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고전/여씨춘추 (914)
건빵이랑 놀자
4. 是月也, 可以築城郭, 建都邑, 穿竇窌, 修囷倉. 乃命有司, 趣民收斂, 務蓄菜, 多積聚. 乃勸種麥, 無或失時, 行罪無疑.
3. 是月也, 乃命宰祝, 巡行犧牲, 視全具, 案芻豢, 瞻肥瘠, 察物色, 必比類, 量小大, 視長短, 皆中度. 五者備當, 上帝其享. 天子乃儺, 禦佐疾, 以通秋氣. 以犬嘗麻, 先祭寢廟.
2. 是月也, 養衰老, 授几杖, 行麋粥飮食. 乃命司服, 具飭衣裳, 文繡有常, 制有小大, 度有短長, 衣服有量, 必循其故, 冠帶有常. 命有司, 申嚴百刑, 斬殺必當, 無或枉橈, 枉橈不當, 反受其殃.
1. 仲秋之月, 日在角, 昏牽牛中, 旦觜嶲中. 其日庚辛. 其帝少皞. 其神蓐收. 其蟲毛. 其音商. 律中南呂. 其數九. 其味辛. 其臭腥. 其祀門. 祭先肝. 涼風生. 候鳥來. 玄鳥歸. 羣鳥養羞. 天子居總章太廟, 乘戎路, 駕白駱, 載白旂, 衣白衣, 服白玉, 食麻與犬. 其器廉以深.
5. 회총(懷寵)○五曰 1. 凡君子之說也, 非苟辨也, 士之議也, 非苟語也. 必中理然後說, 必當義然後議. 故說義而王公大人益好理矣, 士民黔首益行義矣. 義理之道彰, 則暴虐姦詐侵奪之術息也. 2. 暴虐姦詐之與義理反也. 其勢不俱勝, 不兩立. 故兵入於敵之境, 則民知所庇矣, 黔首知不死矣. 至於國邑之郊, 不虐五穀, 不掘墳墓, 不伐樹木, 不燒積聚, 不焚室屋, 不取六畜. 得民虜奉而題歸之, 以彰好惡, 信與民期, 以奪敵資. 若此而猶有憂恨冒疾遂過不聽者, 雖行武焉亦可矣. 3. 先發聲出號曰, 兵之來也, 以救民之死. 子之在上無道, 据傲荒怠, 貪戾虐衆, 恣睢自用也, 辟遠聖制, 謷醜先王, 排訾舊典, 上不順天, 下不惠民, 徵斂無期, 求索無厭, 罪殺不辜, 慶賞不當. 若此者, 天之所誅也, 人之所讎也, 不當爲君. 今兵之來也, 將以誅不當爲..
4. 今有人於此, 能生死一人, 則天下必爭事之矣. 義兵之生一人亦多矣, 人孰不說? 故義兵至, 則鄰國之民歸之若流水, 誅國之民望之若父母, 行地滋遠, 得民滋衆, 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
3. 先發聲出號曰, 兵之來也, 以救民之死. 子之在上無道, 据傲荒怠, 貪戾虐衆, 恣睢自用也, 辟遠聖制, 謷醜先王, 排訾舊典, 上不順天, 下不惠民, 徵斂無期, 求索無厭, 罪殺不辜, 慶賞不當. 若此者, 天之所誅也, 人之所讎也, 不當爲君. 今兵之來也, 將以誅不當爲君者也, 以除民之讎而順天之道也. 民有逆天之道, 衛人之讎者, 身死家戮不赦. 有能以家聽者, 祿之以家, 以里聽者, 祿之以里, 以鄕聽者, 祿之以鄕, 以邑聽者, 祿之以邑, 以國聽者, 祿之以國. 故克其國不及其民, 獨誅所誅而已矣. 擧其秀士而封侯之, 選其賢良而尊顯之, 求其孤寡而振恤之, 見其長老而敬禮之. 皆益其祿, 加其級. 論其罪人而救出之, 分府庫之金, 散倉廩之粟, 以鎭撫其衆, 不私其財, 問其叢社大祠, 民之所不欲廢者而復興之, 曲加其祀禮. 是以賢者榮其名, 而長老說其禮, ..
2. 暴虐姦詐之與義理反也. 其勢不俱勝, 不兩立. 故兵入於敵之境, 則民知所庇矣, 黔首知不死矣. 至於國邑之郊, 不虐五穀, 不掘墳墓, 不伐樹木, 不燒積聚, 不焚室屋, 不取六畜. 得民虜奉而題歸之, 以彰好惡, 信與民期, 以奪敵資. 若此而猶有憂恨冒疾遂過不聽者, 雖行武焉亦可矣.
1. 凡君子之說也, 非苟辨也, 士之議也, 非苟語也. 必中理然後說, 必當義然後議. 故說義而王公大人益好理矣, 士民黔首益行義矣. 義理之道彰, 則暴虐姦詐侵奪之術息也.
4. 금새(禁塞)○四曰 1. 夫救守之心, 未有不守無道而救不義也. 守無道而救不義, 則禍莫大焉, 爲天下之民害莫深焉. 2. 凡救守者, 太上以說, 其次以兵. 以說則承從多羣, 日夜思之, 事心任精, 起則誦之, 臥則夢之, 自今單脣乾肺, 費神傷魂, 上稱三皇五帝之業以愉其意, 下稱五伯名士之謀以信其事, 早朝晏罷, 以告制兵者, 行說語衆, 以明其道. 道畢說單而不行, 則必反之兵矣. 反之於兵, 則必鬪爭, 之情, 必且殺人, 是殺無罪之民以興無道與不義者也. 無道不義者存, 是長天下之害, 而止天下之利, 雖欲幸而勝, 禍且始長. 3. 先王之法曰, 爲善者賞, 爲不善者罰, 古之道也, 不可易. 今不別其義與不義, 而疾取救守, 不義莫大焉, 害天下之民者莫甚焉. 故取攻伐者不可, 非攻伐不可, 取救守不可, 非救守不可, 取惟義兵爲可. 兵苟義, 攻伐亦可, 救守亦..
2. 凡救守者, 太上以說, 其次以兵. 以說則承從多羣, 日夜思之, 事心任精, 起則誦之, 臥則夢之, 自今單脣乾肺, 費神傷魂, 上稱三皇五帝之業以愉其意, 下稱五伯名士之謀以信其事, 早朝晏罷, 以告制兵者, 行說語衆, 以明其道. 道畢說單而不行, 則必反之兵矣. 反之於兵, 則必鬪爭, 之情, 必且殺人, 是殺無罪之民以興無道與不義者也. 無道不義者存, 是長天下之害, 而止天下之利, 雖欲幸而勝, 禍且始長.
1. 夫救守之心, 未有不守無道而救不義也. 守無道而救不義, 則禍莫大焉, 爲天下之民害莫深焉.
3. 진란(振亂)○三曰 1. 當今之世, 濁甚矣, 黔首之苦, 不可以加矣. 天子旣絶, 賢者廢伏, 世主恣行, 與民相離, 黔首無所告愬. 世有賢主秀士, 宜察此論也, 則其兵爲義矣. 天下之民, 且死者也而生, 且辱者也而榮, 且苦者也而逸. 世主恣行, 則中人將逃其君、去其親, 又況於不肖者乎? 故義兵至, 則世主不能有其民矣, 人親不能禁其子矣. 2. 凡爲天下之民長也, 慮莫如長有道而息無道, 賞有義而罰不義. 今之世, 學者多非乎攻伐. 非攻伐而取救守, 取救守則鄕之所謂長有道而息無道、賞有義而罰不義之術不行矣. 天下之長民, 其利害在察此論也. 攻伐之與救守一實也, 而取舍人異, 以辨說去之, 終無所定論. 固不知, 悖也, 知而欺心, 誣也. 誣悖之士, 雖辨無用矣. 是非其所取而取其所非也, 是利之而反害之也, 安之而反危之也. 爲天下之長患、致黔首之大害者..
3. 夫攻伐之事, 未有不攻無道而罰不義也. 攻無道而伐不義, 則福莫大焉, 黔首利莫厚焉. 禁之者, 是息有道而伐有義也, 是窮湯、武之事而遂桀、紂之過也. 凡人之所以惡爲無道不義者, 爲其罰也, 所以蘄有道行有義者, 爲其賞也. 今無道不義存, 存者賞之也, 而有道行義窮, 窮者罰之也. 賞不善而罰善, 欲民之治也, 不亦難乎? 故亂天下害黔首者, 若論爲大.
2. 凡爲天下之民長也, 慮莫如長有道而息無道, 賞有義而罰不義. 今之世, 學者多非乎攻伐. 非攻伐而取救守, 取救守則鄕之所謂長有道而息無道、賞有義而罰不義之術不行矣. 天下之長民, 其利害在察此論也. 攻伐之與救守一實也, 而取舍人異, 以辨說去之, 終無所定論. 固不知, 悖也, 知而欺心, 誣也. 誣悖之士, 雖辨無用矣. 是非其所取而取其所非也, 是利之而反害之也, 安之而反危之也. 爲天下之長患、致黔首之大害者, 若說爲深. 夫以利天下之民爲心者, 不可以不熟察此論也.
1. 當今之世, 濁甚矣, 黔首之苦, 不可以加矣. 天子旣絶, 賢者廢伏, 世主恣行, 與民相離, 黔首無所告愬. 世有賢主秀士, 宜察此論也, 則其兵爲義矣. 天下之民, 且死者也而生, 且辱者也而榮, 且苦者也而逸. 世主恣行, 則中人將逃其君、去其親, 又況於不肖者乎? 故義兵至, 則世主不能有其民矣, 人親不能禁其子矣.
2. 탕병(蕩兵)(一作用兵) 1. 古聖王有義兵而無有偃兵. 兵之所自來者上矣, 與始有民俱. 凡兵也者, 威也, 威也者, 力也. 民之有威力, 性也. 性者所受於天也, 非人之所能爲也, 武者不能革, 而工者不能移. 兵所自來者久矣, 黃ㆍ炎故用水火矣, 共工氏固次作難矣, 五帝固相與爭矣. 遞興廢, 勝者用事. 人曰蚩尤作兵, 蚩尤非作兵也, 利其械矣. 未有蚩尤之時, 民固剝林木以戰矣, 勝者爲長. 長則猶不足治之, 故立君. 君又不足以治之, 故立天子. 天子之立也出於君, 君之立也出於長, 長之立也出於爭. 爭鬪之所自來者久矣, 不可禁, 不可止, 故古之賢王有義兵而無有偃兵. 2. 家無怒笞, 則豎子嬰兒之有過也立見, 國無刑罰, 則百姓之悟相侵也立見, 天下無誅伐, 則諸侯之相暴也立見. 故怒笞不可偃於家, 刑罰不可偃於國, 誅伐不可偃於天下, 有巧有拙而已矣. 故古..
4. 且兵之所自來者遠矣, 未嘗少選不用, 貴賤長少賢者不肖相與同, 有巨有微而已矣. 察兵之微, 在心而未發, 兵也, 疾視, 兵也, 作色, 兵也, 傲言, 兵也, 援推, 兵也, 連反, 兵也, 侈鬪, 兵也, 三軍攻戰, 兵也. 此八者皆兵也, 微巨之爭也. 今世之以偃兵疾說者, 終身用兵而不自知悖, 故說雖彊, 談雖辨, 文學雖博, 猶不見聽.
3. 夫有以饐死者, 欲禁天下之食, 悖, 有以乘舟死者, 欲禁天下之船, 悖, 有以用兵喪其國者, 欲偃天下之兵, 悖. 夫兵不可偃也, 譬之若水火然, 善用之則爲福, 不能用之則爲禍, 若用藥者然, 得良藥則活人, 得惡藥則殺人. 義兵之爲天下良藥也亦大矣.
2. 家無怒笞, 則豎子嬰兒之有過也立見, 國無刑罰, 則百姓之悟相侵也立見, 天下無誅伐, 則諸侯之相暴也立見. 故怒笞不可偃於家, 刑罰不可偃於國, 誅伐不可偃於天下, 有巧有拙而已矣. 故古之聖王有義兵而無有偃兵.
1. 古聖王有義兵而無有偃兵. 兵之所自來者上矣, 與始有民俱. 凡兵也者, 威也, 威也者, 力也. 民之有威力, 性也. 性者所受於天也, 非人之所能爲也, 武者不能革, 而工者不能移. 兵所自來者久矣, 黃、炎故用水火矣, 共工氏固次作難矣, 五帝固相與爭矣. 遞興廢, 勝者用事. 人曰蚩尤作兵, 蚩尤非作兵也, 利其械矣. 未有蚩尤之時, 民固剝林木以戰矣, 勝者爲長. 長則猶不足治之, 故立君. 君又不足以治之, 故立天子. 天子之立也出於君, 君之立也出於長, 長之立也出於爭. 爭鬪之所自來者久矣, 不可禁, 不可止, 故古之賢王有義兵而無有偃兵.
1. 맹추(孟秋) 1. 孟秋之月, 日在翼, 昏斗中, 旦畢中. 其日庚辛. 其帝少皞. 其神蓐收. 其蟲毛. 其音商. 律中夷則. 其數九. 其味辛. 其臭腥. 其祀門. 祭先肝. 涼風至. 白露降. 寒蟬鳴. 鷹乃祭鳥. 始用刑戮. 天子居總章左个, 乘戎路, 駕白駱, 載白旂, 衣白衣, 服白玉, 食麻與犬. 其器廉以深. 2. 是月也, 以立秋. 先立秋三日, 大史謁之天子, 曰, 某日立秋, 盛德在金. 天子乃齋. 立秋之日, 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 還, 乃賞軍率武人於朝. 天子乃命將帥, 選士厲兵, 簡練桀儁, 專任有功, 以征不義, 詰誅暴慢, 以明好惡, 巡彼遠方. 3. 是月也, 命有司, 修法制, 繕囹圄, 具桎梏, 禁止姦, 愼罪邪, 務搏執. 命理, 瞻傷察創, 視折審斷, 決獄訟, 必正平, 戮有罪, 嚴斷刑. 天地始肅, 不可以贏. 4...
6. 行之是令, 而涼風至三旬. 孟秋行冬令, 則陰氣大勝, 介蟲敗穀, 戎兵乃來. 行春令, 則其國乃旱, 陽氣復還, 五穀不實. 行夏令, 則多火災, 寒熱不節, 民多瘧疾.
5. 是月也, 無以封侯、立大官, 無割土地、行重幣、出大使.
4. 是月也, 農乃升穀. 天子嘗新, 先薦寢廟. 命百官, 始收斂. 完隄防, 謹壅塞, 以備水潦. 修宮室, 坿牆垣, 補城郭.
3. 是月也, 命有司, 修法制, 繕囹圄, 具桎梏, 禁止姦, 愼罪邪, 務搏執. 命理, 瞻傷察創, 視折審斷, 決獄訟, 必正平, 戮有罪, 嚴斷刑. 天地始肅, 不可以贏.
2. 是月也, 以立秋. 先立秋三日, 大史謁之天子, 曰, 某日立秋, 盛德在金. 天子乃齋. 立秋之日, 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 還, 乃賞軍率武人於朝. 天子乃命將帥, 選士厲兵, 簡練桀儁, 專任有功, 以征不義, 詰誅暴慢, 以明好惡, 巡彼遠方.
1. 孟秋之月, 日在翼, 昏斗中, 旦畢中. 其日庚辛. 其帝少皞. 其神蓐收. 其蟲毛. 其音商. 律中夷則. 其數九. 其味辛. 其臭腥. 其祀門. 祭先肝. 涼風至. 白露降. 寒蟬鳴. 鷹乃祭鳥. 始用刑戮. 天子居總章左个, 乘戎路, 駕白駱, 載白旂, 衣白衣, 服白玉, 食麻與犬. 其器廉以深.
5. 명리(明理) 1. 五帝三王之於樂盡之矣. 亂國之主, 未嘗知樂者, 是常主也. 夫有天賞得爲主, 而未嘗得主之實, 此之謂大悲. 是正坐於夕室也, 其所謂正, 乃不正矣. 2. 凡生非一氣之化也, 長非一物之任也, 成非一形之功也. 故衆正之所積, 其福無不及也, 衆邪之所積, 其禍無不逮也. 其風雨則不適, 其甘雨則不降, 其霜雪則不時, 寒暑則不當, 陰陽失次, 四時易節, 人民淫爍不固, 禽獸胎消不殖, 草木庳小不滋, 五穀萎敗不成, 其以爲樂也, 若之何哉? 故至亂之化, 君臣相賊, 長少相殺, 父子相忍, 弟兄相誣, 知交相倒, 夫妻相冒, 日以相危, 失人之紀, 心若禽獸, 長邪苟利, 不知義理. 3. 其雲狀, 有若犬ㆍ若馬ㆍ若白鵠ㆍ若衆車, 有其狀若人, 蒼衣赤首, 不動, 其名曰天衡, 有其狀若懸釜而赤, 其名曰雲旍, 有其狀若衆馬以鬪, 其名曰滑馬, 有其狀..
3. 其雲狀, 有若犬ㆍ若馬ㆍ若白鵠ㆍ若衆車, 有其狀若人, 蒼衣赤首, 不動, 其名曰天衡, 有其狀若懸釜而赤, 其名曰雲旍, 有其狀若衆馬以鬪, 其名曰滑馬, 有其狀若衆植華以長, 黃上白下, 其名蚩尤之旗. 其日有鬪蝕, 有倍僪, 有暈珥, 有不光, 有不及景, 有衆日竝出, 有書盲, 有霄見. 其月有薄蝕, 有暉珥, 有偏盲, 有四月竝出, 有二月竝見, 有小月承大月, 有大月承小月, 有月蝕星, 有出而無光. 其星有熒惑, 有彗星, 有天棓, 有天欃, 有天竹, 有天英, 有天干, 有賊星, 有鬪星, 有賓星. 其氣有上不屬天, 下不屬地, 有豐上殺下, 有若水之波, 有若山之楫, 春則黃, 夏則黑, 秋則蒼, 冬則赤. 其妖孽有生如帶, 有鬼投其陴, 有菟生雉, 雉亦生鴳, 有螟集其國, 其音匈匈, 國有游蛇西東, 馬牛乃言. 犬彘乃連, 有狼入於國, 有人自天降, 市有舞..
2. 凡生非一氣之化也, 長非一物之任也, 成非一形之功也. 故衆正之所積, 其福無不及也, 衆邪之所積, 其禍無不逮也. 其風雨則不適, 其甘雨則不降, 其霜雪則不時, 寒暑則不當, 陰陽失次, 四時易節, 人民淫爍不固, 禽獸胎消不殖, 草木庳小不滋, 五穀萎敗不成, 其以爲樂也, 若之何哉? 故至亂之化, 君臣相賊, 長少相殺, 父子相忍, 弟兄相誣, 知交相倒, 夫妻相冒, 日以相危, 失人之紀, 心若禽獸, 長邪苟利, 不知義理.
1. 五帝三王之於樂盡之矣. 亂國之主, 未嘗知樂者, 是常主也. 夫有天賞得爲主, 而未嘗得主之實, 此之謂大悲. 是正坐於夕室也, 其所謂正, 乃不正矣.
4. 제악(制樂) 1. 欲觀至樂, 必於至治. 其治厚者其樂治厚, 其治薄者其樂治薄, 亂世則慢以樂矣. 今窒閉戶牖, 動天地, 一室也. 故成湯之時, 有穀生於庭, 昏而生, 比旦而大拱, 其吏請卜其故. 湯退卜者曰, 吾聞祥者福之先者也, 見祥而爲不善則福不至, 妖者禍之先者也, 見妖而爲善則禍不至. 於是早朝晏退, 問疾弔喪, 務鎭撫百姓, 三日而穀亡. 故禍兮福之所倚, 福兮禍之所伏, 聖人所獨見, 衆人焉知其極. 2. 周文王立國八年, 歲六月, 文王寢疾五日而地動, 東西南北, 不出國郊, 百吏皆請曰, 臣聞地之動, 爲人主也. 今王寢疾五日而地動, 四面不出周郊, 羣臣皆恐, 曰請移之文王曰, 若何其移之也? 對曰, 興事動衆, 以增國城, 其可以移之乎. 文王曰, 不可. 夫天之見妖也, 以罰有罪也. 我必有罪, 故天以此罰我也. 今故興事動衆以增國城, 是重吾罪也...
3. 宋景公之時, 熒惑在心, 公懼, 召子韋而問焉, 曰, 熒惑在心, 何也? 子韋曰, 熒惑者, 天罰也, 心者, 宋之分野也, 禍當於君. 雖然, 可移於宰相. 公曰, 宰相所與治國家也, 而移死焉, 不祥. 子韋曰, 可移於民. 公曰, 民死, 寡人將誰爲君乎? 寧獨死. 子韋曰, 可移於歲. 公曰, 歲害則民饑, 民饑必死. 爲人君而殺其民以自活也, 其誰以我爲君乎? 是寡人之命固盡已, 子無復言矣. 子韋還走, 北面載拜曰, 臣敢賀君. 天之處高而聽卑. 君有至德之言三, 天必三賞君. 今夕熒惑其徙三舍, 君延年二十一歲. 公曰, 子何以知之? 對曰, 有三善言, 必有三賞. 熒惑有三徙舍, 舍行七星, 星一徙當一年, 三七二十一, 臣故曰君延年二十一歲矣. 臣請伏於陛下以伺候之. 熒惑不徙, 臣請死. 公曰, 可. 是夕熒惑果徙三舍.
2. 周文王立國八年, 歲六月, 文王寢疾五日而地動, 東西南北, 不出國郊, 百吏皆請曰, 臣聞地之動, 爲人主也. 今王寢疾五日而地動, 四面不出周郊, 羣臣皆恐, 曰請移之文王曰, 若何其移之也? 對曰, 興事動衆, 以增國城, 其可以移之乎. 文王曰, 不可. 夫天之見妖也, 以罰有罪也. 我必有罪, 故天以此罰我也. 今故興事動衆以增國城, 是重吾罪也. 不可. 文王曰, 昌也請改行重善以移之, 其可以免乎. 於是謹其禮秩皮革, 以交諸侯, 飭其辭令, 幣帛, 以禮豪士, 頒其爵列等級田疇, 以賞羣臣. 無幾何, 疾乃止. 文王卽位八年而地動, 已動之後四十三年, 凡文王立國五十一年而終, 此文王之所以止殃翦妖也.
1. 欲觀至樂, 必於至治. 其治厚者其樂治厚, 其治薄者其樂治薄, 亂世則慢以樂矣. 今窒閉戶牖, 動天地, 一室也. 故成湯之時, 有穀生於庭, 昏而生, 比旦而大拱, 其吏請卜其故. 湯退卜者曰, 吾聞祥者福之先者也, 見祥而爲不善則福不至, 妖者禍之先者也, 見妖而爲善則禍不至. 於是早朝晏退, 問疾弔喪, 務鎭撫百姓, 三日而穀亡. 故禍兮福之所倚, 福兮禍之所伏, 聖人所獨見, 衆人焉知其極.
3. 음초(音初) 1. 夏后氏孔甲田于東陽萯山, 天大風晦盲, 孔甲迷惑, 入于民室, 主人方乳, 或曰后來是良日也, 之子是必大吉, 或曰不勝也, 之子是必有殃. 后乃取其子以歸, 曰, 以爲余子, 誰敢殃之? 子長成人, 幕動坼橑, 斧斫斬其足, 遂爲守門者. 孔甲曰, 嗚呼!有疾, 命矣夫!乃作爲破斧之歌, 實始爲東音. 2. 禹行功, 見塗山之女, 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 塗山氏之女乃命其妾候禹于塗山之陽, 女乃作歌, 歌曰候人兮猗, 實始作爲南音. 周公及召公取風焉, 以爲周南、召南. 3. 周昭王親將征荊, 辛餘靡長且多力, 爲王右. 還反涉漢, 梁敗, 王及蔡公抎於漢中. 辛餘靡振王北濟, 又反振蔡公. 周公乃侯之于西翟, 實爲長公. 殷整甲徙宅西河, 猶思故處, 實始作爲西音, 長公繼是音以處西山, 秦繆公取風焉, 實始作爲秦音. 4. 有娀氏有二佚女, 爲之九成之臺,..
5. 凡音者, 産乎人心者也. 感於心則蕩乎音, 音成於外而化乎內, 是故聞其聲而知其風, 察其風而知其志, 觀其志而知其德. 盛衰、賢不肖、君子小人皆形於樂, 不可隱匿, 故曰樂之爲觀也深矣. 土弊則草木不長, 水煩則魚鼈不大, 世濁則禮煩而樂淫. 鄭衛之聲, 桑間之音, 此亂國之所好, 衰德之所說. 流辟誂越慆濫之音出, 則滔蕩之氣、邪慢之心感矣, 感則百姦衆辟從此産矣. 故君子反道以修德, 正德以出樂, 和樂以成順. 樂和而民鄕方矣.
4. 有娀氏有二佚女, 爲之九成之臺, 飮食必以鼓. 帝令燕往視之, 鳴若謚隘. 二女愛而爭搏之, 覆以玉筐, 少選, 發而視之, 燕遺二卵, 北飛, 遂不反, 二女作歌一終, 曰燕燕往飛, 實始作爲北音.
3. 周昭王親將征荊, 辛餘靡長且多力, 爲王右. 還反涉漢, 梁敗, 王及蔡公抎於漢中. 辛餘靡振王北濟, 又反振蔡公. 周公乃侯之于西翟, 實爲長公. 殷整甲徙宅西河, 猶思故處, 實始作爲西音, 長公繼是音以處西山, 秦繆公取風焉, 實始作爲秦音.
2. 禹行功, 見塗山之女, 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 塗山氏之女乃命其妾候禹于塗山之陽, 女乃作歌, 歌曰候人兮猗, 實始作爲南音. 周公及召公取風焉, 以爲周南、召南.
1. 夏后氏孔甲田于東陽萯山, 天大風晦盲, 孔甲迷惑, 入于民室, 主人方乳, 或曰后來是良日也, 之子是必大吉, 或曰不勝也, 之子是必有殃. 后乃取其子以歸, 曰, 以爲余子, 誰敢殃之? 子長成人, 幕動坼橑, 斧斫斬其足, 遂爲守門者. 孔甲曰, 嗚呼!有疾, 命矣夫!乃作爲破斧之歌, 實始爲東音.
2. 음률(音律) 1. 黃鐘生林鐘, 林鐘生太蔟, 太蔟生南呂, 南呂生姑洗, 姑洗生應鐘, 應鐘生㽔賓, 㽔賓生大呂, 大呂生夷則, 夷則生夾鐘, 夾鐘生無射, 無射生仲呂. 三分所生, 益之一分以上生, 三分所生, 去其一分以下生. 黃鐘、大呂、大蔟、夾鐘、姑洗、仲呂、㽔賓爲上, 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爲下. 2. 大聖至理之世, 天地之氣, 合而生風, 日至則月鐘其風, 以生十二律. 仲冬日短至, 則生黃鐘. 季冬生大呂. 孟春生太蔟. 仲春生夾鐘. 季春生姑洗. 孟夏生仲呂. 仲夏日長至, 則生㽔賓. 季夏生林鐘. 孟秋生夷則. 仲秋生南呂. 季秋生無射. 孟冬生應鐘. 天地之風氣正, 則十二律定矣. 3. 黃鐘之月, 土事無作, 愼無發蓋, 以固天閉地, 陽氣且泄. 大呂之月, 數將幾終, 歲且更起, 而農民, 無有所使. 太蔟之月, 陽氣始生, 草木繁動, 令農發土..
3. 黃鐘之月, 土事無作, 愼無發蓋, 以固天閉地, 陽氣且泄. 大呂之月, 數將幾終, 歲且更起, 而農民, 無有所使. 太蔟之月, 陽氣始生, 草木繁動, 令農發土, 無或失時. 夾鐘之月, 寬裕和平, 行德去刑, 無或作事, 以害羣生. 姑洗之月, 達道通路, 溝瀆修利, 申之此令, 嘉氣趣至. 仲呂之月, 無聚大衆, 巡勸農事, 草木方長, 無攜民心. 㽔賓之月, 陽氣在上, 安壯養俠, 本朝不靜, 草木早槁. 林鐘之月, 草木盛滿, 陰將始刑, 無發大事, 以將陽氣. 夷則之月, 修法飭刑, 選士厲兵, 詰誅不義, 以懷遠方. 南呂之月, 蟄蟲入穴, 趣農收聚, 無敢懈怠, 以多爲務. 無射之月, 疾斷有罪, 當法勿赦, 無留獄訟, 以亟以故. 應鐘之月, 陰陽不通, 閉而爲冬, 修別喪紀, 審民所終.
2. 大聖至理之世, 天地之氣, 合而生風, 日至則月鐘其風, 以生十二律. 仲冬日短至, 則生黃鐘. 季冬生大呂. 孟春生太蔟. 仲春生夾鐘. 季春生姑洗. 孟夏生仲呂. 仲夏日長至, 則生㽔賓. 季夏生林鐘. 孟秋生夷則. 仲秋生南呂. 季秋生無射. 孟冬生應鐘. 天地之風氣正, 則十二律定矣.
1. 黃鐘生林鐘, 林鐘生太蔟, 太蔟生南呂, 南呂生姑洗, 姑洗生應鐘, 應鐘生㽔賓, 㽔賓生大呂, 大呂生夷則, 夷則生夾鐘, 夾鐘生無射, 無射生仲呂. 三分所生, 益之一分以上生, 三分所生, 去其一分以下生. 黃鐘、大呂、大蔟、夾鐘、姑洗、仲呂、㽔賓爲上, 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爲下.
1. 계하(季夏) 1. 季夏之月, 日在柳, 昏心中, 旦奎中. 其日丙丁. 其帝炎帝. 其神祝融. 其蟲羽. 其音徵. 律中林鐘. 其數七. 其味苦. 其臭焦. 其祀竈. 祭先肺. 涼風始至. 蟋蟀居宇. 鷹乃學習. 腐草化爲蚈. 天子居明堂右个, 乘朱輅, 駕赤駵, 載赤旂, 衣朱衣, 服赤玉, 食菽與雉. 其器高以觕. 2. 是月也, 令漁師伐蛟取鼉, 升龜取黿. 乃命虞人入材葦. 3. 是月也, 令四監大夫合百縣之秩芻, 以養犧牲. 令民無不咸出其力, 以供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 以祀宗廟社稷之靈, 爲民祈福. 4. 是月也, 命婦官染采, 黼黻文章, 必以法故, 無或差忒, 黑黃蒼赤, 莫不質良, 勿敢僞詐, 以給郊廟祭祀之服, 以爲旗章, 以別貴賤等級之度. 5. 是月也, 樹木方盛, 乃命虞人入山行木, 無或斬伐. 不可以興土功, 不可以合諸侯, 不可以起兵動衆..
8. 中央土, 其日戊己. 其帝黃帝. 其神后土. 其蟲倮. 其音宮. 律中黃鐘之宮. 其數五. 其味甘. 其臭香. 其祀中霤. 祭先心. 天子居太廟太室, 乘大輅, 駕黃駵, 載黃旂, 衣黃衣, 服黃玉, 食稷與牛. 其器圜以揜.
7. 行之是令, 是月甘雨三至, 三旬二日. 季夏行春令, 則穀實解落, 國多風欬, 人乃遷徙. 行秋令, 則丘隰水潦, 禾稼不熟, 乃多女災. 行冬令, 則寒氣不時, 鷹隼早鷙, 四鄙入保.
6. 是月也, 土潤溽暑, 大雨時行, 燒薙行水, 利以殺草, 如以熱湯, 可以糞田疇, 可以美土疆.
5. 是月也, 樹木方盛, 乃命虞人入山行木, 無或斬伐. 不可以興土功, 不可以合諸侯, 不可以起兵動衆. 無擧大事, 以搖蕩于氣. 無發令而干時, 以妨神農之事. 水潦盛昌, 命神農, 將巡功. 擧大事則有天殃.
4. 是月也, 命婦官染采, 黼黻文章, 必以法故, 無或差忒, 黑黃蒼赤, 莫不質良, 勿敢僞詐, 以給郊廟祭祀之服, 以爲旗章, 以別貴賤等級之度.
3. 是月也, 令四監大夫合百縣之秩芻, 以養犧牲. 令民無不咸出其力, 以供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 以祀宗廟社稷之靈, 爲民祈福.
2. 是月也, 令漁師伐蛟取鼉, 升龜取黿. 乃命虞人入材葦.
1. 季夏之月, 日在柳, 昏心中, 旦奎中. 其日丙丁. 其帝炎帝. 其神祝融. 其蟲羽. 其音徵. 律中林鐘. 其數七. 其味苦. 其臭焦. 其祀竈. 祭先肺. 涼風始至. 蟋蟀居宇. 鷹乃學習. 腐草化爲蚈. 天子居明堂右个, 乘朱輅, 駕赤駵, 載赤旂, 衣朱衣, 服赤玉, 食菽與雉. 其器高以觕.
5. 고악(古樂) 1. 樂所由來者尙也, 必不可廢. 有節有侈, 有正有淫矣. 賢者以昌, 不肖者以亡. 2. 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 多風而陽氣畜積, 萬物散解, 果實不成, 故士達作爲五弦瑟, 以來陰氣, 以定羣生. 3. 昔葛天氏之樂,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 一曰載民, 二曰玄鳥, 三曰遂草木, 四曰奮五穀, 五曰敬天常, 六曰達帝功, 七曰依地德, 八曰總萬物之極. 4. 昔陶唐氏之始, 陰多滯伏而湛積, 水道壅塞, 不行其原, 民氣鬱閼而滯著, 筋骨瑟縮不達, 故作爲舞以宣導之. 5. 昔黃帝令伶倫作爲律. 伶倫自大夏之西, 乃之阮隃之陰, 取竹於嶰谿之谷, 以生空竅厚鈞者、斷兩節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 以爲黃鐘之宮, 吹曰舍少. 次制十二筒, 以之阮隃之下, 聽鳳皇之鳴, 以別十二律. 其雄鳴爲六, 雌鳴亦六, 以比黃鐘之宮, 適合. 黃鐘之宮, 皆可以生之, 故曰..
15. 故樂之所由來者尙矣, 非獨爲一世之所造也.
14. 成王立, 殷民反, 王命周公踐伐之. 商人服象, 爲虐于東夷, 周公遂以師逐之, 至于江南, 乃爲三象, 以嘉其德.
13. 武王卽位, 以六師伐殷, 六師未至, 以銳兵克之於牧野. 歸, 乃薦俘馘于京太室, 乃命周公爲作大武.
12. 周文王處岐, 諸侯去殷三淫而翼文王. 散宜生曰, 殷可伐也. 文王弗許. 周公旦乃作詩曰, 文王在上, 於昭于天, 周雖舊邦, 其命維新, 以繩文王之德.
11. 殷湯卽位, 夏爲無道, 暴虐萬民, 侵削諸侯, 不用軌度, 天下患之. 湯於是率六州以討桀罪, 功名大成, 黔首安寧. 湯乃命伊尹作爲大護, 歌晨露, 修九招、六列, 以見其善.
10. 禹立, 勤勞天下, 日夜不懈, 通大川, 決壅塞, 鑿龍門, 降通漻水以導河, 疏三江五湖, 注之東海, 以利黔首. 於是命皐陶作爲夏籥九成, 以昭其功.
9. 舜立, 命延乃拌瞽叟之所爲瑟, 益之八弦, 以爲二十三弦之瑟. 帝舜乃令質修九招、六列、六英, 以明帝德.
8. 帝堯立, 乃命質爲樂. 質乃效山林谿谷之音以歌, 乃以麋𩊚置缶而鼓之, 乃拊石擊石, 以象上帝玉磬之音, 以致舞百獸. 瞽叟乃拌五弦之瑟, 作以爲十五弦之瑟. 命之曰大章, 以祭上帝.
7. 帝嚳命咸黑作爲聲歌九招、六列、六英. 有倕作爲鼙鼓鐘磬吹苓管壎箎鞀椎鍾. 帝嚳乃令人抃或鼓鼙, 擊鐘磬, 吹苓展管箎. 因令鳳鳥、天翟舞之. 帝嚳大喜, 乃以康帝德.
6. 帝顓頊生自若水, 實處空桑, 乃登爲帝. 惟天之合, 正風乃行, 其音若熙熙凄凄鏘鏘. 帝顓頊好其音, 乃令飛龍作效八風之音, 命之曰承雲, 以祭上帝. 乃令鱓先爲樂倡, 鱓乃偃寢, 以其尾鼓其腹, 其音英英.
5. 昔黃帝令伶倫作爲律. 伶倫自大夏之西, 乃之阮隃之陰, 取竹於嶰谿之谷, 以生空竅厚鈞者、斷兩節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 以爲黃鐘之宮, 吹曰舍少. 次制十二筒, 以之阮隃之下, 聽鳳皇之鳴, 以別十二律. 其雄鳴爲六, 雌鳴亦六, 以比黃鐘之宮, 適合. 黃鐘之宮, 皆可以生之, 故曰黃鐘之宮, 律呂之本. 黃帝又命伶倫與榮將鑄十二鐘, 以和五音, 以施英韶, 以仲春之月, 乙卯之日, 日在奎, 始奏之, 命之曰咸池.
4. 昔陶唐氏之始, 陰多滯伏而湛積, 水道壅塞, 不行其原, 民氣鬱閼而滯著, 筋骨瑟縮不達, 故作爲舞以宣導之.
3. 昔葛天氏之樂,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 一曰載民, 二曰玄鳥, 三曰遂草木, 四曰奮五穀, 五曰敬天常, 六曰達帝功, 七曰依地德, 八曰總萬物之極.
2. 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 多風而陽氣畜積, 萬物散解, 果實不成, 故士達作爲五弦瑟, 以來陰氣, 以定羣生.
1. 樂所由來者尙也, 必不可廢. 有節有侈, 有正有淫矣. 賢者以昌, 不肖者以亡.
4. 적음(適音)(一作和樂) 1. 耳之情欲聲, 心不樂, 五音在前弗聽. 目之情欲色, 心弗樂, 五色在前弗視. 鼻之情欲芬香, 心弗樂, 芬香在前弗嗅. 口之情欲滋味, 心弗樂, 五味在前弗食. 欲之者, 耳目鼻口也, 樂之弗樂者, 心也. 心必和平然後樂, 心必樂然後耳目鼻口有以欲之, 故樂之務在於和心, 和心在於行適. 2. 夫樂有適, 心亦有適. 人之情, 欲壽而惡夭, 欲安而惡危, 欲榮而惡辱, 欲逸而惡勞. 四欲得, 四惡除, 則心適矣. 四欲之得也, 在於勝理. 勝理以治身則生全以, 生全則壽長矣. 勝理以治國則法立, 法立則天下服矣. 故適心之務在於勝理. 夫音亦有適. 太鉅則志蕩, 以蕩聽鉅則耳不容, 不容則橫塞, 橫塞則振. 太小則志嫌, 以嫌聽小則耳不充, 不充則不詹, 不詹則窕. 太淸則志危, 以危聽淸則耳谿極, 谿極則不鑒, 不鑒則竭. 太濁則志下, 以下..
3. 何謂適? 衷音之適也. 何謂衷? 大不出鈞, 重不過石, 小大輕重之衷也. 黃鐘之宮, 音之本也, 淸濁之衷也. 衷也者適也, 以適聽適則和矣. 樂無太, 平和者是也. 故治世之音安以樂, 其政平也, 亂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也, 亡國之音悲以哀, 其政險也. 凡音樂通乎政, 而移風平俗者也, 俗定而音樂化之矣. 故有道之世, 觀其音而知其俗矣, 觀其政而知其主矣. 故先王必託於音樂以論其敎. 淸廟之瑟, 朱弦而疏越, 一唱而三歎, 有進乎音者矣. 大饗之禮, 上玄尊而俎生魚, 大羹不和, 有進乎味者也. 故先王之制禮樂也, 非特以歡耳目、極口腹之欲也, 將以敎民、平好惡、行理義也.
2. 夫樂有適, 心亦有適. 人之情, 欲壽而惡夭, 欲安而惡危, 欲榮而惡辱, 欲逸而惡勞. 四欲得, 四惡除, 則心適矣. 四欲之得也, 在於勝理. 勝理以治身則生全以, 生全則壽長矣. 勝理以治國則法立, 法立則天下服矣. 故適心之務在於勝理. 夫音亦有適. 太鉅則志蕩, 以蕩聽鉅則耳不容, 不容則橫塞, 橫塞則振. 太小則志嫌, 以嫌聽小則耳不充, 不充則不詹, 不詹則窕. 太淸則志危, 以危聽淸則耳谿極, 谿極則不鑒, 不鑒則竭. 太濁則志下, 以下聽濁則耳不收, 不收則不搏, 不摶則怒. 故太鉅、太小、太淸、太濁皆非適也.
1. 耳之情欲聲, 心不樂, 五音在前弗聽. 目之情欲色, 心弗樂, 五色在前弗視. 鼻之情欲芬香, 心弗樂, 芬香在前弗嗅. 口之情欲滋味, 心弗樂, 五味在前弗食. 欲之者, 耳目鼻口也, 樂之弗樂者, 心也. 心必和平然後樂, 心必樂然後耳目鼻口有以欲之, 故樂之務在於和心, 和心在於行適.
3. 치악(侈樂) 1. 人莫不以其生生, 而不知其所以生. 人莫不以其知知, 而不知其所以知. 知其所以知之謂知道, 不知其所以知之謂棄寶. 棄寶者必離其咎. 世之人主, 多以珠玉戈劍爲寶, 愈多而民愈怨, 國人愈危, 身愈危累, 則失寶之情矣. 亂世之樂與此同. 爲木革之聲則若雷, 爲金石之聲則若霆, 爲絲竹歌舞之聲則若譟. 以此駭心, 氣動耳目、搖蕩生則可矣, 以此爲樂則不樂. 故樂愈侈, 而民愈鬱, 國愈亂, 主愈卑, 則亦失樂之情矣. 2. 凡古聖王之所爲貴樂者, 爲其樂也. 夏桀、殷紂作爲侈樂, 大鼓鐘磬管簫之音, 以鉅爲美, 以衆爲觀, 俶詭殊瑰, 耳所未嘗聞, 目所未嘗見, 務以相過, 不用度量. 宋之衰也, 作爲千鍾. 齊之衰也, 作爲大呂. 楚之衰也, 作爲巫音. 侈則侈矣, 自有道者觀之, 則失樂之情. 失樂之情, 其樂不樂. 樂不樂者, 其民必怨, 其生必傷. ..
3. 樂之有情, 譬之若肌膚形體之有情性也, 有情性則必有性養矣. 寒溫勞逸饑飽, 此六者非適也. 凡養也者, 瞻非適而以之適者也. 能以久處其適, 則生長矣. 生也者, 其身固靜, 感而後知, 或使之也. 遂而不返, 制乎嗜欲, 制乎嗜欲無窮則必失其天矣. 且夫嗜欲無窮, 則必有貪鄙悖亂之心, 淫佚姦詐之事矣. 故彊者劫弱, 衆者暴寡, 勇者凌怯, 壯者慠幼, 從此生矣.
2. 凡古聖王之所爲貴樂者, 爲其樂也. 夏桀、殷紂作爲侈樂, 大鼓鐘磬管簫之音, 以鉅爲美, 以衆爲觀, 俶詭殊瑰, 耳所未嘗聞, 目所未嘗見, 務以相過, 不用度量. 宋之衰也, 作爲千鍾. 齊之衰也, 作爲大呂. 楚之衰也, 作爲巫音. 侈則侈矣, 自有道者觀之, 則失樂之情. 失樂之情, 其樂不樂. 樂不樂者, 其民必怨, 其生必傷. 其生之與樂也, 若冰之於炎日, 反以自兵. 此生乎不知樂之情, 而以侈爲務故也.
1. 人莫不以其生生, 而不知其所以生. 人莫不以其知知, 而不知其所以知. 知其所以知之謂知道, 不知其所以知之謂棄寶. 棄寶者必離其咎. 世之人主, 多以珠玉戈劍爲寶, 愈多而民愈怨, 國人愈危, 身愈危累, 則失寶之情矣. 亂世之樂與此同. 爲木革之聲則若雷, 爲金石之聲則若霆, 爲絲竹歌舞之聲則若譟. 以此駭心, 氣動耳目、搖蕩生則可矣, 以此爲樂則不樂. 故樂愈侈, 而民愈鬱, 國愈亂, 主愈卑, 則亦失樂之情矣.
2. 대악(大樂) 1. 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 生於度量, 本於太一. 太一出兩儀, 兩儀出陰陽. 陰陽變化, 一上一下, 合而成章. 渾渾沌沌, 離則復合, 合則復離, 是謂天常. 天地車輪, 終則復始, 極則復反, 草木咸當. 日月星辰, 或疾或徐, 日月不同, 以盡其行. 四時代興, 或暑或寒, 或短或長. 或柔或剛. 萬物所出, 造於太一, 化於陰陽. 萌芽始震, 凝寒以形. 形體有處, 莫不有聲. 聲出於和, 和出於適. 和適先王定樂, 由此而生. 2. 天下太平, 萬物安寧, 皆化其上, 樂乃可成. 成樂有具, 必節嗜慾. 嗜慾不辟, 樂乃可務. 務樂有術, 必由平出. 平出於公, 公出於道. 故惟得道之人, 其可與言樂乎!亡國戮民, 非無樂也, 其樂不樂. 溺者非不笑也, 罪人非不歌也, 狂者非不武也, 亂世之樂, 有似於此. 君臣失位, 父子失處, 夫婦失宜, 民人呻吟..
4. 大樂, 君臣父子長少之所歡欣而說也. 歡欣生於平, 平生於道. 道也者, 視之不見, 聽之不聞, 不可爲狀. 有知不見之見不聞之聞, 無狀之狀者, 則幾於知之矣. 道也者, 至精也, 不可爲形, 不可爲名, 彊爲之謂之太一. 故一也者制令, 兩也者從聽. 先聖擇兩法一, 是以知萬物之情. 故能以一聽政者, 樂君臣, 和遠近, 說黔首, 合宗親. 能以一治其身者, 免於災, 終其壽, 全其天. 能以一治其國者, 姦邪去, 賢者至, 成大化. 能以一治天下者, 寒暑適, 風雨時, 爲聖人. 故知一則明, 明兩則狂.
3. 凡樂, 天地之和, 陰陽之調也. 始生人者天也, 人無事焉. 天使人有欲, 人弗得不求. 天使人有惡, 人弗得不辟. 欲與惡所受於天也, 人不得興焉, 不可變, 不可易. 世之學者, 有非樂者矣, 安由出哉?
2. 天下太平, 萬物安寧, 皆化其上, 樂乃可成. 成樂有具, 必節嗜慾. 嗜慾不辟, 樂乃可務. 務樂有術, 必由平出. 平出於公, 公出於道. 故惟得道之人, 其可與言樂乎!亡國戮民, 非無樂也, 其樂不樂. 溺者非不笑也, 罪人非不歌也, 狂者非不武也, 亂世之樂, 有似於此. 君臣失位, 父子失處, 夫婦失宜, 民人呻吟, 其以爲樂也, 若之何哉?
1. 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 生於度量, 本於太一. 太一出兩儀, 兩儀出陰陽. 陰陽變化, 一上一下, 合而成章. 渾渾沌沌, 離則復合, 合則復離, 是謂天常. 天地車輪, 終則復始, 極則復反, 草木咸當. 日月星辰, 或疾或徐, 日月不同, 以盡其行. 四時代興, 或暑或寒, 或短或長. 或柔或剛. 萬物所出, 造於太一, 化於陰陽. 萌芽始震, 凝寒以形. 形體有處, 莫不有聲. 聲出於和, 和出於適. 和適先王定樂, 由此而生.
1. 중하(仲夏) 1. 仲夏之月, 日在東井, 昏亢中, 旦危中. 其日丙丁. 其帝炎帝. 其神祝融. 其蟲羽. 其音徵. 律中㽔賓. 其數七. 其味苦. 其臭焦. 其祀竈. 祭先肺. 小暑至. 螳蜋生. 鶪始鳴. 反舌無聲. 天子居明堂太廟, 乘朱輅, 駕赤駵, 載赤旂, 衣朱衣, 服赤玉, 食菽與雞. 其器高以觕. 養壯狡. 2. 是月也, 命樂師, 修鞀鞞鼓, 均琴瑟管簫, 執干戚戈羽, 調竽笙壎箎, 飭鍾磬柷敔. 命有司, 爲民祈祀山川百原, 大雩帝, 用盛樂. 乃命百縣, 雩祭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 以祈穀實. 農乃登黍. 3. 是月也, 天子以雛嘗黍, 羞以含桃, 先薦寢廟. 令民無刈藍以染, 無燒炭, 無暴布. 門閭無閉, 關市無索. 挺重囚, 益其食. 游牝別其羣, 則縶騰駒, 班馬正. 4. 是月也, 日長至. 陰陽爭, 死生分. 君子齋戒, 處必揜, 身欲靜無躁,..
6. 仲夏行冬令, 則雹霰傷穀, 道路不通, 暴兵來至. 行春令, 則五穀晩熟, 百螣時起, 其國乃饑. 行秋令, 則草木零落, 果實早成, 民殃於疫.
5. 是月也, 無用火南方. 可以居高明, 可以遠眺望, 可以登山陵, 可以處臺樹.
4. 是月也, 日長至. 陰陽爭, 死生分. 君子齋戒, 處必揜, 身欲靜無躁, 止聲色, 無或進, 薄滋味, 無致和, 退嗜慾, 定心氣, 百官靜, 事無刑, 以定晏陰之所成. 鹿角解. 蟬始鳴. 半夏生, 木菫榮.
3. 是月也, 天子以雛嘗黍, 羞以含桃, 先薦寢廟. 令民無刈藍以染, 無燒炭, 無暴布. 門閭無閉, 關市無索. 挺重囚, 益其食. 游牝別其羣, 則縶騰駒, 班馬正.
2. 是月也, 命樂師, 修鞀鞞鼓, 均琴瑟管簫, 執干戚戈羽, 調竽笙壎箎, 飭鍾磬柷敔. 命有司, 爲民祈祀山川百原, 大雩帝, 用盛樂. 乃命百縣, 雩祭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 以祈穀實. 農乃登黍.
1. 仲夏之月, 日在東井, 昏亢中, 旦危中. 其日丙丁. 其帝炎帝. 其神祝融. 其蟲羽. 其音徵. 律中㽔賓. 其數七. 其味苦. 其臭焦. 其祀竈. 祭先肺. 小暑至. 螳蜋生. 鶪始鳴. 反舌無聲. 天子居明堂太廟, 乘朱輅, 駕赤駵, 載赤旂, 衣朱衣, 服赤玉, 食菽與雞. 其器高以觕. 養壯狡.
5. 용중(用衆)(一作善學) 1. 善學者若齊王之食雞也, 必食其跖數千而後足, 雖不足, 猶若有跖. 2. 物固莫不有長, 莫不有短. 人亦然. 故善學者, 假人之長以補其短. 故假人者遂有天下. 3. 無醜不能, 無惡不知. 醜不能惡不知病矣, 不醜不能不惡不知尙矣. 雖桀紂猶有可畏可取者, 而況於賢者乎? 4. 故學士曰, 辯議不可不爲. 辯議而苟可爲, 是敎也. 敎, 大議也. 辯議而不可爲, 是被褐而出, 衣錦而入. 5. 戎人生乎戎、長乎戎而戎言, 不知其所受之, 楚人生乎楚、長乎楚而楚言, 不知其所受之. 今使楚人長乎戎, 戎人長乎楚, 則楚人戎言, 戎人楚言矣. 由是觀之, 吾未知亡國之主不可以爲賢主也, 其所生長者不可耳. 故所生長不可不察也. 6. 天下無粹白之狐, 而有粹白之裘, 取之衆白也. 夫取於衆, 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凡君之所以立, 出乎衆也..
6. 天下無粹白之狐, 而有粹白之裘, 取之衆白也. 夫取於衆, 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凡君之所以立, 出乎衆也. 立已定而舍其衆, 是得其末而失其本. 得其末而失其本, 不聞安居. 故以衆勇無畏乎孟賁矣, 以衆力無畏乎烏獲矣, 以衆視無畏乎離婁矣, 以衆和無畏乎堯舜矣. 夫以衆者, 此君人之大寶也. 田騈謂齊王曰, 孟賁庶乎患術, 而邊境弗患, 楚、魏之王, 辭言不說, 而境內已修備矣, 兵士已修用矣, 得之衆也.
5. 戎人生乎戎、長乎戎而戎言, 不知其所受之, 楚人生乎楚、長乎楚而楚言, 不知其所受之. 今使楚人長乎戎, 戎人長乎楚, 則楚人戎言, 戎人楚言矣. 由是觀之, 吾未知亡國之主不可以爲賢主也, 其所生長者不可耳. 故所生長不可不察也.
4. 故學士曰, 辯議不可不爲. 辯議而苟可爲, 是敎也. 敎, 大議也. 辯議而不可爲, 是被褐而出, 衣錦而入.
3. 無醜不能, 無惡不知. 醜不能惡不知病矣, 不醜不能不惡不知尙矣. 雖桀紂猶有可畏可取者, 而況於賢者乎?

2. 잘 배우는 이는 타산지석으로 삼는 이 物固莫不有長, 莫不有短. 人亦然. 故善學者, 假人之長以補其短. 故假人者遂有天下. 해석 物固莫不有長, 莫不有短. 人亦然. 사물은 원래 장점이 있지 않음이 없고 단점이 있지 않음이 없는데 사람 또한 그렇다. 故善學者, 假人之長以補其短. 故假人者遂有天下. 그러므로 잘 배우는 이는 남의 장점을 가져와 자신의 단점을 보태기 때문에 남에게 빌려오는 이는 마침내 천하를 소유한다. 인용 목차 / 전문 24년도 15번

1. 잘 배우는 자 善學者若齊王之食雞也. 必食其跖數千而後足, 雖不足, 猶若有跖. 해석 善學者若齊王之食雞也. 잘 배우는 이는 제(齊) 나라 임금이 닭을 먹는 것과 같다. 必食其跖數千而後足, 雖不足, 猶若有跖. 반드시 닭다리 수 천개를 먹은 후에야 만족하지만 비록 부족하다 해도 오히려 닭다리가 있는 것과 같은 것이다. 인용 목차 / 전문 24년도 15번
4. 무도(誣徒)(一作詆役) 1. 達師之敎也, 使弟子安焉、樂焉、休焉\游焉、肅焉、嚴焉. 此六者得於學, 則邪辟之道塞矣, 理義之術勝矣. 此六者不得於學, 則君不能令於臣, 父不能令於子, 師不能令於徒. 人之情, 不能樂其所不安, 不能得於其所不樂. 爲之而樂矣, 奚待賢者? 雖不肖者猶若勸之. 爲之而苦矣, 奚待不肖者? 雖賢者猶不能久. 反諸人情, 則得所以勸學矣. 子華子曰, 王者樂其所以王, 亡者亦樂其所以亡, 故烹獸不足以盡獸, 嗜其脯則幾矣. 然則王者有嗜乎理義也, 亡者亦有嗜乎暴慢也. 所嗜不同, 故其禍福亦不同. 2. 不能敎者, 志氣不和, 取舍數變, 固無恆心, 若晏陰喜怒無處, 言談日易, 以恣自行, 失之在己, 不肯自非, 愎過自用, 不可證移, 見權親勢及有富厚者, 不論其材, 不察其行, 歐而敎之, 阿而諂之, 若恐弗及, 弟子居處修潔, 身狀出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