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역사&절기/중국사 (2285)
건빵이랑 놀자
30. 此橫吉上柱外內(內自擧足肣. 以蔔有求得. 病不死. 繋者毋傷, 未出. 行不行. 來不來. 見人不見. 百事盡吉. 此橫吉上柱外內自擧柱足以作. 以蔔有求得. 病死環起. 繋留毋傷, 環出. 行不行. 來不來. 見人不見. 百事吉. 可以擧兵. 此挺詐有外. 以蔔有求不得. 病不死, 數起. 繋禍罪. 聞言毋傷. 行不行. 來不來. 此挺詐有內. 以蔔有求不得. 病不死, 數起. 繋留禍罪無傷出. 行不行. 來者不來. 見人不見. 此挺詐內外自擧. 以蔔有求得. 病不死. 繋毋罪. 行行. 來來. 田賈市漁獵盡喜. 此狐貉. 以蔔有求不得. 病死, 難起. 繋留毋罪難出. 可居宅. 可娶婦嫁女. 行不行. 來不來. 見人不見. 有憂不憂. 此狐徹. 以蔔有求不得. 病者死. 繋留有抵罪. 行不行. 來不來. 見人不見. 言語定. 百事盡不吉. 此首俯足肣身節折. 以蔔有求不得..
29. 命曰橫吉內外相應自橋楡仰上柱(上柱足足肣. 以占病, 病甚不死. 繋久, 不抵罪. 求財物買臣妾馬牛請謁追亡人漁獵不得. 行不行. 來不來. 居官家室見貴人吉. 徙官不徙. 歲不大孰. 民疾疫有兵. 有兵不會. 行遇盜. 聞言不見. 雨不雨. 霽霽. 大吉. 命曰頭仰足肣內外自垂. 蔔憂病者甚, 不死. 居官不得居. 行者行. 來者不來. 求財物不得. 求人不得. 吉. 命曰橫吉下有柱. 蔔來者來. 蔔日卽不至, 未來. 蔔病者過一日毋瘳死. 行者不行. 求財物不得. 繋者出. 命曰橫吉內外自擧. 以占病者, 久不死. 繋者久不出. 求財物得而少. 行者不行. 來者不來. 見貴人見. 吉. 命曰內高外下疾輕足發. 求財物不得. 行者行. 病者有瘳. 繋者不出. 來者來. 見貴人不見. 吉. 命曰外格. 求財物不得. 行者不行. 來者不來. 繋者不出. 不吉. 病者死. 求財物不..
28. 命曰呈兆首仰足開. 以占病, 病甚死. 繋者出, 有憂. 求財物買臣妾馬牛請謁追亡人漁獵不得. 行(行不行. 來不來. 擊盜不合. 聞盜來來. 徙官居官家室不吉. 歲惡. 民疾疫無死. 歲中毋兵. 見貴人不吉. 行不遇盜. 雨不雨. 霽. 不吉. 命曰呈兆首仰足開外高內下. 以占病, 不死, 有外祟. 繋者出, 有憂. 求財物買臣妾馬牛, 相見不會. 行行. 來聞言不來. 擊盜勝. 聞盜來不來. 徙官居官家室見貴人不吉. 歲中. 民疾疫有兵. 請謁追亡人漁獵不得. 聞盜遇盜. 雨不雨. 霽. 凶. 命曰首仰足肣身折內外相應. 以占病, 病甚不死. 繋者久不出. 求財物買臣妾馬牛漁獵不得. 行不行. 來不來. 擊盜有用勝. 聞盜來來. 徙官不徙. 居官家室不吉. 歲不孰. 民疾疫. 歲中. 有兵不至. 見貴人喜. 請謁追亡人不得. 遇盜凶. 命曰內格外垂. 行者不行. 來者不來...
27. 命曰根格. 以占病者, 不死. 繋久毋傷. 求財物買臣妾馬牛請謁追亡人漁獵不得. 行不行. 來不來. 擊盜盜行不合. 聞盜不來. 徙官不徙. 居家室吉. 歲稼中. 民疾疫無死. 見貴人不得見. 行不遇盜. 雨不雨. 不吉. 命曰首仰足肣外高內下. 蔔有憂, 無傷也. 行者不來. 病久死. 求財物不得. 見貴人者吉. 命曰外高內下. 蔔病不死, 有祟. (而市買不得. 居官家室不吉. 行者不行. 來者不來. 繋者久毋傷. 吉. 命曰頭見足發有內外相應. 以占病者, 起. 繋者出. 行者行. 來者來. 求財物得. 吉.
26. 命曰橫吉楡仰. 以占病, 不死. 繋者不出. 求財物買臣妾馬牛至不得. 行不行. 來不來. 擊盜不行, 行不見. 聞盜來不來. 徙官不徙. 居官家室見貴人吉. 歲孰. 歲中有疾疫, 毋兵. 請謁追亡人不得. 漁獵至不得. 行不得. 行不遇盜. 雨霽不霽. 小吉. 命曰橫吉下有柱. 以占病, 病甚不環有瘳無死. 繋者出. 求財物買臣妾馬牛請謁追亡人漁獵不得. 行來不來. 擊盜不合. 聞盜來來. 徙官居官吉, 不久. 居家室不吉. 歲不孰. 民毋疾疫. 歲中毋兵. 見貴人吉. 行不遇盜. 雨不雨. 霽. 小吉. 命曰載所. 以占病, 環有瘳無死. 繋者出. 求財物買臣妾馬牛請謁追亡人漁獵得. 行者行. 來者來. 擊盜相見不相合. 聞盜來來. 徙官徙. 居家室憂. 見貴人吉. 歲孰. 民毋疾疫. 歲中毋兵. 行不遇盜. 雨不雨. 霽霽. 吉.
25. 命曰漁人. 以占病者, 病者甚, 不死. 繋者出. 求財物買臣妾馬牛擊盜請謁追亡人漁獵得. 行者行來. 聞盜來不來. 徙官不徒. 居家室吉. 歲稼不孰. 民疾疫. 歲中毋兵. 見貴人吉. 行不遇盜. 雨不雨. 霽不霽. 吉. 命曰首仰足肣內高外下. 以占病, 病者甚, 不死. 繋者不出. 求財物買臣妾馬牛追亡人漁獵得. 行不行. 來者來. 擊盜勝. 徙官不徙. 居官有憂, 無傷也. 居家室多憂病. 歲大孰. 民疾疫. 歲中有兵不至. 見貴人請謁不吉. 行遇盜. 雨不雨. 霽不霽. 吉. 命曰橫吉上有仰下有柱. 病久不死. 繋者不出. 求財物買臣妾馬牛追亡人漁獵不得. 行不行. 來不來. 擊盜不行, 行不見. 聞盜來不來. 徙官不徙. 居家室見貴人吉. 歲大孰. 民疾疫. 歲中毋兵. 行不遇盜. 雨不雨. 霽不霽. 大吉.
24. 命曰首仰足開有內. 以占病者, 死. 繋者出. 求財物買臣妾馬牛不得. 行者行. 來者來. 擊盜行不見盜. 聞盜來不來. 徙官徙. 居官不久. 居家室不吉. 歲孰. 民疾疫有而少. 歲中毋兵. 見貴人不吉. 請謁追亡人漁獵不得. 行不遇盜. 雨霽. 霽小吉, 不霽吉. 命曰橫吉內外自橋. 以占病, 蔔日毋瘳死. 繋者毋罪出. 求財物買臣妾馬牛得. 行者行. 來者來. 擊盜合交等. 聞盜來來. 徙官徙. 居家室吉. 歲孰. 民疫無疾. 歲中無兵. 見貴人請謁追亡人漁獵得. 行遇盜. 雨霽, 雨霽大吉. 命曰橫吉內外自吉. 以占病, 病者死. 繋不出. 求財物買臣妾馬牛追亡人漁獵不得. 行者不來. 擊盜不相見. 聞盜不來. 徙官徙. 居官有憂. 居家室見貴人請謁不吉. 歲稼不孰. 民疾疫. 歲中無兵. 行不遇盜. 雨不雨. 霽不霽. 不吉.
23. 命曰呈兆首仰足肣. 以占病, 不死. 繋者未出. 求財物買臣妾馬牛不得. 行不行. 來不來. 擊盜不相見. 聞盜來不來. 徙官不徙. 居官久多憂. 居家室不吉. 歲稼不孰. 民病疫. 歲中毋兵. 見貴人不吉. 請謁不得. 漁獵得少. 行不遇盜. 雨不雨. 霽不霽. 不吉. 命曰呈兆首仰足開. 以占病, 病篤死. 繋囚出. 求財物買臣妾馬牛不得. 行者行. 來者來. 擊盜不見盜. 聞盜來不來. 徙官徙. 居官不久. 居家室不吉. 歲稼不孰. 民疾疫有而少. 歲中毋兵. 見貴人不見吉. 請謁追亡人漁獵不得. 行遇盜. 雨不雨. 霽小吉. 命曰首仰足肣. 以占病, 不死. 繋者久, 毋傷也. 求財物買臣妾馬牛不得. 行者不行. 擊盜不行. 來者來. 聞盜來. 徙官聞言不徙. 居家室不吉. 歲稼不孰. 民疾疫少. 歲中毋兵. 見貴人得見. 請謁追亡人漁獵不得. 行遇盜. 雨不雨. 霽不..
22. 命曰首仰足肣有內無外. 占病, 病甚不死. 繋者解. 求財物買臣妾馬牛不得. 行者聞言不行. 來者不來. 聞盜不來. 聞言不至. 徒官聞言不徙. 居官有憂. 居家多災. 歲稼中孰. 民疾疫多病. 歲中有兵, 聞言不開. 見貴人吉. 請謁不行, 行不得善言. 追亡人不得. 漁獵不得. 行不遇盜. 雨不雨甚. 霽不霽. 故其莫字皆爲首備. 問之曰, 備者仰也, 故定以爲仰. 此私記也. 命曰首仰足肣有內無外. 占病, 病甚不死. 繋者不出. 求財買臣妾不得. 行者不行. 來者不來. 擊盜不見. 聞盜來, 內自驚, 不來. 徙官不徙. 居官家室吉. 歲稼不孰. 民疾疫有病甚. 歲中無兵. 見貴人吉. 請謁追亡人不得. 亡財物, 財物不出得. 漁獵不得. 行不遇盜. 雨不雨. 霽不霽. 凶.
21. 命曰橫吉安. 以占病, 病甚者一日不死: 不甚者蔔日瘳, 不死. 繋者重罪不出, 輕罪環出: 過一日不出, 久毋傷也. 求財物買臣妾馬牛, 一日環得: 過一日不得. (不得行者不行. 來者環至: 過食時不至, 不來. 擊盜不行, 行不遇: 聞盜不來. 徙官不徙. 居官家室皆吉. 歲稼不孰. 民疾疫無疾. 歲中無兵. 見人行, 不行不喜. 請謁人不行不得. 追亡人漁獵不得. 行不遇盜. 雨不雨. 霽不霽. 命曰呈兆. 病者不死. 繋者出. 行者行. 來者來. 市買得. 追亡人得, 過一日不得. 問行者不到. 命曰柱徹. 蔔病不死. 繋者出. 行者行. 來者來. (而市買不得. 憂者毋憂. 追亡人不得.
20. 蔔歲中民疫不疫. 疫, 首仰足肣, 身節有彊外: 不疫, 身正首仰足開. 蔔歲中有兵無兵. 無兵, 呈兆若橫吉安: 有兵, 首仰足開, 身作外彊情. 蔔見貴人吉不吉. 吉, 足開首仰, 身正, 內自橋: 不吉, 首仰, 身節折, 足肣有外, 若無漁. 蔔請謁於人得不得. 得, 首仰足開, 內自橋: 不得, 首仰足肣有外. 蔔追亡人當得不得. 得, 首仰足肣, 內外相應: 不得, 首仰足開, 若橫吉安. 蔔漁獵得不得. 得, 首仰足開, 內外相應: 不得, 足肣首仰, 若橫吉安. 蔔行遇盜不遇. 遇, 首仰足開, 身節折, 外高內下: 不遇, 呈兆. 蔔天雨不雨. 雨, 首仰有外, 外高內下: 不雨, 首仰足開, 若橫吉安. 蔔天雨霽不霽. 霽, 呈兆足開首仰: 不霽, 橫吉.
19. 蔔求當行不行. 行, 首足開: 不行, 足肣首仰, 若橫吉安, 安不行. 蔔往擊盜, 當見不見. 見, 首仰足肣有外: 不見, 足開首仰. 蔔往候盜, 見不見. 見, 首仰足肣, 肣勝有外: 不見, 足開首仰. 蔔聞盜來不來. 來, 外高內下, 足肣首仰: 不來, 足開首仰, 若橫吉安, 期之自次. 蔔遷徙去官不去. 去, 足開有肣外首仰: 不去, 自去, 卽足肣, 呈兆若橫吉安. 蔔居官尙吉不. 吉, 呈兆身正, 若橫吉安: 不吉, 身節折, 首仰足開. 蔔居室家吉不吉. 吉, 呈兆身正, 若橫吉安: 不吉, 身節折, 首仰足開. 蔔歲中禾稼孰不孰. 孰, 首仰足開, 內外自橋外自垂: 不孰, 足肣首仰有外.
9. 及蔔筮立名聲千里者, 各往往而在. 傳曰: “富爲上, 貴次之: 旣貴各各學一伎能立其身.” 黃直, 大夫也: 陳君夫, 婦人也: 以相馬立名天下. 齊張仲ㆍ曲成侯以善擊刺學用劍, 立名天下. 留長孺以相彘立名. 滎陽褚氏以相牛立名. 能以伎能立名者甚多, 皆有高世絶人之風, 何可勝言. 故曰: “非其地, 樹之不生: 非其意, 敎之不成.” 夫家之敎子孫, 當視其所以好, 好含苟生活之道, 因而成之. 故曰: “制宅命子, 足以觀士: 子有處所, 可謂賢人.” 臣爲郎時, 與太蔔待詔爲郎者同署, 言曰: “孝武帝時, 聚會占家問之, 某日可取婦乎? 五行家曰可, 堪輿家曰不可, 建除家曰不吉, 叢辰家曰大凶, 暦家曰小凶, 天人家曰小吉, 太一家曰大吉. 辯訟不決, 以狀聞. 制曰: “避諸死忌, 以五行爲主.” 人取於五行者也.
8. 褚先生曰: 臣爲郎時, 遊觀長安中, 見蔔筮之賢大夫, 觀其起居行步, 坐起自動, 誓正其衣冠而當鄕人也, 有君子之風. 見性好解婦來蔔, 對之顔色嚴振, 未嘗見齒而笑也. 從古以來, 賢者避世, 有居止舞澤者, 有居民閒閉口不言, 有隱居蔔筮閒以全身者. 夫司馬季主者, 楚賢大夫, 遊學長安, 通易經, 術黃帝ㆍ老子, 博聞遠見. 觀其對二大夫貴人之談言, 稱引古明王聖人道, 固非淺聞小數之能.
7. 宋忠ㆍ賈誼忽而自失, 芒乎無色, 悵然噤口不能言. 於是攝衣而起, 再拜而辭. 行洋洋也, 出門僅能自上車, 伏軾低頭, 卒不能出氣. 居三日, 宋忠見賈誼於殿門外, 乃相引屛語相謂自歎曰: “道高益安, 勢高益危. 居赫赫之勢, 失身且有日矣. 夫蔔而有不審, 不見奪糈: 爲人主計而不審, 身無所處. 此相去遠矣, 猶天冠地屨也. 此老子之所謂“無名者萬物之始” 也. 天地曠曠, 物之煕煕, 或安或危, 莫知居之. 我與若, 何足預彼哉! 彼久而愈安, 雖曾氏之義未有以異也.” 久之, 宋忠使匈奴, 不至而還, 抵罪. 而賈誼爲梁懷王傅, 王墮馬薨, 誼不食, 毒恨而死. 此務華絶根者也. 太史公曰: 古者蔔人所以不載者, 多不見於篇. 及至司馬季主, 餘志而著之.
22. 西門豹卽發民鑿十二渠, 引河水灌民田, 田皆漑. 當其時, 民治渠少煩苦, 不欲也. 豹曰: “民可以樂成, 不可與慮始. 今父老子弟雖患苦我, 然百歲後期令父老子孫思我言.” 至今皆得水利, 民人以給足富. 十二渠經絶馳道, 到漢之立, 而長吏以爲十二渠橋絶馳道, 相比近, 不可. 欲合渠水, 且至馳道合三渠爲一橋. 鄴民人父老不肯聽長吏, 以爲西門君所爲也, 賢君之法式不可更也. 長吏終聽置之. 故西門豹爲鄴令, 名聞天下, 澤流後世, 無絶已時, 幾可謂非賢大夫哉! 傳曰: “子産治鄭, 民不能欺: 子賤治單父, 民不忍欺: 西門豹治鄴, 民不敢欺.” 三子之才能誰最賢哉? 辨治者當能別之.
21. 至其時, 西門豹往會之河上. 三老ㆍ官屬ㆍ豪長者ㆍ里父老皆會, 以人民往觀之者三二千人. 其巫, 老女子也, 已年七十. 從弟子女十人所, 皆衣繒單衣, 立大巫後. 西門豹曰: “呼河伯婦來, 視其好醜.” 卽將女出帷中, 來至前. 豹視之, 顧謂三老ㆍ巫祝ㆍ父老曰: “是女子不好, 煩大巫嫗爲入報河伯, 得更求好女, 後日送之.” 卽使吏卒共抱大巫嫗投之河中. 有頃, 曰: “巫嫗何久也? 弟子趣之!” 複以弟子一人投河中. 有頃, 曰: “弟子何久也? 複使一人趣之!” 複投一弟子河中. 凡投三弟子. 西門豹曰: “巫嫗弟子是女子也, 不能白事, 煩三老爲入白之.” 複投三老河中. 西門豹簪筆磬折, 嚮河立待良久. 長老ㆍ吏傍觀者皆驚恐. 西門豹顧曰: “巫嫗ㆍ三老不來還, 奈之何?” 欲複使廷掾與豪長者一人入趣之. 皆叩頭, 叩頭且破, 額血流地, 色如死灰. 西門豹曰:..
20. 서문표(西門豹) 魏文侯時, 西門豹爲鄴令. 豹往到鄴, 會長老, 問之民所疾苦. 長老曰: “苦爲河伯娶婦, 以故貧.” 豹問其故, 對曰: “鄴三老ㆍ廷掾常歲賦斂百姓, 收取其錢得數百萬, 用其二三十萬爲河伯娶婦, 與祝巫共分其餘錢持歸. 當其時, 巫行視小家女好者, 雲是當爲河伯婦, 卽娉取. 洗沐之, 爲治新繒綺縠衣, 閒居齋戒: 爲治齋宮河上, 張緹絳帷, 女居其中. 爲具牛酒飯食, 行十餘日. 共粉飾之, 如嫁女床席, 令女居其上, 浮之河中. 始浮, 行數十里乃沒. 其人家有好女者, 恐大巫祝爲河伯取之, 以故多持女遠逃亡. 以故城中益空無人, 又困貧, 所從來久遠矣. 民人俗語曰: “卽不爲河伯娶婦, 水來漂沒, 溺其人民” 雲.” 西門豹曰: “至爲河伯娶婦時, 願三老ㆍ巫祝ㆍ父老送女河上, 幸來告語之, 吾亦往送女.” 皆曰: “諾.”
19. 왕선생(王先生) 武帝時, 徴北海太守詣行在所. 有文學卒史王先生者, 自請與太守俱, “吾有益於君” , 君許之. 諸府掾功曹白云: “王先生嗜酒, 多言少實, 恐不可與俱.” 太守曰: “先生意欲行, 不可逆.” 遂與俱. 行至宮下, 待詔宮府門. 王先生徒懷錢沽酒, 與衛卒僕射飮, 日醉, 不視其太守. 太守入跪拜. 王先生謂戸郎曰: “幸爲我呼吾君至門內遙語.” 戸郎爲呼太守. 太守來, 望見王先生. 王先生曰: “天子卽問君何以治北海令無盜賊, 君對曰何哉?” 對曰: “選擇賢材, 各任之以其能, 賞異等, 罰不肖.” 王先生曰: “對如是, 是自譽自伐功, 不可也. 願君對言, 非臣之力, 盡陛下神靈威武所變化也.” 太守曰: “諾.” 召入, 至於殿下, 有詔問之曰: “何於治北海, 令盜賊不起?” 叩頭對言: “非臣之力, 盡陛下神靈威武之所變化也.” 武帝大笑..
18. 王夫人病甚, 人主至自往問之曰: “子當爲王, 欲安所置之?” 對曰: “願居洛陽.” 人主曰: “不可. 洛陽有武庫ㆍ敖倉, 當關口, 天下咽喉. 自先帝以來, 傳不爲置王. 然關東國莫大於齊, 可以爲齊王.” 王夫人以手擊頭, 呼“幸甚”. 王夫人死, 號曰: “齊王太後薨”. 昔者, 齊王使淳於髡獻鵠於楚. 出邑門, 道飛其鵠, 徒掲空籠, 造詐成辭, 往見楚王曰: “齊王使臣來獻鵠, 過於水上, 不忍鵠之渇, 出而飮之, 去我飛亡. 吾欲刺腹絞頸而死. 恐人之議吾王以鳥獸之故令士自傷殺也. 鵠, 毛物, 多相類者, 吾欲買而代之, 是不信而欺吾王也. 欲赴佗國奔亡, 痛吾兩主使不通. 故來服過, 叩頭受罪大王.” 楚王曰: “善, 齊王有信士若此哉!” 厚賜之, 財倍鵠在也.
17. 東郭先生久待詔公車, 貧困飢寒, 衣敝, 履不完. 行雪中, 履有上無下, 足盡踐地. 道中人笑之, 東郭先生應之曰: “誰能履行雪中, 令人視之, 其上履也, 其履下處乃似人足者乎?” 及其拜爲二千石, 佩靑緺出宮門, 行謝主人. 故所以同官待詔者, 等比祖道於都門外. 榮華道路, 立名當世. 此所謂衣褐懷寶者也. 當其貧困時, 人莫省視: 至其貴也, 乃爭附之. 諺曰: “相馬失之痩, 相士失之貧.” 其此之謂邪?
16. 武帝時, 大將軍衛靑者, 衛後兄也, 封爲長平侯. 從軍擊匈奴, 至餘吾水上而還, 斬首捕虜, 有功來歸, 詔賜金千斤. 將軍出宮門, 齊人東郭先生以方士待詔公車, 當道遮衛將軍車, 拜謁曰: “願白事.” 將軍止車前, 東郭先生旁車言曰: “王夫人新得幸於上, 家貧. 今將軍得金千斤, 誠以其半賜王夫人之親, 人主聞之必喜. 此所謂奇策便計也.” 衛將軍謝之曰: “先生幸告之以便計, 請奉敎.” 於是衛將軍乃以五百金爲王夫人之親壽. 王夫人以聞武帝. 帝曰: “大將軍不知爲此.” 問之安所受計策, 對曰: “受之待詔者東郭先生.” 詔召東郭先生, 拜以爲郡都尉.
15. 建章宮後閤重櫟中有物出焉, 其狀似麋. 以聞, 武帝往臨視之. 問左右群臣習事通經術者, 莫能知. 詔東方朔視之. 朔曰: “臣知之, 願賜美酒粱飯大飧臣, 臣乃言.” 詔曰: “可.” 已又曰: “某所有公田魚池蒲葦數頃, 陛下以賜臣, 臣朔乃言.” 詔曰: “可.” 於是朔乃肯言, 曰: “所謂騶牙者也. 遠方當來歸義, 而騶牙先見. 其齒前後若一, 齊等無牙, 故謂之騶牙.” 其後一歲所, 匈奴混邪王果將十萬衆來降漢. 乃複賜東方生錢財甚多. 至老, 朔且死時, 諫曰: “詩云“營營靑蝿, 止於蕃. 愷悌君子, 無信讒言. 讒言罔極, 交亂四國”. 願陛下遠巧佞, 退讒言.” 帝曰: “今顧東方朔多善言?” 怪之. 居無幾何, 朔果病死. 傳曰: “鳥之將死, 其鳴也哀: 人之將死, 其言也善.” 此之謂也.
14. 東方生曰: “是固非子所能備也. 彼一時也, 此一時也, 豈可同哉! 夫張儀ㆍ蘇秦之時, 周室大壊, 諸侯不朝, 力政爭權, 相禽以兵, 竝爲十二國, 未有雌雄, 得士者彊, 失士者亡, 故說聽行通, 身處尊位, 澤及後世, 子孫長榮. 今非然也. 聖帝在上, 德流天下, 諸侯賓服, 威振四夷, 連四海之外以爲席, 安於覆盂, 天下平均, 合爲一家, 動發擧事, 猶如運之掌中. 賢與不肖, 何以異哉? 方今以天下之大, 士民之衆, 竭精馳說, 竝進輻湊者, 不可勝數. 悉力慕義, 困於衣食, 或失門戸. 使張儀ㆍ蘇秦與僕竝生於今之世, 曾不能得掌故, 安敢望常侍侍郎乎! 傳曰: “天下無害菑, 雖有聖人, 無所施其才: 上下和同, 雖有賢者, 無所立功.” 故曰時異則事異. 雖然, 安可以不務修身乎? 詩曰: “鼓鍾於宮, 聲聞於外. 鶴鳴九皐, 聲聞於天.”. 苟能修身, 何..
13. 時坐席中, 酒酣, 據地歌曰: “陸沈於俗, 避世金馬門. 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 何必深山之中, 蒿廬之下.” 金馬門者, 宦[者]署門也, 門傍有銅馬, 故謂之曰: “金馬門”. 時會聚宮下博士諸先生與論議, 共難之曰: “蘇秦ㆍ張儀一當萬乘之主, 而都卿相之位, 澤及後世. 今子大夫修先王之術, 慕聖人之義, 諷誦詩書百家之言, 不可勝數. 著於竹帛, 自以爲海內無雙, 卽可謂博聞辯智矣. 然悉力盡忠以事聖帝, 曠日持久, 積數十年, 官不過侍郎, 位不過執戟, 意者尙有遺行邪? 其故何也?”
12. 동방삭(東方朔) 武帝時, 齊人有東方生名朔, 以好古傳書, 愛經術, 多所博觀外家之語. 朔初入長安, 至公車上書, 凡用三千奏牘. 公車令兩人共持擧其書, 僅然能勝之. 人主從上方讀之, 止, 輒乙其處, 讀之二月乃盡. 詔拜以爲郎, 常在側侍中. 數召至前談語, 人主未嘗不說也. 時詔賜之食於前. 飯已, 盡懷其餘肉持去, 衣盡汚. 數賜縑帛, 簷掲而去. 徒用所賜錢帛, 取少婦於長安中好女. 率取婦一歲所者卽棄去, 更取婦. 所賜錢財盡索之於女子. 人主左右諸郎半呼之“狂人”. 人主聞之, 曰: “令朔在事無爲是行者, 若等安能及之哉!” 朔任其子爲郎, 又爲侍謁者, 常持節出使. 朔行殿中, 郎謂之曰: “人皆以先生爲狂.” 朔曰: “如朔等, 所謂避世於朝廷閒者也. 古之人, 乃避世於深山中.”
11. 乳母上書曰: “某所有公田, 願得假倩之.” 帝曰: “乳母欲得之乎?” 以賜乳母. 乳母所言, 未嘗不聽. 有詔得令乳母乘車行馳道中. 當此之時, 公卿大臣皆敬重乳母. 乳母家子孫奴從者橫暴長安中, 當道掣頓人車馬, 奪人衣服. 聞於中, 不忍致之法. 有司請徙乳母家室, 處之於邊. 奏可. 乳母當入至前, 面見辭. 乳母先見郭舍人, 爲下泣. 舍人曰: “卽入見辭去, 疾步數還顧.” 乳母如其言, 謝去, 疾步數還顧. 郭舍人疾言罵之曰: “咄! 老女子! 何不疾行! 陛下已壯矣, 寧尙須汝乳而活邪? 尙何還顧!” 於是人主憐焉悲之, 乃下詔止無徙乳母, 罰謫譖之者.
6. 太史公曰: 甚哉愛憎之時! 彌子瑕之行, 足以觀後人佞幸矣. 雖百世可知也.
5. 이연년(李延年) 李延年, 中山人也. 父母及身兄弟及女, 皆故倡也. 延年坐法腐, 給事狗中. 而平陽公主言延年女弟善舞, 上見, 心說之, 及入永巷, 而召貴延年. 延年善歌, 爲變新聲, 而上方興天地祠, 欲造樂詩歌弦之. 延年善承意, 弦次初詩. 其女弟亦幸, 有子男. 延年佩二千石印, 號協聲律. 與上臥起, 甚貴幸, 埒如韓嫣也. 久之, 寖與中人亂, 出入驕恣. 及其女弟李夫人卒後, 愛弛, 則禽誅延年昆弟也. 自是之後, 內寵嬖臣大底外戚之家, 然不足數也. 衛靑ㆍ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 然頗用材能自進.
4. 今天子中寵臣, 士人則韓王孫嫣, 宦者則李延年. 嫣者, 弓高侯孽孫也. 今上爲膠東王時, 嫣與上學書相愛. 及上爲太子, 愈益親嫣. 嫣善騎射, 善佞. 上卽位, 欲事伐匈奴, 而嫣先習胡兵, 以故益尊貴, 官至上大夫, 賞賜擬於鄧通. 時嫣常與上臥起. 江都王入朝, 有詔得從入獵上林中. 天子車駕蹕道未行, 而先使嫣乘副車, 從數十百騎, 騖馳視獸. 江都王望見, 以爲天子, 辟從者, 伏謁道傍. 嫣驅不見. 旣過, 江都王怒, 爲皇太後泣曰: “請得歸國入宿衛, 比韓嫣.” 太後由此嗛嫣. 嫣侍上, 出入永巷不禁, 以姦聞皇太後. 皇太後怒, 使使賜嫣死. 上爲謝, 終不能得, 嫣遂死. 而案道侯韓說, 其弟也, 亦佞幸.
10. 太史公曰: 吾視郭解, 狀貌不及中人, 言語不足採者. 然天下無賢與不肖, 知與不知, 皆慕其聲, 言俠者皆引以爲名. 諺曰: “人貌榮名, 豈有旣乎!” 於戲, 惜哉!
9. 久之, 乃得解. 窮治所犯, 爲解所殺, 皆在赦前. 軹有儒生侍使者坐, 客譽郭解, 生曰: “郭解專以姦犯公法, 何謂賢!” 解客聞, 殺此生, 斷其舌. 吏以此責解, 解實不知殺者. 殺者亦竟絶, 莫知爲誰. 吏奏解無罪. 禦史大夫公孫弘議曰: “解布衣爲任俠行權, 以睚眥殺人, 解雖弗知, 此罪甚於解殺之. 當大逆無道.” 遂族郭解翁伯. 自是之後, 爲俠者極衆, 敖而無足數者. 然關中長安樊仲子, 槐里趙王孫, 長陵高公子, 西河郭公仲, 太原鹵公孺, 臨淮兒長卿, 東陽田君孺, 雖爲俠而逡逡有退讓君子之風. 至若北道姚氏, 西道諸杜, 南道仇景, 東道趙他ㆍ羽公子, 南陽趙調之徒, 此盜蹠居民閒者耳, 曷足道哉! 此乃鄕者朱家之羞也.
8. 解執恭敬, 不敢乘車入其縣廷. 之旁郡國, 爲人請求事, 事可出, 出之: 不可者, 各厭其意, 然後乃敢嘗酒食. 諸公以故嚴重之, 爭爲用. 邑中少年及旁近縣賢豪, 夜半過門常十餘車, 請得解客舍養之. 及徙豪富茂陵也, 解家貧, 不中訾, 吏恐, 不敢不徙. 衛將軍爲言: “郭解家貧不中徙.” 上曰: “布衣權至使將軍爲言, 此其家不貧.” 解家遂徙. 諸公送者出千餘萬. 軹人楊季主子爲縣掾, 擧徙解. 解兄子斷楊掾頭. 由此楊氏與郭氏爲仇. 解入關, 關中賢豪知與不知, 聞其聲, 爭交驩解. 解爲人短小, 不飮酒, 出未嘗有騎. 已又殺楊季主. 楊季主家上書, 人又殺之闕下. 上聞, 乃下吏捕解. 解亡, 置其母家室夏陽, 身至臨晉. 臨晉籍少公素不知解, 解冒, 因求出關. 籍少公已出解, 解転入太原, 所過輒告主人家. 吏逐之, 跡至籍少公. 少公自殺, 口絶.
7. 解出入, 人皆避之. 有一人獨箕倨視之, 解遣人問其名姓. 客欲殺之. 解曰: “居邑屋至不見敬, 是吾德不脩也, 彼何罪!” 乃陰屬尉史曰: “是人, 吾所急也, 至踐更時脫之.” 每至踐更, 數過, 吏弗求. 怪之, 問其故, 乃解使脫之. 箕踞者乃肉袒謝罪. 少年聞之, 愈益慕解之行. 雒陽人有相仇者, 邑中賢豪居閒者以十數, 終不聽. 客乃見郭解. 解夜見仇家, 仇家曲聽解. 解乃謂仇家曰: “吾聞雒陽諸公在此閒, 多不聽者. 今子幸而聽解, 解奈何乃從他縣奪人邑中賢大夫權乎!” 乃夜去, 不使人知, 曰: “且無用, (待我待我去, 令雒陽豪居其閒, 乃聽之.”
26. 太史公曰: 禹本紀言“河出崑崙. 崑崙其高二千五百餘里, 日月所相避隱爲光明也. 其上有醴泉ㆍ瑤池”. 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後也, 窮河源, 惡睹本紀所謂崑崙者乎? 故言九州山川, 尙書近之矣. 至禹本紀ㆍ山海經所有怪物, 餘不敢言之也.
25. 漢已伐宛, 立昧蔡爲宛王而去. 歲餘, 宛貴人以爲昧蔡善諛, 使我國遇屠, 乃相與殺昧蔡, 立毋寡昆弟曰蟬封爲宛王, 而遣其子入質於漢. 漢因使使賂賜以鎮撫之. 而漢發使十餘輩至宛西諸外國, 求奇物, 因風覽以伐宛之威德. 而敦煌置酒泉都尉: 西至鹽水, 往往有亭. 而侖頭有田卒數百人, 因置使者護田積粟, 以給使外國者.
24. 初, 貳師後行, 天子使使告烏孫, 大發兵竝力擊宛. 烏孫發二千騎往, 持兩端, 不肯前. 貳師將軍之東, 諸所過小國聞宛破, 皆使其子弟從軍入獻, 見天子, 因以爲質焉. 貳師之伐宛也, 而軍正趙始成力戰, 功最多: 及上官桀敢深入, 李哆爲謀計, 軍入玉門者萬餘人, 軍馬千餘匹. 貳師後行, 軍非乏食, 戰死不能多, 而將吏貪, 多不愛士卒, 侵牟之, 以此物故衆. 天子爲萬里而伐宛, 不錄過, 封廣利爲海西侯. 又封身斬鬱成王者騎士趙弟爲新畤侯. 軍正趙始成爲光祿大夫, 上官桀爲少府, 李哆爲上黨太守. 軍官吏爲九卿者三人, 諸侯相ㆍ郡守ㆍ二千石者百餘人, 千石以下千餘人. 奮行者官過其望, 以適過行者皆絀其勞. 士卒賜直四萬金. 伐宛再反, 凡四歲而得罷焉.
23. 初, 貳師起敦煌西, 以爲人多, 道上國不能食, 乃分爲數軍, 從南北道. 校尉王申生ㆍ故鴻臚壷充國等千餘人, 別到鬱成. 鬱成城守, 不肯給食其軍. 王申生去大軍二百里, (偵[偩]而輕之, 責鬱成. 鬱成食不肯出, 窺知申生軍日少, 晨用三千人攻, 戮殺申生等, 軍破, 數人脫亡, 走貳師. 貳師令捜粟都尉上官桀往攻破鬱成. 鬱成王亡走康居, 桀追至康居. 康居聞漢已破宛, 乃出鬱成王予桀, 桀令四騎士縛守詣大將軍. 四人相謂曰: “鬱成王漢國所毒, 今生將去, 卒失大事.” 欲殺, 莫敢先擊. 上邽騎士趙弟最少, 拔劍擊之, 斬鬱成王, 齎頭. 弟ㆍ桀等逐及大將軍.
22. 宛貴人皆以爲然, 共殺其王毋寡, 持其頭遣貴人使貳師, 約曰: “漢毋攻我. 我盡出善馬, 恣所取, 而給漢軍食. 卽不聽, 我盡殺善馬, 而康居之救且至. 至, 我居內, 康居居外, 與漢軍戰. 漢軍熟計之, 何從?” 是時康居候視漢兵, 漢兵尙盛, 不敢進. 貳師與趙始成ㆍ李哆等計: “聞宛城中新得秦人, 知穿井, 而其內食尙多. 所爲來, 誅首惡者毋寡. 毋寡頭已至, 如此而不許解兵, 則堅守, 而康居候漢罷而來救宛, 破漢軍必矣.” 軍吏皆以爲然, 許宛之約. 宛乃出其善馬, 令漢自擇之, 而多出食食給漢軍. 漢軍取其善馬數十匹. 中馬以下牡牝三千餘匹, 而立宛貴人之故待遇漢使善者名昧蔡以爲宛王, 與盟而罷兵. 終不得入中城. 乃罷而引歸.
21. 於是貳師後複行, 兵多, 而所至小國莫不迎, 出食給軍. 至侖頭, 侖頭不下, 攻數日, 屠之. 自此而西, 平行至宛城, 漢兵到者三萬人. 宛兵迎擊漢兵, 漢兵射敗之, 宛走入葆乘其城. 貳師兵欲行攻鬱成, 恐留行而令宛益生詐, 乃先至宛, 決其水源, 移之, 則宛固已憂困. 圍其城, 攻之四十餘日, 其外城壊, 虜宛貴人勇將煎靡. 宛大恐, 走入中城. 宛貴人相與謀曰: “漢所爲攻宛, 以王毋寡匿善馬而殺漢使. 今殺王毋寡而出善馬, 漢兵宜解: 卽不解, 乃力戰而死, 未晩也.”
20. 其夏, 漢亡浞野之兵二萬餘於匈奴. 公卿及議者皆願罷擊宛軍, 專力攻胡. 天子已業誅宛, 宛小國而不能下, 則大夏之屬輕漢, 而宛善馬絶不來, 烏孫ㆍ侖頭易苦漢使矣, 爲外國笑. 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鄧光等, 赦囚徒材官, 益發惡少年及邊騎, 歲餘而出敦煌者六萬人, 負私從者不與. 牛十萬, 馬三萬餘匹, 驢騾橐它以萬數. 多齎糧, 兵弩甚設, 天下騒動, 傳相奉伐宛, 凡五十餘校尉. 宛王城中無井, 皆汲城外流水, 於是乃遣水工徙其城下水空以空其城. 益發戍甲卒十八萬, 酒泉ㆍ張掖北, 置居延ㆍ休屠以衛酒泉, 而發天下七科適, 及載糒給貳師. 転車人徒相連屬至敦煌. 而拜習馬者二人爲執驅校尉, 備破宛擇取其善馬雲.
19. 貳師將軍軍旣西過鹽水, 當道小國恐, 各堅城守, 不肯給食. 攻之不能下. 下者得食, 不下者數日則去. 比至鬱成, 士至者不過數千, 皆飢罷. 攻鬱成, 鬱成大破之, 所殺傷甚衆. 貳師將軍與哆ㆍ始成等計: “至鬱成尙不能擧, 況至其王都乎?” 引兵而還. 往來二歲. 還至敦煌, 士不過什一二. 使使上書言: “道遠多乏食: 且士卒不患戰, 患飢. 人少, 不足以拔宛. 願且罷兵, 益發而複往.” 天子聞之, 大怒, 而使使遮玉門, 曰軍有敢入者輒斬之! 貳師恐, 因留敦煌.
18. 宛國饒漢物, 相與謀曰: “漢去我遠, 而鹽水中數敗, 出其北有胡冦, 出其南乏水草. 又且往往而絶邑, 乏食者多. 漢使數百人爲輩來, 而常乏食, 死者過半, 是安能致大軍乎? 無奈我何. 且貳師馬, 宛寶馬也.” 遂不肯予漢使. 漢使怒, 妄言, 椎金馬而去. 宛貴人怒曰: “漢使至輕我!” 遣漢使去, 令其東邊鬱成遮攻殺漢使, 取其財物. 於是天子大怒. 諸嘗使宛姚定漢等言宛兵弱, 誠以漢兵不過三千人, 彊弩射之, 卽盡虜破宛矣. 天子已嘗使浞野侯攻樓蘭, 以七百騎先至, 虜其王, 以定漢等言爲然, 而欲侯寵姫李氏, 拜李廣利爲貳師將軍, 發屬國六千騎, 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 以往伐宛. 期至貳師城取善馬, 故號“貳師將軍”. 趙始成爲軍正, 故浩侯王恢使導軍, 而李哆爲校尉, 制軍事. 是歲太初元年也. 而關東蝗大起, 蜚西至敦煌.
17. 宛左右以蒲陶爲酒, 富人藏酒至萬餘石, 久者數十歲不敗. 俗嗜酒, 馬嗜苜蓿. 漢使取其實來, 於是天子始種苜蓿ㆍ蒲陶肥饒地. 及天馬多, 外國使來衆, 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蒲萄ㆍ苜蓿極望. 自大宛以西至安息, 國雖頗異言, 然大同俗, 相知言. 其人皆深眼, 多鬚髯, 善市賈, 爭分銖. 俗貴女子, 女子所言而丈夫乃決正. 其地皆無糸漆, 不知鑄錢器. 及漢使亡卒降, 敎鑄作他兵器. 得漢黃白金, 輒以爲器, 不用爲幣. 而漢使者往旣多, 其少從率多進熟於天子, 言曰: “宛有善馬在貳師城, 匿不肯與漢使.” 天子旣好宛馬, 聞之甘心, 使壯士車令等持千金及金馬以請宛王貳師城善馬.
16. 是時上方數巡狩海上, 乃悉從外國客, 大都多人則過之, 散財帛以賞賜, 厚具以饒給之, 以覽示漢富厚焉. 於是大觳抵, 出奇戲諸怪物, 多聚觀者, 行賞賜, 酒池肉林, 令外國客遍觀(名[各]倉庫府藏之積, 見漢之廣大, 傾駭之. 及加其眩者之工, 而觳抵奇戲歲增變, 甚盛益興, 自此始. 西北外國使, 更來更去. 宛以西, 皆自以遠, 尙驕恣晏然, 未可詘以禮羈縻而使也. 自烏孫以西至安息, 以近匈奴, 匈奴困月氏也, 匈奴使持單於一信, 則國國傳送食, 不敢留苦: 及至漢使, 非出幣帛不得食, 不市畜不得騎用. 所以然者, 遠漢, 而漢多財物, 故必市乃得所欲, 然以畏匈奴於漢使焉.
15. 王恢數使, 爲樓蘭所苦, 言天子, 天子發兵令恢佐破奴擊破之, 封恢爲浩侯. 於是酒泉列亭鄣至玉門矣. 烏孫以千匹馬聘漢女, 漢遣宗室女江都翁主往妻烏孫, 烏孫王昆莫以爲右夫人. 匈奴亦遣女妻昆莫, 昆莫以爲左夫人. 昆莫曰: “我老” , 乃令其孫岑娶妻翁主. 烏孫多馬, 其富人至有四五千匹馬. 初, 漢使至安息, 安息王令將二萬騎迎於東界. 東界去王都數千里. 行比至, 過數十城, 人民相屬甚多. 漢使還, 而後發使隨漢使來觀漢廣大, 以大鳥卵及黎軒善眩人獻於漢. 及宛西小國驩潛ㆍ大益, 宛東姑師ㆍ扞冞ㆍ蘇薤之屬, 皆隨漢使獻見天子. 天子大悅. 而漢使窮河源, 河源出於窴, 其山多玉石, 采來, 天子案古圖書, 名河所出山曰崑崙雲.
14. 來還不能毋侵盜幣物, 及使失指, 天子爲其習之, 輒覆案致重罪, 以激怒令贖, 複求使. 使端無窮, 而輕犯法. 其吏卒亦輒複盛推外國所有, 言大者予節, 言小者爲副, 故妄言無行之徒皆爭效之. 其使皆貧人子, 私縣官齎物, 欲賤市以私其利外國. 外國亦厭漢使人人有言輕重, 度漢兵遠不能至, 而禁其食物以苦漢使. 漢使乏絶積怨, 至相攻擊. 而樓蘭ㆍ姑師小國耳, 當空道, 攻劫漢使王恢等尤甚. 而匈奴奇兵時時遮擊使西國者. 使者爭遍言外國災害, 皆有城邑, 兵弱易擊. 於是天子以故遣從驃侯破奴將屬國騎及郡兵數萬, 至匈河水, 欲以擊胡, 胡皆去. 其明年, 擊姑師, 破奴與輕騎七百餘先至, 虜樓蘭王, 遂破姑師. 因擧兵威以困烏孫ㆍ大宛之屬. 還, 封破奴爲浞野侯.
13. 是時漢旣滅越, 而蜀ㆍ西南夷皆震, 請吏入朝. 於是置益州ㆍ越ㆍ牂柯ㆍ沈黎ㆍ汶山郡, 欲地接以前通大夏. 乃遣使柏始昌ㆍ呂越人等歲十餘輩, 出此初郡抵大夏, 皆複閉昆明, 爲所殺, 奪幣財, 終莫能通至大夏焉. 於是漢發三輔罪人, 因巴蜀士數萬人, 遣兩將軍郭昌ㆍ衛廣等往擊昆明之遮漢使者, 斬首虜數萬人而去. 其後遣使, 昆明複爲冦, 竟莫能得通. 而北道酒泉抵大夏, 使者旣多, 而外國益厭漢幣, 不貴其物. 自博望侯開外國道以尊貴, 其後從吏卒皆爭上書言外國奇怪利害, 求使. 天子爲其絶遠, 非人所樂往, 聽其言, 予節, 募吏民毋問所從來, 爲具備人衆遣之, 以廣其道.
28. 太史公曰: 自郅都ㆍ杜周十人者, 此皆以酷烈爲聲. 然郅都伉直, 引是非, 爭天下大體. 張湯以知陰陽, 人主與俱上下, 時數辯當否, 國家賴其便. 趙禹時據法守正. 杜周從諛, 以少言爲重. 自張湯死後, 網密, 多詆嚴, 官事寖以秏廢. 九卿碌碌奉其官, 救過不贍, 何暇論縄墨之外乎! 然此十人中, 其廉者足以爲儀表, 其汚者足以爲戒, 方略敎導, 禁姦止邪, 一切亦皆彬彬質有其文武焉. 雖慘酷, 斯稱其位矣. 至若蜀守馮當暴挫, 廣漢李貞擅磔人, 東郡彌僕鋸項, 天水駱璧推鹹, 河東褚廣妄殺, 京兆無忌ㆍ馮翊殷周蝮鷙, 水衡閻奉樸擊賣請, 何足數哉! 何足數哉!
27. 至周爲廷尉, 詔獄亦益多矣. 二千石繋者新故相因, 不減百餘人. 郡吏大府擧之廷尉, 一歲至千餘章. 章大者連逮証案數百, 小者數十人: 遠者數千, 近者數百里. 會獄, 吏因責如章告劾, 不服, 以笞掠定之. 於是聞有逮皆亡匿. 獄久者至更數赦十有餘歲而相告言, 大抵盡詆以不道以上. 廷尉及中都官詔獄逮至六七萬人, 吏所增加十萬餘人. 周中廢, 後爲執金吾, 逐盜, 捕治桑弘羊ㆍ衛皇後昆弟子刻深, 天子以爲盡力無私, 遷爲禦史大夫. 家兩子, 夾河爲守. 其治暴酷皆甚於王溫舒等矣. 杜周初徴爲廷史, 有一馬, 且不全: 及身久任事, 至三公列, 子孫尊官, 家訾累數巨萬矣.
26. 두주(杜周) 杜周者, 南陽杜衍人. 義縱爲南陽守, 以爲爪牙, 擧爲廷尉史. 事張湯, 湯數言其無害, 至禦史. 使案邊失亡, 所論殺甚衆. 奏事中上意, 任用, 與減宣相編, 更爲中丞十餘歲. 其治與宣相放, 然重遲, 外寛, 內深次骨. 宣爲左內史, 周爲廷尉, 其治大放張湯而善候伺. 上所欲擠者, 因而陷之: 上所欲釋者, 久繋待問而微見其冤狀. 客有讓周曰: “君爲天子決平, 不循三尺法, 專以人主意指爲獄. 獄者固如是乎?” 周曰: “三尺安出哉? 前主所是著爲律, 後主所是疏爲令, 當時爲是, 何古之法乎!”
25. 감선(減宣) 減宣者, 楊人也. 以佐史無害給事河東守府. 衛將軍靑使買馬河東, 見宣無害, 言上, 徴爲大廄丞. 官事辨, 稍遷至禦史及中丞. 使治主父偃及治淮南反獄, 所以微文深詆, 殺者甚衆, 稱爲敢決疑. 數廢數起, 爲禦史及中丞者幾二十歲. 王溫舒免中尉, 而宣爲左內史. 其治米鹽, 事大小皆關其手, 自部署縣名曹實物, 官吏令丞不得擅搖, 痛以重法縄之. 居官數年, 一切郡中爲小治辨, 然獨宣以小致大, 能因力行之, 難以爲經. 中廢. 爲右扶風, 坐怨成信, 信亡藏上林中, 宣使郿令格殺信, 吏卒格信時, 射中上林苑門, 宣下吏詆罪, 以爲大逆, 當族, 自殺. 而杜周任用.
24. 自溫舒等以惡爲治, 而郡守ㆍ都尉ㆍ諸侯二千石欲爲治者, 其治大抵盡放溫舒, 而吏民益輕犯法, 盜賊滋起. 南陽有梅免ㆍ白政, 楚有殷中ㆍ杜少, 齊有徐勃, 燕趙之閒有堅盧ㆍ範生之屬. 大群至數千人, 擅自號, 攻城邑, 取庫兵, 釋死罪, 縛辱郡太守ㆍ都尉, 殺二千石, 爲檄告縣趣具食: 小群(盜以百數, 掠鹵鄕里者, 不可勝數也. 於是天子始使禦史中丞ㆍ丞相長史督之. 猶弗能禁也, 乃使光祿大夫範昆ㆍ諸輔都尉及故九卿張德等衣繡衣, 持節, 虎符發兵以興擊, 斬首大部或至萬餘級, 及以法誅通飮食, 坐連諸郡, 甚者數千人. 數歲, 乃頗得其渠率. 散卒失亡, 複聚黨阻山川者, 往往而群居, 無可奈何. 於是作“沈命法” , 曰群盜起不發覺, 發覺而捕弗滿品者, 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 其後小吏畏誅, 雖有盜不敢發, 恐不能得, 坐課累府, 府亦使其不言. 故盜賊寖多, 上下..
23. 溫舒擊東越還, 議有不中意者, 坐小法抵罪免. 是時天子方欲作通天台而未有人, 溫舒請覆中尉脫卒, 得數萬人作. 上說, 拜爲少府. 徙爲右內史, 治如其故, 姦邪少禁. 坐法失官. 複爲右輔, 行中尉事. 如故操. 歲餘, 會宛軍發, 詔徴豪吏, 溫舒匿其吏華成, 及人有變告溫舒受員騎錢, 他姦利事, 罪至族, 自殺. 其時兩弟及兩婚家亦各自坐他罪而族. 光祿徐自爲曰: “悲夫, 夫古有三族, 而王溫舒罪至同時而五族乎!” 溫舒死, 家直累千金. 後數歲, 尹齊亦以淮陽都尉病死, 家直不滿五十金. 所誅滅淮陽甚多, 及死, 仇家欲燒其屍, 屍亡去歸葬.
22. 왕온서(王溫舒) 而溫舒複爲中尉. 爲人少文, 居廷惛惛不辯, 至於中尉則心開. 督盜賊, 素習關中俗, 知豪惡吏, 豪惡吏盡複爲用, 爲方略. 吏苛察, 盜賊惡少年投缿購告言姦, 置伯格長以牧司姦盜賊. 溫舒爲人讇, 善事有埶者: 卽無埶者, 視之如奴. 有埶家, 雖有姦如山, 弗犯: 無埶者, 貴戚必侵辱. 舞文巧詆下戸之猾, 以焄大豪. 其治中尉如此. 姦猾窮治, 大抵盡靡爛獄中, 行論無出者. 其爪牙吏虎而冠. 於是中尉部中中猾以下皆伏, 有勢者爲遊聲譽, 稱治. 治數歲, 其吏多以權富.
21. 윤제(尹齊) & 양복(楊僕) 尹齊者, 東郡茌平人. 以刀筆稍遷至禦史. 事張湯, 張湯數稱以爲廉武, 使督盜賊, 所斬伐不避貴戚. 遷爲關內都尉, 聲甚於寧成. 上以爲能, 遷爲中尉, 吏民益凋敝. 尹齊木彊少文, 豪惡吏伏匿而善吏不能爲治, 以故事多廢, 抵罪. 上複徙溫舒爲中尉, 而楊僕以嚴酷爲主爵都尉. 楊僕者, 宜陽人也. 以千夫爲吏. 河南守案擧以爲能, 遷爲禦史, 使督盜賊關東. 治放尹齊, 以爲敢摯行. 稍遷至主爵都尉, 列九卿. 天子以爲能. 南越反, 拜爲樓船將軍, 有功, 封將梁侯. 爲荀彘所縛. 居久之, 病死.
20. 왕온서(王溫舒) 王溫舒者, 陽陵人也. 少時椎埋爲姦. 已而試補縣亭長, 數廢. 爲吏, 以治獄至廷史. 事張湯, 遷爲禦史. 督盜賊, 殺傷甚多, 稍遷至廣平都尉. 擇郡中豪敢任吏十餘人, 以爲爪牙, 皆把其陰重罪, 而縱使督盜賊, 快其意所欲得. 此人雖有百罪, 弗法: 卽有避, 因其事夷之, 亦滅宗. 以其故齊趙之郊盜賊不敢近廣平, 廣平聲爲道不拾遺. 上聞, 遷爲河內太守. 素居廣平時, 皆知河內豪姦之家, 及往, 九月而至. 令郡具私馬五十匹, 爲駅自河內至長安, 部吏如居廣平時方略, 捕郡中豪猾, 郡中豪猾相連坐千餘家. 上書請, 大者至族, 小者乃死, 家盡沒入償臧. 奏行不過二三日, 得可事. 論報, 至流血十餘里. 河內皆怪其奏, 以爲神速. 盡十二月, 郡中毋聲, 毋敢夜行, 野無犬吠之盜. 其頗不得, 失之旁郡國, 黎來, 會春, 溫舒頓足歎曰: “嗟乎..
19. 軍數出定襄, 定襄吏民亂敗, 於是徙縱爲定襄太守. 縱至, 掩定襄獄中重罪輕繋二百餘人, 及賓客昆弟私入相視亦二百餘人. 縱一捕鞠, 曰: “爲死罪解脫”. 是日皆報殺四百餘人. 其後郡中不寒而栗, 猾民佐吏爲治. 是時趙禹ㆍ張湯以深刻爲九卿矣, 然其治尙寛, 輔法而行, 而縱以鷹擊毛摯爲治. 後會五銖錢白金起, 民爲姦, 京師尤甚, 乃以縱爲右內史, 王溫舒爲中尉. 溫舒至惡, 其所爲不先言縱, 縱必以氣淩之, 敗壊其功. 其治, 所誅殺甚多, 然取爲小治, 姦益不勝, 直指始出矣. 吏之治以斬殺縛束爲務, 閻奉以惡用矣. 縱廉, 其治放郅都. 上幸鼎湖, 病久, 已而卒起幸甘泉, 道多不治. 上怒曰: “縱以我爲不複行此道乎?” 嗛之. 至冬, 楊可方受告緡, 縱以爲此亂民, 部吏捕其爲可使者. 天子聞, 使杜式治, 以爲廢格沮事, 棄縱市. 後一歲, 張湯亦死.
17. 胡毋生, 齊人也. 孝景時爲博士, 以老歸敎授. 齊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 公孫弘亦頗受焉. 瑕丘江生爲谷梁春秋. 自公孫弘得用, 嘗集比其義, 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 蘭陵褚大, 廣川殷忠, 溫呂步舒. 褚大至梁相. 步舒至長史, 持節使決淮南獄, 於諸侯擅專斷, 不報, 以春秋之義正之, 天子皆以爲是. 弟子通者, 至於命大夫: 爲郎ㆍ謁者ㆍ掌故者以百數. 而董仲舒子及孫皆以學至大官.
16. 是時遼東高廟災, 主父偃疾之, 取其書奏之天子. 天子召諸生示其書, 有刺譏. 董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 以爲下愚. 於是下董仲舒吏, 當死, 詔赦之. 於是董仲舒竟不敢複言災異. 董仲舒爲人廉直. 是時方外攘四夷, 公孫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 而弘希世用事, 位至公卿. 董仲舒以弘爲從諛. 弘疾之, 乃言上曰: “獨董仲舒可使相繆西王.” 膠西王素聞董仲舒有行, 亦善待之. 董仲舒恐久獲罪, 疾免居家. 至卒, 終不治産業, 以脩學著書爲事. 故漢興至於五世之閒, 唯董仲舒名爲明於春秋, 其傳公羊氏也.
15. 동중서(董仲舒) 董仲舒, 廣川人也. 以治春秋, 孝景時爲博士. 下帷講誦, 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 或莫見其面, 蓋三年董仲舒不觀於舍園, 其精如此. 進退容止, 非禮不行, 學士皆師尊之. 今上卽位, 爲江都相. 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 故求雨閉諸陽, 縱諸陰, 其止雨反是. 行之一國, 未嘗不得所欲. 中廢爲中大夫, 居舍, 著災異之記.
14. 而魯徐生善爲容. 孝文帝時, 徐生以容爲禮官大夫. 傳子至孫延ㆍ徐襄. 襄, 其天姿善爲容, 不能通禮經: 延頗能, 未善也. 襄以容爲漢禮官大夫, 至廣陵內史. 延及徐氏弟子公戸滿意ㆍ桓生ㆍ單次, 皆嘗爲漢禮官大夫. 而瑕丘蕭奮以禮爲淮陽太守. 是後能言禮爲容者, 由徐氏焉. 自魯商瞿受易孔子, 孔子卒, 商瞿傳易, 六世至齊人田何, 字子莊, 而漢興. 田何傳東武人王同子仲, 子仲傳菑川人楊何. 何以易, 元光元年徴, 官至中大夫. 齊人卽墨成以易至城陽相. 廣川人孟但以易爲太子門大夫. 魯人周霸, 莒人衡胡, 臨菑人主父偃, 皆以易至二千石. 然要言易者本於楊何之家.
13. 及湯爲禦史大夫, 以兒寛爲掾, 薦之天子. 天子見問, 說之. 張湯死後六年, 兒寛位至禦史大夫. 九年而以官卒. 寛在三公位, 以和良承意從容得久, 然無有所匡諫: 於官, 官屬易之, 不爲盡力. 張生亦爲博士. 而伏生孫以治尙書徴, 不能明也. 自此之後, 魯周霸ㆍ孔安國, 雒陽賈嘉, 頗能言尙書事. 孔氏有古文尙書, 而安國以今文讀之, 因以起其家. 逸書得十餘篇, 蓋尙書滋多於是矣. 諸學者多言禮, 而魯高堂生最本. 禮固自孔子時而其經不具, 及至秦焚書, 書散亡益多, 於今獨有士禮, 高堂生能言之.
12. 복생(伏生) 伏生者, 濟南人也. 故爲秦博士. 孝文帝時, 欲求能治尙書者, 天下無有, 乃聞伏生能治, 欲召之. 是時伏生年九十餘, 老, 不能行, 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 秦時焚書, 伏生壁藏之. 其後兵大起, 流亡, 漢定, 伏生求其書, 亡數十篇, 獨得二十九篇, 卽以敎於齊魯之閒. 學者由是頗能言尙書, 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尙書以敎矣. 伏生敎濟南張生及歐陽生, 歐陽生敎千乘兒寛. 兒寛旣通尙書, 以文學應郡擧, 詣博士受業, 受業孔安國. 兒寛貧無資用, 常爲弟子都養, 及時時閒行傭賃, 以給衣食. 行常帶經, 止息則誦習之. 以試第次, 補廷尉史. 是時張湯方鄕學, 以爲奏讞掾, 以古法議決疑大獄, 而愛幸寛. 寛爲人溫良, 有廉智, 自持, 而善著書ㆍ書奏, 敏於文, 口不能發明也. 湯以爲長者, 數稱譽之.
11. 한생(韓生) 韓生者, 燕人也. 孝文帝時爲博士, 景帝時爲常山王太傅. 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 其語頗與齊魯閒殊, 然其歸一也. 淮南賁生受之. 自是之後, 而燕趙閒言詩者由韓生. 韓生孫商爲今上博士.
10. 竇太後好老子書, 召轅固生問老子書. 固曰: “此是家人言耳.” 太後怒曰: “安得司空城旦書乎?” 乃使固入圏刺豕. 景帝知太後怒而固直言無罪, 乃假固利兵, 下圏刺豕, 正中其心, 一刺, 豕應手而倒. 太後黙然, 無以複罪, 罷之. 居頃之, 景帝以固爲廉直, 拜爲淸河王太傅. 久之, 病免. 今上初卽位, 複以賢良徴固. 諸諛儒多疾毁固, 曰: “固老” , 罷歸之. 時固已九十餘矣. 固之徴也, 薛人公孫弘亦徴, 側目而視固. 固曰: “公孫子, 務正學以言, 無曲學以阿世!” 自是之後, 齊言詩皆本轅固生也. 諸齊人以詩顯貴, 皆固之弟子也.
9. 원고생(轅固生) 淸河王太傅轅固生者, 齊人也. 以治詩, 孝景時爲博士. 與黃生爭論景帝前. 黃生曰: “湯武非受命, 乃弑也.” 轅固生曰: “不然. 夫桀紂虐亂, 天下之心皆歸湯武, 湯武與天下之心而誅桀紂, 桀紂之民不爲之使而歸湯武, 湯武不得已而立, 非受命爲何?” 黃生曰: “冠雖敝, 必加於首: 履雖新, 必關於足. 何者, 上下之分也. 今桀紂雖失道, 然君上也: 湯武雖聖, 臣下也. 夫主有失行, 臣下不能正言匡過以尊天子, 反因過而誅之, 代立踐南面, 非弑而何也?” 轅固生曰: “必若所雲, 是高帝代秦卽天子之位, 非邪?” 於是景帝曰: “食肉不食馬肝, 不爲不知味: 言學者無言湯武受命, 不爲愚.” 遂罷. 是後學者莫敢明受命放殺者.
12. 鄭莊使視決河, 自請治行五日. 上曰: “吾聞“鄭莊行, 千里不齎糧” , 請治行者何也?” 然鄭莊在朝, 常趨和承意, 不敢甚引當否. 及晩節, 漢征匈奴, 招四夷, 天下費多, 財用益匱. 莊任人賓客爲大農僦人, 多逋負. 司馬安爲淮陽太守, 發其事, 莊以此陷罪, 贖爲庶人. 頃之, 守長史. 上以爲老, 以莊爲汝南太守. 數歲, 以官卒. 鄭莊ㆍ汲黯始列爲九卿, 廉, 內行脩絜. 此兩人中廢, 家貧, 賓客益落. 及居郡, 卒後家無餘貲財. 莊兄弟子孫以莊故, 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5. 太史公曰 敖出一言郢市復 子產病死 鄭民號哭 公儀子見好布而家婦逐 石奢縱父而死 楚昭名立 李離過殺而伏劍 晉文以正國法
4. 석사(石奢) & 이리(李離) 石奢者, 楚昭王相也. 堅直廉正, 無所阿避. 行縣, 道有殺人者, 相追之, 乃其父也. 縱其父而還自繋焉. 使人言之王曰: “殺人者, 臣之父也. 夫以父立政, 不孝也: 廢法縱罪, 非忠也: 臣罪當死.” 王曰: “追而不及, 不當伏罪, 子其治事矣.” 石奢曰: “不私其父, 非孝子也: 不奉主法, 非忠臣也. 王赦其罪, 上惠也: 伏誅而死, 臣職也.” 遂不受令, 自刎而死. 李離者, 晉文公之理也. 過聽殺人, 自拘當死. 文公曰: “官有貴賤, 罰有輕重. 下吏有過, 非子之罪也.” 李離曰: “臣居官爲長, 不與吏讓位: 受祿爲多, 不與下分利. 今過聽殺人, 傅其罪下吏, 非所聞也.” 辭不受令. 文公曰: “子則自以爲有罪, 寡人亦有罪邪?” 李離曰: “理有法, 失刑則刑, 失死則死. 公以臣能聽微決疑, 故使爲理. 今過聽..
3. 정자산(鄭子産) & 공의휴(公儀休) 子産者, 鄭之列大夫也. 鄭昭君之時, 以所愛徐摯爲相, 國亂, 上下不親, 父子不和. 大宮子期言之君, 以子産爲相. 爲相一年, 豎子不戲狎, 斑白不提挈, 僮子不犂畔. 二年, 市不予賈. 三年, 門不夜關, 道不拾遺. 四年, 田器不歸. 五年, 士無尺籍, 喪期不令而治. 治鄭二十六年而死, 丁壯號哭, 老人兒啼, 曰: “子産去我死乎! 民將安歸?” 公儀休者, 魯博士也. 以高弟爲魯相. 奉法循理, 無所變更, 百官自正. 使食祿者不得與下民爭利, 受大者不得取小. 客有遺相魚者, 相不受. 客曰: “聞君嗜魚, 遺君魚, 何故不受也?” 相曰: “以嗜魚, 故不受也. 今爲相, 能自給魚: 今受魚而免, 誰複給我魚者? 吾故不受也.” 食茹而美, 拔其園葵而棄之. 見其家織布好, 而疾出其家婦, 燔其機, 云“欲令農士工女安..
29. 太史公曰: 詩之所謂“戎狄是膺, 荊舒是懲” , 信哉是言也. 淮南ㆍ衡山親爲骨肉, 疆土千里, 列爲諸侯, 不務遵蕃臣職以承輔天子, 而專挾邪僻之計, 謀爲畔逆, 仍父子再亡國, 各不終其身, 爲天下笑. 此非獨王過也, 亦其俗薄, 臣下漸靡使然也. 夫荊楚僄勇輕悍, 好作亂, 乃自古記之矣.
28. 元朔五年秋, 衡山王當朝, (六年過淮南, 淮南王乃昆弟語, 除前卻, 約束反具. 衡山王卽上書謝病, 上賜書不朝. 元朔六年中, 衡山王使人上書請廢太子爽, 立孝爲太子. 爽聞, 卽使所善白嬴之長安上書, 言孝作輣車鏃矢, 與王禦者姦, 欲以敗孝. 白嬴至長安, 未及上書, 吏捕嬴, 以淮南事繋. 王聞爽使白嬴上書, 恐言國陰事, 卽上書反告太子爽所爲不道棄市罪事. 事下沛郡治. 元(朔七[狩元]年冬, 有司公卿下沛郡求捕所與淮南謀反者未得, 得陳喜於衡山王子孝家. 吏劾孝首匿喜. 孝以爲陳喜雅數與王計謀反, 恐其發之, 聞律先自告除其罪, 又疑太子使白嬴上書發其事, 卽先自告, 告所與謀反者救赫ㆍ陳喜等. 廷尉治験, 公卿請逮捕衡山王治之. 天子曰: “勿捕.” 遣中尉安ㆍ大行息卽問王, 王具以情實對. 吏皆圍王宮而守之. 中尉大行還, 以聞, 公卿請遣宗正ㆍ大行與沛郡雜治..
27. 太子爽知之, 念後數惡己無已時, 欲與亂以止其口. 王後飮, 太子前爲壽, 因據王後股, 求與王後臥. 王後怒, 以告王. 王乃召, 欲縛而笞之. 太子知王常欲廢己立其弟孝, 乃謂王曰: “孝與王禦者姦, 無采與奴姦, 王彊食, 請上書.” 卽倍王去. 王使人止之, 莫能禁, 乃自駕追捕太子. 太子妄惡言, 王械繋太子宮中. 孝日益親幸. 王奇孝材能, 乃佩之王印, 號曰將軍, 令居外宅, 多給金錢, 招致賓客. 賓客來者, 微知淮南ㆍ衡山有逆計, 日夜從容勸之. 王乃使孝客江都人救赫ㆍ陳喜作輣車鏃矢, 刻天子璽, 將相軍吏印. 王日夜求壯士如周丘等, 數稱引吳楚反時計畫, 以約束. 衡山王非敢效淮南王求卽天子位, 畏淮南起竝其國, 以爲淮南已西, 發兵定江淮之閒而有之, 望如是.
26. 王後乘舒死, 立徐來爲王後. 厥姫俱幸. 兩人相妒, 厥姫乃惡王後徐來於太子曰: “徐來使婢蠱道殺太子母.” 太子心怨徐來. 徐來兄至衡山, 太子與飮, 以刃刺傷王後兄. 王後怨怒, 數毁惡太子於王. 太子女弟無采, 嫁棄歸, 與奴姦, 又與客姦. 太子數讓無采, 無采怒, 不與太子通. 王後聞之, 卽善遇無采. 無采及中兄孝少失母, 附王後, 王後以計愛之, 與共毁太子, 王以故數擊笞太子. 元朔四年中, 人有賊傷王後假母者, 王疑太子使人傷之, 笞太子. 後王病, 太子時稱病不侍. 孝ㆍ王後ㆍ無采惡太子: “太子實不病, 自言病, 有喜色.” 王大怒, 欲廢太子, 立其弟孝. 王後知王決廢太子, 又欲竝廢孝. 王後有侍者, 善舞, 王幸之, 王後欲令侍者與孝亂以汚之, 欲竝廢兄弟而立其子廣代太子.
25. 衡山王賜, 王後乘舒生子三人, 長男爽爲太子, 次男孝, 次女無采. 又姫徐來生子男女四人, 美人厥姫生子二人. 衡山王ㆍ淮南王兄弟相責望禮節, 閒不相能. 衡山王聞淮南王作爲畔逆反具, 亦心結賓客以應之, 恐爲所竝. 元光六年, 衡山王入朝, 其謁者衛慶有方術, 欲上書事天子, 王怒, 故劾慶死罪, 彊榜服之. 衡山內史以爲非是, 卻其獄. 王使人上書告內史, 內史治, 言王不直. 王又數侵奪人田, 壊人塚以爲田. 有司請逮治衡山王. 天子不許, 爲置吏二百石以上. 衡山王以此恚, 與奚慈ㆍ張廣昌謀, 求能爲兵法候星氣者, 日夜從容王密謀反事.
24. 安罪重於將, 謀反形已定. 臣端所見其書節印圖及他逆無道事験明白, 甚大逆無道, 當伏其法. 而論國吏二百石以上及比者, 宗室近幸臣不在法中者, 不能相敎, 當皆免官削爵爲士伍, 毋得宦爲吏. 其非吏, 他贖死金二斤八兩. 以章臣安之罪, 使天下明知臣子之道, 毋敢複有邪僻倍畔之意.” 丞相弘ㆍ廷尉湯等以聞, 天子使宗正以符節治王. 未至, 淮南王安自剄殺. 王後荼ㆍ太子遷諸所與謀反者皆族. 天子以伍被雅辭多引漢之美, 欲勿誅. 廷尉湯曰: “被首爲王畫反謀, 被罪無赦.” 遂誅被. 國除爲九江郡.
23. 王猶予, 計未決. 太子念所坐者謀刺漢中尉, 所與謀者已死, 以爲口絶, 乃謂王曰: “群臣可用者皆前繋, 今無足與擧事者. 王以非時發, 恐無功, 臣願會逮.” 王亦偸欲休, 卽許太子. 太子卽自剄, 不殊. 伍被自詣吏, 因告與淮南王謀反, 反蹤跡具如此. 吏因捕太子ㆍ王後, 圍王宮, 盡求捕王所與謀反賓客在國中者, 索得反具以聞. 上下公卿治, 所連引與淮南王謀反列侯二千石豪傑數千人, 皆以罪輕重受誅. 衡山王賜, 淮南王弟也, 當坐收, 有司請逮捕衡山王. 天子曰: “諸侯各以其國爲本, 不當相坐. 與諸侯王列侯會肄丞相諸侯議.” 趙王彭祖ㆍ列侯臣讓等四十三人議, 皆曰: “淮南王安甚大逆無道, 謀反明白, 當伏誅.” 膠西王臣端議曰: “淮南王安廢法行邪, 懷詐僞心, 以亂天下, 熒惑百姓, 倍畔宗廟, 妄作妖言. 春秋曰: “臣無將, 將而誅”.
22. 王欲發國中兵, 恐其相ㆍ二千石不聽. 王乃與伍被謀, 先殺相ㆍ二千石: 僞失火宮中, 相ㆍ二千石救火, 至卽殺之. 計未決, 又欲令人衣求盜衣, 持羽檄, 從東方來, 呼曰: “南越兵入界” , 欲因以發兵. 乃使人至廬江ㆍ會稽爲求盜, 未發. 王問伍被曰: “吾擧兵西鄕, 諸侯必有應我者: 卽無應, 奈何?” 被曰: “南收衡山以擊廬江, 有尋陽之船, 守下雉之城, 結九江之浦, 絶予章之口, 彊弩臨江而守, 以禁南郡之下, 東收江都ㆍ會稽, 南通勁越, 屈彊江淮閒, 猶可得延歲月之壽.” 王曰: “善, 無以易此. 急則走越耳.” 於是廷尉以王孫建辭連淮南王太子遷聞. 上遣廷尉監因拜淮南中尉, 逮捕太子. 至淮南, 淮南王聞, 與太子謀召相ㆍ二千石, 欲殺而發兵. 召相, 相至: 內史以出爲解. 中尉曰: “臣受詔使, 不得見王.” 王念獨殺相而內史中尉不來, 無益也, 卽..
21. 王曰: “奈何?” 被曰: “當今諸侯無異心, 百姓無怨氣. 朔方之郡田地廣, 水草美, 民徙者不足以實其地. 臣之愚計, 可僞爲丞相禦史請書, 徙郡國豪桀任俠及有耐罪以上, 赦令除其罪, 産五十萬以上者, 皆徙其家屬朔方之郡, 益發甲卒, 急其會日. 又僞爲左右都司空上林中都官詔獄(逮書, [逮]諸侯太子幸臣. 如此則民怨, 諸侯懼, 卽使辯武隨而說之, 儻可徼幸什得一乎?” 王曰: “此可也. 雖然, 吾以爲不至若此.” 於是王乃令官奴入宮, 作皇帝璽, 丞相ㆍ禦史ㆍ大將軍ㆍ軍吏ㆍ中二千石ㆍ都官令ㆍ丞印, 及旁近郡太守ㆍ都尉印, 漢使節法冠, 欲如伍被計. 使人僞得罪而西, 事大將軍ㆍ丞相: 一日發兵, 使人卽刺殺大將軍靑, 而說丞相下之, 如發蒙耳.
20. 被曰: “往者秦爲無道, 殘賊天下. 興萬乘之駕, 作阿房之宮, 收太半之賦, 發閭左之戍, 父不寧子, 兄不便弟, 政苛刑峻, 天下熬然若焦, 民皆引領而望, 傾耳而聽, 悲號仰天, 叩心而怨上, 故陳勝大呼, 天下響應. 當今陛下臨制天下, 一齊海內, 汎愛蒸庶, 布德施惠. 口雖未言, 聲疾雷霆, 令雖未出, 化馳如神, 心有所懷, 威動萬里, 下之應上, 猶影響也. 而大將軍材能不特章邯ㆍ楊熊也. 大王以陳勝ㆍ吳廣諭之, 被以爲過矣.” 王曰: “苟如公言, 不可徼幸邪?” 被曰: “被有愚計.”
19. 淮南王見建已徴治, 恐國陰事且覺, 欲發, 被又以爲難, 乃複問被曰: “公以爲吳興兵是邪非也?” 被曰: “以爲非也. 吳王至富貴也, 擧事不當, 身死丹徒, 頭足異處, 子孫無遺類. 臣聞吳王悔之甚. 願王孰慮之, 無爲吳王之所悔.” 王曰: “男子之所死者一言耳. 且吳何知反, 漢將一日過成皐者四十餘人. 今我令樓緩先要成皐之口, 周被下潁川兵塞轘轅ㆍ伊闕之道, 陳定發南陽兵守武關. 河南太守獨有雒陽耳, 何足憂. 然此北尙有臨晉關ㆍ河東ㆍ上黨與河內ㆍ趙國. 人言曰: “絶成皐之口, 天下不通”. 據三川之險, 招山東之兵, 擧事如此, 公以爲何如?” 被曰: “臣見其禍, 未見其福也.” 王曰: “左吳ㆍ趙賢ㆍ朱驕如皆以爲有福, 什事九成, 公獨以爲有禍無福, 何也?” 被曰: “大王之群臣近幸素能使衆者, 皆前繋詔獄, 餘無可用者.” 王曰: “陳勝ㆍ吳廣無立錐之地,..
18. 淮南王患之, 欲發, 問伍被曰: “漢廷治亂?” 伍被曰: “天下治.” 王意不說, 謂伍被曰: “公何以言天下治也?” 被曰: “被竊觀朝廷之政, 君臣之義, 父子之親, 夫婦之別, 長幼之序, 皆得其理, 上之擧錯遵古之道, 風俗紀綱未有所欠也. 重裝富賈, 周流天下, 道無不通, 故交易之道行. 南越賓服, 羌僰入獻, 東甌入降, 廣長楡, 開朔方, 匈奴折翅傷翼, 失援不振. 雖未及古太平之時, 然猶爲治也.” 王怒, 被謝死罪. 王又謂被曰: “山東卽有兵, 漢必使大將軍將而制山東, 公以爲大將軍何如人也?” 被曰: “被所善者黃義, 從大將軍擊匈奴, 還, 告被曰: “大將軍遇士大夫有禮, 於士卒有恩, 衆皆樂爲之用. 騎上下山若蜚, 材幹絶人.” 被以爲材能如此, 數將習兵, 未易當也. 及謁者曹梁使長安來, 言大將軍號令明, 當敵勇敢, 常爲士卒先. 休舍, 穿..
17. 王有孽子不害, 最長, 王弗愛, 王ㆍ王後ㆍ太子皆不以爲子兄數. 不害有子建, 材高有氣, 常怨望太子不省其父: 又怨時諸侯皆得分子弟爲侯, 而淮南獨二子, 一爲太子, 建父獨不得爲侯. 建陰結交, 欲告敗太子, 以其父代之. 太子知之, 數捕繋而榜笞建. 建具知太子之謀欲殺漢中尉, 卽使所善壽春莊芷以元朔六年上書於天子曰: “毒藥苦於口利於病, 忠言逆於耳利於行. 今淮南王孫建, 材能高, 淮南王王後荼ㆍ荼子太子遷常疾害建. 建父不害無罪, 擅數捕繋, 欲殺之. 今建在, 可徴問, 具知淮南陰事.” 書聞, 上以其事下廷尉, 廷尉下河南治. 是時故辟陽侯孫審卿善丞相公孫弘, 怨淮南厲王殺其大父, 乃深購淮南事於弘, 弘乃疑淮南有畔逆計謀, 深窮治其獄. 河南治建, 辭引淮南太子及黨與.
16. 夫吳王賜號爲劉氏祭酒, 複不朝, 王四郡之衆, 地方數千里, 內鑄消銅以爲錢, 東煮海水以爲鹽, 上取江陵木以爲船, 一船之載當中國數十兩車, 國富民衆. 行珠玉金帛賂諸侯宗室大臣, 獨竇氏不與. 計定謀成, 擧兵而西. 破於大梁, 敗於狐父, 奔走而東, 至於丹徒, 越人禽之, 身死絶祀, 爲天下笑. 夫以吳越之衆不能成功者何? 誠逆天道而不知時也. 方今大王之兵衆不能十分吳楚之一, 天下安寧有萬倍於秦之時, 願大王從臣之計. 大王不從臣之計, 今見大王事必不成而語先泄也. 臣聞微子過故國而悲, 於是作麥秀之歌, 是痛紂之不用王子比幹也. 故孟子曰: “紂貴爲天子, 死曾不若匹夫”. 是紂先自絶於天下久矣, 非死之日而天下去之. 今臣亦竊悲大王棄千乘之君, 必且賜絶命之書, 爲群臣先, 死於東宮也.” 於是(王氣怨結而不揚, 涕滿匡而橫流, 卽起, 歷階而去.
15. 秦皇帝大說, 遣振男女三千人, 資之五谷種種百工而行. 徐福得平原廣澤, 止王不來. 於是百姓悲痛相思, 欲爲亂者十家而六. 又使尉佗踰五嶺攻百越. 尉佗知中國勞極, 止王不來, 使人上書, 求女無夫家者三萬人, 以爲士卒衣補. 秦皇帝可其萬五千人. 於是百姓離心瓦解, 欲爲亂者十家而七. 客謂高皇帝曰: “時可矣.” 高皇帝曰: “待之, 聖人當起東南閒.” 不一年, 陳勝吳廣發矣. 高皇始於豊沛, 一倡天下不期而響應者不可勝數也. 此所謂蹈瑕候閒, 因秦之亡而動者也. 百姓願之, 若旱之望雨, 故起於行陳之中而立爲天子, 功高三王, 德傳無窮. 今大王見高皇帝得天下之易也, 獨不觀近世之吳楚乎?
14. 昔文王一動而功顯於千世, 列爲三代, 此所謂因天心以動作者也, 故海內不期而隨. 此千歲之可見者. 夫百年之秦, 近世之吳楚, 亦足以喩國家之存亡矣. 臣不敢避子胥之誅, 願大王毋爲吳王之聽. 昔秦絶聖人之道, 殺術士, 燔詩書, 棄禮義, 尙詐力, 任刑罰, 転負海之粟致之西河. 當是之時, 男子疾耕不足於糟糠, 女子紡績不足於蓋形. 遣蒙恬築長城, 東西數千里, 暴兵露師常數十萬, 死者不可勝數, 僵屍千里, 流血頃畝, 百姓力竭, 欲爲亂者十家而五. 又使徐福入海求神異物, 還爲僞辭曰: “臣見海中大神, 言曰: “汝西皇之使邪?” 臣答曰: “然.” “汝何求?” 曰: “願請延年益壽藥.” 神曰: “汝秦王之禮薄, 得觀而不得取.” 卽從臣東南至蓬萊山, 見芝成宮闕, 有使者銅色而龍形, 光上照天. 於是臣再拜問曰: “宜何資以獻?” 海神曰: “以令名男子若振女與百..
13. 王日夜與伍被ㆍ左吳等案輿地圖, 部署兵所從入. 王曰: “上無太子, 宮車卽晏駕, 廷臣必徴膠東王, 不卽常山王, 諸侯竝爭, 吾可以無備乎! 且吾高祖孫, 親行仁義, 陛下遇我厚, 吾能忍之: 萬世之後, 吾寧能北面臣事豎子乎!” 王坐東宮, 召伍被與謀, 曰: “將軍上.” 被悵然曰: “上寛赦大王, 王複安得此亡國之語乎! 臣聞子胥諫吳王, 吳王不用, 乃曰: “臣今見麋鹿遊姑蘇之台也”. 今臣亦見宮中生荊棘, 露霑衣也.” 王怒, 繋伍被父母, 囚之三月. 複召曰: “將軍許寡人乎?” 被曰: “不, 直來爲大王畫耳. 臣聞聡者聽於無聲, 明者見於未形, 故聖人萬擧萬全.
44. 太史公曰: 春秋推見至隱, 易本隱之以顯, 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 小雅譏小己之得失, 其流及上. 所以言雖外殊, 其合德一也. 相如雖多虛辭濫說, 然其要歸引之節儉, 此與詩之風諫何異. 楊雄以爲靡麗之賦, 勸百風一, 猶馳騁鄭衛之聲, 曲終而奏雅, 不已虧乎? 餘采其語可論者著於篇.
43. 披藝觀之, 天人之際已交, 上下相發允答. 聖王之德, 兢兢翼翼也. 故曰: “興必慮衰, 安必思危”. 是以湯武至尊嚴, 不失肅祗: 舜在假典, 顧省厥遺: 此之謂也. 司馬相如旣卒五歲, 天子始祭後土. 八年而遂先禮中嶽, 封於太山, 至梁父禪肅然. 相如他所著, 若遺平陵侯書ㆍ與五公子相難ㆍ草木書篇不采, 采其尤著公卿者雲.
42. 般般之獸, 樂我君囿: 白質黒章, 其儀可(嘉[喜]: 旼旼睦睦, 君子之能. 蓋聞其聲, 今觀其來. 厥塗靡蹤, 天瑞之徴. 茲亦於舜, 虞氏以興. 濯濯之麟, 遊彼靈畤. 孟冬十月, 君俎郊祀. 馳我君輿, 帝以享祉. 三代之前, 蓋未嘗有. 宛宛黃龍, 興德而升: 采色炫燿, 熿炳煇煌. 正陽顯見, 覺寤黎烝. 於傳載之, 雲受命所乘. 厥之有章, 不必諄諄. 依類託寓, 諭以封巒.
41. 於是天子沛然改容, 曰: “愉乎, 朕其試哉!” 乃遷思回慮, 總公卿之議, 詢封禪之事, 詩大澤之博, 廣符瑞之富. 乃作頌曰: 自我天覆, 雲之油油. 甘露時雨, 厥壤可遊. 滋液滲漉, 何生不育: 嘉谷六穂, 我穡曷蓄. 非唯雨之, 又潤澤之: 非唯濡之, 氾尃濩之. 萬物煕煕, 懷而慕思. 名山顯位, 望君之來. 君乎君乎, 侯不邁哉!
40. 於是大司馬進曰: “陛下仁育群生, 義征不憓, 諸夏樂貢, 百蠻執贄, 德侔往初, 功無與二, 休烈浹洽, 符瑞衆變, 期應紹至, 不特創見. 意者泰山ㆍ梁父設壇場望幸, 蓋號以況榮, 上帝垂恩儲祉, 將以薦成, 陛下謙讓而弗發也. 挈三神之驩, 欠王道之儀, 群臣恧焉. 或謂且天爲質闇, 珍符固不可辭: 若然辭之, 是泰山靡記而梁父靡幾也. 亦各竝時而榮, 鹹濟世而屈, 說者尙何稱於後, 而雲七十二君乎? 夫修德以錫符, 奉符以行事, 不爲進越. 故聖王弗替, 而修禮地祇, 謁款天神, 勒功中嶽, 以彰至尊, 舒盛德, 發號榮, 受厚福, 以浸黎民也. 皇皇哉斯事! 天下之壯觀, 王者之丕業, 不可貶也. 願陛下全之. 而後因雜薦紳先生之略術, 使獲燿日月之末光絶炎, 以展采錯事, 猶兼正列其義, 校飭厥文, 作春秋一藝, 將襲舊六爲七, 攄之無窮, 俾萬世得激淸流, 揚微波..
39. 揆厥所元, 終都攸卒, 未有殊尤絶跡可考於今者也. 然猶躡梁父, 登泰山, 建顯號, 施尊名. 大漢之德, 逢湧原泉, 沕潏漫衍, 旁魄四塞, 雲尃霧散, 上暢九垓, 下泝八埏. 懷生之類霑濡浸潤, 協氣橫流, 武節飄逝, 邇陜遊原, 迥闊泳沫, 首惡湮沒, 闇昧昭晢, 昆蟲凱澤, 回首面內. 然後囿騶虞之珍群, 徼麋鹿之怪獸, 䆃一莖六穂於庖, 犠雙觡共抵之獸, 獲周餘珍收龜於岐, 招翠黃乘龍於沼. 鬼神接靈圉, 賓於閒館. 奇物譎詭, 俶儻窮變. 欽哉, 符瑞臻茲, 猶以爲薄, 不敢道封禪. 蓋周躍魚隕杭, 休之以燎, 微夫斯之爲符也, 以登介丘, 不亦恧乎! 進讓之道, 其何爽與?
38. 其書曰: 伊上古之初肇, 自昊穹兮生民, 歷撰列辟, 以迄於秦. 率邇者踵武, 逖聽者風聲. 紛綸葳蕤, 堙滅而不稱者, 不可勝數也. 續昭夏, 崇號謚, 略可道者七十有二君. 罔若淑而不昌, 疇逆失而能存? 軒轅之前, 遐哉邈乎, 其詳不可得聞也. 五三六經載籍之傳, 維見可觀也. 書曰: “元首明哉, 股肱良哉”. 因斯以談, 君莫盛於唐堯, 臣莫賢於后稷. 后稷創業於唐, 公劉發跡於西戎, 文王改制, 爰周郅隆, 大行越成, 而後陵夷衰微, 千載無聲, 豈不善始善終哉. 然無異端, 愼所由於前, 謹遺敎於後耳. 故軌跡夷易, 易遵也: 湛恩濛湧, 易豊也: 憲度著明, 易則也: 垂統理順, 易繼也. 是以業隆於繈褓而崇冠於二後.
37. 相如旣病免, 家居茂陵. 天子曰: “司馬相如病甚, 可往從悉取其書: 若不然, 後失之矣.” 使所忠往, 而相如已死, 家無書. 問其妻, 對曰: “長卿固未嘗有書也. 時時著書, 人又取去, 卽空居. 長卿未死時, 爲一卷書, 曰有使者來求書, 奏之. 無他書.” 其遺劄書言封禪事, 奏所忠. 忠奏其書, 天子異之.
36. 回車朅來兮, 絶道不周, 會食幽都. 呼吸沆瀣[兮]餐朝霞(兮, 噍咀芝英兮嘰瓊華. 嬐侵潯而高縱兮, 紛鴻湧而上厲. 貫列欠之倒景兮, 涉豊隆之滂沛. 馳遊道而脩降兮, 騖遺霧而遠逝. 迫區中之隘陜兮, 舒節出乎北垠. 遺屯騎於玄闕兮, 軼先驅於寒門. 下崢嶸而無地兮, 上寥廓而無天. 視眩眠而無見兮, 聽惝恍而無聞. 乘虛無而上假兮, 超無友而獨存. 相如旣奏大人之頌, 天子大說, 飄飄有淩雲之氣, 似遊天地之閒意.
35. 遍覽八紘而觀四荒兮, 朅渡九江而越五河. 經營炎火而浮弱水兮, 杭絶浮渚而涉流沙. 奄息總極氾濫水嬉兮, 使靈媧鼓瑟而舞馮夷. 時若薆薆將混濁兮, 召屛翳誅風伯而刑雨師. 西望崑崙之軋沕洸忽兮, 直徑馳乎三危. 排閶闔而入帝宮兮, 載玉女而與之歸. 舒閬風而搖集兮, 亢烏騰而一止. 低回陰山翔以紆曲兮, 吾乃今目睹西王母曤然白首. 載勝而穴處兮, 亦幸有三足烏爲之使. 必長生若此而不死兮, 雖濟萬世不足以喜.
34. 邪絶少陽而登太陰兮, 與眞人乎相求. 互折窈窕以右転兮, 橫厲飛泉以正東. 悉徴靈圉而選之兮, 部乘衆神於瑤光. 使五帝先導兮, 反太一而從陵陽. 左玄冥而右含雷兮, 前陸離而後潏湟. 廝征伯僑而役羨門兮, 屬岐伯使尙方. 祝融驚而蹕禦兮, 淸雰氣而後行. 屯餘車其萬乘兮, 綷雲蓋而樹華旗. 使句芒其將行兮, 吾欲往乎南嬉. 歷唐堯於崇山兮, 過虞舜於九疑. 紛湛湛其差錯兮, 雜遝膠葛以方馳. 騒擾衝蓯其相紛挐兮, 滂濞泱軋灑以林離. 鑽羅列聚叢以篭茸兮, 衍曼流爛壇以陸離. 徑入雷室之砰磷欝律兮, 洞出鬼谷之堀礨崴魁.
33. 相如拜爲孝文園令. 天子旣美子虛之事, 相如見上好僊道, 因曰: “上林之事未足美也, 尙有靡者. 臣嘗爲大人賦, 未就, 請具而奏之.” 相如以爲列僊之傳居山澤閒, 形容甚臞, 此非帝王之僊意也, 乃遂就大人賦. 其辭曰: 世有大人兮, 在於中州. 宅彌萬里兮, 曾不足以少留. 悲世俗之迫隘兮, 朅輕擧而遠遊. 垂絳幡之素蜺兮, 載雲氣而上浮. 建格澤之長竿兮, 総光耀之采旄. 垂旬始以爲幓兮, 抴彗星而爲髾. 掉指橋以偃蹇兮, 又旖旎以招搖. 攬欃槍以爲旌兮, 靡屈虹而爲綢. 紅杳渺以眩湣兮, 猋風湧而雲浮. 駕應龍象輿之蠖略逶麗兮, 驂赤螭靑虯之𧍘蟉蜿蜒. 低卬夭蟜據以驕驁兮, 詘折隆窮蠼以連卷沛艾赳螑仡以佁儗兮, 放散畔岸驤以孱顔. 跮踱輵轄容以委麗兮, 綢繆偃蹇怵毚以梁倚. 糾蓼叫奡蹋以艐路兮, 蔑蒙踴躍騰而狂趡. 蒞颯卉翕熛至電過兮, 煥然霧除, 霍然雲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