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洪萬宗 (347)
건빵이랑 놀자

시화총림(詩話叢林) 목차 홍만종(洪萬宗) 권1 권2 이규보(李奎報) 심수경(沈守慶) 백운소설(白雲小說) 견한잡록(遣閑雜錄) 이제현(李齊賢) 권응인(權應仁) 역옹패설(櫟翁稗說) 송계만록(松溪謾錄) 성현(成俔) 어숙권(魚叔權) 용재총화(傭齋叢話) 패관잡기(稗官雜記) 남효온(南孝溫) 이제신(李濟臣) 추강냉화(秋江冷話) 청강시화(淸江詩話) 김정국(金正國) 윤근수(尹根壽) 사재척언(思齋摭言) 월정만록(月汀謾錄) 조신(曺伸) 차천로(車天輅) 소문쇄록(謏聞瑣錄) 오산설림(五山說林) 김안로(金安老) 신흠(申欽) 용천담적기(龍泉談寂記) 산중독언(山中獨言) 청창연담(晴窓軟談) 권3 권4 이수광(李晬光) 김득신(金得臣) 지봉유설(芝峰類說) 종남총지(終南叢志) 유몽인(柳夢寅) 남용익(南龍翼) 어우야담(於于野談) 호곡만필(壺谷..
27. 당풍의 시를 써서 중국에 이름 난 이인로 李仁老, 號雙明齋, 嘗使赴燕, 元日門關額上題春帖子, 未幾名遍中朝. 後中朝學士遇本朝使价, 取誦前詩, 問曰: ‘今爲何官?’云. 其詩曰: ‘翠眉嬌展街頭柳, 白雪香飄嶺上梅. 千里家園知好在, 春風先自海東來.’ 語甚淸婉. 且如「幽居」詩一絶: ‘春去花猶在, 天晴谷自陰. 杜鵑啼白晝, 始覺卜居深.’ 酷似唐家. 해석 李仁老, 號雙明齋. 이인로는 호가 쌍명재다【이인로의 호는 쌍명재(雙明齋)가 아니다. 쌍명재는 동시대인인 최당(崔讜)의 호로, 최당의 집에 모여 술을 마시고 시를 즐겼다. 이인로도 여기에 참여하여 시를 지어 『쌍명재집(雙明齋集)』이 만들어졌고, 최당은 또한 『쌍명재기(雙明齋記)』를 지었다. 이 내용은 아들 이세황(李世黃)이 쓴 「파한집발(破閑集跋)」에서 요약했다】..
26. 시의 변안법에 대해 詩人之咏漁父, 例多取其閑味而已. 獨金老峯克己詩: ‘天翁尙不貰漁翁, 故遣江湖少順風. 人世險巇君莫笑, 自家還在急流中.’ 此則言其危險, 乃反案法也. 眞逸齋成侃詩: ‘數疊靑山數谷烟, 紅塵不到白鷗邊. 漁翁不是無心者, 管領西江月一船.’ 此亦與有心於名利者異矣. 屬意雖不同, 寫景遣辭, 各極其妙. 해석 詩人之咏漁父, 例多取其閑味而已. 시인들이 어부를 읊을 때 으레 어부의 한가로운 맛을 음미하기 일쑤였다. 獨金老峯克己詩: ‘天翁尙不貰漁翁, 故遣江湖少順風. 人世險巇君莫笑, 自家還在急流中.’ 유독 노봉 김극기의 「어옹(漁翁)」이라는 시는 그렇지 않았다. 天翁尙不貰漁翁 하느님 여전히 어부에게 너그럽지 않아 故遣江湖少順風 일부러 강호에 순풍을 적게 보내누나. 人世險巇君莫笑 어부여! 인간세 험난타고 비웃..
20. 김부식의 정밀한 시와 탈세의 시 金侍中富軾「燈夕」詩曰: ‘城闕沈嚴更漏長, 燈山火樹燦交光. 綺羅縹緲春風細, 金碧鮮明曉月凉. 華盖正高天北極, 玉繩相對殿中央. 君王恭黙疎聲色, 弟子休誇百寶粧.’ 詞極典實. 「題松都甘露」寺曰: ‘俗客不到處, 登臨意思淸. 山形秋更好, 江色夜猶明. 白鳥高飛盡, 孤帆獨去輕. 自慙蝸角上, 半世覓功名.’ 亦翛然有出塵之趣. 해석 金侍中富軾「燈夕」詩曰: ‘城闕沈嚴更漏長, 燈山火樹燦交光. 綺羅縹緲春風細, 金碧鮮明曉月凉. 華盖正高天北極, 玉繩相對殿中央. 君王恭黙疎聲色, 弟子休誇百寶粧.’ 시중 김부식의 「등석(燈夕)」이란 시는 다음과 같다. 城闕沈嚴更漏長 대궐 안은 으슥하여 물시계소리 깊어가고 燈山火樹粲交光 연등 걸린 산과 나무 불빛으로 찬란하다. 綺羅縹緲春風細 비단 장막 하늘하늘 봄바람은..
16. 돌연히 우뚝 선 최치원 我東之通中國, 遠自檀ㆍ箕, 而文獻蓋蔑蔑. 隋ㆍ唐以來, 始有作者, 如乙支文德之獻規仲文, 新羅女王之織錦頌, 功雖在簡冊, 率皆寂寞, 不足下乘. 而至于唐侍御史崔致遠, 文體大備, 遂爲東方文學之祖. 其「江南女」詩曰: ‘江南蕩風俗 養女嬌且憐 性冶恥針線 粧成調急絃 所學非雅音 多被春心牽 自謂芳華色 長占艶陽天 却笑隣舍女 終朝弄機杼 機杼終老身 羅衣不到汝’ 佔畢齋云: “公仕于唐, 此詩疑見三吳女兒作.” 余觀此詩, 蓋有所感諷而作, 非但詠三吳女兒也. 辭極古雅, 非後世人可及. 所著詩文甚富, 而屢經兵燹, 傳者絶少, 良可惜也. 해석 我東之通中國, 遠自檀ㆍ箕, 우리나라가 중국과 교류한 것은 멀리 단군과 기자 때부터지만 而文獻蓋蔑蔑. 문헌이 거의 없다. 隋ㆍ唐以來, 始有作者, 수당 이래로 비로소 작자가 나왔으..

태현경의 가치를 지닌 소화시평은 훗날 칭송받으리 소화시평서(小華詩評序) 김진표(金震標) 홍만종의 재능과 소화시평의 수록된 시들 余所善宇海洪君, 少小酷好詩, 閱盡百氏語, 透三昧之奥, 具金剛之眼. 遂取我東古今宸翰詞人佳什, 以至山僧閨秀警語姸辭, 靡不該錄, 名之曰『小華詩評』, 以示余. 자신의 책에 대한 우려 섞인 겸손 謂余曰: “昔楊子雲作『太玄』, 諸儒譏其非聖人而作經, 猶春秋吳ㆍ楚之君僭號稱王. 不侫無作者之能而著是書, 吳ㆍ楚僭號之譏, 其將不免耶?” 이 책의 가치를 알아줄 사람이 있을 테니 걱정 놓으라 余應之曰: “固然! 夫人情好古而輕今. 子雲生於漢, 故漢儒易之, 後人重之. 今子之生也亦今世也, 覆瓿之譏, 子豈獨免乎! 雖然明珠珷玞混陳於市肆, 凡賈不知, 惟波斯胡一見便別. 使是書也, 不遇如桓譚者則已, 遇之, 猶使子雲見重..
백운소설(白雲小說) 목차 이규보(李奎報) 1최초로 중국에 알려진 우리나라의 시을지문덕 - 與隋將于仲文2진덕여왕의 태평송진덕여왕 - 致唐太平頌3최치원의 솜씨와 한계최치원 - 檄黃巢書4唐書不立崔致遠列傳議 5최치원까지의 문단(文壇)의 흐름최치원 - 登潤州慈和寺박인범 - 涇州龍朔寺閣박인량 - 使宋過泗州龜山寺6귀신이 지은 시를 완성하여 장원급제한 정지상 7정지상과 김부식의 악연한시미학산책8시적 재능이 특출난 오세재지봉유설보한집 역옹패설吳德全戟巖詩跋尾9죽림칠현을 본받았던 죽림고회와 나와의 인연 10동급자들과 지은 시가 중국에서 유행하다 11꿈속의 꿈을 통해 신세를 한탄한 이규보 12백거이를 닮은 나 13오류선생 같은 백운거사白雲居士傳14구양수가 국화꽃이 진다는 걸 몰랐다며 나무란 왕안석은 잘못했다 15좋은 시 감식..
추강냉화(秋江冷話) 목차 남효온(南孝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인용작가 이력 및 작품목차지도
64. 得天地之正氣者人一 人身之主宰者心一 人心之宣泄於外者言一 人言之最精且淸者詩 心正者詩正 心邪者詩邪 商周之頌 桑間之風是也 然太古之時 四岳之氣完 人物之性全 樵行而歌吟者 爲標枝擊壤之歌 守閨而詠言者 爲漢廣摽梅之詩 初不用功於詩 而詩自精全 自後人心訛漓 風氣不完 風變而騷怨 騷變而五言支離 五言變而律詩拘束 漢而魏 晉而唐 浸不如古矣 雖以太白,宗元爲唐之詩伯 而所以爲四言詩 所以爲平淮雅者 猶未免時習 視古之稚人婦子 亦且不逮遠矣 是故 士君子莫不於詩下功焉 如杜詩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 歐陽子從三上覓之 而晩唐之士 積功夫或至二三十年 始與風雅彷彿者間或有之 夫豈偶然哉
63. 東人效兀良哈舞 搖頭揚目 聳肩屈背 二股十指 同時屈伸 或作張弓狀 或作狗行狀 熊經鳥作 進退風生 自公卿大夫 以至於士庶人倡優女子 解音律 便容體者 無不爲之 號胡舞 被之筦絃 議政府右贊成魚有沼尤善之 余初亦以爲風流事 亡友子挺極言非之曰 媚人之行 柔嫚之態 非人所爲 況戎狄譬如禽獸 安得吾身上加禽獸之事乎 余聞之 頗不然之 晩讀漢書蓋次公效檀長卿沐猴舞 然後方知子挺之正論 而先賢後賢同一揆也
62. 李判院邊表裏如一 以骨鯁自許 嘗謂人曰 吾平生未嘗欺人 自入仕以來 一無僞病廢事 佔畢齋金先生曰 信若此言 相公之德 眞實篤敬 然古人仕者以病托君 前後比比也 疑此言過當也
61. 讓寧大君褆 以荒淫失位 然天資倜儻 平生自奉甚厚 酒色遊獵之外 不一着手 其弟孝寧大君補佞佛 嘗作佛事請褆 褆率田人射士 牽黃犬 載獵具 陰使擊兔伐狐 而往預佛事 俄而田人進獸 庖人進炙 御人進酒 補方拜佛扣頭 褆撮炙飮酒自若 補正色請曰 大兄今日姑止酒 褆笑曰 僕平生 天授福甚厚 不可作苦 生爲王兄 死爲佛兄 佛指補也 士論快之
60. 大猷以小學律身 以古聖人爲準則 招徠後學 恂恂然執灑掃之禮 修六藝之學者 滿於前後 謗議將騰 自勖勸止之 大猷不聽 嘗謂人曰 釋陸行設爲禪敎 弟子考業者千餘人 其友止之曰 禍患可畏 行曰 使先知覺後知 使先覺覺後覺 吾所知者告人耳 其禍福 天也 吾何與哉 行雖緇流無可取 其說至公
59. 李子寬義曰 物怪妖厲 於天地必無之物 亦無天地人三神 聖人敎爲祭祀者 爲人設也
58. 自勖曰無鬼 悅卿曰有鬼
57. 伯淵曰 古人無法 婚姻附遠 疑亦後世所作 余曰 此言有理 然不可使聞他人也 伯淵曰 固當固當
56. 時叔又問 佛於道有知乎 伯淵曰有知 曰 如知則其設敎 何爲忤於聖人乎 曰 其心譎 其道私 而體未嘗不在於敎人就善也 時叔大疑
55. 時叔又問 氣之有理 猶卵之有黃乎 伯淵曰 不然 卵之黃也固有理氣 卵之白也亦有理氣 有象者氣也 不見者理也 判之則非理氣也
54. 安時叔問於默齋先生伯淵曰 伯夷 或曰聖 或曰隘 或曰仁 何哉 伯淵曰 君臣易位之際知大義 聖也 不知天命去則君爲匹夫之理 隘也 一死生而無疑 知大義而安之 仁也
53. 鄭汝昌自勖取朱子中庸章句 曰 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 而不取其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曰 安有後氣之理乎 余聞而甚高之 然不能無病 所謂理先於氣者 理之體 所謂氣先於理者 理之用 如人摠仁義禮智而名之曰性 而發仁義禮智之端而分之曰 不謂之性 可乎
52. 孔子曰 人之生也直 罔之生也幸而免 余初疑作善作惡 殃慶類至 以爲罔生之徒幸免無術 後作亭村家 亭中水稻抽芽 閱三月不死 枝葉猶茂 然後知聖人說不我欺也 嗚呼 方今掌利之臣 上以欺君 下以剝民 竝生天地而不死 長育子孫而不衰者 亦猶亭中水稻乎
51. 姜仁齋希顏少有才藝 晩年 登楊州樓院 有小詩三篇 其一篇曰 有山何處不爲廬 坐對靑山試一噓 簪笏十年成老大 莫敎霜鬢賦歸歟 永川君定 字安之 見而拜之 且批曰 此詩逼眞太甚 非徐卽李 時徐居正,李承召擅詩名 爲定所服 後定復過樓下 更讀前批 其下有書曰 此詩有江山雅趣 無一點塵埃 必非世儒拘於結習者所作 且夫天地之大 江山之奧 豈無人才 而必推徐,李 是何孤人才 蔑人類太甚耶 定見書 大悔恨 抹其前所批 今之晉山世稿 三篇皆不載 景醇輯之不博 如此
50. 姜菊塢景醇 編晉山世稿 有如金參判壽寧點抹增損 以快人目 揚父祖詩名於後世 人以此爲孝 余則以爲不孝 辛上舍永禧家有祖父文僖公之詩集 友人有問 子之家集 可以印行乎 辛曰 我祖雖有文名冠世 而家集所載 無一可傳者 嘗有挽一門生詩曰 三十二而卒 不幸同顏回 此句之外無佳詩 豈可刊行 人以此爲不孝 余則以爲孝也 何者 直述祖父之行藝 秪乃孝道 假使巧言飾筆 以譽父母 父母之鬼 寧無媿心於冥冥之中乎
49. 余嘗觀忘機狎鷗事 將信將疑 甲辰年 治農于幸州 耕暇 漁于南浦 理罾于蘆間潮退之痕 仰看白日 昭昭甚明 余內自思之 人生天地間 人可容欺 此豈可欺乎 旁看余側 水禽飛鳴甚狎 余忽信余之忘機也 鷗則飛去 所以信余之忘機者 乃所以爲機心乎 後因此意 得日月昭昭於頭上 鬼神監臨於左右十四字 爲敬止齋銘第三聯
48. 上黨府院君韓明澮構亭漢江之南 名曰狎鷗 欲以定策功擬韓忠獻 而得恬退之名 將辭老江湖爲言 而顧戀爵祿 不能去 上作詩別之 朝廷文士爭相和韻 累數百篇 而判事崔敬止詩爲第一 其詞曰 三接慇懃寵渥優 有亭無計得來遊 胸中政使機心靜 宦海前頭可狎鷗 明澮惡之 不列懸板 後有布衣李尹宗者過其下 憩亭上 有長篇大作 其末韻曰 有亭不歸去 人間眞沐猴 李詩太露 不若崔詩之涵蓄意思溫醇典重
47. 庚辰北征 申文忠公叔舟爲上將 一日 會僚佐宴飮 文忠令軍中曰 稠人之中 能作詩寫今日意者 余擇爲上客 有別侍衛朴撝謙者卽應聲曰 十萬貔貅擁戍樓 夜深邊月冷狐裘 一聲長笛來何處 吹盡征夫萬里愁 文忠喜之 擢爲上客 朴因此得詩名
46. 東峯金時習 讀書不拘文義 見大旨 味大義而已 余嘗作征夫怨十絶 和元遺山詩 其一篇曰 白草凋霜月滿空 年年鞍馬任西東 令嚴萬幕平沙夜 部伍相招鼓角中 東峯見而失笑曰 措大誤矣 豈有令嚴之時 復有相招之事乎 取詩小雅以示余 有曰 之子于征 有聞無聲 允矣君子 展也大成 余深服其言 歸而告于餘慶 餘慶嘆曰 東峯讀書 最好最好
44. 兪生承坦者 沔川人 挾書詣闕 陳所學數千餘言 皆切中朝廷之病 士林萃而騰笑 兪嘗號其亭曰淸風 其友朴生者扁其齋曰明月 搢紳之間 有可笑事 必曰 兪淸風,朴明月以詆訾之 二人坎軻不試 亦未嘗有干進心
42. 漢陽爲府時 有禪僧聞府尹得道者 往庭訟之曰 僧過西江 笠子爲回風所將去 乞明府勑還主人 府尹勑之曰 江流自東徂西 東風者 去舟商婦願也 西風者 來舟商婦願也 二願相衝則回風作 彼二商婦 汝自挐來 則回汝笠子 僧嘆服而去
41. 先龜亭持心大謹 不檢形外 一日 着國家所禁衣服朝於闕 有人諫於家曰 大臣亦爲禁服歟 龜亭矍然呼婢曰 我朝會時服何衣耶 人服其雅量宏遠 不審衣服也 尹慶會謫長興 五六年生二子矣 余客寓其家 一日 慶會語其妾曰 吾欲往尿 中門有扉歟 無扉歟 余以龜亭方其才
40. 先龜亭好酒多大略 然謹言語 未嘗少失 好與客着棋 終日不倦 客問其故 答曰 生人有氣 必有言語 有語則不及朝廷者鮮矣 終日着棋 可以避言諱也 人服其謹愼
39. 先君晩年 友愛崔先生國華 壬子年試第 崔作三箭定天山賦 魁中場 捷巍科 先君走詩賀曰 將軍本無敵 三箭定天山 凱旋朝野喜 丹墀近天顏 詩則長篇大作 而二聯乃首句也 士論咸稱之 或有學詩者談不容口 先君三十二而終 無多好句 而只有此詩膾炙人口 唐人所謂詩貴傳遠 不貴多也
38. 國朝雅樂 自朴堧以後士族無稱者 成化年中 有秋始顯 正中,百源,國聞起而一洗舊習 敎坊推四人爲冠 余未嘗曉音律 日與四子酣暢 聞伶人尙論熟矣 其論曰 有秋 心平而手下 國聞 手妙而心酷 百源 雄渾而手雜 正中 調高而氣偏 余惟正中遊松都彈琴時 親見士人妓女皆泣下 聖居山僧 不涕出者無幾 還都之日 乘馬躕躇 行人立聽 伯牙千載之後 非此人爲誰乎 氣偏之語 無乃過當 百源有秋 嘗備樂器 日夜肄習 正中 家無風物 行行到處 偶執他樂器 而音律恂如也 余嘗服其手藝甚高也 然知音者或譏正中琴才類伯夷 而時中不及百源 豈非濟世經略之才 蘊而歸之於小技 故發之偏也 僕不堪涕泗嗚咽不衰也
37. 茂豐副正摠 字百源 構別墅楊花渡上 具小艇漁網 邀詩人騷客 日致好詩無慮千百篇 申用漑漑之詩云 沙暖集群鳥 江平浮大陰 二句爲詩冠 餘慶嘆曰 此子此詩 盛唐韻也
36. 余嘗遊關西 詩近百餘篇 李仲鈞獨取箕子殿詩首二聯 曰 武王不憎受 成湯豈怒周 二家革命間 聖人無怨尤曰 此詩可駕古作 餘無足取 友儕疑其論太過 余惟李齊賢詩 拙翁全稿塗抹 只留應嗔宿客開門早 要看庭前雪壓松之句 李之詩才 可步大元 詩集不啻千萬篇 僕之學詩日淺 而關西詩數至少 且仲鈞詩眼過於拙翁 則取僕四句亦過分矣 歸而思之 李論甚穩
35. 百源天姿冠世 不讀書史 屬詩文大奇 嘗別我普濟院上 賓客皆自歌舞 百源題我扇子詩曰 相知八年內 會少別離多 臨分千里手 掩泣聞淸歌 坐中辟易閣筆 仲鈞見此詩 嘆曰 大好絶倫
34. 丘仲仁號壺隱 喜仙而好名利 客死孤竹 余薄遊關西 到成川沸流江上聞訃 卽成四章而哀之 其一章云 壺隱先生我故人 聲名四十一年春 鉛埋汞沒胎光斃 墓木蕭蕭掩洞賓 二章 治丹已領執銜轡 採藥天台暗有期 科業剝人今鬼錄 可憐鴻寶世空嗤 頗爲好事者所傳笑
33. 柳思庵淑碧瀾渡詩曰 久負江湖約 紅塵二十年 白鷗如欲笑 故故近樓前 思庵竟未免紅塵之厄 其忠淸大節 終不見白於大名之下 爲賊旽所誣陷 黯黯就戮 哀哉 余年三十六 過碧瀾渡步韻曰 未識靑雲路 江湖四十年 思庵終賊手 余在白鷗前 乃翻思庵案也
32. 余嘗旅寓關西之祥原郡 寢屛有詩題三笑圖曰 遠公細而黠 破戒非不知 暫寄虎溪興 欺謾措大癡 余大驚且喜 郡守曰 客子所驚者何事 余曰 關西二百日之行 始見一詩 寧不驚動耶 且儒生見句 勝得百金 豈不喜躍 卽翻案其詩而步韻曰 小年昧大年 小知迷大知 題詩亦措大 安知陶陸癡 仍謂守曰 作者必是吾友也 到京廣問 則仲鈞手也
31. 兼之嘗夢 有一奇形士人寄兼之詩曰 世上紅塵滿 天樓紫玉寒 東皇求八狴 終不憶家山 兼之疑其夢乃冥招也 而衆咸嘆在世不久 翌年 應擧捷科探花郞 余走詩賀曰 日下五雲爛未收 廣寒深殿桂花秋 祗隨傅說調金鼎 準擬東皇八狴求 詩意指東皇爲我君 而期兼之於必得輔佐 未幾 入弘文館 寵榮爲多
30. 成化,弘治年間 有一書生姓韓 讀書於永安道山寺 有藍衣老夫乞米於村野 遇書生曰 措大苦讀何書 僕平生丏食足矣 仍書一絶云 懶倚紗囱春日遲 紅顏空老落花時 世間萬事皆如此 叩角謳歌誰得知 東人嘗云 我邦褊小 有才必達 豈有滄海遺珠之嘆 今吾所聞如是 則吾所未聞如老夫者 未知幾人在野 幾人在市乎 韓學而篤論君子 必不妄語者 爲余道此
29. 權生景裕 字君饒 柳生順汀 字智翁 少有才名 嘗肄業於山房 有少年亦學字於山僧 權與柳問之曰 汝何人 且曰 觀汝貌妙 亦有汝妹乎 對曰 有一妹 本羅州籍 妓名玉膚香 小名德鳥 貌藝甲於鄕 曩歲 擢入京中敎坊 亦有聲譽 二人情不能勝 約曰 吾二人中先及科第 必取香 且問少年羅州鄕家所在里巷花木川石之類 心記之 二三年 二生俱捷科 柳爲永安道評事 權爲翰林 翰林宴 見香於歌妓中 且謂曰 汝識我耶 香曰 未諳也 權卽誣之曰 汝隷羅州時 余以布衣過之 通判某使汝薦我枕 余歸汝家 留宿數日乃去 汝母名某 祖母名某 兄名某 弟名某 門前樹幾花幾川幾石幾 摠不忘 且汝訣我之言曰 妾幸隷京妓 郞亦復捷科 則此一生再合之秋也 汝忘之乎 香異之 仰面良久 嘆曰 翰林所敎誠是 而面目與曩時所見頗不類 必有此事明矣 但妾東家西家 張郞李郞之間 胥忘矣 因噓唏不止 是夜 素約成 士林傳說 莫不異之
28. 田錫者 淸州人 與慶大有友善 世祖薨 心喪三年 鄕里以爲忠 又不近女色 嘗遊鄕校 熟睡不起 校生年少者與女妓約 赤脫衣裙 與錫潛合 錫覺 遑遽起立 露莖出走 因大叫 人問之曰 子布衣也 服君喪踰制 男女合 天道也 叫而走失聲 不知子做何功夫 錫曰 僕生無才能以享福 欲做積善功夫 求福於子孫 士林酸笑
27. 李宗準字仲鈞 號浮休居士 性風流倜儻 少有時譽 乙巳試 登科第二名 丁未秋 差日本護送官 至東萊縣 有妓年可十二三 李鍾愛 改名曰榜眼兒 待汝未嫁 再受使命 定作因緣也 謂其合琴徽曰改名 此其志也 是年冬 受平安評事之命 南北悠悠 重來無由也
26. 永樂年間 高峯有一士族尼居家好潔 不近人情 嘗用溷水 惡其潔器之近溷器也 自內庭至溷廁 例置水器 亘聯屬 相傳瀉也 或夜中無寐 乃設燭炬置庭中 盡招奴婢繫縛曰 佛堂潔處 夫妻相亂 致有無寐之災 雖嚴冬盛寒 必裸致奴婢夫妻 以寒水浴其身 然後就寢
25. 申文忠公叔舟奉使日本時 有一孕婦自我邦虜去 文忠歸帛買之 舟還之日 大風折檣 幾不得渡 舟人咸曰 孕婦神龍所愛 爭欲取婦投海 文忠以身翼蔽曰 寧同葬於魚腹 所不忍也 俄而健兒繫檣 乃得行 成化年間 江陵有一男子 形貌醜毀 不類於人 年六十 無耦而死 臨死 嘆曰 使江陵一府人盡如我醜 我識人道矣
24. 悅卿大醉 道逢領議政鄭昌孫 大呼曰 汝奴休矣 鄭若不聞 人服其宰相之量
23. 金乖崖坐化 東峯金悅卿笑曰 乖崖平生多欲 必無此事 假亦有之 亦不甚貴 曾子易簀之終 子路結纓之死 吾知其此 不知其他也
22. 子挺非義之食 未嘗一接於口曰 不義之財 止於補家 其醜猶可說也 不義之食 補五臟 父母遺體 尤不可謾也 子挺薦新之前 蔬果之屬 未嘗入口
21. 庚子年 有士族女於宇同者 奸亂士人 不可勝數 辭連生員李承彥 李服於杖下 跪而告天曰 古者一夫之怨 六月飛霜 今天古天 一天也 我獄有冤 天豈無變 俄而黑雲起自華嶽 暴雨驟至 飛雹滿庭 雷電震驚 獄官異之 然辭旣服 不能辨
20. 辛丑之旱 利川斷一強盜 盜臨刑誓天曰 我自少學竊盜事誠有之 強盜則未也 我言若信 天必有變 纔分身首 天果油然雨下 一洞之田 盡覆沙水
19. 淸州 有楊水尺三兄弟 所行不類 聞慶徵君事親有道 棄其舊染 恂恂然執子道 亦昏定晨省 喪親之日 勺飮不入口 居廬三年 不進酒果 喪畢之後 三人同居 盡得歡心 相自戒曰 幸有不類之行 慶生員聞之 不亦愧乎
18. 慶徵君諱延 字大有 淸州人 冬月父病 嘗欲食魚膾 君鑿氷置網 不得魚 泣曰 古人叩氷而得魚 今吾置網而不得 誠感固矣 赤脫巾襪 立氷穴經一夜 得烏鯉 父又欲食辛甘菜 君泣而菜忽生 歸而食其父 父病愈 及父沒 居廬三年 饘粥蔬果之羞 一依家禮 事母定省 年踰五十不少衰 母歿 又如喪父時 光廟徵辟不就 主上之九年 應聘爲司宰主簿 召入內殿問曰 聞卿家居 叩氷魚躍 然乎 對曰 冬月無魚之時 父以爲必不得 設網以求甚密 幸而得之 父喜謂孝感所致 鄕里聞而不察 亦謂孝感所致 臣實不能如此 上曰 卿讀幾書 曰 四書二經 上曰 四書二經之中 何語爲第一義乎 對曰 四書二經之中 稱舜之大孝 此臣之所欲而不能者 又稱周公之忠 此臣之所欲而不能者 上嘉嘆久之
17. 待敎表沿沫 字少游 居藝文館 翰林諸先生侵暴新官 徵禁肉 設女樂 飮酒爲樂 爲上所知 表與宴故 例罷職歸 自是之後 鄕會有設禁肉者 輒去不留曰 不忍更犯聖法也 服父母喪 一從家禮 畢齋先生時爲善山府使 上狀薦其行 命加一資
16. 二月十七日 曾祖母夢於余 余問之曰 余及第乎 不答 再問之 曰 汝之及第難矣 已而告余曰 汝今年五月 及第必矣 作文必冠於諸生 而有讎人入爲試官 則必拔而置之下第 汝之及第 所以難也 余曰 天地鬼神 臨之在上 質之在旁 雖有讎人 豈容私意於其間 母曰 汝之言 然
15. 畢齋先生居廬三年 上食哭泣之時 則行路無不泣下 餘慶曰 誠能感人 信不虛矣
14. 李玄山少時 鍾愛於母夫人 夫人日給金銀寶器 公受而藏之篋 必記某年某月某日受某物 夫人卒 盡籍寶物 歸諸兄中分之 玄山交河辭任之後 騎牛佩酒 上下山谷 使女僮引道 男僕撞錚曰 病自如此 自己丑庚寅之後 一意改之曰 病已愈 人咸嘆積年之病老境頓愈

현묵자의 시적 고질병 제시화총림후(題詩話叢林後) 임방(任埅) 玄默子, 癖於詩, 癖者病也. 古人有泉石膏肓烟霞痼疾, 夫泉石烟霞, 豈可爲人之膏肓痼疾者? 而苟使惑好之, 則能爲疾若此, 況詩之可喜可愛, 不翅泉石烟霞, 則其膏肓痼疾於人者, 不旣大矣乎? 玄默子於詩, 沈濳淪溺, 耽嗜之不已, 古今諸詩, 旣自飫觀而熟. 復乃於東方詩大家名家, 有集行世者, 皆包括無餘, 凡雜出傳記及傳誦街巷者, 搜遺鉤匿, 唯恐有失. 以至小儒賤流緇黃婦孺, 數句一語之可取者, 靡不採掇, 細加評隲, 目之曰『小華詩評』, 更續以補遺置閏. 又復上自麗代, 下至今日, 裒聚文人韻士譚詩瑣說, 輯爲『詩話叢林』四册. 余得而徧閱之, 掩卷而歎曰: “美哉! 詩話之作, 蔑以加矣! 此可與元美『巵言』ㆍ元瑞『詩藪』, 繼武並駕, 亦足誇示中華藝苑之功夫, 豈小哉!” 然而玄默子之癖, 可謂病矣..

시학의 이해가 깊은 우해가 편찬한 시화총림 시화총림발(詩話叢林跋) 임경(任璟) 玄默子, 少也學詩于鄭東溟, 東溟亟稱之. 蓋其天分旣高, 又得之大方家, 其所涉獵泛濫, 出入精粗巨細之間者, 自足爲一代具眼. 又能屛棄世事, 惟以文墨自娛, 專精攻業, 故凡於詩學, 率迎刃而中窾焉. 所著『小華詩評』, 盛行於世, 爲諸文士所稱賞. 金柏谷得臣序之曰: “于海自髫齔, 學於東溟鄭君平, 君平謂余曰: ‘于海律格淸峻, 頗有唐韻.’ 又曰: ‘見得高明, 善於評點.’” 洪晚洲錫箕序云: “鄭東溟君平, 文章冠當世, 甞稱于海「采蓮曲」詩曰: ‘酷似盛唐韻語.’” 于海之詩評, 宜見重於世, 而其傳之遠也, 可知矣, 噫! 此皆可以見玄默者詩學之大略耳. 至若『詩話叢林』一書, 則又是就前輩小說中, 拈出其詩話, 而袞輯者也. 語其精, 則披沙而揀金焉, 語其富則囷積而雲委焉...

8. 책을 편찬하는 이는 여러 판본을 참고한 후에 편찬하라 凡纂書者, 必攷據精實, 勿之有疎, 然後可以傳信. 而朴汝厚泰淳, 尹廣州也, 刊行許筠所纂『國朝詩刪』. 其中酒泉縣七律, 乃申企齋光漢詩, 而係於奇服齋遵. 蓋『詩刪』元本, 服齋詩, 次在企齋之上, 想汝厚誤錄企齋名於其第二作, 故此詩自爾上係服齋之作矣. 企齋此詩, 旣昭載於本集, 且釘板於縣壁, 而其謬如此. 且七絕中, 「題僧軸」詩, ‘疎雲山口草萋萋, 夜逐香烟到水西. 醉後高歌答明月, 江花落盡子規啼.’之詩, 首係於權石洲, 而考之『石洲集』中, 而無有. 余家有『詩刪』舊本, 此乃李嶸詩, 而次在石洲之上, 此亦汝厚誤漏李嶸名, 故通係於石洲, 疎率甚矣. 且其所稱栗谷「初出山」詩, 乃許筠贋作, 自註曰: “本集不載, 似爲三四諱之.” 其意不難知. 而汝厚刊正, 而不刪此詩, 兼錄其註, 到有訾..

7. 잘 표절한 시들 詩家最忌剽竊, 古人曰: “文章當自出機杼, 成一家風骨, 何能共人生活耶?” 此言甚善. 而先輩亦多犯之 李容齋詩, ‘一身千里外, 殘夢五更頭.’ 用唐顧況詩, ‘一家千里外, 百舌五更頭’之句, 林石川, ‘江月圓還缺, 庭梅落又開.’ 用金克己, ‘多情塞月圓還缺, 少格少格山花落又開.’ 蔡湖洲, ‘荒林秋盡雨, 窮店夜深燈.’ 用唐司空圖詩, ‘曲塘秋盡雨, 方渚夜深船’之句, 三人皆沿襲前人詩. 蔡又有「贈僧」詩云: “法門有三乘, 最下是輪回. 去從何處去, 來從何處來.” 盡用佛家語也. 金河西麟厚詩, 載『續靑邱風雅』, 其詩云: “來從何處來, 去從何處去. 去來無定蹤, 悠悠百年許.” 蔡下句, 全用金上句, 此李相國所謂拙盜易擒體歟. 金息菴斯百, 甞以接慰官, 至東萊府, 登海雲臺, 俯瞰滄溟浩浩漫漫, 一碧萬里, 賦詩一絕曰: “錦..

6. 이옥봉과 허난설헌의 당시를 베낀 시 象村『晴窓軟談』云: ‘趙瑗妾李氏詩一句, 江涵鷗夢濶, 天入鴈愁長, 古今詩人, 未有及此者.’ 余見唐人項斯詩曰: ‘水涵萍勢遠, 天入鴈愁長.’ 李氏此句, 全出於此, 象村豈不見項斯詩耶? 余見許氏蘭雪「送其兄荷谷謫甲山」詩五言律頸聯, ‘河水平秋岸, 關雲斂夕陽.’ 卽是唐人全句, 無一字異同, 此可謂活剝生吞者也. 해석 象村『晴窓軟談』云: ‘趙瑗妾李氏詩一句, 江涵鷗夢濶, 天入鴈愁長, 古今詩人, 未有及此者.’ 상촌(象村)의 『청창연담(晴窓軟談)』에서 ‘조원(趙瑗)의 첩 이씨의 시 한 구절이 아래와 같은데 고금의 시인 중 이것에 이른 이가 없다.’라고 했다. 江涵鷗夢濶 天入鴈愁長 강에 잠긴 갈매기의 꿈은 드넓고 하늘에 들어간 기러기의 근심 길어라. 余見唐人項斯詩曰: ‘水涵萍勢遠, 天入鴈愁..

5. 증조부 시와 백곡의 시를 왜곡하여 인용한 『기아(箕雅)』 南壺谷龍翼所選『箕雅』, 載余族曾祖慕堂, 挽栗谷詩七言律. 而其頷聯曰: “洛下政逢司馬日, 蜀中新喪孔明時” 改孔明二字爲臥龍, 豈壺谷誤聞而然耶? 司馬臥龍爲巧對, 故抑以其私見改之耶? 不聞於其子孫, 而改下則謬矣. 慕堂亦豈不知司馬臥龍之爲巧對? 而乃曰: ‘孔明者.’ 非但取其響韻, 臥龍則隱時之稱, 旣爲漢相以後, 不當用此號也. 余堂叔泛翁, 亦常曰: “儷語云: ‘孔明不死 雖復漢而何難? 召虎再生, 此興周之有望.’ 龍虎之對, 不爲不巧, 而儷中以爲不對, 王父不曰臥龍, 而曰孔明, 亦用此也.” 此豈非明證乎? 且金柏谷得臣, 「龍山」一絕, 起句曰: ‘古木寒雲裡, 秋山白雨邊.’ 壺谷選入此詩於『箕雅』, 而以寒爲黃者, 亦何耶? 豈以黃與白色對而然耶? 余與柏谷最相善, 故慣聞此詩, 其..

4. 남용익의 『기아(箕雅)』를 비판하다 自古選詩者, 非博識宏量, 固難乎取舍精覈. 近世, 南壺谷龍翼, 雜摭我東風雅詩刪詩話等書, 且取近代諸詩, 輯成一帙, 名曰『箕雅』. 自撰其序, 歷論前輩所選之失, 蓋自許其所選之精也. 然以余觀之, 取舍失於名實, 好惡偏於親踈, 未免爲薰蕕錯雜, 至於作者名姓, 亦多錯錄. 其中所謂閨秀趙瑗妾李氏, 「春日有懷」詩, 卽蘭雪軒許氏詩也, 載於本集, 其詩云: “章臺迢遞斷膓人, 雙鯉得書漢水濱. 黃鳥曉啼愁裡雨, 綠楊晴裊望中春. 瑤階寂歷生春草, 寶瑟凄涼閑素塵. 誰念木蘭舟上客, 白蘋花滿廣陵津.” 金萬英「咏西瓜」詩, 卽玉壺子鄭星卿, 兒時所作, 亦載於本集, 詩云: “色似靑天初霽後, 形如太極未分前. 劈破丹心香露滴, 相如從此懶尋泉.” 且權鞈「殷山」詩, ‘首陽亦周土, 薇蕨累淸風. 若解殷山在, 應先箕子東.’ ..

3. 서거정이 표절한 구절의 진위를 밝히다 天使祈順, 奉詔來也, 徐四佳居正爲遠接使. 一日祈順, 遊漢江濟川亭, 四佳先唱, ‘風月不隨黃鶴去 烟波長送白鷗來’之句, 有若挑戰者. 天使卽次曰: ‘百濟地形臨水盡, 五臺泉脉自天來.’ 回顧四佳曰: “是否?” 四佳色沮, 先輩以先交脚後仆地爲譏. 蓋烟波之句, 只咏景物, 着處可用, 百濟之句, 漢江形勢, 模得眞狀. 祈以中華之人, 足未會到, 而領略山川, 輪入一句, 立談之間, 造語絕特, 宜乎! 四佳之膽落也. 余甞與諸文士論詩, 余曰: “四佳此句, 全用中菴蔡洪哲詩一聯, 而只改相逐二字, 爲長送, 可發一哂.” 諸人皆駭然曰: “四佳, 國朝之大家, 豈如是剽竊他人全句乎? 必是中菴踏襲四佳, 而用之矣.” 余曰: “中菴卽麗朝人, 此詩乃月影臺所賦, 而明載於『東文選』, 則蔡用徐作耶? 徐用蔡作耶? 且『東文..

1. 시화집마다 뒤바뀐 작가들 我東, 自麗朝至于今, 作爲詩話, 或小說, 以傳於世者, 夥矣. 各因見聞而筆之, 其詳略之不侔, 取舍之不同, 無足怪也. 至於作者之姓名互換, 朝代或舛, 如‘石頭松老一片月, 天末雲低千點山’之句, 李仁老『破閑集』, 以鄭知常詩載之, 崔滋『補閑集』, 以榮陽補闕詩錄之. ‘上磨星斗屋三角, 半出虛空樓一間’之句, 『補閑集』, 以使臣崔姓名亡者載之, 李齊賢『櫟翁稗說』, 以鄭知常詩錄之. ‘水鳥浮還沒, 山雲斷復連.’ 徐居正『東人詩話』, 以唐時高麗使詩載之, 曺伸『謏聞瑣錄』, 水鳥浮還沒, 以士人沈善詩錄之, 山雲斷復連, 以參判洪逸童詩錄之. ‘春夢亂如秦二世, 覊愁强似魯三家’之句, 權應仁『松溪漫錄』, 以魚無迹詩載之, 申欽『晴窓軟談』, 以文官朴蘭詩錄之. 使觀者, 莫知適從, 展轉失眞, 若非博洽之士, 安得辨主客而定是..
종남총지(終南叢志) 목차 김득신(金得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정두경의 성당에 비길 만한 시권필 - 忠州石권필 - 送胡秀才정두경 - 俠客篇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시 짓기의 괴로움과 지금 시인들의 문제점김득신 - 詩癖48 인용목차지도
계곡만필(溪谷漫筆) 목차 장유(張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인용 목차 지도
53. 唐堯起於巳會之末 歷一百四十年而至夏禹八年甲子 始入午會 歷三千八百四十年爲天啓甲子 午會未盡者尙有六千九百餘歲
52. 天地一元十二萬九千六百年 寅會中開物以前二萬七千年 戌會中閉物以後一萬六千二百年 合爲四萬三千二百年 其間人物生息者 纔有八萬六千四百年耳
51. 大提學有主文硯 遞相傳授 以擬禪家衣鉢 按魚叔權稗官雜記 玉堂舊有大石硏 常藏于藏書閣 每値大提學入玉堂 科次諸學士課作則出而用之而已 及南止亭衮主文 別作一大硯如玉堂所藏者 而置諸家 及遞文衡 傳于李容齋荇 其後歷數公而硯猶留容齋家 及鄭湖陰爲大提學 容齋已卒 夫人尙亡恙 以硯送于湖陰曰 此容齋意也 自是例傳于主文者 壬辰兵燹之後 漢陰李公購得之 傳至李爾瞻 瞻敗硯 亦失 人謂此硯流傳百許年 一經爾瞻之醜而遂不全 此實斯文一厄會云 玄軒申公旣典文 用安東馬肝石琢造如故樣 由玄軒而傳之北渚金公 故事每文衡交任傳硯之際 必有唱酬詩什 遂成文苑美事 崇禎戊辰 北渚解文柄 余以晩進 越次爲其代 北渚不肯傳硯于余而送于玉堂 堂吏來納焉 聞者頗以爲異 余被譴出牧羅州 鄭愚伏經世代余典文 明年余還朝 愚伏以疾辭遞 辛未夏余復爲其代 時愚伏已南歸 故前後皆不得擧傳硯唱酬故事 及癸酉余疾甚 辭..
50. 南止亭文名重一世 而詩不甚工 濯纓改葬挽長篇 人所盛稱 然累語甚多 如曰文章漢西京 人物宋豐煕 煕寧元豐謂之煕豐 倒煕豐爲豐煕 已極無謂 況宋朝人物 唯稱慶曆元祐 煕豐之際 滿朝皆安石之黨耳 故元祐間 有煕豐舊人之目 煕豐人物之云 何其謬甚也 濯纓有知 必以見誣爲恨 余不得不辨
49. 孔安國尙書序 有爲隷古定之語 解者不明 人多未曉 蓋隷者隷書 古者科斗古文也 孔璧書是科斗字 故今以隷書寫古文 而兼存隷古兩體 以定其文 猶後世眞草千字之體也 淺 見如是 謾錄之
48. 余少治文詞 今已白首 粗識蹊徑 而遽以老病廢業 豈天意欲局其地而不使更進耶 生平著述 盡失於江都之難 意謂無復遺者 幸而復得之 所軼財十之一耳 嘗妄自評騭曰 詞賦學騷選者六七篇 當與麗朝李文順雁行 蓋文順筆力可畏 而典則或不足耳 古文合作者數十篇 進之中國則不敢 廁諸東選亦不屑 惟詩本晩學 而才亦不能勝學 其所自信者 氣能充體 語能暢意 終不失步於小家數中 未知後人題品 處我於國朝何等諸公間也 昔趙營平自陳戰勝方略 君子不以爲非 況文章小技 豈以自述爲嫌 欲使後來子姓 知其源委 聊復云爾 觀者幸毋見罪
47. 史記屈原傳曰 濯淖汚泥之中 世人以淖爲泥淖之義 謂自濯於淖汚泥之中 余嘗疑古人造語 不應如是 而淖字訓義 未能檢出 偶看淮南子泰族訓曰 水之性淖以淸 窮谷之汚 生以靑苔 不治其性也 於是乃知淖卽潔淸之義 所謂濯淖者洗濯而自令潔淸也 又思之 古文以治汚爲汚 治亂爲亂 淖字或如是 蓋治淖而使不淖之義也
46. 邵子觀物外篇曰 人之神則天地之神 人之自欺 所以欺天地 可不愼哉 至哉言也 此與中庸道不可須臾離 戒愼恐懼之義相符
45. 古人詩騷 多以婦人美惡 比擬於君子小人 如嫫母黃帝之妃 無鹽齊王之后 皆有賢德 而特以貌醜 故竝蒙詆訕 蓋婦人以貌爲重 故擧色而不擧德耳 然孟光之賢 未必過嫫母,無鹽 而又以醜名 乃獨爲詞人所稱道 醜婦亦有幸不幸耶 可笑 偶讀李白嫫母衣錦西施負薪語 謾記之
44. 崇禎丙子歲 登萊監軍黃孫茂奉勑來我 黃是江西建昌人 壬戌進士 爲人嗜酒疏闊 頒勑日屢失禮而不自知 沿途作詩 不解平仄 不知押韻 到王京有詩三首 進于殿下 其一曰 銜命來至鮮王宮 秋雨淋淋降江東 半日晴光已晝接 片雲騰踊忽驟風 涼氣蕭瑟色少碧 臺上花枝半謝紅 莫怨風雨濕征衣 欣沾君王雨露中 其二曰 今年今夕是重陽 此地此情倍感傷 宴上盡歡幾吹帽 金花簪上喜正冠 階前黃菊半開放 登樓遠眺玉山寒 東邊烽煙無消息 強把茱萸醉霞觴 其三曰 暫來借信宿 恍惚若經年 留連繁華色 眺望佳山川 尙方半月祿 倍勝萬頃田 愛客意無窮 臨別殊憮然 首末二章 雖拙惡 猶自押韻 二章雜用陽寒韻 誠可異也 黃公進士出身 官位通顯 而作詩如此 中華文明安在哉 令人慨然 然近歲華使來者 黷貨無饜 而黃頗廉 其長處亦不可掩也
43. 井蛙疑海 夏蟲疑氷 所見之局也 然世之君子 每聞物理事變 稍涉異常者 輒斥之不信曰 世豈有此理 不知天地大矣 無物不有 今以己見所未達 而一切誣之爲無 何其陋也 昔魏文帝作典論 初謂無火浣布 後知其誤刊正之 以魏文之博學 猶有此誤 況後人乎 聖人之欲多聞而貴傳疑 其以是夫
42. 立言難於得中 以韓昌黎之文學 猶未免有失 況其下者乎 昌黎喜稱揚雄 其與馮宿書曰 桓譚以雄書勝老子 老子未足道也 子雲豈止與老子爭強而已乎 其弟子侯芭頗知之 以爲其師之書勝周易 夫老子雖異端 要非子雲所可及 周易成於四聖人 子雲擬之作太玄 君子猶以爲僭 況可勝之乎 侯芭之言極無謂 退之猶有取焉 信乎知言之難也
41. 乙亥秋 備邊司請禁中外關節 至丙子夏 因金時讓箚子 申明前禁 至有犯者論死之命 自是士夫間不敢輒通請囑之書 矯枉過直 雖尋常書問 亦多停廢 論者頗有罔密之歎 然余曾看古類書云 法書所集書帖 多是弔喪問疾 此蓋魏晉間國禁書疏 非弔喪問疾 則不得輒行尺牘 故王羲之書首云死罪 違令故也 以此觀之 書疏之禁 其來也久矣
40. 余從華人朱佐問中國試士取人之制 朱言凡民之俊秀者 已冠爲儒生 未冠爲童生 許應生員試 初場縣令主試 試四書義二 入格者許赴府試 知府主之 試書義二經義一 入格者許赴提學道試 入格者覆試一場 以定批首 是爲生員 始着儒冠 衣闌衫穿皁靴 被紅揷花 是後始不跪人矣 鄕試亦有初試 唯生員許赴 初場縣 二場府 三場道 皆試書二經一 入格者謂之科擧秀才許赴鄕試 初場書義三經義四 次場表論判五 三場策問五 入格者許赴會試 試格皆同 鄕試中式者 赴殿試策一道耳 鄕試初試批首至五名 許補廩饍生員 一邑二十四員 歲食廩膳銀十二兩 限二十年不中擧人 則依次歲貢一員 是爲鄕貢進士 其或遇慶事則考選各道邑廩生 一場四義入格者 稱爲選貢 一名恩貢 比歲貢爲勝矣 監生者 納銀者也 儒童納監銀五百 生員三百 增廣生員二百 廩生一百 是爲太學生 許赴京畿鄕試 京畿人材之盛 不如南方 得擧差易 故以是爲利耳 貢士..
39. 劉琨贈盧諶詩曰 宣尼悲獲麟 西狩涕孔丘 一事分作二句 重複不成語可笑 不有百鍊繞指一結 何以入選
38. 詩家最忌剽竊 而古人亦多犯之 自唐以下不足言 如左太沖詠史詩 有曰 臨組不肯緤 對珪寧肯分 謝靈運述祖德詩 全用其語 設令後人用之 亦必略加點化而乃如是 殊未可曉也
37. 古人尙質 其稱 號甚簡樸 幼名冠字 五十以伯仲 周制也 自後漸就彌文 然衰周以來 如鬼谷子,東園公,角里先生,河上公之屬 乃是一時人相指稱耳 未必其自號也 陶弘景自稱華陽隱居 凡書疏來往 不用姓名 後人之以別號代名字 蓋昉於此 唐人重行第 雖官位穹顯 必兼稱第幾 若太白之靑蓮,子美之杜陵 亦詩語中偶擧之 非其常所自稱也 唯王無功之東皐子 陸魯望之天隨子之類 頗同陶隱居 宋人始盛用號 南渡以後 無人無號 至於近代 則雖武弁商客下至廝役之賤 無不有號 其猥雜極矣 王元美同輩諸公 事事尙古 雖各有號 至於書牘詩章 例稱字而不用號 頗覺古雅 然它人用號自如也 我東別號之雜 近來尤甚 余甚厭之 嘗欲效元美諸人所爲 而牽帥俗例 尙爾因循 偶看陶華陽事漫志之
36. 漢高士韓康字伯休 賣藥不二價 陳簡齋詩曰 賣藥韓康伯 乃合其姓名與字而用之也 似可 援例
35. 昔歲余在隱約 守申夜有詩 結句曰 任爾二彭饒赤舌 此心元自有天知 今日偶觀唐萬首絶句 程紫霄詩曰 玉皇已自知行止 任汝三彭說是非 詩人暗合 往往有如是者 恐觀者或謂余詩使此語 漫爲志之
34. 溫庭筠渭上題詩有曰 呂公榮達子陵歸 萬古煙波遶釣磯 橋上一通名利迹 至今江鳥背人飛 我朝金悅卿詠渭川垂釣圖曰 風雨蕭蕭拂釣磯 渭川魚鳥亦忘機 如何老作鷹揚將 空使夷齊餓采薇 二詩俊爽頗相類 然溫詩直以名利譏太公 殊無意致 悅卿之詩用意深遠 有關世敎 識者自能辨之 世謂古今人不相及 眞影響語耳
33. 白香山年十八 病中有詩曰 久爲勞生事 不學攝生道 少年已多病 此身豈堪老 此豈未弱冠人所道語 然樂天壽貴兼至 年近八秩而終 亦未可知也 且此是樂天少作 而宛然長慶風調 乃知文章韻趣 本出於天得 未嘗有老少之異也
32. 趙承旨持世言於余曰 栗谷入山時 或云落髮 或云否也 嘗以問于沙溪 沙溪言似是落髮 而唯金南窓玄成力辨其不然曰 栗谷下山一二年 爲應擧入洛 聞其至 往省之 時栗谷已有盛名 賓客滿座 栗谷對衆梳頭髮 長幾委地 乃至立梳 長髮之人 於數年間 決不若是長也 其不曾落髮明矣 又故直長李謹誠 文伯之諸父也 與鄭公以周隣居 鄭公與栗谷少時友也 亦言栗谷初出山入京 卽往見 與之同宿 髻大如拳 世 傳其 剃髮者妄也 李直長親聞其言而說與持世云 蓋沙溪雖親登栗谷之門 嚴不敢請問入山時事 只聞世俗流傳 而以爲信然 金,鄭二公 皆與栗谷交友 目擊其狀而言之 二公皆非妄言者 其言可信矣 夫栗谷業已入山 則其落髮與否 只是粗迹 有不足辨 然世傳之非實 則金,鄭二公之言 足以爲證矣
31. 芝峯集中多夢作詩而皆佳 往往勝它作 亦一異也 余平生少夢 夢亦不甚明了 夢中有所作 多未成章 或成章而旣覺不能記 草稿中只錄一絶 而亦不能佳 豈亦關於精魄之強弱耶 未可知也
30. 萬曆庚申 余方廢錮 薄游嶺西 客裏有一絶云 滿地殘花半作泥 夜來風雨暗前溪 望鄕臺上空惆悵 雲樹千重夢也迷 觀者謂此詩結句 語意悽黯 恐涉不祥 頗爲余憂之 或曰雲樹千重 足見前途迥遠有不盡之意 非不祥語也 其後數歲 余幸遭遇 宦業通顯 去今已十有七年矣 或者之言殆驗矣
29. 李相元翼,吳相允謙 皆耆舊宿德 而李相名益重 李相在世時 屬李埈叔平預撰墓碑 蓋不欲其溢美 而李作稱道甚盛 吳相臨終 遺命勿立碑 勿請諡 二公所爲正相反 而論者謂李相於此 當輸吳相一着云
28. 秦檜曾孫鉅 宋末通判蘄州 金人來犯 城破與二子浚,渾同死 贈官封義烈侯 立廟祠之 此與沈勁事略同 人之善惡 不係世類如此
27. 史記孟荀列傳曰 梁惠王謀欲攻趙 孟軻稱太王去邠 按孟子滕文公問齊人將築薛 吾甚恐 孟子因言太王去邠事 初不爲梁惠王道也 且孟子書中原無梁惠攻趙事 不知太史公何所據而爲此說也
26. 王弇州詩曰 冠蓋幾多狐父里 文章若個夜郞王 文人口業如此 宜其與世抹摋
25. 歐公小說 載西南夷人以梅聖兪雪詩織布事 而聖兪墓志不記其事 楊龜山行狀 有高麗國王問龜山先生今在何處之語 而胡文定作墓志 亦不書其事曰 姓名爲蠻夷所知 豈足道哉 古人爲金石文字謹嚴如此
24. 我東有二大儒 皆有重名於斯文 而皆有大可疑處 圃隱能以死殉國 而禑,昌之廢戮 不能有所樹立 至列於九功臣 此一可疑也 佔畢齋委質光廟 而弔義帝之作 大犯春秋諱尊之義 蓋有是心則不當立於其朝 旣立其朝則不當作此文也 心事矛盾 義分俱虧 此二可疑也 自文忠從享文廟 後學不敢復議其得失 而戊午史禍之後 人亦不欲論其事 未知千載尙論 以爲如何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