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문집 (9338)
건빵이랑 놀자
長興漁人 得龜如車 獻之府使 府使朴瑺 奇而蓄之衙軒 以爲玩戱 有一客曰 吾聞海中龜鼈腹中 多夜光珠 可剖而取之 瑺之妾玉生者名妓也 善歌琴者石介之女也 亦以唱彈名長安 請瑺殺龜出珠 瑺曰 靈物不可殺 玉生密令其客 剖其腹無物焉 不數月 家室火 玉生二子死 其勸剖之客 及操刀之甕子 相繼而死 邑人皆曰 殺龜之故也 余按龜莢傳 民家得大龜不殺之者果不虛矣
詩人鄭之升 一生愛山水 居龍潭會稽洞 自號會稽山人 結精舍溪邊佳絶處居焉 名其堂曰 叢桂堂 讀書自娛 忽有大龜來居堂前 高廣俱四五尺 其子晦時輩常騎而行 或往或來任而自在 而不離園籬間 有時 林谷深壑 白氣不動 之升曰 吾家老物遁跡于彼乎 童往尋之 果抱負而歸 如是者數年後 之升移居溫陽 因會稽父老問龜消息無形影云
有武夫朴命賢者 萬曆己丑 閒遊大池邊 有一黎魚 其大持殊 潛于菱藻之間 欲取之無網擉之具 探腰間有刮箭之刀 小具狹 杖頭繫其刀 刺之沒刃 魚遂轉身而躍 折其刀而竄 後十七年 乙巳歲 犯律充軍而歸 無聊又閑行于其池上 繫馬柳陰 把鞭而立 忽於池中有浪聲暴起 驚顧之 有一大蛇張兩耳擧頭 截水椽岸直前甚急 命賢欲竄避而勢已迫矣 命賢有勇力 倉卒無物可擊 遂以鞭批其頭蛇沮 命賢側身轉走 鞭之不止 僮僕輩 又擧巨石撞之 蛇卽宛委而薨 大數圍長十餘尺 頭有兩耳 或曰 蛇膽可腊爲藥 刳其腹 見頭下有瞳凸然 以刀決之 中有鐵聲 拔而視之 卽命賢己丑所刺之刮箭刀也 半折而藏其肌矣 俗云 黎魚與蛇交 又曰 黎魚爲蛇 又云 蛇能報仇 是蛇也 十七年之後 能報前身之仇 甚矣其毒也 然蛇靈物也 藏刃身中 至於十七年之久 知其刀主 欲報其仇 亦靈怪
恩津石城之間 有一士人 爲鄕有司 將與鄕人爲講信之議 釀一大瓮 經旬醱醅 甘香裂鼻 黃膏敷寸浮瓮面 遂盛囊上醡 有物在瓮中觸瓢 拔而視之 大蛇如屋椽 盤瓮中而死 擧家驚怖 醜而唾之 瀉其半于溝 未旣而悔之 欲以需藥餌之儲別器 忽有門外乞糧聲 出窺之 有男子患大風瘡 滿面紅瘍如爛熟櫻桃 遂滿酌一瓢與之 其瓢可容十盃 乞人盡傾之 士人曰 若又能一瓢乎 曰 然 復與之 快飮無餘 拽杖渡溪 醉倒溪邊 經一宿 滿體之瘡爛潰 有毛蟲色紅長數寸 開瘡而瀉之 蝡蝡出幾數升 酒醒來告士人 更乞餘瀝 士乃始言其由 傾瓮而與之 旣閱月 乞人來謝 昔日之瘕盡脫 已成新面目矣 自此聞人患斯疾 治以蛇酒必效
有一山氓 貿貿無識 寄人家傭作 方春病疫 經月而起 樵于山 山火初燒 有甘香隨風而至 尋其香入谷中 見大蟒燒死燼中 白肌半坼 芳臭滿山 病餘而起 不覺流涎涑涑 適四顧不見人 乃折枝爲著 開其膚肉如雪 試嘗之 眞絶味也 歸而取鹽醬 密藏草苞置屛處而啗之 累日方盡之 未幾 頰上痒痒 腫脹如胡蘆 針以決之 中無他物 出虱四五升 仍洗塩以油得饒 自此終身 身無虱 只面色黃少紅暈
有大蟒登絶壁 入鶻巢食其雛盡之 鶻盤天引其類 衆鶻漫空 蟒甚巨不可敵 蟒凝然不動 一鶻奪翮長逝 良久 引一靑鳥來 大於燕而小於鳩 從天低翼而下 直坐蟒頭 俄頃 蟒頷脫於樹上 宛委墜地而死 靑鳥搖翮東逝 不知所向 識者曰 海東有名鷹曰海東靑 勇輒過於白松鶻 所謂鷹王者也 大抵 豕食蛇 蛇與豕爲相克 有大蟒懸樹 豕仰首欲嚙之 不得 臥樹下 陽死 連日夜不起 蟒飢甚欲咬 遂掛樹枝 伸其尾 縛豕試引之 去地丈餘 豕猶不動 蟒始下樹縛豕 豕啣其尾 疾走巖石叢林之中 蟒鱗甲盡剝 豕遂恣其噉唶
全羅道寶城郡 有羅君池 中深旁廣 衆泉所匯 每被大蛇牽而入 死者不可勝數 郡人患之 有僧多膂力有義氣 自天冠山來 手持靑褓 赤身入其池 村人疾呼曰 是池有大蛇 願禪師勿入也 僧曰 吾爲此來 遂入池中聳 兩手指天而立 村人出觀之甚衆 俄而 回風吹水 波浪中折 大蛇至矣 先以尾纏僧之腰 呀呀而進 僧兩手在水外 不被蛇縛 以靑褓急籠蛇 扼其吭甚緊蛇解其尾而張 其身長數十尺 大如樑桴矣 僧乃咋頭碎其顱骨 良久蛇薨 曳而出陸 額上有黑字曰羅君 自此無蛇患 而僧上下齒俱割 今寶城人名其池曰 羅君池 盖非獨蛇咬人人必死也 人之咬蛇蛇亦輒蛇 然則人之毒不下於蛇矣
襄陽府東臨大海西接峻嶺 奇巖疊嶂草木蓊蔚 萬曆十八年 有村婦 入山採桑 望見大虎踉躍而前 遂攀高樹以避之 虎來樹下守之 自分終入虎口 俄有大聲駭山震谷 烈風驅之 虎狂顧失措顚沛而走 不數十步 有巨蛇驟逐而呑其虎 入於東海 所過林木摧殘 是年 尹慶祺爲府使親聞婦語
興陽豊安洞 卽余新開野農之所也 萬曆癸丑七月十三日 村人池石同 禹佐守守禾于野中高架上 日初昏 暴雨迅雷 如張千炬烈火 自天官山絶島之間 亘絶大海 駭天震地而來 火焰中有黑物橫空 大風駈之 於是 風拔兩架轉旋而上 隨風高浮 神鬼恍惚 俄頃風定 兩架自中天回旋而落 落于天燈山巓千嶂萬樹之間 去豊安夜宿之地 數十餘里 禹佐守傷右臂 池石同全體無捐 朝視之 自海東截大山長谷 廣皆四五十尺 長數十百里 西入于海 其間所經之地 百圍巨木 如以利刀刈葵蒮然無纖楚 海邊黎老 皆莫知何故也 或曰 龍怒移居 地行而不天行 或曰 龍之行必登天 是非龍也 鰐魚之屬爲之也
萬曆戊午夏五月 大船長十丈 稛載商鹺泊京江龍山 忽大風揚沙 暴雨震雷江浪倒卷 俄有赤龍伸腰橫加船上 俯其首藏江底 稍尾波上 尾端禿而黃 腰大如舟 長可數十尺 蕩簸江流 波起如雪山 滿船之鹺隨波渙散 船覆數日而飜 船人皆咎船主曰 自古航海者 禱於海神 此船之舟慳嗇小費 不聽同舟之言 每過島嶼城隍 衆船皆有香火 而此船獨否 故前者 海龍趁船到蠶頭下 背負覆之 船人多死 今又失全船之鹺 龍山之人聚觀而吐舌 古諺曰 龍性貪好人貨 得無不誣乎 我國人被虜於倭 通貨南蠻 其船如龜甲 上有覆板 飛澇不得投 能出沒海濤 如窒孔之匏 一不塾溺 其中暗黑 非燈晝不見物 大火房有采畦 舟人與妻孥老死舟中 海中多龍蛇( 觸之皆能臧船 其大相類 蛇行枉龍行直 龍形不同 或有角無角 或有翼或如馬 龍蛇之舟中 老少皆 擊鉦焚鷄羽以起臭 縮鼻揚首而走
僧天然過海西之殷栗 白晝無雪氣 忽見中天 黃白兩龍從東西卒起相遇 橫空相鬪 乍前乍却乍低乍昻 白日照之鱗甲燦爛 相映 移時而後 流雲四集如水之趨壑 霹靂電火轟轟硠磕 兩脚大如繩 飛雹隨之 良久 相與藏身解鬪而散 廓然爲晴天 乃知龍者飛物 不必隨雲而動 龍旣動 而雲自隨之也 韓子曰 旣曰龍雲從之也 眞莊言也
公洪道水營 在保寧海上 有亭曰 永保 勢壓滄海 有白龍馬 或出遊海上 騰踔行躡洪漣如平地 其馳騖之狀 電邁風迅 其巤尾駿一如馬 皜皓如霜雪 其俗傳 龍出見則邑有慶 水使必蒙恩賞云 稽之往牒 楚澤之龍 項羽能制而乘之 又曰 澤馬躑卓 又曰 龍馬玩繩而邁紐 今夫是馬也 若有人能羈絏而御之 安知不爲地上龍駒乎
朴同知根培 卽參判梁應鼎之妻父也 居羅州湧眞山下 穿大池畜魚 結華亭處焉 有隣翁饋鯉魚 放之池中 每亭上對客 鯉出池面噞喁 朴公投之食以爲常 如是者五六年後 其鯉潛形深處 不出者亦有年 朴公臨池罵之曰 來鯉 再出 曩者受吾餉饋者五六年 自邇來潛形不出 得無欲爲龍登天乎 若復見者 當射之 自此池中水泂澈 落葉沈于底 必汨之涯浹 其碕岸爲風雨所滌 數年之內盡成白沙地 一日 朴公燕坐亭上 暴至之雨如麻 顚風拔木 忽有一物自池中當楹而上 張唇聳鼻雙角巍巍 遍體紅鱗 爪甲錯崿白髮丈餘 蜿蜿然一大龍 長十餘尺 雲氣四集雷電閃礫 須臾 聳身登天而去 長廊數十楹爲長尾所簸 蕩然空虛矣
余嘗觀猫守鷄于栖下 鷄自落 守鼠于穴 鼠自出 盖爲毒氣所眩也 常異之 頃者 金穎男爲全羅都事 寓僧舍 夜如厠于外 忽爾精神昏眩 仆地氣絶 從者負而人 良久而愈 明日視之 厠外有虎蹲之處 又有搖尾之痕 掃地無塵 乃悟爲虎毒所襲也 同知權懽居憂守墓 夜出外如厠 精神忽迷伏地不省 其奴扶擁而入 少選氣蘇 未知其由 朝而察之 雪中有虎攫拿蹲踞搖尾之跡 虎毒能使不知不見 而氣奪精喪如此 或曰 非毒也倀鬼也 山居野處可患者莫如此) 諺曰 居鄕三畏 蛇也 虎也主倅也
有大蛇纏繞山獐 獐幾斃不得自解 有一山僧過而哀之 揮錫解其蛇 獐遂得活 厥後 每夜有大蛇 盤僧戶外 僧謹避之 一日夜 僧出戶誤踐其蛇 蛇咬其脛 僧全身腫爛不勝毒垂死 寺之僧 別結草幕 移之寺外山側 悶絶不省 忽有獐含一草擦摩其瘡 有頃而蘇 如是者數矣 開目視之 卽前日患蛇之獐也 僧漸愈 擦其草 草方莖葉如眞荏之屬 而不知何草 盖俗名爲眞荏者 方名胡麻子 如白虱 取其汁爲香油 亦能蠲蟲毒 其後長溪君黃廷彧 或患瘡成蟲 塗灰末卽效 廷彧細詰之 醫曰 富平阿藍山有草方莖葉如眞荏 其灰能殺蟲 主治瘡 廷彧所效 豈獐含之草也歟 恩讐報復物亦有焉 豈獨於人哉 且樂以治病 微物亦能有良知 今有人 見雉帶箭 猪逢創 魚受叉皆以松脂塡其創 獲愈 古有蛇含草能治瘡 今獐所含之草不知名 亦宜稱獐含草也 此草無山不生而多生濕地 其枝葉四出 稍頭多細花微紅 狀如蓮實殼
鼬者黃鼠也 畜于穴中 牝牡求食遊穴外 有大蛇入穴盡食三四子 飽盤林中 兩鼬悲號 俄驅大蟾 輾轉至蛇前 以兩木枝對挾蟾腹 使丁尾向蛇口 兩鼬對咬兩木頭甚緊 蟾散溺蛇口數三次 蛇蜿蜿而薨 鼬刳腹出其四子舐之 吁 物亦知報復 以快目前 非但慈愛之天鈞也 能知物性相克亦神矣 人獵雉 雉曾見創 以松脂塡創口矣 又見魚 魚曾逢叉而活 松脂滿創穴矣 亦射猪不死 猪能塗松脂 矢穴創合矣 物性亦靈矣 自知醫藥 豈物之知 亦天之好生之理也矣
故人漫錄 皆經徵驗而著之方策 報恩縣有鄕任座首 獵于山 見一死虎僵臥 呼號不動 投以磧礫 撞以棒挺逼 近之不動 欲試弓箭刀鎗 座首惜傷毛皮止之 有解事者曰 虎死必尾澗首山 非此者非死虎也 座首不聽不射不刀 而使獵人舁之 行數里 虎擧首四顧跳躍而去 隣邑傳笑 凡有笑每事 必曰 報恩座首舁虎也 具有人愛猫 猫入懷中 却之不出 猫遂咬其乳 久不釋 毒氣遍身四體俱黃腫 閱醫書用薄荷已其毒 且六月十三日種竹者 多移根不死 余聞三說怪而不信 及見古誌 虎食狗醉 猫食薄荷醉又曰 六月十三日竹醉日也 移竹不枯 然則非獨人醉於酒 物亦所醉也 南海有竹島多蛇 刈剪者必靴襪乃入也 且南中養筍 惡筍易成 竹或覆以甕 筍長而久猶脆 或値陰雨履日 筍成大蛇 滿甕 誌所謂筍爲蛇者 亦有驗也
嘉靖中 江原道麟蹄縣民 入山採樵遇玄熊 熊乃壓其民 堅臥移晷 民仰見其陰如女人 以爪抓之良久 熊乃喜甚 頹然而臥 持民不釋 民始做男女之懽 熊大愛之 拿入窟中 積大石爲壘 幽之如犴牢 每出 便擧大石如屋者 杜其口 聚細草爲藉 摘山中百果與之 多珍異饒其飢 數日 熊亦神物也 能曉人語 民曰 吾居家食稻粱魚肉 衣繭絲麻綿春夏異服 夜臥有鋪有盖 不食生物 烹飪有釜鼎 不食淡 有塩漿以調味 裁割以刀刃 無此許多物 吾病且死 丐汝幸出我生還 無令枯死巖穴 自此之後 熊入村舍 偸掠黃粱白米酒壅漿缸 如人立戴而來 如牛馬負駄而輸 紬衣錦襖錦褥綵衾 釜鬲 器皿無不畢致 皆可用人間大小具 取足如富家 日得鹿豕獐兎 及民間鷄狗牛羊之肉以餉 陸續不匱 獨不及刀刃利物 民居窟中以熊爲妻 非但免飢寒 能致財用有裕 衣輕煖寢床褥 飽膏粱醉醇醪 列鼎珍羞煙火而食 獨開閉在彼 還家望斷 居三年 知熊信無疑 乃溫辭說之..
洪川民入山薪樵者 忽聞有聲駭山殷谷 屛息陟嶸以望之 有大虎與豪豕鬪 豪豕負隅半身藏岩 張雙牙以當虎 虎乍却乍前 挑戰百合 豕猶據險不動 虎遠邁陽若棄而去者 豕出而四顧 遂還舊穴 虎遂濳從後嶺 刮茅草圓作虎形 抱之以一脚 步以三脚 密臨巖穴 乘其不意 忽作大聲 投虎形茅草於豕前 豕以爲虎 奮牙茅上 不覺離其穴以抵之 虎旣跳踉豕背上 噉其項而殺之 洪川民 聚徒衆而奪食之 虎雖咆哮觸藩啖嚼自若 客觀之曰 非獨虎暴 暴於虎者人也
金堤有一老僧 得一虎子養之 旣長如一歲犢 老僧愛玩呼班童 常與人狎而戱之 一日老僧薪于山 童子泣而奔告曰 班童咆哮拏攫而前 有若咬我者然 老僧深惡之 持劒逐之 虎子怖而走 追磔之不及 斷其跟後 虎子驚而逸 自恣其行止 不復爲人擾 其後 閭里多虎患 逢人輒噉 審其踪缺其後也 乃知爲班童 盖自始與人相狎閃舌磨牙者 有素且備審易制故也 入南原屯德里 聞勸農之呼尋其家 俟於門外 能作人語曰 屯德里勸農勸農 勸農開戶視之 爲其所攫 自此 村間 夜聞屯德里勸農之聲 自知虎至
文化之將校 有柳不知何名者 昔方伯自安岳來到信川 縣官使柳探候 冒夜行 信川文化之間有一嶺 樹木蓊薈 行俓深僻 有虎當蹊張口而立 柳或前或後 虎終不去 所向皆遮前路 柳自度不得免 時曉月初生 見虎口中有物橫之 或匍伏起 以促指其口 柳冒死而進 戒之曰 我今出爾口中物 爾不咬我否 虎頷首起拜呀其口 柳奮臂探口中物拔之 乃長鐵簪也 虎搖尾起拜爲稱謝之狀而去 盖方伯到安岳 妓自客舍出 將食于家 爲虎所呑 長鐵簪乃其首飾也 未幾 柳父死將葬 有虎當其穴 有若禁呵之者 然虎往他山攫其地 有若開穴者然 卽捨前穴 新卜虎攫之地葬之 厥後生柳車達爲丞相 今文化之柳是也
申砬爲北道兵使 爲胡人張宴以餉之 其中老胡 以射獵爲生 多識胡禽獸 申問曰 爾自少射獵于山 胡中有何奇獸 曰 少時逐鹿入白頭山 有一獸 如巨人之立 長數十尺 遍身長毛 披髮至肩 狀貌獰悍 背負一兒 長十餘尺 見奔鹿過前 一躍而攬之 裂其股 以與背兒啗之 胡人伏地隱身得免云 其獸疑是夜叉之類也
韓詩曰 幽乳翠毛零 非翡翠羽也 卽魚山中異獸之毛也 我國多深山巨嶽 山僧多見翠毛掛於高樹上 長數尺 知有巨獸磨肩背憂髮髥之迹也 余謂山中雪深時 埋樹過半 雪消後仰見之 毛在樹上故也 及余栖金剛山 聞巨僧多言 春夏草長之日 獸跡陷泥 塗靑草 傷跡之大過一尺半 東方布帛尺 圓徑一樣 則前後微少大 毛之色靑蒼 長如馬尾 大如細繩 齒決木皮 毛掛樹腰上 長人跂足 引之以斧柯 高不可及也 僧之老於山中者 一未見其形者 未知其何獸也
有一儒士 讀書于山寺 其寺巨刹也 高廊廣庭面勢弘敞 與諸僧月下閑談 夜將午 有大聲裂天跳地 自遠而至 有巨虎大如牛 騰踔直入廊廡竄身 諸僧驚怖失措 俄有一★犭+水 體大如丘陵 逐虎及廊前嚼之 虎不敢抗 大★犭+水嚼虎如猫咬鼠而歸 虎垂頭揚尾 半身入其口 四脚不及地 其★犭+水之傑魁雄偉不可狀 未知爲下等★犭+水也 又有北道堡將 因搜討入山 忽有大虎 狂奔懾竄 蒼黃投巖穴而匿 少頃 有一★犭+水大如狗 全體靑色目如金鈴 逐虎不得捷 佇立良久而去 其狀如圖畵中獅子云 此★犭+水亦不詳何等★犭+水也 余意儒士所見 疑其彪虥也 古書彪虥巨★犭+水能食虎 堡將所見必是狻猊子也 古書狻猊獅子也 出西域 聞其聲虎豹慴伏 能日行三千里 安知西域之獅子 不偶來我北道也 未可知也
蘆嶺在全羅之長城地 嶺下有人 以獵爲業 家畜數十犬 一日大醉歸家 家人盡在田畝 醉倒爐前 衣裾熟於爐 燃燒全體肉臭滿室 群犬聚而啗之盡矣 家人歸視之 驚痛 搏殺群犬殆盡 五六逃入山中 旣嘗人肉之味 思嚙人 於要路蘆叢林中 見人獨過 輒群出而唶之 曳入林中食之 日以爲常 邑人患之 聚衆殲之
嘉靖乙巳之間 國有寃訟 市肆多棄屍 閭巷士女恐悸 平居黑夜怖其空宇 僉知李艤家 漿塩庫中夜有聲 隱隱如鳴饔缸 察其狀 全白而尾腰俱短 喙長數尺盤回彷徨而鳴 擧家婢僕驚惶莫敢近 不知爲何物 咸曰 必是作妖 艤武士也 遂射其喙 錚有聲碎爲片段 白犬挺身而走 盖白缸長數尺 盛塩漿 村犬偸入庫中 納其頭缸口 缸口爲兩耳所關 不復拔故也 擧家抵掌大笑 嘗觀太平廣記有是事 古今奚異哉
吾家有偅僕末石者 性騃年過二十不知己生歲幾許 算不能十 使問之年 曰 吾年前十七今年十六矣 所能只刈薪 而不能計薪十束 只量力輕重而負來 渾家調笑之詰其由 兒時容貌端正 性伶俐出群兒 家長出耘於野 使渠摘覆盆子來 方夏紅子滿林 赤身持筐摘之 有村牛繫其林 爛熟者多在牛下 匍匐而取之 牛驚抵觸之 加之角上而躍之 高十餘丈迸落于地 迷不省 牛益怒 引絶鼻索 觸而躍之 至四五度 肚內外皮三裂 腸腑瀉于地數十長尺 血滿溝洫烏鳥爭啄之 薪者奔告家長來觀之 氣絶久矣 遂抱就川上 洗其腸納肚內 求醫於數里所 縫其裂處 又求醫油全椒生芐於遠村 調和數器 開口而斟之 至夜而甦 數月縫合肌肉復全 自此精神頓迷 其癡騃如此云 後數月 牛主牽牛牧野外 日暮不返 家人往甚之 牛復觸殺之仆林中 烏鷲盡啄腸與目 村犬磔其肉矣 遂縛其牛于樹株 裂四脚巨斧斷其項 吁 向使童子不貪山果 必不見縫腸之患 又使牛主當決腸童子..
成子沆文官也 善相馬 其女婿判官安溱 賣一良馬愛之 喂養倍之 肥澤飛驤 牽過於庭 子沆一見之曰 此馬脊毛逆竪 臟膈離柝 不四朔必死 速賣於市取半直 若滿其價 是欺人也不可 若仍留養 非徒失本價喂養之功歸虛 溱大怪之曰 吾馬肥澤如此 行法如此 朝夕蒭豆不減 表裏有何病 而取半直賣之乎 厥後 四月果 無病而倒死 嘗在堂中 聞墻外馬嘶曰 是馬有某病 不多月而必死 說於主人 後日其馬果死 主人來謝 有宗室某人 買養馬欲示之子沆 子沆在別堂 窄難容馬 立門外嘶數聲 子沆曰 不須見其狀也 聞其聲不久必死 速還其馬 無浪費其價 宗室笑而不信 不數日薨 甚大怪也 其神如此 世以伯樂比之
有人見鷲取野鶴之雛 野鶴盤于中天 大叫一聲 中鶴輻湊滿天 失雛之鶴先逐大鷲 落于田中 衆鶴圍鷲爲圓陣 鷲怒目張距而哧之 衆鶴睢盰莫敢前 良久 一大鶴特秀衆中 自外闊步而進 盤之數匝 忽風驟雨迅 厲脩觜一啄之 鷲仰臆而倒 衆鶴爭趍而啄之 磔其肉盡之 然後 劃然而散
我國人以鼎小鳥爲杜鵑 東人多咏鵑 而皇華集天使之詩 前後賦春物者 未有一句及聞鵑 人皆曰 杜鵑蜀鳥也 宋時啼汴京天津 邵堯夫憂之 我國地寒無杜宇明矣 及杜成令善畵 得中國畵工百禽圖模之中 杜鵑狀如老鳥 不似我國鼎小鳥 東人之疑或釋 及天使朱之蕃來 會鼎小鳥鳴樓伴 問之則曰 相國亦有之 是禽怨禽也 非杜鵑也云 鼎小鳥狀如小鳩 兩翅微赤
有野客會友烹狗 將充盤羞 有一雕下搏廚夫 傷頭面 客曰 此取之甚易 於是拾小石納狗腹而切之 滿一籄矣 置之田中而伺之 雕下田啄之立盡 使健僕荷大杖而進 雕奮翅起 離地不能丈矣 遂一杖而薨 滿座快之
吾里中參判鄭燁作朽木說 恒自贊善作 余未觀之 及吾借醫官元應辰家寓焉 其壁上傅一小紙 其辭曰 夜中有物 燦若星火光 余甚奇之 朝見乃朽木也 噫 朽木一穢物也 得夜則光 徹白日孰能辨其朽木也 余初以爲醫官之作甚奇之 及知鄭時晦之作 余亦無甚異焉
余嘗聞 我國山川阻深 人跡所不到 如秦人武陵處非一 獨妙香山之北 曠世不通人煙 嘉靖隆慶間 有一民 負小犢入無徑之谷 官人知其爲逋民窮詰之 言 有沃野在極深處 牛馬所不到 必須人負駒犢而入 及長而用之 官家使軍官隨之識其路 歷險登頓數日失其路 其民不訐之 官家怒而殺之云 天啓二年 余遊松泉寺 遇一衲名法環 少時登香山香爐峰北望 山岳阻絶 靑冥浩渺之外 或稱 有古香山爲世別界 古人所居 今亦有遁世人濳焉 環樂之 遂嬴松皮柏葉爲糗 尋無媒之墟以入 則杉檜參天 不見日月 蒼蔚之中 無一兎迒猴蹊 遠近闃靜 不聞一鳥聲 往往或闢茅徑以表行徑 北行露宿八日程 不見人家至一處 有粟田依山坡 皆不伐木 只剝皮周數尺 使木立槁 破土 種粟於亂木間 亦無溝澮畦畝 而其粟穗如馬尾 斬木爲高架 積粟其上 處處如千囷萬廩 跨岩截谷起大刹 金碧照爛 皆溫房燠室 有僧百許人 居之 無牛馬車乘 不與內地人相往返 只因..
北道多雄岳巨嶺 摩空蘸洋彌亘數千里 達于南海而窮者 皆自白頭山來 余嘗遊三水郡小農堡 登長慶嶺而望之 則白頭山在胡中 去我界纔數日程 渾體皜皚如雪疊氷斵 魁然傑特 覜睨衆山 諸峰嶙峋撲地 環擁于左右前後者 如嬰兒侍尊丈 莫敢與肩 其山之一枝 蔓于我境爲北道諸山 千里之間無一尖峰 皆長嶺直馳 嶺上皆沮洳沒膝 過鐵嶺南關 始崒峯爲峰巒 邊地之人 潛與胡通貨 來往白頭山隣並 而對國人抵死秘不洩 獨胡僧隨邊卒往覰 細傳其覩記者有之 是山之趾 大江環之 無舟楫不可涉 善游者濳過 山多大風 塵霾之雜汨之兩岸 沙草覆水冪路如經緯 人履此行 蕩撓如乘筏 波濤所激泅泳 爲風所釀化爲石 多孔竅如蜂房 衆水禽卵孵於莎草上土 胡取拾剖殼 盛瓮滋塩 佐朝夕食 胡寇中國 過是山者畏山神 例以雲錦全匹 掛山樹祈★衤+襄而去 胡不敢取 任其雨雪自朽 入其山 山之腰有大池 兩涘之間 一望極目 當天候向暖 天下長翮之鳥 ..
萬曆五年丁丑蚩尤旗出 色黃赤長與天齊 自秋徂冬不滅 其冬大霧連日天地晦塞 或曰 蚩尤旗爲霧而散 萬曆二十四年 有星落于中原武靈縣民家 其大如五斛釜 其落也晶光如月 一夜愰朗 久而後黯淡之色 自外而蝕內 終成一靑石 愚民不解告官 最久 知縣聞之杖其民 發縣民杠以致縣庭 今武靈縣有落星石 萬曆三十六年 有大星落于西方 光色如火盆 不知墜何處其餘光亘天下 散不知幾百曲 夕陽照之 皆如日暈之珥 良久而滅 或曰天狗 或曰枉矢 考之星經 謂飛星也
人之老也 有三反常 哭無淚笑有淚 一反常也 夜無睡晝多睡 二反常也 少年事不忘 中年近年事忘之 三反常也
中國有養漢的 往來遼蘇間 多選年少 客問其年 曰十七 客曰 吾甲年問爾年 年十七 乙年問爾年 年十七 人生長若爾 豈不爲神仙 養漢掌客頰曰 吾年七十 未有知音 今爲這箇奴 才所露 客曰 娼女之諱年天下所同然 豈獨娼女 朝士亦然
坡州有絶倒事 有安姓人班族也 耳聾如全壁 聞人之言恒多笑 笑之者 盖不察其言之何謂 而每以笑先發也 鄕里適有契會 老少儕流多會 安姓人亦往焉 有一親舊 敍寒溫曰 近日平安否 安姓人不能聽 答曰 彼子見人則辱之何也 親舊乃高聲曰 眞以吾子稱之則何如 笑而答曰 是言無怪矣 一座拍掌
近世有丈夫長髥者 家事稍裕 修酒饌以餉賓客 陰與妻約 吾見上客執上髥 見中客執中髥 見下客執下髥 子以三等別具酒饌以餉之 房中密約 或有外人知之者 有下客至 丈夫執下髥 妻薄具酒肴饋之 過三盃 主人曰 家貧酒肴味薄 卽撤之 後有知其事者至 主人執下髥 客曰 請子稍上其手 主人大慚 古今人謂飮酒爲執髥
朴大立新及第爲廣州敎授 有所請 見廣州牧使 牧使文官 傲大立官冷 不自執而飮大立以酒其盃甚巨 大立不辭而盡酌 凡八器 牧使曰 飮無殘滴廣文事也 大立略不愧 但無一辭干請而退 或知其大度 後大立官高品 牧使位不加 大立嚴冬衣褐 夏月斵氷爲巾藏之帽中 及爲咸鏡監司 尹又新爲判官 伏大立椅下 見有水自椅上點滴 初以爲汗 終見流注坐中 怪而問之 大立笑曰 吾不耐暑 每夏月必着氷巾 大立官高年老 或對客放屁不忌 有年少蔭官曰 人放屁臭必惡 何相國之芳臭耶 大立勵聲叱之曰 陋哉若是人 何言耶 古有乞火之兒言於太尉者 有足香之說今復見子矣 蔭官大慚而走 其强直不喜侫如此
萬曆乙巳歲年飢 京外人民多飢死 時人之諺曰 乙巳飢烏窺空厠 言人飢鷄犬亦飢 厠中無遺矢也 至萬曆乙巳水災 東海白鷗爲風所驅 遍於嶺西山谷數百里之外 人多手撲之 時西原縣監李命俊文壯元也 方坐衙中 有海鳥止於庭樹 命俊謂邑吏曰 海鳥無故至山邑 不久必有大水 戒邑吏備水災 未幾 嶺東西大水卒至 五臺山一角崩 人民多凍死 有一處子坐樓上 鷄犬乘屋流而下 呼號乞救 江上人操舟而往 水中失穴之蛇 滿樓如織 纏繞其身 舟人惧而不敢近 回棹而歸 有武人姜仲龍前縣監也 善游不怕水 見江上棺材漂下 游水拯取之 連得四五板 力倦次休 又見一大板在中流 其妾强之 潦水寒冽如氷 波勢甚疾 仲龍挾板未及崖淹而死 遂斵其板而棺之以斂之 命俊先水而備災 仲龍貪財而致死 無他 讀書不讀書之別也
金剛山山峻 地近北 多大雪 每窮冬極沍 積雪埋山 平壑截高嶽 若奔駟之騁康莊 楡岾寺之塔高十丈 塔端尖鐵觸雪馬而欹 其雪之深可想 高城爲郡在金剛山之下 嘉靖中大雪被山 山無路者數月 太守夜夢有神人窺衙門曰 我月出峰之神也 寂照菴之僧 阻雪絶食已五日 願太守活之 覺而異之 召獵人 裹糇粮 跨雪馬尋月出峰 呼寂照菴之僧 僧答於深雪之底 遂穿雪而遺之糧 僧之飢已五日矣
余少時讀書黔川村舍 春漢江江腹不堅 行人多溺死 有一義禁府皂隸 背負米渡江氷陷 半身掛氷上 同行者曰 爾釋其負可活 皂隸曰 爾使我釋此負 其生之苦不如死 俄而 溺水而死 皂隸重米輕死 得無近於零陵哀溺之民歟 其愚陋不足言 而義府皂隸之役 使人少生意 良可寒心哉
萬曆初林植居喪住羅州 時徐益爲茂長縣監臨往弔之 植以貧乏祭米爲辭 益頷之 去不數日 駄白米三百石以輸喪家 植不色難 無辭而受 兩人盖相許莫逆 度量甚宏 而其任俠不畏罪若此 宜夫益之産逆子也
范蠡十九年之間 三致千金而三散之 何耶 易之爻至六而變 六年之後人事當變 財者衆之所欲也 六年之聚人自不散 則天故散之 天之散之禍必及人 不如人自散之爲愈 范蠡智士也 深見天人之理 三六十八 十九在三六之後故也 古人曰 積油生火積肉生喪 皆此理也 昔柳永慶爲領相 八方饋肉充滿棲上 得一死鹿懸之棲外梁上 半夜死鹿能作聲大吼 一家震驚 其有年有赤族之禍 豈不異哉
河東府院君鄭麟趾 幼年喪嚴親 侍寡母貧居 文才卓就 容貌如玉也 常居外舍讀書 至夜艾 隔垣家有處子 容色絶艶 蟬聯茂族也 見美少年讀誦琅琅 心慕之 夜踰墻而來欲逼之 河東正色拒之 處子欲發聲以彰之 河東知其難拒 溫辭諭之曰 子是簪纓家女 吾未有室 家貧母寡 媒行未有應者 雖娶室得美室如子甚難 吾若告母議親 母必喜許之 然後可圖百年之歡 今若一不勝情 於子爲失信之婦 於吾心亦不快 子適他人必有終身之恨 莫如姑濡忍 明日告親 兩家成婚禮 處子甚喜成約而去 河東翌日告母 遷就他室 終賣其庄而絶之 處子懷傷而殞
退溪先生與曺南溟燕坐 退溪曰 酒色人之所好 然酒猶易忽 而色最難忍 康節詩曰 色能使人嗜 亦言其難忽也 子於色何如耶 南溟笑曰 我於色是戰敗將也 勿問可也 退溪曰 余少時欲忍而不能 中年以來頗忍之 不無定力故也 時宋翼弼亦在座 地卑而臨文者也 翼弼曰 鯫生曾有所吟 願見大人之一斤 因誦之曰 玉杯美酒全無影 雪頰微霞乍有痕 無影有痕俱樂意 樂能知戒莫留恩 用意深切 退溪吟誦稱善 南溟笑曰 此詩合爲敗軍將之戒也
有一書生 入山寺讀書 積時月 與同舍僧相昵 僧每朝以盂飯香爐供佛之餘 兼請承旨夫人靈駕 生問其故 僧不答 後日又聞請靈駕如前 更詰之 僧旣與生相款 迺悉言其由曰 始與某承旨相識 欲謁而往 會承旨禁直不還 日暮 仍借門外側室宿 時夏月如晝 不勝情 直入于內 閤門不閉 諸婢交蹠而宿 見床上有一婦人露體而臥 玉色可餐 乘睡而干之 出臥于門外如初 尋聞自內喚婢進沐浴湯 吾未曉而遁 旣明過其門 渾家有哭聲 聞之隣 夫人昨夜繫項而死 未知因某事云 每念節婦因俄而死 是以終身享之耳 生聞之 不僧膽裂 欲拉殺之 力弱恐反遭害 乃誘其僧與之出遊 指高峰曰 此峰奇峰可賞 願伴我登眺 僧偕至極頂 斷崖千尋 其何險截 人跡所不到 生戱謂僧曰 我與爾身長孰優 僧笑曰 秀才焉敢擬我 生請試之 僧背立而準 生遂奮臂推之絶壑 倒落于千尋之下而斃 君子曰 生之殺僧快卽快矣 惜乎 不得聲其罪而正法誅之也 儒生名姜子愼 後..
有李生者美容顔富才氣 於新門外 遇一良家少婦 與親黨宴遊西郊而還 一見便知其國色 仍令童子識其家族 歸而繩諸人 自是心身不自定 厚餉其隣嫗 備酒食邀其友金生爲座客 夜會于司縕里 良家少婦非娼家女易挑也 比其設奇計 誘致之於燈下 見之絶艶豊姿 望之如仙卽之如花 非人間所曾覯 杯行不數巡 忽有呼號搪撞之聲 數十人持槍而來曰 殺人有獄 察家捕其良人 少婦與隣嫗逃跌而走 生亦蒼黃避匿 事不得諧 然而男女之欲 甚可畏哉
金生者少時佚宕 路見良家女立門內 姿容絶麗 圖之未得其便 一日渾舍燕飮郊外 獨留其女守宅 生使人假憲吏衣冠 拏生投其門裏曰 是夫犯禁 授之爾家 失是夫爾家代受其辜 其家無人 有一處子受之 恐致逋播 生佯若出逃者 然處子怕累及渠家 牽生衣幽諸密室而守 生得遂其欲
漢陽有寒士 名韓將軍 歲時拜親黨于駱山洞 夜渡仁壽橋 見川中有光閃爍如今 謂牽馬僕曰 爾亦察其光乎 必生金也 僕曰 有之 聞生金易竄 捕之者必脫褌襲之 生下馬脫褌入水捕之 不付僕懷之歸 衣裳盡凍矣 開而視之不見金 有狗矢在焉 生歎曰 歇福之人生金化爲狗矢 翌夜又往川邊察之 有長廊燈火從窓隙照水
吾家有婢名宮梅 自順天來 嘗居海邊善游 與同伴能入海取鰒 海中及底 夏寒冬暖 雖嚴沍猶可赤身投水 其入也帶匏持刀 入海心久不通氣息 加匏膺腹時 時出波心上 通息鼻聲如嘯 其刀懸環玲 海中多惡魚 魚畏金鐵 見人投水鎔牙而來 及聞環玲聲驚怖而走 其同伴一女 能入深海底 多得大鰒 取直必倍 需於官家無罰 凡取鰒必滿十成一串 十串成一帖 數不準 公私不取 女入海有大魚張口而進 聞玲聲却走 女已得九鰒 怖不敢復入 其父母曰 如復得一鰒方滿一串 怖寒不入海乎 而不給需官私乎 是而怠何乎 女怒曰 俄間海入視怪物 敢復怖불入 豈吾怕寒 父母過我以惰 死何辭 遂鳴玲而入 俄而 海浪回旋漓沫上升 女爲巨魚所呑 終不得出 權俊爲順天府使 使漁人入海 有巨鰐脇脅出腸 與巨鰐戰于海底 艱以攀船數日乃死 昔又有御史巡邊 水使張水嬉 令沒人得鰒盈盤以爲歡 沒人未久顚沛而還 攀船舷未及登 呀呀而笑 舟人察之 其腰下已..
寶城人有來京城者 自泮漁汰欲貸貨於市 遠客罕相識不肯與 聞市中積貨者 請以月計利倍償之 成契券以相約曰 吾地有得寧之野 水田甚膏可播耕二百石 請以此爲典 貸綿布一千匹 某月當償二千匹 過是期宣訟之官以律繩之 市人樂而許之 後過期不償布 市人下寶城尋之 寶城之人 捧腹大笑曰 吾地本無是人 得寧者海名也 若以此播種 奚止二百石哉 泮漁魚名也 請問之海中 市人空手而還 昔呂不韋借春秋 楊雄擬周易 王通效論語 王莽做周禮 弓裔作佛書 皆此類也
李叔男名將也 志操淸白 居官若秋毫不犯 但性甚暴 奴僕有罪輒射之 奴使馬馬背有瘡卽取刀剝 奴背皮大小如馬瘡曰 物與人何異 嘗一日食鰣魚多鯁 鯁甚勁其脊骨尤勁 叔男不細嚼而嚥之 脊骨橫喉間 卽取弓弦酸其絲 手持一端 喉呑一端 引手拔其弦 魚脊結弦絲而出 肉臠片裂 鰣魚脊赤血如注 將水嗽之色不變 卽復食其魚盡之
龜城窟岩寺有一僧頗有膂力 善脚觝自以爲人莫與競 有客自北道 一健馬馱海菜過其寺投宿 衣破衣面目黧 僧視之傲如曰 客能與我脚觝乎 我負 我與客布十五端 客負 客與我一馱海菜 客曰 吾不辭脚觝 且路上困飢 有何興與人較力 僧猶挑戰不已 客終不應 明朝客駈馬出門而去 僧憑短墻指客曰 怯哉客 怕我不敢脚觝 雖溺水亦爛死客 客怒 繫馬於樹枝 復入謂僧曰 吾不欲與上人較力 上人謂我爛死溺水 不能無介 然請與我決雌雄 上人能內交脚我乎 能外交脚我乎 能背我乎 能狂我乎 唯爾所能 遂以一掌擎僧腹 一掌拉僧背 橫擧肩上 僧如蝦蟆張四支 客曰 貰汝死片時 當令辛苦數月而死可乎 爾願爲 僧不答 客曰 我厚恕暫死免 是數月辛苦死乎 遂投諸石礎間 僧肩骨半蹙 客拂袖而去曰 止雪憤 而不欲爾十五布 仍駈馬而去 後數月僧死
井邑龍安咸悅三邑之間有廣場 每年中元日 湖南一道有膂力者 裹糧而往較角觝之戱 有一僧膂力絶倫一道之人 盡屈 終日戰莫與敵 遂擅場而罷 有京師書生觀而壯之 仍與結懽問所如 將向京師 書生與之同路 欲資之備不虞 至分岐之路 其路一向京師 一向慶尙 有年少儒生瘦憊纖弱 只帶三尺童向慶尙路 書生與僧取京路北上 儒生駐馬呼曰 僧來 僧藐之不聽而行 儒生益怒曰 僧乎爾敢不來 令童拽耳而來 僧以錫杖挑童兩腿間 躍丈許而落 童呼泣 僧遂大呼而進 書生意此僧必虀粉 我當力解之 僧旣與儒生遇 儒生劃拉僧仆地 以足蹍其項 奪僧錫杖恣其推撲 僧不敢措一手一足 但攫地頓面而已 書生疾趨解亂曰 此僧累日同行必事極好 偶失禮於左右 願爲我饒之哀乞 儒士曰 初欲殺之 爲賢友貸爾死 自今愼勿恃力凌人 僧整而走曰 吾平生所當無敵 不料今日卒困於一羸儒 微措大幾爲路邊枯骸 自古兵敗於驕患生於所忽 吾過矣吾過矣
有一寒生 無名氏者 洪州牧使之子也 其父多歷州郡 而生自少不學 屢享專城之餉 意驕日爽 每慣於責下自奉之計 新到洪州水陸之羞 充溢方丈 而拏致衙門之吏 訊之庭下曰 觀此盤羞 謂我何處下箸 吏對曰 此外無他異産 水則魚鰕之屬百簇 山則獐鹿豕雉無不具 小人何敢侮新官 低仰饌品乎 生不聽 命之杖五十 其後父歿 零丁貧賤 弊衣罷馬 帶一小童適遠也 會天雨道濘 馬陷泥中 弱童力不支 將墮于黃汚 忽有行路一人執其靮而拔之 生心德之察其面目 乃前日洪州庭受杖之吏也 生意欲致謝心面俱怍 佯若不知不謝而去 吁 凡人不自勖其身 而藉父兄之勢 以自多 其終也不陷於泥中者幾希矣 戒之哉
東皐崔岦於文少許可 嘗以質正官赴京 李栗谷與鄭澈聯鏣並訪 詩人李達携酒亦至 仍坐談敍 達目栗谷曰 公賦別章否 栗谷出諸袖而示之 詩曰 幽意忽怊悵 秋風生遠林 那堪抱歸興 更値別知音 路夐川原闊 天高雨露深 回程報殊渥 邦慶動宸心 岦一瞥看過 却置席邊 澈曰 叔獻之詩何如 岦曰 頃日盧相以善於策文仰答 聖問 盖其長於策文故也 澈曰 此令爲文 根於性理 豈容易哉 岦笑曰 學力吾未知也 若詞翰安得望吾門墻 其自負驕亢如此 叔獻卽栗谷字也
自古文章之士 生並一世名聲相軋者 必有凌駕詆訾之患 不但文章也 道學者亦相驕傲 其害尤有甚焉 韓退之送孟東野序 歷數古今能鳴者 於當世只稱李翶張籍 而不及柳宗元 彼翶籍之詩 果能高於宗元歟 其言不公如是 東坡獨步一世 世之人莫有軋己者 而獨程子義理之學 與己分門 天下之論歸之者半焉 東坡之排程 非獨傲之 實出於忌之也 後之右程如朱夫子 其斥蘇無有餘力 亦獨何心哉 蘇之放達 雖越於準繩 至曰甚於申韓者亦不寃乎 近世天朝之何大復李空同 我朝之鄭湖陰申企齋 並生一時 才名相埒 若如東野之龍 退之之雲 上下四方無不相和 則豈非當世之可樂 其兩不相客忌剋而疵點 不待後世之公議者何耶 獨王弇州李滄溟懲于玆 相資爲勢相易爲譽 其稱引大過者 亦不出於公心 雖曰彼善於此 豈無世之定論乎 至如退溪南溟 俱是東國之儒宗 其道學節義橫絶萬古並享太學 夫誰曰不可 而矛盾之議 起於多口 所謂兩家子弟才智下者非耶
我國人生于偏方 雖憑方冊粗識文義 與邯鄲之步 遼東之豕奚異焉 左傳曰 矢貫余手及肘 余折而御 臆見以爲拔而折其詩也 壬辰之亂遇天兵一人 指其面痕曰 平壤之戰 箭貫于面 欲拔而棄之則血瀉箭穴 未久眩迷而仆 折其半矢而棄之 留半矢于面 殊死戰斬倭二級 歸陣拔其鏃 以藥塞其瘡 得不死云 盖戰士之法 自古然矣 臨陣者不可不學 余始聞而奇之 乃悟左傳之記不誣也
申俔字罄而多膂力 其先有書生 膂力絶倫 所私妓三十里外 每晡食後如其家而宿 其行也坐野中便旋 有大虎跨背上 生徐曰 老漢何爲於吾背 遂以手從後握其尾 過首上倒擲于地 虎卽斃 俔才魯不能文 又不肯業武 所遊皆名士 食榛子海松子以指碎去其殼 未常以齒 李覺肥大身重數百斤 俔坐之一掌上 如弄瓦 友人家墻外 積室大材百餘株 欲入墻內 一株當用五六人力 方欲乞諸隣 俔曰 我爲爾獨輸之 遂從墻外擧而投之墻內如弓激箭 木頭槍庭中成坎 皆深數尺 朝家聞其勇選爲宣傳官 大駕儀仗有交龍大旗 必擇健馬一力士 騎而捧其杠 六面皆用長繩引之 重過數百斤長白餘尺 俔獨手揮之 旗脚生風
權節始生也 兩手之八指皆騈 父母就四指中 各割開一處 令兩兩相騈 梢長膂力絶倫 擧兩磨石爲毬 亂擲於列甕間 高皆十丈 乍騰乍下沒如飛 而甕不破 每食榛子海松子胡桃子 皆用兩掌磨碎取其實 嘗遊山寺 見僧坐廚燃薪 兩手引柴木絶之 絶處如刀割 權取其冠一手擧屋柱 一手納冠於礎間 僧兩手擧之而不能出其冠 慨然而泣 權復以一手擧柱 一手拔其冠以與之 權未冠時 有親族使美女 問候于大夫人前 權擧屋柱納其裳裔 女甚愁 權有妹膂力相等 擧其柱而拔其裳 及其老也 疊沙器足十圍 以一指彈之 指血足不碎 嘆曰 嗟乎吾老矣 少時一指彈之 砂器一指彈之 砂器足無全者 今梡足不缺 而指先血矣 以文科官至弘文館校理 惠莊大王以潛邸有大志 日臨其第 權佯狂以見志
趙莫從者 長安俠士也 勇絶代 有小牖甚狹僅圍一身 在人家重屋上高數丈餘 莫從從外超上臥入牖內 如箭透鵠 韓績者 吾巷中人也 崇禮門之南 甎階數十百級上設紅門 績從下超入門內 崇禮門之內石城 有小石作蟾頭出外 以通門樓溝水 才容半足 其上有高墻築甎高丈餘 其下石城如削高數十丈 績垂身履其蟾頭呼路人曰 活我活我 樵童積薪 其下待其墜 績高聲踴身 飛入樓中 行路人聚觀皆嘖嘖吐舌 又於嘉靖中 有安景務者 有曠世之勇 而略示人以小勇 其大勇則不衒於衆 嘗與客遊大川邊 客對碁局 戱指川中小石出沒心者曰 世稱君多勇 能超坐此石乎 盖相距數十丈而過 不及皆沒深潭 景務笑曰 吾非有翼安敢坐此石 客爭碁訖失景務所在 顧視已坐石上矣 又有高樓臨不測深淵 其淵黝碧 有箭飛著樓椽 衆使景務拔之 景務坐樓中方席 上超攀其椽拔其箭 復擲入樓中席次 如飛鳥之捷 人皆見之慄魄 其時大雪有人曉行鐘樓街 見有人數跡在小廣通..
申末舟叔舟之弟 卽先君外先祖也 登第歷敡淸班 及叔舟佐惠莊大王封首勳 末舟謝病歸淳昌 號其亭曰歸來 終老焉 少時驍勇絶倫 以九尺長屛周其身僅容支體 一超而越其屛 其奴有乍作者 亦自屛外超入屛內 衆皆愕眙 當時以勇名者莫或能之 其玄孫應澹勇亦寡儔 身長八尺 頂上加高冠尺餘 冠上加衡木亦尺餘 應澹雀立不動 一踊而超過其木 擧世以勇稱者皆莫及焉 少時西郊慕華館禱雨 長安巫女擇年少盛容 飾高棚結綵分隊而將事 都中人多觀之 輕儇俠少有勇力者數十人 集衆娼大宴于大池邊 聞應澹勇力絶世 盡禮貌邀迎之 至則擧高盤對觥 侑之以珍羞美酒 各試以跋距之才 或超過兩石瓮其間數丈 或超過三牛五牛飄忽如飛 請應澹曰 子能超幾牛 曰 可超八牛 於是 騈立八牛奮身一踊 過七牛蹙第八牛 牛脊折而仆 衆俠觀之目動 遂羅拜迎坐 擇兩娼容態絶美者薦之 仍請留宿 將以夜遊 應澹曰 吾偶來于此元非若屬 遂大醉拂衣挾兩娼同騎而去 ..
金誠一爲羅州牧使 暗行御史宿於州入林植家 植密通於府 誠一整冠帶伺候於客舍大廳 盛備盤羞使給植 紿稱私饌而進之 使人相繼傳語 探御史就寢 始解衣冠歸私室 誠一剛直不屈於人爲第一 非畏御史也 直以人臣敬王人 其禮當如是也 及金汝岉乂以巡撫御史 先文行入羅州 誠一終日伺候客舍 汝岉行路入族人家酣暢 犯夜入州 誠一曰 御史先宣王命後及私親可也 何敢委君命於草野 我邊臣也 日暮城門不可開 戒下史閉城門 去溝橋而待之 御史夜入見拒闕去橋大驚 關吏受錀於府使 開關下橋而後入 汝岉旣入據舘 盡刑禮兵吏 或者曰 昔周亞夫不納天子 誠一有所受之 或者曰 王人臨下邑 人臣之禮不敢如是 汝岉刑之爲得體 以余論之 誠一是汝岉非 左右傳曰 以君命越疆而使 未致使而私飮酒不敬 誠一其知春秋之義者乎
余爲黃海道觀察使時 有吾乂浦萬戶 李太學士廷龜之族 李爲之致辭慇懃 余巡到其鎭 試講兵書 至吳子軍中夜驚喧譁 疑問喧譁者何也 問再三 萬戶不能對 流汗被面衣帽皆戰 傍有審藥憐之 密言曰 此行將發下人之聲何如 時余將行命三吹角 萬戶始拭汗斂袵而對曰 使行三吹角之義也 武夫之不學如此 可笑
我國雖貧 平時官人者 各有騎從 自經亂離 公私不成模樣 近者吏曹差祭 多托於病不往差 常患乏人 例臨期頒名帖 有一習讀爲官者 差陵享執事 日晩不來 會天大雨 齋郞令守僕伺侯山路 終其日侯之 不見官人來 日將曛 有被蓑笠者背負一褚而來 僕問之曰 祭官至今不來 路上莫有官人來耶 其人曰 今當來爾勿侯 至紅門前 其人褫蓑卸擔披 褚出團領紗帽鞾帶改容貌而入 卽官人也 自言 吏曹差帖至於今朝 我是遐鄕武官 旅宦京師 只一馬一僕 昨以芻蕘俱未還 與其不祭獲罪 無寧擔負而步往 聞之者莫不惻之 余麗中朝有冷官 多以朝官朝服步於路 子美之借駿朝天 亦奢矣 況我國習讀乎 寒人旅宦之苦 良可憐哉
己卯士禍之後 士皆以拘檢爲忌放逸爲上 意在避其禍 金弘度未釋褐出于江亭鍊業 方天日極暑 脫衣冠赤身登樹而坐 時東湖暇日 文士自讀書堂 方船載妓鼓吹 漫江而下 訪弘度於江舍 見人裸體登樹者 問之則弘度也 於是 喚弘度上船 取冠與帶 加之弘度裸體而不衣曰 衣冠不可廢 舟中之人不忍視 而弘度傍若無人 及其登第 亦入讀書堂之選 其日課之制所對策危言讒論 皆觸常時所極諱 東湖同賜暇日之官 勸弘度以酒 乘其醉倒 盡刪其直論 而流傳之策篇終十條 令人毛髮皆竦 其人之意氣可想 弘度之始生也 有神人見其夢曰 此兒生名歸甲 及其竄死甲山 方始知歸甲者 謂死於甲山也 噫
申企齋光漢文才早成 總丱時製詩求斤正于先覺 納之舍人司 舍人方在凝香閣 與佳妓共依朱欄 以盤中玉砂戱投蓮池雙彩鴨以較其中 此時少吏以其詩進舍人笑曰 此間有佳味甚好 吾不可考爾詩 企齋甚頗艶之 自矢于中 平生當作舍人 後等第 適其時申用漑爲丞相 企齋之堂叔父也 於法當避 終不得舍人 爲平生一大恨 舍人司古風非先生不許參宴 或有非先生冒入者 胥吏欄道而不納 判書李尙毅餞客于郊時 舍人曁先生別列筵而觴 尙毅馳過其前 舍人遣吏邀之 尙毅使人辭曰 鄙生氣不平 請令犬兒代 盖已未經是官 而其子志完已經先生故也 時人以尙毅爲知言
萬曆中官人崔雲遇者家江陵 于暮之春 花柳姸芳風日和淸 擧家遊襄陽之牛岩島 張欒幕列樽俎 笙歌並奏 酒微酣 不勝其興 遂放舟泛于海 盤旋島下 是島奇石錯峙 綸組揚風 金沙銀礫百丈澈底 可樂也 俄而 忽有一陣颶風自水底湧起 驚濤觸天 檣棹傾仄 盡落於馮夷之窟 崔之一子 獨留島上 氣不愜不與同舟 其父母兄弟妹婿皆掩於水底 崔於島上望之擗踊 欲褰裳赴海 有客一人士人也 挽而止之曰 君未學泅 等死何益 我當援之 遂解衣投海 捽其父而出之 拉其母而出之 又求其兄又求其弟 良久皆得生 最後覓妹婿 終莫知所之 自此 崔生之待客 如天地父母 而獨妹婿之家怨之 以爲急難之際 猶存形跡不先其極之也 聞者非之曰 人若不知足 委之天可也
鄭大司憲協 幼時新婚着新衣 與友生同佳雲谷書院 至樓院見乞兒嬴體寒戰幾死 遂脫綿 紬新襖衣之 使家僮養之家 衆或笑之或奇之 後兒在其家八歲而死 壬辰之亂 避寇西山 寇日來侵 欲入海島以紓患 至津頭船小而爭之者衆 申欽李壽俊 諸士族百餘口皆渡 協自度渾家不得盡渡 先渡亡弟妻子于江華 獨與己妻子留于津上 去敵陣咫尺 幸而得免 人以鄧伯道比之 李壽俊於甲午年 擧國餓殍之時 聚白米五十餘石 與亡兄妻子及諸弟家屬 百口同爨 皆仰壽俊糊口 其卒也 獨子病飢而死 吁 士窮見節義 協與壽俊豈尋常人 皆余少時友也 壽俊官至通情大夫 自號志范 慕范仲淹義庄事也
黃璘判書黃琳之兄也 以善作論柵策於墻屋 卒枉於中書 於楊州有業 構小亭手植海松樹于庭 年五十四 村人皆止之曰 海松晩成 不可以數十年期 此嘗年之手植者哉 璘曰 陀師磨杵 愚公移山 皆老而不替 人事難必 不可以老自盡 況雖不逮吾 爲他日子孫計 亦非惡事 及年八十終 海松之大已成圍 食秋實者累歲矣 今夫人未老 志氣先頹 非徒其歲不遠 殊非作事耐久之道 亦是譬世人之惰也
牙山之縣 有鶴棲于村傍大樹 卵未啄抱 村兒取而戱之 剖其卵羽毛已成 村老呵之 俾還其巢 雛已薨矣 雌雄見其卵破雛死 悲鳴不已 一守其巢 一遠逝不反 三四日後還 久之其雛復活 出卵齊鳴 村老異之 往窺其巢 中有靑石明熒可愛 遂取來篋之 村老之子武士也 差從事官赴燕京 懸其石以衒市 胡商翫而奇之曰 爾從何得此 曰 得諸鶴巢 胡商請以千金貨之金未準 將賕之市 願十襲深藏而待之 武士大喜 將淸水淨洗之 沙而磨其垢 有痕凸若鸜鵒目 用悼石軋去之 彩錦作褓重裹之 文木造櫝緘鎖之 以待之 胡商準其價而來 發視之 大驚曰 是石數日來失其精 今無用矣 何異於一片甎乎 武士曰 何哉 曰 是石出西海流沙之域 名還魂石 置之死人懷中立甦 今以沙石軋去其目 神精喪矣 將焉用之 惜哉 雖然絶域之寶 非人力所致 欲取爲無用之翫耳 遂以十金償之 武士嗟悼彌日 失千金只售十金而還
閔山者 吾外家庶孼也 居市井 常閒遊鐘樓街 有一人着破草笠背負一草帒 衣以百結故絮 卸裝樓柱礎常而憩 天方雨露少人 山見其所負極重鼻息甚促 密察之 滿帒皆是黃金 於是牢約勿移他所 亦不引歸其家 遍貸市上出萬疋布 相易於路上而去 因此富甲長安 所與婚媾皆宗室士族 子孫皆爲達官 卽今鍾街有亂市之禁以此也 或曰 敝衣破笠者神也非人也
申石山者漢京賤人也 隨奉表使赴燕 家貧赤手而行 至遼東 夜中遺矢于外 見暗中有光的的 將淨後 木枝披其沙 有一物如角者數尺 異而取之藏之橐中 至玉河舘 懸之梁上 有一舘夫熟視之 密相附耳語 其後引衆商出入 互視之無不駭視 石山不知爲何物 而高其價呼百萬 商人下其價以十萬買之 猶有喜色溢面 石山旣鬻 密問其舘夫曰 始我知其寶 果不知所以貴 曰是蛇角也 皇后無子問太醫 得蛇角一對佩之 實宜男第一方也 大內得其一 未求其雙 懸購百萬未有應者 今乃於子手得之 石山聞之懷其賤賣 以十萬貿綵段 駄重不得盡輸而歸 遂成契券輸之節使之行 歷四五載不絶 乃致京城爲甲富 其子孫有官至節度使
李華宗善華語 譯官之翹楚也 嘗赴燕至盤山 時夏月靑泥滿野 有淸流一條涓涓 自靑泥中出 遂按其泥以匯之掬而飮之 私自怪彌坰混水有何淸流若斯 尋其源得一大骨如臂者 洗而藏之橐中 至北京 於開市日 置其骨於座前 衆商咸聚而觀 一老商曰 此價幾何 宗華曰 價三萬 商人怒曰 勿戱 試直言之 華宗曰五萬 商人猶冷笑 華宗始覺其極貴 陽曰 豈有價 試傾城而來 卒以十萬酬之 商人歡喜而去 華宗追問曰 吾只知其貴而不知用於何所 試言之 商人遂以鋸斷其上下取中節劈之 得一赤大於栗 光彩炯愰 洞射一庭 其圓極均 置之平板 終日轉不定 商曰 此珠藏於火龍骨節中 日者皇后禮服初成 無綴紐圓珠 求龍珠以五十萬大索天下 不得 今始得其眞矣 華宗得十萬金爲甲富 子孫今爲巨族
黃汝巘不拘小節喜任俠 坐贓竄絶裔 行期甚迫 而略不治行李 家人親屬皆爲之結束諸需 汝巘止之曰 不必乃爾 自有治行者 不齎一橐糧一篝衣而行 及其登程也 有一士大夫備供帳車馬 僕從行路宿留之資 邊上計活之具 無不畢呈 至配所營巨室充産業 其富殷一如京第 終始不少衰 親舊亦莫知其由也
洪相國暹新進時 罹士禍受刑 殿庭至百五十杖 流之南荒 至公州錦江 路有朝京赴試之儒 聞暹舁至江上 咸聚觀之 有一儒自南來者 半卷紅袖跌宕人也 來觀之垂涕曰 吾聞京師有洪暹者 當代有名佳士也 以何罪而至斯 此其君子應擧之時也 遂回馬首不赴試而還 詰其名乃林亨秀也 吁 人之慕名利 猶魚之慕香餌 釣者投餌魚皆驚散 始決然往者 終幡然而來 未免懸于釣 無他 愛其之香也 洪暹不懲 終取相 林亨秀不懲 應試而被禍網 名利之欺人 何異於香餌之欺魚哉
金韞少時有才名 屢擧不中 行年四十五 喟然歎曰 少時常擬登第後 由槐院入翰院 歷承政注書 次第履弘文館南床 故惟恐不幸中壯元 不得爲參下淸職 今者年老蹭蹬 屢試而不捷 雖賜之壯元 亦所不辭 後登第 以兵曹佐郞終
昔恭憲大王 親臨瑞葱臺 詩文武臣騎射及製述 繫御乘馬于帳殿前 將以賞居魁者 文武各一匹 時文官南應雲 文武具非絶藝 而兩試皆爲冠 拜受兩馬 左右各牽一馬出 誇之朝中曰 當今文章則鄭士龍申光漢 妙射則李夢麟 非但一時稱第一 曠世亦無雙 而今日則皆讓於吾 吾之文武全材何如也 擧朝皆以爲異事
朴光祐爲及第第二 於闕內遇一先生 呼新來使之納名 倒啣曰祐光朴 先生曰 爾勿恨爲第二 蘇東坡爲第二及第 南袞爲第二及第 言訖使之進 光祐問下人先生爲誰 卽修撰金馹孫也 余於新及第 路街三日 祐先生朴弘老 弘老曰 老新來何往而今始爲及第 余答曰 在前恐爲第二 故忍而到今也 弘奴大笑叩鐙而去曰 除雜放氣新來進 盖弘耆是余同年進士 早爲第二及第 余時年三十一而壯元及第 納名倒啣以退爲進 以雜言爲雜放氣 皆古風也 後弘老改名弘耉
興陽人柳忠信 將斷時占方書 贈吾伯氏曰 吾昔因此冊 見困於人不細 更不推此占 玆以奉贈 詰其由 笑而不答 强之則曰 少時學此占于鄕先生 持以上京宿于路店舍 主人妻有姿容遂心凝目成 推此冊卦之 得玉女相逢之辭 心甚喜 乘夜潛挑之 主人妻高聲大乎 主人翁提棒逐之 盡棄行狀而走 自此更不用此占 吾伯氏得是冊 心笑之 逮居喪守墓于西山 行祭奴許若大稍解諺書 遂以此占誨之 村人問事多驗 聲播一鄕 數百里之內 酒米日至餉若大 占一也 而得失不同 可笑也
相國朴淳號思菴風儀淸爽 先王稱之曰 水月精神氷玉襟懷 其詩亦淸婉可愛 性好色 客廳夾房 常貯侍婢 相國與洪諫議天民相對 相國背窓而坐 侍婢在窓內 每引針 銀環玉指時出窓外 相國不之見 而洪不覺發笑 及其坐罷 退閑于永平之牛頭溪 寢疾枕侍婢臥 忽瞿然驚曰 昔吾赴天朝問卜師 其占辭曰 枕鳳而逝 今所枕之婢名鳳 吾之疾不起矣 方其病革也 有虎囕狗於寢房前 相國占之曰 以我盧去來寅其徵 寅日果逝 其亡也家計淸甚 索蜜不得嘗而卒 聞者悲之
李蓍慶嘗與具義剛同坐 語及卜筮事 義剛使蓍慶試己占 蓍慶卽於席下得一物握拳 而問之曰 吾掌中有何物 計字畫得兌卦 義剛曰 子之掌中有缺孔針也 始蓍慶果得一針而不知孔之缺也 出而視之果然 盖兌者小金也 掌中之金不過針也 兌象缺口 取其義也 義剛非徒事卜筮而偶中之 遂雀躍 自比於康節云
楊州松山里有橫琴山 山下有人家故址 故老或云 平難長者舊居 不記歲月 礎砌之長皆數十尺 有庶孼崔衍者 故大諫崔鐵堅之子 而吾亡甥崔衙之庶弟也 今爲吾姪柳潚孼女婿 居喪守廬于松山 將卜築于其地 夢有神人曰 此地下有銀 何不掘之 覺而異之 遂掘之不見銀 只有一異蟲 長股長角狀甚獰 衍怖而還掩之 其夜又夢神人曰 何不深掘之 益異之掘數尺 不見蟲得瓦塼 陽字銘之曰 富貴不憑 其主羊生之奪而里之 自羊年始傳其女子玉 玉字下缺一字 而餘草頭 衍乙未生有一女 始名雲英 吾女孫亦雅兒也 嬉戱間嘗曰 爾名雲英聲低 宜改以玉英 其家人曰善 或稱雲英 或稱玉英 草頭之缺似是英字也 又有德元年 而上缺一字 必是正德也 今過百年 時己未月未日也 莊子曰 不憑其子 靈公奪而里之 古之異客 或有預推廢興於千百年之前 而如合契其神矣哉
古者有善卜筮者 非徒於人脩短陞沈吉凶悔吝也 取驗若神 至於種草木造器皿 推究其終始 契合於悠久者有之 昔有買一瓦枕者 常置書床 忽有客叩門請謁 側房迎之 討論古今 博洽慧敏無比 知其僞物怪欲執之 客驚走爲鼠于林下 遂擧瓦枕投之不中 瓦枕中裂 其枕有文曰 某年某日某時見異客破 高麗王入中國死 或曰 某僧舍栢梁可合爲棺 以他材易之 拔其梁而浴之 其梁有文曰 某年某月某日某時 爲高麗王棺 李濟臣爲書狀官赴燕京 買一鏡于市 其奩有文以銀字書之曰 某年號某甲子某月日造 後二百年歸李氏 其鏡背貫紐處 銀字書八分李字 濟臣旣買 算其年適 二百載矣 虛庵希良遊全羅道 朝日至友人書室坐語 忽見叢竹長竹三竿無風自顫 主人怪之問希良 良曰 某年必有官人來伐是竹而去 果至午 官吏來謁 問其故 曰 官家有所受覓 長竿敢請 主人使其吏自擇於叢竹中 自擇三竿而伐之 旣其朝自顫之竹也 韓億齡善卜之矇瞽也 有人家中牝牛..
正月十五日農家候月 未著於古記 而東民占其歲豊稔 見驗如神 車滄州雲輅 嘗作農家候月 一近體四韻曰 農家正月望 常候月昇天 近北豊山峽 差南稔海邊 赤疑焦草木 白怕漲川淵 圓滿深黃色 方知大有年 雲輅字萬里 讀易五百回 嘗著天行圖說 所見甚遼 盖義理之奧 宋朝諸儒卞之詳 不若萬里 可謂發前賢之所未發者歟
先儒氏曰 只知惠迪吉從逆凶 焉知今日晴明日雨 此不免拘儒之說也 若不預知風雨之候 孔夫子必不得乘桴浮海 孔明必不能獻捷於赤壁 大明太祖 必不能殲陳友諒於河上 范蠡必不能用計然之術於公私 白圭必不能占豊歉水旱於未然 螻蟻必流於行潦 鳥鵲必蟄其牖戶 鶢鶋不止於魯門 譆譆不鳴於鄭邑矣 昔余渡老江 日方中 舟中有望雲者曰 明日此時必大風 余甚異之 詰其由 舟人曰 彼墨雲低飛而南者 今日之風也 白雲高飛而北者 明日之風也 彼白雲如裂絮靡然而北 明日此時風必指其所向 余默識之 至明日午時果大風 萬曆辛卯年夏秋之交 靑雲散布如山岳 岳上皆有樹木如松柏狀 七月大風漕船淪敗不可記 沿海帆檣皆漂碎入日本 其明年倭兵大寇 八道魚爛 今庚申秋夏間 雲氣又如辛卯年 余思昔日之徵深憂之 未旬日大風拔屋 海船盡漂 國家失租稅萬餘石 是年萬曆及泰昌兩皇帝崩 明年奴酋再發陷遼東 天之示徵果非虛矣 余昔居喪 見墨雲屯屯散..
萬曆甲寅東海漁人二十人 同舟入洋中絶遠處 釣巨口魚 値飄風舟覆滄海中 極海無底嶼可薄 二十人皆泅 泛泛如鷗鳧 隨風來往激洌波上 或搏或休 肢體不頓 飢則拏攫小鮮而食 足以充腸 但晝夜在波上 皆爲睡所迷 淪于水底 驚覺蹙波而上升 比至六七日 死者十四 獨六人得活 忽遇釣船攀而登 甚哉 睡之迷人也 避倭人入山 見倭鼻睡如雷
有客善種樹者 來言余曰 種樹之法 每二月初中旬間 折枝火燒枝端 勿令氣泄 揷於芋顆及菁根 樹之地皆生 又一方佳樹之枝 有大枝中橫生小枝者 從小枝上下皆樹尺 斷其大枝 兩端焦以火 橫埋大枝於地 使小枝竪出地上則大枝爲根小枝爲株 必活 又一方桑椹聚而腐之 子出種之糞田 一年長茂 散樹他處 能成萬株 桑不出三四年 凡新卜園亭者 不可不學此法
相國韓應寅居喪信川地 時倭寇滿國 世家皆不自聊 相國挈其家明農 使侍婢服勤水畝 四五月之交 稻已再耘 滿畝已成蒼雲 相國曳杖省阡陌 喜而歸詫諸老農曰 吾稼再耘 已成蒼雲 深可樂也 老農往看之 非稻也盡稂莠 盖侍婢生長京城 未曾窺田園 所事惟羅紈琴瑟歌舞 一朝駈而入之南畝 所鋤去皆佳禾 所培植皆稂莠 而擧家昧昧不之悟 信川人笑之 每見錯了事必曰 韓相國之農 吁末世用人類是矣
羅州牧使有親客白髮紅顔者 爲事過州 牧使館之 令敎坊選芳年美妓侍枕 留旬日而去 妓臨別不忍解 携出涕濡衫 諸妓胥嘲曰 爾曾別多少好男兒 傷離不至此 今爲白首一老何涕洟之多也 牧使聞之怪詰其由曰 客雖年多踰七十 食飮行止無異少壯人 無他服餌 而但腰下靑囊藏一方銕 如少兒拳 每夕沈之一椀水 淸曉啐之 收銕囊中 日不輟 能御女異平人少壯 近世服食衛生者 有以鐵鑄器 夜盛水朝服之 或至眉壽 有宰相洪淵 慕之 亦服鐵水 卒患疾喘而死 又有李郁者蔭官也 守鳳山郡累年 郡多産鐵 水中多鐵氣 汲井貯桶 移時則桶底必有鐵滓 居民多風痰喘嗽顚厥之病 郁患之 覓磁石一大塊二小塊 沈巨釜之底貯水 而凡官家酒食茶湯皆用其水 旣累歲 星使過郡 求磁石欲充劑 都使家人就釜之底索三磁一 最小者進之 濾釜水不見石 再令探之 不見二石 只取一石而來 石如蜂房觸手而辟 乃其大者而消融不滿握 其二則盡爍無餘矣 盖磁石爲鐵水所..
愼喜男爲生員時居泮 與下齋儒生善 時生年七十餘 其後五十年 爲江原監司過旌善 生投刺請謁 問其年 百二十餘年 喜男大異之 訪其廬謝之 其所居室 東有小牖取明 對壁有出入之戶一 其溫靜無風 問修養之方 都無異常人云
古者有特壽者三 一老曰娶妻色麤醜 一老曰量食節所受 一老曰夜宿不覆首 盖非徒男子好色 色之美者 射淫必倍 衛生者必先遠之 故養生書曰 上士異室 中士異床 下士異席 古人亦於此戒懼 옛 사람들 또한 이를 경계하고 두려워 했던 것이다. 近世宋贊享年九十 不與婦同寢 自中年夜着寢衣 長過足 結片幅小褌裹下而宿 所食有程限 食後弓引射的 八十九十猶不替 取其强筋骨下飮食也 比觀諸友中 好色喜飮酒所食無限量者 卒未能延壽 屈指酒徒作稧崇飮者 不十年相繼絶 班班可皆可鑑 余素患胃病 不得喫申後飯 南都憲瑾曰 子之不食宜也 余氣或暫張或不妥輒飢却食 盖人之病 常出於飮食 忍飢一兩日必不至死 故待氣平而食可 故一生節喫少病 今至七十云 余亦是其言 晩則不食 近世又有朴僉知廷立者 平生節所食 三剖一黃瓜食其一 他物亦如之 卒享八十三 又有柳僉知祖認年七十 嚴冬不着毛帽包腦 問其由 幼時裹頭 果厚毛..
成均館洞有一女 年四十七無子女 問之卜人 咸曰 平生無子女 頗信之 今年四月腹大漲 腹中有動物 問之醫 咸曰蟲毒也 使女醫藥之 女醫怕其有孕不藥 有一醫善針術 把尺銀針 乘其動也而針之 不得中 謂蛇龜在腹內潛避其鋒 遂亂刺之沒鍼 一鍼盡屈 女不勝痛 日夜呼號 乞刳腹出蟲而死 俄而流血滿裼 男子落地 呱呱 渾體無傷 吁 卜醫之不可信如此 天命所在 人欲殺而不得焉 豈不異哉 時萬歷乙卯也
嘗聞之太醫 經絡者腠理之會 乃一身肌膚空隙之地 針之無血 針雖深不痛 蚤蝨與蛭 咂 人之膚 常尋血肉 不侵經絡 蚊蜹見人之露體 飛鳴來集 不坐經絡 知其無血也 今夫道德文章天地之經絡 而無血無肉之地也 宜夫世之蚤蝨蚊蜹者不來集也
鰲城府院君李恒福 弱冠善畵 欲學畵于金禔 畵山水翎毛人物若干紙 啣之袖裡 要禔所昵者書 請見書 辭不暢 泛言請見而不言學書 禔以爲受簡求畵者 情色形於外 鰲城自恨以畵之故 見辱於人 仍悟畵者賤技也不足學 遂不出諸袖 俄而儒士李孟衍至 向鰲城致款甚 禔意是子雖幼 爲儒士所敬 稍加禮貌 鰲城察其色益卑之 終不出一言及畵 乃辭而出 自此更不從事於畵
10. 이규보와 함께 쌍운주필로 알려진 진화의 한시 麗朝學士陳澕, 洪州人. 詩甚淸麗. 與李奎報同時, 『翰林別曲』所謂李正言ㆍ陳翰林雙韻走筆者也. 其「五臺山」詩曰: “畫裏當時見五臺, 掃雲蒼翠有高低. 今來萬壑爭流處, 自覺穿雲路不迷.” 又有詩曰: “作詩亦是妨眞興, 閑看東風掃落花.” 해석 麗朝學士陳澕, 洪州人. 고려조의 학사 진화는 홍주 사람이다. 詩甚淸麗. 與李奎報同時, 시가 매우 맑고도 유려했으니 이규보와 같은 시기였으니 『翰林別曲』所謂李正言ㆍ陳翰林雙韻走筆者也. 『한림별곡』에서 말했던 ‘이정언과 진한림이 하나의 운으로 붓을 내달려 지었다’는 것이다. 其「五臺山」詩曰: “畫裏當時見五臺, 掃雲蒼翠有高低. 今來萬壑爭流處, 自覺穿雲路不迷.” 「오대산」 시는 다음과 같다. 畫裏當時見五臺 그림 속에서 당시의 오대산을 보니..
5. 영달하지 못하는 자신을 한탄한 이인로 李大諫, 直銀臺, 作詩曰: “孔雀屛深燭影微, 鴛鴦雙宿豈分飛. 自憐憔悴靑樓女, 長爲他人作嫁衣.” 蓋大諫久屈於兩制, 尙未登庸, 而同儕皆涉揆路, 因草相麻, 感而有此作. 해석李大諫, 直銀臺, 作詩曰: “孔雀屛深燭影微, 鴛鴦雙宿豈分飛. 自憐憔悴靑樓女, 長爲他人作嫁衣.” 이대간이 은대【銀臺: 翰林院의 별칭】에서 숙직하며 「내정에서 남의 벼슬 임명장인 비지(批旨)를 적다 느꺼움이 있어[內庭寫批有感]」라는 시를 지었으니 다음과 같다. 孔雀屛深燭影微공작 병풍 깊은 곳에 촛불 그림자 희미하고鴛鴦雙宿豈分飛원앙 함께 자니 어찌 나누어 날겠는가.自憐憔悴靑樓女절로 애달프구나. 초췌한 푸른 누각의 계집이長爲他人作嫁衣길이 다른 사람 위해 시집 갈 옷 만들고 있으니. 蓋大諫久屈於兩制, 尙未登..
承旨金絿有節操 能文章善草隸 嘗捷司馬生進皆狀頭 高官批其詩卷曰 詩如李白 賦如相如 文如馬遷 筆如羲之 其才之見重當世如此 每書屛障 坐椅上劍舞長嘯 俟其神氣激揚輒下椅 揮洒其書 先臨趙子昻赤壁賦 後臨張汝弼 故其草書以赤壁賦字 爲汝弼盤縮之態 盖赤壁賦 乃孟頫爲高麗忠宣王書者也 中原無此本 惟我國傳刻焉 絿書草書 人稱曰熟則必怒 曰生則有喜色 爲其將來有地步然也 絿嘗語衆曰 余粗有薄才 文與書將傳於後 若我虛身失宜 必有臭於後 宜倍自飾礪 平生不作不善可也 卒與己卯諸賢同出處 金湜金淨奇遵被禍時 絿亦在四賢中 時人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