒. 於是乎乘輿彌節裴回, 翶翔往來, 睨部曲之進退, 覽將率之變態. 然後浸潭促節, 儵夐遠去, 流離輕禽, 蹴履狡獸, 䡺白鹿, 捷狡免, 軼赤電, 遺光燿, 追怪物, 出宇宙, 彎繁弱, 滿白羽, 射遊梟, 櫟蜚虡, 擇肉後發, 先中命處, 弦矢分, 藝殪仆. 然後揚節而上浮, 陵驚風, 歷駭飆, 乘虛無, 與神俱, 轔玄鶴, 亂昆雞. 遒孔鸞, 促鵔鸃, 払鷖鳥, 捎鳳皇, 捷鴛雛, 掩焦明. 道盡塗殫, 迴車而還. 招搖乎襄羊, 降集乎北紘, 率乎直指, 闇乎反鄕. 蹶石(闕[關], 歷封巒, 過鳷鵲, 望露寒, 下棠梨, 息宜春, 西馳..
15. 於是玄猿素雌, 蜼玃飛鸓, 蛭蜩蠗蝚, 螹胡豰蛫, 棲息乎其閒: 長嘯哀鳴, 翩幡互經, 夭蟜枝格, 偃蹇杪顛. 於是乎隃絶梁, 騰殊榛, 捷垂條, 踔稀閒, 牢落陸離, 爛曼遠遷. 若此輩者, 數千百處. 嬉遊往來, 宮宿館舍, 庖廚不徙, 後宮不移, 百官備具. 於是乎背秋涉冬, 天子校獵. 乘鏤象, 六玉虯, 拖蜺旌, 靡雲旗, 前皮軒, 後道遊: 孫叔奉轡, 衛公驂乘, 扈從橫行, 出乎四校之中. 鼓嚴簿, 縱獠者, 江河爲阹, 泰山爲櫓, 車騎雷起, 隱天動地, 先後陸離, 離散別追, 淫淫裔裔, 縁陵流澤, 雲布雨施.
14. 於是乎盧橘夏孰, 黃甘橙楱, 枇杷橪柿, 楟奈厚樸, 梬棗楊梅, 桜桃蒲陶, 隱夫欝棣, 榙濛茘枝, 羅乎後宮, 列乎北園. 貤丘陵, 下平原, 揚翠葉, 杌紫莖, 發紅華, 秀朱榮, 煌煌扈扈, 照曜鉅野. 沙棠櫟櫧, 華氾檗櫨, 留落胥餘, 仁頻竝閭, 欃檀木蘭, 予章女貞, 長千仭, 大連抱, 誇條直暢, 實葉葰茂, 攅立叢倚, 連卷累佹, 崔錯癹骫, 阬衡閜砢, 垂條扶於, 落英幡纚, 紛容蕭蔘, 旖旎從風, 瀏蒞芔吸, 蓋象金石之聲, 管籥之音. 柴池茈虒, 旋環後宮, 雜遝累輯, 被山縁谷, 循阪下隰, 視之無端, 究之無窮.
13. 於是乎離宮別館, 彌山跨谷, 高廊四注, 重坐曲閣, 華榱璧璫, 輦道纚屬, 步櫩周流, 長途中宿. 夷嵕築堂, 纍台增成, 巌穾洞房, 俛杳眇而無見, 仰攀橑而捫天, 奔星更於閨闥, 宛虹拖於楯軒. 靑虯蚴蟉於東箱, 象輿婉蟬於西淸, 靈圉燕於閒觀, 偓佺之倫暴於南榮, 醴泉湧於淸室, 通川過乎中庭. 槃石裖崖, 嶔巌倚傾, 嵯峨磼礏, 刻削崢嶸, 玫瑰碧琳, 珊瑚叢生, 瑉玉旁唐, 璸斒文鱗, 赤瑕駁犖, 雜臿其閒, 垂綏琬琰, 和氏出焉.
12. 於是乎崇山巃嵷, 崔巍嵯峨, 深林鉅木, 嶄巌嵾嵯, 九嵕ㆍ巀嶭, 南山峨峨, 巌陀甗錡, 嶊崣崛崎, 振谿通谷, 蹇産溝瀆, 谽呀豁閜, 阜陵別島, 崴磈嵔瘣, 丘虛崛礨, 隱轔郁礨, 登降施靡, 陂池貏豸, 沇溶淫鬻, 散渙夷陸, 亭皐千里, 靡不被築. 掩以綠蕙, 被以江離, 糅以蘪蕪, 雜以流夷. 尃結縷, 欑戾莎, 掲車衡蘭, 稿本射幹, 茈薑蘘荷, 葴橙若蓀, 鮮枝黃礫, 蔣芧靑薠, 布濩閎澤, 延曼太原, 麗靡廣衍, 應風披靡, 吐芳揚烈, 鬱鬱斐斐, 衆香發越, 肸蠁布寫, 晻薆苾勃. 於是乎周覽泛觀, 瞋盼軋沕, 芒芒恍忽, 視之無端, 察之無崖. 日出東沼, 入於西陂. 其南則隆冬生長, 踴水躍波: 獸則偁旄獏犛, 沈牛麈麋, 赤首圜題, 窮奇象犀. 其北則盛夏含凍裂地, 涉冰掲河: 獸則麒麟角𧤗, 騊駼橐駝, 蛩蛩驒騱, 駃騠驢騾.
11. 汨乎渾流, 順阿而下, 赴隘陝之口. 觸穹石, 激堆埼, 沸乎暴怒, 洶湧滂沸, 滭浡滵汩, 湢測泌瀄, 橫流逆折, 転騰潎洌, 澎濞沆瀣, 穹隆雲撓, 蜿灗膠戾, 踰波趨浥, 蒞蒞下瀬, 批壧衝壅, 奔揚滯沛, 臨坻注壑, 瀺灂霣墜, 湛湛隱隱, 砰磅訇磕, 潏潏淈淈, 湁潗鼎沸, 馳波跳沫, 汩濦漂疾, 悠遠長懷, 寂漻無聲, 肆乎永歸. 然後灝溔潢漾, 安翔徐徊, 翯乎滈滈, 東注大湖, 衍溢陂池. 於是乎蛟龍赤螭, 魱䲛螹離, 鰅鱅鰬魠, 禺禺鱋魶, 揵鰭擢尾, 振鱗奮翼, 潛處於深巌: 魚鱉讙聲, 萬物衆夥, 明月珠子, 玓瓅江靡, 蜀石黃礝, 水玉磊砢, 磷磷爛爛, 采色浩旰, 叢積乎其中. 鴻鵠鷫鴇, 鴐鵝鸀鳿, 鵁鶄䴉目, 煩鶩鷛𪆫, 鷻鴜鵁鸕, 群浮乎其上. 汎淫泛濫, 隨風澹淡, 與波搖蕩, 掩薄草渚, 唼喋菁藻, 咀嚼蔆藕.
10. 無是公聽然而笑曰: “楚則失矣, 齊亦未爲得也. 夫使諸侯納貢者, 非爲財幣, 所以述職也: 封疆畫界者, 非爲守禦, 所以禁淫也. 今齊列爲東藩, 而外私肅愼, 捐國踰限, 越海而田, 其於義故未可也. 且二君之論, 不務明君臣之義而正諸侯之禮, 徒事爭遊獵之樂, 苑囿之大, 欲以奢侈相勝, 荒淫相越, 此不可以揚名發譽, 而適足以貶君自損也. 且夫齊楚之事又焉足道邪! 君未睹夫巨麗也, 獨不聞天子之上林乎? 左蒼梧, 右西極, 丹水更其南, 紫淵徑其北: 終始霸滻, 出入涇渭: 酆鄗潦潏, 紆餘委蛇, 經營乎其內. 蕩蕩兮八川分流, 相背而異態. 東西南北, 馳騖往來, 出乎椒丘之闕, 行乎洲淤之浦, 徑乎桂林之中, 過乎泱莽之野.
9. 烏有先生曰: “是何言之過也! 足下不遠千里, 來況齊國, 王悉發境內之士, 而備車騎之衆, 以出田, 乃欲戮力致獲, 以娛左右也, 何名爲誇哉! 問楚地之有無者, 願聞大國之風烈, 先生之餘論也. 今足下不稱楚王之德厚, 而盛推雲夢以爲高, 奢言淫樂而顯侈靡, 竊爲足下不取也. 必若所言, 固非楚國之美也. 有而言之, 是章君之惡: 無而言之, 是害足下之信. 章君之惡而傷私義, 二者無一可, 而先生行之, 必且輕於齊而累於楚矣. 且齊東陼巨海, 南有琅邪, 觀乎成山, 射乎之罘, 浮勃澥, 遊孟諸, 邪與肅愼爲鄰, 右以湯谷爲界, 秋田乎靑丘, 傍偟乎海外, 呑若雲夢者八九, 其於胸中曾不蔕芥. 若乃俶儻瑰偉, 異方殊類, 珍怪鳥獸, 萬端鱗萃, 充仭其中者, 不可勝記, 禹不能名, 契不能計. 然在諸侯之位, 不敢言遊戲之樂, 苑囿之大: 先生又見客, 是以王辭而不複, 何..
8. 於是乃相與獠於蕙圃, 媻珊勃窣上金隄, 揜翡翠, 射鵔鸃, 微矰出, 纖繳施, 弋白鵠, 連駕鵝, 雙鶬下, 玄鶴加. 怠而後發, 遊於淸池: 浮文鷁, 揚桂枻, 張翠帷, 建羽蓋, 罔玳瑁, 釣紫貝: 摐金鼓, 吹鳴籟, 榜人歌, 聲流喝, 水蟲駭, 波鴻沸, 湧泉起, 奔揚會, 礧石相擊, 硠硠磕磕, 若雷霆之聲, 聞乎數百里之外. 將息獠者, 擊靈鼓, 起烽燧, 車案行, 騎就隊, 纚乎淫淫, 班乎裔裔. 於是楚王乃登陽雲之台, 泊乎無爲, 澹乎自持, 勺藥之和具而後禦之. 不若大王終日馳騁而不下輿, 脟割輪淬, 自以爲娛. 臣竊觀之, 齊殆不如.” 於是王黙然無以應僕也.”
7. 於是乃使專諸之倫, 手格此獸. 楚王乃駕馴駁之駟, 乘雕玉之輿, 靡魚須之橈旃, 曳明月之珠旗, 建幹將之雄戟, 左烏嗥之雕弓, 右夏服之勁箭: 陽子驂乘, 纖阿爲禦: 案節未舒, 卽陵狡獸, 轔邛邛, 蹴距虛, 軼野馬而𨎥騊駼, 乘遺風而射遊騏: 儵眒淒浰, 雷動熛至, 星流霆擊, 弓不虛發, 中必決眥, 洞胸達腋, 絶乎心繋, 獲若雨獸, 揜草蔽地. 於是楚王乃弭節裴回, 翶翔容與, 覽乎陰林, 觀壯士之暴怒, 與猛獸之恐懼, 徼谻受詘, 殫睹衆物之變態. 於是鄭女曼姫, 被阿錫, 揄紵縞, 雜纖羅, 垂霧縠: 襞積褰縐, 紆徐委曲, 欝橈谿谷: 衯衯裶裶, 揚袘卹削, 蜚纖垂髾: 扶與猗靡, 噏呷萃蔡, 下摩蘭蕙, 上払羽蓋, 錯翡翠之威蕤, 繆繞玉綏: 縹乎忽忽, 若神仙之仿佛.
6. “僕對曰: “唯唯. 臣聞楚有七澤, 嘗見其一, 未睹其餘也. 臣之所見, 蓋特其小小者耳, 名曰雲夢. 雲夢者, 方九百里, 其中有山焉. 其山則盤紆岪欝, 隆崇嵂崒: 岑巌參差, 日月蔽虧: 交錯糾紛, 上幹靑雲: 罷池陂陀, 下屬江河. 其土則丹靑赭堊, 雌黃白附, 錫碧金銀, 衆色炫燿, 照爛龍鱗. 其石則赤玉玫瑰, 琳瑉琨珸, 瑊玏玄厲, 瓀石武夫. 其東則有蕙圃衡蘭, 芷若射幹, 穹窮昌蒲, 江離麋蕪, 諸蔗猼且. 其南則有平原廣澤, 登降陀靡, 案衍壇曼, 縁以大江, 限以巫山. 其高燥則生葴蓇苞荔, 薛莎靑薠. 其卑溼則生藏莨蒹葭, 東薔雕胡, 蓮藕菰蘆, 菴䕡軒芋, 衆物居之, 不可勝圖. 其西則有湧泉淸池, 激水推移: 外發芙蓉蔆華, 內隱鉅石白沙. 其中則有神龜蛟鼉, 玳瑁鱉黿. 其北則有陰林巨樹, 楩柟予章, 桂椒木蘭, 蘗離朱楊, 櫨梸梬栗, 橘柚芬芳...
5. 其辭曰: 楚使子虛使於齊, 齊王悉發境內之士, 備車騎之衆, 與使者出田. 田罷, 子虛過詑烏有先生, 而無是公在焉. 坐定, 烏有先生問曰: “今日田樂乎?” 子虛曰: “樂.” “獲多乎?” 曰: “少.” “然則何樂?” 曰: “僕樂齊王之欲誇僕以車騎之衆, 而僕對以雲夢之事也.” 曰: “可得聞乎?” 子虛曰: “可. 王駕車千乘, 選徒萬騎, 田於海浜. 列卒滿澤, 罘罔彌山, 揜免轔鹿射麋腳麟, 騖於鹽浦 割鮮梁輪, 射中獲多矝而自功顧謂僕日楚亦有平原廣澤遊獵之地饒樂若此者乎? 楚王之獵何與寡人?” 僕下車對曰: “臣, 楚國之鄙人也, 幸得宿衛十有餘年, 時從出遊, 遊於後園, 覽於有無, 然猶未能遍睹也, 又惡足以言其外澤者乎!” 齊王曰: “雖然, 略以子之所聞見而言之.”
4. 居久之, 蜀人楊得意爲狗監, 侍上. 上讀子虛賦而善之, 曰: “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 得意曰: “臣邑人司馬相如自言爲此賦.” 上驚, 乃召問相如. 相如曰: “有是. 然此乃諸侯之事, 未足觀也. 請爲天子遊獵賦, 賦成奏之.” 上許, 令尙書給筆劄. 相如以“子虛” , 虛言也, 爲楚稱: “烏有先生” 者, 烏有此事也, 爲齊難: “無是公” 者, 無是人也, 明天子之義. 故空藉此三人爲辭, 以推天子諸侯之苑囿. 其卒章歸之於節儉, 因以風諫. 奏之天子, 天子大說.
3. 卓王孫大怒曰: “女至不材, 我不忍殺, 不分一錢也.” 人或謂王孫, 王孫終不聽. 文君久之不樂, 曰: “長卿第俱如臨邛, 從昆弟假貸猶足爲生, 何至自苦如此!” 相如與俱之臨邛, 盡賣其車騎, 買一酒舍酤酒, 而令文君當鑪. 相如身自著犢鼻褌, 與保庸雜作, 滌器於市中. 卓王孫聞而恥之, 爲杜門不出. 昆弟諸公更謂王孫曰: “有一男兩女, 所不足者非財也. 今文君已失身於司馬長卿, 長卿故倦遊, 雖貧, 其人材足依也, 且又令客, 獨奈何相辱如此!” 卓王孫不得已, 分予文君僮百人, 錢百萬, 及其嫁時衣被財物. 文君乃與相如歸成都, 買田宅, 爲富人.
2. 臨邛令繆爲恭敬, 日往朝相如. 相如初尙見之, 後稱病, 使從者謝吉, 吉愈益謹肅. 臨邛中多富人, 而卓王孫家僮八百人, 程鄭亦數百人, 二人乃相謂曰: “令有貴客, 爲具召之.” 竝召令. 令旣至, 卓氏客以百數. 至日中, 謁司馬長卿, 長卿謝病不能往, 臨邛令不敢嘗食, 自往迎相如. 相如不得已, 彊往, 一坐盡傾. 酒酣, 臨邛令前奏琴曰: “竊聞長卿好之, 願以自娛.” 相如辭謝, 爲鼓一再行. 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 好音, 故相如繆與令相重, 而以琴心挑之. 相如之臨邛, 從車騎, 雍容閒雅甚都: 及飮卓氏, 弄琴, 文君竊從戸窺之, 心悅而好之, 恐不得當也. 旣罷, 相如乃使人重賜文君侍者通殷勤. 文君夜亡奔相如, 相如乃與馳歸成都. 家居徒四壁立.
1. 司馬相如者, 蜀郡成都人也, 字長卿. 少時好讀書, 學擊劍, 故其親名之曰犬子. 相如旣學, 慕藺相如之爲人, 更名相如. 以貲爲郎, 事孝景帝, 爲武騎常侍, 非其好也. 會景帝不好辭賦, 是時梁孝王來朝, 從遊說之士齊人鄒陽ㆍ淮陰枚乘ㆍ吳莊忌夫子之徒, 相如見而說之, 因病免, 客遊梁. 梁孝王令與諸生同舍, 相如得與諸生遊士居數歲, 乃著子虛之賦. 會梁孝王卒, 相如歸, 而家貧, 無以自業. 素與臨邛令王吉相善, 吉曰: “長卿久宦遊不遂, 而來過我.” 於是相如往, 舍都亭.
117. 사마상여열전(司馬相如列傳) 1. 司馬相如者, 蜀郡成都人也, 字長卿. 少時好讀書, 學擊劍, 故其親名之曰犬子. 相如旣學, 慕藺相如之爲人, 更名相如. 以貲爲郎, 事孝景帝, 爲武騎常侍, 非其好也. 會景帝不好辭賦, 是時梁孝王來朝, 從遊說之士齊人鄒陽ㆍ淮陰枚乘ㆍ吳莊忌夫子之徒, 相如見而說之, 因病免, 客遊梁. 梁孝王令與諸生同舍, 相如得與諸生遊士居數歲, 乃著子虛之賦. 會梁孝王卒, 相如歸, 而家貧, 無以自業. 素與臨邛令王吉相善, 吉曰: “長卿久宦遊不遂, 而來過我.” 於是相如往, 舍都亭. 2. 臨邛令繆爲恭敬, 日往朝相如. 相如初尙見之, 後稱病, 使從者謝吉, 吉愈益謹肅. 臨邛中多富人, 而卓王孫家僮八百人, 程鄭亦數百人, 二人乃相謂曰: “令有貴客, 爲具召之.” 竝召令. 令旣至, 卓氏客以百數. 至日中, 謁司馬長卿, 長卿謝..
4. 當是時, 巴蜀四郡通西南夷道, 戍転相饟. 數歲, 道不通, 士罷餓離溼死者甚衆: 西南夷又數反, 發兵興擊, 秏費無功. 上患之, 使公孫弘往視問焉. 還對, 言其不便. 及弘爲禦史大夫, 是時方築朔方以據河逐胡, 弘因數言西南夷害, 可且罷, 專力事匈奴. 上罷西夷, 獨置南夷夜郎兩縣一都尉, 稍令犍爲自葆就.
3. 蒙乃上書說上曰: “南越王黃屋左纛, 地東西萬餘里, 名爲外臣, 實一州主也. 今以長沙ㆍ予章往, 水道多絶, 難行. 竊聞夜郎所有精兵, 可得十餘萬, 浮船牂柯江, 出其不意, 此制越一奇也. 誠以漢之彊, 巴蜀之饒, 通夜郎道, 爲置吏, 易甚.” 上許之. 乃拜蒙爲郎中將, 將千人, 食重萬餘人, 從巴蜀筰關入, 遂見夜郎侯多同. 蒙厚賜, 喩以威德, 約爲置吏, 使其子爲令. 夜郎旁小邑皆貪漢繒帛, 以爲漢道險, 終不能有也, 乃且聽蒙約. 還報, 乃以爲犍爲郡. 發巴蜀卒治道, 自僰道指牂柯江. 蜀人司馬相如亦言西夷邛ㆍ筰可置郡. 使相如以郎中將往喩, 皆如南夷, 爲置一都尉, 十餘縣, 屬蜀.
2. 秦時常頞略通五尺道, 諸此國頗置吏焉. 十餘歲, 秦滅. 及漢興, 皆棄此國而開蜀故徼. 巴蜀民或竊出商賈, 取其筰馬ㆍ僰僮ㆍ髦牛, 以此巴蜀殷富. 建元六年, 大行王恢擊東越, 東越殺王郢以報. 恢因兵威使番陽令唐蒙風指暁南越. 南越食蒙蜀枸醤, 蒙問所從來, 曰: “道西北牂柯, 牂柯江廣數里, 出番禺城下”. 蒙歸至長安, 問蜀賈人, 賈人曰: “獨蜀出枸醤, 多持竊出市夜郎. 夜郎者, 臨牂柯江, 江廣百餘步, 足以行船. 南越以財物役屬夜郎, 西至同師, 然亦不能臣使也.”
116. 서남이열전(西南夷列傳) 1. 西南夷君長以什數, 夜郎最大: 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 滇最大: 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 邛都最大: 此皆魋結, 耕田, 有邑聚. 其外西自同師以東, 北至楪楡, 名爲嶲ㆍ昆明, 皆編髮, 隨畜遷徙, 毋常處, 毋君長, 地方可數千里. 自嶲以東北, 君長以什數, 徙ㆍ筰都最大: 自筰以東北, 君長以什數, 冉駹最大. 其俗或士箸, 或移徙, 在蜀之西. 自冉駹以東北, 君長以什數, 白馬最大, 皆氐類也. 此皆巴蜀西南外蠻夷也. 始楚威王時, 使將軍莊蹻將兵循江上, 略巴ㆍ(蜀黔中以西. 莊蹻者, 故楚莊王苗裔也. 蹻至滇池, (地方三百里, 旁平地, 肥饒數千里, 以兵威定屬楚. 欲歸報, 會秦擊奪楚巴ㆍ黔中郡, 道塞不通, 因還, 以其衆王滇, 變服, 從其俗, 以長之. 2. 秦時常頞略通五尺道, 諸此國頗置吏焉. 十餘歲, 秦滅. 及漢興..
4. 左將軍破浿水上軍, 乃前, 至城下, 圍其西北. 樓船亦往會, 居城南. 右渠遂堅守城, 數月未能下. 左將軍素侍中, 幸, 將燕代卒, 悍, 乘勝, 軍多驕. 樓船將齊卒, 入海, 固已多敗亡: 其先與右渠戰, 因辱亡卒, 卒皆恐, 將心慚, 其圍右渠, 常持和節. 左將軍急擊之, 朝鮮大臣乃陰閒使人私約降樓船, 往來言, 尙未肯決. 左將軍數與樓船期戰, 樓船欲急就其約, 不會: 左將軍亦使人求閒郤降下朝鮮, 朝鮮不肯, 心附樓船: 以故兩將不相能. 左將軍心意樓船前有失軍罪, 今與朝鮮私善而又不降, 疑其有反計, 未敢發. 天子曰將率不能, 前(及[乃]使衛山諭降右渠, 右渠遣太子, 山使不能剸決, 與左將軍計相誤, 卒沮約. 今兩將圍城, 又乖異, 以故久不決. 使濟南太守公孫遂往(征[正]之, 有便宜得以從事.
3. 天子募罪人擊朝鮮. 其秋, 遣樓船將軍楊僕從齊浮渤海: 兵五萬人, 左將軍荀彘出遼東: 討右渠. 右渠發兵距險. 左將軍卒正多率遼東兵先縱, 敗散, 多還走, 坐法斬. 樓船將軍將齊兵七千人先至王險. 右渠城守, 窺知樓船軍少, 卽出城擊樓船, 樓船軍敗散走. 將軍楊僕失其衆, 遁山中十餘日, 稍求收散卒, 複聚. 左將軍擊朝鮮浿水西軍, 未能破自前. 天子爲兩將未有利, 乃使衛山因兵威往諭右渠. 右渠見使者頓首謝: “願降, 恐兩將詐殺臣: 今見信節, 請服降.” 遣太子入謝, 獻馬五千匹, 及饋軍糧. 人衆萬餘, 持兵, 方渡浿水, 使者及左將軍疑其爲變, 謂太子已服降, 宜命人毋持兵. 太子亦疑使者左將軍詐殺之, 遂不渡浿水, 複引歸. 山還報天子, 天子誅山.
2. 會孝惠ㆍ高后時天下初定, 遼東太守卽約滿爲外臣, 保塞外蠻夷, 無使盜邊: 諸蠻夷君長欲入見天子, 勿得禁止. 以聞, 上許之, 以故滿得兵威財物侵降其旁小邑, 眞番ㆍ臨屯皆來服屬, 方數千里. 傳子至孫右渠, 所誘漢亡人滋多, 又未嘗入見: 眞番旁衆國欲上書見天子, 又擁閼不通. 元封二年, 漢使涉何譙諭右渠, 終不肯奉詔. 何去至界上, 臨浿水, 使禦刺殺送何者朝鮮裨王長, 卽渡, 馳入塞, 遂歸報天子曰: “殺朝鮮將”. 上爲其名美, 卽不詰, 拜何爲遼東東部都尉. 朝鮮怨何, 發兵襲攻殺何.
1. 朝鮮王滿者, 故燕人也. 自始全燕時嘗略屬眞番ㆍ朝鮮, 爲置吏, 築鄣塞. 秦滅燕, 屬遼東外徼. 漢興, 爲其遠難守, 複修遼東故塞, 至浿水爲界, 屬燕. 燕王盧綰反, 入匈奴, 滿亡命, 聚黨千餘人, 魋結蠻夷服而東走出塞, 渡浿水, 居秦故空地上下鄣, 稍役屬眞番ㆍ朝鮮蠻夷及故燕ㆍ齊亡命者王之, 都王險.
115. 조선열전(朝鮮列傳) 1. 朝鮮王滿者, 故燕人也. 自始全燕時嘗略屬眞番ㆍ朝鮮, 爲置吏, 築鄣塞. 秦滅燕, 屬遼東外徼. 漢興, 爲其遠難守, 複修遼東故塞, 至浿水爲界, 屬燕. 燕王盧綰反, 入匈奴, 滿亡命, 聚黨千餘人, 魋結蠻夷服而東走出塞, 渡浿水, 居秦故空地上下鄣, 稍役屬眞番ㆍ朝鮮蠻夷及故燕ㆍ齊亡命者王之, 都王險. 2. 會孝惠ㆍ高后時天下初定, 遼東太守卽約滿爲外臣, 保塞外蠻夷, 無使盜邊: 諸蠻夷君長欲入見天子, 勿得禁止. 以聞, 上許之, 以故滿得兵威財物侵降其旁小邑, 眞番ㆍ臨屯皆來服屬, 方數千里. 傳子至孫右渠, 所誘漢亡人滋多, 又未嘗入見: 眞番旁衆國欲上書見天子, 又擁閼不通. 元封二年, 漢使涉何譙諭右渠, 終不肯奉詔. 何去至界上, 臨浿水, 使禦刺殺送何者朝鮮裨王長, 卽渡, 馳入塞, 遂歸報天子曰: “殺朝鮮將”. 上爲..
4. 餘善已殺郢, 威行於國, 國民多屬, 竊自立爲王. 繇王不能矯其衆持正. 天子聞之, 爲餘善不足複興師, 曰: “餘善數與郢謀亂, 而後首誅郢, 師得不勞.” 因立餘善爲東越王, 與繇王竝處. 至元鼎五年, 南越反, 東越王餘善上書, 請以卒八千人從樓船將軍擊呂嘉等. 兵至掲揚, 以海風波爲解, 不行, 持兩端, 陰使南越. 及漢破番禺, 不至. 是時樓船將軍楊僕使使上書, 願便引兵擊東越. 上曰士卒勞倦, 不許, 罷兵, 令諸校屯予章梅領待命. 元鼎六年秋, 餘善聞樓船請誅之, 漢兵臨境, 且往, 乃遂反, 發兵距漢道. 號將軍騶力等爲“呑漢將軍” , 入白沙ㆍ武林ㆍ梅嶺, 殺漢三校尉. 是時漢使大農張成ㆍ故山州侯齒將屯, 弗敢擊, 卻就便處, 皆坐畏懦誅.
3. 至建元六年, 閩越擊南越. 南越守天子約, 不敢擅發兵擊而以聞. 上遣大行王恢出予章, 大農韓安國出會稽, 皆爲將軍. 兵未踰嶺, 閩越王郢發兵距險. 其弟餘善乃與相ㆍ宗族謀曰: “王以擅發兵擊南越, 不請, 故天子兵來誅. 今漢兵衆彊, 今卽幸勝之, 後來益多, 終滅國而止. 今殺王以謝天子. 天子聽, 罷兵, 固一國完: 不聽, 乃力戰: 不勝, 卽亡入海.” 皆曰: “善”. 卽鏦殺王, 使使奉其頭致大行. 大行曰: “所爲來者誅王. 今王頭至, 謝罪, 不戰而耘, 利莫大焉.” 乃以便宜案兵告大農軍, 而使使奉王頭馳報天子. 詔罷兩將兵, 曰: “郢等首惡, 獨無諸孫繇君醜不與謀焉.” 乃使郎中將立醜爲越繇王, 奉閩越先祭祀.
2. 後數世, 至孝景三年, 吳王濞反, 欲從閩越, 閩越未肯行, 獨東甌從吳. 及吳破, 東甌受漢購, 殺吳王丹徒, 以故皆得不誅, 歸國. 吳王子子駒亡走閩越, 怨東甌殺其父, 常勸閩越擊東甌. 至建元三年, 閩越發兵圍東甌. 東甌食盡, 困, 且降, 乃使人告急天子. 天子問太尉田蚡, 蚡對曰: “越人相攻擊, 固其常, 又數反覆, 不足以煩中國往救也. 自秦時棄弗屬.” 於是中大夫莊助詰蚡曰: “特患力弗能救, 德弗能覆: 誠能, 何故棄之? 且秦擧鹹陽而棄之, 何乃越也! 今小國以窮困來告急天子, 天子弗振, 彼當安所告愬? 又何以子萬國乎?” 上曰: “太尉未足與計. 吾初卽位, 不欲出虎符發兵郡國.” 乃遣莊助以節發兵會稽. 會稽太守欲距不爲發兵, 助乃斬一司馬, 諭意指, 遂發兵浮海救東甌. 未至, 閩越引兵而去. 東甌請擧國徙中國, 乃悉擧衆來, 處江淮之閒.
1. 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者, 其先皆越王句踐之後也, 姓騶氏. 秦已竝天下, 皆廢爲君長, 以其地爲閩中郡. 及諸侯畔秦, 無諸ㆍ搖率越歸鄱陽令吳芮, 所謂鄱君者也, 從諸侯滅秦. 當是之時, 項籍主命, 弗王, 以故不附楚. 漢擊項籍, 無諸ㆍ搖率越人佐漢. 漢五年, 複立無諸爲閩越王, 王閩中故地, 都東冶. 孝惠三年, 擧高帝時越功, 曰閩君搖功多, 其民便附, 乃立搖爲東海王, 都東甌, 世俗號爲東甌王.
114. 동월열전(東越列傳) 1. 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者, 其先皆越王句踐之後也, 姓騶氏. 秦已竝天下, 皆廢爲君長, 以其地爲閩中郡. 及諸侯畔秦, 無諸ㆍ搖率越歸鄱陽令吳芮, 所謂鄱君者也, 從諸侯滅秦. 當是之時, 項籍主命, 弗王, 以故不附楚. 漢擊項籍, 無諸ㆍ搖率越人佐漢. 漢五年, 複立無諸爲閩越王, 王閩中故地, 都東冶. 孝惠三年, 擧高帝時越功, 曰閩君搖功多, 其民便附, 乃立搖爲東海王, 都東甌, 世俗號爲東甌王. 2. 後數世, 至孝景三年, 吳王濞反, 欲從閩越, 閩越未肯行, 獨東甌從吳. 及吳破, 東甌受漢購, 殺吳王丹徒, 以故皆得不誅, 歸國. 吳王子子駒亡走閩越, 怨東甌殺其父, 常勸閩越擊東甌. 至建元三年, 閩越發兵圍東甌. 東甌食盡, 困, 且降, 乃使人告急天子. 天子問太尉田蚡, 蚡對曰: “越人相攻擊, 固其常, 又數反覆, ..
6. 其相呂嘉年長矣, 相三王, 宗族官仕爲長吏者七十餘人, 男盡尙王女, 女盡嫁王子兄弟宗室, 及蒼梧秦王有連. 其居國中甚重, 越人信之, 多爲耳目者, 得衆心愈於王. 王之上書, 數諫止王, 王弗聽. 有畔心, 數稱病不見漢使者. 使者皆注意嘉, 勢未能誅. 王ㆍ王太後亦恐嘉等先事發, 乃置酒, 介漢使者權, 謀誅嘉等. 使者皆東鄕, 太後南鄕, 王北鄕, 相嘉ㆍ大臣皆西鄕, 侍坐飮. 嘉弟爲將, 將卒居宮外. 酒行, 太後謂嘉曰: “南越內屬, 國之利也, 而相君苦不便者, 何也?” 以激怒使者. 使者狐疑相杖, 遂莫敢發. 嘉見耳目非是, 卽起而出. 太後怒, 欲鏦嘉以矛, 王止太後. 嘉遂出, 分其弟兵就舍, 稱病, 不肯見王及使者. 乃陰與大臣作亂. 王素無意誅嘉, 嘉知之, 以故數月不發. 太後有淫行, 國人不附, 欲獨誅嘉等, 力又不能.
5. 嬰齊代立, 卽藏其先武帝璽. 嬰齊其入宿衛在長安時, 取邯鄲樛氏女, 生子興. 及卽位, 上書請立樛氏女爲後, 興爲嗣. 漢數使使者風諭嬰齊, 嬰齊尙樂擅殺生自恣, 懼入見要用漢法, 比內諸侯, 固稱病, 遂不入見. 遣子次公入宿衛. 嬰齊薨, 謚爲明王. 太子興代立, 其母爲太後. 太後自未爲嬰齊姫時, 嘗與霸陵人安國少季通. 及嬰齊薨後, 元鼎四年, 漢使安國少季往諭王ㆍ王太後以入朝, 比內諸侯: 令辯士諫大夫終軍等宣其辭, 勇士魏臣等輔其欠, 衛尉路博德將兵屯桂陽, 待使者. 王年少, 太後中國人也, 嘗與安國少季通, 其使複私焉. 國人頗知之, 多不附太後. 太後恐亂起, 亦欲倚漢威, 數勸王及群臣求內屬. 卽因使者上書, 請比內諸侯, 三歲一朝, 除邊關. 於是天子許之, 賜其丞相呂嘉銀印, 及內史ㆍ中尉ㆍ太傅印, 餘得自置. 除其故黥劓刑, 用漢法, 比內諸侯. 使者..
4. 佗孫胡爲南越王. 此時閩越王郢興兵擊南越邊邑, 胡使人上書曰: “兩越俱爲藩臣, 毋得擅興兵相攻擊. 今閩越興兵侵臣, 臣不敢興兵, 唯天子詔之.” 於是天子多南越義, 守職約, 爲興師, 遣兩將軍往討閩越. 兵未踰嶺, 閩越王弟餘善殺郢以降, 於是罷兵. 天子使莊助往諭意南越王, 胡頓首曰: “天子乃爲臣興兵討閩越, 死無以報德!” 遣太子嬰齊入宿衛. 謂助曰: “國新被冦, 使者行矣. 胡方日夜裝入見天子.” 助去後, 其大臣諫胡曰: “漢興兵誅郢, 亦行以驚動南越. 且先王昔言, 事天子期無失禮, 要之不可以說好語入見. 入見則不得複歸, 亡國之勢也.” 於是胡稱病, 竟不入見. 後十餘歲, 胡實病甚, 太子嬰齊請歸. 胡薨, 謚爲文王.
3. 迺召賈以爲太中大夫, 往使. 因讓佗自立爲帝, 曾無一介之使報者. 陸賈至南越, 王甚恐, 爲書謝, 稱曰: “蠻夷大長老夫臣佗, 前日高后隔異南越, 竊疑長沙王讒臣, 又遙聞高后盡誅佗宗族, 掘燒先人塚, 以故自棄, 犯長沙邊境. 且南方卑溼, 蠻夷中閒, 其東閩越千人衆號稱王, 其西甌駱裸國亦稱王. 老臣妄竊帝號, 聊以自娛, 豈敢以聞天王哉!” 乃頓首謝, 願長爲藩臣, 奉貢職. 於是乃下令國中曰: “吾聞兩雄不俱立, 兩賢不竝世. 皇帝, 賢天子也. 自今以後, 去帝制黃屋左纛.” 陸賈還報, 孝文帝大說. 遂至孝景時, 稱臣, 使人朝請. 然南越其居國竊如故號名, 其使天子, 稱王朝命如諸侯. 至建元四年卒.
2. 高后時, 有司請禁南越關市鐵器. 佗曰: “高帝立我, 通使物, 今高后聽讒臣, 別異蠻夷, 隔絶器物, 此必長沙王計也, 欲倚中國, 擊滅南越而竝王之, 自爲功也.” 於是佗乃自尊號爲南越武帝, 發兵攻長沙邊邑, 敗數縣而去焉. 高后遣將軍隆慮侯灶往擊之. 會暑溼, 士卒大疫, 兵不能踰嶺. 歲餘, 高后崩, 卽罷兵. 佗因此以兵威邊, 財物賂遺閩越ㆍ西甌ㆍ駱, 役屬焉, 東西萬餘里. 迺乘黃屋左纛, 稱制, 與中國侔. 及孝文帝元年, 初鎮撫天下, 使告諸侯四夷從代來卽位意, 喩盛德焉. 乃爲佗親塚在眞定, 置守邑, 歲時奉祀. 召其從昆弟, 尊官厚賜寵之. 詔丞相陳平等擧可使南越者, 平言好畤陸賈, 先帝時習使南越.
1. 南越王尉佗者, 眞定人也, 姓趙氏. 秦時已竝天下, 略定楊越, 置桂林ㆍ南海ㆍ象郡, 以謫徙民, 與越雜處十三歲. 佗, 秦時用爲南海龍川令. 至二世時, 南海尉任囂病且死, 召龍川令趙佗語曰: “聞陳勝等作亂, 秦爲無道, 天下苦之, 項羽ㆍ劉季ㆍ陳勝ㆍ吳廣等州郡各共興軍聚衆, 虎爭天下, 中國擾亂, 未知所安, 豪傑畔秦相立. 南海僻遠, 吾恐盜兵侵地至此, 吾欲興兵絶新道, 自備, 待諸侯變, 會病甚. 且番禺負山險, 阻南海, 東西數千里, 頗有中國人相輔, 此亦一州之主也, 可以立國. 郡中長吏無足與言者, 故召公告之.” 卽被佗書, 行南海尉事. 囂死, 佗卽移檄告橫浦ㆍ陽山ㆍ湟谿關曰: “盜兵且至, 急絶道聚兵自守!” 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 以其黨爲假守. 秦已破滅, 佗卽擊竝桂林ㆍ象郡, 自立爲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 爲中國勞苦, 故釋佗弗誅. 漢十一年,..
113. 남월열전(南越列傳) 1. 南越王尉佗者, 眞定人也, 姓趙氏. 秦時已竝天下, 略定楊越, 置桂林ㆍ南海ㆍ象郡, 以謫徙民, 與越雜處十三歲. 佗, 秦時用爲南海龍川令. 至二世時, 南海尉任囂病且死, 召龍川令趙佗語曰: “聞陳勝等作亂, 秦爲無道, 天下苦之, 項羽ㆍ劉季ㆍ陳勝ㆍ吳廣等州郡各共興軍聚衆, 虎爭天下, 中國擾亂, 未知所安, 豪傑畔秦相立. 南海僻遠, 吾恐盜兵侵地至此, 吾欲興兵絶新道, 自備, 待諸侯變, 會病甚. 且番禺負山險, 阻南海, 東西數千里, 頗有中國人相輔, 此亦一州之主也, 可以立國. 郡中長吏無足與言者, 故召公告之.” 卽被佗書, 行南海尉事. 囂死, 佗卽移檄告橫浦ㆍ陽山ㆍ湟谿關曰: “盜兵且至, 急絶道聚兵自守!” 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 以其黨爲假守. 秦已破滅, 佗卽擊竝桂林ㆍ象郡, 自立爲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 爲中國..
12. 非權輕於匹夫而兵弱於陳涉也, 當是之時, 先帝之德澤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衆, 故諸侯無境外之助. 此之謂瓦解, 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 由是觀之, 天下誠有土崩之勢, 雖布衣窮處之士或首惡而危海內, 陳涉是也. 況三晉之君或存乎! 天下雖未有大治也, 誠能無土崩之勢, 雖有彊國勁兵不得旋踵而身爲禽矣, 吳ㆍ楚ㆍ齊ㆍ趙是也. 況群臣百姓能爲亂乎哉! 此二體者, 安危之明要也, 賢主所留意而深察也.
11. 是時趙人徐樂ㆍ齊人嚴安俱上書言世務, 各一事. 徐樂曰: 臣聞天下之患在於土崩, 不在於瓦解, 古今一也. 何謂土崩? 秦之末世是也. 陳涉無千乘之尊, 尺土之地, 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後, 無鄕曲之譽, 非有孔ㆍ墨ㆍ曾子之賢, 陶朱ㆍ猗頓之富也, 然起窮巷, 奮棘矜, 偏袒大呼而天下從風, 此其故何也? 由民困而主不恤, 下怨而上不知(也, 俗已亂而政不脩, 此三者陳涉之所以爲資也. 是之謂土崩. 故曰天下之患在於土崩. 何謂瓦解? 吳ㆍ楚ㆍ齊ㆍ趙之兵是也. 七國謀爲大逆, 號皆稱萬乘之君, 帶甲數十萬, 威足以嚴其境內, 財足以勸其士民, 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爲禽於中原者, 此其故何也?
10. 高帝不聽, 遂北至於代谷, 果有平城之圍. 高皇帝蓋悔之甚, 乃使劉敬往結和親之約, 然後天下忘幹戈之事. 故兵法曰: “興師十萬, 日費千金”. 夫秦常積衆暴兵數十萬人, 雖有覆軍殺將係虜單於之功, 亦適足以結怨深讎, 不足以償天下之費. 夫上虛府庫, 下敝百姓, 甘心於外國, 非完事也. 夫匈奴難得而制, 非一世也. 行盜侵驅, 所以爲業也, 天性固然. 上及虞夏殷周, 固弗程督, 禽獸畜之, 不屬爲人. 夫上不觀虞夏殷周之統, 而下(脩[循]近世之失, 此臣之所大憂, 百姓之所疾苦也. 且夫兵久則變生, 事苦則慮易. 乃使邊境之民獘靡愁苦而有離心, 將吏相疑而外市, 故尉佗ㆍ章邯得以成其私也. 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 權分乎二子, 此得失之效也. 故周書曰: “安危在出令, 存亡在所用”. 願陛下詳察之, 少加意而熟慮焉.
9. 秦皇帝不聽, 遂使蒙恬將兵攻胡, 辟地千里, 以河爲境. 地固澤(鹹鹵, 不生五穀. 然後發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暴兵露師十有餘年, 死者不可勝數, 終不能踰河而北. 是豈人衆不足, 兵革不備哉? 其勢不可也. 又使天下蜚芻輓粟, 起於黃ㆍ腄ㆍ琅邪負海之郡, 転輸北河, 率三十鍾而致一石. 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饟, 女子紡績不足於帷幕. 百姓靡敝, 孤寡老弱不能相養, 道路死者相望, 蓋天下始畔秦也.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 略地於邊, 聞匈奴聚於代谷之外而欲擊之. 禦史成進諫曰: “不可. 夫匈奴之性, 獸聚而鳥散, 從之如搏影. 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 臣竊危之.”
8. 司馬法曰: “國雖大, 好戰必亡: 天下雖平, 忘戰必危.” 天下旣平, 天子大凱, 春蒐秋獮, 諸侯春振旅, 秋治兵, 所以不忘戰也. 且夫怒者逆德也, 兵者凶器也, 爭者末節也. 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屍流血, 故聖王重行之. 夫務戰勝窮武事者, 未有不悔者也. 昔秦皇帝任戰勝之威, 蠶食天下, 竝呑戰國, 海內爲一, 功齊三代. 務勝不休, 欲攻匈奴, 李斯諫曰: “不可. 夫匈奴無城郭之居, 委積之守, 遷徙鳥擧, 難得而制也. 輕兵深入, 糧食必絶: 踵糧以行, 重不及事. 得其地不足以爲利也, 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 勝必殺之, 非民父母也. 靡獘中國, 快心匈奴, 非長策也.”
7. 주부언(主父偃) 主父偃者, 齊臨菑人也. 學長短縱橫之術, 晩乃學易ㆍ春秋ㆍ百家言. 遊齊諸生閒, 莫能厚遇也. 齊諸儒生相與排擯, 不容於齊. 家貧, 假貸無所得, 迺北遊燕ㆍ趙ㆍ中山, 皆莫能厚遇, 爲客甚困. 孝武元光元年中, 以爲諸侯莫足遊者, 乃西入關見衛將軍. 衛將軍數言上, 上不召. 資用乏, 留久, 諸公賓客多厭之, 乃上書闕下. 朝奏, 暮召入見. 所言九事, 其八事爲律令, 一事諫伐匈奴. 其辭曰: 臣聞明主不惡切諫以博觀, 忠臣不敢避重誅以直諫, 是故事無遺策而功流萬世. 今臣不敢隱忠避死以效愚計, 願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6. 天子報曰: “古者賞有功, 褎有德, 守成尙文, 遭遇右武, 未有易此者也. 朕宿昔庶幾獲承尊位, 懼不能寧, 惟所與共爲治者, 君宜知之. 蓋君子善善惡惡, (君宜知之君若謹行, 常在朕躬. 君不幸罹霜露之病, 何恙不已, 迺上書歸侯, 乞骸骨, 是章朕之不德也. 今事少閒, 君其省思慮, 一精神, 輔以醫藥.” 因賜告牛酒雜帛. 居數月, 病有瘳, 視事. 元狩二年, 弘病, 竟以丞相終. 子度嗣爲平津侯. 度爲山陽太守十餘歲, 坐法失侯.
5. 淮南ㆍ衡山謀反, 治黨與方急. 弘病甚, 自以爲無功而封, 位至丞相, 宜佐明主填撫國家, 使人由臣子之道. 今諸侯有畔逆之計, 此皆宰相奉職不稱, 恐竊病死, 無以塞責. 乃上書曰: “臣聞天下之通道五, 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 父子, 兄弟, 夫婦, 長幼之序, 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 智, 仁, 勇, 此三者天下之通德, 所以行之者也. 故曰: “力行近乎仁, 好問近乎智, 知恥近乎勇”. 知此三者, 則知所以自治: 知所以自治, 然後知所以治人. 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 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今陛下躬行大孝, 鑒三王, 建周道, 兼文武, 厲賢予祿, 量能授官. 今臣弘罷駑之質, 無汗馬之勞, 陛下過意擢臣弘卒伍之中, 封爲列侯, 致位三公. 臣弘行能不足以稱, 素有負薪之病, 恐先狗馬填溝壑, 終無以報德塞責. 願歸侯印, 乞骸骨, 避賢者路.”
4. 汲黯曰: “弘位在三公, 奉祿甚多. 然爲布被, 此詐也.” 上問弘. 弘謝曰: “有之. 夫九卿與臣善者無過黯, 然今日庭詰弘, 誠中弘之病. 夫以三公爲布被, 誠飾詐欲以釣名. 且臣聞管仲相齊, 有三歸, 侈擬於君, 桓公以霸, 亦上僭於君. 晏嬰相景公, 食不重肉, 妾不衣糸, 齊國亦治, 此下比於民. 今臣弘位爲禦史大夫, 而爲布被, 自九卿以下至於小吏, 無差, 誠如汲黯言. 且無汲黯忠, 陛下安得聞此言.” 天子以爲謙讓, 愈益厚之. 卒以弘爲丞相, 封平津侯. 弘爲人意忌, 外寛內深. 諸嘗與弘有卻者, 雖詳與善, 陰報其禍. 殺主父偃, 徙董仲舒於膠西, 皆弘之力也. 食一肉脫粟之飯. 故人所善賓客, 仰衣食, 弘奉祿皆以給之, 家無所餘. 士亦以此賢之.
3. 汲黯庭詰弘曰: “齊人多詐而無情實, 始與臣等建此議, 今皆倍之, 不忠.” 上問弘. 弘謝曰: “夫知臣者以臣爲忠, 不知臣者以臣爲不忠.” 上然弘言. 左右幸臣每毁弘, 上益厚遇之. 元朔三年, 張歐免, 以弘爲禦史大夫. 是時通西南夷, 東置滄海, 北築朔方之郡. 弘數諫, 以爲罷敝中國以奉無用之地, 願罷之. 於是天子乃使朱買臣等難弘置朔方之便. 發十策, 弘不得一. 弘迺謝曰: “山東鄙人, 不知其便若是, 願罷西南夷ㆍ滄海而專奉朔方.” 上乃許之.
2. 策奏, 天子擢弘對爲第一. 召入見, 狀貌甚麗, 拜爲博士. 是時通西南夷道, 置郡, 巴蜀民苦之, 詔使弘視之. 還奏事, 盛毁西南夷無所用, 上不聽. 弘爲人恢奇多聞, 常稱以爲人主病不廣大, 人臣病不儉節. 弘爲布被, 食不重肉. 後母死, 服喪三年. 每朝會議, 開陳其端, 令人主自擇, 不肯面折庭爭. 於是天子察其行敦厚, 辯論有餘, 習文法吏事, 而又縁飾以儒術, 上大說之. 二歲中, 至左內史. 弘奏事, 有不可, 不庭辯之. 嘗與主爵都尉汲黯請閒, 汲黯先發之, 弘推其後, 天子常說, 所言皆聽, 以此日益親貴. 嘗與公卿約議, 至上前, 皆倍其約以順上旨.
1. 공손홍(公孫弘) 丞相公孫弘者, 齊菑川國薛縣人也, 字季. 少時爲薛獄吏, 有罪, 免家貧, 牧豕海上. 年四十餘, 乃學春秋雜說. 養後母孝謹. 建元元年, 天子初卽位, 招賢良文學之士. 是時弘年六十, 徴以賢良爲博士. 使匈奴, 還報, 不合上意, 上怒, 以爲不能, 弘迺病免歸. 元光五年, 有詔徴文學, 菑川國複推上公孫弘. 弘讓謝國人曰: “臣已嘗西應命, 以不能罷歸, 願更推選.” 國人固推弘, 弘至太常. 太常令所徴儒士各對策, 百餘人, 弘第居下.
112. 평진후주보열전(平津侯主父列傳) 1. 공손홍(公孫弘) 丞相公孫弘者, 齊菑川國薛縣人也, 字季. 少時爲薛獄吏, 有罪, 免家貧, 牧豕海上. 年四十餘, 乃學春秋雜說. 養後母孝謹. 建元元年, 天子初卽位, 招賢良文學之士. 是時弘年六十, 徴以賢良爲博士. 使匈奴, 還報, 不合上意, 上怒, 以爲不能, 弘迺病免歸. 元光五年, 有詔徴文學, 菑川國複推上公孫弘. 弘讓謝國人曰: “臣已嘗西應命, 以不能罷歸, 願更推選.” 國人固推弘, 弘至太常. 太常令所徴儒士各對策, 百餘人, 弘第居下. 2. 策奏, 天子擢弘對爲第一. 召入見, 狀貌甚麗, 拜爲博士. 是時通西南夷道, 置郡, 巴蜀民苦之, 詔使弘視之. 還奏事, 盛毁西南夷無所用, 上不聽. 弘爲人恢奇多聞, 常稱以爲人主病不廣大, 人臣病不儉節. 弘爲布被, 食不重肉. 後母死, 服喪三年. 每朝會..
16. 元狩四年春, 上令大將軍靑ㆍ驃騎將軍去病將各五萬騎, 步兵転者踵軍數十萬, 而敢力戰深入之士皆屬驃騎. 驃騎始爲出定襄, 當單於. 捕虜言單於東, 乃更令驃騎出代郡, 令大將軍出定襄. 郎中令爲前將軍, 太僕爲左將軍, 主爵趙食其爲右將軍, 平陽侯襄爲後將軍, 皆屬大將軍. 兵卽度幕, 人馬凡五萬騎, 與驃騎等鹹擊匈奴單於. 趙信爲單於謀曰: “漢兵旣度幕, 人馬罷, 匈奴可坐收虜耳.” 乃悉遠北其輜重, 皆以精兵待幕北. 而適値大將軍軍出塞千餘里, 見單於兵陳而待, 於是大將軍令武剛車自環爲營, 而縱五千騎往當匈奴. 匈奴亦縱可萬騎. 會日且入, 大風起, 沙礫擊面, 兩軍不相見, 漢益縱左右翼繞單於.
15. 封渾邪王萬戶, 爲漯陰侯. 封其裨王呼毒尼爲下摩侯, 鷹庇爲煇渠侯, 禽梨爲河綦侯, 大當戶銅離爲常樂侯. 於是天子嘉驃騎之功曰: “驃騎將軍去病率師攻匈奴西域王渾邪, 王及厥眾萌咸相奔, 率以軍糧接食, 并將控弦萬有餘人, 誅獟駻, 獲首虜八千餘級, 降異國之王三十二人, 戰士不離傷, 十萬之眾咸懷集服, 仍與之勞, 爰及河塞, 庶幾無患, 幸旣永綏矣. 以千七百戶益封驃騎將軍.” 減隴西ㆍ北地ㆍ上郡戍卒之半, 以寬天下之繇. 居頃之, 乃分徙降者邊五郡故塞外, 而皆在河南, 因其故俗, 爲屬國. 其明年, 匈奴入右北平ㆍ定襄, 殺略漢千餘人. 其明年, 天子與諸將議曰: “翕侯趙信爲單於畫計, 常以爲漢兵不能度幕輕留, 今大發士卒, 其勢必得所欲.” 是歲元狩四年也.
14. 其秋, 單于怒渾邪王居西方數爲漢所破, 亡數萬人, 以驃騎之兵也. 單于怒, 欲召誅渾邪王. 渾邪王與休屠王等謀欲降漢, 使人先要邊. 是時大行李息將城河上, 得渾邪王使, 卽馳傳以聞. 天子聞之, 於是恐其以詐降而襲邊, 乃令驃騎將軍將兵往迎之. 驃騎旣渡河, 與渾邪王眾相望. 渾邪王裨將見漢軍而多欲不降者, 頗遁去. 驃騎乃馳入與渾邪王相見, 斬其欲亡者八千人, 遂獨遣渾邪王乘傳先詣行在所, 盡將其眾渡河, 降者數萬, 號稱十萬. 旣至長安, 天子所以賞賜者數十巨萬.
13. 賜校尉從至小月氏爵左庶長. 鷹擊司馬破奴再從驃騎將軍斬遬濮王, 捕稽沮王, 千騎將得王ㆍ王母各一人, 王子以下四十一人, 捕虜三千三百三十人, 前行捕虜千四百人, 以千五百戸封破奴爲從驃侯. 校尉句王高不識, 從驃騎將軍捕呼於屠王王子以下十一人, 捕虜千七百六十八人, 以千一百戸封不識爲宜冠侯. 校尉僕多有功, 封爲煇渠侯.” 合騎侯敖坐行留不與驃騎會, 當斬, 贖爲庶人. 諸宿將所將士馬兵亦不如驃騎, 驃騎所將常選, 然亦敢深入, 常與壯騎先其大(將軍, 軍亦有天幸, 未嘗困絶也. 然而諸宿將常坐留落不遇. 由此驃騎日以親貴, 比大將軍.
12. 其夏, 驃騎將軍與合騎侯敖俱出北地, 異道: 博望侯張騫ㆍ郎中令李廣俱出右北平, 異道: 皆擊匈奴. 郎中令將四千騎先至, 博望侯將萬騎在後至. 匈奴左賢王將數萬騎圍郎中令, 郎中令與戰二日, 死者過半, 所殺亦過當. 博望侯至, 匈奴兵引去. 博望侯坐行留, 當斬, 贖爲庶人. 而驃騎將軍出北地, 已遂深入, 與合騎侯失道, 不相得, 驃騎將軍踰居延至祁連山, 捕首虜甚多. 天子曰: “驃騎將軍踰居延, 遂過小月氏, 攻祁連山, 得酋塗王, 以衆降者二千五百人, 斬首虜三萬二百級, 獲五王, 五王母, 單於閼氏ㆍ王子五十九人, 相國ㆍ將軍ㆍ當戸ㆍ都尉六十三人, 師大率減什三, 益封去病五千戸.
11. 冠軍侯去病旣侯三歲, 元狩二年春, 以冠軍侯去病爲驃騎將軍, 將萬騎出隴西, 有功. 天子曰: “驃騎將軍率戎士踰烏盭, 討遫濮, 涉狐奴, 歷五王國, 輜重人衆懾慴者弗取, 冀獲單於子. 転戰六日, 過焉支山千有餘里, 合短兵, 殺折蘭王, 斬盧胡王, 誅全甲, 執渾邪王子及相國ㆍ都尉, 首虜八千餘級, 收休屠祭天金人, 益封去病二千戸.”
10. 大將軍旣還, 賜千金. 是時王夫人方幸於上, 甯乘說大將軍曰: “將軍所以功未甚多, 身食萬戸, 三子皆爲侯者, 徒以皇後故也. 今王夫人幸而宗族未富貴, 願將軍奉所賜千金爲王夫人親壽.” 大將軍乃以五百金爲壽. 天子聞之, 問大將軍, 大將軍以實言, 上乃拜甯乘爲東海都尉. 張騫從大將軍, 以嘗使大夏, 留匈奴中久, 導軍, 知善水草處, 軍得以無飢渇, 因前使絶國功, 封騫博望侯.
9. 곽거병(霍去病) 是歲也, 大將軍姊子霍去病年十八, 幸, 爲天子侍中. 善騎射, 再從大將軍, 受詔與壯士, 爲剽姚校尉, 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里赴利, 斬捕首虜過當. 於是天子曰: “剽姚校尉去病斬首虜二千二十八級, 及相國ㆍ當戸, 斬單於大父行籍若侯産, 生捕季父羅姑比, 再冠軍, 以千六百戸封去病爲冠軍侯. 上谷太守郝賢四從大將軍, 捕斬首虜二千餘人, 以千一百戸封賢爲衆利侯.” 是歲, 失兩將軍軍, 亡翕侯, 軍功不多, 故大將軍不益封. 右將軍建至, 天子不誅, 赦其罪, 贖爲庶人.
8. 大將軍問其罪正閎ㆍ長史安ㆍ議郎周霸等: “建當雲何?” 霸曰: “自大將軍出, 未嘗斬裨將. 今建棄軍, 可斬以明將軍之威.” 閎ㆍ安曰: “不然. 兵法“小敵之堅, 大敵之禽也”. 今建以數千當單於數萬, 力戰一日餘, 士盡, 不敢有二心, 自歸. 自歸而斬之, 是示後無反意也. 不當斬.” 大將軍曰: “靑幸得以肺腑待罪行閒, 不患無威, 而霸說我以明威, 甚失臣意. 且使臣職雖當斬將, 以臣之尊寵而不敢自擅專誅於境外, 而具歸天子, 天子自裁之, 於是以見爲人臣不敢專權, 不亦可乎?” 軍吏皆曰: “善”. 遂囚建詣行在所. 入塞罷兵.
6. 天子曰: “我非忘諸校尉功也, 今固且圖之.” 乃詔禦史曰: “護軍都尉公孫敖三從大將軍擊匈奴, 常護軍, 傅校獲王, 以千五百戸封敖爲合騎侯. 都尉韓說從大將軍出窳渾, 至匈奴右賢王庭, 爲麾下搏戰獲王, 以千三百戸封說爲龍頟侯. 騎將軍公孫賀從大將軍獲王, 以千三百戸封賀爲南窌侯. 輕車將軍李蔡再從大將軍獲王, 以千六百戸封蔡爲樂安侯. 校尉李朔, 校尉趙不虞, 校尉公孫戎奴, 各三從大將軍獲王, 以千三百戸封朔爲涉軹侯, 以千三百戸封不虞爲隨成侯, 以千三百戸封戎奴爲從平侯. 將軍李沮ㆍ李息及校尉豆如意有功, 賜爵關內侯, 食邑各三百戸.” 其秋, 匈奴入代, 殺都尉朱英.
5. 匈奴右賢王當衛靑等兵, 以爲漢兵不能至此, 飮酔. 漢兵夜至, 圍右賢王, 右賢王驚, 夜逃, 獨與其愛妾一人壯騎數百馳, 潰圍北去. 漢輕騎校尉郭成等逐數百里, 不及, 得右賢裨王十餘人, 衆男女萬五千餘人, 畜數千百萬, 於是引兵而還. 至塞, 天子使使者持大將軍印, 卽軍中拜車騎將軍靑爲大將軍, 諸將皆以兵屬大將軍, 大將軍立號而歸. 天子曰: “大將軍靑躬率戎士, 師大捷, 獲匈奴王十有餘人, 益封靑六千戸.” 而封靑子伉爲宜春侯, 靑子不疑爲陰安侯, 靑子登爲發幹侯. 靑固謝曰: “臣幸得待罪行閒, 賴陛下神靈, 軍大捷, 皆諸校尉力戰之功也. 陛下幸已益封臣靑. 臣靑子在啢褓中, 未有勤勞, 上幸列地封爲三侯, 非臣待罪行閒所以勸士力戰之意也. 伉等三人何敢受封!”
4. 今車騎將軍靑度西河至高闕, 獲首虜二千三百級, 車輜畜産畢收爲鹵, 已封爲列侯, 遂西定河南地, 按楡谿舊塞, 絶梓領, 梁北河, 討蒲泥, 破符離, 斬輕銳之卒, 捕伏聽者三千七十一級, 執訊獲醜, 驅馬牛羊百有餘萬, 全甲兵而還, 益封靑三千戸.” 其明年, 匈奴入殺代郡太守友, 入略雁門千餘人. 其明年, 匈奴大入代ㆍ定襄ㆍ上郡, 殺略漢數千人. 其明年, 元朔之五年春, 漢令車騎將軍靑將三萬騎, 出高闕: 衛尉蘇建爲遊擊將軍, 左內史李沮爲彊弩將軍, 太僕公孫賀爲騎將軍, 代相李蔡爲輕車將軍, 皆領屬車騎將軍, 俱出朔方: 大行李息ㆍ岸頭侯張次公爲將軍, 出右北平: 鹹擊匈奴.
3. 元朔元年春, 衛夫人有男, 立爲皇後. 其秋, 靑爲車騎將軍, 出雁門, 三萬騎擊匈奴, 斬首虜數千人. 明年, 匈奴入殺遼西太守, 虜略漁陽二千餘人, 敗韓將軍軍. 漢令將軍李息擊之, 出代: 令車騎將軍靑出雲中以西至高闕. 遂略河南地, 至於隴西, 捕首虜數千, 畜數十萬, 走白羊ㆍ樓煩王. 遂以河南地爲朔方郡. 以三千八百戸封靑爲長平侯. 靑校尉蘇建有功, 以千一百戸封建爲平陵侯. 使建築朔方城. 靑校尉張次公有功, 封爲岸頭侯. 天子曰: “匈奴逆天理, 亂人倫, 暴長虐老, 以盜竊爲務, 行詐諸蠻夷, 造謀藉兵, 數爲邊害, 故興師遣將, 以征厥罪. 詩不雲乎, “薄伐玁狁, 至於太原” , “出車彭彭, 城彼朔方”.
2. 靑壯, 爲侯家騎, 從平陽主. 建元二年春, 靑姊子夫得入宮幸上. 皇後, 堂邑大長公主女也, 無子, 妒. 大長公主聞衛子夫幸, 有身, 妒之, 乃使人捕靑. 靑時給事建章, 未知名. 大長公主執囚靑, 欲殺之. 其友騎郎公孫敖與壯士往簒取之, 以故得不死. 上聞, 乃召靑爲建章監, 侍中, 及同母昆弟貴, 賞賜數日閒累千金. 孺爲太僕公孫賀妻. 少兒故與陳掌通, 上召貴掌. 公孫敖由此益貴. 子夫爲夫人. 靑爲大中大夫. 元光五年, 靑爲車騎將軍, 擊匈奴, 出上谷: 太僕公孫賀爲輕車將軍, 出雲中: 大中大夫公孫敖爲騎將軍, 出代郡: 衛尉李廣爲驍騎將軍, 出雁門: 軍各萬騎. 靑至篭城, 斬首虜數百. 騎將軍敖亡七千騎: 衛尉李廣爲虜所得, 得脫歸: 皆當斬, 贖爲庶人. 賀亦無功.
1. 위청(衛靑) 大將軍衛靑者, 平陽人也. 其父鄭季, 爲吏, 給事平陽侯家, 與侯妾衛媼通, 生靑. 靑同母兄衛長子, 而姊衛子夫自平陽公主家得幸天子, 故冒姓爲衛氏. 字仲卿. 長子更字長君. 長君母號爲衛媼. 媼長女衛孺, 次女少兒, 次女卽子夫. 後子夫男弟步ㆍ廣皆冒衛氏. 靑爲侯家人, 少時歸其父, 其父使牧羊. 先母之子皆奴畜之, 不以爲兄弟數. 靑嘗從入至甘泉居室, 有一鉗徒相靑曰: “貴人也, 官至封侯.” 靑笑曰: “人奴之生, 得毋笞罵卽足矣, 安得封侯事乎!”
111. 위장군표기열전(衛將軍驃騎列傳) 1. 위청(衛靑) 大將軍衛靑者, 平陽人也. 其父鄭季, 爲吏, 給事平陽侯家, 與侯妾衛媼通, 生靑. 靑同母兄衛長子, 而姊衛子夫自平陽公主家得幸天子, 故冒姓爲衛氏. 字仲卿. 長子更字長君. 長君母號爲衛媼. 媼長女衛孺, 次女少兒, 次女卽子夫. 後子夫男弟步ㆍ廣皆冒衛氏. 靑爲侯家人, 少時歸其父, 其父使牧羊. 先母之子皆奴畜之, 不以爲兄弟數. 靑嘗從入至甘泉居室, 有一鉗徒相靑曰: “貴人也, 官至封侯.” 靑笑曰: “人奴之生, 得毋笞罵卽足矣, 安得封侯事乎!” 2. 靑壯, 爲侯家騎, 從平陽主. 建元二年春, 靑姊子夫得入宮幸上. 皇後, 堂邑大長公主女也, 無子, 妒. 大長公主聞衛子夫幸, 有身, 妒之, 乃使人捕靑. 靑時給事建章, 未知名. 大長公主執囚靑, 欲殺之. 其友騎郎公孫敖與壯士往簒取之, 以故得..
18. 後頃之, 冒頓死, 子稽粥立, 號曰老上單于. 老上稽粥單于初立, 孝文皇帝複遣宗室女公主爲單于閼氏, 使宦者燕人中行說傅公主. 說不欲行, 漢彊使之. 說曰: “必我行也, 爲漢患者.” 中行說旣至, 因降單于, 單于甚親幸之. 初, 匈奴好漢繒絮食物, 中行說曰: “匈奴人衆不能當漢之一郡, 然所以彊者, 以衣食異, 無仰於漢也. 今單于變俗好漢物, 漢物不過什二, 則匈奴盡歸於漢矣. 其得漢繒絮, 以馳草棘中, 衣袴皆裂敝, 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 得漢食物皆去之, 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 於是說敎單于左右疏記, 以計課其人衆畜物.
17. 孝文皇帝前六年, 漢遺匈奴書曰: “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 使郎中係雩淺遺朕書曰: “右賢王不請, 聽後義盧侯難氏等計, 絶二主之約, 離兄弟之親, 漢以故不和, 鄰國不附. 今以小吏敗約, 故罰右賢王使西擊月氏, 盡定之. 願寢兵休士卒養馬, 除前事, 複故約, 以安邊民, 使少者得成其長, 老者安其處, 世世平樂.” 朕甚嘉之, 此古聖主之意也. 漢與匈奴約爲兄弟, 所以遺單于甚厚. 倍約離兄弟之親者, 常在匈奴. 然右賢王事已在赦前, 單于勿深誅. 單于若稱書意, 明告諸吏, 使無負約, 有信, 敬如單于書. 使者言單于自將伐國有功, 甚苦兵事. 服繡袷綺衣ㆍ繡袷長襦ㆍ錦袷袍各一, 比餘一, 黃金飾具帶一, 黃金胥紕一, 繡十匹, 錦三十匹, 赤綈ㆍ綠繒各四十匹, 使中大夫意ㆍ謁者令肩遺單于.”
16. 北州已定, 願寢兵休士卒養馬, 除前事, 複故約, 以安邊民, 以應始古, 使少者得成其長, 老者安其處, 世世平樂. 未得皇帝之志也, 故使郎中係雩淺奉書請, 獻橐他一匹, 騎馬二匹, 駕二駟. 皇帝卽不欲匈奴近塞, 則且詔吏民遠舍. 使者至, 卽遣之.” 以六月中來至薪望之地. 書至, 漢議擊與和親孰便. 公卿皆曰: “單于新破月氏, 乘勝, 不可擊. 且得匈奴地, 澤鹵, 非可居也. 和親甚便.” 漢許之.
15. 至孝文帝初立, 複修和親之事. 其三年五月, 匈奴右賢王入居河南地, 侵盜上郡葆塞蠻夷, 殺略人民. 於是孝文帝詔丞相灌嬰發車騎八萬五千, 詣高奴, 擊右賢王. 右賢王走出塞. 文帝幸太原. 是時濟北王反, 文帝歸, 罷丞相擊胡之兵. 其明年, 單于遺漢書曰: “天所立匈奴大單于敬問皇帝無恙. 前時皇帝言和親事, 稱書意, 合歓. 漢邊吏侵侮右賢王, 右賢王不請, 聽後義盧侯難氏等計, 與漢吏相距, 絶二主之約, 離兄弟之親. 皇帝讓書再至, 發使以書報, 不來, 漢使不至, 漢以其故不和, 鄰國不附. 今以小吏之敗約故, 罰右賢王, 使之西求月氏擊之. 以天之福, 吏卒良, 馬彊力, 以夷滅月氏, 盡斬殺降下之. 定樓蘭ㆍ烏孫ㆍ呼掲及其旁二十六國, 皆以爲匈奴. 諸引弓之民, 竝爲一家.
14. 是後韓王信爲匈奴將, 及趙利ㆍ王黃等數倍約, 侵盜代ㆍ雲中. 居無幾何, 陳豨反, 又與韓信合謀擊代. 漢使樊噲往擊之, 複拔代ㆍ雁門ㆍ雲中郡縣, 不出塞. 是時匈奴以漢將衆往降, 故冒頓常往來侵盜代地. 於是漢患之, 高帝乃使劉敬奉宗室女公主爲單于閼氏, 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 約爲昆弟以和親, 冒頓乃少止. 後燕王盧綰反, 率其黨數千人降匈奴, 往來苦上谷以東. 高祖崩, 孝惠ㆍ呂太後時, 漢初定, 故匈奴以驕. 冒頓乃爲書遺高后, 妄言. 高后欲擊之, 諸將曰: “以高帝賢武, 然尙困於平城.” 於是高后乃止, 複與匈奴和親.
13. 高帝先至平城, 步兵未盡到, 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 七日, 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 匈奴騎, 其西方盡白馬, 東方盡靑駹馬, 北方盡烏驪馬, 南方盡騂馬. 高帝乃使使閒厚遺閼氏, 閼氏乃謂冒頓曰: “兩主不相困. 今得漢地, 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 且漢王亦有神, 單于察之.” 冒頓與韓王信之將王黃ㆍ趙利期, 而黃ㆍ利兵又不來, 疑其與漢有謀, 亦取閼氏之言, 乃解圍之一角. 於是高帝令士皆持滿傅矢外鄕, 從解角直出, 竟與大軍合, 而冒頓遂引兵而去. 漢亦引兵而罷, 使劉敬結和親之約.
12. 後北服渾庾ㆍ屈射ㆍ丁零ㆍ鬲昆ㆍ薪犂之國. 於是匈奴貴人大臣皆服, 以冒頓單于爲賢. 是時漢初定中國, 徙韓王信於代, 都馬邑. 匈奴大攻圍馬邑, 韓王信降匈奴. 匈奴得信, 因引兵南踰句注, 攻太原, 至晉陽下. 高帝自將兵往擊之. 會冬大寒雨雪, 卒之墮指者十二三, 於是冒頓詳敗走, 誘漢兵. 漢兵逐擊冒頓, 冒頓匿其精兵, 見其羸弱, 於是漢悉兵, 多步兵, 三十二萬, 北逐之.
11. 歲正月, 諸長小會單于庭, 祠. 五月, 大會篭城, 祭其先ㆍ天地ㆍ鬼神. 秋, 馬肥, 大會蹛林, 課校人畜計. 其法, 拔刃尺者死, 坐盜者沒入其家: 有罪小者軋, 大者死. 獄久者不過十日, 一國之囚不過數人. 而單于朝出營, 拜日之始生, 夕拜月. 其坐, 長左而北鄕. 日上戊己. 其送死, 有棺槨金銀衣裘, 而無封樹喪服: 近幸臣妾從死者, 多至數千百人. 擧事而候星月, 月盛壯則攻戰, 月虧則退兵. 其攻戰, 斬首虜賜一卮酒, 而所得鹵獲因以予之, 得人以爲奴婢. 故其戰, 人人自爲趣利, 善爲誘兵以冒敵. 故其見敵則逐利, 如鳥之集: 其困敗, 則瓦解雲散矣. 戰而扶輿死者, 盡得死者家財.
10. 自淳維以至頭曼千有餘歲, 時大時小, 別散分離, 尙矣, 其世傳不可得而次云. 然至冒頓而匈奴最彊大, 盡服從北夷, 而南與中國爲敵國, 其世傳國官號乃可得而記云. 置左右賢王, 左右谷蠡王, 左右大將, 左右大都尉, 左右大當戸, 左右骨都侯. 匈奴謂賢曰: “屠耆” , 故常以太子爲左屠耆王. 自如左右賢王以下至當戸, 大者萬騎, 小者數千, 凡二十四長, 立號曰: “萬騎”. 諸大臣皆世官. 呼衍氏, 蘭氏, 其後有須蔔氏, 此三姓其貴種也. 諸左方王將居東方, 直上谷以往者, 東接穢貉ㆍ朝鮮: 右方王將居西方, 直上郡以西, 接月氏ㆍ氐ㆍ羌: 而單于之庭直代ㆍ雲中: 各有分地, 逐水草移徙. 而左右賢王ㆍ左右谷蠡王最爲大(國, 左右骨都侯輔政. 諸二十四長亦各自置千長ㆍ百長ㆍ什長ㆍ裨小王ㆍ相ㆍ封都尉ㆍ當戸ㆍ且渠之屬.
9. 東胡使使謂冒頓曰: “匈奴所與我界甌脫外棄地, 匈奴非能至也, 吾欲有之.” 冒頓問群臣, 群臣或曰: “此棄地, 予之亦可, 勿予亦可.” 於是冒頓大怒曰: “地者, 國之本也, 奈何予之!” 諸言予之者, 皆斬之. 冒頓上馬, 令國中有後者斬, 遂東襲擊東胡. 東胡初輕冒頓, 不爲備. 及冒頓以兵至, 擊, 大破滅東胡王, 而虜其民人及畜産. 旣歸, 西擊走月氏, 南竝樓煩ㆍ白羊河南王. (侵燕代悉複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者, 與漢關故河南塞, 至朝那ㆍ膚施, 遂侵燕ㆍ代. 是時漢兵與項羽相距, 中國罷於兵革, 以故冒頓得自彊, 控弦之士三十餘萬.
8. 冒頓旣立, 是時東胡彊盛, 聞冒頓殺父自立, 乃使使謂冒頓, 欲得頭曼時有千里馬. 冒頓問群臣, 群臣皆曰: “千里馬, 匈奴寶馬也, 勿與.” 冒頓曰: “奈何與人鄰國而愛一馬乎?” 遂與之千里馬. 居頃之, 東胡以爲冒頓畏之, 乃使使謂冒頓, 欲得單于一閼氏. 冒頓複問左右, 左右皆怒曰: “東胡無道, 乃求閼氏! 請擊之.” 冒頓曰: “奈何與人鄰國愛一女子乎?” 遂取所愛閼氏予東胡. 東胡王愈益驕, 西侵. 與匈奴閒, 中有棄地, 莫居, 千餘里, 各居其邊爲甌脫.
7. 單於有太子名冒頓. 後有所愛閼氏, 生少子, 而單於欲廢冒頓而立少子, 乃使冒頓質於月氏. 冒頓旣質於月氏, 而頭曼急擊月氏. 月氏欲殺冒頓, 冒頓盜其善馬, 騎之亡歸. 頭曼以爲壯, 令將萬騎. 冒頓乃作爲鳴鏑, 習勒其騎射, 令曰: “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 斬之.” 行獵鳥獸, 有不射鳴鏑所射者, 輒斬之. 已而冒頓以鳴鏑自射其善馬, 左右或不敢射者, 冒頓立斬不射善馬者. 居頃之, 複以鳴鏑自射其愛妻, 左右或頗恐, 不敢射, 冒頓又複斬之. 居頃之, 冒頓出獵, 以鳴鏑射單於善馬, 左右皆射之. 於是冒頓知其左右皆可用. 從其父單於頭曼獵, 以鳴鏑射頭曼, 其左右亦皆隨鳴鏑而射殺單於頭曼, 遂盡誅其後母與弟及大臣不聽從者. 冒頓自立爲單於.
6. 當是之時, 冠帶戰國七, 而三國邊於匈奴. 其後趙將李牧時, 匈奴不敢入趙邊. 後秦滅六國, 而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之衆北擊胡, 悉收河南地. 因河爲塞, 築四十四縣城臨河, 徙適戍以充之. 而通直道, 自九原至雲陽, 因邊山險塹谿谷可繕者治之, 起臨洮至遼東萬餘里. 又度河據陽山北假中. 當是之時, 東胡彊而月氏盛. 匈奴單於曰頭曼, 頭曼不勝秦, 北徙. 十餘年而蒙恬死, 諸侯畔秦, 中國擾亂, 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複去, 於是匈奴得寛, 複稍度河南與中國界於故塞.
5. 其後義渠之戎築城郭以自守, 而秦稍蠶食, 至於惠王, 遂拔義渠二十五城. 惠王擊魏, 魏盡入西河及上郡於秦. 秦昭王時, 義渠戎王與宣太後亂, 有二子. 宣太後詐而殺義渠戎王於甘泉, 遂起兵伐殘義渠. 於是秦有隴西ㆍ北地ㆍ上郡, 築長城以拒胡. 而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 習騎射, 北破林胡ㆍ樓煩. 築長城, 自代竝陰山下, 至高闕爲塞. 而置雲中ㆍ雁門ㆍ代郡. 其後燕有賢將秦開, 爲質於胡, 胡甚信之. 歸而襲破走東胡, 東胡卻千餘里. 與荊軻刺秦王秦舞陽者, 開之孫也. 燕亦築長城, 自造陽至襄平. 置上谷ㆍ漁陽ㆍ右北平ㆍ遼西ㆍ遼東郡以拒胡.
4. 當是之時, 秦晉爲彊國. 晉文公攘戎翟, 居於河西圁ㆍ洛之閒, 號曰赤翟ㆍ白翟. 秦穆公得由餘, 西戎八國服於秦, 故自隴以西有綿諸ㆍ緄戎ㆍ翟ㆍ獂之戎, 岐ㆍ梁山ㆍ涇ㆍ漆之北有義渠ㆍ大茘ㆍ烏氏ㆍ朐衍之戎. 而晉北有林胡ㆍ樓煩之戎, 燕北有東胡ㆍ山戎. 各分散居谿谷, 自有君長, 往往而聚者百有餘戎, 然莫能相一. 自是之後百有餘年, 晉悼公使魏絳和戎翟, 戎翟朝晉. 後百有餘年, 趙襄子踰句注而破竝代以臨胡貉. 其後旣與韓魏共滅智伯, 分晉地而有之, 則趙有代ㆍ句注之北, 魏有河西ㆍ上郡, 以與戎界邊.
3. 秦襄公救周, 於是周平王去酆鄗而東徙雒邑. 當是之時, 秦襄公伐戎至岐, 始列爲諸侯. 是後六十有五年, 而山戎越燕而伐齊, 齊釐公與戰於齊郊. 其後四十四年, 而山戎伐燕. 燕告急於齊, 齊桓公北伐山戎, 山戎走. 其後二十有餘年, 而戎狄至洛邑, 伐周襄王, 襄王奔於鄭之氾邑. 初, 周襄王欲伐鄭, 故娶戎狄女爲後, 與戎狄兵共伐鄭. 已而黜狄後, 狄後怨, 而襄王後母曰惠後, 有子子帶, 欲立之, 於是惠後與狄後ㆍ子帶爲內應, 開戎狄, 戎狄以故得入, 破逐周襄王, 而立子帶爲天子. 於是戎狄或居於陸渾, 東至於衛, 侵盜暴虐中國. 中國疾之, 故詩人歌之曰: “戎狄是應” , “薄伐獫狁, 至於大原” , “出輿彭彭, 城彼朔方”. 周襄王旣居外四年, 乃使使告急於晉. 晉文公初立, 欲修霸業, 乃興師伐逐戎翟, 誅子帶, 迎內周襄王, 居於雒邑.
2. 夏道衰, 而公劉失其稷官, 變於西戎, 邑於豳. 其後三百有餘歲, 戎狄攻大王亶父, 亶父亡走岐下, 而豳人悉從亶父而邑焉, 作周. 其後百有餘歲, 周西伯昌伐畎夷氏. 後十有餘年, 武王伐紂而營雒邑, 複居於酆鄗, 放逐戎夷涇ㆍ洛之北, 以時入貢, 命曰: “荒服”. 其後二百有餘年, 周道衰, 而穆王伐犬戎, 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 自是之後, 荒服不至. 於是周遂作甫刑之辟. 穆王之後二百有餘年, 周幽王用寵姫褒姒之故, 與申侯有卻. 申侯怒而與犬戎共攻殺周幽王於驪山之下, 遂取周之焦穫, 而居於涇渭之閒, 侵暴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