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文章部 (1291)
건빵이랑 놀자
36. 韋應物詩身多疾病思田里 邑有流亡愧俸錢 宋人極稱其佳 而李攀龍甚不取 未知如何 豈以格調非唐故歟
35. 藝苑巵言曰 居庸城外獵天驕一首佳甚 非兩馬字犯 當足壓卷 然兩字俱難易云 以此觀之 詩中用疊字 亦未免爲瑕病耳 楊愼曰 張子容詩海氣朝成雨 江天晩作霞 李嘉祐詩朝霞晴作雨 濕氣晩生寒 二詩語極相似 然盛唐中唐分焉 喻鳧詩鴈天霞脚雨 漁夜葦條風 上句絶妙 下句大不稱 所以爲晩唐也 此言是
34. 嚴滄浪曰 大曆以來 高者尚入盛唐 下者已入晩唐 晩唐下者 以有宋氣也 唐與宋未論工拙 直是氣象不同 諸名家亦各有一病 大醇小疵差可耳 滄浪於此似有具眼者
33. 歐陽公言 吾詩廬山高 今人莫能爲 惟李白能之 明妃曲後篇 太白不能爲 惟杜子美能之 至於前篇 則子美亦不能爲 惟吾能之云云 夫李白之蜀道難 視廬山高縣絶 而樂府諸篇 亦非他人所能及 而歐公自許如此 豈誠醉語耶
32. 古人謂李白爲仙才 李賀爲鬼才 又謂李白爲詩聖 杜子美爲詩史 胡宗愈言杜子美凡出處去就 悲懽憂樂 一見於詩 讀之可以知其世 故謂之詩史 余謂詩而爲史 亦詩之變也
31. 王昌齡詩曰 秦詩明月漢詩關 後人以爲此詩在有意無意間 爲絶唱 按明月蓋關名 楊炯詩心馳明月關是也 如明月樓 明月峽, 明月溪之類
30. 杜詩曰 莫令鞭血地 再濕漢臣衣註 漢書云禁中非刑人鞭血之地 鞭血地指禁中也 余謂以漢書非鞭血之地爲用事 則似不成語 杜詩中如此强造處多矣
29. 自古詩人詠銅雀臺者多矣 如唐詩西陵日欲暮 是妾斷腸時 最號絶唱 而王世貞詩曰 誰同漢武帝 還向茂陵游 本朝林子順詩曰 畢竟西陵七十塚 不知何處望君王 用意亦新
28. 盛唐人中賀知章, 儲光羲, 元結之詩最奇古 視一時諸作頓異 權韠言唐人七言絶句 以許渾勞歌一曲解行舟爲第一 五言絶句 以宋之問臥病人事絶爲第一 余謂權生似不知唐者 夫許丁卯在晩唐非高手 之問此詩本五言律 而唐音截作絶句 恐氣格不全 按李滄溟, 王弇州 皆以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爲第一 必有所見耳
27. 早朝大明宮詩 古人以岑參爲第一 王維爲第二 杜甫爲第三 賈至爲第四 余謂四詩俱絶佳 未易優劣 若言其微瑕 則岑參鶯囀皇州春色闌 似餒而連用曙曉二字 且花迎劍佩一聯好矣 而星初落三字 似不矣 王維詩疊使衣色字 且翠雲裘冕旒袞龍等語似疊矣 杜甫詩五夜漏聲催曉箭 旣曰五夜則似不當言曉 且旌旗日暖龍蛇動 宮殿風微燕雀高 工則工矣 但於早朝似泛矣 賈至詩首句甚佳 而劍佩聲隨玉墀步一聯似鬆矣 大抵四詩結句 皆用鳳池 所謂和也 杜作乃用鳳毛以結之最妙 余僭論至此 不敢質言 故着六似字 以俟知者
26. 杜子美岳陽樓詩 古今絶唱 而親朋無一字 老病有孤舟 與上句不屬 且於岳陽樓不相稱 陳簡齋岳陽樓詩 人亦膾炙 但簾旌不動夕陽遲 語句似餒 且登臨徒倚憑危及夕陽欲暮等語似疊
25. 杜甫北征詩 李白天上白玉京詩 韓愈南山詩 古今長篇中最爲傑作 而反復詳味 則李詩氣力不及北征 雄渾不及南山 乃知尺有所短耳
24. 王弇州曰 十首以前 少陵較難入 百首以後 靑蓮較易厭 此則與杜而抑李也 又曰 太白不成語者少 老杜不成語者多 此則與李而抑杜也 又曰 太白之七言律 子美之七言絶皆變體 不足多法 此則兩抑之 然弇州於李杜 揚之者固多矣 今不盡錄
23. 李白之七言律 杜甫之絶句 古人言非其所長 至如孟浩然盛唐之高手 而五言律絶外 七言律不滿數首 亦不甚警絶 長篇則全無所傳 王昌齡之於七言絶句 亦獨至者 各體不能皆好矣
22. 杜詩曰 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又曰同調嗟誰惜 論文笑自知 此古今詞人所以重知己也 余於晩年 益覺此句爲有味 每一唱三歎 未甞不以少陵爲異世知音也
21. 杜詩曰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面爲盜賊 其語近俗 頃歲洪志誠博洽於書而不善屬文 甞有詩云明月皎皎臥盜賊 世皆笑之 蓋學杜而誤者也
20. 小說云王維詩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文苑英華集中句也 水田飛白鷺 夏木囀黃鸝 李嘉祐詩也 至以好竊人作訾之 按嘉祐乃維後輩人 維豈至於生呑活剝者乎 恐不然矣 楊升庵集 引靑史子曰柳者夏木也 此夏木蓋謂柳也
19. 杜詩云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無中 古人以爲絶唱 宋詩云山從平地有 水到遠天無 語意似巧而氣力欠健 又東人有金剛山一句云地勢北高山不盡 天容東闊海無窮 人或稱佳 然乃是兒稚語 無足掛齒牙耳
18. 藝苑巵言曰 杜詩淮王門有客 終不愧孫登 頗無關涉 爲韻所强耳 余謂世間一種人 不解利病 槪謂古作皆善 幷其不好處好之 率以爲法惑矣 此等疵病 今人指摘之 則必無信之者矣
17. 杜詩紅入桃花嫩 靑歸柳葉新 李白寒雪梅中盡 春風柳上歸 王荊公詩綠攪寒蕪出 紅爭煖樹歸 此三詩皆用歸字 而古人以荊公詩爲妙甚 余謂不然 老杜巧而費力 荊公欲巧而尤穿鑿 李白爲近自然
16. 杜子美送人迎養詩曰 靑靑竹笋迎船出 白白江魚入饌來 楊用脩以爲此句用孟宗姜詩事 靑靑字自好 白白近俗 韋蘇州送人省覲詩云沃野收紅稻 長江釣白魚 杜不如韋多矣 余謂用脩所見似是 但韋詩紅稻白魚 皆是泛說 則恐不如杜之用謂切矣
15. 李白作永王東巡歌 褒揚太過 有曰我王樓艦輕秦漢 却似文皇欲渡遼 又曰但用東山謝安石 爲君談笑靜胡沙 噫不識永王之爲人而推許如此 其志大才踈可知 迫脅之辱夜郞之竄 蓋其自取也歟
14. 李白鳳凰臺詩起結兩句 全襲崔顥法 第二聯是尋常懷古語 且與五言詩古殿吳花草深宮晉綺羅同意 第三聯視晴川歷歷漢陽樹 太不侔矣 且旣曰江自流 而又曰二水中分似疊 余妄謂李白此詩 雖不作可也
13. 左傳 繞朝贈之以策 而李白詩曰臨行將贈繞朝鞭 史記苻堅謂投鞭可斷 而杜牧詩曰苻堅投箠更荒唐 其以策爲鞭 以鞭爲箠 未知如何
12. 李白集中笑歌行, 悲歌行及懷素草書歌 說者以爲非太白所作 按懷素 錢起之甥 起雖天寶時進士 而懷素必是後出 與太白恐非一時 笑歌悲歌兩篇 尤不近似 說者之言信矣 按王弇州集曰懷素姓錢 然錢起本集 有送外甥懷素上人詩 所謂姓錢者非矣
11. 李白詩人烟寒橘柚 秋色老梧桐 山谷用之曰 人家圍橘柚 秋色老梧桐 王世貞謂此只改二字 而醜態畢具 眞點金作鐵手也 斯言非過矣
10. 李白樂府曰 獨漉水中泥 水深不見月 不見月尚可 水深行人沒 此詞句法 出於戲語 而自愛人之意 爲可喜耳 山谷效之曰 石吾甚愛之 勿使牛礪角 牛礪角尚可 牛鬪傷我竹 人以爲佳 然所愛者石與竹耳 詩格雖同而用意相遠如此 此可辨其高下矣
9. 孟浩然詩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後人以冒子嘲之 余謂浩然生旣不遇於世 死又被盲子之誚 亦見其窮矣
7. 堯山堂外紀 唐中宗幸昆明池 沈佺期, 宋之問應製賦詩 命上官昭容評之 曰二詩工力悉敵 而沈詩落句云微臣彫朽質 羞覩豫章才 詞氣已竭 宋詩云不愁明月盡 自有夜珠來 猶陡健 沈乃屈伏云 今見全篇則宋作頗勝 况落句佳絶乎
6. 明人藺審言毗陵震澤九州通 沈佺期盧家少婦欝金堂 二詩爲七言律之首 以余臆見 則沈佺期詩 東郊暫轉迎春仗 上苑初飛行慶杯 風射蛟氷千片斷 氣衝魚鑰九關開 林中覓草纔生蕙 殿裏爭花倂是梅 歌吹銜思歸路晩 棲烏半下鳳城來 尤似佳矣 嚴滄浪云唐人七言律 當以崔顥黃鶴樓爲第一 而唐詩品彙云崔顥律非雅純 豈不難哉
5. 莊周放言譏侮孔子 而後人多襲其語 如王績云禮樂囚周旦 詩書縛孔丘 李白云鳳歌笑孔丘 杜子美云孔丘盜跖俱塵埃 不幾於侮聖人乎 杜則又甚焉
4. 陰鏗詩大江靜猶浪 杜詩曰江流靜猶湧 鏗詩薄雲岩際出 初月波中上 杜云薄雲岩際宿 殘月浪中飜 鏗詩中川汶謳 杜云中流汶謳 鏗詩花逐山下風 杜云雲之度溪風 老杜祖襲前作如此
3. 王弇州言王籍鳥鳴山更幽是雋語 第合上句蟬噪林逾靜 讀之遂不成章耳 鳥鳴山更幽 本是反不鳴山幽之意 王介甫復取其本意而反之曰一鳥不鳴山更幽 有何趣味 宋人可笑 大槪如此 又古人謂風定花猶落 靜中有動 鳥鳴山更幽 動中有靜爲佳 此言是 按王籍蕭梁時人 風定花猶落 亦梁謝貞詩也
2. 詩話曰 得之天生者無痕 得之人爲者有迹 余謂如謝康樂池塘生靑草 園林變鳴禽一句 細味之則知此言矣
1. 詩三百篇古矣 漢魏近古而質矣 二晉質變而文矣 梁陳文變而靡矣 至于唐則彬彬矣 宋則又變而衰矣
35. 五言排律 始見於初唐 而杜子美爲一百韻 至高麗李相國奎報爲三百韻 七言排律 始見於盛唐 而皇明張天使寧爲六十韻 至近世車五山天輅爲一百韻 可謂尤多矣 然中多累句 不足稱也
34. 凡爲詩者貴乎自得 而格有高下 才有分限 不可强力至也 唐以上人意趣自高 欲卑不得 宋以下人氣格自卑 欲高不得 是知天稟自然不能易也 尹海平, 柳西坰甞言於詩全不曉格律 余謂詩舍格律 何以哉 於二公之言 竊有疑焉
33. 凡詩賦冒頭云者 先於起句 遠引他事 而累句以後 方入題語 謂之冒頭 今人以起句雙脚語爲冒頭則失矣
32. 古人爲詩 首句或押旁韻 而篇中則絶無散押者 我東詞人 雖絶句多用旁韻 余甚病之 王世貞以勿押旁韻爲戒 學者不可不察
31. 集句詩者 摘古人詩句而湊成者也 自王荊公始倡之 有曰相看不忍發 慘惔暮潮平 欲別更携手 月明洲渚生 甚可喜 黃山谷謂之百家衣體 其法貴拙速而不貴巧遲 文天祥及前朝林惟正多効此體 然不足法也
30. 王世貞曰 子瞻多用事 從老杜五言古詩排律中來 魯直用拗句法 從老杜歌行中來 信斯言也 宋以後詩 槪以老杜爲祖耳
29. 詩用體字 古人不以爲嫌 最忌意疊 如蘇子瞻律絶中疊使數字者多矣 至於杜韓兩詩疊押韻字 此則不爲病 唯觀作句工拙如何 然語其精則恐亦不免小疵耳
28. 白樂天詩云百歲無多時壯健 一春能幾日晴明 杜樊川詩云一千年際會 三萬里農桑 又四百年炎漢 三十代宗周 二三里遺堵 八九所高丘 又永安宮受詔 籌筆驛沈思 亦變體之變者 中唐以上人所不道也
27. 陶淵明詩多用酒字 自家天詩二千八百首 其使酒字者九百首 亦見其爲人樂易也
26. 詩人例有喜用文字 昔鄭谷好用僧字 許運好用水字 魏野好用鶴字 今車五山天輅好用劍字 十居八九 且如李白喜作游俠詩 王建喜作樂府 溫庭筠喜作艷體 亦其所尚然也
25. 韓昌黎詩 多押險韻 殆不遺一字 所以示奇也 嗟元和聖德詩 雜用語御麌遇哿箇馬禡有宥韻 此日足可惜詩 散押東冬江陽庚靑韻 亦猶兵家用奇 奇正雜出 乃所以奇也
24. 七言詩 以上四下三成句 而韓昌黎詩曰雖欲悔舌不可捫 又曰落以斧引以纏徽 嗟我道不能自肥 乃變體之變者 恐不足學也
22. 杜詩桃花細逐楊花落 黃鳥時兼白鳥飛 楊愼以爲此句法不雅 而後人多效之 按梅聖兪詩 南隴鳥過北隴叫 高田水入低田流 蓋出於杜 而似村童俗語 恐不必效也
21. 羅大經曰 杜陵有全篇用俗語者 不害爲超妙 如一夜水高三尺强 數日不可更禁當 南市津頭有船賣 無錢卽買繫籬傍 江上被花惱不徹 無處告訴欲顚狂 白頭老罷舞復歌 杖藜不寐誰能那是也 楊誠齋多效此體 痛快可喜云 余謂以此格爲超妙痛快則不可知也
20. 羅大經曰 詩用助語 如老杜云古人稱逝矣 吾道卜終焉 山谷云且然聊爾耳 得也自知之 韓子蒼云曲檻以南靑嶂合 高堂其上白雲深 皆渾然妥帖云云 余謂如此句法 後生效之 恐有刻鵠之譏 夫已多乎道
19. 古詩有七平七仄 梨花梅花參差開 七平也 有客有客字子美 七仄也 韓詩中亦有此體 蓋詩之變也 又有五平五仄 如李白處世若大夢 胡爲勞其生是也 詩家多有此體
18. 王世貞言摩詰七言律一二首外 多用仄法 不足學也 此言似然矣
17. 王摩詰律詩 酌酒與君君自寬 人情飜覆似波瀾 白首相知猶按劍 朱門先達笑彈冠云云 岑嘉州詩 嬌歌急管雜靑絲 銀燭金尊映翠眉 使君地主能相送 河尹天明坐奠辭云云 王世貞以爲皆拗體 以此言之 今人知用字平仄之爲拗體 而不知用律平仄爲拗體也
16. 唐汝詢曰 唐人詩中有絶類楚詞者 如李白鳴皐摩詰山中人之屬語旣參錯 調亦不倫 又退之琴操 有通篇四言者 高氏幷目爲七言古詩朱制殊甚 此言是
15. 嚴滄浪曰 五言絶句 眾唐人是一樣 少陵是一樣 韓退之是一樣 余謂非特五言絶句 至於七言絶句律詩古詩 大抵然矣
12. 王世貞曰 七言排律 創自老杜 然亦不得佳 蓋七字爲句 束以聲偶 氣力已盡矣 又衍之使長 調高則難續而傷篇 調卑則易冗而傷句 信哉斯言也
10. 詩有假借格 如孟浩然詩庖人具鷄黍 稚子摘楊梅 以鷄對楊 杜子美詩枸杞因吾有 鷄栖奈爾何 以枸對鷄 張子容詩樽開栢葉酒 燈落九枝花 以栢對九佳矣 然庾肩吾詩聊開栢葉酒 試奠五辛盤 蓋襲用此耳
9. 詩家所謂正格 乃第二字側入 如天上秋期近之類是也 所謂偏格 如四更山吐月之類是也 唐人多用正格 杜詩用偏格 亦十無二三 然古人於詩 蓋出於自然 非有心於偏正也
8. 溫公詩話曰 唐人賡和 有次韻用韻依韻 次韻是交其次第韻 用韻用彼之韻 不必次之 依渭在一韻中爾 按次韻之作 始於元白而盛於趙宋 我國則尤以華國爲重 故爭尚此法 如擧子習科業者之爲 豈曰詩哉
7. 扇對格者 以第三句對第一句 以第四句對第二句也 如杜詩得罪台州去 時危棄碩儒 移官蓬閣後 穀貴歿潛夫 李詩吾憐宛溪好 百尺照心明 可謝新安水 千尋見底淸 唐詩中此類甚多
6. 晉傅咸作集經詩略曰 聿修厥德 令終有俶 勉爾遁思 我言斯服 此蓋後世集句之始
5. 七哀詩起於曹子建 王仲宣 如言王噫四愁之類也 老杜八哀 則所哀者八人 王思禮, 李光弼, 蘇源明, 李邕, 汝陽王璡, 鄭虔 張九齡, 嚴武 蓋歎舊懷賢而作也
4. 絶句者一句一絶 如陶淵明春水滿四澤 杜子美兩個黃鸝鳴翠柳二詩是也 南史劉昶爲斷句詩 蓋卽絶句 以是爲題目耳 按古詩類苑 春水滿四澤 非淵明詩 乃顧愷之之作云
3. 古之詞人以筆爲戲 用金石絲竹匏土革木成八韻者 謂之八音詩 用建除滿平等十二字者 謂之建除體 用鳥獸草木者 謂之演雅體 廻復押韻者 謂之廻文詩 又有朴名藥名數名州名六甲離合等詩 六朝以前 此體最多 然類俳不足效也
2. 詩家有往體有近體 往體卽古詩 近體卽律詩 又二韻近體今絶句 四韻近體今律詩也
1. 嚴滄浪曰 學詩者以識爲主 入門須正 立志須高 以漢魏晉盛唐爲師 不作開元天寶以下人物 又曰行有未至 可加工力 路頭一差 愈鶩愈遠 此可爲初學者之法也
31. 詩文不必用古語 而時有暗合者 余甞有松都詩曰荒墟老木知 後考呂覽 云喬木知舊都 又有詩曰宅近南山鳥語多 後閱堯山堂外紀 云王儉鳴笳引騶 訪王僧佑 僧佑稱疾不出 贈以詩曰汝家在市門 我家在南郭 汝家饒賓侶 我家多鳥雀 又詠西子詩曰平吳畢竟知誰力 種蠡休論第一功 後見鄭獬詠范蠡 云若論破吳功第一 黃金印合鑄西施 語意相符 可怪
30. 강서시의 유행이 지나고 당풍의 유행이 시작되다 我東詩人, 多尚蘇ㆍ黃, 二百年間, 皆襲一套. 至近世崔慶昌ㆍ白光勳, 始學唐, 務爲淸苦之詞, 號爲崔白. 一時頗效之, 殆變向來之習, 然其所尚者晩唐耳, 不能進於盛唐, 豈才有所局耶? 해석 我東詩人, 多尚蘇ㆍ黃, 우리 동방의 시인들은 대부분 소식과 황정견의 宋風을 숭상하여 二百年間, 皆襲一套. 200년 간이나 모두 하나의 방식만을 답습했다. 至近世崔慶昌ㆍ白光勳, 始學唐, 최근의 최경창과 백광훈에 이르러 처음으로 唐風을 배워 務爲淸苦之詞, 號爲崔白. 힘써 청빈한 말을 지으니 ‘최백’이라 불려졌다. 一時頗效之, 殆變向來之習, 일시에 매우 그들을 본받아 거의 예전의 구습을 바꿨지만 然其所尚者晩唐耳, 不能進於盛唐, 숭상한 것이 만당풍일 뿐이고 성당풍엔 나아갈 수 없었으..
29. 글자를 따라 쓴 호음과 정신을 본받은 용재 李容齋ㆍ鄭湖陰詩, 大抵學蘇ㆍ黃者也. 湖陰問曰: “人皆謂余學蘇ㆍ黃, 而不謂公學蘇ㆍ黃何也?” 容齋答曰: “君用其文字, 故人見而易知; 我取其意格, 故人不知之.” 湖陰伏其言. 해석 李容齋ㆍ鄭湖陰詩, 大抵學蘇ㆍ黃者也. 이용재와 정호음의 시는 대체로 소식과 황정견을 배웠다. 湖陰問曰: “人皆謂余學蘇ㆍ黃, 호음이 물었다. “사람들은 모두 나는 소식과 황정견을 배웠다고 생각하지만, 而不謂公學蘇ㆍ黃何也?” 그대는 소식과 황정견을 배웠다고 생각하지 않는데 왜 그런가?” 容齋答曰: “君用其文字, 故人見而易知; 용재가 대답했다. “그대는 그들의 문자를 사용해 친구들이 보면 쉽게 알지만 我取其意格, 故人不知之.” 나는 뜻과 격조를 취해 친구들이 그것을 알지 못하지.” 湖陰伏其言..
28. 牧隱詩曰 文非西漢未爲古 詩到建安方是高 此公儘有所見矣 余於五經外 好莊子司馬子長 詩好建安 以至始唐盛唐 而中晩以下則唯取其警句而已 第少而懶廢 壯而病廢 今且老矣 雖心好之 不能專精致力 爲可慨耳
26. 시를 평론하긴 쉽지만 짓긴 어렵다 人言知詩難於作詩, 此說近矣. 然嚴滄浪評詩, 其見儘高妙, 而所自爲詩, 乃平平耳. 是則作詩尤難. 해석 人言知詩難於作詩, 사람들은 ‘시를 아는 것이 시를 짓는 것보다 어렵다’라고 말들 하는데, 此說近矣. 이 말이 이치에 가깝다. 然嚴滄浪評詩, 其見儘高妙, 그러나 엄창랑이 시를 평론함에 그 견해가 고상하고 오묘함을 다했지만 而所自爲詩, 乃平平耳. 스스로 시를 지은 것은 곧 평이하고도 평이할 뿐이었다. 是則作詩尤難. 이로 보면 시를 짓는 게 더욱 어렵다. 인용 작가 이력 및 작품 목차
25. 詩評古人盡之 殆無餘蘊 若悉取諸家詩語 深潛玩索 則當有所得 至於神而化之之域 則須是頓悟 大抵詩道難以言語相喻 必自知然後可也
24. 世謂李白以詩爲文 故曰生不用封萬戶侯 但願一識韓荊州 韓愈以文爲詩 故曰破屋數間而已矣 然余按李詩有云秦人相謂曰吾屬可去矣 此亦詩而文者 韓文云夫子至今有耿光 此亦文而詩者
23. 王弇州云盛唐之於詩也 其氣完 其聲鏗以平 其色麗以雅 其意融而無迹 今之操觚者 竊元和長慶之餘似而祖述之 氣則漓矣 意纖然露矣 歌之無聲也 目之無色也 彼猶不自悟悔 而且高擧闊視曰吾何以盛唐爲哉 余謂此言正中時病 弇州蓋以盛唐爲則 而亦未至焉者也
22. 학문을 하고 시를 짓는 사람과 시를 배워 짓는 사람의 차이 羅大經曰: “古人以學爲詩, 今人以詩爲學.” 余謂以詩爲學者, 有意於詩者也; 以學爲詩者, 無意於詩者也. 有意無意之間, 優劣判矣. 해석 羅大經曰: “古人以學爲詩, 今人以詩爲學.” 나대경이 “옛 사람은 배우고서 시를 지었고 지금 사람은 시로 배운다.”라고 말했다. 余謂以詩爲學者, 有意於詩者也; 내가 생각하기로 시로 배우는 지금 사람들은 시에 뜻이 있는 사람들이지만 以學爲詩者, 無意於詩者也. 배우고서 시를 짓는 옛 사람들은 시에 뜻이 없는 사람들이다. 有意無意之間, 優劣判矣. 뜻이 있고 없고의 사이에 우열이 판가름 난다. 인용 작가 이력 및 작품 목차
21. 朱子曰 文字好用經語亦一病 杜詩云致遠思恐泥 東坡謂此詩不足爲法 此可見評論之至公 而今人於古人之作 不敢議其疵病 少有指點 則人輒詆以愚妄何也 陳后山以歐陽永叔不好杜詩 蘇子瞻不好馬史 卽此觀之 子瞻非特不好馬史 亦不好杜詩者也
20. 詩句中語錄 如老杜用有底遮莫生憎不忿 李白用耐可阿那似箇等字之類 至白樂天尤喜用之 卽此求之 非但詩爲然 如尚書中誥文 用時俗之語 故今難强解處多 蓋誥體自如此
19. 唐人作詩 專主意興 故用事不多 宋人作詩 專尚用事 而意興則少 至於蘇黃 又多用佛語 務爲新奇 未知於詩格如何 近世此弊益甚 一篇之中 用事過半 與剽竊古人句語者 相去無幾矣
18. 前輩言日前景物 自古及今 凡經幾人道 今人要不蹈襲 故有終篇無一句可解者 蓋欲新而反不可曉耳 余謂爲文者宜知此病
17. 宋張戒云柳州詩精矣 不若退之變態百出也 使退之收斂而爲子厚則易 使子厚開拓而爲退之則難 意味可學 而才氣不能强也 此言却是
16. 詩人玉屑曰 唐末人詩 雖格致卑淺 謂其非詩則不可 今人作詩 雖句語軒昂 但可遠聽 其理略不可究 此足爲斷案也
14. 嚴儀曰 盛唐諸公 惟在興趣 無迹可求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鏡中之象 可謂善形容矣
13. 嚴羽曰 律詩難於古詩 絶句難於八句 七言律難於五言律 五言絶難於七言絶 信矣
12. 詩以含蓄天成爲上 雕鎪怪險爲下 如李義山佳矣而斧鑿太甚 所謂七日而混沌死也 李長吉奇矣而眩幻太甚 所謂施諸廊廟則駭矣
11. 古人曰 詩以意爲主 又須篇中鍊句 句中鍊字 乃得工耳 余謂此千鍊成句 百鍊成字者也 故曰吟成五字句 用破一生心 又曰吟安一箇字 撚斷幾莖髭 爲詩之難如此
10. 헛되이 작가의 명성이 날리길 바라는 사람들에게 劉貢父云: “唐人爲詩, 量力致功, 精思數十年然後名家.” 由此觀之, 今人於詩, 無積久之功, 而欲自名家, 豈非可笑. 해석 劉貢父云: “唐人爲詩, 量力致功, 유공부가 말했다. “당나라 사람이 지을 적엔 힘을 헤아리고 공을 극진히 하며 精思數十年然後名家.” 생각을 정밀히 한 지 수십 년 후에야 명가가 되었다.” 由此觀之, 今人於詩, 無積久之功, 이런 내용으로 지금을 보면 지금 사람들은 시에 대해 오래도록 쌓아온 공 없이 而欲自名家, 豈非可笑. 스스로 명가가 되려 하니 어찌 가소롭지 않겠는가. 인용 작가 이력 및 작품 목차
9. 葉夢得曰 詩本觸物寓興 吟詠性情 而世多役於組織雕鏤 故言語雖工 淡然無味 與人意了不相關 此言是
8. 王沂曰 詩至唐 古調亡矣 然有唐調猶足被管絃 宋人主理不主調 于是唐調亦亡 黃陳詩法杜甫號大家 其調艱澁 不見香色流動 如入神廟 坐土木骸 卽冠服與人等 謂之人可乎 又曰 宋人主理 作理語敎人 人不復知詩矣 此言似當深省
7. 嚴羽曰 禪道惟在妙悟 詩道亦在妙悟 惟悟乃爲本色 然悟有淺深 有分限有透徹之悟 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漢魏尚矣 謝靈運至盛唐諸公 透徹之悟也 他雖有悟者 皆非第一義也 又詩評曰 孟襄陽學力 下韓退之遠甚 而其詩獨出其上者 一味妙悟而已 以此觀之 學力固難而妙悟尤難
6. 시의 표현법은 배울 수 있지만 정신은 배울 수 없다 詩法源流曰: “詩者原於德性, 發於才情, 心聲不同, 有如其面. 故法度可學而神意不可學.” 此言是. 해석 詩法源流曰: “詩者原於德性, 發於才情, 시법의 원류에서 말했다. “시라는 것은 덕성에 근원하고서 재주와 정에서 발산하니, 心聲不同, 有如其面. 마음과 발성이 같지 않더라도 표현된 시엔 같음이 있기 때문에 故法度可學而神意不可學.” 법도는 배울 수 있더라도 정신과 뜻은 배울 수가 없는 것이다.” 此言是. 이 말이 옳다. 인용 작가 이력 및 작품 목차
5. 王世貞言西京建安 似非琢磨可到 要在專習凝領之久 神與境會 忽然而來 渾然而就 無岐級可尋 無色聲可指 余謂非獨西京建安 凡詩文皆然 若不如此 則未可謂至者也
4. 唐人作詩 取材於文選 故子美之詩 多用選語 其曰 早從文選理者是也 至於李白無敵之才不群之思 宜自出機杼 似無藉於前作 而今見古詩類苑及玉臺新詠 其樂府題目 率皆效之 意語亦多有相襲者
3. 西京之文 至武帝時盛矣 司馬相如以詞賦 子長以史才 董仲舒以儒學著名 而至于詩則讓于蘇李 夫陵李廣之孫 武蘇建之子 俱出將家而能爲五言詩之祖 偉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