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Ssuma Ch'ien (1844)
건빵이랑 놀자
1. 匈奴, 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 曰淳維. 唐虞以上有山戎ㆍ獫狁ㆍ葷粥, 居於北蠻, 隨畜牧而転移. 其畜之所多則馬ㆍ牛ㆍ羊, 其奇畜則橐駝ㆍ驢ㆍ驘ㆍ駃騠ㆍ騊駼ㆍ驒騱. 逐水草遷徙, 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 然亦各有分地. 毌文書, 以言語爲約束. 兒能騎羊, 引弓射鳥鼠: 少長則射狐免: 用爲食. 士力能毌弓, 盡爲甲騎. 其俗, 寛則隨畜, 因射獵禽獸爲生業, 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 其天性也. 其長兵則弓矢, 短兵則刀鋋. 利則進, 不利則退, 不羞遁走. 苟利所在, 不知禮義. 自君王以下, 鹹食畜肉, 衣其皮革, 被旃裘. 壯者食肥美, 老者食其餘. 貴壯健, 賤老弱. 父死, 妻其後母: 兄弟死, 皆取其妻妻之. 其俗有名不諱, 而無姓字.
110. 흉노열전(匈奴列傳) 1. 匈奴, 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 曰淳維. 唐虞以上有山戎ㆍ獫狁ㆍ葷粥, 居於北蠻, 隨畜牧而転移. 其畜之所多則馬ㆍ牛ㆍ羊, 其奇畜則橐駝ㆍ驢ㆍ驘ㆍ駃騠ㆍ騊駼ㆍ驒騱. 逐水草遷徙, 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 然亦各有分地. 毌文書, 以言語爲約束. 兒能騎羊, 引弓射鳥鼠: 少長則射狐免: 用爲食. 士力能毌弓, 盡爲甲騎. 其俗, 寛則隨畜, 因射獵禽獸爲生業, 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 其天性也. 其長兵則弓矢, 短兵則刀鋋. 利則進, 不利則退, 不羞遁走. 苟利所在, 不知禮義. 自君王以下, 鹹食畜肉, 衣其皮革, 被旃裘. 壯者食肥美, 老者食其餘. 貴壯健, 賤老弱. 父死, 妻其後母: 兄弟死, 皆取其妻妻之. 其俗有名不諱, 而無姓字. 2. 夏道衰, 而公劉失其稷官, 變於西戎, 邑於豳. 其後三百有餘歲, 戎狄攻大王亶父, 亶父亡走岐..
9. 初, 廣之從弟李蔡與廣俱事孝文帝. 景帝時, 蔡積功勞至二千石. 孝武帝時, 至代相. 以元朔五年爲輕車將車, 從大將軍擊右賢王, 有功中率, 封爲樂安侯. 元狩二年中, 代公孫弘爲丞相. 蔡爲人在下中, 名聲出廣下甚遠, 然廣不得爵邑, 官不過九卿, 而蔡爲列侯, 位至三公. 諸廣之軍吏及士卒或取封侯. 廣嘗與望氣王朔燕語, 曰: “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 而諸部校尉以下, 才能不及中人, 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 而廣不爲後人, 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 何也? 豈吾相不當侯邪? 且固命也?” 朔曰: “將軍自念, 豈嘗有所恨乎?” 廣曰: “吾嘗爲隴西守, 羌嘗反, 吾誘而降, 降者八百餘人, 吾詐而同日殺之. 至今大恨獨此耳.” 朔曰: “禍莫大於殺已降, 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
8. 居頃之, 石建卒, 於是上召廣代建爲郎中令. 元朔六年, 廣複爲後將軍, 從大將軍軍出定襄, 擊匈奴. 諸將多中首虜率, 以功爲侯者, 而廣軍無功. 後二歲, 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 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 異道. 行可數百里, 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 廣軍士皆恐, 廣乃使其子敢往馳之. 敢獨與數十騎馳, 直貫胡騎, 出其左右而還, 告廣曰: “胡虜易與耳.” 軍士乃安. 廣爲圜陳外嚮, 胡急擊之, 矢下如雨. 漢兵死者過半, 漢矢且盡. 廣乃令士持滿毋發, 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 殺數人, 胡虜益解. 會日暮, 吏士皆無人色, 而廣意氣自如, 益治軍. 軍中自是服其勇也. 明日, 複力戰, 而博望侯軍亦至, 匈奴軍乃解去. 漢軍罷, 弗能追. 是時廣軍幾沒, 罷歸. 漢法, 博望侯留遲後期, 當死, 贖爲庶人. 廣軍功自如, 無賞.
7. 廣廉, 得賞賜輒分其麾下, 飮食與士共之. 終廣之身, 爲二千石四十餘年, 家無餘財, 終不言家産事. 廣爲人長, 猿臂, 其善射亦天性也, 雖其子孫他人學者, 莫能及廣. 廣訥口少言, 與人居則畫地爲軍陳, 射闊狹以飮. 專以射爲戲, 竟死. 廣之將兵, 乏絶之處, 見水, 士卒不盡飮, 廣不近水, 士卒不盡食, 廣不嘗食. 寛緩不苛, 士以此愛樂爲用. 其射, 見敵急, 非在數十步之內, 度不中不發, 發卽應弦而倒. 用此, 其將兵數困辱, 其射猛獸亦爲所傷雲.
6. 중석몰촉(中石沒鏃) 居無何, 匈奴入殺遼西太守, 敗韓將軍, 後韓將軍徙右北平. 於是天子乃召拜廣爲右北平太守. 廣卽請霸陵尉與俱, 至軍而斬之. 廣居右北平, 匈奴聞之, 號曰: “漢之飛將軍” , 避之數歲, 不敢入右北平. 廣出獵, 見草中石, 以爲虎而射之, 中石沒鏃, 視之石也. 因複更射之, 終不能複入石矣. 廣所居郡聞有虎, 嘗自射之. 及居右北平射虎, 虎騰傷廣, 廣亦竟射殺之.
2. 及孝景初立, 廣爲隴西都尉, 徙爲騎郎將. 吳楚軍時, 廣爲驍騎都尉, 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 取旗, 顯功名昌邑下. 以梁王授廣將軍印, 還, 賞不行. 徙爲上谷太守, 匈奴日以合戰. 典屬國公孫昆邪爲上泣曰: “李廣才氣, 天下無雙, 自負其能, 數與虜敵戰, 恐亡之.” 於是乃徙爲上郡太守. 後廣転爲邊郡太守, 徙上郡. 嘗爲隴西ㆍ北地ㆍ雁門ㆍ代郡ㆍ雲中太守, 皆以力戰爲名. 匈奴大入上郡, 天子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 中貴人將騎數十縱, 見匈奴三人, 與戰. 三人還射, 傷中貴人, 殺其騎且盡. 中貴人走廣. 廣曰: “是必射雕者也.”
1. 李將軍廣者, 隴西成紀人也. 其先曰李信, 秦時爲將, 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故槐里, 徙成紀. 廣家世世受射. 孝文帝十四年, 匈奴大入蕭關, 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 用善騎射, 殺首虜多, 爲漢中郎. 廣從弟李蔡亦爲郎, 皆爲武騎常侍, 秩八百石. 嘗從行, 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 而文帝曰: “惜乎, 子不遇時! 如令子當高帝時, 萬戸侯豈足道哉!”
109. 이장군열전(李將軍列傳) 1. 李將軍廣者, 隴西成紀人也. 其先曰李信, 秦時爲將, 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故槐里, 徙成紀. 廣家世世受射. 孝文帝十四年, 匈奴大入蕭關, 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 用善騎射, 殺首虜多, 爲漢中郎. 廣從弟李蔡亦爲郎, 皆爲武騎常侍, 秩八百石. 嘗從行, 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 而文帝曰: “惜乎, 子不遇時! 如令子當高帝時, 萬戸侯豈足道哉!” 2. 及孝景初立, 廣爲隴西都尉, 徙爲騎郎將. 吳楚軍時, 廣爲驍騎都尉, 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 取旗, 顯功名昌邑下. 以梁王授廣將軍印, 還, 賞不行. 徙爲上谷太守, 匈奴日以合戰. 典屬國公孫昆邪爲上泣曰: “李廣才氣, 天下無雙, 自負其能, 數與虜敵戰, 恐亡之.” 於是乃徙爲上郡太守. 後廣転爲邊郡太守, 徙上郡. 嘗爲隴西ㆍ北地ㆍ雁門ㆍ代郡ㆍ雲中太守, 皆以力戰爲名. 匈奴大..
5. 安國曰: “夫太上ㆍ臨江親父子之閒, 然而高帝曰: “提三尺劍取天下者朕也” , 故太上皇終不得制事, 居於櫟陽. 臨江王, 適長太子也, 以一言過, 廢王臨江: 用宮垣事, 卒自殺中尉府. 何者? 治天下終不以私亂公. 語曰: “雖有親父, 安知其不爲虎? 雖有親兄, 安知其不爲狼?” 今大王列在諸侯, 悅一邪臣浮說, 犯上禁, 橈明法. 天子以太後故, 不忍致法於王. 太後日夜涕泣, 幸大王自改, 而大王終不覺寤. 有如太後宮車卽晏駕, 大王尙誰攀乎?” 語未卒, 孝王泣數行下, 謝安國曰: “吾今出詭ㆍ勝.” 詭ㆍ勝自殺. 漢使還報, 梁事皆得釋, 安國之力也. 於是景帝ㆍ太後益重安國. 孝王卒, 共王卽位, 安國坐法失官, 居家.
4. 梁內史之欠也, 孝王新得齊人公孫詭, 說之, 欲請以爲內史. 竇太後聞, 乃詔王以安國爲內史. 公孫詭ㆍ羊勝說孝王求爲帝太子及益地事, 恐漢大臣不聽, 乃陰使人刺漢用事謀臣. 及殺故吳相袁盎, 景帝遂聞詭ㆍ勝等計畫, 乃遣使捕詭ㆍ勝, 必得. 漢使十輩至梁, 相以下擧國大索, 月餘不得. 內史安國聞詭ㆍ勝匿孝王所, 安國入見王而泣曰: “主辱臣死. 大王無良臣, 故事紛紛至此. 今詭ㆍ勝不得, 請辭賜死.” 王曰: “何至此?” 安國泣數行下, 曰: “大王自度於皇帝, 孰與太上皇之與高皇帝及皇帝之與臨江王親?” 孝王曰: “弗如也.”
3. 其後安國坐法抵罪, 蒙獄吏田甲辱安國. 安國曰: “死灰獨不複然乎?” 田甲曰: “然卽溺之.” 居無何, 梁內史欠, 漢使使者拜安國爲梁內史, 起徒中爲二千石. 田甲亡走. 安國曰: “甲不就官, 我滅而宗.” 甲因肉袒謝. 安國笑曰: “可溺矣! 公等足與治乎?” 卒善遇之.
2. 梁孝王, 景帝母弟, 竇太後愛之, 令得自請置相ㆍ二千石, 出入遊戲, 僭於天子. 天子聞之, 心弗善也. 太後知帝不善, 乃怒梁使者, 弗見, 案責王所爲. 韓安國爲梁使, 見大長公主而泣曰: “何梁王爲人子之孝, 爲人臣之忠, 太後曾弗省也? 夫前日吳ㆍ楚ㆍ齊ㆍ趙七國反時, 自關以東皆合從西鄕, 惟梁最親爲艱難. 梁王念太後ㆍ帝在中, 而諸侯擾亂, 一言泣數行下, 跪送臣等六人, 將兵擊卻吳楚, 吳楚以故兵不敢西, 而卒破亡, 梁王之力也. 今太後以小節苛禮責望梁王. 梁王父兄皆帝王, 所見者大, 故出稱蹕, 入言警, 車旗皆帝所賜也, 卽欲以侘鄙縣, 驅馳國中, 以誇諸侯, 令天下盡知太後ㆍ帝愛之也. 今梁使來, 輒案責之. 梁王恐, 日夜涕泣思慕, 不知所爲. 何梁王之爲子孝, 爲臣忠, 而太後弗恤也?” 大長公主具以告太後, 太後喜曰: “爲言之帝.” 言之, 帝心乃解..
108. 한장유열전(韓長孺列傳) 1. 반란을 진압하고 이름이 드날리다 禦史大夫韓安國者, 梁成安人也, 後徙睢陽. 嘗受韓子ㆍ雜家說於騶田生所, 事梁孝王爲中大夫. 吳ㆍ楚反時, 孝王使安國及張羽爲將, 扞吳兵於東界. 張羽力戰, 安國持重, 以故吳不能過梁. 吳ㆍ楚已破, 安國ㆍ張羽名由此顯. 2. 梁孝王, 景帝母弟, 竇太後愛之, 令得自請置相ㆍ二千石, 出入遊戲, 僭於天子. 天子聞之, 心弗善也. 太後知帝不善, 乃怒梁使者, 弗見, 案責王所爲. 韓安國爲梁使, 見大長公主而泣曰: “何梁王爲人子之孝, 爲人臣之忠, 太後曾弗省也? 夫前日吳ㆍ楚ㆍ齊ㆍ趙七國反時, 自關以東皆合從西鄕, 惟梁最親爲艱難. 梁王念太後ㆍ帝在中, 而諸侯擾亂, 一言泣數行下, 跪送臣等六人, 將兵擊卻吳楚, 吳楚以故兵不敢西, 而卒破亡, 梁王之力也. 今太後以小節苛禮責望梁王. 梁王父..
10. 灌夫有服, 過丞相. 丞相從容曰: “吾欲與仲孺過魏其侯, 會仲孺有服.” 灌夫曰: “將軍乃肯幸臨況魏其侯, 夫安敢以服爲解! 請語魏其侯帳具, 將軍旦日蚤臨.” 武安許諾. 灌夫具語魏其侯如所謂武安侯. 魏其與其夫人益市牛酒, 夜灑埽, 早帳具至旦. 平明, 令門下候伺. 至日中, 丞相不來. 魏其謂灌夫曰: “丞相豈忘之哉?” 灌夫不懌, 曰: “夫以服請, 宜往.” 乃駕, 自往迎丞相. 丞相特前戲許灌夫, 殊無意往. 及夫至門, 丞相尙臥. 於是夫入見, 曰: “將軍昨日幸許過魏其, 魏其夫妻治具, 自旦至今, 未敢嘗食.” 武安鄂謝曰: “吾昨日酔, 忽忘與仲孺言.” 乃駕往, 又徐行, 灌夫愈益怒. 及飮酒酣, 夫起舞屬丞相, 丞相不起, 夫從坐上語侵之. 魏其乃扶灌夫去, 謝丞相. 丞相卒飮至夜, 極驩而去.
9. 建元元年, 入爲太僕. 二年, 夫與長樂衛尉竇甫飮, 輕重不得, 夫酔, 搏甫. 甫, 竇太後昆弟也. 上恐太後誅夫, 徙爲燕相. 數歲, 坐法去官, 家居長安. 灌夫爲人剛直使酒, 不好面諛. 貴戚諸有勢在己之右, 不欲加禮, 必陵之: 諸士在己之左, 愈貧賤, 尤益敬, 與鈞. 稠人廣衆, 薦寵下輩. 士亦以此多之. 夫不喜文學, 好任俠, 已然諾. 諸所與交通, 無非豪桀大猾. 家累數千萬, 食客日數十百人. 陂池田園, 宗族賓客爲權利, 橫於潁川. 潁川兒乃歌之曰: “潁水淸, 灌氏寧: 潁水濁, 灌氏族.” 灌夫家居雖富, 然失勢, 卿相侍中賓客益衰. 及魏其侯失勢, 亦欲倚灌夫引縄批根生平慕之後棄之者. 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爲名高. 兩人相爲引重, 其遊如父子然. 相得驩甚, 無厭, 恨相知晩也.
8. 獨二人及從奴十數騎馳入吳軍, 至吳將麾下, 所殺傷數十人. 不得前, 複馳還, 走入漢壁, 皆亡其奴, 獨與一騎歸. 夫身中大創十餘, 適有萬金良藥, 故得無死. 夫創少瘳, 又複請將軍曰: “吾益知吳壁中曲折, 請複往.” 將軍壯義之, 恐亡夫, 乃言太尉, 太尉乃固止之. 吳已破, 灌夫以此名聞天下. 潁陰侯言之上, 上以夫爲中郎將. 數月, 坐法去. 後家居長安, 長安中諸公莫弗稱之. 孝景時, 至代相. 孝景崩, 今上初卽位, 以爲淮陽天下交, 勁兵處, 故徙夫爲淮陽太守.
7. 관부(灌夫) 魏其失竇太後, 益疏不用, 無勢, 諸客稍稍自引而怠傲, 唯灌將軍獨不失故. 魏其日黙黙不得志, 而獨厚遇灌將軍. 灌將軍夫者, 潁陰人也. 夫父張孟, 嘗爲潁陰侯嬰舍人, 得幸, 因進之至二千石, 故蒙灌氏姓爲灌孟. 吳楚反時, 潁陰侯灌何爲將軍, 屬太尉, 請灌孟爲校尉. 夫以千人與父俱. 灌孟年老, 潁陰侯彊請之, 欝欝不得意, 故戰常陷堅, 遂死吳軍中. 軍法, 父子俱從軍, 有死事, 得與喪歸. 灌夫不肯隨喪歸, 奮曰: “願取吳王若將軍頭, 以報父之仇.” 於是灌夫被甲持戟, 募軍中壯士所善願從者數十人. 及出壁門, 莫敢前.
6. 武安侯雖不任職, 以王太後故, 親幸, 數言事多效, 天下吏士趨勢利者, 皆去魏其歸武安, 武安日益橫. 建元六年, 竇太後崩, 丞相昌ㆍ禦史大夫靑翟坐喪事不辦, 免. 以武安侯蚡爲丞相, 以大司農韓安國爲禦史大夫. 天下士郡諸侯愈益附武安. 武安者, 貌侵, 生貴甚. 又以爲諸侯王多長, 上初卽位, 富於春秋, 蚡以肺腑爲京師相, 非痛折節以禮詘之, 天下不肅. 當是時, 丞相入奏事, 坐語移日, 所言皆聽. 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 權移主上. 上乃曰: “君除吏已盡未? 吾亦欲除吏.” 嘗請考工地益宅, 上怒曰: “君何不遂取武庫!” 是後乃退. 嘗召客飮, 坐其兄蓋侯南鄕, 自坐東鄕, 以爲漢相尊, 不可以兄故私橈. 武安由此滋驕, 治宅甲諸第. 田園極膏腴, 而市買郡縣器物相屬於道. 前堂羅鍾鼓, 立曲旃: 後房婦女以百數. 諸侯奉金玉狗馬玩好, 不可勝數.
5. 武安侯乃微言太後風上, 於是乃以魏其侯爲丞相, 武安侯爲太尉. 籍福賀魏其侯, 因弔曰: “君侯資性喜善疾惡, 方今善人譽君侯, 故至丞相: 然君侯且疾惡, 惡人衆, 亦且毁君侯. 君侯能兼容, 則幸久: 不能, 今以毁去矣.” 魏其不聽. 魏其ㆍ武安俱好儒術, 推轂趙綰爲禦史大夫, 王臧爲郎中令. 迎魯申公, 欲設明堂, 令列侯就國, 除關, 以禮爲服制, 以興太平. 擧適諸竇宗室毋節行者, 除其屬籍. 時諸外家爲列侯, 列侯多尙公主, 皆不欲就國, 以故毁日至竇太後. 太後好黃老之言, 而魏其ㆍ武安ㆍ趙綰ㆍ王臧等務隆推儒術, 貶道家言, 是以竇太後滋不說魏其等. 及建元二年, 禦史大夫趙綰請無奏事東宮. 竇太後大怒, 乃罷逐趙綰ㆍ王臧等, 而免丞相ㆍ太尉, 以柏至侯許昌爲丞相, 武彊侯莊靑翟爲禦史大夫. 魏其ㆍ武安由此以侯家居.
4. 무안후 전분(武安侯 田蚡) 武安侯田蚡者, 孝景後同母弟也, 生長陵. 魏其已爲大將軍後, 方盛, 蚡爲諸郎, 未貴, 往來侍酒魏其, 跪起如子姓. 及孝景晩節, 蚡益貴幸, 爲太中大夫. 蚡辯有口, 學槃盂諸書, 王太後賢之. 孝景崩, 卽日太子立, 稱制, 所鎮撫多有田蚡賓客計筴, 蚡弟田勝, 皆以太後弟, 孝景後三年封蚡爲武安侯, 勝爲周陽侯. 武安侯新欲用事爲相, 卑下賓客, 進名士家居者貴之, 欲以傾魏其諸將相. 建元元年, 丞相綰病免, 上議置丞相ㆍ太尉. 籍福說武安侯曰: “魏其貴久矣, 天下士素歸之. 今將軍初興, 未如魏其, 卽上以將軍爲丞相, 必讓魏其. 魏其爲丞相, 將軍必爲太尉. 太尉ㆍ丞相尊等耳, 又有讓賢名.”
3. 孝景四年, 立栗太子, 使魏其侯爲太子傅. 孝景七年, 栗太子廢, 魏其數爭不能得. 魏其謝病, 屛居藍田南山之下數月, 諸賓客辯士說之, 莫能來. 梁人高遂乃說魏其曰: “能富貴將軍者, 上也: 能親將軍者, 太後也. 今將軍傅太子, 太子廢而不能爭: 爭不能得, 又弗能死. 自引謝病, 擁趙女, 屛閒處而不朝. 相提而論, 是自明揚主上之過. 有如兩宮螫將軍, 則妻子毋類矣.” 魏其侯然之, 乃遂起, 朝請如故. 桃侯免相, 竇太後數言魏其侯. 孝景帝曰: “太後豈以爲臣有愛, 不相魏其? 魏其者, 沾沾自喜耳, 多易. 難以爲相, 持重.” 遂不用, 用建陵侯衛綰爲丞相.
2. 孝景三年, 吳楚反, 上察宗室諸竇毋如竇嬰賢, 乃召嬰. 嬰入見, 固辭謝病不足任. 太後亦慚. 於是上曰: “天下方有急, 王孫寧可以讓邪?” 乃拜嬰爲大將軍, 賜金千斤. 嬰乃言袁盎ㆍ欒布諸名將賢士在家者進之. 所賜金, 陳之廊廡下, 軍吏過, 輒令財取爲用, 金無入家者. 竇嬰守滎陽, 監齊趙兵. 七國兵已盡破, 封嬰爲魏其侯. 諸遊士賓客爭歸魏其侯. 孝景時每朝議大事, 條侯ㆍ魏其侯, 諸列侯莫敢與亢禮.
1. 魏其侯 竇嬰위기후 두영 魏其侯竇嬰者, 孝文後從兄子也. 父世觀津人. 喜賓客. 孝文時, 嬰爲吳相, 病免. 孝景初卽位, 爲詹事. 梁孝王者, 孝景弟也, 其母竇太後愛之. 梁孝王朝, 因昆弟燕飮. 是時上未立太子, 酒酣, 從容言曰: “千秋之後傳梁王.” 太後驩. 竇嬰引卮酒進上, 曰: “天下者, 高祖天下, 父子相傳, 此漢之約也, 上何以得擅傳梁王!” 太後由此憎竇嬰. 竇嬰亦薄其官, 因病免. 太後除竇嬰門籍, 不得入朝請.
107. 위기무안후열전(魏其武安侯列傳) 1. 魏其侯 竇嬰위기후 두영 魏其侯竇嬰者, 孝文後從兄子也. 父世觀津人. 喜賓客. 孝文時, 嬰爲吳相, 病免. 孝景初卽位, 爲詹事. 梁孝王者, 孝景弟也, 其母竇太後愛之. 梁孝王朝, 因昆弟燕飮. 是時上未立太子, 酒酣, 從容言曰: “千秋之後傳梁王.” 太後驩. 竇嬰引卮酒進上, 曰: “天下者, 高祖天下, 父子相傳, 此漢之約也, 上何以得擅傳梁王!” 太後由此憎竇嬰. 竇嬰亦薄其官, 因病免. 太後除竇嬰門籍, 不得入朝請. 2. 孝景三年, 吳楚反, 上察宗室諸竇毋如竇嬰賢, 乃召嬰. 嬰入見, 固辭謝病不足任. 太後亦慚. 於是上曰: “天下方有急, 王孫寧可以讓邪?” 乃拜嬰爲大將軍, 賜金千斤. 嬰乃言袁盎ㆍ欒布諸名將賢士在家者進之. 所賜金, 陳之廊廡下, 軍吏過, 輒令財取爲用, 金無入家者. 竇嬰守滎陽,..
12. 晁錯曰: “袁盎策之善.” 上問曰: “計安出?” 盎對曰: “願屛左右.” 上屛人, 獨錯在. 盎曰: “臣所言, 人臣不得知也.” 乃屛錯. 錯趨避東廂, 恨甚. 上卒問盎, 盎對曰: “吳楚相遺書, 曰: “高帝王子弟各有分地, 今賊臣晁錯擅適過諸侯, 削奪之地”. 故以反爲名, 西共誅晁錯, 複故地而罷. 方今計獨斬晁錯, 發使赦吳楚七國, 複其故削地, 則兵可無血刃而俱罷.” 於是上嘿然良久, 曰: “顧誠何如, 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 盎曰: “臣愚計無出此, 願上孰計之.” 乃拜盎爲太常, 吳王弟子德侯爲宗正. 盎裝治行. 後十餘日, 上使中尉召錯, 紿載行東市. 錯衣朝衣斬東市.
11. 七國反書聞天子, 天子乃遣太尉條侯周亞夫將三十六將軍, 往擊吳楚: 遣曲周侯酈寄擊趙: 將軍欒布擊齊: 大將軍竇嬰屯滎陽, 監齊趙兵. 吳楚反書聞, 兵未發, 竇嬰未行, 言故吳相袁盎. 盎時家居, 詔召入見. 上方與晁錯調兵笇軍食, 上問袁盎曰: “君嘗爲吳相, 知吳臣田祿伯爲人乎? 今吳楚反, 於公何如?” 對曰: “不足憂也, 今破矣.” 上曰: “吳王卽山鑄錢, 煮海水爲鹽, 誘天下豪桀, 白頭擧事. 若此, 其計不百全, 豈發乎? 何以言其無能爲也?” 袁盎對曰: “吳有銅鹽利則有之, 安得豪桀而誘之! 誠令吳得豪桀, 亦且輔王爲義, 不反矣. 吳所誘皆無賴子弟, 亡命鑄錢姦人, 故相率以反.”
10. 楚元王子ㆍ淮南三王或不沐洗十餘年, 怨入骨髄, 欲一有所出之久矣, 寡人未得諸王之意, 未敢聽. 今諸王苟能存亡繼絶, 振弱伐暴, 以安劉氏, 社稷之所願也. 敝國雖貧, 寡人節衣食之用, 積金錢, 脩兵革, 聚谷食, 夜以繼日, 三十餘年矣. 凡爲此, 願諸王勉用之. 能斬捕大將者, 賜金五千斤, 封萬戸: 列將, 三千斤, 封五千戸: 裨將, 二千斤, 封二千戸: 二千石, 千斤, 封千戸: 千石, 五百斤, 封五百戸: 皆爲列侯. 其以軍若城邑降者, 卒萬人, 邑萬戸, 如得大將: 人戸五千, 如得列將: 人戸三千, 如得裨將: 人戸千, 如得二千石: 其小吏皆以差次受爵金. 佗封賜皆倍軍法. 其有故爵邑者, 更益勿因. 願諸王明以令士大夫, 弗敢欺也. 寡人金錢在天下者往往而有, 非必取於吳, 諸王日夜用之弗能盡. 有當賜者告寡人, 寡人且往遺之. 敬以聞.”
9. 孝景帝三年正月甲子, 初起兵於廣陵. 西涉淮, 因竝楚兵. 發使遺諸侯書曰: “吳王劉濞敬問膠西王ㆍ膠東王ㆍ菑川王ㆍ濟南王ㆍ趙王ㆍ楚王ㆍ淮南王ㆍ衡山王ㆍ廬江王ㆍ故長沙王子: 幸敎寡人! 以漢有賊臣, 無功天下, 侵奪諸侯地, 使吏劾繋訊治, 以僇辱之爲故, 不以諸侯人君禮遇劉氏骨肉, 絶先帝功臣, 進任姦宄, 詿亂天下, 欲危社稷. 陛下多病志失, 不能省察. 欲擧兵誅之, 謹聞敎. 敝國雖狹, 地方三千里: 人雖少, 精兵可具五十萬. 寡人素事南越三十餘年, 其王君皆不辭分其卒以隨寡人, 又可得三十餘萬. 寡人雖不肖, 願以身從諸王. 越直長沙者, 因王子定長沙以北, 西走蜀ㆍ漢中. 告越ㆍ楚王ㆍ淮南三王, 與寡人西面: 齊諸王與趙王定河閒ㆍ河內, 或入臨晉關, 或與寡人會雒陽: 燕王ㆍ趙王固與胡王有約, 燕王北定代ㆍ雲中, 摶胡衆入蕭關, 走長安, 匡正天子, 以安高廟. 願..
8. 諸侯旣新削罰, 振恐, 多怨晁錯. 及削吳會稽ㆍ予章郡書至, 則吳王先起兵, 膠西正月丙午誅漢吏二千石以下, 膠東ㆍ菑川ㆍ濟南ㆍ楚ㆍ趙亦然, 遂發兵西. 齊王後悔, 飮藥自殺, 畔約. 濟北王城壊未完, 其郎中令劫守其王, 不得發兵. 膠西爲渠率, 膠東ㆍ菑川ㆍ濟南共攻圍臨菑. 趙王遂亦反, 陰使匈奴與連兵. 七國之發也, 吳王悉其士卒, 下令國中曰: “寡人年六十二, 身自將. 少子年十四, 亦爲士卒先. 諸年上與寡人比, 下與少子等者, 皆發.” 發二十餘萬人. 南使閩越ㆍ東越, 東越亦發兵從.
7. 大王誠幸而許之一言, 則吳王率楚王略函谷關, 守滎陽敖倉之粟, 距漢兵. 治次舍, 須大王. 大王有幸而臨之, 則天下可竝, 兩主分割, 不亦可乎?” 王曰: “善.” 高歸報吳王, 吳王猶恐其不與, 乃身自爲使, 使於膠西, 面結之. 膠西群臣或聞王謀, 諫曰: “承一帝, 至樂也. 今大王與吳西鄕, 弟令事成, 兩主分爭, 患乃始結. 諸侯之地不足爲漢郡什二, 而爲畔逆以憂太後, 非長策也.” 王弗聽. 遂發使約齊ㆍ菑川ㆍ膠東ㆍ濟南ㆍ濟北, 皆許諾, 而曰: “城陽景王有義, 攻諸呂, 勿與, 事定分之耳”.
6. 吳王身有內病, 不能朝請二十餘年, 嘗患見疑, 無以自白, 今脅肩累足, 猶懼不見釋. 竊聞大王以爵事有適, 所聞諸侯削地, 罪不至此, 此恐不得削地而已.” 王曰: “然, 有之. 子將奈何?” 高曰: “同惡相助, 同好相留, 同情相成, 同欲相趨, 同利相死. 今吳王自以爲與大王同憂, 願因時循理, 棄軀以除患害於天下, 億亦可乎?” 王瞿然駭曰: “寡人何敢如是? 今主上雖急, 固有死耳, 安得不戴?” 高曰: “禦史大夫晁錯, 熒惑天子, 侵奪諸侯, 蔽忠塞賢, 朝廷疾怨, 諸侯皆有倍畔之意, 人事極矣. 彗星出, 蝗蟲數起, 此萬世一時, 而愁勞聖人之所以起也. 故吳王欲內以晁錯爲討, 外隨大王後車, 彷徉天下, 所鄕者降, 所指者下, 天下莫敢不服.
5. 三年冬, 楚王朝, 晁錯因言楚王戊往年爲薄太後服, 私姦服舍, 請誅之. 詔赦, 罰削東海郡. 因削吳之予章郡ㆍ會稽郡. 及前二年趙王有罪, 削其河閒郡. 膠西王卬以賣爵有姦, 削其六縣. 漢廷臣方議削吳. 吳王濞恐削地無已, 因以此發謀, 欲擧事. 念諸侯無足與計謀者, 聞膠西王勇, 好氣, 喜兵, 諸齊皆憚畏, 於是乃使中大夫應高誂膠西王. 無文書, 口報曰: “吳王不肖, 有宿夕之憂, 不敢自外, 使喩其驩心.” 王曰: “何以敎之?” 高曰: “今者主上興於姦, 飾於邪臣, 好小善, 聽讒賊, 擅變更律令, 侵奪諸侯之地, 徴求滋多, 誅罰良善, 日以益甚. 里語有之, “舐糠及米”. 吳與膠西, 知名諸侯也, 一時見察, 恐不得安肆矣.
4. 晁錯爲太子家令, 得幸太子, 數從容言吳過可削. 數上書說孝文帝, 文帝寛, 不忍罰, 以此吳日益橫. 及孝景帝卽位, 錯爲禦史大夫, 說上曰: “昔高帝初定天下, 昆弟少, 諸子弱, 大封同姓, 故王孽子悼惠王王齊七十餘城, 庶弟元王王楚四十餘城, 兄子濞王吳五十餘城: 封三庶孽, 分天下半. 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郄, 詐稱病不朝, 於古法當誅, 文帝弗忍, 因賜幾杖. 德至厚, 當改過自新. 乃益驕溢, 卽山鑄錢, 煮海水爲鹽, 誘天下亡人, 謀作亂. 今削之亦反, 不削之亦反. 削之, 其反亟, 禍小: 不削, 反遲, 禍大.”
3. 吳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禮, 稱病不朝. 京師知其以子故稱病不朝, 験問實不病, 諸吳使來, 輒繋責治之. 吳王恐, 爲謀滋甚. 及後使人爲秋請, 上複責問吳使者, 使者對曰: “王實不病, 漢繋治使者數輩, 以故遂稱病. 且夫“察見淵中魚, 不祥”. 今王始詐病, 及覺, 見責急, 愈益閉, 恐上誅之, 計乃無聊. 唯上棄之而與更始.” 於是天子乃赦吳使者歸之, 而賜吳王幾杖, 老, 不朝. 吳得釋其罪, 謀亦益解. 然其居國以銅鹽故, 百姓無賦. 卒踐更, 輒與平賈. 歲時存問茂材, 賞賜閭里. 佗郡國吏欲來捕亡人者, 訟共禁弗予. 如此者四十餘年, 以故能使其衆.
2. 會孝惠ㆍ高后時, 天下初定, 郡國諸侯各務自拊循其民. 吳有予章郡銅山, 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益[盜]鑄錢, 煮海水爲鹽, 以故無賦, 國用富饒. 孝文時, 吳太子入見, 得侍皇太子飮博. 吳太子師傅皆楚人, 輕悍, 又素驕, 博, 爭道, 不恭, 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 殺之. 於是遣其喪歸葬. 至吳, 吳王慍曰: “天下同宗, 死長安卽葬長安, 何必來葬爲!” 複遣喪之長安葬.
1. 吳王濞者, 高帝兄劉仲之子也. 高帝已定天下七年, 立劉仲爲代王. 而匈奴攻代, 劉仲不能堅守, 棄國亡, 閒行走雒陽, 自歸天子. 天子爲骨肉故, 不忍致法, 廢以爲郃陽侯. 高帝十一年秋, 淮南王英布反, 東竝荊地, 劫其國兵, 西度淮, 擊楚, 高帝自將往誅之. 劉仲子沛侯濞年二十, 有氣力, 以騎將從破布軍蘄西, 會甀, 布走. 荊王劉賈爲布所殺, 無後. 上患吳ㆍ會稽輕悍, 無壯王以填之, 諸子少, 乃立濞於沛爲吳王, 王三郡五十三城. 已拜受印, 高帝召濞相之, 謂曰: “若狀有反相.” 心獨悔, 業已拜, 因拊其背, 告曰: “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者, 豈若邪? 然天下同姓爲一家也, 愼無反!” 濞頓首曰: “不敢.”
106. 오왕비열전(吳王濞列傳) 1. 吳王濞者, 高帝兄劉仲之子也. 高帝已定天下七年, 立劉仲爲代王. 而匈奴攻代, 劉仲不能堅守, 棄國亡, 閒行走雒陽, 自歸天子. 天子爲骨肉故, 不忍致法, 廢以爲郃陽侯. 高帝十一年秋, 淮南王英布反, 東竝荊地, 劫其國兵, 西度淮, 擊楚, 高帝自將往誅之. 劉仲子沛侯濞年二十, 有氣力, 以騎將從破布軍蘄西, 會甀, 布走. 荊王劉賈爲布所殺, 無後. 上患吳ㆍ會稽輕悍, 無壯王以填之, 諸子少, 乃立濞於沛爲吳王, 王三郡五十三城. 已拜受印, 高帝召濞相之, 謂曰: “若狀有反相.” 心獨悔, 業已拜, 因拊其背, 告曰: “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者, 豈若邪? 然天下同姓爲一家也, 愼無反!” 濞頓首曰: “不敢.” 2. 會孝惠ㆍ高后時, 天下初定, 郡國諸侯各務自拊循其民. 吳有予章郡銅山, 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益[盜]鑄錢,..
21 齊丞相舍人奴從朝入宮, 臣意見之食閨門外, 望其色有病氣. 臣意卽告宦者平. 平好爲脈, 學臣意所, 臣意卽示之舍人奴病, 告之曰: “此傷脾氣也, 當至春鬲塞不通, 不能食飮, 法至夏泄血死.” 宦者平卽往告相曰: “君之舍人奴有病, 病重, 死期有日.” 相君曰: “卿何以知之?” 曰: “君朝時入宮, 君之舍人奴盡食閨門外, 平與倉公立, 卽示平曰, 病如是者死.” 相卽召舍人(奴而謂之曰: “公奴有病不?” 舍人曰: “奴無病, 身無痛者.” 至春果病, 至四月, 泄血死. 所以知奴病者, 脾氣周乘五藏, 傷部而交, 故傷脾之色也, 望之殺然黃, 察之如死靑之茲. 衆醫不知, 以爲大蟲, 不知傷脾. 所以至春死病者, 胃氣黃, 黃者土氣也, 土不勝木, 故至春死. 所以至夏死者, 脈法曰: “病重而脈順淸者曰內關” , 內關之病, 人不知其所痛, 心急然無苦. 若加以一病..
20. 故濟北王阿母自言足熱而懣, 臣意告曰: “熱蹶也.” 則刺其足心各三所, 案之無出血, 病旋已. 病得之飮酒大酔. 濟北王召臣意診脈諸女子侍者, 至女子豎, 豎無病. 臣意告永巷長曰: “豎傷脾, 不可勞, 法當春嘔血死.” 臣意言王曰: “才人女子豎何能?” 王曰: “是好爲方, 多伎能, 爲所是案法新, 往年市之民所, 四百七十萬, 曹偶四人.” 王曰: “得毋有病乎?” 臣意對曰: “豎病重, 在死法中.” 王召視之, 其顔色不變, 以爲不然, 不賣諸侯所. 至春, 豎奉劍從王之厠, 王去, 豎後, 王令人召之, 卽仆於厠, 嘔血死. 病得之流汗. 流汗者, (同法病內重, 毛髮而色澤, 脈不衰, 此亦(關內[關]之病也. 齊中大夫病齲齒, 臣意灸其左大陽明脈, 卽爲苦參湯, 日嗽三升, 出入五六日, 病已. 得之風, 及臥開口, 食而不嗽. 菑川王美人懷子而不乳, 來召..
19. 齊北宮司空命婦出於病, 衆醫皆以爲風入中, 病主在肺, 刺其足少陽脈. 臣意診其脈, 曰: “病氣疝, 客於膀胱, 難於前後溲, 而溺赤. 病見寒氣則遺溺, 使人腹腫.” 出於病得之欲溺不得, 因以接內. 所以知出於病者, 切其脈大而實, 其來難, 是蹶陰之動也. 脈來難者, 疝氣之客於膀胱也. 腹之所以腫者, 言蹶陰之絡結小腹也. 蹶陰有過則脈結動, 動則腹腫. 臣意卽灸其足蹶陰之脈, 左右各一所, 卽不遺溺而溲淸, 小腹痛止. 卽更爲火齊湯以飮之, 三日而疝氣散, 卽愈.
18. 濟北王病, 召臣意診其脈, 曰: “風蹶胸滿.” 卽爲藥酒, 盡三石, 病已. 得之汗出伏地. 所以知濟北王病者, 臣意切其脈時, 風氣也, 心脈濁. 病法“過入其陽, 陽氣盡而陰氣入”. 陰氣入張, 則寒氣上而熱氣下, 故胸滿. 汗出伏地者, 切其脈, 氣陰. 陰氣者, 病必入中, 出及瀺水也.
17. 齊中尉潘滿如病少腹痛, 臣意診其脈, 曰: “遺積瘕也.” 臣意卽謂齊太僕臣饒ㆍ內史臣繇曰: “中尉不複自止於內, 則三十日死.” 後二十餘日, 溲血死. 病得之酒且內. 所以知潘滿如病者, 臣意切其脈深小弱, 其卒然合合也, 是脾氣也. 右脈口氣至緊小, 見瘕氣也. 以次相乘, 故三十日死. 三陰俱摶者, 如法: 不俱摶者, 決在急期: 一摶一代者, 近也. 故其三陰摶, 溲血如前止. 陽虛侯相趙章病, 召臣意. 衆醫皆以爲寒中, 臣意診其脈曰: “迵風.” 迵風者, 飮食下嗌而輒出不留. 法曰: “五日死” , 而後十日乃死. 病得之酒. 所以知趙章之病者, 臣意切其脈, 脈來滑, 是內風氣也. 飮食下嗌而輒出不留者, 法五日死, 皆爲前分界法. 後十日乃死, 所以過期者, 其人嗜粥, 故中藏實, 中藏實故過期. 師言曰: “安谷者過期, 不安谷者不及期”.
16. 齊章武里曹山跗病, 臣意診其脈, 曰: “肺消癉也, 加以寒熱.” 卽告其人曰: “死, 不治. 適其共養, 此不當醫治.” 法曰: “後三日而當狂, 妄起行, 欲走: 後五日死”. 卽如期死. 山跗病得之盛怒而以接內. 所以知山跗之病者, 臣意切其脈, 肺氣熱也. 脈法曰: “不平不鼓, 形獘”. 此五藏高之遠數以經病也, 故切之時不平而代. 不平者, 血不居其處: 代者, 時參擊竝至, 乍躁乍大也. 此兩絡脈絶, 故死不治. 所以加寒熱者, 言其人屍奪. 屍奪者, 形獘: 形獘者, 不當關灸鑱石及飮毒藥也. 臣意未往診時, 齊太醫先診山跗病, 灸其足少陽脈口, 而飮之半夏丸, 病者卽泄注, 腹中虛: 又灸其少陰脈, 是壊肝剛絶深, 如是重損病者氣, 以故加寒熱. 所以後三日而當狂者, 肝一絡連屬結絶乳下陽明, 故絡絶, 開陽明脈, 陽明脈傷, 卽當狂走. 後五日死者, 肝與..
15. 齊王太後病, 召臣意入診脈, 曰: “風癉客脬, 難於大小溲, 溺赤.” 臣意飮以火齊湯, 一飮卽前後溲, 再飮病已, 溺如故. 病得之流汗出循. 循者, 去衣而汗晞也. 所以知齊王太後病者, 臣意診其脈, 切其太陰之口, 溼然風氣也. 脈法曰: “沈之而大堅, 浮之而大緊者, 病主在腎”. 腎切之而相反也, 脈大而躁. 大者, 膀胱氣也: 躁者, 中有熱而溺赤.
14. 齊中禦府長信病, 臣意入診其脈, 告曰: “熱病氣也. 然暑汗, 脈少衰, 不死.” 曰: “此病得之當浴流水而寒甚, 已則熱.” 信曰: “唯, 然! 往冬時, 爲王使於楚, 至莒縣陽周水, 而莒橋梁頗壊, 信則擥車轅未欲渡也, 馬驚, 卽墮, 信身入水中, 幾死, 吏卽來救信, 出之水中, 衣盡濡, 有閒而身寒, 已熱如火, 至今不可以見寒.” 臣意卽爲之液湯火齊逐熱, 一飮汗盡, 再飮熱去, 三飮病已. 卽使服藥, 出入二十日, 身無病者. 所以知信之病者, 切其脈時, 竝陰. 脈法曰: “熱病陰陽交者死”. 切之不交, 竝陰. 竝陰者, 脈順淸而愈, 其熱雖未盡, 猶活也. 腎氣有時閒濁, 在太陰脈口而希, 是水氣也. 腎固主水, 故以此知之. 失治一時, 卽転爲寒熱.
13. 齊郎中令循病, 衆醫皆以爲蹶入中, 而刺之. 臣意診之, 曰: “湧疝也, 令人不得前後溲.” 循曰: “不得前後溲三日矣.” 臣意飮以火齊湯, 一飮得前[後]溲, 再飮大溲, 三飮而疾愈. 病得之內. 所以知循病者, 切其脈時, 右口氣急, 脈無五藏氣, 右口脈大而數. 數者中下熱而湧, 左爲下, 右爲上, 皆無五藏應, 故曰湧疝. 中熱, 故溺赤也.
12. 齊王中子諸嬰兒小子病, 召臣意診切其脈, 告曰: “氣鬲病. 病使人煩懣, 食不下, 時嘔沫. 病得之(少[心]憂, 數忔食飮.” 臣意卽爲之作下氣湯以飮之, 一日氣下, 二日能食, 三日卽病愈. 所以知小子之病者, 診其脈, 心氣也, 濁躁而經也, 此絡陽病也. 脈法曰: “脈來數疾去難而不一者, 病主在心”. 周身熱, 脈盛者, 爲重陽. 重陽者, 逿心主. 故煩懣食不下則絡脈有過, 絡脈有過則血上出, 血上出者死. 此悲心所生也, 病得之憂也.
11. 齊侍禦史成自言病頭痛, 臣意診其脈, 告曰: “君之病惡, 不可言也.” 卽出, 獨告成弟昌曰: “此病疽也, 內發於腸胃之閒, 後五日當擁腫, 後八日嘔膿死.” 成之病得之飮酒且內. 成卽如期死. 所以知成之病者, 臣意切其脈, 得肝氣. 肝氣濁而靜, 此內關之病也. 脈法曰: “脈長而弦, 不得代四時者, 其病主在於肝. 和卽經主病也, 代則絡脈有過”. 經主病和者, 其病得之筋髄裏. 其代絶而脈賁者, 病得之酒且內. 所以知其後五日而擁腫, 八日嘔膿死者, 切其脈時, 少陽初代. 代者經病, 病去過人, 人則去. 絡脈主病, 當其時, 少陽初關一分, 故中熱而膿未發也, 及五分, 則至少陽之界, 及八日, 則嘔膿死, 故上二分而膿發, 至界而擁腫, 盡泄而死. 熱上則熏陽明, 爛流絡, 流絡動則脈結發, 脈結發則爛解, 故絡交. 熱氣已上行, 至頭而動, 故頭痛.
10. 意家居, 詔召問所爲治病死生験者幾何人也, 主名爲誰. 詔問故太倉長臣意: “方伎所長, 及所能治病者? 有其書無有? 皆安受學? 受學幾何歲? 嘗有所験, 何縣里人也? 何病? 醫藥已, 其病之狀皆何如? 具悉而對.” 臣意對曰: 自意少時, 喜醫藥, 醫藥方試之多不験者. 至高后八年, 得見師臨菑元里公乘陽慶. 慶年七十餘, 意得見事之. 謂意曰: “盡去而方書, 非是也. 慶有古先道遺傳黃帝ㆍ扁鵲之脈書, 五色診病, 知人生死, 決嫌疑, 定可治, 及藥論書, 甚精. 我家給富, 心愛公, 欲盡以我禁方書悉敎公.” 臣意卽曰: “幸甚, 非意之所敢望也.” 臣意卽避席再拜謁, 受其脈書上下經ㆍ五色診ㆍ奇咳術ㆍ揆度陰陽外變ㆍ藥論ㆍ石神ㆍ接陰陽禁書, 受讀解験之, 可一年所. 明歲卽験之, 有験, 然尙未精也. 要事之三年所, 卽嘗已爲人治, 診病決死生, 有験, 精良. 今..
9. 창공(倉公) 太倉公者, 齊太倉長, 臨菑人也, 姓淳於氏, 名意. 少而喜醫方術. 高后八年, 更受師同郡元里公乘陽慶. 慶年七十餘, 無子, 使意盡去其故方, 更悉以禁方予之, 傳黃帝ㆍ扁鵲之脈書, 五色診病, 知人死生, 決嫌疑, 定可治, 及藥論, 甚精. 受之三年, 爲人治病, 決死生多験. 然左右行遊諸侯, 不以家爲家, 或不爲人治病, 病家多怨之者. 文帝四年中, 人上書言意, 以刑罪當傳西之長安. 意有五女, 隨而泣. 意怒, 罵曰: “生子不生男, 緩急無可使者!” 於是少女緹縈傷父之言, 乃隨父西. 上書曰: “妾父爲吏, 齊中稱其廉平, 今坐法當刑. 妾切痛死者不可複生而刑者不可複續, 雖欲改過自新, 其道莫由, 終不可得. 妾願入身爲官婢, 以贖父刑罪, 使得改行自新也.” 書聞, 上悲其意, 此歲中亦除肉刑法.
8. 使聖人預知微, 能使良醫得蚤從事, 則疾可已, 身可活也. 人之所病, 病疾多: 而醫之所病, 病道少. 故病有六不治: 驕恣不論於理, 一不治也: 輕身重財, 二不治也: 衣食不能適, 三不治也: 陰陽竝, 藏氣不定, 四不治也: 形羸不能服藥, 五不治也: 信巫不信醫, 六不治也. 有此一者, 則重難治也. 扁鵲名聞天下. 過邯鄲, 聞貴婦人, 卽爲帶下醫: 過雒陽, 聞周人愛老人, 卽爲耳目痹醫: 來入鹹陽, 聞秦人愛小兒, 卽爲小兒醫: 隨俗爲變. 秦太醫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鵲也, 使人刺殺之. 至今天下言脈者, 由扁鵲也.
7. 扁鵲過齊, 齊桓侯客之. 入朝見, 曰: “君有疾在腠理, 不治將深.” 桓侯曰: “寡人無疾.” 扁鵲出, 桓侯謂左右曰: “醫之好利也, 欲以不疾者爲功.” 後五日, 扁鵲複見, 曰: “君有疾在血脈, 不治恐深.” 桓侯曰: “寡人無疾.” 扁鵲出, 桓侯不悅. 後五日, 扁鵲複見, 曰: “君有疾在腸胃閒, 不治將深.” 桓侯不應. 扁鵲出, 桓侯不悅. 後五日, 扁鵲複見, 望見桓侯而退走. 桓侯使人問其故. 扁鵲曰: “疾之居腠理也, 湯熨之所及也: 在血脈, 鍼石之所及也: 其在腸胃, 酒醪之所及也: 其在骨髄, 雖司命無奈之何. 今在骨髄, 臣是以無請也.” 後五日, 桓侯體病, 使人召扁鵲, 扁鵲已逃去. 桓侯遂死.
6. 扁鵲曰: “若太子病, 所謂“屍蹶” 者也. 夫以陽入陰中, 動胃繵縁, 中經維絡, 別下於三焦ㆍ膀胱, 是以陽脈下遂, 陰脈上爭, 會氣閉而不通, 陰上而陽內行, 下內鼓而不起, 上外絶而不爲使, 上有絶陽之絡, 下有破陰之紐, 破陰絶陽, (之)色(已)廢脈亂, 故形靜如死狀. 太子未死也. 夫以陽入陰支蘭藏者生, 以陰入陽支蘭藏者死. 凡此數事, 皆五藏蹶中之時暴作也. 良工取之, 拙者疑殆.” 扁鵲乃使弟子子陽厲鍼砥石, 以取外三陽五會. 有閒, 太子蘇. 乃使子豹爲五分之熨, 以八減之齊和煮之, 以更熨兩脅下. 太子起坐. 更適陰陽, 但服湯二旬而複故. 故天下盡以扁鵲爲能生死人. 扁鵲曰: “越人非能生死人也, 此自當生者, 越人能使之起耳.”
5. 終日, 扁鵲仰天歎曰: “夫子之爲方也, 若以管窺天, 以郄視文. 越人之爲方也, 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 言病之所在. 聞病之陽, 論得其陰: 聞病之陰, 論得其陽. 病應見於大表, 不出千里, 決者至衆, 不可曲止也. 子以吾言爲不誠, 試入診太子, 當聞其耳鳴而鼻張, 循其兩股以至於陰, 當尙溫也.” 中庶子聞扁鵲言, 目眩然而不瞚, 舌撟然而不下, 乃以扁鵲言入報虢君. 虢君聞之大驚, 出見扁鵲於中闕, 曰: “竊聞高義之日久矣, 然未嘗得拜謁於前也. 先生過小國, 幸而擧之, 偏國寡臣幸甚. 有先生則活, 無先生則棄捐填溝壑, 長終而不得反.” 言末卒, 因噓唏服臆, 魂精泄橫, 流涕長潸, 忽忽承睫, 悲不能自止, 容貌變更.
4. 其後扁鵲過虢. 虢太子死, 扁鵲至虢宮門下, 問中庶子喜方者曰: “太子何病, 國中治穰過於衆事?” 中庶子曰: “太子病血氣不時, 交錯而不得泄, 暴發於外, 則爲中害. 精神不能止邪氣, 邪氣畜積而不得泄, 是以陽緩而陰急, 故暴蹶而死.” 扁鵲曰: “其死何如時?” 曰: “雞鳴至今.” 曰: “收乎?” 曰: “未也, 其死未能半日也.” “言臣齊勃海秦越人也, 家在於鄭, 未嘗得望精光侍謁於前也. 聞太子不幸而死, 臣能生之.” 中庶子曰: “先生得無誕之乎? 何以言太子可生也! 臣聞上古之時, 醫有兪跗, 治病不以湯液醴灑, 鑱石撟引, 案扤毒熨, 一撥見病之應, 因五藏之輸, 乃割皮解肌, 訣脈結筋, 搦髄脳, 揲荒爪幕, 湔浣腸胃, 漱滌五藏, 練精易形. 先生之方能若是, 則太子可生也: 不能若是而欲生之, 曾不可以告咳嬰之兒.”
3. 居二日半, 簡子寤, 語諸大夫曰: “我之帝所甚樂, 與百神遊於鈞天, 廣樂九奏萬舞, 不類三代之樂, 其聲動心. 有一熊欲援我, 帝命我射之, 中熊, 熊死. 有羆來, 我又射之, 中羆, 羆死. 帝甚喜, 賜我二笥, 皆有副. 吾見兒在帝側, 帝屬我一翟犬, 曰: “及而子之壯也以賜之.” 帝告我: “晉國且世衰, 七世而亡. 嬴姓將大敗周人於範魁之西,而亦不能有也.” 董安於受言, 書而藏之. 以扁鵲言告簡子, 簡子賜扁鵲田四萬畝.
2. 扁鵲入視病, 出, 董安於問扁鵲, 扁鵲曰: “血脈治也, 而何怪! 昔秦穆公嘗如此, 七日而寤. 寤之日, 告公孫支與子輿曰: “我之帝所甚樂. 吾所以久者, 適有所學也. 帝告我: “晉國且大亂, 五世不安. 其後將霸, 未老而死. 霸者之子且令而國男女無別.” 公孫支書而藏之, 秦策於是出. 夫獻公之亂, 文公之霸, 而襄公敗秦師於殽而歸縱淫, 此子之所聞. 今主君之病與之同, 不出三日必閒, 閒必有言也.”
1. 편작(扁鵲) 扁鵲者, 勃海郡鄭人也, 姓秦氏, 名越人. 少時爲人舍長. 舍客長桑君過, 扁鵲獨奇之, 常謹遇之. 長桑君亦知扁鵲非常人也. 出入十餘年, 乃呼扁鵲私坐, 閒與語曰: “我有禁方, 年老, 欲傳與公, 公毋泄.” 扁鵲曰: “敬諾.” 乃出其懷中藥予扁鵲: “飮是以上池之水, 三十日當知物矣.” 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 忽然不見, 殆非人也. 扁鵲以其言飮藥三十日, 視見垣一方人. 以此視病, 盡見五藏癥結, 特以診脈爲名耳. 爲醫或在齊, 或在趙. 在趙者名扁鵲. 當晉昭公時, 諸大夫彊而公族弱, 趙簡子爲大夫, 專國事. 簡子疾, 五日不知人, 大夫皆懼, 於是召扁鵲.
105. 편작창공열전(扁鵲倉公列傳) 1. 편작(扁鵲) 扁鵲者, 勃海郡鄭人也, 姓秦氏, 名越人. 少時爲人舍長. 舍客長桑君過, 扁鵲獨奇之, 常謹遇之. 長桑君亦知扁鵲非常人也. 出入十餘年, 乃呼扁鵲私坐, 閒與語曰: “我有禁方, 年老, 欲傳與公, 公毋泄.” 扁鵲曰: “敬諾.” 乃出其懷中藥予扁鵲: “飮是以上池之水, 三十日當知物矣.” 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 忽然不見, 殆非人也. 扁鵲以其言飮藥三十日, 視見垣一方人. 以此視病, 盡見五藏癥結, 特以診脈爲名耳. 爲醫或在齊, 或在趙. 在趙者名扁鵲. 當晉昭公時, 諸大夫彊而公族弱, 趙簡子爲大夫, 專國事. 簡子疾, 五日不知人, 大夫皆懼, 於是召扁鵲. 2. 扁鵲入視病, 出, 董安於問扁鵲, 扁鵲曰: “血脈治也, 而何怪! 昔秦穆公嘗如此, 七日而寤. 寤之日, 告公孫支與子輿曰: “我之帝所甚..
8. 乃爲衛將軍舍人, 與田仁會, 俱爲舍人, 居門下, 同心相愛. 此二人家貧, 無錢用以事將軍家監, 家監使養惡齧馬. 兩人同床臥, 仁竊言曰: “不知人哉家監也!” 任安曰: “將軍尙不知人, 何乃家監也!” 衛將軍從此兩人過平陽主, 主家令兩人與騎奴同席而食, 此二子拔刀列斷席別坐. 主家皆怪而惡之, 莫敢呵. 其後有詔募擇衛將軍舍人以爲郎, 將軍取舍人中富給者, 令具鞍馬絳衣玉具劍, 欲入奏之. 會賢大夫少府趙禹來過衛將軍, 將軍呼所擧舍人以示趙禹.
7. 임안(任安) 褚先生曰: 臣爲郎時, 聞之曰田仁故與任安相善. 任安, 滎陽人也. 少孤貧困, 爲人將車之長安, 留, 求事爲小吏, 未有因縁也, 因占著名數. 武功, 扶風西界小邑也, 谷口蜀棧道近山. 安以爲武功小邑, 無豪, 易高也, 安留, 代人爲求盜亭父. 後爲亭長. 邑中人民俱出獵, 任安常爲人分麋鹿雉免, 部署老小當壯劇易處, 衆人皆喜, 曰: “無傷也, 任少卿分別平, 有智略.” 明日複合會, 會者數百人. 任少卿曰: “某子甲何爲不來乎?” 諸人皆怪其見之疾也. 其後除爲三老, 擧爲親民, 出爲三百石長, 治民. 坐上行出遊共帳不辦, 斥免.
6. 전인(田仁) 仁以壯健爲衛將軍舍人, 數從擊匈奴. 衛將軍進言仁, 仁爲郎中. 數歲, 爲二千石丞相長史, 失官. 其後使刺擧三河. 上東巡, 仁奏事有辭, 上說, 拜爲京輔都尉. 月餘, 上遷拜爲司直. 數歲, 坐太子事. 時左相自將兵, 令司直田仁主閉守城門, 坐縱太子, 下吏誅死. 仁發兵, 長陵令車千秋上變仁, 仁族死. 陘城今在中山國. 太史公曰: 孔子稱曰: “居是國必聞其政” , 田叔之謂乎! 義不忘賢, 明主之美以救過. 仁與餘善, 餘故竝論之.
5. 魯相初到, 民自言相, 訟王取其財物百餘人. 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 各笞五十, 餘各搏二十, 怒之曰: “王非若主邪? 何自敢言若主!” 魯王聞之大慚, 發中府錢, 使相償之. 相曰: “王自奪之, 使相償之, 是王爲惡而相爲善也. 相毋與償之.” 於是王乃盡償之. 魯王好獵, 相常從入苑中, 王輒休相就館舍, 相出, 常暴坐待王苑外. 王數使人請相休, 終不休, 曰: “我王暴露苑中, 我獨何爲就舍!” 魯王以故不大出遊. 數年, 叔以官卒, 魯以百金祠, 少子仁不受也, 曰: “不以百金傷先人名.”
4. 後數歲, 叔坐法失官. 梁孝王使人殺故吳相袁盎, 景帝召田叔案梁, 具得其事, 還報. 景帝曰: “梁有之乎?” 叔對曰: “死罪! 有之.” 上曰: “其事安在?” 田叔曰: “上毋以梁事爲也.” 上曰: “何也?” 曰: “今梁王不伏誅, 是漢法不行也: 如其伏法, 而太後食不甘味, 臥不安席, 此憂在陛下也.” 景帝大賢之, 以爲魯相.
3. 上曰: “先帝置孟舒雲中十餘年矣, 虜曾一入, 孟舒不能堅守, 毋故士卒戰死者數百人. 長者固殺人乎? 公何以言孟舒爲長者也?” 叔叩頭對曰: “是乃孟舒所以爲長者也. 夫貫高等謀反, 上下明詔, 趙有敢隨張王, 罪三族. 然孟舒自髡鉗, 隨張王敖之所在, 欲以身死之, 豈自知爲雲中守哉! 漢與楚相距, 士卒罷敝. 匈奴冒頓新服北夷, 來爲邊害, 孟舒知士卒罷敝, 不忍出言, 士爭臨城死敵, 如子爲父, 弟爲兄, 以故死者數百人. 孟舒豈故驅戰之哉! 是乃孟舒所以爲長者也.” 於是上曰: “賢哉孟舒!” 複召孟舒以爲雲中守.
2. 是時漢下詔書: “趙有敢隨王者罪三族.” 唯孟舒ㆍ田叔等十餘人赭衣自髡鉗, 稱王家奴, 隨趙王敖至長安. 貫高事明白, 趙王敖得出, 廢爲宣平侯, 乃進言田叔等十餘人. 上盡召見, 與語, 漢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上說, 盡拜爲郡守ㆍ諸侯相. 叔爲漢中守十餘年, 會高后崩, 諸呂作亂, 大臣誅之, 立孝文帝. 孝文帝旣立, 召田叔問之曰: “公知天下長者乎?” 對曰: “臣何足以知之!” 上曰: “公, 長者也, 宜知之.” 叔頓首曰: “故云中守孟舒, 長者也.” 是時孟舒坐虜大入塞盜劫, 雲中尤甚, 免.
1. 전숙(田叔) 田叔者, 趙陘城人也. 其先, 齊田氏苗裔也. 叔喜劍, 學黃老術於樂巨公所. 叔爲人刻廉自喜, 喜遊諸公. 趙人擧之趙相趙午, 午言之趙王張敖所, 趙王以爲郎中. 數歲, 切直廉平, 趙王賢之, 未及遷. 會陳豨反代, 漢七年, 高祖往誅之, 過趙, 趙王張敖自持案進食, 禮恭甚, 高祖箕踞罵之. 是時趙相趙午等數十人皆怒, 謂張王曰: “王事上禮備矣, 今遇王如是, 臣等請爲亂.” 趙王齧指出血, 曰: “先人失國, 微陛下, 臣等當蟲出. 公等奈何言若是! 毋複出口矣!” 於是貫高等曰: “王長者, 不倍德.” 卒私相與謀弑上. 會事發覺, 漢下詔捕趙王及群臣反者. 於是趙午等皆自殺, 唯貫高就繋.
104. 전숙열전(田叔列傳) 1. 전숙(田叔) 田叔者, 趙陘城人也. 其先, 齊田氏苗裔也. 叔喜劍, 學黃老術於樂巨公所. 叔爲人刻廉自喜, 喜遊諸公. 趙人擧之趙相趙午, 午言之趙王張敖所, 趙王以爲郎中. 數歲, 切直廉平, 趙王賢之, 未及遷. 會陳豨反代, 漢七年, 高祖往誅之, 過趙, 趙王張敖自持案進食, 禮恭甚, 高祖箕踞罵之. 是時趙相趙午等數十人皆怒, 謂張王曰: “王事上禮備矣, 今遇王如是, 臣等請爲亂.” 趙王齧指出血, 曰: “先人失國, 微陛下, 臣等當蟲出. 公等奈何言若是! 毋複出口矣!” 於是貫高等曰: “王長者, 不倍德.” 卒私相與謀弑上. 會事發覺, 漢下詔捕趙王及群臣反者. 於是趙午等皆自殺, 唯貫高就繋. 2. 是時漢下詔書: “趙有敢隨王者罪三族.” 唯孟舒ㆍ田叔等十餘人赭衣自髡鉗, 稱王家奴, 隨趙王敖至長安. 貫高事明白, 趙王..
10. 주문(周文) 郎中令周文者, 名仁, 其先故任城人也. 以醫見. 景帝爲太子時, 拜爲舍人, 積功稍遷, 孝文帝時至太中大夫. 景帝初卽位, 拜仁爲郎中令. 仁爲人陰重不泄, 常衣敝補衣溺袴, 期爲不絜淸, 以是得幸. 景帝入臥內, 於後宮袐戲, 仁常在旁. 至景帝崩, 仁尙爲郎中令, 終無所言. 上時問人, 仁曰: “上自察之.” 然亦無所毁. 以此景帝再自幸其家. 家徙陽陵. 上所賜甚多, 然常讓, 不敢受也. 諸侯群臣賂遺, 終無所受. 武帝立, 以爲先帝臣, 重之. 仁乃病免, 以二千石祿歸老, 子孫鹹至大官矣.
9. 직불의(直不疑) 塞侯直不疑者, 南陽人也. 爲郎, 事文帝. 其同舍有告歸, 誤持同舍郎金去, 已而金主覺, 妄意不疑, 不疑謝有之, 買金償. 而告歸者來而歸金, 而前郎亡金者大慚, 以此稱爲長者. 文帝稱擧, 稍遷至太中大夫. 朝廷見, 人或毁曰: “不疑狀貌甚美, 然獨無奈其善盜嫂何也!” 不疑聞, 曰: “我乃無兄.” 然終不自明也. 吳楚反時, 不疑以二千石將兵擊之. 景帝後元年, 拜爲禦史大夫. 天子修吳楚時功, 乃封不疑爲塞侯. 武帝建元年中, 與丞相綰俱以過免. 不疑學老子言. 其所臨, 爲官如故, 唯恐人知其爲吏跡也. 不好立名稱, 稱爲長者. 不疑卒, 子相如代. 孫望, 坐酎金失侯.
8. 其明年, 上廢太子, 誅栗卿之屬. 上以爲綰長者, 不忍, 乃賜綰告歸, 而使郅都治捕栗氏. 旣已, 上立膠東王爲太子, 召綰, 拜爲太子太傅. 久之, 遷爲禦史大夫. 五歲, 代桃侯舍爲丞相, 朝奏事如職所奏. 然自初官以至丞相, 終無可言. 天子以爲敦厚, 可相少主, 尊寵之, 賞賜甚多. 爲丞相三歲, 景帝崩, 武帝立. 建元年中, 丞相以景帝疾時諸官囚多坐不辜者, 而君不任職, 免之. 其後綰卒, 子信代. 坐酎金失侯.
7. 위관(衛綰) 建陵侯衛綰者, 代大陵人也. 綰以戲車爲郎, 事文帝, 功次遷爲中郎將, 醇謹無他. 孝景爲太子時, 召上左右飮, 而綰稱病不行. 文帝且崩時, 屬孝景曰: “綰長者, 善遇之.” 及文帝崩, 景帝立, 歲餘不噍呵綰, 綰日以謹力. 景帝幸上林, 詔中郎將參乘, 還而問曰: “君知所以得參乘乎?” 綰曰: “臣從車士幸得以功次遷爲中郎將, 不自知也.” 上問曰: “吾爲太子時召君, 君不肯來, 何也?” 對曰: “死罪, 實病!” 上賜之劍. 綰曰: “先帝賜臣劍凡六, 劍不敢奉詔.” 上曰: “劍, 人之所施易, 獨至今乎?” 綰曰: “具在.” 上使取六劍, 劍尙盛, 未嘗服也. 郎官有譴, 常蒙其罪, 不與他將爭: 有功, 常讓他將. 上以爲廉, 忠實無他腸, 乃拜綰爲河閒王太傅. 吳楚反, 詔綰爲將, 將河閒兵擊吳楚有功, 拜爲中尉. 三歲, 以軍功, 孝景..
6. 元封四年中, 關東流民二百萬口, 無名數者四十萬, 公卿議欲請徙流民於邊以適之. 上以爲丞相老謹, 不能與其議, 乃賜丞相告歸, 而案禦史大夫以下議爲請者. 丞相慚不任職, 乃上書曰: “慶幸得待罪丞相, 罷駑無以輔治, 城郭倉庫空虛, 民多流亡, 罪當伏斧質, 上不忍致法. 願歸丞相侯印, 乞骸骨歸, 避賢者路.” 天子曰: “倉廩旣空, 民貧流亡, 而君欲請徙之, 搖蕩不安, 動危之, 而辭位, 君欲安歸難乎?” 以書讓慶, 慶甚慚, 遂複視事. 慶文深審謹, 然無他大略, 爲百姓言. 後三歲餘, 太初二年中, 丞相慶卒, 謚爲恬侯. 慶中子德, 慶愛用之, 上以德爲嗣, 代侯. 後爲太常, 坐法當死, 贖免爲庶人. 慶方爲丞相, 諸子孫爲吏更至二千石者十三人. 及慶死後, 稍以罪去, 孝謹益衰矣.
5. 元鼎五年秋, 丞相有罪, 罷. 制詔禦史: “萬石君先帝尊之, 子孫孝, 其以禦史大夫慶爲丞相, 封爲牧丘侯.” 是時漢方南誅兩越, 東擊朝鮮, 北逐匈奴, 西伐大宛, 中國多事. 天子巡狩海內, 修上古神祠, 封禪, 興禮樂. 公家用少, 桑弘羊等致利, 王溫舒之屬峻法, 兒寛等推文學至九卿, 更進用事, 事不關決於丞相, 丞相醇謹而已. 在位九歲, 無能有所匡言. 嘗欲請治上近臣所忠ㆍ九卿鹹宣罪, 不能服, 反受其過, 贖罪.
4. 萬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 長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 扶杖乃能行. 歲餘, 建亦死. 諸子孫鹹孝, 然建最甚, 甚於萬石君. 建爲郎中令, 書奏事, 事下, 建讀之, 曰: “誤書! “馬” 者與尾當五, 今乃四, 不足一. 上譴死矣!” 甚惶恐. 其爲謹愼, 雖他皆如是. 萬石君少子慶爲太僕, 禦出, 上問車中幾馬, 慶以策數馬畢, 擧手曰: “六馬.” 慶於諸子中最爲簡易矣, 然猶如此. 爲齊相, 擧齊國皆慕其家行, 不言而齊國大治, 爲立石相祠. 元狩元年, 上立太子, 選群臣可爲傅者, 慶自沛守爲太子太傅, 七歲遷爲禦史大夫.
3. 建元二年, 郎中令王臧以文學獲罪. 皇太後以爲儒者文多質少, 今萬石君家不言而躬行, 乃以長子建爲郎中令, 少子慶爲內史. 建老白首, 萬石君尙無恙. 建爲郎中令, 每五日洗沐歸謁親, 入子舍, 竊問侍者, 取親中裙厠牏, 身自浣滌, 複與侍者, 不敢令萬石君知, 以爲常. 建爲郎中令, 事有可言, 屛人恣言, 極切: 至廷見, 如不能言者. 是以上乃親尊禮之. 萬石君徙居陵里. 內史慶酔歸, 入外門不下車. 萬石君聞之, 不食. 慶恐, 肉袒請罪, 不許. 擧宗及兄建肉袒, 萬石君讓曰: “內史貴人, 入閭里, 里中長老皆走匿, 而內史坐車中自如, 固當!” 乃謝罷慶. 慶及諸子弟入里門, 趨至家.
2. 孝景帝季年, 萬石君以上大夫祿歸老於家, 以歲時爲朝臣. 過宮門闕, 萬石君必下車趨, 見路馬必式焉. 子孫爲小吏, 來歸謁, 萬石君必朝服見之, 不名. 子孫有過失, 不譙讓, 爲便坐, 對案不食. 然後諸子相責, 因長老肉袒固謝罪, 改之, 乃許. 子孫勝冠者在側, 雖燕居必冠, 申申如也. 僮僕訢訢如也, 唯謹. 上時賜食於家, 必稽首俯伏而食之, 如在上前. 其執喪, 哀戚甚悼. 子孫遵敎, 亦如之. 萬石君家以孝謹聞乎郡國, 雖齊魯諸儒質行, 皆自以爲不及也.
1. 萬石君 石奮만석군 석분 萬石君名奮, 其父趙人也, 姓石氏. 趙亡, 徙居溫. 高祖東擊項籍, 過河內, 時奮年十五, 爲小吏, 侍高祖. 高祖與語, 愛其恭敬, 問曰: “若何有?” 對曰: “奮獨有母, 不幸失明. 家貧. 有姊, 能鼓琴.” 高祖曰: “若能從我乎?” 曰: “願盡力.” 於是高祖召其姊爲美人, 以奮爲中涓, 受書謁, 徙其家長安中戚里, 以姊爲美人故也. 其官至孝文時, 積功勞至大中大夫. 無文學, 恭謹無與比. 文帝時, 東陽侯張相如爲太子太傅, 免. 選可爲傅者, 皆推奮, 奮爲太子太傅. 及孝景卽位, 以爲九卿: 迫近, 憚之, 徙奮爲諸侯相. 奮長子建, 次子甲, 次子乙, 次子慶, 皆以馴行孝謹, 官皆至二千石. 於是景帝曰: “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 人臣尊寵乃集其門.” 號奮爲萬石君.
103. 만석장숙열전(萬石張叔列傳) 1. 萬石君 石奮만석군 석분 萬石君名奮, 其父趙人也, 姓石氏. 趙亡, 徙居溫. 高祖東擊項籍, 過河內, 時奮年十五, 爲小吏, 侍高祖. 高祖與語, 愛其恭敬, 問曰: “若何有?” 對曰: “奮獨有母, 不幸失明. 家貧. 有姊, 能鼓琴.” 高祖曰: “若能從我乎?” 曰: “願盡力.” 於是高祖召其姊爲美人, 以奮爲中涓, 受書謁, 徙其家長安中戚里, 以姊爲美人故也. 其官至孝文時, 積功勞至大中大夫. 無文學, 恭謹無與比. 文帝時, 東陽侯張相如爲太子太傅, 免. 選可爲傅者, 皆推奮, 奮爲太子太傅. 及孝景卽位, 以爲九卿: 迫近, 憚之, 徙奮爲諸侯相. 奮長子建, 次子甲, 次子乙, 次子慶, 皆以馴行孝謹, 官皆至二千石. 於是景帝曰: “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 人臣尊寵乃集其門.” 號奮爲萬石君. 2. 孝景帝季年..
7. 풍당(馮唐) 馮唐者, 其大父趙人. 父徙代. 漢興徙安陵. 唐以孝著, 爲中郎署長, 事文帝. 文帝輦過, 問唐曰: “父老何自爲郎? 家安在?” 唐具以實對. 文帝曰: “吾居代時, 吾尙食監高袪數爲我言趙將李齊之賢, 戰於钜鹿下. 今吾每飯, 意未嘗不在钜鹿也. 父知之乎?” 唐對曰: “尙不如廉頗ㆍ李牧之爲將也.” 上曰: “何以?” 唐曰: “臣大父在趙時, 爲官(卒[率]將, 善李牧. 臣父故爲代相, 善趙將李齊, 知其爲人也.” 上旣聞廉頗ㆍ李牧爲人, 良說, 而搏髀曰: “嗟乎! 吾獨不得廉頗ㆍ李牧時爲吾將, 吾豈憂匈奴哉!” 唐曰: “主臣! 陛下雖得廉頗ㆍ李牧, 弗能用也.” 上怒, 起入禁中. 良久, 召唐讓曰: “公奈何衆辱我, 獨無閒處乎?” 唐謝曰: “鄙人不知忌諱.”
6. 後文帝崩, 景帝立, 釋之恐, 稱病. 欲免去, 懼大誅至: 欲見謝, 則未知何如. 用王生計, 卒見謝, 景帝不過也. 王生者, 善爲黃老言, 處士也. 嘗召居廷中, 三公九卿盡會立, 王生老人, 曰: “吾韤解” , 顧謂張廷尉: “爲我結韤!” 釋之跪而結之. 旣已, 人或謂王生曰: “獨奈何廷辱張廷尉, 使跪結韤?” 王生曰: “吾老且賤, 自度終無益於張廷尉. 張廷尉方今天下名臣, 吾故聊辱廷尉, 使跪結韤, 欲以重之.” 諸公聞之, 賢王生而重張廷尉. 張廷尉事景帝歲餘, 爲淮南王相, 猶尙以前過也. 久之, 釋之卒. 其子曰張摯, 字長公, 官至大夫, 免. 以不能取容當世, 故終身不仕.
5. 其後有人盜高廟坐前玉環, 捕得, 文帝怒, 下廷尉治. 釋之案律盜宗廟服禦物者爲奏, 奏當棄市. 上大怒曰: “人之無道, 乃盜先帝廟器, 吾屬廷尉者, 欲致之族, 而君以法奏之, 非吾所以共承宗廟意也.” 釋之免冠頓首謝曰: “法如是足也. 且罪等, 然以逆順爲差. 今盜宗廟器而族之, 有如萬分之一, 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 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久之, 文帝與太後言之, 乃許廷尉當. 是時, 中尉條侯周亞夫與梁相山都侯王恬開見釋之持議平, 乃結爲親友. 張廷尉由此天下稱之.
4. 頃之, 上行出中渭橋, 有一人從穚下走出, 乘輿馬驚. 於是使騎捕, 屬之廷尉. 釋之治問. 曰: “縣人來, 聞蹕, 匿橋下. 久之, 以爲行已過, 卽出, 見乘輿車騎, 卽走耳.” 廷尉秦當, 一人犯蹕, 當罰金. 文帝怒曰: “此人親驚吾馬, 吾馬賴柔和, 令他馬, 固不敗傷我乎? 而廷尉乃當之罰金!” 釋之曰: “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 是法不信於民也. 且方其時, 上使立誅之則已. 今旣下廷尉, 廷尉, 天下之平也, 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爲輕重, 民安所措其手足? 唯陛下察之.” 良久, 上曰: “廷尉當是也.”
3. 上就車, 召釋之參乘, 徐行, 問釋之秦之敝. 具以質言. 至宮, 上拜釋之爲公車令. 頃之, 太子與梁王共車入朝, 不下司馬門, 於是釋之追止太子ㆍ梁王無得入殿門. 遂劾不下公門不敬, 奏之. 薄太後聞之, 文帝免冠謝曰: “敎兒子不謹.” 薄太後乃使使承詔赦太子ㆍ梁王, 然後得入. 文帝由是奇釋之, 拜爲中大夫. 頃之, 至中郎將. 從行至霸陵, 居北臨厠. 是時愼夫人從, 上指示愼夫人新豊道, 曰: “此走邯鄲道也.” 使愼夫人鼓瑟, 上自倚瑟而歌, 意慘悽悲懷, 顧謂群臣曰: “嗟乎! 以北山石爲槨, 用紵絮斮陳, 蕠漆其閒, 豈可動哉!” 左右皆曰: “善.” 釋之前進曰: “使其中有可欲者, 雖錮南山猶有郄: 使其中無可欲者, 雖無石槨, 又何戚焉!” 文帝稱善. 其後拜釋之爲廷尉.
2. 釋之從行, 登虎圏. 上問上林尉諸禽獸簿, 十餘問, 尉左右視, 盡不能對. 虎圏嗇夫從旁代尉對上所問禽獸簿甚悉, 欲以觀其能口對響應無窮者. 文帝曰: “吏不當若是邪? 尉無賴!” 乃詔釋之拜嗇夫爲上林令. 釋之久之前曰: “陛下以絳侯周勃何如人也?” 上曰: “長者也.” 又複問: “東陽侯張相如何如人也?” 上複曰: “長者.” 釋之曰: “夫絳侯ㆍ東陽侯稱爲長者, 此兩人言事曾不能出口, 豈斅此嗇夫諜諜利口捷給哉! 且秦以任刀筆之吏, 吏爭以亟疾苛察相高, 然其敝徒文具耳, 無惻隱之實. 以故不聞其過, 陵遲而至於二世, 天下土崩. 今陛下以嗇夫口辯而超遷之, 臣恐天下隨風靡靡, 爭爲口辯而無其實. 且下之化上疾於景響, 擧錯不可不審也.” 文帝曰: “善.” 乃止不拜嗇夫.
1. 장석지(張釋之) 張廷尉釋之者, 堵陽人也, 字季. 有兄仲同居. 以訾爲騎郎, 事孝文帝, 十歲不得調, 無所知名. 釋之曰: “久宦減仲之産, 不遂.” 欲自免歸. 中郎將袁盎知其賢, 惜其去, 乃請徙釋之補謁者. 釋之旣朝畢, 因前言便宜事. 文帝曰: “卑之, 毋甚高論, 令今可施行也.” 於是釋之言秦漢之閒事, 秦所以失而漢所以興者久之. 文帝稱善, 乃拜釋之爲謁者僕射.
102. 장석지풍당열전(張釋之馮唐列傳) 1. 장석지(張釋之) 張廷尉釋之者, 堵陽人也, 字季. 有兄仲同居. 以訾爲騎郎, 事孝文帝, 十歲不得調, 無所知名. 釋之曰: “久宦減仲之産, 不遂.” 欲自免歸. 中郎將袁盎知其賢, 惜其去, 乃請徙釋之補謁者. 釋之旣朝畢, 因前言便宜事. 文帝曰: “卑之, 毋甚高論, 令今可施行也.” 於是釋之言秦漢之閒事, 秦所以失而漢所以興者久之. 文帝稱善, 乃拜釋之爲謁者僕射. 2. 釋之從行, 登虎圏. 上問上林尉諸禽獸簿, 十餘問, 尉左右視, 盡不能對. 虎圏嗇夫從旁代尉對上所問禽獸簿甚悉, 欲以觀其能口對響應無窮者. 文帝曰: “吏不當若是邪? 尉無賴!” 乃詔釋之拜嗇夫爲上林令. 釋之久之前曰: “陛下以絳侯周勃何如人也?” 上曰: “長者也.” 又複問: “東陽侯張相如何如人也?” 上複曰: “長者.” 釋之曰: “夫絳..
9. 及袁盎使吳見守, 從史適爲守盎校尉司馬, 乃悉以其裝齎置二石醇醪, 會天寒, 士卒飢渇, 飮酒酔, 西南陬卒皆臥, 司馬夜引袁盎起, 曰: “君可以去矣, 吳王期旦日斬君.” 盎弗信, 曰: “公何爲者?” 司馬曰: “臣故爲從史盜君侍兒者.” 盎乃驚謝曰: “公幸有親, 吾不足以累公.” 司馬曰: “君弟去, 臣亦且亡, 辟吾親, 君何患!” 乃以刀決張, 道從酔卒(直隧[直]出. 司馬與分背, 袁盎解節毛懷之, 杖, 步行七八里, 明, 見梁騎, 騎馳去, 遂歸報. 吳楚已破, 上更以元王子平陸侯禮爲楚王, 袁盎爲楚相. 嘗上書有所言, 不用. 袁盎病免居家, 與閭里浮沈, 相隨行, 鬪雞走狗. 雒陽劇孟嘗過袁盎, 盎善待之.
8. 袁盎具言吳所以反狀, 以錯故, 獨急斬錯以謝吳, 吳兵乃可罷. 其語具在吳事中. 使袁盎爲太常, 竇嬰爲大將軍. 兩人素相與善. 逮吳反. 諸陵長者長安中賢大夫爭附兩人, 車隨者日數百乘. 及晁錯已誅, 袁盎以太常使吳. 吳王欲使將, 不肯. 欲殺之, 使一都尉以五百人圍守盎軍中. 袁盎自其爲吳相時, (嘗有從史嘗盜愛盎侍兒, 盎知之, 弗泄, 遇之如故. 人有告從史, 言“君知爾與侍者通” , 乃亡歸. 袁盎驅自追之, 遂以侍者賜之, 複爲從史.
7. 盎素不好晁錯, 晁錯所居坐, 盎去: 盎坐, 錯亦去: 兩人未嘗同堂語. 及孝文帝崩, 孝景帝卽位, 晁錯爲禦史大夫, 使吏案袁盎受吳王財物, 抵罪, 詔赦以爲庶人. 吳楚反, 聞, 晁錯謂丞史曰: “夫袁盎多受吳王金錢, 專爲蔽匿, 言不反. 今果反, 欲請治盎宜知計謀.” 丞史曰: “事未發, 治之有絶. 今兵西鄕, 治之何益! 且袁盎不宜有謀.” 晁錯猶與未決. 人有告袁盎者, 袁盎恐, 夜見竇嬰, 爲言吳所以反者, 願至上前口對狀. 竇嬰入言上, 上乃召袁盎入見. 晁錯在前, 及盎請辟人賜閒, 錯去, 固恨甚.
6. 盎告歸, 道逢丞相申屠嘉, 下車拜謁, 丞相從車上謝袁盎. 袁盎還, 愧其吏, 乃之丞相舍上謁, 求見丞相. 丞相良久而見之. 盎因跪曰: “願請閒.” 丞相曰: “使君所言公事, 之曹與長史掾議, 吾且奏之: 卽私邪, 吾不受私語.” 袁盎卽跪說曰: “君爲丞相, 自度孰與陳平ㆍ絳侯?” 丞相曰: “吾不如.” 袁盎曰: “善, 君卽自謂不如. 夫陳平ㆍ絳侯輔翼高帝, 定天下, 爲將相, 而誅諸呂, 存劉氏: 君乃爲材官蹶張, 遷爲隊率, 積功至淮陽守, 非有奇計攻城野戰之功. 且陛下從代來, 每朝, 郎官上書疏, 未嘗不止輦受其言, 言不可用置之, 言可受採之, 未嘗不稱善. 何也? 則欲以致天下賢士大夫. 上日聞所不聞, 明所不知, 日益聖智: 君今自閉鉗天下之口而日益愚. 夫以聖主責愚相, 君受禍不久矣.” 丞相乃再拜曰: “嘉鄙野人, 乃不知, 將軍幸敎.” 引入與坐,..
5. 上幸上林, 皇後ㆍ愼夫人從. 其在禁中, 常同席坐. 及坐, 郎署長布席, 袁盎引卻愼夫人坐. 愼夫人怒, 不肯坐. 上亦怒, 起, 入禁中. 盎因前說曰: “臣聞尊卑有序則上下和. 今陛下旣已立後, 愼夫人乃妾, 妾主豈可與同坐哉! 適所以失尊卑矣. 且陛下幸之, 卽厚賜之. 陛下所以爲愼夫人, 適所以禍之. 陛下獨不見“人彘” 乎?” 於是上乃說, 召語愼夫人. 愼夫人賜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數直諫, 不得久居中, 調爲隴西都尉. 仁愛士卒, 士卒皆爭爲死. 遷爲齊相. 徙爲吳相, 辭行, 種謂盎曰: “吳王驕日久, 國多姦. 今苟欲劾治, 彼不上書告君, 卽利劍刺君矣. 南方卑溼, 君能日飮, 毋何, 時說王曰毋反而已. 如此幸得脫.” 盎用種之計, 吳王厚遇盎.
4. 袁盎常引大體慷慨. 宦者趙同以數幸, 常害袁盎, 袁盎患之. 盎兄子種爲常侍騎, 持節夾乘, 說盎曰: “君與鬪, 廷辱之, 使其毁不用.” 孝文帝出, 趙同參乘, 袁盎伏車前曰: “臣聞天子所與共六尺輿者, 皆天下豪英. 今漢雖乏人, 陛下獨奈何與刀鋸餘人載!” 於是上笑, 下趙同. 趙同泣下車. 文帝從霸陵上, 欲西馳下峻阪. 袁盎騎, 竝車擥轡. 上曰: “將軍怯邪?” 盎曰: “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百金之子不騎衡, 聖主不乘危而徼幸. 今陛下騁六騑, 馳下峻山, 如有馬驚車敗, 陛下縱自輕, 奈高廟ㆍ太後何?” 上乃止.
3. 淮南王至雍, 病死, 聞, 上輟食, 哭甚哀. 盎入, 頓首請罪. 上曰: “以不用公言至此.” 盎曰: “上自寛, 此往事, 豈可悔哉! 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 此不足以毁名.” 上曰: “吾高世行三者何事?” 盎曰: “陛下居代時, 太後嘗病, 三年, 陛下不交睫, 不解衣, 湯藥非陛下口所嘗弗進. 夫曾參以布衣猶難之, 今陛下親以王者脩之, 過曾參孝遠矣. 夫諸呂用事, 大臣專制, 然陛下從代乘六傳馳不測之淵, 雖賁育之勇不及陛下. 陛下至代邸, 西向讓天子位者再, 南面讓天子位者三. 夫許由一讓, 而陛下五以天下讓, 過許由四矣. 且陛下遷淮南王, 欲以苦其志, 使改過, 有司衛不謹, 故病死.” 於是上乃解, 曰: “將奈何?” 盎曰: “淮南王有三子, 唯在陛下耳.” 於是文帝立其三子皆爲王. 盎由此名重朝廷.
2. 後朝, 上益莊, 丞相益畏. 已而絳侯望袁盎曰: “吾與而兄善, 今兒廷毁我!” 盎遂不謝. 及絳侯免相之國, 國人上書告以爲反, 徴繋淸室, 宗室諸公莫敢爲言, 唯袁盎明絳侯無罪. 絳侯得釋, 盎頗有力. 絳侯乃大與盎結交. 淮南厲王朝, 殺辟陽侯, 居處驕甚. 袁盎諫曰: “諸侯大驕必生患, 可適削地.” 上弗用. 淮南王益橫. 及棘蒲侯柴武太子謀反事覺, 治, 連淮南王, 淮南王徴, 上因遷之蜀, 轞車傳送. 袁盎時爲中郎將, 乃諫曰: “陛下素驕淮南王, 弗稍禁, 以至此, 今又暴摧折之. 淮南王爲人剛, 如有遇霧露行道死, 陛下竟爲以天下之大弗能容, 有殺弟之名, 奈何?” 上弗聽, 遂行之.
1. 원앙(袁盎) 袁盎者, 楚人也, 字糸. 父故爲群盜, 徙處安陵. 高后時, 盎嘗爲呂祿舍人. 及孝文帝卽位, 盎兄噲任盎爲中郎. 絳侯爲丞相, 朝罷趨出, 意得甚. 上禮之恭, 常自送之. 袁盎進曰: “陛下以丞相何如人?” 上曰: “社稷臣.” 盎曰: “絳侯所謂功臣, 非社稷臣, 社稷臣主在與在, 主亡與亡. 方呂後時, 諸呂用事, 擅相王, 劉氏不絶如帶. 是時絳侯爲太尉, 主兵柄, 弗能正. 呂後崩, 大臣相與共畔諸呂, 太尉主兵, 適會其成功, 所謂功臣, 非社稷臣. 丞相如有驕主色. 陛下謙讓, 臣主失禮, 竊爲陛下不取也.”
101. 원앙조조열전(袁盎鼂錯列傳) 1. 원앙(袁盎) 袁盎者, 楚人也, 字糸. 父故爲群盜, 徙處安陵. 高后時, 盎嘗爲呂祿舍人. 及孝文帝卽位, 盎兄噲任盎爲中郎. 絳侯爲丞相, 朝罷趨出, 意得甚. 上禮之恭, 常自送之. 袁盎進曰: “陛下以丞相何如人?” 上曰: “社稷臣.” 盎曰: “絳侯所謂功臣, 非社稷臣, 社稷臣主在與在, 主亡與亡. 方呂後時, 諸呂用事, 擅相王, 劉氏不絶如帶. 是時絳侯爲太尉, 主兵柄, 弗能正. 呂後崩, 大臣相與共畔諸呂, 太尉主兵, 適會其成功, 所謂功臣, 非社稷臣. 丞相如有驕主色. 陛下謙讓, 臣主失禮, 竊爲陛下不取也.” 2. 後朝, 上益莊, 丞相益畏. 已而絳侯望袁盎曰: “吾與而兄善, 今兒廷毁我!” 盎遂不謝. 及絳侯免相之國, 國人上書告以爲反, 徴繋淸室, 宗室諸公莫敢爲言, 唯袁盎明絳侯無罪. 絳侯得釋, ..
6. 丁公 季布母弟丁公, 爲楚將. 丁公爲項羽逐窘高祖彭城西, 短兵接, 高祖急, 顧丁公曰: “兩賢豈相厄哉!” 於是丁公引兵而還, 漢王遂解去. 及項王滅, 丁公謁見高祖. 高祖以丁公徇軍中, 曰: “丁公爲項王臣不忠, 使項王失天下者, 迺丁公也.” 遂斬丁公, 曰: “使後世爲人臣者無效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