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역사&절기 (3405)
건빵이랑 놀자
7. 조우(趙禹) 趙禹者, 斄人. 以佐史補中都官, 用廉爲令史, 事太尉亞夫. 亞夫爲丞相, 禹爲丞相史, 府中皆稱其廉平. 然亞夫弗任, 曰: “極知禹無害, 然文深, 不可以居大府.” 今上時, 禹以刀筆吏積勞, 稍遷爲禦史. 上以爲能, 至太中大夫. 與張湯論定諸律令, 作見知, 吏傳得相監司. 用法益刻, 蓋自此始.
6. 주양유(周陽由) 周陽由者, 其父趙兼以淮南王舅父侯周陽, 故因姓周陽氏. 由以宗家任爲郎, 事孝文及景帝. 景帝時, 由爲郡守. 武帝卽位, 吏治尙循謹甚, 然由居二千石中, 最爲暴酷驕恣. 所愛者, 撓法活之: 所憎者, 曲法誅滅之. 所居郡, 必夷其豪. 爲守, 視都尉如令. 爲都尉, 必陵太守, 奪之治. 與汲黯俱爲忮, 司馬安之文惡, 俱在二千石列, 同車未嘗敢均茵伏. 由後爲河東都尉, 時與其守勝屠公爭權, 相告言罪. 勝屠公當抵罪, 義不受刑, 自殺, 而由棄市. 自寧成ㆍ周陽由之後, 事益多, 民巧法, 大抵吏之治類多成ㆍ由等矣.
5. 영성(寧成) 寧成者, 穰人也. 以郎謁者事景帝. 好氣, 爲人小吏, 必陵其長吏: 爲人上, 操下如束溼薪. 滑賊任威. 稍遷至濟南都尉, 而郅都爲守. 始前數都尉皆步入府, 因吏謁守如縣令, 其畏郅都如此. 及成往, 直陵都出其上. 都素聞其聲, 於是善遇, 與結驩. 久之, 郅都死, 後長安左右宗室多暴犯法, 於是上召寧成爲中尉. 其治效郅都, 其廉弗如, 然宗室豪桀皆人人惴恐. 武帝卽位, 徙爲內史. 外戚多毁成之短, 抵罪髡鉗. 是時九卿罪死卽死, 少被刑, 而成極刑, 自以爲不複收, 於是解脫, 詐刻傳出關歸家. 稱曰: “仕不至二千石, 賈不至千萬, 安可比人乎!” 乃貰貸買陂田千餘頃, 假貧民, 役使數千家. 數年, 會赦. 致産數千金, 爲任俠, 持吏長短, 出從數十騎. 其使民威重於郡守.
4. 都爲人勇, 有氣力, 公廉, 不發私書, 問遺無所受, 請寄無所聽. 常自稱曰: “已倍親而仕, 身固當奉職死節官下, 終不顧妻子矣.” . 郅都遷爲中尉. 丞相條侯至貴倨也, 而都揖丞相. 是時民樸, 畏罪自重, 而都獨先嚴酷, 致行法不避貴戚, 列侯宗室見都側目而視, 號曰: “蒼鷹”. 臨江王徴詣中尉府對簿, 臨江王欲得刀筆爲書謝上, 而都禁吏不予. 魏其侯使人以閒與臨江王. 臨江王旣爲書謝上, 因自殺. 竇太後聞之, 怒, 以危法中都, 都免歸家. 孝景帝乃使使持節拜都爲雁門太守, 而便道之官, 得以便宜從事. 匈奴素聞郅都節, 居邊, 爲引兵去, 竟郅都死不近雁門. 匈奴至爲偶人象郅都, 令騎馳射莫能中, 見憚如此. 匈奴患之. 竇太後乃竟中都以漢法. 景帝曰: “都忠臣.” 欲釋之. 竇太後曰: “臨江王獨非忠臣邪?” 於是遂斬郅都.
3. 질도(郅都) 高后時, 酷吏獨有侯封, 刻轢宗室, 侵辱功臣. 呂氏已敗, 遂(禽[夷]侯封之家. 孝景時, 晁錯以刻深頗用術輔其資, 而七國之亂, 發怒於錯, 錯卒以被戮. 其後有郅都ㆍ寧成之屬. 郅都者, 楊人也. 以郎事孝文帝. 孝景時, 都爲中郎將, 敢直諫, 面折大臣於朝. 嘗從入上林, 賈姫如厠, 野彘卒入厠. 上目都, 都不行. 上欲自持兵救賈姫, 都伏上前曰: “亡一姫複一姫進, 天下所少寧賈姫等乎? 陛下縱自輕, 奈宗廟太後何!” 上還, 彘亦去. 太後聞之, 賜都金百斤, 由此重郅都. 濟南瞯氏宗人三百餘家, 豪猾, 二千石莫能制, 於是景帝乃拜都爲濟南太守. 至則族滅瞯氏首惡, 餘皆股栗. 居歲餘, 郡中不拾遺. 旁十餘郡守畏都如大府.
2. 太史公曰: 信哉是言也! 法令者治之具, 而非制治淸濁之源也. 昔天下之網嘗密矣, 然姦僞萌起, 其極也, 上下相遁, 至於不振. 當是之時, 吏治若救火揚沸, 非武健嚴酷, 惡能勝其任而愉快乎! 言道德者, 溺其職矣. 故曰: “聽訟, 吾猶人也, 必也使無訟乎”. “下士聞道大笑之”. 非虛言也. 漢興, 破觚而爲圜, 斲雕而爲樸, 網漏於呑舟之魚, 而吏治烝烝, 不至於姦, 黎民艾安. 由是觀之, 在彼不在此.
1. 孔子曰: “導之以政, 齊之以刑, 民免而無恥. 導之以德, 齊之以禮, 有恥且格.” 老氏稱: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無德. 法令滋章, 盜賊多有.”
8. 是時天子方好文詞, 見申公對, 黙然. 然已招致, 則以爲太中大夫, 舍魯邸, 議明堂事. 太皇竇太後好老子言, 不說儒術, 得趙綰ㆍ王臧之過以讓上, 上因廢明堂事, 盡下趙綰ㆍ王臧吏, 後皆自殺. 申公亦疾免以歸, 數年卒. 弟子爲博士者十餘人: 孔安國至臨淮太守, 周霸至膠西內史, 夏寛至城陽內史, 碭魯賜至東海太守, 蘭陵繆生至長沙內史, 徐偃爲膠西中尉, 鄒人闕門慶忌爲膠東內史. 其治官民皆有廉節, 稱其好學. 學官弟子行雖不備, 而至於大夫ㆍ郎中ㆍ掌故以百數. 言詩雖殊, 多本於申公.
7. 王臧ㆍ趙綰 蘭陵王臧旣受詩, 以事孝景帝爲太子少傅, 免去. 今上初卽位, 臧迺上書宿衛上, 累遷, 一歲中爲郎中令. 及代趙綰亦嘗受詩申公, 綰爲禦史大夫. 綰ㆍ臧請天子, 欲立明堂以朝諸侯, 不能就其事, 乃言師申公. 於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車駟馬迎申公, 弟子二人乘軺傳從. 至, 見天子. 天子問治亂之事, 申公時已八十餘, 老, 對曰: “爲治者不在多言, 顧力行何如耳.”
6. 신공(申公) 申公者, 魯人也. 高祖過魯, 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高祖於魯南宮. 呂太後時, 申公遊學長安, 與劉郢同師. 已而郢爲楚王, 令申公傅其太子戊. 戊不好學, 疾申公. 及王郢卒, 戊立爲楚王, 胥靡申公. 申公恥之, 歸魯, 退居家敎, 終身不出門, 複謝絶賓客, 獨王命召之乃往. 弟子自遠方至受業者百餘人. 申公獨以詩經爲訓以敎, 無傳(疑, 疑者則闕不傳.
5. 爲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 複其身. 太常擇民年十八已上, 儀狀端正者, 補博士弟子. 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 敬長上, 肅政敎, 順鄕里, 出入不悖所聞者, 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 二千石謹察可者, 當與計偕, 詣太常, 得受業如弟子. 一歲皆輒試, 能通一闕以上, 補文學掌故欠: 其高弟可以爲郎中者, 太常籍奏. 卽有秀才異等, 輒以名聞. 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闕, 輒罷之, 而請諸不稱者罰. 臣謹案詔書律令下者, 明天人分際, 通古今之義, 文章爾雅, 訓辭深厚, 恩施甚美. 小吏淺聞, 不能究宣, 無以明布諭下. 治禮次治掌故, 以文學禮義爲官, 遷留滯. 請選擇其秩比二百石以上, 及吏百石通一闕以上, 補左右內史ㆍ大行卒史: 比百石已下, 補郡太守卒史: 皆各二人, 邊郡一人. 先用誦多者, 若不足, 乃擇掌故補中二千石屬, 文學掌故補郡屬, 備員. 請著功令. 佗如律令..
4. 공손홍(公孫弘) 公孫弘爲學官, 悼道之欝滯, 乃請曰: “丞相禦史言: 制曰: “蓋聞導民以禮, 風之以樂. 婚姻者, 居屋之大倫也. 今禮廢樂崩, 朕甚湣焉. 故詳延天下方正博聞之士, 鹹登諸朝. 其令禮官勸學, 講議洽聞興禮, 以爲天下先. 太常議, 與博士弟子, 崇鄕里之化, 以廣賢材焉”. 謹與太常臧ㆍ博士平等議曰: 聞三代之道, 鄕里有敎, 夏曰校, 殷曰序, 周曰庠. 其勸善也, 顯之朝廷: 其懲惡也, 加之刑罰. 故敎化之行也, 建首善自京師始, 由內及外. 今陛下昭至德, 開大明, 配天地, 本人倫, 勸學脩禮, 崇化厲賢, 以風四方, 太平之原也. 古者政敎未洽, 不備其禮, 請因舊官而興焉.
3. 及高皇帝誅項籍, 舉兵圍魯, 魯中諸儒尙講誦習禮樂, 弦歌之音不絕, 豈非聖人之遺化, 好禮樂之國哉? 故孔子在陳曰: :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 斐然成章, 不知所以裁之. 」夫齊魯之閒於文學, 自古以來, 其天性也. 故漢興, 然後諸儒始得修其經藝, 講習大射鄕飲之禮. 叔孫通作漢禮儀, 因爲太常, 諸生弟子共定者, 咸爲選首, 於是喟然嘆興於學. 然尙有干戈, 平定四海, 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孝惠、呂后時, 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 孝文時頗徵用, 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 及至孝景, 不任儒者, 而竇太后又好黃老之術, 故諸博士具官待問, 未有進者. 及今上即位, 趙綰、王臧之屬明儒學, 而上亦鄕之, 於是招方正賢良文學之士. 自是之后, 言詩於魯則申培公, 於齊則轅固生, 於燕則韓太傅. 言尙書自濟南伏生. 言禮自魯高堂生. 言易自菑川田生. 言春秋於齊魯自胡毋生,..
2. 自孔子卒後, 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 大者爲師傅卿相, 小者友教士大夫, 或隱而不見. 故子路居衛, 子張居陳, 澹臺子羽居楚, 子夏居西河, 子貢終於齊. 如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釐之屬, 皆受業於子夏之倫, 爲王者師. 是時獨魏文侯好學. 后陵遲以至于始皇, 天下并爭於戰國, 懦術既絀焉, 然齊魯之閒, 學者獨不廢也. 於威、宣之際, 孟子、荀卿之列, 咸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 以學顯於當世. 及至秦之季世, 焚詩書, 阬術士, 六藝從此缺焉. 陳涉之王也, 而魯諸儒持孔氏之禮器往歸陳王. 於是孔甲爲陳涉博士, 卒與涉俱死. 陳涉起匹夫, 驅瓦合適戍, 旬月以王楚, 不滿半歲竟滅亡, 其事至微淺, 然而縉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爲臣者, 何也? 以秦焚其業, 積怨而發憤于陳王也.
1. 太史公曰: 余讀功令, 至於廣厲學官之路, 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曰: 嗟乎!夫周室衰而關雎作, 幽厲微而禮樂壞, 諸侯恣行, 政由彊國. 故孔子閔王路廢而邪道興, 於是論次詩書, 修起禮樂. 適齊聞韶, 三月不知肉味. 自衛返魯, 然後樂正, 雅頌各得其所. 世以混濁莫能用, 是以仲尼干七十餘君無所遇, 曰: “茍有用我者, 期月而已矣.” 西狩獲麟, 曰: “吾道窮矣.” 故因史記作春秋, 以當王法, 其辭微而指博, 後世學者多錄焉.
130. 태사공자서(太史公自序) 1. 昔在顓頊, 命南正重以司天, 北正黎以司地. 唐虞之際, 紹重黎之後, 使複典之, 至於夏商, 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 程伯休甫其後也. 當周宣王時, 失其守而爲司馬氏. 司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閒, 司馬氏去周適晉. 晉中軍隨會奔秦, 而司馬氏入少梁. 自司馬氏去周適晉, 分散, 或在衛, 或在趙, 或在秦. 其在衛者, 相中山. 在趙者, 以傳劍論顯, 蒯聵其後也. 在秦者名錯, 與張儀爭論, 於是惠王使錯將伐蜀, 遂拔, 因而守之. 錯孫靳, 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曰夏陽. 靳與武安君阬趙長平軍, 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 葬於華池. 靳孫昌, 昌爲秦主鐵官, 當始皇之時. 蒯聵玄孫卬爲武信君將而徇朝歌. 諸侯之相王, 王卬於殷. 漢之伐楚, 卬歸漢, 以其地爲河內郡. 昌生無澤, 無澤爲漢巿長. 無澤生喜, 喜爲五大夫, 卒, 皆..
129. 화식열전(貨殖列傳) 1. 老子曰: “至治之極, 鄰國相望, 雞狗之聲相聞, 民各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俗, 樂其業, 至老死不相往來.” 必用此爲務, 輓近世塗民耳目, 則幾無行矣. 2. 太史公曰: 夫神農以前, 吾不知已. 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 耳目欲極聲色之好, 口欲窮芻豢之味, 身安逸樂, 而心誇矜埶能之榮使. 俗之漸民久矣, 雖戸說以眇論, 終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 其次利道之, 其次敎誨之, 其次整齊之, 最下者與之爭. 夫山西饒材ㆍ竹ㆍ谷ㆍ纑ㆍ旄ㆍ玉石: 山東多魚ㆍ鹽ㆍ漆ㆍ糸ㆍ聲色: 江南出柟ㆍ梓ㆍ薑ㆍ桂ㆍ金ㆍ錫ㆍ連ㆍ丹沙ㆍ犀ㆍ玳瑁ㆍ珠璣ㆍ齒革: 龍門ㆍ碣石北多馬ㆍ牛ㆍ羊ㆍ旃裘ㆍ筋角: 銅ㆍ鐵則千里往往山出棋置: 此其大較也. 皆中國人民所喜好, 謠俗被服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農而食之, 虞而出之, 工而成之, 商而通之. 此寧有政敎發徴期會哉? 人..
128. 귀책열전(龜策列傳) 1. 太史公曰: 自古聖王將建國受命, 興動事業, 何嘗不寶蔔筮以助善! 唐虞以上, 不可記已. 自三代之興, 各據禎祥. 塗山之兆從而夏啓世, 飛燕之蔔順故殷興, 百谷之筮吉故周王. 王者決定諸疑, 參以蔔筮, 斷以蓍龜, 不易之道也. 蠻夷氐羌雖無君臣之序, 亦有決疑之蔔. 或以金石, 或以草木, 國不同俗. 然皆可以戰伐攻擊, 推兵求勝, 各信其神, 以知來事. 略聞夏殷欲蔔者, 乃取蓍龜, 已則棄去之, 以爲龜藏則不靈, 蓍久則不神. 至周室之蔔官, 常寶藏蓍龜: 又其大小先後, 各有所尙, 要其歸等耳. 2. 或以爲聖王遭事無不定, 決疑無不見, 其設稽神求問之道者, 以爲後世衰微, 愚不師智, 人各自安, 化分爲百室, 道散而無垠, 故推歸之至微, 要絜於精神也. 或以爲昆蟲之所長, 聖人不能與爭. 其處吉凶, 別然否, 多中於人. 至高祖時..
127. 일자열전(日者列傳) 1. 自古受命而王, 王者之興何嘗不以蔔筮決於天命哉! 其於周尤甚, 及秦可見. 代王之入, 任於蔔者. 太蔔之起, 由漢興而有. 司馬季主者, 楚人也. 蔔於長安東市. 宋忠爲中大夫, 賈誼爲博士, 同日俱出洗沐, 相從論議, 誦易先王聖人之道術, 究遍人情, 相視而歎. 賈誼曰: “吾聞古之聖人, 不居朝廷, 必在蔔醫之中. 今吾已見三公九卿朝士大夫, 皆可知矣. 試之蔔數中以觀采.” 二人卽同輿而之市, 遊於蔔肆中. 天新雨, 道少人, 司馬季主閒坐, 弟子三四人侍, 方辯天地之道, 日月之運, 陰陽吉凶之本. 二大夫再拜謁. 司馬季主視其狀貌, 如類有知者, 卽禮之, 使弟子延之坐. 2. 坐定, 司馬季主複理前語, 分別天地之終始, 日月星辰之紀, 差次仁義之際, 列吉凶之符, 語數千言, 莫不順理. 宋忠ㆍ賈誼瞿然而悟, 獵纓正襟危坐, 曰:..
126. 골계열전(滑稽列傳) 1. 孔子曰: “六闕於治一也. 禮以節人, 樂以發和, 書以道事, 詩以達意, 易以神化, 春秋以義.” 太史公曰: 天道恢恢, 豈不大哉! 談言微中, 亦可以解紛. 2. 순우곤(淳于髡) 淳於髡者, 齊之贅婿也. 長不滿七尺, 滑稽多辯, 數使諸侯, 未嘗屈辱. 齊威王之時喜隱, 好爲淫樂長夜之飮, 沈湎不治, 委政卿大夫. 百官荒亂, 諸侯竝侵, 國且危亡, 在於旦暮, 左右莫敢諫. 淳於髡說之以隱曰: “國中有大鳥, 止王之庭, 三年不蜚又不鳴, 不知此鳥何也?” 王曰: “此鳥不飛則已, 一飛沖天: 不鳴則已, 一鳴驚人.” 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 賞一人, 誅一人, 奮兵而出. 諸侯振驚, 皆還齊侵地. 威行三十六年. 語在田完世家中. 3. 威王八年, 楚大發兵加齊. 齊王使淳於髡之趙請救兵, 齎金百斤, 車馬十駟. 淳於髡仰天大笑,..
125. 영행열전(佞幸列傳) 1. 諺曰: “力田不如逢年, 善仕不如遇合” , 固無虛言. 非獨女以色媚, 而士宦亦有之. 昔以色幸者多矣. 至漢興, 高祖至暴抗也, 然籍孺以佞幸: 孝惠時有閎孺. 此兩人非有材能, 徒以婉佞貴幸, 與上臥起, 公卿皆因關說. 故孝惠時郎侍中皆冠鵔鸃, 貝帶, 傅脂粉, 化閎ㆍ籍之屬也. 兩人徙家安陵. 孝文時中寵臣, 士人則鄧通, 宦者則趙同ㆍ北宮伯子. 北宮伯子以愛人長者: 而趙同以星氣幸, 常爲文帝參乘: 鄧通無伎能. 2. 鄧通, 蜀郡南安人也, 以濯船爲黃頭郎. 孝文帝夢欲上天, 不能, 有一黃頭郎從後推之上天, 顧見其衣裻帶後穿. 覺而之漸台, 以夢中陰目求推者郎, 卽見鄧通, 其衣後穿, 夢中所見也. 召問其名姓, 姓鄧氏, 名通, 文帝說焉, 尊幸之日異. 通亦願謹, 不好外交, 雖賜洗沐, 不欲出. 於是文帝賞賜通巨萬以十數, 官..
124. 유협열전(游俠列傳) 1. 韓子曰: “儒以文亂法, 而俠以武犯禁.” 二者皆譏, 而學士多稱於世雲. 至如以術取宰相卿大夫, 輔翼其世主, 功名俱著於春秋, 固無可言者. 及若季次ㆍ原憲, 閭巷人也, 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 義不苟合當世, 當世亦笑之. 故季次ㆍ原憲終身空室蓬戸, 褐衣疏食不厭. 死而已四百餘年, 而弟子志之不倦. 今遊俠, 其行雖不軌於正義, 然其言必信, 其行必果, 已諾必誠, 不愛其軀, 赴士之阨困, 旣已存亡死生矣, 而不矜其能, 羞伐其德, 蓋亦有足多者焉. 2. 且緩急, 人之所時有也. 太史公曰: 昔者虞舜窘於井廩, 伊尹負於鼎俎, 傅說匿於傅險, 呂尙困於棘津, 夷吾桎梏, 百里飯牛, 仲尼畏匡, 菜色陳ㆍ蔡. 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 猶然遭此菑, 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 其遇害何可勝道哉! 鄙人有言曰: “何知仁義, 已饗其利者爲有德..
123. 대원열전(大宛列傳) 1. 大宛之跡, 見自張騫. 張騫, 漢中人. 建元中爲郎. 是時天子問匈奴降者, 皆言匈奴破月氏王, 以其頭爲飮器, 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 無與共擊之. 漢方欲事滅胡, 聞此言, 因欲通使. 道必更匈奴中, 乃募能使者. 騫以郎應募, 使月氏, 與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隴西. 經匈奴, 匈奴得之, 傳詣單於. 單於留之, 曰: “月氏在吾北, 漢何以得往使? 吾欲使越, 漢肯聽我乎?” 留騫十餘歲, 與妻, 有子, 然騫持漢節不失. 2. 居匈奴中, 益寛, 騫因與其屬亡鄕月氏, 西走數十日至大宛. 大宛聞漢之饒財, 欲通不得, 見騫, 喜, 問曰: “若欲何之?” 騫曰: “爲漢使月氏, 而爲匈奴所閉道. 今亡, 唯王使人導送我. 誠得至, 反漢, 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 大宛以爲然, 遣騫, 爲發導繹, 抵康居, 康居傳致大月氏. 大月氏王已..
122. 혹리열전(酷吏列傳) 1. 孔子曰: “導之以政, 齊之以刑, 民免而無恥. 導之以德, 齊之以禮, 有恥且格.” 老氏稱: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無德. 法令滋章, 盜賊多有.” 2. 太史公曰: 信哉是言也! 法令者治之具, 而非制治淸濁之源也. 昔天下之網嘗密矣, 然姦僞萌起, 其極也, 上下相遁, 至於不振. 當是之時, 吏治若救火揚沸, 非武健嚴酷, 惡能勝其任而愉快乎! 言道德者, 溺其職矣. 故曰: “聽訟, 吾猶人也, 必也使無訟乎”. “下士聞道大笑之”. 非虛言也. 漢興, 破觚而爲圜, 斲雕而爲樸, 網漏於呑舟之魚, 而吏治烝烝, 不至於姦, 黎民艾安. 由是觀之, 在彼不在此. 3. 질도(郅都) 高后時, 酷吏獨有侯封, 刻轢宗室, 侵辱功臣. 呂氏已敗, 遂(禽[夷]侯封之家. 孝景時, 晁錯以刻深頗用術輔其資, 而七國之亂,..
121. 유림열전(儒林列傳) 1. 太史公曰: 余讀功令, 至於廣厲學官之路, 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曰: 嗟乎!夫周室衰而關雎作, 幽厲微而禮樂壞, 諸侯恣行, 政由彊國. 故孔子閔王路廢而邪道興, 於是論次詩書, 修起禮樂. 適齊聞韶, 三月不知肉味. 自衛返魯, 然後樂正, 雅頌各得其所. 世以混濁莫能用, 是以仲尼干七十餘君無所遇, 曰: “茍有用我者, 期月而已矣.” 西狩獲麟, 曰: “吾道窮矣.” 故因史記作春秋, 以當王法, 其辭微而指博, 後世學者多錄焉. 2. 自孔子卒後, 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 大者爲師傅卿相, 小者友教士大夫, 或隱而不見. 故子路居衛, 子張居陳, 澹臺子羽居楚, 子夏居西河, 子貢終於齊. 如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釐之屬, 皆受業於子夏之倫, 爲王者師. 是時獨魏文侯好學. 后陵遲以至于始皇, 天下并爭於戰國, 懦術既絀焉, 然齊魯之閒,..
7. 居無何, 匈奴渾邪王率衆來降, 漢發車二萬乘. 縣官無錢, 從民貰馬. 民或匿馬, 馬不具. 上怒, 欲斬長安令. 黯曰: “長安令無罪, 獨斬黯, 民乃肯出馬. 且匈奴畔其主而降漢, 漢徐以縣次傳之, 何至令天下騒動, 罷獘中國而以事夷狄之人乎!” 上黙然. 及渾邪至, 賈人與市者, 坐當死者五百餘人. 黯請閒, 見高門, 曰: “夫匈奴攻當路塞, 絶和親, 中國興兵誅之, 死傷者不可勝計, 而費以巨萬百數. 臣愚以爲陛下得胡人, 皆以爲奴婢以賜從軍死事者家: 所鹵獲, 因予之, 以謝天下之苦, 塞百姓之心. 今縱不能, 渾邪率數萬之衆來降, 虛府庫賞賜, 發良民侍養, 譬若奉驕子. 愚民安知市買長安中物而文吏縄以爲闌出財物於邊關乎? 陛下縱不能得匈奴之資以謝天下, 又以微文殺無知者五百餘人, 是所謂“庇其葉而傷其枝” 者也, 臣竊爲陛下不取也.” 上黙然, 不許, 曰: “吾..
6. 始黯列爲九卿, 而公孫弘ㆍ張湯爲小吏. 及弘ㆍ湯稍益貴, 與黯同位, 黯又非毁弘ㆍ湯等. 已而弘至丞相, 封爲侯: 湯至禦史大夫: 故黯時丞相史皆與黯同列, 或尊用過之. 黯褊心, 不能無少望, 見上, 前言曰: “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 後來者居上.” 上黙然. 有閒黯罷, 上曰: “人果不可以無學, 觀黯之言也日益甚.”
5. 大將軍靑旣益尊, 姊爲皇後, 然黯與亢禮. 人或說黯曰: “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將軍, 大將軍尊重益貴, 君不可以不拜.” 黯曰: “夫以大將軍有揖客, 反不重邪?” 大將軍聞, 愈賢黯, 數請問國家朝廷所疑, 遇黯過於平生. 淮南王謀反, 憚黯, 曰: “好直諫, 守節死義, 難惑以非. 至如說丞相弘, 如發蒙振落耳.” 天子旣數征匈奴有功, 黯之言益不用.
4. 是時, 漢方征匈奴, 招懷四夷. 黯務少事, 乘上閒, 常言與胡和親, 無起兵. 上方向儒術, 尊公孫弘. 及事益多, 吏民巧弄. 上分別文法, 湯等數奏決讞以幸. 而黯常毁儒, 面觸弘等徒懷詐飾智以阿人主取容, 而刀筆吏專深文巧詆, 陷人於罪, 使不得反其眞, 以勝爲功. 上愈益貴弘ㆍ湯, 弘ㆍ湯深心疾黯, 唯天子亦不說也, 欲誅之以事. 弘爲丞相, 乃言上曰: “右內史界部中多貴人宗室, 難治, 非素重臣不能任, 請徙黯爲右內史.” 爲右內史數歲, 官事不廢.
3. 大將軍靑侍中, 上踞厠而視之. 丞相弘燕見, 上或時不冠. 至如黯見, 上不冠不見也. 上嘗坐武帳中, 黯前奏事, 上不冠, 望見黯, 避帳中, 使人可其奏. 其見敬禮如此. 張湯方以更定律令爲廷尉, 黯數質責湯於上前, 曰: “公爲正卿, 上不能褒先帝之功業, 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 安國富民, 使囹圄空虛, 二者無一焉. 非苦就行, 放析就功, 何乃取高皇帝約束紛更之爲? 公以此無種矣.” 黯時與湯論議, 湯辯常在文深小苛, 黯伉厲守高不能屈, 忿發罵曰: “天下謂刀筆吏不可以爲公卿, 果然. 必湯也, 令天下重足而立, 側目而視矣!”
2. 黯爲人性倨, 少禮, 面折, 不能容人之過. 合己者善待之, 不合己者不能忍見, 士亦以此不附焉. 然好學, 遊俠, 任氣節, 內行脩絜, 好直諫, 數犯主之顔色, 常慕傅柏ㆍ袁盎之爲人也. 善灌夫ㆍ鄭當時及宗正劉棄. 亦以數直諫, 不得久居位. 當是時, 太後弟武安侯蚡爲丞相, 中二千石來拜謁, 蚡不爲禮. 然黯見蚡未嘗拜, 常揖之. 天子方招文學儒者, 上曰吾欲云云, 黯對曰: “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 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上黙然, 怒, 變色而罷朝. 公卿皆爲黯懼. 上退, 謂左右曰: “甚矣, 汲黯之戇也!” 群臣或數黯, 黯曰: “天子置公卿輔弼之臣, 寧令從諛承意, 陷主於不義乎? 且已在其位, 縱愛身, 奈辱朝廷何!” 黯多病, 病且滿三月, 上常賜告者數, 終不愈. 最後病, 莊助爲請告. 上曰: “汲黯何如人哉?” 助曰: “使黯任職居官, 無以踰人. 然至..
1. 급암(汲黯) 汲黯字長孺, 濮陽人也. 其先有寵於古之衛君. 至黯七世, 世爲卿大夫. 黯以父任, 孝景時爲太子洗馬, 以莊見憚. 孝景帝崩, 太子卽位, 黯爲謁者. 東越相攻, 上使黯往視之. 不至, 至吳而還, 報曰: “越人相攻, 固其俗然, 不足以辱天子之使.” 河內失火, 延燒千餘家, 上使黯往視之. 還報曰: “家人失火, 屋比延燒, 不足憂也. 臣過河南, 河南貧人傷水旱萬餘家, 或父子相食, 臣謹以便宜, 持節發河南倉粟以振貧民. 臣請歸節, 伏矯制之罪.” 上賢而釋之, 遷爲滎陽令. 黯恥爲令, 病歸田里. 上聞, 乃召拜爲中大夫. 以數切諫, 不得久留內, 遷爲東海太守. 黯學黃老之言, 治官理民, 好淸靜, 擇丞史而任之. 其治, 責大指而已, 不苛小. 黯多病, 臥閨閤內不出. 歲餘, 東海大治. 稱之. 上聞, 召以爲主爵都尉, 列於九卿. 治務在無爲而..
120. 급정열전(汲鄭列傳) 1. 급암(汲黯) 汲黯字長孺, 濮陽人也. 其先有寵於古之衛君. 至黯七世, 世爲卿大夫. 黯以父任, 孝景時爲太子洗馬, 以莊見憚. 孝景帝崩, 太子卽位, 黯爲謁者. 東越相攻, 上使黯往視之. 不至, 至吳而還, 報曰: “越人相攻, 固其俗然, 不足以辱天子之使.” 河內失火, 延燒千餘家, 上使黯往視之. 還報曰: “家人失火, 屋比延燒, 不足憂也. 臣過河南, 河南貧人傷水旱萬餘家, 或父子相食, 臣謹以便宜, 持節發河南倉粟以振貧民. 臣請歸節, 伏矯制之罪.” 上賢而釋之, 遷爲滎陽令. 黯恥爲令, 病歸田里. 上聞, 乃召拜爲中大夫. 以數切諫, 不得久留內, 遷爲東海太守. 黯學黃老之言, 治官理民, 好淸靜, 擇丞史而任之. 其治, 責大指而已, 不苛小. 黯多病, 臥閨閤內不出. 歲餘, 東海大治. 稱之. 上聞, 召以爲主爵..
2. 莊王以爲幣輕, 更以小爲大, 百姓不便, 皆去其業. 市令言之相曰: “市亂, 民莫安其處, 次行不定.” 相曰: “如此幾何頃乎?” 市令曰: “三月頃.” 相曰: “罷, 吾今令之複矣.” 後五日, 朝, 相言之王曰: “前日更幣, 以爲輕. 今市令來言曰: “市亂, 民莫安其處, 次行之不定”. 臣請遂令複如故.” 王許之, 下令三日而市複如故. 楚民俗好庳車, 王以爲庳車不便馬, 欲下令使高之. 相曰: “令數下, 民不知所從, 不可. 王必欲高車, 臣請敎閭里使高其梱. 乘車者皆君子, 君子不能數下車.” 王許之. 居半歲, 民悉自高其車. 此不敎而民從其化, 近者視而效之, 遠者四面望而法之. 故三得相而不喜, 知其材自得之也: 三去相而不悔, 知非己之罪也.
1. 손숙오(孫叔敖) 太史公曰 法令所以導民也 刑罰所以禁姦也 文武不備 良民懼然身修者 官未曾亂也 奉職循理 亦可以為治 何必威嚴哉 孫叔敖者, 楚之處士也. 虞丘相進之於楚莊王, 以自代也. 三月爲楚相, 施敎導民, 上下和合, 世俗盛美, 政緩禁止, 吏無姦邪, 盜賊不起. 秋冬則勸民山採, 春夏以水, 各得其所便, 民皆樂其生.
119. 순리열전(循吏列傳) 1. 손숙오(孫叔敖) 太史公曰 法令所以導民也 刑罰所以禁姦也 文武不備 良民懼然身修者 官未曾亂也 奉職循理 亦可以為治 何必威嚴哉 孫叔敖者, 楚之處士也. 虞丘相進之於楚莊王, 以自代也. 三月爲楚相, 施敎導民, 上下和合, 世俗盛美, 政緩禁止, 吏無姦邪, 盜賊不起. 秋冬則勸民山採, 春夏以水, 各得其所便, 民皆樂其生. 2. 莊王以爲幣輕, 更以小爲大, 百姓不便, 皆去其業. 市令言之相曰: “市亂, 民莫安其處, 次行不定.” 相曰: “如此幾何頃乎?” 市令曰: “三月頃.” 相曰: “罷, 吾今令之複矣.” 後五日, 朝, 相言之王曰: “前日更幣, 以爲輕. 今市令來言曰: “市亂, 民莫安其處, 次行之不定”. 臣請遂令複如故.” 王許之, 下令三日而市複如故. 楚民俗好庳車, 王以爲庳車不便馬, 欲下令使高之. 相曰: ..
12. 是時上不許公卿請, 而遣漢中尉宏卽訊験王. 王聞漢使來, 卽如太子謀計. 漢中尉至, 王視其顔色和, 訊王以斥雷被事耳, 王自度無何, 不發. 中尉還, 以聞. 公卿治者曰: “淮南王安擁閼奮擊匈奴者雷被等, 廢格明詔, 當棄市.” 詔弗許. 公卿請廢勿王, 詔弗許. 公卿請削五縣, 詔削二縣. 使中尉宏赦淮南王罪, 罰以削地. 中尉入淮南界, 宣言赦王. 王初聞漢公卿請誅之, 未知得削地, 聞漢使來, 恐其捕之, 乃與太子謀刺之如前計. 及中尉至, 卽賀王, 王以故不發. 其後自傷曰: “吾行仁義見削, 甚恥之.” 然淮南王削地之後, 其爲反謀益甚. 諸使道從長安來, 爲妄妖言, 言上無男, 漢不治, 卽喜: 卽言漢廷治, 有男, 王怒, 以爲妄言, 非也.
11. 元朔五年, 太子學用劍, 自以爲人莫及, 聞郎中雷被巧, 乃召與戲. 被一再辭讓, 誤中太子. 太子怒, 被恐. 此時有欲從軍者輒詣京師, 被卽願奮擊匈奴. 太子遷數惡被於王, 王使郎中令斥免, 欲以禁後, 被遂亡至長安, 上書自明. 詔下其事廷尉ㆍ河南. 河南治, 逮淮南太子, 王ㆍ王後計欲無遣太子, 遂發兵反, 計猶予, 十餘日未定. 會有詔, 卽訊太子. 當是時, 淮南相怒壽春丞留太子逮不遣, 劾不敬. 王以請相, 相弗聽. 王使人上書告相, 事下廷尉治. 蹤跡連王, 王使人候伺漢公卿, 公卿請逮捕治王. 王恐事發, 太子遷謀曰: “漢使卽逮王, 王令人衣衛士衣, 持戟居庭中, 王旁有非是, 則刺殺之, 臣亦使人刺殺淮南中尉, 乃擧兵, 未晩.”
10. 淮南王有女陵, 慧, 有口辯. 王愛陵, 常多予金錢, 爲中詗長安, 約結上左右. 元朔三年, 上賜淮南王幾杖, 不朝. 淮南王王後荼, 王愛幸之. 王後生太子遷, 遷取王皇太後外孫修成君女爲妃. 王謀爲反具, 畏太子妃知而內泄事, 乃與太子謀, 令詐弗愛, 三月不同席. 王乃詳爲怒太子, 閉太子使與妃同內三月, 太子終不近妃. 妃求去, 王乃上書謝歸去之. 王後荼ㆍ太子遷及女陵得愛幸王, 擅國權, 侵奪民田宅, 妄致繋人.
9. 淮南王安爲人好讀書鼓琴, 不喜弋獵狗馬馳騁, 亦欲以行陰德拊循百姓, 流譽天下. 時時怨望厲王死, 時欲畔逆, 未有因也. 及建元二年, 淮南王入朝. 素善武安侯, 武安侯時爲太尉, 乃逆王霸上, 與王語曰: “方今上無太子, 大王親高皇帝孫, 行仁義, 天下莫不聞. 卽宮車一日晏駕, 非大王當誰立者!” 淮南王大喜, 厚遺武安侯金財物. 陰結賓客, 拊循百姓, 爲畔逆事. 建元六年, 彗星見, 淮南王心怪之. 或說王曰: “先吳軍起時, 彗星出長數尺, 然尙流血千里. 今彗星長竟天, 天下兵當大起.” 王心以爲上無太子, 天下有變, 諸侯竝爭, 愈益治器械攻戰具, 積金錢賂遺郡國諸侯遊士奇材. 諸辨士爲方略者, 妄作妖言, 諂諛王, 王喜, 多賜金錢, 而謀反滋甚.
8. 孝文十六年, 徙淮南王喜複故城陽. 上憐淮南厲王廢法不軌, 自使失國蚤死, 乃立其三子: 阜陵侯安爲淮南王, 安陽侯勃爲衡山王, 陽周侯賜爲廬江王, 皆複得厲王時地, 參分之. 東城侯良前薨, 無後也. 孝景三年, 吳楚七國反, 吳使者至淮南, 淮南王欲發兵應之. 其相曰: “大王必欲發兵應吳, 臣願爲將.” 王乃屬相兵. 淮南相已將兵, 因城守, 不聽王而爲漢: 漢亦使曲城侯將兵救淮南: 淮南以故得完. 吳使者至廬江, 廬江王弗應, 而往來使越. 吳使者至衡山, 衡山王堅守無二心. 孝景四年, 吳楚已破, 衡山王朝, 上以爲貞信, 乃勞苦之曰: “南方卑溼.” 徙衡山王王濟北, 所以褒之. 及薨, 遂賜謚爲貞王. 廬江王邊越, 數使使相交, 故徙爲衡山王, 王江北. 淮南王如故.
7. 孝文八年, 上憐淮南王, 淮南王有子四人, 皆七八歲, 乃封子安爲阜陵侯, 子勃爲安陽侯, 子賜爲陽周侯, 子良爲東成侯. 孝文十二年, 民有作歌歌淮南厲王曰: “一尺布, 尙可縫: 一鬪粟, 尙可舂. 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上聞之, 乃歎曰: “堯舜放逐骨肉, 周公殺管蔡, 天下稱聖. 何者? 不以私害公. 天下豈以我爲貪淮南王地邪?” 乃徙城陽王王淮南故地, 而追尊謚淮南王爲厲王, 置園複如諸侯儀.
6. 盡誅所與謀者. 於是乃遣淮南王, 載以輜車, 令縣以次傳. 是時袁盎諫上曰: “上素驕淮南王, 弗爲置嚴傅相, 以故至此. 且淮南王爲人剛, 今暴摧折之. 臣恐卒逢霧露病死. 陛下爲有殺弟之名, 奈何!” 上曰: “吾特苦之耳, 今複之.” 縣傳淮南王者皆不敢發車封. 淮南王乃謂侍者曰: “誰謂乃公勇者? 吾安能勇! 吾以驕故不聞吾過至此. 人生一世閒, 安能邑邑如此!” 乃不食死. 至雍, 雍令發封, 以死聞. 上哭甚悲, 謂袁盎曰: “吾不聽公言, 卒亡淮南王.” 盎曰: “不可奈何, 願陛下自寛.” 上曰: “爲之奈何?” 盎曰: “獨斬丞相ㆍ禦史以謝天下乃可.” 上卽令丞相ㆍ禦史逮考諸縣傳送淮南王不發封餽侍者, 皆棄市. 乃以列侯葬淮南王於雍, 守塚三十戸.
5. 制曰: “朕不忍致法於王, 其與列侯二千石議.” “臣倉ㆍ臣敬ㆍ臣逸ㆍ臣福ㆍ臣賀昧死言: 臣謹與列侯吏二千石臣嬰等四十三人議, 皆曰: “長不奉法度, 不聽天子詔, 乃陰聚徒黨及謀反者, 厚養亡命, 欲以有爲”. 臣等議論如法.” 制曰: “朕不忍致法於王, 其赦長死罪, 廢勿王.” “臣倉等昧死言: 長有大死罪, 陛下不忍致法, 幸赦, 廢勿王. 臣請處蜀郡嚴道邛郵, 遣其子母從居, 縣爲築蓋家室, 皆廩食給薪菜鹽豉炊食器席蓐. 臣等昧死請, 請布告天下.” 制曰: “計食長給肉日五斤, 酒二鬪. 令故美人才人得幸者十人從居. 他可.”
4. 使開章陰告長, 與謀使閩越及匈奴發其兵. 開章之淮南見長, 長數與坐語飮食, 爲家室娶婦, 以二千石俸奉之. 開章使人告但, 已言之王. 春使使報但等. 吏覺知, 使長安尉奇等往捕開章. 長匿不予, 與故中尉蕑忌謀, 殺以閉口. 爲棺槨衣衾, 葬之肥陵邑, 謾吏曰: “不知安在”. 又詳聚土, 樹表其上, 曰: “開章死, 埋此下”. 及長身自賊殺無罪者一人: 令吏論殺無罪者六人: 爲亡命棄市罪詐捕命者以除罪: 擅罪人, 罪人無告劾, 繋治城旦舂以上十四人: 赦免罪人, 死罪十八人, 城旦舂以下五十八人: 賜人爵關內侯以下九十四人. 前日長病, 陛下憂苦之, 使使者賜書ㆍ棗脯. 長不欲受賜, 不肯見拜使者. 南海民處廬江界中者反, 淮南吏卒擊之. 陛下以淮南民貧苦, 遣使者賜長帛五千匹, 以賜吏卒勞苦者. 長不欲受賜, 謾言曰: “無勞苦者”. 南海民王織上書獻璧皇帝, 忌擅燔其..
3. 六年, 令男子但等七十人與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謀, 以輂車四十乘反谷口, 令人使閩越ㆍ匈奴. 事覺, 治之, 使使召淮南王. 淮南王至長安. “丞相臣張倉ㆍ典客臣馮敬ㆍ行禦史大夫事宗正臣逸ㆍ廷尉臣賀ㆍ備盜賊中尉臣福昧死言: 淮南王長廢先帝法, 不聽天子詔, 居處無度, 爲黃屋蓋乘輿, 出入擬於天子, 擅爲法令, 不用漢法. 及所置吏, 以其郎中春爲丞相, 聚收漢諸侯人及有罪亡者, 匿與居, 爲治家室, 賜其財物爵祿田宅, 爵或至關內侯, 奉以二千石, 所不當得, 欲以有爲. 大夫但ㆍ士五開章等七十人與棘蒲侯太子奇謀反, 欲以危宗廟社稷.
2 高祖十一年(十[七]月, 淮南王黥布反, 立子長爲淮南王, 王黥布故地, 凡四郡. 上自將兵擊滅布, 厲王遂卽位. 厲王蚤失母, 常附呂後, 孝惠ㆍ呂後時以故得幸無患害, 而常心怨辟陽侯, 弗敢發. 及孝文帝初卽位, 淮南王自以爲最親, 驕蹇, 數不奉法. 上以親故, 常寛赦之. 三年, 入朝. 甚橫. 從上入苑囿獵, 與上同車, 常謂上“大兄”. 厲王有材力, 力能扛鼎, 乃往請辟陽侯. 辟陽侯出見之, 卽自袖鐵椎椎辟陽侯, 令從者魏敬剄之. 厲王乃馳走闕下, 肉袒謝曰: “臣母不當坐趙事, 其時辟陽侯力能得之呂後, 弗爭, 罪一也. 趙王如意子母無罪, 呂後殺之, 辟陽侯弗爭, 罪二也. 呂後王諸呂, 欲以危劉氏, 辟陽侯弗爭, 罪三也. 臣謹爲天下誅賊臣辟陽侯, 報母之仇, 謹伏闕下請罪.” 孝文傷其志, 爲親故, 弗治, 赦厲王. 當是時, 薄太後及太子諸大臣皆憚厲王, 厲..
1. 淮南厲王長者, 高祖少子也, 其母故趙王張敖美人. 高祖八年, 從東垣過趙, 趙王獻之美人. 厲王母得幸焉, 有身. 趙王敖弗敢內宮, 爲築外宮而舍之. 及貫高等謀反柏人事發覺, 竝逮治王, 盡收捕王母兄弟美人, 繋之河內. 厲王母亦繋, 告吏曰: “得幸上, 有身.” 吏以聞上, 上方怒趙王, 未理厲王母. 厲王母弟趙兼因辟陽侯言呂後, 呂後妒, 弗肯白, 辟陽侯不彊爭. 及厲王母已生厲王, 恚, 卽自殺. 吏奉厲王詣上, 上悔, 令呂後母之, 而葬厲王母眞定. 眞定, 厲王母之家在焉, 父世縣也.
118. 회남형산열전(淮南衡山列傳) 1. 淮南厲王長者, 高祖少子也, 其母故趙王張敖美人. 高祖八年, 從東垣過趙, 趙王獻之美人. 厲王母得幸焉, 有身. 趙王敖弗敢內宮, 爲築外宮而舍之. 及貫高等謀反柏人事發覺, 竝逮治王, 盡收捕王母兄弟美人, 繋之河內. 厲王母亦繋, 告吏曰: “得幸上, 有身.” 吏以聞上, 上方怒趙王, 未理厲王母. 厲王母弟趙兼因辟陽侯言呂後, 呂後妒, 弗肯白, 辟陽侯不彊爭. 及厲王母已生厲王, 恚, 卽自殺. 吏奉厲王詣上, 上悔, 令呂後母之, 而葬厲王母眞定. 眞定, 厲王母之家在焉, 父世縣也. 2 高祖十一年(十[七]月, 淮南王黥布反, 立子長爲淮南王, 王黥布故地, 凡四郡. 上自將兵擊滅布, 厲王遂卽位. 厲王蚤失母, 常附呂後, 孝惠ㆍ呂後時以故得幸無患害, 而常心怨辟陽侯, 弗敢發. 及孝文帝初卽位, 淮南王自以爲最親, ..
21. 相如爲郎數歲, 會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 發巴蜀吏卒千人, 郡又多爲發転漕萬餘人, 用興法誅其渠帥, 巴蜀民大驚恐. 上聞之, 乃使相如責唐蒙, 因喩告巴蜀民以非上意. 檄曰: 告巴蜀太守: 蠻夷自擅不討之日久矣, 時侵犯邊境, 勞士大夫. 陛下卽位, 存撫天下, 輯安中國. 然後興師出兵, 北征匈奴, 單於怖駭, 交臂受事, 詘膝請和. 康居西域, 重訳請朝, 稽首來享. 移師東指, 閩越相誅. 右弔番禺, 太子入朝. 南夷之君, 西僰之長, 常效貢職, 不敢怠墮, 延頸擧踵, 喁喁然皆爭歸義, 欲爲臣妾, 道里遼遠, 山川阻深, 不能自致. 夫不順者已誅, 而爲善者未賞, 故遣中郎將往賓之, 發巴蜀士民各五百人, 以奉幣帛, 衛使者不然, 靡有兵革之事, 戰鬪之患. 今聞其乃發軍興制, 驚懼子弟, 憂患長老, 郡又擅爲転粟運輸, 皆非陛下之意也. 當行者或亡逃自賊殺, 亦非..
20. 地方不過千里, 而囿居九百, 是草木不得墾辟, 而民無所食也. 夫以諸侯之細, 而樂萬乘之所侈, 僕恐百姓之被其尤也.” 於是二子愀然改容, 超若自失, 逡巡避席曰: “鄙人固陋, 不知忌諱, 乃今日見敎, 謹聞命矣.” 賦奏, 天子以爲郎. 無是公言天子上林廣大, 山谷水泉萬物, 乃子虛言楚雲夢所有甚衆, 侈靡過其實, 且非義理所尙, 故刪取其要, 歸正道而論之.
19. 於是歷吉日以齊戒, 襲朝衣, 乘法駕, 建華旗, 鳴玉鸞, 遊乎六藝之囿, 騖乎仁義之塗, 覽觀春秋之林, 射貍首, 兼騶虞, 弋玄鶴, 建幹戚, 載雲鶒, 揜群雅, 悲伐檀, 樂樂胥, 修容乎禮園, 翶翔乎書圃, 述易道, 放怪獸, 登明堂, 坐淸廟, 恣群臣, 奏得失, 四海之內, 靡不受獲. 於斯之時, 天下大說, 嚮風而聽, 隨流而化, 喟然興道而遷義, 刑錯而不用, 德隆乎三皇, 功羨於五帝. 若此, 故獵乃可喜也. 若夫終日暴露馳騁, 勞神苦形, 罷車馬之用, 抏士卒之精, 費府庫之財, 而無德厚之恩, 務在獨樂, 不顧衆庶, 忘國家之政, 而貪雉免之獲, 則仁者不由也. 從此觀之, 齊楚之事, 豈不哀哉!
18. 於是酒中樂酣, 天子芒然而思, 似若有亡. 曰: “嗟乎, 此泰奢侈! 朕以覽聽餘閒, 無事棄日, 順天道以殺伐, 時休息於此, 恐後世靡麗, 遂往而不反, 非所以爲繼嗣創業垂統也.” 於是乃解酒罷獵, 而命有司曰: “地可以墾辟, 悉爲農郊, 以贍萌隷: 隤牆填塹, 使山澤之民得至焉. 實陂池而勿禁, 虛宮觀而勿仭. 發倉廩以振貧窮, 補不足, 恤鰥寡, 存孤獨. 出德號, 省刑罰, 改制度, 易服色, 更正朔, 與天下爲始.”
16. 生貔豹, 搏豺狼, 手熊羆, 足野羊, 蒙鶡蘇, 絝白虎, 被豳文, 跨野馬. 陵三嵕之危, 下磧歷之坻: 俓陖赴險, 越壑厲水. 推蜚廉, 弄解豸, 格瑕蛤, 鋋猛氏, 罥騕褭, 射封豕. 箭不苟害, 解脰陷脳: 弓不虛發, 應聲而倒. 於是乎乘輿彌節裴回, 翶翔往來, 睨部曲之進退, 覽將率之變態. 然後浸潭促節, 儵夐遠去, 流離輕禽, 蹴履狡獸, 䡺白鹿, 捷狡免, 軼赤電, 遺光燿, 追怪物, 出宇宙, 彎繁弱, 滿白羽, 射遊梟, 櫟蜚虡, 擇肉後發, 先中命處, 弦矢分, 藝殪仆. 然後揚節而上浮, 陵驚風, 歷駭飆, 乘虛無, 與神俱, 轔玄鶴, 亂昆雞. 遒孔鸞, 促鵔鸃, 払鷖鳥, 捎鳳皇, 捷鴛雛, 掩焦明. 道盡塗殫, 迴車而還. 招搖乎襄羊, 降集乎北紘, 率乎直指, 闇乎反鄕. 蹶石(闕[關], 歷封巒, 過鳷鵲, 望露寒, 下棠梨, 息宜春, 西馳..
15. 於是玄猿素雌, 蜼玃飛鸓, 蛭蜩蠗蝚, 螹胡豰蛫, 棲息乎其閒: 長嘯哀鳴, 翩幡互經, 夭蟜枝格, 偃蹇杪顛. 於是乎隃絶梁, 騰殊榛, 捷垂條, 踔稀閒, 牢落陸離, 爛曼遠遷. 若此輩者, 數千百處. 嬉遊往來, 宮宿館舍, 庖廚不徙, 後宮不移, 百官備具. 於是乎背秋涉冬, 天子校獵. 乘鏤象, 六玉虯, 拖蜺旌, 靡雲旗, 前皮軒, 後道遊: 孫叔奉轡, 衛公驂乘, 扈從橫行, 出乎四校之中. 鼓嚴簿, 縱獠者, 江河爲阹, 泰山爲櫓, 車騎雷起, 隱天動地, 先後陸離, 離散別追, 淫淫裔裔, 縁陵流澤, 雲布雨施.
14. 於是乎盧橘夏孰, 黃甘橙楱, 枇杷橪柿, 楟奈厚樸, 梬棗楊梅, 桜桃蒲陶, 隱夫欝棣, 榙濛茘枝, 羅乎後宮, 列乎北園. 貤丘陵, 下平原, 揚翠葉, 杌紫莖, 發紅華, 秀朱榮, 煌煌扈扈, 照曜鉅野. 沙棠櫟櫧, 華氾檗櫨, 留落胥餘, 仁頻竝閭, 欃檀木蘭, 予章女貞, 長千仭, 大連抱, 誇條直暢, 實葉葰茂, 攅立叢倚, 連卷累佹, 崔錯癹骫, 阬衡閜砢, 垂條扶於, 落英幡纚, 紛容蕭蔘, 旖旎從風, 瀏蒞芔吸, 蓋象金石之聲, 管籥之音. 柴池茈虒, 旋環後宮, 雜遝累輯, 被山縁谷, 循阪下隰, 視之無端, 究之無窮.
13. 於是乎離宮別館, 彌山跨谷, 高廊四注, 重坐曲閣, 華榱璧璫, 輦道纚屬, 步櫩周流, 長途中宿. 夷嵕築堂, 纍台增成, 巌穾洞房, 俛杳眇而無見, 仰攀橑而捫天, 奔星更於閨闥, 宛虹拖於楯軒. 靑虯蚴蟉於東箱, 象輿婉蟬於西淸, 靈圉燕於閒觀, 偓佺之倫暴於南榮, 醴泉湧於淸室, 通川過乎中庭. 槃石裖崖, 嶔巌倚傾, 嵯峨磼礏, 刻削崢嶸, 玫瑰碧琳, 珊瑚叢生, 瑉玉旁唐, 璸斒文鱗, 赤瑕駁犖, 雜臿其閒, 垂綏琬琰, 和氏出焉.
12. 於是乎崇山巃嵷, 崔巍嵯峨, 深林鉅木, 嶄巌嵾嵯, 九嵕ㆍ巀嶭, 南山峨峨, 巌陀甗錡, 嶊崣崛崎, 振谿通谷, 蹇産溝瀆, 谽呀豁閜, 阜陵別島, 崴磈嵔瘣, 丘虛崛礨, 隱轔郁礨, 登降施靡, 陂池貏豸, 沇溶淫鬻, 散渙夷陸, 亭皐千里, 靡不被築. 掩以綠蕙, 被以江離, 糅以蘪蕪, 雜以流夷. 尃結縷, 欑戾莎, 掲車衡蘭, 稿本射幹, 茈薑蘘荷, 葴橙若蓀, 鮮枝黃礫, 蔣芧靑薠, 布濩閎澤, 延曼太原, 麗靡廣衍, 應風披靡, 吐芳揚烈, 鬱鬱斐斐, 衆香發越, 肸蠁布寫, 晻薆苾勃. 於是乎周覽泛觀, 瞋盼軋沕, 芒芒恍忽, 視之無端, 察之無崖. 日出東沼, 入於西陂. 其南則隆冬生長, 踴水躍波: 獸則偁旄獏犛, 沈牛麈麋, 赤首圜題, 窮奇象犀. 其北則盛夏含凍裂地, 涉冰掲河: 獸則麒麟角𧤗, 騊駼橐駝, 蛩蛩驒騱, 駃騠驢騾.
11. 汨乎渾流, 順阿而下, 赴隘陝之口. 觸穹石, 激堆埼, 沸乎暴怒, 洶湧滂沸, 滭浡滵汩, 湢測泌瀄, 橫流逆折, 転騰潎洌, 澎濞沆瀣, 穹隆雲撓, 蜿灗膠戾, 踰波趨浥, 蒞蒞下瀬, 批壧衝壅, 奔揚滯沛, 臨坻注壑, 瀺灂霣墜, 湛湛隱隱, 砰磅訇磕, 潏潏淈淈, 湁潗鼎沸, 馳波跳沫, 汩濦漂疾, 悠遠長懷, 寂漻無聲, 肆乎永歸. 然後灝溔潢漾, 安翔徐徊, 翯乎滈滈, 東注大湖, 衍溢陂池. 於是乎蛟龍赤螭, 魱䲛螹離, 鰅鱅鰬魠, 禺禺鱋魶, 揵鰭擢尾, 振鱗奮翼, 潛處於深巌: 魚鱉讙聲, 萬物衆夥, 明月珠子, 玓瓅江靡, 蜀石黃礝, 水玉磊砢, 磷磷爛爛, 采色浩旰, 叢積乎其中. 鴻鵠鷫鴇, 鴐鵝鸀鳿, 鵁鶄䴉目, 煩鶩鷛𪆫, 鷻鴜鵁鸕, 群浮乎其上. 汎淫泛濫, 隨風澹淡, 與波搖蕩, 掩薄草渚, 唼喋菁藻, 咀嚼蔆藕.
10. 無是公聽然而笑曰: “楚則失矣, 齊亦未爲得也. 夫使諸侯納貢者, 非爲財幣, 所以述職也: 封疆畫界者, 非爲守禦, 所以禁淫也. 今齊列爲東藩, 而外私肅愼, 捐國踰限, 越海而田, 其於義故未可也. 且二君之論, 不務明君臣之義而正諸侯之禮, 徒事爭遊獵之樂, 苑囿之大, 欲以奢侈相勝, 荒淫相越, 此不可以揚名發譽, 而適足以貶君自損也. 且夫齊楚之事又焉足道邪! 君未睹夫巨麗也, 獨不聞天子之上林乎? 左蒼梧, 右西極, 丹水更其南, 紫淵徑其北: 終始霸滻, 出入涇渭: 酆鄗潦潏, 紆餘委蛇, 經營乎其內. 蕩蕩兮八川分流, 相背而異態. 東西南北, 馳騖往來, 出乎椒丘之闕, 行乎洲淤之浦, 徑乎桂林之中, 過乎泱莽之野.
9. 烏有先生曰: “是何言之過也! 足下不遠千里, 來況齊國, 王悉發境內之士, 而備車騎之衆, 以出田, 乃欲戮力致獲, 以娛左右也, 何名爲誇哉! 問楚地之有無者, 願聞大國之風烈, 先生之餘論也. 今足下不稱楚王之德厚, 而盛推雲夢以爲高, 奢言淫樂而顯侈靡, 竊爲足下不取也. 必若所言, 固非楚國之美也. 有而言之, 是章君之惡: 無而言之, 是害足下之信. 章君之惡而傷私義, 二者無一可, 而先生行之, 必且輕於齊而累於楚矣. 且齊東陼巨海, 南有琅邪, 觀乎成山, 射乎之罘, 浮勃澥, 遊孟諸, 邪與肅愼爲鄰, 右以湯谷爲界, 秋田乎靑丘, 傍偟乎海外, 呑若雲夢者八九, 其於胸中曾不蔕芥. 若乃俶儻瑰偉, 異方殊類, 珍怪鳥獸, 萬端鱗萃, 充仭其中者, 不可勝記, 禹不能名, 契不能計. 然在諸侯之位, 不敢言遊戲之樂, 苑囿之大: 先生又見客, 是以王辭而不複, 何..
8. 於是乃相與獠於蕙圃, 媻珊勃窣上金隄, 揜翡翠, 射鵔鸃, 微矰出, 纖繳施, 弋白鵠, 連駕鵝, 雙鶬下, 玄鶴加. 怠而後發, 遊於淸池: 浮文鷁, 揚桂枻, 張翠帷, 建羽蓋, 罔玳瑁, 釣紫貝: 摐金鼓, 吹鳴籟, 榜人歌, 聲流喝, 水蟲駭, 波鴻沸, 湧泉起, 奔揚會, 礧石相擊, 硠硠磕磕, 若雷霆之聲, 聞乎數百里之外. 將息獠者, 擊靈鼓, 起烽燧, 車案行, 騎就隊, 纚乎淫淫, 班乎裔裔. 於是楚王乃登陽雲之台, 泊乎無爲, 澹乎自持, 勺藥之和具而後禦之. 不若大王終日馳騁而不下輿, 脟割輪淬, 自以爲娛. 臣竊觀之, 齊殆不如.” 於是王黙然無以應僕也.”
7. 於是乃使專諸之倫, 手格此獸. 楚王乃駕馴駁之駟, 乘雕玉之輿, 靡魚須之橈旃, 曳明月之珠旗, 建幹將之雄戟, 左烏嗥之雕弓, 右夏服之勁箭: 陽子驂乘, 纖阿爲禦: 案節未舒, 卽陵狡獸, 轔邛邛, 蹴距虛, 軼野馬而𨎥騊駼, 乘遺風而射遊騏: 儵眒淒浰, 雷動熛至, 星流霆擊, 弓不虛發, 中必決眥, 洞胸達腋, 絶乎心繋, 獲若雨獸, 揜草蔽地. 於是楚王乃弭節裴回, 翶翔容與, 覽乎陰林, 觀壯士之暴怒, 與猛獸之恐懼, 徼谻受詘, 殫睹衆物之變態. 於是鄭女曼姫, 被阿錫, 揄紵縞, 雜纖羅, 垂霧縠: 襞積褰縐, 紆徐委曲, 欝橈谿谷: 衯衯裶裶, 揚袘卹削, 蜚纖垂髾: 扶與猗靡, 噏呷萃蔡, 下摩蘭蕙, 上払羽蓋, 錯翡翠之威蕤, 繆繞玉綏: 縹乎忽忽, 若神仙之仿佛.
6. “僕對曰: “唯唯. 臣聞楚有七澤, 嘗見其一, 未睹其餘也. 臣之所見, 蓋特其小小者耳, 名曰雲夢. 雲夢者, 方九百里, 其中有山焉. 其山則盤紆岪欝, 隆崇嵂崒: 岑巌參差, 日月蔽虧: 交錯糾紛, 上幹靑雲: 罷池陂陀, 下屬江河. 其土則丹靑赭堊, 雌黃白附, 錫碧金銀, 衆色炫燿, 照爛龍鱗. 其石則赤玉玫瑰, 琳瑉琨珸, 瑊玏玄厲, 瓀石武夫. 其東則有蕙圃衡蘭, 芷若射幹, 穹窮昌蒲, 江離麋蕪, 諸蔗猼且. 其南則有平原廣澤, 登降陀靡, 案衍壇曼, 縁以大江, 限以巫山. 其高燥則生葴蓇苞荔, 薛莎靑薠. 其卑溼則生藏莨蒹葭, 東薔雕胡, 蓮藕菰蘆, 菴䕡軒芋, 衆物居之, 不可勝圖. 其西則有湧泉淸池, 激水推移: 外發芙蓉蔆華, 內隱鉅石白沙. 其中則有神龜蛟鼉, 玳瑁鱉黿. 其北則有陰林巨樹, 楩柟予章, 桂椒木蘭, 蘗離朱楊, 櫨梸梬栗, 橘柚芬芳...
5. 其辭曰: 楚使子虛使於齊, 齊王悉發境內之士, 備車騎之衆, 與使者出田. 田罷, 子虛過詑烏有先生, 而無是公在焉. 坐定, 烏有先生問曰: “今日田樂乎?” 子虛曰: “樂.” “獲多乎?” 曰: “少.” “然則何樂?” 曰: “僕樂齊王之欲誇僕以車騎之衆, 而僕對以雲夢之事也.” 曰: “可得聞乎?” 子虛曰: “可. 王駕車千乘, 選徒萬騎, 田於海浜. 列卒滿澤, 罘罔彌山, 揜免轔鹿射麋腳麟, 騖於鹽浦 割鮮梁輪, 射中獲多矝而自功顧謂僕日楚亦有平原廣澤遊獵之地饒樂若此者乎? 楚王之獵何與寡人?” 僕下車對曰: “臣, 楚國之鄙人也, 幸得宿衛十有餘年, 時從出遊, 遊於後園, 覽於有無, 然猶未能遍睹也, 又惡足以言其外澤者乎!” 齊王曰: “雖然, 略以子之所聞見而言之.”
4. 居久之, 蜀人楊得意爲狗監, 侍上. 上讀子虛賦而善之, 曰: “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 得意曰: “臣邑人司馬相如自言爲此賦.” 上驚, 乃召問相如. 相如曰: “有是. 然此乃諸侯之事, 未足觀也. 請爲天子遊獵賦, 賦成奏之.” 上許, 令尙書給筆劄. 相如以“子虛” , 虛言也, 爲楚稱: “烏有先生” 者, 烏有此事也, 爲齊難: “無是公” 者, 無是人也, 明天子之義. 故空藉此三人爲辭, 以推天子諸侯之苑囿. 其卒章歸之於節儉, 因以風諫. 奏之天子, 天子大說.
3. 卓王孫大怒曰: “女至不材, 我不忍殺, 不分一錢也.” 人或謂王孫, 王孫終不聽. 文君久之不樂, 曰: “長卿第俱如臨邛, 從昆弟假貸猶足爲生, 何至自苦如此!” 相如與俱之臨邛, 盡賣其車騎, 買一酒舍酤酒, 而令文君當鑪. 相如身自著犢鼻褌, 與保庸雜作, 滌器於市中. 卓王孫聞而恥之, 爲杜門不出. 昆弟諸公更謂王孫曰: “有一男兩女, 所不足者非財也. 今文君已失身於司馬長卿, 長卿故倦遊, 雖貧, 其人材足依也, 且又令客, 獨奈何相辱如此!” 卓王孫不得已, 分予文君僮百人, 錢百萬, 及其嫁時衣被財物. 文君乃與相如歸成都, 買田宅, 爲富人.
2. 臨邛令繆爲恭敬, 日往朝相如. 相如初尙見之, 後稱病, 使從者謝吉, 吉愈益謹肅. 臨邛中多富人, 而卓王孫家僮八百人, 程鄭亦數百人, 二人乃相謂曰: “令有貴客, 爲具召之.” 竝召令. 令旣至, 卓氏客以百數. 至日中, 謁司馬長卿, 長卿謝病不能往, 臨邛令不敢嘗食, 自往迎相如. 相如不得已, 彊往, 一坐盡傾. 酒酣, 臨邛令前奏琴曰: “竊聞長卿好之, 願以自娛.” 相如辭謝, 爲鼓一再行. 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 好音, 故相如繆與令相重, 而以琴心挑之. 相如之臨邛, 從車騎, 雍容閒雅甚都: 及飮卓氏, 弄琴, 文君竊從戸窺之, 心悅而好之, 恐不得當也. 旣罷, 相如乃使人重賜文君侍者通殷勤. 文君夜亡奔相如, 相如乃與馳歸成都. 家居徒四壁立.
1. 司馬相如者, 蜀郡成都人也, 字長卿. 少時好讀書, 學擊劍, 故其親名之曰犬子. 相如旣學, 慕藺相如之爲人, 更名相如. 以貲爲郎, 事孝景帝, 爲武騎常侍, 非其好也. 會景帝不好辭賦, 是時梁孝王來朝, 從遊說之士齊人鄒陽ㆍ淮陰枚乘ㆍ吳莊忌夫子之徒, 相如見而說之, 因病免, 客遊梁. 梁孝王令與諸生同舍, 相如得與諸生遊士居數歲, 乃著子虛之賦. 會梁孝王卒, 相如歸, 而家貧, 無以自業. 素與臨邛令王吉相善, 吉曰: “長卿久宦遊不遂, 而來過我.” 於是相如往, 舍都亭.
117. 사마상여열전(司馬相如列傳) 1. 司馬相如者, 蜀郡成都人也, 字長卿. 少時好讀書, 學擊劍, 故其親名之曰犬子. 相如旣學, 慕藺相如之爲人, 更名相如. 以貲爲郎, 事孝景帝, 爲武騎常侍, 非其好也. 會景帝不好辭賦, 是時梁孝王來朝, 從遊說之士齊人鄒陽ㆍ淮陰枚乘ㆍ吳莊忌夫子之徒, 相如見而說之, 因病免, 客遊梁. 梁孝王令與諸生同舍, 相如得與諸生遊士居數歲, 乃著子虛之賦. 會梁孝王卒, 相如歸, 而家貧, 無以自業. 素與臨邛令王吉相善, 吉曰: “長卿久宦遊不遂, 而來過我.” 於是相如往, 舍都亭. 2. 臨邛令繆爲恭敬, 日往朝相如. 相如初尙見之, 後稱病, 使從者謝吉, 吉愈益謹肅. 臨邛中多富人, 而卓王孫家僮八百人, 程鄭亦數百人, 二人乃相謂曰: “令有貴客, 爲具召之.” 竝召令. 令旣至, 卓氏客以百數. 至日中, 謁司馬長卿, 長卿謝..
4. 當是時, 巴蜀四郡通西南夷道, 戍転相饟. 數歲, 道不通, 士罷餓離溼死者甚衆: 西南夷又數反, 發兵興擊, 秏費無功. 上患之, 使公孫弘往視問焉. 還對, 言其不便. 及弘爲禦史大夫, 是時方築朔方以據河逐胡, 弘因數言西南夷害, 可且罷, 專力事匈奴. 上罷西夷, 獨置南夷夜郎兩縣一都尉, 稍令犍爲自葆就.
3. 蒙乃上書說上曰: “南越王黃屋左纛, 地東西萬餘里, 名爲外臣, 實一州主也. 今以長沙ㆍ予章往, 水道多絶, 難行. 竊聞夜郎所有精兵, 可得十餘萬, 浮船牂柯江, 出其不意, 此制越一奇也. 誠以漢之彊, 巴蜀之饒, 通夜郎道, 爲置吏, 易甚.” 上許之. 乃拜蒙爲郎中將, 將千人, 食重萬餘人, 從巴蜀筰關入, 遂見夜郎侯多同. 蒙厚賜, 喩以威德, 約爲置吏, 使其子爲令. 夜郎旁小邑皆貪漢繒帛, 以爲漢道險, 終不能有也, 乃且聽蒙約. 還報, 乃以爲犍爲郡. 發巴蜀卒治道, 自僰道指牂柯江. 蜀人司馬相如亦言西夷邛ㆍ筰可置郡. 使相如以郎中將往喩, 皆如南夷, 爲置一都尉, 十餘縣, 屬蜀.
2. 秦時常頞略通五尺道, 諸此國頗置吏焉. 十餘歲, 秦滅. 及漢興, 皆棄此國而開蜀故徼. 巴蜀民或竊出商賈, 取其筰馬ㆍ僰僮ㆍ髦牛, 以此巴蜀殷富. 建元六年, 大行王恢擊東越, 東越殺王郢以報. 恢因兵威使番陽令唐蒙風指暁南越. 南越食蒙蜀枸醤, 蒙問所從來, 曰: “道西北牂柯, 牂柯江廣數里, 出番禺城下”. 蒙歸至長安, 問蜀賈人, 賈人曰: “獨蜀出枸醤, 多持竊出市夜郎. 夜郎者, 臨牂柯江, 江廣百餘步, 足以行船. 南越以財物役屬夜郎, 西至同師, 然亦不能臣使也.”
116. 서남이열전(西南夷列傳) 1. 西南夷君長以什數, 夜郎最大: 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 滇最大: 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 邛都最大: 此皆魋結, 耕田, 有邑聚. 其外西自同師以東, 北至楪楡, 名爲嶲ㆍ昆明, 皆編髮, 隨畜遷徙, 毋常處, 毋君長, 地方可數千里. 自嶲以東北, 君長以什數, 徙ㆍ筰都最大: 自筰以東北, 君長以什數, 冉駹最大. 其俗或士箸, 或移徙, 在蜀之西. 自冉駹以東北, 君長以什數, 白馬最大, 皆氐類也. 此皆巴蜀西南外蠻夷也. 始楚威王時, 使將軍莊蹻將兵循江上, 略巴ㆍ(蜀黔中以西. 莊蹻者, 故楚莊王苗裔也. 蹻至滇池, (地方三百里, 旁平地, 肥饒數千里, 以兵威定屬楚. 欲歸報, 會秦擊奪楚巴ㆍ黔中郡, 道塞不通, 因還, 以其衆王滇, 變服, 從其俗, 以長之. 2. 秦時常頞略通五尺道, 諸此國頗置吏焉. 十餘歲, 秦滅. 及漢興..
4. 左將軍破浿水上軍, 乃前, 至城下, 圍其西北. 樓船亦往會, 居城南. 右渠遂堅守城, 數月未能下. 左將軍素侍中, 幸, 將燕代卒, 悍, 乘勝, 軍多驕. 樓船將齊卒, 入海, 固已多敗亡: 其先與右渠戰, 因辱亡卒, 卒皆恐, 將心慚, 其圍右渠, 常持和節. 左將軍急擊之, 朝鮮大臣乃陰閒使人私約降樓船, 往來言, 尙未肯決. 左將軍數與樓船期戰, 樓船欲急就其約, 不會: 左將軍亦使人求閒郤降下朝鮮, 朝鮮不肯, 心附樓船: 以故兩將不相能. 左將軍心意樓船前有失軍罪, 今與朝鮮私善而又不降, 疑其有反計, 未敢發. 天子曰將率不能, 前(及[乃]使衛山諭降右渠, 右渠遣太子, 山使不能剸決, 與左將軍計相誤, 卒沮約. 今兩將圍城, 又乖異, 以故久不決. 使濟南太守公孫遂往(征[正]之, 有便宜得以從事.
3. 天子募罪人擊朝鮮. 其秋, 遣樓船將軍楊僕從齊浮渤海: 兵五萬人, 左將軍荀彘出遼東: 討右渠. 右渠發兵距險. 左將軍卒正多率遼東兵先縱, 敗散, 多還走, 坐法斬. 樓船將軍將齊兵七千人先至王險. 右渠城守, 窺知樓船軍少, 卽出城擊樓船, 樓船軍敗散走. 將軍楊僕失其衆, 遁山中十餘日, 稍求收散卒, 複聚. 左將軍擊朝鮮浿水西軍, 未能破自前. 天子爲兩將未有利, 乃使衛山因兵威往諭右渠. 右渠見使者頓首謝: “願降, 恐兩將詐殺臣: 今見信節, 請服降.” 遣太子入謝, 獻馬五千匹, 及饋軍糧. 人衆萬餘, 持兵, 方渡浿水, 使者及左將軍疑其爲變, 謂太子已服降, 宜命人毋持兵. 太子亦疑使者左將軍詐殺之, 遂不渡浿水, 複引歸. 山還報天子, 天子誅山.
2. 會孝惠ㆍ高后時天下初定, 遼東太守卽約滿爲外臣, 保塞外蠻夷, 無使盜邊: 諸蠻夷君長欲入見天子, 勿得禁止. 以聞, 上許之, 以故滿得兵威財物侵降其旁小邑, 眞番ㆍ臨屯皆來服屬, 方數千里. 傳子至孫右渠, 所誘漢亡人滋多, 又未嘗入見: 眞番旁衆國欲上書見天子, 又擁閼不通. 元封二年, 漢使涉何譙諭右渠, 終不肯奉詔. 何去至界上, 臨浿水, 使禦刺殺送何者朝鮮裨王長, 卽渡, 馳入塞, 遂歸報天子曰: “殺朝鮮將”. 上爲其名美, 卽不詰, 拜何爲遼東東部都尉. 朝鮮怨何, 發兵襲攻殺何.
1. 朝鮮王滿者, 故燕人也. 自始全燕時嘗略屬眞番ㆍ朝鮮, 爲置吏, 築鄣塞. 秦滅燕, 屬遼東外徼. 漢興, 爲其遠難守, 複修遼東故塞, 至浿水爲界, 屬燕. 燕王盧綰反, 入匈奴, 滿亡命, 聚黨千餘人, 魋結蠻夷服而東走出塞, 渡浿水, 居秦故空地上下鄣, 稍役屬眞番ㆍ朝鮮蠻夷及故燕ㆍ齊亡命者王之, 都王險.
115. 조선열전(朝鮮列傳) 1. 朝鮮王滿者, 故燕人也. 自始全燕時嘗略屬眞番ㆍ朝鮮, 爲置吏, 築鄣塞. 秦滅燕, 屬遼東外徼. 漢興, 爲其遠難守, 複修遼東故塞, 至浿水爲界, 屬燕. 燕王盧綰反, 入匈奴, 滿亡命, 聚黨千餘人, 魋結蠻夷服而東走出塞, 渡浿水, 居秦故空地上下鄣, 稍役屬眞番ㆍ朝鮮蠻夷及故燕ㆍ齊亡命者王之, 都王險. 2. 會孝惠ㆍ高后時天下初定, 遼東太守卽約滿爲外臣, 保塞外蠻夷, 無使盜邊: 諸蠻夷君長欲入見天子, 勿得禁止. 以聞, 上許之, 以故滿得兵威財物侵降其旁小邑, 眞番ㆍ臨屯皆來服屬, 方數千里. 傳子至孫右渠, 所誘漢亡人滋多, 又未嘗入見: 眞番旁衆國欲上書見天子, 又擁閼不通. 元封二年, 漢使涉何譙諭右渠, 終不肯奉詔. 何去至界上, 臨浿水, 使禦刺殺送何者朝鮮裨王長, 卽渡, 馳入塞, 遂歸報天子曰: “殺朝鮮將”. 上爲..
4. 餘善已殺郢, 威行於國, 國民多屬, 竊自立爲王. 繇王不能矯其衆持正. 天子聞之, 爲餘善不足複興師, 曰: “餘善數與郢謀亂, 而後首誅郢, 師得不勞.” 因立餘善爲東越王, 與繇王竝處. 至元鼎五年, 南越反, 東越王餘善上書, 請以卒八千人從樓船將軍擊呂嘉等. 兵至掲揚, 以海風波爲解, 不行, 持兩端, 陰使南越. 及漢破番禺, 不至. 是時樓船將軍楊僕使使上書, 願便引兵擊東越. 上曰士卒勞倦, 不許, 罷兵, 令諸校屯予章梅領待命. 元鼎六年秋, 餘善聞樓船請誅之, 漢兵臨境, 且往, 乃遂反, 發兵距漢道. 號將軍騶力等爲“呑漢將軍” , 入白沙ㆍ武林ㆍ梅嶺, 殺漢三校尉. 是時漢使大農張成ㆍ故山州侯齒將屯, 弗敢擊, 卻就便處, 皆坐畏懦誅.
3. 至建元六年, 閩越擊南越. 南越守天子約, 不敢擅發兵擊而以聞. 上遣大行王恢出予章, 大農韓安國出會稽, 皆爲將軍. 兵未踰嶺, 閩越王郢發兵距險. 其弟餘善乃與相ㆍ宗族謀曰: “王以擅發兵擊南越, 不請, 故天子兵來誅. 今漢兵衆彊, 今卽幸勝之, 後來益多, 終滅國而止. 今殺王以謝天子. 天子聽, 罷兵, 固一國完: 不聽, 乃力戰: 不勝, 卽亡入海.” 皆曰: “善”. 卽鏦殺王, 使使奉其頭致大行. 大行曰: “所爲來者誅王. 今王頭至, 謝罪, 不戰而耘, 利莫大焉.” 乃以便宜案兵告大農軍, 而使使奉王頭馳報天子. 詔罷兩將兵, 曰: “郢等首惡, 獨無諸孫繇君醜不與謀焉.” 乃使郎中將立醜爲越繇王, 奉閩越先祭祀.
2. 後數世, 至孝景三年, 吳王濞反, 欲從閩越, 閩越未肯行, 獨東甌從吳. 及吳破, 東甌受漢購, 殺吳王丹徒, 以故皆得不誅, 歸國. 吳王子子駒亡走閩越, 怨東甌殺其父, 常勸閩越擊東甌. 至建元三年, 閩越發兵圍東甌. 東甌食盡, 困, 且降, 乃使人告急天子. 天子問太尉田蚡, 蚡對曰: “越人相攻擊, 固其常, 又數反覆, 不足以煩中國往救也. 自秦時棄弗屬.” 於是中大夫莊助詰蚡曰: “特患力弗能救, 德弗能覆: 誠能, 何故棄之? 且秦擧鹹陽而棄之, 何乃越也! 今小國以窮困來告急天子, 天子弗振, 彼當安所告愬? 又何以子萬國乎?” 上曰: “太尉未足與計. 吾初卽位, 不欲出虎符發兵郡國.” 乃遣莊助以節發兵會稽. 會稽太守欲距不爲發兵, 助乃斬一司馬, 諭意指, 遂發兵浮海救東甌. 未至, 閩越引兵而去. 東甌請擧國徙中國, 乃悉擧衆來, 處江淮之閒.
1. 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者, 其先皆越王句踐之後也, 姓騶氏. 秦已竝天下, 皆廢爲君長, 以其地爲閩中郡. 及諸侯畔秦, 無諸ㆍ搖率越歸鄱陽令吳芮, 所謂鄱君者也, 從諸侯滅秦. 當是之時, 項籍主命, 弗王, 以故不附楚. 漢擊項籍, 無諸ㆍ搖率越人佐漢. 漢五年, 複立無諸爲閩越王, 王閩中故地, 都東冶. 孝惠三年, 擧高帝時越功, 曰閩君搖功多, 其民便附, 乃立搖爲東海王, 都東甌, 世俗號爲東甌王.
114. 동월열전(東越列傳) 1. 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者, 其先皆越王句踐之後也, 姓騶氏. 秦已竝天下, 皆廢爲君長, 以其地爲閩中郡. 及諸侯畔秦, 無諸ㆍ搖率越歸鄱陽令吳芮, 所謂鄱君者也, 從諸侯滅秦. 當是之時, 項籍主命, 弗王, 以故不附楚. 漢擊項籍, 無諸ㆍ搖率越人佐漢. 漢五年, 複立無諸爲閩越王, 王閩中故地, 都東冶. 孝惠三年, 擧高帝時越功, 曰閩君搖功多, 其民便附, 乃立搖爲東海王, 都東甌, 世俗號爲東甌王. 2. 後數世, 至孝景三年, 吳王濞反, 欲從閩越, 閩越未肯行, 獨東甌從吳. 及吳破, 東甌受漢購, 殺吳王丹徒, 以故皆得不誅, 歸國. 吳王子子駒亡走閩越, 怨東甌殺其父, 常勸閩越擊東甌. 至建元三年, 閩越發兵圍東甌. 東甌食盡, 困, 且降, 乃使人告急天子. 天子問太尉田蚡, 蚡對曰: “越人相攻擊, 固其常, 又數反覆, ..
6. 其相呂嘉年長矣, 相三王, 宗族官仕爲長吏者七十餘人, 男盡尙王女, 女盡嫁王子兄弟宗室, 及蒼梧秦王有連. 其居國中甚重, 越人信之, 多爲耳目者, 得衆心愈於王. 王之上書, 數諫止王, 王弗聽. 有畔心, 數稱病不見漢使者. 使者皆注意嘉, 勢未能誅. 王ㆍ王太後亦恐嘉等先事發, 乃置酒, 介漢使者權, 謀誅嘉等. 使者皆東鄕, 太後南鄕, 王北鄕, 相嘉ㆍ大臣皆西鄕, 侍坐飮. 嘉弟爲將, 將卒居宮外. 酒行, 太後謂嘉曰: “南越內屬, 國之利也, 而相君苦不便者, 何也?” 以激怒使者. 使者狐疑相杖, 遂莫敢發. 嘉見耳目非是, 卽起而出. 太後怒, 欲鏦嘉以矛, 王止太後. 嘉遂出, 分其弟兵就舍, 稱病, 不肯見王及使者. 乃陰與大臣作亂. 王素無意誅嘉, 嘉知之, 以故數月不發. 太後有淫行, 國人不附, 欲獨誅嘉等, 力又不能.
5. 嬰齊代立, 卽藏其先武帝璽. 嬰齊其入宿衛在長安時, 取邯鄲樛氏女, 生子興. 及卽位, 上書請立樛氏女爲後, 興爲嗣. 漢數使使者風諭嬰齊, 嬰齊尙樂擅殺生自恣, 懼入見要用漢法, 比內諸侯, 固稱病, 遂不入見. 遣子次公入宿衛. 嬰齊薨, 謚爲明王. 太子興代立, 其母爲太後. 太後自未爲嬰齊姫時, 嘗與霸陵人安國少季通. 及嬰齊薨後, 元鼎四年, 漢使安國少季往諭王ㆍ王太後以入朝, 比內諸侯: 令辯士諫大夫終軍等宣其辭, 勇士魏臣等輔其欠, 衛尉路博德將兵屯桂陽, 待使者. 王年少, 太後中國人也, 嘗與安國少季通, 其使複私焉. 國人頗知之, 多不附太後. 太後恐亂起, 亦欲倚漢威, 數勸王及群臣求內屬. 卽因使者上書, 請比內諸侯, 三歲一朝, 除邊關. 於是天子許之, 賜其丞相呂嘉銀印, 及內史ㆍ中尉ㆍ太傅印, 餘得自置. 除其故黥劓刑, 用漢法, 比內諸侯. 使者..
4. 佗孫胡爲南越王. 此時閩越王郢興兵擊南越邊邑, 胡使人上書曰: “兩越俱爲藩臣, 毋得擅興兵相攻擊. 今閩越興兵侵臣, 臣不敢興兵, 唯天子詔之.” 於是天子多南越義, 守職約, 爲興師, 遣兩將軍往討閩越. 兵未踰嶺, 閩越王弟餘善殺郢以降, 於是罷兵. 天子使莊助往諭意南越王, 胡頓首曰: “天子乃爲臣興兵討閩越, 死無以報德!” 遣太子嬰齊入宿衛. 謂助曰: “國新被冦, 使者行矣. 胡方日夜裝入見天子.” 助去後, 其大臣諫胡曰: “漢興兵誅郢, 亦行以驚動南越. 且先王昔言, 事天子期無失禮, 要之不可以說好語入見. 入見則不得複歸, 亡國之勢也.” 於是胡稱病, 竟不入見. 後十餘歲, 胡實病甚, 太子嬰齊請歸. 胡薨, 謚爲文王.
3. 迺召賈以爲太中大夫, 往使. 因讓佗自立爲帝, 曾無一介之使報者. 陸賈至南越, 王甚恐, 爲書謝, 稱曰: “蠻夷大長老夫臣佗, 前日高后隔異南越, 竊疑長沙王讒臣, 又遙聞高后盡誅佗宗族, 掘燒先人塚, 以故自棄, 犯長沙邊境. 且南方卑溼, 蠻夷中閒, 其東閩越千人衆號稱王, 其西甌駱裸國亦稱王. 老臣妄竊帝號, 聊以自娛, 豈敢以聞天王哉!” 乃頓首謝, 願長爲藩臣, 奉貢職. 於是乃下令國中曰: “吾聞兩雄不俱立, 兩賢不竝世. 皇帝, 賢天子也. 自今以後, 去帝制黃屋左纛.” 陸賈還報, 孝文帝大說. 遂至孝景時, 稱臣, 使人朝請. 然南越其居國竊如故號名, 其使天子, 稱王朝命如諸侯. 至建元四年卒.
2. 高后時, 有司請禁南越關市鐵器. 佗曰: “高帝立我, 通使物, 今高后聽讒臣, 別異蠻夷, 隔絶器物, 此必長沙王計也, 欲倚中國, 擊滅南越而竝王之, 自爲功也.” 於是佗乃自尊號爲南越武帝, 發兵攻長沙邊邑, 敗數縣而去焉. 高后遣將軍隆慮侯灶往擊之. 會暑溼, 士卒大疫, 兵不能踰嶺. 歲餘, 高后崩, 卽罷兵. 佗因此以兵威邊, 財物賂遺閩越ㆍ西甌ㆍ駱, 役屬焉, 東西萬餘里. 迺乘黃屋左纛, 稱制, 與中國侔. 及孝文帝元年, 初鎮撫天下, 使告諸侯四夷從代來卽位意, 喩盛德焉. 乃爲佗親塚在眞定, 置守邑, 歲時奉祀. 召其從昆弟, 尊官厚賜寵之. 詔丞相陳平等擧可使南越者, 平言好畤陸賈, 先帝時習使南越.
1. 南越王尉佗者, 眞定人也, 姓趙氏. 秦時已竝天下, 略定楊越, 置桂林ㆍ南海ㆍ象郡, 以謫徙民, 與越雜處十三歲. 佗, 秦時用爲南海龍川令. 至二世時, 南海尉任囂病且死, 召龍川令趙佗語曰: “聞陳勝等作亂, 秦爲無道, 天下苦之, 項羽ㆍ劉季ㆍ陳勝ㆍ吳廣等州郡各共興軍聚衆, 虎爭天下, 中國擾亂, 未知所安, 豪傑畔秦相立. 南海僻遠, 吾恐盜兵侵地至此, 吾欲興兵絶新道, 自備, 待諸侯變, 會病甚. 且番禺負山險, 阻南海, 東西數千里, 頗有中國人相輔, 此亦一州之主也, 可以立國. 郡中長吏無足與言者, 故召公告之.” 卽被佗書, 行南海尉事. 囂死, 佗卽移檄告橫浦ㆍ陽山ㆍ湟谿關曰: “盜兵且至, 急絶道聚兵自守!” 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 以其黨爲假守. 秦已破滅, 佗卽擊竝桂林ㆍ象郡, 自立爲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 爲中國勞苦, 故釋佗弗誅. 漢十一年,..
113. 남월열전(南越列傳) 1. 南越王尉佗者, 眞定人也, 姓趙氏. 秦時已竝天下, 略定楊越, 置桂林ㆍ南海ㆍ象郡, 以謫徙民, 與越雜處十三歲. 佗, 秦時用爲南海龍川令. 至二世時, 南海尉任囂病且死, 召龍川令趙佗語曰: “聞陳勝等作亂, 秦爲無道, 天下苦之, 項羽ㆍ劉季ㆍ陳勝ㆍ吳廣等州郡各共興軍聚衆, 虎爭天下, 中國擾亂, 未知所安, 豪傑畔秦相立. 南海僻遠, 吾恐盜兵侵地至此, 吾欲興兵絶新道, 自備, 待諸侯變, 會病甚. 且番禺負山險, 阻南海, 東西數千里, 頗有中國人相輔, 此亦一州之主也, 可以立國. 郡中長吏無足與言者, 故召公告之.” 卽被佗書, 行南海尉事. 囂死, 佗卽移檄告橫浦ㆍ陽山ㆍ湟谿關曰: “盜兵且至, 急絶道聚兵自守!” 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 以其黨爲假守. 秦已破滅, 佗卽擊竝桂林ㆍ象郡, 自立爲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 爲中國..
12. 非權輕於匹夫而兵弱於陳涉也, 當是之時, 先帝之德澤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衆, 故諸侯無境外之助. 此之謂瓦解, 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 由是觀之, 天下誠有土崩之勢, 雖布衣窮處之士或首惡而危海內, 陳涉是也. 況三晉之君或存乎! 天下雖未有大治也, 誠能無土崩之勢, 雖有彊國勁兵不得旋踵而身爲禽矣, 吳ㆍ楚ㆍ齊ㆍ趙是也. 況群臣百姓能爲亂乎哉! 此二體者, 安危之明要也, 賢主所留意而深察也.
11. 是時趙人徐樂ㆍ齊人嚴安俱上書言世務, 各一事. 徐樂曰: 臣聞天下之患在於土崩, 不在於瓦解, 古今一也. 何謂土崩? 秦之末世是也. 陳涉無千乘之尊, 尺土之地, 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後, 無鄕曲之譽, 非有孔ㆍ墨ㆍ曾子之賢, 陶朱ㆍ猗頓之富也, 然起窮巷, 奮棘矜, 偏袒大呼而天下從風, 此其故何也? 由民困而主不恤, 下怨而上不知(也, 俗已亂而政不脩, 此三者陳涉之所以爲資也. 是之謂土崩. 故曰天下之患在於土崩. 何謂瓦解? 吳ㆍ楚ㆍ齊ㆍ趙之兵是也. 七國謀爲大逆, 號皆稱萬乘之君, 帶甲數十萬, 威足以嚴其境內, 財足以勸其士民, 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爲禽於中原者, 此其故何也?
10. 高帝不聽, 遂北至於代谷, 果有平城之圍. 高皇帝蓋悔之甚, 乃使劉敬往結和親之約, 然後天下忘幹戈之事. 故兵法曰: “興師十萬, 日費千金”. 夫秦常積衆暴兵數十萬人, 雖有覆軍殺將係虜單於之功, 亦適足以結怨深讎, 不足以償天下之費. 夫上虛府庫, 下敝百姓, 甘心於外國, 非完事也. 夫匈奴難得而制, 非一世也. 行盜侵驅, 所以爲業也, 天性固然. 上及虞夏殷周, 固弗程督, 禽獸畜之, 不屬爲人. 夫上不觀虞夏殷周之統, 而下(脩[循]近世之失, 此臣之所大憂, 百姓之所疾苦也. 且夫兵久則變生, 事苦則慮易. 乃使邊境之民獘靡愁苦而有離心, 將吏相疑而外市, 故尉佗ㆍ章邯得以成其私也. 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 權分乎二子, 此得失之效也. 故周書曰: “安危在出令, 存亡在所用”. 願陛下詳察之, 少加意而熟慮焉.
9. 秦皇帝不聽, 遂使蒙恬將兵攻胡, 辟地千里, 以河爲境. 地固澤(鹹鹵, 不生五穀. 然後發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暴兵露師十有餘年, 死者不可勝數, 終不能踰河而北. 是豈人衆不足, 兵革不備哉? 其勢不可也. 又使天下蜚芻輓粟, 起於黃ㆍ腄ㆍ琅邪負海之郡, 転輸北河, 率三十鍾而致一石. 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饟, 女子紡績不足於帷幕. 百姓靡敝, 孤寡老弱不能相養, 道路死者相望, 蓋天下始畔秦也.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 略地於邊, 聞匈奴聚於代谷之外而欲擊之. 禦史成進諫曰: “不可. 夫匈奴之性, 獸聚而鳥散, 從之如搏影. 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 臣竊危之.”
8. 司馬法曰: “國雖大, 好戰必亡: 天下雖平, 忘戰必危.” 天下旣平, 天子大凱, 春蒐秋獮, 諸侯春振旅, 秋治兵, 所以不忘戰也. 且夫怒者逆德也, 兵者凶器也, 爭者末節也. 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屍流血, 故聖王重行之. 夫務戰勝窮武事者, 未有不悔者也. 昔秦皇帝任戰勝之威, 蠶食天下, 竝呑戰國, 海內爲一, 功齊三代. 務勝不休, 欲攻匈奴, 李斯諫曰: “不可. 夫匈奴無城郭之居, 委積之守, 遷徙鳥擧, 難得而制也. 輕兵深入, 糧食必絶: 踵糧以行, 重不及事. 得其地不足以爲利也, 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 勝必殺之, 非民父母也. 靡獘中國, 快心匈奴, 非長策也.”
7. 주부언(主父偃) 主父偃者, 齊臨菑人也. 學長短縱橫之術, 晩乃學易ㆍ春秋ㆍ百家言. 遊齊諸生閒, 莫能厚遇也. 齊諸儒生相與排擯, 不容於齊. 家貧, 假貸無所得, 迺北遊燕ㆍ趙ㆍ中山, 皆莫能厚遇, 爲客甚困. 孝武元光元年中, 以爲諸侯莫足遊者, 乃西入關見衛將軍. 衛將軍數言上, 上不召. 資用乏, 留久, 諸公賓客多厭之, 乃上書闕下. 朝奏, 暮召入見. 所言九事, 其八事爲律令, 一事諫伐匈奴. 其辭曰: 臣聞明主不惡切諫以博觀, 忠臣不敢避重誅以直諫, 是故事無遺策而功流萬世. 今臣不敢隱忠避死以效愚計, 願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6. 天子報曰: “古者賞有功, 褎有德, 守成尙文, 遭遇右武, 未有易此者也. 朕宿昔庶幾獲承尊位, 懼不能寧, 惟所與共爲治者, 君宜知之. 蓋君子善善惡惡, (君宜知之君若謹行, 常在朕躬. 君不幸罹霜露之病, 何恙不已, 迺上書歸侯, 乞骸骨, 是章朕之不德也. 今事少閒, 君其省思慮, 一精神, 輔以醫藥.” 因賜告牛酒雜帛. 居數月, 病有瘳, 視事. 元狩二年, 弘病, 竟以丞相終. 子度嗣爲平津侯. 度爲山陽太守十餘歲, 坐法失侯.
5. 淮南ㆍ衡山謀反, 治黨與方急. 弘病甚, 自以爲無功而封, 位至丞相, 宜佐明主填撫國家, 使人由臣子之道. 今諸侯有畔逆之計, 此皆宰相奉職不稱, 恐竊病死, 無以塞責. 乃上書曰: “臣聞天下之通道五, 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 父子, 兄弟, 夫婦, 長幼之序, 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 智, 仁, 勇, 此三者天下之通德, 所以行之者也. 故曰: “力行近乎仁, 好問近乎智, 知恥近乎勇”. 知此三者, 則知所以自治: 知所以自治, 然後知所以治人. 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 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今陛下躬行大孝, 鑒三王, 建周道, 兼文武, 厲賢予祿, 量能授官. 今臣弘罷駑之質, 無汗馬之勞, 陛下過意擢臣弘卒伍之中, 封爲列侯, 致位三公. 臣弘行能不足以稱, 素有負薪之病, 恐先狗馬填溝壑, 終無以報德塞責. 願歸侯印, 乞骸骨, 避賢者路.”
4. 汲黯曰: “弘位在三公, 奉祿甚多. 然爲布被, 此詐也.” 上問弘. 弘謝曰: “有之. 夫九卿與臣善者無過黯, 然今日庭詰弘, 誠中弘之病. 夫以三公爲布被, 誠飾詐欲以釣名. 且臣聞管仲相齊, 有三歸, 侈擬於君, 桓公以霸, 亦上僭於君. 晏嬰相景公, 食不重肉, 妾不衣糸, 齊國亦治, 此下比於民. 今臣弘位爲禦史大夫, 而爲布被, 自九卿以下至於小吏, 無差, 誠如汲黯言. 且無汲黯忠, 陛下安得聞此言.” 天子以爲謙讓, 愈益厚之. 卒以弘爲丞相, 封平津侯. 弘爲人意忌, 外寛內深. 諸嘗與弘有卻者, 雖詳與善, 陰報其禍. 殺主父偃, 徙董仲舒於膠西, 皆弘之力也. 食一肉脫粟之飯. 故人所善賓客, 仰衣食, 弘奉祿皆以給之, 家無所餘. 士亦以此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