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한서예문지 (382)
건빵이랑 놀자
1. 哀公問於孔子曰: “大禮何如?子之言禮, 何其尊也” 孔子對曰: “丘也鄙人, 不足以知大禮也” 公曰: “吾子言焉” 孔子曰: “丘聞之民之所以生者, 禮爲大非禮則無以節事天地之神焉; 非禮則無以辯君臣上下長幼之位焉; 非禮則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婚姻親族疏數之交焉; 是故君子此之爲尊敬, 然後以其所能敎順百姓, 不廢其會節所能謂禮也會謂男女之會節謂親疏之節也旣有成事, 而後治其文章黼黻, 以別尊卑上下之等其順之也, 而後言其喪祭之紀, 宗廟之序, 品其犠牲, 設其豕腊, 修其歲時, 以敬其祭祀, 別其親疏, 序其昭穆, 而後宗族會醼, 卽安其居, 以綴恩義卑其宮室, 節其服御, 車不雕璣, 器不彤鏤, 食不二味, 心不淫志, 以與萬民同利, 古之明王行禮也如此”
6. 儒有上不臣天子, 下不事諸侯, 愼靜尙寬, 底厲廉隅, 强毅以與人, 博學以知服; 雖以分國, 視之如錙銖, 視之輕如錙銖八兩爲錙弗肯臣仕; 其規爲有如此者 儒有合志同方, 營道同術, 並立則樂, 相下不厭; 久別則聞, 流言不信, 義同而進, 不同而退, 其交有如此者 夫溫良者, 仁之本也; 愼敬者, 仁之地也; 寬裕者, 仁之作也; 動作遜接者, 仁之能也; 禮節者, 仁之貌也; 言談者, 仁之文也; 歌樂者, 仁之和也; 分散者, 仁之施也; 儒皆兼此而有之, 猶且不敢言仁也; 其尊讓有如此者 儒有不隕穫於貧賤, 隕穫憂悶不安之貌不充詘於富貴; 充詘踊躍參擾之貌不溷君王, 不累長上, 不閔有司, 故曰儒溷辱閔疾言不爲君長所辱病儒者中和之名今人之名儒也, 忘常以儒相詬疾” 詬辱哀公旣得聞此言也, 言加信, 行加敬曰: “終歿吾世, 弗敢復以儒爲戱矣”
5. 儒有博學而不窮, 篤行而不倦, 幽居而不淫, 上通而不困; 禮必以和, 優游以法; 慕賢而容衆, 毁方而瓦合; 去己之大圭角下與衆人小合其寬裕有如此者 儒有內稱不避親, 外擧不避怨; 程功積事, 不求厚祿, 程猶效也言功效而已不求厚祿也推賢達能, 不望其報; 君得其志, 民賴其德, 苟利國家, 不求富貴; 其擧賢援能, 有如此者 儒有澡身浴德, 常自潔淨其身沐浴於德行也陳言而伏; 陳言於君不望其報靜言而正之, 而上下不知也; 黙而翹之, 又不急爲也; 言事君淸靜因事而止之則君不知黙而翹發之不急爲所以爲不爲不臨深而爲高, 不加少而爲多; 言不因勢位自矜莊世治不輕, 世亂不沮; 不自輕不自沮同己不與, 異己不非; 其特立獨行, 有如此者
4 儒有忠信以爲甲冑, 禮義以爲干櫓; 干楯也櫓大戟戴仁而行, 抱德而處; 雖有暴政, 不更其所; 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一畝之宮, 環堵之室, 方丈曰堵一堵言其小者也蓽門圭窬, 蓽門荊竹織門也圭窬穿牆爲之如圭也蓬戶甕牖, 以編蓬爲戶破甕爲牖也易衣而出, 更相易衣而後可以出幷日而食; 幷一日之糧以爲一食也上答之, 不敢以疑, 君用之不敢疑貳事君也上不答之, 不敢以諂; 其爲士有如此者 儒有今人以居, 古人以稽, 稽同今世行之, 後世以爲楷, 法也若不逢世, 上所不受, 下所不推; 詭諂之民, 有比黨而危之, 身可危也, 其志, 不可奪也; 雖危起居, 猶竟信其志, 乃不忘百姓之病也; 起居猶動靜也竟終也言身雖危動靜猶終身不忘百姓其憂思有如此者
3. 儒有不寶金玉, 而忠信以爲寶, 不祈土地, 而仁義以爲土地; 不求多積多文以爲富; 難得而易祿也, 易祿而難畜也; 非時不見, 不亦難得乎?非義不合, 不亦難畜乎?先勞而後祿, 不亦易祿乎? 其近人情, 有如此者儒有委之以財貨而不貪, 淹之以樂好而不淫, 劫之以衆而不懼, 阻之以兵而不懾; 阻難也以兵爲之難見利不虧其義, 見死不更其守; 往者不悔, 來者不豫; 過言不再, 不再過言流言不極; 流言相毁不窮極也不斷其威, 常嚴莊也不習其謀; 不豫習其謀慮其特立有如此者 儒有可親而不可劫, 可近而不可迫, 可殺而不可辱; 其居處不過, 其飮食不溽; 其過失可徵辯, 而不可面數也; 其剛毅有如此者
2. 公曰: “敢問儒行?” 孔子曰: “略言之則不能終其物, 悉數之則留僕未可以對” 留久也僕太僕君燕朝則正位掌儐相更衣之爲久將倦使之相代者也哀公命席, 孔子侍坐曰: “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席上之珍能敷陳先王之道以爲政治夙夜强學以待問, 懷忠信以待擧, 力行以待取, 力行仁義道德以待人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衣冠, 中動作順, 其大讓如慢, 慢簡略也小讓如僞, 大則如威, 小則如媿, 難進而易退, 粥粥若無能也, 其容貌有如此者 儒有居處齊難, 齊莊可畏難也其起坐恭敬, 言必誠信, 行必忠正, 道塗不爭險易之利, 冬夏不爭陰陽之和; 愛其死以有待也, 養其身以有爲也, 其備預有如此者
1. 孔子在衛, 冉求言於季孫曰: “國有聖人而不能用, 欲以求治, 是猶卻步而欲求及前人, 不可得已 今孔子在衛, 衛將用之己有才而以資鄰國, 難以言智也, 請以重幣迎之季孫以告哀公, 公從之孔子旣至, 舍哀公館焉就孔子舍公自阼階, 孔子賓階升堂立侍 公曰: “夫子之服, 其儒服與?” 孔子對曰: “丘少居魯, 衣逢掖之衣深衣之褒大也長居宋, 冠章甫之冠丘聞之, 君子之學也, 博其服以鄕, 隨其鄕也丘未知其爲儒服也”
4. 公曰: “敢問何能成身?” 孔子對曰: “夫其行已不過乎物, 謂之成身, 不過乎, 合天道也” 公曰: “君子何貴乎天道也?” 孔子曰: “貴其不已也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 是天道也不閉而能久, 不閉常通而能久言無極是天道也無爲而物成, 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 是天道也” 公曰: “寡人且愚冥, 言惷愚冥暗也幸煩子之於心” 欲煩孔子議識其心所能行也孔子蹴然避席而對曰: “仁人不過乎物, 孝子不過乎親是故仁人之事親也如事天, 事天如事親, 此謂孝子成身” 公曰: “寡人旣聞如此言, 無如後罪何?” 孔子對曰: “君子及此言, 是臣之福也”
3. 公曰: “敢問何謂敬身?” 孔子對曰: “君子過言則民作辭, 過行則民作則, 言不過辭, 動不過則, 百姓恭敬以從命, 若是, 則可謂能敬其身, 則能成其親矣” 公曰: “何謂成其親?” 孔子對曰: “君子者也, 人之成名也, 百姓與名, 謂之君子, 則是成其親, 爲君而爲其子也” 孔子遂言曰: “愛政而不能愛人, 則不能成其身不能成其身, 則不能安其土不能安其土, 則不能樂天” 天道也
2. 公曰: “寡人願有言也然冕而親迎, 不已重乎?” 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 “合二姓之好, 以繼先聖之後, 以爲天下宗廟社稷之主, 君何謂已重焉” ? 魯周公之後得郊天故言以爲天下之主也公曰: “寡人實固, 鄙陋不固安得聞此言乎!寡人欲問, 不能爲辭, 請少進” 孔子曰: “天地不合, 萬物不生, 大婚, 萬世之嗣也, 君何謂已重焉?” 孔子遂言曰: “內以治宗廟之禮, 足以配天地之神, 言宗廟天地神之次出以治直言之禮, 以立上下之敬, 夫婦正則始可以治正言禮矣身正然可以正人者也物恥ㆍ則足以振之, 恥事不知禮足以振救之國恥ㆍ足以興之, 恥國不知足以興起者也故爲政先乎禮, 禮其政之本與” 孔子遂言曰: “昔三代明王, 必敬妻子也, 蓋有道焉妻也者, 親之主也, 子也者, 親之後也, 敢不敬與是故君子無不敬, 敬也者, 敬身爲大身也者, 親之支也, 敢不敬與不敬其身, 是傷其親傷其親, ..
1. 孔子侍坐於哀公公問曰: “敢問人道孰爲大?” 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 “君及此言也, 百姓之惠也, 固臣敢無辭而對人道, 政爲大夫政者, 正也君爲正, 則百姓從而正矣君之所爲, 百姓之所從君不爲正, 百姓何所從乎!” 公曰: “敢問爲政如之何?” 孔子對曰: “夫婦別ㆍ男女親ㆍ君臣信, 三者正, 則庶物從之” 公曰: “寡人雖無能也, 願知所以行三者之道, 可得聞乎?” 孔子對曰: “古之政愛人爲大, 所以治愛人禮爲大, 所以治禮, 敬爲大敬之至矣, 大婚爲大大婚至矣, 冕而親迎, 親迎者, 敬之也是故君子興敬爲親, 捨敬則是遺親也弗親弗敬, 弗尊也愛與敬, 其政之本與”
6. 삼지(三至) 曾子曰: “敢問何謂三至?” 孔子曰: “至禮不讓而天下治, 至賞不費而天下士悅, 至樂無聲而天下民和明王篤行三至, 故天下之君, 可得而知, 天下之士, 可得而臣, 天下之民, 可得而用” 曾子曰: “敢問此義何謂?” 孔子曰: “古者明王, 必盡知天下良士之名, 旣知其名, 又知其實, 又知其數, 及其所在焉然後因天下之爵以尊之, 此之謂至禮不讓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祿以富天下之士, 此之謂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悅如此, 則天下之民, 名譽興焉, 此之謂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故曰: ‘所謂天下之至仁者, 能合天下之至親也所謂天下之至明者, 能擧天下之至賢者也’此三者咸通, 然後可以征是故仁者莫大乎愛人, 智者莫大乎知賢, 賢政者莫大乎官能有土之君, 修此三者, 則四海之內, 供命而已矣夫明王之所征, 必道之所廢者也, 是故誅其君而改其政, 弔其民而不奪其財故明王之政, 猶時..
5. 周制, 三百步爲里, 千步爲井, 三井而埒, 埒三而矩, 此說里數不可以言井井自方里之名疑此誤五十里而都封, 百里而有國, 乃爲福積資求焉, 恤行者有亡是以蠻夷諸夏, 雖衣冠不同, 言語不合, 莫不來賓故曰無市而民不乏, 無刑而民不亂田獵罩弋, 罩掩網弋繳射非以盈宮室也徵斂百姓, 非以盈府庫也慘怛以補不足, 禮節以損有餘, 多信而寡貌其禮可守, 其言可覆, 其跡可履如飢而食, 如渴而飮民之信之, 如寒暑之必驗故視遠若邇, 非道邇也, 見明德也是故兵革不動而威, 用利不施而親, 萬民懷其惠, 此之謂明王之守, 折衝千里之外者也”
4. 曾子曰: “道則至矣, 弟子不足以明之” 孔子曰: “參以爲姑止乎?又有焉昔者明王之治民也, 法必裂地以封之, 分屬以理之, 然後賢民無所隱, 暴民無所伏使有司日省而時考之, 進用賢良, 退貶不肖, 然則賢者悅而不肖者懼哀鰥寡ㆍ養孤獨ㆍ恤貧窮ㆍ誘孝悌ㆍ選才能此七者修, 則四海之內, 無刑民矣上之親下也, 如手足之於腹心下之親上也, 如幼子之於慈母矣上下相親如此, 故令則從, 施則行, 民懷其德, 近者悅服, 遠者來附, 政之致也夫布指知寸, 布手知尺, 舒肘知尋, 斯不遠之則也
3. 칠교(七敎) 曾子曰: “敢問何謂七敎?” 孔子曰: “上敬老則下益孝, 上尊齒則下益悌, 上樂施則下益寬, 上親賢則下擇友, 上好德則下不隱, 上惡貪則下恥爭, 上廉讓則下恥節, 此之謂七敎七敎者, 治民之本也政敎定, 則本正也凡上者, 民之表也, 表正則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於己, 然後大夫忠而士信, 民敦俗璞, 璞慤愿貌男慤而女貞, 六者, 敎之致也布諸天下四方而不怨, 納諸尋常之室而不塞, 等之以禮, 立之以義, 行之以順, 則民之棄惡, 如湯之灌雪焉”
2. 子曰: “居, 吾語汝夫道者, 所以明德也德者, 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 非道德不明雖有國之良馬, 不以其道服乘之, 不可以道里雖有博地衆民, 不以其道治之, 不可以致霸王是故昔者明王內修七敎, 外行三至, 七敎修然後可以守, 三至行然後可以征明王之道, 其守也則必折衝千里之外, 其征則必還師衽席之上故曰內修七敎, 而上不勞; 外行三至, 而財不費此之謂明王之道也” 曾子曰: “不勞不費之謂明王, 可得聞乎?” 孔子曰: “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皐陶, 不下席而天下治, 夫如此, 何上之勞乎政之不平, 君之患也, 令之不行, 臣之罪也若乃十一而稅, 用民之力, 歲不過三日, 入山澤以其時, 而無征, 關譏市, 皆不收賦, 譏呵也譏異服識異言及市鋣皆不賦稅古之法也 此則生財之路, 而明王節之, 何財之費乎?”
1. 孔子閒居, 曾參侍孔子曰: “參乎, 今之君子, 唯士與大夫之言可聞也至於君子之言者, 希也於乎, 吾以王言之, 其不出戶牖而化天下” 曾子起, 下席而對曰: “敢問何謂王之言?” 孔子不應, 曾子曰: “侍夫子之閒也, 難對, 是以敢問” 孔子又不應曾子肅然而懼, 摳衣而退, 負席而立有頃, 孔子歎息, 顧謂曾子曰: “參, 汝可語明王之道與?” 曾子曰: “非敢以爲足也, 請因所聞而學焉”
7. 初, 魯之販羊有沈猶氏者, 常朝飮其羊以詐市人有公愼氏者, 妻淫不制有愼潰氏, 奢侈踰法魯之鬻六畜者, 飾之以儲價及孔子之爲政也, 則沈猶氏不敢朝飮其羊公愼氏出其妻愼潰氏越境而徙三月, 則鬻牛馬者不儲價, 賣羊豚者不加飾男女行者, 別其塗, 道不拾遺男尙忠信, 女尙貞順四方客至於邑, 不求有司, 有司常供其職客不求而有司存焉皆如歸焉言如歸家無所之也.
6. 孔子言於定公曰: “家不藏甲, 卿大夫稱家甲鎧也邑無百雉之城, 高丈長丈曰堵三堵曰雉古之制也今三家過制, 請皆損之” 乃使季氏宰仲由隳三都叔孫不得意於季氏, 因費宰公山弗擾率費人以襲魯孔子以公與季孫叔孫孟孫, 入于費氏之宮, 登武子之臺; 費人攻之, 及臺側, 孔子命申句須樂頎勒士衆下伐之, 費人北, 遂隳三都之城强公室, 弱私家, 尊君卑臣, 政化大行
5. 於是斬侏儒, 手足異處齊侯懼, 有慚色將盟, 齊人加載書曰: “齊師出境, 而不以兵車三百乘從我者, 有如此盟” 孔子使茲無還對曰: “魯大夫也而不返我汶陽之田, 吾以供命者, 亦如之” 齊侯將設享禮, 孔子謂梁丘據曰: “齊魯之故, 吾子何不聞焉?” 梁丘據舊聞齊魯之故事事旣成矣, 而又享之, 是勤執事, 且犠象不出門, (作犠牛及象於其背爲■) 嘉樂不野合, 享而旣具是棄禮, 若其不具, 是用秕粺, 秕穀之不成者粺草之似穀者用秕粺君辱, 棄禮名惡, 子盍圖之夫享, 所以昭德也, 不昭, 不如其已” 乃不果享齊侯歸, 責其群臣曰: “魯以君子道輔其君, 而子獨以夷狄道敎寡人, 使得罪” 於是乃歸所侵魯之四邑, 及汶陽之田四邑鄆讙龜陰也洙有汶陽之田本魯界.
13. 가정맹어호(苛政猛於虎) 孔子適齊, 過泰山之側, 有婦人哭於野者而哀, 夫子式而聽之曰: “此哀一似重有憂者” 使子貢往問之而曰: “昔舅死於虎, 吾夫又死焉, 今吾子又死焉” 子貢曰: “何不去乎?” 婦人曰: “無苛政” 子貢以告孔子, 子曰: “小子識之, 苛政猛於暴虎” 해석 孔子適齊, 過泰山之側, 공자께서 제나라로 가려 태산의 곁을 지날 때 有婦人哭於野者而哀, 夫子式而聽之曰: 부인이 들판에서 곡하며 서글퍼하기에 부자께서 예를 갖추고 듣다가 말씀하셨다. “此哀一似重有憂者” “슬픔이 한결같이 진중하며 근심스러운 것 같구나.” 使子貢往問之而曰: “昔舅死於虎, 자공에게 가서 묻게 하니, 아낙이 말했다. “옛날에 시아버지께서 범에게 돌아가셨고 吾夫又死焉, 今吾子又死焉” 남편 또한 범에게 죽었으며 이제는 아들 또한 범에게 죽..
본명해(本命解) 제이십육(第二十六) 1.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 “人之命與性何謂也?” 孔子對曰: “分於道謂之命, 分於道謂始得爲人故下句云性命之始形於一謂之性, 人各受陰陽以剛柔之性故曰形於一也化於陰陽, 象形而發謂之生, 化窮數盡謂之死 故命者, 性之始也, 死者, 生之終也, 有始則必有終矣人始生而有不具者五焉, 目無見ㆍ不能食ㆍ不能行ㆍ不能言ㆍ不能化 及生三月而微煦, 煦睛人也煦子句反然後有見, 八月生齒, 然後能食, 三年顋合, 然後能言, 十有六而精通, 然後能化 陰窮反陽, 故陰以陽變, 陽窮反陰, 故陽以陰化是以男子八月生齒, 八歲而齔, 女子七月生齒, 七歲而齔, 十有四而化, 一陽一陰, 奇偶相配, 陽奇數陰偶數 腮桑才反齔初覲反奇居宜反然後道合化成, 性命之端, 形於此也” 公曰: “男子十六精通, 女子十四而化, 是則可以生民矣而禮男子三十而有室, 女子二十..
2. 孔子曰: “夫禮言其極, 不是過也男子二十而冠, 有爲人父之端, 女子十五許嫁, 有適人之道, 於此而往, 則自婚矣 群生閑藏乎陰, 而爲化育之始, 陰爲冬也冬藏物而爲化育始故聖人因時以合偶, 男子窮天數也極霜降而婦功成, 嫁娶者行焉 季秋霜降嫁娶者始於此詩云將子無怒秋以爲期也 冰泮而農桑起, 婚禮而殺於此泮散也正月農事起蠶者採桑婚禮始殺言未正也至二月農事始起會男女之無夫家者奔者期盡此月故也詩云士如歸妻迨冰未泮言如欲使妻歸當及冰未泮散之盛時也殺所戒反男子者, 任天道而長萬物者也, 知可爲, 知不可爲, 知可言, 知不可言, 知可行, 知不可行者, 是故審其倫而明其別謂之知, 所以效匹夫之聽也聽宜爲德女子者, 順男子之敎而長其理者也, 爲男子長養其理也是故無專制之義, 而有三從之道, 幼從父兄, 旣嫁從夫, 夫死從子, 言無再醮之端, 始嫁言醮禮無再醮之端統言不改事人也醮子肖反敎令..
1.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 “人之命與性何謂也?” 孔子對曰: “分於道謂之命, 分於道謂始得爲人故下句云性命之始形於一謂之性, 人各受陰陽以剛柔之性故曰形於一也化於陰陽, 象形而發謂之生, 化窮數盡謂之死 故命者, 性之始也, 死者, 生之終也, 有始則必有終矣人始生而有不具者五焉, 目無見ㆍ不能食ㆍ不能行ㆍ不能言ㆍ不能化 及生三月而微煦, 煦睛人也煦子句反然後有見, 八月生齒, 然後能食, 三年顋合, 然後能言, 十有六而精通, 然後能化 陰窮反陽, 故陰以陽變, 陽窮反陰, 故陽以陰化是以男子八月生齒, 八歲而齔, 女子七月生齒, 七歲而齔, 十有四而化, 一陽一陰, 奇偶相配, 陽奇數陰偶數 腮桑才反齔初覲反奇居宜反然後道合化成, 性命之端, 形於此也” 公曰: “男子十六精通, 女子十四而化, 是則可以生民矣而禮男子三十而有室, 女子二十而有夫也, 豈不晩哉?”
곡례공서적문(曲禮公西赤問) 제사십사(第四十四) 1. 公西赤問於孔子曰: “大夫以罪免卒, 其葬也如之何?” 孔子曰: “大夫廢其事, 終身不仕, 死則葬之以士禮, 老而政仕者, 死則從其列” 2. 公儀仲子嫡子死, 而立其弟, 檀弓問子服伯子曰: “何居?我未之前聞也” 子服伯子曰: “仲子亦猶行古人之道, 昔者文王拾伯邑考, 伯邑考文王之長子也言文王亦立子而不立孫也而立武王, 微子捨其孫腯, 立其弟衍” 子游以聞諸孔子, 子曰: “否, 周制立孫” 3. 孔子之母旣葬, 將立葬焉, 曰: “古者不祔葬, 爲不忍先死者之復見也 詩云: ‘死則同穴’自周公已來祔葬矣故衛人之祔也, 離之, 有以聞焉; 魯人之祔也, 合之, 美夫, 吾從魯” 遂合葬於防曰: “吾聞之有備物而不可用也, 是故竹不成用, 謂籩之無緣而瓦不成膝, 膝鑌琴瑟張而不平, 笙竽備而不和, 有鐘磬而無簨虡 簨虡可以..
곡례자하문(曲禮子夏問) 제사십삼(第四十三) 1. 子夏問於孔子曰: “居父母之仇如之何?” 孔子曰: “寢苫枕干, 不仕干楯弗與共天下也遇於朝市, 不返兵而鬥” 兵常不離於身曰: “請問居昆弟之仇如之何?” 孔子曰: “仕, 弗與同國, 銜君命而使, 雖遇之不鬥” 曰: “請問從昆弟之仇如之何?” 曰: “不爲魁, 主人能報之, 則執兵而陪其後” 2. 子夏問: “三年之喪旣卒哭, 金革之事無避, 禮與, 初有司爲之乎?” 有司當吏職也 孔子曰: “夏后氏之喪, 三年旣殯, 而致仕, 殷人旣葬而致事, 周人旣卒哭而致事致事還政於君也子哭之無時之哭大夫三月而葬三月而卒哭士旣葬而卒哭也 記曰: ‘君子不奪人之親, 亦不奪故也’” 子夏曰: “金革之事無避, 非與?” 孔子曰: “吾聞諸老聃曰: ‘魯公伯禽有爲爲之也’伯禽有母之喪東方有戎爲不義伯禽爲方伯以不得不誅之公以三年之喪從利者, ..
곡례자공문(曲禮子貢問) 제사십이(第四十二) 1. 子貢問於孔子曰: “晉文公實召天子而使諸侯朝焉晉文公會諸侯于溫召襄王且使狩於河陽因使諸侯朝夫子作春秋, 云天王狩于河陽, 何也?” 孔子曰: “以臣召君, 不可以訓, 亦書其率諸侯事天子而已” 2. 孔子在宋, 見桓魋自爲石槨, 三年而不成, 工匠皆病夫子愀然曰: “若是其靡也靡侈死不如朽之速愈” 冉子僕曰: “禮, 凶事不豫, 此何謂也?” 夫子曰: “旣死而議謚, 謚定而卜葬, 旣葬而立廟, 皆臣子之事, 非所豫屬也, 況自爲之哉” 南宮敬叔以富得罪於定公, 奔衛, 衛侯請復之, 載其寶以朝夫子聞之曰: “若是其貨也, 喪不若速貧之愈” 喪失位也子游侍曰: “敢問何謂如此?” 孔子曰: “富而不好禮, 殃也, 敬叔以富喪矣, 而又弗改, 吾懼其將有後患也” 敬叔聞之, 驟如孔氏, 而後循禮施散焉 3. 孔子在齊, 齊大旱, 春饑..
정론해(正論解) 제사십일(第四十一) 1. 孔子在齊, 齊侯出田, 田獵招虞人以旌不進, 虞人掌山澤之官也公使執之對曰: “昔先君之田也, 旌以招大夫, 弓以招士, 皮冠以招虞人, 臣不見皮冠, 故不敢進, 乃舍之” 孔子聞之曰: “善哉 守道不如守官, 道爲恭敬之道見君召便夢守官非守召不夢也 君子韙之” 韙是 2. 齊國師伐魯, 國師齊卿季康子使冉求率左師禦之, 樊遲爲右, 非不能也, 不信子, 言季孫德不素著爲民所信也請三刻而踰之, 與衆要信三刻而踰蒲也如之, 衆從之, 師入齊軍, 齊軍遁, 遁逃冉有用戈, 故能入焉 孔子聞之曰: “義也” 在軍能卻敵合於義旣戰, 季孫謂冉有曰: “子之於戰, 學之乎?性達之乎?” 對曰: “學之” 季孫曰: “從事孔子, 惡乎學?” 冉有曰: “卽學之孔子也夫孔子者, 大聖無不該, 該包文武並用ㆍ兼通, 求也適聞其戰法, 猶未之詳也” 季孫悅,..
5. 顔淵之喪旣祥, 顔路饋祥肉於孔子孔子自出而受之, 入彈琴以散情, 而後乃食之
4. 子游問於孔子曰: “葬者塗車芻靈, 自古有之, 然今人或有偶, 偶亦人也是無益於喪” 孔子曰: “爲芻靈者善矣, 爲偶者不仁, 不殆於用人乎”
3. 孔子之母旣葬, 將立葬焉, 曰: “古者不祔葬, 爲不忍先死者之復見也 詩云: ‘死則同穴’自周公已來祔葬矣故衛人之祔也, 離之, 有以聞焉; 魯人之祔也, 合之, 美夫, 吾從魯” 遂合葬於防曰: “吾聞之有備物而不可用也, 是故竹不成用, 謂籩之無緣而瓦不成膝, 膝鑌琴瑟張而不平, 笙竽備而不和, 有鐘磬而無簨虡 簨虡可以懸鐘磬也簨先尹反虡其擧反 其曰盟器, 神明之也, 哀哉, 死者而用生者之器, 不殆而用殉也” 殺人以從死謂之殉
2. 公儀仲子嫡子死, 而立其弟, 檀弓問子服伯子曰: “何居?我未之前聞也” 子服伯子曰: “仲子亦猶行古人之道, 昔者文王拾伯邑考, 伯邑考文王之長子也言文王亦立子而不立孫也而立武王, 微子捨其孫腯, 立其弟衍” 子游以聞諸孔子, 子曰: “否, 周制立孫”
1. 公西赤問於孔子曰: “大夫以罪免卒, 其葬也如之何?” 孔子曰: “大夫廢其事, 終身不仕, 死則葬之以士禮, 老而政仕者, 死則從其列”
26. 子罕問於孔子曰: “始死之設重也, 何爲?” 孔子曰: “重主道也, 殷主綴重焉, 綴連也殷人作主而連其重懸諸廟也周人徹重焉周人作主徹重就所倚處而治請問喪朝” 喪將葬朝於廟而後行焉子曰: “喪之朝也, 順死者之孝心, 故至於祖者, 廟而後行殷朝而後殯於祖, 周朝而後遂葬”
25. 原思言於曾子曰: “夏后氏之送葬也, 用盟器, 示民無知也; 殷人用祭器, 示民有知也; 周人兼而用之, 示民疑也” 曾子曰: “其不然矣, 夫以盟器, 鬼器也, 祭器, 人器也, 古之人胡爲而死其親也” 子游問於孔子曰: “之死而致死乎, 不仁, 不可爲也; 之死而致生乎, 不智, 不可爲也 凡爲盟器者, 知喪道也夫子始死則矣, 羔裘玄冠者, 易之而已, 汝何疑焉
24. 顔回死, 魯定公弔焉, 使人訪於孔子孔子對曰: “凡在封內, 皆臣子也, 禮, 君弔其臣, 升自東階, 向尸而哭, 其恩賜之, 施不有笇也” 笇蘇亂反 笇計也又竹器也
23. 孔子有母之喪, 旣練, 陽虎弔焉, 私於孔子曰: “今季氏將大饗境內之士, 子聞諸?” 孔子答曰: “丘弗聞也若聞之, 雖在衰絰, 亦欲與往” 陽虎曰: “子謂不然乎, 季氏饗士, 不及子也” 陽虎出, 曾點問曰: “吾之何謂也?” 孔子曰: “己則衰服, 猶應其言, 示所以不非也” 孔子衰服陽虎之言犯禮故孔子答之以示不非其言者也
22. 季桓子死, 魯大夫朝服而弔子游問於孔子曰: “禮乎?” 夫子不答他日, 又問墓而不墳 孔子曰: “今丘也, 東西南北之人, 不可以弗識也, 吾見封之若堂者矣, 堂形四方若高者又見若坊者矣, 坊形殺殺平上而長又見履夏屋者矣, 又見若斧形者矣, 吾從斧者焉” 於是封之, 崇四尺孔子先反虞, 門人後雨甚, 至墓崩, 修之而歸孔子問焉, 曰: “爾來何遲?” 對曰: “防墓崩” 孔子不應, 三云, 孔子泫然而流涕曰: “吾聞之, 古不修墓及二十五月而大祥, 五日而彈琴不成聲, 十日過禫而成笙歌” 孔子大祥二十五月禫故十日踰月而歌也
21. 子路與子羔仕於衛, 衛有蒯聵之難孔子在魯, 聞之曰: “柴也其來, 由也死矣” 旣而衛使至, 曰: “子路死焉” 夫子哭之於中庭, 有人弔者, 而夫子拜之, 已哭, 進使者而問故, 使者曰: “醢之矣” 遂令左右皆覆醢, 曰: “吾何忍食此”
20. 公父文伯卒, 其妻妾皆行哭失聲, 敬姜戒之曰: “吾聞好外者士死之, 好內者女死之, 今吾子早殀, 吾惡其以好內聞也, 二三婦人之欲供先祀者, 言欲留不改嫁供奉先人之祀請無瘠色, 無揮涕, 無拊膺, 揮涕不哭流涕以手揮之拊猶撫也膺謂胸也無哀容, 無加服, 有降從禮而靜, 是昭吾子也” 孔子聞之曰: “女智無若婦, 男智莫若夫, 公文氏之婦智矣, 剖情損禮, 欲以明其子爲令德也”
19. 郕人子革卒, 哭之呼滅舊說以滅子蒲名人少名滅者又哭名其父不近人情疑以孤窮自謂亡滅也子游曰: “若是哭也, 其野哉孔子惡野哭者” 哭者聞之遂改之
18. 孔子之弟子琴張與宗友衛齊豹, 見宗魯於公子孟縶, 孟縶以爲參乘焉, 及齊豹將殺孟縶, 告宗魯, 使行 宗魯曰: “吾由子而事之, 今聞難而逃, 是僭子也僭不信使子言不信子行事乎, 吾將死以事周子, 而歸死於公孟可也” 齊氏用戈擊公孟, 宗以背蔽之, 斷肱中, 公孟ㆍ宗魯皆死琴張聞宗魯死, 將往弔之 孔子曰: “齊豹之盜, 孟縶之賊也, 汝何弔焉? 君不食姦, 不受亂, 不爲利病於回, 回邪也不以利放而病於邪也不以回事人, 不蓋非義, 蓋揜不犯非禮, 汝何弔焉?” 琴張乃止
17. 季平子卒, 將以君之璵璠歛, 贈以珠玉孔子初爲中都宰, 聞之歷級而救焉, 歷級遽登階不聚足曰: “送而以寶玉, 是猶曝尸於中原也, 其示民以姦利之端, 而有害於死者, 安用之且孝子不順情以危親, 忠臣不兆姦以陷君” 兆姦爲姦之兆成也乃止
16. 齊晏桓子卒, 平仲麤衰斬苴絰帶, 杖以菅屨, 食粥居傍廬, 寢苫枕草, 其老曰: “非大夫喪父之禮也” 晏子曰: “唯卿大夫” 曾子以問孔子孔子曰: “晏平仲可謂能遠害矣不以己知是駮人之非, 愻辭以避咎, 義也夫” 記者乃擧人避害之愻以辭而謂大夫士喪父母有異亦怪也
15. 叔孫母叔之母死, 旣小歛, 擧尸者出戶, 武孫從之出戶, 乃袒投其冠而括髮子路歎之, 孔子曰: “是禮也” 子路問曰: “將小歛則變服, 今乃出戶, 而夫子以爲知禮, 何也?” 孔子曰: “由, 汝問非也君子不擧人以質士” 質猶正也
14. 子路問於孔子曰: “魯大夫練而杖, 禮也?” 孔子曰: “吾不知也” 子路出, 謂子貢曰: “吾以爲夫子無所不知, 夫子亦徒有所不知也” 子貢曰: “子所問何哉?” 子路曰: “止, 吾將爲子問之” 遂趨而進曰: “練而杖, 禮與?” 孔子曰: “非禮也” 子貢出, 謂子路曰: “子謂夫子而弗知之乎, 夫子徒無所不知也, 子問, 非也, 禮, 居是邦則不非其大夫”
13. 孔子適衛, 遇舊館人之喪, 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貢脫驂以贈之子貢曰: ‘所於識之喪, 不能有所贈, 贈於舊館, 不已多乎?” 孔子曰: “吾向入哭之, 遇一哀而出涕, 吾惡夫涕而無以將之, 小子行焉”
12. 子游問曰: “諸侯之世子, 喪慈母如母, 禮與?” 孔子曰: “非禮也古者男子外有傅父, 內有慈母, 君命所使敎子者也, 何服之有昔魯孝公少喪其母, 其慈母良, 及其死也, 公弗忍, 欲喪之 有司曰: ‘禮, 國君慈母無服, 今也君爲之服, 是逆古之禮, 而亂國法也若終行之, 則有司將書之, 以示後世, 無乃不可乎’ 公曰: ‘古者天子喪慈母, 練冠以燕居’謂庶子王爲其母也遂練以喪慈母喪慈母如母, 始則魯孝公之爲也”
11. 子貢問曰: “聞諸晏子, 少連大連善居喪, 其有異稱乎?” 孔子曰: “父母之喪, 三日不怠, 三月不解, 期悲哀, 三年憂, 東夷之子, 達於禮者也”
10. 子貢問於孔子曰: “殷人旣定而弔於壙, 周人反哭而弔於家, 如之何?” 孔子曰: “反哭之弔也, 喪之至也, 反而亡矣, 失之矣, 於斯爲甚, 故弔之, 死, 人卒事也, 殷以慤, 吾從周 殷人旣練之, 明日, 而祔于祖, 周人旣卒哭之明日, 祔于祖, 祔, 祭神之始事也, 周以戚, 吾從殷” 戚猶促也
9. 子貢問居父母喪孔子曰: “敬爲上, 哀次之, 瘠爲下, 顔色稱情, 戚容稱服” 曰: “請問居兄弟之喪” 孔子曰: “則存乎書筴已”
8. 子夏問曰: “官於大夫, 旣升於公, 而反爲之服, 禮與?” 孔子曰: “管仲遇盜, 取二人焉上之爲公臣, 曰: ‘所以遊僻者, 可人也’公許, 管仲卒, 桓公使爲之官於大夫者爲之服, 自管仲始也, 有君命焉”
7. 孔子食於季氏, 食祭, 主人不辭不食, 亦不飮而餐, 子夏問曰: “禮也?” 孔子曰: “非禮也, 從主人也 吾食於少施氏而飽, 少施氏食我以禮, 吾食祭, 作而辭曰: ‘疏食不足祭也’吾餐而作辭曰: ‘疏食不敢以傷吾子之性’主人不以禮, 客不敢盡禮, 主人盡禮, 則客不敢不盡禮也”
6. 子夏問於孔子曰: “客至無所舍, 而夫子曰: ‘生於我乎館, 客死無所殯矣’夫子曰, 於我乎殯, 敢問禮與?仁者之心與?” 孔子曰: “吾聞諸老聃曰: ‘館人使若有之惡有之, 惡有之而不得殯乎’ 夫仁者制禮者也, 故禮者不可不省也, 禮不同不異, 不豐不殺, 稱其義以爲之宜, 故曰我戰則剋, 祭則受福, 蓋得其道矣”
5. 子夏問於夫子曰: “凡喪小功已上, 虞祔練祥之祭皆沐浴於三年之喪, 子則盡其情矣” 孔子曰: “豈徒祭而已哉三年之喪, 身有瘍則浴, 首有瘡則沐, 病則飮酒食肉, 毁瘠而病, 君子不爲也, 毁則死者, 君子爲之, 無子則祭之, 沐浴爲齊潔也, 非爲飾也”
4. 子夏問於孔子曰: “居君之母與妻之喪, 如之何?” 孔子曰: “居處言語飮食衎爾於喪所, 則稱其服而已” 「敢問伯母之喪, 如之何?” 孔子曰: “伯母叔母, 疏衰期而踊不絶地, 姑姊妹之大功踊絶於地, 若知此者, 由文矣哉” 言如禮文意當言姑姊妹而已姊上長姑自也
3. 子夏問於孔子曰: “記云, 周公相成王, 敎之以世子之禮, 有諸?” 孔子曰: “昔者成王嗣立, 幼未能蒞阼, 周公攝政而治, 抗世子之法於伯禽, 欲王之知父子君臣之道, 所以善成王也夫知爲人子者, 然後可以爲人父; 知爲人臣者, 然後可以爲人君; 知事人者, 然後可以使人 是故抗世子法於伯禽, 使成王知父子君臣長幼之義焉凡君之於世子, 親則父也, 尊則君也, 有父之親, 有君之尊, 然後兼天下而有之, 不可不愼也行一物而三善皆得, 唯世子齒於學之謂也, 世子齒於學, 則國人觀之曰: ‘此將君我而與我齒讓, 何也?’曰: ‘有父在則禮然, 然而衆知父子之道矣’ 其二曰: ‘此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 ‘有臣在, 則禮然, 而衆知君臣之義矣’ 其三曰: ‘此將君我而與我齒讓, 何也?’ 曰: ‘長長也, 則禮然, 然而衆知長幼之節矣’ 故父在斯爲子, 君在斯爲臣, 君子與臣之位..
2. 子夏問: “三年之喪旣卒哭, 金革之事無避, 禮與, 初有司爲之乎?” 有司當吏職也 孔子曰: “夏后氏之喪, 三年旣殯, 而致仕, 殷人旣葬而致事, 周人旣卒哭而致事致事還政於君也子哭之無時之哭大夫三月而葬三月而卒哭士旣葬而卒哭也 記曰: ‘君子不奪人之親, 亦不奪故也’” 子夏曰: “金革之事無避, 非與?” 孔子曰: “吾聞諸老聃曰: ‘魯公伯禽有爲爲之也’伯禽有母之喪東方有戎爲不義伯禽爲方伯以不得不誅之公以三年之喪從利者, 吾弗知也”
28. 子路有姊之喪, 可以除之矣, 而弗除孔子曰: “何不除也?” 子路曰: “吾寡兄弟而弗忍也” 孔子曰: “行道之人皆弗忍, 先王制禮, 過之者俯而就之, 不至者企而及之” 子路聞之, 遂除之
27. 伯高死於衛, 赴於孔子子曰: “吾惡乎哭諸, 兄弟吾哭諸廟, 父之友吾哭諸廟門之外, 師吾哭之寢, 朋友吾哭之寢門之外, 所知吾哭之諸野, 今於野則已疏, 於寖則已重, 夫由賜也而見我吾哭於賜氏” 遂命子貢爲之主曰: “爲爾哭也, 來者汝拜之知伯高而來者, 汝勿拜” 旣哭, 使子張往弔焉, 未至, 冉求在衛, 攝束帛乘馬而以將之孔子聞之曰: “異哉!徒使我不成禮於伯高者, 是冉求也”
26. 子游問喪之具孔子曰: “稱家之有亡焉” 子游曰: “有亡惡於齊?” 惡何齊限 孔子曰: “有也, 則無過禮苟亡矣, 則歛手足形, 還葬懸棺而封, 人豈有非之者哉故夫喪亡, 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 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 祭祀, 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 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也”
25. 吳延陵季子聘于上國, 適齊, 於其返也, 其長子死於嬴博之間嬴博地名也 孔子聞之曰: “延陵季子, 吳之習於禮者也, 往而觀其葬焉” 其歛, 以時服而已; 隨冬夏之服無所加其壙, 掩坎深不至於泉; 其葬, 無盟器之贈旣葬, 其封廣輪揜坎, 其高可時隱也; 旣封, 則季子乃左袒右還其封, 且號者三, 曰, 骨肉歸于土, 命也, 若魂氣則無所不之, 則無所不之而遂行孔子曰: “延陵季子之禮其合矣”
24. 子路問於孔子曰: “傷哉貧也, 生而無以供養, 死則無以爲禮也” 孔子曰: “啜菽飮水, 盡其歡也, 斯爲之孝乎斂手足形, 旋葬而無槨, 旋便稱其財, 爲之禮, 貧何傷乎”
23. 魯人有朝祥而暮歌者, 子路笑之孔子曰: “由, 爾責於人終無已, 夫三年之喪, 亦以久矣” 子路出, 孔子曰: “又多乎哉, 又復也言其可以歌不復久也踰月則其善也”
22. 孟獻子禫懸而不樂, 可御而處內子游問於孔子曰: “若是則過禮也?” 孔子曰: “獻子可謂加於人一等矣”
21. 卞人有母死而孺子之泣者, 孔子曰: “哀則哀矣, 而難繼也夫禮爲可傳也, 爲可繼也, 故哭踊有節, 而變除有期”
20. 孔子在衛, 衛之人有送葬者, 而夫子觀之曰: “善哉爲喪乎, 足以爲法也, 小子識之” 子貢問曰: “夫子何善爾, 其往也如慕, 其返也如疑” 子貢曰: “豈若速返而虞哉” 返葬而祭謂之虞也子曰: “此情之至者也, 小子識之, 我未之能也”
19. 子張有父之喪, 公明儀相焉, 問啓顙於孔子孔子曰: “拜而後啓顙, 頹乎其順, 啓顙而後拜, 頎乎其至也三年之喪, 吾從其至也”
18. 南宮縚之妻, 孔子兄之女, 喪其姑而誨之髽曰: “爾毋從從爾, 毋扈扈爾” 從從高扈扈大也扈言喪百無容節也縚敕高反髽則瓜反蓋榛以爲笄, 長尺而總八寸總束髮束髮垂爲飾者齊衰之總八寸也
17. 公父穆伯之喪, 敬姜晝哭, 文伯之喪, 晝夜哭孔子曰: “季氏之婦, 可謂知禮矣愛而無上下有章” 上謂夫下謂子也章 別也哭夫晝哭哭子晝夜哭哭夫與子各有別也
16. 魯昭公夫人吳孟子卒, 不赴于諸侯, 孔子旣致仕, 而往弔焉, 適于季氏, 季氏不絰, 孔子投絰而不拜以季氏無故已亦不成禮 子游問曰: “禮與?” 孔子曰: “主人未成服, 則吊者不絰焉, 禮也”
15. 齊師侵魯, 公叔務人, 昭公之子公爲遇人入保, 負杖而息見先避入齊師將入保疲倦加杖頸上兩手掖之休息者也保縣邑小城也務人泣曰: “使之雖病, 謂時徭役任之雖重, 謂時賦稅君子弗能謀, 士弗能死, 不可也, 我則旣言之矣, 敢不勉乎” 與其鄰嬖童汪錡, 乘往奔敵死焉, 皆殯, 魯人欲勿殤童汪錡, 問於孔子曰: “能執干戈以衛社稷, 可無殤乎?”
14. 邾人以同母異父之昆弟死, 將爲之服, 因顔克而問禮於孔子子曰: “繼父同居者, 則異父昆弟, 從爲之服; 不同居, 繼父且猶不服, 況其子乎”
13. 季桓子喪, 康子練而無衰, 子游問於孔子曰: “旣服練, 服可以除衰乎?” 孔子曰: “無衰衣者, 不以見賓, 何以除焉?”
12. 宣公八年六月辛巳, 有事于太廟, 而東門襄仲卒, 壬午猶繹, 繹祭之明日又祭也子游見其故, 以問孔子曰: “禮與?” 孔子曰: “非禮也, 卿卒不繹”
11. 孔子在衛, 司徒敬之卒, 夫子弔焉, 主人不哀, 夫子哭不盡聲而退璩伯玉請曰: “衛鄙俗不習喪禮, 煩吾子辱相焉” 孔子許之, 掘中霤而浴, 室中霤力救反毁灶而綴, 足襲於床, 及葬, 毁宗而躐行也, 胡不復有事於此也綴足不欲令僻戾長毁宗廟而出行神位在廟門之外也出于大門, 及墓, 男子西面, 婦人東面, 旣封而歸, 殷道也 孔子行之子游問曰: “君子行禮, 不求變俗, 夫子變之矣” 孔子曰: “非此之謂也, 喪事則從其質而已矣”
10. 楚伐吳, 工尹商陽與陳棄疾追吳師, 及之, 棄疾曰: “王事也, 子手弓而可” 商陽手弓棄疾曰: “子射諸” 射之, 弊一人, 韔其弓韔韜又及, 棄疾謂之, 又及, 棄疾復謂之, 斃二人, 每斃一人, 輒掩其目, 止其御曰: “吾朝不坐, 燕不與, 亡畀故也殺三人亦足以反命矣” 孔子聞之曰: “殺人之中, 又有禮焉” 子路怫然進曰: “人臣之節, 當君大事, 唯力所及, 死而後已, 夫子何善此?” 子曰: “然, 如汝言也, 吾取其有不忍殺人之心而已”
9. 晉將伐宋, 使人覘之, 觀也宋陽門之介夫死, 陽門宋城門也介夫被甲御門者司城子罕哭之哀覘之反言於晉侯曰: “陽門之介夫死, 而子罕哭之哀, 民咸悅宋, 殆未可伐也” 孔子聞之曰: “善哉!覘國乎詩云: ‘凡民有喪, 匍匐救之’子罕有焉, 雖非晉國, 其天下孰能當之言雖非晉國使天下有强者猶不能當也是以周任有言曰: ‘民悅其愛者, 弗可敵也’”
8. 子路問於孔子曰: “臧武仲率師與邾人戰于狐鮐, 遇敗焉, 師人多喪而無罰, 古之道然與?” 孔子曰: “凡謀人之軍, 師敗則死之; 謀人之國, 邑危則亡之, 古之正也其君在焉者, 有詔則無討” 詔君之敎也有君敎則臣無討
7. 冉求曰: “昔文仲知魯國之政, 立言垂法, 于今不亡, 可謂知禮矣?” 孔子曰: “昔臧文仲安知禮, 夏父弗綦逆祀而不止, 燔柴於灶以祀焉, 夫灶者, 老婦之所祭, 謂祭灶報其功老婦主祭也盛於甕, 尊於甁, 非所柴也 故曰禮也者, 由體也, 體不備謂之不成, 人設之不當, 猶不備也”
6. 子貢問曰: “管仲失於奢, 晏子失於儉, 與其俱失矣, 二者孰賢?” 孔子曰: “管仲鏤簋而朱紘, 縷刻而飾之朱紘天子冕之紱旅樹而反坫, 旅施也樹屛也天子外屛諸侯內屛反坫在兩楹之間人君好會獻酢禮畢反爵於其上山節藻梲, 節栭也刻爲山雲梲梁上楹也畫藻文也賢大夫也, 而難爲上晏平仲祀其先祖, 而豚肩不揜豆, 言陋小也一狐裘三十年, 賢大夫也, 而難爲下君子上不僭下, 下不偪上”
5. 孔子爲大司寇, 國廐焚, 子退朝而之火所, 鄕人有自爲火來者, 則拜之, 士一, 大夫再子貢曰: “敢問何也?” 孔子曰: “其來者亦相弔之道也吾爲有司, 故拜之”
4. 孔子適季氏, 康子晝居內寢孔子問其所疾康子出見之言終, 孔子退, 子貢問曰: “季孫不疾而問諸疾, 禮與?” 孔子曰: “夫禮, 君子不有大故, 則不宿於外非致齊也, 非疾也, 則不晝處於內, 是故夜居外, 雖弔之, 可也晝居於內, 雖問其疾, 可也”
3. 孔子在齊, 齊大旱, 春饑景公問於孔子曰: “如之何?” 孔子曰: “凶年則乘駑馬, 力役不興, 馳道不修, 馳道君行之道祈以幣玉, 君所祈請用幣及玉不用牲也祭祀不懸, 不作樂也祀以下牲, 當用大牢者用少牢此賢君自貶以救民之禮也”
2. 孔子在宋, 見桓魋自爲石槨, 三年而不成, 工匠皆病夫子愀然曰: “若是其靡也靡侈死不如朽之速愈” 冉子僕曰: “禮, 凶事不豫, 此何謂也?” 夫子曰: “旣死而議謚, 謚定而卜葬, 旣葬而立廟, 皆臣子之事, 非所豫屬也, 況自爲之哉” 南宮敬叔以富得罪於定公, 奔衛, 衛侯請復之, 載其寶以朝夫子聞之曰: “若是其貨也, 喪不若速貧之愈” 喪失位也子游侍曰: “敢問何謂如此?” 孔子曰: “富而不好禮, 殃也, 敬叔以富喪矣, 而又弗改, 吾懼其將有後患也” 敬叔聞之, 驟如孔氏, 而後循禮施散焉
1. 子貢問於孔子曰: “晉文公實召天子而使諸侯朝焉晉文公會諸侯于溫召襄王且使狩於河陽因使諸侯朝夫子作春秋, 云天王狩于河陽, 何也?” 孔子曰: “以臣召君, 不可以訓, 亦書其率諸侯事天子而已”
26. 哀公問於孔子曰: “寡人聞東益不祥, 東益之宅信有之乎?” 孔子曰: “不祥有五, 而東益不與焉夫損人自益, 身之不祥; 棄老而取幼, 家之不祥; 擇賢而任不肖, 國之不祥; 老者不敎, 幼者不學, 俗之不祥; 聖人伏匿, 愚者擅權, 天下不祥不祥有五, 東益不與焉”
25. 哀公問於孔子曰: “二三大夫皆勸寡人使隆敬於高年, 何也?” 孔子對曰: “君之及此言, 將天下實賴之, 豈唯魯哉” 公曰: “何也?其義可得聞乎?” 孔子曰: “昔者有虞氏貴德而尙齒, 夏后氏貴爵而尙齒, 殷人貴富而尙齒, 富貴世祿之家周人貴親而尙齒, 虞夏殷周, 天下之盛王也, 未有遺年者焉 年者貴於天下久矣, 次于事親, 是故朝廷同爵而尙齒, 七十杖於朝, 君問則席, 君欲問之則爲之設席而問焉八十則不仕朝, 君問則就之, 而悌達乎朝廷矣; 其行也肩而不並, 不敢與長者並肩也不錯則隨, 錯鴈行父黨隨行兄黨鴈行也斑白者不以其任於道路, 任負也少者代之也而悌達乎道路矣; 居鄕以齒而老窮不匱, 强不犯弱, 衆不暴寡, 而悌達乎州巷矣; 古之道, 五十不爲甸役, 五十始老不爲力役之事不爲田獵之徒也頒禽隆之長者, 而悌達乎蒐狩矣; 軍旅什伍, 同爵則尙齒, 而悌達乎軍旅矣 夫聖王之敎..
24. 子游問於孔子曰: “夫子之極言子産之惠也, 可得聞乎?” 孔子曰: “惠在愛民而已矣” 子游曰: “愛民謂之德敎, 何翅施惠哉?” 孔子曰: “夫子産者, 猶衆人之母也, 能食之, 弗能敎也” 子游曰: “其事可言乎?” 孔子曰: “子産以所乘之輿濟冬涉者, 是愛無敎也”
23. 季康子欲以一井田出法賦焉, 使訪孔子子曰: “丘弗識也” 冉有三發卒曰: “子爲國老, 待子而行, 若之何子之不言?” 孔子不對而私於冉有曰: “求, 汝來, 汝弗聞乎, 先王制土, 藉田以力, 田有稅收藉力以治公田也而底其遠近; 底干平其遠近俱十一而中賦里以入, 而量其無有; 里廛里有稅度其有無爲多少之入也任力以夫, 而議其老幼力作度之事丁夫任其長幼或重或輕 於是鰥寡孤疾老者, 軍旅之出, 則徵之, 無則已於軍旅之役則鰥寡孤疾或有所共無軍事則止之其歲收, 田一井出獲禾秉, 缶米芻藁不是過, 其歲軍旅之歲一把曰秉四秉固稜穗連藁芻不可分故曰步缶十六斗曰秉也先王以爲之足, 君子之行, 必度於禮, 施取其厚, 施以厚爲德也事擧其中, 事以中爲節歛從其薄, 若是其已, 丘亦足矣丘十六井不度於禮, 而貪冒無厭, 則雖賦田, 將有不足且子孫若以行之而取法, 則有周公之典在若欲犯法, 則苟行..
22. 樊遲問於孔子曰: “鮑牽事齊君, 執政不撓, 可謂忠矣, 齊慶克通於夫人鮑牽知之以告匡武子武子召慶剋而讓之慶剋告夫人夫人怒閔子子因需公以會於諸侯高鮑去守還將及至閉門而牽客夫人訴之曰高鮑將不納君遂刖鮑牽之足而君刖之, 其爲至闇乎?” 孔子曰: “古之士者, 國有道則盡忠以輔之, 國無道則退身以避之今鮑疾子食於淫亂之朝, 不量主之明暗, 以受大刖, 是智之不如葵, 葵猶能衛其足” 葵傾葉隨日轉故曰衛其足也
21. 公父文伯之母, 文伯母敬姜也紡績不解文伯諫焉其母曰: “古者王后親織玄紞, 紞冠垂者紞丁敢反公侯之夫人加之紘綖, 纓屈而上者謂之紘綖冠之上覆也紘爲萌反綖令戰余旃二反卿之內子爲大帶, 卿之妻爲內子命婦成祭服, 大夫之妻爲命婦列士之妻, 加之以朝服, 自庶士已下, 各衣其夫, 社而賦事, 烝而獻功, 男女春秋而勤歲事各祭祭而獻其功也男女紡績, 愆則有辟, 績功也辟法也聖王之制也, 今我寡也, 爾又在位, 朝夕恪勤, 猶恐忘先人之業, 況有怠墮, 其何以避辟?” 孔子聞之曰: “弟子志之, 季氏之婦, 可謂不過矣”
20. 衛孫桓子侵齊, 遇敗焉, 桓子孫良夫也侵齊與齊師遇爲齊所敗也齊人乘之, 執新築大夫, 仲叔于奚以其衆救桓子, 桓子乃免衛人以邑賞仲叔于奚, 于奚辭, 請曲懸之樂, 諸侯軒懸軒懸闕一向也故謂之曲懸之樂繁纓以朝, 馬纓當膺以索群銜以黃金爲飾也許之, 書在三官司徒書名司馬書服司空書勳也子路仕衛, 見其故, 以訪孔子孔子曰: “惜也不如多與之邑, 惟器與名, 不可以假人, 器禮樂以器名尊卑以名君之所司, 司主名以出信, 信以守器, 器以藏禮, 有器然後得行其禮故曰器以藏禮禮以行義, 義以生利, 利以平民, 政之大節也若以假人, 與人政也, 政亡, 則國家從之, 不可止也”
19. 子張問曰: “書云, 高宗三年不言, 言乃雍, 有諸?” 雍歡聲貌尙書云言乃雍和有諸問有之也孔子曰: “胡爲其不然也古者天子崩, 則世子委政於冢宰三年, 成湯旣沒, 太甲聽於伊尹, 太甲湯孫武王旣喪, 成王聽於周公, 其義一也”
18. 齊陳恆弑其簡公, 孔子聞之, 三日沐浴而適朝, 告於哀公曰: “陳恆弑其君, 請伐之” 公弗許, 三請, 公曰: “魯爲齊弱久矣, 子之伐也, 將若之何?” 對曰: “陳恆弑其君, 民之不與者半, 以魯之衆, 加齊之半, 可克也” 公曰: “子告季氏” 孔子辭, 不告季氏退而告人曰: “以吾從大夫之後, 吾不敢不告也”
17. 衛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 而以其女妻之, 初疾娶於宋子朝其歸孽子朝出文子使疾出其妻而己妻之疾誘其初妻之娣, 爲之立宮, 與文子女, 如二妻之禮文子怒將攻之孔子舍璩伯玉之家, 文子就而訪焉孔子曰: “簠簋之事, 則嘗聞學之矣, 兵甲之事, 未之聞也” 退而命駕而行曰: “鳥則擇木, 木豈能擇鳥乎?” 文子遽自止之曰: “圉也豈敢度其私哉?度謀亦訪衛國之難也” 將止, 會季康子問冉求之戰, 冉求旣對之, 又曰: “夫子播之百姓, 質諸鬼神, 而無憾, 恨也用之則有名” 康子言於哀公, 以幣迎孔子曰: “人之於冉求信之矣, 將大用之”
16. 楚昭王有疾, 卜曰: “河神爲祟” 王弗祭, 大夫請祭諸郊王曰: “三代命祀, 祭不越望, 天子望祀天地諸侯祀境內故曰祭不越望也江漢沮漳, 楚之望也, 四水名也禍福之至, 不是過乎, 不穀雖不德, 河非所獲罪也” 遂不祭 孔子曰: “楚昭王知大道矣, 求之於己不越祀也其不失國也宜哉楚爲吳所滅昭王出奔已復國者也夏書曰: ‘維彼陶唐, 率彼天常, 陶唐堯率猶循天常天之常道在此冀方, 中國爲冀今失厥道, 亂其紀綱, 乃滅而亡’” 謂變夏桀 又曰: “允出茲在茲, 由己率常可矣” 言善惡各有類信出此則在此以能循常道可也
15. 趙簡子賦晉國一鼓鐘, 三十斤謂之鐘鐘四謂之石石四謂之鼓以鑄刑鼎, 著范宣子所爲刑書范宣子晉卿范自銘其刑書著鼎也孔子曰: “晉其亡乎, 失其度矣 夫晉國將守唐叔之所受法度, 唐叔成王母弟始封於晉者也以經緯其民者也經緯猶織以成文也卿大夫以序守之, 序次序也民是以能遵其道而守其業, 貴賤不愆, 所謂度也 文公是以作執秩之官, 爲被廬之法, 晉文公旣霸彊于時蓋作執秩之官以爲晉國 法也以爲盟主今棄此度也, 而爲刑鼎, 銘在鼎矣, 何以尊貴?民將棄神而徵於書不復戴奉上也何業之守也?民不奉上則上無所守也 貴賤無序, 何以爲國?且夫宣子之刑, 夷之蒐也, 晉國亂制, 夷蒐之時變易軍師陽唐父爲賈季所殺故曰亂制也若之何其爲法乎”
14. 晉魏獻子爲政, 獻子魏舒分祁氏及羊舌氏之田, 荀櫟滅, 晉大夫祁氏羊舌氏故獻子分其田以賞諸大夫, 及其子成, 皆以賢擧也又將賈辛曰: “今汝有力於王室, 吾是以擧汝, 周有子朝之亂賈辛帥師救周行乎敬之哉, 毋墮乃力” 孔子聞之曰: “魏子之擧也, 近不失親, 子可擧而擧也遠不失擧, 不以遠故不擧可謂美矣” 又聞其命賈辛以爲忠詩云: “永言配命, 自求多福” 忠也言我文王之詩我長配天命而行庶國亦當求多福人多福忠也魏子之擧也, 義其命也忠其長有後於晉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