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역사&절기 (3405)
건빵이랑 놀자
3. 汲黯庭詰弘曰: “齊人多詐而無情實, 始與臣等建此議, 今皆倍之, 不忠.” 上問弘. 弘謝曰: “夫知臣者以臣爲忠, 不知臣者以臣爲不忠.” 上然弘言. 左右幸臣每毁弘, 上益厚遇之. 元朔三年, 張歐免, 以弘爲禦史大夫. 是時通西南夷, 東置滄海, 北築朔方之郡. 弘數諫, 以爲罷敝中國以奉無用之地, 願罷之. 於是天子乃使朱買臣等難弘置朔方之便. 發十策, 弘不得一. 弘迺謝曰: “山東鄙人, 不知其便若是, 願罷西南夷ㆍ滄海而專奉朔方.” 上乃許之.
2. 策奏, 天子擢弘對爲第一. 召入見, 狀貌甚麗, 拜爲博士. 是時通西南夷道, 置郡, 巴蜀民苦之, 詔使弘視之. 還奏事, 盛毁西南夷無所用, 上不聽. 弘爲人恢奇多聞, 常稱以爲人主病不廣大, 人臣病不儉節. 弘爲布被, 食不重肉. 後母死, 服喪三年. 每朝會議, 開陳其端, 令人主自擇, 不肯面折庭爭. 於是天子察其行敦厚, 辯論有餘, 習文法吏事, 而又縁飾以儒術, 上大說之. 二歲中, 至左內史. 弘奏事, 有不可, 不庭辯之. 嘗與主爵都尉汲黯請閒, 汲黯先發之, 弘推其後, 天子常說, 所言皆聽, 以此日益親貴. 嘗與公卿約議, 至上前, 皆倍其約以順上旨.
1. 공손홍(公孫弘) 丞相公孫弘者, 齊菑川國薛縣人也, 字季. 少時爲薛獄吏, 有罪, 免家貧, 牧豕海上. 年四十餘, 乃學春秋雜說. 養後母孝謹. 建元元年, 天子初卽位, 招賢良文學之士. 是時弘年六十, 徴以賢良爲博士. 使匈奴, 還報, 不合上意, 上怒, 以爲不能, 弘迺病免歸. 元光五年, 有詔徴文學, 菑川國複推上公孫弘. 弘讓謝國人曰: “臣已嘗西應命, 以不能罷歸, 願更推選.” 國人固推弘, 弘至太常. 太常令所徴儒士各對策, 百餘人, 弘第居下.
112. 평진후주보열전(平津侯主父列傳) 1. 공손홍(公孫弘) 丞相公孫弘者, 齊菑川國薛縣人也, 字季. 少時爲薛獄吏, 有罪, 免家貧, 牧豕海上. 年四十餘, 乃學春秋雜說. 養後母孝謹. 建元元年, 天子初卽位, 招賢良文學之士. 是時弘年六十, 徴以賢良爲博士. 使匈奴, 還報, 不合上意, 上怒, 以爲不能, 弘迺病免歸. 元光五年, 有詔徴文學, 菑川國複推上公孫弘. 弘讓謝國人曰: “臣已嘗西應命, 以不能罷歸, 願更推選.” 國人固推弘, 弘至太常. 太常令所徴儒士各對策, 百餘人, 弘第居下. 2. 策奏, 天子擢弘對爲第一. 召入見, 狀貌甚麗, 拜爲博士. 是時通西南夷道, 置郡, 巴蜀民苦之, 詔使弘視之. 還奏事, 盛毁西南夷無所用, 上不聽. 弘爲人恢奇多聞, 常稱以爲人主病不廣大, 人臣病不儉節. 弘爲布被, 食不重肉. 後母死, 服喪三年. 每朝會..
16. 元狩四年春, 上令大將軍靑ㆍ驃騎將軍去病將各五萬騎, 步兵転者踵軍數十萬, 而敢力戰深入之士皆屬驃騎. 驃騎始爲出定襄, 當單於. 捕虜言單於東, 乃更令驃騎出代郡, 令大將軍出定襄. 郎中令爲前將軍, 太僕爲左將軍, 主爵趙食其爲右將軍, 平陽侯襄爲後將軍, 皆屬大將軍. 兵卽度幕, 人馬凡五萬騎, 與驃騎等鹹擊匈奴單於. 趙信爲單於謀曰: “漢兵旣度幕, 人馬罷, 匈奴可坐收虜耳.” 乃悉遠北其輜重, 皆以精兵待幕北. 而適値大將軍軍出塞千餘里, 見單於兵陳而待, 於是大將軍令武剛車自環爲營, 而縱五千騎往當匈奴. 匈奴亦縱可萬騎. 會日且入, 大風起, 沙礫擊面, 兩軍不相見, 漢益縱左右翼繞單於.
15. 封渾邪王萬戶, 爲漯陰侯. 封其裨王呼毒尼爲下摩侯, 鷹庇爲煇渠侯, 禽梨爲河綦侯, 大當戶銅離爲常樂侯. 於是天子嘉驃騎之功曰: “驃騎將軍去病率師攻匈奴西域王渾邪, 王及厥眾萌咸相奔, 率以軍糧接食, 并將控弦萬有餘人, 誅獟駻, 獲首虜八千餘級, 降異國之王三十二人, 戰士不離傷, 十萬之眾咸懷集服, 仍與之勞, 爰及河塞, 庶幾無患, 幸旣永綏矣. 以千七百戶益封驃騎將軍.” 減隴西ㆍ北地ㆍ上郡戍卒之半, 以寬天下之繇. 居頃之, 乃分徙降者邊五郡故塞外, 而皆在河南, 因其故俗, 爲屬國. 其明年, 匈奴入右北平ㆍ定襄, 殺略漢千餘人. 其明年, 天子與諸將議曰: “翕侯趙信爲單於畫計, 常以爲漢兵不能度幕輕留, 今大發士卒, 其勢必得所欲.” 是歲元狩四年也.
14. 其秋, 單于怒渾邪王居西方數爲漢所破, 亡數萬人, 以驃騎之兵也. 單于怒, 欲召誅渾邪王. 渾邪王與休屠王等謀欲降漢, 使人先要邊. 是時大行李息將城河上, 得渾邪王使, 卽馳傳以聞. 天子聞之, 於是恐其以詐降而襲邊, 乃令驃騎將軍將兵往迎之. 驃騎旣渡河, 與渾邪王眾相望. 渾邪王裨將見漢軍而多欲不降者, 頗遁去. 驃騎乃馳入與渾邪王相見, 斬其欲亡者八千人, 遂獨遣渾邪王乘傳先詣行在所, 盡將其眾渡河, 降者數萬, 號稱十萬. 旣至長安, 天子所以賞賜者數十巨萬.
13. 賜校尉從至小月氏爵左庶長. 鷹擊司馬破奴再從驃騎將軍斬遬濮王, 捕稽沮王, 千騎將得王ㆍ王母各一人, 王子以下四十一人, 捕虜三千三百三十人, 前行捕虜千四百人, 以千五百戸封破奴爲從驃侯. 校尉句王高不識, 從驃騎將軍捕呼於屠王王子以下十一人, 捕虜千七百六十八人, 以千一百戸封不識爲宜冠侯. 校尉僕多有功, 封爲煇渠侯.” 合騎侯敖坐行留不與驃騎會, 當斬, 贖爲庶人. 諸宿將所將士馬兵亦不如驃騎, 驃騎所將常選, 然亦敢深入, 常與壯騎先其大(將軍, 軍亦有天幸, 未嘗困絶也. 然而諸宿將常坐留落不遇. 由此驃騎日以親貴, 比大將軍.
12. 其夏, 驃騎將軍與合騎侯敖俱出北地, 異道: 博望侯張騫ㆍ郎中令李廣俱出右北平, 異道: 皆擊匈奴. 郎中令將四千騎先至, 博望侯將萬騎在後至. 匈奴左賢王將數萬騎圍郎中令, 郎中令與戰二日, 死者過半, 所殺亦過當. 博望侯至, 匈奴兵引去. 博望侯坐行留, 當斬, 贖爲庶人. 而驃騎將軍出北地, 已遂深入, 與合騎侯失道, 不相得, 驃騎將軍踰居延至祁連山, 捕首虜甚多. 天子曰: “驃騎將軍踰居延, 遂過小月氏, 攻祁連山, 得酋塗王, 以衆降者二千五百人, 斬首虜三萬二百級, 獲五王, 五王母, 單於閼氏ㆍ王子五十九人, 相國ㆍ將軍ㆍ當戸ㆍ都尉六十三人, 師大率減什三, 益封去病五千戸.
11. 冠軍侯去病旣侯三歲, 元狩二年春, 以冠軍侯去病爲驃騎將軍, 將萬騎出隴西, 有功. 天子曰: “驃騎將軍率戎士踰烏盭, 討遫濮, 涉狐奴, 歷五王國, 輜重人衆懾慴者弗取, 冀獲單於子. 転戰六日, 過焉支山千有餘里, 合短兵, 殺折蘭王, 斬盧胡王, 誅全甲, 執渾邪王子及相國ㆍ都尉, 首虜八千餘級, 收休屠祭天金人, 益封去病二千戸.”
10. 大將軍旣還, 賜千金. 是時王夫人方幸於上, 甯乘說大將軍曰: “將軍所以功未甚多, 身食萬戸, 三子皆爲侯者, 徒以皇後故也. 今王夫人幸而宗族未富貴, 願將軍奉所賜千金爲王夫人親壽.” 大將軍乃以五百金爲壽. 天子聞之, 問大將軍, 大將軍以實言, 上乃拜甯乘爲東海都尉. 張騫從大將軍, 以嘗使大夏, 留匈奴中久, 導軍, 知善水草處, 軍得以無飢渇, 因前使絶國功, 封騫博望侯.
9. 곽거병(霍去病) 是歲也, 大將軍姊子霍去病年十八, 幸, 爲天子侍中. 善騎射, 再從大將軍, 受詔與壯士, 爲剽姚校尉, 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里赴利, 斬捕首虜過當. 於是天子曰: “剽姚校尉去病斬首虜二千二十八級, 及相國ㆍ當戸, 斬單於大父行籍若侯産, 生捕季父羅姑比, 再冠軍, 以千六百戸封去病爲冠軍侯. 上谷太守郝賢四從大將軍, 捕斬首虜二千餘人, 以千一百戸封賢爲衆利侯.” 是歲, 失兩將軍軍, 亡翕侯, 軍功不多, 故大將軍不益封. 右將軍建至, 天子不誅, 赦其罪, 贖爲庶人.
8. 大將軍問其罪正閎ㆍ長史安ㆍ議郎周霸等: “建當雲何?” 霸曰: “自大將軍出, 未嘗斬裨將. 今建棄軍, 可斬以明將軍之威.” 閎ㆍ安曰: “不然. 兵法“小敵之堅, 大敵之禽也”. 今建以數千當單於數萬, 力戰一日餘, 士盡, 不敢有二心, 自歸. 自歸而斬之, 是示後無反意也. 不當斬.” 大將軍曰: “靑幸得以肺腑待罪行閒, 不患無威, 而霸說我以明威, 甚失臣意. 且使臣職雖當斬將, 以臣之尊寵而不敢自擅專誅於境外, 而具歸天子, 天子自裁之, 於是以見爲人臣不敢專權, 不亦可乎?” 軍吏皆曰: “善”. 遂囚建詣行在所. 入塞罷兵.
7. 其明年春, 大將軍靑出定襄, 合騎侯敖爲中將軍, 太僕賀爲左將軍, 翕侯趙信爲前將軍, 衛尉蘇建爲右將軍, 郎中令李廣爲後將軍, 右內史李沮爲彊弩將軍, 鹹屬大將軍, 斬首數千級而還. 月餘, 悉複出定襄擊匈奴, 斬首虜萬餘人. 右將軍建ㆍ前將軍信竝軍三千餘騎, 獨逢單於兵, 與戰一日餘, 漢兵且盡. 前將軍故胡人, 降爲翕侯, 見急, 匈奴誘之, 遂將其餘騎可八百, 奔降單於. 右將軍蘇建盡亡其軍, 獨以身得亡去, 自歸大將軍.
6. 天子曰: “我非忘諸校尉功也, 今固且圖之.” 乃詔禦史曰: “護軍都尉公孫敖三從大將軍擊匈奴, 常護軍, 傅校獲王, 以千五百戸封敖爲合騎侯. 都尉韓說從大將軍出窳渾, 至匈奴右賢王庭, 爲麾下搏戰獲王, 以千三百戸封說爲龍頟侯. 騎將軍公孫賀從大將軍獲王, 以千三百戸封賀爲南窌侯. 輕車將軍李蔡再從大將軍獲王, 以千六百戸封蔡爲樂安侯. 校尉李朔, 校尉趙不虞, 校尉公孫戎奴, 各三從大將軍獲王, 以千三百戸封朔爲涉軹侯, 以千三百戸封不虞爲隨成侯, 以千三百戸封戎奴爲從平侯. 將軍李沮ㆍ李息及校尉豆如意有功, 賜爵關內侯, 食邑各三百戸.” 其秋, 匈奴入代, 殺都尉朱英.
5. 匈奴右賢王當衛靑等兵, 以爲漢兵不能至此, 飮酔. 漢兵夜至, 圍右賢王, 右賢王驚, 夜逃, 獨與其愛妾一人壯騎數百馳, 潰圍北去. 漢輕騎校尉郭成等逐數百里, 不及, 得右賢裨王十餘人, 衆男女萬五千餘人, 畜數千百萬, 於是引兵而還. 至塞, 天子使使者持大將軍印, 卽軍中拜車騎將軍靑爲大將軍, 諸將皆以兵屬大將軍, 大將軍立號而歸. 天子曰: “大將軍靑躬率戎士, 師大捷, 獲匈奴王十有餘人, 益封靑六千戸.” 而封靑子伉爲宜春侯, 靑子不疑爲陰安侯, 靑子登爲發幹侯. 靑固謝曰: “臣幸得待罪行閒, 賴陛下神靈, 軍大捷, 皆諸校尉力戰之功也. 陛下幸已益封臣靑. 臣靑子在啢褓中, 未有勤勞, 上幸列地封爲三侯, 非臣待罪行閒所以勸士力戰之意也. 伉等三人何敢受封!”
4. 今車騎將軍靑度西河至高闕, 獲首虜二千三百級, 車輜畜産畢收爲鹵, 已封爲列侯, 遂西定河南地, 按楡谿舊塞, 絶梓領, 梁北河, 討蒲泥, 破符離, 斬輕銳之卒, 捕伏聽者三千七十一級, 執訊獲醜, 驅馬牛羊百有餘萬, 全甲兵而還, 益封靑三千戸.” 其明年, 匈奴入殺代郡太守友, 入略雁門千餘人. 其明年, 匈奴大入代ㆍ定襄ㆍ上郡, 殺略漢數千人. 其明年, 元朔之五年春, 漢令車騎將軍靑將三萬騎, 出高闕: 衛尉蘇建爲遊擊將軍, 左內史李沮爲彊弩將軍, 太僕公孫賀爲騎將軍, 代相李蔡爲輕車將軍, 皆領屬車騎將軍, 俱出朔方: 大行李息ㆍ岸頭侯張次公爲將軍, 出右北平: 鹹擊匈奴.
3. 元朔元年春, 衛夫人有男, 立爲皇後. 其秋, 靑爲車騎將軍, 出雁門, 三萬騎擊匈奴, 斬首虜數千人. 明年, 匈奴入殺遼西太守, 虜略漁陽二千餘人, 敗韓將軍軍. 漢令將軍李息擊之, 出代: 令車騎將軍靑出雲中以西至高闕. 遂略河南地, 至於隴西, 捕首虜數千, 畜數十萬, 走白羊ㆍ樓煩王. 遂以河南地爲朔方郡. 以三千八百戸封靑爲長平侯. 靑校尉蘇建有功, 以千一百戸封建爲平陵侯. 使建築朔方城. 靑校尉張次公有功, 封爲岸頭侯. 天子曰: “匈奴逆天理, 亂人倫, 暴長虐老, 以盜竊爲務, 行詐諸蠻夷, 造謀藉兵, 數爲邊害, 故興師遣將, 以征厥罪. 詩不雲乎, “薄伐玁狁, 至於太原” , “出車彭彭, 城彼朔方”.
2. 靑壯, 爲侯家騎, 從平陽主. 建元二年春, 靑姊子夫得入宮幸上. 皇後, 堂邑大長公主女也, 無子, 妒. 大長公主聞衛子夫幸, 有身, 妒之, 乃使人捕靑. 靑時給事建章, 未知名. 大長公主執囚靑, 欲殺之. 其友騎郎公孫敖與壯士往簒取之, 以故得不死. 上聞, 乃召靑爲建章監, 侍中, 及同母昆弟貴, 賞賜數日閒累千金. 孺爲太僕公孫賀妻. 少兒故與陳掌通, 上召貴掌. 公孫敖由此益貴. 子夫爲夫人. 靑爲大中大夫. 元光五年, 靑爲車騎將軍, 擊匈奴, 出上谷: 太僕公孫賀爲輕車將軍, 出雲中: 大中大夫公孫敖爲騎將軍, 出代郡: 衛尉李廣爲驍騎將軍, 出雁門: 軍各萬騎. 靑至篭城, 斬首虜數百. 騎將軍敖亡七千騎: 衛尉李廣爲虜所得, 得脫歸: 皆當斬, 贖爲庶人. 賀亦無功.
1. 위청(衛靑) 大將軍衛靑者, 平陽人也. 其父鄭季, 爲吏, 給事平陽侯家, 與侯妾衛媼通, 生靑. 靑同母兄衛長子, 而姊衛子夫自平陽公主家得幸天子, 故冒姓爲衛氏. 字仲卿. 長子更字長君. 長君母號爲衛媼. 媼長女衛孺, 次女少兒, 次女卽子夫. 後子夫男弟步ㆍ廣皆冒衛氏. 靑爲侯家人, 少時歸其父, 其父使牧羊. 先母之子皆奴畜之, 不以爲兄弟數. 靑嘗從入至甘泉居室, 有一鉗徒相靑曰: “貴人也, 官至封侯.” 靑笑曰: “人奴之生, 得毋笞罵卽足矣, 安得封侯事乎!”
111. 위장군표기열전(衛將軍驃騎列傳) 1. 위청(衛靑) 大將軍衛靑者, 平陽人也. 其父鄭季, 爲吏, 給事平陽侯家, 與侯妾衛媼通, 生靑. 靑同母兄衛長子, 而姊衛子夫自平陽公主家得幸天子, 故冒姓爲衛氏. 字仲卿. 長子更字長君. 長君母號爲衛媼. 媼長女衛孺, 次女少兒, 次女卽子夫. 後子夫男弟步ㆍ廣皆冒衛氏. 靑爲侯家人, 少時歸其父, 其父使牧羊. 先母之子皆奴畜之, 不以爲兄弟數. 靑嘗從入至甘泉居室, 有一鉗徒相靑曰: “貴人也, 官至封侯.” 靑笑曰: “人奴之生, 得毋笞罵卽足矣, 安得封侯事乎!” 2. 靑壯, 爲侯家騎, 從平陽主. 建元二年春, 靑姊子夫得入宮幸上. 皇後, 堂邑大長公主女也, 無子, 妒. 大長公主聞衛子夫幸, 有身, 妒之, 乃使人捕靑. 靑時給事建章, 未知名. 大長公主執囚靑, 欲殺之. 其友騎郎公孫敖與壯士往簒取之, 以故得..
18. 後頃之, 冒頓死, 子稽粥立, 號曰老上單于. 老上稽粥單于初立, 孝文皇帝複遣宗室女公主爲單于閼氏, 使宦者燕人中行說傅公主. 說不欲行, 漢彊使之. 說曰: “必我行也, 爲漢患者.” 中行說旣至, 因降單于, 單于甚親幸之. 初, 匈奴好漢繒絮食物, 中行說曰: “匈奴人衆不能當漢之一郡, 然所以彊者, 以衣食異, 無仰於漢也. 今單于變俗好漢物, 漢物不過什二, 則匈奴盡歸於漢矣. 其得漢繒絮, 以馳草棘中, 衣袴皆裂敝, 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 得漢食物皆去之, 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 於是說敎單于左右疏記, 以計課其人衆畜物.
17. 孝文皇帝前六年, 漢遺匈奴書曰: “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 使郎中係雩淺遺朕書曰: “右賢王不請, 聽後義盧侯難氏等計, 絶二主之約, 離兄弟之親, 漢以故不和, 鄰國不附. 今以小吏敗約, 故罰右賢王使西擊月氏, 盡定之. 願寢兵休士卒養馬, 除前事, 複故約, 以安邊民, 使少者得成其長, 老者安其處, 世世平樂.” 朕甚嘉之, 此古聖主之意也. 漢與匈奴約爲兄弟, 所以遺單于甚厚. 倍約離兄弟之親者, 常在匈奴. 然右賢王事已在赦前, 單于勿深誅. 單于若稱書意, 明告諸吏, 使無負約, 有信, 敬如單于書. 使者言單于自將伐國有功, 甚苦兵事. 服繡袷綺衣ㆍ繡袷長襦ㆍ錦袷袍各一, 比餘一, 黃金飾具帶一, 黃金胥紕一, 繡十匹, 錦三十匹, 赤綈ㆍ綠繒各四十匹, 使中大夫意ㆍ謁者令肩遺單于.”
16. 北州已定, 願寢兵休士卒養馬, 除前事, 複故約, 以安邊民, 以應始古, 使少者得成其長, 老者安其處, 世世平樂. 未得皇帝之志也, 故使郎中係雩淺奉書請, 獻橐他一匹, 騎馬二匹, 駕二駟. 皇帝卽不欲匈奴近塞, 則且詔吏民遠舍. 使者至, 卽遣之.” 以六月中來至薪望之地. 書至, 漢議擊與和親孰便. 公卿皆曰: “單于新破月氏, 乘勝, 不可擊. 且得匈奴地, 澤鹵, 非可居也. 和親甚便.” 漢許之.
15. 至孝文帝初立, 複修和親之事. 其三年五月, 匈奴右賢王入居河南地, 侵盜上郡葆塞蠻夷, 殺略人民. 於是孝文帝詔丞相灌嬰發車騎八萬五千, 詣高奴, 擊右賢王. 右賢王走出塞. 文帝幸太原. 是時濟北王反, 文帝歸, 罷丞相擊胡之兵. 其明年, 單于遺漢書曰: “天所立匈奴大單于敬問皇帝無恙. 前時皇帝言和親事, 稱書意, 合歓. 漢邊吏侵侮右賢王, 右賢王不請, 聽後義盧侯難氏等計, 與漢吏相距, 絶二主之約, 離兄弟之親. 皇帝讓書再至, 發使以書報, 不來, 漢使不至, 漢以其故不和, 鄰國不附. 今以小吏之敗約故, 罰右賢王, 使之西求月氏擊之. 以天之福, 吏卒良, 馬彊力, 以夷滅月氏, 盡斬殺降下之. 定樓蘭ㆍ烏孫ㆍ呼掲及其旁二十六國, 皆以爲匈奴. 諸引弓之民, 竝爲一家.
14. 是後韓王信爲匈奴將, 及趙利ㆍ王黃等數倍約, 侵盜代ㆍ雲中. 居無幾何, 陳豨反, 又與韓信合謀擊代. 漢使樊噲往擊之, 複拔代ㆍ雁門ㆍ雲中郡縣, 不出塞. 是時匈奴以漢將衆往降, 故冒頓常往來侵盜代地. 於是漢患之, 高帝乃使劉敬奉宗室女公主爲單于閼氏, 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 約爲昆弟以和親, 冒頓乃少止. 後燕王盧綰反, 率其黨數千人降匈奴, 往來苦上谷以東. 高祖崩, 孝惠ㆍ呂太後時, 漢初定, 故匈奴以驕. 冒頓乃爲書遺高后, 妄言. 高后欲擊之, 諸將曰: “以高帝賢武, 然尙困於平城.” 於是高后乃止, 複與匈奴和親.
13. 高帝先至平城, 步兵未盡到, 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 七日, 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 匈奴騎, 其西方盡白馬, 東方盡靑駹馬, 北方盡烏驪馬, 南方盡騂馬. 高帝乃使使閒厚遺閼氏, 閼氏乃謂冒頓曰: “兩主不相困. 今得漢地, 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 且漢王亦有神, 單于察之.” 冒頓與韓王信之將王黃ㆍ趙利期, 而黃ㆍ利兵又不來, 疑其與漢有謀, 亦取閼氏之言, 乃解圍之一角. 於是高帝令士皆持滿傅矢外鄕, 從解角直出, 竟與大軍合, 而冒頓遂引兵而去. 漢亦引兵而罷, 使劉敬結和親之約.
12. 後北服渾庾ㆍ屈射ㆍ丁零ㆍ鬲昆ㆍ薪犂之國. 於是匈奴貴人大臣皆服, 以冒頓單于爲賢. 是時漢初定中國, 徙韓王信於代, 都馬邑. 匈奴大攻圍馬邑, 韓王信降匈奴. 匈奴得信, 因引兵南踰句注, 攻太原, 至晉陽下. 高帝自將兵往擊之. 會冬大寒雨雪, 卒之墮指者十二三, 於是冒頓詳敗走, 誘漢兵. 漢兵逐擊冒頓, 冒頓匿其精兵, 見其羸弱, 於是漢悉兵, 多步兵, 三十二萬, 北逐之.
11. 歲正月, 諸長小會單于庭, 祠. 五月, 大會篭城, 祭其先ㆍ天地ㆍ鬼神. 秋, 馬肥, 大會蹛林, 課校人畜計. 其法, 拔刃尺者死, 坐盜者沒入其家: 有罪小者軋, 大者死. 獄久者不過十日, 一國之囚不過數人. 而單于朝出營, 拜日之始生, 夕拜月. 其坐, 長左而北鄕. 日上戊己. 其送死, 有棺槨金銀衣裘, 而無封樹喪服: 近幸臣妾從死者, 多至數千百人. 擧事而候星月, 月盛壯則攻戰, 月虧則退兵. 其攻戰, 斬首虜賜一卮酒, 而所得鹵獲因以予之, 得人以爲奴婢. 故其戰, 人人自爲趣利, 善爲誘兵以冒敵. 故其見敵則逐利, 如鳥之集: 其困敗, 則瓦解雲散矣. 戰而扶輿死者, 盡得死者家財.
10. 自淳維以至頭曼千有餘歲, 時大時小, 別散分離, 尙矣, 其世傳不可得而次云. 然至冒頓而匈奴最彊大, 盡服從北夷, 而南與中國爲敵國, 其世傳國官號乃可得而記云. 置左右賢王, 左右谷蠡王, 左右大將, 左右大都尉, 左右大當戸, 左右骨都侯. 匈奴謂賢曰: “屠耆” , 故常以太子爲左屠耆王. 自如左右賢王以下至當戸, 大者萬騎, 小者數千, 凡二十四長, 立號曰: “萬騎”. 諸大臣皆世官. 呼衍氏, 蘭氏, 其後有須蔔氏, 此三姓其貴種也. 諸左方王將居東方, 直上谷以往者, 東接穢貉ㆍ朝鮮: 右方王將居西方, 直上郡以西, 接月氏ㆍ氐ㆍ羌: 而單于之庭直代ㆍ雲中: 各有分地, 逐水草移徙. 而左右賢王ㆍ左右谷蠡王最爲大(國, 左右骨都侯輔政. 諸二十四長亦各自置千長ㆍ百長ㆍ什長ㆍ裨小王ㆍ相ㆍ封都尉ㆍ當戸ㆍ且渠之屬.
9. 東胡使使謂冒頓曰: “匈奴所與我界甌脫外棄地, 匈奴非能至也, 吾欲有之.” 冒頓問群臣, 群臣或曰: “此棄地, 予之亦可, 勿予亦可.” 於是冒頓大怒曰: “地者, 國之本也, 奈何予之!” 諸言予之者, 皆斬之. 冒頓上馬, 令國中有後者斬, 遂東襲擊東胡. 東胡初輕冒頓, 不爲備. 及冒頓以兵至, 擊, 大破滅東胡王, 而虜其民人及畜産. 旣歸, 西擊走月氏, 南竝樓煩ㆍ白羊河南王. (侵燕代悉複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者, 與漢關故河南塞, 至朝那ㆍ膚施, 遂侵燕ㆍ代. 是時漢兵與項羽相距, 中國罷於兵革, 以故冒頓得自彊, 控弦之士三十餘萬.
8. 冒頓旣立, 是時東胡彊盛, 聞冒頓殺父自立, 乃使使謂冒頓, 欲得頭曼時有千里馬. 冒頓問群臣, 群臣皆曰: “千里馬, 匈奴寶馬也, 勿與.” 冒頓曰: “奈何與人鄰國而愛一馬乎?” 遂與之千里馬. 居頃之, 東胡以爲冒頓畏之, 乃使使謂冒頓, 欲得單于一閼氏. 冒頓複問左右, 左右皆怒曰: “東胡無道, 乃求閼氏! 請擊之.” 冒頓曰: “奈何與人鄰國愛一女子乎?” 遂取所愛閼氏予東胡. 東胡王愈益驕, 西侵. 與匈奴閒, 中有棄地, 莫居, 千餘里, 各居其邊爲甌脫.
7. 單於有太子名冒頓. 後有所愛閼氏, 生少子, 而單於欲廢冒頓而立少子, 乃使冒頓質於月氏. 冒頓旣質於月氏, 而頭曼急擊月氏. 月氏欲殺冒頓, 冒頓盜其善馬, 騎之亡歸. 頭曼以爲壯, 令將萬騎. 冒頓乃作爲鳴鏑, 習勒其騎射, 令曰: “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 斬之.” 行獵鳥獸, 有不射鳴鏑所射者, 輒斬之. 已而冒頓以鳴鏑自射其善馬, 左右或不敢射者, 冒頓立斬不射善馬者. 居頃之, 複以鳴鏑自射其愛妻, 左右或頗恐, 不敢射, 冒頓又複斬之. 居頃之, 冒頓出獵, 以鳴鏑射單於善馬, 左右皆射之. 於是冒頓知其左右皆可用. 從其父單於頭曼獵, 以鳴鏑射頭曼, 其左右亦皆隨鳴鏑而射殺單於頭曼, 遂盡誅其後母與弟及大臣不聽從者. 冒頓自立爲單於.
6. 當是之時, 冠帶戰國七, 而三國邊於匈奴. 其後趙將李牧時, 匈奴不敢入趙邊. 後秦滅六國, 而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之衆北擊胡, 悉收河南地. 因河爲塞, 築四十四縣城臨河, 徙適戍以充之. 而通直道, 自九原至雲陽, 因邊山險塹谿谷可繕者治之, 起臨洮至遼東萬餘里. 又度河據陽山北假中. 當是之時, 東胡彊而月氏盛. 匈奴單於曰頭曼, 頭曼不勝秦, 北徙. 十餘年而蒙恬死, 諸侯畔秦, 中國擾亂, 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複去, 於是匈奴得寛, 複稍度河南與中國界於故塞.
5. 其後義渠之戎築城郭以自守, 而秦稍蠶食, 至於惠王, 遂拔義渠二十五城. 惠王擊魏, 魏盡入西河及上郡於秦. 秦昭王時, 義渠戎王與宣太後亂, 有二子. 宣太後詐而殺義渠戎王於甘泉, 遂起兵伐殘義渠. 於是秦有隴西ㆍ北地ㆍ上郡, 築長城以拒胡. 而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 習騎射, 北破林胡ㆍ樓煩. 築長城, 自代竝陰山下, 至高闕爲塞. 而置雲中ㆍ雁門ㆍ代郡. 其後燕有賢將秦開, 爲質於胡, 胡甚信之. 歸而襲破走東胡, 東胡卻千餘里. 與荊軻刺秦王秦舞陽者, 開之孫也. 燕亦築長城, 自造陽至襄平. 置上谷ㆍ漁陽ㆍ右北平ㆍ遼西ㆍ遼東郡以拒胡.
4. 當是之時, 秦晉爲彊國. 晉文公攘戎翟, 居於河西圁ㆍ洛之閒, 號曰赤翟ㆍ白翟. 秦穆公得由餘, 西戎八國服於秦, 故自隴以西有綿諸ㆍ緄戎ㆍ翟ㆍ獂之戎, 岐ㆍ梁山ㆍ涇ㆍ漆之北有義渠ㆍ大茘ㆍ烏氏ㆍ朐衍之戎. 而晉北有林胡ㆍ樓煩之戎, 燕北有東胡ㆍ山戎. 各分散居谿谷, 自有君長, 往往而聚者百有餘戎, 然莫能相一. 自是之後百有餘年, 晉悼公使魏絳和戎翟, 戎翟朝晉. 後百有餘年, 趙襄子踰句注而破竝代以臨胡貉. 其後旣與韓魏共滅智伯, 分晉地而有之, 則趙有代ㆍ句注之北, 魏有河西ㆍ上郡, 以與戎界邊.
3. 秦襄公救周, 於是周平王去酆鄗而東徙雒邑. 當是之時, 秦襄公伐戎至岐, 始列爲諸侯. 是後六十有五年, 而山戎越燕而伐齊, 齊釐公與戰於齊郊. 其後四十四年, 而山戎伐燕. 燕告急於齊, 齊桓公北伐山戎, 山戎走. 其後二十有餘年, 而戎狄至洛邑, 伐周襄王, 襄王奔於鄭之氾邑. 初, 周襄王欲伐鄭, 故娶戎狄女爲後, 與戎狄兵共伐鄭. 已而黜狄後, 狄後怨, 而襄王後母曰惠後, 有子子帶, 欲立之, 於是惠後與狄後ㆍ子帶爲內應, 開戎狄, 戎狄以故得入, 破逐周襄王, 而立子帶爲天子. 於是戎狄或居於陸渾, 東至於衛, 侵盜暴虐中國. 中國疾之, 故詩人歌之曰: “戎狄是應” , “薄伐獫狁, 至於大原” , “出輿彭彭, 城彼朔方”. 周襄王旣居外四年, 乃使使告急於晉. 晉文公初立, 欲修霸業, 乃興師伐逐戎翟, 誅子帶, 迎內周襄王, 居於雒邑.
2. 夏道衰, 而公劉失其稷官, 變於西戎, 邑於豳. 其後三百有餘歲, 戎狄攻大王亶父, 亶父亡走岐下, 而豳人悉從亶父而邑焉, 作周. 其後百有餘歲, 周西伯昌伐畎夷氏. 後十有餘年, 武王伐紂而營雒邑, 複居於酆鄗, 放逐戎夷涇ㆍ洛之北, 以時入貢, 命曰: “荒服”. 其後二百有餘年, 周道衰, 而穆王伐犬戎, 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 自是之後, 荒服不至. 於是周遂作甫刑之辟. 穆王之後二百有餘年, 周幽王用寵姫褒姒之故, 與申侯有卻. 申侯怒而與犬戎共攻殺周幽王於驪山之下, 遂取周之焦穫, 而居於涇渭之閒, 侵暴中國.
1. 匈奴, 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 曰淳維. 唐虞以上有山戎ㆍ獫狁ㆍ葷粥, 居於北蠻, 隨畜牧而転移. 其畜之所多則馬ㆍ牛ㆍ羊, 其奇畜則橐駝ㆍ驢ㆍ驘ㆍ駃騠ㆍ騊駼ㆍ驒騱. 逐水草遷徙, 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 然亦各有分地. 毌文書, 以言語爲約束. 兒能騎羊, 引弓射鳥鼠: 少長則射狐免: 用爲食. 士力能毌弓, 盡爲甲騎. 其俗, 寛則隨畜, 因射獵禽獸爲生業, 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 其天性也. 其長兵則弓矢, 短兵則刀鋋. 利則進, 不利則退, 不羞遁走. 苟利所在, 不知禮義. 自君王以下, 鹹食畜肉, 衣其皮革, 被旃裘. 壯者食肥美, 老者食其餘. 貴壯健, 賤老弱. 父死, 妻其後母: 兄弟死, 皆取其妻妻之. 其俗有名不諱, 而無姓字.
110. 흉노열전(匈奴列傳) 1. 匈奴, 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 曰淳維. 唐虞以上有山戎ㆍ獫狁ㆍ葷粥, 居於北蠻, 隨畜牧而転移. 其畜之所多則馬ㆍ牛ㆍ羊, 其奇畜則橐駝ㆍ驢ㆍ驘ㆍ駃騠ㆍ騊駼ㆍ驒騱. 逐水草遷徙, 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 然亦各有分地. 毌文書, 以言語爲約束. 兒能騎羊, 引弓射鳥鼠: 少長則射狐免: 用爲食. 士力能毌弓, 盡爲甲騎. 其俗, 寛則隨畜, 因射獵禽獸爲生業, 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 其天性也. 其長兵則弓矢, 短兵則刀鋋. 利則進, 不利則退, 不羞遁走. 苟利所在, 不知禮義. 自君王以下, 鹹食畜肉, 衣其皮革, 被旃裘. 壯者食肥美, 老者食其餘. 貴壯健, 賤老弱. 父死, 妻其後母: 兄弟死, 皆取其妻妻之. 其俗有名不諱, 而無姓字. 2. 夏道衰, 而公劉失其稷官, 變於西戎, 邑於豳. 其後三百有餘歲, 戎狄攻大王亶父, 亶父亡走岐..
9. 初, 廣之從弟李蔡與廣俱事孝文帝. 景帝時, 蔡積功勞至二千石. 孝武帝時, 至代相. 以元朔五年爲輕車將車, 從大將軍擊右賢王, 有功中率, 封爲樂安侯. 元狩二年中, 代公孫弘爲丞相. 蔡爲人在下中, 名聲出廣下甚遠, 然廣不得爵邑, 官不過九卿, 而蔡爲列侯, 位至三公. 諸廣之軍吏及士卒或取封侯. 廣嘗與望氣王朔燕語, 曰: “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 而諸部校尉以下, 才能不及中人, 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 而廣不爲後人, 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 何也? 豈吾相不當侯邪? 且固命也?” 朔曰: “將軍自念, 豈嘗有所恨乎?” 廣曰: “吾嘗爲隴西守, 羌嘗反, 吾誘而降, 降者八百餘人, 吾詐而同日殺之. 至今大恨獨此耳.” 朔曰: “禍莫大於殺已降, 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
8. 居頃之, 石建卒, 於是上召廣代建爲郎中令. 元朔六年, 廣複爲後將軍, 從大將軍軍出定襄, 擊匈奴. 諸將多中首虜率, 以功爲侯者, 而廣軍無功. 後二歲, 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 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 異道. 行可數百里, 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 廣軍士皆恐, 廣乃使其子敢往馳之. 敢獨與數十騎馳, 直貫胡騎, 出其左右而還, 告廣曰: “胡虜易與耳.” 軍士乃安. 廣爲圜陳外嚮, 胡急擊之, 矢下如雨. 漢兵死者過半, 漢矢且盡. 廣乃令士持滿毋發, 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 殺數人, 胡虜益解. 會日暮, 吏士皆無人色, 而廣意氣自如, 益治軍. 軍中自是服其勇也. 明日, 複力戰, 而博望侯軍亦至, 匈奴軍乃解去. 漢軍罷, 弗能追. 是時廣軍幾沒, 罷歸. 漢法, 博望侯留遲後期, 當死, 贖爲庶人. 廣軍功自如, 無賞.
7. 廣廉, 得賞賜輒分其麾下, 飮食與士共之. 終廣之身, 爲二千石四十餘年, 家無餘財, 終不言家産事. 廣爲人長, 猿臂, 其善射亦天性也, 雖其子孫他人學者, 莫能及廣. 廣訥口少言, 與人居則畫地爲軍陳, 射闊狹以飮. 專以射爲戲, 竟死. 廣之將兵, 乏絶之處, 見水, 士卒不盡飮, 廣不近水, 士卒不盡食, 廣不嘗食. 寛緩不苛, 士以此愛樂爲用. 其射, 見敵急, 非在數十步之內, 度不中不發, 發卽應弦而倒. 用此, 其將兵數困辱, 其射猛獸亦爲所傷雲.
6. 중석몰촉(中石沒鏃) 居無何, 匈奴入殺遼西太守, 敗韓將軍, 後韓將軍徙右北平. 於是天子乃召拜廣爲右北平太守. 廣卽請霸陵尉與俱, 至軍而斬之. 廣居右北平, 匈奴聞之, 號曰: “漢之飛將軍” , 避之數歲, 不敢入右北平. 廣出獵, 見草中石, 以爲虎而射之, 中石沒鏃, 視之石也. 因複更射之, 終不能複入石矣. 廣所居郡聞有虎, 嘗自射之. 及居右北平射虎, 虎騰傷廣, 廣亦竟射殺之.
2. 及孝景初立, 廣爲隴西都尉, 徙爲騎郎將. 吳楚軍時, 廣爲驍騎都尉, 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 取旗, 顯功名昌邑下. 以梁王授廣將軍印, 還, 賞不行. 徙爲上谷太守, 匈奴日以合戰. 典屬國公孫昆邪爲上泣曰: “李廣才氣, 天下無雙, 自負其能, 數與虜敵戰, 恐亡之.” 於是乃徙爲上郡太守. 後廣転爲邊郡太守, 徙上郡. 嘗爲隴西ㆍ北地ㆍ雁門ㆍ代郡ㆍ雲中太守, 皆以力戰爲名. 匈奴大入上郡, 天子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 中貴人將騎數十縱, 見匈奴三人, 與戰. 三人還射, 傷中貴人, 殺其騎且盡. 中貴人走廣. 廣曰: “是必射雕者也.”
1. 李將軍廣者, 隴西成紀人也. 其先曰李信, 秦時爲將, 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故槐里, 徙成紀. 廣家世世受射. 孝文帝十四年, 匈奴大入蕭關, 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 用善騎射, 殺首虜多, 爲漢中郎. 廣從弟李蔡亦爲郎, 皆爲武騎常侍, 秩八百石. 嘗從行, 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 而文帝曰: “惜乎, 子不遇時! 如令子當高帝時, 萬戸侯豈足道哉!”
109. 이장군열전(李將軍列傳) 1. 李將軍廣者, 隴西成紀人也. 其先曰李信, 秦時爲將, 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故槐里, 徙成紀. 廣家世世受射. 孝文帝十四年, 匈奴大入蕭關, 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 用善騎射, 殺首虜多, 爲漢中郎. 廣從弟李蔡亦爲郎, 皆爲武騎常侍, 秩八百石. 嘗從行, 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 而文帝曰: “惜乎, 子不遇時! 如令子當高帝時, 萬戸侯豈足道哉!” 2. 及孝景初立, 廣爲隴西都尉, 徙爲騎郎將. 吳楚軍時, 廣爲驍騎都尉, 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 取旗, 顯功名昌邑下. 以梁王授廣將軍印, 還, 賞不行. 徙爲上谷太守, 匈奴日以合戰. 典屬國公孫昆邪爲上泣曰: “李廣才氣, 天下無雙, 自負其能, 數與虜敵戰, 恐亡之.” 於是乃徙爲上郡太守. 後廣転爲邊郡太守, 徙上郡. 嘗爲隴西ㆍ北地ㆍ雁門ㆍ代郡ㆍ雲中太守, 皆以力戰爲名. 匈奴大..
5. 安國曰: “夫太上ㆍ臨江親父子之閒, 然而高帝曰: “提三尺劍取天下者朕也” , 故太上皇終不得制事, 居於櫟陽. 臨江王, 適長太子也, 以一言過, 廢王臨江: 用宮垣事, 卒自殺中尉府. 何者? 治天下終不以私亂公. 語曰: “雖有親父, 安知其不爲虎? 雖有親兄, 安知其不爲狼?” 今大王列在諸侯, 悅一邪臣浮說, 犯上禁, 橈明法. 天子以太後故, 不忍致法於王. 太後日夜涕泣, 幸大王自改, 而大王終不覺寤. 有如太後宮車卽晏駕, 大王尙誰攀乎?” 語未卒, 孝王泣數行下, 謝安國曰: “吾今出詭ㆍ勝.” 詭ㆍ勝自殺. 漢使還報, 梁事皆得釋, 安國之力也. 於是景帝ㆍ太後益重安國. 孝王卒, 共王卽位, 安國坐法失官, 居家.
4. 梁內史之欠也, 孝王新得齊人公孫詭, 說之, 欲請以爲內史. 竇太後聞, 乃詔王以安國爲內史. 公孫詭ㆍ羊勝說孝王求爲帝太子及益地事, 恐漢大臣不聽, 乃陰使人刺漢用事謀臣. 及殺故吳相袁盎, 景帝遂聞詭ㆍ勝等計畫, 乃遣使捕詭ㆍ勝, 必得. 漢使十輩至梁, 相以下擧國大索, 月餘不得. 內史安國聞詭ㆍ勝匿孝王所, 安國入見王而泣曰: “主辱臣死. 大王無良臣, 故事紛紛至此. 今詭ㆍ勝不得, 請辭賜死.” 王曰: “何至此?” 安國泣數行下, 曰: “大王自度於皇帝, 孰與太上皇之與高皇帝及皇帝之與臨江王親?” 孝王曰: “弗如也.”
3. 其後安國坐法抵罪, 蒙獄吏田甲辱安國. 安國曰: “死灰獨不複然乎?” 田甲曰: “然卽溺之.” 居無何, 梁內史欠, 漢使使者拜安國爲梁內史, 起徒中爲二千石. 田甲亡走. 安國曰: “甲不就官, 我滅而宗.” 甲因肉袒謝. 安國笑曰: “可溺矣! 公等足與治乎?” 卒善遇之.
2. 梁孝王, 景帝母弟, 竇太後愛之, 令得自請置相ㆍ二千石, 出入遊戲, 僭於天子. 天子聞之, 心弗善也. 太後知帝不善, 乃怒梁使者, 弗見, 案責王所爲. 韓安國爲梁使, 見大長公主而泣曰: “何梁王爲人子之孝, 爲人臣之忠, 太後曾弗省也? 夫前日吳ㆍ楚ㆍ齊ㆍ趙七國反時, 自關以東皆合從西鄕, 惟梁最親爲艱難. 梁王念太後ㆍ帝在中, 而諸侯擾亂, 一言泣數行下, 跪送臣等六人, 將兵擊卻吳楚, 吳楚以故兵不敢西, 而卒破亡, 梁王之力也. 今太後以小節苛禮責望梁王. 梁王父兄皆帝王, 所見者大, 故出稱蹕, 入言警, 車旗皆帝所賜也, 卽欲以侘鄙縣, 驅馳國中, 以誇諸侯, 令天下盡知太後ㆍ帝愛之也. 今梁使來, 輒案責之. 梁王恐, 日夜涕泣思慕, 不知所爲. 何梁王之爲子孝, 爲臣忠, 而太後弗恤也?” 大長公主具以告太後, 太後喜曰: “爲言之帝.” 言之, 帝心乃解..
108. 한장유열전(韓長孺列傳) 1. 반란을 진압하고 이름이 드날리다 禦史大夫韓安國者, 梁成安人也, 後徙睢陽. 嘗受韓子ㆍ雜家說於騶田生所, 事梁孝王爲中大夫. 吳ㆍ楚反時, 孝王使安國及張羽爲將, 扞吳兵於東界. 張羽力戰, 安國持重, 以故吳不能過梁. 吳ㆍ楚已破, 安國ㆍ張羽名由此顯. 2. 梁孝王, 景帝母弟, 竇太後愛之, 令得自請置相ㆍ二千石, 出入遊戲, 僭於天子. 天子聞之, 心弗善也. 太後知帝不善, 乃怒梁使者, 弗見, 案責王所爲. 韓安國爲梁使, 見大長公主而泣曰: “何梁王爲人子之孝, 爲人臣之忠, 太後曾弗省也? 夫前日吳ㆍ楚ㆍ齊ㆍ趙七國反時, 自關以東皆合從西鄕, 惟梁最親爲艱難. 梁王念太後ㆍ帝在中, 而諸侯擾亂, 一言泣數行下, 跪送臣等六人, 將兵擊卻吳楚, 吳楚以故兵不敢西, 而卒破亡, 梁王之力也. 今太後以小節苛禮責望梁王. 梁王父..
10. 灌夫有服, 過丞相. 丞相從容曰: “吾欲與仲孺過魏其侯, 會仲孺有服.” 灌夫曰: “將軍乃肯幸臨況魏其侯, 夫安敢以服爲解! 請語魏其侯帳具, 將軍旦日蚤臨.” 武安許諾. 灌夫具語魏其侯如所謂武安侯. 魏其與其夫人益市牛酒, 夜灑埽, 早帳具至旦. 平明, 令門下候伺. 至日中, 丞相不來. 魏其謂灌夫曰: “丞相豈忘之哉?” 灌夫不懌, 曰: “夫以服請, 宜往.” 乃駕, 自往迎丞相. 丞相特前戲許灌夫, 殊無意往. 及夫至門, 丞相尙臥. 於是夫入見, 曰: “將軍昨日幸許過魏其, 魏其夫妻治具, 自旦至今, 未敢嘗食.” 武安鄂謝曰: “吾昨日酔, 忽忘與仲孺言.” 乃駕往, 又徐行, 灌夫愈益怒. 及飮酒酣, 夫起舞屬丞相, 丞相不起, 夫從坐上語侵之. 魏其乃扶灌夫去, 謝丞相. 丞相卒飮至夜, 極驩而去.
9. 建元元年, 入爲太僕. 二年, 夫與長樂衛尉竇甫飮, 輕重不得, 夫酔, 搏甫. 甫, 竇太後昆弟也. 上恐太後誅夫, 徙爲燕相. 數歲, 坐法去官, 家居長安. 灌夫爲人剛直使酒, 不好面諛. 貴戚諸有勢在己之右, 不欲加禮, 必陵之: 諸士在己之左, 愈貧賤, 尤益敬, 與鈞. 稠人廣衆, 薦寵下輩. 士亦以此多之. 夫不喜文學, 好任俠, 已然諾. 諸所與交通, 無非豪桀大猾. 家累數千萬, 食客日數十百人. 陂池田園, 宗族賓客爲權利, 橫於潁川. 潁川兒乃歌之曰: “潁水淸, 灌氏寧: 潁水濁, 灌氏族.” 灌夫家居雖富, 然失勢, 卿相侍中賓客益衰. 及魏其侯失勢, 亦欲倚灌夫引縄批根生平慕之後棄之者. 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爲名高. 兩人相爲引重, 其遊如父子然. 相得驩甚, 無厭, 恨相知晩也.
8. 獨二人及從奴十數騎馳入吳軍, 至吳將麾下, 所殺傷數十人. 不得前, 複馳還, 走入漢壁, 皆亡其奴, 獨與一騎歸. 夫身中大創十餘, 適有萬金良藥, 故得無死. 夫創少瘳, 又複請將軍曰: “吾益知吳壁中曲折, 請複往.” 將軍壯義之, 恐亡夫, 乃言太尉, 太尉乃固止之. 吳已破, 灌夫以此名聞天下. 潁陰侯言之上, 上以夫爲中郎將. 數月, 坐法去. 後家居長安, 長安中諸公莫弗稱之. 孝景時, 至代相. 孝景崩, 今上初卽位, 以爲淮陽天下交, 勁兵處, 故徙夫爲淮陽太守.
7. 관부(灌夫) 魏其失竇太後, 益疏不用, 無勢, 諸客稍稍自引而怠傲, 唯灌將軍獨不失故. 魏其日黙黙不得志, 而獨厚遇灌將軍. 灌將軍夫者, 潁陰人也. 夫父張孟, 嘗爲潁陰侯嬰舍人, 得幸, 因進之至二千石, 故蒙灌氏姓爲灌孟. 吳楚反時, 潁陰侯灌何爲將軍, 屬太尉, 請灌孟爲校尉. 夫以千人與父俱. 灌孟年老, 潁陰侯彊請之, 欝欝不得意, 故戰常陷堅, 遂死吳軍中. 軍法, 父子俱從軍, 有死事, 得與喪歸. 灌夫不肯隨喪歸, 奮曰: “願取吳王若將軍頭, 以報父之仇.” 於是灌夫被甲持戟, 募軍中壯士所善願從者數十人. 及出壁門, 莫敢前.
6. 武安侯雖不任職, 以王太後故, 親幸, 數言事多效, 天下吏士趨勢利者, 皆去魏其歸武安, 武安日益橫. 建元六年, 竇太後崩, 丞相昌ㆍ禦史大夫靑翟坐喪事不辦, 免. 以武安侯蚡爲丞相, 以大司農韓安國爲禦史大夫. 天下士郡諸侯愈益附武安. 武安者, 貌侵, 生貴甚. 又以爲諸侯王多長, 上初卽位, 富於春秋, 蚡以肺腑爲京師相, 非痛折節以禮詘之, 天下不肅. 當是時, 丞相入奏事, 坐語移日, 所言皆聽. 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 權移主上. 上乃曰: “君除吏已盡未? 吾亦欲除吏.” 嘗請考工地益宅, 上怒曰: “君何不遂取武庫!” 是後乃退. 嘗召客飮, 坐其兄蓋侯南鄕, 自坐東鄕, 以爲漢相尊, 不可以兄故私橈. 武安由此滋驕, 治宅甲諸第. 田園極膏腴, 而市買郡縣器物相屬於道. 前堂羅鍾鼓, 立曲旃: 後房婦女以百數. 諸侯奉金玉狗馬玩好, 不可勝數.
5. 武安侯乃微言太後風上, 於是乃以魏其侯爲丞相, 武安侯爲太尉. 籍福賀魏其侯, 因弔曰: “君侯資性喜善疾惡, 方今善人譽君侯, 故至丞相: 然君侯且疾惡, 惡人衆, 亦且毁君侯. 君侯能兼容, 則幸久: 不能, 今以毁去矣.” 魏其不聽. 魏其ㆍ武安俱好儒術, 推轂趙綰爲禦史大夫, 王臧爲郎中令. 迎魯申公, 欲設明堂, 令列侯就國, 除關, 以禮爲服制, 以興太平. 擧適諸竇宗室毋節行者, 除其屬籍. 時諸外家爲列侯, 列侯多尙公主, 皆不欲就國, 以故毁日至竇太後. 太後好黃老之言, 而魏其ㆍ武安ㆍ趙綰ㆍ王臧等務隆推儒術, 貶道家言, 是以竇太後滋不說魏其等. 及建元二年, 禦史大夫趙綰請無奏事東宮. 竇太後大怒, 乃罷逐趙綰ㆍ王臧等, 而免丞相ㆍ太尉, 以柏至侯許昌爲丞相, 武彊侯莊靑翟爲禦史大夫. 魏其ㆍ武安由此以侯家居.
4. 무안후 전분(武安侯 田蚡) 武安侯田蚡者, 孝景後同母弟也, 生長陵. 魏其已爲大將軍後, 方盛, 蚡爲諸郎, 未貴, 往來侍酒魏其, 跪起如子姓. 及孝景晩節, 蚡益貴幸, 爲太中大夫. 蚡辯有口, 學槃盂諸書, 王太後賢之. 孝景崩, 卽日太子立, 稱制, 所鎮撫多有田蚡賓客計筴, 蚡弟田勝, 皆以太後弟, 孝景後三年封蚡爲武安侯, 勝爲周陽侯. 武安侯新欲用事爲相, 卑下賓客, 進名士家居者貴之, 欲以傾魏其諸將相. 建元元年, 丞相綰病免, 上議置丞相ㆍ太尉. 籍福說武安侯曰: “魏其貴久矣, 天下士素歸之. 今將軍初興, 未如魏其, 卽上以將軍爲丞相, 必讓魏其. 魏其爲丞相, 將軍必爲太尉. 太尉ㆍ丞相尊等耳, 又有讓賢名.”
3. 孝景四年, 立栗太子, 使魏其侯爲太子傅. 孝景七年, 栗太子廢, 魏其數爭不能得. 魏其謝病, 屛居藍田南山之下數月, 諸賓客辯士說之, 莫能來. 梁人高遂乃說魏其曰: “能富貴將軍者, 上也: 能親將軍者, 太後也. 今將軍傅太子, 太子廢而不能爭: 爭不能得, 又弗能死. 自引謝病, 擁趙女, 屛閒處而不朝. 相提而論, 是自明揚主上之過. 有如兩宮螫將軍, 則妻子毋類矣.” 魏其侯然之, 乃遂起, 朝請如故. 桃侯免相, 竇太後數言魏其侯. 孝景帝曰: “太後豈以爲臣有愛, 不相魏其? 魏其者, 沾沾自喜耳, 多易. 難以爲相, 持重.” 遂不用, 用建陵侯衛綰爲丞相.
2. 孝景三年, 吳楚反, 上察宗室諸竇毋如竇嬰賢, 乃召嬰. 嬰入見, 固辭謝病不足任. 太後亦慚. 於是上曰: “天下方有急, 王孫寧可以讓邪?” 乃拜嬰爲大將軍, 賜金千斤. 嬰乃言袁盎ㆍ欒布諸名將賢士在家者進之. 所賜金, 陳之廊廡下, 軍吏過, 輒令財取爲用, 金無入家者. 竇嬰守滎陽, 監齊趙兵. 七國兵已盡破, 封嬰爲魏其侯. 諸遊士賓客爭歸魏其侯. 孝景時每朝議大事, 條侯ㆍ魏其侯, 諸列侯莫敢與亢禮.
1. 魏其侯 竇嬰위기후 두영 魏其侯竇嬰者, 孝文後從兄子也. 父世觀津人. 喜賓客. 孝文時, 嬰爲吳相, 病免. 孝景初卽位, 爲詹事. 梁孝王者, 孝景弟也, 其母竇太後愛之. 梁孝王朝, 因昆弟燕飮. 是時上未立太子, 酒酣, 從容言曰: “千秋之後傳梁王.” 太後驩. 竇嬰引卮酒進上, 曰: “天下者, 高祖天下, 父子相傳, 此漢之約也, 上何以得擅傳梁王!” 太後由此憎竇嬰. 竇嬰亦薄其官, 因病免. 太後除竇嬰門籍, 不得入朝請.
107. 위기무안후열전(魏其武安侯列傳) 1. 魏其侯 竇嬰위기후 두영 魏其侯竇嬰者, 孝文後從兄子也. 父世觀津人. 喜賓客. 孝文時, 嬰爲吳相, 病免. 孝景初卽位, 爲詹事. 梁孝王者, 孝景弟也, 其母竇太後愛之. 梁孝王朝, 因昆弟燕飮. 是時上未立太子, 酒酣, 從容言曰: “千秋之後傳梁王.” 太後驩. 竇嬰引卮酒進上, 曰: “天下者, 高祖天下, 父子相傳, 此漢之約也, 上何以得擅傳梁王!” 太後由此憎竇嬰. 竇嬰亦薄其官, 因病免. 太後除竇嬰門籍, 不得入朝請. 2. 孝景三年, 吳楚反, 上察宗室諸竇毋如竇嬰賢, 乃召嬰. 嬰入見, 固辭謝病不足任. 太後亦慚. 於是上曰: “天下方有急, 王孫寧可以讓邪?” 乃拜嬰爲大將軍, 賜金千斤. 嬰乃言袁盎ㆍ欒布諸名將賢士在家者進之. 所賜金, 陳之廊廡下, 軍吏過, 輒令財取爲用, 金無入家者. 竇嬰守滎陽,..
12. 晁錯曰: “袁盎策之善.” 上問曰: “計安出?” 盎對曰: “願屛左右.” 上屛人, 獨錯在. 盎曰: “臣所言, 人臣不得知也.” 乃屛錯. 錯趨避東廂, 恨甚. 上卒問盎, 盎對曰: “吳楚相遺書, 曰: “高帝王子弟各有分地, 今賊臣晁錯擅適過諸侯, 削奪之地”. 故以反爲名, 西共誅晁錯, 複故地而罷. 方今計獨斬晁錯, 發使赦吳楚七國, 複其故削地, 則兵可無血刃而俱罷.” 於是上嘿然良久, 曰: “顧誠何如, 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 盎曰: “臣愚計無出此, 願上孰計之.” 乃拜盎爲太常, 吳王弟子德侯爲宗正. 盎裝治行. 後十餘日, 上使中尉召錯, 紿載行東市. 錯衣朝衣斬東市.
11. 七國反書聞天子, 天子乃遣太尉條侯周亞夫將三十六將軍, 往擊吳楚: 遣曲周侯酈寄擊趙: 將軍欒布擊齊: 大將軍竇嬰屯滎陽, 監齊趙兵. 吳楚反書聞, 兵未發, 竇嬰未行, 言故吳相袁盎. 盎時家居, 詔召入見. 上方與晁錯調兵笇軍食, 上問袁盎曰: “君嘗爲吳相, 知吳臣田祿伯爲人乎? 今吳楚反, 於公何如?” 對曰: “不足憂也, 今破矣.” 上曰: “吳王卽山鑄錢, 煮海水爲鹽, 誘天下豪桀, 白頭擧事. 若此, 其計不百全, 豈發乎? 何以言其無能爲也?” 袁盎對曰: “吳有銅鹽利則有之, 安得豪桀而誘之! 誠令吳得豪桀, 亦且輔王爲義, 不反矣. 吳所誘皆無賴子弟, 亡命鑄錢姦人, 故相率以反.”
10. 楚元王子ㆍ淮南三王或不沐洗十餘年, 怨入骨髄, 欲一有所出之久矣, 寡人未得諸王之意, 未敢聽. 今諸王苟能存亡繼絶, 振弱伐暴, 以安劉氏, 社稷之所願也. 敝國雖貧, 寡人節衣食之用, 積金錢, 脩兵革, 聚谷食, 夜以繼日, 三十餘年矣. 凡爲此, 願諸王勉用之. 能斬捕大將者, 賜金五千斤, 封萬戸: 列將, 三千斤, 封五千戸: 裨將, 二千斤, 封二千戸: 二千石, 千斤, 封千戸: 千石, 五百斤, 封五百戸: 皆爲列侯. 其以軍若城邑降者, 卒萬人, 邑萬戸, 如得大將: 人戸五千, 如得列將: 人戸三千, 如得裨將: 人戸千, 如得二千石: 其小吏皆以差次受爵金. 佗封賜皆倍軍法. 其有故爵邑者, 更益勿因. 願諸王明以令士大夫, 弗敢欺也. 寡人金錢在天下者往往而有, 非必取於吳, 諸王日夜用之弗能盡. 有當賜者告寡人, 寡人且往遺之. 敬以聞.”
9. 孝景帝三年正月甲子, 初起兵於廣陵. 西涉淮, 因竝楚兵. 發使遺諸侯書曰: “吳王劉濞敬問膠西王ㆍ膠東王ㆍ菑川王ㆍ濟南王ㆍ趙王ㆍ楚王ㆍ淮南王ㆍ衡山王ㆍ廬江王ㆍ故長沙王子: 幸敎寡人! 以漢有賊臣, 無功天下, 侵奪諸侯地, 使吏劾繋訊治, 以僇辱之爲故, 不以諸侯人君禮遇劉氏骨肉, 絶先帝功臣, 進任姦宄, 詿亂天下, 欲危社稷. 陛下多病志失, 不能省察. 欲擧兵誅之, 謹聞敎. 敝國雖狹, 地方三千里: 人雖少, 精兵可具五十萬. 寡人素事南越三十餘年, 其王君皆不辭分其卒以隨寡人, 又可得三十餘萬. 寡人雖不肖, 願以身從諸王. 越直長沙者, 因王子定長沙以北, 西走蜀ㆍ漢中. 告越ㆍ楚王ㆍ淮南三王, 與寡人西面: 齊諸王與趙王定河閒ㆍ河內, 或入臨晉關, 或與寡人會雒陽: 燕王ㆍ趙王固與胡王有約, 燕王北定代ㆍ雲中, 摶胡衆入蕭關, 走長安, 匡正天子, 以安高廟. 願..
8. 諸侯旣新削罰, 振恐, 多怨晁錯. 及削吳會稽ㆍ予章郡書至, 則吳王先起兵, 膠西正月丙午誅漢吏二千石以下, 膠東ㆍ菑川ㆍ濟南ㆍ楚ㆍ趙亦然, 遂發兵西. 齊王後悔, 飮藥自殺, 畔約. 濟北王城壊未完, 其郎中令劫守其王, 不得發兵. 膠西爲渠率, 膠東ㆍ菑川ㆍ濟南共攻圍臨菑. 趙王遂亦反, 陰使匈奴與連兵. 七國之發也, 吳王悉其士卒, 下令國中曰: “寡人年六十二, 身自將. 少子年十四, 亦爲士卒先. 諸年上與寡人比, 下與少子等者, 皆發.” 發二十餘萬人. 南使閩越ㆍ東越, 東越亦發兵從.
7. 大王誠幸而許之一言, 則吳王率楚王略函谷關, 守滎陽敖倉之粟, 距漢兵. 治次舍, 須大王. 大王有幸而臨之, 則天下可竝, 兩主分割, 不亦可乎?” 王曰: “善.” 高歸報吳王, 吳王猶恐其不與, 乃身自爲使, 使於膠西, 面結之. 膠西群臣或聞王謀, 諫曰: “承一帝, 至樂也. 今大王與吳西鄕, 弟令事成, 兩主分爭, 患乃始結. 諸侯之地不足爲漢郡什二, 而爲畔逆以憂太後, 非長策也.” 王弗聽. 遂發使約齊ㆍ菑川ㆍ膠東ㆍ濟南ㆍ濟北, 皆許諾, 而曰: “城陽景王有義, 攻諸呂, 勿與, 事定分之耳”.
6. 吳王身有內病, 不能朝請二十餘年, 嘗患見疑, 無以自白, 今脅肩累足, 猶懼不見釋. 竊聞大王以爵事有適, 所聞諸侯削地, 罪不至此, 此恐不得削地而已.” 王曰: “然, 有之. 子將奈何?” 高曰: “同惡相助, 同好相留, 同情相成, 同欲相趨, 同利相死. 今吳王自以爲與大王同憂, 願因時循理, 棄軀以除患害於天下, 億亦可乎?” 王瞿然駭曰: “寡人何敢如是? 今主上雖急, 固有死耳, 安得不戴?” 高曰: “禦史大夫晁錯, 熒惑天子, 侵奪諸侯, 蔽忠塞賢, 朝廷疾怨, 諸侯皆有倍畔之意, 人事極矣. 彗星出, 蝗蟲數起, 此萬世一時, 而愁勞聖人之所以起也. 故吳王欲內以晁錯爲討, 外隨大王後車, 彷徉天下, 所鄕者降, 所指者下, 天下莫敢不服.
5. 三年冬, 楚王朝, 晁錯因言楚王戊往年爲薄太後服, 私姦服舍, 請誅之. 詔赦, 罰削東海郡. 因削吳之予章郡ㆍ會稽郡. 及前二年趙王有罪, 削其河閒郡. 膠西王卬以賣爵有姦, 削其六縣. 漢廷臣方議削吳. 吳王濞恐削地無已, 因以此發謀, 欲擧事. 念諸侯無足與計謀者, 聞膠西王勇, 好氣, 喜兵, 諸齊皆憚畏, 於是乃使中大夫應高誂膠西王. 無文書, 口報曰: “吳王不肖, 有宿夕之憂, 不敢自外, 使喩其驩心.” 王曰: “何以敎之?” 高曰: “今者主上興於姦, 飾於邪臣, 好小善, 聽讒賊, 擅變更律令, 侵奪諸侯之地, 徴求滋多, 誅罰良善, 日以益甚. 里語有之, “舐糠及米”. 吳與膠西, 知名諸侯也, 一時見察, 恐不得安肆矣.
4. 晁錯爲太子家令, 得幸太子, 數從容言吳過可削. 數上書說孝文帝, 文帝寛, 不忍罰, 以此吳日益橫. 及孝景帝卽位, 錯爲禦史大夫, 說上曰: “昔高帝初定天下, 昆弟少, 諸子弱, 大封同姓, 故王孽子悼惠王王齊七十餘城, 庶弟元王王楚四十餘城, 兄子濞王吳五十餘城: 封三庶孽, 分天下半. 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郄, 詐稱病不朝, 於古法當誅, 文帝弗忍, 因賜幾杖. 德至厚, 當改過自新. 乃益驕溢, 卽山鑄錢, 煮海水爲鹽, 誘天下亡人, 謀作亂. 今削之亦反, 不削之亦反. 削之, 其反亟, 禍小: 不削, 反遲, 禍大.”
3. 吳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禮, 稱病不朝. 京師知其以子故稱病不朝, 験問實不病, 諸吳使來, 輒繋責治之. 吳王恐, 爲謀滋甚. 及後使人爲秋請, 上複責問吳使者, 使者對曰: “王實不病, 漢繋治使者數輩, 以故遂稱病. 且夫“察見淵中魚, 不祥”. 今王始詐病, 及覺, 見責急, 愈益閉, 恐上誅之, 計乃無聊. 唯上棄之而與更始.” 於是天子乃赦吳使者歸之, 而賜吳王幾杖, 老, 不朝. 吳得釋其罪, 謀亦益解. 然其居國以銅鹽故, 百姓無賦. 卒踐更, 輒與平賈. 歲時存問茂材, 賞賜閭里. 佗郡國吏欲來捕亡人者, 訟共禁弗予. 如此者四十餘年, 以故能使其衆.
2. 會孝惠ㆍ高后時, 天下初定, 郡國諸侯各務自拊循其民. 吳有予章郡銅山, 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益[盜]鑄錢, 煮海水爲鹽, 以故無賦, 國用富饒. 孝文時, 吳太子入見, 得侍皇太子飮博. 吳太子師傅皆楚人, 輕悍, 又素驕, 博, 爭道, 不恭, 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 殺之. 於是遣其喪歸葬. 至吳, 吳王慍曰: “天下同宗, 死長安卽葬長安, 何必來葬爲!” 複遣喪之長安葬.
1. 吳王濞者, 高帝兄劉仲之子也. 高帝已定天下七年, 立劉仲爲代王. 而匈奴攻代, 劉仲不能堅守, 棄國亡, 閒行走雒陽, 自歸天子. 天子爲骨肉故, 不忍致法, 廢以爲郃陽侯. 高帝十一年秋, 淮南王英布反, 東竝荊地, 劫其國兵, 西度淮, 擊楚, 高帝自將往誅之. 劉仲子沛侯濞年二十, 有氣力, 以騎將從破布軍蘄西, 會甀, 布走. 荊王劉賈爲布所殺, 無後. 上患吳ㆍ會稽輕悍, 無壯王以填之, 諸子少, 乃立濞於沛爲吳王, 王三郡五十三城. 已拜受印, 高帝召濞相之, 謂曰: “若狀有反相.” 心獨悔, 業已拜, 因拊其背, 告曰: “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者, 豈若邪? 然天下同姓爲一家也, 愼無反!” 濞頓首曰: “不敢.”
106. 오왕비열전(吳王濞列傳) 1. 吳王濞者, 高帝兄劉仲之子也. 高帝已定天下七年, 立劉仲爲代王. 而匈奴攻代, 劉仲不能堅守, 棄國亡, 閒行走雒陽, 自歸天子. 天子爲骨肉故, 不忍致法, 廢以爲郃陽侯. 高帝十一年秋, 淮南王英布反, 東竝荊地, 劫其國兵, 西度淮, 擊楚, 高帝自將往誅之. 劉仲子沛侯濞年二十, 有氣力, 以騎將從破布軍蘄西, 會甀, 布走. 荊王劉賈爲布所殺, 無後. 上患吳ㆍ會稽輕悍, 無壯王以填之, 諸子少, 乃立濞於沛爲吳王, 王三郡五十三城. 已拜受印, 高帝召濞相之, 謂曰: “若狀有反相.” 心獨悔, 業已拜, 因拊其背, 告曰: “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者, 豈若邪? 然天下同姓爲一家也, 愼無反!” 濞頓首曰: “不敢.” 2. 會孝惠ㆍ高后時, 天下初定, 郡國諸侯各務自拊循其民. 吳有予章郡銅山, 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益[盜]鑄錢,..
21 齊丞相舍人奴從朝入宮, 臣意見之食閨門外, 望其色有病氣. 臣意卽告宦者平. 平好爲脈, 學臣意所, 臣意卽示之舍人奴病, 告之曰: “此傷脾氣也, 當至春鬲塞不通, 不能食飮, 法至夏泄血死.” 宦者平卽往告相曰: “君之舍人奴有病, 病重, 死期有日.” 相君曰: “卿何以知之?” 曰: “君朝時入宮, 君之舍人奴盡食閨門外, 平與倉公立, 卽示平曰, 病如是者死.” 相卽召舍人(奴而謂之曰: “公奴有病不?” 舍人曰: “奴無病, 身無痛者.” 至春果病, 至四月, 泄血死. 所以知奴病者, 脾氣周乘五藏, 傷部而交, 故傷脾之色也, 望之殺然黃, 察之如死靑之茲. 衆醫不知, 以爲大蟲, 不知傷脾. 所以至春死病者, 胃氣黃, 黃者土氣也, 土不勝木, 故至春死. 所以至夏死者, 脈法曰: “病重而脈順淸者曰內關” , 內關之病, 人不知其所痛, 心急然無苦. 若加以一病..
20. 故濟北王阿母自言足熱而懣, 臣意告曰: “熱蹶也.” 則刺其足心各三所, 案之無出血, 病旋已. 病得之飮酒大酔. 濟北王召臣意診脈諸女子侍者, 至女子豎, 豎無病. 臣意告永巷長曰: “豎傷脾, 不可勞, 法當春嘔血死.” 臣意言王曰: “才人女子豎何能?” 王曰: “是好爲方, 多伎能, 爲所是案法新, 往年市之民所, 四百七十萬, 曹偶四人.” 王曰: “得毋有病乎?” 臣意對曰: “豎病重, 在死法中.” 王召視之, 其顔色不變, 以爲不然, 不賣諸侯所. 至春, 豎奉劍從王之厠, 王去, 豎後, 王令人召之, 卽仆於厠, 嘔血死. 病得之流汗. 流汗者, (同法病內重, 毛髮而色澤, 脈不衰, 此亦(關內[關]之病也. 齊中大夫病齲齒, 臣意灸其左大陽明脈, 卽爲苦參湯, 日嗽三升, 出入五六日, 病已. 得之風, 及臥開口, 食而不嗽. 菑川王美人懷子而不乳, 來召..
19. 齊北宮司空命婦出於病, 衆醫皆以爲風入中, 病主在肺, 刺其足少陽脈. 臣意診其脈, 曰: “病氣疝, 客於膀胱, 難於前後溲, 而溺赤. 病見寒氣則遺溺, 使人腹腫.” 出於病得之欲溺不得, 因以接內. 所以知出於病者, 切其脈大而實, 其來難, 是蹶陰之動也. 脈來難者, 疝氣之客於膀胱也. 腹之所以腫者, 言蹶陰之絡結小腹也. 蹶陰有過則脈結動, 動則腹腫. 臣意卽灸其足蹶陰之脈, 左右各一所, 卽不遺溺而溲淸, 小腹痛止. 卽更爲火齊湯以飮之, 三日而疝氣散, 卽愈.
18. 濟北王病, 召臣意診其脈, 曰: “風蹶胸滿.” 卽爲藥酒, 盡三石, 病已. 得之汗出伏地. 所以知濟北王病者, 臣意切其脈時, 風氣也, 心脈濁. 病法“過入其陽, 陽氣盡而陰氣入”. 陰氣入張, 則寒氣上而熱氣下, 故胸滿. 汗出伏地者, 切其脈, 氣陰. 陰氣者, 病必入中, 出及瀺水也.
17. 齊中尉潘滿如病少腹痛, 臣意診其脈, 曰: “遺積瘕也.” 臣意卽謂齊太僕臣饒ㆍ內史臣繇曰: “中尉不複自止於內, 則三十日死.” 後二十餘日, 溲血死. 病得之酒且內. 所以知潘滿如病者, 臣意切其脈深小弱, 其卒然合合也, 是脾氣也. 右脈口氣至緊小, 見瘕氣也. 以次相乘, 故三十日死. 三陰俱摶者, 如法: 不俱摶者, 決在急期: 一摶一代者, 近也. 故其三陰摶, 溲血如前止. 陽虛侯相趙章病, 召臣意. 衆醫皆以爲寒中, 臣意診其脈曰: “迵風.” 迵風者, 飮食下嗌而輒出不留. 法曰: “五日死” , 而後十日乃死. 病得之酒. 所以知趙章之病者, 臣意切其脈, 脈來滑, 是內風氣也. 飮食下嗌而輒出不留者, 法五日死, 皆爲前分界法. 後十日乃死, 所以過期者, 其人嗜粥, 故中藏實, 中藏實故過期. 師言曰: “安谷者過期, 不安谷者不及期”.
16. 齊章武里曹山跗病, 臣意診其脈, 曰: “肺消癉也, 加以寒熱.” 卽告其人曰: “死, 不治. 適其共養, 此不當醫治.” 法曰: “後三日而當狂, 妄起行, 欲走: 後五日死”. 卽如期死. 山跗病得之盛怒而以接內. 所以知山跗之病者, 臣意切其脈, 肺氣熱也. 脈法曰: “不平不鼓, 形獘”. 此五藏高之遠數以經病也, 故切之時不平而代. 不平者, 血不居其處: 代者, 時參擊竝至, 乍躁乍大也. 此兩絡脈絶, 故死不治. 所以加寒熱者, 言其人屍奪. 屍奪者, 形獘: 形獘者, 不當關灸鑱石及飮毒藥也. 臣意未往診時, 齊太醫先診山跗病, 灸其足少陽脈口, 而飮之半夏丸, 病者卽泄注, 腹中虛: 又灸其少陰脈, 是壊肝剛絶深, 如是重損病者氣, 以故加寒熱. 所以後三日而當狂者, 肝一絡連屬結絶乳下陽明, 故絡絶, 開陽明脈, 陽明脈傷, 卽當狂走. 後五日死者, 肝與..
15. 齊王太後病, 召臣意入診脈, 曰: “風癉客脬, 難於大小溲, 溺赤.” 臣意飮以火齊湯, 一飮卽前後溲, 再飮病已, 溺如故. 病得之流汗出循. 循者, 去衣而汗晞也. 所以知齊王太後病者, 臣意診其脈, 切其太陰之口, 溼然風氣也. 脈法曰: “沈之而大堅, 浮之而大緊者, 病主在腎”. 腎切之而相反也, 脈大而躁. 大者, 膀胱氣也: 躁者, 中有熱而溺赤.
14. 齊中禦府長信病, 臣意入診其脈, 告曰: “熱病氣也. 然暑汗, 脈少衰, 不死.” 曰: “此病得之當浴流水而寒甚, 已則熱.” 信曰: “唯, 然! 往冬時, 爲王使於楚, 至莒縣陽周水, 而莒橋梁頗壊, 信則擥車轅未欲渡也, 馬驚, 卽墮, 信身入水中, 幾死, 吏卽來救信, 出之水中, 衣盡濡, 有閒而身寒, 已熱如火, 至今不可以見寒.” 臣意卽爲之液湯火齊逐熱, 一飮汗盡, 再飮熱去, 三飮病已. 卽使服藥, 出入二十日, 身無病者. 所以知信之病者, 切其脈時, 竝陰. 脈法曰: “熱病陰陽交者死”. 切之不交, 竝陰. 竝陰者, 脈順淸而愈, 其熱雖未盡, 猶活也. 腎氣有時閒濁, 在太陰脈口而希, 是水氣也. 腎固主水, 故以此知之. 失治一時, 卽転爲寒熱.
13. 齊郎中令循病, 衆醫皆以爲蹶入中, 而刺之. 臣意診之, 曰: “湧疝也, 令人不得前後溲.” 循曰: “不得前後溲三日矣.” 臣意飮以火齊湯, 一飮得前[後]溲, 再飮大溲, 三飮而疾愈. 病得之內. 所以知循病者, 切其脈時, 右口氣急, 脈無五藏氣, 右口脈大而數. 數者中下熱而湧, 左爲下, 右爲上, 皆無五藏應, 故曰湧疝. 中熱, 故溺赤也.
12. 齊王中子諸嬰兒小子病, 召臣意診切其脈, 告曰: “氣鬲病. 病使人煩懣, 食不下, 時嘔沫. 病得之(少[心]憂, 數忔食飮.” 臣意卽爲之作下氣湯以飮之, 一日氣下, 二日能食, 三日卽病愈. 所以知小子之病者, 診其脈, 心氣也, 濁躁而經也, 此絡陽病也. 脈法曰: “脈來數疾去難而不一者, 病主在心”. 周身熱, 脈盛者, 爲重陽. 重陽者, 逿心主. 故煩懣食不下則絡脈有過, 絡脈有過則血上出, 血上出者死. 此悲心所生也, 病得之憂也.
11. 齊侍禦史成自言病頭痛, 臣意診其脈, 告曰: “君之病惡, 不可言也.” 卽出, 獨告成弟昌曰: “此病疽也, 內發於腸胃之閒, 後五日當擁腫, 後八日嘔膿死.” 成之病得之飮酒且內. 成卽如期死. 所以知成之病者, 臣意切其脈, 得肝氣. 肝氣濁而靜, 此內關之病也. 脈法曰: “脈長而弦, 不得代四時者, 其病主在於肝. 和卽經主病也, 代則絡脈有過”. 經主病和者, 其病得之筋髄裏. 其代絶而脈賁者, 病得之酒且內. 所以知其後五日而擁腫, 八日嘔膿死者, 切其脈時, 少陽初代. 代者經病, 病去過人, 人則去. 絡脈主病, 當其時, 少陽初關一分, 故中熱而膿未發也, 及五分, 則至少陽之界, 及八日, 則嘔膿死, 故上二分而膿發, 至界而擁腫, 盡泄而死. 熱上則熏陽明, 爛流絡, 流絡動則脈結發, 脈結發則爛解, 故絡交. 熱氣已上行, 至頭而動, 故頭痛.
10. 意家居, 詔召問所爲治病死生験者幾何人也, 主名爲誰. 詔問故太倉長臣意: “方伎所長, 及所能治病者? 有其書無有? 皆安受學? 受學幾何歲? 嘗有所験, 何縣里人也? 何病? 醫藥已, 其病之狀皆何如? 具悉而對.” 臣意對曰: 自意少時, 喜醫藥, 醫藥方試之多不験者. 至高后八年, 得見師臨菑元里公乘陽慶. 慶年七十餘, 意得見事之. 謂意曰: “盡去而方書, 非是也. 慶有古先道遺傳黃帝ㆍ扁鵲之脈書, 五色診病, 知人生死, 決嫌疑, 定可治, 及藥論書, 甚精. 我家給富, 心愛公, 欲盡以我禁方書悉敎公.” 臣意卽曰: “幸甚, 非意之所敢望也.” 臣意卽避席再拜謁, 受其脈書上下經ㆍ五色診ㆍ奇咳術ㆍ揆度陰陽外變ㆍ藥論ㆍ石神ㆍ接陰陽禁書, 受讀解験之, 可一年所. 明歲卽験之, 有験, 然尙未精也. 要事之三年所, 卽嘗已爲人治, 診病決死生, 有験, 精良. 今..
9. 창공(倉公) 太倉公者, 齊太倉長, 臨菑人也, 姓淳於氏, 名意. 少而喜醫方術. 高后八年, 更受師同郡元里公乘陽慶. 慶年七十餘, 無子, 使意盡去其故方, 更悉以禁方予之, 傳黃帝ㆍ扁鵲之脈書, 五色診病, 知人死生, 決嫌疑, 定可治, 及藥論, 甚精. 受之三年, 爲人治病, 決死生多験. 然左右行遊諸侯, 不以家爲家, 或不爲人治病, 病家多怨之者. 文帝四年中, 人上書言意, 以刑罪當傳西之長安. 意有五女, 隨而泣. 意怒, 罵曰: “生子不生男, 緩急無可使者!” 於是少女緹縈傷父之言, 乃隨父西. 上書曰: “妾父爲吏, 齊中稱其廉平, 今坐法當刑. 妾切痛死者不可複生而刑者不可複續, 雖欲改過自新, 其道莫由, 終不可得. 妾願入身爲官婢, 以贖父刑罪, 使得改行自新也.” 書聞, 上悲其意, 此歲中亦除肉刑法.
8. 使聖人預知微, 能使良醫得蚤從事, 則疾可已, 身可活也. 人之所病, 病疾多: 而醫之所病, 病道少. 故病有六不治: 驕恣不論於理, 一不治也: 輕身重財, 二不治也: 衣食不能適, 三不治也: 陰陽竝, 藏氣不定, 四不治也: 形羸不能服藥, 五不治也: 信巫不信醫, 六不治也. 有此一者, 則重難治也. 扁鵲名聞天下. 過邯鄲, 聞貴婦人, 卽爲帶下醫: 過雒陽, 聞周人愛老人, 卽爲耳目痹醫: 來入鹹陽, 聞秦人愛小兒, 卽爲小兒醫: 隨俗爲變. 秦太醫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鵲也, 使人刺殺之. 至今天下言脈者, 由扁鵲也.
7. 扁鵲過齊, 齊桓侯客之. 入朝見, 曰: “君有疾在腠理, 不治將深.” 桓侯曰: “寡人無疾.” 扁鵲出, 桓侯謂左右曰: “醫之好利也, 欲以不疾者爲功.” 後五日, 扁鵲複見, 曰: “君有疾在血脈, 不治恐深.” 桓侯曰: “寡人無疾.” 扁鵲出, 桓侯不悅. 後五日, 扁鵲複見, 曰: “君有疾在腸胃閒, 不治將深.” 桓侯不應. 扁鵲出, 桓侯不悅. 後五日, 扁鵲複見, 望見桓侯而退走. 桓侯使人問其故. 扁鵲曰: “疾之居腠理也, 湯熨之所及也: 在血脈, 鍼石之所及也: 其在腸胃, 酒醪之所及也: 其在骨髄, 雖司命無奈之何. 今在骨髄, 臣是以無請也.” 後五日, 桓侯體病, 使人召扁鵲, 扁鵲已逃去. 桓侯遂死.
6. 扁鵲曰: “若太子病, 所謂“屍蹶” 者也. 夫以陽入陰中, 動胃繵縁, 中經維絡, 別下於三焦ㆍ膀胱, 是以陽脈下遂, 陰脈上爭, 會氣閉而不通, 陰上而陽內行, 下內鼓而不起, 上外絶而不爲使, 上有絶陽之絡, 下有破陰之紐, 破陰絶陽, (之)色(已)廢脈亂, 故形靜如死狀. 太子未死也. 夫以陽入陰支蘭藏者生, 以陰入陽支蘭藏者死. 凡此數事, 皆五藏蹶中之時暴作也. 良工取之, 拙者疑殆.” 扁鵲乃使弟子子陽厲鍼砥石, 以取外三陽五會. 有閒, 太子蘇. 乃使子豹爲五分之熨, 以八減之齊和煮之, 以更熨兩脅下. 太子起坐. 更適陰陽, 但服湯二旬而複故. 故天下盡以扁鵲爲能生死人. 扁鵲曰: “越人非能生死人也, 此自當生者, 越人能使之起耳.”
5. 終日, 扁鵲仰天歎曰: “夫子之爲方也, 若以管窺天, 以郄視文. 越人之爲方也, 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 言病之所在. 聞病之陽, 論得其陰: 聞病之陰, 論得其陽. 病應見於大表, 不出千里, 決者至衆, 不可曲止也. 子以吾言爲不誠, 試入診太子, 當聞其耳鳴而鼻張, 循其兩股以至於陰, 當尙溫也.” 中庶子聞扁鵲言, 目眩然而不瞚, 舌撟然而不下, 乃以扁鵲言入報虢君. 虢君聞之大驚, 出見扁鵲於中闕, 曰: “竊聞高義之日久矣, 然未嘗得拜謁於前也. 先生過小國, 幸而擧之, 偏國寡臣幸甚. 有先生則活, 無先生則棄捐填溝壑, 長終而不得反.” 言末卒, 因噓唏服臆, 魂精泄橫, 流涕長潸, 忽忽承睫, 悲不能自止, 容貌變更.
4. 其後扁鵲過虢. 虢太子死, 扁鵲至虢宮門下, 問中庶子喜方者曰: “太子何病, 國中治穰過於衆事?” 中庶子曰: “太子病血氣不時, 交錯而不得泄, 暴發於外, 則爲中害. 精神不能止邪氣, 邪氣畜積而不得泄, 是以陽緩而陰急, 故暴蹶而死.” 扁鵲曰: “其死何如時?” 曰: “雞鳴至今.” 曰: “收乎?” 曰: “未也, 其死未能半日也.” “言臣齊勃海秦越人也, 家在於鄭, 未嘗得望精光侍謁於前也. 聞太子不幸而死, 臣能生之.” 中庶子曰: “先生得無誕之乎? 何以言太子可生也! 臣聞上古之時, 醫有兪跗, 治病不以湯液醴灑, 鑱石撟引, 案扤毒熨, 一撥見病之應, 因五藏之輸, 乃割皮解肌, 訣脈結筋, 搦髄脳, 揲荒爪幕, 湔浣腸胃, 漱滌五藏, 練精易形. 先生之方能若是, 則太子可生也: 不能若是而欲生之, 曾不可以告咳嬰之兒.”
3. 居二日半, 簡子寤, 語諸大夫曰: “我之帝所甚樂, 與百神遊於鈞天, 廣樂九奏萬舞, 不類三代之樂, 其聲動心. 有一熊欲援我, 帝命我射之, 中熊, 熊死. 有羆來, 我又射之, 中羆, 羆死. 帝甚喜, 賜我二笥, 皆有副. 吾見兒在帝側, 帝屬我一翟犬, 曰: “及而子之壯也以賜之.” 帝告我: “晉國且世衰, 七世而亡. 嬴姓將大敗周人於範魁之西,而亦不能有也.” 董安於受言, 書而藏之. 以扁鵲言告簡子, 簡子賜扁鵲田四萬畝.
2. 扁鵲入視病, 出, 董安於問扁鵲, 扁鵲曰: “血脈治也, 而何怪! 昔秦穆公嘗如此, 七日而寤. 寤之日, 告公孫支與子輿曰: “我之帝所甚樂. 吾所以久者, 適有所學也. 帝告我: “晉國且大亂, 五世不安. 其後將霸, 未老而死. 霸者之子且令而國男女無別.” 公孫支書而藏之, 秦策於是出. 夫獻公之亂, 文公之霸, 而襄公敗秦師於殽而歸縱淫, 此子之所聞. 今主君之病與之同, 不出三日必閒, 閒必有言也.”
1. 편작(扁鵲) 扁鵲者, 勃海郡鄭人也, 姓秦氏, 名越人. 少時爲人舍長. 舍客長桑君過, 扁鵲獨奇之, 常謹遇之. 長桑君亦知扁鵲非常人也. 出入十餘年, 乃呼扁鵲私坐, 閒與語曰: “我有禁方, 年老, 欲傳與公, 公毋泄.” 扁鵲曰: “敬諾.” 乃出其懷中藥予扁鵲: “飮是以上池之水, 三十日當知物矣.” 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 忽然不見, 殆非人也. 扁鵲以其言飮藥三十日, 視見垣一方人. 以此視病, 盡見五藏癥結, 特以診脈爲名耳. 爲醫或在齊, 或在趙. 在趙者名扁鵲. 當晉昭公時, 諸大夫彊而公族弱, 趙簡子爲大夫, 專國事. 簡子疾, 五日不知人, 大夫皆懼, 於是召扁鵲.
105. 편작창공열전(扁鵲倉公列傳) 1. 편작(扁鵲) 扁鵲者, 勃海郡鄭人也, 姓秦氏, 名越人. 少時爲人舍長. 舍客長桑君過, 扁鵲獨奇之, 常謹遇之. 長桑君亦知扁鵲非常人也. 出入十餘年, 乃呼扁鵲私坐, 閒與語曰: “我有禁方, 年老, 欲傳與公, 公毋泄.” 扁鵲曰: “敬諾.” 乃出其懷中藥予扁鵲: “飮是以上池之水, 三十日當知物矣.” 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 忽然不見, 殆非人也. 扁鵲以其言飮藥三十日, 視見垣一方人. 以此視病, 盡見五藏癥結, 特以診脈爲名耳. 爲醫或在齊, 或在趙. 在趙者名扁鵲. 當晉昭公時, 諸大夫彊而公族弱, 趙簡子爲大夫, 專國事. 簡子疾, 五日不知人, 大夫皆懼, 於是召扁鵲. 2. 扁鵲入視病, 出, 董安於問扁鵲, 扁鵲曰: “血脈治也, 而何怪! 昔秦穆公嘗如此, 七日而寤. 寤之日, 告公孫支與子輿曰: “我之帝所甚..
8. 乃爲衛將軍舍人, 與田仁會, 俱爲舍人, 居門下, 同心相愛. 此二人家貧, 無錢用以事將軍家監, 家監使養惡齧馬. 兩人同床臥, 仁竊言曰: “不知人哉家監也!” 任安曰: “將軍尙不知人, 何乃家監也!” 衛將軍從此兩人過平陽主, 主家令兩人與騎奴同席而食, 此二子拔刀列斷席別坐. 主家皆怪而惡之, 莫敢呵. 其後有詔募擇衛將軍舍人以爲郎, 將軍取舍人中富給者, 令具鞍馬絳衣玉具劍, 欲入奏之. 會賢大夫少府趙禹來過衛將軍, 將軍呼所擧舍人以示趙禹.
7. 임안(任安) 褚先生曰: 臣爲郎時, 聞之曰田仁故與任安相善. 任安, 滎陽人也. 少孤貧困, 爲人將車之長安, 留, 求事爲小吏, 未有因縁也, 因占著名數. 武功, 扶風西界小邑也, 谷口蜀棧道近山. 安以爲武功小邑, 無豪, 易高也, 安留, 代人爲求盜亭父. 後爲亭長. 邑中人民俱出獵, 任安常爲人分麋鹿雉免, 部署老小當壯劇易處, 衆人皆喜, 曰: “無傷也, 任少卿分別平, 有智略.” 明日複合會, 會者數百人. 任少卿曰: “某子甲何爲不來乎?” 諸人皆怪其見之疾也. 其後除爲三老, 擧爲親民, 出爲三百石長, 治民. 坐上行出遊共帳不辦, 斥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