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劉安 (869)
건빵이랑 놀자
12. 暴骸盈場 乃以決勝 此用兵之下也 今夫天下皆知事治其末 而莫知務脩其本 釋其根 而樹其枝也 夫兵之所以佐勝者衆 而所以必勝者寡 甲堅兵利 車固馬良 畜積給足 士卒殷軫 此軍之大資也 而勝亡焉 明於星辰日月之運 刑德奇賌之數 背鄕左右之便 此戰之助也 而全亡焉 良將之所以必勝者 恒有不原之智 不道之道 難以衆同也 夫論除謹 動靜時 吏卒辨 兵甲治 正行伍 連什伯 明鼓旗 此尉之官也
11. 兵有三詆 治國家 理境內 行仁義 布德惠 立正法 塞邪隧 羣臣親附 百姓和輯 上下一心 君臣同力 諸侯服其威 而四方懷其德 脩政廟堂之上 而折衝千里之外 拱揖指撝 而天下嚮應 此用兵之上也 地廣民衆 主賢將忠 國富兵强 約束信 號令明 兩軍相當 鼓錞相望 未至兵交接刃 而敵人奔亡 此用兵之次也 知土地之宜 習險隘之利 明奇正之變 察行陳解續之數 維枹綰而鼓之 白刃合 流矢接 涉血屬腸 輿死扶傷 流血千里
10. 大國必朝 小城必下 因民之欲 乘民之力 而爲之去殘除賊也 故同利相死 同情相成 同欲相助 順道而動 天下爲嚮 因民而慮 天下爲鬪 獵者逐禽 車馳人趍 各盡其力 無刑罰之威 而相爲斥闉要遮者 同所利也 同舟而濟於江 卒遇風波 百族之子 捷捽招杼船 若左右手 不以相德 其憂同也 故明王之用兵也 爲天下除害 而與萬民共享其利 民之爲用 猶子之爲父 弟之爲兄 威之所加 若崩山決塘 敵孰當 故善用兵者 用其自爲用也 不能用兵者 用其爲己用也 用其自爲用 則天下莫不可用也 用其爲己用 所得者鮮矣
9. 下至介鱗 上及毛羽 條脩葉貫 萬物百族 由本至末 莫不有序 是故入小而不偪 處大而不窕 浸乎金石 潤乎草木 宇中六合振毫之末 莫不順比 道之浸洽 滒淖纖微 無所不在 是以勝權多也 夫射儀度不得 則格的不中 驥一節不用 而千里不至 夫戰而不勝者 非鼓之日也 素行無刑久矣 故得道之兵 車不發軔 騎不被鞍 鼓不振塵 旗不解卷 甲不離矢 刃不嘗血 朝不易位 賈不去肆 農不離野 招義而責之
8. 五兵不厲 天下莫之敢當 建鼓不出庫 諸侯莫不慴릉沮膽其處 故廟戰者帝 神化者王 所謂廟戰者法天道也 神化者法四時也 脩政於境內 而遠方慕其德 制勝於未戰 而諸侯服其威 內政治也 古得道者 靜而法天地 動而順日月 喜怒而合四時 叫呼而比雷霆 音氣不戾八風 詘伸不獲五度
7. 夫圓者天也 方者地也 天圓而無端 故不可得而觀 地方而無垠 故莫能窺其門 天化育而無形象 地生長而無計量 渾渾沈沈 孰知其藏 凡物有朕 唯道無朕 所以無朕者 以其無常形勢也 輪轉而無窮 象日月之運行 若春秋有代謝 若日月有晝夜 終而復始 明而復晦 莫能得其紀 制刑而無刑 故功可成 物物而不物 故勝而不屈 刑兵之極也 至於無刑 可謂極之矣 是故大兵無創 與鬼神通
6. 晩世之兵 君雖無道 莫不設渠塹 傅堞而守 攻者非以禁暴除害也 欲以侵地廣壤也 是故至於伏尸流血 相支以日 而覇王之功 不世出者 自爲之故也 夫爲地戰者 不能成其王 爲身戰者 不能立其功 擧事以爲人者 衆助之 擧事以自爲者 衆去之 衆之所助 雖弱必强 衆之所去 雖大必亡 兵失道而弱 得道而强 將失道而拙 得道而工 國得道而存 失道而亡 所謂道者 體圓而法方 背陰而抱陽 左柔而右剛 履幽而戴明 變化無常 得一之原 以應無方 是謂神明
5. 剋其國 不及其民 廢其君 而易其政 尊其秀士 而顯其賢良 振其孤寡 恤其貧窮 出其囹圄 賞其有功 百姓開門而待之 淅米而儲之 唯恐其不來也 此湯武之所以致王 而齊桓晉文之所以成覇也 故君爲無道 民之思兵也 若旱而望雨 渴而求飮 夫有誰與交兵接刃乎 故義兵之至也 至於不戰而止
4. 故覇王之兵 以論慮之 以策圖之 以義扶之 非以亡存也 將以存亡也 故聞敵國之君 有加虐於民者 則擧兵而臨其境 責之以不義 刺之以過行 兵至其郊 乃令軍師曰 毋伐樹木 毋抉墳墓 毋爇五穀 毋焚積聚 毋捕民虜 毋收六畜 乃發號施令曰 某國之君 傲天侮鬼 決獄不辜 殺戮無罪 此天之所以誅 民之所以仇也 兵之來也 以廢不義 而復有德也 有逆天之道 帥民之賊者 身死族滅 以家聽者 祿以家 以里聽者 賞以里 以鄕聽者 封以鄕 以縣聽者 侯以縣
3. 殺無罪之民 而養無義之君 害莫大焉 殫天下之財 而贍一人之欲 禍莫深焉 使夏桀殷紂 有害於民 而立被其患 不至於爲炮烙 晉厲宋康 行一不義 而身死國亡 不至於侵奪爲暴 此四君者 皆有小過而無之討也 故至於攘天下 害百姓 肆一人之邪 而長海內之禍 此大論之所不取也 所爲立君者 以禁暴討亂也 今乘萬民之力 而反爲殘賊 是爲虎傅翼 曷爲弗除 夫畜池魚者 必去猵獺 養禽獸者 必去豺狼 又況治人乎
2. 兵之所由來者遠矣 黃帝嘗與炎帝戰矣 顓頊嘗與共工爭矣 故黃帝戰於涿鹿之野 堯戰於丹水之浦 舜伐有苗 啓攻有扈 自五帝而弗能偃也 又況衰世乎 夫兵者所以禁暴討亂也 炎帝爲火災 故黃帝擒之 共工爲水害 故顓頊誅之 敎之以道 導之以德 而不聽 則臨之以威武 臨之以威武 而不從 則制之以兵革 故聖人之用兵也 若櫛髮耨苗 所去者少 而所利者多
1. 古之用兵者 非利土壤之廣 而貪金玉之略 將以存亡繼絶 平天下之亂 而除萬民之害也 凡有血氣之蟲 含牙戴角 前瓜後距 有角者觸 有齒者噬 有毒者螫 有蹏者趹 喜而相戱 怒而相害 天之性也 人有衣食之情 而物弗能足也 故群居雜處 分不均 求不贍則爭 爭則强脅弱 而勇侵怯 人無筋骨之强 爪牙之利 故割革而爲甲 爍鐵而爲刃 貪昧饕餮之人 殘賊天下 萬人搔動 莫寧其所 有聖人勃然而起 乃討强暴 平亂世 夷險除穢 以濁爲淸 以危爲寧 故不得不中絶
14. 전언훈(詮言訓) 1. 洞同天地 渾沌爲樸 未造而成物 謂之太一 同出於一 所爲各異 有鳥有魚有獸 謂之分物 方以類別 物以羣分 性命不同 皆形於有 隔而不通 分而爲萬物 莫能及宗 故動而謂之生 死而謂之窮 皆爲物矣 非不物而物物者也 物物者亡乎萬物之中 稽古太初 人生於無 形於有 有形而制於物 能反其所生 若未有形 謂之眞人 眞人者未始分於太一者也 聖人不爲名尸 不爲謀府 不爲事任 不爲智主 藏無形 行無迹 遊無朕 不爲福先 不爲禍始 保於虛無 動於不得已 2. 欲福者或爲禍 欲利者或離害 故無爲而寧者 失其所以寧則危 無事而治者 失其所以治則亂 星列於天而明 故人指之 義列於德而見 故人視之 人之所指 動則有章 人之所視 行則有迹 動有章則詞 行有迹則義 故聖人揜明於不形 藏迹於無爲 王子慶忌死於劒 羿死於桃棓 子路葅於衛 蘇秦死於口 人莫不貴其所有 而賤其所短 然而皆溺其..
34. 龜三千歲 浮游不過三日 以浮游而爲龜憂養生之具 人必笑之矣 故不憂天下之亂 而樂其身之治者 可與言道矣 君子爲善 不能使福必來 不爲非 而不能使禍無至福之至也 非其所求 故不伐其功 禍之來也 非其所生 故不悔其行 內修極 而橫禍至者 皆天也 非人也 故中心常恬漠 累積其德 狗吠而不驚 自信其情 故知道者不惑 知命者不憂 萬乘之主 卒葬其骸於曠野之中 祀其鬼神於明堂之上 神貴於形也 故神制則形從 形勝則神窮 聰明雖用 必反諸神 謂之太沖
33. 聖人常後而不先 常應而不唱 不進而求 不退而讓 隨時三年 時去我先 去時三年 時在我後 無去無就 中立其所 天道無親 唯德是與 有道者不失時與人 無道者失於時而取人 直己而待命 時之去 不可迎而反也 要遮而求合 時之去 不可追而援也 故不曰我無以爲 而天下遠 不曰我不欲 而天下不至 古之存己者 樂德而忘賤 故名不動志 樂道而忘貧 故利不動心 名利充天下 不足以慨志 故廉而能樂 靜而能澹 故其身治者 可與言道矣 自身以上 至於荒芒 亦遠矣 自死而天地無窮 亦滔矣 以數雜之壽 憂天下之亂 猶憂河水之少 泣而益之也
32. 陰陽之始 皆調適相似 日長其類 以浸相遠 或熱焦沙 或寒凝水 故聖人謹愼其所積 水出於山 而入於海 稼生於野 而藏於廩 見所始 則知終矣 席之先雚蕈 樽之上玄酒 俎之先生魚 豆之先泰羹 此皆不快於耳目 不適於口腹 而先王貴之 先本而後末 聖人之接物 千變萬軫 必有不化而應化者 夫寒之與煖相反 大寒地坼水凝 火弗爲衰其暑 大熱鑠石流金 火弗爲益其烈 寒暑之變 無損益於己 質有之也
31. 軍多令則亂 酒多約則辯 亂則降北 辯則相賊 故始於都者 常大於鄙 始於樂者 常大於悲 其作始簡者 其終本必調 今有美酒嘉肴 以相饗 卑體婉辭 以接之 欲以合歡 爭盈爵之間 反生鬪 鬪以相傷 三族結怨 反其所憎 此酒之敗也 詩之失僻 樂之失刺 禮之失責 徵音非無羽聲也 羽音非無徵聲也 五音莫不有聲 而以徵羽定名者 以勝者也 故仁義智勇 聖人之所備有也 然而皆立一名者 言其大者也 陽氣起於東北 盡於西南 陰氣起於西南 盡於東北
30. 患解憂除 然後食甘寢寧 居安游樂 由是觀之 生有以樂也 死有以哀也 今務益性之所不能樂 而以害性之所以樂 故雖富有天下 貴爲天子 而不免爲哀之人 凡人之性 樂恬而憎憫 樂佚而憎勞 心常無欲 可謂恬矣 形常無事 可謂佚矣 遊心於恬 舍形於放佚 以俟天命 自樂於內 無急於外 雖天下之大 不足以易其一槩 日月廋 而無漑於志 故雖賤如貴 雖貧如富 大道無形 大仁無親 大辯無聲 大廉不嗛 大勇不矜 五者無棄 而幾向方矣
29. 員之中規 方之中矩 行成獸 止成文 可以將少 而不可以將衆 蓼菜成行 甁甌有堤 量粟而舂 數米而炊 可以治家 而不可以治國 滌杯而食 洗爵而飮 浣而後饋 可以養家老 而不可以饗三軍 非易不可以治大 非簡不可以合衆 大樂必易 大禮必簡 易故能天 簡故能地 大樂無怨 大禮不責 四海之內 莫不繫統 故能帝也 心有憂者 筐牀席 弗能安也 菰飯犓牛 弗能甘也 琴瑟鳴竽 弗能樂也
28. 兩人相鬪 一羸在側 助一人則勝 救一人則免 鬪者雖强 必制一羸 非以勇也 以不鬪也 由此觀之 後之制先 靜之勝躁數也 倍道棄數 以求苟遇 變常易故 以知要道 過則自非 中則以爲候 闇行繆改 終身不寤 此之謂狂 有禍則詘 有福則籯 有過則悔 有功則矜 遂不知反 此謂狂人
27. 不能祝者 不可以爲祝 無害於爲尸 不能御者 不可以爲僕 無害於爲佐 故位愈尊 而身愈佚 身愈大 而事愈少 譬如張琴 小絃雖急 大絃必緩 無爲者道之體也 執後者道之容也 無爲制有爲術也 執後之制先數也 放於術則强 審於數則寧 今與人卞氏之璧 未受者先也 求而致之 雖怨不逆者後也 三人同舍 二人相爭 爭者各自以爲直 不能相聽 一人雖愚 必從旁而決之 非以智也 不爭也
26. 舜彈五絃之琴 而歌南風之詩 以治天下 周公殽臑不收於前 鍾鼓不解於縣 以輔成王 而海內平 匹夫百畝一守 不遑啓處 無所移之也 以一人兼聽天下 日有餘 而治不足 使人爲之也 處尊位者如尸 守官者如祝宰 尸雖能剝狗燒彘 弗爲也 弗能無虧 俎豆之列次 黍稷之先後 雖知弗敎也 弗能無害也
25. 駎者不貪最先 不恐獨後 緩急調乎手 御心調乎馬 雖不能必先哉 馬力必盡矣 何則先在於數 而不在於欲也 是故滅欲則數勝 棄智則道立矣 賈多端則貧 工多技則窮 心不一也 故木之大者 害其條 水之大者 害其深 有智而無術 雖鑽之不通 有百技 而無一道 雖得之 弗能守 故詩曰 淑人君子 其儀一也 其儀一也 心如結也 君子其結於一乎
24. 升降揖讓 趨翔周遊 不得已而爲也 非性所有於身 情無符檢 行所不得已之事 而不解構耳 豈加故爲哉 故不得已而歌者 不事爲悲 不得已而舞者 不矜爲麗 歌舞而不事爲悲麗者 皆無有根心者 博者不欲牟 不恐不勝 平心定意 捉得其齊 行由其理 雖不必勝 得籌必多 何則勝在於數 不在於欲
23. 人主好仁 則無功者賞 有罪者釋 好刑則有功者廢 無罪者誅 及無好者 誅而無怨 施而不德 放準循繩 身無與事 若天若地 何不覆載 故合而舍之者君也 制而誅之者法也 民已受誅 怨無所滅 謂之道 道勝則人無事矣 聖人無屈奇之服 無瑰異之行 服不視 行不觀 言不議 通而不華 窮而不懾 榮而不顯 隱而不窮 異而不見怪 容而與衆同 無以名之 此之謂大通
22. 利則爲害始 福則爲禍先 唯不求利者 爲無害 唯不求福者 爲無禍 侯而求覇者 必失其侯 覇而求王者 必喪其覇 故國以全爲常 覇王其寄也 身以生爲常 富貴其寄也 能不以天下傷其國 而不以國害其身者 焉可以託天下也 不知道者 釋其所已有 而求其所未得也 苦心愁慮 以行曲 故福至則喜 禍至則怖 神勞於謀 智遽於事 禍福萌生 終身不悔己之所生 乃反愁人 不喜則憂 中未嘗平 持無所監 謂之狂生
21. 至德道者 若丘山 塊然部動 行者以爲期也 直己而足物 不爲人贛 用之者 亦不受其德 故寧而能久 天地無予也 故無奪也 日月無德也 故無怨也 喜得者 必多怨 喜予者 必喜奪 唯滅迹於無爲 而隨天地自然者 唯能勝理 而爲受名 名興則道行 道行則人無位矣 故譽生則毁隨之 善見則怨從之
20. 鼓不滅於聲 故能有聲 鏡不沒於形 故能有形 金石有聲 不叩弗鳴 管簫有音 弗吹無聲 聖人內藏 不爲物先倡 事來而制 物至而應 飾其外者 傷其內 扶其情者 害其神 見其文者 蔽其質 無須臾忘爲質者 必困於性 百步之中 不忘其容者 必累其形 故羽翼美者傷骨骸 枝葉美者害根莖 能兩美者 天下無之也 天有明 不憂民之晦也 百姓穿戶鑿牖 自取照焉 地有財 不憂民之貧也 百姓伐木芟草 自取富焉
19. 三代之所道者因也 故禹決江河 因水也 后稷播種樹穀 因地也 湯武平暴亂 因時也 故天下可得 而不可取也 覇王可受 而不可求也 在智則人與之訟 在力卽人與之爭 未有使人無智者也 有使人不能用其智於己者也 未有使人無力者也 有使人不能施其力於己者也 此兩者常在久見 故君賢不見 則諸侯不備 不肖不見 則百姓不怨 百姓不怨 則民用可得 諸侯弗備 則天下之時可承 事所與衆同也 功所與時成也 聖人無焉 故老子曰 虎無所措其爪 兕無所措其角 蓋謂此也
18. 此四者 耳目鼻口 不知所就去 心爲之制 各得其所 由是觀之 欲之不可勝明矣 凡治身養性 節寢處 適飮食 和喜怒 便動靜 使在己者得 而邪氣因而不生 豈若憂瘕疵之興 痤疽之發 而豫備之哉 夫函牛之鼎沸 而蠅蚋弗敢入 崑山之玉瑱 而塵垢弗能汚也 聖人無去之心 而心無醜 無取之美 而美不失 故祭祀思親 不求福 饗賓脩敬 不思德 唯弗求者能有之 處尊位者 以有公道 而無私說 故稱尊焉 不稱賢也 有大地者 以有常術 而無鈐謀 故稱平焉 不稱智也 內無暴事以離怨於百姓 外無賢行以見忌於諸侯 上下之禮襲而不離 而爲論者莫然不見所觀焉 此所謂藏無形者 非藏無形 孰能形
17. 聖人勝心 衆人勝欲 君子行正氣 小人行邪氣 內便於性 外合於義 循理而動 不繫於物者 正氣也 重於滋味 淫於聲色 發於喜怒 不顧後患者 邪氣也 邪與正相傷 欲與性相害 不可兩立 一置一廢 故聖人損欲 而從事於性 目好色 耳好聲 口好味 接而說之 不知利害 嗜慾也 食之不寧於體 聽之不合於道 視之不便於性 三官交爭 以義爲制者心也 割痤疽 非不痛也 飮毒藥 非不苦也 然而爲之者 便於身也 渴而飮水 非不快也 饑而大飱 非不贍也 然而弗爲者 害於性也
16. 君好智 則倍時而任己 棄數而用慮 天下之物博而智淺 以淺贍博 未有能者也 獨任其智 失必多矣 故好智窮術也 好勇則輕敵而簡備 自偩而辭助 一人之力 以禦强敵 不杖衆多 而專用身才 必不堪也 故好勇危術也 好與則無定分 上之分不定 則下之望無止 若多賦斂 實府庫 則與民爲讐 少取多與 數未之有也 故好與來怨之道也 仁智勇力 人之美才也 而莫足膩治天下 由此觀之 賢能之不足任也 而道術之可脩明矣
15. 民有道所同道 有法所同守 爲義之不能相固 威之不能相必也 故立君以一民 君執一則治 無常則亂 君道者非所以爲也 所以無爲也 何謂無爲 智者不以位爲事 勇者不以位爲暴 仁者不以位爲惠 可謂無爲矣 夫無爲則得於一也 一也者萬物之本也 無敵之道也 凡人之性 少則猖狂 壯則暴强 老則好利 一身之身 旣數變矣 又況君數易法 國數易君 人以其位 通其好憎 下之徑衢 不可勝理 故君失一 則亂甚於無君之時 故詩曰 不愆不忘 率由舊章 此之謂也
14. 君子脩行 而使善無名 布施而使仁無章 故士行善 而不知善之所由來 民贍利 而不知利之所由出 故無爲而自治 善有章 則士爭名 利有本 則民爭功 二爭者生 雖有賢者 弗能治 故聖人揜跡於爲善 而息名於爲仁也 外交而爲援 事大而爲安 不若內治而待時 凡事人者 非以寶幣 必以卑辭 事以玉帛 則貨殫而欲不饜 卑體婉辭 則諭說而交不結 約束誓盟 則約定而反無日 雖割國之錙錘以事人 而無自恃之道 不足以爲全 若誠外釋交之策 而愼脩其境內之事 盡其地力 以多其積 厲其民死 以牢其城 上下一心 君臣同志 與之守社稷 斅死而民弗離 則爲名者不伐無罪 而爲利者不攻難勝 此必全之道也
13. 公孫龍粲於辭而貿名 鄧析巧辯而亂法 蘇秦善說而亡國 由其道 則善無章 脩其理 則巧無名 故以巧鬪力者 始於陽 常卒於陰 以慧治國者 始於治 常卒於亂 使水流下 孰弗能治 激而上之 非巧不能 故文勝則質揜 邪巧則正塞也 德可以自脩 而不可以使人暴 道可以自治 而不可以使人亂 難有聖賢之寶 不遇暴亂之世 可以全身 而未可以覇王也 湯武之王也 遇桀紂之暴也 桀紂非以湯武之賢暴也 湯武遭桀紂之暴而王也 故雖賢王 必待遇 遇者能遭於時而得之也 非智能所求而成也
12. 欲見譽於爲善 而立名於爲質 則治不脩故 而事不須時 治不脩故則多責 事不須時則無功 責多功鮮 無以塞之 則妄發而邀當 妄爲而要中 功之成也 不足以更責 事之敗也 不足以弊身 故重爲善 若重爲非 而幾於道矣 天下非無信士也 臨貨分財 必探籌而定分 以爲有心者之於平不若無心者也 天下非無廉士也 然而守重寶者 必關戶而全封 以爲有欲者之於廉 不若無欲者也 人擧其疵則怨人 鑑見其醜 則善鑑 人能接物 而不與己焉 則免於累矣
11. 有智而無爲 與無智者同道 有能而無事 與無能者同德 其智也 告之者至 然後覺其動也 使之者至 然後覺其爲也 有智若無智 有能若無能 道理爲正也 故功蓋天下 不施其美 澤及後世 不有其名 道理通 而人爲滅也 名與道不兩明 人受名 則道不用 道勝人 則名息矣 道與人競長 章人者 息道者也 人章道息 則危不遠矣 故世有盛名 則衰之日至矣 欲尸名者 必爲善 欲爲善者 必生事 事生則釋公而就私 貨數而任己
10. 故處衆枉之中 不失其直 天下皆流 獨不離其壇域 故不爲善 不避醜 遵天之道 不爲始 不專己 循天之理 不豫謀 不棄時 與天爲期 不求得 不辭福 從天之則 不求所無 不失所得 內無旁禍 外無旁福 禍福不生 安有人賊 爲善則觀 爲不善則議 觀則生貴 議則生患 故道術不可以進而求名 而可以退而脩身 不可以得利 而可以離害 故聖人不以行求名 不以智見譽 法循自然 己無所與 慮不勝數 行不勝德 事不勝道 爲者有不成 求者有不得 人有窮 而道無不通 與道爭則凶 故詩曰 弗識弗知 順帝之則
9. 故治未固於不亂 而事爲治者必危 行未固於無非 而急求名者必剉也 福莫大無禍 利莫美不喪 動之爲物 不損則益 不成則毁 不利則病 皆險也 道之者危 故秦勝乎戎 而敗乎殽 楚勝乎諸夏 而敗乎栢莒 故道不可以勸而就利者 而可以寧避害者 故常無禍 不常有福 常無罪 不常有功 聖人無思盧 無設儲 來者弗迎 去者弗將 人雖東西南北 獨立中央
8. 聖人不爲可非之行 不憎人之非己也 修足譽之德 不求人之譽己也 不能使禍不至 信己之不迎也 不能使福必來 信己之不攘也 禍之至也 非其求所至 故窮而不憂 福之至也 非其求所成 故通而弗矜 知禍福之至不在於己也 故閑居而樂 無爲而治 聖人守其所以有 不求其所未得 求其所未得 則所有者亡矣 脩其所有 則所欲者至 故用兵者 先爲不可勝 以待敵之可勝也 治國者 先爲不可奪 以待敵之可奪也 舜修之歷山 而海內從化 文王修之岐周 而天下移風 使舜趨天下之利 而忘脩己之道 身猶弗能保 何尺地之有
7. 故得道以御者 身雖無能 必使能者爲己用 不得其道 伎藝雖多 未有益也 方船濟乎江 有虛舟從一方來 觸而覆之 雖有忮心 必無怨色 有一人在其中 一謂張之 一謂歙之 再三呼而不應 必以醜聲隨其後 向不怒而今怒 向虛而今實也 人能虛己 以遊於世 孰能訾之 釋道而任智者必危 棄數而用才者 必困 有以欲多而亡者 未有以無欲而危者也 有以欲治而亂者 未有以守常而失者也 故智不足免患 愚不足以至於失寧 守其分 循其理 失之不憂 得之不喜 故成者非所爲也 得者非所求也 入者有受而無取 出者有授而無予 因春而生 因秋而殺 所生者弗德 所殺者非怨 則幾於道也
6. 善游者 不學刺舟 而便用之 勁筋者 不學騎馬 而便居之 輕天下者 身不累於物 故能處之 泰王亶父處邠 狄人攻之 事之以皮幣珠玉而不聽 乃謝耆老 而徙岐周 百姓携幼扶老而從之 遂成國焉 推此意 四世而有天下 不亦宜乎 無以天下爲者 必能治天下者 霜雪雨露 生殺萬物 天無爲焉 猶之貴天也 厭文搔法 治官理民者 有司也 君無事焉 猶尊君也 辟地墾草者后稷也 決河濬江者禹也 聽獄制中者皐陶也 有聖名者堯也
5. 平者道之素也 虛者道之舍也 能有天下者 必不失其國 能有其國者 必不喪其家 能治其家者 必不遺其身 能脩其身者 必不忘其心 能原其心者 必不虧其性 能全其性者 必不惑於道 故廣成子曰 愼守而內 周閉而外 多知爲敗 毋視毋聽 抱神以靜 形將自正 不得之己 而能知彼者 未之有也 故易曰 括囊 無咎無譽 能成覇王者 必得勝者也 能勝敵者 必强者也 能强者 必用人力者也 能用人力者 必得人心也 能得人心者 必自得者也 能自得者 必柔弱也 强勝不若己者 至於與同則格 柔勝出於己者 其力不可度 故能以衆不勝成大勝者 唯聖人能之
4. 不惑禍福 則動靜循理 不妄喜怒 則賞罰不阿 不貪無用 則不以欲害性 欲不過節 則養性知足 凡此四者 弗求於外 弗假於人 反己得矣 天下不可以智爲也 不可以慧識也 不可以事治也 不可以仁附也 不可以强勝也 五者皆人才也 德不盛 不能成一焉 德立則五無殆 五見則德無位矣 故得道則愚者有餘 失道則智者不足 度水而無游數 雖强必沈 有游數 雖羸必遂 又況託於舟航之上乎 爲治之本 務在於安民 安民之本 在於足用 足用之本 在於勿奪時 勿奪時之本 在於省事 省事之本 在於節欲 節欲之本 在於反性 反性之本 在於去載 去載則虛 虛則平
3. 自信者不可以誹譽遷也 知足者 不可以勢利誘也 故通性之情者 不務性之所無以爲 通命之情者 不憂命之所無奈何 通於道者 物莫不足滑其調 詹何曰 未嘗聞身治而國亂者也 未嘗聞身亂而國治者也 矩不正 不可以爲方 規不正 不可以爲員 身者事之規矩也 未聞枉己而能正人者也 原天命 治心術 理好憎 適情性 則治道通矣 原天命 則不惑禍福 治心術 則不妄喜怒 理好憎 則不貪無用 適情性 則欲不過節
2. 欲福者或爲禍 欲利者或離害 故無爲而寧者 失其所以寧則危 無事而治者 失其所以治則亂 星列於天而明 故人指之 義列於德而見 故人視之 人之所指 動則有章 人之所視 行則有迹 動有章則詞 行有迹則義 故聖人揜明於不形 藏迹於無爲 王子慶忌死於劒 羿死於桃棓 子路葅於衛 蘇秦死於口 人莫不貴其所有 而賤其所短 然而皆溺其所貴 而極其所賤 所貴者有形 所賤者無朕也 故虎豹之彊來射 蝯貁之捷來措 人能貴所賤 賤其所貴 可與言至論矣
1. 洞同天地 渾沌爲樸 未造而成物 謂之太一 同出於一 所爲各異 有鳥有魚有獸 謂之分物 方以類別 物以羣分 性命不同 皆形於有 隔而不通 分而爲萬物 莫能及宗 故動而謂之生 死而謂之窮 皆爲物矣 非不物而物物者也 物物者亡乎萬物之中 稽古太初 人生於無 形於有 有形而制於物 能反其所生 若未有形 謂之眞人 眞人者未始分於太一者也 聖人不爲名尸 不爲謀府 不爲事任 不爲智主 藏無形 行無迹 遊無朕 不爲福先 不爲禍始 保於虛無 動於不得已
13. 범론훈(氾論訓) 1. 古者有鍪而綣領 以王天下者矣 其德生而不辱 予而不奪 天下不非其服 同懷其德 當此之時 陰陽和平 風雨時節 萬物蕃息 烏鵲之巢 可俯而探也 禽獸可羈而從也 豈必襃衣博帶 句襟委章甫哉 古者民澤處復穴 冬日則不勝霜雪霧露 夏日則不勝暑熱蝱虻 聖人乃作爲之築土構木 以爲宮室 上棟下宇 以蔽風雨 以避寒暑 而百姓安之 伯余之初作衣也 緂麻索縷 手經指掛 其成猶網羅 後世爲之機杼勝複 以便其用 而民得以揜形御寒 2. 古者剡耜而耕 摩蜄而耨 木鉤而樵 抱甀而汲 民勞而利薄 後世爲之耒耜耦鋤 斧柯而樵 桔皐而汲 民逸而利多焉 古者大川名谷 衝絶道路 不通往來也 乃爲窬木方版 以爲舟航 故地勢有無 得相委輸 乃爲靻蹻而超千里 肩荷負儋之勤也 而作爲之揉輪建輿 駕馬服牛 民以致遠而不勞 爲鷙禽猛獸之害傷人 而無以禁御也 而作爲之鑄金鍛鐵 以爲兵刃 猛獸不能爲害 故民迫..
51. 及至夫彊之弱 弱之彊 危之安 存之亡也 非聖人孰能觀之 大小尊卑 未足以論也 唯道之在者爲貴 何以明之 天子處於郊亭 則九卿趨 大夫走 坐者伏 倚者齊 當此之時 明堂太廟 懸冠解劒 緩帶而寢 非郊亭大 而廟堂狹小也 至尊居至也 天道之貴也 非特天子之爲尊也 所在而衆仰之 夫蟄蟲鵲巢 皆嚮天一者 至和在焉爾 帝者誠能包裹 道合至和 則禽獸草木 莫不被其澤矣 而況兆民乎
50. 其子聽父之計 竊而藏之 若公知其盜也 逐而去之 其父不自非也 而反得其計 知爲出藏財 而不知藏財所以出也 爲論如此 豈不勃哉 今夫僦載者 救一車之任 極一牛之力 爲軸之折也 有加轅軸其上以爲造 不知軸轅之趣軸折也 楚王之佩玦而逐菟 爲走而破其玦也 因珮兩玦 以爲之豫 兩玦相觸 破乃逾疾 亂國之治 有似於此 夫鴟目大 而시不若鼠 趼足衆 而走不若蛇 物固有大不若小 衆不若少者
49. 羿除天下之害 而死爲宗布 此鬼神之所以立 北楚有任俠者 其子孫數諫而止之 不聽也 縣有賊 大搜其廬 事果發覺 夜驚而走 追道及之 其所施德者 皆爲之戰 得免而遂反 語其子曰 汝數止吾爲俠 今有難 果賴而免身 而諫我不可用也 知所以免於難 而不知所以無難 論事如此 豈不惑哉 宋人有嫁子者 告其子曰 嫁未必成也 有如出 不可不私藏 私藏而富 其於以復嫁易
48. 今世之祭井竈門戶箕簫臼杵者 非以其神爲能饗之也 恃賴其德 煩苦之無已也 是故以時見其德 所以不忘其功也 觸石而出 膚寸而合 不崇朝而雨天下者 唯太山 赤地三年 而不絶流 澤及百里 而潤草木者 唯江河也 是以天子秩而祭之 故馬免人於難者 其死也葬之 牛其死也 葬以大車爲薦 牛馬有功 猶不可忘 又況人乎 此聖人所以重仁襲恩 故炎帝爲火 而死爲竈 禹勞天下 而死爲社 后稷作稼穡 而死爲稷
47. 裘不可以藏者 非能其締錦曼帛 溫煖於身也 世以爲裘者 難得貴賈之物也 而可傳於後世 無益於死者 而足以養生 故因其資 以讋之 相戱以刃 太祖軵其肘者 夫以刃相戱 必爲過失 過失相傷 其患必大 無涉血之仇爭忿鬪 而以小事自內於刑戮 愚者所不知忌也 故因太祖 以累其心 枕戶橉而臥 鬼神履其首者 使鬼神能玄化 則不待戶牖之行 若循虛而出入 則亦無能履也 夫戶牖者風氣之所從往來 而風氣者陰陽相捔者也 離者必病 故託鬼神 以伸誡之也 凡此之屬 皆不可勝著於書策竹帛 而藏於官府者也 故以禨祥明之 爲愚者之不知其害 乃借鬼神之威 以聲其敎 所由來者遠矣 而愚者以爲禨祥 而狼者以爲非 唯有道者能通其志
46. 天下之怪物 聖人之所獨見 利害之反覆 知者之所獨明達也 同異嫌疑者 世俗之所眩惑也 夫見不可布於海內 聞不可明於百姓 是故因鬼神禨祥 而爲之立禁 總形推類 而爲之變象 何以知其然也 世俗言曰 饗大高者 而彘爲上牲 葬死人者 裘不可以藏 相戱以刃者 太祖軵其肘 枕戶橉而臥者 鬼神蹠其首 此皆不著於法令 而聖人之所不口傳也 夫饗大高 而彘爲上牲者 非彘能賢於野獸麋鹿也 而神明獨饗之何也 以爲彘者 家人所常畜 而易得之物也 故因其便 以尊之
45. 夫雌雄相接 陰陽相薄 羽者爲雛?? 毛者爲駒犢 柔者爲皮肉 堅者爲齒角 人弗怪也 水生蠬蜄 山生金玉 人弗怪也 老槐生火 久血爲燐 人弗怪也 山出嘄陽 水生罔象 木生畢方 井生墳羊 人怪之 聞見鮮 而識物淺也
44. 今夫霤水足以溢壺榼 而江河不能實漏巵 故人心猶是也 自當以道術度量 則食充虛 衣御寒 足以養七尺之形矣 若無道術度量 而以自儉約 則萬乘之勢 不足以爲尊 天下之富 不足以爲樂矣 孫叔敖三去令尹 而無憂色 爵祿不能累也 荊佽非兩蛟夾繞其船 而志不動 怪物不能驚也 聖人心平志易 精神內守 物莫足以惑之 夫醉者俛入城門 以爲七尺之閨也 超江淮 以爲尋常之溝也 酒濁其神也 怯者夜見立表 以爲鬼也 見寢石 以爲虎也 懼揜其氣也 又況無天地之怪物乎
43. 楚人有乘船而遇大風者 波至而自投於水 非不貪生而畏死也 惑於恐死 而反忘生也 故人之嗜慾 亦猶此也 齊人有盜金者 當市繁之時至 掇而走 勒問其故曰 而盜金於市中何也 對曰 吾不見人 徒見金耳 志所欲 則忘其爲矣 是故聖人審動靜之變 而適受與之度 理好憎之情 和喜怒之節 夫動靜得 則患弗過也 受與適 則罪弗累也 好憎理 則憂弗近也 喜怒節 則怨弗犯也 故達道之人 不苟得 不讓福 其有弗棄 非其有弗索 常滿而不溢 恒虛而易足
42. 夫法令者綱其姦邪 勒率隨其蹤跡 無愚夫憃婦 皆知爲姦之無脫也 犯禁之不得免也 然而不材子不勝其欲 蒙死亡之罪 而被刑戮之羞 然而立秋之後 司寇之徒 繼踵於門 而死市之人 血流於路 何則惑於財利之得 而蔽於死亡之患也 夫今陳卒設兵 兩軍相當 將施令曰 斬首者拜爵 而屈撓者要斬 然而隊階之卒 皆不能前遂斬首之功 而後被要斬之罪 是去恐死 而就必死也 故利害之反 禍福之接 不可不審也 事或欲之 適足以失之 或避之 適足以就之
41. 天下莫易於爲善 而莫難於爲不善也 所謂爲善者 靜而無爲也 所謂爲不善者 躁而多欲也 適情辭餘 無所誘慕 循性保眞 無變於己 故曰 爲善易 越城郭 踰險塞 姦符節 盜管金簒弑矯誣 非人之性也 故曰 爲不善難 今人所以犯囹圄之罪 而陷於刑戮之患者 由嗜慾無厭 不循度量之故也 何以知其然 天下縣官法曰 發墓者誅 竊盜者刑 此執政之所司也
40. 齊桓公將欲征伐 甲兵不足 令重罪者出犀甲一戟 有輕罪者 贖以金分 訟而不勝者 出一束箭 百姓皆說 乃矯箭爲矢 鑄金而爲刃 以伐不義 而征無道 遂覇天下 此入多而無怨者也 故聖人因民之所喜而勸善 因民之所惡而禁姦 故賞一人 而天下譽之 罰一人 而天下畏之 故至賞不費 至刑不濫 孔子誅少正卯 而魯國之邪塞 子産誅鄧析 而鄭之姦禁 以近諭遠 以小知大也 故聖人守約而治廣者 此之謂也
39. 齊威王設大鼎於庭中 而數無鹽令曰 子之譽日聞吾耳 察子之事 田野蕪 倉廩虛 囹圄實 子以姦事我者也 乃烹之 齊以此三十二歲 道路不拾遺 此刑省而姦禁者也 秦穆公出遊而車敗 右服失 馬野人得之 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陽 野人方屠而食之 穆公曰 夫食駿馬之肉 而不還飮酒者傷人 吾恐其傷汝等 徧飮而去之 處一年 與晉惠公爲韓之戰 晉師圍穆公之車 梁由靡扣穆公之駿獲之 食馬肉者三百餘人 皆出死 爲穆公戰於車下 遂克晉 虜惠公以歸 此用約而爲德者也
38. 古之善賞者 費少而勸衆 善罰者 刑省而姦禁 善予者 用約而爲德 善取者 入多而無怨 趙襄子圍於晉陽 罷圍而賞有功者五人 高赫爲賞首 左右曰 晉陽之難 赫無大功 今爲賞首何也 襄子曰 晉陽圍 寡人社稷危 國家殆 羣臣無不有驕侮之心 唯赫不失君臣之禮 故賞一人 而天下爲忠之臣者 莫不終忠於其君 此賞少而勸善者衆也
37. 薛燭庸子 見若狐甲於劒 而利鈍識矣 曳兒易牙 淄澠之水合者 嘗一哈水 而甘苦知矣 故聖人之論賢也 見其一行 而賢不肖分矣 孔子辭廩邱 終不盜刀鉤 許由讓天子 終不利封侯 故未嘗灼 而不敢握火者 見其有所燒也 未嘗傷 而不敢握刃者 見其有所害也 由此觀之 見者可以論未發也 而觀小節 足以知大體矣 故論人之道 貴則觀其所擧 富則觀其所施 窮則觀其所不受 賤則觀其所不爲 貧則觀其所不取 視其更難 以知其勇 動以喜樂 以觀其守 委以財貨 以論其仁 振以恐懼 以知其節 則人情備矣
36. 夫物之相類者 世主之所亂惑也 嫌疑肖象者 衆人之所眩耀也 故狼者類知 而非知 愚者類仁 而非仁 戇者類勇 而非勇 使人之相去也 若玉之與石 葵之與莧 則論人易矣 夫亂人者 若芎藭之與藁本也 蛇牀之與糜蕪也 此皆相似 故劒工惑劒之似莫邪者 唯歐冶能名其種 玉公眩玉之似碧盧者 唯猗頓不失其情 闇主亂于姦臣小人之疑 君子者唯聖人能見微以知明 故蛇擧首尺 而脩短可知也 象見其牙 而大小可論也
35. 夫百里奚之飯牛 伊尹之負鼎 太公之鼓刀 甯戚之商歌 其美有存焉者矣 衆人見其位之卑賤 事之洿辱 而不知其大略 以爲不肖 及其爲天子三公 而立爲諸侯賢相 乃始信於異衆也 夫發于鼎俎之間 出于屠酤之肆 解于累紲之中 興于牛頷之下 洗之以湯沐 祓之以爟火 立之于本朝之上 倚之于三公之位 內不慙於國家 外不愧於諸侯 符勢有以內合 故未有功 而知其賢者 堯之知舜也 功成事立 而知其賢者 市人之知舜也 爲是釋度數 而求之於朝肆草莽之中 其失人也必多矣 何則能效其求 而不知其所以取人也
34. 夫堯舜湯武 世主之隆也 齊桓晉文 五覇之豪英也 然堯有不慈之名 舜有卑父之謗 湯武有放弑之事 五伯有暴亂之謀 是故君子不責備於一人 方正而不以割 廉直而不以切 博通而不以訾 文武而不以責 求於人 則任以人力 自脩則以道德 責人以人力易償也 自脩以道德難爲也 難爲則行高矣 易償則求贍矣 夫夏后氏之璜 不能無考 明月之珠 不能無類 然而天下寶之者何也 其小惡不足以妨大美也 今志人之所短 而忘人之所脩 而求得其賢於天下則難矣
33. 孟卯妻其嫂 有五子焉 然而相魏 寧其危 解其患 景陽淫酒被髮 御於婦人 而威服諸侯 此四人者 皆有所短 然而功名不滅者 其略得也 季襄陳仲子 立節抗行 不入洿君之朝 不食亂世之食 遂餓而死 不能存亡接絶者何 小節伸 而大略屈 故小謹者無成功 訾行者不容於衆 體大者節疏 蹠距者擧遠 自古及今 五帝三王 未有能全其行者也 故易曰 小過亨 利貞 言人莫不有過 而不欲其大也
32. 使管仲出死捐軀 不顧後圖 豈有此覇功哉 今人君論其臣也 不計其大功 總其略行 而求其小善 則失賢之數也 故人有厚德 無問其小節 而有大譽 無疵其小故 夫牛蹏之涔 不能生鱣鮪 而蜂房不容鵠卵 小形不足以包大體也 夫人之情 莫不有所短 誠其大略是也 雖有小過 不足以爲累 若其大略非也 雖有閭里之行 未足大擧 夫顔涿聚梁父之大盜也 而爲齊忠臣 段干木晉國之大駔也 而爲文侯師
31. 昔者曹子爲魯將兵 三戰不勝 亡地千里 使曹子計不顧後 足不旋踵 刎頸於陳中 則終身爲破軍擒將矣 然而曹子不羞其敗 恥死而無功 柯之盟揄三尺之刃 造桓公之胸 三戰所亡 一朝而反之 勇聞于天下 功立於魯國 管仲輔公子糾 而不能遂 不可謂智 遁逃奔走 不死其難 不可謂勇 束縛桎梏 不諱其恥 不可謂貞 當此三行者 布衣弗友 人君弗臣 然而管仲免於累紲之中 立齊國之政 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
30. 誳寸而伸尺 聖人爲之 小枉而大直 君子行之 周公有殺弟之累 齊桓有爭國之名 然而周公以義補缺 桓公以功滅醜 而皆爲賢 今以人之小過 揜其大美 則天下無聖王賢相矣 故目中有疵 不害於視 不可灼也 喉中有病 無害於息 不可鑿也 河上之邱冢 不可勝數 猶之爲易也 水激興波 高下相臨 差以尋常 猶之爲平
29. 天下安寧 政敎和平 百姓肅睦 上下相親 而乃始立氣矜 奮勇力 則必不免於有司之法矣 是故聖人者能陰能陽 能弱能彊 隨時而動靜 因資而立功 物動而知其反 事萌而察其變 化則爲之象 運則爲之應 是以終身行 而無所困 故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 有可言而不可行者 有易爲而難成者 有難成而易敗者 所謂可行而不可言者趨舍也 可言而不可行者僞詐也 易爲而難成者事也 難成而易敗者治也 此四策者聖人之所獨見而留意也
28. 大夫種輔翼越王句踐 而爲之報怨雪恥 擒夫差之身 開地數千里 然而身伏屬鏤而死 此皆達於治亂之機 而未知全性之具者 故萇弘知天道 而不知人事 蘇秦知權謀 而不知禍福 徐偃王知仁義 而不知時 大夫種知忠 而不知謀 聖人則不然 論世而爲之事 權事而爲之謀 是以舒之天下而不窕 內之尋常而不塞 使天下荒亂 禮義絶 綱紀廢 彊弱相乘 力征相攘 臣主無差 貴賤無序 甲冑生蟣虱 燕雀處帷幄 而兵不休息 而乃始服屬曳之貌 恭儉之禮 則必滅抑 而不能興矣
27. 猩猩知往 而不知來 乾鵲知來 而不知往 此修短之分也 昔者萇弘周室之執數者也 天地之氣 日月之行 風雨之變 律曆之數 無所不通 然而不能自知車裂而死 蘇秦匹夫徒步之人也 靻蹻嬴蓋 經營萬乘之主 服諾諸侯 然不自免於車裂之患 徐偃王被服慈惠 身行仁義 陸地之朝者 三十二國 然而身死國亡 子孫無類
26. 是故忠之所在 禮不足以難之也 孝子之事親 和顔卑體 奉帶運履 至其溺也 則捽其髮而拯 非敢驕侮 以救其死也 故溺則捽父 祝則名君 勢不得不然也 此權之所設也 故孔子曰 可以共學矣 而未可以適道也 可與適道 未可以立也 可以立 未可與權 權者聖人之所獨見也 故忤而後合者 謂之知權 合而後舛者 謂之不知權 不知權者 善反醜矣 故禮者實之華 而僞之文也 方於卒迫窮遽之中也 則無所用矣 是故聖人以文交於世 而以實從事於宜 不結於一迹之塗 凝滯而不化 是故敗事少 而成事多 號令行于天下 而莫之能非矣
25. 何謂失禮而有大功 昔楚恭王戰於陰陵 潘尫養由基黃衰微公孫丙 相與簒之 恭王懼而失體 黃衰微擧足蹴其體 恭王乃覺 怒其失禮 奮體而起 四大夫載而行 昔蒼吾繞娶妻而美 以讓兄 此所謂忠愛 而不可行者也 是故聖人論事之局曲直 與之屈伸偃仰 無常儀表 時屈時伸 卑弱柔如蒲韋 非攝奪也 剛强猛毅 志厲靑雲 非本矜也 以乘時應變也 夫君臣之接 屈膝卑拜 以相尊 禮也 至其迫於患也 則擧足蹴其體 天下莫能非也
24. 言而必信 期而必當 天下之高行也 直躬其父攘羊 而子證之 尾生與婦人期而死之 直而證父 信而溺死 雖有直信 孰能貴之 夫三軍矯命 過之大者也 秦穆公興兵襲鄭 過周而東 鄭賈人弦高 將西販牛 道遇秦師於周鄭之間 乃矯鄭伯之命 犒以十二牛 賓秦師而却之 以存鄭國 故事有所至 信反爲過 誕反爲功
23. 今不審其在己者 而反備之于人 天下非一湯武也 殺一人則必有繼之者也 且湯武之所以處小弱 而能以王者 以其有道也 桀紂之所以處彊大而見奪者 以其無道也 今不行人之所以王者 而反益己之所以奪 是趨亡之道也 武王剋殷 欲築宮於五行之山 周公曰 不可 夫五行之山 固塞險阻之地也 使我德能覆之 則天下納其貢職者廻也 使我有暴亂之行 則天下之伐我難矣 此所以三十六世而不奪也 周公可謂能持滿矣 昔者周書有言 曰 上言者下用也 下言者上用也 上言者常也 下言者權也 此存亡之術也 唯聖人爲能知權
22. 由此觀之 存在得道 而不在於大也 亡在失道 而不在於小也 詩云 乃眷西顧 此惟與宅 言去殷而遷于周也 故亂國之君 務廣其地 而不務仁義 務高其位 而不務道德 是釋其所以存 而就其所以亡也 故桀囚於焦門 而不能自非其所行 而悔不殺湯於夏臺 紂拘於宣室 而不反其過 而悔不誅文王於羑里 二君處彊大勢位 修仁義之道 湯武救罪之不給 何謀之敢當 若上亂三光之明 下失萬民之心 雖微湯武 孰弗能奪也
21. 今謂彊者勝 則度地計衆 富者利 則量粟稱金 若此則千乘之君 無不覇王者 而萬乘之國 無不破亡者矣 存亡之迹 若此其易知也 愚夫憃婦 皆能論之 趙襄子以晉陽之城覇 智伯以三晉之地擒 湣王以大齊亡 田單以卽墨有功 故國之亡也 雖大不足恃 道之行也 雖小不可輕
20. 國之所以存者道德也 家之所以亡者理塞也 堯無百戶之郭 舜無置錐之地 以有天下 禹無十人之衆 湯無七里之分 以王諸侯 文王處岐周之間也 地方不過百里 而立爲天子者 有王道也 夏桀殷紂之盛也 人跡所至 舟車所通 莫不爲郡縣 然而身死人手 而爲天下笑者 有亡形也 故聖人見化 以觀其徵 德有盛衰 風先萌焉 故得王道者 雖小必大 有亡形者 雖成必敗 夫夏之將亡 太史令終古 先奔於商 三年而桀乃亡 殷之將敗也 大史令尙藝 先歸文王 朞年而紂乃亡 故聖人之見存亡之迹 成敗之際也 非待鳴條之野 甲子之日也
19. 逮至暴亂已勝 內大定 繼文之業 立武之功 履天子圖籍 造劉氏之貌冠 總趨魯之儒墨 通先聖之遺敎 戴天子之旗 乘大路 建九斿 撞大鍾 擊鳴鼓 奏咸池 揚干戚 當此之時 有立武者見疑 世之間而文武代爲雌雄 有時而用也 今世之爲武者則非文也 爲文者則非武也 文武更相非 而不知時世之用也 此見隅曲之一指 而不知八極之廣大也 故東面而望 不見西牆 南面而視 不覩北方 唯無所嚮者 則無所不通
18. 丁壯丈夫 西至臨洮狄道 東至會稽浮石 南至豫章桂林 北至飛狐陽原 道路死人 以溝量 當此之時 忠諫者謂之不祥 而道仁義者謂之狂 逮至高皇帝 存亡繼絶 擧天下之大義 身自奮袂執銳 以爲百姓 請命于皇天 當此之時 天下雄雋豪英 暴露于野澤 前蒙矢石 而後墮谿壑 出百死 而紿一生 以爭天下之權 奮武厲誠 以決一旦之命 當此之時 豐衣博帶 而道儒墨者 以爲不肖
17. 君臣上下夫婦父子 有以相使也 此之是 非彼之非也 譬若斤斧椎鑿之各有所施也 禹之時 以五音聽治 懸鐘鼓磬鐸置鞀 以待四方之士 爲號曰 敎寡人以道者擊鼓 諭寡人以義者擊鐘 告寡人以事者振鐸 語寡人以憂者擊磬 有獄訟者搖鞀 當此之時 一饋而十起 一沐而三捉髮 以勞天下之民 此而不能達善效忠者 則才不足也 秦之時 高爲臺樹 大爲苑囿 遠爲馳道 鑄金人 發適戍 入芻稿 頭會箕賦 輸於少府
16. 夫弦歌鼓舞 以爲樂 盤旋揖讓以修禮 厚葬久喪以送死 孔子之所立也 而墨子非之 兼愛上賢 右鬼非命 墨子之所立也 而陽子非之 全性保眞 不以物累形 楊子之所立也 而孟子非之 趨捨人異 各有曉心 故是非有處 得其處則無非 失其處則無是 丹穴大蒙反踵空同大夏北戶奇肱脩股之民 是非各異 習俗相反
15. 故終身而無所定趨 譬猶不知音者之歌也 濁之則鬱而無轉 淸之則燋而不謳 及至韓娥秦靑薛談之謳 侯同曼聲之歌 憤於志 積於內 盈而發音 則莫不比於律 而和於人心 何則中有本主 以定淸濁 不受於外 而自爲儀表也 今夫盲者行於道 人謂之左則左 謂之右則右 遇君子則易道 遇小人則陷溝壑 何則目無以接物也 故魏兩用樓翟吳起 而亡西何 湣王專用淖齒 而死于東廟 無術以御之也 文王兩用呂望召公奭而王 楚莊王專任孫叔敖而覇 有術以御之也
14. 昔者齊簡公 釋其國家之柄 而專任其大臣 將相攝威擅勢 私門成黨 而公道不行 故使陳成田常鴟夷子皮 得成其難 使呂氏絶祀 而陳氏有國者 此柔懦所生也 鄭子陽剛毅而好罰 其於罰也 執而無赦 舍人有折弓者 畏罪而恐誅 則因猘狗之驚 以殺子陽 此剛猛之所致也 今不知道者 見柔懦者侵 則務爲剛毅 見剛毅者亡 則務爲柔懦 此本無主於中 而見聞舛馳於外者也
13. 天地之氣 莫大於和 和者陰陽調 日夜分而生物 春分而生 秋分而成 生之與成 必得和之精 故聖人之道 寬而栗 嚴而溫 柔而直 猛而仁 太剛則折 太柔則卷 聖人正在剛柔之間 乃得道之本 積陰則沈 積陽則飛 陰陽相接 乃能成和 夫繩之爲度也 可卷而懷也 引而信之 可直而睎 故聖人以身體之 夫脩而不橫 短而不窮 直而不剛 久而不忘者 其唯繩乎 故恩推則懦 懦則不威 嚴推則猛 猛則不和 愛推則縱 縱則不令 刑推則虐 虐則無親
12. 大人作 而弟子循 知法治所由生 則應時而變 不知法治之源 雖循古 終亂 今世之法籍與時變 禮義與俗易 爲學者循先襲業 據籍守舊敎 以爲非此不治 是猶持方柄而周員鑿也 欲得宜適致固焉則難矣 今儒墨者 稱三代文武 而弗行 是言其所不行也 非今時之世而弗改 是行其所非也 稱其所是 行其所非 是以盡日極慮 而無益於治 勞形竭精 而無補於主也 今夫圖工好畵鬼魅 而憎圖狗馬者何也 鬼魅不世出 而狗馬可日見也 夫存危治亂 非智不能 而道先稱古 雖愚有餘 故不用之法 聖王弗行 不驗之言 聖王弗聽
11. 古之所以爲榮者 今之所以爲辱也 古之所以爲治者 今之所以爲亂也 夫神農伏羲 不施賞罰 而民不爲非 然而立政者 不能廢法而治民 舜執干戚 而服有苗 然而征伐者 不能釋甲兵 而制彊暴也 由此觀之 法度者 所以論民俗 而節緩急也 器械者 因時變而制宜適也 夫聖人作法 而萬民制焉 賢者立禮 而不肖者拘焉 制法之民 不可與遠擧 拘禮之人 不可使應變 耳不知淸濁之分者 不可令調音 心不知治亂之源者 不可令制法 必有獨聞之聽 獨見之明 然後能擅道而行矣 夫殷變夏 周變殷 春秋變周 三代之禮不同 何古之從
10. 欲以神農之道治之 則其亂必矣 伯成子高 辭爲諸侯而耕 天下高之 今之時 人辭官而隱處 爲鄕邑之下 豈可同哉 古之兵 弓劒而已矣 槽矛無擊 脩戟無刺 晩世之兵 隆衝以攻 渠幨以守 連弩以射 銷車以鬪 古之伐國 不殺黃口 不獲二毛 於古爲義 於今爲笑
9. 古者人醇工龐 商樸女重 是以政敎易化 風俗易移也 今世德益衰 民俗益薄 欲以樸重之法 治旣弊之民 是猶無鏑銜橛策錣 而御馯馬也 昔者神農無制令 而民從 唐虞有制令 而無刑罰 夏后氏不負言 殷人誓 周人盟 逮至當今之世 忍訽而輕辱 貪得而寡羞
8. 成王旣壯 周公屬籍致政 北面委質 而臣事之 請而後爲 復而後行 無擅恣之志 無矜伐之色 可謂能臣矣 故一人之身而三變者 所以應時矣 何況乎 君數易世 國數易君 人以其位 達其好憎 以其威勢 供嗜欲 而欲以一行之禮 一定之法 應時偶變 其不能中權亦明矣 故聖人所由曰道 所爲曰事 道猶金石一調不更 事猶琴瑟每絃改調 故法制禮義者 治人之具也 而非所以爲治也 故仁以爲經 義以爲紀 此萬世不更者也 若乃人考其才 而時省其用 雖日變可也 天下豈有常法哉 當於世事 得於人理 順於天地 祥於鬼神 則可以正治矣
7. 周公事文王也 行無專制 事無由已 身若不勝衣 言若不出口 有奉持於文王 洞洞屬屬 如將不能 恐失之 可謂能子矣 武王崩 成王幼少 周公繼文王之業 履天子之籍 聽天下之政 平夷狄之亂 誅管蔡之罪 負扆而朝諸侯 誅賞制斷 無所顧問 威動天地 聲懾海內 可謂能武矣
6. 百川異源 而皆歸於海 百家殊業 而皆務於治 王道缺而詩作 周室廢 禮義壞 而春秋作 詩春秋學之美者也 皆衰世之造也 儒者循之 以敎導於世 豈若三代之盛哉 以詩春秋 爲古之道而貴之 又有未作詩春秋之時 夫道之缺也 不若道其全也 誦先王之詩書 不若聞得其言 聞得其言 不若得其所以言 得其所以言者 言不能言也 故道可道者 非常道也
5. 先王之制 不宜則廢之 末世之事 善 則著之 是故禮樂未始有常也 故聖人制禮樂 而不制於禮樂 治國有常 而利民爲本 政敎有經 而令行爲上 苟利於民 不必法古 苟周於事 不必循舊 夫夏商之衰也 不變法而亡 三代之起也 不相襲而王 故聖人法與時變 禮與俗化 衣服器械 便其用 法度制令 各因其宜 故變古未可非 而循俗未足多也
4. 夏后氏祭於闇 殷人祭於陽 周人祭於日出 以朝 此祭之不同者也 堯大章 舜九韶 禹大夏 湯大濩 周武象 此樂之不同者也 故五帝異道 而德覆天下 三王殊事 而名施後世 此皆因時變 而制禮樂者 譬猶師曠之施瑟柱也 所推移上下者 無寸尺之度 而靡不中音 故通於禮樂之情者能作 音有本主於中 而以知榘彟之所周者也 魯昭公有慈母而愛之 死 爲之練冠 故有慈母之服 陽侯死蓼侯 而竊其夫人 故大饗廢夫人之禮
3. 古之制 婚禮不稱主人 舜不告而聚 非禮也 立子以長 文王舍伯邑考 而用武王非制也 禮三十而娶 文王十五 而生武王非法也 夏后氏殯於阼階之上 殷人殯於兩楹之間 周人殯於西階之上 此禮之不同者也 有虞氏用瓦棺 夏后氏堲周 殷人用槨 周人牆置翣 此葬之不同者也
2. 古者剡耜而耕 摩蜄而耨 木鉤而樵 抱甀而汲 民勞而利薄 後世爲之耒耜耦鋤 斧柯而樵 桔皐而汲 民逸而利多焉 古者大川名谷 衝絶道路 不通往來也 乃爲窬木方版 以爲舟航 故地勢有無 得相委輸 乃爲靻蹻而超千里 肩荷負儋之勤也 而作爲之揉輪建輿 駕馬服牛 民以致遠而不勞 爲鷙禽猛獸之害傷人 而無以禁御也 而作爲之鑄金鍛鐵 以爲兵刃 猛獸不能爲害 故民迫其難 則求其便 困其患 則造其備 人各以其所知 去其所害 就其所利 常故不可循 器械不可因也 則先王之法度 有移易者矣
1. 古者有鍪而綣領 以王天下者矣 其德生而不辱 予而不奪 天下不非其服 同懷其德 當此之時 陰陽和平 風雨時節 萬物蕃息 烏鵲之巢 可俯而探也 禽獸可羈而從也 豈必襃衣博帶 句襟委章甫哉 古者民澤處復穴 冬日則不勝霜雪霧露 夏日則不勝暑熱蝱虻 聖人乃作爲之築土構木 以爲宮室 上棟下宇 以蔽風雨 以避寒暑 而百姓安之 伯余之初作衣也 緂麻索縷 手經指掛 其成猶網羅 後世爲之機杼勝複 以便其用 而民得以揜形御寒
12. 도응훈(道應訓) 1. 太淸問於無窮曰 子知道乎 無窮曰 吾弗知也 又問於無爲曰 子知道乎 無爲曰 吾知道 子之知道 亦有數乎 無爲曰 吾知道有數 曰 其數奈何 無爲曰 吾知道之可以弱 可以强 可以柔 可以剛 可以陰 可以陽 可以窈 可以明 可以包裹天地 可以應待無方 此吾所以知道之數也 太淸又問於無始曰 鄕者吾問道於無窮 曰 吾弗知之 又問於無爲 無爲曰 吾知道 曰 子之知道 亦有數乎 無爲曰 吾知道有數 曰 其數奈何 2. 無爲曰 吾知道之可以弱 可以强 可以柔 可以剛 可以陰 可以陽 可以窈 可以明 可以包裹天地 可以應待無方 此吾所以知道之數也 若是則無爲知 與無窮之弗知 孰是孰非 無始曰 弗知之深 而知之淺 弗知內 而知之外 弗知精 而知之粗 太淸仰而嘆曰 然則不知乃知邪 知乃不知邪 孰知知之爲弗知 弗知爲知邪 無爲曰 道不可聞 聞而非也 道不可見 見而非也 道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