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고전/묵자 (487)
건빵이랑 놀자
15. 公輸子善其巧, 以語子墨子曰: “我舟戰鉤强, 不知子之義, 亦有鉤强乎?” 子墨子曰: “我義之鉤强, 賢於子舟戰之鉤强, 我鉤之以愛, 揣之以恭. 弗鉤以愛則不親, 弗揣以恭則速狎, 狎而不親, 則速離. 故交相愛交相恭, 猶若相利也. 今子鉤而止人, 人亦鉤而止子, 子强而距人, 人亦强而距子, 交相鉤, 交相强, 猶若相害也. 故我義之鉤强, 賢子舟戰之鉤强.” 公輸子削竹木以爲□(鵲), 成而飛之, 三日不下, 公輸子自以爲至巧. 子墨子謂公輸子曰: “子之爲鵲也, 不如匠之爲車轄. 須臾劉三寸之木, 而任五十石之重. 故所爲功, 利於人謂之巧, 不利於人, 謂之拙.” 公輸子謂子墨子曰: “吾未得見之時, 我欲得宋, 自我得見之後, 予我宋而不義, 我不爲.” 子墨子曰: “翟之未得見之時也, 子欲得宋, 自翟得見子之後, 予子宋而不義, 子弗爲. 是我予子宋也. ..
14. 昔者楚人與越人舟戰於江, 楚人順流而進, 迎流而退, 見利而進, 見不利則其退難. 越人迎流而進, 順流而退, 見利而進, 見不利則其退速. 越人因此若埶, 亟敗楚人. 公輸子自魯南游楚, 焉始爲舟戰之器, 作爲鉤强之備, 退者鉤之, 進者强之. 量其鉤强之長, 而制爲之兵, 楚之兵節, 越之兵不節, 楚人因此若埶, 亟敗越人.
13. 子墨子使勝綽事項子牛, 項子牛三侵魯地, 而勝綽三從. 子墨子聞之, 使高孫子請而退之, 曰: “我使綽也, 將以濟驕而正嬖也. 今綽也, 祿厚而譎夫子, 夫子三侵魯而綽三從, 是鼓鞭於馬也. 翟聞之: “言義而弗行, 是犯明也.” 綽非弗之知也, 祿滕義也.”
12. 孟山譽王子閭曰, “昔白公之禍, 執王子閭斧鉞鉤要, 直兵當心, 謂之曰: “爲王則生, 不爲王則死.” 王子閭曰: “何其侮我也. 殺我親而喜我以楚國, 我得天下而不義, 不爲也, 又況於楚國乎?” 遂而不爲. 王子閭豈不仁哉?” 子墨子曰: “難則難矣, 然而未仁也. 若以王爲無道, 則何故不受而治也? 若以白公爲不義, 何故不受王, 誅白公然而反王? 故曰: 難則難矣, 然而未仁也.”
11. 魯祝以一豚祭, 而求百福於鬼神, 子墨子聞之曰: “是不可. 今施人薄而望人厚, 則人唯恐其有賜於己也. 今以一豚祭, 而求百福於鬼神, 唯恐其以牛羊祀也. 古者聖王事鬼神, 祭而已矣. 今以豚祭而求百福, 則其富不如其貧也.” 彭輕生子曰: “往者可知, 來者不可知.” 子墨子曰: “籍設而親在百里之外, 則遇難焉, 期以一日也, 及之則生, 不及則死. 今有固車良馬於此, 又有奴馬, 四隅之輪於此, 使子擇焉, 子將何乘?” 對曰: “乘良馬固車, 可以速至.” 子墨子曰: “焉在矣來.”
10. 子墨子游魏越, 曰: “旣得見四方之君子, 則將先語?” 子墨子曰: “凡入國, 必擇務而從事焉. 國家昏亂, 則語之尙賢尙同, 國家貧, 則語之節用節葬, 國家□(喜)音湛湎, 則語之非樂非命, 國家淫辟無禮, 則語之尊天事鬼, 國家務奪侵凌, 則語之兼愛非攻, 故曰擇務而從事焉.” 子墨子出曹公子而於宋, 三年而反, 睹子墨子曰: “始吾游於子之門, 短褐之衣, 藜藿之羹, 朝得之, 則夕弗得, 祭祀鬼神. 今而以夫子之敎, 家厚於始也. 有家厚, 謹祭祀鬼神. 然而人徒多死, 六畜不蕃, 身湛於病, 吾未知夫子之道之可用也.” 子墨子曰: “不然. 夫鬼神之所欲於人者多, 欲人之處高爵祿, 則以讓賢也, 多財則以分貧也. 夫鬼神豈唯擢季拑肺之爲欲哉? 今子處高爵祿, 而不以讓賢, 一不祥也, 多財而不以分貧, 二不祥也. 今子事鬼神, 唯祭而已矣, 而曰: “病何自至哉?..
9. 子墨子游公尙過於越. 公尙過說越王, 越王大說, 謂公尙過曰: “先生苟能使子墨子於越而敎寡人, 請裂故吳之地, 方五百里, 以封子墨子.” 公尙過許諾, 遂爲公尙過束車五十乘, 以迎子墨子於魯, 曰: “吾以夫子之道說越王, 越王大說, 謂過曰: 苟能使子墨子至於越, 而敎寡人, 請裂故吳之地方五百里以封子.” 子墨子謂公尙過曰: “子觀越王之志何若? 意越王將聽吾言, 用我道, 則翟將往, 量腹而食, 度身而衣, 自比於群臣, 奚能以封爲哉? 抑越不聽吾言, 不用吾道, 而吾往焉, 則是我以義糶也. 鈞之糶, 亦於中國耳, 何必於越哉?”
8. 吳慮謂子墨子曰: “義耳義耳, 焉用言之哉?” 子墨子曰: “籍設而天下不知耕, 敎人耕, 與不敎人耕而獨耕者, 其功孰多?” 吳慮曰: “敎人耕者, 其功多.” 子墨子曰: “籍設而攻不義之國, 鼓而使衆進戰? 與不鼓而使衆進戰, 而獨進戰者, 其功孰多?” 吳盧曰: “鼓而進衆者其功多.” 子墨子曰: “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義, 而敎天下以義者功亦多, 何故弗言哉? 若得鼓而進於義, 則吾義豈不益進哉?”
7. 魯之南鄙人有吳慮者, 冬陶夏耕, 自比於舜. 子墨子聞而見之. 吳慮謂子墨子: “義耳義耳, 焉用言之哉?” 子墨子曰: “子之所謂義者, 亦有力以勞人, 有財以分人乎?” 吳慮曰: “有.” 子墨子曰: “翟嘗計之矣. 翟慮耕而食天下之人矣, 盛, 然後當一農之耕, 分諸天下, 不能人得一升粟, 籍而以爲得一升粟, 其不能飽天下之飢者, 旣可睹矣. 翟慮織而衣天下之人矣, 盛, 然後當一婦人之織, 分諸天下, 不能人得尺布, 籍而以爲得尺布, 其不能煖天下之寒者, 旣可睹矣. 翟慮被堅執銳, 救諸侯之患, 盛, 然後當一夫之戰, 一夫之戰, 其不御三軍, 旣可睹矣. 翟以爲不若誦先王之道, 而求其說, 通聖人之言, 而察其辭, 上說王公大人, 次匹夫徒步之士. 王公大人用吾言, 國必治, 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 行必脩. 故翟以爲雖不耕而食飢, 不織而衣寒, 功賢於耕而食之, 織..
6. 魯君謂子墨子曰: “我有二子, 一人者好學, 一人者好分人財, 孰以爲太子而可?” 子墨子曰: “未可知也. 或所爲賞與爲是也. 魡者之恭, 非爲魚賜也, 餌鼠以蟲, 非愛之也. 吾願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觀焉.” 魯人有因子墨子而學其子者, 其子戰而死, 其父讓子墨子. 子墨子曰: “子欲學子之子, 今學成矣. 戰而死, 而子慍, 而猶欲糶, 糴讎, 則慍也. 豈不費哉?”
5. 魯陽文君語子墨子曰: “楚之南有啖人之國者橋, 其國之長子生, 則鮮而食之, 謂之宜弟. 美, 則以遺其君, 君喜則賞其父. 豈不惡俗哉?” 子墨子曰: “雖中國之俗, 亦猶是也. 殺其父而賞其子, 何以異食其子而賞其父者哉? 苟不用仁義, 何以非夷人食其子也?” 魯君之嬖人死, 魯君爲之誄, 魯人因說而用之. 子墨子聞之曰: “誄者, 道死人之志也, 今因說而用之, 是猶以來首從服也.” 魯陽文君謂子墨子曰: “有語我以忠臣者, 令之俯則俯, 令之仰則仰, 處則靜, 呼則應, 可謂忠臣乎?” 子墨子曰: “令之俯則俯, 令之仰則仰, 是似景也. 處則靜, 呼則應, 是似響也. 君將何得於景與響哉? 若以翟之所謂忠臣者, 上有過, 則微之以諫, 己有善, 則訪之上, 而無敢以告. 外匡其邪, 而入其善, 尙同而無下比, 是以美善在上, 而怨讎在下, 安樂在上, 而憂慼在臣, 此翟..
4. 子墨子謂魯陽文君曰: “攻其鄰國, 殺其民人, 取其牛馬粟米貨財, 則書之於竹帛, 鏤之於金石, 以爲銘於鐘鼎, 傅遺後世子孫曰: “莫若我多.” 今賤人也, 亦攻其鄰家, 殺其人民, 取其狗豕食糧衣裘, 亦書之竹帛, 以爲銘於席豆, 以遺後世子孫曰: “莫若我多.” 亓可乎?” 魯陽文君曰: “然吾以子之言觀之, 則天下之所謂可者, 未必然也.” 子墨子謂魯陽文君曰: “世俗之君子, 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 今有人於此, 竊一犬一彘, 則謂之不仁, 竊一國一都, 則以爲義. 譬猶小視白謂之白, 大視白則謂之黑. 是故世俗之君子, 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 此若言之謂也.”
3. 子墨子曰: “夫天之兼有天下也, 亦猶君之有四境之內也. 今擧兵將以攻鄭, 天誅亓不至乎?” 魯陽文君曰: “先生何止我攻鄰也? 我攻鄭, 順於天之志. 鄭人, 三世殺其父, 天加誅焉, 使三年不全. 我將助天誅也.” 子墨子曰: “鄭人三世殺其父, 而天加誅焉, 使三年不全, 天誅足矣. 今又擧兵, 將以攻鄭, 曰“吾攻鄭也, 順於天之志” . 譬有人於此, 其子强粱不材, 故其父笞之, 其鄰家之父, 擧木而擊之, 曰“吾擊之也, 順於其父之志”, 則豈不悖哉?”
2. 子墨子見齊大王曰: “今有刀於此, 試之人頭, □(猝)然斷之, 可謂利乎?” 大王曰: “利.” 子墨子曰: “多試之人頭, □(猝)然斷之, 可謂利乎?” 大王曰: “利.” 子墨子曰: “刀則利矣, 孰將受其不祥?” 大王曰: “刀受其利, 試者受其不祥.” 子墨子曰: “幷國覆軍, 賊□(殺)百姓, 孰將受其不祥?” 大王俯仰而思之曰: “我受其不祥.” 魯陽文君將攻鄭, 子墨子聞而止之, 謂陽文君曰: “今使魯四境之內, 大都攻其小都, 大家伐其小家, 殺其人民, 取其牛馬狗豕布帛米粟貨財, 則何若?” 魯陽文君曰: “魯四境之內, 皆寡人之臣也, 今大都攻其小都, 大家伐其小家, 奪之貨財, 則寡人必將厚罰之.”
1. 魯君謂子墨子曰: “吾恐齊之攻我也, 可救乎?” 子墨子曰: “可. 昔者三代之聖王禹湯文武, 百里之諳侯也, 說忠行義, 取天下. 三代之暴王桀紂幽厲, 讎怨行暴, 失天下. 吾願主君之上者, 尊天事鬼, 下者愛利百姓, 厚爲皮幣, 卑辭令, 亟□(遍)禮四鄰諸候, 敺國而以事齊, 患可救也. 非此, 顧無可爲者.” 齊將伐魯, 子墨子謂項子牛曰: “伐魯, 齊之大過也, 昔者吳王東伐越, 棲諸會稽, 西伐楚, 葆昭王於隨, 北伐齊, 取國子以歸於吳. 諸候報其讎, 百姓苦其勞, 而弗爲用, 是以國爲虛戾, 身爲刑戮也. 昔者智伯伐范氏與中行氏, 兼三晉之地, 諸侯報其讎, 百姓苦其勞, 而弗爲用, 是以國爲虛戾, 身爲刑戮用是也. 故大國之攻小國也, 是交相賊也, 過必反於國.”
공맹(公孟) 제사십팔(第四十八) 1. 公孟子謂子墨子曰: “君子共己以待, 問焉則言, 不問焉則止, 譬若鐘然, 扣則鳴, 不扣則不鳴.” 子墨子曰: “是言有三物焉, 子乃今知其一身也, 又未知其所謂也. 若大人行淫暴於國家, 進而諫, 則謂之不遜, 因左右而獻諫, 則謂之言議, 此君子之所疑惑也. 若大人爲政, 將因於國家之難, 譬若機之將發也然, 君子之必以諫, 然而大人之利若此者, 雖不扣必鳴者也. 2. 若大人擧不義之異行, 雖得大巧之經, 可行於軍旅之事, 欲攻伐無罪之國, 有之也, 君得之, 則必用之矣. 以廣辟土地, 著稅僞材. 出必見辱, 所攻者不利, 而攻者亦不利, 是兩不利也. 若此者, 雖不扣必鳴者也. 且子曰: “君子共己以待, 問焉則言, 不問焉則止, 譬若鐘然, 扣則鳴, 不扣則不鳴.” 今未有扣子而言, 是子之謂不扣而鳴邪? 是子之所謂非君子邪?” ..
16. 二三子復於子墨子曰: “告子曰: “言義而行甚惡.” 請棄之.” 子墨子曰: “不可, 稱我言以毁我行, 兪於亡. 有人於此, 翟甚不仁, 尊天事鬼愛人, 甚不仁, 猶愈於亡也. 今告子言談甚辯, 言仁義而不吾毁, 告子毁, 猶愈亡也.” 二三復於子墨子曰: “告子勝爲仁.” 子墨子曰: “未必然也. 告子爲仁, 譬猶跂以爲長, 隱以爲廣, 不可久也.” 告子謂子墨子曰: “我治國爲政.” 子墨子曰: “政者, 口言之, 身必行之. 今子口言之, 而身不行, 是子之身亂也. 子不能治子之身, 惡能治國政? 子姑亡, 子之身亂之矣!”
15. 子墨子有疾, 跌鼻進而問曰: “先生以鬼神爲明, 能爲禍福, 爲善者賞之, 爲不善者罰之. 今先生聖人也, 何故有疾, 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 鬼神不明知乎?” 子墨子曰: “雖使我有病, 何遽不明, 人之所得於病者多方, 有得之寒暑, 有得之勞苦, 百門而閉一門焉, 則盜何遽無從入?” 二三子有復於子墨子學射者, 子墨子曰: “不可, 夫知者必量亓力所能至而從事焉, 國士戰且扶人, 猶不可及也. 今子非國士也, 豈能成學又成射哉?”
14. 有游於子墨子之門者, 子墨子曰: “盍學乎?” 對曰: “吾族人無學者.” 子墨子曰: “不然. 夫妤美者, 豈曰吾族人莫之好, 故不妤哉? 夫欲富貴者, 豈曰我族人莫之欲, 故不欲哉? 好美欲富貴者, 不視人猶强爲之. 夫義, 天下之大器也, 何以視人? 必强爲之.” 有游於子墨子之門者, 謂子墨子曰: “先生以鬼神爲明知, 能爲禍人哉福, 爲善者福之, 爲暴者禍之. 今吾事先生久矣, 而福不至, 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 鬼神不明乎? 我何故不得福也?” 子墨子曰: “雖子不得福, 吾言何遽不善, 而鬼神何遽不明? 子亦聞乎匿徒之刑之有刑乎?” 對曰: “未之得聞也.” 子墨子曰: “今有人於此, 什子, 子能什譽之, 而一自譽乎?” 對曰: “不能.” “有人於此, 百子, 子能終身譽亓善, 而子無一乎?” 對曰: “不能.” 子墨子曰: “匿一人者猶有罪, 今子所匿者, ..
13. 有游於子墨子之門者, 身體强良, 思慮徇通, 欲使隨而學. 子墨子曰: “姑學乎, 吾將仕子.” 勸於善言而學. 其年而責仕於子墨子. 子墨子曰: “不仕子, 子亦聞夫魯語乎? 魯有昆弟五人者, 亓父死, 亓長子嗜酒而不葬, 亓四弟曰: “子與我葬, 當爲子沽酒.” 勸於善言而葬. 已葬, 而責酒於其四弟. 四弟曰: “吾未予子酒矣. 子葬子父, 我葬吾父, 豈獨吾父哉? 子不葬則人將笑子, 故勸子葬也. 今子爲義, 我亦爲義, 豈獨我義也哉?” 子不學, 則人將笑子, 故勸子於學.”
12. 程子曰: “甚矣, 先生之毁儒也.” 子墨子曰: “儒固無此若四政者, 而我言之, 則是毁也. 今儒固有此四政者, 而我言之, 則非毁也, 告聞也.” 程子無辭而出. 子墨子曰: “迷之!” 反, 後坐. 進復曰: “鄕者先生之言有可聞者焉, 若先生之言, 則是不譽禹, 不毁桀紂也.” 子墨子曰: “不然. 夫應孰辭, 稱議而爲之, 敏也. 厚攻則厚吾, 薄攻則薄吾. 應孰辭而稱議, 是猶荷轅而擊蛾也.” 子墨子與程子辯, 稱於孔子. 程子曰: “非儒, 何故稱於孔子也?” 子墨子曰: “是亦當而不可易者也. 今鳥聞熱旱之憂則高, 魚聞熱旱之憂則下, 當此雖禹湯爲之謀, 必不能易矣. 魚鳥可謂愚矣, 禹湯猶云因焉. 今翟曾無稱於孔子乎?”
11. 子墨子謂程子曰: “儒之道足以喪天下者, 四政焉. 儒以天爲不明, 以鬼爲不神, 天鬼不說, 此足以喪天下. 又厚葬久喪, 重爲棺□(槨), 多爲衣衾, 送死若徙, 三年哭泣, 扶後起, 杖後行, 耳無聞, 目無見, 此足以喪天下. 又弦歌鼓舞, 習爲聲樂, 此足以喪天下. 又以命爲有, 貧富壽夭, 治亂安危有極矣, 不可損益也. 爲上者行之, 必不聽治矣, 爲下者行之, 必不從事矣, 此足以喪天下.”
10. 子墨子曰問於儒者: “何故爲樂?” 曰: “樂以爲樂也.” 子墨子曰: “子未我應也. 今我問曰: “何故爲室?” 曰: “冬避寒焉, 夏避暑焉, 室以爲男女之別也.” 則子告我爲室之故矣. 今我問曰: “何故爲樂?” 曰: “樂以爲樂也.” 是猶曰: “何故爲室?” 曰“室以爲室” 也.”
9. 公孟子曰: “無鬼神.” 又曰: “君子必學祭祀.” 子墨子曰: “執無鬼而學祭禮, 是猶無客而學客禮也, 是猶無魚而爲魚罟也.” 公孟子謂子墨子曰: “子以三年之喪爲非, 子之三日之喪亦非也.” 子墨子曰: “子以三年之喪, 非三日之喪, 是猶□(裸)謂撅者不恭也.” 公孟子謂子墨子曰: “知有賢於人, 則可謂知乎?” 子墨子曰: “愚之知, 有以賢於人, 而愚豈可謂知矣哉?” 公孟子曰: “三年之喪, 學吾之慕父母.” 子墨子曰: “夫嬰兒子之知, 獨慕父母而已. 父母不可得也, 然號而不止, 此亓故何也? 卽愚之至也. 然則儒者之知, 豈有以賢於嬰兒子哉?”
8. 子墨子謂公孟子曰: “喪禮, 君與父母·妻·後子死, 三年喪服. 伯父 ; 叔父·兄弟期, 族人五月. 姑姊舅甥有數月之喪. 或以不喪之間, 誦詩三百, 弦詩三百, 歌詩三百, 舞詩三百. 若用子之言, 則君子何日以聽治, 庶人何日以從事?” 公孟子曰: “國亂則治之, 治則爲禮樂. 國治則從事, 國富則爲禮樂.” 子墨子曰: “國之治, [治之故治也,] 治之廢, 則國之治亦廢. 國之富也, 從事故富也, 從事廢, 則國之富亦廢. 故雖治國, 勸之無饜, 然後可也. 今子曰: “國治則爲禮樂, 亂則治之.” 是譬猶噎而穿井也, 死而求醫也. 古者三代暴王, 桀紂幽厲, 薾爲聲樂, 不顧其民, 是以身爲刑僇, 國爲戾虛者, 皆從此道也.”
7. 公孟子曰: “貧富壽夭, □然在天, 不可損益.” 又曰: “君子必學.” 子墨子曰: “敎人學而執有命, 是猶命人葆而去亓冠也.” 公孟子謂子墨子曰: “有義不義, 無祥不祥.” 子墨子曰: “古聖王皆以鬼神爲神明, 而爲禍福, 執有祥不祥, 是以政治而國安也. 自桀紂以下皆以鬼神爲不神明, 不能爲禍輻, 執無祥不祥, 是以政亂而國危也. 故先王之書子亦有之曰: “亓傲也出於子, 不祥.” 此言爲不善之有罰, 爲善之有賞.”
6. 公孟子謂子墨子曰: “昔者聖王之列也, 上聖立爲天子, 其次立爲卿大夫, 今孔子博於詩書, 察於禮義, 詳於萬物, 若使孔子當聖王, 則豈不以孔子爲天子哉!” 子墨子曰: “夫知者必尊天事鬼, 愛人節用, 合焉爲知矣. 今子曰: “知孔子博於詩書, 察於禮樂, 詳於萬物,” 而曰可以爲天子, 是數人之齒, 而以爲富.”
5. 此四君者其服不同, 其行猶一也. 翟以是知行之不在服也.” 公孟子曰: “善! 吾聞之曰: “宿善者不祥.” 請舍忽·易章甫, 復見夫子可乎?” 子墨子曰: “請因以相見也. 若必將舍忽·易章甫而後相見, 然則行果在服也.” 公孟子曰: “君子必古言服, 然後仁.” 子墨子曰: “昔者商王紂, 卿士費仲, 爲天下之暴人, 箕子微子, 爲天下之聖人, 此同言而或仁不仁也, 周公旦爲天下之聖人, 關叔爲天下之暴人, 此同服或仁或不仁. 然則不在古服與古言矣. 且子法周而未法夏也, 子之古非古也.”
4. 公孟子戴章甫搢忽, 儒服而以見子墨子曰: “君子服然後行乎? 其行然後服乎?” 子墨子曰: “行不在服.” 公孟子曰: “何以知其然也?” 子墨子曰: “昔者齊桓公高冠博帶, 金劍木盾, 以治其國, 其國治. 昔者晉文公大布之衣, 牂羊之裘, 韋以帶劍, 以治其國, 其國治. 昔者楚莊王鮮冠組纓, □(大)衣博袍, 以治其國, 其國治. 昔者越王句踐剪髮文身, 以治其國, 其國治.
3. 公孟子謂子墨子曰: “實爲善人, 孰不知? 譬若良玉, 處而不出, 有餘糈, 譬若美女, 處而不出, 人爭求之, 行而自衒. 人莫之取也. 今子□(遍)從人而說之, 何其勞也!” 子墨子曰: “今夫世亂, 求美女者衆, 美女雖不出, 人多求之 ; 今求善者寡, 不强說人, 人莫之知也. 且有二生於此, 善筮, 一行爲人筮者, 一處而不出者. 行爲人筮者與處而不出者, 其糈孰多?” 公孟子曰: “行爲人筮者其糈多.” 子墨子曰: “仁義鈞. 行說人者, 其功善亦多, 何故不行說人也!”
2. 若大人擧不義之異行, 雖得大巧之經, 可行於軍旅之事, 欲攻伐無罪之國, 有之也, 君得之, 則必用之矣. 以廣辟土地, 著稅僞材. 出必見辱, 所攻者不利, 而攻者亦不利, 是兩不利也. 若此者, 雖不扣必鳴者也. 且子曰: “君子共己以待, 問焉則言, 不問焉則止, 譬若鐘然, 扣則鳴, 不扣則不鳴.” 今未有扣子而言, 是子之謂不扣而鳴邪? 是子之所謂非君子邪?”
1. 公孟子謂子墨子曰: “君子共己以待, 問焉則言, 不問焉則止, 譬若鐘然, 扣則鳴, 不扣則不鳴.” 子墨子曰: “是言有三物焉, 子乃今知其一身也, 又未知其所謂也. 若大人行淫暴於國家, 進而諫, 則謂之不遜, 因左右而獻諫, 則謂之言議, 此君子之所疑惑也. 若大人爲政, 將因於國家之難, 譬若機之將發也然, 君子之必以諫, 然而大人之利若此者, 雖不扣必鳴者也.
귀의(貴義) 제사십칠(第四十七) 1. 子墨子曰: “萬事莫貴於義. 今謂人曰: “予子冠履, 而斷子之手足, 子爲之乎?” 必不爲, 何故? 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 又曰: “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 子爲之乎?” 必不爲, 何故? 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 爭一言以相殺, 是貴義於其身也. 故曰: 萬事莫貴於義也.” 2. 子墨子自魯卽齊, 過故人, 謂子墨子曰: “今天下莫爲義, 子獨自苦而爲義, 子不若已.” 子墨子曰: “今有人於此, 有子十人, 一人耕而九人處, 則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 何故? 則食者衆而耕者寡也. 今天下莫爲義, 則子如勸我者也, 何故止我?” 子墨子南游於楚, 見楚獻惠王, 獻惠王以老辭, 使穆賀見子墨子. 子墨子說穆賀, 穆賀大說, 3. 謂子墨子曰: “子之言則成善矣! 而君王, 天下之大王也, 毋乃曰“賤人之所爲” 而不用乎?” 子墨子曰: “唯其可行...
10. 子墨子北之齊, 遇日者. 日者曰: “帝以今日殺黑龍於北方, 而先生之色黑, 不可以北.” 子墨子不聽, 遂北至淄水, 不遂而反焉. 日者曰: “我謂先生不可以北.” 子墨子曰: “南之人不得北, 北之人不得南, 其色有黑者, 有白者, 何故皆不遂也? 且帝以甲乙殺靑龍於東方, 以丙丁殺赤龍於南方, 以庚辛殺白龍於西方, 以壬癸殺黑龍於北方, 若用子之言, 則是禁天下之行者也. 是圍心而虛天下也, 子之言不可用也.” 子墨子曰: “吾言足用矣, 舍言革思者, 是猶舍穫而□(拾)粟也, 以其言非吾言者, 是猶以卵投石也. 盡天下之卵, 其石猶是也, 不可毁也.”
9. 子墨子曰: “世俗之君子, 視義士不若負粟者. 今有人於此, 負粟息於路側, 欲起而不能, 君子見之, 無長少貴賤, 必起之. 何故也? 曰: 義也. 今爲義之君子, 奉承先王之道以語之, 縱不說而行, 又從而非毁之. 則是世俗之君子之視義士也, 不若視負粟者也.” 子墨子曰: “商人之四方, 市賈信徙, 雖有關粱之難, 盜賊之危, 必爲之. 今士坐而言義, 無關粱之難, 盜賊之危, 此爲信徙, 不可勝計, 然而不爲. 則士之計利, 不若商人之察也.”
8. 子墨子謂公良桓子曰: “衛小國也, 處於齊晉之間, 猶貧家之處於富家之間也. 貧家而學富家之衣食多用, 則速亡必矣. 今簡子之家, 飾車數百乘, 馬食菽粟者數百匹, 婦人衣文繡者數百人, 吾取飾車食馬之費, 與鏽衣之財以畜士, 必千人有餘. 若有患難, 則使百人處於前, 數百於後, 與婦人數百人處前後, 孰安? 吾以爲不若畜士之安也.” 子墨子仕人於衛, 所仕者至而反. 子墨子曰: “何故反?” 對曰: “與我言而不當. 曰: “待女以千盆.” 授我五百盆, 故去之也.” 子墨子曰: “授子過千盆, 則子去之乎?” 對曰: “不去.” 子墨子曰: “然則非爲其不審也, 爲其寡也.”
7. 子墨子曰: “古之聖王, 欲傳其道於後世, 是故書之竹帛, 鏤之金石, 傳遺後世子孫, 欲後世子孫法之也. 今聞先王之遺而不爲, 是廢先王之傳也.” 子墨子南遊使衛, 關中載書甚多. 弦唐子見而怪之曰: “吾夫子敎公尙過曰: “揣曲直而已.” 今夫子載書甚多, 何有也?” 子墨子曰: “昔者周公旦朝讀書百篇, 夕見漆十士. 故周公旦佐相天子, 其脩至於今. 翟上無君上之事, 下無耕農之難, 吾安敢廢此? 翟聞之: “同歸之物, 信有誤者.” 然而民聽不鈞, 是以書多也. 今若過之心者, 數逆於精微, 同歸之物, 旣已知其要矣, 是以不敎以書也. 而子何怪焉?”
6. 子墨子曰: “今瞽曰: “鉅者白也, 黔者墨也.” 雖明目者無以易之. 兼白黑, 使瞽者取焉, 不能知也. 故我曰瞽不知白黑者, 非以其名也, 以其取也. 今天下之君子之名仁也, 雖禹湯無以易之. 兼仁與不仁, 而使天下之君子取焉, 不能知也. 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 非以其名也, 亦以其取也.” 子墨子曰: “今士之用身, 不若商人之用一布之愼也. 商人用一布布, 不敢繼苟而讎焉, 必擇良者. 今士之用身則不然, 意之所欲則爲之, 厚者入刑罰, 薄者被毁醜, 則士之用身, 不若商人之用一布之愼也.” 子墨子曰: “世之君子, 欲其義之成, 而助之修其身則慍, 是猶欲其牆之成, 而人助之築則慍也, 豈不悖哉!”
5. 子墨子曰: “言足以遷行者, 常之, 不足以遷行者, 勿常. 不足以遷行而常之, 是蕩口也.” 子墨子曰: “必去六辟. 嘿則思, 言則誨, 動則事, 使三者代御, 必爲聖人. 必去喜去怒, 去樂去悲, 去愛而用仁義, 手足口鼻耳, 從事於義, 必爲聖人.” 子墨子謂二三子曰: “爲義而不能, 必無排其道. 譬若匠人之斲而不能, 無排其繩.” 子墨子曰: “世之君子, 使之爲一犬一彘之宰, 不能則辭之 ; 使爲一國之相, 不能而爲之. 豈不悖哉!”
4. 湯曰: “將往見伊尹.” 彭氏之子曰: “伊尹天下之賤人也. 若君欲見之, 亦令召問焉, 彼受賜矣.” 湯曰: “非女所知也. 今有藥此, 食之則耳加聰, 目加明, 則吾必說而强食之. 今夫伊尹之於我國也, 譬之良醫善藥也. 而子不欲我見伊尹, 是子不欲吾善也.” 因下彭氏之子, 不使御. 彼苟然, 然後可也.” 子墨子曰: “凡言凡動, 利於天鬼百姓者爲之. 凡言凡動, 害於天鬼百姓者舍之. 凡言凡動, 合於三代聖王堯舜禹湯文武者爲之, 凡言凡動, 合於三代暴王桀紂幽厲者舍之.”
3. 謂子墨子曰: “子之言則成善矣! 而君王, 天下之大王也, 毋乃曰“賤人之所爲” 而不用乎?” 子墨子曰: “唯其可行. 譬若藥然, 草之本, 天子食之以順其疾, 豈曰“一草之本” 而不食哉? 今農夫入其稅於大人, 大人爲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 豈曰“賤人之所爲” 而不享哉? 故雖賤人也, 上比之農, 下比之藥, 曾不若一草之本乎? 且主君亦嘗聞湯之說乎? 昔者湯將往見伊尹, 令彭氏之子御. 彭氏之子半道而問曰: “君將何之?”
2. 子墨子自魯卽齊, 過故人, 謂子墨子曰: “今天下莫爲義, 子獨自苦而爲義, 子不若已.” 子墨子曰: “今有人於此, 有子十人, 一人耕而九人處, 則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 何故? 則食者衆而耕者寡也. 今天下莫爲義, 則子如勸我者也, 何故止我?” 子墨子南游於楚, 見楚獻惠王, 獻惠王以老辭, 使穆賀見子墨子. 子墨子說穆賀, 穆賀大說,
1. 子墨子曰: “萬事莫貴於義. 今謂人曰: “予子冠履, 而斷子之手足, 子爲之乎?” 必不爲, 何故? 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 又曰: “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 子爲之乎?” 必不爲, 何故? 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 爭一言以相殺, 是貴義於其身也. 故曰: 萬事莫貴於義也.”
경주(耕柱) 제사십육(第四十六) 1. 子墨子怒耕柱子, 耕柱子曰: “我毋兪於人乎?” 子墨子曰: “我將上大行, 駕驥與羊, 子將誰敺?” 耕柱子曰: “將敺驥也.” 子墨子曰: “何故敺驥也?” 耕柱子曰: “驥足以責.” 子墨子曰: “我亦以子爲足以責.” 2. 巫馬子謂子墨子曰: “鬼神孰與聖人明智?” 子墨子曰: “鬼神之明智於聖人, 猶聰耳明目之與聾瞽也. 昔者夏后開使蜚廉折金於山川, 而陶鑄之於昆吾, 是使翁難雉乙卜於白若之龜, 曰: “鼎成三足而方, 不炊而自烹, 不擧而自藏, 不遷而自行, 以祭於昆吾之虛, 上鄕.” 乙又言兆之由曰: “饗矣!逢逢白雲, 一南一北, 一西一東, 九鼎卽成, 遷於三國.” 夏后氏失之, 殷人受之, 殷人失之, 周人受之. 夏后殷周之相受也, 數百歲矣, 使聖人聚其良臣與其桀相而謀, 豈能智數百歲之後哉? 而鬼神智之. 是故曰: 鬼神..
16. 子墨子曰: “季孫紹與孟伯常治魯國之政, 不能相信, 而祝於叢社, 曰: “苟使我和.” 是猶弇其目, 而祝於叢社也. “苟使我皆視” 豈不繆哉!” 子墨子謂駱滑氂曰: “吾聞子好勇.” 駱滑氂曰: “然, 我聞其鄕有勇士焉, 吾必從而殺之.” 子墨子曰: “天下莫不欲與其所妤, 度其所惡. 今子聞其鄕有勇士焉, 必從而殺之, 是非好勇也, 是惡勇也.”
15. 子墨子謂魯陽文君曰: “今有一人於此, 羊牛犓豢, 維人但割而和之, 食之不可勝食也. 見人之作餅, 則還然竊之, 曰: “舍余食.” 不知日月安不足乎? 其有竊疾乎?” 魯陽文君曰: “有竊疾也.” 子墨子曰: “楚四竟之田, 曠蕪而不可勝辟, □(呼)靂數千, 不可勝, 見宋鄭之閒邑, 則還然竊之, 此與彼異乎?” 魯陽文君曰: “是猶彼也, 實有竊疾也.”
14. 子墨子曰: “然則一人說子, 一人欲殺子以利己, 十人說子, 十人欲殺子以利己, 天下說子, 天下欲殺子以利己. 一人不說子, 一人欲殺子, 以子爲施不祥言者也, 十人不說子, 十人欲殺子, 以子爲施不祥言者也, 天下不說子, 天下欲殺子, 以子爲施不祥言者也. 說子亦欲殺子, 不說子亦欲殺子, 是所謂經者口也, 殺常之身者也.” 子墨子曰: “子之言惡利也, 若無所利而不言, 是蕩口也.”
13. 巫馬子謂子墨子曰: “我與子異, 我不能兼愛. 我愛鄒人於越人, 愛魯人於鄒人, 愛我鄕人於魯人, 愛我家人於鄕人, 愛我親於我家人, 愛我身於吾親, 以爲近我也. 擊我則疾, 擊彼則不疾於我, 我何故疾者之不拂, 而不疾者之拂? 故有我有殺彼以我, 無殺我以利.” 子墨子曰: “子之義將匿邪, 意將以告人乎?” 巫馬子曰: “我何故匿我義? 吾將以告人.”
12. 公孟子曰: “先人有則三而巳矣.” 子墨子曰: “孰先人而曰有則三而已矣? 子未智人之先有.” 後生有反子墨子而反者, “我豈有罪哉? 吾反後.” 子墨子曰: “是猶三軍北, 失後之人求賞也.” 公孟子曰: “君子不作, 術而已.” 子墨子曰: “不然. 人之其不君子者, 古之善者不誅, 今也善者不作. 其次不君子者, 古之善者不遂, 己有善則作之, 欲善之自己出也. 今誅而不作, 是無所異於不好遂而作者矣. 吾以爲古之善者則誅之, 今之善者則作之, 欲善之益多也.”
11. 高石子曰: “石去之, 焉敢不道也. 昔者夫子有言曰: 天下無道, 仁士不處厚焉.” 今衛君無道, 而貪其祿爵, 則是我爲苟陷人長也.” 子墨子說, 而召子禽子曰: “姑聽此乎! 夫背義而鄕祿者, 我常聞之矣, 倍祿而鄕義者, 於高石子焉見之也.” 子墨子曰: “世俗之君子, 貧而謂之富則怒, 無義而謂之有義則喜, 豈不悖哉!”
10. 子墨子使管黔□(敖)游高石子於衛, 衛君致祿甚厚, 設之於卿. 高石子三潮必盡言, 而言無行者. 去而之齊, 見子墨子曰: “衛君以夫子之故, 致祿甚厚, 設我於卿, 石三朝必盡言, 而言無行, 是以去之也, 衛君無乃以石爲狂乎?” 子墨子曰: “去之苟道, 受狂何傷! 古者周公旦非關叔, 辭三公, 東處於商蓋, 人皆謂之狂. 後世稱其德, 揚其名, 至今不息. 且翟聞之: 爲義非避毁就譽. 去之苟道, 受狂何傷!”
9. 子墨子謂魯陽文君曰: “大國之攻小國, 譬猶童子之爲馬也. 童子之爲馬, 足用而勞. 今大國之攻小國也, 攻者農夫不得耕, 婦人不得織, 以守爲事 ; 攻人者, 亦農夫不得耕, 婦人不得織, 以攻爲事. 故大國之攻小國也, 譬猶童子之爲馬也.” 子墨子曰: “言足以復行者, 常之, 不足以擧行者, 勿常, 不足以擧行而常之, 是蕩口也.”
8. 葉公子高問政於仲尼曰: “善爲政者若之何?” 仲尼對曰: “善爲政者, 遠者近之, 而舊者新之.” 子墨子聞之曰: “葉公子高未得其問也, 仲尼亦未得其所以對也. 葉公子高豈不知善爲政者之遠者近也, 而舊者新是哉? 問所以爲之若之何也, 不以人之所不智告人, 以所智告之, 故葉公子高未得其問也, 仲尼亦未得其所以對也.”
7. 子墨子曰: “和氏之璧, 隋侯之珠, 三棘六異, 此諸侯之所謂良寶也. 可以富國家, 衆人民, 治刑政, 安社稷乎? 曰: 不可. 所謂貴良寶者, 爲其可以利也. 而和氏之璧, 隋侯之珠, 一棘六異, 不可以利人, 是非天下之良寶也. 今用義爲政於國家, 人民必衆, 刑政必治, 社稷必安. 所爲貴良寶者, 可以利民也, 而義可以利人. 故曰: 義, 天下之良寶也.”
6. 子夏之徒問於子墨子曰: “君子有鬥乎?” 子墨子曰: “君子無鬥.” 子夏之徒曰: “狗豨猶有鬥, 惡有士而無鬥矣?” 子墨子曰: “傷矣哉! 言則稱於湯文, 行則譬於狗豨, 傷矣哉!” 巫馬子謂子墨子曰: “舍今之人而譽先王, 是譽槁骨也. 譬若匠人然, 智槁木也, 而不智生木.” 子墨子曰: “天下之所以生者, 以先王之道敎也. 今譽先王, 是譽天下之所以生也. 可譽而不譽, 非仁也.”
5. 巫馬子謂子墨子曰: “子之爲義也, 人不見而耶, 鬼不見而富, 而子爲之, 有狂疾.” 子墨子曰: “今使子有二臣於此, 其一人者見子從事, 不見子則不從事 ; 其一人者見子從事, 不見子亦從事, 子誰貴於此二人?” 巫馬子曰: “我貴其見我從事, 不見我亦從事者.” 子墨子曰: “然則是子亦貴有狂疾也.”
4. 子墨子游荊耕柱子於楚, 二三子過之, 食之三升, 客之不厚, 二三子復於子墨子曰: “耕柱子處楚無益矣. 二三子過之, 食之三升, 客之不厚.” 子墨子曰: “未可智也.” 毋幾何而遺十金於子墨子, 曰: “後生不敢死, 有十金於此, 願夫子之用也.” 子墨子曰: “果未可智也.”
3. 治徒娛·縣子碩問於子墨子曰: “爲義孰爲大務?” 子墨子曰: “譬若築牆然, 能築者築, 能實壤者實壤, 能欣者欣, 然後牆成也. 爲義猶是也. 能談辯者談辯, 能說書者說書, 能從事者從事, 然後義事成也.” 巫馬子謂子墨子曰: “子兼愛天下, 未云利也, 我不愛天下, 未云賊也. 功皆未至, 子何獨自是而非我哉?” 子墨子曰: “今有燎者於此, 一人奉水將灌之, 一人摻火將益之, 功皆未至, 子何貴於二人?” 巫馬子曰: “我是彼奉水者之意, 而非夫摻火者之意.” 子墨子曰: “吾亦是吾意, 而非子之意也.”
2. 巫馬子謂子墨子曰: “鬼神孰與聖人明智?” 子墨子曰: “鬼神之明智於聖人, 猶聰耳明目之與聾瞽也. 昔者夏后開使蜚廉折金於山川, 而陶鑄之於昆吾, 是使翁難雉乙卜於白若之龜, 曰: “鼎成三足而方, 不炊而自烹, 不擧而自藏, 不遷而自行, 以祭於昆吾之虛, 上鄕.” 乙又言兆之由曰: “饗矣!逢逢白雲, 一南一北, 一西一東, 九鼎卽成, 遷於三國.” 夏后氏失之, 殷人受之, 殷人失之, 周人受之. 夏后殷周之相受也, 數百歲矣, 使聖人聚其良臣與其桀相而謀, 豈能智數百歲之後哉? 而鬼神智之. 是故曰: 鬼神之明智於聖人也, 猶聰耳明目之與聾瞽也.”
1. 子墨子怒耕柱子, 耕柱子曰: “我毋兪於人乎?” 子墨子曰: “我將上大行, 駕驥與羊, 子將誰敺?” 耕柱子曰: “將敺驥也.” 子墨子曰: “何故敺驥也?” 耕柱子曰: “驥足以責.” 子墨子曰: “我亦以子爲足以責.”
소취(小取) 제사십오(第四十五) 1. 夫辯者. 將以明是非之分. 審治亂之紀. 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 處利害. 決嫌疑. 焉摹略萬物之然. 論求群言之比. 以名擧實. 以辭抒意. 以說出故以類取以類予. 有諸已不非諸人. 無諸已不求諸人. 或也者不盡也. 假者今不然也. 效者爲之法也. 所效者. 所以爲之法也. 故中效. 則是也. 不中效. 則非也. 此效也. 闢也者. 擧也物而以明之也. 侔也者. 比辭而俱行也. 援也者. 曰子然. 我奚獨不可以然也. 2. 推也者. 以其所不取之. 同于其所取者. 予之也. 是猶謂也者. 同也. 吾豈謂也者. 異也. 夫物有以同而不. 率遂同. 辭之侔也. 有所止而正. 其然也. 有所以然也. 其然也同. 其所以然不必同. 其取之也. 有所以取之. 其取之也同. 其所以取之不必同. 是故闢侔援推之辭. 行而異. 轉而危. 遠而失. 流而離本則..
5. 愛人. 待周愛人. 而後爲愛人. 不愛人. 不待周不愛人. 不周愛. 因爲不愛人矣. 乘馬. 不待周乘馬. 然後爲乘馬也. 有乘于馬. 因爲乘馬矣. 逮至不乘馬. 待周不乘馬. 而后爲不乘馬. 此一周而一不周者也. 居于國則爲居國. 有一宅于國. 而不爲有國. 桃之實. 桃也. 棘之實. 非棘也. 問人之病. 問人也. 惡人之病. 非惡人也. 人之. 鬼非人也. 兄之鬼兄也. 祭人之鬼. 非祭人也. 祭兄之鬼. 乃祭兄也. 之馬之目盼. 則爲之馬盼. 之馬之目大. 而不謂之馬大. 之牛之毛黃. 則謂之牛黃. 之牛之毛衆. 而不謂之牛衆. 一馬馬也. 二馬馬也. 馬四足者. 一馬而四足也. 非兩馬而四足也. 一馬馬也. 馬或白者. 二馬而或白也. 非一馬而或白. 此乃一是而一非者也.
4. 此與彼同類. 世有彼而不自非也. 墨者有此而非之. 無也故焉. 所謂內膠外閉. 與心毋空乎. 內膠而不解也. 此乃是而不然者也. 且夫讀書. 非好書也. 且鬪雞非雞也. 好鬪雞. 好雞也. 且入井. 非入井也. 止且入井. 止入井也. 且出門. 非出門也. 止且出門. 止出門也. 若若是. 且夭非夭也. 壽夭也. 有命非命也. 非執有命非命也. 無難矣. 此與彼同類. 世有彼而不自非也. 墨者有此而罪非之. 無也故焉. 所謂內膠外閉. 與心毋空乎. 內膠而不解也. 此乃是而不然者也.
3. 白馬馬也. 乘白馬. 乘馬也. 驪馬. 馬也. 乘驪馬. 乘馬也. 獲人也. 愛獲. 愛人也. 臧人也. 愛臧. 愛人也. 此乃是而然者也. 獲之親. 人也. 獲事其親. 非事人也. 其弟. 美人也. 愛弟非愛美人也. 車木也. 乘車. 非乘木也. 船. 木也. 人船. 非人木也. 盜人人也. 多盜非多人也. 無盜非無人也. 奚以明之. 惡多盜. 非惡多人也. 欲無盜. 非欲無人也. 世相與共是之. 若若是. 則雖盜人人也. 愛盜非愛人也. 不愛盜非不愛人也. 殺盜人非殺人也. 無難盜無難矣.
2. 推也者. 以其所不取之. 同于其所取者. 予之也. 是猶謂也者. 同也. 吾豈謂也者. 異也. 夫物有以同而不. 率遂同. 辭之侔也. 有所止而正. 其然也. 有所以然也. 其然也同. 其所以然不必同. 其取之也. 有所以取之. 其取之也同. 其所以取之不必同. 是故闢侔援推之辭. 行而異. 轉而危. 遠而失. 流而離本則不可不審也. 不可常用也. 故言多方. 殊類異故. 則不可偏觀也. 夫物或乃是而然. 或是而不然. 或一周而一不周. 或一是而一不是也. 不可常用也. 故言多方殊類異故. 則不可偏觀也. 非也.
1. 夫辯者. 將以明是非之分. 審治亂之紀. 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 處利害. 決嫌疑. 焉摹略萬物之然. 論求群言之比. 以名擧實. 以辭抒意. 以說出故以類取以類予. 有諸已不非諸人. 無諸已不求諸人. 或也者不盡也. 假者今不然也. 效者爲之法也. 所效者. 所以爲之法也. 故中效. 則是也. 不中效. 則非也. 此效也. 闢也者. 擧也物而以明之也. 侔也者. 比辭而俱行也. 援也者. 曰子然. 我奚獨不可以然也
대취(大取) 제사십사(第四十四) 1. 天之愛人也. 薄于聖人之愛人也. 其利人也. 厚于聖人之利人也. 大人之愛小人也. 薄于小人之愛大人也. 其利小人也. 厚于小人之利大人也 以臧爲其親也. 而愛之. 非愛其親也. 以臧爲其親也. 而利之. 非利其親也. 以樂爲利其子. 而爲其子欲之. 愛其子也. 以樂爲利其子. 而爲其求之. 非利其子也. 于所體之中. 而權輕重之謂權. 權非爲是也. 非非爲非也. 權正也. 斷指以存腕. 利之中取大. 害之中取小也. 害之中取小也. 非取害也. 取利也. 2. 其所取者. 人之所執也. 遇盜人. 而斷指以免身. 利也. 其遇盜人害也. 斷指與斷腕. 利于天下. 相若無擇也. 死生利若. 一無擇也. 殺一人以存天下. 非殺一人以利天下也. 殺已以存天下. 是殺已以利天下. 于事爲之中. 而權輕重之謂求. 求爲之非也. 害之中取小. 求爲義. 非爲..
10. 今人非道無所行. 唯有强股肱. 而不明于道. 其困也. 可立而待也. 夫辭以類行者也. 立辭而不明于其類. 則必困矣. 故浸淫之辭. 其類在鼓栗. 聖人也. 爲天下也. 其類在于追迷. 或壽或卒. 其利天下也指若. 其類在譽石. 一曰而百萬生. 愛不加厚. 其類在惡害. 愛二世有厚薄. 而愛二世相若. 愛之相若擇而殺其一人. 其類在阬下之鼠. 小仁與大仁行厚相若. 其類在申. 凡興利除害也. 其類在漏雍. 厚親不稱行而類行. 其類在江上井不爲己之可學也. 其類在獵走. 愛人非爲譽也. 其類在逆旅. 愛人之親. 若愛其親. 其類在官苟. 兼愛相若. 一愛相若. 一愛相若. 其類在死也.
9. 昔之知牆. 非今日之知牆也. 貴爲天子. 其利人不厚于正夫. 二子事親. 或遇孰. 或遇凶. 其親也相若. 非彼其行益也. 非加也. 外執無能厚吾利者. 藉臧也死. 而天下害. 吾持養臧也萬倍. 吾愛臧也不加厚. 長人之異. 短人之同. 其貌同者也. 故同. 指之人也. 與首之人也異 人之體非一貌者也. 故異將劍與挺劍異. 劍以形貌命者也. 其形不一. 故異楊木之木. 與桃木之木也同. 諸非以擧量數命者. 敗之盡是也. 故一人指. 非一人也. 是一人之指. 乃是一人也. 方之一面非方也. 方木之面方木也. 以故生. 以理長以類行也者. 立辭而不明于其所生忘也.
8. 智與意異. 重同. 具同. 連同. 同類之同. 同名之同. 丘同. 鮒同. 是之同. 然之同. 同根之同. 有非之異. 有不然之異. 有其異也. 爲其同也. 爲其同也異. 一日乃是而然. 二日乃是而不然. 三曰遷. 四日强. 子深其深. 淺其淺. 益其益. 尊其尊. 察次山比因至優指復. 次察聲端名因請復. 正夫辭惡者人右以其請得焉. 諸所遭執. 而欲惡生者. 人不必以其請得焉. 聖人之附瀆也. 仁而無利愛. 利愛生于慮. 昔者之慮也. 非今日之慮也. 昔者之愛人也. 非今之愛人也. 愛獲之愛人也. 生于慮獲之利. 慮獲之利. 非慮臧之利也. 而愛臧之愛人也. 乃愛獲之愛人也. 去其愛. 而天下利. 弗能去也.
7. 諸聖人所先爲人欲名實. 名實不必名. 苟是石也白. 敗是石也. 盡與白同. 是石也唯大. 不與大同. 是有便謂焉也. 以形貌命者. 必智是之某也. 焉智某也. 不可以形貌命者. 唯不智是之某也. 智某可也. 諸以居運命者. 苟人于其中者. 皆是也. 去之因非也. 諸以居運命者. 若鄕里齊荊者. 皆是諸以形貌命者. 若山丘室廟者. 皆是也.
6. 小圜之圜. 與大圜之圜同. 方至尺之不至也. 與不至鍾之至. 不異. 其不至同者. 遠近之謂也. 是璜也. 是玉也. 意楹非意木也. 意是楹之木也. 意指意禽也. 志功不可以相從也. 利人也. 爲其人也. 富人. 非爲其人也. 有爲也以富人. 富人也. 治人有爲鬼焉. 爲賞譽利一人. 非爲賞譽利人也. 亦不至無貴于人. 智親之一利. 未爲孝也. 亦不至于智不爲已之利于親也. 智是之世有盜也. 盡愛是世. 智是室之有盜也. 不盡是室也. 智其一人之盜也. 不盡是二人. 雖其一人之盜. 苟不智其所在. 盡惡其弱也.
5. 臧之愛已. 非爲愛已之人也. 厚不外己. 愛無厚薄. 擧已非賢也. 義利不義害. 志功爲辯 有有于秦馬. 有有于馬. 也智來者之馬也. 愛衆衆世. 與愛寡世相若. 兼愛之有相若. 愛尙世與愛后世. 一若今之世人也. 鬼非人也. 兄之鬼兄也. 天下之利馭. 聖人有愛而無利. 俔日之言也. 乃客之言也. 天下無人. 子墨子之言也. 猶在. 不得已而欲之. 非欲之也. 非殺臧也. 專殺盜. 非殺盜也. 凡學愛人.
4. 若惡盜之爲加于天下. 而惡盜不加于天下. 愛人不外已. 已在所愛之中. 已在所愛. 愛加于已倫列之愛已愛人也. 聖人惡疾病. 不惡危難. 正體不動. 欲人之利也. 非惡人之害也. 聖人不爲其室臧之. 故在于臧. 聖人不得爲子之事. 聖人之法死亡親. 爲天下也. 厚親分也. 以死亡之. 體渴興利. 有厚薄而毋倫列之. 興利爲已. 語經. 語經也. 非白馬焉. 執駒焉說求之. 無說非也. 漁大之舞大. 非也. 三物必具. 然后足以生.
3. 若陳執未有所爲. 而我爲之陳執. 執之所爲. 因吾所爲也. 若陳執未有所爲. 而我爲之陳執. 陳執因吾所爲也. 暴人爲我爲天之以人非爲是也而性. 不可正而正之. 利之中取大. 非不得已也. 害之中取小. 不得已也. 所未有而取焉. 是利之中取大也. 于所旣有而棄焉. 是害之中取小也. 義可厚厚之. 義可薄薄之. 謂倫列. 德行君上. 老長親戚. 此皆所厚也. 爲長厚不爲幼薄. 親厚厚. 親薄薄. 親至薄不至. 義厚親不稱行而顧行. 爲天下厚禹. 爲禹也. 爲天下厚愛禹. 乃爲禹之人愛也. 厚禹之加于天下. 而厚禹不加于天下.
2. 其所取者. 人之所執也. 遇盜人. 而斷指以免身. 利也. 其遇盜人害也. 斷指與斷腕. 利于天下. 相若無擇也. 死生利若. 一無擇也. 殺一人以存天下. 非殺一人以利天下也. 殺已以存天下. 是殺已以利天下. 于事爲之中. 而權輕重之謂求. 求爲之非也. 害之中取小. 求爲義. 非爲義也. 爲暴人語天之爲是也. 而性. 爲暴人歌天之爲非也. 諸陳執旣有所爲. 而我爲之陳執. 執之所爲. 因吾所爲也.
1. 天之愛人也. 薄于聖人之愛人也. 其利人也. 厚于聖人之利人也. 大人之愛小人也. 薄于小人之愛大人也. 其利小人也. 厚于小人之利大人也 以臧爲其親也. 而愛之. 非愛其親也. 以臧爲其親也. 而利之. 非利其親也. 以樂爲利其子. 而爲其子欲之. 愛其子也. 以樂爲利其子. 而爲其求之. 非利其子也. 于所體之中. 而權輕重之謂權. 權非爲是也. 非非爲非也. 權正也. 斷指以存腕. 利之中取大. 害之中取小也. 害之中取小也. 非取害也. 取利也.
경설하(經說下) 제사십삼(第四十三) 1. 止. 彼以此其然也. 說是其然也. 我以此其不然也. 疑是其然也. 謂四足獸. 與生鳥與. 物盡與. 大小也. 此然是必然則俱. 爲麋同名. 俱斗. 不俱二. 二與斗也. 包肝. 肺子. 愛也. 橘茅. 食與招也. 白馬多白. 視馬不多視. 白與視也. 爲麗不必麗. 不必麗與暴也. 爲非以人是不爲非. 若爲夫勇不爲夫. 爲屢以買衣爲屨. 夫與屨也. 二與一亡. 不與一在. 偏去. 未. 有文實也. 而后謂之. 無文實也. 則無謂也. 不若敷與美. 謂是. 則是固美也. 謂也. 則是非美. 無謂則報也. 見不見. 離一二. 不相盈廣修堅白. 擧不重. 不與箴. 非力之任也. 爲握者之**[角+頁]倍. 非智之任也. 若耳目異. 木與夜孰長. 智與粟孰多. 爵. 親行賈. 四者孰貴. 麋與霍孰高. 麋與霍孰霍. **[虫+刃]與瑟孰瑟. 偏. ..
경설상(經說上) 제사십이(第四十二) 1. 故. 小故. 有之不必然. 無之必不然. 體也若有端. 大故. 有之必無然. 體. 若見之成見也. 若二之一. 尺之端也. 知也者所以知也. 而必知. 若明. 慮也者. 以其知有求也. 而不必得之. 若睨. 知. 知也者. 以其知過物而能貌之. 若見. 智. 智也者. 以其知論物而其知之也著. 若明. 仁愛已者. 非爲用已也. 不若愛馬. 著若明. 志以天下爲芬. 而能能利之. 不必用. 禮. 貴者公. 賤者名. 而俱有敬僈焉. 等異論也. 行. 所爲不善名. 行也. 所爲善名. 巧也. 若爲盜. 實, 若志氣之見也. 使人如已. 不若金聲玉服. 2. 忠. 不利弱子亥. 足將入止容孝. 以親爲芬. 而能能利親. 不必得. 信. 不以其言之當也. 使人視城得金. 佴. 與人遇人衆**[忄+盾]. **[言+肙]爲是爲是之台彼也. 弗爲也. ..
경하(經下) 제사십일(第四十一) 1. 止類以行人. 說在同. 所存與者. 于存與孰存. 駟異說. 推類之難. 說在之大小. 五行毋常勝. 說在宜. 物盡同名. 二與斗. 愛食與招. 白與視. 麗興. 夫與履. 一偏棄之. 謂而固是也. 說在因. 不可偏去而二. 說在見與俱. 一與二. 廣與修. 無欲惡之爲益損也. 說在宜. 不能而不害. 說在害. 損而不害. 說在餘. 異類不吡. 知而不以五路. 說在久. 偏去莫加少. 說在故. 必熱. 說在頓. 假必悖. 說在不然. 知其所以不知. 說在以名取. 物之所以然. 與所以知之. 與所以使人知之. 不必同. 說在病. 無不必待有. 說在所謂. 疑. 說在逢. 循. 遇. 過. 擢慮不疑. 說在有無. 合與一. 或復否. 說在拒. 且然. 不可正. 而不害用工. 物一體也. 說在俱一惟是. 均之絶不. 說在所均. 宇或徙. 說在長宇久. ..
경상(經上) 제사십(第四十) 1. 故所得而後成也. 止. 以久也. 體. 分于兼也. 必. 不已也. 知. 材也. 平. 同高也. 慮. 求也. 同長以缶相盡也. 知. 接也中. 同長也. 智. 明也. 厚. 有所大也. 仁, 體愛也. 曰中. 缶南也. 義. 利也. 直. 參也. 禮. 敬也. 圜. 一中同長也. 行. 爲也. 方. 柱隅四驩也. 實. 榮也. 倍. 爲二也忠. 以爲利而强低也. 端. 體之無序而最前者也. 孝. 利親也. 有間. 中也. 信. 言合于意也. 間. 不及旁也. 佴. 自作也. 纑. 間虛也. **[言+肙]. 作嗛也. 盈莫不有也. 廉. 作非也. 堅白. 不相外也. 令. 不爲所作也. 攖. 相得也. 任. 士損已而益所爲也. 似. 有以相攖. 有不相攖也. 勇志之所以敢也. 次. 無間而不攖攖也. 力. 刑之所以奮也. 法所若而然也. 生. 刑..
비유하(非儒下) 제삼십구(第三十九) 1. 儒者曰: “親親有術, 尊賢有等.” 言親疏尊卑之異也. 其禮曰: “喪父母三年, 妻後子三年, 伯父叔父弟兄庶子其, 戚族人五月.” 若以親疏爲歲月之數, 則親者多而疏者少矣, 是妻後子與父同也. 若以尊卑爲歲月數, 則是尊其妻子與父母同, 而親伯父宗兄而卑子也, 逆孰大焉! 其親死, 列尸弗斂, 登屋窺井, 挑鼠穴, 探滌器, 而求其人矣. 以爲實在則戇愚甚矣, 如其亡也, 必求焉, 僞亦大矣. 2. 取妻身迎, 衹□爲僕, 秉轡授綏, 如仰嚴親, 昏禮威儀, 如承祭祀. 顚覆上下, 悖逆父母, 下則妻子, 妻子上侵事親, 若此可謂孝乎? 儒者: “迎妻, 妻之奉祭祀, 子將守宗廟, 故重之.” 應之曰: “此誣言也, 其宗兄守其先宗廟數十年, 死喪之其, 3. 兄弟之妻, 奉其先之祭祀弗散, 則喪妻子三年, 必非以守奉祭祀也.” 夫憂..
13. 孔某與其門弟子閒坐, 曰: “夫舜見瞽叟, 就然此時天下圾乎!周公旦非其人也邪? 何爲舍亓家室而託寓也?” 孔某所行, 心術所至也. 其徒屬弟子皆效孔某, 子貢季路輔孔悝亂乎衛, 陽貨亂乎齊, 佛 以中牟叛, 桼雕刑殘, 莫大焉! 夫爲弟子後生, 其師必修其言, 法其行, 力不足, 知弗及而後已. 今孔某之行如此, 儒士則可以疑矣.
12. 十日子路爲享豚, 孔某不問肉之所由來而食, 號人衣以酤酒, 孔某不問酒之所從來而飮. 哀公迎孔子, 席不端弗坐, 割不正弗食, 子路進, 請曰: “何其與陳蔡反也?” 孔某曰: “來, 吾語女. 曩與女爲苟生, 今與女爲苟義.” 夫飢約則不辭妄取以活身, 贏飽則僞行以自飾, 汙邪詐僞, 孰大於此!
11. 有頃, 閒齊將伐魯, 告子貢曰: “賜乎, 擧大事於今之時矣.” 乃遣子貢之齊, 因南郭惠子以見田常, 勸之伐吳, 以敎高國鮑晏, 使毋得害田常之亂, 勸越伐吳. 三年之內, 齊吳破國之難, 伏尸以言術數, 孔某之誅也. 孔某爲魯司寇, 舍公家而奉季孫. 季孫相魯君而走, 季孫與邑人爭門關, 決植. 孔某窮於蔡陳之閒, 藜羹不□.
10. 孔某盛容脩飾以蠱世, 弦歌鼓舞以聚徒, 繁登降之禮以示儀, 務趨翔之節以觀衆, 博學不可使議世, 勞思不可以補民, 絫壽不能盡其學, 當年不能行其禮, 積財不能贍其樂, 繁飾邪術以營世君, 盛爲聲樂以淫遇民, 其道不可以期世, 其學不可以導衆. 今君封之以利齊俗, 非所以導國先衆.” 公曰: “善.” 於是厚其禮, 留其封, 敬見而不問其道. 孔某乃恚, 怒於景公與晏子, 乃樹鴟夷子皮於田常之門, 告南郭惠子, 以所欲爲, 歸於魯.
9. 今孔某深慮同謀以奉賊, 勞思盡知以行邪, 勸下亂上, 敎臣殺君, 非賢人之行也, 入人之國, 而與人之賊, 非義之類也, 知人不忠, 趣之爲亂, 非仁義之也. 逃人而後謀, 避人而後言, 行義不可明於民, 謀慮不可通於君臣, 嬰不知孔某之有異於白公也, 是以不對.” 景公曰: “嗚乎! 貺寡人者衆矣, 非夫子, 則吾終身不知孔某之與白公同也.” 孔某之齊, 見景公, 景公說, 欲封之以尼谿, 以告晏子. 晏子曰: “不可, 夫儒浩居而自順者也, 不可以敎下, 好樂而淫人, 不可使親治. 立命而怠事, 不可使守織, 宗喪循哀, 不可使慈民, 機服勉容, 不可使導衆.
8. 齊景公問晏子曰: “孔子爲人何如?” 晏子不對, 公又復問, 不對. 景公曰: “以孔某語寡人者衆矣, 俱以賢人也, 今寡人問之, 而子不對, 何也? 晏子對曰: “嬰不肖, 不足以知賢人. 雖然, 嬰聞所謂賢人者, 入人之國, 必務合其君臣之親, 而弭其上下之怨. 孔某之荊, 知白公之謀, 而奉之以石乞, 君身幾滅, 而白公僇. 嬰聞賢人得上不虛, 得下不危, 言聽於君必利人, 敎行下必於上, 是以言明而易知也, 行明而易從也, 行義可明乎民, 謀慮可通乎君臣.
7. 又曰: “君子若鐘, 擊之則鳴, 弗擊不鳴.” 應之曰: “夫仁人事上竭忠, 事親擊得孝, 務善則美, 有過則諫, 此爲人臣之道也. 今擊之則鳴, 弗擊不鳴, 隱知豫力, 恬漠待問而後對, 雖有君親之大利, 弗問不言, 若將有大寇亂, 盜賊將作, 若機辟將發也, 他人不知, 己獨知之, 雖其君親皆在, 不問不言, 是夫大亂之賊也. 以是爲人臣不忠, 爲子不孝, 事兄不弟, 交遇人不貞良. 夫執後不言之朝物, 見利使己雖恐後言. 君若言而未有利焉, 則高拱下視, 會噎爲深, 曰: 唯其未之學也. 用誰急, 遺行遠矣. 夫一道術學業仁義者, 皆大以治人, 小以任官, 遠施周偏, 近以脩身, 不義不處, 非理不行, 務興天下之利, 曲直周旋, 利則止, 此君子之道也. 以所聞孔某之行, 則本與此相反謬也.”
6. 又曰: “君子勝不逐奔, 揜函弗射, 施則助之胥車.” 應之曰: “若皆仁人也, 則無說而相與. 仁人以其取舍是非之理相告, 無故從有故也, 弗知從有知也, 無辭必服, 見善必遷, 何故相? 若兩暴交爭, 其勝者欲不逐奔, 掩函弗射, 施則助之胥車, 雖盡能猶且不得爲君子也. 意暴殘之國也, 聖將爲世除害, 興師誅罰, 勝將因用儒術令士卒曰: 毋逐奔, 揜函勿射, 施則助之胥車. 暴亂之人也得活, 天下害不除, 是爲群殘父母, 而深賤世也, 不義莫大焉.”
5. 儒者曰: “君子必服古言然後仁.” 應之曰: “所謂古之言服者, 皆嘗新矣. 而古人言之服之, 則非君子也. 然則必服非君子之服, 言非君子之言, 而後仁乎?” 又曰: “君子循而不作.” 應之曰: “古者羿作弓, □(杼)作甲, 奚仲作車, 巧垂作舟. 然則今之鮑函車匠, 皆君子也, 而羿□奚仲巧垂皆小人邪? 且其所循人必或作之, 然則其所循, 皆小人道也.”
3. 兄弟之妻, 奉其先之祭祀弗散, 則喪妻子三年, 必非以守奉祭祀也.” 夫憂妻子以大負絫, 有曰“所以重親也”, 爲欲厚所至私, 輕所至重, 豈非大姦也哉! 有强執有命以說議曰: “壽夭貧富, 安危治亂, 固有天命, 不可損益, 窮達賞罰幸否有極, 人之知力, 不能爲焉.” 群吏信之, 則怠於分職. 庶人信之, 則怠於從事. 吏不治則亂, 農事緩則貧, 貧且亂政之本, 而儒者以爲道敎, 是賊天下之人者也.
2. 取妻身迎, 衹□爲僕, 秉轡授綏, 如仰嚴親, 昏禮威儀, 如承祭祀. 顚覆上下, 悖逆父母, 下則妻子, 妻子上侵事親, 若此可謂孝乎? 儒者: “迎妻, 妻之奉祭祀, 子將守宗廟, 故重之.” 應之曰: “此誣言也, 其宗兄守其先宗廟數十年, 死喪之其,
1. 儒者曰: “親親有術, 尊賢有等.” 言親疏尊卑之異也. 其禮曰: “喪父母三年, 妻後子三年, 伯父叔父弟兄庶子其, 戚族人五月.” 若以親疏爲歲月之數, 則親者多而疏者少矣, 是妻後子與父同也. 若以尊卑爲歲月數, 則是尊其妻子與父母同, 而親伯父宗兄而卑子也, 逆孰大焉! 其親死, 列尸弗斂, 登屋窺井, 挑鼠穴, 探滌器, 而求其人矣. 以爲實在則戇愚甚矣, 如其亡也, 必求焉, 僞亦大矣.
비명하(非命下) 제삼십칠(第三十七) 1. 子墨子言曰: “凡出言談, 則必可而不先立儀而言. 若不先立儀而言, 譬之猶運鈞之上而立朝夕焉也. 我以爲雖有朝夕之辯, 必將終未可得而從定也. 是故言有三法. 何謂三法? 曰: 有考之者, 有原之者, 有用之者. 惡乎考之? 考先聖大王之事. 惡乎原之? 察衆之耳目之請. 惡乎用之? 發而爲政乎國, 察萬民而觀之. 此謂三法也.” 2. 故昔者三代聖王禹湯文武, 方爲政乎天下之時, 曰: 必務擧孝子而勸之事親, 尊賢良之人而敎之爲善. 是故出政施敎, 賞善罰暴. 且以爲若此, 則天下之亂也, 將屬可得而治也. 社稷之危也, 將屬可得而定也. 若以爲不然, 昔桀之所亂, 湯治之, 紂之所亂, 武王治之. 當此之時, 世不渝而民不易, 上變政而民改俗. 存乎桀紂而天下亂, 存乎湯武而天下治. 天下之治也, 湯武之力也. 天下之亂也, 桀紂之罪..
10. 若以爲政乎天下, 上以事天鬼, 天鬼不使亂, 下以持養百姓, 百姓不利, 必離散不可得用也. 是以入守則不固, 出誅則不勝. 故雖昔者三代暴王桀紂幽厲之所以共抎其國家, 傾覆其社稷者此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 “今天下之士君子, 中實將欲求興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 當若有命者之言, 不可不强非也. 曰: 命者, 暴王所作, 窮人所術, 非仁者之言也. 今之爲仁義者, 將不可不察而强非者, 此也.”
9. 今雖毋在乎王公大人, 蕢若信有命而致行之, 則必怠乎聽獄治政矣, 卿大夫必怠乎治官府矣, 農夫必怠乎耕稼樹藝矣, 婦人必怠乎紡績織紝矣. 王公大人怠乎聽獄治政·卿大夫怠乎治官府, 則我以爲天下必亂矣. 農夫怠乎耕稼樹藝, 婦人怠乎紡績織紝, 則我以爲天下衣食之財, 將必不足矣.
8. 今也農夫之所以蚤出暮入, 强乎耕稼術藝, 多聚菽粟, 而不敢怠倦者, 何也? 曰: 彼以爲强必富, 不强必貧, 强必飽, 不强必飢, 故不敢怠倦. 今也婦人之所以夙興夜寐, 强乎紡績織紝, 多治麻絲葛緖, 綑布縿, 而不敢怠倦者, 何也? 曰: 彼以爲强必富, 不强必貧, 强必煖, 不强必寒, 故不敢怠倦.
7. 是故子墨子曰: “今天下之君子之爲文學出言談也, 非將勤勞其惟舌, 而利其脣呡也, 中實將欲其國家邑里萬民刑政者也. 今也王公大人之所以蚤朝晏退, 聽獄治政, 終朝均分, 而不敢怠倦者, 何也? 曰: 彼以爲强必治, 不强必亂, 强必寧, 不强必危, 故不敢怠倦. 今也卿大夫之所以竭股肱之力, 殫其思慮之知, 內治官府, 外斂關市, 山林澤粱之利, 以實官府, 而不敢怠倦者, 何也? 曰: 彼以爲强必賞, 不强必賤, 强必榮, 不强必辱, 故不敢怠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