반응형
«   2024/11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rchives
Today
Total
관리 메뉴

건빵이랑 놀자

맹자 공손추 상 - 2. 부동심ㆍ호연지기ㆍ지언, 그리고 공자 본문

고전/맹자

맹자 공손추 상 - 2. 부동심ㆍ호연지기ㆍ지언, 그리고 공자

건방진방랑자 2021. 10. 16. 15:44
728x90
반응형

2. 부동심ㆍ호연지기ㆍ지언, 그리고 공자

 

나는 40살이라 부동심의 경지에 이르렀다

 

公孫丑問曰: “夫子加齊之卿相, 得行道焉, 雖由此霸王不異矣. 如此, 則動心否乎?”

, 去聲.

此承上章, 又設問孟子, 若得位而行道, 則雖由此而成霸王之業, 亦不足怪. 任大責重如此, 亦有所恐懼疑惑而動其心乎?

 

孟子: “. 我四十不動心.”

四十强仕, 君子道明德立之時. 孔子四十而不惑, 亦不動心之謂.

 

: “若是, 則夫子過孟賁遠矣.”

, 音奔.

孟賁, 勇士.

 

: “是不難, 告子先我不動心.”

告子, 不害. 孟賁血氣之勇, 蓋借之以贊孟子不動心之難. 孟子告子未爲知道, 乃能先我不動心, 則此亦未足爲難也.

 

: “不動心有道乎?”

程子: “心有主, 則能不動矣.”

 

: “. 北宮黝之養勇也, 不膚撓, 不目逃, 思以一豪挫於人, 若撻之於市朝. 不受於褐寬博, 亦不受於萬乘之君. 視刺萬乘之君, 若刺褐夫. 無嚴諸侯. 惡聲至, 必反之.

, 伊糾反. , 奴效反. , 音潮. , 去聲.

北宮, . 膚撓, 肌膚被刺而撓屈也. 目逃, 目被刺而轉睛逃避也. , 猶辱也. , 毛布. 寬博, 寬大之衣, 賤者之服也. 不受者, 不受其挫也. , 殺也. , 畏憚也. 言無可畏憚之諸侯也. 蓋刺客之流, 以必勝爲主, 而不動心者也.

 

孟施舍之所養勇也, : ‘視不勝猶勝也. 量敵而後進, 慮勝而後會, 是畏三軍者也. 豈能爲必勝哉? 能無懼而已矣.’

, 去聲, 下同.

, . , 發語聲. , 名也. , 合戰也. 自言其戰雖不勝, 亦無所懼. 若量敵慮勝而後進戰, 則是無勇而畏三軍矣. 蓋力戰之士, 以無懼爲主, 而不動心者也.

 

孟施舍曾子, 北宮黝子夏. 夫二子之勇, 未知其孰賢, 然而孟施舍守約也.

, 音扶.

務敵人, 專守己. 子夏篤信聖人, 曾子反求諸己. 故二子之與曾子, 子夏, 雖非等倫, 然論其氣象, 則各有所似. , 猶勝也. , 要也. 言論二子之勇, 則未知誰勝; 論其所守, 則舍比於黝, 爲得其要也.

 

昔者曾子子襄: 子好勇乎? 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 自反而不縮, 雖褐寬博, 吾不惴焉; 自反而縮, 雖千萬人, 吾往矣.

, 去聲. , 之瑞反.

此言曾子之勇也. 子襄, 曾子弟子也. 夫子, 孔子. , 直也.

檀弓: “古者冠縮縫, 今也衡縫.” 又曰: “棺束縮二衡三.” , 恐懼之也. , 往而敵之也.

 

孟施舍之守氣, 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

孟施舍雖似曾子, 然其所守乃一身之氣, 又不如曾子之反身循理, 所守尤得其要也. 孟子之不動心, 其原蓋出於此, 下文詳之.

 

: “敢問夫子之不動心, 告子之不動心, 可得聞與?”

聞與之與, 平聲.

 

告子曰: 不得於言, 勿求於心; 不得於心, 勿求於氣. 不得於心, 勿求於氣, ; 不得於言, 勿求於心, 不可. 夫志, 氣之帥也; , 體之充也. 夫志至焉, 氣次焉. 故曰: ‘持其志, 無暴其氣.’”

夫志之夫, 音扶.

此一節, 公孫丑之問. 孟子告子之言, 又斷以己意而告之也.

告子謂於言有所不達, 則當舍置其言, 而不必反求其理於心, 於心有所不安, 則當力制其心, 而不必更求其助於氣, 此所以固守其心而不動之速也.

孟子旣誦其言而斷之曰, 彼謂不得於心而勿求諸氣者, 急於本而緩其末, 猶之可也; 謂不得於言而不求諸心, 則旣失於外, 而遂遺其內, 其不可也必矣.

然凡曰可者, 亦僅可而有所未盡之辭耳. 若論其極, 則志固心之所之, 而爲氣之將帥; 然氣亦人之所以充滿於身, 而爲志之卒徒者也. 故志固爲至極, 而氣卽次之. 人固當敬守其志, 然亦不可不致養其氣. 蓋其內外本末, 交相培養. 此則孟子之心所以未嘗必其不動, 而自然不動之大略也.

 

旣曰 志至焉, 氣次焉’, 又曰 持其志無暴其氣, 何也?”

公孫丑孟子言志至而氣次, 故問如此則專持其志可矣, 又言無暴其氣何也?

 

: “志壹則動氣, 氣壹則動志也. 今夫蹶者趨者, 是氣也, 而反動其心.”

, 音扶.

, 專一也. , 顚躓也. , 走也.

孟子言志之所向專一, 則氣固從之; 然氣之所在專一, 則志亦反爲之動. 如人顚躓趨走, 則氣專在是而反動其心焉. 所以旣持其志, 而又必無暴其氣也.

程子曰: “志動氣者什九, 氣動志者什一.”

해석보기

 

 

호연지기(浩然之氣)

 

敢問夫子惡乎長?”

, 平聲.

公孫丑復問孟子之不動心所以異於告子如此者, 有何所長而能然, 孟子又詳告之以其故也.

 

: “我知言,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知言者, 盡心知性, 於凡天下之言, 無不有以究極其理, 而識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 浩然, 盛大流行之貌. , 卽所謂體之充者. 本自浩然, 失養故餒, 孟子爲善養之以復其初也. 蓋惟知言, 則有以明夫道義, 而於天下之事無所疑; 養氣, 則有以配夫道義, 而於天下之事無所懼, 此其所以當大任而不動心也. 告子之學, 與此正相反. 其不動心, 殆亦冥然無覺, 悍然不顧而已爾.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孟子先言知言而先問氣者, 承上文方論志氣而言也.

 

: “難言也.

難言者, 蓋其心所獨得, 而無形聲之驗, 有未易以言語形容者.

程子: “觀此一言, 孟子之實有是氣可知矣.”

 

其爲氣也, 至大至剛, 以直養而無害, 則塞于天地之閒.

至大初無限量, 至剛不可屈撓. 蓋天地之正氣, 而人得以生者, 其體段本如是也. 惟其自反而縮, 則得其所養; 而又無所作爲以害之, 則其本體不虧而充塞無間矣.

程子: “天人一也, 更不分別. 浩然之氣, 乃吾氣也. 養而無害, 則塞乎天地; 一爲私意所蔽, 則欿然而餒, 卻甚小也.”

氏曰: “浩然之氣, 須於心得其正時識取.”

又曰: “浩然是無虧欠時.”

 

其爲氣也, 配義與道; 無是, 餒也.

, 奴罪反.

配者, 合而有助之意. 義者, 人心之裁制. 道者, 天理之自然. , 飢乏而氣不充體也.

言人能養成此氣, 則其氣合乎道義而爲之助, 使其行之勇決, 無所疑憚; 若無此氣, 則其一時所爲雖未必不出於道義, 然其體有所不充, 則亦不免於疑懼, 而不足以有爲矣.

 

是集義所生者, 非義襲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於心, 則餒矣. 我故曰, ‘告子未嘗知義, 以其外之也.’

, 口簟反, 又口劫反.

集義, 猶言積善, 蓋欲事事皆合於義也. , 掩取也, 侯襲之襲.

言氣雖可以配乎道義, 而其養之之始, 乃由事皆合義, 自反常直, 是以無所愧怍, 而此氣自然發生於中. 非由只行一事偶合於義, 便可掩襲於外而得之也. , 快也, 足也.

言所行一有不合於義, 而自反不直, 則不足於心而其體有所不充矣. 然則義豈在外哉? 告子不知此理, 乃曰仁內義外’, 而不復以義爲事, 則必不能集義以生浩然之氣矣. 上文不得於言勿求於心, 卽外義之意, 詳見告子上篇.

 

必有事焉而勿正, 心勿忘, 勿助長也. 無若人然:

, 上聲.

必有事焉而勿正, , 子以七字爲句. 近世或幷下文心字讀之者亦通. 必有事焉, 有所事也, 有事於顓臾之有事. , 預期也.

春秋傳: “戰不正勝”, 是也. 如作正心義亦同. 此與大學之所謂正心, 語意自不同也. 此言養氣者, 必以集義爲事, 而勿預期其效. 其或未充, 則但當勿忘其所有事, 而不可作爲以助其長, 乃集義養氣之節度也.

 

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 芒芒然歸. 謂其人曰: ‘今日病矣, 予助苗長矣.’ 其子趨而往視之, 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 以爲無益而舍之者, 不耘苗者也; 助之長者, 揠苗者也. 非徒無益, 而又害之.”

, 烏八反. , 上聲.

, 憂也. , 拔也. 芒芒, 無知之貌. 其人, 家人也. , 疲倦也. 舍之不耘者, 忘其所有事. 揠而助之長者, 正之不得, 而妄有作爲者也. 然不耘則失養而已, 揠則反以害之. 無是二者, 則氣得其養而無所害矣. 告子不能集義, 而欲强制其心, 則必不能免於正助之病. 其於所謂浩然者, 蓋不惟不善養, 而又反害之矣.

해석보기

 

 

말을 간파하다(知言)

 

何謂知言?”

: “詖辭知其所蔽, 淫辭知其所陷, 邪辭知其所離, 遁辭知其所窮. 生於其心, 害於其政; 發於其政, 害於其事. 聖人復起, 必從吾言矣.”

, 彼寄反. , 扶又反.

公孫丑復問而孟子答之也. , 偏陂也. , 放蕩也. , 邪僻也. , 逃避也. 四者相因, 言之病也. , 遮隔也. , 沈溺也. , 叛去也. , 困屈也. 四者亦相因, 則心之失也. 人之有言, 皆本於心. 其心明乎正理而無蔽, 然後其言平正通達而無病; 苟爲不然, 則必有是四者之病矣. 卽其言之病, 而知其心之失, 又知其害於政事之決然而不可易者如此. 非心通於道, 而無疑於天下之理, 其孰能之? 告子, 不得於言而不肯求之於心; 至爲義外之說, 則自不免於四者之病, 其何以知天下之言而無所疑哉?

程子: “心通乎道, 然後能辨是非, 如持權衡以較輕重, 孟子所謂知言是也.”

又曰: “孟子知言, 正如人在堂上, 方能辨堂下人曲直. 若猶未免雜於堂下衆人之中, 則不能辨決矣.”

 

宰我子貢善爲說辭, 冉牛閔子顔淵善言德行. 孔子兼之, : ‘我於辭命則不能也.’ 然則夫子旣聖矣乎?”

, 去聲.

此一節, 氏以爲皆公孫丑之問是也. 說辭, 言語也. 德行, 得於心而見於行事者也. 三子善言德行者, 身有之, 故言之親切而有味也. 公孫丑言數子各有所長, 孔子兼之, 然猶自謂不能於辭命. 今孟子乃自謂我能知言, 又善養氣, 則是兼言語德行而有之, 然則豈不旣聖矣乎? 此夫子, 孟子.

程子: “孔子自謂不能於辭命者, 欲使學者務本而已.”

 

: “! 是何言也? 昔者子貢, 問於孔子: ‘夫子聖矣乎?’ 孔子: ‘聖則吾不能, 我學不厭而敎不倦也.’ 子貢: ‘學不厭, 智也; 敎不倦, 仁也. 仁且智, 夫子旣聖矣!’ 夫聖, 孔子不居, 是何言也?”

, 平聲. 夫聖之夫, 音扶.

, 驚歎辭也. 昔者以下, 孟子不敢當之言, 而引孔子子貢問答之辭以告之也. 此夫子, 孔子. 學不厭者, 智之所以自明; 敎不倦者, 仁之所以及物. 再言是何言也”, 以深拒之.

해석보기

 

 

사람이 태어난 이래로 공자 같은 이는 없었다

 

昔者竊聞之: ‘子夏子游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 冉牛閔子顔淵則具體而微.’ 敢問所安.”

此一節, 氏亦以爲皆公孫丑之問, 是也. 一體, 猶一肢也. 具體而微, 謂有其全體, 但未廣大耳. , 處也. 公孫丑復問孟子旣不敢比孔子, 則於此數子欲何所處也.

 

: “姑舍是.”

, 上聲.

孟子言且置是者, 不欲以數子所至者自處也.

 

: “伯夷伊尹何如?”

: “不同道. 非其君不事, 非其民不使; 治則進, 亂則退, 伯夷. 何事非君, 何使非民; 治亦進, 亂亦進, 伊尹. 可以仕則仕, 可以止則止, 可以久則久, 可以速則速, 孔子也. 皆古聖人也, 吾未能有行焉; 乃所願, 則學孔子也.”

, 去聲.

伯夷, 孤竹君之長子. 兄弟遜國, 避紂隱居, 文王之德而歸之. 武王, 去而餓死. 伊尹, 有莘之處士. 聘而用之, 使之就. 不能用, 復歸於. 如是者五, 乃相而伐. 三聖人事, 詳見此篇之末及萬章.

 

伯夷伊尹孔子, 若是班乎?” : “. 自有生民以來, 未有孔子.”

, 齊等之貌. 公孫丑, 孟子答之以不同也.

 

: “然則有同與?”

, 平聲.

 

: “. 得百里之地而君之, 皆能以朝諸侯有天下. 行一不義, 殺一不辜而得天下, 皆不爲也. 是則同.”

, 音潮.

, 言有同也. 以百里而王天下, 德之盛也. 行一不義, 殺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爲, 心之正也. 聖人之所以爲聖人, 其本根節目之大者, 惟在於此. 於此不同, 則亦不足以爲聖人矣.

 

: “敢問其所以異?”

: “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聖人. , 不至阿其所好.

, 音蛙. , 去聲.

, 下也. 三子智足以知夫子之道. 假使汙下, 必不阿私所好而空譽之, 明其言之可信也.

 

宰我: ‘以予觀於夫子, 賢於堯舜遠矣.’

程子: “語聖則不異, 事功則有異. 夫子賢於堯舜, 語事功也. 堯舜治天下, 夫子又推其道以垂敎萬世. 堯舜之道, 非得孔子, 則後世亦何所據哉?”

 

子貢: ‘見其禮而知其政, 聞其樂而知其德. 由百世之後, 等百世之王, 莫之能違也. 自生民以來, 未有夫子也.’

言大凡見人之禮, 則可以知其政; 聞人之樂, 則可以知其德. 是以我從百世之後, 差等百世之王, 無有能遁其情者, 而見其皆莫若夫子之盛也.

 

有若: ‘豈惟民哉? 麒麟之於走獸, 鳳凰之於飛鳥, 太山之於丘垤, 河海之於行潦, 類也. 聖人之於民, 亦類也. 出於其類, 拔乎其萃, 自生民以來, 未有盛於孔子.’”

, 大結反. , 音老.

麒麟, 毛蟲之長. 鳳凰, 羽蟲之長. , 蟻封也. 行潦, 道上無源之水也. , 高出也. , 特起也. , 聚也.

言自古聖人, 固皆異於衆人, 然未有如孔子之尤盛者也.

程子: “孟子此章, 擴前聖所未發, 學者所宜潛心而玩索也.”

해석보기

 

 

 

 

인용

목차 / 전문 / 역주

삼천지교 / 생애 / 孟子題辭

728x90
반응형
그리드형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