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한서예문지 (382)
건빵이랑 놀자
10. 鄭有鄕校, 鄕之學校鄕校之士, 非論執政, 鬷明欲毁鄕校 鬷明然明 子産曰: “何以毁爲也? 夫人朝夕退而遊焉, 以議執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 吾則行之; 其所否者, 吾則改之 若之何其毁也我聞忠言以損怨, 不聞立威以防怨, 防怨猶防水也, 大決所犯, 傷人必多, 吾弗克救也, 不如小決使導之, 不如吾所聞而藥之” 藥治療也孔子聞是言也, 曰: “吾以是觀之, 人謂子産不仁, 吾不信也”
9. 晉邢侯與雍子爭田, 叔魚攝理, 叔魚叔向弟理獄官之名罪在雍子, 雍子納其女於叔魚, 叔魚弊獄邢侯, 弊斷斷罪歸邢侯邢侯怒殺叔魚與雍子於朝 韓宣子問罪於叔向, 宣子晉正卿韓起也叔向曰: “三姦同坐, 施生戮死可也施宜爲與與猶行行生者之罪也雍子自知其罪, 而賂以置直鮒也, 鬻獄邢侯專殺其罪一也 己惡而掠美爲昏, 掠美善昏亂也己惡卽以賂求善爲惡也貪以敗官爲黙, 黙猶冒苟貪不畏罪殺人不忌爲賊忌憚夏書曰: ‘昏黙賊, 殺, 夏書夏家之書三者宜皆殺者也咎陶之刑也’請從之” 乃施邢侯, 而尸雍子叔魚於市孔子曰: “叔向古之遺直也治國制刑, 不隱於親, 三數叔魚之罪不爲末, 末薄或曰義, 或左傳作咸也可謂直矣 平丘之會, 數其賄也, 以寬衛國, 晉不爲暴; 諸侯會于平丘晉人淫芻蕘者於衛衛人患之賂叔向叔向使與叔魚客末追而禁之歸魯季孫, 稱其詐也, 以寬魯國, 晉不爲虐; 魯季孫見執諮於晉晉人歸之季..
8. 叔孫穆子, 避難奔齊, 穆子叔孫豹其兄僑如淫亂故避之而出奔齊宿於庚宗之邑, 庚宗寡婦通焉而生牛, 名牛穆子返魯, 以牛爲內豎, 豎通內外之命相家, 長遂命爲相家牛讒叔孫二人殺之, 叔孫有病, 牛不通其饋, 不食而死, 牛遂輔叔孫庶子昭而立之子叔孫婼 昭子旣立朝, 其家衆曰: “豎牛禍叔孫氏, 使亂大從, 從順殺適立庶, 又被其邑, 以求舍罪, 牛取叔氏鄙三十邑以行賂也罪莫大焉, 必速殺之” 遂殺豎牛 孔子曰: “叔孫昭子不勞, 勞力也不以立己爲功不可能也周任有言曰: ‘周任古之賢人爲政者不賞私勞, 不罰私怨’詩云: ‘有覺德行, 四國順之’覺直昭子有焉”
7. 楚靈王汰侈, 驕汰奢侈右尹子革侍坐, 右尹官名子革煞舟左史倚相趨而過, 王曰: “是良史也, 子善視之, 是能讀三墳五典, 八索九丘” 三墳三皇之書五典五帝之典八索索法丘丘國聚也 對曰: “夫良史者, 記君之過, 揚君之善, 而此子以潤辭爲官, 不可爲良史” 曰: “臣又乃嘗聞焉, 昔周穆王欲肆其心, 肆極將過行天下, 使皆有車轍, 並馬跡焉, 祭公謀父作祚昭, 謀父周卿士祈昭詩名猶齊景公作君臣相說之樂蓋曰徵招角招是也昭宜爲招耳補作招以止王心, 止王心之逸遊王是以獲殆於文官, 臣聞其詩焉, 而弗知, 若問遠焉, 其焉能知” 王曰: “子能乎?” 對曰: “能, 其詩曰: ‘祈昭之愔愔乎, 式昭德音, 祈昭愔愔言祈昭樂之安和其法足以昭其德音者也思我王度, 式如玉, 式如金, 思王之法度如金玉純美詩云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刑民之力, 而無有醉飽之心’” 長而字刑傷民力用之不勝不節無有醉飽之..
6. 鄭伐陳, 入之, 使子産獻捷于晉, 晉人問陳之罪焉子産對曰: “陳亡周之大德, 武王以元女大姬以配胡公而封諸陳介恃楚衆, 介大馮陵弊邑, 是以有往年之告告晉爲陳所侵未獲命, 未得晉平陳之成命則又有東門之役與楚共伐陳至其東門也 當陳隧者, 井堙木刊, 勝陳人堙塞刊斫也弊邑大懼, 天誘其裏, 誘進裏善也天導其善大執陳者也啓弊邑心, 知其罪, 校首於我, 用敢獻功” 晉人曰: “何故侵小?” 對曰: “先王之命, 惟罪所在, 各致其辟, 辟誅且昔天子一圻, 列國一同, 地方千里曰圻方百里曰同也自是以衰, 周之制也大國方百里從是以爲差伯方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之制也而說學者以周大國方七百里失之矣 今大國多數圻矣, 若無侵小, 何以至焉” 晉人曰: “其辭順” 孔子聞之, 謂子貢曰: “志有之, 志古之書也言以足志, 言以足成其志文以足言, 加以文章以足成其言不言誰知其志, 言之無文, 行之不..
5. 孔子覽晉志, 晉之史記晉趙穿殺靈公, 穿趙盾從弟也趙盾亡, 未及山而還, 山晉之境史書趙盾弑君盾曰: “不然” 史曰: “子爲正卿, 亡不出境, 返不討賊, 非子而誰” 盾曰: “嗚呼!我之懷矣, 自詒伊戚, 其我之謂乎!” 孔子嘆曰: “董狐, 古之良史也, 書法不隱 趙宣子, 古之良大夫也, 爲法受惡, 惜也越境乃免” 惜盾不越境以免於譏而受弑君之責也
4. 衛孫文子得罪於獻公, 居戚, 文子衛卿林父得罪以戚叛也公卒未葬, 文子擊鐘焉延陵季子吳公子札適晉, 過戚聞之曰: “異哉!夫子之在此, 猶燕子巢于幕也, 燕巢于幕言至危也懼猶未也, 又何樂焉?君又在殯, 可乎?” 文子於是終身不聽琴瑟 孔子聞之曰: “季子能以義正人, 文子能克己服義, 可謂善改矣”
3. 南容說仲孫何忌旣除喪, 除父禧子之喪而昭公在外, 時爲季孫所逐未之命也未命二人爲卿大夫定公卽位, 乃命之, 辭曰: “先臣有遺命焉, 僖子病不知禮及其將死而屬其二子使事孔子曰: ‘夫禮, 人之幹也, 非禮則無以立’ 囑家老使命二臣, 必事孔子而學禮, 以定其位” 公許之二子學於孔子孔子曰: “能補過者, 君子也 詩云, 君子是則是傚, 孟僖子可則傚矣, 懲己所病, 以誨其嗣, 大雅所謂詒厥孫謀, 以燕翼子, 是類也夫” 詒遺也燕安也翼敬也言遺其子孫加謀學安敬之道也
1. 孔子在齊, 齊侯出田, 田獵招虞人以旌不進, 虞人掌山澤之官也公使執之對曰: “昔先君之田也, 旌以招大夫, 弓以招士, 皮冠以招虞人, 臣不見皮冠, 故不敢進, 乃舍之” 孔子聞之曰: “善哉 守道不如守官, 道爲恭敬之道見君召便夢守官非守召不夢也 君子韙之” 韙是
종기해(終記解) 제사십(第四十) 1. 孔子蚤晨作, 作起負手曳杖, 逍遙於門, 而歌曰: “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梁木木主爲梁者哲人其萎乎!” 萎頓 旣歌而入, 當戶而坐子貢聞之曰: “泰山其頹, 則吾將安仰; 梁木其壞, 吾將安杖; 哲人其萎, 吾將安放放法放去聲夫子殆將病也” 遂趨而入 夫子歎而言曰: “賜, 汝來何遲 予疇昔夢坐奠於兩楹之間, 疇昔猶近昨夜兩楹之間殷人所殯處而具奠於殯處故自知死也夏后氏殯於東階之上, 則猶在阼, 殷人殯於兩楹之間, 卽與賓主夾之, 周人殯於西階之上, 則猶賓之, 而丘也卽殷人, 夫明王不興, 則天下其孰能宗余, 言天下無明主莫能宗己道臨終其有命傷道之不行也余逮將死” 遂寢病, 七日而終, 時年七十二矣 2. 哀公誄曰: “昊天不弔, 不憖遺一老, 弔善也憖願且一老孔子也憖魚僅切俾屛余一人以在位, 煢煢余在疚, 疚病於乎哀哉!尼父無自律” 父丈..
본성해(本姓解) 제삼십구(第三十九) 1. 孔子之先, 宋之後也, 微子啓帝乙之元子, 紂之庶兄, 以圻內諸侯入爲王卿士微國名, 子爵初武王克殷, 封紂之子武庚於朝歌, 使奉湯祀 武王崩而與管蔡霍三叔作難, 周公相成王東征之, 二年, 罪人斯得, 乃命微子於殷後作微子之命, 由之與國于宋, 徙殷之子孫, 唯微子先往仕周, 故封之賢其弟曰仲思, 名衍, 或名泄, 嗣微之後, 故號微仲, 生宋公稽冑子, 雖遷爵易位, 而班級不及其故者, 得以故官爲稱, 故二微雖爲宋公, 而猶以微之號自終, 至于稽乃稱公焉宋公生丁公申, 申公生緡公共, 及襄公熙, 熙生弗父何, 及厲公方祀, 方祀以下, 世爲宋卿弗父何生宋父周, 周生世子勝, 勝生正考甫, 考甫生孔父嘉, 五世親盡, 別爲公族, 故後以孔爲氏焉一曰孔父者, 生時所賜號也, 是以子孫遂以氏族 2. 孔父生子木金父, 金父生睪夷, 睪夷生防叔..
2. 孔父生子木金父, 金父生睪夷, 睪夷生防叔, 避華氏之禍而奔魯方叔生伯夏, 伯夏生叔梁紇, 曰雖有九女, 是無子 其妾生孟皮, 孟皮一字伯尼, 有足病, 於是乃求婚於顔氏顔氏有三女, 其小曰徵在, 顔父問三女曰: “陬大夫雖父祖爲士, 然其先聖王之裔, 今其人身長十尺, 武力絶倫, 吾甚貪之, 雖年長性嚴, 不足爲疑, 三子孰能爲之妻?” 二女莫對, 徵在進曰: “從父所制, 將何問焉” 父曰: “卽爾能矣” 遂以妻之徵在旣往廟見, 以夫之年大, 懼不時有勇, 而私禱尼丘之山以祈焉, 生孔子, 故名丘, 字仲尼 孔子三歲而叔梁紇卒, 葬於防至十九, 娶于宋之亓官氏, 一歲而生伯魚, 魚之生也, 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 榮君之貺, 故因以名曰鯉, 而字伯魚, 魚年五十, 先孔子卒
1. 孔子之先, 宋之後也, 微子啓帝乙之元子, 紂之庶兄, 以圻內諸侯入爲王卿士微國名, 子爵初武王克殷, 封紂之子武庚於朝歌, 使奉湯祀 武王崩而與管蔡霍三叔作難, 周公相成王東征之, 二年, 罪人斯得, 乃命微子於殷後作微子之命, 由之與國于宋, 徙殷之子孫, 唯微子先往仕周, 故封之賢其弟曰仲思, 名衍, 或名泄, 嗣微之後, 故號微仲, 生宋公稽冑子, 雖遷爵易位, 而班級不及其故者, 得以故官爲稱, 故二微雖爲宋公, 而猶以微之號自終, 至于稽乃稱公焉宋公生丁公申, 申公生緡公共, 及襄公熙, 熙生弗父何, 及厲公方祀, 方祀以下, 世爲宋卿弗父何生宋父周, 周生世子勝, 勝生正考甫, 考甫生孔父嘉, 五世親盡, 別爲公族, 故後以孔爲氏焉一曰孔父者, 生時所賜號也, 是以子孫遂以氏族
칠십이제자해(七十二弟子解) 제삼십팔(第三十八) 1. 顔回, 魯人, 字子淵, 年二十九而髮白, 三十一早死孔子曰: “自吾有回, 門人日益親” 回之德行著名, 孔子稱其仁焉 閔損, 魯人, 字子騫, 以德行著名, 孔子稱其孝焉 冉耕, 魯人, 字伯牛, 以德行著名, 有惡疾, 孔子曰: “命也夫” 冉雍, 字仲弓, 伯牛之宗族, 生於不肖之父, 以德行著名 宰予, 字子我, 魯人, 有口才著名 端木賜, 字子貢, 衛人, 有口才著名 冉求, 字子有, 仲弓之族, 有才藝, 以政事著名 仲由, 弁人, 字子路, 有勇力才藝, 以政事著名 言偃, 魯人, 字子游, 以文學著名 卜商衛人, 無以尙之, 嘗返衛見讀史志者云: “晉師伐秦, 三豕渡河” 子夏曰: “非也, 己亥耳” 讀史志曰: “問諸晉史果曰己亥” 於是衛以子夏爲聖孔子卒後, 敎於西河之上, 魏文侯師事之, 而諮國政焉 2..
6. 巫馬期, 陳人, 字子期, 少孔子三十歲孔子將近行, 命從者皆持蓋, 已而果雨巫馬期問曰: “旦無雲, 旣日出, 而夫子命持雨具, 敢問何以知之?” 孔子曰: “昨暮月宿畢, 詩不云乎: ‘月離於畢俾滂沱矣’以此知之” 梁鱣, 齊人, 字叔魚, 少孔子三十九歲年三十未有子, 欲出其妻商瞿謂曰: “子未也, 昔吾年三十八無子, 吾母爲吾更取室, 夫子使吾之齊, 母欲請留吾, 夫子曰: ‘無憂也, 瞿過四十, 當有五丈夫’今果然, 吾恐子自晩生耳, 未必妻之過” 從之, 二年而有子 琴牢, 衛人, 字子開, 一字張與宗魯友, 聞宗魯死, 欲往弔焉, 孔子弗許, 曰: “非義也” 冉儒, 魯人, 字子魚, 少孔子五十歲 顔辛, 魯人, 字子柳, 少孔子四十六歲 伯虔, 字楷, 少孔子五十歲
5. 公良儒, 陳人, 字子正, 賢而有勇孔子周行, 常以家車五乘從 秦商, 魯人, 字不慈, 少孔子四歲其父菫父, 父音甫與孔子父叔梁紇俱力聞 顔刻, 魯人, 字子驕, 少孔子五十歲孔子適衛, 子驕爲僕, 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同車出, 而令宦者雍梁參乘, 使孔子爲次乘, 遊過市, 孔子恥之顔刻曰: “夫子何恥之?” 孔子曰: “詩云: ‘覯爾新婚, 以慰我心’” 慰安乃歎曰: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司馬黎耕, 宋人, 字子牛牛爲性躁, 好言語, 見兄桓魋行惡, 牛常憂之
4. 南宮韜, 魯人, 字子容, 以智自將, 世淸不廢, 世濁不洿, 孔子以兄子妻之 公析哀, 齊人, 字季沉, 鄙天下多仕於大夫家者, 是故未嘗屈節人臣孔子特歎貴之 曾點, 曾參父, 字子皙, 疾時禮敎不行, 欲修之, 孔子善焉論語所謂浴乎沂, 風平舞雩之下 顔由, 顔回父, 字季路, 孔子始敎學於闕里而受學, 少孔子六歲 商瞿, 魯人, 字子木, 少孔子二十九歲特好易, 孔子傳之志焉 漆雕開, 蔡人, 字子若, 少孔子十一歲, 習尙書, 不樂仕孔子曰: “子之齒可以仕矣, 時將過” 子若報其書曰: “吾斯之未能信” 言未能明信此書意孔子悅焉
3. 澹臺滅明, 武城人, 字子羽, 少孔子四十九歲, 有君子之姿孔子嘗以容貌望其才, 其才不充孔子之望然其爲人, 公正無私, 以取與去就, 以諾爲名, 仕魯爲大夫也 高柴, 齊人, 高氏之別族, 字子羔, 少孔子四十歲, 長不過六尺, 狀貌甚惡爲人篤孝而有法正, 少居魯, 見知名於孔子之門, 仕爲武城宰 宓不齊, 魯人, 字子賤, 少孔子四十九歲仕爲單父宰, 有才智, 仁愛百姓不忍欺, 孔子大之 樊須, 魯人, 字子遲, 少孔子四十六歲, 弱仕於季氏 有若, 魯人, 字子有, 少孔子三十六歲爲人强識, 好古道也 公西赤, 魯人, 字子華, 少孔子四十二歲束帶立朝, 閑賓主之儀 原憲, 宋人, 字子思, 少孔子三十六歲淸淨守節, 貧而樂道, 孔子爲魯司寇, 原憲嘗爲孔子宰孔子卒後, 原憲退隱, 居于衛 公冶長, 魯人, 字子長, 爲人能忍恥, 孔子以女妻之
2. 顓孫師, 陳人, 字子張, 少孔子四十八歲爲人有容貌, 資質寬沖, 博接從容自務居, 不務立於仁義之行, 子張不侮鰥寡性凱悌寬沖故子貢以爲未仁然不務立仁義之行故子貢激之以爲未仁也孔子門人友之而弗敬 曾參, 南武城人, 字子輿, 少孔子四十六歲志存孝道, 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經齊嘗聘欲與爲卿而不就, 曰: “吾父母老, 食人之祿, 則憂人之事, 故吾不忍遠親而爲人役” 參後母遇之無恩, 而供養不衰, 及其妻以藜烝不熟, 因出之人曰: “非七出也” 參曰: “藜烝小物耳, 吾欲使熟而不用吾命, 況大事乎” 遂出之, 終身不取妻其子元請焉, 告其子曰: “高宗以後妻殺孝已, 尹吉甫以後妻放伯奇, 吾上不及高宗, 中不比吉甫, 庸知其得免於非乎”
1. 顔回, 魯人, 字子淵, 年二十九而髮白, 三十一早死孔子曰: “自吾有回, 門人日益親” 回之德行著名, 孔子稱其仁焉 閔損, 魯人, 字子騫, 以德行著名, 孔子稱其孝焉 冉耕, 魯人, 字伯牛, 以德行著名, 有惡疾, 孔子曰: “命也夫” 冉雍, 字仲弓, 伯牛之宗族, 生於不肖之父, 以德行著名 宰予, 字子我, 魯人, 有口才著名 端木賜, 字子貢, 衛人, 有口才著名 冉求, 字子有, 仲弓之族, 有才藝, 以政事著名 仲由, 弁人, 字子路, 有勇力才藝, 以政事著名 言偃, 魯人, 字子游, 以文學著名 卜商衛人, 無以尙之, 嘗返衛見讀史志者云: “晉師伐秦, 三豕渡河” 子夏曰: “非也, 己亥耳” 讀史志曰: “問諸晉史果曰己亥” 於是衛以子夏爲聖孔子卒後, 敎於西河之上, 魏文侯師事之, 而諮國政焉
굴절해(屈節解) 제삼십칠(第三十七) 1. 子路問於孔子曰: “由聞丈夫居世, 富貴不能有益於物, 以道濟物不爲身也處貧賤之地, 而不能屈節以求伸, 則不足以論乎人之域矣” 孔子曰: “君子之行己, 期於必達於己可以屈則屈, 可以伸則伸故屈節者, 所以有待, 待知求也求伸者, 所以及時及良時也 是以雖受屈而不毁其節, 志達而不犯於義” 合於義也乃行 2. 孔子在衛, 聞齊國田常將欲爲亂, 專齊有無君之心也而憚鮑晏, 鮑氏晏氏齊之卿大夫也因欲移其兵以伐魯孔子會諸弟子而告之曰: “魯父母之國, 不可不救, 不忍視其受敵, 今吾欲屈節於田常以救魯, 二三子誰爲使?” 於是子路曰: “請往齊” 孔子弗許子張請往, 又弗許子石請往, 又弗許 三子退謂子貢曰: “今夫子欲屈節以救父母之國, 吾三人請使而不獲往, 此則吾子用辯之時也, 吾子盍請行焉?” 子貢請使, 夫子許之遂如齊, 說田常曰: “..
8. 孔子之舊曰原壤, 其母死, 夫子將助之以沐槨子路曰: “由也, 昔者聞諸夫子曰: ‘無友不如己者, 過則勿憚改’夫子憚矣, 姑已若何?” 姑且也已止也 孔子曰: “凡民有喪, 匍匐救之, 況故舊乎非友也, 吾其往” 及爲槨, 原壤登木曰: “久矣予之不託於音也” 遂歌曰: “狸首之班然, 執女手之卷然女音汝夫子爲之隱, 佯不聞以過之” 子路曰: “夫子屈節而極於此, 失其與矣, 豈未可以已乎?” 孔子曰: “吾聞之親者不失其爲親也, 故者不失其爲故也”
1. 子路問於孔子曰: “由聞丈夫居世, 富貴不能有益於物, 以道濟物不爲身也處貧賤之地, 而不能屈節以求伸, 則不足以論乎人之域矣” 孔子曰: “君子之行己, 期於必達於己可以屈則屈, 可以伸則伸故屈節者, 所以有待, 待知求也求伸者, 所以及時及良時也 是以雖受屈而不毁其節, 志達而不犯於義” 合於義也乃行
문옥(問玉) 제삼십육(第三十六) 1. 子貢問於孔子曰: “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珉何也?爲玉之寡而珉多歟?” 珉石似玉珉眉巾反 孔子曰: “非爲玉之寡故貴之, 珉之多故賤之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 溫潤而澤, 仁也; 縝密以栗, 智也; 縝密緻塞貌栗堅也縝之忍反緻直利反廉而不劌, 義也; 割而有廉隅而不割傷也劌呼外反垂之如墜, 禮也禮尙謙卑叩之, 其聲淸越而長, 其終則詘然樂矣詘斷絶貌似樂之息詘曲勿反瑕不掩瑜, 瑜不掩瑕, 忠也; 瑜其忠美者也孚尹旁達, 信也; 孚尹玉貌旁達言似者無不通氣如白虹, 天也; 精神見于山川, 地也; 精神本出山川是故地也珪璋特達, 德也; 天下莫不貴者, 道也 詩云: ‘言念君子, 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 2. 孔子曰: “入其國, 其敎可知也其爲人也, 溫柔敦厚, 詩敎也; 疏通知遠, 書敎也; 廣博易良, 樂敎也; 潔靜精微, 易敎也; 恭儉莊敬, 禮敎也..
4. 子張問聖人之所以敎孔子曰: “師乎, 吾語汝, 聖人明於禮樂, 擧而措之而已” 子張又問, 孔子曰: “師, 爾以爲必布几筵, 揖讓升降, 酌獻酬酢, 然後謂之禮乎?爾以必行綴兆, 執羽籥, 作鐘鼓, 然後謂之樂乎? 言而可履, 禮也; 行而可樂, 樂也綴知劣反樂上音洛下音岳聖人力此二者, 以躬己南面, 是故天下太平, 萬民順伏, 百官承事, 上下有禮也 夫禮之所以興, 衆之所以治也; 禮之所以廢, 衆之所以亂也目巧之室, 則有隩阼, 言目巧作室必有隩阼之位室西南隅謂之隩阼阼階也隩於到反席則有上下, 車則有左右, 行則並隨, 立則有列序, 古之義也 室而無隩阼, 則亂於堂室矣; 席而無上下, 則亂於席次矣; 亂於上席之次第車而無左右, 則亂於車上矣; 行而無並隨, 則亂於階塗矣; 升階塗無並隨則階塗亂列而無次序, 則亂於著矣著所立之位也門屛之間謂之著也 昔者明王聖人, 辯貴賤長幼..
2. 孔子曰: “入其國, 其敎可知也其爲人也, 溫柔敦厚, 詩敎也; 疏通知遠, 書敎也; 廣博易良, 樂敎也; 潔靜精微, 易敎也; 恭儉莊敬, 禮敎也; 屬辭比事, 春秋敎也 故詩之失愚, 敦厚書之失誣, 知遠之失樂之失奢, 易之失賊, 精微之失禮之失煩, 春秋之失亂屬辭比事之失 其爲人也, 溫柔敦厚而不愚, 則深於詩者矣; 疏通知遠而不誣, 則深於書者矣; 廣博易良而不奢, 則深於樂者矣; 潔靜精微而不賊, 則深於易者矣; 恭儉莊敬而不煩, 則深於禮者; 屬辭比事而不亂, 則深於春秋者矣
1. 子貢問於孔子曰: “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珉何也?爲玉之寡而珉多歟?” 珉石似玉珉眉巾反 孔子曰: “非爲玉之寡故貴之, 珉之多故賤之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 溫潤而澤, 仁也; 縝密以栗, 智也; 縝密緻塞貌栗堅也縝之忍反緻直利反廉而不劌, 義也; 割而有廉隅而不割傷也劌呼外反垂之如墜, 禮也禮尙謙卑叩之, 其聲淸越而長, 其終則詘然樂矣詘斷絶貌似樂之息詘曲勿反瑕不掩瑜, 瑜不掩瑕, 忠也; 瑜其忠美者也孚尹旁達, 信也; 孚尹玉貌旁達言似者無不通氣如白虹, 天也; 精神見于山川, 地也; 精神本出山川是故地也珪璋特達, 德也; 天下莫不貴者, 道也 詩云: ‘言念君子, 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
변악해(辯樂解) 제삼십오(第三十五) 1. 孔子學琴於師襄子襄子曰: “吾雖以擊磬爲官, 然能於琴, 今子於琴已習, 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數也” 有間, 曰: “已習其數, 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志也” 有間, 曰: “已習其志, 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爲人也” 有間, 曰: “孔子有所謬然思焉, 謬然深思貌有所睪然高望而遠眺” 眺見也睪羊益反眺他弔反 曰: “丘迨得其爲人矣, 近黮而黑, 黮黑貌黮敕感反頎然長, 頎長貌頎渠希反曠如望羊, 曠用志廣遠望羊遠視也奄有四方, 奄同也文王之時三分天下有其二後周有四方文王之功也非文王其孰能爲此” 師襄子避席葉拱而對曰: “葉拱兩手薄其心也君子聖人也, 其傳曰文王操” 2. 子路鼓琴, 孔子聞之, 謂冉有曰: “甚矣由之不才也夫先王之制音也, 奏中聲以爲節, 流入於南, 不歸於北 夫南者, 生育之鄕, 北者, 殺..
3. 周賓牟賈侍坐於孔子, 孔子與之言及樂曰: “夫武之備誡之以久, 何也?” 武謂周武備誡擊鼓警衆也 對曰: “病疾不得其衆” 病憂也憂恐不得其士衆之心敬者也「詠歎之, 淫液之, 何也?” 淫液歆淫滋味 對曰: “恐不逮事” 言汲汲欲及此安民和衆事「發揚蹈厲之已蚤, 何也?” 厲病備戒雖久至其發作又疾 對曰: “及時事” 欲令事及其時「武坐致右而軒左, 何也?” 右膝至地左膝不至地也 對曰: “非武坐” 言無武坐「聲淫及商, 何也?” 言聲歆淫貪商 對曰: “非武音也” 武王之事不得已爲天下除殘賊非苟貪商 孔子曰: “若非武音, 則何音也?” 對曰: “有司失其傳也” 孔子曰: “唯, 丘聞諸萇弘, 若非吾子之言是也, 若非有司失其傳, 則武王之志荒矣” 賓牟賈起, 免席而請曰: “夫武之備誡之以久, 則旣聞命矣敢問遲矣而又久立於綴, 何也?” 子曰: “居, 吾語爾夫樂者, 象成者..
2. 子路鼓琴, 孔子聞之, 謂冉有曰: “甚矣由之不才也夫先王之制音也, 奏中聲以爲節, 流入於南, 不歸於北 夫南者, 生育之鄕, 北者, 殺伐之城故君子之音溫柔居中以養生育之氣, 憂愁之感不加于心也, 暴厲之動, 不在于體也 夫然者, 乃所謂治安之風也小人之音則不然, 亢麗微末, 以象殺伐之氣, 中和之感, 不載於心, 溫和之動, 不存于體, 夫然者乃所以爲亂之風昔者舜彈五絃之琴, 造南風之詩, 其詩曰: ‘南風之薰兮, 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南風之時兮, 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得其時阜盛也 唯脩此化, 故其興也勃焉, 德如泉流, 至于今王公大人述而弗忘殷紂好爲北鄙之聲, 其廢也忽焉, 至于今王公大人擧以爲誡 夫舜起布衣, 積德含和而終以帝, 紂爲天子, 荒淫暴亂而終以亡, 非各所修之致乎由今也匹夫之徒, 曾無意于先王之制, 而習亡國之聲, 豈能保其六七尺之體哉?” 冉有以告子路, 子..
1. 孔子學琴於師襄子襄子曰: “吾雖以擊磬爲官, 然能於琴, 今子於琴已習, 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數也” 有間, 曰: “已習其數, 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志也” 有間, 曰: “已習其志, 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爲人也” 有間, 曰: “孔子有所謬然思焉, 謬然深思貌有所睪然高望而遠眺” 眺見也睪羊益反眺他弔反 曰: “丘迨得其爲人矣, 近黮而黑, 黮黑貌黮敕感反頎然長, 頎長貌頎渠希反曠如望羊, 曠用志廣遠望羊遠視也奄有四方, 奄同也文王之時三分天下有其二後周有四方文王之功也非文王其孰能爲此” 師襄子避席葉拱而對曰: “葉拱兩手薄其心也君子聖人也, 其傳曰文王操”
묘제(廟制) 제삼십사(第三十四) 1. 衛將軍文子將立三軍之廟於其家, 文子名彌牢使子羔訪於孔子子曰: “公廟設於私家, 非古禮之所及, 吾弗知” 子羔曰: “敢問尊卑上下立廟之制, 可得而聞乎?” 孔子曰: “天下有王, 分地建國設祖宗, 祖有功宗有德乃爲親疏貴賤多少之數 是故天子立七廟, 三昭三穆, 與太祖之廟七, 太祖近廟, 皆月祭之, 近謂高祖下親爲近遠廟爲祧, 有二祧焉, 祧遠意親盡爲祧二祧者高祖及父母祖是也祧吐彫反享嘗乃止; 四時祭也 諸侯立五廟, 降天子二也二昭二穆, 與太祖之廟而五, 曰祖考廟, 始祖廟也享嘗乃止; 大夫立三廟, 降諸侯二也一昭一穆, 與太廟而三, 曰皇考廟, 享嘗乃止; 士立一廟, 降大夫二也曰考廟, 王考無廟, 合而享嘗乃止; 祖合於父廟中庶人無廟, 四時祭於寢此自有虞以至于周之所不變也自有虞以至於周周禮不異而說者以周有廟以有文武故祧當遷者而以爲文..
3. 子羔問曰: “祭典云: ‘昔有虞氏祖顓頊而宗堯, 夏后氏亦祖顓頊而宗禹, 殷人祖契而宗湯, 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此四祖四宗, 或乃異代, 或其考祖之有功德, 其廟可也’若有虞宗堯, 夏祖顓頊, 皆異代之有功德者也, 亦可以存其廟乎?” 孔子曰: “善, 如汝所聞也如殷周之祖宗, 其廟可以不毁, 其他祖宗者, 功德不殊, 雖在殊代, 亦可以無疑矣 詩云: ‘蔽芾甘棠, 勿翦勿伐, 邵伯所憩’蔽芾小貌甘棠杜也憩席也周人之於邵公也, 愛其人猶敬其所舍之樹, 況祖宗其功德而可以不尊奉其廟焉”
1. 衛將軍文子將立三軍之廟於其家, 文子名彌牢使子羔訪於孔子子曰: “公廟設於私家, 非古禮之所及, 吾弗知” 子羔曰: “敢問尊卑上下立廟之制, 可得而聞乎?” 孔子曰: “天下有王, 分地建國設祖宗, 祖有功宗有德乃爲親疏貴賤多少之數 是故天子立七廟, 三昭三穆, 與太祖之廟七, 太祖近廟, 皆月祭之, 近謂高祖下親爲近遠廟爲祧, 有二祧焉, 祧遠意親盡爲祧二祧者高祖及父母祖是也祧吐彫反享嘗乃止; 四時祭也 諸侯立五廟, 降天子二也二昭二穆, 與太祖之廟而五, 曰祖考廟, 始祖廟也享嘗乃止; 大夫立三廟, 降諸侯二也一昭一穆, 與太廟而三, 曰皇考廟, 享嘗乃止; 士立一廟, 降大夫二也曰考廟, 王考無廟, 合而享嘗乃止; 祖合於父廟中庶人無廟, 四時祭於寢此自有虞以至于周之所不變也自有虞以至於周周禮不異而說者以周有廟以有文武故祧當遷者而以爲文廟或有甚矣禮典皆有七廟之文唯喪服小記..
관송(冠頌) 제삼십삼(第三十三) 1. 邾隱公旣卽位, 將冠, 使大夫因孟懿子問禮於孔子子曰: “其禮如世子之冠 冠於阼者, 以著代也, 阼主人之階以明其代父醮於客位, 加其有成, 冠於階若不體則醮用酒於客位敬而成之戶西爲客位醮子肖反三加彌尊, 導喩其志, 喩其志使加彌尊宜敬成始緇布次皮弁次爵弁冠而字之, 敬其名也雖天子之元子, 猶士也, 其禮無變, 天下無生而貴者故也 行冠事必於祖廟, 以祼享之, 禮以將之, 祼灌鬯也灌鬯以享神享獻將行也鬯刃亮反以金石之樂節之, 金石者鍾磬也所以自卑而尊先祖, 示不敢擅” 2. 懿子曰: “天子未冠卽位, 長亦冠也” 孔子曰: “古者王世子雖幼, 其卽位則尊爲人君, 人君治成人之事者, 何冠之有” 懿子曰: “然則諸侯之冠, 異天子與?” 怪天子無冠禮如諸侯之冠故問之 孔子曰: “君薨而世子主喪, 是亦冠也已, 人君無所殊也” 諸侯亦人君與天子無異..
예운(禮運) 제삼십이(第三十二) 1. 孔子爲魯司寇, 與於蜡, 旣賓事畢, 畢賓客之事也乃出遊於觀之上, 觀宮門外闕周禮所謂象魏者也喟然而嘆言偃侍曰: “夫子何嘆也?” 孔子曰: “昔大道之行, 此謂三皇五帝時大道行也與三代之英, 英秀謂禹湯文武也吾未之逮也, 而有記焉大道之行, 天下爲公, 選賢與能, 講信修睦講習也修行也睦親也 故人不獨親其親, 不獨子其子, 所謂大道天下爲公老有所終, 壯有所用, 矜寡孤疾, 皆有所養貨惡其棄於地, 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 不必爲人言力惡其不出於身不以爲德惠也 是以姦謀閉而不興, 盜竊亂賊不作故外戶而不閉, 謂之大同今大道旣隱, 天下爲家, 各親其親, 各子其子, 貨則爲己, 力則爲人大人世及以爲常, 城郭溝池以爲固 禹湯文武, 成王周公, 由此而選, 言用禮義爲之選也未有不謹於禮, 禮之所興, 與天地並, 如有不由禮而在位者, 則以爲殃”..
형정(刑政) 제삼십일(第三十一) 1. 仲弓問於孔子曰: “雍聞至刑無所用政, 至政無所用刑至刑無所用政, 桀紂之世是也; 至政無所用刑, 成康之世是也信乎?” 孔子曰: “聖人之治化也, 必刑政相參焉, 太上以德敎民, 而以禮齊之其次以政焉導民, 以刑禁之, 刑不刑也化之弗變, 導之弗從, 傷義以敗俗, 於是乎用刑矣顓五刑必卽天倫卽就也就天倫謂合天意行刑罰則輕無赦, 行刑罰之官雖輕猶不得作威作福刑侀也, 侀成也, 壹成而不可更, 故君子盡心焉” 更古行反 2. 仲弓曰: “古之聽訟尤罰麗於事, 不以其心, 可得聞乎?” 尤過也麗附也怪遇人罰之必以事相當而不與其心也 孔子曰: “凡聽五刑之訟, 必原父子之情, 立君臣之義以權之, 意論輕重之序, 愼測淺深之量以別之, 別彼列反悉其聰明, 正其忠愛以盡之 大司寇正刑明辟以察獄, 獄必三訊焉, 一曰訊群臣二曰訊群吏三曰訊萬民也有指無簡, ..
오형해(五刑解) 제삼십(第三十) 1. 冉有問於孔子曰: “古者三皇五帝不用五刑, 信乎?” 孔子曰: “聖人之設防, 貴其不犯也, 制五刑而不用, 所以爲至治也 凡夫之爲姦邪竊盜, 靡法妄行者, 生於不足, 不足生於無度, 無度則小者偸盜, 大者侈靡, 各不知節 是以上有制度, 則民知所止, 民知所止, 則不犯故雖有姦邪賊盜, 靡法妄行之獄, 而無陷刑之民 不孝者生於不仁, 不仁者生於喪祭之禮明, 喪祭之禮所以敎仁愛也, 能敎仁愛, 則喪思慕祭祀, 不解人子饋養之道, 言孝子奉祭祀不敢解生時饋養之道同之也喪祭之禮明, 則民孝矣 故雖有不孝之獄, 而無陷刑之民殺上者生於不義, 義所以別貴賤, 明尊卑也, 貴賤有別, 尊卑有序, 則民莫不尊上而敬長 朝聘之禮者, 所以明義也, 義必明則民不犯, 故雖有殺上之獄, 而無陷刑之民鬥變者生於相陵, 相陵者生於長幼無序, 而遺敬讓, 遺忘 鄕飮..
3. 冉有問於孔子曰: “先王制法, 使刑不上於大夫, 禮不下於庶人, 然則大夫犯罪, 不可以加刑, 庶人之行事, 不可以治於禮乎?” 孔子曰: “不然, 凡治君子以禮御其心, 所以屬之以廉恥之節也, 故古之大夫, 其有坐不廉汙穢而退放之者, 不謂之不廉汙穢而退放, 則曰簠簋不飭; 飭整齊也 有坐淫亂男女無別者, 不謂之淫亂男女無別, 則曰帷幕不修也; 有坐罔上不忠者, 不謂之罔上不忠, 則曰臣節未著; 有坐罷軟不勝任者, 不謂之罷軟不勝任, 則曰下官不職; 言其下官不稱移其職不斥其身也有坐干國之紀者, 不謂之干國之紀, 則曰行事不請言不請而擅行 此五者, 大夫旣自定有罪名矣, 而猶不忍斥, 然正以呼之也, 旣而爲之諱, 所以愧恥之, 是故大夫之罪, 其在五刑之域者, 聞而譴發, 譴譴讓也發始發露則白冠釐纓, 盤水加劍, 造乎闕而自請罪, 君不使有司執縳牽掣而加之也 其有大罪者, 聞命..
1. 冉有問於孔子曰: “古者三皇五帝不用五刑, 信乎?” 孔子曰: “聖人之設防, 貴其不犯也, 制五刑而不用, 所以爲至治也 凡夫之爲姦邪竊盜, 靡法妄行者, 生於不足, 不足生於無度, 無度則小者偸盜, 大者侈靡, 各不知節 是以上有制度, 則民知所止, 民知所止, 則不犯故雖有姦邪賊盜, 靡法妄行之獄, 而無陷刑之民 不孝者生於不仁, 不仁者生於喪祭之禮明, 喪祭之禮所以敎仁愛也, 能敎仁愛, 則喪思慕祭祀, 不解人子饋養之道, 言孝子奉祭祀不敢解生時饋養之道同之也喪祭之禮明, 則民孝矣 故雖有不孝之獄, 而無陷刑之民殺上者生於不義, 義所以別貴賤, 明尊卑也, 貴賤有別, 尊卑有序, 則民莫不尊上而敬長 朝聘之禮者, 所以明義也, 義必明則民不犯, 故雖有殺上之獄, 而無陷刑之民鬥變者生於相陵, 相陵者生於長幼無序, 而遺敬讓, 遺忘 鄕飮酒之禮者, 所以明長幼之序, 而崇敬..
교문(郊問) 제이십구(第二十九) 1. 定公問於孔子曰: “古之帝王必郊祀其祖以配天, 何也?” 孔子對曰: “萬物本於天, 人本乎祖, 郊之祭也, 大報本反始也, 故以配上帝天垂象, 聖人則之, 郊所以明天道也” 公曰: “寡人郊而莫同, 何也?” 孔子曰: “郊之祭也, 迎長日之至也, 周人始以日至之月冬日至而日長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 故周之始郊, 其月以日至, 其日用上辛, 至於啓蟄之月, 則又祈穀于上帝, 祈求也爲農祈穀于上帝月令孟春之月乃以元日祈穀于上帝兼無仲冬大郊之事至於祈農與天子同故春秋傳曰夫郊祀后稷以祈農事也是故啓蟄而郊郊而後耕而說學者不知推經禮之指歸皮膚妄說至乃顚倒神祇變易時日遷改兆位良可痛心者也此二者天子之禮也魯無冬至, 大郊之事降殺於天子, 是以不同也” 2 公曰: “其言郊, 何也?” 孔子曰: “兆丘於南, 所以就陽位也, 於郊, 故謂之郊焉” 兆丘於南謂之..
관향사(觀鄕射) 제이십팔(第二十八) 1. 孔子觀於鄕射, 喟然歎曰: “射之以禮樂也, 何以射, 何以聽, 修身而發, 而不失正鵠者, 其唯賢者乎?正鵠所射者也若夫不肖之人, 則將安能以求飮? 詩云: ‘發彼有的, 以祈爾爵的實也祈求也言發中的以求飮爾爵也勝者飮不勝者’祈, 求也, 求所中以辭爵飮彼則已不飮故曰以辭爵也中陟仲反酒者, 所以養老, 所以養病也求中以辭爵, 辭其養也, 是故士使之射而弗能, 則辭以病, 懸弧之義” 弧弓也男子生則懸弧於其門明必有射事也而今不能射唯病可以爲辭也於是退而與門人習射於矍相之圃, 蓋觀者如堵牆焉 射至於司馬, 使子路執弓矢出列延, 謂射之者曰: “子路爲司馬故射至使子路出延射奔軍之將, 亡國之大夫, 與爲人後者不得入, 人已有後而又爲人後故曰與爲人後世也其餘皆入, 蓋去者半” 又使公罔之裘序點, 揚觶而語曰: “先行射鄕飮酒故二人揚觶 觶支義切幼..
3. 子貢觀於蜡蜡索也歲十有二月索群神而祀之今之臘也蜡助駕反孔子曰: “賜也, 樂乎?” 樂音洛對曰: “一國之人皆若狂, 言醉亂也賜未知其爲樂也” 孔子曰: “百日之勞, 一日之樂, 一日之澤, 非爾所知也古民皆勤苦稼穡有百日之勞喩久也今一日使之飮酒焉樂之是君之恩澤也張而不弛, 文武弗能, 弛而不張, 文武弗爲一張一弛, 文武之道也” 弛施氏反
2. 孔子曰: “吾觀於鄕而知王道之易易也易以豉反主人親速賓及介, 而衆賓從之, 速召至於正門之外, 主人拜賓及介, 而衆自入, 貴賤之義別矣, 別彼列反 三揖至於階, 三讓以賓升, 拜至獻酬辭讓之節繁, 及介升則省矣, 至于衆賓升而受爵, 坐祭立飮, 不酢而降, 殺之義辯矣殺所戒反 工入升歌三終, 主人獻賓, 記曰主人獻之於義不得爲賓也下句笙入三終主又獻之是也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篇終主人乃獻之是也笙入三終, 主人又獻之, 吹南陔白華華黍三篇終主人獻也間歌三終, 乃歌魚麗由庚歌南有嘉魚笙崇丘歌南山有臺笙由餘者也合樂三闋, 合笙聲同其音歌周南召南三篇也工告樂備而遂出, 樂正旣告備而降言遂出自此至去不復升也一人揚觶, 乃立司正焉賓將欲去故復使一人揚觶乃立司正主威儀請安賓也知其能和, 樂而不流, 樂音洛 賓酬主人, 主人酬介, 介酬衆賓, 賓少長以齒, 少詩照切終於沃洗者焉, 知其能弟長而無..
1. 孔子觀於鄕射, 喟然歎曰: “射之以禮樂也, 何以射, 何以聽, 修身而發, 而不失正鵠者, 其唯賢者乎?正鵠所射者也若夫不肖之人, 則將安能以求飮?詩云: ‘發彼有的, 以祈爾爵的實也祈求也言發中的以求飮爾爵也勝者飮不勝者’祈, 求也, 求所中以辭爵飮彼則已不飮故曰以辭爵也中陟仲反酒者, 所以養老, 所以養病也求中以辭爵, 辭其養也, 是故士使之射而弗能, 則辭以病, 懸弧之義” 弧弓也男子生則懸弧於其門明必有射事也而今不能射唯病可以爲辭也於是退而與門人習射於矍相之圃, 蓋觀者如堵牆焉射至於司馬, 使子路執弓矢出列延, 謂射之者曰: “子路爲司馬故射至使子路出延射奔軍之將, 亡國之大夫, 與爲人後者不得入, 人已有後而又爲人後故曰與爲人後世也其餘皆入, 蓋去者半” 又使公罔之裘序點, 揚觶而語曰: “先行射鄕飮酒故二人揚觶 觶支義切幼壯孝悌, 耆老好禮, 好呼報切不從流俗, 修..
논례(論禮) 제이십칠(第二十七) 1. 孔子閒居, 子張子貢言游侍, 論及於禮孔子曰: “居, 汝三人者, 吾語汝以禮, 周流無不遍也” 子貢越席而對曰: “敢問如何?” 子曰: “敬而不中禮謂之野, 恭而不中禮謂之給, 勇而不中禮謂之逆” 子曰: “給奪慈仁” 巧言足恭捷給之人似仁非仁故言給奪慈仁中陟仲反下同子貢曰: “敢問將何以爲此中禮者?” 子曰: “禮乎, 夫禮所以制中也” 子貢退, 言游進曰: “敢問禮也, 領惡而全好者與?” 領理 惡烏故反好呼報反與羊諸反 子曰: “然” 子貢問何也? 子曰: “郊社之禮, 所以仁鬼神也; 禘嘗之禮, 所以仁昭穆也饋奠之禮, 所以仁死喪也; 射饗之禮, 所以仁鄕黨也; 食饗之禮, 所以仁賓客也明乎郊社之義, 禘嘗之禮, 治國其如指諸掌而已是故居家有禮, 故長幼辨以之; 閨門有禮, 故三族和以之; 朝廷有禮, 故官爵序以之; 田獵有禮, 故..
집비(執轡) 제이십오(第二十五) 1. 閔子騫爲費宰, 問政於孔子子曰: “以德以法夫德法者, 御民之具, 猶御馬之有銜勒也君者, 人也, 吏者, 轡也, 刑者, 策也, 夫人君之政, 執其轡策而已” 子騫曰: “敢問古之爲政” 孔子曰: “古者天子以內史爲左右手, 內史掌王八柄及釁事之法納以詔王聽治命孤卿大夫則策命以四方之事書則讀之王制祿則費爲之賞則亦如之故王以爲左右手 費芳未反以德法爲銜勒, 以百官爲轡, 以刑罰爲策, 以萬民爲馬, 故御天下數百年而不失 善御馬正銜勒, 齊轡策, 均馬力, 和馬心, 故口無聲而馬應轡, 策不擧而極千里; 善御民, 壹其德法, 正其百官, 以均齊民力, 和安民心, 故令不再而民順從, 刑不用而天下治 是以天地德之, 天地以有爲德而兆民懷之, 懷歸夫天地之所德, 兆民之所懷, 其政美, 其民而衆稱之其民爲衆所稱擧也今人言五帝三王者, 其盛無偶, 威察..
2. 不能御民者, 棄其德法, 專用刑辟, 譬猶御馬, 棄其銜勒而專用箠策, 其不制也, 可必矣夫無銜勒而用箠策, 馬必傷, 車必敗; 無德法而用刑, 民必流, 國必亡 治國而無德法, 則民無脩, 民無脩則迷惑失道, 如此上帝必以其爲亂天道也苟亂天道, 則刑罰暴, 上下相諛, 諂諛莫知念忠, 俱無道故也 今人言惡者, 必比之於桀紂, 其故何也?其法不聽, 其德不厚, 故民惡其殘虐, 莫不吁嗟, 朝夕祝之, 升聞于天, 上帝不蠲, 降之以禍罰, 災害並生, 用殄厥世故曰德法者御民之本
1. 閔子騫爲費宰, 問政於孔子子曰: “以德以法夫德法者, 御民之具, 猶御馬之有銜勒也君者, 人也, 吏者, 轡也, 刑者, 策也, 夫人君之政, 執其轡策而已” 子騫曰: “敢問古之爲政” 孔子曰: “古者天子以內史爲左右手, 內史掌王八柄及釁事之法納以詔王聽治命孤卿大夫則策命以四方之事書則讀之王制祿則費爲之賞則亦如之故王以爲左右手 費芳未反以德法爲銜勒, 以百官爲轡, 以刑罰爲策, 以萬民爲馬, 故御天下數百年而不失 善御馬正銜勒, 齊轡策, 均馬力, 和馬心, 故口無聲而馬應轡, 策不擧而極千里; 善御民, 壹其德法, 正其百官, 以均齊民力, 和安民心, 故令不再而民順從, 刑不用而天下治 是以天地德之, 天地以有爲德而兆民懷之, 懷歸夫天地之所德, 兆民之所懷, 其政美, 其民而衆稱之其民爲衆所稱擧也今人言五帝三王者, 其盛無偶, 威察若存, 其盛以明察帝若存其故何也? ..
오제(五帝) 제이십사(第二十四) 1. 季康子問於孔子曰: “舊聞五帝之名, 而不知其實, 請問何謂五帝?” 孔子曰: “昔丘也聞諸老聃曰: ‘天有五行, 水火金木土, 分時化育, 以成萬物一歲三百六十日五行各主七十二日也化生長育一歲之功萬物莫敢不成’其神謂之五帝五帝五行之神佐生物者而讖緯皆爲之名字亦爲妖怪妄言 古之王者, 易代而改號, 取法五行, 五行更王, 終始相生, 亦象其義法五行更王終始相生始以木德王天下其次以生之行轉相承而諸說乃謂五精之帝下生王者其爲帝或無可言也更古衡反 王音旺故其爲明王者而死配五行, 是以太皞配木, 炎帝配火, 黃帝配土, 少皞配金, 顓頊配水” 康子曰: “太皞氏其始之木何如?” 孔子曰: “五行用事, 先起於木, 木東方萬物之初皆出焉, 是故王者則之, 而首以木德王天下, 其次則以所生之行, 轉相承也” 木生火火生土之屬 王天音旺 2. 康子曰: “吾..
오제덕(五帝德) 제이십삼(第二十三) 1. 宰我問於孔子曰: “昔者吾聞諸榮伊曰: ‘黃帝三百年’請問黃帝者, 人也, 抑非人也, 何以能至三百年乎?” 孔子曰: “禹湯文武周公, 不可勝以觀也, 而上世黃帝之問, 將謂先生難言之故乎” 言禹湯已下不可勝觀乃問上世黃帝將爲先生長老難言之故問 宰我曰: “上世之傳, 隱微之說, 卒采之辯, 采事也辯說也卒終也其事之說也闇忽之意, 闇忽友遠不明非君子之道者, 則予之問也固矣” 固陋不得其問 孔子曰: “可也, 吾略聞其說黃帝者, 少昊之子, 曰軒轅, 生而神靈, 弱而能言, 幼齊叡, 莊敦敏誠信, 長聰明, 治五氣, 五行之氣設五量, 五量權衡升斛尺丈里步十百撫萬民, 度四方, 商度四方而無安定服牛乘馬, 擾馴猛獸, 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 炎帝神農氏之後也三戰而後剋之 始垂衣裳, 作爲黼黻, 白與黑謂之黼若斧文黑與靑謂之黻若兩已相戾治民..
5. 宰我曰: “請問帝舜” 孔子曰: “喬牛之孫, 瞽瞍之子也, 曰有虞, 舜孝友聞於四方, 陶漁事親, 爲陶器躬捕魚以養父母寬裕而溫良, 敦敏而知時, 畏天而愛民, 恤遠而親近, 承受大命, 依于二女, 堯妻舜以二女舜動靜謀之於二女叡明智通, 爲天下帝, 命二十二臣率堯舊職, 躬己而已, 天平地成, 巡狩四海, 五載一始, 三十年在位, 嗣帝五十載, 陟方岳, 死于蒼梧之野而葬焉”
4. 宰我曰: “請問帝堯” 孔子曰: “高辛氏之子, 曰陶唐, 其仁如天, 其智如神, 就之如日, 望之如雲, 富而不驕, 貴而能降, 伯夷典禮, 蘷龍典樂, 舜時蘷典樂龍作納言然則堯時龍亦典樂者也舜時而仕, 趨視四時, 務元民始之, 務先民事以爲始也流四凶而天下服, 其言不忒, 其德不回, 四海之內, 舟輿所及, 莫不夷說” 夷平心說古通以爲悅字
3. 孔子曰: “顓頊, 黃帝之孫, 昌意之子, 曰高陽, 淵而有謀, 疏通以知遠, 養財以任地, 履時以象天, 依鬼神而制義, 治氣性以敎衆, 潔誠以祭祀, 巡四海以寧民, 北至幽陵, 南曁交趾, 西抵流沙, 東極蟠木, 動靜之神, 小大之物, 日月所照, 莫不底屬” 底平四遠皆平而來服屬之也宰我曰: “請問帝嚳” 孔子曰: “玄枵之孫, 喬極之子, 曰高辛, 生而神異, 自言其名, 博施厚利, 不於其身, 聰以知遠, 明以察微, 仁以威, 惠而信, 以順天地之義, 知民所急, 修身而天下服, 取地之財而節用焉, 撫敎萬民而誨利之, 歷日月之生朔而迎送之, 明鬼神而敬事之, 其色也和, 其德也重, 其動也時, 其服也哀, 春夏秋冬育護天下, 日月所照, 風雨所至, 莫不從化”
2. 宰我曰: “請問帝顓頊” 孔子曰: “五帝用說, 三王有度, 五帝久遠故用說也三王邇則有成法度汝欲一日遍聞遠古之說, 躁哉予也” 宰我曰: “昔予也聞諸夫子曰: ‘小子毋或宿’故敢問” 有所問當問勿令更宿也
1. 宰我問於孔子曰: “昔者吾聞諸榮伊曰: ‘黃帝三百年’請問黃帝者, 人也, 抑非人也, 何以能至三百年乎?” 孔子曰: “禹湯文武周公, 不可勝以觀也, 而上世黃帝之問, 將謂先生難言之故乎” 言禹湯已下不可勝觀乃問上世黃帝將爲先生長老難言之故問 宰我曰: “上世之傳, 隱微之說, 卒采之辯, 采事也辯說也卒終也其事之說也闇忽之意, 闇忽友遠不明非君子之道者, 則予之問也固矣” 固陋不得其問 孔子曰: “可也, 吾略聞其說黃帝者, 少昊之子, 曰軒轅, 生而神靈, 弱而能言, 幼齊叡, 莊敦敏誠信, 長聰明, 治五氣, 五行之氣設五量, 五量權衡升斛尺丈里步十百撫萬民, 度四方, 商度四方而無安定服牛乘馬, 擾馴猛獸, 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 炎帝神農氏之後也三戰而後剋之 始垂衣裳, 作爲黼黻, 白與黑謂之黼若斧文黑與靑謂之黻若兩已相戾治民以順天地之紀, 知幽明之故, 達生死存亡..
곤서(困誓) 제이십이(第二十二) 1. 子貢問於孔子曰: “賜倦於學, 困於道矣, 願息於事君, 可乎?” 孔子曰: “詩云: ‘溫恭朝夕, 執事有恪敬也’事君之難也, 焉可息哉!” 曰: “然則賜願息而事親” 孔子曰: “詩云: ‘孝子不匱, 永錫爾類匱竭也類善也孝子之道不匱竭者能以類相傳長錫爾以善道也’事親之難也, 焉可以息哉!” 曰: “然賜請願息於妻子” 孔子曰: “詩云: ‘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 以御于家邦刑法也寡適也御正也文王以正法接其寡妻至于同姓兄弟以正治天下之國家者矣’妻子之難也, 焉可以息哉!” 曰: “然賜願息於朋友” 孔子曰: “詩云: ‘朋友攸攝, 攝以威儀’朋友之難也, 焉可以息哉!” 曰: “然則賜願息於耕矣” 孔子曰: “詩云: ‘晝爾于茅, 宵爾索綯, 亟其乘屋, 其始播百穀宵夜綯絞也當以時治屋也亟疾也當亟乘爾屋以善治之也其復當脩農播百穀言無懈怠’耕..
8. 상가지구(喪家之狗) 孔子適鄭, 與弟子相失, 獨立東郭門外或人謂子貢曰: “東門外有一人焉, 其長九尺有六寸, 河目隆顙, 河目上下匡平而長顙頰也其頭似堯, 其頸似皐繇, 其肩似子産, 然自腰已下, 不及禹者三寸, 纍然如喪家之狗” 喪家狗主人哀荒不見飯食故纍然不得意孔子生於亂世道不得行故纍然是不得意之貌也子貢以告, 孔子欣然而歎曰: “形狀永也, 如喪家之狗, 然乎哉!然乎哉!”
7. 子貢問於孔子曰: “賜旣爲人下矣, 而未知爲人下之道, 敢問之” 子曰: “爲人下者, 其猶土乎汨之之深則出泉, 汨渥樹其壤則百穀滋焉, 草木植焉, 禽獸育焉, 生則出焉, 死則入焉, 多其功而不意, 功雖多而無所意也 其志而無不容, 爲人下者當弘志如地無所不容也爲人下者以此也”
5. 孔子之宋, 匡人簡子以甲士圍之子路怒, 奮戟將與戰孔子止之曰: “惡有修仁義而不免世俗之惡者乎?夫詩書之不講, 禮樂之不習, 是丘之過也, 若以述先王, 好古法而爲咎者, 則非丘之罪也命之夫歌, 予和汝” 子路彈琴而歌, 孔子和之, 曲三終, 匡人解甲而罷
4. 孔子遭厄於陳蔡之間, 絶糧七日, 弟子餒病, 孔子絃歌子路入見曰: “夫子之歌, 禮乎?” 孔子弗應, 曲終而曰: “由來, 吾語汝, 君子好樂, 爲無驕也, 小人好樂, 爲無懾也, 懾懼其誰之子, 不我知而從我者乎?” 其誰之子猶言以誰氏子謂子路曰雖從我而不知我也子路悅, 援戚而舞, 三終而出, 明日免於厄子貢執轡曰: “二三子從夫子而遭此難也, 其弗忘矣” 孔子曰: “善, 惡何也?善子貢言也惡何猶言是何也夫陳蔡之間, 丘之幸也, 二三子從丘者, 皆幸也吾聞之, 君不困不成王, 烈士不困行不彰, 庸知其非激憤厲志之始, 於是乎在?”
2. 孔子自衛將入晉, 至河, 聞趙簡子殺竇, 犨鳴犢, 及舜華, 乃臨河而歎曰: “美哉水, 洋洋乎, 丘之不濟, 此命也夫” 子貢趍而進曰: “敢問何謂也?” 孔子曰: “竇犨鳴犢, 舜華, 晉之賢大夫也, 趙簡子未得志之時, 須此二人而後從政, 及其已得志也, 而殺之 丘聞之刳胎殺夭, 則麒麟不至其郊; 竭澤而漁, 則蛟龍不處其淵; 覆巢破卵, 則凰凰不翔其邑, 何則?君子違傷其類者也違去也違或爲諱也鳥獸之於不義, 尙知避之, 況於人乎” 遂還息於鄒, 作槃琴以哀之∙槃操琴曲名也
1. 子貢問於孔子曰: “賜倦於學, 困於道矣, 願息於事君, 可乎?” 孔子曰: “詩云: ‘溫恭朝夕, 執事有恪敬也’事君之難也, 焉可息哉!” 曰: “然則賜願息而事親” 孔子曰: “詩云: ‘孝子不匱, 永錫爾類匱竭也類善也孝子之道不匱竭者能以類相傳長錫爾以善道也’事親之難也, 焉可以息哉!” 曰: “然賜請願息於妻子” 孔子曰: “詩云: ‘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 以御于家邦刑法也寡適也御正也文王以正法接其寡妻至于同姓兄弟以正治天下之國家者矣’妻子之難也, 焉可以息哉!” 曰: “然賜願息於朋友” 孔子曰: “詩云: ‘朋友攸攝, 攝以威儀’朋友之難也, 焉可以息哉!” 曰: “然則賜願息於耕矣” 孔子曰: “詩云: ‘晝爾于茅, 宵爾索綯, 亟其乘屋, 其始播百穀宵夜綯絞也當以時治屋也亟疾也當亟乘爾屋以善治之也其復當脩農播百穀言無懈怠’耕之難也, 焉可以息哉!” 曰: “然..
입관(入官) 제이십일(第二十一) 1. 子張問入官於孔子入官謂當官治民之職也孔子曰: “安身取譽爲難” 子張曰: “爲之如何?” 孔子曰: “己有善勿專, 雖有善當與下共之勿專以爲己有者也敎不能勿怠, 怠懈已過勿發, 言人已過誤無所傷害勿發揚失言勿掎, 有人失言勿掎角之不善勿遂, 已有不善不可遂行行事勿留, 宜行之事勿令留滯君子入官, 有此六者, 則身安譽至而政從矣衆從其政無違敎也 且夫忿數者, 官獄所由生也; 距諫者, 慮之所以塞也; 慢易者, 禮之所以失也; 怠惰者, 時之所以後也; 奢侈者, 財之所以不足也; 專獨者, 事之所以不成也 君子入官, 除此六者, 則身安譽至而政從矣故君子南面臨官, 大域之中而公治之, 大域猶辜較也精智而略行之, 以精知之略行擧其要而行之 2. 合是忠信, 考是大倫, 存是美惡, 進是利而除是害, 無求其報焉, 而民之情可得也 夫臨之無抗民之惡, 治..
재액(在厄) 제이십(第二十) 1. 楚昭王聘孔子, 孔子往拜禮焉, 路出于陳蔡陳蔡大夫相與謀曰: “孔子聖賢, 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病, 若用於楚, 則陳蔡危矣” 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 絶糧七日, 外無所通, 藜羹不充, 從者皆病孔子愈慷慨, 講絃歌不衰, 乃召子路而問焉, 曰: “ 詩云: ‘匪兕匪虎, 率彼曠野率修也言非兕虎而修曠野也’吾道非乎, 奚爲至於此?” 子路慍, 作色而對曰: “君子無所困, 意者夫子未仁與, 人之弗吾信也; 言人不信豈以未仁故也意者夫子未智與, 人之弗吾行也言人不使通行而困窮者豈以吾未智也且由也, 昔者聞諸夫子, 爲善者天報之以福, 爲不善者天報之以禍, 今夫子積德懷義, 行之久矣, 奚居之窮也” 子曰: “由未之識也, 吾語汝, 汝以仁者爲必信也, 則伯夷叔齊, 不餓死首陽; 汝以智者爲必用也, 則王子比干, 不見剖心; 汝以忠者爲必報也, 則關..
자로초견(子路初見) 제십구(第十九) 1. 子路見孔子, 子曰: “汝何好樂?” 對曰: “好長劍” 孔子曰: “吾非此之問也, 徒謂以子之所能, 而加之以學問, 豈可及乎” 子路曰: “學豈益哉也?” 孔子曰: “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 士而無敎友則失聽御狂馬不釋策, 御狂馬者不得釋箠策也操弓不反檠弓不反於檠然後可持也木受繩則直, 人受諫則聖, 受學重問, 孰不順哉毁仁惡仕, 必近於刑謗毁仁者憎怒士人必主於刑也君子不可不學” 子路曰: “南山有竹, 不柔自直, 斬而用之, 達于犀革以此言之, 何學之有?” 孔子曰: “括而羽之, 鏃而礪之, 其入之不亦深乎” 子路再拜曰: “敬而受敎” 2. 子路將行, 辭於孔子子曰: “贈汝以車乎?贈汝以言乎?” 子路曰: “請以言” 孔子曰: “不强不達, 人不以强力則不能自達不勞無功, 不忠無親, 不信無復,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今而不信則無可復..
안회(顔回) 제십팔(第十八) 1. 魯定公問於顔回曰: “子亦聞東野畢之善御乎?” 對曰: “善則善矣, 雖然, 其馬將必佚” 定公色不悅, 謂左右曰: “君子固有誣人也” 顔回退後三日, 牧來訴之曰: “東野畢之馬佚, 兩驂曳兩服入于厩” 公聞之, 越席而起, 促駕召顔回回至, 公曰: “前日寡人問吾子以東野畢之御, 而子曰善則善矣, 其馬將佚, 不識吾子奚以知之?” 顔回對曰: “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於使民, 造父巧於使馬, 舜不窮其民力, 造父不窮其馬力, 是以舜無佚民, 造父無佚馬今東野畢之御也, 升馬執轡, 御體正矣, 馬非爲車步驟馳騁, 朝禮畢矣, 馬步驟馳騁盡禮之儀也歷險致遠, 馬力盡矣, 然而猶乃求馬不已, 臣以此知之” 公曰: “善!誠若吾子之言也, 吾子之言, 其義大矣, 願少進乎” 顔回曰: “臣聞之鳥窮則啄, 獸窮則攫, 人窮則詐, 馬窮則佚, 自古及今, 未有..
2 天下之達道有五, 其所以行之者三, 曰, 君臣也ㆍ父子也ㆍ夫婦也ㆍ昆弟也ㆍ朋友也 五者, 天下之達道, 智仁勇三者, 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 一也 或生而知之, 或學而知之, 或困而知之, 及其知之, 一也或安而行之, 或利而行之, 或勉强而行之, 及其成功, 一也” 公曰: “子之言美矣至矣, 寡人實固, 不足以成之也” 孔子曰: “好學近乎智, 力行近乎仁, 知恥近乎勇, 知斯三者, 則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 則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 則能成天下國家者矣”
변물(辯物) 제십육(第十六) 1. 季桓子穿井, 獲如玉缶, 其中有羊焉, 使使問孔子曰: “吾穿井於費, 而於井中得一狗, 何也?” 孔子曰: “丘之所聞者, 羊也, 丘聞之木石之怪蘷蝄蜽, 水之怪龍罔象, 土之怪羵羊也” 2. 吳伐越, 隳會稽, 吳王夫差敗越王勾踐棲於會稽吳又隳之會稽山也隳毁者也獲巨骨一節, 專車焉吳子使來聘於魯, 且問之孔子, 命使者曰: “無以吾命也” 賓旣將事, 乃發幣於大夫及孔子, 賜大夫及孔子孔子爵之, 飮酒旣徹俎而燕客, 執骨而問曰: “敢問骨何如爲大?” 孔子曰: “丘聞之昔禹致群臣於會稽之山, 防風後至, 禹殺而戮之, 其骨專車焉, 此爲大矣” 客曰: “敢問誰守爲神?” 孔子曰: “山川之靈, 足以紀綱天下者, 其守爲神守山川之祀者爲神諸侯社稷之守爲公侯, 但守社稷無山川之祀者直爲公侯而已山川之祀者爲諸侯, 皆屬於王” 神與公侯之屬也客曰: “..
육본(六本) 제십오(第十五) 1. 孔子曰: “行己有六本焉, 然後爲君子也立身有義矣, 而孝爲本; 喪紀有禮矣, 而哀爲本; 戰陣有列矣, 而勇爲本; 治政有理矣, 而農爲本; 居國有道矣, 而嗣爲本; 繼嗣不立則亂之萌生財有時矣, 而力爲本置本不固, 無務農桑; 親戚不悅, 無務外交; 事不終始, 無務多業; 記聞而言, 無務多說; 但說所聞而言言不出說中故不可以務多說比近不安, 無務求遠是故反本修邇, 君子之道也” 2. 孔子曰: “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 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湯武以諤諤而昌, 桀紂以唯唯而亡君無爭臣, 父無爭子, 兄無爭弟, 士無爭友, 無其過者, 未之有也故曰: ‘君失之, 臣得之父失之, 子得之兄失之, 弟得之己失之, 友得之’是以國無危亡之兆, 家無悖亂之惡, 父子兄弟無失, 而交友無絶也” 3. 孔子見齊景公, 公悅焉, 請置廩丘之邑以爲養孔子辭而不受入謂..
변정(辯政) 제십사(第十四) 1. 子貢問於孔子曰: “昔者齊君問政於夫子, 夫子曰: ‘政在節財’魯君問政於夫子, 子曰: ‘政在諭臣’葉公問政於夫子, 夫子曰: ‘政在悅近而遠來’三者之問一也, 而夫子應之不同, 然政在異端乎?” 孔子曰: “各因其事也齊君爲國, 奢乎臺榭, 淫于苑囿, 五官伎樂, 不解於時, 一旦而賜人以千乘之家者三, 故曰政在節財魯君有臣三人, 孟孫叔孫季孫三也內比周以愚其君, 外距諸侯之賓, 以蔽其明, 故曰政在諭臣夫荊之地廣而都狹, 民有離心, 莫安其居, 故曰政在悅近而來遠此三者所以爲政殊矣詩云: ‘喪亂蔑資, 曾不惠我師, ’蔑無也資財也師衆也夫爲亡亂之政重賦厚斂民無資財曾莫肯愛我衆此傷奢侈不節, 以爲亂者也; 又曰: ‘匪其止共, 惟王之邛’止止息也邛病也讒人不共所止息故惟王之病此傷姦臣蔽主以爲亂也; 又曰: ‘亂離瘼矣, 奚其適歸’離憂也瘼病也言..
현군(賢君) 제십삼(第十三) 1. 哀公問於孔子曰: “當今之君, 孰爲最賢?” 孔子對曰: “丘未之見也, 抑有衛靈公乎?” 公曰: “吾聞其閨門之內無別, 而子次之賢, 何也?” 孔子曰: “臣語其朝廷行事, 不論其私家之際也” 公曰: “其事何如?” 孔子對曰: “靈公之弟曰, 靈公弟子渠牟, 其智足以治千乘, 其信足以守之, 靈公愛而任之又有士林國者, 見賢必進之, 而退與分其祿, 是以靈公無遊放之士, 靈公賢而尊之又有士曰慶足者, 衛國有大事則必起而治之, 國無事則退而容賢, 言其所以退者欲以容賢於朝靈公悅而敬之又有大夫史鰌, 以道去衛, 而靈公郊舍三日, 琴瑟不御, 必待史鰌之入, 而後敢入臣以此取之, 雖次之賢, 不亦可乎” 2. 子貢問於孔子曰: “今之人臣, 孰爲賢?” 子曰: “吾未識也, 往者齊有鮑叔, 鄭有子皮, 則賢者矣” 子貢曰: “齊無管仲, 鄭無子産”..
5. 孔子厄於陳蔡, 從者七日不食子貢以所齎貨, 竊犯圍而出, 告糴於野人, 得米一石焉, 顔回仲由炊之於壤屋之下, 有埃墨墮飯中, 顔回取而食之, 子貢自井望見之, 不悅, 以爲竊食也入問孔子曰: “仁人廉士, 窮改節乎?” 孔子曰: “改節卽何稱於仁義哉?” 子貢曰: “若回也, 其不改節乎?” 子曰: “然” 子貢以所飯告孔子子曰: “吾信回之爲仁久矣, 雖汝有云, 弗以疑也, 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 吾將問之” 召顔回曰: “疇昔予夢見先人, 豈或啓祐我哉?子炊而進飯, 吾將進焉” 對曰: “向有埃墨墮飯中, 欲置之則不潔, 欲棄之則可惜, 回卽食之, 不可祭也” 孔子曰: “然乎, 吾亦食之” 顔回出, 孔子顧謂二三子曰: “吾之信回也, 非待今日也” 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3. 子路問於孔子曰: “君子亦有憂乎?” 子曰: “無也君子之修行也, 其未得之, 則樂其意, 旣得之, 又樂其治, 是以有終身之樂, 無一日之憂小人則不然, 其未得也, 患弗得之, 旣得之, 又恐失之, 是以有終身之憂, 無一日之樂也”
1. 楚昭王聘孔子, 孔子往拜禮焉, 路出于陳蔡陳蔡大夫相與謀曰: “孔子聖賢, 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病, 若用於楚, 則陳蔡危矣” 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 絶糧七日, 外無所通, 藜羹不充, 從者皆病孔子愈慷慨, 講絃歌不衰, 乃召子路而問焉, 曰: “ 詩云: ‘匪兕匪虎, 率彼曠野率修也言非兕虎而修曠野也’吾道非乎, 奚爲至於此?” 子路慍, 作色而對曰: “君子無所困, 意者夫子未仁與, 人之弗吾信也; 言人不信豈以未仁故也意者夫子未智與, 人之弗吾行也言人不使通行而困窮者豈以吾未智也且由也, 昔者聞諸夫子, 爲善者天報之以福, 爲不善者天報之以禍, 今夫子積德懷義, 行之久矣, 奚居之窮也” 子曰: “由未之識也, 吾語汝, 汝以仁者爲必信也, 則伯夷叔齊, 不餓死首陽; 汝以智者爲必用也, 則王子比干, 不見剖心; 汝以忠者爲必報也, 則關龍逢不見刑; 汝以諫者爲必聽也,..
9. 孔篾問行己之道子曰: “知而弗爲, 莫如勿知; 親而弗信, 莫如勿親樂之方至, 樂而勿驕; 患之將至, 思而勿憂” 孔篾曰: “行己乎?” 子曰: “攻其所不能, 補其所不備毋以其所不能疑人, 毋以其所能驕人終日言, 無遺己之憂, 終日行, 不遺己患, 唯智者有之”
8. 澹臺子羽有君子之容, 而行不勝其貌, 宰我有文雅之辭, 而智不充其辯孔子曰: “里語云: ‘相馬以輿, 相士以居, 弗可廢矣’以容取人, 則失之子羽; 以辭取人, 則失之宰予” 孔子曰: “君子以其所不能畏人, 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故君子長人之才, 小人抑人而取勝焉”
7. 孔子相魯, 齊人患其將霸, 欲敗其政, 乃選好女子八十人, 衣以文飾而舞容璣, 容璣舞曲及文馬四十駟, 駟四馬也以遺魯君, 陳女樂, 列文馬于魯城南高門外, 季桓子微服往觀之再三, 將受焉, 告魯君爲周道遊觀, 觀之終日, 怠於政事子路言於孔子曰: “夫子可以行矣” 孔子曰: “魯今且郊, 若致膰於大夫, 膰祭肉也是則未廢其常, 吾猶可以止也” 桓子旣受女樂, 君臣淫荒, 三日不聽國政, 郊又不致膰俎, 孔子遂行宿於郭, 屯師以送曰: “夫子非罪也” 孔子曰: “吾歌可乎?歌曰: ‘彼婦人之口, 可以出走, 彼婦人之請, 可以死敗言婦人口請謁足以使人死敗故可出走優哉游哉, 聊以卒歲言士不遇優游以終歲也’”
6. 子貢曰: “陳靈公宣婬於朝, 靈公與卿共婬夏姬泄治正諫而殺之, 是與比干諫而死同, 可謂仁乎?” 子曰: “比干於紂, 親則諸父, 官則少師, 忠報之心在於宗廟而已, 固必以死爭之, 冀身死之後, 紂將悔寤其本志, 情在於仁者也; 泄治之於靈公, 位在大夫, 無骨肉之親, 懷寵不去, 仕於亂朝, 以區區之一身, 欲正一國之婬昏, 死而無益, 可謂捐矣詩云: ‘民之多辟, 無自立辟僻邪辟’其泄治之謂乎”
5. 孔子侍坐於哀公, 賜之桃與黍焉哀公曰: “請食” 孔子先食黍而後食桃, 左右皆掩口而笑公曰: “黍者所以雪雪拭桃, 非爲食之也” 孔子對曰: “丘知之矣, 然夫黍者, 五穀之長, 郊禮宗廟以爲上盛, 菓屬有六而桃爲下, 祭祀不用, 不登郊廟, 丘聞之君子以賤雪貴, 不聞以貴雪賤, 今以五穀之長, 雪菓之下者, 是從上雪下, 臣以爲妨於敎, 害於義, 故不敢” 公曰: “善哉”
4. 孔子兄子有孔篾者, 與宓子賤偕仕孔子往過孔篾, 而問之曰: “自汝之仕, 何得何亡?” 對曰: “未有所得, 而所亡者三, 王事若龍, 龍宜爲讋前後相因也學焉得習, 言不得習學也是學不得明也; 俸祿少饘粥, 不及親戚, 是以骨肉益疏也; 公事多急, 不得弔死問疾, 是朋友之道闕也其所亡者三, 卽謂此也” 孔子不悅, 往過子賤, 問如孔篾對曰: “自來仕者無所亡, 其有所得者三, 始誦之, 今得而行之, 是學益明也; 俸祿所供, 被及親戚, 是骨肉益親也; 雖有公事, 而兼以弔死問疾, 是朋友篤也” 孔子喟然, 謂子賤曰: “君子哉若人若人猶言是人者也魯無君子者, 則子賤焉取此” 如魯無君子者此人安得而學之言魯有君子也
3. 孔子爲魯司寇, 見季康子, 康子不悅當爲桓子非康子也孔子又見之宰予進曰: “昔予也常聞諸夫子曰, 王公不我聘則弗動, 今夫子之於司寇也日少, 謂在司寇官少日淺而屈節數矣, 謂屈節數見於季孫不可以已乎?” 孔子曰: “然, 魯國以衆相陵, 以兵相暴之日久矣, 而有司不治, 則將亂也, 其聘我者, 孰大於是哉” 言聘我使在官其爲治豈復可大於此者也魯人聞之曰: “聖人將治, 何不先自遠刑罰, 自此之後, 國無爭者” 孔子謂宰予曰: “違山十里, 蟪蛄之聲, 猶在於耳, 故政事莫如應之” 違去也蟪蛄蛁蟟也蛁蟟之聲去山十里猶在於耳以其鳴而不已言政事須愼聽之然後行之者也
2. 子路將行, 辭於孔子子曰: “贈汝以車乎?贈汝以言乎?” 子路曰: “請以言” 孔子曰: “不强不達, 人不以强力則不能自達不勞無功, 不忠無親, 不信無復,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今而不信則無可復不恭失禮, 愼此五者而矣” 子路曰: “由請終身奉之敢問親交取親若何?言寡可行若何?長爲善士而無犯若何?” 孔子曰: “汝所問苞在五者中矣親交取親, 其忠也; 言寡可行, 其信乎; 長爲善士, 而無犯於禮也”
1. 子路見孔子, 子曰: “汝何好樂?” 對曰: “好長劍” 孔子曰: “吾非此之問也, 徒謂以子之所能, 而加之以學問, 豈可及乎” 子路曰: “學豈益哉也?” 孔子曰: “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 士而無敎友則失聽御狂馬不釋策, 御狂馬者不得釋箠策也操弓不反檠弓不反於檠然後可持也木受繩則直, 人受諫則聖, 受學重問, 孰不順哉毁仁惡仕, 必近於刑謗毁仁者憎怒士人必主於刑也君子不可不學” 子路曰: “南山有竹, 不柔自直, 斬而用之, 達于犀革以此言之, 何學之有?” 孔子曰: “括而羽之, 鏃而礪之, 其入之不亦深乎” 子路再拜曰: “敬而受敎”
11. 顔回謂子貢曰: “吾聞諸夫子身不用禮, 而望禮於人, 身不用德, 而望德於人, 亂也夫子之言, 不可不思也”
10. 叔孫武叔見未仕於顔回, 回曰: “賓之, 武叔多稱人之過, 而己評論之” 顔回曰: “固子之來辱也, 宜有得於回焉, 吾聞知諸孔子曰: ‘言人之惡, 非所以美己; 言人之枉, 非所以正己’故君子攻其惡, 無攻人惡”
9. 顔回問於孔子曰: “小人之言有同乎?君子者不可不察也” 孔子曰: “君子以行言, 小人以舌言, 故君子爲義之上相疾也, 退而相愛; 相病急欲相勸令爲仁義小人於爲亂之上相愛也, 退而相惡” 樂並爲亂是以相愛小人之情不能久親也顔回問朋友之際, 如何孔子曰: “君子之於朋友也, 心必有非焉而弗能謂, 吾不知其仁人也, 不忘久德, 不思久怨, 仁矣夫”
8. 顔回問子路曰: “力猛於德而得其死者, 鮮矣, 盍愼諸焉” 孔子謂顔回曰: “人莫不知此道之美, 而莫之御也, 御猶待也莫之爲也, 何居爲聞者, 盍日思也夫” 爲聞盍日有聞而後言者
7. 顔回問小人孔子曰: “毁人之善以爲辯, 狡訐懷詐以爲智, 幸人之有過, 恥學而羞不能, 小人也”
6. 仲孫何忌問於顔回曰: “仁者一言而必有益於仁智, 可得聞乎?” 回曰: “一言而有益於智, 莫如預; 一言而有益於仁, 莫如恕夫知其所不可由, 斯知所由矣”
5. 顔回問於君子孔子曰: “愛近仁, 度近智, 度事而行近於智也爲己不重, 爲人不輕, 君子也夫” 不重爲人回曰: “敢問其次” 子曰: “弗學而行, 弗思而得, 小子勉之”
4. 顔回問於孔子曰: “臧文仲武仲孰賢?” 孔子曰: “武仲賢哉” 顔回曰: “武仲世稱聖人而身不免於罪, 是智不足稱也; 武仲爲季氏廢適立庶爲孟氏所譖出奔于齊好言兵討, 而挫銳於邾, 是智不足名也武仲與邾戰而敗績國人頌之曰我君小子侏儒使我敗於邾夫文仲其身雖歿, 而言不杇, 惡有未賢?” 立不杇之言故以爲賢孔子曰: “身歿言立, 所以爲文仲也然猶有不仁者三, 不智者三, 是則不及武仲也” 回曰: “可得聞乎?” 孔子曰: “下展禽, 展禽柳下惠知其賢而使在下位不與立於朝也置六關, 六關關名魯本無此關文仲置之以稅行者故爲不仁傳曰廢六關非也妾織蒲, 傳曰織蒲蒲席也言文仲爲國爲家在於貪利也三不仁; 設虛器, 居蔡蔡天子之守龜非文仲所有故曰虛器也縱逆祀, 夏父弗忌爲宋人躋僖公於閔公之上文仲縱而不禁也祠海鳥, 海鳥止于魯東門之上文仲不知而令國人祠之是不知也三不智武仲在齊, 齊將有禍, 不受其田..
3. 顔回問於孔子曰: “成人之行, 若何?” 子曰: “達于情性之理, 通於物類之變, 知幽明之故, 睹游氣之原, 若此可謂成人矣旣能成人, 而又加之以仁義禮樂, 成人之行也, 若乃窮神知禮, 德之盛也” 禮宜爲化
2. 孔子在衛, 昧旦晨興, 顔回侍側, 聞哭者之聲甚哀子曰: “回, 汝知此何所哭乎?” 對曰: “回以此哭聲非但爲死者而已, 又有生離別者也” 子曰: “何以知之?” 對曰: “回聞桓山之鳥, 生四子焉, 羽翼旣成, 將分于四海, 其母悲鳴而送之, 哀聲有似於此, 謂其往而不返也, 回竊以音類知之” 孔子使人問哭者, 果曰: “父死家貧, 賣子以葬, 與之長決” 子曰: “回也, 善於識音矣”
1. 魯定公問於顔回曰: “子亦聞東野畢之善御乎?” 對曰: “善則善矣, 雖然, 其馬將必佚” 定公色不悅, 謂左右曰: “君子固有誣人也” 顔回退後三日, 牧來訴之曰: “東野畢之馬佚, 兩驂曳兩服入于厩” 公聞之, 越席而起, 促駕召顔回回至, 公曰: “前日寡人問吾子以東野畢之御, 而子曰善則善矣, 其馬將佚, 不識吾子奚以知之?” 顔回對曰: “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於使民, 造父巧於使馬, 舜不窮其民力, 造父不窮其馬力, 是以舜無佚民, 造父無佚馬今東野畢之御也, 升馬執轡, 御體正矣, 馬非爲車步驟馳騁, 朝禮畢矣, 馬步驟馳騁盡禮之儀也歷險致遠, 馬力盡矣, 然而猶乃求馬不已, 臣以此知之” 公曰: “善!誠若吾子之言也, 吾子之言, 其義大矣, 願少進乎” 顔回曰: “臣聞之鳥窮則啄, 獸窮則攫, 人窮則詐, 馬窮則佚, 自古及今, 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 公悅, 遂..
1. 哀公問政於孔子 孔子對曰: “文武之政, 布在方策, 方板其人存則其政擧, 其人亡則其政息 天道敏生, 人道敏政, 地道敏樹, 夫政者, 猶蒲盧也, 蒲盧蜾螺也謂土蜂也取螟蛉而化之以君子爲政化百姓亦如之者也待化以成, 故爲政在於得人, 取人以身, 修道以仁 仁者, 人也, 親親爲大; 義者, 宜也, 尊賢爲大親親之殺, 尊賢之等, 禮所以生也禮者, 政之本也, 是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 不可以不事親; 思事親, 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人, 不可以不知天
10. 叔孫氏之車士曰子鉏商, 車士持車者子姓也採薪於大野, 春秋經魯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傳曰西狩大野今此曰採薪於大野若車士子鉏商非狩者採薪西獲麟麟瑞物時見狩獲故經書西狩獲麟也獲麟焉, 折其前左足, 載以歸, 叔孫以爲不祥, 棄之於郭外傳曰以賜虞人棄之郭外將以賜虞人也使人告孔子曰: “有麕而角者, 何也?” 孔子往觀之, 曰: “麟也胡爲來哉?胡爲來哉?” 反袂拭面, 涕泣沾衿叔孫聞之, 然後取之子貢問曰: “夫子何泣爾?” 孔子曰: “麟之至, 爲明王也, 出非其時而害, 吾是以傷焉”
9. 吳王夫差將與哀公見晉侯, 吳子魯哀公十二年與晉侯會于黃池子服景伯對使者曰: “王合諸侯, 則伯率侯牧以見於王, 伯王官侯牧方伯名伯合諸侯, 則侯率子男以見於伯, 伯侯牧也今諸侯會而君與寡君見晉君, 則晉成爲伯也且執事以伯召諸侯, 而以侯終之, 何利之有焉?” 吳人乃止, 旣而悔之, 遂囚景伯伯謂大宰嚭曰: “魯將以十月上辛, 有事於上帝, 先王季辛而畢, 有事祭所以欺吳也何也世有職焉, 何景伯名自襄已來之改之, 襄魯襄公是也若其不會, 則祝宗將曰吳實然, 嚭言於夫差, 歸之” 子貢聞之, 見於孔子曰: “子服氏之子拙於說矣, 以實獲囚, 以詐得免” 孔子曰: “吳子爲夷德可欺而不可以實, 是聽者之蔽, 非說者之拙也”
8. 季康子問於孔子曰: “今周十二月, 夏之十月, 而猶有螽, 何也?” 孔子對曰: “丘聞之火伏而後蟄者畢, 火大火心星也蟄蟄蟲也今火猶西流, 司歷過也” 季康子曰: “所失者, 幾月也?” 孔子曰: “於夏十月, 火旣沒矣, 今火見再, 失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