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역사&절기 (3405)
건빵이랑 놀자
6. 전인(田仁) 仁以壯健爲衛將軍舍人, 數從擊匈奴. 衛將軍進言仁, 仁爲郎中. 數歲, 爲二千石丞相長史, 失官. 其後使刺擧三河. 上東巡, 仁奏事有辭, 上說, 拜爲京輔都尉. 月餘, 上遷拜爲司直. 數歲, 坐太子事. 時左相自將兵, 令司直田仁主閉守城門, 坐縱太子, 下吏誅死. 仁發兵, 長陵令車千秋上變仁, 仁族死. 陘城今在中山國. 太史公曰: 孔子稱曰: “居是國必聞其政” , 田叔之謂乎! 義不忘賢, 明主之美以救過. 仁與餘善, 餘故竝論之.
5. 魯相初到, 民自言相, 訟王取其財物百餘人. 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 各笞五十, 餘各搏二十, 怒之曰: “王非若主邪? 何自敢言若主!” 魯王聞之大慚, 發中府錢, 使相償之. 相曰: “王自奪之, 使相償之, 是王爲惡而相爲善也. 相毋與償之.” 於是王乃盡償之. 魯王好獵, 相常從入苑中, 王輒休相就館舍, 相出, 常暴坐待王苑外. 王數使人請相休, 終不休, 曰: “我王暴露苑中, 我獨何爲就舍!” 魯王以故不大出遊. 數年, 叔以官卒, 魯以百金祠, 少子仁不受也, 曰: “不以百金傷先人名.”
4. 後數歲, 叔坐法失官. 梁孝王使人殺故吳相袁盎, 景帝召田叔案梁, 具得其事, 還報. 景帝曰: “梁有之乎?” 叔對曰: “死罪! 有之.” 上曰: “其事安在?” 田叔曰: “上毋以梁事爲也.” 上曰: “何也?” 曰: “今梁王不伏誅, 是漢法不行也: 如其伏法, 而太後食不甘味, 臥不安席, 此憂在陛下也.” 景帝大賢之, 以爲魯相.
3. 上曰: “先帝置孟舒雲中十餘年矣, 虜曾一入, 孟舒不能堅守, 毋故士卒戰死者數百人. 長者固殺人乎? 公何以言孟舒爲長者也?” 叔叩頭對曰: “是乃孟舒所以爲長者也. 夫貫高等謀反, 上下明詔, 趙有敢隨張王, 罪三族. 然孟舒自髡鉗, 隨張王敖之所在, 欲以身死之, 豈自知爲雲中守哉! 漢與楚相距, 士卒罷敝. 匈奴冒頓新服北夷, 來爲邊害, 孟舒知士卒罷敝, 不忍出言, 士爭臨城死敵, 如子爲父, 弟爲兄, 以故死者數百人. 孟舒豈故驅戰之哉! 是乃孟舒所以爲長者也.” 於是上曰: “賢哉孟舒!” 複召孟舒以爲雲中守.
2. 是時漢下詔書: “趙有敢隨王者罪三族.” 唯孟舒ㆍ田叔等十餘人赭衣自髡鉗, 稱王家奴, 隨趙王敖至長安. 貫高事明白, 趙王敖得出, 廢爲宣平侯, 乃進言田叔等十餘人. 上盡召見, 與語, 漢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上說, 盡拜爲郡守ㆍ諸侯相. 叔爲漢中守十餘年, 會高后崩, 諸呂作亂, 大臣誅之, 立孝文帝. 孝文帝旣立, 召田叔問之曰: “公知天下長者乎?” 對曰: “臣何足以知之!” 上曰: “公, 長者也, 宜知之.” 叔頓首曰: “故云中守孟舒, 長者也.” 是時孟舒坐虜大入塞盜劫, 雲中尤甚, 免.
1. 전숙(田叔) 田叔者, 趙陘城人也. 其先, 齊田氏苗裔也. 叔喜劍, 學黃老術於樂巨公所. 叔爲人刻廉自喜, 喜遊諸公. 趙人擧之趙相趙午, 午言之趙王張敖所, 趙王以爲郎中. 數歲, 切直廉平, 趙王賢之, 未及遷. 會陳豨反代, 漢七年, 高祖往誅之, 過趙, 趙王張敖自持案進食, 禮恭甚, 高祖箕踞罵之. 是時趙相趙午等數十人皆怒, 謂張王曰: “王事上禮備矣, 今遇王如是, 臣等請爲亂.” 趙王齧指出血, 曰: “先人失國, 微陛下, 臣等當蟲出. 公等奈何言若是! 毋複出口矣!” 於是貫高等曰: “王長者, 不倍德.” 卒私相與謀弑上. 會事發覺, 漢下詔捕趙王及群臣反者. 於是趙午等皆自殺, 唯貫高就繋.
104. 전숙열전(田叔列傳) 1. 전숙(田叔) 田叔者, 趙陘城人也. 其先, 齊田氏苗裔也. 叔喜劍, 學黃老術於樂巨公所. 叔爲人刻廉自喜, 喜遊諸公. 趙人擧之趙相趙午, 午言之趙王張敖所, 趙王以爲郎中. 數歲, 切直廉平, 趙王賢之, 未及遷. 會陳豨反代, 漢七年, 高祖往誅之, 過趙, 趙王張敖自持案進食, 禮恭甚, 高祖箕踞罵之. 是時趙相趙午等數十人皆怒, 謂張王曰: “王事上禮備矣, 今遇王如是, 臣等請爲亂.” 趙王齧指出血, 曰: “先人失國, 微陛下, 臣等當蟲出. 公等奈何言若是! 毋複出口矣!” 於是貫高等曰: “王長者, 不倍德.” 卒私相與謀弑上. 會事發覺, 漢下詔捕趙王及群臣反者. 於是趙午等皆自殺, 唯貫高就繋. 2. 是時漢下詔書: “趙有敢隨王者罪三族.” 唯孟舒ㆍ田叔等十餘人赭衣自髡鉗, 稱王家奴, 隨趙王敖至長安. 貫高事明白, 趙王..
10. 주문(周文) 郎中令周文者, 名仁, 其先故任城人也. 以醫見. 景帝爲太子時, 拜爲舍人, 積功稍遷, 孝文帝時至太中大夫. 景帝初卽位, 拜仁爲郎中令. 仁爲人陰重不泄, 常衣敝補衣溺袴, 期爲不絜淸, 以是得幸. 景帝入臥內, 於後宮袐戲, 仁常在旁. 至景帝崩, 仁尙爲郎中令, 終無所言. 上時問人, 仁曰: “上自察之.” 然亦無所毁. 以此景帝再自幸其家. 家徙陽陵. 上所賜甚多, 然常讓, 不敢受也. 諸侯群臣賂遺, 終無所受. 武帝立, 以爲先帝臣, 重之. 仁乃病免, 以二千石祿歸老, 子孫鹹至大官矣.
9. 직불의(直不疑) 塞侯直不疑者, 南陽人也. 爲郎, 事文帝. 其同舍有告歸, 誤持同舍郎金去, 已而金主覺, 妄意不疑, 不疑謝有之, 買金償. 而告歸者來而歸金, 而前郎亡金者大慚, 以此稱爲長者. 文帝稱擧, 稍遷至太中大夫. 朝廷見, 人或毁曰: “不疑狀貌甚美, 然獨無奈其善盜嫂何也!” 不疑聞, 曰: “我乃無兄.” 然終不自明也. 吳楚反時, 不疑以二千石將兵擊之. 景帝後元年, 拜爲禦史大夫. 天子修吳楚時功, 乃封不疑爲塞侯. 武帝建元年中, 與丞相綰俱以過免. 不疑學老子言. 其所臨, 爲官如故, 唯恐人知其爲吏跡也. 不好立名稱, 稱爲長者. 不疑卒, 子相如代. 孫望, 坐酎金失侯.
8. 其明年, 上廢太子, 誅栗卿之屬. 上以爲綰長者, 不忍, 乃賜綰告歸, 而使郅都治捕栗氏. 旣已, 上立膠東王爲太子, 召綰, 拜爲太子太傅. 久之, 遷爲禦史大夫. 五歲, 代桃侯舍爲丞相, 朝奏事如職所奏. 然自初官以至丞相, 終無可言. 天子以爲敦厚, 可相少主, 尊寵之, 賞賜甚多. 爲丞相三歲, 景帝崩, 武帝立. 建元年中, 丞相以景帝疾時諸官囚多坐不辜者, 而君不任職, 免之. 其後綰卒, 子信代. 坐酎金失侯.
7. 위관(衛綰) 建陵侯衛綰者, 代大陵人也. 綰以戲車爲郎, 事文帝, 功次遷爲中郎將, 醇謹無他. 孝景爲太子時, 召上左右飮, 而綰稱病不行. 文帝且崩時, 屬孝景曰: “綰長者, 善遇之.” 及文帝崩, 景帝立, 歲餘不噍呵綰, 綰日以謹力. 景帝幸上林, 詔中郎將參乘, 還而問曰: “君知所以得參乘乎?” 綰曰: “臣從車士幸得以功次遷爲中郎將, 不自知也.” 上問曰: “吾爲太子時召君, 君不肯來, 何也?” 對曰: “死罪, 實病!” 上賜之劍. 綰曰: “先帝賜臣劍凡六, 劍不敢奉詔.” 上曰: “劍, 人之所施易, 獨至今乎?” 綰曰: “具在.” 上使取六劍, 劍尙盛, 未嘗服也. 郎官有譴, 常蒙其罪, 不與他將爭: 有功, 常讓他將. 上以爲廉, 忠實無他腸, 乃拜綰爲河閒王太傅. 吳楚反, 詔綰爲將, 將河閒兵擊吳楚有功, 拜爲中尉. 三歲, 以軍功, 孝景..
6. 元封四年中, 關東流民二百萬口, 無名數者四十萬, 公卿議欲請徙流民於邊以適之. 上以爲丞相老謹, 不能與其議, 乃賜丞相告歸, 而案禦史大夫以下議爲請者. 丞相慚不任職, 乃上書曰: “慶幸得待罪丞相, 罷駑無以輔治, 城郭倉庫空虛, 民多流亡, 罪當伏斧質, 上不忍致法. 願歸丞相侯印, 乞骸骨歸, 避賢者路.” 天子曰: “倉廩旣空, 民貧流亡, 而君欲請徙之, 搖蕩不安, 動危之, 而辭位, 君欲安歸難乎?” 以書讓慶, 慶甚慚, 遂複視事. 慶文深審謹, 然無他大略, 爲百姓言. 後三歲餘, 太初二年中, 丞相慶卒, 謚爲恬侯. 慶中子德, 慶愛用之, 上以德爲嗣, 代侯. 後爲太常, 坐法當死, 贖免爲庶人. 慶方爲丞相, 諸子孫爲吏更至二千石者十三人. 及慶死後, 稍以罪去, 孝謹益衰矣.
5. 元鼎五年秋, 丞相有罪, 罷. 制詔禦史: “萬石君先帝尊之, 子孫孝, 其以禦史大夫慶爲丞相, 封爲牧丘侯.” 是時漢方南誅兩越, 東擊朝鮮, 北逐匈奴, 西伐大宛, 中國多事. 天子巡狩海內, 修上古神祠, 封禪, 興禮樂. 公家用少, 桑弘羊等致利, 王溫舒之屬峻法, 兒寛等推文學至九卿, 更進用事, 事不關決於丞相, 丞相醇謹而已. 在位九歲, 無能有所匡言. 嘗欲請治上近臣所忠ㆍ九卿鹹宣罪, 不能服, 反受其過, 贖罪.
4. 萬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 長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 扶杖乃能行. 歲餘, 建亦死. 諸子孫鹹孝, 然建最甚, 甚於萬石君. 建爲郎中令, 書奏事, 事下, 建讀之, 曰: “誤書! “馬” 者與尾當五, 今乃四, 不足一. 上譴死矣!” 甚惶恐. 其爲謹愼, 雖他皆如是. 萬石君少子慶爲太僕, 禦出, 上問車中幾馬, 慶以策數馬畢, 擧手曰: “六馬.” 慶於諸子中最爲簡易矣, 然猶如此. 爲齊相, 擧齊國皆慕其家行, 不言而齊國大治, 爲立石相祠. 元狩元年, 上立太子, 選群臣可爲傅者, 慶自沛守爲太子太傅, 七歲遷爲禦史大夫.
3. 建元二年, 郎中令王臧以文學獲罪. 皇太後以爲儒者文多質少, 今萬石君家不言而躬行, 乃以長子建爲郎中令, 少子慶爲內史. 建老白首, 萬石君尙無恙. 建爲郎中令, 每五日洗沐歸謁親, 入子舍, 竊問侍者, 取親中裙厠牏, 身自浣滌, 複與侍者, 不敢令萬石君知, 以爲常. 建爲郎中令, 事有可言, 屛人恣言, 極切: 至廷見, 如不能言者. 是以上乃親尊禮之. 萬石君徙居陵里. 內史慶酔歸, 入外門不下車. 萬石君聞之, 不食. 慶恐, 肉袒請罪, 不許. 擧宗及兄建肉袒, 萬石君讓曰: “內史貴人, 入閭里, 里中長老皆走匿, 而內史坐車中自如, 固當!” 乃謝罷慶. 慶及諸子弟入里門, 趨至家.
2. 孝景帝季年, 萬石君以上大夫祿歸老於家, 以歲時爲朝臣. 過宮門闕, 萬石君必下車趨, 見路馬必式焉. 子孫爲小吏, 來歸謁, 萬石君必朝服見之, 不名. 子孫有過失, 不譙讓, 爲便坐, 對案不食. 然後諸子相責, 因長老肉袒固謝罪, 改之, 乃許. 子孫勝冠者在側, 雖燕居必冠, 申申如也. 僮僕訢訢如也, 唯謹. 上時賜食於家, 必稽首俯伏而食之, 如在上前. 其執喪, 哀戚甚悼. 子孫遵敎, 亦如之. 萬石君家以孝謹聞乎郡國, 雖齊魯諸儒質行, 皆自以爲不及也.
1. 萬石君 石奮만석군 석분 萬石君名奮, 其父趙人也, 姓石氏. 趙亡, 徙居溫. 高祖東擊項籍, 過河內, 時奮年十五, 爲小吏, 侍高祖. 高祖與語, 愛其恭敬, 問曰: “若何有?” 對曰: “奮獨有母, 不幸失明. 家貧. 有姊, 能鼓琴.” 高祖曰: “若能從我乎?” 曰: “願盡力.” 於是高祖召其姊爲美人, 以奮爲中涓, 受書謁, 徙其家長安中戚里, 以姊爲美人故也. 其官至孝文時, 積功勞至大中大夫. 無文學, 恭謹無與比. 文帝時, 東陽侯張相如爲太子太傅, 免. 選可爲傅者, 皆推奮, 奮爲太子太傅. 及孝景卽位, 以爲九卿: 迫近, 憚之, 徙奮爲諸侯相. 奮長子建, 次子甲, 次子乙, 次子慶, 皆以馴行孝謹, 官皆至二千石. 於是景帝曰: “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 人臣尊寵乃集其門.” 號奮爲萬石君.
103. 만석장숙열전(萬石張叔列傳) 1. 萬石君 石奮만석군 석분 萬石君名奮, 其父趙人也, 姓石氏. 趙亡, 徙居溫. 高祖東擊項籍, 過河內, 時奮年十五, 爲小吏, 侍高祖. 高祖與語, 愛其恭敬, 問曰: “若何有?” 對曰: “奮獨有母, 不幸失明. 家貧. 有姊, 能鼓琴.” 高祖曰: “若能從我乎?” 曰: “願盡力.” 於是高祖召其姊爲美人, 以奮爲中涓, 受書謁, 徙其家長安中戚里, 以姊爲美人故也. 其官至孝文時, 積功勞至大中大夫. 無文學, 恭謹無與比. 文帝時, 東陽侯張相如爲太子太傅, 免. 選可爲傅者, 皆推奮, 奮爲太子太傅. 及孝景卽位, 以爲九卿: 迫近, 憚之, 徙奮爲諸侯相. 奮長子建, 次子甲, 次子乙, 次子慶, 皆以馴行孝謹, 官皆至二千石. 於是景帝曰: “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 人臣尊寵乃集其門.” 號奮爲萬石君. 2. 孝景帝季年..
7. 풍당(馮唐) 馮唐者, 其大父趙人. 父徙代. 漢興徙安陵. 唐以孝著, 爲中郎署長, 事文帝. 文帝輦過, 問唐曰: “父老何自爲郎? 家安在?” 唐具以實對. 文帝曰: “吾居代時, 吾尙食監高袪數爲我言趙將李齊之賢, 戰於钜鹿下. 今吾每飯, 意未嘗不在钜鹿也. 父知之乎?” 唐對曰: “尙不如廉頗ㆍ李牧之爲將也.” 上曰: “何以?” 唐曰: “臣大父在趙時, 爲官(卒[率]將, 善李牧. 臣父故爲代相, 善趙將李齊, 知其爲人也.” 上旣聞廉頗ㆍ李牧爲人, 良說, 而搏髀曰: “嗟乎! 吾獨不得廉頗ㆍ李牧時爲吾將, 吾豈憂匈奴哉!” 唐曰: “主臣! 陛下雖得廉頗ㆍ李牧, 弗能用也.” 上怒, 起入禁中. 良久, 召唐讓曰: “公奈何衆辱我, 獨無閒處乎?” 唐謝曰: “鄙人不知忌諱.”
6. 後文帝崩, 景帝立, 釋之恐, 稱病. 欲免去, 懼大誅至: 欲見謝, 則未知何如. 用王生計, 卒見謝, 景帝不過也. 王生者, 善爲黃老言, 處士也. 嘗召居廷中, 三公九卿盡會立, 王生老人, 曰: “吾韤解” , 顧謂張廷尉: “爲我結韤!” 釋之跪而結之. 旣已, 人或謂王生曰: “獨奈何廷辱張廷尉, 使跪結韤?” 王生曰: “吾老且賤, 自度終無益於張廷尉. 張廷尉方今天下名臣, 吾故聊辱廷尉, 使跪結韤, 欲以重之.” 諸公聞之, 賢王生而重張廷尉. 張廷尉事景帝歲餘, 爲淮南王相, 猶尙以前過也. 久之, 釋之卒. 其子曰張摯, 字長公, 官至大夫, 免. 以不能取容當世, 故終身不仕.
5. 其後有人盜高廟坐前玉環, 捕得, 文帝怒, 下廷尉治. 釋之案律盜宗廟服禦物者爲奏, 奏當棄市. 上大怒曰: “人之無道, 乃盜先帝廟器, 吾屬廷尉者, 欲致之族, 而君以法奏之, 非吾所以共承宗廟意也.” 釋之免冠頓首謝曰: “法如是足也. 且罪等, 然以逆順爲差. 今盜宗廟器而族之, 有如萬分之一, 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 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久之, 文帝與太後言之, 乃許廷尉當. 是時, 中尉條侯周亞夫與梁相山都侯王恬開見釋之持議平, 乃結爲親友. 張廷尉由此天下稱之.
4. 頃之, 上行出中渭橋, 有一人從穚下走出, 乘輿馬驚. 於是使騎捕, 屬之廷尉. 釋之治問. 曰: “縣人來, 聞蹕, 匿橋下. 久之, 以爲行已過, 卽出, 見乘輿車騎, 卽走耳.” 廷尉秦當, 一人犯蹕, 當罰金. 文帝怒曰: “此人親驚吾馬, 吾馬賴柔和, 令他馬, 固不敗傷我乎? 而廷尉乃當之罰金!” 釋之曰: “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 是法不信於民也. 且方其時, 上使立誅之則已. 今旣下廷尉, 廷尉, 天下之平也, 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爲輕重, 民安所措其手足? 唯陛下察之.” 良久, 上曰: “廷尉當是也.”
3. 上就車, 召釋之參乘, 徐行, 問釋之秦之敝. 具以質言. 至宮, 上拜釋之爲公車令. 頃之, 太子與梁王共車入朝, 不下司馬門, 於是釋之追止太子ㆍ梁王無得入殿門. 遂劾不下公門不敬, 奏之. 薄太後聞之, 文帝免冠謝曰: “敎兒子不謹.” 薄太後乃使使承詔赦太子ㆍ梁王, 然後得入. 文帝由是奇釋之, 拜爲中大夫. 頃之, 至中郎將. 從行至霸陵, 居北臨厠. 是時愼夫人從, 上指示愼夫人新豊道, 曰: “此走邯鄲道也.” 使愼夫人鼓瑟, 上自倚瑟而歌, 意慘悽悲懷, 顧謂群臣曰: “嗟乎! 以北山石爲槨, 用紵絮斮陳, 蕠漆其閒, 豈可動哉!” 左右皆曰: “善.” 釋之前進曰: “使其中有可欲者, 雖錮南山猶有郄: 使其中無可欲者, 雖無石槨, 又何戚焉!” 文帝稱善. 其後拜釋之爲廷尉.
2. 釋之從行, 登虎圏. 上問上林尉諸禽獸簿, 十餘問, 尉左右視, 盡不能對. 虎圏嗇夫從旁代尉對上所問禽獸簿甚悉, 欲以觀其能口對響應無窮者. 文帝曰: “吏不當若是邪? 尉無賴!” 乃詔釋之拜嗇夫爲上林令. 釋之久之前曰: “陛下以絳侯周勃何如人也?” 上曰: “長者也.” 又複問: “東陽侯張相如何如人也?” 上複曰: “長者.” 釋之曰: “夫絳侯ㆍ東陽侯稱爲長者, 此兩人言事曾不能出口, 豈斅此嗇夫諜諜利口捷給哉! 且秦以任刀筆之吏, 吏爭以亟疾苛察相高, 然其敝徒文具耳, 無惻隱之實. 以故不聞其過, 陵遲而至於二世, 天下土崩. 今陛下以嗇夫口辯而超遷之, 臣恐天下隨風靡靡, 爭爲口辯而無其實. 且下之化上疾於景響, 擧錯不可不審也.” 文帝曰: “善.” 乃止不拜嗇夫.
1. 장석지(張釋之) 張廷尉釋之者, 堵陽人也, 字季. 有兄仲同居. 以訾爲騎郎, 事孝文帝, 十歲不得調, 無所知名. 釋之曰: “久宦減仲之産, 不遂.” 欲自免歸. 中郎將袁盎知其賢, 惜其去, 乃請徙釋之補謁者. 釋之旣朝畢, 因前言便宜事. 文帝曰: “卑之, 毋甚高論, 令今可施行也.” 於是釋之言秦漢之閒事, 秦所以失而漢所以興者久之. 文帝稱善, 乃拜釋之爲謁者僕射.
102. 장석지풍당열전(張釋之馮唐列傳) 1. 장석지(張釋之) 張廷尉釋之者, 堵陽人也, 字季. 有兄仲同居. 以訾爲騎郎, 事孝文帝, 十歲不得調, 無所知名. 釋之曰: “久宦減仲之産, 不遂.” 欲自免歸. 中郎將袁盎知其賢, 惜其去, 乃請徙釋之補謁者. 釋之旣朝畢, 因前言便宜事. 文帝曰: “卑之, 毋甚高論, 令今可施行也.” 於是釋之言秦漢之閒事, 秦所以失而漢所以興者久之. 文帝稱善, 乃拜釋之爲謁者僕射. 2. 釋之從行, 登虎圏. 上問上林尉諸禽獸簿, 十餘問, 尉左右視, 盡不能對. 虎圏嗇夫從旁代尉對上所問禽獸簿甚悉, 欲以觀其能口對響應無窮者. 文帝曰: “吏不當若是邪? 尉無賴!” 乃詔釋之拜嗇夫爲上林令. 釋之久之前曰: “陛下以絳侯周勃何如人也?” 上曰: “長者也.” 又複問: “東陽侯張相如何如人也?” 上複曰: “長者.” 釋之曰: “夫絳..
9. 及袁盎使吳見守, 從史適爲守盎校尉司馬, 乃悉以其裝齎置二石醇醪, 會天寒, 士卒飢渇, 飮酒酔, 西南陬卒皆臥, 司馬夜引袁盎起, 曰: “君可以去矣, 吳王期旦日斬君.” 盎弗信, 曰: “公何爲者?” 司馬曰: “臣故爲從史盜君侍兒者.” 盎乃驚謝曰: “公幸有親, 吾不足以累公.” 司馬曰: “君弟去, 臣亦且亡, 辟吾親, 君何患!” 乃以刀決張, 道從酔卒(直隧[直]出. 司馬與分背, 袁盎解節毛懷之, 杖, 步行七八里, 明, 見梁騎, 騎馳去, 遂歸報. 吳楚已破, 上更以元王子平陸侯禮爲楚王, 袁盎爲楚相. 嘗上書有所言, 不用. 袁盎病免居家, 與閭里浮沈, 相隨行, 鬪雞走狗. 雒陽劇孟嘗過袁盎, 盎善待之.
8. 袁盎具言吳所以反狀, 以錯故, 獨急斬錯以謝吳, 吳兵乃可罷. 其語具在吳事中. 使袁盎爲太常, 竇嬰爲大將軍. 兩人素相與善. 逮吳反. 諸陵長者長安中賢大夫爭附兩人, 車隨者日數百乘. 及晁錯已誅, 袁盎以太常使吳. 吳王欲使將, 不肯. 欲殺之, 使一都尉以五百人圍守盎軍中. 袁盎自其爲吳相時, (嘗有從史嘗盜愛盎侍兒, 盎知之, 弗泄, 遇之如故. 人有告從史, 言“君知爾與侍者通” , 乃亡歸. 袁盎驅自追之, 遂以侍者賜之, 複爲從史.
7. 盎素不好晁錯, 晁錯所居坐, 盎去: 盎坐, 錯亦去: 兩人未嘗同堂語. 及孝文帝崩, 孝景帝卽位, 晁錯爲禦史大夫, 使吏案袁盎受吳王財物, 抵罪, 詔赦以爲庶人. 吳楚反, 聞, 晁錯謂丞史曰: “夫袁盎多受吳王金錢, 專爲蔽匿, 言不反. 今果反, 欲請治盎宜知計謀.” 丞史曰: “事未發, 治之有絶. 今兵西鄕, 治之何益! 且袁盎不宜有謀.” 晁錯猶與未決. 人有告袁盎者, 袁盎恐, 夜見竇嬰, 爲言吳所以反者, 願至上前口對狀. 竇嬰入言上, 上乃召袁盎入見. 晁錯在前, 及盎請辟人賜閒, 錯去, 固恨甚.
6. 盎告歸, 道逢丞相申屠嘉, 下車拜謁, 丞相從車上謝袁盎. 袁盎還, 愧其吏, 乃之丞相舍上謁, 求見丞相. 丞相良久而見之. 盎因跪曰: “願請閒.” 丞相曰: “使君所言公事, 之曹與長史掾議, 吾且奏之: 卽私邪, 吾不受私語.” 袁盎卽跪說曰: “君爲丞相, 自度孰與陳平ㆍ絳侯?” 丞相曰: “吾不如.” 袁盎曰: “善, 君卽自謂不如. 夫陳平ㆍ絳侯輔翼高帝, 定天下, 爲將相, 而誅諸呂, 存劉氏: 君乃爲材官蹶張, 遷爲隊率, 積功至淮陽守, 非有奇計攻城野戰之功. 且陛下從代來, 每朝, 郎官上書疏, 未嘗不止輦受其言, 言不可用置之, 言可受採之, 未嘗不稱善. 何也? 則欲以致天下賢士大夫. 上日聞所不聞, 明所不知, 日益聖智: 君今自閉鉗天下之口而日益愚. 夫以聖主責愚相, 君受禍不久矣.” 丞相乃再拜曰: “嘉鄙野人, 乃不知, 將軍幸敎.” 引入與坐,..
5. 上幸上林, 皇後ㆍ愼夫人從. 其在禁中, 常同席坐. 及坐, 郎署長布席, 袁盎引卻愼夫人坐. 愼夫人怒, 不肯坐. 上亦怒, 起, 入禁中. 盎因前說曰: “臣聞尊卑有序則上下和. 今陛下旣已立後, 愼夫人乃妾, 妾主豈可與同坐哉! 適所以失尊卑矣. 且陛下幸之, 卽厚賜之. 陛下所以爲愼夫人, 適所以禍之. 陛下獨不見“人彘” 乎?” 於是上乃說, 召語愼夫人. 愼夫人賜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數直諫, 不得久居中, 調爲隴西都尉. 仁愛士卒, 士卒皆爭爲死. 遷爲齊相. 徙爲吳相, 辭行, 種謂盎曰: “吳王驕日久, 國多姦. 今苟欲劾治, 彼不上書告君, 卽利劍刺君矣. 南方卑溼, 君能日飮, 毋何, 時說王曰毋反而已. 如此幸得脫.” 盎用種之計, 吳王厚遇盎.
4. 袁盎常引大體慷慨. 宦者趙同以數幸, 常害袁盎, 袁盎患之. 盎兄子種爲常侍騎, 持節夾乘, 說盎曰: “君與鬪, 廷辱之, 使其毁不用.” 孝文帝出, 趙同參乘, 袁盎伏車前曰: “臣聞天子所與共六尺輿者, 皆天下豪英. 今漢雖乏人, 陛下獨奈何與刀鋸餘人載!” 於是上笑, 下趙同. 趙同泣下車. 文帝從霸陵上, 欲西馳下峻阪. 袁盎騎, 竝車擥轡. 上曰: “將軍怯邪?” 盎曰: “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百金之子不騎衡, 聖主不乘危而徼幸. 今陛下騁六騑, 馳下峻山, 如有馬驚車敗, 陛下縱自輕, 奈高廟ㆍ太後何?” 上乃止.
3. 淮南王至雍, 病死, 聞, 上輟食, 哭甚哀. 盎入, 頓首請罪. 上曰: “以不用公言至此.” 盎曰: “上自寛, 此往事, 豈可悔哉! 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 此不足以毁名.” 上曰: “吾高世行三者何事?” 盎曰: “陛下居代時, 太後嘗病, 三年, 陛下不交睫, 不解衣, 湯藥非陛下口所嘗弗進. 夫曾參以布衣猶難之, 今陛下親以王者脩之, 過曾參孝遠矣. 夫諸呂用事, 大臣專制, 然陛下從代乘六傳馳不測之淵, 雖賁育之勇不及陛下. 陛下至代邸, 西向讓天子位者再, 南面讓天子位者三. 夫許由一讓, 而陛下五以天下讓, 過許由四矣. 且陛下遷淮南王, 欲以苦其志, 使改過, 有司衛不謹, 故病死.” 於是上乃解, 曰: “將奈何?” 盎曰: “淮南王有三子, 唯在陛下耳.” 於是文帝立其三子皆爲王. 盎由此名重朝廷.
2. 後朝, 上益莊, 丞相益畏. 已而絳侯望袁盎曰: “吾與而兄善, 今兒廷毁我!” 盎遂不謝. 及絳侯免相之國, 國人上書告以爲反, 徴繋淸室, 宗室諸公莫敢爲言, 唯袁盎明絳侯無罪. 絳侯得釋, 盎頗有力. 絳侯乃大與盎結交. 淮南厲王朝, 殺辟陽侯, 居處驕甚. 袁盎諫曰: “諸侯大驕必生患, 可適削地.” 上弗用. 淮南王益橫. 及棘蒲侯柴武太子謀反事覺, 治, 連淮南王, 淮南王徴, 上因遷之蜀, 轞車傳送. 袁盎時爲中郎將, 乃諫曰: “陛下素驕淮南王, 弗稍禁, 以至此, 今又暴摧折之. 淮南王爲人剛, 如有遇霧露行道死, 陛下竟爲以天下之大弗能容, 有殺弟之名, 奈何?” 上弗聽, 遂行之.
1. 원앙(袁盎) 袁盎者, 楚人也, 字糸. 父故爲群盜, 徙處安陵. 高后時, 盎嘗爲呂祿舍人. 及孝文帝卽位, 盎兄噲任盎爲中郎. 絳侯爲丞相, 朝罷趨出, 意得甚. 上禮之恭, 常自送之. 袁盎進曰: “陛下以丞相何如人?” 上曰: “社稷臣.” 盎曰: “絳侯所謂功臣, 非社稷臣, 社稷臣主在與在, 主亡與亡. 方呂後時, 諸呂用事, 擅相王, 劉氏不絶如帶. 是時絳侯爲太尉, 主兵柄, 弗能正. 呂後崩, 大臣相與共畔諸呂, 太尉主兵, 適會其成功, 所謂功臣, 非社稷臣. 丞相如有驕主色. 陛下謙讓, 臣主失禮, 竊爲陛下不取也.”
101. 원앙조조열전(袁盎鼂錯列傳) 1. 원앙(袁盎) 袁盎者, 楚人也, 字糸. 父故爲群盜, 徙處安陵. 高后時, 盎嘗爲呂祿舍人. 及孝文帝卽位, 盎兄噲任盎爲中郎. 絳侯爲丞相, 朝罷趨出, 意得甚. 上禮之恭, 常自送之. 袁盎進曰: “陛下以丞相何如人?” 上曰: “社稷臣.” 盎曰: “絳侯所謂功臣, 非社稷臣, 社稷臣主在與在, 主亡與亡. 方呂後時, 諸呂用事, 擅相王, 劉氏不絶如帶. 是時絳侯爲太尉, 主兵柄, 弗能正. 呂後崩, 大臣相與共畔諸呂, 太尉主兵, 適會其成功, 所謂功臣, 非社稷臣. 丞相如有驕主色. 陛下謙讓, 臣主失禮, 竊爲陛下不取也.” 2. 後朝, 上益莊, 丞相益畏. 已而絳侯望袁盎曰: “吾與而兄善, 今兒廷毁我!” 盎遂不謝. 及絳侯免相之國, 國人上書告以爲反, 徴繋淸室, 宗室諸公莫敢爲言, 唯袁盎明絳侯無罪. 絳侯得釋, ..
6. 丁公 季布母弟丁公, 爲楚將. 丁公爲項羽逐窘高祖彭城西, 短兵接, 高祖急, 顧丁公曰: “兩賢豈相厄哉!” 於是丁公引兵而還, 漢王遂解去. 及項王滅, 丁公謁見高祖. 高祖以丁公徇軍中, 曰: “丁公爲項王臣不忠, 使項王失天下者, 迺丁公也.” 遂斬丁公, 曰: “使後世爲人臣者無效丁公!”
5. 季心 季布弟季心, 氣蓋關中, 遇人恭謹, 爲任俠, 方數千里, 士皆爭爲之死. 嘗殺人, 亡之吳, 從袁糸匿. 長事袁糸, 弟畜灌夫ㆍ籍福之屬. 嘗爲中司馬, 中尉郅都不敢不加禮. 少年多時時竊籍其名以行. 當是時, 季心以勇, 布以諾, 著聞關中.
2. 朱家曰: “臣各爲其主用, 季布爲項籍用, 職耳. 項氏臣可盡誅邪? 今上始得天下, 獨以己之私怨求一人, 何示天下之不廣也! 且以季布之賢而漢求之急如此, 此不北走胡卽南走越耳. 夫忌壯士以資敵國, 此伍子胥所以鞭荊平王之墓也. 君何不從容爲上言邪?” 汝陰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俠, 意季布匿其所, 迺許曰: “諾.” 待閒, 果言如朱家指. 上迺赦季布. 當是時, 諸公皆多季布能摧剛爲柔, 朱家亦以此名聞當世. 季布召見, 謝, 上拜爲郎中. 孝惠時, 爲中郎將. 單於嘗爲書嫚呂後, 不遜, 呂後大怒, 召諸將議之. 上將軍樊噲曰: “臣願得十萬衆, 橫行匈奴中.” 諸將皆阿呂後意, 曰: “然”.
1. 季布 季布者, 楚人也. 爲氣任俠, 有名於楚. 項籍使將兵, 數窘漢王. 及項羽滅, 高祖購求布千金, 敢有舍匿, 罪及三族. 季布匿濮陽周氏. 周氏曰: “漢購將軍急, 跡且至臣家, 將軍能聽臣, 臣敢獻計: 卽不能, 願先自剄.” 季布許之. 迺髡鉗季布, 衣褐衣, 置廣柳車中, 竝與其家僮數十人, 之魯朱家所賣之. 朱家心知是季布, 迺買而置之田. 誡其子曰: “田事聽此奴, 必與同食.” 朱家迺乘軺車之洛陽, 見汝陰侯滕公. 滕公留朱家飮數日. 因謂滕公曰: “季布何大罪, 而上求之急也?” 滕公曰: “布數爲項羽窘上, 上怨之, 故必欲得之.” 朱家曰: “君視季布何如人也?” 曰: “賢者也.”
100. 계포난포열전(季布欒布列傳) 1. 季布 季布者, 楚人也. 爲氣任俠, 有名於楚. 項籍使將兵, 數窘漢王. 及項羽滅, 高祖購求布千金, 敢有舍匿, 罪及三族. 季布匿濮陽周氏. 周氏曰: “漢購將軍急, 跡且至臣家, 將軍能聽臣, 臣敢獻計: 卽不能, 願先自剄.” 季布許之. 迺髡鉗季布, 衣褐衣, 置廣柳車中, 竝與其家僮數十人, 之魯朱家所賣之. 朱家心知是季布, 迺買而置之田. 誡其子曰: “田事聽此奴, 必與同食.” 朱家迺乘軺車之洛陽, 見汝陰侯滕公. 滕公留朱家飮數日. 因謂滕公曰: “季布何大罪, 而上求之急也?” 滕公曰: “布數爲項羽窘上, 上怨之, 故必欲得之.” 朱家曰: “君視季布何如人也?” 曰: “賢者也.” 2. 朱家曰: “臣各爲其主用, 季布爲項籍用, 職耳. 項氏臣可盡誅邪? 今上始得天下, 獨以己之私怨求一人, 何示天下之不廣也!..
9. 漢五年, 已竝天下, 諸侯共尊漢王爲皇帝於定陶, 叔孫通就其儀號. 高帝悉去秦苛儀法, 爲簡易. 群臣飮酒爭功, 酔或妄呼, 拔劍擊柱, 高帝患之. 叔孫通知上益厭之也, 說上曰: “夫儒者難與進取, 可與守成. 臣願徴魯諸生, 與臣弟子共起朝儀.” 高帝曰: “得無難乎?” 叔孫通曰: “五帝異樂, 三王不同禮. 禮者, 因時世人情爲之節文者也. 故夏ㆍ殷ㆍ周之禮所因損益可知者, 謂不相複也. 臣願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 上曰: “可試爲之, 令易知, 度吾所能行爲之.”
8. 通曰: “公不知也, 我幾不脫於虎口!” 迺亡去, 之薛, 薛已降楚矣. 及項梁之薛, 叔孫通從之. 敗於定陶, 從懷王. 懷王爲義帝, 徙長沙, 叔孫通留事項王. 漢二年, 漢王從五諸侯入彭城, 叔孫通降漢王. 漢王敗而西, 因竟從漢. 叔孫通儒服, 漢王憎之: 迺變其服, 服短衣, 楚製, 漢王喜. 叔孫通之降漢, 從儒生弟子百餘人, 然通無所言進, 專言諸故群盜壯士進之. 弟子皆竊罵曰: “事先生數歲, 幸得從降漢, 今不能進臣等, 專言大猾, 何也?” 叔孫通聞之, 迺謂曰: “漢王方蒙矢石爭天下, 諸生寧能鬪乎? 故先言斬將搴旗之士. 諸生且待我, 我不忘矣.” 漢王拜叔孫通爲博士, 號稷嗣君.
7. 叔孫通 叔孫通者, 薛人也. 秦時以文學徴, 待詔博士. 數歲, 陳勝起山東, 使者以聞, 二世召博士諸儒生問曰: “楚戍卒攻蘄入陳, 於公如何?” 博士諸生三十餘人前曰: “人臣無將, 將卽反, 罪死無赦. 願陛下急發兵擊之.” 二世怒, 作色. 叔孫通前曰: “諸生言皆非也. 夫天下合爲一家, 毁郡縣城, 鑠其兵, 示天下不複用. 且明主在其上, 法令具於下, 使人人奉職, 四方輻輳, 安敢有反者! 此特群盜鼠竊狗盜耳, 何足置之齒牙閒. 郡守尉今捕論, 何足憂.” 二世喜曰: “善.” 盡問諸生, 諸生或言反, 或言盜. 於是二世令禦史案諸生言反者下吏, 非所宜言. 諸言盜者皆罷之. 迺賜叔孫通帛二十匹, 衣一襲, 拜爲博士. 叔孫通已出宮, 反舍, 諸生曰: “先生何言之諛也?”
6. 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 兵可無戰以漸臣也. 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 而令宗室及後宮詐稱公主, 彼亦知, 不肯貴近, 無益也.” 高帝曰: “善.” 欲遣長公主. 呂後日夜泣, 曰: “妾唯太子ㆍ一女, 奈何棄之匈奴!” 上竟不能遣長公主, 而取家人子名爲長公主, 妻單於. 使劉敬往結和親約. 劉敬從匈奴來, 因言“匈奴河南白羊ㆍ樓煩王, 去長安近者七百里, 輕騎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 秦中新破, 少民, 地肥饒, 可益實. 夫諸侯初起時, 非齊諸田, 楚昭ㆍ屈ㆍ景莫能興. 今陛下雖都關中, 實少人. 北近胡冦, 東有六國之族, 宗彊, 一日有變, 陛下亦未得高枕而臥也. 臣願陛下徙齊諸田, 楚昭ㆍ屈ㆍ景, 燕ㆍ趙ㆍ韓ㆍ魏後, 及豪桀名家居關中. 無事, 可以備胡: 諸侯有變, 亦足率以東伐. 此彊本弱末之術也”. 上曰: “善.” 迺使劉敬徙所言關中十餘萬口.
5. 高帝罷平城歸, 韓王信亡入胡. 當是時, 冒頓爲單於, 兵彊, 控弦三十萬, 數苦北邊. 上患之, 問劉敬. 劉敬曰: “天下初定, 士卒罷於兵, 未可以武服也. 冒頓殺父代立, 妻群母, 以力爲威, 未可以仁義說也. 獨可以計久遠子孫爲臣耳, 然恐陛下不能爲.” 上曰: “誠可, 何爲不能! 顧爲奈何?” 劉敬對曰: “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之, 厚奉遺之, 彼知漢適女送厚, 蠻夷必慕以爲閼氏, 生子必爲太子. 代單於. 何者? 貪漢重幣. 陛下以歲時漢所餘彼所鮮數問遺, 因使辯士風諭以禮節. 冒頓在, 固爲子婿: 死, 則外孫爲單於.
4. 漢七年, 韓王信反, 高帝自往擊之. 至晉陽, 聞信與匈奴欲共擊漢, 上大怒, 使人使匈奴. 匈奴匿其壯士肥牛馬, 但見老弱及羸畜. 使者十輩來, 皆言匈奴可擊. 上使劉敬複往使匈奴, 還報曰: “兩國相擊, 此宜誇矜見所長. 今臣往, 徒見羸瘠老弱, 此必欲見短, 伏奇兵以爭利. 愚以爲匈奴不可擊也.” 是時漢兵已踰句注, 二十餘萬兵已業行. 上怒, 罵劉敬曰: “齊虜! 以口舌得官, 今迺妄言沮吾軍.” 械繋敬廣武. 遂往, 至平城, 匈奴果出奇兵圍高帝白登, 七日然後得解. 高帝至廣武, 赦敬, 曰: “吾不用公言, 以困平城. 吾皆已斬前使十輩言可擊者矣.” 迺封敬二千戸, 爲關內侯, 號爲建信侯.
3. 且夫秦地被山帶河, 四塞以爲固, 卒然有急, 百萬之衆可具也. 因秦之故, 資甚美膏腴之地, 此所謂天府者也. 陛下入關而都之, 山東雖亂, 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 夫與人鬪, 不搤其亢, 拊其背, 未能全其勝也. 今陛下入關而都, 案秦之故地, 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高帝問群臣, 群臣皆山東人, 爭言周王數百年, 秦二世卽亡, 不如都周. 上疑未能決. 及留侯明言入關便, 卽日車駕西都關中. 於是上曰: “本言都秦地者婁敬, “婁” 者乃“劉” 也.” 賜姓劉氏, 拜爲郎中, 號爲奉春君.
2. 成王卽位, 周公之屬傅相焉, 迺營成周洛邑, 以此爲天下之中也, 諸侯四方納貢職, 道里均矣, 有德則易以王, 無德則易以亡. 凡居此者, 欲令周務以德致人, 不欲依阻險, 令後世 驕奢以虐民也. 及周之盛時, 天下和洽, 四夷鄕風, 慕義懷德, 附離而竝事天子, 不屯一卒, 不戰一士, 八夷大國之民莫不賓服, 效其貢職. 及周之衰也, 分而爲兩, 天下莫朝, 周不能制也. 非其德薄也, 而形勢弱也. 今陛下起豊沛, 收卒三千人, 以之徑往而卷蜀漢, 定三秦, 與項羽戰滎陽, 爭成皐之口, 大戰七十, 小戰四十, 使天下之民肝脳塗地, 父子暴骨中野, 不可勝數, 哭泣之聲未絶, 傷痍者未起, 而欲比隆於成康之時, 臣竊以爲不侔也.
1. 劉敬 劉敬者, 齊人也. 漢五年, 戍隴西, 過洛陽, 高帝在焉. 婁敬脫輓輅, 衣其羊裘, 見齊人虞將軍曰: “臣願見上言便事.” 虞將軍欲與之鮮衣, 婁敬曰: “臣衣帛, 衣帛見: 衣褐, 衣褐見: 終不敢易衣.” 於是虞將軍入言上. 上召入見, 賜食. 已而問婁敬, 婁敬說曰: “陛下都洛陽, 豈欲與周室比隆哉?” 上曰: “然.” 婁敬曰: “陛下取天下與周室異. 周之先自后稷, 堯封之邰, 積德累善十有餘世. 公劉避桀居豳. 太王以狄伐故, 去豳, 杖馬箠居岐, 國人爭隨之. 及文王爲西伯, 斷虞芮之訟, 始受命, 呂望ㆍ伯夷自海浜來歸之. 武王伐紂, 不期而會孟津之上八百諸侯, 皆曰紂可伐矣, 遂滅殷.
99. 유경숙손통열전(劉敬叔孫通列傳) 1. 劉敬 劉敬者, 齊人也. 漢五年, 戍隴西, 過洛陽, 高帝在焉. 婁敬脫輓輅, 衣其羊裘, 見齊人虞將軍曰: “臣願見上言便事.” 虞將軍欲與之鮮衣, 婁敬曰: “臣衣帛, 衣帛見: 衣褐, 衣褐見: 終不敢易衣.” 於是虞將軍入言上. 上召入見, 賜食. 已而問婁敬, 婁敬說曰: “陛下都洛陽, 豈欲與周室比隆哉?” 上曰: “然.” 婁敬曰: “陛下取天下與周室異. 周之先自后稷, 堯封之邰, 積德累善十有餘世. 公劉避桀居豳. 太王以狄伐故, 去豳, 杖馬箠居岐, 國人爭隨之. 及文王爲西伯, 斷虞芮之訟, 始受命, 呂望ㆍ伯夷自海浜來歸之. 武王伐紂, 不期而會孟津之上八百諸侯, 皆曰紂可伐矣, 遂滅殷. 2. 成王卽位, 周公之屬傅相焉, 迺營成周洛邑, 以此爲天下之中也, 諸侯四方納貢職, 道里均矣, 有德則易以王, 無德則..
4. 別之河內, 擊趙將賁郝軍朝歌, 破之, 所將卒得騎將二人, 車馬二百五十匹. 從攻安陽以東, 至棘蒲, 下七縣. 別攻破趙軍, 得其將司馬二人, 候四人, 降吏卒二千四百人. 從攻下邯鄲. 別下平陽, 身斬守相, 所將卒斬兵守ㆍ郡守各一人, 降鄴. 從攻朝歌ㆍ邯鄲, 及別擊破趙軍, 降邯鄲郡六縣. 還軍敖倉, 破項籍軍成皐南, 擊絶楚饟道, 起滎陽至襄邑. 破項冠軍魯下. 略地東至繒ㆍ郯ㆍ下邳, 南至蘄ㆍ竹邑. 擊項悍濟陽下. 還擊項籍陳下, 破之. 別定江陵, 降江陵柱國ㆍ大司馬以下八人, 身得江陵王, 生致之雒陽, 因定南郡. 從至陳, 取楚王信, 剖符世世勿絶, 定食四千六百戸, 號信武侯.
3. 靳歙 信武侯靳歙, 以中涓從, 起宛朐. 攻濟陽. 破李由軍. 擊秦軍亳南ㆍ開封東北, 斬騎千人將一人, 首五十七級, 捕虜七十三人, 賜爵封號臨平君. 又戰藍田北, 斬車司馬二人, 騎長一人, 首二十八級, 捕虜五十七人. 至霸上. 沛公立爲漢王, 賜歙爵建武侯, 遷爲騎都尉. 從定三秦. 別西擊章平軍於隴西, 破之, 定隴西六縣, 所將卒斬車司馬ㆍ候各四人, 騎長十二人. 從東擊楚, 至彭城. 漢軍敗還, 保雍丘, 去擊反者王武等. 略梁地, 別將擊邢說軍菑南, 破之, 身得說都尉二人, 司馬ㆍ候十二人, 降吏卒四千一百八十人. 破楚軍滎陽東. 三年, 賜食邑四千二百戸.
2. 屬淮陰, 擊破齊歷下軍, 擊田解. 屬相國參, 殘博, 益食邑. 因定齊地, 剖符世世勿絶, 封爲陽陵侯, 二千六百戸, 除前所食. 爲齊右丞相, 備齊. 五歲爲齊相國. 四月, 擊陳豨, 屬太尉勃, 以相國代丞相噲擊豨. 一月, 徙爲代相國, 將屯. 二歲, 爲代丞相, 將屯. 孝惠五年卒, 謚爲景侯. 子頃侯精立, 二十四年卒. 子共侯則立, 十二年卒. 子侯偃立, 三十一年, 坐與淮南王謀反, 死, 國除.
1. 傅寬 陽陵侯傅寛, 以魏五大夫騎將從, 爲舍人, 起橫陽. 從攻安陽ㆍ杠里, 擊趙賁軍於開封, 及擊楊熊曲遇ㆍ陽武, 斬首十二級, 賜爵卿. 從至霸上. 沛公立爲漢王, 漢王賜寛封號共德君. 從入漢中, 遷爲右騎將. 從定三秦, 賜食邑雕陰. 從擊項籍, 待懷, 賜爵通德侯. 從擊項冠ㆍ周蘭ㆍ龍且, 所將卒斬騎將一人敖下, 益食邑.
98. 부근괴성열전(傅靳蒯成列傳) 1. 傅寬 陽陵侯傅寛, 以魏五大夫騎將從, 爲舍人, 起橫陽. 從攻安陽ㆍ杠里, 擊趙賁軍於開封, 及擊楊熊曲遇ㆍ陽武, 斬首十二級, 賜爵卿. 從至霸上. 沛公立爲漢王, 漢王賜寛封號共德君. 從入漢中, 遷爲右騎將. 從定三秦, 賜食邑雕陰. 從擊項籍, 待懷, 賜爵通德侯. 從擊項冠ㆍ周蘭ㆍ龍且, 所將卒斬騎將一人敖下, 益食邑. 2. 屬淮陰, 擊破齊歷下軍, 擊田解. 屬相國參, 殘博, 益食邑. 因定齊地, 剖符世世勿絶, 封爲陽陵侯, 二千六百戸, 除前所食. 爲齊右丞相, 備齊. 五歲爲齊相國. 四月, 擊陳豨, 屬太尉勃, 以相國代丞相噲擊豨. 一月, 徙爲代相國, 將屯. 二歲, 爲代丞相, 將屯. 孝惠五年卒, 謚爲景侯. 子頃侯精立, 二十四年卒. 子共侯則立, 十二年卒. 子侯偃立, 三十一年, 坐與淮南王謀反, 死, ..
13. 辟陽侯幸呂太後, 人或毁辟陽侯於孝惠帝, 孝惠帝大怒, 下吏, 欲誅之. 呂太後慚, 不可以言. 大臣多害辟陽侯行, 欲遂誅之. 辟陽侯急, 因使人欲見平原君. 平原君辭曰: “獄急, 不敢見君.” 迺求見孝惠幸臣閎籍孺, 說之曰: “君所以得幸帝, 天下莫不聞. 今辟陽侯幸太後而下吏, 道路皆言君讒, 欲殺之. 今日辟陽侯誅, 旦日太後含怒, 亦誅君. 何不肉袒爲辟陽侯言於帝? 帝聽君出辟陽侯, 太後大驩. 兩主共幸君, 君貴富益倍矣.” 於是閎籍孺大恐, 從其計, 言帝, 果出辟陽侯. 辟陽侯之囚, 欲見平原君, 平原君不見辟陽侯, 辟陽侯以爲倍己, 大怒. 及其成功出之, 迺大驚.
12. 平原君ㆍ辟陽侯ㆍ審食其 平原君朱建者, 楚人也. 故嘗爲淮南王黥布相, 有罪去, 後複事黥布. 布欲反時, 問平原君, 平原君非之, 布不聽而聽梁父侯, 遂反. 漢已誅布, 聞平原君諫不與謀, 得不誅. 語在黥布語中. 平原君爲人辯有口, 刻廉剛直, 家於長安. 行不苟合, 義不取容. 辟陽侯行不正, 得幸呂太後. 時辟陽侯欲知平原君, 平原君不肯見. 及平原君母死, 陸生素與平原君善, 過之. 平原君家貧, 未有以發喪, 方假貸服具, 陸生令平原君發喪. 陸生往見辟陽侯, 賀曰: “平原君母死.” 辟陽侯曰: “平原君母死, 何乃賀我乎?” 陸賈曰: “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 平原君義不知君, 以其母故. 今其母死, 君誠厚送喪, 則彼爲君死矣.” 辟陽侯乃奉百金往稅. 列侯貴人以辟陽侯故, 往稅凡五百金.
11. 陳平曰: “然. 爲之奈何?” 陸生曰: “天下安, 注意相: 天下危, 注意將. 將相和調, 則士務附: 士務附, 天下雖有變, 卽權不分. 爲社稷計, 在兩君掌握耳. 臣常欲謂太尉絳侯, 絳侯與我戲, 易吾言. 君何不交驩太尉, 深相結?” 爲陳平畫呂氏數事. 陳平用其計, 迺以五百金爲絳侯壽, 厚具樂飮: 太尉亦報如之. 此兩人深相結, 則呂氏謀益衰. 陳平迺以奴婢百人, 車馬五十乘, 錢五百萬, 遺陸生爲飮食費. 陸生以此遊漢廷公卿閒, 名聲藉甚. 及誅諸呂, 立孝文帝, 陸生頗有力焉. 孝文帝卽位, 欲使人之南越. 陳丞相等乃言陸生爲太中大夫, 往使尉他, 令尉他去黃屋稱制, 令比諸侯, 皆如意旨. 語在南越語中. 陸生竟以壽終.
10. 孝惠帝時, 呂太後用事, 欲王諸呂, 畏大臣有口者, 陸生自度不能爭之, 迺病免家居. 以好畤田地善, 可以家焉. 有五男, 迺出所使越得橐中裝賣千金, 分其子, 子二百金, 令爲生産. 陸生常安車駟馬, 從歌舞鼓琴瑟侍者十人, 寶劍直百金, 謂其子曰: “與汝約: 過汝, 汝給吾人馬酒食, 極欲, 十日而更. 所死家, 得寶劍車騎侍從者. 一歲中往來過他客, 率不過再三過, 數見不鮮, 無久慁公爲也.” 呂太後時, 王諸呂, 諸呂擅權, 欲劫少主, 危劉氏. 右丞相陳平患之, 力不能爭, 恐禍及己, 常燕居深念. 陸生往請, 直入坐, 而陳丞相方深念, 不時見陸生. 陸生曰: “何念之深也?” 陳平曰: “生揣我何念?” 陸生曰: “足下位爲上相, 食三萬戸侯, 可謂極富貴無欲矣. 然有憂念, 不過患諸呂ㆍ少主耳.”
9. 尉他大笑曰: “吾不起中國, 故王此. 使我居中國, 何渠不若漢?” 迺大說陸生, 留與飮數月. 曰: “越中無足與語, 至生來, 令我日聞所不聞.” 賜陸生橐中裝直千金, 他送亦千金. 陸生卒拜尉他爲南越王, 令稱臣奉漢約. 歸報, 高祖大悅, 拜賈爲太中大夫. 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 高帝罵之曰: “迺公居馬上而得之, 安事詩書!” 陸生曰: “居馬上得之, 寧可以馬上治之乎? 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 文武竝用, 長久之術也. 昔者吳王夫差ㆍ智伯極武而亡: 秦任刑法不變, 卒滅趙氏. 鄕使秦已竝天下, 行仁義, 法先聖, 陛下安得而有之?” 高帝不懌而有慚色, 迺謂陸生曰: “試爲我著秦所以失天下, 吾所以得之者何, 及古成敗之國.” 陸生迺粗述存亡之徴, 凡著十二篇. 每奏一篇, 高帝未嘗不稱善, 左右呼萬歲, 號其書曰: “新語”.
8. 五年之閒, 海內平定, 此非人力, 天之所建也. 天子聞君王王南越, 不助天下誅暴逆, 將相欲移兵而誅王, 天子憐百姓新勞苦, 故且休之, 遣臣授君王印, 剖符通使. 君王宜郊迎, 北面稱臣, 迺欲以新造未集之越, 屈彊於此. 漢誠聞之, 掘燒王先人塚, 夷滅宗族, 使一偏將將十萬衆臨越, 則越殺王降漢, 如反覆手耳.” 於是尉他迺蹶然起坐, 謝陸生曰: “居蠻夷中久, 殊失禮義.” 因問陸生曰: “我孰與蕭何ㆍ曹參ㆍ韓信賢?” 陸生曰: “王似賢.” 複曰: “我孰與皇帝賢?” 陸生曰: “皇帝起豊沛, 討暴秦, 誅彊楚, 爲天下興利除害, 繼五帝三王之業, 統理中國. 中國之人以億計, 地方萬里, 居天下之膏腴, 人衆車轝, 萬物殷富, 政由一家, 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 今王衆不過數十萬, 皆蠻夷, 崎嶇山海閒, 譬若漢一郡, 王何乃比於漢!”
7. 육가(陸賈) 陸賈者, 楚人也. 以客從高祖定天下, 名爲有口辯士, 居左右, 常使諸侯. 及高祖時, 中國初定, 尉他平南越, 因王之. 高祖使陸賈賜尉他印爲南越王. 陸生至, 尉他魋結箕倨見陸生. 陸生因進說他曰: “足下中國人, 親戚昆弟墳在眞定. 今足下反天性, 棄冠帶, 欲以區區之越與天子抗衡爲敵國, 禍且及身矣. 且夫秦失其政, 諸侯豪桀竝起, 唯漢王先入關, 據鹹陽. 項羽倍約, 自立爲西楚霸王, 諸侯皆屬, 可謂至彊. 然漢王起巴蜀, 鞭笞天下, 劫略諸侯, 遂誅項羽滅之.
6.. 淮陰侯聞酈生伏軾下齊七十餘城, 迺夜度兵平原襲齊. 齊王田廣聞漢兵至, 以爲酈生賣己, 迺曰: “汝能止漢軍, 我活汝: 不然, 我將亨汝!” 酈生曰: “擧大事不細謹, 盛德不辭讓. 而公不爲若更言!” 齊王遂亨酈生, 引兵東走. 漢十二年, 曲周侯酈商以丞相將兵擊黥布有功. 高祖擧列侯功臣, 思酈食其. 酈食其子疥數將兵, 功未當侯, 上以其父故, 封疥爲高梁侯. 後更食武遂, 嗣三世. 元狩元年中, 武遂侯平坐詐詔衡山王取百斤金, 當棄市, 病死, 國除也.
5. 項王有倍約之名, 殺義帝之負: 於人之功無所記, 於人之罪無所忘: 戰勝而不得其賞, 拔城而不得其封: 非項氏莫得用事: 爲人刻印, 刓而不能授: 攻城得賂, 積而不能賞: 天下畔之, 賢才怨之, 而莫爲之用. 故天下之士歸於漢王, 可坐而策也. 夫漢王發蜀漢, 定三秦: 涉西河之外, 援上黨之兵: 下井陘, 誅成安君: 破北魏, 擧三十二城: 此蚩尤之兵也, 非人之力也, 天之福也. 今已據敖倉之粟, 塞成皐之險, 守白馬之津, 杜大行之阪, 距蜚狐之口, 天下後服者先亡矣. 王疾先下漢王, 齊國社稷可得而保也: 不下漢王, 危亡可立而待也.” 田廣以爲然, 迺聽酈生, 罷歷下兵守戰備, 與酈生日縱酒.
4. 今田廣據千里之齊, 田閒將二十萬之衆, 軍於歷城, 諸田宗彊, 負海阻河濟, 南近楚, 人多變詐, 足下雖遣數十萬師, 未可以歲月破也. 臣請得奉明詔說齊王, 使爲漢而稱東藩.” 上曰: “善.” 迺從其畫, 複守敖倉, 而使酈生說齊王曰: “王知天下之所歸乎?” 王曰: “不知也.” 曰: “王知天下之所歸, 則齊國可得而有也: 若不知天下之所歸, 卽齊國未可得保也.” 齊王曰: “天下何所歸?” 曰: “歸漢.” 曰: “先生何以言之?” 曰: “漢王與項王戮力西面擊秦, 約先入鹹陽者王之. 漢王先入鹹陽, 項王負約不與而王之漢中. 項王遷殺義帝, 漢王聞之, 起蜀漢之兵擊三秦, 出關而責義帝之處, 收天下之兵, 立諸侯之後. 降城卽以侯其將, 得賂卽以分其士, 與天下同其利, 豪英賢才皆樂爲之用. 諸侯之兵四面而至, 蜀漢之粟方船而下.
3. 漢三年秋, 項羽擊漢, 拔滎陽, 漢兵遁保鞏ㆍ洛. 楚人聞淮陰侯破趙, 彭越數反梁地, 則分兵救之. 淮陰方東擊齊, 漢王數困滎陽ㆍ成皐, 計欲捐成皐以東, 屯鞏ㆍ洛以拒楚. 酈生因曰: “臣聞知天之天者, 王事可成: 不知天之天者, 王事不可成. 王者以民人爲天, 而民人以食爲天. 夫敖倉, 天下転輸久矣, 臣聞其下迺有藏粟甚多, 楚人拔滎陽, 不堅守敖倉, 迺引而東, 令適卒分守成皐, 此乃天所以資漢也. 方今楚易取而漢反郤, 自奪其便, 臣竊以爲過矣. 且兩雄不俱立, 楚漢久相持不決, 百姓騒動, 海內搖蕩, 農夫釋耒, 工女下機, 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 願足下急複進兵, 收取滎陽, 據敖倉之粟, 塞成皐之險, 杜大行之道, 距蜚狐之口, 守白馬之津, 以示諸侯效實形制之勢, 則天下知所歸矣. 方今燕ㆍ趙已定, 唯齊未下.
2. 沛公至高陽傳舍, 使人召酈生. 酈生至, 入謁, 沛公方倨床使兩女子洗足, 而見酈生. 酈生入, 則長揖不拜, 曰: “足下欲助秦攻諸侯乎? 且欲率諸侯破秦也?” 沛公罵曰: “豎儒! 夫天下同苦秦久矣, 故諸侯相率而攻秦, 何謂助秦攻諸侯乎?” 酈生曰: “必聚徒合義兵誅無道秦, 不宜倨見長者.” 於是沛公輟洗, 起攝衣, 延酈生上坐, 謝之. 酈生因言六國從橫時. 沛公喜, 賜酈生食, 問曰: “計將安出?” 酈生曰: “足下起糾合之衆, 收散亂之兵, 不滿萬人, 欲以徑入強秦, 此所謂探虎口者也. 夫陳留, 天下之衝, 四通五達之郊也, 今其城又多積粟. 臣善其令, 請得使之, 令下足下. 卽不聽, 足下擧兵攻之, 臣爲內應.” 於是遣酈生行, 沛公引兵隨之, 遂下陳留. 號酈食其爲廣野君. 酈生言其弟酈商, 使將數千人從沛公西南略地. 酈生常爲說客, 馳使諸侯.
1. 역이기(酈食其) 酈生食其者, 陳留高陽人也. 好讀書, 家貧落魄, 無以爲衣食業, 爲里監門吏. 然縣中賢豪不敢役, 縣中皆謂之狂生. 及陳勝ㆍ項梁等起, 諸將徇地過高陽者數十人, 酈生聞其將皆握齱好苛禮自用, 不能聽大度之言, 酈生乃深自藏匿. 後聞沛公將兵略地陳留郊, 沛公麾下騎士適酈生里中子也, 沛公時時問邑中賢士豪俊. 騎士歸, 酈生見謂之曰: “吾聞沛公慢而易人, 多大略, 此眞吾所願從遊, 莫爲我先. 若見沛公, 謂曰: “臣里中有酈生, 年六十餘, 長八尺, 人皆謂之狂生, 生自謂我非狂生”.” 騎士曰: “沛公不好儒, 諸客冠儒冠來者, 沛公輒解其冠, 溲溺其中. 與人言, 常大罵. 未可以儒生說也.” 酈生曰: “弟言之.” 騎士從容言如酈生所誡者.
97. 역생육고열전(酈生陸賈列傳) 1. 역이기(酈食其) 酈生食其者, 陳留高陽人也. 好讀書, 家貧落魄, 無以爲衣食業, 爲里監門吏. 然縣中賢豪不敢役, 縣中皆謂之狂生. 及陳勝ㆍ項梁等起, 諸將徇地過高陽者數十人, 酈生聞其將皆握齱好苛禮自用, 不能聽大度之言, 酈生乃深自藏匿. 後聞沛公將兵略地陳留郊, 沛公麾下騎士適酈生里中子也, 沛公時時問邑中賢士豪俊. 騎士歸, 酈生見謂之曰: “吾聞沛公慢而易人, 多大略, 此眞吾所願從遊, 莫爲我先. 若見沛公, 謂曰: “臣里中有酈生, 年六十餘, 長八尺, 人皆謂之狂生, 生自謂我非狂生”.” 騎士曰: “沛公不好儒, 諸客冠儒冠來者, 沛公輒解其冠, 溲溺其中. 與人言, 常大罵. 未可以儒生說也.” 酈生曰: “弟言之.” 騎士從容言如酈生所誡者. 2. 沛公至高陽傳舍, 使人召酈生. 酈生至, 入謁, 沛公方倨床使兩女..
13. 孝武時丞相多甚, 不記, 莫錄其行起居狀略, 且紀征和以來. 有車丞相, 長陵人也. 卒而有韋丞相代. 韋丞相賢者, 魯人也. 以讀書術爲吏, 至大鴻臚. 有相工相之, 當至丞相. 有男四人, 使相工相之, 至第二子, 其名玄成. 相工曰: “此子貴, 當封.” 韋丞相言曰: “我卽爲丞相, 有長子, 是安從得之?” 後竟爲丞相, 病死, 而長子有罪論, 不得嗣, 而立玄成. 玄成時佯狂, 不肯立, 竟立之, 有讓國之名. 後坐騎至廟, 不敬, 有詔奪爵一級, 爲關內侯, 失列侯, 得食其故國邑. 韋丞相卒, 有魏丞相代.
12. 罷朝, 嘉謂長史曰: “吾悔不先斬錯, 乃先請之, 爲錯所賣.” 至舍, 因歐血而死. 謚爲節侯. 子共侯蔑代, 三年卒. 子侯去病代, 三十一年卒. 子侯臾代, 六歲, 坐爲九江太守受故官送有罪, 國除. 自申屠嘉死之後, 景帝時開封侯陶靑ㆍ桃侯劉舍爲丞相. 及今上時, 柏至侯許昌ㆍ平棘侯薛澤ㆍ武彊侯莊靑翟ㆍ高陵侯趙周等爲丞相. 皆以列侯繼嗣, 娖娖廉謹, 爲丞相備員而已, 無所能發明功名有著於當世者. 太史公曰: 張蒼文學律暦, 爲漢名相, 而絀賈生ㆍ公孫臣等言正朔服色事而不遵, 明用秦之顓頊暦, 何哉? 周昌, 木彊人也. 任敖以舊德用. 申屠嘉可謂剛毅守節矣, 然無術學, 殆與蕭ㆍ曹ㆍ陳平異矣.
11. 嘉爲丞相五歲, 孝文帝崩, 孝景帝卽位. 二年, 晁錯爲內史, 貴幸用事, 諸法令多所請變更, 議以謫罰侵削諸侯. 而丞相嘉自絀所言不用, 疾錯. 錯爲內史, 門東出, 不便, 更穿一門南出. 南出者, 太上皇廟堧垣. 嘉聞之, 欲因此以法錯擅穿宗廟垣爲門, 奏請誅錯. 錯客有語錯, 錯恐, 夜入宮上謁, 自歸景帝. 至朝, 丞相奏請誅內史錯. 景帝曰: “錯所穿非眞廟垣, 乃外堧垣, 故他官居其中, 且又我使爲之, 錯無罪.”
10. 丞相奏事畢, 因言曰: “陛下愛幸臣, 則富貴之: 至於朝廷之禮, 不可以不肅!” 上曰: “君勿言, 吾私之.” 罷朝坐府中, 嘉爲檄召鄧通詣丞相府, 不來, 且斬通. 通恐, 入言文帝. 文帝曰: “汝第往, 吾今使人召若.” 通至丞相府, 免冠, 徒跣, 頓首謝. 嘉坐自如, 故不爲禮, 責曰: “夫朝廷者, 高皇帝之朝廷也. 通小臣, 戲殿上, 大不敬, 當斬. 吏今行斬之!” 通頓首, 首盡出血, 不解. 文帝度丞相已困通, 使使者持節召通, 而謝丞相曰: “此吾弄臣, 君釋之.” 鄧通旣至, 爲文帝泣曰: “丞相幾殺臣.”
9. 申屠嘉 申屠丞相嘉者, 梁人, 以材官蹶張從高帝擊項籍, 遷爲隊率. 從擊黥布軍, 爲都尉. 孝惠時, 爲淮陽守. 孝文帝元年, 擧故吏士二千石從高皇帝者, 悉以爲關內侯, 食邑二十四人, 而申屠嘉食邑五百戸. 張蒼已爲丞相, 嘉遷爲禦史大夫. 張蒼免相, 孝文帝欲用皇後弟竇廣國爲丞相, 曰: “恐天下以吾私廣國.” 廣國賢有行, 故欲相之, 念久之不可, 而高帝時大臣又皆多死, 餘見無可者, 乃以禦史大夫嘉爲丞相, 因故邑封爲故安侯. 嘉爲人廉直, 門不受私謁. 是時太中大夫鄧通方隆愛幸, 賞賜累巨萬. 文帝嘗燕飮通家, 其寵如是. 是時丞相入朝, 而通居上傍, 有怠慢之禮.
8. 蒼爲丞相十餘年, 魯人公孫臣上書言漢土德時, 其符有黃龍當見. 詔下其議張蒼, 張蒼以爲非是, 罷之. 其後黃龍見成紀, 於是文帝召公孫臣以爲博士, 草土德之暦制度, 更元年. 張丞相由此自絀, 謝病稱老. 蒼任人爲中候, 大爲姦利, 上以讓蒼, 蒼遂病免. 蒼爲丞相十五歲而免. 孝景前五年, 蒼卒, 謚爲文侯. 子康侯代, 八年卒. 子類代爲侯, 八年, 坐臨諸侯喪後就位不敬, 國除. 初, 張蒼父長不滿五尺, 及生蒼, 蒼長八尺餘, 爲侯ㆍ丞相. 蒼子複長. 及孫類, 長六尺餘, 坐法失侯. 蒼之免相後, 老, 口中無齒, 食乳, 女子爲乳母. 妻妾以百數, 嘗孕者不複幸. 蒼年百有餘歲而卒.
7. 張蒼 治積 蒼與絳侯等尊立代王爲孝文皇帝. 四年, 丞相灌嬰卒, 張蒼爲丞相. 自漢興至孝文二十餘年, 會天下初定, 將相公卿皆軍吏. 張蒼爲計相時, 緒正律暦. 以高祖十月始至霸上, 因故秦時本以十月爲歲首, 弗革. 推五德之運, 以爲漢當水德之時, 尙黒如故. 吹律調樂, 入之音聲, 及以比定律令. 若百工, 天下作程品. 至於爲丞相, 卒就之, 故漢家言律暦者, 本之張蒼. 蒼本好書, 無所不觀, 無所不通, 而尤善律暦. 張蒼德王陵. 王陵者, 安國侯也. 及蒼貴, 常父事王陵. 陵死後, 蒼爲丞相, 洗沐, 常先朝陵夫人上食, 然後敢歸家.
6. 任敖 任敖者, 故沛獄吏. 高祖嘗辟吏, 吏繋呂後, 遇之不謹. 任敖素善高祖, 怒, 擊傷主呂後吏. 及高祖初起, 敖以客從爲禦史, 守豊二歲, 高祖立爲漢王, 東擊項籍, 敖遷爲上黨守. 陳豨反時, 敖堅守, 封爲廣阿侯, 食千八百戸. 高后時爲禦史大夫. 三歲免, 以平陽侯曹窋爲禦史大夫. 高后崩, (不與大臣共誅呂祿等. 免, 以淮南相張蒼爲禦史大夫.
5. 旣行久之, 高祖持禦史大夫印弄之, 曰: “誰可以爲御史大夫者?” 孰視趙堯, 曰: “無以易堯.” 遂拜趙堯爲禦史大夫. 堯亦前有軍功食邑, 及以禦史大夫從擊陳豨有功, 封爲江邑侯. 高祖崩, 呂太後使使召趙王, 其相周昌令王稱疾不行. 使者三反, 周昌固爲不遣趙王. 於是高后患之, 乃使使召周昌. 周昌至, 謁高后, 高后怒而罵周昌曰: “爾不知我之怨戚氏乎? 而不遣趙王, 何?” 昌旣徴, 高后使使召趙王, 趙王果來. 至長安月餘, 飮藥而死. 周昌因謝病不朝見, 三歲而死. 後五歲, 高后聞禦史大夫江邑侯趙堯高祖時定趙王如意之畫, 乃抵堯罪, 以廣阿侯任敖爲禦史大夫.
4. 堯曰: “陛下獨宜爲趙王置貴彊相, 及呂後ㆍ太子ㆍ群臣素所敬憚乃可.” 高祖曰: “然. 吾念之欲如是, 而群臣誰可者?” 堯曰: “禦史大夫周昌, 其人堅忍質直, 且自呂後ㆍ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憚之. 獨昌可.” 高祖曰: “善.” 於是乃召周昌, 謂曰: “吾欲固煩公, 公彊爲我相趙王.” 周昌泣曰: “臣初起從陛下, 陛下獨奈何中道而棄之於諸侯乎?” 高祖曰: “吾極知其左遷, 然吾私憂趙王, 念非公無可者. 公不得已彊行!” 於是徙禦史大夫周昌爲趙相.
3. 及帝欲廢太子, 而立戚姫子如意爲太子, 大臣固爭之, 莫能得: 上以留侯策卽止. 而周昌廷爭之彊, 上問其說, 昌爲人吃, 又盛怒, 曰: “臣口不能言, 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陛下雖欲廢太子, 臣期期不奉詔.” 上欣然而笑. 旣罷, 呂後側耳於東箱聽, 見周昌, 爲跪謝曰: “微君, 太子幾廢.” 是後戚姫子如意爲趙王, 年十歲, 高祖憂卽萬歲之後不全也. 趙堯年少, 爲符璽禦史. 趙人方與公謂禦史大夫周昌曰: “君之史趙堯, 年雖少, 然奇才也, 君必異之, 是且代君之位.” 周昌笑曰: “堯年少, 刀筆吏耳, 何能至是乎!” 居頃之, 趙堯侍高祖. 高祖獨心不樂, 悲歌, 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 趙堯進請問曰: “陛下所爲不樂, 非爲趙王年少而戚夫人與呂後有卻邪? 備萬歲之後而趙王不能自全乎?” 高祖曰: “然. 吾私憂之, 不知所出.”
2. 周昌 周昌者, 沛人也. 其從兄曰周苛, 秦時皆爲泗水卒史. 及高祖起沛, 擊破泗水守監, 於是周昌ㆍ周苛自卒史從沛公, 沛公以周昌爲職志, 周苛爲客. 從入關, 破秦. 沛公立爲漢王, 以周苛爲禦史大夫, 周昌爲中尉. 漢王四年, 楚圍漢王滎陽急, 漢王遁出去, 而使周苛守滎陽城. 楚破滎陽城, 欲令周苛將. 苛罵曰: “若趣降漢王! 不然, 今爲虜矣!” 項羽怒, 亨周苛. 於是乃拜周昌爲禦史大夫. 常從擊破項籍. 以六年中與蕭ㆍ曹等俱封: 封周昌爲汾陰侯: 周苛子周成以父死事, 封爲高景侯. 昌爲人彊力, 敢直言, 自蕭ㆍ曹等皆卑下之. 昌嘗燕時入奏事, 高帝方擁戚姫, 昌還走, 高帝逐得, 騎周昌項, 問曰: “我何如主也?” 昌仰曰: “陛下卽桀紂之主也.” 於是上笑之, 然尤憚周昌.
1. 張蒼 張丞相蒼者, 陽武人也. 好書律暦. 秦時爲禦史, 主柱下方書. 有罪, 亡歸. 及沛公略地過陽武, 蒼以客從攻南陽. 蒼坐法當斬, 解衣伏質, 身長大, 肥白如瓠, 時王陵見而怪其美士, 乃言沛公, 赦勿斬. 遂從西入武關, 至鹹陽. 沛公立爲漢王, 入漢中, 還定三秦. 陳餘擊走常山王張耳, 耳歸漢, 漢乃以張蒼爲常山守. 從淮陰侯擊趙, 蒼得陳餘. 趙地已平, 漢王以蒼爲代相, 備邊冦. 已而徙爲趙相, 相趙王耳. 耳卒, 相趙王敖. 複徙相代王. 燕王臧荼反, 高祖往擊之. 蒼以代相從攻臧荼有功, 以六年中封爲北平侯, 食邑千二百戸. 遷爲計相, 一月, 更以列侯爲主計四歲. 是時蕭何爲相國, 而張蒼乃自秦時爲柱下史, 明習天下圖書計籍. 蒼又善用算律暦, 故令蒼以列侯居相府, 領主郡國上計者. 黥布反亡, 漢立皇子長爲淮南王, 而張蒼相之. 十四年, 遷爲禦史大夫.
96. 장승상열전(張丞相列傳) 1. 張蒼 張丞相蒼者, 陽武人也. 好書律暦. 秦時爲禦史, 主柱下方書. 有罪, 亡歸. 及沛公略地過陽武, 蒼以客從攻南陽. 蒼坐法當斬, 解衣伏質, 身長大, 肥白如瓠, 時王陵見而怪其美士, 乃言沛公, 赦勿斬. 遂從西入武關, 至鹹陽. 沛公立爲漢王, 入漢中, 還定三秦. 陳餘擊走常山王張耳, 耳歸漢, 漢乃以張蒼爲常山守. 從淮陰侯擊趙, 蒼得陳餘. 趙地已平, 漢王以蒼爲代相, 備邊冦. 已而徙爲趙相, 相趙王耳. 耳卒, 相趙王敖. 複徙相代王. 燕王臧荼反, 高祖往擊之. 蒼以代相從攻臧荼有功, 以六年中封爲北平侯, 食邑千二百戸. 遷爲計相, 一月, 更以列侯爲主計四歲. 是時蕭何爲相國, 而張蒼乃自秦時爲柱下史, 明習天下圖書計籍. 蒼又善用算律暦, 故令蒼以列侯居相府, 領主郡國上計者. 黥布反亡, 漢立皇子長爲淮南王, 而..
15. 灌嬰 潁陰侯灌嬰者, 睢陽販繒者也. 高祖之爲沛公, 略地至雍丘下, 章邯敗殺項梁, 而沛公還軍於碭, 嬰初以中涓從擊破東郡尉於成武及秦軍於扛里, 疾鬪, 賜爵七大夫. 從攻秦軍亳南ㆍ開封ㆍ曲遇, 戰疾力, 賜爵執帛, 號宣陵君. 從攻陽武以西至雒陽, 破秦軍屍北, 北絶河津, 南破南陽守齮陽城東, 遂定南陽郡. 西入武關, 戰於藍田, 疾力, 至霸上, 賜爵執珪, 號昌文君. 沛公立爲漢王, 拜嬰爲郎中, 從入漢中, 十月, 拜爲中謁者. 從還定三秦, 下櫟陽, 降塞王. 還圍章邯於廢丘, 未拔. 從東出臨晉關, 擊降殷王, 定其地. 擊項羽將龍且ㆍ魏相項他軍定陶南, 疾戰, 破之. 賜嬰爵列侯, 號昌文侯, 食杜平鄕.
14. 嬰自上初起沛, 常爲太僕, 竟高祖崩. 以太僕事孝惠. 孝惠帝及高后德嬰之脫孝惠ㆍ魯元於下邑之閒也, 乃賜嬰縣北第第一, 曰: “近我” , 以尊異之. 孝惠帝崩, 以太僕事高后. 高后崩, 代王之來, 嬰以太僕與東牟侯入淸宮, 廢少帝, 以天子法駕迎代王代邸, 與大臣共立爲孝文皇帝, 複爲太僕. 八歲卒, 謚爲文侯. 子夷侯灶立, 七年卒. 子共侯賜立, 三十一年卒. 子侯頗尙平陽公主. 立十九歲, 元鼎二年, 坐與父禦婢姦罪, 自殺, 國除.
13. 漢王立爲帝. 其秋, 燕王臧荼反, 嬰以太僕從擊荼. 明年, 從至陳, 取楚王信. 更食汝陰, 剖符世世勿絶. 以太僕從擊代, 至武泉ㆍ雲中, 益食千戸. 因從擊韓信軍胡騎晉陽旁, 大破之. 追北至平城, 爲胡所圍, 七日不得通. 高帝使使厚遺閼氏, 冒頓開圍一角. 高帝出欲馳, 嬰固徐行, 弩皆持滿外向, 卒得脫. 益食嬰細陽千戸. 複以太僕從擊胡騎句注北, 大破之. 以太僕擊胡騎平城南, 三陷陳, 功爲多, 賜所奪邑五百戸. 以太僕擊陳豨ㆍ黥布軍, 陷陳卻敵, 益食千戸, 定食汝陰六千九百戸, 除前所食.
12. 複常奉車從擊趙賁軍開封, 楊熊軍曲遇. 嬰從捕虜六十八人, 降卒八百五十人, 得印一匱. 因複常奉車從擊秦軍雒陽東, 以兵車趣攻戰疾, 賜爵封転爲滕公. 因複奉車從攻南陽, 戰於藍田ㆍ芷陽, 以兵車趣攻戰疾, 至霸上. 項羽至, 滅秦, 立沛公爲漢王. 漢王賜嬰爵列侯, 號昭平侯, 複爲太僕, 從入蜀ㆍ漢. 還定三秦, 從擊項籍. 至彭城, 項羽大破漢軍. 漢王敗, 不利, 馳去. 見孝惠ㆍ魯元, 載之. 漢王急, 馬罷, 虜在後, 常蹶兩兒欲棄之, 嬰常收, 竟載之, 徐行面雍樹乃馳. 漢王怒, 行欲斬嬰者十餘, 卒得脫, 而致孝惠ㆍ魯元於豊. 漢王旣至滎陽, 收散兵, 複振, 賜嬰食祈陽. 複常奉車從擊項籍, 追至陳, 卒定楚, 至魯, 益食茲氏.
11. 하후영(夏侯嬰) 汝陰侯夏侯嬰, 沛人也. 爲沛廄司禦. 每送使客還, 過沛泗上亭, 與高祖語, 未嘗不移日也. 嬰已而試補縣吏, 與高祖相愛. 高祖戲而傷嬰, 人有告高祖. 高祖時爲亭長, 重坐傷人, 告故不傷嬰, 嬰証之. 後獄覆, 嬰坐高祖繋歲餘, 掠笞數百, 終以是脫高祖. 高祖之初與徒屬欲攻沛也, 嬰時以縣令史爲高祖使. 上降沛一日, 高祖爲沛公, 賜嬰爵七大夫, 以爲太僕. 從攻胡陵, 嬰與蕭何降泗水監平, 平以胡陵降, 賜嬰爵五大夫. 從擊秦軍碭東, 攻濟陽, 下戸破李由軍雍丘下, 以兵車趣攻戰疾, 賜爵執帛. 常以太僕奉車從擊章邯軍東阿ㆍ濮陽下, 以兵車趣攻戰疾, 破之, 賜爵執珪.
10. 商事孝惠ㆍ高后時, 商病, 不治. 其子寄, 字況, 與呂祿善. 及高后崩, 大臣欲誅諸呂, 呂祿爲將軍, 軍於北軍, 太尉勃不得入北軍, 於是乃使人劫酈商, 令其子況紿呂祿, 呂祿信之, 故與出遊, 而太尉勃乃得入據北軍, 遂誅諸呂. 是歲商卒, 謚爲景侯. 子寄代侯. 天下稱酈況賣交也. 孝景前三年, 吳ㆍ楚ㆍ齊ㆍ趙反, 上以寄爲將軍, 圍趙城, 十月不能下. 得兪侯欒布自平齊來, 乃下趙城, 滅趙, 王自殺, 除國. 孝景中二年, 寄欲取平原君爲夫人, 景帝怒, 下寄吏, 有罪, 奪侯. 景帝乃以商他子堅封爲繆侯, 續酈氏後. 繆靖侯卒, 子康侯遂成立. 遂成卒, 子懷侯世宗立. 世宗卒, 子侯終根立, 爲太常, 坐法, 國除.
9. 以右丞相別定上谷, 因攻代, 受趙相國印. 以右丞相趙相國別與絳侯等定代ㆍ雁門, 得代丞相程縱ㆍ守相郭同ㆍ將軍已下至六百石十九人. 還, 以將軍爲太上皇衛一歲七月. 以右丞相擊陳豨, 殘東垣. 又以右丞相從高帝擊黥布, 攻其前拒, 陷兩陳, 得以破布軍, 更食曲周五千一百戸, 除前所食, 凡別破軍三, 降定郡六, 縣七十三, 得丞相ㆍ守相ㆍ大將各一人, 小將二人, 二千石已下至六百石十九人.
8. 역상(酈商) 曲周侯酈商者, 高陽人. 陳勝起時, 商聚少年東西略人, 得數千. 沛公略地至陳留, 六月餘, 商以將卒四千人屬沛公於岐. 從攻長社, 先登, 賜爵封信成君. 從沛公攻緱氏, 絶河津, 破秦軍洛陽東. 從攻下宛ㆍ穰, 定十七縣. 別將攻旬關, 定漢中. 項羽滅秦, 立沛公爲漢王. 漢王賜商爵信成君, 以將軍爲隴西都尉. 別將定北地ㆍ上郡. 破雍將軍焉氏, 周類軍栒邑, 蘇駔軍於泥陽. 賜食邑武成六千戸. 以隴西都尉從擊項籍軍五月, 出钜野, 與鍾離眛戰, 疾鬪, 受梁相國印, 益食邑四千戸. 以梁相國將從擊項羽二歲三月, 攻胡陵. 項羽旣已死, 漢王爲帝. 其秋, 燕王臧荼反, 商以將軍從擊荼, 戰龍脫, 先登陷陣, 破荼軍易下, 卻敵, 遷爲右丞相, 賜爵列侯, 與諸侯剖符, 世世勿絶, 食邑涿五千戸, 號曰涿侯.
7. 噲等見上流涕曰: “始陛下與臣等起豊沛, 定天下, 何其壯也! 今天下已定, 又何憊也! 且陛下病甚, 大臣震恐, 不見臣等計事, 顧獨與一宦者絶乎? 且陛下獨不見趙高之事乎?” 高帝笑而起. 其後盧綰反, 高帝使噲以相國擊燕. 是時高帝病甚, 人有惡噲黨於呂氏, 卽上一日宮車晏駕, 則噲欲以兵盡誅滅戚氏ㆍ趙王如意之屬. 高帝聞之大怒, 乃使陳平載絳侯代將, 而卽軍中斬噲. 陳平畏呂後, 執噲詣長安. 至則高祖已崩, 呂後釋噲, 使複爵邑. 孝惠六年, 樊噲卒, 謚爲武侯. 子伉代侯. 而伉母呂須亦爲臨光侯, 高后時用事專權, 大臣盡畏之. 伉代侯九歲, 高后崩. 大臣誅諸呂ㆍ呂須婘屬, 因誅伉. 舞陽侯中絶數月. 孝文帝旣立, 乃複封噲他庶子市人爲舞陽侯, 複故爵邑. 市人立二十九歲卒, 謚爲荒侯. 子他廣代侯. 六歲, 侯家舍人得罪他廣, 怨之, 乃上書曰: “荒侯市人病不能..
6. 破得綦毋卬ㆍ尹潘軍於無終ㆍ廣昌. 破豨別將胡人王黃軍於代南, 因擊韓信軍於參合. 軍所將卒斬韓信, 破豨胡騎橫谷, 斬將軍趙旣, 虜代丞相馮梁ㆍ守孫奮ㆍ大將王黃ㆍ將軍ㆍ(太蔔)太僕解福等十人. 與諸將共定代鄕邑七十三. 其後燕王盧綰反, 噲以相國擊盧綰, 破其丞相抵薊南, 定燕地, 凡縣十八, 鄕邑五十一. 益食邑千三百戸, 定食舞陽五千四百戸. 從, 斬首百七十六級, 虜二百八十八人. 別, 破軍七, 下城五, 定郡六, 縣五十二, 得丞相一人, 將軍十二人, 二千石已下至三百石十一人. 噲以呂後女弟呂須爲婦, 生子伉, 故其比諸將最親. 先黥布反時, 高祖嘗病甚, 惡見人, 臥禁中, 詔戸者無得入群臣. 群臣絳ㆍ灌等莫敢入. 十餘日, 噲乃排闥直入, 大臣隨之. 上獨枕一宦者臥.
5. 噲還至滎陽, 益食平陰二千戸, 以將軍守廣武. 一歲, 項羽引而東. 從高祖擊項籍, 下陽夏, 虜楚周將軍卒四千人. 圍項籍於陳, 大破之. 屠胡陵. 項籍旣死, 漢王爲帝, 以噲堅守戰有功, 益食八百戸. 從高帝攻反燕王臧荼, 虜荼, 定燕地. 楚王韓信反, 噲從至陳, 取信, 定楚. 更賜爵列侯, 與諸侯剖符, 世世勿絶, 食舞陽, 號爲舞陽侯, 除前所食. 以將軍從高祖攻反韓王信於代. 自霍人以往至雲中, 與絳侯等共定之, 益食千五百戸. 因擊陳豨與曼丘臣軍, 戰襄國, 破柏人, 先登, 降定淸河ㆍ常山凡二十七縣, 殘東垣, 遷爲左丞相.
4. 明日, 項羽入屠鹹陽, 立沛公爲漢王. 漢王賜噲爵爲列侯, 號臨武侯. 遷爲郎中, 從入漢中. 還定三秦, 別擊西丞白水北, 雍輕車騎於雍南, 破之. 從攻雍ㆍ斄城, 先登擊章平軍好畤, 攻城, 先登陷陣, 斬縣令丞各一人, 首十一級, 虜二十人, 遷郎中騎將. 從擊秦車騎壤東, 卻敵, 遷爲將軍. 攻趙賁, 下郿ㆍ槐里ㆍ柳中ㆍ鹹陽: 灌廢丘, 最. 至櫟陽, 賜食邑杜之樊鄕. 從攻項籍, 屠煮棗. 擊破王武ㆍ程處軍於外黃. 攻鄒ㆍ魯ㆍ瑕丘ㆍ薛. 項羽敗漢王於彭城, 盡複取魯ㆍ梁地.
1. 번쾌(樊噲) 舞陽侯樊噲者, 沛人也. 以屠狗爲事, 與高祖俱隱. 初從高祖起豊, 攻下沛. 高祖爲沛公, 以噲爲舍人. 從攻胡陵ㆍ方與, 還守豊, 擊泗水監豊下, 破之. 複東定沛, 破泗水守薛西. 與司馬尼戰碭東, 卻敵, 斬首十五級, 賜爵國大夫.
95. 번역등관열전(樊酈滕灌列傳) 1. 번쾌(樊噲) 舞陽侯樊噲者, 沛人也. 以屠狗爲事, 與高祖俱隱. 初從高祖起豊, 攻下沛. 高祖爲沛公, 以噲爲舍人. 從攻胡陵ㆍ方與, 還守豊, 擊泗水監豊下, 破之. 複東定沛, 破泗水守薛西. 與司馬尼戰碭東, 卻敵, 斬首十五級, 賜爵國大夫. 2. 常從, 沛公擊章邯軍濮陽, 攻城先登, 斬首二十三級, 賜爵列大夫. 複常從, 從攻城陽, 先登. 下戸牖, 破李由軍, 斬首十六級, 賜上閒爵. 從攻圍東郡守尉於成武, 卻敵, 斬首十四級, 捕虜十一人, 賜爵五大夫. 從擊秦軍, 出亳南. 河閒守軍於杠里, 破之. 擊破趙賁軍開封北, 以卻敵先登, 斬候一人, 首六十八級, 捕虜二十七人, 賜爵卿. 從攻破楊熊軍於曲遇. 攻宛陵, 先登, 斬首八級, 捕虜四十四人, 賜爵封號賢成君. 從攻長社ㆍ轘轅, 絶河津, 東攻秦軍於屍, 南攻..
5. 橫定齊三年, 漢王使酈生往說下齊王廣及其相國橫. 橫以爲然, 解其歷下軍. 漢將韓信引兵且東擊齊. 齊初使華無傷ㆍ田解軍於歷下以距漢, 漢使至, 迺罷守戰備, 縱酒, 且遣使與漢平. 漢將韓信已平趙ㆍ燕, 用蒯通計, 度平原, 襲破齊歷下軍, 因入臨淄. 齊王廣ㆍ相橫怒, 以酈生賣己, 而亨酈生. 齊王廣東走高密, 相橫走博(陽, 守相田光走城陽, 將軍田旣軍於膠東.
4. 頊王旣歸, 諸侯各就國, 田榮使人將兵助陳餘, 令反趙地, 而榮亦發兵以距擊田都, 田都亡走楚. 田榮留齊王市, 無令之膠東. 市之左右曰: “項王彊暴, 而王當之膠東, 不就國, 必危.” 市懼, 迺亡就國. 田榮怒, 追擊殺齊王市於卽墨, 還攻殺濟北王安. 於是田榮迺自立爲齊王, 盡竝三齊之地. 項王聞之, 大怒, 迺北伐齊. 齊王田榮兵敗, 走平原, 平原人殺榮. 項王遂燒夷齊城郭, 所過者盡屠之. 齊人相聚畔之. 榮弟橫, 收齊散兵, 得數萬人, 反擊項羽於城陽. 而漢王率諸侯敗楚, 入彭城. 項羽聞之, 迺醳齊而歸, 擊漢於彭城, 因連與漢戰, 相距滎陽. 以故田橫複得收齊城邑, 立田榮子廣爲齊王, 而橫相之, 專國政, 政無巨細皆斷於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