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고전/장자 (415)
건빵이랑 놀자
1 田子方侍坐於魏文侯, 數稱谿工. 文侯曰: “谿工, 子之師耶?” 子方曰: “非也, 無擇之里人也. 稱道數當故無擇稱之.” 文侯曰: “然則子無師耶?” 子方曰: “有.” 曰: “子之師誰耶?” 子方曰: “東郭順子.” 文侯曰: “然則夫子何故未嘗稱之?” 子方曰: “其爲人也眞. 人貌而天虛, 緣而葆眞, 淸而容物. 物無道, 正容以悟之, 使人之意也消. 無擇何足以稱之!” 子方出, 文侯儻然, 終日不言. 召前立臣而語之曰: “遠矣, 全德之君子! 始吾以聖知之言·仁義之行爲至矣. 吾聞子方之師, 吾形解而不欲動, 口鉗而不欲言. 吾所學者, 直土埂耳! 夫魏眞爲我累耳!”
9 陽子之宋, 宿於逆旅. 逆旅人有妾二人, 其一人美, 其一人惡. 惡者貴而美者賤. 陽子問其故, 逆旅小子對曰: “其美者自美, 吾不知其美也; 其惡者自惡, 吾不知其惡也.” 陽子曰: “弟子記之: 行賢而去自賢之行, 安往而不愛哉!”
8 莊周游於雕陵之樊, 睹一異鵲自南方來者. 翼廣七尺, 目大運寸, 感周之顙, 而集於栗林. 莊周曰: “此何鳥哉! 翼殷不逝, 目大不睹.” 蹇裳躩步, 執彈而留之. 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 螳螂執翳而搏之, 見得而忘形. 異鵲從而利之, 見利而忘其眞. 莊周怵然曰: “噫! 物固相累, 二類相召也.” 捐彈而反走, 虞人逐而誶之. 莊周反入, 三日不庭. 藺且從而問之, “夫子何爲頃間甚不庭乎?” 莊周曰: “吾守形而忘身, 觀於濁水而迷於淸淵. 且吾聞諸夫子曰: ‘入其俗, 從其令.’ 今吾游於雕陵而忘吾身, 異鵲感吾顙, 游於栗林而忘眞. 栗林虞人以吾爲戮, 吾所以不庭也.”
7 孔子窮於陳蔡之間, 七日不火食. 左據槁木, 右擊槁枝, 而歌焱氏之風, 有其具而無其數, 有其聲而無宮角. 木聲與人聲, 犂然有當於人之心. 顔回端拱還目而窺之. 仲尼恐其廣己而造大也, 愛己而造哀也, 曰: “回, 無受天損易, 無受人益難. 無始而非卒也, 人與天一也. 夫今之歌者其誰乎!” 回曰: “敢問無受天損易.” 仲尼曰: “飢渴寒暑, 窮桎不行, 天地之行也, 運物之洩也, 言與之偕逝之謂也. 爲人臣者, 不敢去之. 執臣之道猶若是, 而况乎所以待天乎?” “何謂無受人益難?” 仲尼曰: “始用四達, 爵祿幷至而不窮. 物之所利, 乃非己也, 吾命有在外者也. 君子不爲盜, 賢人不爲竊, 吾若取之何哉? 故曰: 鳥莫知於鷾鴯, 目之所不宜處不給視, 雖落其實, 棄之而走. 其畏人也而襲諸人間. 社稷存焉爾!” “何謂無始而非卒?” 仲尼曰: “化其萬物而不知其禪之者..
6 莊子衣大布而補之, 正緳係履而過魏王. 魏王曰: “何先生之憊耶?” 莊子曰: “貧也, 非憊也. 士有道德不能行, 憊也; 衣弊履穿, 貧也, 非憊也, 此所謂非遭時也. 王獨不見夫騰猿乎? 其得楠梓豫章也, 攬蔓其枝而王長其間, 雖羿·蓬蒙不能眄睨也. 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間也, 危行側視, 振動悼栗, 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 處勢不便, 未足以逞其能也. 今處昏上亂相之間而欲無憊, 奚可得耶? 此比干之見剖心, 徵也夫!”
5 孔子問子桑虖曰: “吾再逐於魯, 伐樹於宋, 削迹於衛, 窮於商周, 圍於陳蔡之間. 吾犯此數患, 親交益疏, 徒友益散, 何與?” 子桑虖曰: “子獨不聞假人之亡與? 林回棄千金之璧, 負赤子而趨. 或曰: ‘爲其布與? 赤子之布寡矣; 爲其累與? 赤子之累多矣. 棄千金之璧, 負赤子而趨, 何也?’ 林回曰: ‘彼以利合, 此以天屬也.’ 夫以利合者, 迫窮禍患害相棄也; 以天屬者, 迫窮禍患害相收也. 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 且君子之交淡若水, 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親, 小人甘以絶, 彼無故以合者, 則無故以離.” 孔子曰: “敬聞命矣!” 徐行翔佯而歸, 絶學捐書, 弟子無挹於前, 其愛益加進. 異日, 桑虖又曰: “舜之將死, 眞泠禹曰: ‘汝戒之哉! 形莫若緣, 情莫若率.’ 緣則不離, 率則不勞. 不離不勞, 則不求文以待形. 不求文以待形, 固不待物.”
4 孔子圍於陳蔡之間, 七日不火食. 大公任往吊之, 曰: “子幾死乎?” 曰: “然.” “子惡死乎?” 曰: “然.” 任曰: “予嘗言不死之道. 東海有鳥焉, 其名曰意怠. 其爲鳥也, 翂翂翐翐, 而似無能; 引援而飛, 迫脅而棲; 進不敢爲前, 退不敢爲後; 食不敢先嘗, 必取其緖. 是故其行列不斥, 而外人卒不得害, 是以免於患. 直木先伐, 甘井先竭. 子其意者飾知以驚愚, 修身以明淤, 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 故不免也. 昔吾聞之大成之人曰: ‘自伐者無功, 功成者墮, 名成者虧.’ 孰能去功與名而還與衆人! 道流而不明居, 得行而不名處; 純純常常, 乃比於狂; 削迹捐勢, 不爲功名. 是故無責於人, 人亦無責焉. 至人不聞, 子何喜哉!” 孔子曰: “善哉!” 辭其交游, 去其弟子, 逃於大澤, 衣裘褐, 食杼栗, 入獸不亂群, 入鳥不亂行. 鳥獸不惡, 而况人乎!
3 北宮奢爲衛靈公賦斂以爲鍾, 爲壇乎郭門之外. 三月而成上下之縣. 王子慶忌見而問焉, 曰: “子何術之設?” 奢曰: “一之間無敢設也. 奢聞之: ‘旣雕旣琢, 復歸於朴.’ 侗乎其無識, 儻乎其怠疑. 萃乎芒乎, 其送往而迎來. 來者勿禁, 往者勿止. 從其强梁, 隨其曲傅, 因其自窮. 故朝夕賦斂而毫毛不挫, 而况有大塗者乎!”
2 市南宜僚見魯侯, 魯侯有憂色. 市南子曰: “君有憂色, 何也?” 魯侯曰: “吾學先王之道, 修先君之業; 吾敬鬼尊賢, 親而行之, 無須臾離居. 然不免於患, 吾是以憂.” 市南子曰: “君之除患之術淺矣! 夫豐狐文豹, 棲於山林, 伏於岩穴, 靜也; 夜行晝居, 戒也; 雖飢渴隱約, 猶且胥疏於江湖之上而求食焉, 定也. 然且不免於罔羅機辟之患, 是何罪之有哉? 其皮爲之災也. 今魯國獨非君之皮耶? 吾願君刳形去皮, 灑心去欲, 而游於無人之野. 南越有邑焉, 名爲建德之國. 其民愚而朴, 少私而寡欲; 知作而不知藏, 與而不求其報; 不知義之所適, 不知禮之所將. 猖狂妄行, 乃蹈乎大方. 其生可樂, 其死可葬. 吾願君去國捐俗, 與道相輔而行.” 君曰: “彼其道遠而險, 又有江山, 我無舟車, 奈何?” 市南子曰: “君無形倨, 無留居, 以爲君車.” 君曰: “彼其道..
1 莊子行於山中, 見大木, 枝葉盛茂. 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問其故, 曰: “無所可用.” 莊子曰: “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夫子出於山, 舍於故人之家. 故人喜, 命豎子殺雁而烹之. 豎子請曰: “其一能鳴, 其一不能鳴, 請奚殺?” 主人曰: “殺不能鳴者.” 明日, 弟子問於莊子曰: “昨日山中之木, 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今主人之雁, 以不材死. 先生將何處?” 莊子笑曰: “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 材與不材之間, 似之而非也, 故未免乎累. 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 無譽無訾, 一龍一蛇, 與時俱化, 而無肯專爲. 一上一下, 以和爲量, 浮游乎萬物之祖. 物物而不物於物, 則胡可得而累邪! 此神農·黃帝之法則也. 若夫萬物之情, 人倫之傳則不然: 合則離, 成則毁, 廉則挫, 尊則議, 有爲則虧, 賢則謀, 不肖則欺. 胡可得而必乎哉! 悲夫, 弟子志之, 其唯道德..
13 有孫休者, 踵門而詫子扁慶子曰: “休居鄕不見謂不修, 臨難不見謂不勇. 然而田原不遇歲, 事君不遇世, 賓於鄕里, 逐於州部, 則胡罪乎天哉? 休惡遇此命也?” 扁子曰: “子獨不聞夫至人之自行耶? 忘其肝膽, 遺其耳目, 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 逍遙乎無事之業, 是謂爲而不恃, 長而不宰. 今汝飾知以驚愚, 修身以明淤, 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汝得全而形軀, 具而九竅, 無中道夭於聾盲跛蹇而比於人數亦幸矣, 又何暇乎天之怨哉! 子往矣!” 孫子出, 扁子入. 坐有間, 仰天而嘆. 弟子問曰: “先生何爲嘆乎?” 扁子曰: “向者休來, 吾告之以至人之德, 吾恐其驚而遂至於惑也.” 弟子曰: “不然. 孫子之所言是邪, 先生之所言非邪, 非固不能惑是; 孫子所言非邪, 先生所言是邪, 彼固惑而來矣, 又奚罪焉!” 扁子曰: “不然. 昔者有鳥止於魯郊, 魯君說之, 爲具太牢以饗..
12 工倕旋而蓋規矩, 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 故其靈台一而不桎. 忘足, 履之適也; 忘要, 帶之適也; 知忘是非, 心之適也; 不內變, 不外從, 事會之適也; 始乎適而未嘗不適者, 忘適之適也.
11 東野稷以御見莊公, 進退中繩, 左右旋中規. 莊公以爲文弗過也. 使之鉤百而反. 顔闔遇之, 入見曰: “稷之馬將敗.” 公密而不應. 少焉, 果敗而反. 公曰: “子何以知之?” 曰: “其馬力竭矣而猶求焉, 故曰敗.”
9. 孔子觀於呂梁, 縣水三十仞, 流沫四十里, 黿鼉魚鱉之所不能游也. 見一丈夫游之, 以爲有苦而欲死也. 使弟子幷流而拯之. 數百步而出, 被發行歌而游於塘下. 孔子從而問焉, 曰: “吾以子爲鬼, 察子則人也. 請問: 蹈水有道乎?” 曰: “亡, 吾無道. 吾始乎故, 長乎性, 成乎命. 與齊俱入, 與汩偕出, 從水之道而不爲私焉. 此吾所以蹈之也.” 孔子曰: “何謂始乎故, 長乎性, 成乎命?” 曰: “吾生於陵而安於陵, 故也; 長於水而安於水, 性也; 不知吾所以然而然, 命也.”
8. 紀渻子爲王養斗雞. 十日而問: “雞已乎?” 曰: “未也, 方虛驕而恃氣.” 十日又問, 曰: “未也, 猶應向景.” 十日又問, 曰: “未也, 猶疾視而盛氣.” 十日又問, 曰: “幾矣, 雞雖有鳴者, 已無變矣, 望之似木雞矣, 其德全矣. 異雞無敢應者, 反走矣.”
7. 桓公田於澤, 管仲御, 見鬼焉. 公撫管仲之手曰: “仲父何見?” 對曰: “臣無所見.” 公反, 誒詒爲病, 數日不出. 齊士有皇子告敖者, 曰: “公則自傷, 鬼惡能傷公! 夫忿滀之氣, 散而不反, 則爲不足; 上而不下, 則使人善怒; 下而不上, 則使人善忘; 不上不下, 中身當心, 則爲病.” 桓公曰: “然則有鬼乎?” 曰: “有. 沈有履. 竈有髻. 戶內之煩壤, 雷霆處之; 東北方之下者倍阿, 鮭蠪躍之; 西北方之下者, 則泆陽處之. 水有罔象, 丘有峷, 山有蘷, 野有彷徨, 澤有委蛇.” 公曰: “請問委蛇之伏狀何如?” 皇子曰: “委蛇, 其大如轂, 其長如轅, 紫衣而朱冠. 其爲物也惡, 聞雷車之聲則捧其首而立. 見之者殆乎霸.” 桓公辴然而笑曰: “此寡人之所見者也.” 於是正衣冠與之坐, 不終日而不知病之去也.
6. 祝宗人玄端以臨牢筴說彘, 曰: “汝奚惡死! 吾將三月豢汝, 十日戒, 三日齊, 藉白茅, 加汝肩尻乎雕俎之上, 則汝爲之乎?” 爲彘謀曰: “不如食以糠糟而錯之牢筴之中.” 自爲謀, 則苟生有軒冕之尊, 死得於腞楯之上·聚僂之中則爲之. 爲彘謀則去之, 自爲謀則取之, 所異彘者何也!
5. 두 가지의 잘못된 양생법 田開之見周威公, 威公曰: “吾聞祝腎學生, 吾子與祝腎游, 亦何聞焉?” 田開之曰: “開之操拔篲以侍門庭, 亦何聞於夫子?” 威公曰: “田子無讓, 寡人願聞之.” 開之曰: “聞之夫子曰: ‘善養生者, 若牧羊然, 視其後者而鞭之.’” 威公曰: “何謂也?” 田開之曰: “魯有單豹者, 岩居而水飮, 不與民共利, 行年七十而猶有嬰兒之色, 不幸遇餓虎, 餓虎殺而食之. 有張毅者, 高門縣薄, 無不走也, 行年四十而有內熱之病以死. 豹養其內而虎食其外, 毅養其外而病攻其內, 此二子者, 皆不鞭其後者也. 仲尼曰: ‘無入而藏, 無出而陽, 柴立其中央. 三者若得, 其名必極. 夫畏塗者, 十殺一人, 則父子兄弟相戒也, 必盛卒徒而後敢出焉, 不亦知乎! 人之所取畏者, 袵席之上, 飮食之間, 而不知爲之戒者, 過也!’” 해석 田開之見周威公,..
4. 顔淵問仲尼曰: “吾嘗濟乎觴深之淵, 津人操舟若神. 吾問焉曰: ‘操舟可學耶?’ 曰: ‘可. 善游者數能. 若乃夫沒人, 則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 吾問焉而不吾告, 敢問何謂也?” 仲尼曰: “善游者數能, 忘水也; 若乃夫沒人之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 彼視淵若陵, 視舟若履, 猶其車卻也. 覆卻萬方陳乎前而不得入其舍, 惡往而不暇! 以瓦注者巧, 以鉤注者憚, 以黃金注者殙. 其巧一也, 而有所矜, 則重外也. 凡外重者內拙.”
2. 子列子問關尹曰: “至人潛行不窒, 蹈火不熱, 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栗. 請問何以至於此?” 關尹曰: “是純氣之守也, 非知巧果敢之列. 居, 予語女. 凡有貌象聲色者, 皆物也, 物與物何以相遠! 夫奚足以至乎先! 是色而已. 則物之造乎不形, 而止乎無所化. 夫得是而窮之者, 物焉得而止焉! 彼將處乎不淫之度, 而藏乎無端之紀, 游乎萬物之所終始. 壹其性, 養其氣, 合其德, 以通乎物之所造. 夫若是者, 其天守全, 其神無隙, 物奚自入焉! 夫醉者之墜車, 雖疾不死. 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 其神全也. 乘亦不知也, 墜亦不知也, 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 是故遻物而不慴. 彼得全於酒而猶若是, 而况得全於天乎? 聖人藏於天, 故莫之能傷也. 復仇者, 不折鏌干; 雖有忮心者, 不怨飄瓦, 是以天下平均. 故無攻戰之亂, 無殺戮之刑者, 由此道也. 不開人之天, 而開天之天..
1. 達生之情者, 不務生之所無以爲; 達命之情者, 不務知之所無奈何. 養形必先之以物, 物有余而形不養者有之矣. 有生必先無離形, 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 生之來不能卻, 其去不能止. 悲夫! 世之人以爲養形足以存生, 而養形果不足以存生, 則世奚足爲哉! 雖不足爲而不可不爲者, 其爲不免矣! 夫欲免爲形者, 莫如棄世. 棄世則無累, 無累則正平, 正平則與彼更生, 更生則幾矣! 事奚足遺棄而生奚足遺? 棄事則形不勞, 遺生則精不虧. 夫形全精復, 與天爲一. 天地者, 萬物之父母也. 合則成體, 散則成始. 形精不虧, 是謂能移. 精而又精, 反以相天.
8. 種有幾, 得水則爲繼, 得水土之際則爲䵷蠙之衣, 生於陵屯則爲陵舃, 陵舃得鬱棲則爲烏足, 烏足之根爲蠐螬, 其葉爲胡蝶. 胡蝶胥也化而爲蟲, 生於竈下, 其狀若脫, 其名爲鴝掇. 鴝掇千日爲鳥, 其名爲干余骨. 干余骨之沫爲斯彌, 斯彌爲食醯. 頤輅生乎食醯, 黃軦生乎九猷, 瞀芮生乎腐蠸, 羊奚比乎不箰, 久竹生靑寧, 靑寧生程, 程生馬, 馬生人, 人又反入於機. 萬物皆出於機, 皆入於機.”
7. 列子行, 食於道, 從見百歲髑髏, 攓蓬而指之曰: “唯予與汝知而未嘗死·未嘗生也. 若果養乎? 予果歡乎?”
6. 제나라로 가는 안연을 공자가 걱정한 까닭 顔淵東之齊, 孔子有憂色. 子貢下席而問曰: “小子敢問. 回東之齊, 夫子有憂色, 何耶?” 孔子曰: “善哉汝問! 昔者管子有言, 丘甚善之, 曰: ‘褚小者不可以懷大, 綆短者不可以汲深.’ 夫若是者, 以爲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適也, 夫不可損益. 吾恐回與齊侯言堯ㆍ舜ㆍ黃帝之道, 而重以燧人ㆍ神農之言, 彼將內求於己而不得, 不得則惑, 人惑則死. 且女獨不聞耶? 昔者海鳥止於魯郊, 魯侯御而觴之於廟, 奏九韶以爲樂, 具太牢以爲膳. 鳥乃眩視憂悲, 不敢食一臠, 不敢飮一杯, 三日而死. 此以己養養鳥也, 非以鳥養養鳥也. 夫以鳥養養鳥者, 宜棲之深林, 游之壇陸, 浮之江湖, 食之鰌鰷, 隨行列而止, 逶迤而處. 彼唯人言之惡聞, 奚以夫譊譊爲乎! 咸池九韶之樂, 張之洞庭之野, 鳥聞之而飛, 獸聞之而走, 魚聞之而下入, 人..
5. 莊子之楚, 見空髑髏, 髐然有形. 撽以馬捶, 因而問之, 曰: “夫子貪生失理而爲此乎? 將子有亡國之事·斧鋮之誅而爲此乎? 將子有不善之行, 愧遺父母妻子之丑而爲此乎? 將子有凍餒之患而爲此乎? 將子之春秋故及此乎?” 於是語卒, 援髑髏, 枕而臥. 夜半, 髑髏見夢曰: “子之談者似辯士, 諸子所言, 皆生人之累也, 死則無此矣. 子欲聞死之說乎?” 莊子曰: “然.” 髑髏曰: “死, 無君於上, 無臣於下, 亦無四時之事, 從然以天地爲春秋, 雖南面王樂, 不能過也.” 莊子不信, 曰: “吾使司命復生子形, 爲子骨肉肌膚, 反子父母·妻子·閭里·知識, 子欲之乎?” 髑髏深顰蹙額曰: “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復爲人間之勞乎!”
4 支離叔與滑介叔觀於冥伯之丘, 昆侖之虛, 黃帝之所休. 俄而柳生其左肘, 其意蹶蹶然惡之. 支離叔曰: “子惡之乎?” 滑介叔曰: “亡, 予何惡! 生者, 假借也. 假之而生生者, 塵垢也. 死生爲晝夜. 且吾與子觀化而化及我, 我又何惡焉!”
3. 아내의 죽음을 대하는 장자의 자세 莊子妻死, 惠子吊之, 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 “與人居, 長子·老·身死, 不哭亦足矣, 又鼓盆而歌, 不亦甚乎!” 莊子曰: “不然. 是其始死也, 我獨何能無槪! 然察其始而本無生; 非徒無生也, 而本無形; 非徒無形也, 而本無氣. 雜乎芒芴之間, 變而有氣, 氣變而有形, 形變而有生. 今又變而之死. 是相與爲春秋冬夏四時行也. 人且偃然寢於巨室, 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 自以爲不通乎命, 故止也.”
1 天下有至樂無有哉? 有可以活身者無有哉? 今奚爲奚據? 奚避奚處? 奚就奚去? 奚樂奚惡? 夫天下之所尊者, 富貴壽善也; 所樂者, 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 所下者, 貧賤夭惡也; 所苦者, 身不得安逸, 口不得厚味, 形不得美服, 目不得好色, 耳不得音聲. 若不得者, 則大憂以懼, 其爲形也亦愚哉! 夫富者, 苦身疾作, 多積財而不得盡用, 其爲形也亦外矣! 夫貴者, 夜以繼日, 思慮善否, 其爲形也亦疏矣! 人之生也, 與憂俱生. 壽者惛惛, 久憂不死, 何之苦也! 其爲形也亦遠矣! 烈士爲天下見善矣, 未足以活身. 吾未知善之誠善耶? 誠不善耶? 若以爲善矣, 不足活身; 以爲不善矣, 足以活人. 故曰: “忠諫不聽, 蹲循勿爭.” 故夫子胥爭之, 以殘其形; 不爭, 名亦不成. 誠有善無有哉?
16.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 “鯈魚出游從容, 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 “子非魚, 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 “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 “我非子, 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魚也, 子之不知魚之樂, 全矣!” 莊子曰: “請循其本. 子曰 ‘汝安知魚樂’ 云者, 旣已知吾知之而問我. 我知之濠上也.”
15 惠子相梁, 莊子往見之. 或謂惠子曰: “莊子來, 欲代子相.” 於是惠子恐, 搜於國中三日三夜. 莊子往見之, 曰: “南方有鳥, 其名爲鵷鶵, 子知之乎? 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 非梧桐不止, 非練實不食, 非醴泉不飮. 於是鴟得腐鼠, 鵷鶵過之, 仰而視之曰: ‘嚇!’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耶?”
孔子游於匡, 宋人圍之數匝, 而弦歌不輟. 子路入見, 曰 : “何夫子之娛也?” 孔子曰 : “來, 吾語女. 我諱窮久矣, 而不免, 命也 ; 求通久矣, 而不得, 時也. 當堯·舜而天下無窮人, 非知得也 ; 當桀·紂而天下無通人, 非知失也 : 時勢適然. 夫水行不避蛟龍者, 漁父之勇也 ; 陸行不避兕虎者, 獵夫之勇也 ; 白刃交於前, 視死若生者, 烈士之勇也 ; 知窮之有命, 知通之有時, 臨大難而不懼者, 聖人之勇也. 由, 處矣! 吾命有所制矣!” 無幾何, 將甲者進, 辭曰 : “以爲陽虎也, 故圍之 ; 今非也, 請辭而退.”
蘷憐蚿, 蚿憐蛇, 蛇憐風, 風憐目, 目憐心. 蘷謂蚿曰 : “吾以一足趻踔而不行, 予無如矣. 今子之使萬足, 獨奈何?” 蚿曰 : “不然. 子不見夫唾者乎? 噴則大者如珠, 小者如霧, 雜而下者不可勝數也. 今予動吾天機, 而不知其所以然.” 蚿謂蛇曰 : “吾以衆足行, 而不及子之無足, 何也?” 蛇曰 : “夫天機之所動, 何可易耶? 吾安用足哉!” 蛇謂風曰 : “予動吾脊脅而行, 則有似也. 今子蓬蓬然起於北海, 蓬蓬然入於南海, 而似無有, 何也?” 風曰 : “然, 予蓬蓬然起於北海而入於南海也, 然而指我則勝我, 鰌我亦勝我. 雖然, 夫折大木, 蜚大屋者, 唯我能也.” 故以衆小不勝爲大勝也. 爲大勝者, 唯聖人能之.
3. 由是觀之, 世喪道矣, 道喪世矣, 世與道交相喪也. 道之人何由興乎世, 世亦何由興乎道哉! 道無以興乎世, 世無以興乎道, 雖聖人不在山林之中, 其德隱矣. 隱故不自隱. 古之所謂隱士者, 非伏其身而弗見也, 非閉其言而不出也, 非藏其知而不發也, 時命大謬也. 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 則反一無迹; 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 則深根寧極而待: 此存身之道也.
2 古之人, 在混芒之中, 與一世而得淡漠焉. 當是時也, 陰陽和靜, 鬼神不擾, 四時得節, 萬物不傷, 群生不夭, 人雖有知, 無所用之, 此之謂至一. 當是時也, 莫之爲而常自然. 逮德下衰, 及燧人·伏羲始爲天下, 是故順而不一. 德又下衰, 及神農·黃帝始爲天下, 是故安而不順. 德又下衰, 及唐·虞始爲天下, 興治化之流, 梟淳散朴, 離道以善, 險德以行, 然後去性而從於心. 心與心識知, 而不足以定天下, 然後附之以文, 益之以博. 文滅質, 博溺心, 然後民始惑亂, 無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
1 繕性於俗學, 以求復其初; 滑欲於俗思, 以求致其明: 謂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 以恬養知. 生而無以知爲也, 謂之以知養恬. 知與恬交相養, 而和理出其性. 夫德, 和也; 道, 理也. 德無不容, 仁也; 道無不理, 義也; 義明而物親, 忠也; 中純實而反乎情, 樂也; 信行容體而順乎文, 禮也. 禮樂遍行, 則天下亂矣. 彼正而蒙己德, 德則不冒. 冒則物必失其性也.
3. 故曰: 悲樂者, 德之邪也; 喜怒者, 道之過也; 好惡者, 德之失也. 故心不憂樂, 德之至也; 一而不變, 靜之至也; 無所於迕, 虛之至也; 不與物交, 淡之至也; 無所於逆, 粹之至也. 故曰: 形勞而不休則弊, 精用而不已則勞, 勞則竭. 水之性, 不雜則淸, 莫動則平; 鬱閉而不流, 亦不能淸; 天德之象也. 故曰: 純粹而不雜, 靜一而不變, 淡而無爲, 動而以天行, 此養神之道也.
2 故曰: 聖人之生也天行, 其死也物化. 靜而與陰同德, 動而與陽同波. 不爲福先, 不爲禍始. 感而後應, 迫而後動, 不得已而後起. 去知與故, 遁天之理. 故無天災, 無物累, 無人非, 無鬼責. 其生若浮, 其死若休. 不思慮, 不豫謀. 光矣而不耀, 信矣而不期. 其寢不夢, 其覺無憂. 其神純粹, 其魂不罷. 虛無恬淡, 乃合天德.
1 刻意尙行, 離世異俗, 高論怨誹, 爲亢而已矣. 此山谷之士, 非世之人, 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 語仁義忠信, 恭儉推讓, 爲修而已矣. 此平世之士, 敎誨之人, 游居學者之所好也. 語大功, 立大名, 禮君臣, 正上下, 爲治而已矣. 此朝廷之士, 尊主强國之人, 致功幷兼者之所好也. 就藪澤, 處閑曠, 釣魚閑處, 無爲而已矣. 此江海之士, 避世之人, 閑暇者之所好也. 吹呴呼吸, 吐故納新, 熊經鳥申, 爲壽而已矣. 此道引之士, 養形之人, 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若夫不刻意而高, 無仁義而修, 無功名而治, 無江海而閑, 不道引而壽, 無不忘也, 無不有也. 淡然無極而衆美從之. 此天地之道, 聖人之德也. 故曰: 夫恬淡寂漠, 虛無無爲, 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 故曰: 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 平易則恬淡矣. 平易恬淡, 則憂患不能入, 邪氣不能襲, 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8. 孔子謂老聃曰: “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自以爲久矣, 孰知其故矣, 以奸者七十二君, 論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 一君無所鉤用. 甚矣! 夫人之難說也? 道之難明耶?” 老子曰: “幸矣, 子之不遇治世之君! 夫六經, 先王之陳迹也, 豈其所以迹哉! 今子之所言, 猶迹也. 夫迹, 履之所出, 而迹豈履哉! 夫白鶂之相視, 眸子不運而風化; 蟲, 雄鳴於上風, 雌應於下風而風化. 類自爲雌雄, 故風化. 性不可易, 命不可變, 時不可止, 道不可壅. 苟得於道, 無自而不可; 失焉者, 無自而可.” 孔子不出三月, 復見, 曰: “丘得之矣. 烏鵲孺, 魚傅沫, 細要者化, 有弟而兄啼. 久矣, 夫丘不與化爲人! 不與化爲人, 安能化人.” 老子曰: “可, 丘得之矣!”
6 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 老聃曰: “夫播糠眯目, 則天地四方易位矣; 蚊虻噆膚, 則通昔不寐矣. 夫仁義憯然, 乃憤吾心, 亂莫大焉. 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朴, 吾子亦放風而動, 總德而立矣! 又奚傑傑然若負建鼓而求亡子者邪! 夫鵠不日浴而白, 烏不日黔而黑. 黑白之朴, 不足以爲辯; 名譽之觀, 不足以爲廣. 泉涸, 魚相與處於陸, 相呴以濕, 相濡以沫, 不若相忘於江湖.”
5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 乃南之沛見老聃. 老聃曰: “子來乎? 吾聞子, 北方之賢者也! 子亦得道乎?” 孔子曰: “未得也.” 老子曰: “子惡乎求之哉?” 曰: “吾求之於度數, 五年而未得也.” 老子曰: “子又惡乎求之哉?” 曰: “吾求之於陰陽, 十有二年而未得也.” 老子曰: “然, 使道而可獻, 則人莫不獻之於其君; 使道而可進, 則人莫不進之於其親; 使道而可以告人, 則人莫不告其兄弟; 使道而可以與人, 則人莫不與其子孫. 然而不可者, 無他也, 中無主而不止, 外無正而不行. 由中出者, 不受於外, 聖人不出; 由外入者, 無主於中, 聖人不隱. 名, 公器也, 不可多取. 仁義, 先王之蘧廬也, 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 覯而多責. 古之至人, 假道於仁, 託宿於義, 以游逍遙之虛, 食於苟簡之田, 立於不貸之圃. 逍遙, 無爲也; 苟簡, 易養也; 不貸,..
3 北門成問於黃帝曰: “帝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 吾始聞之懼, 復聞之怠, 卒聞之而惑, 蕩蕩黙黙, 乃不自得.” 帝曰: “汝殆其然哉! 吾奏之以人, 徵之以天, 行之以禮義, 建之以大淸. 夫至樂者, 先應之以人事, 順之以天理, 行之以五德, 應之以自然. 然後調理四時, 太和萬物. 四時迭起, 萬物循生. 一盛一衰, 文武倫經. 一淸一濁, 陰陽調和, 流光其聲. 蟄蟲始作, 吾驚之以雷霆. 其卒無尾, 其始無首. 一死一生, 一僨一起, 所常無窮, 而一不可待. 汝故懼也. 吾又奏之以陰陽之和, 燭之以日月之明. 其聲能短能長, 能柔能剛, 變化齊一, 不主故常. 在谷滿谷, 在坑滿阬. 塗卻守神, 以物爲量. 其聲揮綽, 其名高明. 是故鬼神守其幽, 日月星辰行其紀. 吾止之於有窮, 流之於無止. 子欲慮之而不能知也, 望之而不能見也, 逐之而不能及也. 儻然立於四虛之道..
2 商大宰蕩問仁於莊子. 莊子曰: “虎狼, 仁也.” 曰: “何謂也?” 莊子曰: “父子相親, 何爲不仁!” 曰: “請問至仁.” 莊子曰: “至仁無親.” 大宰曰: “蕩聞之, 無親則不愛, 不愛則不孝. 謂至仁不孝, 可乎?” 莊子曰: “不然, 夫至仁尙矣, 孝固不足以言之. 此非過孝之言也, 不及孝之言也. 夫南行者至於郢, 北面而不見冥山, 是何也? 則去之遠也. 故曰: 以敬孝易, 以愛孝難; 以愛孝易, 而忘親難; 忘親易, 使親忘我難; 使親忘我易, 兼忘天下難; 兼忘天下易, 使天下兼忘我難. 夫德遺堯·舜而不爲也, 利澤施於萬世, 天下莫知也, 豈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 夫孝悌仁義, 忠信貞廉, 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 不足多也. 故曰: 至貴, 國爵幷焉; 至富, 國財幷焉; 至願, 名譽幷焉. 是以道不渝.”
1. “天其運乎? 地其處乎? 日月其爭於所乎? 孰主張是? 孰維綱是? 孰居無事推而行是? 意者其有機緘而不得已乎? 意者其運轉而不能自止耶? 云者爲雨乎? 雨者爲云乎? 孰隆施是? 孰居無事淫樂而勸是? 風起北方, 一西一東, 有上仿徨. 孰噓吸是? 孰居無事而披拂是? 敢問何故?” 巫咸祒曰: “來, 吾語女. 天有六極五常, 帝王順之則治, 逆之則凶. 九洛之事, 治成德備, 臨照下土, 天下戴之, 此謂上皇.”
13. 수레바퀴 깎던 노인윤편(輪扁) 齊桓公讀書於堂上, 輪扁斲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 問桓公曰: “敢問公之所讀者, 何言邪?” 公曰: “聖人之言也.” 曰: “聖人在乎?” 公曰: “已死矣.” 曰: “君之所讀者, 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 “寡人讀書, 輪人安得議乎? 有說則可, 無說則死.”輪扁曰: “臣也, 以臣之事觀之, 斲輪徐則甘而不固, 疾則苦而不入. 不徐不疾, 得之於手, 而應於心, 口不能言. 有數存焉於其間, 臣不能以喩臣之子, 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 是以行七十而老斲輪. 古之人, 與其不可傳也, 死矣. 然則, 君之所讀者, 古人之糟魄已夫. 해석齊桓公讀書於堂上, 제환공이 당 위에서 책을 읽었고 輪扁斲輪於堂下.수레바퀴 장인은 당 아래에서 수레바퀴를 깎고 있었다. 釋椎鑿而上, 問桓公曰: 망치와 끌을 놓고서 올려다보며 환공에게 여..
12. 世之所貴道者, 書也. 書不過語, 語有貴也. 語之所貴者, 意也, 意有所隨. 意之所隨者, 不可以言傳也, 而世因貴言傳書. 世雖貴之, 我猶不足貴也, 爲其貴非其貴也. 故視而可見者, 形與色也; 聽而可聞者, 名與聲也. 悲夫! 世人以形色名聲爲足以得彼之情. 夫形色名聲, 果不足以得彼之情, 則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而世豈識之哉!
11. 老子曰: “夫道, 於大不終, 於小不遺, 故萬物備. 廣廣乎其無不容也, 淵淵乎其不可測也. 形德仁義, 神之末也, 非至人孰能定之! 夫至人有世, 不亦大乎, 而不足以爲之累; 天下奮柄而不與之偕; 審乎無假而不與利遷; 極物之眞, 能守其本. 故外天地, 遺萬物, 而神未嘗有所困也. 通乎道, 合乎德, 退仁義, 賓禮樂, 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10. 士成綺見老子而問曰: “吾聞夫子聖人也. 吾固不辭遠道而來願見, 百舍重趼而不敢息. 今吾觀子非聖人也, 鼠壤有余蔬而棄妹, 不仁也! 生熟不盡於前, 而積斂無崖.” 老子漠然不應. 士成綺明日復見, 曰: “昔者吾有剌於子, 今吾心正卻矣, 何故也?” 老子曰: “夫巧知神聖之人, 吾自以爲脫焉. 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 呼我馬也而謂之馬. 苟有其實, 人與之名而弗受, 再受其殃. 吾服也恆服, 吾非以服有服.” 士成綺雁行避影, 履行遂進, 而問修身若何. 老子曰: “而容崖然, 而目衝然, 而顙頯然, 而口闞然, 而狀義然. 似系馬而止也, 動而持, 發也機, 察而審, 知巧而睹於泰, 凡以爲不信. 邊竟有人焉, 其名爲竊.”
9. 孔子西藏書於周室, 子路謀曰: “由聞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 免而歸居, 夫子欲藏書, 則試往因焉.” 孔子曰: “善.” 往見老聃, 而老聃不許, 於是繙十二經以說. 老聃中其說, 曰: “大謾, 願聞其要.” 孔子曰: “要在仁義.” 老聃曰: “請問: 仁義, 人之性耶?” 孔子曰: “然, 君子不仁則不成, 不義則不生. 仁義, 眞人之性也, 又將奚爲矣?” 老聃曰: “請問: 何謂仁義?” 孔子曰: “中心物愷, 兼愛無私, 此仁義之情也.” 老聃曰: “意, 幾乎後言! 夫兼愛, 不亦迂夫! 無私焉, 乃私也. 夫子若欲使天下無失其牧乎? 則天地固有常矣, 日月固有明矣, 星辰固有列矣, 禽獸固有群矣, 樹木固有立矣. 夫子亦放德而行, 遁遁而趨, 已至矣! 又何偈偈乎揭仁義, 若擊鼓而求亡子焉! 意, 夫子亂人之性也.”
8. 昔者舜問於堯曰: “天王之用心何如?” 堯曰: “吾不敖無告, 不廢窮民, 苦死者, 嘉孺子而哀婦人, 此吾所以用心已.” 舜曰: “美則美矣, 而未大也.” 堯曰: “然則何如?” 舜曰: “天德而出寧, 日月照而四時行, 若晝夜之有經, 云行而雨施矣!” 堯曰: “膠膠擾擾乎! 子, 天之合也; 我, 人之合也.” 夫天地者, 古之所大也, 而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 故古之王天下者, 奚爲哉? 天地而已矣!
4. 夫帝王之德, 以天地爲宗, 以道德爲主, 以無爲爲常. 無爲也, 則用天下而有余; 有爲也, 則爲天下用而不足. 故古之人貴夫無爲也. 上無爲也, 下亦無爲也, 是下與上同德. 下與上同德則不臣. 下有爲也, 上亦有爲也, 是上與下同道. 上與下同道則不主. 上必無爲而用下, 下必有爲爲天下用. 此不易之道也.
3. 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 此之謂大本大宗, 與天和者也. 所以均調天下, 與人和者也. 與人和者, 謂之人樂; 與天和者, 謂之天樂. 莊子曰: “吾師乎, 吾師乎! 虀萬物而不爲戾; 澤及萬世而不爲仁; 長於上古而不爲壽; 覆載天地·刻雕衆形而不爲巧.” 此之謂天樂. 故曰: 知天樂者, 其生也天行, 其死也物化. 靜而與陰同德, 動而與陽同波. 故知天樂者, 無天怨, 無人非, 無物累, 無鬼責. 故曰: 其動也天, 其靜也地, 一心定而王天下; 其鬼不祟, 其魂不疲, 一心定而萬物服. 言以虛靜推於天地, 通於萬物, 此之謂天樂. 天樂者, 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1 天道運而無所積, 故萬物成; 帝道運而無所積, 故天下歸; 聖道運而無所積, 故海內服. 明於天, 通於聖, 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 其自爲也, 昧然無不靜者矣! 聖人之靜也, 非曰靜也善, 故靜也. 萬物無足以鐃心者, 故靜也. 水靜則明燭須眉, 平中准, 大匠取法焉. 水靜猶明, 而况精神! 聖人之心靜乎! 天地之鑒也, 萬物之鏡也.
15 百年之木, 破爲犠尊, 靑黃而文之, 其斷在溝中. 比犠尊於溝中之斷, 則美惡有間矣, 其於失性一也. 跖與曾·史, 行義有間矣, 然其失性均也. 且夫失性有五: 一曰五色亂目, 使目不明; 二曰五聲亂耳, 使耳不聰; 三曰五臭熏鼻, 困惾中顙; 四曰五味濁口, 使口厲爽; 五曰趣舍滑心, 使性飛揚. 此五者, 皆生之害也. 而楊·墨乃始離跂自以爲得, 非吾所謂得也. 夫得者困, 可以爲得乎? 則鳩鴞之在於籠也, 亦可以爲得矣. 且夫趣舍聲色以柴其內, 皮弁鷸冠縉笏紳修以約其外. 內支盈於柴柵, 外重纆繳晥晥然在纆繳之中, 而自以爲得, 則是罪人交臂曆指而虎豹在於囊檻, 亦可以爲得矣!
14 孝子不諛其親, 忠臣不諂其君, 臣·子之盛也. 親之所言而然, 所行而善, 則世俗謂之不肖子; 君之所言而然, 所行而善, 則世俗謂之不肖臣. 而未知此其必然耶? 世俗之所謂然而然之, 所謂善而善之, 則不謂之道諛之人也! 然則俗故嚴於親而尊於君耶? 謂己道人, 則勃然作色; 謂己諛人, 則怫然作色. 而終身道人也, 終身諛人也, 合譬飾辭聚衆也, 是終始本末不相坐. 垂衣裳, 設釆色, 動容貌, 以媚一世, 而不自謂道諛; 與夫人之爲徒, 通是非, 而不自謂衆人也, 愚之至也. 知其愚者, 非大愚也; 知其惑者, 非不惑也. 大惑者, 終身不解; 大愚者, 終身不靈. 三人行而一人惑, 所適者, 猶可致也, 惑者少也; 二人惑則勞而不至, 惑者勝也. 而今也以天下惑, 予雖有祈向, 不可得也. 不亦悲乎! 大聲不入於里耳, 折楊·皇荂, 則嗑然而笑. 是故高言不止於衆人之心; ..
13 門無鬼與赤張滿稽觀於武王之師, 赤張滿稽曰: “不及有虞氏乎! 故離此患也.” 門無鬼曰: “天下均治而有虞氏治之耶? 其亂而後治之與?” 赤張滿稽曰: “天下均治之爲願, 而何計以有虞氏爲! 有虞氏之藥瘍也, 禿而施髢, 病而求醫. 孝子操藥以修慈父, 其色燋然, 聖人羞之. 至德之世, 不尙賢, 不使能, 上如標枝, 民如野鹿. 端正而不知以爲義, 相愛而不知以爲仁, 實而不知以爲忠, 當而不知以爲信, 蠢動而相使不以爲賜. 是故行而無迹, 事而無傳.
12 諄芒將東之大壑, 適遇苑風於東海之濱. 苑風曰: “子將奚之?” 曰: “將之大壑.” 曰: “奚爲焉?” 曰: “夫大壑之爲物也, 注焉而不滿, 酌焉而不竭. 吾將游焉!” 苑風曰: “夫子無意於橫目之民乎? 願聞聖治.” 諄芒曰: “聖治乎? 官施而不失其宜, 拔擧而不失其能, 畢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爲, 行言自爲而天下化. 手撓顧指, 四方之民莫不俱至, 此之謂聖治.” “願聞德人.” 曰: “德人者, 居無思, 行無慮, 不藏是非美惡. 四海之內共利之之謂悅, 共給之之謂安. 怊乎若嬰兒之失其母也, 儻乎若行而失其道也. 財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來, 飮食取足而不知其所從, 此謂德人之容.” “願聞神人.” 曰: “上神乘光, 與形滅亡, 是謂照曠. 致命盡情, 天地樂而萬事銷亡, 萬物復情, 此之謂混溟.”
11 子貢南游於楚, 反於晉, 過漢陰, 見一丈人方將爲圃畦, 鑿隧而入井, 抱甕而出灌, 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 子貢曰: “有械於此, 一日浸百畦, 用力甚寡而見功多, 夫子不欲乎?” 爲圃者仰而視之曰: “奈何?” 曰: “鑿木爲機, 後重前輕, 挈水若抽, 數如泆湯, 其名爲槹.” 爲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 “吾聞之吾師, 有機械者必有機事, 有機事者必有機心. 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 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 神生不定者, 道之所不載也. 吾非不知, 羞而不爲也.” 子貢瞞然慚, 俯而不對. 有間, 爲圃者曰: “子奚爲者耶? 曰: “孔丘之徒也.” 爲圃者曰: “子非夫博學以擬聖, 於於以蓋衆, 獨弦哀歌以賣名聲於天下者乎? 汝方將忘汝神氣, 墮汝形骸, 而庶幾乎! 而身之不能治, 而何暇治天下乎! 子往矣, 無乏吾事.” 子貢卑陬失色, 頊頊然不自得, 行三十里而後愈. 其..
10 蔣閭葂見季徹曰: “魯君謂葂也曰: ‘請受敎.’ 辭不獲命. 旣已告矣, 未知中否. 請嘗薦之. 吾謂魯君曰: ‘必服恭儉, 拔出公忠之屬而無阿私, 民孰敢不輯!’” 季徹局局然笑曰: “若夫子之言, 於帝王之德, 猶螳螂之怒臂以當車軼, 則必不勝任矣! 且若是, 則其自爲處危, 其觀台多物, 將往投迹者衆.” 蔣閭葂覤覤然驚曰: “葂也汒若於夫子之所言矣! 雖然, 願先生之言其風也.” 季徹曰: “大聖之治天下也, 搖蕩民心, 使之成敎易俗, 擧滅其賊心而皆進其獨志. 若性之自爲, 而民不知其所由然. 若然者, 豈兄堯·舜之敎民溟涬然弟之哉? 欲同乎德而心居矣!”
9 夫子問於老聃曰: “有人治道若相放, 可不可, 然不然. 辯者有言曰: ‘離堅白, 若縣寓.’ 若是則可謂聖人乎?” 老聃曰: “是胥易技系, 勞形怵心者也. 執留之狗成思, 猿狙之便自山林來. 丘, 予告若, 而所不能聞與而所不能言: 凡有首有趾·無心無耳者衆; 有形者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無. 其動止也, 其死生也, 其廢起也, 此又非其所以也. 有治在人. 忘乎物, 忘乎天, 其名爲忘己. 忘己之人, 是之謂入於天.”
8 泰初有無, 無有無名. 一之所起, 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謂之德; 未形者有分, 且然無間謂之命; 留動而生物, 物成生理謂之形; 形體保神, 各有儀則謂之性; 性修反德, 德至同於初. 同乃虛, 虛乃大. 合喙鳴. 喙鳴合, 與天地爲合. 其合緡緡, 若愚若昏, 是謂玄德, 同乎大順.
7 堯治天下, 伯成子高立爲諸侯. 堯授舜, 舜授禹, 伯成子高辭爲諸侯而耕. 禹往見之, 則耕在野. 禹趨就下風, 立而問焉, 曰: “昔堯治天下, 吾子立爲諸侯. 堯授舜, 舜授予, 而吾子辭爲諸侯而耕. 敢問其故何也?” 子高曰: “昔者堯治天下, 不賞而民勸, 不罰而民畏. 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 德自此衰, 刑自此立, 後世之亂自此始矣! 夫子闔行耶? 無落吾事!” 把把乎耕而不顧.
6 堯觀乎華, 華封人曰: “嘻, 聖人! 請祝聖人, 使聖人壽.” 堯曰: “辭.” “使聖人富.” 堯曰: “辭.” “使聖人多男子.” 堯曰: “辭.” 封人曰: “壽, 富, 多男子, 人之所欲也. 女獨不欲, 何耶?” 堯曰: “多男子則多懼, 富則多事, 壽則多辱. 是三者, 非所以養德也, 故辭.” 封人曰: “始也我以女爲聖人邪, 今然君子也. 天生萬民, 必授之職. 多男子而授之職, 則何懼之有? 富而使人分之, 則何事之有? 夫聖人, 鶉居而彀食, 鳥行而無彰. 天下有道, 則與物皆昌; 天下無道, 則修德就閑. 千歲厭世, 去而上仙, 乘彼白雲, 至於帝鄕. 三患莫至, 身常無殃, 則何辱之有?” 封人去之, 堯隨之曰: “請問.” 封人曰: “退已!”
4 黃帝游乎赤水之北, 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 還歸, 遺其玄珠. 使知索之而不得, 使離朱索之而不得, 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 乃使象罔, 象罔得之. 黃帝曰: “異哉, 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3 夫子曰: “夫道, 淵乎其居也, 漻乎其淸也. 金石不得無以鳴. 故金石有聲, 不考不鳴. 萬物孰能定之! 夫王德之人, 素逝而恥通於事, 立之本原而知通於神, 故其德廣. 其心之出, 有物釆之. 故形非道不生, 生非德不明. 存形窮生, 立德明道, 非王德者邪! 蕩蕩乎! 忽然出, 勃然動, 而萬物從之乎! 此謂王德之人. 視乎冥冥, 聽乎無聲. 冥冥之中, 獨見曉焉; 無聲之中, 獨聞和焉. 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 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故其與萬物接也, 至無而供其求, 時騁而要其宿, 大小·長短·修遠.”
2 夫子曰: “夫道, 覆載萬物者也, 洋洋乎大哉! 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 無爲爲之之謂天, 無爲言之之謂德, 愛人利物之謂仁, 不同同之之謂大, 行不崖異之謂寬, 有萬不同之謂富. 故執德之謂紀, 德成之謂立, 循於道之謂備, 不以物挫志之謂完. 君子明於此十者, 則韜乎其事心之大也, 沛乎其爲萬物逝也. 若然者, 藏金於山, 藏珠於淵; 不利貨財, 不近貴富; 不樂壽, 不哀夭; 不榮通, 不丑窮. 不拘一世之利以爲己私分, 不以王天下爲己處顯. 顯則明. 萬物一府, 死生同狀.”
1 天地雖大, 其化均也; 萬物雖多, 其治一也; 人卒雖衆, 其主君也. 君原於德而成於天. 故曰: 玄古之君天下, 無爲也, 天德而已矣. 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 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 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 以道泛觀而萬物之應備. 故通於天地者, 德也; 行於萬物者, 道也; 上治人者, 事也; 能有所藝者, 技也. 技兼於事, 事兼於義, 義兼於德, 德兼於道, 道兼於天. 故曰: 古之畜天下者, 無欲而天下足, 無爲而萬物化, 淵靜而百姓定. 『記』曰: “通於一而萬事畢, 無心得而鬼神服.”
9. 賤而不可不任者, 物也; 卑而不可不因者, 民也; 匿而不可不爲者, 事也; 麤而不可不陳者, 法也; 遠而不可不居者, 義也; 親而不可不廣者, 仁也; 節而不可不積者, 禮也; 中而不可不高者, 德也; 一而不可不易者, 道也; 神而不可不爲者, 天也. 故聖人觀於天而不助, 成於德而不累, 出於道而不謀, 會於仁而不恃, 薄於義而不積, 應於禮而不諱, 接於事而不辭, 齊於法而不亂, 恃於民而不輕, 因於物而不去. 物者莫足爲也, 而不可不爲. 不明於天者, 不純於德; 不通於道者, 無自而可; 不明於道者, 悲夫! 何謂道? 有天道, 有人道. 無爲而尊者, 天道也; 有爲而累者, 人道也. 主者, 天道也; 臣者, 人道也. 天道之與人道也, 相去遠矣, 不可不察也.
7. 世俗之人, 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於己也. 同於己而欲之, 異於己而不欲者, 以出乎衆爲心也. 夫以出乎衆爲心者, 曷常出乎衆哉? 因衆以寧所聞, 不如衆技衆矣. 而欲爲人之國者, 此攬乎三王之利而不見其患者也. 此以人之國僥幸也. 幾何僥幸而不喪人之國乎? 其存人之國也, 無萬分之一; 而喪人之國也, 一不成而萬有余喪矣! 悲夫, 有土者之不知也! 夫有土者, 有大物也. 有大物者, 不可以物. 物而不物, 故能物物. 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 豈獨治天下百姓而已哉! 出入六合, 游乎九州, 獨往獨來, 是謂獨有. 獨有之人, 是之謂至貴.
6. 雲將東游, 過扶搖之枝而適遭鴻蒙. 鴻蒙方將拊脾雀躍而游. 雲將見之, 倘然止, 贄然立, 曰: “叟何人耶? 叟何爲此?” 鴻蒙拊脾雀躍不輟, 對雲將曰: “游!” 雲將曰: “朕願有問也.” 鴻蒙仰而視雲將曰: “籲!” 雲將曰: “天氣不和, 地氣鬱結, 六氣不調, 四時不節. 今我願合六氣之精以育群生, 爲之奈何?” 鴻蒙拊脾雀躍掉頭曰: “吾弗知! 吾弗知!” 雲將不得問. 又三年, 東游, 過有宋之野, 而適遭鴻蒙. 雲將大喜, 行趨而進曰: “天忘朕耶? 天忘朕耶?” 再拜稽首, 願聞於鴻蒙. 鴻蒙曰: “浮游不知所求, 猖狂不知所往, 游者鞅掌, 以觀無妄. 朕又何知!” 雲將曰: “朕也自以爲猖狂, 而民隨予所往; 朕也不得已於民, 今則民之放也! 願聞一言.” 鴻蒙曰: “亂天之經, 逆物之情, 玄天弗成, 解獸之群而鳥皆夜鳴, 災及草木, 禍及止蟲. 意! ..
5. 黃帝立爲天子十九年, 令行天下, 聞廣成子在於空同之上, 故往見之, 曰: “我聞吾子達於至道, 敢問至道之精. 吾欲取天地之精, 以佐五谷, 以養民人. 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 爲之奈何?” 廣成子曰: “而所欲問者, 物之質也; 而所欲官者, 物之殘也. 自而治天下, 云氣不待族而雨, 草木不待黃而落, 日月之光益以荒矣, 而佞人之心翦翦者, 又奚足以語至道!” 黃帝退, 捐天下, 築特室, 席白茅, 閑居三月, 復往邀之. 廣成子南首而臥, 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 再拜稽首而問曰: “聞吾子達於至道, 敢問: 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 廣成子蹶然而起, 曰: “善哉問乎! 來, 吾語女至道: 至道之精, 窈窈冥冥; 至道之極, 昏昏黙黙. 無視無聽, 抱神以靜, 形將自正. 必靜必淸, 無勞女形, 無搖女精, 乃可以長生. 目無所見, 耳無所聞, 心無所知, 女神將守形, 形乃..
3. 崔瞿問於老聃曰: “不治天下, 安藏人心?” 老聃曰: “女愼, 無攖人心. 人心排下而進上, 上下囚殺, 淖約柔乎剛强, 廉劌雕琢, 其熱焦火, 其寒凝冰, 其疾俯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 其居也, 淵而靜; 其動也, 縣而天. 僨驕而不可系者, 其唯人心乎!
1 聞在宥天下, 不聞治天下也. 在之也者, 恐天下之淫其性也; 宥之也者, 恐天下之遷其德也. 天下不淫其性, 不遷其德, 有治天下者哉? 昔堯之治天下也, 使天下欣欣焉人樂其性, 是不恬也; 桀之治天下也, 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 是不愉也. 夫不恬不愉. 非德也; 非德也而可長久者, 天下無之. 人大喜邪, 毗於陽; 大怒邪, 毗於陰. 陰陽幷毗, 四時不至, 寒暑之和不成, 其反傷人之形乎! 使人喜怒失位, 居處無常, 思慮不自得, 中道不成章. 於是乎天下始喬詰卓鷙, 而後有盜跖·曾·史之行. 故擧天下以賞其善者不足, 擧天下以罰其惡者不給. 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賞罰. 自三代以下者, 匈匈焉終以賞罰爲事, 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 而且說明邪, 是淫於色也; 說聰邪, 是淫於聲也; 說仁邪, 是亂於德也; 說義邪, 是悖於理也; 說禮邪, 是相於技也; 說樂邪, 是相於淫也; 說..
2. 故嘗試論之: 世俗之所謂知者, 有不爲大盜積者乎? 所謂聖者, 有不爲大盜守者乎? 何以知其然耶? 昔者齊國鄰邑相望, 雞狗之音相聞, 罔罟之所布, 耒耨之所刺, 方二千余里. 闔四竟之內, 所以立宗廟社稷, 治邑屋州閭鄕曲者, 曷嘗不法聖人哉? 然而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 所盜者豈獨其國耶? 幷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 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 而身處堯舜之安. 小國不敢非, 大國不敢誅, 十二世有齊國, 則是不乃竊齊國幷與其聖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1 將爲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爲守備, 則必攝緘縢, 固扃鐍, 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然而巨盜至, 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 唯恐緘縢扃鐍之不固也. 然則鄕之所謂知者, 不乃爲大盜積者也?
2. 故至德之世, 其行塡塡, 其視顚顚. 當是時也, 山無蹊隧, 澤無舟梁; 萬物群生, 連屬其鄕; 禽獸成群, 草木遂長. 是故禽獸可系羈而游, 鳥鵲之巢可攀援而闚. 夫至德之世, 同與禽獸居, 族與萬物並. 惡乎知君子小人哉! 同乎無知, 其德不離; 同乎無欲, 是謂素朴. 素朴而民性得矣. 及至聖人, 蹩躠爲仁, 踶跂爲義, 而天下始疑矣. 澶漫爲樂, 摘僻爲禮, 而天下始分矣. 故純朴不殘, 孰爲犠尊! 白玉不毁, 孰爲珪璋! 道德不廢, 安取仁義! 性情不離, 安用禮樂! 五色不亂, 孰爲文釆! 五聲不亂, 孰應六律! 夫殘朴以爲器, 工匠之罪也; 毁道德以爲仁義, 聖人之過也.
1 馬, 蹄可以踐霜雪, 毛可以御風寒. 齕草飮水, 翹足而陸, 此馬之眞性也. 雖有義台路寢, 無所用之. 及至伯樂, 曰: “我善治馬.” 燒之, 剔之, 刻之, 雒之. 連之以羈縶, 編之以皂棧, 馬之死者十二三矣! 飢之渴之, 馳之驟之, 整之齊之, 前有橛飾之患, 而後有鞭筴之威, 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 陶者曰: “我善治埴.” 圓者中規, 方者中矩. 匠人曰: “我善治木.” 曲者中鉤, 直者應繩. 夫埴木之性, 豈欲中規矩鉤繩哉! 然且世世稱之曰: “伯樂善治馬, 而陶匠善治埴木.” 此亦治天下者之過也.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 彼民有常性, 織而衣, 耕而食, 是謂同德. 一而不黨, 命曰天放.
6 無爲名屍, 無爲謀府, 無爲事任, 無爲知主. 體盡無窮, 而游無朕. 盡其所受乎天而無見得, 亦虛而已! 至人之用心若鏡, 不將不逆, 應而不藏, 故能勝物而不傷.
5 鄭有神巫曰季咸, 知人之死生·存亡·禍福·壽夭, 期以歲月旬日若神. 鄭人見之, 皆棄而走. 列子見之而心醉, 歸, 以告壺子, 曰: “始吾以夫子之道爲至矣, 則又有至焉者矣.” 壺子曰: “吾與汝旣其文, 未旣其實. 而固得道與? 衆雌而無雄, 而又奚卵焉! 而以道與世亢, 必信, 夫故使人得而相汝. 嘗試與來, 以予示之.” 明日, 列子與之見壺子. 出而謂列子曰: “嘻! 子之先生死矣! 弗活矣! 不以旬數矣! 吾見怪焉, 見濕灰焉.” 列子入, 泣涕沾襟以告壺子. 壺子曰: “鄕吾示之以地文, 萌乎不震不正, 是殆見吾杜德機也. 嘗又與來.” 明日, 又與之見壺子. 出而謂列子曰: “幸矣! 子之先生遇我也, 有瘳矣! 全然有生矣! 吾見其杜權矣!” 列子入, 以告壺子. 壺子曰: “鄕吾示之以天壤, 名實不入, 而機發於踵. 是殆見吾善者機也. 嘗又與來.” 明日, 又..
4 陽子居見老聃, 曰: “有人於此, 向疾强梁, 物徹疏明, 學道不倦, 如是者, 可比明王乎?” 老聃曰: “是於聖人也, 胥易技系, 勞形怵心者也. 且也虎豹之文來田, 猨狙之便執嫠之狗來藉. 如是者, 可比明王乎?” 陽子居蹴然曰: “敢問明王之治.” 老聃曰: “明王之治: 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 化貸萬物而民弗恃. 有莫擧名, 使物自喜. 立乎不測, 而游於無有者也.”
3 天根游於殷陽, 至蓼水之上, 適遭無名人而問焉, 曰: “請問爲天下.” 無名人曰: “去! 汝鄙人也, 何問之不豫也! 予方將與造物者爲人, 厭則又乘夫莽眇之鳥, 以出六極之外, 而游無何有之鄕, 以處壙垠之野. 汝又何帛以治天下感予之心爲?” 又復問, 無名人曰: “汝游心於淡, 合氣於漠, 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 而天下治矣.”
2 肩吾見狂接輿. 狂接輿曰: “日中始何以語女?” 肩吾曰: “告我: 君人者以己出經式義度, 人孰敢不聽而化諸!” 狂接輿曰: “是欺德也. 其於治天下也, 猶涉海鑿河而使蚊負山也. 夫聖人之治也, 治外夫? 正而後行, 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 且鳥高飛以避矰弋之害, 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鑿之患, 而曾二蟲之無知?”
1 齧缺問於王倪, 四問而四不知. 齧缺因躍而大喜, 行以告蒲衣子. 蒲衣子曰: “而乃今知之乎? 有虞氏不及泰氏. 有虞氏其猶藏仁以要人, 亦得人矣, 而未始出於非人. 泰氏其臥徐徐, 其覺於於. 一以己爲馬, 一以己爲牛. 其知情信, 其德甚眞, 而未始入於非人.”
16. 子輿與子桑友. 而霖雨十日, 子輿曰: “子桑殆病矣!” 裹飯而往食之. 至子桑之門, 則若歌若哭, 鼓琴曰: “父邪! 母邪! 天乎! 人乎!” 有不任其聲而趨擧其詩焉. 子輿入, 曰: “子之歌詩, 何故若是?” 曰: “吾思夫使我至此極者而弗得也. 父母豈欲吾貧哉? 天無私覆, 地無私載, 天地豈私貧我哉? 求其爲之者而不得也! 然而至此極者, 命也夫!”
13. 顔回問仲尼曰: “孟孫才, 其母死, 哭泣無涕, 中心不戚, 居喪不哀. 無是三者, 以善處喪蓋魯國, 固有無其實而得其名者乎? 回壹怪之.” 仲尼曰: “夫孟孫氏盡之矣, 進於知矣, 唯簡之而不得, 夫已有所簡矣. 孟孫氏不知所以生, 不知所以死. 不知就先, 不知就後. 若化爲物, 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 且方將化, 惡知不化哉? 方將不化, 惡知已化哉? 吾特與汝, 其夢未始覺者邪! 且彼有駭形而無損心, 有旦宅而無情死. 孟孫氏特覺, 人哭亦哭, 是自其所以乃. 且也相與 ‘吾之’ 耳矣, 庸詎知吾所謂 ‘吾之’ 乎? 且汝夢爲鳥而厲乎天, 夢爲魚而沒於淵. 不識今之言者, 其覺者乎? 其夢者乎? 造適不及笑, 獻笑不及排, 安排而去化, 乃入於寥天一.”
12. 子貢曰: “然則夫子何方之依?” 孔子曰: “丘, 天之戮民也. 雖然, 吾與汝共之.” 子貢曰: “敢問其方?” 孔子曰: “魚相造乎水, 人相造乎道. 相造乎水者, 穿池而養給; 相造乎道者, 無事而生定. 故曰: 魚相忘乎江湖, 人相忘乎道術.” 子貢曰: “敢問畸人?” 曰: “畸人者, 畸於人而侔於天. 故曰: 天之小人, 人之君子; 人之君子, 天之小人也.”
11.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友曰: “孰能相與於無相與, 相爲於無相爲; 孰能登天游霧, 撓挑無極, 相忘以生, 無所窮終!” 三人相視而笑, 莫逆於心, 遂相與友. 莫然有間, 而子桑戶死, 未葬. 孔子聞之, 使子貢往侍事焉. 或編曲, 或鼓琴, 相和而歌曰: “嗟來桑戶乎! 嗟來桑戶乎! 而已反其眞, 而我猶爲人猗!” 子貢趨而進曰: “敢問臨屍而歌, 禮乎?” 二人相視而笑曰: “是惡知禮意!” 子貢反, 以告孔子曰: “彼何人者邪? 修行無有而外其形骸, 臨屍而歌, 顔色不變, 無以命之. 彼何人者耶?” 孔子曰: “彼游方之外者也, 而丘游方之內者也. 外內不相及, 而丘使女往吊之, 丘則陋矣! 彼方且與造物者爲人, 而游乎天地之一氣. 彼以生爲附贅縣疣, 以死爲決疣潰癰. 夫若然者, 又惡知死生先後之所在! 假於異物, 托於同體; 忘其肝膽, 遺其耳目; 反復終..
9. 子祀·子輿·子犂·子來四人相與語曰: “孰能以無爲首, 以生爲脊, 以死爲尻; 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 吾與之友矣!” 四人相視而笑, 莫逆於心, 遂相與爲友. 俄而子輿有病, 子祀往問之. 曰: “偉哉, 夫造物者將以予爲此拘拘也.” 曲僂發背, 上有五管, 頤隱於齊, 肩高於頂, 句贅指天, 陰陽之氣有沴, 其心閑而無事, 跰躚而鑒於井, 曰: “嗟乎! 夫造物者又將以予爲此拘拘也.” 子祀曰: “女惡之乎?” 曰: “亡, 予何惡! 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爲雞, 予因以求時夜; 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爲彈, 予因以求鴞炙; 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爲輪, 以神爲馬, 予因以乘之, 豈更駕哉! 且夫得者, 時也; 失者, 順也. 安時而處順, 哀樂不能入也, 此古之所謂縣解也, 而不能自解者, 物有結之. 且夫物不勝天久矣, 吾又何惡焉!”
8. 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 “子之年長矣, 而色若孺子, 何也?” 曰: “吾聞道矣.” 南伯子葵曰: “道可得學耶?” 曰: “惡! 惡可! 子非其人也. 夫卜梁倚有聖人之才而無聖人之道, 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 吾欲以敎之, 庶幾其果爲聖人乎? 不然, 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 亦易矣. 吾猶守而告之, 參日而後能外天下; 已外天下矣, 吾又守之, 七日而後能外物; 已外物矣, 吾又守之, 九日而後能外生; 已外生矣, 而後能朝徹; 朝徹而後能見獨; 見獨而後能無古今; 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 殺生者不死, 生生者不生. 其爲物無不將也, 無不迎也, 無不毁也, 無不成也. 其名爲攖寧. 攖寧也者, 攖而後成者也.” 南伯子葵曰: “子獨惡乎聞之?” 曰: “聞諸副墨之子, 副墨之子聞諸洛誦之孫, 洛誦之孫聞之瞻明, 瞻明聞之聶許, 聶許聞之需役, 需役聞之於謳, 於謳聞之玄..
7. 夫道有情有信, 無爲無形; 可傳而不可受, 可得而不可見; 自本自根, 未有天地, 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 生天生地; 在太極之先而不爲高, 在六極之下而不爲深, 先天地生而不爲久, 長於上古而不爲老. 豨韋氏得之, 以挈天地; 伏戱氏得之, 以襲氣母; 維斗得之, 終古不忒; 日月得之, 終古不息; 堪坏得之, 以襲昆侖; 馮夷得之, 以游大川; 肩吾得之, 以處大山; 黃帝得之, 以登云天; 顓頊得之, 以處玄宮; 禺强得之, 立乎北極; 西王母得之, 坐乎少廣, 莫知其始, 莫知其終; 彭祖得之, 上及有虞, 下及及五伯; 傅說得之, 以相武丁, 奄有天下, 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
6. 夫藏舟於壑, 藏山於澤, 謂之固矣! 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 昧者不知也. 藏小大有宜, 猶有所循. 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循, 是恆物之大情也. 特犯人之形而猶喜之. 若人之形者, 萬化而未始有極也, 其爲樂可勝計耶? 故聖人將游於物之所不得循而皆存. 善妖善老, 善始善終, 人猶效之, 而况萬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1. 知天之所爲, 知人之所爲者, 至矣! 知天之所爲者, 天而生也; 知人之所爲者, 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 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 是知之盛也. 雖然, 有患: 夫知有所待而後當, 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 所謂人之非天乎?
7 闉跂支離無脤說衛靈公, 靈公說之, 而視全人: 其脰肩肩. 甕盎大癭說齊桓公, 桓公說之, 而視全人: 其脰肩肩. 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 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 此謂誠忘. 故聖人有所游, 而知爲孽, 約爲膠, 德爲接, 工爲商. 聖人不謀, 惡用知? 不斲, 惡用膠? 無喪, 惡用德? 不貨, 惡用商? 四者, 天鬻也. 天鬻者, 天食也. 旣受食於天, 又惡用人! 有人之形, 無人之情. 有人之形, 故群於人; 無人之情, 故是非不得於身. 眇乎小哉, 所以屬於人也; 謷乎大哉, 獨成其天.
6. 哀公曰: “何謂才全?” 仲尼曰: “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毁譽·飢渴·寒暑, 是事之變·命之行也. 日夜相代乎前, 而知不能規乎其始者也. 故不足以滑和, 不可入於靈府. 使之和豫, 通而不失於兌. 使日夜無卻, 而與物爲春, 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 是之謂才全.” “何謂德不形?” 曰: “平者, 水停之盛也. 其可以爲法也, 內保之而外不蕩也. 德者, 成和之修也. 德不形者, 物不能離也.” 哀公異日以告閔子曰: “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 執民之紀而憂其死, 吾自以爲至通矣. 今吾聞至人之言, 恐吾無其實, 輕用吾身而亡吾國. 吾與孔丘非君臣也, 德友而已矣!”
5 魯哀公問於仲尼曰: “衛有惡人焉, 曰哀駘它. 丈夫與之處者, 思而不能去也; 婦人見之, 請於父母曰: ‘與爲人妻, 寧爲夫子妾’ 者, 數十而未止也. 未嘗有聞其唱者也, 常和人而已矣. 無君人之位以濟乎人之死, 無聚祿以望人之腹, 又以惡駭天下, 和而不唱, 知不出乎四域, 且而雌雄合乎前, 是必有異乎人者也. 寡人召而觀之, 果以惡駭天下. 與寡人處, 不至以月數, 而寡人有意乎其爲人也; 不至乎期年, 而寡人信之. 國無宰, 而寡人傳國焉. 悶然而後應, 氾而若辭. 寡人丑乎, 卒授之國. 無幾何也, 去寡人而行. 寡人恤焉若有亡也, 若無與樂是國也. 是何人者也!” 仲尼曰: “丘也嘗使於楚矣, 適見㹠子食於其死母者. 少焉眴若, 皆棄之而走. 不見己焉爾, 不得其類焉爾. 所愛其母者, 非愛其形也, 愛使其形者也. 戰而死者, 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資; 刖者之屨, 無爲愛..
4. 魯有兀者叔山無趾, 踵見仲尼. 仲尼曰: “子不謹, 前旣犯患若是矣. 雖今來, 何及矣!” 無趾曰: “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 吾是以亡足. 今吾來也, 猶有尊足者存, 吾是以務全之也. 夫天無不覆, 地無不載, 吾以夫子爲天地, 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 孔子曰: “丘則陋矣! 夫子胡不入乎? 請講以所聞.” 無趾出. 孔子曰: “弟子勉之! 夫無趾, 兀者也, 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 而况全德之人乎!” 無趾語老聃曰: “孔丘之於至人, 其未耶? 彼何賓賓以學子爲? 彼且以蘄以諔詭幻怪之名聞, 不知至人之以是爲己桎梏耶?” 老聃曰: “胡不直使彼以死生爲一條, 以可不可爲一貫者, 解其桎梏, 其可乎?” 無趾曰: “天刑之, 安可解!”
3. 申徒嘉, 兀者也, 而與鄭子産同師於伯昏無人. 子産謂申徒嘉曰: “我先出則子止, 子先出則我止.” 其明日, 又與合堂同席而坐. 子産謂申徒嘉曰: “我先出則子止, 子先出則我止. 今我將出, 子可以止乎? 其未耶? 且子見執政而不違, 子齊執政乎?” 申徒嘉曰: “先生之門固有執政焉如此哉? 子而說子之執政而後人者也. 聞之曰: ‘鑒明則塵垢不止, 止則不明也. 久與賢人處則無過.’ 今子之所取大者, 先生也, 而猶出言若是, 不亦過乎!” 子産曰: “子旣若是矣, 猶與堯爭善. 計子之德, 不足以自反耶?” 申徒嘉曰: “自狀其過以不當亡者衆; 不狀其過以不當存者寡.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唯有德者能之. 游於羿之彀中. 中央者, 中地也; 然而不中者, 命也. 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衆矣, 我怫然而怒, 而適先生之所, 則廢然而反. 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耶? 吾之自寐邪?..
1 魯有兀者王駘, 從之游者與仲尼相若. 常季問於仲尼曰: “王駘, 兀者也, 從之游者與夫子中分魯. 立不敎, 坐不議. 虛而往, 實而歸. 固有不言之敎, 無形而心成者耶? 是何人也?” 仲尼曰: “夫子, 聖人也, 丘也直後而未往耳! 丘將以爲師, 而况不若丘者乎! 奚假魯國, 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 常季曰: “彼兀者也, 而王先生, 其與庸亦遠矣. 若然者, 其用心也, 獨若之何?” 仲尼曰: “死生亦大矣, 而不得與之變; 雖天地覆墜, 亦將不與之遺; 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 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7. 葉公子高將使於齊, 問於仲尼曰: “王使諸梁也甚重. 齊之待使者, 蓋將甚敬而不急. 匹夫猶未可動也, 而况諸侯乎! 吾甚栗之. 子常語諸梁也曰: ‘凡事若小若大, 寡不道以懽成. 事若不成, 則必有人道之患; 事若成, 則必有陰陽之患. 若成若不成而後無患者, 唯有德者能之.’ 吾食也執粗而不臧, 爨無欲淸之人. 今吾朝受命而夕飮冰, 我其內熱與! 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旣有陰陽之患矣! 事若不成, 必有人道之患, 是兩也. 爲人臣者不足以任之, 子其有以語我來!” 仲尼曰: “天下有大戒二: 其一命也, 其一義也. 子之愛親, 命也, 不可解於心; 臣之事君, 義也, 無適而非君也, 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是之謂大戒. 是以夫事其親者, 不擇地而安之, 孝之至也; 夫事其君者, 不擇事而安之, 忠之盛也; 自事其心者, 哀樂不易施乎前,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德之至也. 爲人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