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고전/장자 (415)
건빵이랑 놀자
3. 蜩與鷽鳩笑之曰: “我決起而飛, 搶楡枋, 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爲?” 適莽蒼者, 三飱而反, 腹猶果然; 適百里者, 宿舂糧; 適千里者, 三月聚糧. 之二蟲又何知!
2. 野馬也, 塵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蒼蒼, 其正色耶? 其遠而無所至極耶? 其視下也, 亦若是則已矣.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 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覆杯水於坳堂之上, 則芥爲之舟. 置杯焉則膠, 水淺而舟大也. 風之積也不厚, 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 而後乃今培風; 背負靑天而莫之夭閼者, 而後乃今將圖南.
6. 현사와 충신으로 일컬어지는 사람들을 경계하라 世之所謂賢士, 伯夷·叔齊, 辭孤竹之君, 而餓死於首陽之山, 骨肉不葬. 鮑焦飾行非世, 抱木而死. 申徒狄諫而不聽, 負石自投於河, 爲魚鱉所食. 介子推至忠也, 自割其股以食文公, 文公後背之, 子推怒而去, 抱木而燔死. 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 女子不來, 水至不去, 抱梁柱而死. 此六子者, 無異於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 皆離名輕死, 不念本養壽命者也. 世之所謂忠臣者, 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 子胥沉江, 比干剖心. 此二子者, 世謂忠臣也, 然卒爲天下笑. 自上觀之, 至於子胥·比干, 皆不足貴也. 丘之所以說我者, 若告我以鬼事, 則我不能知也; 若告我以人事者, 不過此矣, 皆吾所聞知也. 해석世之所謂賢士, 伯夷·叔齊, 辭孤竹之君, 세상에서 현사라고 말하는 백이와 숙제는 고죽군의 임금을 사양하고 而餓死..
13. 無足曰: “必持其名, 苦體絶甘, 約養以持生, 則亦久病長厄而不死者也.” 知和曰: “平爲福, 有余爲害者, 物莫不然, 而財其甚者也. 今富人, 耳營鍾鼓管籥之聲, 口愜於芻豢醪醴之味, 以感其意, 遺忘其業, 可謂亂矣 ; 侅溺於馮氣, 若負重行而上阪, 可謂苦矣 ; 貪財而取慰, 貪權而取竭, 靜居則溺, 體澤則馮, 可謂疾矣 ; 爲欲富就利, 故滿若堵耳而不知避, 且馮而不舍, 可謂辱矣 ; 財積而無用, 服膺而不舍, 滿心戚醮, 求益而不止, 可謂憂矣 ; 內則疑劫請之賊, 外則畏寇盜之害, 內周樓疏, 外不敢獨行, 可謂畏矣. 此六者, 天下之至害也, 皆遺忘而不知察. 及其患至, 求盡性竭財單以反一日之無故而不可得也. 故觀之名則不見, 求之利則不得. 繚意絶體而爭此, 不亦惑乎!”
11. 無足問於知和曰: “人卒未有不興名就利者. 彼富則人歸之, 歸則下之, 下則貴之. 夫見下貴者, 所以長生安體樂意之道也. 今子獨無意焉, 知不足耶? 意知而力不能行耶? 故推正不妄耶?” 知和曰: “今夫此人, 以爲與己同時而生, 同鄕而處者, 以爲夫絶俗過世之士焉, 是專無主正, 所以覽古今之時·是非之分也. 與俗化世, 去至重, 棄至尊, 以爲其所爲也. 此其所以論長生安體樂意之道, 不亦遠乎! 慘怛之疾, 恬愉之安, 不監於體 ; 怵惕之恐, 欣欣之喜, 不監於心. 知爲爲而不知所以爲. 是以貴爲天子, 富有天下, 而不免於患也.”
10. 子張曰: “子不爲行, 卽將疏戚無倫, 貴賤無義, 長幼無序. 五紀六位, 將何以爲別乎?” 滿苟得曰: “堯殺長子, 舜流母弟, 疏戚有倫乎? 湯放桀, 武王殺紂, 貴賤有義乎? 王季爲適, 周公殺兄, 長幼有序乎? 儒者僞辭, 墨子兼愛, 五紀六位, 將有別乎? 且子正爲名, 我正爲利. 名利之實, 不順於理, 不監於道. 吾日與子訟於無約, 曰 ‘小人殉財, 君子殉名, 其所以變其情·易其性則異矣 ; 乃至於棄其所爲而殉其所不爲則一也.’ 故曰: 無爲小人, 反殉而天 ; 無爲君子, 從天之理. 若枉若直, 相而天極. 面觀四方, 與時消息. 若是若非, 執而圓機. 獨成而意, 與道徘徊. 無轉而行, 無成而義, 將失而所爲. 無赴而富, 無殉而成, 將棄而天. 比干剖心, 子胥抉眼, 忠之禍也 ; 直躬證父, 尾生溺死, 信之患也 ; 鮑子立干, 申子不自理, 廉之害也..
9. 子張問於滿苟得曰: “盍不爲行? 無行則不信, 不信則不任, 不任則不利. 故觀之名, 計之利, 而義眞是也. 若棄名利, 反之於心, 則夫士之爲行, 不可一日不爲乎!” 滿苟得曰: “無恥者富, 多信者顯. 夫名利之大者, 幾在無恥而信. 故觀之名, 計之利, 而信眞是也. 若棄名利, 反之於心, 則夫士之爲行, 抱其天乎!” 子張曰: “昔者桀·紂貴爲天子, 富有天下. 今謂臧聚曰: ‘汝行如桀·紂.’ 則有怍色, 有不服之心者, 小人所賤也. 仲尼·墨翟, 窮爲匹夫, 今謂宰相曰 ‘子行如仲尼·墨翟.’ 則變容易色, 稱不足者, 士誠貴也. 故勢爲天子, 未必貴也 ; 窮爲匹夫, 未必賤也. 貴賤之分, 在行之美惡.” 滿苟得曰: “小盜者拘, 大盜者爲諸侯. 諸侯之門, 義士存焉. 昔者桓公小白殺兄入嫂, 而管仲爲臣 ; 田成子常殺君竊國, 而孔子受幣. 論則賤之, 行則..
8. 孔子再拜趨走, 出門上車, 執轡三失, 目芒然無見, 色若死灰, 據軾低頭, 不能出氣. 歸到魯東門外, 適遇柳下季. 柳下季曰: “今者闕然, 數日不見, 車馬有行色, 得微往見跖耶?” 孔子仰天而嘆曰: “然!” 柳下季曰: “跖得無逆汝意若前乎?” 孔子曰: “然. 丘所謂無病而自灸也. 疾走料虎頭, 編虎須, 幾不免虎口哉!”
7. 공자를 일갈한 도척 今吾告子以人之情: 目欲視色, 耳欲聽聲, 口欲察味, 志氣欲盈. 人上壽百歲, 中壽八十, 下壽六十, 除病瘦死喪憂患, 其中開口而笑者, 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矣. 天與地無窮, 人死者有時. 操有時之具, 而托於無窮之間, 忽然無異騏驥之馳過隙也. 不能說其志意ㆍ養其壽命者, 皆非通道者也. 丘之所言, 皆吾之所棄也, 亟去走歸, 無復言之! 子之道狂狂汲汲, 詐巧虛僞事也, 非可以全眞也, 奚足論哉!” 해석 今吾告子以人之情: 目欲視色, 耳欲聽聲, 口欲察味, 志氣欲盈. 이제 나 도척은 그대 공자에게 사람의 실정을 말해주겠으니 눈은 이성을 보려 하고 귀는 소리를 들으려 하며 입은 맛을 살피려하고 뜻과 기운은 채우려 하지. 人上壽百歲, 中壽八十, 下壽六十, 除病瘦死喪憂患, 其中開口而笑者, 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矣. 사람..
5. 子以甘辭說子路而使從之. 使子路去其危冠, 解其長劍, 而受敎於子. 天下皆曰: ‘孔丘能止暴禁非.’, 其卒之也, 子路欲殺衛君而事不成, 身菹於衛東門之上, 是子敎之不至也. 子自謂才士聖人邪, 則再逐於魯, 削迹於衛, 窮於齊, 圍於陳蔡, 不容身於天下. 子敎子路菹. 此患, 上無以爲身, 下無以爲人. 子之道豈足貴耶? 世之所高, 莫若黃帝. 黃帝尙不能全德, 而戰於涿鹿之野, 流血百里. 堯不慈, 舜不孝, 禹偏枯, 湯放其主, 武王伐紂, 文王拘羑里. 此六子者, 世之所高也. 孰論之, 皆以利惑其眞而强反其情性, 其行乃甚可羞也.
4. 盜跖大怒曰: “丘來前! 夫可規以利而可諫以言者, 皆愚陋恆民之謂耳. 今長大美好, 人見而悅之者, 此吾父母之遺德也, 丘雖不吾譽, 吾獨不自知耶? 且吾聞之, 好面譽人者, 亦好背而毁之. 今丘告我以大城衆民, 是欲規我以利而恆民畜我也, 安可久長也! 城之大者, 莫大乎天下矣. 堯·舜有天下, 子孫無置錐之地 ; 湯·武立爲天子, 而後世絶滅. 非以其利大故耶? 且吾聞之, 古者禽獸多而人少, 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 晝拾橡栗, 暮棲木上, 故命之曰 ‘有巢氏之民’. 古者民不知衣服, 夏多積薪, 冬則煬之, 故命之曰 ‘知生之民’. 神農之世, 臥則居居, 起則於於. 民知其母, 不知其父, 與麋鹿共處, 耕而食, 織而衣, 無有相害之心. 此至德之隆也. 然而黃帝不能致德, 與蚩由戰於涿鹿之野, 流血百里. 堯·舜作, 立群臣, 湯放其主, 武王殺紂. 自是之後, 以强陵..
8. 以指喩指之非指, 不若以非指喩指之非指也; 以馬喩馬之非馬, 不若以非馬喩馬之非馬也. 天地一指也, 萬物一馬也. 可乎可, 不可乎不可. 道行之而成, 物謂之而然. 惡乎然? 然於然. 惡乎不然? 不然於不然. 物固有所然, 物固有所可. 無物不然, 無物不可.
9. 河伯曰: “然則何貴於道耶?” 北海若曰: “知道者必達於理, 達於理者必明於權, 明於權者不以物害己. 至德者, 火弗能熱, 水弗能溺, 寒暑弗能害, 禽獸弗能賊. 非謂其薄之也, 言察乎安危, 寧於禍福, 謹於去就, 莫之能害也. 故曰: ‘天在內, 人在外, 德在乎天.’ 知天人之行, 本乎天, 位乎得, 躑躅而屈伸, 反要而語極.” 曰: “何謂天? 何謂人?” 北海若曰: “牛馬四足, 是謂天; 落馬首, 穿牛鼻, 是謂人. 故曰: ‘無以人滅天, 無以故滅命, 無以得殉名. 謹守而勿失, 是謂反其眞.’”
8 河伯曰: “然則我何爲乎? 何不爲乎? 吾辭受趣舍, 吾終奈何?” 北海若曰: “以道觀之, 何貴何賤, 是謂反衍 ; 無拘而志, 與道大蹇. 何少何多, 是謂謝施 ; 無一而行, 與道參差. 嚴乎若國之有君, 其無私德 ; 繇繇乎若祭之有社, 其無私福 ; 泛泛乎其若四方之無窮, 其無所畛域. 兼懷萬物, 其孰承翼? 是謂無方. 萬物一齊, 孰短孰長? 道無終始, 物有死生, 不恃其成. 一虛一滿, 不位乎其形. 年不可擧, 時不可止. 消息盈虛, 終則有始. 是所以語大義之方, 論萬物之理也. 物之生也, 若驟若馳. 無動而不變, 無時而不移. 何爲乎, 何不爲乎? 夫固將自化.”
7 昔者堯·舜讓而帝, 之·噲讓而絶 ; 湯·武爭而王, 白公爭而滅. 由此觀之, 爭讓之禮, 堯·桀之行, 貴賤有時, 未可以爲常也. 梁麗可以衝城而不可以窒穴, 言殊器也 ; 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 捕鼠不如狸狌, 言殊技也 ; 鴟鵂夜撮蚤, 察毫末, 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 言殊性也. 故曰: 蓋師是而無非, 師治而無亂乎? 是未明天地之理, 萬物之情也. 是猶師天而無地, 師陰而無陽, 其不可行明矣! 然且語而不舍, 非愚則誣也! 帝王殊禪, 三代殊繼. 差其時, 逆其俗者, 謂之簒夫 ; 當其時, 順其俗者, 謂之義之徒. 黙黙乎河伯, 女惡知貴賤之門, 小大之家!”
6 河伯曰: “若物之外, 若物之內, 惡至而倪貴賤? 惡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 “以道觀之, 物無貴賤 ; 以物觀之, 自貴而相賤 ; 以俗觀之, 貴賤不在己. 以差觀之, 因其所大而大之, 則萬物莫不大 ; 因其所小而小之, 則萬物莫不小. 知天地之爲稊米也, 知毫末之爲丘山也, 則差數睹矣. 以功觀之, 因其所有而有之, 則萬物莫不有 ; 因其所無而無之, 則萬物莫不無. 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 則功分定矣. 以趣觀之, 因其所然而然之, 則萬物莫不然 ; 因其所非而非之, 則萬物莫不非. 知堯·桀之自然而相非, 則趣操睹矣.
5 是故大人之行: 不出乎害人, 不多仁恩 ; 動不爲利, 不賤門隷 ; 貨財弗爭, 不多辭讓 ; 事焉不借人, 不多食乎力, 不賤貪汚 ; 行殊乎俗, 不多辟異 ; 爲在從衆, 不賤佞諂 ; 世之爵祿不足以爲勸, 戮恥不足以爲辱 ; 知是非之不可爲分, 細大之不可爲倪. 聞曰: ‘道人不聞, 至德不得, 大人無己.’ 約分之至也.”
4 河伯曰: “世之議者皆曰: ‘至精無形, 至大不可圍.’ 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 “夫自細視大者不盡, 自大視細者不明. 夫精, 小之微也 ; 垺, 大之殷也: 故異便. 此勢之有也. 夫精粗者, 期於有形者也 ; 無形者, 數之所不能分也 ; 不可圍者, 數之所不能窮也. 可以言論者, 物之粗也 ; 可以意致者, 物之精也 ; 言之所不能論, 意之所不能察致者, 不期精粗焉.
3 河伯曰: “然則吾大天地而小豪末, 可乎?” 北海若曰: “否. 夫物, 量無窮, 時無止, 分無常, 終始無故. 是故大知觀於遠近, 故小而不寡, 大而不多: 知量無窮. 證曏今故, 故遙而不悶, 掇而不跂: 知時無止. 察乎盈虛, 故得而不喜, 失而不憂: 知分之無常也. 明乎坦塗, 故生而不說, 死而不禍: 知終始之不可故也. 計人之所知, 不若其所不知; 其生之時, 不若未生之時; 以其至小, 求窮其至大之域, 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 由此觀之, 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 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7. 옷을 풀어헤치고 건방지게 앉다해의반박(解衣般礡) 宋元君將畵圖, 衆史皆至, 受揖而立. 舐筆和墨, 在外者半. 有一史後至者, 儃儃然不趨, 受揖不立, 因之舍. 公使人視之, 則解衣般礴臝. 君曰: “可矣, 是眞畵者也.” ▲ 2002년에 개봉한 [취화선]의 한 장면. 위의 내용을 읽어보면 영화 [취화선]의 오원 장승업이 절로 생각난다. 해석宋元君將畵圖, 衆史皆至, 송원군이 장차 지도를 그리려 하니 여러 화가들이 모두 이르러 受揖而立. 명을 받고 읍하며 서 있었다. 舐筆和墨, 在外者半. 붓을 빨고 먹을 가니, 집에 들어오지 못한 사람이 반절이나 되었다. 有一史後至者, 儃儃然不趨, 어떤 한 화가가 뒤늦게 오는데, 천천히 걸으며 뛰지 않았고 受揖不立, 因之舍. 명을 받고 읍하고 서 있지 않은 채 그대로 방으로 들어가..
14. 살아 돌아다니는 거북이가 될지언정 죽어 귀하게 여기는 거북은 되지 않으리 예미도중(曳尾塗中) 莊子釣於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 “願以境內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 “吾聞楚有神龜, 死已三千歲矣. 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 此龜者, 寧其死爲留骨而貴乎? 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 二大夫曰: “寧生而曳尾塗中.” 莊子曰: “往矣! 吾將曳尾於塗中.” 해석 莊子釣於濮水. 장자가 복수에서 낚시를 했다.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 초나라 왕이 대부 두 사람을 먼저 보내어 먼저 보내 말했다. “願以境內累矣!” “경내의 일로 위탁하길 원합니다.” 莊子持竿不顧曰: 장자가 낚시대를 잡고 돌아보지 않고 말했다. “吾聞楚有神龜, 死已三千歲矣. “내가 들으니 초나라엔 신이한 거북이가 있는데 죽은 지 이미 3천 년인데 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
4. 天下大亂, 賢聖不明, 道德不一. 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譬如耳目鼻口, 皆有所明, 不能相通. 猶百家衆技也, 皆有所長, 時有所用. 雖然, 不該不遍, 一曲之士也. 判天地之美, 析萬物之理, 察古人之全. 寡能備於天地之美, 稱神明之容. 是故內聖外王之道, 暗而不明, 鬱而不發, 天下之人各爲其所欲焉以自爲方. 悲夫! 百家往而不反, 必不合矣! 後世之學者, 不幸不見天地之純, 古人之大體. 道術將爲天下裂.
3. 古之人其備乎! 配神明, 醇天地, 育萬物, 和天下, 澤及百姓, 明於本數, 系於末度, 六通四闢, 小大精粗, 其運無乎不在. 其明而在數度者, 舊法·世傳之史尙多有之; 其在於『詩』·『書』·『禮』·『樂』者, 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 『詩』以道志, 『書』以道事, 『禮』以道行, 『樂』以道和, 『易』以道陰陽, 『春秋』以道名分. 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中國者, 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
2. 不離於宗, 謂之天人; 不離於精, 謂之神人; 不離於眞, 謂之至人. 以天爲宗, 以德爲本, 以道爲門, 兆於變化, 謂之聖人; 以仁爲恩, 以義爲理, 以禮爲行, 以樂爲和, 熏然慈仁, 謂之君子; 以法爲分, 以名爲表, 以參爲驗, 以稽爲決, 其數一二三四是也, 百官以此相齒; 以事爲常, 以衣食爲主, 蕃息畜藏, 老弱孤寡爲意, 皆有以養, 民之理也.
1 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 皆以其有爲不可加矣! 古之所謂道術者, 果惡乎在? 曰: “無乎不在.” 曰: “神何由降? 明何由出?” “聖有所生, 王有所成, 皆原於一.”
17. 莊子將死, 弟子欲厚葬之. 莊子曰: “吾以天地爲棺槨, 以日月爲連璧, 星辰爲珠璣, 萬物爲齎送. 吾葬具豈不備耶? 何以加此!” 弟子曰: “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 莊子曰: “在上爲烏鳶食, 在下爲螻蟻食, 奪彼與此, 何其偏也.”
16. 잘 살기보다 제대로 살기 或聘於莊子. 莊子應其使曰: “子見夫犧牛乎? 衣以文繡, 食以芻菽, 及其牽而入於大廟, 雖欲爲孤犢, 其可得乎!” 해석或聘於莊子. 莊子應其使曰: 어느 임금이 장자를 (관리로) 초빙하려 하자, 이에 장자가 대답했다. “子見夫犧牛乎? “자네는 제사에 쓰이는 소를 보았는가? 衣以文繡, 食以芻菽, 及其牽而入於大廟, 비단옷을 입고 풀과 콩을 먹지만 끌려가 태묘에 들어갈 때에 이르러 雖欲爲孤犢, 其可得乎!”비록 외로운 송아지가 된다한들 무슨 소용이 있겠는가?” 인용목차전문송곳민들레를 품고 모인 사람들
7. 小夫之知, 不離苞苴竿牘, 敝精神乎蹇淺, 而欲兼濟道物, 太一形虛. 若是者, 迷惑於宇宙, 形累不知太初. 彼至人者, 歸精神乎無始, 而甘冥乎無何有之鄕. 水流乎無形, 發洩乎太淸. 悲哉乎! 汝爲知在毫毛而不知大寧.”
6. 聖人以必不必, 故無兵; 衆人以不必必之, 故多兵. 順於兵, 故行有求. 兵, 恃之則亡.
5. 朱泙漫學屠龍於支離益, 單千金之家, 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
4 “莊子曰: ‘知道易, 勿言難. 知而不言, 所以之天也. 知而言之, 所以之人也. 古之人, 天而不人.’
3 “鄭人緩也, 呻吟裘氏之地. 祗三年而緩爲儒. 河潤九里, 澤及三族, 使其弟墨. 儒墨相與辯, 其父助翟. 十年而緩自殺. 其父夢之曰: ‘使而子爲墨者, 予也, 闔嘗視其良? 旣爲秋柏之實矣.’ 夫造物者之報人也, 不報其人而報其人之天, 彼故使彼. 夫人以己爲有以異於人, 以賤其親. 齊人之井飮者相捽也. 故曰: 今之世皆緩也. 自是有德者以不知也, 而况有道者乎! 古者謂之遁天之刑. 聖人安其所安, 不安其所不安; 衆人安其所不安, 不安其所安.
2 無幾何而往, 則戶外之屨滿矣. 伯昏瞀人北面而立, 敦杖蹙之乎頤. 立有間, 不言而出. 賓者以告列子, 列子提屨, 跣而走, 曁於門, 曰: “先生旣來, 曾不發藥乎?” 曰: “已矣, 吾固告汝曰: 人將保汝. 果保汝矣! 非汝能使人保汝, 而汝不能使人無保汝也, 而焉用之感豫出異也. 必且有感, 搖而本性, 又無謂也. 與汝游者, 又莫汝告也. 彼所小言, 盡人毒也. 莫覺莫悟, 何相孰也. 巧者勞而知者憂, 無能者無所求, 飽食而敖游, 汎若不系之舟, 虛而敖游者也!
1 列御寇之齊, 中道而反, 遇伯昏瞀人. 伯昏瞀人曰: “奚方而反?” 曰: “吾驚焉.” 曰: “惡乎驚?” 曰: “吾嘗食於十漿而五漿先饋.” 伯昏瞀人曰: “若是則汝何爲驚已?” 曰: “夫內誠不解, 形諜成光, 以外鎭人心, 使人輕乎貴老, 而齎其所患. 夫漿人特爲食羹之貨, 無多余之贏, 其爲利也薄, 其爲權也輕, 而猶若是, 而况於萬乘之主乎! 身勞於國而知盡於事. 彼將任我以事, 而效我以功. 吾是以驚.” 伯昏瞀人曰: “善哉觀乎! 女處已, 人將保汝矣!”
1 孔子游乎緇帷之林, 休坐乎杏壇之上. 弟子讀書, 孔子弦歌鼓琴. 奏曲未半, 有漁父者, 下船而來, 須眉交白, 被發揄袂, 行原以上, 距陸而止, 左手據膝, 右手持頤以聽. 曲終而招子貢·子路二人俱對. 客指孔子曰: “彼何爲者也?” 子路對曰: “魯之君子也.” 客問其族. 子路對曰: “族孔氏.” 客曰: “孔氏者何治也?” 子路未應, 子貢對曰: “孔氏者, 性服忠信, 身行仁義, 飾禮樂, 選人倫. 上以忠於世主, 下以化於齊民, 將以利天下. 此孔氏之所治也.” 又問曰: “有土之君與?” 子貢曰: “非也.” “侯王之佐與?” 子貢曰: “非也.” 客乃笑而還行, 言曰: “仁則仁矣, 恐不免其身. 苦心勞形以危其眞. 嗚呼! 遠哉, 其分於道也.”
1 昔趙文王喜劍, 劍士夾門而客三千余人, 日夜相擊於前, 死傷者歲百余人. 好之不厭. 如是三年, 國衰. 諸侯謀之. 太子悝患之, 募左右曰: “孰能說王之意止劍士者, 賜之千金.” 左右曰: “莊子當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莊子. 莊子弗受, 與使者俱往見太子, 曰: “太子何以敎周, 賜周千金?” 太子曰: “聞夫子明聖, 謹奉千金以幣從者. 夫子弗受, 悝尙何敢言.” 莊子曰: “聞太子所欲用周者, 欲絶王之喜好也. 使臣上說大王而逆王意, 下不當太子, 則身刑而死, 周尙安所事金乎? 使臣上說大王, 下當太子, 趙國何求而不得也!” 太子曰: “然. 吾王所見, 唯劍士也.” 莊子曰: “諾. 周善爲劍.” 太子曰: “然吾王所見劍士, 皆蓬頭突鬢, 垂冠, 曼胡之纓, 短後之衣, 瞋目而語難, 王乃說之. 今夫子必儒服而見王, 事必大逆.” 莊子曰: “請治劍服.” 治..
3. 孔子趨而進, 避席反走, 再拜盜跖. 盜跖大怒, 兩展其足, 案劍瞋目, 聲如乳虎, 曰: “丘來前! 若所言順吾意則生, 逆吾心則死.” 孔子曰: “丘聞之, 凡天下有三德: 生而長大, 美好無雙, 少長貴賤見而皆說之, 此上德也 ; 知維天地, 能辯諸物, 此中德也 ; 勇悍果敢, 聚衆率兵, 此下德也. 凡人有此一德者, 足以南面稱孤矣. 今將軍兼此三者, 身長八尺二寸, 面目有光, 唇如激丹, 齒如齊貝, 音中黃鍾, 而名曰盜跖, 丘竊爲將軍恥不取焉. 將軍有意聽臣, 臣請南使吳越, 北使齊魯, 東使宋衛, 西使晉楚, 使爲將軍造大城數百里, 立數十萬戶之邑, 尊將軍爲諸侯, 與天下更始, 罷兵休卒, 收養昆弟, 共祭先祖. 此聖人才士之行, 而天下之願也.”
2. 盜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陽, 膾人肝而餔之. 孔子下車而前, 見謁者曰: “魯人孔丘, 聞將軍高義, 敬再拜謁者.” 謁者入通. 盜跖聞之大怒, 目如明星, 發上指冠, 曰: “此夫魯國之巧僞人孔丘非耶? 爲我告之: 爾作言造語, 妄稱文·武, 冠枝木之冠, 帶死牛之脅, 多辭繆說, 不耕而食, 不織而衣, 搖唇鼓舌, 擅生是非, 以迷天下之主, 使天下學士不反其本, 妄作孝弟, 而僥幸於封侯富貴者也. 子之罪大極重, 疾走歸! 不然, 我將以子肝益晝餔之膳.” 孔子復通曰: “丘得幸於季, 願望履幕下.” 謁者復通. 盜跖曰: 使來前!”
16 昔周之興, 有士二人處於孤竹, 曰伯夷·叔齊. 二人相謂曰: “吾聞西方有人, 似有道者, 試往觀焉.” 至於岐陽, 武王聞之, 使叔旦往見之. 與盟曰: “加富二等, 就官一列.” 血牲而埋之. 二人相視而笑, 曰: “嘻, 異哉! 此非吾所謂道也. 昔者神農之有天下也, 時祀盡敬而不祈喜; 其於人也, 忠信盡治而無求焉. 樂與政爲政, 樂與治爲治. 不以人之壞自成也, 不以人之卑自高也, 不以遭時自利也. 今周見殷之亂而遽爲政, 上謀而下行貨, 阻兵而保威, 割牲而盟以爲信, 揚行以說衆, 殺伐以要利. 是推亂以易暴也. 吾聞古之士, 遭治世不避其任, 遇亂世不爲苟存. 今天下闔, 周德衰, 其幷乎周以塗吾身也, 不如避之, 以潔吾行.” 二子北至於首陽之山, 遂餓而死焉. 若伯夷·叔齊者, 其於富貴也, 苟可得已, 則必不賴高節戾行, 獨樂其志, 不事於世. 此二士之節也.
15 湯將伐桀, 因卞隨而謀, 卞隨曰: “非吾事也.” 湯曰: “孰可?” 曰: “吾不知也.” 湯又因瞀光而謀, 瞀光曰: “非吾事也.” 湯曰: “孰可?” 曰: “吾不知也.” 湯曰: “伊尹何如?” 曰: “强力忍垢, 吾不知其他也.” 湯遂與伊尹謀伐桀, 克之. 以讓卞隨, 卞隨辭曰: “後之伐桀也謀乎我, 必以我爲賊也; 勝桀而讓我, 必以我爲貪也. 吾生乎亂世, 而無道之人再來漫我以其辱行, 吾不忍數聞也!” 乃自投椆水而死. 湯又讓瞀光, 曰: “知者謀之, 武者遂之, 仁者居之, 古之道也. 吾子胡不立乎?” 瞀光辭曰: “廢上, 非義也; 殺民, 非仁也; 人犯其難, 我享其利, 非廉也. 吾聞之曰: ‘非其義者, 不受其祿; 無道之世, 不踐其土.’ 况尊我乎! 吾不忍久見也.” 乃負石而自沈於廬水.
14 舜以天下讓其友北人無擇, 北人無擇曰: “異哉, 後之爲人也, 居於畎畝之中, 而游堯之門. 不若是而已, 又欲以其辱行漫我. 吾羞見之.” 因自投淸泠之淵.
12 中山公子牟謂瞻子曰: “身在江海之上, 心居乎魏闕之下, 奈何?” 瞻子曰: “重生. 重生則利輕.” 中山公子牟曰: “雖知之, 未能自勝也.” 瞻子曰: “不能自勝則從, 神無惡乎! 不能自勝而强不從者, 此之謂重傷. 重傷之人, 無壽類矣!” 魏牟, 萬乘之公子也, 其隱岩穴也, 難爲於布衣之士, 雖未至乎道, 可謂有其意矣!
11 孔子謂顔回曰: “回, 來! 家貧居卑, 胡不仕乎?” 顔回對曰: “不願仕. 回有郭外之田五十畝, 足以給飦粥; 郭內之田十畝, 足以爲絲麻; 鼓琴足以自娛; 所學夫子之道者足以自樂也. 回不願仕.” 孔子愀然變容, 曰: “善哉, 回之意! 丘聞之: ‘知足者, 不以利自累也; 審自得者, 失之而不懼; 行修於內者, 無位而不怍.’ 丘誦之久矣, 今於回而後見之, 是丘之得也.”
10 曾子居衛, 縕袍無表, 顔色腫噲, 手足胼胝, 三日不擧火, 十年不制衣. 正冠而纓絶, 捉襟而肘見, 納屨而踵決. 曳縱而歌『商頌』, 聲滿天地, 若出金石. 天子不得臣, 諸侯不得友. 故養志者忘形, 養形者忘利, 致道者忘心矣.
9 原憲居魯, 環堵之室, 茨以生草, 蓬戶不完, 桑以爲樞而甕牖, 二室, 褐以爲塞, 上漏下濕, 匡坐而弦歌. 子貢乘大馬, 中紺而表素, 軒車不容巷, 往見原憲. 原憲華冠縱履, 杖藜而應門. 子貢曰: “嘻! 先生何病?” 原憲應之曰: “憲聞之, 無財謂之貧, 學而不能行謂之病. 今憲貧也, 非病也.” 子貢逡巡而有愧色. 原憲笑曰: “夫希世而行, 比周而友, 學以爲人, 敎以爲己, 仁義之慝, 輿馬之飾, 憲不忍爲也.”
8 楚昭王失國, 屠羊說走而從於昭王. 昭王反國, 將賞從者. 及屠羊說. 屠羊說曰: “大王失國, 說失屠羊. 大王反國, 說亦反屠羊. 臣之爵祿已復矣, 又何賞之有.” 王曰: “强之.” 屠羊說曰: “大王失國, 非臣之罪, 故不敢伏其誅; 大王反國, 非臣之功, 故不敢當其賞.” 王曰: “見之.” 屠羊說曰: “楚國之法, 必有重賞大功而後得見. 今臣之知不足以存國, 而勇不足以死寇. 吳軍入郢, 說畏難而避寇, 非故隨大王也. 今大王欲廢法毁約而見說, 此非臣之所以聞於天下也.” 王謂司馬子綦曰: “屠羊說居處卑賤而陳義甚高, 子綦爲我延之以三旌之位.” 屠羊說曰: “夫三旌之位, 吾知其貴於屠羊之肆也; 萬鍾之祿, 吾知其富於屠羊之利也. 然豈可以貪爵祿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 說不敢當, 願復反吾屠羊之肆.” 遂不受也.
7 子列子窮, 容貌有飢色. 客有言之於鄭子陽者, 曰: “列御寇, 蓋有道之士也, 居君之國而窮, 君無乃爲不好士乎?” 鄭子陽卽令官遺之粟. 子列子見使者, 再拜而辭. 使者去, 子列子入, 其妻望之而拊心曰: “妾聞爲有道者之妻子, 皆得佚樂. 今有飢色, 君過而遺先生食, 先生不受, 豈不命耶?” 子列子笑, 謂之曰: “君非自知我也, 以人之言而遺我粟; 至其罪我也, 又且以人之言, 此吾所以不受也.” 其卒, 民果作難而殺子陽.
6 魯君聞顔闔得道之人也, 使人以幣先焉. 顔闔守陋閭, 苴布之衣, 而自飯牛. 魯君之使者至, 顔闔自對之. 使者曰: “此顔闔之家與?” 顔闔對曰: “此闔之家也.” 使者致幣. 顔闔對曰: “恐聽謬而遺使者罪, 不若審之.” 使者還, 反審之, 復來求之, 則不得已! 故若顔闔者, 眞惡富貴也. 故曰: 道之眞以治身, 其緖余以爲國家, 其土苴以治天下. 由此觀之, 帝王之功, 聖人之余事也, 非所以完身養生也. 今世俗之君子, 多危身棄生以殉物, 豈不悲哉! 凡聖人之動作也, 必察其所以之與其所以爲. 今且有人於此, 以隨侯之珠, 彈千仞之雀, 世必笑之. 是何也? 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 夫生者豈特隨侯之重哉!
5 韓魏相與爭侵地, 子華子見昭僖侯, 昭僖侯有憂色. 子華子曰: “今使天下書銘於君之前, 書之言曰: ‘左手攫之則右手廢, 右手攫之則左手廢. 然而攫之者必有天下.’ 君能攫之乎?” 昭僖侯曰: “寡人不攫也.” 子華子曰: “甚善! 自是觀之, 兩臂重於天下也. 身亦重於兩臂. 韓之輕於天下亦遠矣! 今之所爭者, 其輕於韓又遠. 君固愁身傷生以憂戚不得也.” 僖侯曰: “善哉! 敎寡人者衆矣, 未嘗得聞此言也.” 子華子可謂知輕重矣!
4 越人三世弑其君, 王子搜患之, 逃乎丹穴, 而越國無君. 求王子搜不得, 從之丹穴. 王子搜不肯出, 越人熏之以艾. 乘以王輿. 王子搜援綏登車, 仰天而呼曰: “君乎, 君乎, 獨不可以舍我乎!” 王子搜非惡爲君也, 惡爲君之患也. 若王子搜者, 可謂不以國傷生矣! 此固越人之所欲得爲君也.
3 大王亶父居豳, 狄人攻之. 事之以皮帛而不受, 事之以犬馬而不受, 事之以珠玉而不受. 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 大王亶父曰: “與人之兄居而殺其弟, 與人之父居而殺其子, 吾不忍也. 子皆勉居矣! 爲吾臣與爲狄人臣奚以異. 且吾聞之: 不以所用養害所養.” 因杖筴而去之. 民相連而從之. 遂成國於岐山之下. 夫大王亶父可謂能尊生矣. 能尊生者, 雖貴富不以養傷身, 雖貧賤不以利累形. 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 皆重失之. 見利輕亡其身, 豈不惑哉!
6 陽子居南之沛, 老聃西游於秦. 邀於郊, 至於梁而遇老子. 老子中道仰天而嘆曰: “始以汝爲可敎, 今不可也.” 陽子居不答. 至舍, 進盥漱巾櫛, 脫屨戶外, 膝行而前, 曰: “向者弟子欲請夫子, 夫子行不閑, 是以不敢; 今閑矣, 請問其故.” 老子曰: “而睢睢盱盱, 而誰與居! 大白若辱, 盛德若不足.” 陽子居蹴然變容曰: “敬聞命矣!” 其往也, 舍者迎將其家, 公執席, 妻執巾櫛, 舍者避席, 煬者避竈. 其反也, 舍者與之爭席矣!
5 衆罔兩問於景曰: “若向也俯而今也仰, 向也括撮而今也被發; 向也坐而今也起; 向也行而今也止: 何也?” 景曰: “搜搜也, 奚稍問也! 予有而不知其所以. 予, 蜩甲也, 蛇蛻也, 似之而非也. 火與日, 吾屯也; 陰與夜, 吾代也. 彼, 吾所以有待邪, 而况乎以無有待者乎! 彼來則我與之來, 彼往則我與之往, 彼强陽則我與之强陽. 强陽者, 又何以有問乎!”
4 顔成子游謂東郭子綦曰: “自吾聞子之言, 一年而野, 二年而從, 三年而通, 四年而物, 五年而來, 六年而鬼入, 七年而天成, 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 九年而大妙. 生有爲, 死也. 勸公以其私, 死也有自也, 而生陽也, 無自也. 而果然乎? 惡乎其所適, 惡乎其所不適? 天有曆數, 地有人據, 吾惡乎求之? 莫知其所終, 若之何其無命也? 莫知其所始, 若之何其有命也? 有以相應也, 若之何其無鬼耶? 無以相應也, 若之何其有鬼耶?”
3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 曰: “吾及親仕, 三釜而心樂; 後仕, 三千鍾而不洎, 吾心悲.” 弟子問於仲尼曰: “若參者, 可謂無所縣其罪乎?” 曰: “旣已縣矣! 夫無所縣者, 可以有哀乎? 彼視三釜·三千鍾, 如觀雀蚊虻相過乎前也.”
2 莊子謂惠子曰: “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 始時所是, 卒而非之. 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 惠子曰: “孔子勤志服知也.” 莊子曰: “孔子謝之矣, 而其未之嘗言也. 孔子云: 夫受才乎大本, 復靈以生. 鳴而當律, 言而當法. 利義陳乎前, 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 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 立定天下之定. 已乎, 已乎! 吾且不得及彼乎!”
1. 寓言十九, 重言十七, 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 寓言十九, 藉外論之. 親父不爲其子媒. 親父譽之, 不若非其父者也. 非吾罪也, 人之罪也. 與己同則應, 不與己同則反. 同於己爲是之, 異於己爲非之. 重言十七, 所以己言也. 是爲耆艾, 年先矣, 而無經緯本末以期年耆者, 是非先也. 人而無以先人, 無人道也. 人而無人道, 是之謂陳人. 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 因以曼衍, 所以窮年. 不言則齊, 齊與言不齊, 言與齊不齊也. 故曰: “言無言.” 言無言: 終身言, 未嘗言; 終身不言, 未嘗不言. 有自也而可, 有自也而不可; 有自也而然, 有自也而不然. 惡乎然? 然於然; 惡乎不然? 不然於不然. 惡乎可? 可於可; 惡乎不可? 不可於不可. 物固有所然, 物固有所可. 無物不然, 無物不可. 非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 孰得其久! 萬物皆種也, 以不同形相禪, 始卒..
7. 쓸모없는 쓸모 惠子謂莊子曰: “子言無用.” 莊子曰: “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 夫地非不廣且大也, 人之所用容足耳, 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 人尙有用乎?” 惠子曰: “無用.” 莊子曰: “然則無用之爲用也亦明矣.” 해석 惠子謂莊子曰: “子言無用.” 혜시(惠施)가 장자에게 “자네의 말은 쓸모가 없네.”라고 말했다. 莊子曰: “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 장자가 말했다. “쓸모없음을 아니 비로소 함께 쓰임에 대해 말할 수 있네. 夫地非不廣且大也, 人之所用容足耳, 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 人尙有用乎?” 대체로 땅이 넓고도 크지 않음이 없지만 사람에게 씀이 있는 것은 발을 용납하는 곳일 뿐이지만 발을 재고서 그 나머지 땅을 파 황천(黃泉)에 이르게 한다면 발의 크기 만한 땅이 사람에게 아직도 쓰임이 있겠는가?” 惠子曰: “無用.”..
6 宋元君夜半而夢人被發窺阿門, 曰: “予自宰路之淵, 予爲淸江使河伯之所, 漁者余且得予.” 元君覺, 使人占之, 曰: “此神龜也.” 君曰: “漁者有余且乎?” 左右曰: “有.” 君曰: “令余且會朝.” 明日, 余且朝. 君曰: “漁何得?” 對曰: “且之網得白龜焉, 箕圓五尺.” 君曰: “獻若之龜.” 龜至, 君再欲殺之, 再欲活之. 心疑, 卜之. 曰: “殺龜以卜吉.” 乃刳龜, 七十二鑽而無遺筴. 仲尼曰: “神龜能見夢於元君, 而不能避余且之網; 知能七十二鑽而無遺筴, 不能避刳腸之患. 如是則知有所困, 神有所不及也. 雖有至知, 萬人謀之. 魚不畏網而畏鵜鶘. 去小知而大知明, 去善而自善矣. 嬰兒生, 無碩師而能言, 與能言者處也.”
5 老萊子之弟子出薪, 遇仲尼, 反以告, 曰: “有人於彼, 修上而趨下, 末僂而後耳, 視若營四海, 不知其誰氏之子.” 老萊子曰: “是丘也, 召而來.” 仲尼至. 曰: “丘, 去汝躬矜與汝容知, 斯爲君子矣.” 仲尼揖而退, 蹙然改容而問曰: “業可得進乎?” 老萊子曰: “夫不忍一世之傷, 而驁萬世之患. 抑固窶耶? 亡其略弗及耶? 惠以歡爲, 驁終身之丑, 中民之行易進焉耳! 相引以名, 相結以隱. 與其譽堯而非桀, 不如兩忘而閉其所譽. 反無非傷也, 動無非邪也, 聖人躊躇以興事, 以每成功. 奈何哉, 其載焉終矜爾!”
4. 도굴꾼 유학자 儒以『詩』ㆍ『禮』發冢. 大儒臚傳曰: “東方作矣, 事之何若?” 小儒曰: “未解裙襦, 口中有珠. 『詩』固有之曰: ‘靑靑之麥, 生於陵陂. 生不布施, 死何含珠爲?’” 接其鬢, 擫其顪, 儒以金椎控其頤, 徐別其頰, 無傷口中珠. 해석 儒以『詩』ㆍ『禮』發冢. 유학자란 『시경(詩經)』과 『예기(禮記)』로 무덤을 파헤치는 이들이다. 大儒臚傳曰: “東方作矣, 事之何若?” 망을 보던 대유(大儒)는 “해가 밝아오니 일이 어떠하냐?”라고 전한다[臚傳]. 小儒曰: “未解裙襦, 口中有珠. 『詩』固有之曰: ‘靑靑之麥, 生於陵陂. 生不布施, 死何含珠爲?’” 무덤에 들어간 소유(小儒)들이 “치마와 저고리를 풀지 못했는데 입 속엔 구슬이 있어요. 『시경』에 다음 구절이 있지 않소. 靑靑之麥 生於陵陂 푸르디 푸른 보리가 ..
3 任公子爲大鉤巨緇, 五十犗以爲餌, 蹲乎會稽, 投竿東海, 旦旦而釣, 期年不得魚. 已而大魚食之, 牽巨鉤, 錎沒而下騖, 揚而奮鬐, 白波若山, 海水震蕩, 聲侔鬼神, 憚赫千里. 任公子得若魚, 離而臘之, 自制河以東, 蒼梧已北, 莫不厭若魚者. 已而後世輇才諷說之徒, 皆驚而相告也. 夫揭竿累, 趣灌瀆, 守鯢鮒, 其於得大魚難矣! 飾小說以干縣令, 其於大達亦遠矣. 是以未嘗聞任氏之風俗, 其不可與經於世亦遠矣!
1 外物不可必, 故龍逢誅, 比干戮, 箕子狂, 惡來死, 桀·紂亡.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 而忠未必信, 故伍員流於江, 萇弘死於蜀, 藏其血, 三年而化爲碧. 人親莫不欲其子之孝, 而孝未必愛, 故孝己憂而曾參悲. 木與木相摩則然, 金與火相守則流, 陰陽錯行, 則天地大絯, 於是乎有雷有霆, 水中有火, 乃焚大槐. 有甚憂兩陷而無所逃. 螴蜳不得成, 心若縣於天地之間, 慰暋沈屯, 利害相摩, 生火甚多, 衆人焚和, 月固不勝火, 於是乎有僓然而道盡.
11. 少知問於大公調曰: “何謂丘里之言?” 大公調曰: “丘里者, 合十姓百名而爲風俗也, 合異以爲同, 散同以爲異. 今指馬之百體而不得馬, 而馬系於前者, 立其百體而謂之馬也. 是故丘山積卑而爲高, 江河合水而爲大, 大人合幷而爲公. 是以自外入者, 有主而不執; 由中出者, 有正而不距. 四時殊氣, 天不賜, 故歲成; 五官殊職, 君不私, 故國治; 文武殊材, 大人不賜, 故德備; 萬物殊理, 道不私, 故無名. 無名故無爲, 無爲而無不爲. 時有終始, 世有變化, 禍福淳淳, 至有所拂者而有所宜, 自殉殊面; 有所正者有所差, 比於大澤, 百材皆度; 觀於大山, 木石同壇. 此之謂丘里之言.” 少知曰: “然則謂之道足乎?” 大公調曰: “不然, 今計物之數, 不止於萬, 而期曰萬物者, 以數之多者號而讀之也. 是故天地者, 形之大者也; 陰陽者, 氣之大者也; 道者爲之..
10. 仲尼問於大史大弢·伯常騫·狶韋曰: “夫衛靈公飮酒湛樂, 不聽國家之政; 田獵畢弋, 不應諸侯之際: 其所以爲靈公者何耶?” 大弢曰: “是因是也.” 伯常騫曰: “夫靈公有妻三人, 同濫而浴. 史鰌奉御而進所, 搏幣而扶翼. 其慢若彼之甚也, 見賢人若此其肅也, 是其所以爲靈公也.” 狶韋曰: “夫靈公也, 死, 卜葬於故墓, 不吉; 卜葬於沙丘而吉. 掘之數仞, 得石槨焉, 洗而視之, 有銘焉, 曰: ‘不馮其子, 靈公奪而里之.’ 夫靈公之爲靈也久矣! 之二人何足以識之.”
9. 萬物有乎生而莫見其根, 有乎出而莫見其門. 人皆尊其知之所知, 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後知, 可不謂大疑乎! 已乎! 已乎! 且無所逃. 此所謂然與然乎!
6 長梧封人問子牢曰: “君爲政焉勿鹵莽, 治民焉勿滅裂. 昔予爲禾, 耕而鹵莽之, 則其實亦鹵莽而報予; 芸而滅裂之, 其實亦滅裂而報予. 予來年變齊, 深其耕而熟耰之, 其禾蘩以滋, 予終年厭飧.” 莊子聞之曰: “今人之治其形, 理其心, 多有似封人之所謂: 遁其天, 離其性, 滅其情, 亡其神, 以衆爲. 故鹵莽其性者, 欲惡之孽爲性, 萑葦蒹葭始萌, 以扶吾形, 尋擢吾性. 幷潰漏發, 不擇所出, 漂疽疥癰, 內熱溲膏是也.”
5. 孔子之楚, 舍於蟻丘之漿. 其鄰有夫妻臣妾登極者, 子路曰: “是稯稯何爲者耶?” 仲尼曰: “是聖人僕也. 是自埋於民, 自藏於畔. 其聲銷, 其志無窮, 其口雖言, 其心未嘗言. 方且與世違, 而心不屑與之俱. 是陸沉者也, 是其市南宜僚耶?” 子路請往召之. 孔子曰: “已矣! 彼知丘之著於己也, 知丘之適楚也, 以丘爲必使楚王之召己也. 彼且以丘爲佞人也. 夫若然者, 其於佞人也, 羞聞其言, 而况親見其身乎! 而何以爲存!” 子路往視之, 其室虛矣.
3. 冉相氏得其環中以隨成, 與物無終無始, 無幾無時. 日與物化者, 一不化者也. 闔嘗舍之! 夫師天而不得師天, 與物皆殉. 其以爲事也, 若之何! 夫聖人未始有天, 未始有人, 未始有始, 未始有物, 與世偕行而不替, 所行之備而不洫, 其合之也, 若之何! 湯得其司御, 門尹登恆爲之傅之. 從師而不囿, 得其隨成. 爲之司其名之名嬴法得其兩見. 仲尼之盡慮, 爲之傅之. 容成氏曰: “除日無歲, 無內無外.”
1 則陽游於楚, 夷節言之於王, 王未之見. 夷節歸. 彭陽見王果曰: “夫子何不譚我於王?” 王果曰: “我不若公閱休.” 彭陽曰: “公閱休奚爲者耶?” 曰: “冬則戳鱉於江, 夏則休乎山樊. 有過而問者, 曰: ‘此予宅也.’ 夫夷節已不能, 而况我乎! 吾又不若夷節. 夫夷節之爲人也, 無德而有知, 不自許, 以之神其交, 固顚冥乎富貴之地. 非相助以德, 相助消也. 夫凍者假衣於春, 暍者反冬乎冷風. 夫楚王之爲人也, 形尊而嚴. 其於罪也, 無赦如虎. 非夫佞人正德, 其孰能橈焉. 故聖人其窮也, 使家人忘其貧; 其達也, 使王公忘爵祿而化卑; 其於物也, 與之爲娛矣; 其於人也, 樂物之通而保己焉. 故或不言而飮人以和, 與人幷立而使人化, 父子之宜. 彼其乎歸居, 而一閑其所施. 其於人心者, 若是其遠也. 故曰 ‘待公閱休’.”
14. 有暖姝者, 有濡需者, 有卷婁者. 所謂暖姝者, 學一先生之言, 則暖暖姝姝而私自說也, 自以爲足矣, 而未知未始有物也. 是以謂暖姝者也. 濡需者, 豕虱是也, 擇䟽鬣長毛, 自以爲廣宮大囿. 奎蹄曲隈, 乳間股脚, 自以爲安室利處. 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煙火, 而己與豕俱焦也. 此以域進, 此以域退, 此其所謂濡需者也. 卷婁者, 舜也. 羊肉不慕蟻, 蟻慕羊肉, 羊肉羶也. 舜有羶行, 百姓悅之, 故三徙成都, 至鄧之虛而十有萬家. 堯聞舜之賢, 擧之童土之地, 曰: “冀得其來之澤.” 舜擧乎童土之地, 年齒長矣, 聰明衰矣, 而不得休歸, 所謂卷婁者也. 是以神人惡衆至, 衆至則不比, 不比則不利也. 故無所甚親, 無所甚疏, 抱德煬和, 以順天下, 此謂眞人. 於蟻棄知, 於魚得計, 於羊棄意. 以目視目, 以耳聽耳, 以心復心. 若然者, 其平也繩, 其變也循..
12. 子綦有八子, 陳諸前, 召九方歅曰: “爲我相吾子, 孰爲祥.” 九方歅曰: “梱也爲祥.” 子綦瞿然喜曰: “奚若?” 曰: “梱, 將與國君同食以終其身.” 子綦索然出涕曰: “吾子何爲以至於是極也?” 九方歅曰: “夫與國君同食, 澤及三族, 而况父母乎! 今夫子聞之而泣, 是御福也. 子則祥矣, 父則不祥.” 子綦曰: “歅, 汝何足以識之. 而梱祥耶? 盡於酒肉, 入於鼻口矣, 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 吾未嘗爲牧而牂生於奧, 未嘗好田而鶉生於宎, 若勿怪, 何耶? 吾所與吾子游者, 游於天地, 吾與之邀樂於天, 吾與之邀食於地. 吾不與之爲事, 不與之爲謀, 不與之爲怪. 吾與之乘天地之誠而不以物與之相攖, 吾與之一委蛇而不與之爲事所宜. 今也然有世俗之償焉? 凡有怪征者必有怪行. 殆乎! 非我與吾子之罪, 幾天與之也! 吾是以泣也.” 無幾何而使梱之於燕, 盜得之於道..
11. 仲尼之楚, 楚王觴之. 孫叔敖執爵而立. 市南宜僚受酒而祭, 曰: “古之人乎! 於此言已.” 曰: “丘也聞不言之言矣, 未之嘗言, 於此乎言之: 市南宜僚弄丸而兩家之難解; 孫叔敖甘寢秉羽而郢人投兵; 丘願有喙三尺.” 彼之謂不道之道, 此之謂不言之辯. 故德總乎道之所一, 而言休乎知之所不知, 至矣. 道之所一者, 德不能同也. 知之所不能知者, 辯不能擧也. 名若儒墨而凶矣. 故海不辭東流, 大之至也. 聖人幷包天地, 澤及天下, 而不知其誰氏. 是故生無爵, 死無諡, 實不聚, 名不立, 此之謂大人. 狗不以善吠爲良, 人不以善言爲賢, 而况爲大乎! 夫爲大不足以爲大, 而况爲德乎! 夫大備矣, 莫若天地. 然奚求焉, 而大備矣! 知大備者, 無求, 無失, 無棄, 不以物易己也. 反己而不窮, 循古而不摩, 大人之誠!
9. 吳王浮於江, 登乎狙之山, 衆狙見之, 恂然棄而走, 逃於深蓁. 有一狙焉, 委蛇攫㧓, 見巧乎王. 王射之, 敏給搏捷矢. 王命相者趨射之, 狙執死. 王顧謂其友顔不疑曰: “之狙也, 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 以至此殛也. 戒之哉! 嗟乎! 無以汝色驕人哉?” 顔不疑歸而師董梧, 以鋤其色, 去樂辭顯, 三年而國人稱之.
7. 莊子送葬, 過惠子之墓, 顧謂從者曰: “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 使匠人斲之. 匠石運斤成風, 聽而斲之, 盡堊而鼻不傷, 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聞之, 召匠石曰: ‘嘗試爲寡人爲之.’ 匠石曰: ‘臣則嘗能斲之. 雖然, 臣之質死久矣!’ 自夫子之死也, 吾無以爲質矣, 吾無與言之矣!”
6 莊子曰: “射者非前期而中謂之善射, 天下皆羿也, 可乎?” 惠子曰: “可.” 莊子曰: “天下非有公是也, 而各是其所是, 天下皆堯也, 可乎?” 惠子曰: “可.” 莊子曰: “然則儒墨楊秉四, 與夫子爲五, 果孰是耶? 或者若魯遽者耶? 其弟子曰: ‘我得夫子之道矣! 吾能冬爨鼎而夏造冰矣!’ 魯遽曰: ‘是直以陽召陽, 以陰召陰, 非吾所謂道也. 吾示子乎吾道.’ 於是乎爲之調瑟, 廢一於堂, 廢一於室, 鼓宮宮動, 鼓角角動, 音律同矣! 夫或改調一弦, 於五音無當也, 鼓之, 二十五弦皆動, 未始異於聲而音之君已! 且若是者邪!” 惠子曰: “今乎儒墨楊秉, 且方與我以辯, 相拂以辭, 相鎭以聲, 而未始吾非也, 則奚若矣?” 莊子曰: “齊人蹢子於宋者, 其命閽也不以完; 其求鈃鍾也以束縛; 其求唐子也而未始出域: 有遺類矣! 夫楚人寄而蹢閽者; 夜半於無人之時而與..
4. 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 方明爲御, 昌寓驂乘, 張若·謵朋前馬, 昆閽·滑稽後車. 至於襄城之野, 七聖皆迷, 無所問塗. 適遇牧馬童子, 問塗焉, 曰: “若知具茨之山乎?” 曰: “然.”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 曰: “然.” 黃帝曰: “異哉小童! 非徒知具茨之山, 又知大隗之所存. 請問爲天下.” 小童曰: “夫爲天下者, 亦若此而已矣, 又奚事焉! 予少而自游於六合之內, 予適有瞀病, 有長者敎予曰: ‘若乘日之車而游於襄城之野.’ 今予病少痊, 予又且復游於六合之外. 夫爲天下亦若此而已. 予又奚事焉!” 黃帝曰: “夫爲天下者, 則誠非吾子之事, 雖然, 請問爲天下.” 小童辭. 黃帝又問. 小童曰: “夫爲天下者, 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 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黃帝再拜稽首, 稱天師而退.
3. 徐無鬼見武侯, 武侯曰: “先生居山林, 食芧栗, 厭蔥韭, 以賓寡人, 久矣夫! 今老耶? 其欲干酒肉之味耶? 其寡人亦有社稷之福耶?” 徐無鬼曰: “無鬼生於貧賤, 未嘗敢飮食君之酒肉, 將來勞君也.” 君曰: “何哉! 奚勞寡人?” 曰: “勞君之神與形.” 武侯曰: “何謂耶?” 徐無鬼曰: “天地之養也一, 登高不可以爲長, 居下不可以爲短. 君獨爲萬乘之主, 以苦一國之民, 以養耳目鼻口, 夫神者不自許也. 夫神者, 好和而惡奸. 夫奸, 病也, 故勞之. 唯君所病之何也?” 武侯曰: “欲見先生久矣! 吾欲愛民而爲義偃兵, 其可乎?” 徐無鬼曰: “不可. 愛民, 害民之始也; 爲義偃兵, 造兵之本也. 君自此爲之, 則殆不成. 凡成美, 惡器也. 君雖爲仁義, 幾且僞哉! 形固造形, 成固有伐, 變固外戰. 君亦必無盛鶴列於麗譙之間, 無徒驥於錙壇之宮, 無藏逆於..
2 徐無鬼出, 女商曰: “先生獨何以說吾君乎? 吾所以說吾君者, 橫說之則以『詩』·『書』·『禮』·『樂』, 從說則以『金板』·『六韜』, 奉事而大有功者不可爲數, 而吾君未嘗啓齒. 今先生何以說吾君? 使吾君說若此乎?” 徐無鬼曰: “吾直告之吾相狗馬耳.” 女商曰: “若是乎?” 曰: “子不聞夫越之流人乎? 去國數日, 見其所知而喜; 去國旬月, 見所嘗見於國中者喜; 及期年也, 見似人者而喜矣. 不亦去人滋久, 思人滋深乎? 夫逃虛空者, 藜藋柱乎鼪鼬之逕, 蜋位其空, 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又况乎昆弟親戚之謦欬其側者乎! 久矣夫, 莫以眞人之言謦欬吾君之側乎!”
2. 弟子曰: “不然. 夫尋常之溝, 巨魚無所還其體, 而鯢鰌爲之制; 步仞之丘陵, 巨獸無所隱其軀, 而孽狐爲之祥. 且夫尊賢授能, 先善與利, 自古堯·舜以然, 而况畏壘之民乎! 夫子亦聽矣!” 庚桑子曰: “小子來! 夫函車之獸, 介而離山, 則不免於網罟之患; 呑舟之魚, 碭而失水, 則螘蟻能苦之. 故鳥獸不厭高, 魚鱉不厭深. 夫全其形生之人, 藏其身也, 不厭深眇而已矣! 且夫二子者, 又何足以稱揚哉! 是其於辯也, 將妄鑿垣牆而殖蓬蒿也, 簡發而櫛, 數米而炊, 竊竊乎又何足以濟世哉! 擧賢則民相軋, 任知則民相盜. 之數物者, 不足以厚民. 民之於利甚勤, 子有殺父, 臣有殺君; 正晝爲盜, 日中穴坏. 吾語女: 大亂之本, 必生於堯·舜之間, 其末存乎千世之後. 千世之後, 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
1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 偏得老聃之道, 以北居畏壘之山. 其臣之畫然知者去之, 其妾之挈然仁者遠之. 擁腫之與居, 鞅掌之爲使. 居三年, 畏壘大壤. 畏壘之民相與言曰: “庚桑子之始來, 吾灑然異之. 今吾日計之而不足, 歲計之而有余. 庶幾其聖人乎! 子胡不相與屍而祝之, 社而稷之乎?” 庚桑子聞之, 南面而不釋然. 弟子異之. 庚桑子曰: “弟子何異於予? 夫春氣發而百草生, 正得秋而萬寶成. 夫春與秋, 豈無得而然哉? 天道已行矣. 吾聞至人, 屍居環堵之室, 而百姓猖狂, 不知所如往. 今以畏壘之細民, 而竊竊焉欲俎豆予於賢人之間, 我其杓之人耶? 吾是以不釋於老聃之言.”
17. 顔淵問乎仲尼曰: “回嘗聞諸夫子曰: ‘無有所將, 無有所迎.’ 回敢問其游.” 仲尼曰: “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 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 與物化者, 一不化者也. 安化安不化? 安與之相靡? 必與之莫多. 狶韋氏之囿, 黃帝之圃, 有虞氏之宮, 湯武之室. 君子之人, 若儒墨者師, 故以是非相齎也, 而况今之人乎! 聖人處物不傷物. 不傷物者, 物亦不能傷也. 唯無所傷者, 爲能與人相將迎. 山林與, 皐壤與, 使我欣欣然而樂與! 樂未畢也, 哀又繼之. 哀樂之來, 吾不能御, 其去弗能止. 悲夫, 世人直爲物逆旅耳! 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 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 無知無能者, 固人之所不免也. 夫務免乎人之所不免者, 豈不亦悲哉! 至言去言, 至爲去爲. 齊知之, 所知則淺矣!”
15. 大馬之捶鉤者, 年八十矣, 而不失豪芒. 大馬曰: “子巧與! 有道與?” 曰: “臣有守也. 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鉤, 於物無視也, 非鉤無察也.” 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 以長得其用, 而况乎無不用者乎! 物孰不資焉!
14. 光曜問乎無有曰: “夫子有乎? 其無有乎?” 光曜不得問而孰視其狀貌: 窅然空然. 終日視之而不見, 聽之而不聞, 搏之而不得也. 光曜曰: “至矣, 其孰能至此乎! 予能有無矣, 而未能無無也. 及爲無有矣, 何從至此哉!”
12. 妸荷甘與神農學於老龍吉. 神農隱几, 闔戶晝瞑. 妸荷甘日中奓戶而入, 曰: “老龍死矣!” 神農隱几擁杖而起, 嚗然放杖而笑, 曰: “天知予僻陋謾誕, 故棄予而死. 已矣, 夫子無所發予之狂言而死矣夫!” 弇堈吊聞之, 曰: “夫體道者, 天下之君子所系焉. 今於道, 秋豪之端萬分未得處一焉, 而猶知藏其狂言而死, 又况夫體道者乎! 視之無形, 聽之無聲, 於人之論者, 謂之冥冥, 所以論道而非道也.”
11. 도는 어디에 있는가?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 “所謂道, 惡乎在?” 莊子曰: “無所不在.” 東郭子曰: “期而後可.” 莊子曰: “在螻蟻.” 曰: “何其下耶?” 曰: “在稊稗.” 曰: “何其愈下耶?” 曰: “在瓦甓.” 曰: “何其愈甚耶?” 曰: “在屎溺.” 東郭子不應. 莊子曰: “夫子之問也, 固不及質. 正獲之問於監市, 履豨也, 每下愈况. 汝唯莫必, 無乎逃物, 至道若是, 大言亦然. 周遍咸三者, 異名同實, 其指一也. 嘗相與游乎無有之宮, 同合而論, 無所終窮乎! 嘗相與無爲乎! 澹澹而靜乎! 漠而淸乎! 調而閑乎! 寥已吾志, 無往焉而不知其所至, 去而來不知其所止. 吾往來焉而不知其所終, 彷徨乎馮閎, 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窮. 物物者與物無際, 而物有際者, 所謂物際者也. 不際之際, 際之不際者也. 謂盈虛衰殺, 彼爲盈虛非盈虛, 彼爲衰殺..
10. 白駒之過隙 “中國有人焉, 非陰非陽, 處於天地之間, 直且爲人, 將反於宗. 自本觀之, 生者, 喑醷物也. 雖有壽夭, 相去幾何? 須臾之說也, 奚足以爲堯·桀之是非! 果蓏有理, 人倫雖難, 所以相齒. 聖人遭之而不違, 過之而不守. 調而應之, 德也; 偶而應之, 道也. 帝之所興, 王之所起也. “人生天地之間, 若白駒之過隙, 忽然而已. 注然勃然, 莫不出焉; 油然寥然, 莫不入焉. 已化而生, 又化而死. 生物哀之, 人類悲之. 解其天弢, 墮其天袟. 紛乎宛乎, 魂魄將往, 乃身從之. 乃大歸乎! 不形之形, 形之不形, 是人之所同知也, 非將至之所務也, 此衆人之所同論也. 彼至則不論, 論則不至; 明見無値, 辯不若黙; 道不可聞, 聞不若塞: 此之謂大得.”
7. 舜問乎丞: “道可得而有乎?” 曰: “汝身非汝有也, 汝何得有夫道!” 舜曰: “吾身非吾有也, 孰有之哉?” 曰: “是天地之委形也; 生非汝有, 是天地之委和也; 性命非汝有, 是天地之委順也; 子孫非汝有, 是天地之委蛻也. 故行不知所往, 處不知所持, 食不知所味. 天地之强陽氣也, 又胡可得而有耶!”
6. 齧缺問道乎被衣, 被衣曰: “若正汝形, 一汝視, 天和將至; 攝汝知, 一汝度, 神將來舍. 德將爲汝美, 道將爲汝居. 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 言未卒, 齧缺睡寐. 被衣大說, 行歌而去之, 曰: “形若槁骸, 心若死灰, 眞其實知, 不以故自持. 媒媒晦晦, 無心而不可與謀. 彼何人哉!”
1 知北游於玄水之上, 登隱弅之丘, 而適遭無爲謂焉. 知謂無爲謂曰: “予欲有問乎若: 何思何慮則知道? 何處何服則安道? 何從何道則得道?” 三問而無爲謂不答也. 非不答, 不知答也. 知不得問, 反於白水之南, 登狐闋之上, 而睹狂屈焉. 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 狂屈曰: “唉! 予知之, 將語若.” 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知不得問, 反於帝宮, 見黃帝而問焉. 黃帝曰: “無思無慮始知道, 無處無服始安道, 無從無道始得道.” 知問黃帝曰: “我與若知之, 彼與彼不知也, 其孰是耶?” 黃帝曰: “彼無爲謂眞是也, 狂屈似之, 我與汝終不近也. 夫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故聖人行不言之敎.
11 楚王與凡君坐, 少焉, 楚王左右曰 “凡亡” 者三. 凡君曰: “凡之亡也, 不足以喪吾存. 夫凡之亡不足以喪吾存, 則楚之存不足以存存. 由是觀之, 則凡未始亡而楚未始存也.
10 肩吾問於孫叔敖曰: “子三爲令尹而不榮華, 三去之而無憂色. 吾始也疑子, 今視子之鼻間栩栩然, 子之用心獨奈何?” 孫叔敖曰: “吾何以過人哉! 吾以其來不可卻也, 其去不可止也. 吾以爲得失之非我也, 而無憂色而已矣. 我何以過人哉! 且不知其在彼乎? 其在我乎? 其在彼邪亡乎我, 在我邪亡乎彼. 方將躊躇, 方將四顧, 何暇至乎人貴人賤哉!” 仲尼聞之曰: “古之眞人, 知者不得說, 美人不得濫, 盜人不得劫, 伏戱·黃帝不得友. 死生亦大矣, 而無變乎己, 况爵祿乎! 若然者, 其神經乎大山而無介, 入乎淵泉而不濡, 處卑細而不憊, 充滿天地, 旣以與人己愈有.”
9 列御寇爲伯昏無人射, 引之盈貫, 措杯水其肘上, 發之, 適矢復沓, 方矢復寓. 當是時, 猶象人也. 伯昏無人曰: “是射之射, 非不射之射也. 嘗與汝登高山, 履危石, 臨百仞之淵, 若能射乎?” 於是無人遂登高山, 履危石, 臨百仞之淵, 背逡巡, 足二分垂在外, 揖御寇而進之. 御寇伏地, 汗流至踵. 伯昏無人曰: “夫至人者, 上窺靑天, 下潛黃泉, 揮斥八極, 神氣不變. 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 爾於中也殆矣夫!”
8 文王觀於臧, 見一丈夫釣, 而其釣莫釣. 非持其釣有釣者也, 常釣也. 文王欲擧而授之政, 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 欲終而釋之, 而不忍百姓之無天也. 於是旦而屬之大夫曰: “昔者寡人夢見良人, 黑色而髥, 乘駁馬而偏朱蹄, 號曰: ‘寓而政於臧丈人, 庶幾乎民有瘳乎!’” 諸大夫蹴然曰: “先君王也.” 文王曰: “然則卜之.” 諸大夫曰: “先君之命, 王其無它, 又何卜焉.” 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 典法無更, 偏令無出. 三年, 文王觀於國, 則列士壞植散群, 長官者不成德, 斔斛不敢入於四竟. 列士壞植散群, 則尙同也; 長官者不成德, 則同務也, 斔斛不敢入於四竟, 則諸侯無二心也. 文王於是焉以爲大師, 北面而問曰: “政可以及天下乎?” 臧丈人昧然而不應, 泛然而辭, 朝令而夜循, 終身無聞. 顔淵問於仲尼曰: “文王其猶未耶? 又何以夢爲乎?” 仲尼曰: “黙, 汝..
6 百里奚爵祿不入於心, 故飯牛而牛肥, 使秦穆公忘其賤, 與之政也. 有虞氏死生不入於心, 故足以動人.
5 莊子見魯哀公, 哀公曰: “魯多儒士, 少爲先生方者.” 莊子曰: “魯少儒.” 哀公曰: “擧魯國而儒服, 何謂少乎?” 莊子曰: “周聞之: 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時, 履方屨者知地形, 緩佩玦者事至而斷. 君子有其道者, 未必爲其服也; 爲其服者, 未必知其道也. 公固以爲不然, 何不號於國中曰: ‘無此道而爲此服者, 其罪死!’” 於是哀公號之五日, 而魯國無敢儒服者. 獨有一丈夫, 儒服而立乎公門. 公卽召而問以國事, 千轉萬變而不窮. 莊子曰: “以魯國而儒者一人耳, 可謂多乎?”
4 孔子見老聃, 老聃新沐, 方將被發而干, 慹然似非人. 孔子便而待之. 少焉見, 曰: “丘也眩與? 其信然與? 向者先生形體掘若槁木, 似遺物離人而立於獨也.” 老聃曰: “吾游心於物之初.” 孔子曰: “何謂耶?” 曰: “心困焉而不能知, 口辟焉而不能言. 嘗爲汝議乎其將: 至陰肅肅, 至陽赫赫. 肅肅出乎天, 赫赫發乎地. 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或爲之紀而莫見其形. 消息滿虛, 一晦一明, 日改月化, 日有所爲而莫見其功. 生有所乎萌, 死有所乎歸, 始終相反乎無端, 而莫知乎其所窮. 非是也, 且孰爲之宗!” 孔子曰: “請問游是.” 老聃曰: “夫得是至美至樂也. 得至美而游乎至樂, 謂之至人.” 孔子曰: “願聞其方.” 曰: “草食之獸, 不疾易藪; 水生之蟲, 不疾易水. 行小變而不失其大常也, 喜怒哀樂不入於胸次. 夫天下也者, 萬物之所一也. 得其所一而同焉..
3 顔淵問於仲尼曰: “夫子步亦步, 夫子趨亦趨, 夫子馳亦馳, 夫子奔逸絶塵, 而回瞠若乎後矣!” 夫子曰: “回, 何謂耶?” 曰: “夫子步亦步也, 夫子言亦言也; 夫子趨亦趨也, 夫子辯亦辯也; 夫子馳亦馳也, 夫子言道, 回亦言道也; 及奔逸絶塵而回瞠若乎後者, 夫子不言而信, 不比而周, 無器而民滔乎前, 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 仲尼曰: “惡! 可不察與! 夫哀莫大於心死, 而人死亦次之. 日出東方而入於西極, 萬物莫不比方, 有目有趾者, 待是而後成功. 是出則存, 是入則亡. 萬物亦然, 有待也而死, 有待也而生. 吾一受其成形, 而不化以待盡. 效物而動, 日夜無隙, 而不知其所終. 薰然其成形, 知命不能規乎其前. 丘以是日徂. 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 可不哀與? 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 彼已盡矣, 而女求之以爲有, 是求馬於唐肆也. 吾服, 女也甚忘; 女服, ..
2 溫伯雪子適齊, 舍於魯. 魯人有請見之者, 溫伯雪子曰: “不可. 吾聞中國之君子, 明乎禮義而陋於知人心. 吾不欲見也.” 至於齊, 反舍於魯, 是人也又請見. 溫伯雪子曰: “往也蘄見我, 今也又蘄見我, 是必有以振我也.” 出而見客, 入而嘆. 明日見客, 又入而嘆. 其僕曰: “每見之客也, 必入而嘆, 何耶?” 曰: “吾固告子矣: 中國之民, 明乎禮義而陋乎知人心. 昔之見我者, 進退一成規·一成矩, 從容一若龍·一若虎. 其諫我也似子, 其道我也似父, 是以嘆也.” 仲尼見之而不言. 子路曰: “吾子欲見溫伯雪子久矣. 見之而不言, 何耶?” 仲尼曰: “若夫人者, 目擊而道存矣, 亦不可以容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