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Ssuma Ch'ien (1844)
건빵이랑 놀자
1. 魏豹 魏豹者, 故魏諸公子也. 其兄魏咎, 故魏時封爲寧陵君. 秦滅魏, 遷咎爲家人. 陳勝之起王也, 咎往從之. 陳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 魏地已下, 欲相與立周市爲魏王. 周市曰: “天下昏亂, 忠臣乃見. 今天下共畔秦, 其義必立魏王後乃可.” 齊ㆍ趙使車各五十乘, 立周市爲魏王. 市辭不受, 迎魏咎於陳. 五反, 陳王乃遣立咎爲魏王. 章邯已破陳王, 乃進兵擊魏王於臨濟. 魏王乃使周市出請救於齊ㆍ楚. 齊ㆍ楚遣項它ㆍ田巴將兵隨市救魏. 章邯遂擊破殺周市等軍, 圍臨濟. 咎爲其民約降. 約定, 咎自燒殺.
90. 위표팽월열전魏豹彭越列傳 1. 魏豹 魏豹者, 故魏諸公子也. 其兄魏咎, 故魏時封爲寧陵君. 秦滅魏, 遷咎爲家人. 陳勝之起王也, 咎往從之. 陳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 魏地已下, 欲相與立周市爲魏王. 周市曰: “天下昏亂, 忠臣乃見. 今天下共畔秦, 其義必立魏王後乃可.” 齊ㆍ趙使車各五十乘, 立周市爲魏王. 市辭不受, 迎魏咎於陳. 五反, 陳王乃遣立咎爲魏王. 章邯已破陳王, 乃進兵擊魏王於臨濟. 魏王乃使周市出請救於齊ㆍ楚. 齊ㆍ楚遣項它ㆍ田巴將兵隨市救魏. 章邯遂擊破殺周市等軍, 圍臨濟. 咎爲其民約降. 約定, 咎自燒殺. 2. 魏豹亡走楚. 楚懷王予魏豹數千人, 複徇魏地. 項羽已破秦, 降章邯. 豹下魏二十餘城, 立豹爲魏王. 豹引精兵從項羽入關. 漢元年, 項羽封諸侯, 欲有梁地, 乃徙魏王豹於河東, 都平陽, 爲西魏王. 漢王還定三秦, 渡臨晉, 魏王..
11. 數月, 張耳大怒, 怨陳餘, 使張黶ㆍ陳澤往讓陳餘曰: “始吾與公爲刎頸交, 今王與耳旦暮且死, 而公擁兵數萬, 不肯相救, 安在其相爲死! 苟必信, 胡不赴秦軍俱死? 且有十一二相全.” 陳餘曰: “吾度前終不能救趙, 徒盡亡軍. 且餘所以不俱死, 欲爲趙王ㆍ張君報秦. 今必俱死, 如以肉委餓虎, 何益?” 張黶ㆍ陳澤曰: “事已急, 要以俱死立信, 安知後慮!” 陳餘曰: “吾死顧以爲無益. 必如公言.” 乃使五千人令張黶ㆍ陳澤先嘗秦軍, 至皆沒. 當是時, 燕ㆍ齊ㆍ楚聞趙急, 皆來救. 張敖亦北收代兵, 得萬餘人, 來, 皆壁餘旁, 未敢擊秦. 項羽兵數絶章邯甬道, 王離軍乏食, 項羽悉引兵渡河, 遂破章邯. 章邯引兵解, 諸侯軍乃敢擊圍钜鹿秦軍, 遂虜王離. 涉閒自殺. 卒存钜鹿者, 楚力也.
10. 李良素貴, 起, 慚其從官. 從官有一人曰: “天下畔秦, 能者先立. 且趙王素出將軍下, 今女兒乃不爲將軍下車, 請追殺之.” 李良已得秦書, 固欲反趙, 未決, 因此怒, 遣人追殺王姊道中, 乃遂將其兵襲邯鄲. 邯鄲不知, 竟殺武臣ㆍ邵騒. 趙人多爲張耳ㆍ陳餘耳目者, 以故得脫出. 收其兵, 得數萬人. 客有說張耳曰: “兩君羈旅, 而欲附趙, 難: 獨立趙後, 扶以義, 可就功.” 乃求得趙歇, 立爲趙王, 居信都. 李良進兵擊陳餘, 陳餘敗李良, 李良走歸章邯. 章邯引兵至邯鄲, 皆徙其民河內, 夷其城郭. 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钜鹿城, 王離圍之. 陳餘北收常山兵, 得數萬人, 軍钜鹿北. 章邯軍钜鹿南棘原, 築甬道屬河, 餉王離. 王離兵食多, 急攻钜鹿. 钜鹿城中食盡兵少, 張耳數使人召前陳餘, 陳餘自度兵少, 不敵秦, 不敢前.
9. 趙養卒乃笑曰: “君未知此兩人所欲也. 夫武臣ㆍ張耳ㆍ陳餘杖馬箠下趙數十城, 此亦各欲南面而王, 豈欲爲卿相終己邪? 夫臣與主豈可同日而道哉, 顧其勢初定, 未敢參分而王, 且以少長先立武臣爲王, 以持趙心. 今趙地已服, 此兩人亦欲分趙而王, 時未可耳. 今君乃囚趙王. 此兩人名爲求趙王, 實欲燕殺之, 此兩人分趙自立. 夫以一趙尙易燕, 況以兩賢王左提右挈, 而責殺王之罪, 滅燕易矣.” 燕將以爲然, 乃歸趙王, 養卒爲禦而歸. 李良已定常山, 還報, 趙王複使良略太原. 至石邑, 秦兵塞井陘, 未能前. 秦將詐稱二世使人遺李良書, 不封, 曰: “良嘗事我得顯幸. 良誠能反趙爲秦, 赦良罪, 貴良.” 良得書, 疑不信. 乃還之邯鄲, 益請兵. 未至, 道逢趙王姊出飮, 從百餘騎. 李良望見, 以爲王, 伏謁道旁. 王姊酔, 不知其將, 使騎謝李良.
8. 陳王使使者賀趙, 令趣發兵西入關. 張耳ㆍ陳餘說武臣曰: “王王趙, 非楚意, 特以計賀王. 楚已滅秦, 必加兵於趙. 願王毋西兵, 北徇燕ㆍ代, 南收河內以自廣. 趙南據大河, 北有燕ㆍ代, 楚雖勝秦, 必不敢制趙.” 趙王以爲然, 因不西兵, 而使韓廣略燕, 李良略常山, 張黶略上黨. 韓廣至燕, 燕人因立廣爲燕王. 趙王乃與張耳ㆍ陳餘北略地燕界. 趙王閒出, 爲燕軍所得. 燕將囚之, 欲與分趙地半, 乃歸王. 使者往, 燕輒殺之以求地. 張耳ㆍ陳餘患之. 有廝養卒謝其舍中曰: “吾爲公說燕, 與趙王載歸.” 舍中皆笑曰: “使者往十餘輩, 輒死, 若何以能得王?” 乃走燕壁. 燕將見之, 問燕將曰: “知臣何欲?” 燕將曰: “若欲得趙王耳.” 曰: “君知張耳ㆍ陳餘何如人也?” 燕將曰: “賢人也.” 曰: “知其志何欲?” 曰: “欲得其王耳.”
7. 至邯鄲, 張耳ㆍ陳餘聞周章軍入關, 至戲卻: 又聞諸將爲陳王徇地, 多以讒毁得罪誅, 怨陳王不用其筴不以爲將而以爲校尉. 乃說武臣曰: “陳王起蘄, 至陳而王, 非必立六國後. 將軍今以三千人下趙數十城, 獨介居河北, 不王無以填之. 且陳王聽讒, 還報, 恐不脫於禍. 又不如立其兄弟: 不, 卽立趙後. 將軍毋失時, 時閒不容息.” 武臣乃聽之, 遂立爲趙王. 以陳餘爲大將軍, 張耳爲右丞相, 邵騒爲左丞相. 使人報陳王, 陳王大怒, 欲盡族武臣等家, 而發兵擊趙. 陳王相國房君諫曰: “秦未亡而誅武臣等家, 此又生一秦也. 不如因而賀之, 使急引兵西擊秦.” 陳王然之, 從其計, 徙繋武臣等家宮中, 封張耳子敖爲成都君.
6. 範陽令乃使蒯通見武信君曰: “足下必將戰勝然後略地, 攻得然後下城, 臣竊以爲過矣. 誠聽臣之計, 可不攻而降城, 不戰而略地, 傳檄而千里定, 可乎?” 武信君曰: “何謂也?” 蒯通曰: “今範陽令宜整頓其士卒以守戰者也, 怯而畏死, 貪而重富貴, 故欲先天下降, 畏君以爲秦所置吏, 誅殺如前十城也. 然今範陽少年亦方殺其令, 自以城距君. 君何不齎臣侯印, 拜範陽令, 範陽令則以城下君, 少年亦不敢殺其令. 令範陽令乘朱輪華轂, 使驅馳燕ㆍ趙郊. 燕ㆍ趙郊見之, 皆曰此範陽令, 先下者也, 卽喜矣, 燕ㆍ趙城可毋戰而降也. 此臣之所謂傳檄而千里定者也.” 武信君從其計, 因使蒯通賜範陽令侯印. 趙地聞之, 不戰以城下者三十餘城.
5. 於此時而不成封侯之業者, 非人豪也. 諸君試相與計之! 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 因天下之力而攻無道之君, 報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業, 此士之一時也.” 豪桀皆然其言. 乃行收兵, 得數萬人, 號武臣爲武信君. 下趙十城, 餘皆城守, 莫肯下. 乃引兵東北擊範陽. 範陽人蒯通說範陽令曰: “竊聞公之將死, 故弔. 雖然, 賀公得通而生.” 範陽令曰: “何以弔之?” 對曰: “秦法重, 足下爲範陽令十年矣, 殺人之父, 孤人之子, 斷人之足, 黥人之首, 不可勝數. 然而慈父孝子莫敢倳刃公之腹中者, 畏秦法耳. 今天下大亂, 秦法不施, 然則慈父孝子且倳刃公之腹中以成其名, 此臣之所以弔公也. 今諸侯畔秦矣, 武信君兵且至, 而君堅守範陽, 少年皆爭殺君, 下武信君. 君急遣臣見武信君, 可転禍爲福, 在今矣.
4. 陳餘乃複說陳王曰: “大王擧梁ㆍ楚而西, 務在入關, 未及收河北也. 臣嘗遊趙, 知其豪桀及地形, 願請奇兵北略趙地.” 於是陳王以故所善陳人武臣爲將軍, 邵騒爲護軍, 以張耳ㆍ陳餘爲左右校尉, 予卒三千人, 北略趙地. 武臣等從白馬渡河, 至諸縣, 說其豪桀曰: “秦爲亂政虐刑以殘賊天下, 數十年矣. 北有長城之役, 南有五嶺之戍, 外內騒動, 百姓罷敝, 頭會箕斂, 以供軍費, 財匱力盡, 民不聊生. 重之以苛法峻刑, 使天下父子不相安. 陳王奮臂爲天下倡始, 王楚之地, 方二千里, 莫不響應, 家自爲怒, 人自爲鬪, 各報其怨而攻其讎, 縣殺其令丞, 郡殺其守尉. 今已張大楚, 王陳, 使吳廣ㆍ周文將卒百萬西擊秦.
3. 陳涉問此兩人, 兩人對曰: “夫秦爲無道, 破人國家, 滅人社稷, 絶人後世, 罷百姓之力, 盡百姓之財. 將軍瞋目張膽, 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 爲天下除殘也. 今始至陳而王之, 示天下私. 願將軍毋王, 急引兵而西, 遣人立六國後, 自爲樹黨, 爲秦益敵也. 敵多則力分, 與衆則兵彊. 如此野無交兵, 縣無守城, 誅暴秦, 據鹹陽以令諸侯. 諸侯亡而得立, 以德服之, 如此則帝業成矣. 今獨王陳, 恐天下解也.” 陳涉不聽, 遂立爲王.
2. 里吏嘗有過笞陳餘, 陳餘欲起, 張耳躡之, 使受笞. 吏去, 張耳乃引陳餘之桑下而數之曰: “始吾與公言何如? 今見小辱而欲死一吏乎?” 陳餘然之. 秦詔書購求兩人, 兩人亦反用門者以令里中. 陳涉起蘄, 至入陳, 兵數萬. 張耳ㆍ陳餘上謁陳涉. 涉及左右生平數聞張耳ㆍ陳餘賢, 未嘗見, 見卽大喜. 陳中豪傑父老乃說陳涉曰: “將軍身被堅執銳, 率士卒以誅暴秦, 複立楚社稷, 存亡繼絶, 功德宜爲王. 且夫監臨天下諸將, 不爲王不可, 願將軍立爲楚王也.”
1. 장이(張耳)ㆍ진여(陳餘) 張耳者, 大梁人也. 其少時, 及魏公子毋忌爲客. 張耳嘗亡命遊外黃. 外黃富人女甚美, 嫁庸奴, 亡其夫, 去抵父客. 父客素知張耳, 乃謂女曰: “必欲求賢夫, 從張耳.” 女聽, 乃卒爲請決, 嫁之張耳. 張耳是時脫身遊, 女家厚奉給張耳, 張耳以故致千里客. 乃宦魏爲外黃令. 名由此益賢. 陳餘者, 亦大梁人也, 好儒術, 數遊趙苦陘. 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 亦知陳餘非庸人也. 餘年少, 父事張耳, 兩人相與爲刎頸交. 秦之滅大梁也, 張耳家外黃. 高祖爲布衣時, 嘗數從張耳遊, 客數月. 秦滅魏數歲, 已聞此兩人魏之名士也, 購求有得張耳千金, 陳餘五百金. 張耳ㆍ陳餘乃變名姓, 俱之陳, 爲里監門以自食. 兩人相對.
89. 장이진여열전(張耳陳餘列傳) 1. 장이(張耳)ㆍ진여(陳餘) 張耳者, 大梁人也. 其少時, 及魏公子毋忌爲客. 張耳嘗亡命遊外黃. 外黃富人女甚美, 嫁庸奴, 亡其夫, 去抵父客. 父客素知張耳, 乃謂女曰: “必欲求賢夫, 從張耳.” 女聽, 乃卒爲請決, 嫁之張耳. 張耳是時脫身遊, 女家厚奉給張耳, 張耳以故致千里客. 乃宦魏爲外黃令. 名由此益賢. 陳餘者, 亦大梁人也, 好儒術, 數遊趙苦陘. 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 亦知陳餘非庸人也. 餘年少, 父事張耳, 兩人相與爲刎頸交. 秦之滅大梁也, 張耳家外黃. 高祖爲布衣時, 嘗數從張耳遊, 客數月. 秦滅魏數歲, 已聞此兩人魏之名士也, 購求有得張耳千金, 陳餘五百金. 張耳ㆍ陳餘乃變名姓, 俱之陳, 爲里監門以自食. 兩人相對. 2. 里吏嘗有過笞陳餘, 陳餘欲起, 張耳躡之, 使受笞. 吏去, 張耳乃引陳餘之桑..
4. 毅還至, 趙高因爲胡亥忠計, 欲以滅蒙氏, 乃言曰: “臣聞先帝欲擧賢立太子久矣, 而毅諫曰: “不可”. 若知賢而兪弗立, 則是不忠而惑主也. 以臣愚意, 不若誅之.” 胡亥聽而繋蒙毅於代. 前已囚蒙恬於陽周. 喪至鹹陽, 已葬, 太子立爲二世皇帝, 而趙高親近, 日夜毁惡蒙氏, 求其罪過, 擧劾之. 子嬰進諫曰: “臣聞故趙王遷殺其良臣李牧而用顔聚, 燕王喜陰用荊軻之謀而倍秦之約, 齊王建殺其故世忠臣而用後勝之議. 此三君者, 皆各以變古者失其國而殃及其身. 今蒙氏, 秦之大臣謀士也, 而主欲一旦棄去之, 臣竊以爲不可. 臣聞輕慮者不可以治國, 獨智者不可以存君. 誅殺忠臣而立無節行之人, 是內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鬪士之意離也, 臣竊以爲不可.”
3. 始皇三十七年冬, 行出遊會稽, 竝海上, 北走琅邪. 道病, 使蒙毅還禱山川, 未反. 始皇至沙丘崩, 袐之, 群臣莫知. 是時丞相李斯ㆍ公子胡亥ㆍ中車府令趙高常從. 高雅得幸於胡亥, 欲立之, 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爲己也. 因有賊心, 迺與丞相李斯ㆍ公子胡亥陰謀, 立胡亥爲太子. 太子已立, 遣使者以罪賜公子扶蘇ㆍ蒙恬死. 扶蘇已死, 蒙恬疑而複請之. 使者以蒙恬屬吏, 更置. 胡亥以李斯舍人爲護軍. 使者還報, 胡亥已聞扶蘇死, 卽欲釋蒙恬. 趙高恐蒙氏複貴而用事, 怨之.
2. 始皇甚尊寵蒙氏, 信任賢之. 而親近蒙毅, 位至上卿, 出則參乘, 入則禦前. 恬任外事而毅常爲內謀, 名爲忠信, 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 趙高者, 諸趙疏遠屬也. 趙高昆弟數人, 皆生隱宮, 其母被刑僇, 世世卑賤. 秦王聞高彊力, 通於獄法, 擧以爲中車府令. 高旣私事公子胡亥, 喩之決獄. 高有大罪, 秦王令蒙毅法治之. 毅不敢阿法, 當高罪死, 除其宦籍. 帝以高之敦於事也, 赦之, 複其官爵. 始皇欲遊天下, 道九原, 直抵甘泉, 迺使蒙恬通道, 自九原抵甘泉, 塹山堙谷, 千八百里. 道未就.
1. 蒙恬者, 其先齊人也. 恬大父蒙驁, 自齊事秦昭王, 官至上卿. 秦莊襄王元年, 蒙驁爲秦將, 伐韓, 取成皐ㆍ滎陽, 作置三川郡. 二年, 蒙驁攻趙, 取三十七城. 始皇三年, 蒙驁攻韓, 取十三城. 五年, 蒙驁攻魏, 取二十城, 作置東郡. 始皇七年, 蒙驁卒. 驁子曰武, 武子曰恬. 恬嘗書獄典文學. 始皇二十三年, 蒙武爲秦裨將軍, 與王翦攻楚, 大破之, 殺項燕. 二十四年, 蒙武攻楚, 虜楚王. 蒙恬弟毅. 始皇二十六年, 蒙恬因家世得爲秦將, 攻齊, 大破之, 拜爲內史. 秦已竝天下, 乃使蒙恬將三十萬衆北逐戎狄, 收河南. 築長城, 因地形, 用制險塞, 起臨洮, 至遼東, 延袤萬餘里. 於是渡河, 據陽山, 逶蛇而北. 暴師於外十餘年, 居上郡. 是時蒙恬威振匈奴.
88. 몽염열전(蒙恬列傳) 1. 蒙恬者, 其先齊人也. 恬大父蒙驁, 自齊事秦昭王, 官至上卿. 秦莊襄王元年, 蒙驁爲秦將, 伐韓, 取成皐ㆍ滎陽, 作置三川郡. 二年, 蒙驁攻趙, 取三十七城. 始皇三年, 蒙驁攻韓, 取十三城. 五年, 蒙驁攻魏, 取二十城, 作置東郡. 始皇七年, 蒙驁卒. 驁子曰武, 武子曰恬. 恬嘗書獄典文學. 始皇二十三年, 蒙武爲秦裨將軍, 與王翦攻楚, 大破之, 殺項燕. 二十四年, 蒙武攻楚, 虜楚王. 蒙恬弟毅. 始皇二十六年, 蒙恬因家世得爲秦將, 攻齊, 大破之, 拜爲內史. 秦已竝天下, 乃使蒙恬將三十萬衆北逐戎狄, 收河南. 築長城, 因地形, 用制險塞, 起臨洮, 至遼東, 延袤萬餘里. 於是渡河, 據陽山, 逶蛇而北. 暴師於外十餘年, 居上郡. 是時蒙恬威振匈奴. 2. 始皇甚尊寵蒙氏, 信任賢之. 而親近蒙毅, 位至上卿, 出..
18. 二世然高之言, 乃更爲法律. 於是群臣諸公子有罪, 輒下高, 令鞠治之. 殺大臣蒙毅等, 公子十二人僇死鹹陽市, 十公主矺死於杜, 財物入於縣官, 相連坐者不可勝數. 公子高欲奔, 恐收族, 乃上書曰: “先帝無恙時, 臣入則賜食, 出則乘輿. 禦府之衣, 臣得賜之: 中廄之寶馬, 臣得賜之. 臣當從死而不能, 爲人子不孝, 爲人臣不忠. 不忠者無名以立於世, 臣請從死, 願葬酈山之足. 唯上幸哀憐之.” 書上, 胡亥大說, 召趙高而示之, 曰: “此可謂急乎?” 趙高曰: “人臣當憂死而不暇, 何變之得謀!” 胡亥可其書, 賜錢十萬以葬.
17. 二世燕居, 乃召高與謀事, 謂曰: “夫人生居世閒也, 譬猶騁六驥過決隙也. 吾旣已臨天下矣, 欲悉耳目之所好, 窮心志之所樂, 以安宗廟而樂萬姓, 長有天下, 終吾年壽, 其道可乎?” 高曰: “此賢主之所能行也, 而昏亂主之所禁也. 臣請言之, 不敢避斧鉞之誅, 願陛下少留意焉. 夫沙丘之謀, 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 而諸公子盡帝兄, 大臣又先帝之所置也. 今陛下初立, 此其屬意怏怏皆不服, 恐爲變. 且蒙恬已死, 蒙毅將兵居外, 臣戰戰栗栗, 唯恐不終. 且陛下安得爲此樂乎?” 二世曰: “爲之奈何?” 趙高曰: “嚴法而刻刑, 令有罪者相坐誅, 至收族, 滅大臣而遠骨肉: 貧者富之, 賤者貴之. 盡除去先帝之故臣, 更置陛下之所親信者近之. 此則陰德歸陛下, 害除而姦謀塞, 群臣莫不被潤澤, 蒙厚德, 陛下則高枕肆志寵樂矣. 計莫出於此.”
16. 使者至, 發書, 扶蘇泣, 入內舍, 欲自殺. 蒙恬止扶蘇曰: “陛下居外, 未立太子, 使臣將三十萬衆守邊, 公子爲監, 此天下重任也. 今一使者來, 卽自殺, 安知其非詐? 請複請, 複請而後死, 未暮也.” 使者數趣之. 扶蘇爲人仁, 謂蒙恬曰: “父而賜子死, 尙安複請!” 卽自殺. 蒙恬不肯死, 使者卽以屬吏, 繋於陽周. 使者還報, 胡亥ㆍ斯ㆍ高大喜. 至鹹陽, 發喪, 太子立爲二世皇帝. 以趙高爲郎中令, 常侍中用事.
15. 於是乃相與謀, 詐爲受始皇詔丞相, 立子胡亥爲太子. 更爲書賜長子扶蘇曰: “朕巡天下, 禱祠名山諸神以延壽命. 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 十有餘年矣, 不能進而前, 士卒多秏, 無尺寸之功, 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爲, 以不得罷歸爲太子, 日夜怨望. 扶蘇爲人子不孝, 其賜劍以自裁! 將軍恬與扶蘇居外, 不匡正, 宜知其謀. 爲人臣不忠, 其賜死, 以兵屬裨將王離.” 封其書以皇帝璽, 遣胡亥客奉書賜扶蘇於上郡.
14. 斯曰: “吾聞晉易太子, 三世不安: 齊桓兄弟爭位, 身死爲戮: 紂殺親戚, 不聽諫者, 國爲丘墟, 遂危社稷: 三者逆天, 宗廟不血食. 斯其猶人哉, 安足爲謀!” 高曰: “上下合同, 可以長久: 中外若一, 事無表裏. 君聽臣之計, 卽長有封侯, 世世稱孤, 必有喬松之壽, 孔ㆍ墨之智. 今釋此而不從, 禍及子孫, 足以爲寒心. 善者因禍爲福, 君何處焉?” 斯乃仰天而歎, 垂淚太息曰: “嗟乎! 獨遭亂世, 旣以不能死, 安託命哉!” 於是斯乃聽高. 高乃報胡亥曰: “臣請奉太子之明命以報丞相, 丞相斯敢不奉令!”
13. 斯曰: “君其反位! 斯奉主之詔, 聽天之命, 何慮之可定也?” 高曰: “安可危也, 危可安也. 安危不定, 何以貴聖?” 斯曰: “斯, 上蔡閭巷布衣也, 上幸擢爲丞相, 封爲通侯, 子孫皆至尊位重祿者, 故將以存亡安危屬臣也. 豈可負哉! 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幾, 孝子不勤勞而見危, 人臣各守其職而已矣. 君其勿複言, 將令斯得罪.” 高曰: “蓋聞聖人遷徙無常, 就變而從時, 見末而知本, 觀指而睹歸. 物固有之, 安得常法哉! 方今天下之權命懸於胡亥, 高能得志焉. 且夫從外制中謂之惑, 從下制上謂之賊. 故秋霜降者草花落, 水搖動者萬物作, 此必然之效也. 君何見之晩?”
12. 胡亥旣然高之言, 高曰: “不與丞相謀, 恐事不能成, 臣請爲子與丞相謀之.” 高乃謂丞相斯曰: “上崩, 賜長子書, 與喪會鹹陽而立爲嗣. 書未行, 今上崩, 未有知者也. 所賜長子書及符璽皆在胡亥所, 定太子在君侯與高之口耳. 事將何如?” 斯曰: “安得亡國之言! 此非人臣所當議也!” 高曰: “君侯自料能孰與蒙恬? 功高孰與蒙恬? 謀遠不失孰與蒙恬? 無怨於天下孰與蒙恬? 長子舊而信之孰與蒙恬?” 斯曰: “此五者皆不及蒙恬, 而君責之何深也?” 高曰: “高固內官之廝役也, 幸得以刀筆之文進入秦宮, 管事二十餘年, 未嘗見秦免罷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 卒皆以誅亡. 皇帝二十餘子, 皆君之所知. 長子剛毅而武勇, 信人而奮士, 卽位必用蒙恬爲丞相, 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於鄕里, 明矣. 高受詔敎習胡亥, 使學以法事數年矣, 未嘗見過失. 慈仁篤厚, 輕財重士, 辯於心..
11. 高曰: “臣聞湯ㆍ武殺其主, 天下稱義焉, 不爲不忠. 衛君殺其父, 而衛國載其德, 孔子著之, 不爲不孝. 夫大行不小謹, 盛德不辭讓, 鄕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 故顧小而忘大, 後必有害: 狐疑猶予, 後必有悔. 斷而敢行, 鬼神避之, 後有成功. 願子遂之!” 胡亥喟然歎曰: “今大行未發, 喪禮未終, 豈宜以此事幹丞相哉!” 趙高曰: “時乎時乎, 閒不及謀! 贏糧躍馬, 唯恐後時!”
10. 趙高因留所賜扶蘇璽書, 而謂公子胡亥曰: “上崩, 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 長子至, 卽立爲皇帝, 而子無尺寸之地, 爲之奈何?” 胡亥曰: “固也. 吾聞之, 明君知臣, 明父知子. 父捐命, 不封諸子, 何可言者!” 趙高曰: “不然. 方今天下之權, 存亡在子與高及丞相耳, 願子圖之. 且夫臣人與見臣於人, 制人與見制於人, 豈可同日道哉!” 胡亥曰: “廢兄而立弟, 是不義也: 不奉父詔而畏死, 是不孝也: 能薄而材譾, 彊因人之功, 是不能也: 三者逆德, 天下不服, 身殆傾危, 社稷不血食.”
9.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 行出遊會稽, 竝海上, 北抵琅邪. 丞相斯ㆍ中車府令趙高兼行符璽令事, 皆從. 始皇有二十餘子, 長子扶蘇以數直諫上, 上使監兵上郡, 蒙恬爲將. 少子胡亥愛, 請從, 上許之. 餘子莫從. 其年七月, 始皇帝至沙丘, 病甚, 令趙高爲書賜公子扶蘇曰: “以兵屬蒙恬, 與喪會鹹陽而葬.” 書已封, 未授使者, 始皇崩. 書及璽皆在趙高所, 獨子胡亥ㆍ丞相李斯ㆍ趙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 餘群臣皆莫知也. 李斯以爲上在外崩, 無眞太子, 故袐之. 置始皇居轀輬車中, 百官奏事上食如故, 宦者輒從轀輬車中可諸奏事.
8. 始皇可其議, 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 使天下無以古非今. 明法度, 定律令, 皆以始皇起. 同文書. 治離宮別館, 周遍天下. 明年, 又巡狩, 外攘四夷, 斯皆有力焉. 斯長男由爲三川守, 諸男皆尙秦公主, 女悉嫁秦諸公子. 三川守李由告歸鹹陽, 李斯置酒於家, 百官長皆前爲壽, 門廷車騎以千數. 李斯喟然而歎曰: “嗟乎! 吾聞之荀卿曰: “物禁大盛”. 夫斯乃上蔡布衣, 閭巷之黔首, 上不知其駑下, 遂擢至此. 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 可謂富貴極矣. 物極則衰, 吾未知所稅駕也!”
7. 始皇三十四年, 置酒鹹陽宮, 博士僕射周靑臣等頌始皇威德. 齊人淳於越進諫曰: “臣聞之, 殷周之王千餘歲, 封子弟功臣自爲支輔. 今陛下有海內, 而子弟爲匹夫, 卒有田常ㆍ六卿之患, 臣無輔弼, 何以相救哉? 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 非所聞也. 今靑臣等又面諛以重陛下過, 非忠臣也.” 始皇下其議丞相. 丞相謬其說, 絀其辭, 乃上書曰: “古者天下散亂, 莫能相一, 是以諸侯竝作, 語皆道古以害今, 飾虛言以亂實, 人善其所私學, 以非上所建立. 今陛下竝有天下, 別白黒而定一尊: 而私學乃相與非法敎之制, 聞令下, 卽各以其私學議之, 入則心非, 出則巷議, 非主以爲名, 異趣以爲高, 率群下以造謗. 如此不禁, 則主勢降乎上, 黨與成乎下. 禁之便. 臣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 蠲除去之. 令到滿三十日弗去, 黥爲城旦. 所不去者, 醫藥蔔筮種樹之書. 若有欲學者, 以吏爲..
6. 臣聞地廣者粟多, 國大者人衆, 兵彊則士勇. 是以太山不讓土壤, 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擇細流, 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卻衆庶, 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無四方, 民無異國, 四時充美, 鬼神降福, 此五帝ㆍ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 卻賓客以業諸侯, 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 裹足不入秦, 此所謂“藉冦兵而齎盜糧” 者也. 夫物不産於秦, 可寶者多: 士不産於秦, 而願忠者衆. 今逐客以資敵國, 損民以益讎, 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 求國無危, 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複李斯官, 卒用其計謀. 官至廷尉. 二十餘年, 竟竝天下, 尊主爲皇帝, 以斯爲丞相. 夷郡縣城, 銷其兵刃, 示不複用. 使秦無尺土之封, 不立子弟爲王, 功臣爲諸侯者, 使後無戰攻之患.
5.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 必出於秦然後可, 則是宛珠之簪, 傅璣之珥, 阿縞之衣, 錦繡之飾不進於前, 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 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 眞秦之聲也: 鄭ㆍ衛ㆍ桑閒ㆍ昭ㆍ虞ㆍ武ㆍ象者, 異國之樂也. 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 退彈箏而取昭虞, 若是者何也? 快意當前, 適觀而已矣. 今取人則不然. 不問可否, 不論曲直, 非秦者去, 爲客者逐. 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 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4. 惠王用張儀之計, 拔三川之地, 西竝巴ㆍ蜀, 北收上郡, 南取漢中, 包九夷, 制鄢ㆍ郢, 東據成皐之險, 割膏腴之壤, 遂散六國之從, 使之西面事秦, 功施到今. 昭王得範睢, 廢穰侯, 逐華陽, 彊公室, 杜私門, 蠶食諸侯, 使秦成帝業. 此四君者, 皆以客之功. 由此觀之, 客何負於秦哉!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疏士而不用, 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有隨ㆍ和之寶, 垂明月之珠, 服太阿之劍, 乘纖離之馬, 建翠鳳之旗, 樹靈鼉之鼓. 此數寶者, 秦不生一焉, 而陛下說之, 何也? 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 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 犀象之器不爲玩好, 鄭ㆍ衛之女不充後宮, 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 江南金錫不爲用, 西蜀丹靑不爲采.
3. 秦王乃拜斯爲長史, 聽其計, 陰遣謀士齎持金玉以遊說諸侯. 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 厚遺結之: 不肯者, 利劍刺之. 離其君臣之計, 秦王乃使其良將隨其後. 秦王拜斯爲客卿. 會韓人鄭國來閒秦, 以作注漑渠, 已而覺.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 “諸侯人來事秦者, 大抵爲其主遊閒於秦耳, 請一切逐客.” 李斯議亦在逐中. 斯乃上書曰: 臣聞吏議逐客, 竊以爲過矣. 昔繆公求士, 西取由餘於戎, 東得百里奚於宛, 迎蹇叔於宋, 來丕豹ㆍ公孫支於晉. 此五子者, 不産於秦, 而繆公用之, 竝國二十, 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 移風易俗, 民以殷盛, 國以富彊, 百姓樂用, 諸侯親服, 獲楚ㆍ魏之師, 擧地千里, 至今治彊.
2 至秦, 會莊襄王卒, 李斯乃求爲秦相文信侯呂不韋舍人: 不韋賢之, 任以爲郎. 李斯因以得說, 說秦王曰: “胥人者, 去其幾也. 成大功者, 在因瑕釁而遂忍之. 昔者秦穆公之霸, 終不東竝六國者, 何也? 諸侯尙衆, 周德未衰, 故五伯迭興, 更尊周室. 自秦孝公以來, 周室卑微, 諸侯相兼, 關東爲六國, 秦之乘勝役諸侯, 蓋六世矣. 今諸侯服秦, 譬若郡縣. 夫以秦之彊, 大王之賢, 由灶上騒除, 足以滅諸侯, 成帝業, 爲天下一統, 此萬世之一時也. 今怠而不急就, 諸侯複彊, 相聚約從, 雖有黃帝之賢, 不能竝也.”
1. 李斯者, 楚上蔡人也. 年少時, 爲郡小吏, 見吏舍厠中鼠食不絜, 近人犬, 數驚恐之. 斯入倉, 觀倉中鼠, 食積粟, 居大廡之下, 不見人犬之憂. 於是李斯乃歎曰: “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 在所自處耳!” 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 學已成, 度楚王不足事, 而六國皆弱, 無可爲建功者, 欲西入秦. 辭於荀卿曰: “斯聞得時無怠, 今萬乘方爭時, 遊者主事. 今秦王欲呑天下, 稱帝而治, 此布衣馳騖之時而遊說者之秋也. 處卑賤之位而計不爲者, 此禽鹿視肉, 人面而能彊行者耳. 故詬莫大於卑賤, 而悲莫甚於窮困. 久處卑賤之位, 困苦之地, 非世而惡利, 自託於無爲, 此非士之情也. 故斯將西說秦王矣.”
87. 이사열전(李斯列傳) 1. 李斯者, 楚上蔡人也. 年少時, 爲郡小吏, 見吏舍厠中鼠食不絜, 近人犬, 數驚恐之. 斯入倉, 觀倉中鼠, 食積粟, 居大廡之下, 不見人犬之憂. 於是李斯乃歎曰: “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 在所自處耳!” 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 學已成, 度楚王不足事, 而六國皆弱, 無可爲建功者, 欲西入秦. 辭於荀卿曰: “斯聞得時無怠, 今萬乘方爭時, 遊者主事. 今秦王欲呑天下, 稱帝而治, 此布衣馳騖之時而遊說者之秋也. 處卑賤之位而計不爲者, 此禽鹿視肉, 人面而能彊行者耳. 故詬莫大於卑賤, 而悲莫甚於窮困. 久處卑賤之位, 困苦之地, 非世而惡利, 自託於無爲, 此非士之情也. 故斯將西說秦王矣.” 2 至秦, 會莊襄王卒, 李斯乃求爲秦相文信侯呂不韋舍人: 不韋賢之, 任以爲郎. 李斯因以得說, 說秦王曰: “胥人者, 去其幾也. 成大功者, 在..
12. 市行者諸衆人皆曰: “此人暴虐吾國相, 王縣購其名姓千金, 夫人不聞與? 何敢來識之也?” 榮應之曰: “聞之. 然政所以蒙汚辱自棄於市販之閒者, 爲老母幸無恙, 妾未嫁也. 親旣以天年下世, 妾已嫁夫, 嚴仲子乃察擧吾弟困汚之中而交之, 澤厚矣, 可奈何! 士固爲知己者死, 今乃以妾尙在之故, 重自刑以絶從, 妾其奈何畏歿身之誅, 終滅賢弟之名!” 大驚韓市人. 乃大呼天者三, 卒於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晉ㆍ楚ㆍ齊ㆍ衛聞之, 皆曰: “非獨政能也, 乃其姊亦烈女也. 鄕使政誠知其姊無濡忍之志, 不重暴骸之難, 必絶險千里以列其名, 姊弟俱僇於韓市者, 亦未必敢以身許嚴仲子也. 嚴仲子亦可謂知人能得士矣!”
11. 杖劍至韓, 韓相俠累方坐府上, 持兵戟而衛侍者甚衆. 聶政直入, 上階刺殺俠累, 左右大亂. 聶政大呼, 所擊殺者數十人, 因自皮面決眼, 自屠出腸, 遂以死. 韓取聶政屍暴於市, 購問莫知誰子. 於是韓(購縣[購]之, 有能言殺相俠累者予千金. 久之莫知也. 政姊榮聞人有刺殺韓相者, 賊不得, 國不知其名姓, 暴其屍而縣之千金, 乃於邑曰: “其是吾弟與? 嗟乎, 嚴仲子知吾弟!” 立起, 如韓, 之市, 而死者果政也, 伏屍哭極哀, 曰: “是軹深井里所謂聶政者也.”
10. 乃遂西至濮陽, 見嚴仲子曰: “前日所以不許仲子者, 徒以親在: 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終. 仲子所欲報仇者爲誰? 請得從事焉!” 嚴仲子具告曰: “臣之仇韓相俠累, 俠累又韓君之季父也, 宗族盛多, 居處兵衛甚設, 臣欲使人刺之, (衆終莫能就. 今足下幸而不棄, 請益其車騎壯士可爲足下輔翼者.” 聶政曰: “韓之與衛, 相去中閒不甚遠, 今殺人之相, 相又國君之親, 此其勢不可以多人, 多人不能無生得失, 生得失則語泄, 語泄是韓擧國而與仲子爲讎, 豈不殆哉!” 遂謝車騎人徒, 聶政乃辭獨行.
9. 嚴仲子辟人, 因爲聶政言曰: “臣有仇, 而行遊諸侯衆矣: 然至齊, 竊聞足下義甚高, 故進百金者, 將用爲大人麤糲之費, 得以交足下之驩, 豈敢以有求望邪!” 聶政曰: “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屠者, 徒幸以養老母: 老母在, 政身未敢以許人也.” 嚴仲子固讓, 聶政竟不肯受也. 然嚴仲子卒備賓主之禮而去. 久之, 聶政母死. 旣已葬, 除服, 聶政曰: “嗟乎! 政乃市井之人, 鼓刀以屠: 而嚴仲子乃諸侯之卿相也, 不遠千里, 枉車騎而交臣. 臣之所以待之, 至淺鮮矣, 未有大功可以稱者, 而嚴仲子奉百金爲親壽, 我雖不受, 然是者徒深知政也. 夫賢者以感忿睚眥之意而親信窮僻之人, 而政獨安得嘿然而已乎! 且前日要政, 政徒以老母: 老母今以天年終, 政將爲知己者用.”
8. 섭정(聶政) 其後四十餘年而軹有聶政之事. 聶政者, 軹深井里人也. 殺人避仇, 與母ㆍ姊如齊, 以屠爲事. 久之, 濮陽嚴仲子事韓哀侯, 與韓相俠累有卻. 嚴仲子恐誅, 亡去, 遊求人可以報俠累者. 至齊, 齊人或言聶政勇敢士也, 避仇隱於屠者之閒. 嚴仲子至門請, 數反, 然後具酒自暢聶政母前. 酒酣, 嚴仲子奉黃金百溢, 前爲聶政母壽. 聶政驚怪其厚, 固謝嚴仲子. 嚴仲子固進, 而聶政謝曰: “臣幸有老母, 家貧, 客遊以爲狗屠, 可以旦夕得甘毳以養親. 親供養備, 不敢當仲子之賜.”
7. 旣去, 頃之, 襄子當出, 予讓伏於所當過之橋下. 襄子至橋, 馬驚, 襄子曰: “此必是予讓也.” 使人問之, 果予讓也. 於是襄子乃數予讓曰: “子不嘗事範ㆍ中行氏乎? 智伯盡滅之, 而子不爲報讎, 而反委質臣於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 而子獨何以爲之報讎之深也?” 予讓曰: “臣事範ㆍ中行氏, 範ㆍ中行氏皆衆人遇我, 我故衆人報之. 至於智伯, 國士遇我, 我故國士報之.” 襄子喟然歎息而泣曰: “嗟乎予子! 子之爲智伯, 名旣成矣, 而寡人赦子, 亦已足矣. 子其自爲計, 寡人不複釋子!” 使兵圍之. 予讓曰: “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 而忠臣有死名之義. 前君已寛赦臣, 天下莫不稱君之賢. 今日之事, 臣固伏誅, 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 焉以致報讎之意, 則雖死不恨. 非所敢望也, 敢布腹心!” 於是襄子大義之, 乃使使持衣與予讓. 予讓拔劍三躍而擊之, 曰: “吾可以下報智..
6. 居頃之, 予讓又漆身爲厲, 呑炭爲唖, 使形狀不可知, 行乞於市. 其妻不識也. 行見其友, 其友識之, 曰: “汝非予讓邪?” 曰: “我是也.” 其友爲泣曰: “以子之才, 委質而臣事襄子, 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 乃爲所欲, 顧不易邪? 何乃殘身苦形, 欲以求報襄子, 不亦難乎!” 予讓曰: “旣已委質臣事人, 而求殺之, 是懷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爲者極難耳! 然所以爲此者, 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爲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5. 豫讓 其後七十餘年而晉有予讓之事. 豫讓者, 晉人也, 故嘗事範氏及中行氏, 而無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 智伯甚尊寵之. 及智伯伐趙襄子, 趙襄子與韓ㆍ魏合謀滅智伯, 滅智伯之後而三分其地. 趙襄子最怨智伯, 漆其頭以爲飮器. 豫讓遁逃山中, 曰: “嗟乎! 士爲知己者死, 女爲說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 我必爲報讎而死, 以報智伯, 則吾魂魄不愧矣.” 乃變名姓爲刑人, 入宮塗厠, 中挾匕首, 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厠, 心動, 執問塗厠之刑人, 則予讓, 內持刀兵, 曰: “欲爲智伯報仇!” 左右欲誅之. 襄子曰: “彼義人也, 吾謹避之耳. 且智伯亡無後, 而其臣欲爲報仇, 此天下之賢人也.” 卒醳去之.
3. 光旣得專諸, 善客待之. 九年而楚平王死. 春, 吳王僚欲因楚喪, 使其二弟公子蓋餘ㆍ屬庸將兵圍楚之灊: 使延陵季子於晉, 以觀諸侯之變. 楚發兵絶吳將蓋餘ㆍ屬庸路, 吳兵不得還. 於是公子光謂專諸曰: “此時不可失, 不求何獲! 且光眞王嗣, 當立, 季子雖來, 不吾廢也.” 專諸曰: “王僚可殺也. 母老子弱, 而兩弟將兵伐楚, 楚絶其後. 方今吳外困於楚, 而內空無骨鯁之臣, 是無如我何.” 公子光頓首曰: “光之身, 子之身也.”
2. 전제(專諸) 其後百六十有七年而吳有專諸之事. 專諸者, 吳堂邑人也. 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吳也, 知專諸之能. 伍子胥旣見吳王僚, 說以伐楚之利. 吳公子光曰: “彼伍員父兄皆死於楚而員言伐楚, 欲自爲報私讎也, 非能爲吳.” 吳王乃止. 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殺吳王僚, 乃曰: “彼光將有內志, 未可說以外事.” 乃進專諸於公子光. 光之父曰吳王諸樊. 諸樊弟三人: 次曰餘祭, 次曰夷眛, 次曰季子劄. 諸樊知季子劄賢而不立太子, 以次傳三弟, 欲卒致國於季子劄. 諸樊旣死, 傳餘祭. 餘祭死, 傳夷眛. 夷眛死, 當傳季子劄: 季子劄逃不肯立, 吳人乃立夷眛之子僚爲王. 公子光曰: “使以兄弟次邪, 季子當立: 必以子乎, 則光眞適嗣, 當立.” 故嘗陰養謀臣以求立.
1. 조말(曹沫) 曹沫者, 魯人也, 以勇力事魯莊公. 莊公好力. 曹沫爲魯將, 與齊戰, 三敗北. 魯莊公懼, 乃獻遂邑之地以和. 猶複以爲將. 齊桓公許與魯會於柯而盟. 桓公與莊公旣盟於壇上, 曹沫執匕首劫齊桓公, 桓公左右莫敢動, 而問曰: “子將何欲?” 曹沫曰: “齊強魯弱, 而大國侵魯亦甚矣. 今魯城壊卽圧齊境, 君其圖之.” 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 旣已言, 曹沫投其匕首, 下壇, 北面就群臣之位, 顔色不變, 辭令如故. 桓公怒, 欲倍其約. 管仲曰: “不可. 夫貪小利以自快, 棄信於諸侯, 失天下之援, 不如與之.” 於是桓公乃遂割魯侵地, 曹沫三戰所亡地盡複予魯.
86. 자객열전刺客列傳 1. 조말曹沫 曹沫者, 魯人也, 以勇力事魯莊公. 莊公好力. 曹沫爲魯將, 與齊戰, 三敗北. 魯莊公懼, 乃獻遂邑之地以和. 猶複以爲將. 齊桓公許與魯會於柯而盟. 桓公與莊公旣盟於壇上, 曹沫執匕首劫齊桓公, 桓公左右莫敢動, 而問曰: “子將何欲?” 曹沫曰: “齊強魯弱, 而大國侵魯亦甚矣. 今魯城壊卽圧齊境, 君其圖之.” 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 旣已言, 曹沫投其匕首, 下壇, 北面就群臣之位, 顔色不變, 辭令如故. 桓公怒, 欲倍其約. 管仲曰: “不可. 夫貪小利以自快, 棄信於諸侯, 失天下之援, 不如與之.” 於是桓公乃遂割魯侵地, 曹沫三戰所亡地盡複予魯. 2. 전제(專諸) 其後百六十有七年而吳有專諸之事. 專諸者, 吳堂邑人也. 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吳也, 知專諸之能. 伍子胥旣見吳王僚, 說以伐楚之利. 吳公子光曰: “彼伍員父兄..
5 秦王立一年, 薨, 謚爲孝文王. 太子子楚代立, 是爲莊襄王. 莊襄王所母華陽後爲華陽太後, 眞母夏姫尊以爲夏太後. 莊襄王元年, 以呂不韋爲丞相, 封爲文信侯, 食河南雒陽十萬戸.
4 呂不韋取邯鄲諸姫絶好善舞者與居, 知有身. 子楚從不韋飮, 見而說之, 因起爲壽, 請之. 呂不韋怒, 念業已破家爲子楚, 欲以釣奇, 乃遂獻其姫. 姫自匿有身, 至大期時, 生子政. 子楚遂立姫爲夫人. 秦昭王五十年, 使王齮圍邯鄲, 急, 趙欲殺子楚. 子楚與呂不韋謀, 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 得脫, 亡赴秦軍, 遂以得歸. 趙欲殺子楚妻子, 子楚夫人趙豪家女也, 得匿, 以故母子竟得活. 秦昭王五十六年, 薨, 太子安國君立爲王, 華陽夫人爲王後, 子楚爲太子. 趙亦奉子楚夫人及子政歸秦.
3. 呂不韋乃以五百金與子楚, 爲進用, 結賓客: 而複以五百金買奇物玩好, 自奉而西遊秦, 求見華陽夫人姊, 而皆以其物獻華陽夫人. 因言子楚賢智, 結諸侯賓客遍天下, 常曰“楚也以夫人爲天, 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 夫人大喜. 不韋因使其姊說夫人曰: “吾聞之, 以色事人者, 色衰而愛弛. 今夫人事太子, 甚愛而無子, 不以此時蚤自結於諸子中賢孝者, 擧立以爲適而子之, 夫在則重尊, 夫百歲之後, 所子者爲王, 終不失勢, 此所謂一言而萬世之利也. 不以繁華時樹本, 即色衰愛弛後, 雖欲開一語, 尙可得乎? 今子楚賢, 而自知中男也, 次不得爲適, 其母又不得幸, 自附夫人, 夫人誠以此時拔以爲適, 夫人則竟世有寵於秦矣.” 華陽夫人以爲然, 承太子閒, 從容言子楚質於趙者絶賢, 來往者皆稱譽之. 乃因涕泣曰: “妾幸得充後宮, 不幸無子, 願得子楚立以爲適嗣, 以託妾身.” 安國..
여불위열전呂不韋列傳 1. 呂不韋者, 陽翟大賈人也. 往來販賤賣貴, 家累千金. 秦昭王四十年, 太子死. 其四十二年, 以其次子安國君爲太子. 安國君有子二十餘人. 安國君有所甚愛姫, 立以爲正夫人, 號曰華陽夫人. 華陽夫人無子. 安國君中男名子楚, 子楚母曰夏姫, 毋愛. 子楚爲秦質子於趙. 秦數攻趙, 趙不甚禮子楚. 2. 기화가거(奇貨可居) 子楚, 秦諸庶孽孫, 質於諸侯, 車乘進用不饒, 居處困, 不得意. 呂不韋賈邯鄲, 見而憐之, 曰“此奇貨可居”. 乃往見子楚, 說曰: “吾能大子之門.” 子楚笑曰: “且自大君之門, 而乃大吾門!” 呂不韋曰: “子不知也, 吾門待子門而大.” 子楚心知所謂, 乃引與坐, 深語. 呂不韋曰: “秦王老矣, 安國君得爲太子. 竊聞安國君愛幸華陽夫人, 華陽夫人無子, 能立適嗣者獨華陽夫人耳. 今子兄弟二十餘人, 子又居中, 不甚見..
10. 賈誼 賈生名誼, 雒陽人也. 年十八, 以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 吳廷尉爲河南守, 聞其秀才, 召置門下, 甚幸愛. 孝文皇帝初立, 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爲天下第一, 故與李斯同邑而常學事焉, 乃徴爲廷尉. 廷尉乃言賈生年少, 頗通諸子百家之書. 文帝召以爲博士. 是時賈生年二十餘, 最爲少. 每詔令議下, 諸老先生不能言, 賈生盡爲之對, 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諸生於是乃以爲能, 不及也. 孝文帝說之, 超遷, 一歲中至太中大夫.
9. 於是懷石遂自(投[沈]汨羅以死. 屈原旣死之後, 楚有宋玉ㆍ唐勒ㆍ景差之徒者, 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終莫敢直諫. 其後楚日以削, 數十年竟爲秦所滅. 自屈原沈汨羅後百有餘年, 漢有賈生, 爲長沙王太傅, 過湘水, 投書以弔屈原.
8. 乃作懷沙之賦. 其辭曰: 陶陶孟夏兮, 草木莽莽. 傷懷永哀兮, 汩徂南土. 眴兮窈窈, 孔靜幽墨. 冤結紆軫兮, 離湣之長鞠: 撫情效志兮, 俛詘以自抑. 刓方以爲圜兮, 常度未替: 易初本由兮, 君子所鄙. 章畫職墨兮, 前度未改: 內直質重兮, 大人所盛. 巧匠不斲兮, 孰察其揆正? 玄文幽處兮, 矇謂之不章: 離婁微睇兮, 瞽以爲無明. 變白而爲黒兮, 倒上以爲下. 鳳皇在笯兮, 雞雉翔舞. 同糅玉石兮, 一槪而相量. 夫黨人之鄙妒兮, 羌不知吾所臧. 任重載盛兮, 陷滯而不濟: 懷瑾握瑜兮, 窮不得餘所示. 邑犬群吠兮, 吠所怪也: 誹駿疑桀兮, 固庸態也. 文質疏內兮, 衆不知吾之異采: 材樸委積兮, 莫知餘之所有. 重仁襲義兮, 謹厚以爲豊: 重華不可牾兮, 孰知餘之從容! 古固有不竝兮, 豈知其故也? 湯禹久遠兮, 邈不可慕也. 懲違改忿兮, 抑心而自彊: 離湣而..
7.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 頃襄王怒而遷之. 屈原至於江浜, 被髮行吟澤畔. 顔色憔悴, 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閭大夫歟? 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 “擧世混濁而我獨淸, 衆人皆酔而我獨醒, 是以見放.” 漁父曰: “夫聖人者, 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擧世混濁, 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 衆人皆酔, 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爲?” 屈原曰: “吾聞之, 新沐者必彈冠, 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
6. 長子頃襄王立, 以其弟子蘭爲令尹. 楚人旣咎子蘭以勧懷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旣嫉之, 雖放流, 睠顧楚國, 繋心懷王, 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 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終無可奈何, 故不可以反, 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 莫不欲求忠以自爲, 擧賢以自佐, 然亡國破家相隨屬, 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 其所謂忠者不忠, 而所謂賢者不賢也. 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故內惑於鄭袖, 外欺於張儀,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ㆍ令尹子蘭. 兵挫地削, 亡其六郡, 身客死於秦, 爲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禍也. 易曰: “井泄不食, 爲我心惻, 可以汲. 王明, 竝受其福.” 王之不明, 豈足福哉!
5. 其後諸侯共擊楚, 大破之, 殺其將唐眛. 時秦昭王與楚婚, 欲與懷王會. 懷王欲行, 屈平曰: “秦虎狼之國, 不可信, 不如毋行.” 懷王稚子子蘭勧王行: “奈何絶秦歓!” 懷王卒行. 入武關, 秦伏兵絶其後, 因留懷王, 以求割地. 懷王怒, 不聽. 亡走趙, 趙不內. 複之秦, 竟死於秦而歸葬.
4. 明年, 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 楚王曰: “不願得地, 願得張儀而甘心焉.” 張儀聞, 乃曰: “以一儀而當漢中地, 臣請往如楚.” 如楚, 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尙, 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姫鄭袖. 懷王竟聽鄭袖, 複釋去張儀. 是時屈平旣疏, 不複在位, 使於齊, 顧反, 諫懷王曰: “何不殺張儀?” 懷王悔, 追張儀不及.
3. 屈平旣絀, 其後秦欲伐齊, 齊與楚從親, 惠王患之, 乃令張儀詳去秦, 厚幣委質事楚, 曰: “秦甚憎齊, 齊與楚從親, 楚誠能絶齊, 秦願獻商ㆍ於之地六百里.” 楚懷王貪而信張儀, 遂絶齊, 使使如秦受地. 張儀詐之曰: “儀與王約六里, 不聞六百里.” 楚使怒去, 歸告懷王. 懷王怒, 大興師伐秦. 秦發兵擊之, 大破楚師於丹ㆍ淅, 斬首八萬, 虜楚將屈匄, 遂取楚之漢中地. 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 戰於藍田. 魏聞之, 襲楚至鄧. 楚兵懼, 自秦歸. 而齊竟怒不救楚, 楚大困.
2 屈平疾王聽之不聡也, 讒諂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騒. 離騒者, 猶離憂也. 夫天者, 人之始也: 父母者, 人之本也. 人窮則反本, 故勞苦倦極, 未嘗不呼天也: 疾痛慘怛, 未嘗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 竭忠盡智以事其君, 讒人閒之, 可謂窮矣. 信而見疑, 忠而被謗, 能無怨乎? 屈平之作離騒, 蓋自怨生也. 國風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誹而不亂. 若離騒者, 可謂兼之矣. 上稱帝嚳, 下道齊桓, 中述湯武, 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廣崇, 治亂之條貫, 靡不畢見. 其文約, 其辭微, 其志絜, 其行廉, 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 擧類邇而見義遠. 其志絜, 故其稱物芳. 其行廉, 故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汚泥之中, 蟬蛻於濁穢, 以浮遊塵埃之外, 不獲世之滋垢,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 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1. 屈原 屈原者, 名平, 楚之同姓也. 爲楚懷王左徒. 博聞彊志, 明於治亂, 嫺於辭令. 入則與王圖議國事, 以出號令: 出則接遇賓客, 應對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 爭寵而心害其能. 懷王使屈原造爲憲令, 屈平屬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 屈平不與, 因讒之曰: “王使屈平爲令, 衆莫不知, 每一令出, 平伐其功, (曰以爲“非我莫能爲” 也.” 王怒而疏屈平.
84. 굴원가생열전(屈原賈生列傳) 1. 屈原 屈原者, 名平, 楚之同姓也. 爲楚懷王左徒. 博聞彊志, 明於治亂, 嫺於辭令. 入則與王圖議國事, 以出號令: 出則接遇賓客, 應對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 爭寵而心害其能. 懷王使屈原造爲憲令, 屈平屬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 屈平不與, 因讒之曰: “王使屈平爲令, 衆莫不知, 每一令出, 平伐其功, (曰以爲“非我莫能爲” 也.” 王怒而疏屈平. 2 屈平疾王聽之不聡也, 讒諂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騒. 離騒者, 猶離憂也. 夫天者, 人之始也: 父母者, 人之本也. 人窮則反本, 故勞苦倦極, 未嘗不呼天也: 疾痛慘怛, 未嘗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 竭忠盡智以事其君, 讒人閒之, 可謂窮矣. 信而見疑, 忠而被謗, 能無怨乎? 屈平之作離騒, 蓋自怨生也. 國..
11. 鄒陽 鄒陽者, 齊人也. 遊於梁, 與故吳人莊忌夫子ㆍ淮陰枚生之徒交. 上書而介於羊勝ㆍ公孫詭之閒. 勝等嫉鄒陽, 惡之梁孝王. 孝王怒, 下之吏, 將欲殺之. 鄒陽客遊, 以讒見禽, 恐死而負累, 乃從獄中上書曰: 臣聞忠無不報, 信不見疑, 臣常以爲然, 徒虛語耳. 昔者荊軻慕燕丹之義, 白虹貫日, 太子畏之: 衛先生爲秦畫長平之事, 太白蝕昴, 而昭王疑之. 夫精變天地而信不喩兩主, 豈不哀哉! 今臣盡忠竭誠, 畢議願知, 左右不明, 卒從吏訊, 爲世所疑, 是使荊軻ㆍ衛先生複起, 而燕ㆍ秦不悟也. 願大王孰察之.
10. 若此二士者, 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節也, 以爲殺身亡軀, 絶世滅後, 功名不立, 非智也. 故去感忿之怨, 立終身之名: 棄忿悁之節, 定累世之功. 是以業與三王爭流, 而名與天壤相獘也. 願公擇一而行之. 燕將見魯連書, 泣三日, 猶予不能自決. 欲歸燕, 已有隙, 恐誅: 欲降齊, 所殺虜於齊甚衆, 恐已降而後見辱. 喟然歎曰: “與人刃我, 寧自刃.” 乃自殺. 聊城亂, 田單遂屠聊城. 歸而言魯連, 欲爵之. 魯連逃隱於海上, 曰: “吾與富貴而詘於人, 寧貧賤而輕世肆志焉.”
9. 且吾聞之, 規小節者不能成榮名, 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 昔者管夷吾射桓公中其鈎, 簒也: 遺公子糾不能死, 怯也: 束縛桎梏, 辱也. 若此三行者, 世主不臣而鄕里不通. 鄕使管子幽囚而不出, 身死而不反於齊, 則亦名不免爲辱人賤行矣. 臧獲且羞與之同名矣, 況世俗乎! 故管子不恥身在縲紲之中而恥天下之不治, 不恥不死公子糾而恥威之不信於諸侯, 故兼三行之過而爲五霸首, 名高天下而光燭鄰國. 曹子爲魯將, 三戰三北, 而亡地五百里. 鄕使曹子計不反顧, 議不還踵, 刎頸而死, 則亦名不免爲敗軍禽將矣. 曹子棄三北之恥, 而退與魯君計. 桓公朝天下, 會諸侯, 曹子以一劍之任, 枝桓公之心於壇坫之上, 顔色不變, 辭氣不悖, 三戰之所亡一朝而複之, 天下震動, 諸侯驚駭, 威加吳ㆍ越.
8.. 且楚攻齊之南陽, 魏攻平陸, 而齊無南面之心, 以爲亡南陽之害小, 不如得濟北之利大, 故定計審處之. 今秦人下兵, 魏不敢東面: 衡秦之勢成, 楚國之形危: 齊棄南陽, 斷右壤, 定濟北, 計猶且爲之也. 且夫齊之必決於聊城, 公勿再計. 今楚魏交退於齊, 而燕救不至. 以全齊之兵, 無天下之規, 與聊城共據期年之敝, 則臣見公之不能得也. 且燕國大亂, 君臣失計, 上下迷惑, 栗腹以十萬之衆五折於外, 以萬乘之國被圍於趙, 壤削主困, 爲天下僇笑. 國敝而禍多, 民無所歸心. 今公又以敝聊之民距全齊之兵, 是墨翟之守也. 食人炊骨, 士無反外之心, 是孫臏之兵也. 能見於天下. 雖然, 爲公計者, 不如全車甲以報於燕. 車甲全而歸燕, 燕王必喜: 身全而歸於國, 士民如見父母, 交遊攘臂而議於世, 功業可明. 上輔孤主以制群臣, 下養百姓以資說士, 矯國更俗, 功名可立也...
7. 其後二十餘年, 燕將攻下聊城, 聊城人或讒之燕, 燕將懼誅, 因保守聊城, 不敢歸. 齊田單攻聊城歲餘, 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魯連乃爲書, 約之矢以射城中, 遺燕將. 書曰: 吾聞之, 智者不倍時而棄利, 勇士不卻死而滅名, 忠臣不先身而後君. 今公行一朝之忿, 不顧燕王之無臣, 非忠也: 殺身亡聊城, 而威不信於齊, 非勇也: 功敗名滅, 後世無稱焉, 非智也. 三者世主不臣, 說士不載, 故智者不再計, 勇士不怯死. 今死生榮辱, 貴賤尊卑, 此時不再至, 願公詳計而無與俗同.
6. 今秦萬乘之國也, 梁亦萬乘之國也. 俱據萬乘之國, 各有稱王之名, 睹其一戰而勝, 欲從而帝之, 是使三晉之大臣不如鄒ㆍ魯之僕妾也. 且秦無已而帝, 則且變易諸侯之大臣. 彼將奪其所不肖而與其所賢, 奪其所憎而與其所愛. 彼又將使其子女讒妾爲諸侯妃姫. 處梁之宮. 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 而將軍又何以得故寵乎?” 於是新垣衍起, 再拜謝曰: “始以先生爲庸人, 吾乃今日知先生爲天下之士也. 吾請出, 不敢複言帝秦.” 秦將聞之, 爲卻軍五十里. 適會魏公子無忌奪晉鄙軍以救趙, 擊秦軍, 秦軍遂引而去. 於是平原君欲封魯連, 魯連辭讓(使者三, 終不肯受. 平原君乃置酒, 酒酣起前, 以千金爲魯連壽. 魯連笑曰: “所貴於天下之士者, 爲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 卽有取者, 是商賈之事也, 而連不忍爲也.” 遂辭平原君而去, 終身不複見.
5. 魯仲魯曰: “固也, 吾將言之. 昔者九侯ㆍ鄂侯ㆍ文王, 紂之三公也. 九侯有子而好, 獻之於紂, 紂以爲惡, 醢九侯. 鄂侯爭之彊, 辯之疾, 故脯鄂侯. 文王聞之, 喟然而歎, 故拘之牖里之庫百日, 欲令之死. 曷爲與人俱稱王, 卒就脯醢之地? 齊湣王之魯, 夷維子爲執策而從, 謂魯人曰: “子將何以待吾君?” 魯人曰: “吾將以十太牢待子之君.” 夷維子曰: “子安取禮而來[待]吾君? 彼吾君者, 天子也. 天子巡狩, 諸侯辟舍, 納筦籥, 攝衽抱機, 膳於堂下, 天子已食, 乃退而聽朝也.” 魯人投其籥, 不果納. 不得入於魯, 將之薛, 假途於鄒. 當是時, 鄒君死, 湣王欲入弔, 夷維子謂鄒之孤曰: “天子弔, 主人必將倍殯棺, 設北面於南方, 然後天子南面弔也.” 鄒之群臣曰: “必若此, 吾將伏劍而死.” 固不敢入於鄒. 鄒ㆍ魯之臣, 生則不得事養, 死則不得賻襚..
4. 新垣衍曰: “秦稱帝之害何如?” 魯連曰: “昔者齊威王嘗爲仁義矣, 率天下諸侯而朝周. 周貧且微, 諸侯莫朝, 而齊獨朝之. 居歲餘, 周烈王崩, 齊後往, 周怒, 赴於齊曰: “天崩地坼, 天子下席. 東藩之臣因齊後至, 則斮.” 齊威王勃然怒曰: “叱嗟, 而母婢也!” 卒爲天下笑. 故生則朝周, 死則叱之, 誠不忍其求也. 彼天子固然, 其無足怪.” 新垣衍曰: “先生獨不見夫僕乎? 十人而從一人者, 寧力不勝而智不若邪? 畏之也.” 魯仲連曰: “嗚呼! 梁之比於秦若僕邪?” 新垣衍曰: “然.” 魯仲連曰: “吾將使秦王烹醢梁王.” 新垣衍怏然不悅, 曰: “噫嘻, 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先生又惡能使秦王烹醢梁王?”
3. 魯連見新垣衍而無言. 新垣衍曰: “吾視居此圍城之中者, 皆有求於平原君者也: 今吾觀先生之玉貌, 非有求於平原君者也, 曷爲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 魯仲連曰: “世以鮑焦爲無從頌而死者, 皆非也. 衆人不知, 則爲一身. 彼秦者, 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 權使其士, 虜使其民. 彼卽肆然而爲帝, 過而爲政於天下, 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 吾不忍爲之民也. 所爲見將軍者, 欲以助趙也.” 新垣衍曰: “先生助之將奈何?” 魯連曰: “吾將使梁及燕助之, 齊ㆍ楚則固助之矣.” 新垣衍曰: “燕則吾請以從矣: 若乃梁者, 則吾乃梁人也, 先生惡能使梁助之?” 魯連曰: “梁未睹秦稱帝之害故耳. 使梁睹秦稱帝之害, 則必助趙矣.”
2. 此時魯仲連適遊趙, 會秦圍趙, 聞魏將欲令趙尊秦爲帝, 乃見平原君曰: “事將奈何?” 平原君曰: “勝也何敢言事! 前亡四十萬之衆於外, 今又內圍邯鄲而不能去. 魏王使客將軍新垣衍令趙帝秦, 今其人在是. 勝也何敢言事!” 魯仲連曰: “吾始以君爲天下之賢公子也, 吾乃今然後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 梁客新垣衍安在? 吾請爲君責而歸之.” 平原君曰: “勝請爲紹介而見之於先生.” 平原君遂見新垣衍曰: “東國有魯仲連先生者, 今其人在此, 勝請爲紹介, 交之於將軍.” 新垣衍曰: “吾聞魯仲連先生, 齊國之高士也. 衍人臣也, 使事有職, 吾不願見魯仲連先生.” 平原君曰: “勝旣已泄之矣.” 新垣衍許諾.
1. 노중련(魯仲連) 魯仲連者, 齊人也. 好奇偉俶儻之畫策, 而不肯仕宦任職, 好持高節. 遊於趙. 趙孝成王時, 而秦王使白起破趙長平之軍前後四十餘萬, 秦兵遂東圍邯鄲. 趙王恐, 諸侯之救兵莫敢擊秦軍. 魏安釐王使將軍晉鄙救趙, 畏秦, 止於蕩陰不進. 魏王使客將軍新垣衍閒入邯鄲, 因平原君謂趙王曰: “秦所爲急圍趙者, 前與齊湣王爭彊爲帝, 已而複歸帝: 今齊(湣王已益弱, 方今唯秦雄天下, 此非必貪邯鄲, 其意欲複求爲帝. 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爲帝, 秦必喜, 罷兵去.” 平原君猶預未有所決.
83. 노중련추양열전(魯仲連鄒陽列傳) 1. 노중련(魯仲連) 魯仲連者, 齊人也. 好奇偉俶儻之畫策, 而不肯仕宦任職, 好持高節. 遊於趙. 趙孝成王時, 而秦王使白起破趙長平之軍前後四十餘萬, 秦兵遂東圍邯鄲. 趙王恐, 諸侯之救兵莫敢擊秦軍. 魏安釐王使將軍晉鄙救趙, 畏秦, 止於蕩陰不進. 魏王使客將軍新垣衍閒入邯鄲, 因平原君謂趙王曰: “秦所爲急圍趙者, 前與齊湣王爭彊爲帝, 已而複歸帝: 今齊(湣王已益弱, 方今唯秦雄天下, 此非必貪邯鄲, 其意欲複求爲帝. 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爲帝, 秦必喜, 罷兵去.” 平原君猶預未有所決. 2. 此時魯仲連適遊趙, 會秦圍趙, 聞魏將欲令趙尊秦爲帝, 乃見平原君曰: “事將奈何?” 平原君曰: “勝也何敢言事! 前亡四十萬之衆於外, 今又內圍邯鄲而不能去. 魏王使客將軍新垣衍令趙帝秦, 今其人在是. 勝也何敢言事!” 魯仲連曰: “..
2. 樂毅因歸趙, 燕人士卒忿. 而田單乃令城中人食必祭其先祖於庭, 飛鳥悉翔舞城中下食. 燕人怪之. 田單因宣言曰: “神來下敎我.” 乃令城中人曰: “當有神人爲我師.” 有一卒曰: “臣可以爲師乎?” 因反走. 田單乃起, 引還, 東鄕坐, 師事之. 卒曰: “臣欺君, 誠無能也.” 田單曰: “子勿言也!” 因師之. 每出約束, 必稱神師. 乃宣言曰: “吾唯懼燕軍之劓所得齊卒, 置之前行, 與我戰, 卽墨敗矣.” 燕人聞之, 如其言. 城中人見齊諸降者盡劓, 皆怒, 堅守, 唯恐見得. 單又縱反閒曰: “吾懼燕人掘吾城外塚墓, 僇先人, 可爲寒心.” 燕軍盡掘壟墓, 燒死人. 卽墨人從城上望見, 皆涕泣, 俱欲出戰, 怒自十倍.
1. 田單者, 齊諸田疏屬也. 湣王時, 單爲臨菑市掾, 不見知. 及燕使樂毅伐破齊, 齊湣王出奔, 已而保莒城. 燕師長驅平齊, 而田單走安平, 令其宗人盡斷其車軸末而傅鐵籠. 已而燕軍攻安平, 城壊, 齊人走, 爭塗, 以轊折車敗, 爲燕所虜, 唯田單宗人以鐵籠故得脫, 東保卽墨. 燕旣盡降齊城, 唯獨莒ㆍ卽墨不下. 燕軍聞齊王在莒, 竝兵攻之. 淖齒旣殺湣王於莒, 因堅守, 距燕軍, 數年不下. 燕引兵東圍卽墨, 卽墨大夫出與戰, 敗死. 城中相與推田單, 曰: “安平之戰, 田單宗人以鐵籠得全, 習兵.” 立以爲將軍, 以卽墨距燕. 頃之, 燕昭王卒, 惠王立, 與樂毅有隙. 田單聞之, 乃縱反閒於燕, 宣言曰: “齊王已死, 城之不拔者二耳. 樂毅畏誅而不敢歸, 以伐齊爲名, 實欲連兵南面而王齊. 齊人未附, 故且緩攻卽墨以待其事. 齊人所懼, 唯恐他將之來, 卽墨殘矣.” ..
82. 전단열전(田單列傳) 1. 田單者, 齊諸田疏屬也. 湣王時, 單爲臨菑市掾, 不見知. 及燕使樂毅伐破齊, 齊湣王出奔, 已而保莒城. 燕師長驅平齊, 而田單走安平, 令其宗人盡斷其車軸末而傅鐵籠. 已而燕軍攻安平, 城壊, 齊人走, 爭塗, 以轊折車敗, 爲燕所虜, 唯田單宗人以鐵籠故得脫, 東保卽墨. 燕旣盡降齊城, 唯獨莒ㆍ卽墨不下. 燕軍聞齊王在莒, 竝兵攻之. 淖齒旣殺湣王於莒, 因堅守, 距燕軍, 數年不下. 燕引兵東圍卽墨, 卽墨大夫出與戰, 敗死. 城中相與推田單, 曰: “安平之戰, 田單宗人以鐵籠得全, 習兵.” 立以爲將軍, 以卽墨距燕. 頃之, 燕昭王卒, 惠王立, 與樂毅有隙. 田單聞之, 乃縱反閒於燕, 宣言曰: “齊王已死, 城之不拔者二耳. 樂毅畏誅而不敢歸, 以伐齊爲名, 實欲連兵南面而王齊. 齊人未附, 故且緩攻卽墨以待其事. 齊人所懼, ..
14. 廉頗居梁久之, 魏不能信用. 趙以數困於秦兵, 趙王思複得廉頗, 廉頗亦思複用於趙. 趙王使使者視廉頗尙可用否. 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 令毁之. 趙使者旣見廉頗, 廉頗爲之一飯鬪米, 肉十斤, 被甲上馬, 以示尙可用. 趙使還報王曰: “廉將軍雖老, 尙善飯, 然與臣坐, 頃之三遺矢矣.” 趙王以爲老, 遂不召. 楚聞廉頗在魏, 陰使人迎之. 廉頗一爲楚將, 無功, 曰: “我思用趙人.” 廉頗卒死於壽春.
13. 廉頗 晩年 廉頗之免長平歸也, 失勢之時, 故客盡去. 及複用爲將, 客又複至. 廉頗曰: “客退矣!” 客曰: “籲! 君何見之晩也? 夫天下以市道交, 君有勢, 我則從君, 君無勢則去, 此固其理也, 有何怨乎?” 居六年, 趙使廉頗伐魏之繁陽, 拔之. 趙孝成王卒, 子悼襄王立, 使樂乘代廉頗. 廉頗怒, 攻樂乘, 樂乘走. 廉頗遂奔魏之大梁. 其明年, 趙乃以李牧爲將而攻燕, 拔武遂ㆍ方城.
12. 趙括旣代廉頗, 悉更約束, 易置軍吏. 秦將白起聞之, 縱奇兵, 詳敗走, 而絶其糧道, 分斷其軍爲二, 士卒離心. 四十餘日, 軍餓, 趙括出銳卒自博戰, 秦軍射殺趙括. 括軍敗, 數十萬之衆遂降秦, 秦悉阬之. 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 明年, 秦兵遂圍邯鄲, 歲餘, 幾不得脫. 賴楚ㆍ魏諸侯來救, 迺得解邯鄲之圍. 趙王亦以括母先言, 竟不誅也. 自邯鄲圍解五年, 而燕用栗腹之謀, 曰: “趙壯者盡於長平, 其孤未壯” , 擧兵擊趙. 趙使廉頗將, 擊, 大破燕軍於鄗, 殺栗腹, 遂圍燕. 燕割五城請和, 乃聽之. 趙以尉文封廉頗爲信平君, 爲假相國.
3. 秦王恐其破璧, 乃辭謝固請, 召有司案圖, 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爲予趙城, 實不可得, 乃謂秦王曰: “和氏璧, 天下所共傳寶也, 趙王恐, 不敢不獻. 趙王送璧時, 齋戒五日, 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 設九賓於廷, 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 終不可彊奪, 遂許齋五日, 舍相如廣成傳. 相如度秦王雖齋, 決負約不償城, 乃使其從者衣褐, 懷其璧, 從徑道亡, 歸璧於趙.
2. 於是王召見, 問藺相如曰: “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 可予不?” 相如曰: “秦彊而趙弱, 不可不許.” 王曰: “取吾璧, 不予我城, 奈何?” 相如曰: “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 曲在趙. 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 曲在秦. 均之二策, 寧許以負秦曲.” 王曰: “誰可使者?” 相如曰: “王必無人, 臣願奉璧往使. 城入趙而璧留秦: 城不入, 臣請完璧歸趙.” 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見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 傳以示美人及左右, 左右皆呼萬歲. 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 乃前曰: “璧有瑕, 請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璧卻立, 倚柱, 怒髮上衝冠, 謂秦王曰: “大王欲得璧, 使人發書至趙王, 趙王悉召群臣議, 皆曰: “秦貪, 負其彊, 以空言求璧, 償城恐不可得”. 議不欲予秦璧. 臣以爲布衣之交尙不相欺, 況大國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
1. 염파(廉頗)ㆍ인상여(藺相如) 廉頗者, 趙之良將也. 趙惠文王十六年, 廉頗爲趙將伐齊, 大破之, 取陽晉, 拜爲上卿, 以勇氣聞於諸侯. 藺相如者, 趙人也, 爲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趙惠文王時, 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聞之, 使人遺趙王書,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 欲予秦, 秦城恐不可得, 徒見欺: 欲勿予, 卽患秦兵之來. 計未定, 求人可使報秦者, 未得. 宦者令繆賢曰: “臣舍人藺相如可使.” 王問: “何以知之?” 對曰: “臣嘗有罪, 竊計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止臣, 曰: “君何以知燕王?” 臣語曰: “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 燕王私握臣手, 曰: “願結友”. 以此知之, 故欲往.” 相如謂臣曰: “夫趙彊而燕弱, 而君幸於趙王, 故燕王欲結於君. 今君乃亡趙走燕, 燕畏趙, 其勢必不敢留君, 而束君歸趙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 則幸..
81. 염파인상여열전(廉頗藺相如列傳) 1. 염파(廉頗)ㆍ인상여(藺相如) 廉頗者, 趙之良將也. 趙惠文王十六年, 廉頗爲趙將伐齊, 大破之, 取陽晉, 拜爲上卿, 以勇氣聞於諸侯. 藺相如者, 趙人也, 爲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趙惠文王時, 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聞之, 使人遺趙王書,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 欲予秦, 秦城恐不可得, 徒見欺: 欲勿予, 卽患秦兵之來. 計未定, 求人可使報秦者, 未得. 宦者令繆賢曰: “臣舍人藺相如可使.” 王問: “何以知之?” 對曰: “臣嘗有罪, 竊計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止臣, 曰: “君何以知燕王?” 臣語曰: “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 燕王私握臣手, 曰: “願結友”. 以此知之, 故欲往.” 相如謂臣曰: “夫趙彊而燕弱, 而君幸於趙王, 故燕王欲結於君. 今君乃亡趙走燕, 燕畏趙, 其勢必不敢留君, 而..
6. 先王命之曰: “我有積怨深怒於齊, 不量輕弱, 而欲以齊爲事.” 臣曰: “夫齊, 霸國之餘業而最勝之遺事也. 練於兵甲, 習於戰攻. 王若欲伐之, 必與天下圖之. 與天下圖之, 莫若結於趙. 且又淮北ㆍ宋地, 楚魏之所欲也, 趙若許而約四國攻之, 齊可大破也.” 先王以爲然, 具符節南使臣於趙. 顧反命, 起兵擊齊. 以天之道, 先王之靈, 河北之地隨先王而擧之濟上. 濟上之軍受命擊齊, 大敗齊人. 輕卒銳兵, 長驅至國. 齊王遁而走莒, 僅以身免: 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於燕. 齊器設於寧台, 大呂陳於元英, 故鼎反乎磿室, 薊丘之植植於汶篁, 自五伯已來, 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爲慊於志, 故裂地而封之, 使得比小國諸侯. 臣竊不自知, 自以爲奉命承敎, 可幸無罪, 是以受命不辭.
5. 樂毅報遺燕惠王書曰: 臣不佞, 不能奉承王命, 以順左右之心, 恐傷先王之明, 有害足下之義, 故遁逃走趙. 今足下使人數之以罪, 臣恐侍禦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 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 故敢以書對. 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親, 其功多者賞之, 其能當者處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 成功之君也: 論行而結交者, 立名之士也. 臣竊觀先王之擧也, 見有高世主之心, 故假節於魏, 以身得察於燕. 先王過擧, 厠之賓客之中, 立之群臣之上, 不謀父兄, 以爲亞卿. 臣竊不自知, 自以爲奉令承敎, 可幸無罪, 故受令而不辭.
4. 齊田單後與騎劫戰, 果設詐誑燕軍, 遂破騎劫於卽墨下, 而転戰逐燕, 北至河上, 盡複得齊城, 而迎襄王於莒, 入於臨菑. 燕惠王後悔使騎劫代樂毅, 以故破軍亡將失齊: 又怨樂毅之降趙, 恐趙用樂毅而乘燕之獘以伐燕. 燕惠王乃使人讓樂毅, 且謝之曰: “先王擧國而委將軍, 將軍爲燕破齊, 報先王之讎, 天下莫不震動, 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 會先王棄群臣, 寡人新卽位, 左右誤寡人. 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 爲將軍久暴露於外, 故召將軍且休, 計事. 將軍過聽, 以與寡人有隙, 遂捐燕歸趙. 將軍自爲計則可矣, 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
3. 樂毅留徇齊五歲, 下齊七十餘城, 皆爲郡縣以屬燕, 唯獨莒ㆍ卽墨未服. 會燕昭王死, 子立爲燕惠王. 惠王自爲太子時嘗不快於樂毅, 及卽位, 齊之田單聞之, 乃縱反閒於燕, 曰: “齊城不下者兩城耳. 然所以不早拔者, 聞樂毅與燕新王有隙, 欲連兵且留齊, 南面而王齊. 齊之所患, 唯恐他將之來.” 於是燕惠王固已疑樂毅, 得齊反閒, 乃使騎劫代將, 而召樂毅. 樂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 畏誅, 遂西降趙. 趙封樂毅於觀津, 號曰望諸君. 尊寵樂毅以警動於燕ㆍ齊.
2. 當是時, 齊湣王彊, 南敗楚相唐眛於重丘, 西摧三晉於觀津, 遂與三晉擊秦, 助趙滅中山, 破宋, 廣地千餘里. 與秦昭王爭重爲帝, 已而複歸之. 諸侯皆欲背秦而服於齊. 湣王自矜, 百姓弗堪. 於是燕昭王問伐齊之事. 樂毅對曰: “齊, 霸國之餘業也, 地大人衆, 未易獨攻也. 王必欲伐之, 莫如與趙及楚ㆍ魏.” 於是使樂毅約趙惠文王, 別使連楚ㆍ魏, 令趙嚪說秦以伐齊之利. 諸侯害齊湣王之驕暴, 皆爭合從與燕伐齊. 樂毅還報, 燕昭王悉起兵, 使樂毅爲上將軍, 趙惠文王以相國印授樂毅. 樂毅於是竝護趙ㆍ楚ㆍ韓ㆍ魏ㆍ燕之兵以伐齊, 破之濟西. 諸侯兵罷歸, 而燕軍樂毅獨追, 至於臨菑. 齊湣王之敗濟西, 亡走, 保於莒. 樂毅獨留徇齊, 齊皆城守. 樂毅攻入臨菑, 盡取齊寶財物祭器輸之燕. 燕昭王大說, 親至濟上勞軍, 行賞饗士, 封樂毅於昌國, 號爲昌國君. 於是燕昭王收齊鹵..
1. 樂毅者, 其先祖曰樂羊. 樂羊爲魏文侯將, 伐取中山, 魏文侯封樂羊以靈壽. 樂羊死, 葬於靈壽, 其後子孫因家焉. 中山複國, 至趙武靈王時複滅中山, 而樂氏後有樂毅. 樂毅賢, 好兵, 趙人擧之. 及武靈王有沙丘之亂, 乃去趙適魏. 聞燕昭王以子之之亂而齊大敗燕, 燕昭王怨齊, 未嘗一日而忘報齊也. 燕國小, 辟遠, 力不能制, 於是屈身下士, 先禮郭隗以招賢者. 樂毅於是爲魏昭王使於燕, 燕王以客禮待之. 樂毅辭讓, 遂委質爲臣, 燕昭王以爲亞卿, 久之.
80. 악의열전(樂毅列傳) 1. 樂毅者, 其先祖曰樂羊. 樂羊爲魏文侯將, 伐取中山, 魏文侯封樂羊以靈壽. 樂羊死, 葬於靈壽, 其後子孫因家焉. 中山複國, 至趙武靈王時複滅中山, 而樂氏後有樂毅. 樂毅賢, 好兵, 趙人擧之. 及武靈王有沙丘之亂, 乃去趙適魏. 聞燕昭王以子之之亂而齊大敗燕, 燕昭王怨齊, 未嘗一日而忘報齊也. 燕國小, 辟遠, 力不能制, 於是屈身下士, 先禮郭隗以招賢者. 樂毅於是爲魏昭王使於燕, 燕王以客禮待之. 樂毅辭讓, 遂委質爲臣, 燕昭王以爲亞卿, 久之. 2. 當是時, 齊湣王彊, 南敗楚相唐眛於重丘, 西摧三晉於觀津, 遂與三晉擊秦, 助趙滅中山, 破宋, 廣地千餘里. 與秦昭王爭重爲帝, 已而複歸之. 諸侯皆欲背秦而服於齊. 湣王自矜, 百姓弗堪. 於是燕昭王問伐齊之事. 樂毅對曰: “齊, 霸國之餘業也, 地大人衆, 未易獨攻也. 王必..
16. 客卿範睢複說昭王曰: “秦韓之地形, 相錯如繡. 秦之有韓也, 譬如木之有蠹也, 人之有心腹之病也. 天下無變則已, 天下有變, 其爲秦患者孰大於韓乎? 王不如收韓.” 昭王曰: “吾固欲收韓, 韓不聽, 爲之奈何?” 對曰: “韓安得無聽乎? 王下兵而攻滎陽, 則鞏ㆍ成皐之道不通: 北斷太行之道, 則上黨之師不下. 王一興兵而攻滎陽, 則其國斷而爲三. 夫韓見必亡, 安得不聽乎? 若韓聽, 而霸事因可慮矣.” 王曰: “善.” 且欲發使於韓.
15. 昭王曰: “吾欲親魏久矣, 而魏多變之國也, 寡人不能親. 請問親魏奈何?” 對曰: “王卑詞重幣以事之: 不可, 則割地而賂之: 不可, 因擧兵而伐之.” 王曰: “寡人敬聞命矣.” 乃拜範睢爲客卿, 謀兵事. 卒聽範睢謀, 使五大夫綰伐魏, 拔懷. 後二歲, 拔邢丘.
14. 大臣作亂, 文子出走. 攻齊所以大破者, 以其伐楚而肥韓ㆍ魏也. 此所謂借賊兵而齎盜糧者也. 王不如遠交而近攻, 得寸則王之寸也, 得尺亦王之尺也. 今釋此而遠攻, 不亦繆乎! 且昔者中山之國地方五百里, 趙獨呑之, 功成名立而利附焉, 天下莫之能害也. 今夫韓ㆍ魏, 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 王其欲霸, 必親中國以爲天下樞, 以威楚ㆍ趙. 楚彊則附趙, 趙彊則附楚, 楚ㆍ趙皆附, 齊必懼矣. 齊懼, 必卑辭重幣以事秦. 齊附而韓ㆍ魏因可虜也.”
13. 然左右多竊聽者, 範睢恐, 未敢言內, 先言外事, 以觀秦王之俯仰. 因進曰: “夫穰侯越韓ㆍ魏而攻齊綱壽, 非計也. 少出師則不足以傷齊, 多出師則害於秦. 臣意王之計, 欲少出師而悉韓ㆍ魏之兵也, 則不義矣. 今見與國之不親也, 越人之國而攻, 可乎? 其於計疏矣. 且昔齊湣王南攻楚, 破軍殺將, 再辟地千里, 而齊尺寸之地無得焉者, 豈不欲得地哉, 形勢不能有也. 諸侯見齊之罷獘, 君臣之不和也, 興兵而伐齊, 大破之. 士辱兵頓, 皆咎其王, 曰: “誰爲此計者乎?” 王曰: “文子爲之.”
12. 範睢曰: “大王之國, 四塞以爲固, 北有甘泉ㆍ谷口, 南帶涇ㆍ渭, 右隴ㆍ蜀, 左關ㆍ阪, 奮擊百萬, 戰車千乘, 利則出攻, 不利則入守, 此王者之地也. 民怯於私鬪而勇於公戰, 此王者之民也. 王竝此二者而有之. 夫以秦卒之勇, 車騎之衆, 以治諸侯, 譬若施韓盧而搏蹇免也, 霸王之業可致也, 而群臣莫當其位. 至今閉關十五年, 不敢窺兵於山東者, 是穰侯爲秦謀不忠, 而大王之計有所失也.” 秦王跽曰: “寡人願聞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