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고전/장자 (415)
건빵이랑 놀자
양왕(讓王) 第二十八 1 堯以天下讓許由, 許由不受. 又讓於子州支父, 子州之父曰: “以我爲天子, 猶之可也. 雖然, 我適有幽憂之病, 方且治之, 未暇治天下也.” 夫天下至重也, 而不以害其生, 又况他物乎! 唯無以天下爲者可以托天下也. 舜讓天下於子州之伯, 子州之伯曰: “予適有幽憂之病, 方且治之, 未暇治天下也.” 故天下大器也, 而不以易生. 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者也. 2. 舜以天下讓善卷, 善卷曰: “余立於宇宙之中, 冬日衣皮毛, 夏日衣葛絺. 春耕種, 形足以勞動; 秋收斂, 身足以休食.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逍遙於天地之間, 而心意自得. 吾何以天下爲哉! 悲夫, 子之不知余也.” 遂不受. 於是去而入深山, 莫知其處. 舜以天下讓其友石戶之農. 石戶之農曰: “捲捲乎, 後之爲人, 葆力之士也.” 以舜之德爲未至也. 於是夫負妻戴, 攜子以入於海, ..
도척(盜跖) 第二十九 1 孔子與柳下季爲友, 柳下季之弟名曰盜跖. 盜跖從卒九千人, 橫行天下, 侵暴諸侯. 穴室樞戶, 驅人牛馬, 取人婦女. 貪得忘親, 不顧父母兄弟, 不祭先祖. 所過之邑, 大國守城, 小國入保, 萬民苦之. 孔子謂柳下季曰: “夫爲人父者, 必能詔其子; 爲人兄者, 必能敎其弟. 若父不能詔其子, 兄不能敎其弟, 則無貴父子兄弟之親矣. 今先生, 世之才士也, 弟爲盜跖, 爲天下害, 而弗能敎也, 丘竊爲先生羞之. 丘請爲先生往說之.” 柳下季曰: “先生言爲人父者必能詔其子, 爲人兄者必能敎其弟, 若子不聽父之詔, 弟不受兄之敎, 雖今先生之辯, 將奈之何哉? 且跖之爲人也, 心如湧泉, 意如飄風, 强足以距敵, 辯足以飾非. 順其心則喜, 逆其心則怒, 易辱人以言. 先生必無往.” 孔子不聽, 顔回爲馭, 子貢爲右, 往見盜跖. 2. 盜跖乃方休卒徒大山..
어부(漁父) 第三十一 1 孔子游乎緇帷之林, 休坐乎杏壇之上. 弟子讀書, 孔子弦歌鼓琴. 奏曲未半, 有漁父者, 下船而來, 須眉交白, 被發揄袂, 行原以上, 距陸而止, 左手據膝, 右手持頤以聽. 曲終而招子貢·子路二人俱對. 客指孔子曰: “彼何爲者也?” 子路對曰: “魯之君子也.” 客問其族. 子路對曰: “族孔氏.” 客曰: “孔氏者何治也?” 子路未應, 子貢對曰: “孔氏者, 性服忠信, 身行仁義, 飾禮樂, 選人倫. 上以忠於世主, 下以化於齊民, 將以利天下. 此孔氏之所治也.” 又問曰: “有土之君與?” 子貢曰: “非也.” “侯王之佐與?” 子貢曰: “非也.” 客乃笑而還行, 言曰: “仁則仁矣, 恐不免其身. 苦心勞形以危其眞. 嗚呼! 遠哉, 其分於道也.” 2. 子貢還, 報孔子. 孔子推琴而起, 曰: “其聖人與?” 乃下求之, 至於澤畔, 方將..
8. 子路旁車而問曰: “由得爲役久矣, 未嘗見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 萬乘之主, 千乘之君, 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 夫子猶有倨傲之容. 今漁父杖拏逆立, 而夫子曲要磬折, 言拜而應, 得無太甚乎! 門人皆怪夫子矣, 漁父何以得此乎!” 孔子伏軾而嘆, 曰: “甚矣, 由之難化也! 湛於禮義有間矣, 而朴鄙之心至今未去. 進, 吾語汝: 夫遇長不敬, 失禮也; 見賢不尊, 不仁也. 彼非至人, 不能下人. 下人不精, 不得其眞, 故長傷身. 惜哉! 不仁之於人也, 禍莫大焉, 而由獨擅之. 且道者, 萬物之所由也. 庶物失之者死, 得之者生. 爲事逆之則敗, 順之則成. 故道之所在, 聖人尊之. 今之漁父之於道, 可謂有矣, 吾敢不敬乎!”
7. 孔子再拜而起曰: “今者丘得遇也, 若天幸然. 先生不羞而比之服役而身敎之. 敢問舍所在, 請因受業而卒學大道.” 客曰: “吾聞之, 可與往者, 與之至於妙道; 不可與往者, 不知其道. 愼勿與之, 身乃無咎. 子勉之, 吾去子矣, 吾去子矣!” 乃剌船而去, 延緣葦間. 顔淵還車, 子路授綏, 孔子不顧, 待水波定, 不聞拏音而後敢乘.
6. 孔子愀然曰: “請問何謂眞?” 客曰: “眞者, 精誠之至也. 不精不誠, 不能動人. 故强哭者, 雖悲不哀, 强怒者, 雖嚴不屯, 强親者, 雖笑不和. 眞悲無聲而哀, 眞怒未發而威, 眞親未笑而和. 眞在內者, 神動於外, 是所以貴眞也. 其用於人理也, 事親則慈孝, 事君則忠貞, 飮酒則歡樂, 處喪則悲哀. 忠貞以功爲主, 飮酒以樂爲主, 處喪以哀爲主, 事親以適爲主. 功成之美, 無一其迹矣; 事親以適, 不論所以矣; 飮酒以樂, 不選其具矣; 處喪以哀, 無問其禮矣. 禮者, 世俗之所爲也; 眞者, 所以受於天也, 自然不可易也. 故聖人法天貴眞, 不拘於俗. 愚者反此. 不能法天而恤於人, 不知貴眞, 祿祿而受變於俗, 故不足. 惜哉, 子之蚤湛於僞而晩聞大道也!”
5. 孔子愀然而嘆, 再拜而起, 曰: “丘再逐於魯, 削迹於衛, 伐樹於宋, 圍於陳蔡. 丘不知所失, 而離此四謗者何也?” 客淒然變容曰: “甚矣, 子之難悟也! 人有畏影惡迹而去之走者, 擧足愈數而迹愈多, 走愈疾而影不離身, 自以爲尙遲, 疾走不休, 絶力而死. 不知處陰以休影, 處靜以息迹, 愚亦甚矣! 子審仁義之間, 察同異之際, 觀動靜之變, 適受與之度, 理好惡之情, 和喜怒之節, 而幾於不免矣. 謹修而身, 愼守其眞, 還以物與人, 則無所累矣. 今不修之身而求之人, 不亦外乎!”
4. 且人有八疵, 事有四患, 不可不察也. 非其事而事之, 謂之總; 莫之顧而進之, 謂之佞; 希意道言, 謂之諂; 不擇是非而言, 謂之諛; 好言人之惡, 謂之讒; 析交離親, 謂之賊; 稱譽詐僞以敗惡人, 謂之慝; 不擇善否, 兩容頰適, 偸拔其所欲, 謂之險. 此八疵者, 外以亂人, 內以傷身, 君子不友, 明君不臣. 所謂四患者: 好經大事, 變更易常, 以掛功名, 謂之叨; 專知擅事, 侵人自用, 謂之貪; 見過不更, 聞諫愈甚, 謂之很; 人同於己則可, 不同於己, 雖善不善, 謂之矜. 此四患也. 能去八疵, 無行四患, 而始可敎已.
3. 客曰: “同類相從, 同聲相應, 固天之理也. 吾請釋吾之所有而經子之所以. 子之所以者, 人事也. 天子諸侯大夫庶人, 此四者自正, 治之美也; 四者離位而亂莫大焉. 官治其職, 人憂其事, 乃無所陵. 故田荒室露, 衣食不足, 征賦不屬, 妻妾不和, 長少無序, 庶人之憂也; 能不勝任, 官事不治, 行不淸白, 群下荒怠, 功美不有, 爵祿不持, 大夫之憂也; 廷無忠臣, 國家昏亂, 工技不巧, 貢職不美, 春秋後倫, 不順天子, 諸侯之憂也; 陰陽不和, 寒暑不時, 以傷庶物, 諸侯暴亂, 擅相攘伐, 以殘民人, 禮樂不節, 財用窮匱, 人倫不飭, 百姓淫亂, 天子有司之憂也. 今子旣上無君侯有司之勢, 而下無大臣職事之官, 而擅飾禮樂, 選人倫, 以化齊民, 不泰多事乎?
2. 子貢還, 報孔子. 孔子推琴而起, 曰: “其聖人與?” 乃下求之, 至於澤畔, 方將杖拏而引其船, 顧見孔子, 還鄕而立. 孔子反走, 再拜而進. 客曰: “子將何求?” 孔子曰: “曩者先生有緖言而去, 丘不肖, 未知所謂, 竊待於下風, 幸聞咳唾之音, 以卒相丘也.” 客曰: “嘻! 甚矣, 子之好學也!” 孔子再拜而起, 曰: “丘少而修學, 以至於今, 六十九歲矣, 無所得聞至敎, 敢不虛心!”
설검(說劍) 第三十 1 昔趙文王喜劍, 劍士夾門而客三千余人, 日夜相擊於前, 死傷者歲百余人. 好之不厭. 如是三年, 國衰. 諸侯謀之. 太子悝患之, 募左右曰: “孰能說王之意止劍士者, 賜之千金.” 左右曰: “莊子當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莊子. 莊子弗受, 與使者俱往見太子, 曰: “太子何以敎周, 賜周千金?” 太子曰: “聞夫子明聖, 謹奉千金以幣從者. 夫子弗受, 悝尙何敢言.” 莊子曰: “聞太子所欲用周者, 欲絶王之喜好也. 使臣上說大王而逆王意, 下不當太子, 則身刑而死, 周尙安所事金乎? 使臣上說大王, 下當太子, 趙國何求而不得也!” 太子曰: “然. 吾王所見, 唯劍士也.” 莊子曰: “諾. 周善爲劍.” 太子曰: “然吾王所見劍士, 皆蓬頭突鬢, 垂冠, 曼胡之纓, 短後之衣, 瞋目而語難, 王乃說之. 今夫子必儒服而見王, 事必大逆.” 莊子曰..
2. 王曰: “天子之劍何如?” 曰: “天子之劍, 以燕谿石城爲鋒, 齊岱爲鍔, 晉衛爲脊, 周宋爲鐔, 韓魏爲夾, 包以四夷, 裹以四時, 繞以渤海, 帶以常山, 制以五行, 論以刑德, 開以陰陽, 持以春夏, 行以秋冬. 此劍直之無前, 擧之無上, 案之無下, 運之無旁. 上決浮云, 下絶地紀. 此劍一用, 匡諸侯, 天下服矣. 此天子之劍也.” 文王芒然自失, 曰: “諸侯之劍何如?” 曰: “諸侯之劍, 以知勇士爲鋒, 以淸廉士爲鍔, 以賢良士爲脊, 以忠聖士爲鐔, 以豪桀士爲夾. 此劍直之亦無前, 擧之亦無上, 案之亦無下, 運之亦無旁. 上法圓天, 以順三光; 下法方地, 以順四時; 中和民意, 以安四鄕. 此劍一用, 如雷霆之震也, 四封之內, 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 此諸侯之劍也.” 王曰: “庶人之劍何如?” 曰: “庶人之劍, 蓬頭突鬢, 垂冠, 曼胡之纓, 短..
경상초(庚桑楚) 第二十三 1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 偏得老聃之道, 以北居畏壘之山. 其臣之畫然知者去之, 其妾之挈然仁者遠之. 擁腫之與居, 鞅掌之爲使. 居三年, 畏壘大壤. 畏壘之民相與言曰: “庚桑子之始來, 吾灑然異之. 今吾日計之而不足, 歲計之而有余. 庶幾其聖人乎! 子胡不相與屍而祝之, 社而稷之乎?” 庚桑子聞之, 南面而不釋然. 弟子異之. 庚桑子曰: “弟子何異於予? 夫春氣發而百草生, 正得秋而萬寶成. 夫春與秋, 豈無得而然哉? 天道已行矣. 吾聞至人, 屍居環堵之室, 而百姓猖狂, 不知所如往. 今以畏壘之細民, 而竊竊焉欲俎豆予於賢人之間, 我其杓之人耶? 吾是以不釋於老聃之言.” 2. 弟子曰: “不然. 夫尋常之溝, 巨魚無所還其體, 而鯢鰌爲之制; 步仞之丘陵, 巨獸無所隱其軀, 而孽狐爲之祥. 且夫尊賢授能, 先善與利, 自古堯·舜以然, 而况畏..
15. 介者拸畫, 外非譽也. 胥靡登高而不懼, 遺死生也. 夫復謵不餽而忘人, 忘人, 因以爲天人矣! 故敬之而不喜, 侮之而不怒者, 唯同乎天和者爲然. 出怒不怒, 則怒出於不怒矣; 出爲無爲, 則爲出於無爲矣! 欲靜則平氣, 欲神則順心. 有爲也欲當, 則緣於不得已. 不得已之類, 聖人之道.
14. 一雀適羿, 羿必得之, 或也. 以天下爲之籠, 則雀無所逃. 是故湯以胞人籠伊尹, 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籠百里奚. 是故非以其所好籠之而可得者, 無有也.
13. 羿工乎中微而拙乎使人無己譽; 聖人工乎天而拙乎人; 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 唯全人能之. 雖蟲能蟲, 雖蟲能天. 全人惡天, 惡人之天, 而况吾天乎人乎!
12. 道者, 德之欽也; 生者, 德之光也; 性者, 生之質也. 性之動謂之爲, 爲之僞謂之失. 知者, 接也; 知者, 謨也. 知者之所不知, 猶睨也. 動以不得已之謂德, 動無非我之謂治, 名相反而實相順也.
11. 徹志之勃, 解心之謬, 去德之累, 達道之塞. 貴富顯嚴名利六者, 勃志也; 容動色理氣意六者, 謬心也; 惡欲喜怒哀樂六者, 累德也; 去就取與知能六者, 塞道也. 此四六者不盪胸中則正, 正則靜, 靜則明, 明則虛, 虛則無爲而無不爲也.
10. 蹍市人之足, 則辭以放驁, 兄則以嫗, 大親則已矣. 故曰: 至禮有不人, 至義不物, 至知不謀, 至仁無親, 至信闢金.
9. 古之人, 其知有所至矣. 惡乎至? 有以爲未始有物者, 至矣, 盡矣, 弗可以加矣! 其次以爲有物矣, 將以生爲喪也, 以死爲反也, 是以分已. 其次曰始無有, 旣而有生, 生俄而死. 以無有爲首, 以生爲體, 以死爲尻. 孰知有無死生之一守者, 吾與之爲友. 是三者雖異, 公族也. 昭景也, 著戴也; 甲氏也, 著封也: 非一也. 有生黯也, 披然曰 “移是”. 嘗言 “移是”, 非所言也. 雖然, 不可知者也. 臘者之有膍胲, 可散而不可散也; 觀室者周於寢廟, 又適其偃焉! 爲是擧 “移是”. 請嘗言 “移是”: 是以生爲本, 以知爲師, 因以乘是非. 果有名實, 因以己爲質, 使人以爲己節, 因以死償節. 若然者, 以用爲知, 以不用爲愚; 以徹爲名, 以窮爲辱. “移是”, 今之人也, 是蜩與鸒鳩同於同也.
8. 道通其分也, 其成也毁也. 所惡乎分者, 其分也以備. 所以惡乎備者? 其有以備. 故出而不反, 見其鬼. 出而得, 是謂得死. 滅而有實, 鬼之一也. 以有形者象無形者而定矣! 出無本, 入無竅, 有實而無乎處, 有長而無乎本剽, 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 有實而無乎處者, 宇也; 有長而無本剽者, 宙也. 有乎生, 有乎死; 有乎出, 有乎入. 入出而無見其形, 是謂天門. 天門者, 無有也. 萬物出乎無有. 有不能以有爲有, 必出乎無有, 而無有一無有. 聖人藏乎是.
7. 備物將以形, 藏不虞以生心, 敬中以達彼. 若是而萬惡至者, 皆天也, 而非人也, 不足以滑成, 不可內於靈台. 靈台者有持, 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 不見其誠己而發, 每發而不當; 業入而不舍, 每更爲失. 爲不善乎顯明之中者, 人得而誅之; 爲不善乎幽間之中者, 鬼得而誅之. 明乎人·明乎鬼者, 然後能獨行. 券內者, 行乎無名; 券外者, 志乎期費. 行乎無名者, 唯庸有光; 志乎期費者, 唯賈人也. 人見其跂, 猶之魁然. 與物窮者, 物入焉; 與物且者, 其身之不能容, 焉能容人! 不能容人者無親, 無親者盡人. 兵莫憯于志, 鏌鎁爲下; 寇莫大於陰陽, 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非陰陽賊之, 心則使之也.
6. 宇泰定者, 發乎天光. 發乎天光者, 人見其人, 物見其物. 人有修者, 乃今有恆. 有恆者, 人舍之, 天助之. 人之所舍, 謂之天民; 天之所助, 謂之天子. 學者, 學其所不能學也? 行者, 行其所不能行也? 辯者, 辯其所不能辯也? 知止乎其所不能知, 至矣! 若有不卽是者, 天鈞敗之.
5. 南榮趎請入就舍, 召其所好, 去其所惡. 十日自愁, 復見老子. 老子曰: “汝自灑濯, 孰哉鬱鬱乎! 然而其中津津乎猶有惡也. 夫外韄者不可繁而捉, 將內揵; 內韄者不可繆而捉, 將外揵; 外內韄者, 道德不能持, 而况放道而行者乎!” 南榮趎曰: “里人有病, 里人問之, 病者能言其病, 然其病病者猶未病也. 若趎之聞大道, 譬猶飮藥以加病也. 趎願聞衛生之經而已矣.” 老子曰: “衛生之經, 能抱一乎! 能勿失乎! 能無卜筮而知吉凶乎! 能止乎! 能已乎! 能舍諸人而求諸己乎! 能翛然乎! 能侗然乎! 能兒子乎! 兒子終日嘷而嗌不嗄, 和之至也; 終日握而手不掜, 共其德也; 終日視而目不瞬, 偏不在外也. 行不知所之, 居不知所爲, 與物委蛇而同其波. 是衛生之經已.” 南榮趎曰: “然則是至人之德已乎?” 曰: “非也. 是乃所謂冰解凍釋者. 夫至人者, 相與交食乎地而..
4. 南榮趎贏糧, 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 老子曰: “子自楚之所來乎?” 南榮趎曰: “唯.” 老子曰: “子何與人偕來之衆也?” 南榮趎懼然顧其後. 老子曰: “子不知吾所謂乎?” 南榮趎俯而慚, 仰而嘆, 曰: “今者吾忘吾答, 因失吾問.” 老子曰: “何謂也?” 南榮趎曰: “不知乎人謂我朱愚, 知乎反愁我軀; 不仁則害人, 仁則反愁我身; 不義則傷彼, 義則反愁我己. 我安逃此而可? 此三言者, 趎之所患也. 願因楚而問之.” 老子曰: “向吾見若眉睫之間, 吾因以得汝矣. 今汝又言而信之. 若規規然若喪父母, 揭竿而求諸海也. 女亡人哉! 惘惘乎, 汝欲反汝情性而無由入, 可憐哉!”
3. 南榮趎蹴然正坐曰: “若趎之年者已長矣, 將惡乎托業以及此言耶?” 庚桑子曰: “全汝形, 抱汝生, 無使汝思慮營營. 若此三年, 則可以及此言矣!” 南榮趎曰: “目之與形, 吾不知其異也, 而盲者不能自見; 耳之與形, 吾不知其異也, 而聾者不能自聞; 心之與形, 吾不知其異也, 而狂者不能自得. 形之與形亦辟矣, 而物或間之耶? 欲相求而不能相得. 今謂趎曰: ‘全汝形, 抱汝生, 無使汝思慮營營.’ 趎勉聞道達耳矣!” 庚桑子曰: “辭盡矣, 奔蜂不能化藿蠋, 越雞不能伏鵠卵, 魯雞固能矣! 雞之與雞, 其德非不同也. 有能與不能者, 其才固有巨小也. 今吾才小, 小足以化子. 子胡不南見老子!”
선성(繕性) 第十六 1 繕性於俗學, 以求復其初; 滑欲於俗思, 以求致其明: 謂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 以恬養知. 生而無以知爲也, 謂之以知養恬. 知與恬交相養, 而和理出其性. 夫德, 和也; 道, 理也. 德無不容, 仁也; 道無不理, 義也; 義明而物親, 忠也; 中純實而反乎情, 樂也; 信行容體而順乎文, 禮也. 禮樂遍行, 則天下亂矣. 彼正而蒙己德, 德則不冒. 冒則物必失其性也. 2 古之人, 在混芒之中, 與一世而得淡漠焉. 當是時也, 陰陽和靜, 鬼神不擾, 四時得節, 萬物不傷, 群生不夭, 人雖有知, 無所用之, 此之謂至一. 當是時也, 莫之爲而常自然. 逮德下衰, 及燧人·伏羲始爲天下, 是故順而不一. 德又下衰, 及神農·黃帝始爲天下, 是故安而不順. 德又下衰, 及唐·虞始爲天下, 興治化之流, 梟淳散朴, 離道以善, 險德以行, 然後去性而從..
4. 古之存身者, 不以辯飾知, 不以知窮天下, 不以知窮德, 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 己又何爲哉! 道固不小行, 德固不小識. 小識傷德, 小行傷道. 故曰: 正己而已矣. 樂全之謂得志. 古之所謂得志者, 非軒冕之謂也, 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 今之所謂得志者, 軒冕之謂也. 軒冕在身, 非性命也, 物之儻來, 寄也. 寄之, 其來不可圉, 其去不可止. 故不爲軒冕肆志, 不爲窮約趨俗, 其樂彼與此同, 故無憂而已矣! 今寄去則不樂. 由是觀之, 雖樂, 未嘗不荒也. 故曰: 喪己於物, 失性於俗者, 謂之倒置之民.
각의(刻意) 第十五 1 刻意尙行, 離世異俗, 高論怨誹, 爲亢而已矣. 此山谷之士, 非世之人, 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 語仁義忠信, 恭儉推讓, 爲修而已矣. 此平世之士, 敎誨之人, 游居學者之所好也. 語大功, 立大名, 禮君臣, 正上下, 爲治而已矣. 此朝廷之士, 尊主强國之人, 致功幷兼者之所好也. 就藪澤, 處閑曠, 釣魚閑處, 無爲而已矣. 此江海之士, 避世之人, 閑暇者之所好也. 吹呴呼吸, 吐故納新, 熊經鳥申, 爲壽而已矣. 此道引之士, 養形之人, 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若夫不刻意而高, 無仁義而修, 無功名而治, 無江海而閑, 不道引而壽, 無不忘也, 無不有也. 淡然無極而衆美從之. 此天地之道, 聖人之德也. 故曰: 夫恬淡寂漠, 虛無無爲, 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 故曰: 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 平易則恬淡矣. 平易恬淡, 則憂患不能入, 邪氣不能襲..
4. 夫有干越之劍者, 柙而藏之, 不敢用也, 寶之至也. 精神四達幷流, 無所不極, 上際於天, 下蟠於地, 化育萬物, 不可爲象, 其名爲同帝. 純素之道, 唯神是守. 守而勿失, 與神爲一. 一之精通, 合於天倫. 野語有之曰: “衆人重利, 廉士重名, 賢士尙志, 聖人貴精.” 故素也者, 謂其無所與雜也; 純也者, 謂其不虧其神也. 能體純素, 謂之眞人.
거협(胠篋) 第十 1 將爲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爲守備, 則必攝緘縢, 固扃鐍, 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然而巨盜至, 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 唯恐緘縢扃鐍之不固也. 然則鄕之所謂知者, 不乃爲大盜積者也? 2. 故嘗試論之: 世俗之所謂知者, 有不爲大盜積者乎? 所謂聖者, 有不爲大盜守者乎? 何以知其然耶? 昔者齊國鄰邑相望, 雞狗之音相聞, 罔罟之所布, 耒耨之所刺, 方二千余里. 闔四竟之內, 所以立宗廟社稷, 治邑屋州閭鄕曲者, 曷嘗不法聖人哉? 然而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 所盜者豈獨其國耶? 幷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 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 而身處堯舜之安. 小國不敢非, 大國不敢誅, 十二世有齊國, 則是不乃竊齊國幷與其聖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3. 嘗試論之: 世俗之所謂至知者, 有不爲大盜積者乎? 所謂至聖者, 有不爲大盜守者乎? 何以知其然耶? 昔者龍逢斬, 比干剖, ..
6. 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 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戱氏·神農氏, 當是時也, 民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樂其俗, 安其居, 鄰國相望, 雞狗之音相聞, 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 若此之時, 則至治已. 今遂至使民延頸擧踵, 曰 “某所有賢者”, 贏糧而趣之, 則內棄其親而外去其主之事, 足迹接乎諸侯之境, 車軌結乎千里之外. 則是上好知之過也! 上誠好知而無道, 則天下大亂矣! 何以知其然耶? 夫弓弩畢弋機變之知多, 則鳥亂於上矣; 鉤餌罔罟罾笱之知多, 則魚亂於水矣; 削格羅落罝罘之知多, 則獸亂於澤矣; 知詐漸毒·頡滑堅白·解垢同異之變多, 則俗惑於辯矣. 故天下每每大亂, 罪在於好知. 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 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 是以大亂. 故上悖日月之明, 下爍山川之精, 中..
5. 故曰: “魚不可脫於淵,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聖人者, 天下之利器也, 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絶聖棄知, 大盜乃止; 擲玉毁珠, 小盜不起; 焚符破璽, 而民朴鄙; 掊斗折衡, 而民不爭; 殫殘天下之聖法, 而民始可與論議; 擢亂六律, 鑠絶竽瑟, 塞瞽曠之耳, 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 滅文章, 散五釆, 膠離朱之目, 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毁絶鉤繩而棄規矩, 攦工倕之指, 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故曰: 大巧若拙. 削曾·史之行, 鉗楊·墨之口, 攘棄仁義, 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彼人含其明, 則天下不爍矣; 人含其聰, 則天下不累矣; 人含其知, 則天下不惑矣; 人含其德, 則天下不僻矣. 彼曾·史·楊·墨·師曠·工倕·離朱者, 皆外立其德而爚亂天下者也, 法之所無用也.
4. 爲之斗斛以量之, 則幷與斗斛而竊之; 爲之權衡以稱之, 則幷與權衡而竊之; 爲之符璽以信之, 則幷與符璽而竊之; 爲之仁義以矯之, 則幷與仁義而竊之. 何以知其然耶? 彼竊鉤者誅, 竊國者爲諸侯, 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則是非竊仁義聖知耶? 故逐於大盜, 揭諸侯, 竊仁義幷斗斛權衡符璽之利者, 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 斧鉞之威弗能禁. 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 是乃聖人之過也.
3. 嘗試論之: 世俗之所謂至知者, 有不爲大盜積者乎? 所謂至聖者, 有不爲大盜守者乎? 何以知其然耶? 昔者龍逢斬, 比干剖, 萇弘肔, 子胥靡. 故四子之賢而身不免乎戮. 故跖之徒問於跖曰: “盜亦有道乎?” 跖曰: “何適而無有道耶? 夫妄意室中之藏, 聖也; 入先, 勇也; 出後, 義也; 知可否, 知也; 分均, 仁也. 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 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觀之, 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 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 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 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故曰: 唇竭則齒寒, 魯酒薄而邯鄲圍, 聖人生而大盜起. 掊擊聖人, 縱舍盜賊, 而天下始治矣. 夫川竭而谷虛, 丘夷而淵實. 聖人已死, 則大盜不起, 天下平而無故矣! 聖人不死, 大盜不止. 雖重聖人而治天下, 則是重利盜跖也.
마제(馬蹄) 第九 1 馬, 蹄可以踐霜雪, 毛可以御風寒. 齕草飮水, 翹足而陸, 此馬之眞性也. 雖有義台路寢, 無所用之. 及至伯樂, 曰: “我善治馬.” 燒之, 剔之, 刻之, 雒之. 連之以羈縶, 編之以皂棧, 馬之死者十二三矣! 飢之渴之, 馳之驟之, 整之齊之, 前有橛飾之患, 而後有鞭筴之威, 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 陶者曰: “我善治埴.” 圓者中規, 方者中矩. 匠人曰: “我善治木.” 曲者中鉤, 直者應繩. 夫埴木之性, 豈欲中規矩鉤繩哉! 然且世世稱之曰: “伯樂善治馬, 而陶匠善治埴木.” 此亦治天下者之過也.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 彼民有常性, 織而衣, 耕而食, 是謂同德. 一而不黨, 命曰天放. 2. 故至德之世, 其行塡塡, 其視顚顚. 當是時也, 山無蹊隧, 澤無舟梁; 萬物群生, 連屬其鄕; 禽獸成群, 草木遂長. 是故禽獸可系羈而游, 鳥鵲之巢..
3. 夫馬陸居則食草飮水, 喜則交頸相靡, 怒則分背相踢. 馬知已此矣! 夫加之以衡扼, 齊之以月題, 而馬知介倪闉扼鷙曼詭銜竊轡. 故馬之知而能至盜者, 伯樂之罪也. 夫赫胥氏之時, 民居不知所爲, 行不知所之, 含哺而熙, 鼓腹而游. 民能已此矣! 及至聖人, 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形, 縣跂仁義以慰天下之心, 而民乃始踶跂好知, 爭歸於利, 不可止也. 此亦聖人之過也.
인간세(人間世) 第四 1 顔回見仲尼, 請行. 曰: “奚之?” 曰: “將之衛.” 曰: “奚爲焉?” 曰: “回聞衛君, 其年壯, 其行獨. 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 輕用民死, 死者以國量, 乎澤若蕉, 民其無如矣! 回嘗聞之夫子曰: ‘治國去之, 亂國就之. 醫門多疾.’ 願以所聞思其則, 庶幾其國有瘳乎!” 仲尼曰: “嘻, 若殆往而刑耳! 夫道不欲雜, 雜則多, 多則擾, 擾則憂, 憂而不救. 古之至人, 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 所存於己者未定, 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 2.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爲出乎哉? 德蕩乎名, 知出乎爭. 名也者, 相札也; 知也者爭之器也. 二者凶器, 非所以盡行也. 且德厚信矼, 未達人氣; 名聞不爭, 未達人心. 而强以仁義繩墨之言衒暴人之前者, 是以人惡有其美也, 命之曰菑人. 菑人者, 人必反菑之. 若殆爲人菑夫. 3. 且苟爲人悅賢而惡..
16. 孔子適楚, 楚狂接輿游其門曰: “鳳兮鳳兮, 何如德之衰也. 來世不可待, 往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 聖人成焉; 天下無道, 聖人生焉. 方今之時, 僅免刑焉! 福輕乎羽, 莫之知載; 禍重乎地, 莫之知避. 已乎, 已乎! 臨人以德. 殆乎, 殆乎! 畫地而趨. 迷陽迷陽, 無傷吾行. 吾行卻曲, 無傷吾足.”
15. 支離䟽者, 頤隱於齊, 肩高於頂, 會撮指天, 五管在上, 兩髀爲脇. 挫鍼治繲, 足以餬口; 鼓筴播精, 足以食十人. 上征武士, 則支離攘臂於其間; 上有大役, 則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 上與病者粟, 則受三鍾與十束薪. 夫支離者其形者, 猶足以養其身, 終其天年, 又况支離其德者乎!
14. 宋有荊氏者, 宜楸柏桑. 其拱把而上者, 求狙猴之杙斬之; 三圍四圍, 求高名之麗者斬之; 七圍八圍, 貴人富商之家求樿傍者斬之. 故未終其天年而中道之夭於斧斤, 此材之患也. 故解之以牛之白顙者, 與豚之亢鼻者, 與人有痔病者, 不可以適河. 此皆巫祝以知之矣, 所以爲不祥也. 此乃神人之所以爲大祥也.
13.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 見大木焉, 有異: 結駟千乘, 隱, 將芘其所藾. 子綦曰: “此何木也哉! 此必有異材夫!” 仰而視其細枝, 則拳曲而不可以爲棟梁; 俯而視其大根, 則軸解而不可以爲棺槨; 舐其葉, 則口爛而爲傷; 嗅之, 則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 子綦曰 “此果不材之木也, 以至於此其大也. 嗟乎, 酲三日而不已. 子綦曰: “此果不材之木也, 以至於此其大也. 嗟乎, 神人以此不材.”
12. 匠石之齊, 至於曲轅, 見櫟社樹. 其大蔽牛, 絜之百圍, 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 其可以舟者旁十數. 觀者如市, 匠伯不顧, 遂行不輟. 弟子厭觀之, 走及匠石, 曰: ‘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 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 先生不肯視, 行不輟, 何耶?” 曰: “已矣, 勿言之矣! 散木也. 以爲舟則沉, 以爲棺槨則速腐, 以爲器則速毁, 以爲門戶則液樠, 以爲柱則蠹, 是不材之木也. 無所可用, 故能若是之壽.” 匠石歸, 櫟社見夢曰: “女將惡乎比予哉? 若將比予於文木耶? 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屬, 實熟則剝, 剝則辱. 大枝折, 小枝洩. 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 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 自掊擊於世俗者也. 物莫不若是. 且予求無所可用久矣! 幾死, 乃今得之, 爲予大用. 使予也而有用, 且得有此大也耶? 且也若與予也皆物也, 奈何哉其相物也? 而幾死之散人, 又惡知散木!” 匠石..
11. 汝不知夫螳螂乎? 怒其臂以當車轍, 不知其不勝任也, 是其才之美者也. 戒之, 愼之, 積伐而美者以犯之, 幾矣! 汝不知夫養虎者乎? 不敢以生物與之, 爲其殺之之怒也; 不敢以全物與之, 爲其決之之怒也. 時其飢飽, 達其怒心. 虎之與人異類, 而媚養己者, 順也; 故其殺者, 逆也. 夫愛馬者, 以筐盛矢, 以蜃盛溺. 適有蚊蝱僕緣, 而拊之不時, 則缺銜毁首碎胸.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可不愼耶?”
10. 顔闔將傅衛靈公大子, 而問於蘧伯玉曰; “有人於此, 其德天殺. 與之爲無方則危吾國, 與之爲有方則危吾身. 其知適足以知人之過, 而不知其所以過. 若然者, 吾奈之何?” 蘧伯玉曰: “善哉問乎! 戒之, 愼之, 正女身哉! 形莫若就, 心莫若和. 雖然, 之二者有患. 就不欲入, 和不欲出. 形就而入, 且爲顚爲滅, 爲崩爲蹶; 心和而出, 且爲聲爲名, 爲妖爲孽. 彼且爲嬰兒, 亦與之爲嬰兒; 彼且爲無町畦, 亦與之爲無町畦; 彼且爲無崖, 亦與之爲無崖; 達之, 入於無疵.
9. 且以巧斗力者, 始乎陽, 常卒乎陰, 泰至則多奇巧; 以禮飮酒者, 始乎治, 常卒乎亂, 泰至則多奇樂. 凡事亦然, 始乎諒, 常卒乎鄙; 其作始也簡, 其將畢也必巨. 言者, 風波也; 行者, 實喪也. 夫風波易以動, 實喪易以危. 故忿設無由, 巧言偏辭. 獸死不擇音, 氣息茀然於是並生心厲. 剋核太至, 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而不知其然也. 苟爲不知其然也, 孰知其所終! 故法言曰: ‘無遷令, 無勸成. 過度益也.’ 遷令勸成殆事. 美成在久, 惡成不及改, 可不愼與! 且夫乘物以游心, 托不得已以養中, 至矣. 何作爲報也! 莫若爲致命, 此其難者?”
8. 丘請復以所聞: 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 遠則必忠之以言. 言必或傳之. 夫傳兩喜兩怒之言, 天下之難者也. 夫兩喜必多溢美之言, 兩怒必多溢惡之言. 凡溢之類妄, 妄則其信之也莫, 莫則傳言者殃. 故法言曰: ‘傳其常情, 無傳其溢言, 則幾乎全.’
양생주(養生主) 第三 1.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 殆已! 已而爲知者, 殆而已矣! 2. 爲善無近名, 爲惡無近刑, 緣督以爲經, 可以保身, 可以全生, 可以養親, 可以盡年. 3. 포정의 신기한 소잡이 기술 포정해우(庖丁解牛) 庖丁爲文惠君解牛. 手之所觸,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 砉然嚮然, 奏刀騞然, 莫不中音. 合於桑林之舞, 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 “譆, 善哉! 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 “臣之所好者道也, 進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時, 所見无非全牛者. 三年之後, 未嘗見全牛也. 方今之時,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官知之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 批大卻, 導大窾因其固然. 技經肯綮之未嘗微礙, 而況大軱乎! 良庖歲更刀, 割也; 族庖月更刀, 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所解數千牛矣, 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彼節者有閒, ..
2. 爲善無近名, 爲惡無近刑, 緣督以爲經, 可以保身, 可以全生, 可以養親, 可以盡年.
추수(秋水) 第十七 1. 우물 안 개구리 秋水時至, 百川灌河. 涇流之大, 兩涘渚崖之間, 不辯牛馬. 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爲盡在己. 順流而東行, 至於北海, 東面而視, 不見水端.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望洋向若而嘆曰: “野語有之曰: ‘聞道百, 以爲莫己若者.’ 我之謂也.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 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難窮也, 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 拘於虛也; 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 篤於時也; 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 束於敎也. 今爾出於崖涘, 觀於大海, 乃知爾丑, 爾將可與語大理矣. 天下之水, 莫大於海: 萬川歸之, 不知何時止而不盈; 尾閭洩之, 不知何時已而不虛; 春秋不變, 水旱不知. 此其過江河之流, 不可爲量數. 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 自以比形於天地, 而受氣於陰陽,..
열어구(列御寇) 第三十二 1 列御寇之齊, 中道而反, 遇伯昏瞀人. 伯昏瞀人曰: “奚方而反?” 曰: “吾驚焉.” 曰: “惡乎驚?” 曰: “吾嘗食於十漿而五漿先饋.” 伯昏瞀人曰: “若是則汝何爲驚已?” 曰: “夫內誠不解, 形諜成光, 以外鎭人心, 使人輕乎貴老, 而齎其所患. 夫漿人特爲食羹之貨, 無多余之贏, 其爲利也薄, 其爲權也輕, 而猶若是, 而况於萬乘之主乎! 身勞於國而知盡於事. 彼將任我以事, 而效我以功. 吾是以驚.” 伯昏瞀人曰: “善哉觀乎! 女處已, 人將保汝矣!” 2 無幾何而往, 則戶外之屨滿矣. 伯昏瞀人北面而立, 敦杖蹙之乎頤. 立有間, 不言而出. 賓者以告列子, 列子提屨, 跣而走, 曁於門, 曰: “先生旣來, 曾不發藥乎?” 曰: “已矣, 吾固告汝曰: 人將保汝. 果保汝矣! 非汝能使人保汝, 而汝不能使人無保汝也, 而焉用之感豫..
18. 以不平平, 其平也不平; 以不徵徵, 其徵也不徵. 明者唯爲之使, 神者徵之. 夫明之不勝神也久矣, 而愚者恃其所見入於人, 其功外也, 不亦悲夫!
15. 人有見宋王者, 錫車十乘. 以其十乘驕稚莊子. 莊子曰: “河上有家貧恃緯蕭而食者, 其子沒於淵, 得千金之珠. 其父謂其子曰: ‘取石來鍛之! 夫千金之珠, 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 子能得珠者, 必遭其睡也. 使驪龍而寐, 子尙奚微之有哉!’ 今宋國之深, 非直九重之淵也; 宋王之猛, 非直驪龍也. 子能得車者, 必遭其睡也; 使宋王而寐, 子爲齎粉夫.”
14. 賊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睫, 及其有睫也而內視, 內視而敗矣! 凶德有五, 中德爲首. 何謂中德? 中德也者, 有以自好也而吡其所不爲者也. 窮有八極, 達有三必, 形有六府. 美·髥·長·大·壯·麗·勇··敢, 八者俱過人也, 因以是窮; 緣循·偃仰·困畏, 不若人三者俱通達; 知慧外通, 勇動多怨, 仁義多責, 六者所以相刑也. 達生之性者傀, 達於知者肖, 達大命者隨, 達小命者遭.
13. 正考父一命而傴, 再命而僂, 三命而俯, 循牆而走, 孰敢不軌! 如而夫者, 一命而呂鉅, 再命而於車上舞, 三命而名諸父. 孰協唐許?
12. 孔子曰: “凡人心險於山川, 難於知天. 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 人者厚貌深情. 故有貌願而益, 有長若不肖, 有愼狷而達, 有堅而縵, 有緩而悍. 故其就義若渴者, 其去義若熱. 故君子遠使之而觀其忠, 近使之而觀其敬, 煩使之而觀其能, 卒然問焉而觀其知, 急與之期而觀其信, 委之以財而觀其仁, 告之以危而觀其節, 醉之以酒而觀其側, 雜之以處而觀其色. 九徵至, 不肖人得矣.”
11. 爲外刑者, 金與木也; 爲內刑者, 動與過也. 宵人之離外刑者, 金木訊之; 離內刑者, 陰陽食之. 夫免乎外內之刑者, 唯眞人能之.
10. 施於人而不忘, 非天布也, 商賈不齒. 雖以事齒之, 神者弗齒.
9 魯哀公問乎顔闔曰: “吾以仲尼爲貞幹, 國其有瘳乎?” 曰: “殆哉圾乎! 仲尼方且飾羽而畫, 從事華辭. 以支爲旨, 忍性以視民, 而不知不信. 受乎心, 宰乎神, 夫何足以上民! 彼宜女與予頤與, 誤而可矣! 今使民離實學僞, 非所以視民也. 爲後世慮, 不若休之. 難治也!”
8. 宋人有曹商者, 爲宋王使秦. 其往也, 得車數乘. 王說之, 益車百乘. 反於宋, 見莊子, 曰: “夫處窮閭厄巷, 困窘織屨, 槁項黃馘者, 商之所短也; 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 商之所長也.” 莊子曰: “秦王有病召醫. 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 舐痔者得車五乘, 所治愈下, 得車愈多. 子豈治其痔耶? 何得車之多也? 子行矣!”
13. 어설프게 장자를 보고 판단하려 하다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 而猶欲觀於莊子之言, 是猶使蚊負山, 商蚷馳河也, 必不勝任矣. 且夫知不知論極妙之言, 而自適一時之利者, 是非埳井之蛙與? 且彼方跐黃泉而登大皇, 無南無北, 爽然四解, 淪於不測; 無東無西, 始於玄冥, 反於大通. 子乃規規然而求之以察, 索之以辯, 是直用管窺天, 用錐指地也, 不亦小乎? 子往矣! 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 未得國能, 又失其故行矣, 直匍匐而歸耳. 今子不去, 將忘子之故, 失子之業.” 公孫龍口呿而不合, 舌擧而不下, 乃逸而走. 해석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 또한 대체로 앎이 시비의 경계를 알지 못하는데도 而猶欲觀於莊子之言, 오히려 장자의 말을 보고자 하는 것으로, 是猶使蚊負山, 商蚷馳河也, 이것은 모기에게 산을 짊어지게 하고 노래기【상거(商蚷): 노래..
4. 추구(芻狗)와 동시(東施)에 빗대 과거 추종자인 공자를 비판하다 孔子西游於衛, 顔淵問師金曰: “以夫子之行爲奚如?” 師金曰: “惜乎! 而夫子其窮哉!” 顔淵曰: “何也?” 師金曰: “夫芻狗之未陳也, 盛以篋衍, 巾以文繡, 屍祝齊戒以將之. 及其已陳也, 行者踐其首脊, 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將復取而盛以篋衍, 巾以文繡, 游居寢臥其下, 彼不得夢, 必且數眯焉. 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陳芻狗, 聚弟子游居寢臥其下. 故伐樹於宋, 削迹於衛, 窮於商周, 是非其夢邪? 圍於陳蔡之間, 七日不火食, 死生相與鄰, 是非其眯耶? 夫水行莫如用舟, 而陸行莫如用車. 以舟之可行於水也, 而求推之於陸, 則沒世不行尋常. 古今非水陸與? 周魯非舟車與? 今蘄行周於魯, 是猶推舟於陸也! 勞而無功, 身必有殃. 彼未知夫無方之傳, 應物而不窮者也. 且子獨不見夫桔槹者乎? 引之..
7. 孔子見老聃歸, 三日不談. 弟子問曰: “夫子見老聃, 亦將何規哉?” 孔子曰: “吾乃今於是乎見龍. 龍, 合而成體, 散而成章, 乘乎雲氣而養乎陰陽. 予口張而不能嗋. 予又何規老聃哉?” 子貢曰: “然則人固有屍居而龍見, 雷聲而淵黙, 發動如天地者乎? 賜亦可得而觀乎?” 遂以孔子聲見老聃. 老聃方將倨堂而應, 微曰: “予年運而往矣, 子將何以戒我乎?” 子貢曰: “夫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不同, 其系聲名一也. 而先生獨以爲非聖人, 如何哉?” 老聃曰: “小子少進! 子何以謂不同?” 對曰: “堯授舜, 舜授禹. 禹用力而湯用兵, 文王順紂而不敢逆, 武王逆紂而不肯順, 故曰不同.” 老聃曰: “小子少進, 余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 黃帝之治天下, 使民心一. 民有其親死不哭而民不非也. 堯之治天下, 使民心親. 民有爲其親殺其殺而民不非也. 舜之治天下, 使民心競. 民..
천운(天運) 第十四 1. “天其運乎? 地其處乎? 日月其爭於所乎? 孰主張是? 孰維綱是? 孰居無事推而行是? 意者其有機緘而不得已乎? 意者其運轉而不能自止耶? 云者爲雨乎? 雨者爲云乎? 孰隆施是? 孰居無事淫樂而勸是? 風起北方, 一西一東, 有上仿徨. 孰噓吸是? 孰居無事而披拂是? 敢問何故?” 巫咸祒曰: “來, 吾語女. 天有六極五常, 帝王順之則治, 逆之則凶. 九洛之事, 治成德備, 臨照下土, 天下戴之, 此謂上皇.” 2 商大宰蕩問仁於莊子. 莊子曰: “虎狼, 仁也.” 曰: “何謂也?” 莊子曰: “父子相親, 何爲不仁!” 曰: “請問至仁.” 莊子曰: “至仁無親.” 大宰曰: “蕩聞之, 無親則不愛, 不愛則不孝. 謂至仁不孝, 可乎?” 莊子曰: “不然, 夫至仁尙矣, 孝固不足以言之. 此非過孝之言也, 不及孝之言也. 夫南行者至於郢, 北面而不..
제물론(齊物論) 第二 1. 南郭子綦隱几而坐, 仰天而噓, 嗒焉似喪其耦. 顔成子游立侍乎前, 曰: “何居乎? 形固可使如槁木, 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今之隱几者, 非昔之隱几者也?” 子綦曰: “偃, 不亦善乎而問之也! 今者吾喪我, 汝知之乎? 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 汝聞地籟而不聞天籟夫!” 子游曰: “敢問其方.” 子綦曰: “夫大塊噫氣, 其名爲風. 是唯無作, 作則萬竅怒號. 而獨不聞之翏翏乎? 山林之畏佳, 大木百圍之竅穴, 似鼻, 似口, 似耳, 似枅, 似圈, 似臼, 似洼者, 似汚者.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 咬者, 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 冷風則小和, 飄風則大和, 厲風濟則衆竅爲虛. 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 子游曰: “地籟則衆竅是已, 人籟則比竹是已, 敢問天籟.” 子綦曰: “夫吹萬不同, 而使其自己也. 咸其自取, 怒者其誰耶?” ..
3. 백이와 도척은 같다 독서망양(讀書亡羊) 自三代以下者, 天下何其囂囂也. 且夫待鉤繩規矩而正者, 是削其性者也; 待繩約膠漆而固者, 是侵其德者也; 屈折禮樂, 呴兪仁義, 以慰天下之心者, 此失其常然也. 天下有常然. 常然者, 曲者不以鉤, 直者不以繩, 圓者不以規, 方者不以矩, 附離不以膠漆, 約束不以纆索. 故天下誘然皆生, 而不知其所以生; 同焉皆得, 而不知其所以得. 故古今不二, 不可虧也. 則仁義又奚連連如膠漆纆索, 而游乎道德之間爲哉! 使天下惑也! 夫小惑易方, 大惑易性. 何以知其然耶? 自虞氏招仁義以撓天下也, 天下莫不奔命於仁義. 是非以仁義易其性與? 故嘗試論之: 自三代以下者, 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小人則以身殉利; 士則以身殉名; 大夫則以身殉家; 聖人則以身殉天下. 故此數子者, 事業不同, 名聲異號, 其於傷性以身爲殉, 一也. 臧與穀..
逍遙游 第一 1 北冥有魚, 其名爲鯤. 鯤之大, 不知其幾千里也. 化而爲鳥, 其名爲鵬. 鵬之背, 不知其幾千里也. 怒而飛, 其翼若垂天之雲. 是鳥也, 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南冥者, 天池也. 『齊諧』者, 志怪者也. 『諧』之言曰: “鵬之徙於南冥也, 水擊三千里, 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2. 野馬也, 塵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蒼蒼, 其正色耶? 其遠而無所至極耶? 其視下也, 亦若是則已矣.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 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覆杯水於坳堂之上, 則芥爲之舟. 置杯焉則膠, 水淺而舟大也. 風之積也不厚, 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 而後乃今培風; 背負靑天而莫之夭閼者, 而後乃今將圖南. 3. 蜩與鷽鳩笑之曰: “我決起而飛, 搶楡枋, 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爲?” 適莽蒼者, 三飱而反, 腹猶果然; 適..
騈拇 第八 1. 騈拇枝指出乎性哉, 而侈於德; 附贅縣疣出乎形哉, 而侈於性; 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 列於五藏哉, 而非道德之正也. 是故騈於足者, 連無用之肉也; 枝於手者, 樹無用之指也; 多方騈枝於五藏之情者, 淫僻於仁義之行, 而多方於聰明之用也. 是故騈於明者, 亂五色, 淫文章, 靑黃黼黻之煌煌非乎? 而離朱是已! 多於聰者, 亂五聲, 淫六律, 金石絲竹黃鍾大呂之聲非乎? 而師曠是已! 枝於仁者, 擢德塞性以收名聲, 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 而曾·史是已! 騈於辯者, 累瓦結繩竄句, 游心於堅白同異之間, 而敝跬譽無用之言非乎? 而楊·墨是已! 故此皆多騈旁枝之道, 非天下之至正也. 2. 彼正正者, 不失其性命之情. 故合者不爲騈, 而枝者不爲跂; 長者不爲有余, 短者不爲不足. 是故鳧脛雖短, 續之則憂; 鶴脛雖長, 斷之則悲. 故性長非所斷, 性短非所續, ..
4. 且夫屬其性乎仁義者, 雖通如曾·史, 非吾所謂臧也; 屬其性於五味, 雖通如兪兒, 非吾所謂臧也; 屬其性乎五聲, 雖通如師曠, 非吾所謂聰也; 屬其性乎五色, 雖通如離朱, 非吾所謂明也. 吾所謂臧者, 非所謂仁義之謂也, 臧於其德而已矣; 吾所謂臧者, 非所謂仁義之謂也, 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 吾所謂聰者, 非謂其聞彼也, 自聞而已矣; 吾所謂明者, 非謂其見彼也, 自見而已矣. 夫不自見而見彼, 不自得而得彼者, 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 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 夫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 雖盜跖與伯夷, 是同爲淫僻也. 余愧乎道德, 是以上不敢爲仁義之操, 而下不敢爲淫僻之行也.
2. 彼正正者, 不失其性命之情. 故合者不爲騈, 而枝者不爲跂; 長者不爲有余, 短者不爲不足. 是故鳧脛雖短, 續之則憂; 鶴脛雖長, 斷之則悲. 故性長非所斷, 性短非所續, 無所去憂也. 意仁義其非人情乎! 彼仁人何其多憂也. 且夫騈於拇者, 決之則泣; 枝於手者, 齕之則啼. 二者或有餘於數, 或不足於數, 其於憂一也. 今世之仁人, 蒿目而憂世之患; 不仁之人, 決性命之情而饕貴富. 故意仁義其非人情乎!
1. 騈拇枝指出乎性哉, 而侈於德; 附贅縣疣出乎形哉, 而侈於性; 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 列於五藏哉, 而非道德之正也. 是故騈於足者, 連無用之肉也; 枝於手者, 樹無用之指也; 多方騈枝於五藏之情者, 淫僻於仁義之行, 而多方於聰明之用也. 是故騈於明者, 亂五色, 淫文章, 靑黃黼黻之煌煌非乎? 而離朱是已! 多於聰者, 亂五聲, 淫六律, 金石絲竹黃鍾大呂之聲非乎? 而師曠是已! 枝於仁者, 擢德塞性以收名聲, 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 而曾·史是已! 騈於辯者, 累瓦結繩竄句, 游心於堅白同異之間, 而敝跬譽無用之言非乎? 而楊·墨是已! 故此皆多騈旁枝之道, 非天下之至正也.
昔者莊周夢爲胡蝶, 栩栩然胡蝶也. 自喩適志與! 不知周也. 俄然覺, 則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夢爲胡蝶與? 胡蝶之夢爲周與?? 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 此之謂物化.
25. 罔兩問景曰: “曩子行, 今子止; 曩子坐, 今子起. 何其無特操與?” 景曰: “吾有待而然者耶? 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耶? 吾待蛇蚹蜩翼耶? 惡識所以然? 惡識所以不然?
24. “何謂和之以天倪?” 曰: “是不是, 然不然. 是若果是也, 則是之異乎不是也亦無辯; 然若果然也, 則然之異乎不然也亦無辯. 化聲之相待, 若其不相待. 和之以天倪, 因之以曼衍, 所以窮年也. 忘年忘義, 振於無竟, 故寓諸無竟.”
23. 旣使我與若辯矣, 若勝我, 我不若勝, 若果是也? 我果非也耶? 我勝若, 若不吾勝, 我果是也? 而果非也耶? 其或是也? 其或非也耶? 其俱是也? 其俱非也耶? 我與若不能相知也. 則人固受其黮闇, 吾誰使正之? 使同乎若者正之, 旣與若同矣, 惡能正之? 使同乎我者正之, 旣同乎我矣, 惡能正之? 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 旣異乎我與若矣, 惡能正之? 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 旣同乎我與若矣, 惡能正之? 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 而待彼也耶?”
22. 夢飮酒者, 旦而哭泣; 夢哭泣者, 旦而田獵. 方其夢也, 不知其夢也. 夢之中又占其夢焉, 覺而後知其夢也. 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 而愚者自以爲覺, 竊竊然知之. “君乎! 牧乎!” 固哉! 丘也與女皆夢也, 予謂女夢亦夢也. 是其言也, 其名爲吊詭. 萬世之后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 是旦暮遇之也.
21. 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 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耶! 麗之姬, 艾封人之子也. 晉國之始得之也, 涕泣沾襟. 及其至於王所, 與王同筐床, 食芻豢, 而後悔其泣也. 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
20. 瞿鵲子問乎長梧子曰: “吾聞諸夫子: 聖人不從事於務, 不就利, 不違害, 不喜求, 不緣道, 無謂有謂, 有謂無謂, 而游乎塵垢之外.夫子以爲孟浪之言, 而我以爲妙道之行也. 吾子以爲奚若?” 長梧子曰: “是皇帝之所聽熒也, 而丘也何足以知之! 且女亦大早計, 見卵而求時夜, 見彈而求鴞炙. 予嘗爲女妄言之, 女以妄聽之. 奚旁日月, 挾宇宙, 爲其脗合, 置其滑湣, 以隷相尊? 衆人役役, 聖人愚鈍, 參萬歲而一成純. 萬物盡然, 而以是相蘊.
19. 齧缺曰: “子不利害, 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王倪曰: “至人神矣! 大澤焚而不能熱, 河漢沍而不能寒, 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 若然者, 乘云氣, 騎日月, 而游乎四海之外, 死生無變於己, 而况利害之端乎!”
18. 齧缺問乎王倪曰: “子知物之所同是乎?” 曰: “吾惡乎知之!” “子知子之所不知耶?” 曰: “吾惡乎知之!” “然則物無知耶?” 曰: “吾惡乎知之! 雖然, 嘗試言之: 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耶? 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耶? 且吾嘗試問乎汝: 民濕寢則腰疾偏死, 鰌然乎哉? 木處則惴慄恂懼猨, 猴然乎哉? 三者孰知正處? 民食芻豢, 麋鹿食薦, 蝍且甘帶, 鴟鴉耆鼠, 四者孰知正味? 猨猵狙以爲雌, 麋與鹿交, 鰌與魚游. 毛嬙麗姬, 人之所美也; 魚見之深入, 鳥見之高飛, 麋鹿見之決驟, 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自我觀之, 仁義之端, 是非之塗, 樊然淆亂, 吾惡能知其辯!”
17. 故昔者堯問於舜曰: “我欲伐宗膾·胥·敖, 南面而不釋然. 其故何也?” 舜曰: “夫三子者, 猶存乎蓬艾之間. 若不釋然何哉! 昔者十日並出, 萬物皆照, 而况德之進乎日者乎!”
16. 夫大道不稱, 大辯不言, 大仁不仁, 大廉不嗛, 大勇不忮. 道昭而不道, 言辯而不及, 仁常而不成, 廉淸而不信, 勇忮而不成. 五者圓而幾向方矣! 故知止其所不知, 至矣. 孰知不言之辯, 不道之道? 若有能知, 此之謂天府. 注焉而不滿, 酌焉而不竭, 而不知其所由來, 此之謂葆光.
15. 夫道未始有封, 言未始有常, 爲是而有畛也. 請言其畛: 有左有右, 有倫有義, 有分有辯, 有競有爭, 此之謂八德. 六合之外, 聖人存而不論; 六合之內, 聖人論而不議; 春秋經世先王之志, 聖人議而不辯. 故分也者, 有不分也; 辯也者, 有不辯也. 曰: “何也?” “聖人懷之, 衆人辯之以相示也. 故曰: 辯也者, 有不見也.”
14. 夫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 而太山爲小; 莫壽乎殤子, 而彭祖爲夭. 天地與我並生, 而萬物與我爲一. 旣已爲一矣, 且得有言乎? 旣已謂之一矣, 且得無言乎? 一與言爲二, 二與一爲三. 自此以往, 巧曆不能得, 而况其凡乎! 故自無適有, 以至於三, 而况自有適有乎! 無適焉, 因是已!
13. 今且有言於此, 不知其與是類乎? 其與是不類乎? 類與不類, 相與爲類, 則與彼無以異矣. 雖然, 請嘗言之: 有始也者, 有未始有始也者,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有有也者, 有無也者, 有未始有無也者,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 俄而有無矣, 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 今我則已有有謂矣, 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 其果無謂乎?
11. 古之人, 其知有所至矣. 惡乎至? 有以爲未始有物者, 至矣, 盡矣, 不可以加矣! 其次以爲有物矣, 而未始有封也. 其次以爲有封焉, 而未始有是非也. 是非之彰也, 道之所以虧也. 道之所以虧, 愛之所以成. 果且有成與虧乎哉? 果且無成與虧乎哉?
9. 故爲是擧莛與楹, 厲與西施, 恢詭憰怪, 道通爲一. 其分也, 成也; 其成也, 毁也. 凡物無成與毁, 復通爲一. 惟達者知通爲一, 爲是不用而寓諸庸. 庸也者, 用也; 用也者, 通也; 通也者, 得也. 適得而幾矣. 因是已, 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
7. 物無非彼, 物無非是. 自彼則不見, 自知則知之. 故曰: 彼出於是, 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說也. 雖然, 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 方可方不可, 方不可方可; 因是因非, 因非因是. 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 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 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 此亦一是非, 果且有彼是乎哉? 果且無彼是乎哉? 彼是莫得其偶, 謂之道樞. 樞始得其環中, 以應無窮. 是亦一無窮, 非亦一無窮也. 故曰: 莫若以明.
6. 夫言非吹也, 言者有言. 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果有言耶? 其未嘗有言耶? 其以爲異於鷇音, 亦有辯乎? 其無辯乎? 道惡乎隱而有眞僞? 言惡乎隱而有是非? 道惡乎往而不存? 言惡乎存而不可? 道隱於小成, 言隱於榮華. 故有儒墨之是非, 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則莫若以明.
5. 夫隨其成心而師之, 誰獨且無師乎? 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 愚者與有焉!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 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 是以無有爲有. 無有爲有, 雖有神禹且不能知, 吾獨且奈何哉!
4. 一受其成形, 不亡以待盡. 與物相刃相靡, 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 不亦悲乎! 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 薾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 可不哀耶! 人謂之不死, 奚益! 其形化, 其心與之然, 可不謂大哀乎? 人之生也, 固若是芒乎? 其我獨芒, 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3. 喜怒哀樂, 慮嘆變慹, 姚佚啓態, 樂出虛, 蒸成菌.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已乎, 已乎! 旦暮得此, 其所由以生乎! 非彼無我, 非我無所取. 是亦近矣, 而不知其所爲使. 若有眞宰, 而特不得其眹. 可行己信, 而不見其形, 有情而無形. 百骸·九竅·六藏·賅而存焉, 吾誰與爲親? 汝皆說之乎? 其有私焉? 如是皆有爲臣妾乎? 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 其遞相爲君臣乎? 其有眞君存焉! 如求得其情與不得, 無益損乎其眞.
2. 大知閑閑, 小知間間. 大言炎炎, 小言詹詹. 其寐也魂交, 其覺也形開. 與接爲搆, 日以心鬪. 縵者·窖者·密者. 小恐惴惴, 大恐縵縵. 其發若機括, 其司是非之謂也; 其留如詛盟, 其守勝之謂也; 其殺如秋冬, 以言其日消也; 其溺之所爲之, 不可使復之也; 其厭也如緘, 以言其老洫也; 近死之心, 莫使復陽也.
1. 南郭子綦隱几而坐, 仰天而噓, 嗒焉似喪其耦. 顔成子游立侍乎前, 曰: “何居乎? 形固可使如槁木, 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今之隱几者, 非昔之隱几者也?” 子綦曰: “偃, 不亦善乎而問之也! 今者吾喪我, 汝知之乎? 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 汝聞地籟而不聞天籟夫!” 子游曰: “敢問其方.” 子綦曰: “夫大塊噫氣, 其名爲風. 是唯無作, 作則萬竅怒號. 而獨不聞之翏翏乎? 山林之畏佳, 大木百圍之竅穴, 似鼻, 似口, 似耳, 似枅, 似圈, 似臼, 似洼者, 似汚者.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 咬者, 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 冷風則小和, 飄風則大和, 厲風濟則衆竅爲虛. 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 子游曰: “地籟則衆竅是已, 人籟則比竹是已, 敢問天籟.” 子綦曰: “夫吹萬不同, 而使其自己也. 咸其自取, 怒者其誰耶?”
11. 惠子謂莊子曰: “吾有大樹, 人謂之樗. 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 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 立之塗, 匠者不顧. 今子之言, 大而無用, 衆所同去也.” 莊子曰: “子獨不見狸狌乎? 卑身而伏, 以候敖者; 東西跳梁, 不避高下; 中於機辟, 死於罔罟. 今夫斄牛, 其大若垂天之雲. 此能爲大矣, 而不能執鼠. 今子有大樹, 患其無用, 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鄕, 廣莫之野, 彷徨乎無爲其側, 逍遙乎寢臥其下. 不夭斤斧, 物無害者, 無所可用, 安所困苦哉!
9. 宋人資章甫而適越, 越人斷髮文身, 無所用之. 堯治天下之民, 平海內之政. 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 汾水之陽, 窅然喪其天下焉.
6. 故夫知效一官, 行比一鄕, 德合一君, 而徵一國者, 其自視也, 亦若此矣. 而宋榮子猶然笑之. 且擧世而譽之而不加勸, 擧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內外之分, 辯乎榮辱之境, 斯已矣. 彼其於世, 未數數然也. 雖然, 猶有未樹也. 夫列子御風而行, 泠然善也, 旬有五日而後反. 彼於致福者, 未數數然也. 此雖免乎行, 猶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氣之辨, 以游無窮者, 彼且惡乎待哉! 故曰: 至人無己, 神人無功, 聖人無名.
5. 湯之問棘也是已: 窮發之北, 有冥海者, 天池也. 有魚焉, 其廣數千里, 未有知其脩者, 其名爲鯤. 有鳥焉, 其名爲鵬, 背若泰山, 翼若垂天之雲, 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 絶雲氣, 負靑天, 然後圖南, 且適南冥也. 斥鷃笑之曰: “彼且奚適也? 我騰躍而上, 不過數仞而下, 翶翔蓬蒿之間, 此亦飛之至也, 而彼且奚適也?” 此小大之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