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세가 (111)
건빵이랑 놀자

4. 공자로 인해 백이와 숙제가 유명해지다 子曰: “道不同不相爲謀”, 亦各從其志也. 故曰: “富貴如可求, 雖執鞭之士, 吾亦爲之. 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歲寒, 然後知松柏之後凋”. 擧世混濁, 淸士乃見. 豈以其重若彼, 其輕若此哉?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賈子曰: “貪夫徇財, 烈士徇名, 誇者死權, 衆庶馮生.” “同明相照, 同類相求.” “雲從龍, 風從虎, 聖人作而萬物睹.” 伯夷ㆍ叔齊雖賢, 得夫子而名益彰, 顔淵雖篤學, 附驥尾而行益顯. 巖穴之士, 趣舍有時若此, 類名堙滅而不稱, 悲夫! 閭巷之人, 欲砥行立名者, 非附靑雲之士, 惡能施於後世哉? 해석 子曰: “道不同不相爲謀”, 공자께서 “도가 같지 않으면 서로 도모하지 못한다.”고 말씀하셨는데 亦各從其志也. 또한 각각 의지를 따라야 한다는 것이다. 故曰: “富貴如可求,..

3. 알쏭달송하기만 한 천도 或曰: “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 若伯夷ㆍ叔齊, 可謂善人者非邪? 積仁絜行如此而餓死! 且七十子之徒, 仲尼獨薦顔淵爲好學. 然回也屢空, 糟糠不厭, 而卒蚤夭. 天之報施善人, 其何如哉? 盜蹠日殺不辜, 肝人之肉, 暴戾恣睢, 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 竟以壽終. 是遵何德哉? 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 若至近世, 操行不軌, 專犯忌諱, 而終身逸樂, 富厚累世不絶. 或擇地而蹈之, 時然後出言, 行不由徑, 非公正不發憤, 而遇禍災者, 不可勝數也. 余甚惑焉, 儻所謂天道, 是邪非邪? 해석 或曰: “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 어떤 이는 “하느님의 도리는 친함이 없어 항상 착한 사람에게만 함께 한다.”고 말한다. 若伯夷ㆍ叔齊, 可謂善人者非邪? 백이와 숙제의 경우는 착한 사람이라 할 수 있는가 아닌가? 積仁絜行如此而餓死! 어짊..

44. 공자를 흠모하여 노나라에 갔더니 공자의 유풍은 남아 있더라 太史公曰: “詩有之: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雖不能至, 然心鄕往之. 余讀孔氏書, 想見其爲人. 適魯, 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 諸生以時習禮其家, 余祗迴留之不能去云. 當時則榮, 沒則已焉. 孔子布衣, 傳十餘世, 學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 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 可謂至聖矣!” 해설 太史公曰: “詩有之: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태사공이 말했다. “『시경』에 그것이 있으니 다음과 같은데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높은 산을 우러르며 큰 길을 가네. 雖不能至, 然心鄕往之. 비록 공자의 인품엔 이를 수 없었더라도 마음만은 향하여 그에게 갔었다. 余讀孔氏書, 想見其爲人. 내가 공자의 책을 읽고서 그 사람됨을 상상하여 보았었다. 適魯, 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 노나라에 가서 ..
35. 공자의 『주역』에 대한 열정과 그의 학단 孔子晩而喜『易』, 序彖ㆍ繋ㆍ象ㆍ說卦ㆍ文言. 讀『易』, 韋編三絶. 曰: “假我數年, 若是, 我於『易』則彬彬矣.” 孔子以『詩』ㆍ『書』ㆍ『禮』ㆍ『樂』敎, 弟子蓋三千焉, 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如顔濁鄒之徒, 頗受業者甚衆. 해석 孔子晩而喜『易』, 序彖ㆍ繋ㆍ象ㆍ說卦ㆍ文言. 공자는 말년에 『역경』을 좋아해서 「단전(彖傳)」ㆍ「계사전(繫辭傳)」ㆍ「상전(象傳)」ㆍ「설괘전(說卦傳)」ㆍ「문언전(文言傳)」을 썼다. 讀『易』, 韋編三絶. 『역경』을 읽다가 가죽을 엮은 끈이 세 번 끊어졌다. 曰: “假我數年, 若是, 我於『易』則彬彬矣.” 공자가 “나에게 몇 년을 빌려줘서 이와 같이 한다면 내가 『역경』에 대해 해박해질 텐데.”라고 말했다. 孔子以『詩』ㆍ『書』ㆍ『禮』ㆍ『樂』敎, 공자는..
2. 居歲餘, 賓客門下舍人稍稍引去者過半. 平原君怪之, 曰: “勝所以待諸君者未嘗敢失禮, 而去者何多也?” 門下一人前對曰: “以君之不殺笑躄者, 以君爲愛色而賤士, 士卽去耳.” 於是平原君乃斬笑躄者美人頭, 自造門進躄者, 因謝焉. 其後門下乃複稍稍來. 是時齊有孟嘗, 魏有信陵, 楚有春申, 故爭相傾以待士.
48. 太史公曰: 學者多稱七十子之徒, 譽者或過其實, 毁者或損其眞, 鈞之未睹厥容貌, 則論言弟子籍, 出孔氏古文近是. 餘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論語弟子問竝次爲篇, 疑者闕焉.
47. 原亢籍. 樂欬字子聲. 廉絜字庸. 叔仲會字子期. 顔何字冉. 狄黒字皙. 邦巽字子斂. 孔忠. 公西輿如字子上. 公西葴字子上.
14. 太史公曰: 世俗所稱師旅, 皆道孫子十三篇, 吳起兵法, 世多有, 故弗論, 論其行事所施設者. 語曰: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 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孫子籌策龐涓明矣, 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 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 然行之於楚, 以刻暴少恩亡其軀. 悲夫!
13. 楚悼王素聞起賢, 至則相楚. 明法審令, 捐不急之官, 廢公族疏遠者, 以撫養戰鬪之士. 要在彊兵, 破馳說之言從橫者. 於是南平百越: 北竝陳蔡, 卻三晉: 西伐秦. 諸侯患楚之彊. 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 及悼王死, 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 吳起走之王屍而伏之. 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 竝中悼王. 悼王旣葬, 太子立, 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竝中王屍者.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餘家.
12 田文旣死, 公叔爲相, 尙魏公主, 而害吳起. 公叔之僕曰: “起易去也.” 公叔曰: “奈何?” 其僕曰: “吳起爲人節廉而自喜名也. 君因先與武侯言曰: “夫吳起賢人也, 而侯之國小, 又與彊秦壤界, 臣竊恐起之無留心也.” 武侯卽曰: “奈何?” 君因謂武侯曰: “試延以公主, 起有留心則必受之. 無留心則必辭矣. 以此蔔之.” 君因召吳起而與歸, 卽令公主怒而輕君. 吳起見公主之賤君也, 則必辭.” 於是吳起見公主之賤魏相, 果辭魏武侯. 武侯疑之而弗信也. 吳起懼得罪, 遂去, 卽之楚.
11. (卽封吳起爲西河守, 甚有聲名. 魏置相, 相田文. 吳起不悅, 謂田文曰: “請與子論功, 可乎?” 田文曰: “可.” 起曰: “將三軍, 使士卒樂死, 敵國不敢謀, 子孰與起?” 文曰: “不如子.” 起曰: “治百官, 親萬民, 實府庫, 子孰與起?” 文曰: “不如子.” 起曰: “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鄕, 韓趙賓從, 子孰與起?” 文曰: “不如子.” 起曰: “此三者, 子皆出吾下, 而位加吾上, 何也?” 文曰: “主少國疑, 大臣未附, 百姓不信, 方是之時, 屬之於子乎? 屬之於我乎?” 起黙然良久, 曰: “屬之子矣.” 文曰: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吳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10. 魏文侯旣卒, 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 中流, 顧而謂吳起曰: “美哉乎山河之固, 此魏國之寶也!” 起對曰: “在德不在險. 昔三苗氏左洞庭, 右彭蠡, 德義不修, 禹滅之. 夏桀之居, 左河濟, 右泰華, 伊闕在其南, 羊腸在其北, 修政不仁, 湯放之. 殷紂之國, 左孟門, 右太行, 常山在其北, 大河經其南, 修政不德, 武王殺之. 由此觀之, 在德不在險. 若君不修德, 舟中之人盡爲敵國也.” 武侯曰: “善.”
5. 太史公曰: 餘讀司馬兵法, 閎廓深遠, 雖三代征伐, 未能竟其義, 如其文也, 亦少褒矣. 若夫穰苴, 區區爲小國行師, 何暇及司馬兵法之揖讓乎? 世旣多司馬兵法, 以故不論, 著穰苴之列傳焉.
4. 已而大夫鮑氏ㆍ高ㆍ國之屬害之, 譖於景公. 景公退穰苴, 苴發疾而死. 田乞ㆍ田豹之徒由此怨高ㆍ國等. 其後及田常殺簡公, 盡滅高子ㆍ國子之族. 至常曾孫和, 因自立爲齊威王, 用兵行威, 大放穰苴之法, 而諸侯朝齊. 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於其中, 因號曰司馬穰苴兵法.
13. 太史公曰: 老子所貴道, 虛無, 因應變化於無爲, 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 莊子散道德, 放論, 要亦歸之自然. 申子卑卑, 施之於名實. 韓子引縄墨, 切事情, 明是非, 其極慘礉少恩. 皆原於道德之意, 而老子深遠矣.
12. 人或傳其書至秦. 秦王見孤憤ㆍ五蠹之書, 曰: “嗟乎, 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 死不恨矣!” 李斯曰: “此韓非之所著書也.” 秦因急攻韓. 韓王始不用非, 及急, 迺遣非使秦. 秦王悅之, 未信用. 李斯ㆍ姚賈害之, 毁之曰: “韓非, 韓之諸公子也. 今王欲竝諸侯, 非終爲韓不爲秦, 此人之情也. 今王不用, 久留而歸之, 此自遺患也, 不如以過法誅之.” 秦王以爲然, 下吏治非. 李斯使人遺非藥, 使自殺. 韓非欲自陳, 不得見. 秦王後悔之, 使人赦之, 非已死矣. 申子ㆍ韓子皆著書, 傳於後世, 學者多有. 餘獨悲韓子爲說難而不能自脫耳.
11. 昔者彌子瑕見愛於衛君. 衛國之法, 竊駕君車者罪至刖. 旣而彌子之母病, 人聞, 往夜告之, 彌子矯駕君車而出. 君聞之而賢之曰: “孝哉, 爲母之故而犯刖罪!” 與君遊果園, 彌子食桃而甘, 不盡而奉君. 君曰: “愛我哉, 忘其口而念我!” 及彌子色衰而愛弛, 得罪於君. 君曰: “是嘗矯駕吾車, 又嘗食我以其餘桃.” 故彌子之行未變於初也, 前見賢而後獲罪者, 愛憎之至變也. 故有愛於主, 則知當而加親: 見憎於主, 則罪當而加疏. 故諫說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後說之矣. 夫龍之爲蟲也, 可擾狎而騎也. 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 人有嬰之, 則必殺人. 人主亦有逆鱗, 說之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 則幾矣.
9. 원한으로 초평왕의 시체에 매질한 오자서 始伍員與申包胥爲交, 員之亡也, 謂包胥曰: “我必覆楚.” 包胥曰: “我必存之.” 及吳兵入郢, 伍子胥求昭王, 旣不得, 乃掘楚平王墓, 出其屍, 鞭之三百, 然後已. 申包胥亡於山中, 使人謂子胥曰: “子之報讎, 其以甚乎! 吾聞之, 人衆者勝天, 天定亦能破人. 今子故平王之臣, 親北面而事之, 今至於僇死人, 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 伍子胥曰: “爲我謝申包胥曰: ‘吾日莫途遠, 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於是申包胥走秦告急, 求救於秦. 秦不許. 包胥立於秦廷, 晝夜哭, 七日七夜不絶其聲. 秦哀公憐之曰: “楚雖無道, 有臣若是, 可無存乎!” 乃遣車五百乘救楚擊吳. 六月, 敗吳兵於稷. 會吳王久留楚求昭王, 而闔廬弟夫槪乃亡歸, 自立爲王. 闔廬聞之, 乃釋楚而歸, 擊其弟夫槪, 夫槪敗走, 遂奔楚. 楚昭王見吳有內..
1. 비무기의 잔꾀로 며느리가 될 여인을 아내로 취한 초평왕 伍子胥者, 楚人也, 名員. 員父曰伍奢, 員兄曰伍尙, 其先曰伍擧, 以直諫事楚莊王, 有顯, 故其後世有名於楚. 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 使伍奢爲太傅, 費無忌爲少傅. 無忌不忠於太子建. 平王使無忌爲太子取婦於秦, 秦女好. 無忌馳歸報平王曰: “秦女絶美, 王可自取, 而更爲太子取婦.” 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絶愛幸之, 生子軫. 更爲太子取婦. 해석 伍子胥者, 楚人也, 名員. 오자서는 초나라 사람으로 이름은 원이다. 員父曰伍奢, 員兄曰伍尙, 오원의 아버지는 오사이고 오원의 형은 오상이고 其先曰伍擧, 선조는 오거인데, 以直諫事楚莊王, 有顯, 직간으로 초장왕을 섬겨 이름 알려졌기 때문에 故其後世有名於楚. 후세는 초나라에 이름이 났다. 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 使伍奢爲太傅, 초평왕에게 태..
16. 太史公曰: 怨毒之於人甚矣哉! 王者尙不能行之於臣下, 況同列乎! 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 何異螻蟻. 棄小義, 雪大恥, 名垂於後世, 悲夫! 方子胥窘於江上, 道乞食, 志豈嘗須臾忘郢邪? 故隱忍就功名, 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白公如不自立爲君者, 其功謀亦不可勝道者哉!
12. 其後四年, 吳王將北伐齊, 越王句踐用子貢之謀, 乃率其衆以助吳, 而重寶以獻遺太宰嚭. 太宰嚭旣數受越賂, 其愛信越殊甚, 日夜爲言於吳王. 吳王信用嚭之計. 伍子胥諫曰: “夫越, 腹心之病, 今信其浮辭詐偽而貪齊. 破齊, 譬猶石田, 無所用之. 且盤庚之誥曰: “有顛越不恭, 劓殄滅之, 俾無遺育, 無使易種於茲邑.” 此商之所以興. 願王釋齊而先越: 若不然, 後將悔之無及.” 而吳王不聽, 使子胥於齊. 子胥臨行, 謂其子曰: “吾數諫王, 王不用, 吾今見吳之亡矣. 汝與吳俱亡, 無益也.” 乃屬其子於齊鮑牧, 而還報吳.
11. 其後五年, 而吳王聞齊景公死而大臣爭寵, 新君弱, 乃興師北伐齊. 伍子胥諫曰: “句踐食不重味, 弔死問疾, 且欲有所用之也. 此人不死, 必爲吳患. 今吳之有越, 猶人之有腹心疾也. 而王不先越而乃務齊, 不亦謬乎!” 吳王不聽, 伐齊, 大敗齊師於艾陵, 遂威鄒魯之君以歸. 益疏子胥之謀.
43. 子愼生鮒, 年五十七, 爲陳王涉博士, 死於陳下. 鮒弟子襄, 年五十七. 嘗爲孝惠皇帝博士, 遷爲長沙太守. 長九尺六寸. 子襄生忠, 年五十七. 忠生武, 武生延年及安國. 安國爲今皇帝博士, 至臨淮太守, 蚤卒. 安國生卬, 卬生驩.
42. 孔子生鯉, 字伯魚. 伯魚年五十, 先孔子死.伯魚生伋, 字子思, 年六十二. 嘗困於宋. 子思作中庸.子思生白, 字子上, 年四十七. 子上生求, 字子家, 年四十五. 子家生箕, 字子京, 年四十六. 子京生穿, 字子高, 年五十一. 子高生子愼, 年五十七, 嘗爲魏相.
41. 孔子葬魯城北泗上, 弟子皆服三年. 三年心喪畢, 相訣而去, 則哭, 各復盡哀: 或復留. 唯子贛廬於冢上, 凡六年, 然後去. 弟子及魯人往從冢而家者百有余室, 因命曰孔里. 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祠孔子冢, 而諸儒亦講禮鄕飮大射於孔子冢. 孔子冢大一頃. 故所居堂弟子内, 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 至于漢二百余年不絶. 高皇帝過魯, 以太牢祠焉. 諸侯卿相至, 常先謁然後從政.
25. 去葉, 反于蔡. 長沮ㆍ桀溺耦而耕, 孔子以爲隱者, 使子路問津焉. 長沮曰: “彼執輿者爲誰?” 子路曰: “爲孔丘.” 曰: “是魯孔丘與?” 曰: “然.” 曰: “是知津矣.” 桀溺謂子路曰: “子爲誰?” 曰: “爲仲由.” 曰: “子, 孔丘之徒與?” 曰: “然.” 桀溺曰: “悠悠者天下皆是也, 而誰以易之? 且與其從辟人之士, 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輟. 子路以告孔子, 孔子憮然曰: “鳥獸不可與同群. 天下有道, 丘不與易也.” 他日, 子路行, 遇荷蓧丈人, 曰: “子見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孰爲夫子!” 植其杖而藝. 子路以告, 孔子曰: “隱者也.” 復往, 則亡.
3. 모수자천 秦之圍邯鄲, 趙使平原君求救, 合從於楚, 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 “使文能取勝, 則善矣. 文不能取勝, 則歃血於華屋之下, 必得定從而還. 士不外索, 取於食客門下足矣.” 得十九人, 餘無可取者, 無以滿二十人. 門下有毛遂者, 前, 自賛於平原君曰: “遂聞君將合從於楚, 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 不外索. 今少一人, 願君卽以遂備員而行矣.” 平原君曰: “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 毛遂曰: “三年於此矣.” 平原君曰: “夫賢士之處世也, 譬若錐之處嚢中, 其末立見. 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 左右未有所稱誦, 勝未有所聞, 是先生無所有也. 先生不能, 先生留.” 毛遂曰: “臣乃今日請處嚢中耳. 使遂蚤得處嚢中, 乃穎脫而出, 非特其末見而已.” 平原君竟與毛遂偕. 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
15. 白公勝旣歸楚, 怨鄭之殺其父, 乃陰養死士求報鄭. 歸楚五年, 請伐鄭, 楚令尹子西許之. 兵未發而晉伐鄭, 鄭請救於楚. 楚使子西往救, 與盟而還. 白公勝怒曰: “非鄭之仇, 乃子西也.” 勝自礪劍, 人問曰: “何以爲?” 勝曰: “欲以殺子西.” 子西聞之, 笑曰: “勝如卵耳, 何能爲也.” 其後四歲, 白公勝與石乞襲殺楚令尹子西ㆍ司馬子綦於朝. 石乞曰: “不殺王, 不可.” 乃劫(之王如高府. 石乞從者屈固負楚惠王亡走昭夫人之宮. 葉公聞白公爲亂, 率其國人攻白公. 白公之徒敗, 亡走山中, 自殺. 而虜石乞, 而問白公屍處, 不言將亨. 石乞曰: “事成爲卿, 不成而亨, 固其職也.” 終不肯告其屍處. 遂亨石乞, 而求惠王複立之.
14. 吳王旣誅伍子胥, 遂伐齊. 齊鮑氏殺其君悼公而立陽生. 吳王欲討其賊, 不勝而去. 其後二年, 吳王召魯衛之君會之橐皐. 其明年, 因北大會諸侯於黃池, 以令周室. 越王句踐襲殺吳太子, 破吳兵. 吳王聞之, 乃歸, 使使厚幣與越平. 後九年, 越王句踐遂滅吳, 殺王夫差: 而誅太宰嚭, 以不忠於其君, 而外受重賂, 與己比周也. 伍子胥初所與俱亡故楚太子建之子勝者, 在於吳. 吳王夫差之時, 楚惠王欲召勝歸楚. 葉公諫曰: “勝好勇而陰求死士, 殆有私乎!” 惠王不聽. 遂召勝, 使居楚之邊邑鄢, 號爲白公. 白公歸楚三年而吳誅子胥.
13. 吳太宰嚭旣與子胥有隙, 因讒曰: “子胥爲人剛暴, 少恩, 猜賊, 其怨望恐爲深禍也. 前日王欲伐齊, 子胥以爲不可, 王卒伐之而有大功. 子胥恥其計謀不用, 乃反怨望. 而今王又複伐齊, 子胥專愎彊諫, 沮毁用事, 徒幸吳之敗以自勝其計謀耳. 今王自行, 悉國中武力以伐齊, 而子胥諫不用, 因輟謝, 詳病不行. 王不可不備, 此起禍不難. 且嚭使人微伺之, 其使於齊也, 乃屬其子於齊之鮑氏. 夫爲人臣, 內不得意, 外倚諸侯, 自以爲先王之謀臣, 今不見用, 常鞅鞅怨望. 願王早圖之.” 吳王曰: “微子之言, 吾亦疑之.” 乃使使賜伍子胥屬鏤之劍, 曰: “子以此死.” 伍子胥仰天歎曰: “嗟乎! 讒臣嚭爲亂矣, 王乃反誅我. 我令若父霸. 自若未立時, 諸公子爭立, 我以死爭之於先王, 幾不得立. 若旣得立, 欲分吳國予我, 我顧不敢望也. 然今若聽諛臣言以殺長者.” 乃..
10. 後二歲, 闔廬使太子夫差將兵伐楚, 取番. 楚懼吳複大來, 乃去郢, 徙於鄀. 當是時, 吳以伍子胥ㆍ孫武之謀, 西破彊楚, 北威齊晉, 南服越人. 其後四年, 孔子相魯. 後五年, 伐越. 越王句踐迎擊, 敗吳於姑蘇, 傷闔廬指, 軍卻. 闔廬病創將死, 謂太子夫差曰: “爾忘句踐殺爾父乎?” 夫差對曰: “不敢忘.” 是夕, 闔廬死. 夫差旣立爲王, 以伯嚭爲太宰, 習戰射. 二年後伐越, 敗越於夫湫. 越王句踐乃以餘兵五千人棲於會稽之上, 使大夫種厚幣遺吳太宰嚭以請和, 求委國爲臣妾. 吳王將許之. 伍子胥諫曰: “越王爲人能辛苦. 今王不滅, 後必悔之.” 吳王不聽, 用太宰嚭計, 與越平.
8. 昭王出亡, 入雲夢: 盜擊王, 王走鄖. 鄖公弟懷曰: “平王殺我父, 我殺其子, 不亦可乎!” 鄖公恐其弟殺王, 與王奔隨. 吳兵圍隨, 謂隨人曰: “周之子孫在漢川者, 楚盡滅之.” 隨人欲殺王, 王子綦匿王, 己自爲王以當之. 隨人蔔與王於吳, 不吉, 乃謝吳不與王.
7. 四年, 吳伐楚, 取六與灊. 五年, 伐越, 敗之. 六年, 楚昭王使公子嚢瓦將兵伐吳. 吳使伍員迎擊, 大破楚軍於予章, 取楚之居巣. 九年, 吳王闔廬謂子胥ㆍ孫武曰: “始子言郢未可入, 今果何如?” 二子對曰: “楚將嚢瓦貪, 而唐ㆍ蔡皆怨之. 王必欲大伐之, 必先得唐ㆍ蔡乃可.” 闔廬聽之, 悉興師與唐ㆍ蔡伐楚, 與楚夾漢水而陳. 吳王之弟夫概將兵請從, 王不聽, 遂以其屬五千人擊楚將子常. 子常敗走, 奔鄭. 於是吳乘勝而前, 五戰, 遂至郢. 己卯, 楚昭王出奔. 庚辰, 吳王入郢.
6. 五年而楚平王卒. 初, 平王所奪太子建秦女生子軫, 及平王卒, 軫竟立爲後, 是爲昭王. 吳王僚因楚喪, 使二公子將兵往襲楚. 楚發兵絶吳兵之後, 不得歸. 吳國內空, 而公子光乃令專諸襲刺吳王僚而自立, 是爲吳王闔廬. 闔廬旣立, 得志, 乃召伍員以爲行人, 而與謀國事. 楚誅其大臣郤宛ㆍ伯州犂, 伯州犂之孫伯嚭亡奔吳, 吳亦以嚭爲大夫. 前王僚所遣二公子將兵伐楚者, 道絶不得歸. 後聞闔廬弑王僚自立, 遂以其兵降楚, 楚封之於舒. 闔廬立三年, 乃興師與伍胥ㆍ伯嚭伐楚, 拔舒, 遂禽故吳反二將軍. 因欲至郢, 將軍孫武曰: “民勞, 未可, 且待之.” 乃歸.
5. 久之, 楚平王以其邊邑鍾離與吳邊邑卑梁氏俱蠶, 兩女子爭桑相攻, 乃大怒, 至於兩國擧兵相伐. 吳使公子光伐楚, 拔其鍾離ㆍ居巣而歸. 伍子胥說吳王僚曰: “楚可破也. 願複遣公子光.” 公子光謂吳王曰: “彼伍胥父兄爲戮於楚, 而勧王伐楚者, 欲以自報其讎耳. 伐楚未可破也.” 伍胥知公子光有內志, 欲殺王而自立, 未可說以外事, 乃進專諸於公子光, 退而與太子建之子勝耕於野.
4. 伍胥旣至宋, 宋有華氏之亂, 乃與太子建俱奔於鄭. 鄭人甚善之. 太子建又適晉, 晉頃公曰: “太子旣善鄭, 鄭信太子. 太子能爲我內應, 而我攻其外, 滅鄭必矣. 滅鄭而封太子.” 太子乃還鄭. 事未會, 會自私欲殺其從者, 從者知其謀, 乃告之於鄭. 鄭定公與子産誅殺太子建. 建有子名勝. 伍胥懼, 乃與勝俱奔吳. 到昭關, 昭關欲執之. 伍胥遂與勝獨身步走, 幾不得脫. 追者在後. 至江, 江上有一漁父乘船, 知伍胥之急, 乃渡伍胥. 伍胥旣渡, 解其劍曰: “此劍直百金, 以與父.” 父曰: “楚國之法, 得伍胥者賜粟五萬石, 爵執珪, 豈徒百金劍邪!” 不受. 伍胥未至吳而疾, 止中道, 乞食. 至於吳, 吳王僚方用事, 公子光爲將. 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見吳王.
3. 無忌言於平王曰: “伍奢有二子, 皆賢, 不誅且爲楚憂. 可以其父質而召之, 不然且爲楚患.” 王使使謂伍奢曰: “能致汝二子則生, 不能則死.” 伍奢曰: “尙爲人仁, 呼必來. 員爲人剛戾忍訽, 能成大事, 彼見來之竝禽, 其勢必不來.” 王不聽, 使人召二子曰: “來, 吾生汝父: 不來, 今殺奢也.” 伍尙欲往, 員曰: “楚之召我兄弟, 非欲以生我父也, 恐有脫者後生患, 故以父爲質, 詐召二子. 二子到, 則父子俱死. 何益父之死? 往而令讎不得報耳. 不如奔他國, 借力以雪父之恥, 俱滅, 無爲也.” 伍尙曰: “我知往終不能全父命. 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 後不能雪恥, 終爲天下笑耳.” 謂員: “可去矣! 汝能報殺父之讎, 我將歸死.” 尙旣就執, 使者捕伍胥. 伍胥貫弓執矢嚮使者, 使者不敢進, 伍胥遂亡. 聞太子建之在宋, 往從之. 奢聞子胥之亡也, 曰:..
2. 無忌旣以秦女自媚於平王, 因去太子而事平王. 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 殺己, 乃因讒太子建. 建母, 蔡女也, 無寵於平王. 平王稍益疏建, 使建守城父, 備邊兵. 頃之, 無忌又日夜言太子短於王曰: “太子以秦女之故, 不能無怨望, 願王少自備也. 自太子居城父, 將兵, 外交諸侯, 且欲入爲亂矣.” 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問之. 伍奢知無忌讒太子於平王, 因曰: “王獨柰何以讒賊小臣疏骨肉之親乎?” 無忌曰: “王今不制, 其事成矣. 王且見禽.” 於是平王怒, 囚伍奢, 而使城父司馬奮揚往殺太子. 行未至, 奮揚使人先告太子: “太子急去, 不然將誅.” 太子建亡奔宋.
66. 오자서열전(伍子胥列傳) 1. 伍子胥者, 楚人也, 名員. 員父曰伍奢. 員兄曰伍尙. 其先曰伍擧, 以直諫事楚莊王, 有顯, 故其後世有名於楚. 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 使伍奢爲太傅, 費無忌爲少傅. 無忌不忠於太子建. 平王使無忌爲太子取婦於秦, 秦女好, 無忌馳歸報平王曰: “秦女絶美, 王可自取, 而更爲太子取婦.” 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絶愛幸之, 生子軫. 更爲太子取婦. 2. 無忌旣以秦女自媚於平王, 因去太子而事平王. 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 殺己, 乃因讒太子建. 建母, 蔡女也, 無寵於平王. 平王稍益疏建, 使建守城父, 備邊兵. 頃之, 無忌又日夜言太子短於王曰: “太子以秦女之故, 不能無怨望, 願王少自備也. 自太子居城父, 將兵, 外交諸侯, 且欲入爲亂矣.” 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問之. 伍奢知無忌讒太子於平王, 因曰: “王獨柰何以讒賊小臣疏骨肉之親乎..
9. 吳起於是聞魏文侯賢, 欲事之. 文侯問李克曰: “吳起何如人哉?” 李克曰: “起貪而好色, 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 於是魏文候以爲將, 擊秦, 拔五城. 起之爲將, 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臥不設席, 行不騎乘, 親裹贏糧, 與士卒分勞苦. 卒有病疽者, 起爲吮之. 卒母聞而哭之. 人曰: “子卒也, 而將, 軍自吮其疽, 何哭爲?” 母曰: “非然也. 往年吳公吮其父, 其父戰不旋踵, 遂死於敵. 吳公今又吮其子, 妾不知其死所矣. 是以哭之.” 文侯以吳起善用兵, 廉平, 盡能得士心, 乃以爲西河守, 以拒秦ㆍ韓.
8. 오기(吳起) 吳起者, 衛人也, 好用兵. 嘗學於曾子, 事魯君. 齊人攻魯, 魯欲將吳起, 吳起取齊女爲妻, 而魯疑之. 吳起於是欲就名, 遂殺其妻, 以明不與齊也. 魯卒以爲將. 將而攻齊, 大破之. 魯人或惡吳起曰: “起之爲人, 猜忍人也. 其少時, 家累千金, 遊仕不遂, 遂破其家, 鄕黨笑之, 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餘人, 而東出衛郭門. 與其母訣, 齧臂而盟曰: “起不爲卿相, 不複入衛.” 遂事曾子. 居頃之, 其母死, 起終不歸. 曾子薄之, 而與起絶. 起乃之魯, 學兵法以事魯君. 魯君疑之, 起殺妻以求將. 夫魯小國, 而有戰勝之名, 則諸侯圖魯矣. 且魯衛兄弟之國也, 而君用起, 則是棄衛.” 魯君疑之, 謝吳起.
7. 龐涓行三日, 大喜, 曰: “我固知齊軍怯, 入吾地三日, 士卒亡者過半矣.” 乃棄其步軍, 與其輕銳倍日竝行逐之. 孫子度其行, 暮當至馬陵. 馬陵道陝, 而旁多阻隘, 可伏兵, 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於此樹之下”. 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 夾道而伏, 期曰“暮見火擧而俱發”. 龐涓果夜至斫木下, 見白書, 乃鑽火燭之. 讀其書未畢, 齊軍萬弩俱發, 魏軍大亂相失. 龐涓自知智窮兵敗, 乃自剄, 曰: “遂成豎子之名!” 齊因乘勝盡破其軍, 虜魏太子申以歸. 孫臏以此名顯天下, 世傳其兵法.
6. 後十三歲, 魏與趙攻韓, 韓告急於齊. 齊使田忌將而往, 直走大梁. 魏將龐涓聞之, 去韓而歸, 齊軍旣已過而西矣. 孫子謂田忌曰: “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 齊號爲怯, 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兵法,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 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 使齊軍入魏地爲十萬灶, 明日爲五萬灶, 又明日爲三萬灶.”
5. 其後魏伐趙, 趙急, 請救於齊. 齊威王欲將孫臏, 臏辭謝曰: “刑餘之人不可.” 於是乃以田忌爲將, 而孫子爲師, 居輜車中, 坐爲計謀. 田忌欲引兵之趙, 孫子曰: “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捲, 救鬪者不搏撠, 批亢擣虛, 形格勢禁, 則自爲解耳. 今梁趙相攻, 輕兵銳卒必竭於外, 老弱罷於內.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據其街路, 衝其方虛, 彼必釋趙而自救. 是我一擧解趙之圍而收獘於魏也.” 田忌從之, 魏果去邯鄲, 與齊戰於桂陵, 大破梁軍.
4. 於是孫子謂田忌曰: “君弟重射, 臣能令君勝.” 田忌信然之, 與王及諸公子逐射千金. 及臨質, 孫子曰: “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 取君上駟與彼中駟, 取君中駟與彼下駟.” 旣馳三輩畢, 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 卒得王千金. 於是忌進孫子於威王. 威王問兵法, 遂以爲師.
3. 손빈(孫臏) 孫武旣死, 後百餘歲有孫臏. 臏生阿鄄之閒, 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 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 龐涓旣事魏, 得爲惠王將軍, 而自以爲能不及孫臏, 乃陰使召孫臏. 臏至, 龐涓恐其賢於己, 疾之, 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 欲隱勿見. 齊使者如梁, 孫臏以刑徒陰見, 說齊使. 齊使以爲奇, 竊載與之齊. 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數與齊諸公子馳逐重射. 孫子見其馬足不甚相遠, 馬有上ㆍ中ㆍ下ㆍ輩.
2. 孫子曰: “約束不明, 申令不熟, 將之罪也: 旣已明而不如法者, 吏士之罪也.” 乃欲斬左古隊長. 吳王從台上觀, 見且斬愛姫, 大駭. 趣使使下令曰: “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 寡人非此二姫, 食不甘味, 願勿斬也.” 孫子曰: “臣旣已受命爲將, 將在軍, 君命有所不受.” 遂斬隊長二人以徇. 用其次爲隊長, 於是複鼓之. 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縄墨, 無敢出聲. ‘於是孫子使使報王曰: “兵旣整齊, 王可試下觀之, 唯王所欲用之, 雖赴水火猶可也.” 吳王曰: “將軍罷休就舍, 寡人不願下觀.” 孫子曰: “王徒好其言, 不能用其實.” 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 卒以爲將. 西破彊楚, 入郢, 北威齊晉, 顯名諸侯, 孫子與有力焉.
1. 손무(孫武) 孫子武者, 齊人也. 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 闔廬曰: “子之十三篇, 吾盡觀之矣, 可以小試勒兵乎?” 對曰: “可.” 闔廬曰: “可試以婦人乎?” 曰: “可.” 於是許之, 出宮中美女, 得百八十人. 孫子分爲二隊, 以王之寵姫二人各爲隊長, 皆令持戟. 令之曰: “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 婦人曰: “知之.” 孫子曰: “前, 則視心: 左, 視左手: 右, 視右手: 後, 卽視背.” 婦人曰: “諾.” 約束旣布, 乃設鈇鉞, 卽三令五申之. 於是鼓之右, 婦人大笑. 孫子曰: “約束不明, 申令不熟, 將之罪也.” 複三令五申而鼓之左, 婦人複大笑.
65. 손자오기열전(孫子吳起列傳) 1. 손무(孫武) 孫子武者, 齊人也. 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 闔廬曰: “子之十三篇, 吾盡觀之矣, 可以小試勒兵乎?” 對曰: “可.” 闔廬曰: “可試以婦人乎?” 曰: “可.” 於是許之, 出宮中美女, 得百八十人. 孫子分爲二隊, 以王之寵姫二人各爲隊長, 皆令持戟. 令之曰: “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 婦人曰: “知之.” 孫子曰: “前, 則視心: 左, 視左手: 右, 視右手: 後, 卽視背.” 婦人曰: “諾.” 約束旣布, 乃設鈇鉞, 卽三令五申之. 於是鼓之右, 婦人大笑. 孫子曰: “約束不明, 申令不熟, 將之罪也.” 複三令五申而鼓之左, 婦人複大笑. 2. 孫子曰: “約束不明, 申令不熟, 將之罪也: 旣已明而不如法者, 吏士之罪也.” 乃欲斬左古隊長. 吳王從台上觀, 見且斬愛姫, 大駭. 趣使使下令曰: “寡..
3. 遣使者還報, 然後行. 士卒次舍井灶飮食問疾醫藥, 身自拊循之. 悉取將軍之資糧享士卒, 身與士卒平分糧食. 最比其羸弱者, 三日而後勒兵. 病者皆求行, 爭奮出爲之赴戰. 晉師聞之, 爲罷去. 燕師聞之, 度水而解. 於是追擊之, 遂取所亡封內故境而引兵歸. 未至國, 釋兵旅, 解約束, 誓盟而後入邑. 景公與諸大夫郊迎, 勞師成禮, 然後反歸寢. 旣見穰苴, 尊爲大司馬. 田氏日以益尊於齊.
2. 約束旣定, 夕時, 莊賈乃至. 穰苴曰: “何後期爲?” 賈謝曰: “不佞大夫親戚送之, 故留.” 穰苴曰: “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 臨軍約束則忘其親, 援枹鼓之急則忘其身. 今敵國深侵, 邦內騒動, 士卒暴露於境, 君寢不安席, 食不甘味, 百姓之命皆懸於君, 何謂相送乎!” 召軍正問曰: “軍法期而後至者雲何?” 對曰: “當斬.” 莊賈懼, 使人馳報景公, 請救. 旣往, 未及反, 於是遂斬莊賈以徇三軍. 三軍之士皆振慄. 久之, 景公遣使者持節赦賈, 馳入軍中. 穰苴曰: “將在軍, 君令有所不受.” 問軍正曰: “馳三軍法何?” 正曰: “當斬.” 使者大懼. 穰苴曰: “君之使不可殺之.” 乃斬其僕, 車之左駙, 馬之左驂, 以徇三軍.
1. 司馬穰苴者, 田完之苗裔也. 齊景公時, 晉伐阿ㆍ甄, 而燕侵河上, 齊師敗績. 景公患之. 晏嬰乃薦田穰苴曰: “穰苴雖田氏庶孽, 然其人文能附衆, 武能威敵, 願君試之.” 景公召穰苴, 與語兵事, 大說之, 以爲將軍, 將兵扞燕晉之師. 穰苴曰: “臣素卑賤, 君擢之閭伍之中, 加之大夫之上, 士卒未附, 百姓不信, 人微權輕, 願得君之寵臣, 國之所尊, 以監軍, 乃可.” 於是景公許之, 使莊賈往. 穰苴旣辭, 與莊賈約曰: “旦日日中會於軍門.” 穰苴先馳至軍, 立表下漏待賈. 賈素驕貴, 以爲將己之軍而己爲監, 不甚急: 親戚左右送之, 留飮. 日中而賈不至. 穰苴則仆表決漏, 入, 行軍勒兵, 申明約束.
10. 伊尹爲庖, 百里奚爲虜, 皆所由幹其上也. 故此二子者, 皆聖人也, 猶不能無役身而涉世如此其汚也, 則非能仕之所設也.宋有富人, 天雨牆壊. 其子曰“不築且有盜” , 其鄰人之父亦雲, 暮而果大亡其財, 其家甚知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昔者鄭武公欲伐胡, 迺以其子妻之. 因問群臣曰: “吾欲用兵, 誰可伐者?” 關其思曰: “胡可伐.” 迺戮關其思, 曰: “胡, 兄弟之國也, 子言伐之, 何也?” 胡君聞之, 以鄭爲親己而不備鄭. 鄭人襲胡, 取之. 此二說者, 其知皆當矣, 然而甚者爲戮, 薄者見疑. 非知之難也, 處知則難矣.
9. 凡說之務, 在知飾所說之所敬, 而滅其所醜. 彼自知其計, 則毋以其失窮之: 自勇其斷, 則毋以其敵怒之: 自多其力, 則毋以其難槪之. 規異事與同計, 譽異人與同行者, 則以飾之無傷也. 有與同失者, 則明飾其無失也. 大忠無所払悟, 辭言無所擊排, 迺後申其辯知焉. 此所以親近不疑, 知盡之難也. 得曠日彌久, 而周澤旣渥, 深計而不疑, 交爭而不罪, 迺明計利害以致其功, 直指是非以飾其身, 以此相持, 此說之成也.
8. 夫事以密成, 語以泄敗. 未必其身泄之也, 而語及其所匿之事, 如是者身危. 貴人有過端, 而說者明言善議以推其惡者, 則身危. 周澤未渥也而語極知, 說行而有功則德亡, 說不行而有敗則見疑, 如是者身危. 夫貴人得計而欲自以爲功, 說者與知焉, 則身危. 彼顯有所出事, 迺自以爲也故, 說者與知焉, 則身危. 彊之以其所必不爲, 止之以其所不能已者, 身危. 故曰: 與之論大人, 則以爲閒己: 與之論細人, 則以爲粥權. 論其所愛, 則以爲借資: 論其所憎, 則以爲嘗己. 徑省其辭, 則不知而屈之: 汎濫博文, 則多而久之. 順事陳意, 則曰怯懦而不盡: 慮事廣肆, 則曰草野而倨侮. 此說之難, 不可不知也.
7. 說難曰: 凡說之難, 非吾知之有以說之難也: 又非吾辯之難能明吾意之難也: 又非吾敢橫失能盡之難也. 凡說之難, 在知所說之心, 可以吾說當之.所說出於爲名高者也, 而說之以厚利, 則見下節而遇卑賤, 必棄遠矣. 所說出於厚利者也. 而說之以名高, 則見無心而遠事情, 必不收矣. 所說實爲厚利而顯爲名高者也, 而說之以名高, 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 若說之以厚利, 則陰用其言而顯棄其身. 此之不可不知也.
6. 韓非子 韓非子, 韓之諸公子也. 喜刑名法術之學, 而其歸本於黃老. 非爲人口吃, 不能道說, 而善著書. 與李斯俱事荀卿, 斯自以爲不如非. 非見韓之削弱, 數以書諫韓王, 韓王不能用. 於是韓非疾治國不務脩明其法制, 執勢以禦其臣下, 富國彊兵而以求人任賢, 反擧浮淫之蠹而加之於功實之上. 以爲儒者用文亂法, 而俠者以武犯禁. 寛則寵名譽之人, 急則用介冑之士. 今者所養非所用, 所用非所養. 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 觀往者得失之變, 故作孤憤ㆍ五蠹ㆍ內外儲ㆍ說林ㆍ說難十餘萬言.然韓非知說之難, 爲說難書甚具, 終死於秦, 不能自脫.
5. 申不害 申不害者, 京人也, 故鄭之賤臣. 學術以幹韓昭侯, 昭侯用爲相. 內脩政敎, 外應諸侯, 十五年. 終申子之身, 國治兵彊, 無侵韓者. 申子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 著書二篇, 號曰申子.
4. 莊子 莊子者, 蒙人也, 名周. 周嘗爲蒙漆園吏, 與梁惠王ㆍ齊宣王同時. 其學無所不闚, 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 故其著書十餘萬言, 大抵率寓言也. 作漁父ㆍ盜蹠ㆍ胠篋, 以詆孔子之徒, 以明老子之術. 畏累虛ㆍ亢桑子之屬, 皆空語無事實. 然善屬書離辭, 指事類情, 用剽剝儒ㆍ墨, 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 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聞莊周賢, 使使厚幣迎之, 許以爲相. 莊周笑謂楚使者曰: “千金, 重利: 卿相, 尊位也. 子獨不見郊祭之犠牛乎? 養食之數歲, 衣以文繡, 以入大廟. 當是之時, 雖欲爲孤豚, 豈可得乎? 子亟去, 無汚我. 我寧遊戲汚瀆之中自快, 無爲有國者所羈, 終身不仕, 以快吾志焉.”
3.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 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 “始秦與周合, 合五百歲而離, 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卽老子, 或曰非也, 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 隱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 宗爲魏將, 封於段幹. 宗子注, 注子宮, 宮玄孫假, 假仕於漢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爲膠西王卬太傅, 因家於齊焉.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 儒學亦絀老子. “道不同不相爲謀” , 豈謂是邪? 李耳無爲自化, 淸靜自正.
2. 老子脩道德, 其學以自隱無名爲務. 居周久之, 見周之衰, 迺遂去. 至關, 關令尹喜曰: “子將隱矣, 彊爲我著書.” 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 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 莫知其所終. 或曰: 老萊子亦楚人也, 著書十五篇, 言道家之用, 與孔子同時雲. 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 或言二百餘歲, 以其脩道而養壽也.
1. 노자(老子) 老子者, 楚苦縣厲鄕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 名耳, 字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 將問禮於老子. 老子曰: “子所言者, 其人與骨皆已朽矣, 獨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時則駕, 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 吾聞之, 良賈深藏若虛,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 態色與淫志, 是皆無益於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 若是而已.” 孔子去, 謂弟子曰: “鳥, 吾知其能飛: 魚, 吾知其能遊: 獸, 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爲罔, 遊者可以爲綸, 飛者可以爲矰. 至於龍, 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 吾今日見老子, 其猶龍邪!”
63. 노자한비열전(老子韓非列傳) 1. 노자(老子) 老子者, 楚苦縣厲鄕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 名耳, 字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 將問禮於老子. 老子曰: “子所言者, 其人與骨皆已朽矣, 獨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時則駕, 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 吾聞之, 良賈深藏若虛,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 態色與淫志, 是皆無益於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 若是而已.” 孔子去, 謂弟子曰: “鳥, 吾知其能飛: 魚, 吾知其能遊: 獸, 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爲罔, 遊者可以爲綸, 飛者可以爲矰. 至於龍, 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 吾今日見老子, 其猶龍邪!” 2. 老子脩道德, 其學以自隱無名爲務. 居周久之, 見周之衰, 迺遂去. 至關, 關令尹喜曰: “子將隱矣, 彊爲我著書.” 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 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 莫知其所終. 或曰: 老萊子..
6. 太史公曰: 吾讀管氏牧民ㆍ山高ㆍ乘馬ㆍ輕重ㆍ九府, 及晏子春秋, 詳哉其言之也. 旣見其著書, 欲觀其行事, 故次其傳. 至其書, 世多有之, 是以不論, 論其軼事. 管仲世所謂賢臣, 然孔子小之. 豈以爲周道衰微, 桓公旣賢, 而不勉之至王, 乃稱霸哉? 語曰“將順其美, 匡救其惡, 故上下能相親也”. 豈管仲之謂乎? 方晏子伏莊公屍哭之, 成禮然後去, 豈所謂“見義不爲無勇” 者邪? 至其諫說, 犯君之顔, 此所謂“進思盡忠, 退思補過” 者哉! 假令晏子而在, 餘雖爲之執鞭, 所忻慕焉.
5. 晏子爲齊相, 出, 其禦之妻從門閒而闚其夫. 其夫爲相禦, 擁大蓋, 策駟馬, 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旣而歸, 其妻請去. 夫問其故. 妻曰: “晏子長不滿六尺, 身相齊國, 名顯諸侯. 今者妾觀其出, 志念深矣, 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長八尺, 乃爲人僕禦, 然子之意自以爲足, 妾是以求去也.” 其後夫自抑損. 晏子怪而問之, 禦以實對. 晏子薦以爲大夫.
4. 안영(晏嬰) 晏平仲嬰者, 萊之夷維人也. 事齊靈公ㆍ莊公ㆍ景公, 以節倹力行重於齊. 旣相齊, 食不重肉, 妾不衣帛. 其在朝, 君語及之, 卽危言: 語不及之, 卽危行. 國有道, 卽順命: 無道, 卽衡命. 以此三世顯名於諸侯. 越石父賢, 在縲紲中. 晏子出, 遭之塗, 解左驂贖之, 載歸. 弗謝, 入閨. 久之, 越石父請絶. 晏子戄然, 攝衣冠謝曰: “嬰雖不仁, 免子於厄, 何子求絶之速也?” 石父曰: “不然. 吾聞君子詘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 方吾在縲紲中, 彼不知我也. 夫子旣已感寤而贖我, 是知己: 知己而無禮, 固不如在縲紲之中.” 晏子於是延入爲上客.
3. 其爲政也, 善因禍而爲福, 転敗而爲功. 貴輕重, 愼權衡. 桓公實怒少姫, 南襲蔡, 管仲因而伐楚, 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 桓公實北征山戎, 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於柯之會, 桓公欲背曹沫之約, 管仲因而信之, 諸侯由是歸齊. 故曰: “知與之爲取, 政之寶也.” 管仲富擬於公室, 有三歸ㆍ反坫, 齊人不以爲侈. 管仲卒, 齊國遵其政, 常彊於諸侯. 後百餘年而有晏子焉.
2. 鮑叔旣進管仲, 以身下之. 子孫世祿於齊, 有封邑者十餘世, 常爲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旣任政相齊, 以區區之齊在海浜, 通貨積財, 富國彊兵, 與俗同好惡. 故其稱曰: “倉廩實而知禮節, 衣食足而知榮辱, 上服度則六親固. 四維不張, 國乃滅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 令順民心.” 故論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 因而予之: 俗之所否, 因而去之.
62권 관안열전(管晏列傳) 1. 날 빛나게 만들어준 우정에 관한 이야기管鮑之交 관중을 믿었던 포숙아 管仲夷吾者, 穎上人也. 少時, 常與鮑叔牙游, 鮑叔知其賢, 管仲貧困, 常欺鮑叔, 鮑叔終善遇之, 不以爲言已而. 춘추시대 첫 번째 패자를 만든 건 관중의 공이다 鮑叔事齊公子小白, 管仲事公子糾, 及小白立爲桓公, 公子糾死, 管仲囚焉. 鮑叔遂進管仲, 管仲旣用, 任政於齊, 齊桓公以覇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 管仲之謀也. 나보다 나를 더 잘 알던 친구, 포숙아 管仲曰: “吾始困時, 嘗與鮑叔賈, 分財利, 多自與, 鮑叔不以我爲貪, 知我貧也. 吾嘗爲鮑叔謀事, 而更窮困, 鮑叔不以我爲愚, 知時有利不利也. 吾嘗三仕, 三見逐於君, 鮑叔不以我爲不肖, 知我不遭時也. 吾嘗三戰三走, 鮑叔不以我爲怯, 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糾敗, 召忽死之, 吾幽囚受辱..
2. 孔子曰: “伯夷ㆍ叔齊, 不念舊惡, 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 又何怨乎?” 餘悲伯夷之意, 睹軼詩可異焉. 其傳曰: 伯夷ㆍ叔齊, 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齊, 及父卒, 叔齊讓伯夷. 伯夷曰: “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 國人立其中子. 於是伯夷ㆍ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 盍往歸焉. 及至, 西伯卒, 武王載木主, 號爲文王, 東伐紂. 伯夷ㆍ叔齊叩馬而諫曰: “父死不葬, 爰及幹戈, 可謂孝乎? 以臣弑君, 可謂仁乎?” 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 “此義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亂, 天下宗周, 而伯夷ㆍ叔齊恥之, 義不食周粟, 隱於首陽山, 采薇而食之. 及餓且死, 作歌. 其辭曰: “登彼西山兮, 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 神農ㆍ虞ㆍ夏忽焉沒兮, 我安適歸矣? 於嗟徂兮, 命之衰矣!” 遂餓死於首陽山. 由此觀之, 怨邪非邪?
1. 夫學者載籍極博, 猶考信於六闕. 詩書雖欠, 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堯將遜位, 讓於虞舜, 舜禹之閒, 嶽牧鹹薦, 乃試之於位, 典職數十年, 功用旣興, 然後授政. 示天下重器, 王者大統, 傳天下若斯之難也. 而說者曰堯讓天下於許由, 許由不受, 恥之逃隱. 及夏之時, 有卞隨ㆍ務光者. 此何以稱焉? 太史公曰: 餘登箕山, 其上蓋有許由塚雲. 孔子序列古之仁聖賢人, 如吳太伯ㆍ伯夷之倫詳矣. 餘以所聞由ㆍ光義至高, 其文辭不少槪見, 何哉?
61. 백이열전(伯夷列傳) 1. 夫學者載籍極博, 猶考信於六闕. 詩書雖欠, 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堯將遜位, 讓於虞舜, 舜禹之閒, 嶽牧鹹薦, 乃試之於位, 典職數十年, 功用旣興, 然後授政. 示天下重器, 王者大統, 傳天下若斯之難也. 而說者曰堯讓天下於許由, 許由不受, 恥之逃隱. 及夏之時, 有卞隨ㆍ務光者. 此何以稱焉? 太史公曰: 餘登箕山, 其上蓋有許由塚雲. 孔子序列古之仁聖賢人, 如吳太伯ㆍ伯夷之倫詳矣. 餘以所聞由ㆍ光義至高, 其文辭不少槪見, 何哉? 2. 孔子曰: “伯夷ㆍ叔齊, 不念舊惡, 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 又何怨乎?” 餘悲伯夷之意, 睹軼詩可異焉. 其傳曰: 伯夷ㆍ叔齊, 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齊, 及父卒, 叔齊讓伯夷. 伯夷曰: “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 國人立其中子. 於是伯夷ㆍ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 盍往歸焉..
40. 孔子年七十三, 以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哀公誄之曰: “旻天不弔, 不憖遺一老, 俾屛余一人以在位, 煢煢余在疚. 嗚呼哀哉! 尼父, 毋自律!” 子貢曰: “君其不没於魯乎! 夫子之言曰: “禮失則昏, 名失則愆. 失志爲昏, 失所爲愆.” 生不能用, 死而誄之, 非禮也. 称“余一人” , 非名也.”
39. 孔子在位聽訟, 文辞有可與人共者, 弗独有也. 至於爲春秋, 筆則筆, 削則削, 子夏之徒不能賛一辞. 弟子受春秋, 孔子曰: “後世知丘者以春秋, 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明歲, 子路死於衛. 孔子病, 子貢請見. 孔子方負杖逍遥於門, 曰: “賜, 汝來何其晩也?” 孔子因歎, 歌曰: “太山壊乎! 梁柱摧乎! 哲人萎乎!” 因以涕下. 謂子貢曰: “天下無道久矣, 莫能宗予. 夏人殯於東階, 周人於西階, 殷人兩柱閒. 昨暮予夢坐奠兩柱之閒, 予始殷人也.” 後七日卒.
38. 魯哀公十四年春, 狩大野. 叔孫氏車子鉏商獲獸, 以爲不祥. 仲尼視之, 曰: “麟也.” 取之. 曰: “河不出圖, 雒不出書, 吾已矣夫!” 顔淵死, 孔子曰: “天喪予!” 及西狩見麟, 曰: “吾道窮矣!” 喟然歎曰: “莫知我夫!” 子貢曰: “何爲莫知子?” 子曰: “不怨天, 不尤人, 下學而上達, 知我者其天乎!” “不降其志, 不辱其身, 伯夷ㆍ叔齊乎!” 謂“柳下惠ㆍ少連降志辱身矣”. 謂“虞仲ㆍ夷逸隱居放言, 行中淸, 廢中權”. “我則異於是, 無可無不可.” 子曰: “弗乎弗乎, 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吾道不行矣, 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 乃因史記作春秋, 上至隱公, 下訖哀公十四年, 十二公. 據魯, 親周, 故殷, 運之三代. 約其文辞而指博. 故吳楚之君自称王, 而春秋貶之曰“子” : 践土之会實召周天子, 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於河陽” : 推..
37. 是日哭, 則不歌. 見齊衰ㆍ瞽者, 雖童子必變.“三人行, 必得我師.” “德之不脩, 學之不講, 聞義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 是吾憂也.” 使人歌, 善, 則使復之, 然后和之.子不語: 怪, 力, 亂, 神.子貢曰: “夫子之文章, 可得聞也. 夫子言天道與性命, 弗可得聞也已.” 顔淵喟然歎曰: “仰之弥高, 鑽之弥堅. 瞻之在前, 忽焉在後.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博我以文, 約我以禮, 欲罷不能. 旣竭我才, 如有所立, 卓爾. 雖欲從之, 蔑由也已.” 達巷党人(童子曰: “大哉孔子, 博學而無所成名.” 子聞之曰: “我何執? 執御乎? 執射乎? 我執御矣.” 牢曰: “子云“不試, 故藝”.”
36. 孔子以四敎: 文, 行, 忠, 信. 絶四: 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 所愼: 齊, 戰, 疾.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不憤不啓, 擧一隅不以三隅反, 則弗復也. 其於鄕党, 恂恂似不能言者. 其於宗廟朝廷, 辯辯言, 唯謹爾. 朝, 與上大夫言, 誾誾如也: 與下大夫言, 侃侃如也.入公門, 鞠躬如也: 趨進, 翼如也. 君召使儐, 色勃如也. 君命召, 不俟駕行矣.魚餒, 肉敗, 割不正, 不食. 席不正, 不坐. 食於有喪者之側, 未嘗飽也.
34. 孔子語魯大師: “樂其可知也. 始作翕如, 縱之純如, 皦如, 繹如也, 以成.” “吾自衛反魯, 然後樂正, 雅頌各得其所.” 古者詩三千余篇, 及至孔子, 去其重, 取可施於禮義, 上采契后稷, 中述殷周之盛, 至幽厲之欠, 始於衽席, 故曰“關雎之亂以爲風始, 鹿鳴爲小雅始, 文王爲大雅始, 淸廟爲頌始”.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 禮樂自此可得而述, 以備王道, 成六藝.
33. 孔子之時, 周室微而禮樂廢, 詩書欠. 追跡三代之禮, 序書傳, 上紀唐虞之際, 下至秦繆, 編次其事. 曰: “夏禮吾能言之, 杞不足徴也. 殷禮吾能言之, 宋不足徴也. 足, 則吾能徴之矣.” 觀殷夏所損益, 曰: “後雖百世可知也, 以一文一質. 周監二代, 郁郁乎文哉. 吾從周.” 故書傳ㆍ禮記自孔氏.
32. 孔子之去魯凡十四歲而反乎魯. 魯哀公問政, 對曰: “政在選臣.” 季康子問政, 曰: “擧直錯諸枉, 則枉者直.” 康子患盗, 孔子曰: “苟子之不欲, 雖賞之不窃.” 然魯終不能用孔子, 孔子亦不求仕.
31. 其明年, 冉有爲季氏將師, 與齊戰於郎, 克之. 季康子曰: “子之於軍旅, 學之乎? 性之乎?” 冉有曰: “學之於孔子.” 季康子曰: “孔子何如人哉?” 對曰: “用之有名: 播之百姓, 質諸鬼神而無憾. 求之至於此道, 雖累千社, 夫子不利也.” 康子曰: “我欲召之, 可乎?” 對曰: “欲召之, 則毋以小人固之, 則可矣.” 而衛孔文子將攻太叔, 問策於仲尼. 仲尼辞不知, 退而命載而行, 曰: “鳥能擇木, 木豈能擇鳥乎!” 文子固止. 会季康子逐公華ㆍ公賓ㆍ公林, 以幣迎孔子, 孔子歸魯.
30. 孔子曰: “魯衛之政, 兄弟也.” 是時, 衛君輒父不得立, 在外, 諸侯數以爲讓. 而孔子弟子多仕於衛, 衛君欲得孔子爲政. 子路曰: “衛君待子而爲政, 子將奚先?” 孔子曰: “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 子之迂也! 何其正也?” 孔子曰: “野哉由也! 夫名不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 事不成則禮樂不興, 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矣. 夫君子爲之必可名, 言之必可行. 君子於其言, 無所苟而已矣.”
29.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 曰: “鳳兮鳳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諫兮, 來者猶可追也! 已而已而, 今之從政者殆而!” 孔子下, 欲與之言. 趨而去, 弗得與之言. 於是孔子自楚反乎衛. 是歲也, 孔子年六十三, 而魯哀公六年也. 其明年, 吳與魯会繒, 徴百牢. 太宰嚭召季康子. 康子使子貢往, 然後得已.
28. 昭王將以書社地七百里封孔子. 楚令尹子西曰: “王之使使諸侯有如子貢者乎?” 曰: “無有.” “王之輔相有如顔回者乎?” 曰: “無有.” “王之將率有如子路者乎?” 曰: “無有.” “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 曰: “無有.” “且楚之祖封於周, 号爲子男五十里. 今孔丘述三五之法, 明周召之業, 王若用之, 則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數千里乎? 夫文王在豊, 武王在鎬, 百里之君卒王天下. 今孔丘得據土壤, 賢弟子爲佐, 非楚之福也.” 昭王乃止. 其秋, 楚昭王卒于城父.
27 子貢出, 顔回入見. 孔子曰: “回, 詩云“匪兕匪虎, 率彼曠野”. 吾道非邪? 吾何爲於此?” 顔回曰: “夫子之道至大, 故天下莫能容. 雖然, 夫子推而行之, 不容何病, 不容然後見君子! 夫道之不脩也, 是吾醜也. 夫道旣已大脩而不用, 是有國者之醜也. 不容何病, 不容然後見君子!” 孔子欣然而笑曰: “有是哉顔氏之子! 使爾多財, 吾爲爾宰.” 於是使子貢至楚. 楚昭王興師迎孔子, 然後得免.
24. 冉求旣去, 明年, 孔子自陳遷于蔡. 蔡昭公將如吳, 吳召之也. 前昭公欺其臣遷州來, 後將往, 大夫懼復遷, 公孫翩射殺昭公. 楚侵蔡. 秋, 齊景公卒.明年, 孔子自蔡如葉. 葉公問政, 孔子曰: “政在來遠附迩.” 他日,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 子路不對. 孔子聞之, 曰: “由, 爾何不對曰“其爲人也, 學道不倦, 誨人不厭, 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 云爾.”
23. 秋, 季桓子病, 輦而見魯城, 喟然歎曰: “昔此國幾興矣, 以吾獲罪於孔子, 故不興也.” 顧謂其嗣康子曰: “我即死, 若必相魯: 相魯, 必召仲尼.” 後數日, 桓子卒, 康子代立. 已葬, 欲召仲尼. 公之魚曰: “昔吾先君用之不終, 終爲諸侯笑. 今又用之, 不能終, 是再爲諸侯笑.” 康子曰: “則誰召而可?” 曰: “必召冉求.” 於是使使召冉求. 冉求將行, 孔子曰: “魯人召求, 非小用之, 將大用之也.” 是日, 孔子曰: “歸乎歸乎! 吾党之小子狂簡, 斐然成章, 吾不知所以裁之.” 子贛知孔子思歸, 送冉求, 因誡曰“即用, 以孔子爲招” 云.
22. 他日, 霊公問兵陳. 孔子曰: “俎豆之事則嘗聞之, 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明日, 與孔子語, 見蜚雁, 仰視之, 色不在孔子. 孔子遂行, 復如陳. 夏, 衛霊公卒, 立孫輒, 是爲衛出公. 六月, 趙鞅内太子蒯聵于戚. 陽虎使太子絻, 八人衰絰, 偽自衛迎者, 哭而入, 遂居焉. 冬, 蔡遷于州來. 是歲魯哀公三年, 而孔子年六十矣. 齊助衛圍戚, 以衛太子蒯聵在故也. 夏, 魯桓釐廟燔, 南宮敬叔救火. 孔子在陳, 聞之, 曰: “災必於桓釐廟乎?” 已而果然.
21. 孔子旣不得用於衛, 將西見趙簡子. 至於河而聞竇鳴犢ㆍ舜華之死也, 臨河而歎曰: “美哉水, 洋洋乎! 丘之不濟此, 命也夫!” 子貢趨而進曰: “敢問何謂也?” 孔子曰: “竇鳴犢, 舜華, 晉國之賢大夫也. 趙簡子未得志之時, 須此兩人而后從政: 及其已得志, 殺之乃從政. 丘聞之也, 刳胎殺夭則麒麟不至郊, 竭澤涸漁則蛟龍不合陰陽, 覆巣毁卵則鳳皇不翔. 何則? 君子諱傷其類也. 夫鳥獸之於不義也尙知辟之, 而況乎丘哉!” 乃還息乎陬鄕, 作爲陬操以哀之. 而反乎衛, 入主蘧伯玉家.
20. 仏肸爲中牟宰. 趙簡子攻范ㆍ中行, 伐中牟. 仏肸畔, 使人召孔子. 孔子欲往. 子路曰: “由聞諸夫子, “其身親爲不善者, 君子不入也”. 今仏親以中牟畔, 子欲往, 如之何?” 孔子曰: “有是言也. 不曰堅乎, 磨而不磷: 不曰白乎, 涅而不淄. 我豈匏瓜也哉, 焉能繋而不食?” 孔子擊磬. 有荷蕢而過門者, 曰: “有心哉, 擊磬乎! 硜硜乎, 莫己知也夫而已矣!”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 十日不進. 師襄子曰: “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已習其曲矣, 未得其數也.” 有閒, 曰: “已習其數, 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志也.” 有閒, 曰: “已習其志, 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爲人也.” 有閒, (曰有所穆然深思焉, 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 曰: “丘得其爲人, 黯然而黒, 幾然而長, 眼如望羊, 如王四國, 非文王其誰能爲此也!” 師襄子辟席..
19. 衛霊公聞孔子來, 喜, 郊迎. 問曰: “蒲可伐乎?” 對曰: “可.” 霊公曰: “吾大夫以爲不可. 今蒲, 衛之所以待晉楚也, 以衛伐之, 無乃不可乎?” 孔子曰: “其男子有死之志, 婦人有保西河之志. 吾所伐者不過四五人.” 霊公曰: “善.” 然不伐蒲. 霊公老, 怠於政, 不用孔子. 孔子喟然歎曰: “苟有用我者, 期月而已, 三年有成.” 孔子行.
18. 過蒲, 会公叔氏以蒲畔, 蒲人止孔子. 弟子有公良孺者, 以私車五乘從孔子. 其爲人長賢, 有勇力, 謂曰: “吾昔從夫子遇難於匡, 今又遇難於此, 命也已. 吾與夫子再罹難, 寧鬪而死.” 鬪甚疾. 蒲人懼, 謂孔子曰: “苟毋適衛, 吾出子.” 與之盟, 出孔子東門. 孔子遂適衛. 子貢曰: “盟可負邪?” 孔子曰: “要盟也, 神不聽.”
17. 有隼集于陳廷而死, 楛矢貫之, 石砮, 矢長尺有咫. 陳湣公使使問仲尼. 仲尼曰: “隼來遠矣, 此肅愼之矢也. 昔武王克商, 通道九夷百蛮, 使各以其方賄來貢, 使無忘職業. 於是肅愼貢楛矢石砮, 長尺有咫. 先王欲昭其令德, 以肅愼矢分大姫, 配虞胡公而封諸陳. 分同姓以珍玉, 展親: 分異姓以遠職, 使無忘服. 故分陳以肅愼矢.” 試求之故府, 果得之.孔子居陳三歲, 会晉楚争彊, 更伐陳, 及吳侵陳, 陳常被冦. 孔子曰: “歸與歸與! 吾党之小子狂簡, 進取不忘其初.” 於是孔子去陳.
16. 孔子遂至陳, 主於司城貞子家. 歲余, 吳王夫差伐陳, 取三邑而去. 趙鞅伐朝歌. 楚圍蔡, 蔡遷于吳. 吳敗越王句践会稽.
15. 孔子去曹適宋, 與弟子習禮大樹下. 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 拔其樹. 孔子去. 弟子曰: “可以速矣.” 孔子曰: “天生德於予, 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適鄭, 與弟子相失, 孔子独立郭東門. 鄭人或謂子貢曰: “東門有人, 其顙似堯, 其項類皐陶, 其肩類子産, 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 纍纍若喪家之狗.” 子貢以實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 “形状, 末也. 而謂似喪家之狗, 然哉! 然哉!”
14. 將適陳, 過匡, 顔刻爲僕, 以其策指之曰: “昔吾入此, 由彼欠也.” 匡人聞之, 以爲魯之陽虎. 陽虎嘗暴匡人, 匡人於是遂止孔子. 孔子状類陽虎, 拘焉五日, 顔淵後, 子曰: “吾以汝爲死矣.” 顔淵曰: “子在, 回何敢死!” 匡人拘孔子益急, 弟子懼. 孔子曰: “文王旣没, 文不在茲乎? 天之將喪斯文也, 後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 天之未喪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使從者爲甯武子臣於衛, 然後得去.去即過蒲. 月余, 反乎衛, 主蘧伯玉家. 霊公夫人有南子者, 使人謂孔子曰: “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爲兄弟者, 必見寡小君. 寡小君願見.” 孔子辞謝, 不得已而見之. 夫人在絺帷中. 孔子入門, 北面稽首. 夫人自帷中再拜, 環珮玉声璆然. 孔子曰: “吾鄕爲弗見, 見之禮答焉.” 子路不說. 孔子矢之曰: “予所不者, 天厭之! 天厭之!” 居衛月余, 霊公..
13. 孔子遂適衛, 主於子路妻兄顔濁鄒家. 衛霊公問孔子: “居魯得祿幾何?” 對曰: “奉粟六萬.” 衛人亦致粟六萬. 居頃之, 或譖孔子於衛霊公. 霊公使公孫余仮一出一入. 孔子恐獲罪焉, 居十月, 去衛.
12. 定公十四年, 孔子年五十六, 由大司冦行摂相事, 有喜色. 門人曰: “聞君子禍至不懼, 福至不喜.” 孔子曰: “有是言也. 不曰“樂其以貴下人” 乎?” 於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 與聞國政三月, 粥羔豚者弗飾賈: 男女行者別於塗: 塗不拾遺: 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 皆予之以歸.齊人聞而懼, 曰: “孔子爲政必霸, 霸則吾地近焉, 我之爲先并矣. 盍致地焉?” 黎鉏曰: “請先嘗沮之: 沮之而不可則致地, 庸遅乎!” 於是選齊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 皆衣文衣而舞康樂, 文馬三十駟, 遺魯君. 陳女樂文馬於魯城南高門外, 季桓子微服往觀再三, 將受, 乃語魯君爲周道游, 往觀終日, 怠於政事. 子路曰: “夫子可以行矣.” 孔子曰: “魯今且郊, 如致膰乎大夫, 則吾猶可以止.” 桓子卒受齊女樂, 三日不聽政: 郊, 又不致膰俎於大夫. 孔子遂行, 宿乎屯. 而師己送, ..
11. 孔子趨而進, 歷階而登, 不盡一等, 擧袂而言曰: “吾兩君爲好会, 夷狄之樂何爲於此! 請命有司!” 有司卻之, 不去, 則左右視晏子與景公. 景公心怍, 麾而去之. 有頃, 齊有司趨而進曰: “請奏宮中之樂.” 景公曰: “諾.” 優倡侏儒爲戲而前. 孔子趨而進, 歷階而登, 不盡一等, 曰: “匹夫而營惑諸侯者罪當誅! 請命有司!” 有司加法焉, 手足異處. 景公懼而動, 知義不若, 歸而大恐, 告其群臣曰: “魯以君子之道輔其君, 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敎寡人, 使得罪於魯君, 爲之柰何?” 有司進對曰: “君子有過則謝以質, 小人有過則謝以文. 君若悼之, 則謝以質.” 於是齊侯乃歸所侵魯之鄆ㆍ汶陽ㆍ龜陰之田以謝過.定公十三年夏, 孔子言於定公曰: “臣無藏甲, 大夫毋百雉之城.” 使仲由爲季氏宰, 將堕三都. 於是叔孫氏先堕郈. 季氏將堕費, 公山不狃ㆍ叔孫輒率費人襲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