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漢書藝文志 (300)
건빵이랑 놀자
공자가어(孔子家語) 목차 권제일(卷第一) 상노(相魯)1234567 시주(始誅)12 왕언해(王言解) 대혼해(大婚解)123456 유행해(儒行解)1234 문례(問禮)123456 오의해(五儀解)12345 12345678 권제이(卷第二) 치사(致思)1234567891011121314 삼서(三恕)123456789 호생(好生)12345678910111213141516 권제삼(卷第三) 관주(觀周)12345 제자행(弟子行)1234567 현군(賢君)1234567891011 변정(辯政)123456789 권제사(卷第四) 육본(六本)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변물(辯物)12345678910 애공문정(哀公問政)123456 권제오(卷第五) 안회(顔回)1234567891011 자로초견(子路初見)123456..
10. 季康子朝服以縞 曾子問于孔子曰 禮乎 孔子曰 諸侯皮弁以告朔 然後服之以視朝 若此禮者也
9. 公父文伯之母 季康子之從祖母 康子往焉 側門而與之言 內皆不踰閥 文伯祭其祖悼子 康子與焉 進俎而不受 徹俎而不與燕 宗老不具則不繹 繹不盡飫則退 孔子聞之 曰 男女之別 禮之大經 公父氏之婦 動中德趣 度于禮矣
8. 季桓子將祭 齊三日 而二日鐘鼓之音不絶 冉有問于孔子 子曰 孝子之祭也 散齋七日 愼思其事 三日致齋而一用之 猶恐其不敬也 而二日伐鼓 何居焉
7. 衛莊公之反國 改舊制 變宗廟 易朝市 高子皐問于孔子曰 周禮繹祭於祊 祊在廟門之西 前朝而後市 今衛君欲其事事一更之 如之何 孔子曰 繹之于庫門內 祊之于東市 朝于西方 失之矣
6. 孔子嘗奉薦而進, 嘗秋祭也其親也慤, 慤親之奉薦也慈質也其行也趨, 趨以數言少威儀已祭, 子貢問曰: “夫子之言祭也, 濟濟漆漆焉, 威儀容止今夫子路爲季氏宰, 季氏祭逮昏而奠, 終日不足, 繼以燭, 雖有彊力之容, 肅敬之心, 皆倦怠矣有司跛倚以臨, 其爲不敬也大矣” 他日, 子路與焉, 室事交于戶,堂事當于階,質明而始行事, 晏朝而徹孔子聞之曰: “孰爲士也而不知禮”

27. 짐승에게까지 마음을 다한 공자 孔子之守狗死, 謂子貢曰: “路馬死, 路馬常所乘, 馬則藏之以帷, 狗則藏之以蓋, 汝往埋之. 吾聞弊幃不棄, 爲埋馬也, 弊蓋不棄, 爲埋狗也. 今吾貧無蓋, 於其封也, 與之蓆, 無使其首陷於土焉.” 해석 孔子之守狗死, 謂子貢曰: “路馬死, 路馬常所乘, 馬則藏之以帷, 狗則藏之以蓋, 汝往埋之. 공자(孔子)가 키우던 개가 죽으니 자공(子貢)에게 말했다. “길의 말이 죽었는데 길의 말이란 항상 타던 것으로 말은 휘장으로 덮어주고 개는 덮개로 덮어주니 너는 가서 개를 묻어주거라. 吾聞弊幃不棄, 爲埋馬也, 弊蓋不棄, 爲埋狗也. 내가 듣기로 해진 휘장을 버리지 않는 것은 말을 묻기 위해서고 해진 덮개를 버리지 않는 것은 개를 묻기 위해서라 하더라. 今吾貧無蓋, 於其封也, 與之蓆, 無使其首陷於..
31. 有若問於孔子曰: “國君之於百姓, 如之何?” 孔子曰: “皆有宗道焉, 故雖國君之尊, 猶百姓不廢其親, 所以崇愛也雖以族人之親, 而不敢戚君, 所以謙也” 戚親也尊敬君不敢如其親也
30. 衛公使其大夫求婚於季氏, 桓子問禮於孔子子曰: “同姓爲宗, 有合族之義, 故繫之以姓而弗別, 綴之以食而弗殊, 君有食族人之禮雖親盡不異之族食多少也雖百世婚姻不得通, 周道然也” 桓子曰: “魯衛之先雖寡兄弟, 今已絶遠矣, 可乎?” 孔子曰: “固非禮也, 夫上治祖禰以尊尊之, 下治子孫以親親之, 旁治昆弟所以敎睦也, 此先王不易之敎也”
29. 伯魚之喪母也, 期而猶哭夫子聞之曰: “誰也?” 門人曰: “鯉也” 孔子曰: “嘻其甚也, 非禮也” 伯魚聞之遂除之
27. 孔子適季孫, 季孫之宰謁曰: “君使求假於田, 特與之乎?” 季孫未言孔子曰: “吾聞之君取於臣謂之取, 與於臣謂之賜, 臣取於君謂之假, 與於君謂之獻” 季孫色然悟曰: “吾誠未達此義” 遂命其宰曰: “自今已往, 君有取之, 一切不得復言假也”
2. 齊國師伐魯, 國師齊卿季康子使冉求率左師禦之, 樊遲爲右, 非不能也, 不信子, 言季孫德不素著爲民所信也請三刻而踰之, 與衆要信三刻而踰蒲也如之, 衆從之, 師入齊軍, 齊軍遁, 遁逃冉有用戈, 故能入焉 孔子聞之曰: “義也” 在軍能卻敵合於義旣戰, 季孫謂冉有曰: “子之於戰, 學之乎?性達之乎?” 對曰: “學之” 季孫曰: “從事孔子, 惡乎學?” 冉有曰: “卽學之孔子也夫孔子者, 大聖無不該, 該包文武並用ㆍ兼通, 求也適聞其戰法, 猶未之詳也” 季孫悅, 樊遲以告孔子孔子曰: “季孫於是乎可謂悅人之有能矣”
3. 旣卒, 門人所以服夫子者, 子貢曰: “昔夫子之喪顔回也, 若喪其子而無服, 喪子路亦然, 今請喪夫子如喪父而無服” 於是弟子皆弔服而加麻, 出有所之, 則由絰子夏曰: “入宜絰可居, 出則不絰” 子游曰: “吾聞諸夫子喪朋友, 居則絰, 出則否, 喪所尊雖絰, 而出可也” 孔子之喪, 公西掌殯葬焉, 唅以疏米三貝, 疏粳米禮記曰稻曰嘉疏絰徒結反襲衣十有一稱, 加朝服一, 冠章甫之冠, 珮象環, 徑五寸而綨組綬, 綨雜色組綬所以繫象環綨巨箕反組則古反桐棺四寸, 柏棺五寸, 飭廟置翣, 設披周也, 設崇殷也, 綢練設旐夏也, 披樞行夾引棺者崇崇牙旌旗飾綢練以旌之杜於葬乘車所建也疏練廣克長尋曰旐也翣色甲反綢直留反兼用三王禮, 所以尊師且備古也, 葬於魯城北泗水上, 藏入地, 不及泉而封, 爲偃斧之形, 高四尺, 樹松柏爲志焉弟子皆家于墓, 行心喪之禮旣葬, 有自燕來觀者, 舍於子夏氏..
2. 哀公誄曰: “昊天不弔, 不憖遺一老, 弔善也憖願且一老孔子也憖魚僅切俾屛余一人以在位, 煢煢余在疚, 疚病於乎哀哉!尼父無自律” 父丈夫之顯稱律法言無以自爲法 子貢曰: “公其不沒於魯乎?夫子有言曰‘禮失則昏, 名失則愆, 失志爲昏, 失所爲愆, 生不能用, 死而誄之, 非禮也稱一人非名, 一人天子之稱也君兩失之矣’”
1. 孔子蚤晨作, 作起負手曳杖, 逍遙於門, 而歌曰: “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梁木木主爲梁者哲人其萎乎!” 萎頓 旣歌而入, 當戶而坐子貢聞之曰: “泰山其頹, 則吾將安仰; 梁木其壞, 吾將安杖; 哲人其萎, 吾將安放放法放去聲夫子殆將病也” 遂趨而入 夫子歎而言曰: “賜, 汝來何遲 予疇昔夢坐奠於兩楹之間, 疇昔猶近昨夜兩楹之間殷人所殯處而具奠於殯處故自知死也夏后氏殯於東階之上, 則猶在阼, 殷人殯於兩楹之間, 卽與賓主夾之, 周人殯於西階之上, 則猶賓之, 而丘也卽殷人, 夫明王不興, 則天下其孰能宗余, 言天下無明主莫能宗己道臨終其有命傷道之不行也余逮將死” 遂寢病, 七日而終, 時年七十二矣
3. 齊太史子與適魯, 見孔子, 孔子與之言道子與悅曰: “吾鄙人也, 聞子之名, 不睹子之形久矣, 而求知之寶貴也, 乃今而後知泰山之爲高, 淵海之爲大, 惜乎夫子之不逢明王, 道德不加于民, 而將垂寶以貽後世” 遂退而謂南宮敬叔曰: “今孔子先聖之嗣, 自弗父何以來, 世有德讓, 天所祚也成湯以武德王天下, 其配在文, 殷宗以下, 未始有也, 孔子生於衰周, 先王典籍, 錯亂無紀, 而乃論百家之遺記, 考正其義, 祖述堯舜, 憲章文武, 刪詩述書, 定禮理樂, 制作春秋, 讚明易道, 垂訓後嗣, 以爲法式, 其文德著矣 然凡所敎誨, 束脩已上, 三千餘人, 或者天將欲與素王之乎, 夫何其盛也” 敬叔曰: “殆如吾子之言, 夫物莫能兩大, 吾聞聖人之後, 而非繼世之統, 其必有興者焉今夫子之道至矣, 乃將施之無窮, 雖欲辭天之祚, 故未得耳” 子貢聞之, 以二子之言告孔子 子曰: “..
7. 公孫寵, 衛人, 字子石, 少孔子五十三歲 曹卹, 少孔子五十歲 陳亢, 陳人, 字子亢, 一字子禽, 少孔子四十歲 叔仲會, 魯人, 字子期, 少孔子五十歲, 與孔琁年相比, 每孺子之執筆記事於夫子, 二人迭侍左右孟武伯見孔子而問曰: “此二孺子之幼也, 於學豈能識於壯哉?” 孔子曰: “然少成則若性也, 習慣若自然也” 秦祖, 字子南 奚蒧, 字子偕 公祖茲, 字子之 廉潔, 字子曹 公西與, 字子上 宰父黑, 字子黑 公西減, 字子尙 穰駟赤, 字子從 冉季, 字子産 薛邦, 字子從 石處, 字里之 懸亶, 字子象 左郢, 字子行 狄黑, 字哲之 商澤, 字子秀 任不齊, 字子選 榮祈, 字子祺 顔噲, 字子聲 原桃, 字子籍 公肩, 字子仲 秦非, 字子之 漆雕從, 字子文 燕級, 字子思 公夏守, 字子乘 勾井疆, 字子疆 步叔乘, 字子車 石子蜀, 字子明 邽選, 字..
10. 衛蘧伯玉賢而靈公不用, 彌子瑕不肖反任之, 史魚驟諫而不從, 史魚病將卒, 命其子曰: “吾在衛朝不能進蘧伯玉, 退彌子瑕, 是吾爲臣不能正君也, 生而不能正君, 則死無以成禮, 我死, 汝置屍牖下, 於我畢矣” 禮餅含於牖下小歛於戶內大歛於阼殯於客位也其子從之靈公弔焉, 怪而問焉, 其子以其父言告公, 公愕然失容曰: “是寡人之過也” 於是命之殯於客位進蘧伯玉而用之, 退彌子瑕而遠之孔子聞之曰: “古之列諫之者, 死則已矣, 未有若史魚死而屍諫, 忠感其君者也, 不可謂直乎”
6. 孔子曰: “不觀高崖, 何以知顚墜之患; 不臨深泉, 何以知沒溺之患; 不觀巨海, 何以知風波之患, 失之者其在此乎?不在此三者之或也士愼此三者, 則無累於身矣”
3. 子路問於孔子曰: “有人於此, 夙興夜寐, 耕芸樹藝, 手足胼胝, 以養其親, 然而名不稱孝, 何也?” 孔子曰: “意者身不敬與, 辭不順與, 色不悅與古之人有言曰, 人與己與不汝欺, 言人與己事實相通不相欺也今盡力養親而無三者之闕, 何謂無孝之名乎” 孔子曰: “由, 汝志之, 吾語汝, 雖有國士之力, 而不能自擧其身, 非力之少, 勢不可矣夫內行不修, 身之罪也, 行修而名不彰, 友之罪也, 行修而名自立故君子入則篤行, 出則交賢, 何謂無孝名乎”
5. 君子蒞民, 不可以不知民之性, 而達諸民之情, 旣知其性, 又習其情, 然後民乃從命矣 故世擧則民親之, 政均則民無怨, 故君子蒞民, 不臨以高, 不亢揚也不導以遠, 不責民之所不爲, 不强民之所不能以明王之功, 不因其情, 則民嚴而不迎, 迎奉也民嚴畏其上而不奉迎其敎篤之以累年之業, 不因其力, 則民引而不從, 引𢎪也敎之以非其力之所堪則民引𢎪而不從其敎也矣若責民所不爲, 强民所不能, 則民疾, 疾則僻矣民疾其上卽邪僻之心生 古者聖主冕而前旒, 所以蔽明也, 紘紞充耳, 所以掩聰也, 水至淸則無魚, 人至察則無徒, 枉而直之, 使自得之, 優而柔之, 使自求之, 優寬也柔和也使自求其宜也揆而度之, 使自索之, 揆度其法以開示之使自索得之也民有小罪, 必求其善, 以赦其過, 民有大罪, 必原其故, 以仁輔化, 如有死罪, 其使之生, 則善也 是以上下親而不離, 道化流而不蘊, 蘊..
4. 是以人主不可不敬乎三倫, 君子修身反道, 察里言而服之, 服行則身安譽至, 終始在焉故夫女子必自擇絲麻, 良工必自擇貌材, 賢君必自擇左右, 勞於取人, 佚於治事, 君子欲譽, 則必謹其左右爲上者譬如緣木焉, 務高而畏下滋甚, 六馬之乖離, 必於四達之交衢, 萬民之叛道, 必於君上之失政 上者尊嚴而危, 民者卑賤而神, 君有愛思之心感於民故謂如神愛之則存, 惡之則亡, 長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臨官, 貴而不驕, 富而能供, 供宜爲共古恭字也有本而能圖末, 修事而能建業, 旣能修治舊事又人君能建乎功業也久居而不滯, 情近而暢乎遠, 察一物而貫乎多, 治一物而萬物不能亂者, 以身本者也
3. 明君必寬裕以容其民, 慈愛優柔之, 而民自得矣行者, 政之始也, 行爲政始言民從行不從言也說者, 情之導也, 言說者但導達其情善政行易而民不怨, 言善政行簡易而民無怨者也言調說和則民不變, 調適也言適於事說和於民則不變法在身則民象, 言法度常在身則民法之明在己則民顯之 若乃供己而不節, 則財利之生者微矣, 言自供不節於財財不可供生財之道微矣貪以不得, 則善政必簡矣, 言徒貪於不得財善政則簡略而不脩也苟以亂之, 則善言必不聽也詳以納之, 則規諫日至, 納善言也言之善者, 在所日聞, 日聞善言可行於今日也行之善者, 在所能爲 故君上者, 民之儀也, 有司執政者, 民之表也, 邇臣便僻者, 群僕之倫也僻宜爲辟便辟執事在君之左右者倫紀也爲衆之紀故儀不正則民失, 表不端則百姓亂, 邇臣便僻, 則群臣汙矣
2. 合是忠信, 考是大倫, 存是美惡, 進是利而除是害, 無求其報焉, 而民之情可得也 夫臨之無抗民之惡, 治民無抗揚之志也勝之無犯民之言, 以愼勝民言不犯民量之無佼民之辭, 佼猶周也度量而施政辭不周民也養之無擾於其時, 愛之無寬於刑法, 言雖愛民不可寬於刑法威克其愛故事無不成也若此, 則身安譽至而民得也 君子以臨官所見則邇, 故明不可蔽也, 所見邇謂察於微也所求於邇, 故不勞而得也, 所求者近故不勞而得也所以治者約, 故不用衆而譽立, 凡法象在內, 故法不遠而源泉不竭法象近在於內故不遠而源泉不竭盡 是以天下積而本不寡, 言天下之事皆積聚而成如源泉之本非徒不竭乃不寡短長得其量, 人志治而不亂, 政德貫乎心, 藏乎志, 形乎色, 發乎聲, 若此而身安譽至民咸自治矣是故臨官不治則亂, 亂生則爭之者至, 爭之至又於亂, 小亂則爭爭之甚者又大亂至矣也
2. 夫遇不遇者, 時也, 賢不肖者, 才也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 衆矣, 何獨丘哉 且芝蘭生於深林, 不以無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 不謂窮困而改節爲之者人也, 生死者, 命也 是以晉重耳之有霸心, 生於曹衛, 重耳晉文公也爲公子時出奔困於曹衛越王勾踐之有霸心, 生於會稽言越王之有霸心乃生困於會稽之時也故居下而無憂者, 則思不遠, 處身而常逸者, 則志不廣, 庸知其終始乎?” 庸用也汝何用知其終始或者晉文公越王之時也 子路出, 召子貢, 告如子路子貢曰: “夫子之道至大, 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夫子盍少貶焉?” 子曰: “賜, 良農能稼, 不必能穡, 種之爲稼歛之爲穡良農能蓋種之未必能歛穫之也哉良工能巧, 不能爲順, 言良工能巧不能每順人意也君子能修其道, 綱而紀之, 不必其能容今不修其道, 而求其容, 賜, 爾志不廣矣, 思不遠矣” 子貢出, 顔回入, 問亦如之顔回曰: “夫子之..
6. 衆人服自此聽且速焉, 聽謂愼敎令也敎以二端, 二端旣立, 報以二禮, 二端氣與魄也二禮謂薦黍稷也建設朝事, 薦醒時也燔燎羶薌, 所以報魄也鬱香草鬱樽也此敎民修本, 反始崇愛, 上下用情, 禮之至也民能不忘其所由生然後能相愛也上下謂尊卑用情謂親也 君子反古復始, 不忘其所由生, 是以致其敬, 發其情, 竭力從事, 不敢不自盡也此之謂大敎 昔者文王之祭也, 事死如事生, 思死而不欲生, 忌日則必哀, 稱諱則如見, 親祀之忠也, 思之深如見親之所愛, 祭欲見親顔色者, 其唯文王與 詩云: ‘明發不寐, 有懷二人, 則文王之謂與假此詩以喩文王二人謂父母也’祭之明日, 明發不寐, 有懷二人, 敬而致之, 又從而思之, 祭之日樂與哀半, 饗之必樂, 已至必哀, 已至謂祭事以畢不知親饗否故哀孝子之情也, 文王爲能得之矣”
5. 宰我問於孔子曰: “吾聞鬼神之名, 而不知所謂, 敢問焉” 孔子曰: “人生有氣有魂, 氣者, 人之盛也, 精氣者人神之盛也 夫生必死, 死必歸土, 此謂鬼, 魂氣歸天此謂神, 合鬼與神而享之, 敎之至也合神鬼而事之者孝道之至孝者敎之所由生也 骨肉弊於下, 化爲野土, 其氣發揚于上者, 此神之著也聖人因物之精, 制爲之極, 極中制爲中法明命鬼神, 以爲民之則, 明命猶尊名使民事其祖禰也 而猶以是爲未足也, 故築爲宮室, 設爲宗祧, 宗宗廟也祧遠廟也天子特有二祧諸侯謂始祖爲祧也春秋祭祀, 以別親疏, 敎民反古復始, 不敢忘其所由生也
4.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 言前定則不跲, 跲躓事前定則不困, 行前定則不疚, 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于上, 民弗可得而治矣; 獲于上有道, 不信于友, 不獲于上矣; 信于友有道, 不順于親, 不信于友矣; 順于親有道, 反諸身不誠, 不順于親矣; 誠身有道, 不明于善, 不誠于身矣誠者, 天之至道也; 誠之者, 人之道也夫誠弗勉而中, 不思而得, 從容中道, 聖人之所以體定也; 誠之者, 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公曰: “子之敎寡人備矣, 敢問行之所始” 孔子曰: “立愛自親始, 敎民睦也; 立敬自長始, 敎民順也; 敎之慈睦, 而民貴有親; 敎以敬, 而民貴用命民旣孝於親, 又順以聽命, 措諸天下無所不可” 公曰: “寡人旣得聞此言也, 懼不能果行而獲罪咎”
3. 公曰: “政其盡此而已乎?” 孔子曰: “凡爲天下國家有九經, 曰修身也ㆍ尊賢也ㆍ親親也ㆍ敬大臣也ㆍ體群臣也ㆍ子庶民也ㆍ來百工也ㆍ柔遠人也ㆍ懷諸侯也夫修身則道立, 尊賢則不惑, 親親則諸父兄弟不怨, 敬大臣則不眩, 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 子庶民則百姓勸, 來百工則財用足, 柔遠人則四方歸之, 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公曰: “爲之奈何?” 孔子曰: “齊潔盛服, 非禮不動, 所以修身也; 去讒遠色, 賤財而貴德, 所以尊賢也; 爵其能, 重其祿, 同其好惡, 所以篤親親也; 官盛任使, 所以敬大臣也; 盛其官委任使之也忠信重祿, 所以勸士也; 忠信者與之重祿也時使薄歛, 所以子百姓也; 日省月考, 旣廩稱事, 所以來百工也; 旣廩食之多寡稱其事也 送往迎來, 嘉善而矜不能, 所以綏遠人也; 繼絶世, 擧廢邦, 治亂持危, 朝聘以時, 厚往而薄來, 所以懷諸侯也治天下國家有九經, 其所..
7. 孝恭慈仁, 允德義圖, 允信也圖謀也約貨去怨, 夫利怨之所聚故約省其貨以遠去其怨輕財不匱, 蓋柳下惠之行也; 其言曰, 君雖不量於其身, 謂不量度其臣之德器也臣不可以不忠於其君, 是故君擇臣而任之, 臣亦擇君而事之, 有道順命, 君有道則順從其命無道衡命, 衡橫也謂不受其命之隱居者也蓋晏平仲之行也; 蹈忠而行信, 終日言不在尤之內, 尤過國無道, 處賤不悶, 悶憂貧而能樂, 蓋老子之行也; 易行以俟天命, 易治居下不援其上, 雖在下位不攀援其上以求進其親觀於四方也, 不忘其親, 不盡其樂, 雖有觀四方之樂常念其親不盡其歸之以不能則學, 不爲己終身之憂, 凡憂憂所知不能則學何憂之有蓋介子山之行也” 子貢曰: “敢問夫子之所知者, 蓋盡於此而已乎?” 孔子曰: “何謂其然? 亦略擧耳目之所及而矣 昔晉平公問祁奚曰: ‘羊舌大夫, 晉之良大夫也, 其行如何?’祁奚辭以不知公曰: ‘吾聞..
6. 子貢旣與衛將軍文子言, 適魯見孔子曰: “衛將軍文子問二三子之於賜, 不壹而三焉, 賜也辭不獲命, 以所見者對矣, 未知中否, 請以告” 孔子曰: “言之乎” 子貢以其辭狀告孔子子聞而笑曰: “賜, 汝次焉人矣” 言爲知人之次子貢對曰: “賜也何敢知人, 此以賜之所睹也” 孔子然: “吾亦語汝耳之所未聞, 目之所未見者, 豈思之所不至, 智之所未及哉” 子貢曰: “賜願得聞之” 孔子曰: “不克不忌, 不念舊怨, 蓋伯夷叔齊之行也; 思天而敬人, 服義而行信, 孝於父母, 恭於兄弟, 從善而不敎, 蓋趙文子之行也; 其事君也, 不敢愛其死, 然亦不敢忘其身, 謀其身不遺其友, 君陳則進而用之, 陳謂陳列於君爲君之使用也不陳則行而退, 蓋隨武子之行也; 其爲人之淵源也, 多聞而難誕, 誕歎內植足以沒其世, 國家有道, 其言足以治, 無道, 其黙足以生, 蓋銅鍉伯華之行也; 外寬而內..
5. 貴之不喜, 賤之不怒, 苟利於民矣, 廉於行己, 其事上也以佑其下, 言所以事上乃欲佑助其下也是澹臺滅明之行也 孔子曰: ‘獨貴獨富, 君子助之, 夫也中之矣’ 夫謂滅明中猶當也 先成其慮, 及事而用之, 故動則不妄, 是言偃之行也孔子曰: ‘欲能則學, 欲知則問, 欲善則詳, 欲善其事當詳愼也欲給則豫, 事欲給而不礙則莫若於豫當是而行, 偃也得之矣’ 獨居思仁, 公言仁義, 其於詩也, 則一日三覆白圭之玷, 玷缺也詩曰白圭之玷尙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爲也一日三覆之愼之至也是宮縚之行也孔子信其能仁, 以爲異士 殊異之士也大戴引之曰以爲異姓婚姻也以兄之女妻之者也 自見孔子, 出入於戶, 未嘗越禮, 徃來過之, 足不履影, 言其夢來常跡故跡不履影也啓蟄不殺, 春分當發蟄蟲啓戶咸出於此時不殺生也方長不折, 春夏生長養時草木不折執親之喪, 未嘗見齒, 是高柴之行也孔子曰: ‘柴於親喪, 則難..
4. 滿而不盈, 實而如虛, 過之如不及, 先王難之’盈而如虛過而不及是先王之所難而會參體其行博無不學, 其貌恭, 其德敦, 其言於人也, 無所不信, 其驕於人也, 常以浩浩, 浩然志大驕太貌也大人富貴者也是以眉壽, 不慕富貴安靜虛無所以爲之富貴是曾參之行也 孔子曰: ‘孝, 德之始也; 悌, 德之序也; 悌以敬長是德之次序也信, 德之厚也; 忠, 德之正也參中夫四德者也, 以此稱之’ 美功不伐, 貴位不善, 不侮不佚侮佚貪功慕勢之貌不傲無告, 鰥寡孤獨此四者天民之窮而無告者也子張之行不傲此四者是顓孫師之行也孔子言之曰: ‘其不伐, 則猶可能也, 其不弊百姓, 則仁也, 不弊愚百姓卽所謂不傲之也詩云: 愷悌君子, 民之父母愷樂悌易也樂以强敎之易以說安之民皆有是父之尊母之親也夫子以其仁爲大學之深’ 學而能入其深義也 送迎必敬送迎賓客常能敬也上交下接若截焉, 是卜商之行也孔子說之以詩曰: ..
3. 孔子因而語之曰: ‘好學則智, 卹孤則惠, 恭則近禮, 勤則有繼, 堯舜篤恭以王天下, 其稱之也, 曰宜爲國老’國老助宣德敎 齊莊而能肅, 志通而好禮, 擯相兩君之事, 篤雅有節, 是公西赤之行也子曰: ‘禮經三百, 可勉能也, ’禮經三百可勉學而能知威儀三千則難也能躬行三千之威儀則難可爲而公西赤能躬行之 公西赤問曰: ‘何謂也?’子曰: ‘貌以儐禮, 禮以儐辭, 是謂難焉’言所以爲者當觀容貌而儐相其禮度其禮而儐相其辭度事制儀故難也衆人聞之, 以爲成也 孔子語人曰: ‘當賓客之事, 則達矣” 衆人聞公西赤能行三千之威儀故以爲成也孔子曰當賓客之事則達未盡達於治國之本體也謂門人曰: ‘二三子之欲學賓客之禮者, 其於赤也,
2. 文子曰: “吾子所及者, 請問其行” 子貢對曰: “夫能夙興夜寐, 諷誦崇禮, 行不貳過, 貳再也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稱言不苟, 擧言典法不苟且也是顔回之行也 孔子說之以詩曰: ‘媚茲一人, 應侯愼德, 一人天子也應當也侯惟也言顔淵之德之以媚愛天子當於其心惟愼德永言孝思, 孝思惟則’言能長是孝道足以爲法則也若逢有德之君, 世受顯命, 不失厥名, 以御于天子, 則王者之相也 在貧如客, 言不以貧累志矜莊如爲客也使其臣如借, 言不有其臣如借使之也不遷怒, 不深怨, 不錄舊罪, 是冉雍之行也孔子論其材曰: ‘有土之君子也, 有衆使也, 有刑用也, 然後稱怒焉’言有土地之君有衆足使有刑足用然後可以稱怒冉雍非有土之君故使其臣如借而不加怒也 孔子告之以詩曰: ‘靡不有初, 鮮克有終, 冉雍能終其行疋夫不怒, 唯以亡其身’因說不怒之義遂及疋夫以怒亡身不畏强禦, 不侮矜寡, 其言循性, ..
1. 衛將軍文子, 衛卿名彌牟也問於子貢曰: “吾聞孔子之施敎也, 先之以詩書, 而道之以孝悌, 說之以仁義, 觀之以禮樂, 然後成之以文德, 蓋入室升堂者, 七十有餘人, 其孰爲賢?” 子貢對以不知文子曰: “以吾子常與學賢者也, 不知何謂?” 子貢對曰: “賢人無妄, 賢人無妄擧動不妄知賢卽難, 故君子之言曰: ‘智莫難於知人, 是以難對也’” 文子曰: “若夫知賢莫不難, 今吾子親遊焉, 是以敢問” 子貢曰: “夫子之門人蓋有三千就焉, 賜有逮及焉, 未逮及焉, 故不得遍知以告也”
5. 孔子見老聃而問焉, 曰: “甚矣道之於今難行也, 吾比執道, 而今委質以求當世之君而弗受也, 道於今難行也” 老子曰: “夫說者流於辯, 流猶過也失也聽者亂於辭, 如此二者, 則道不可以忘也”
2. 及去周, 老子送之曰: “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 仁者送人以言, 吾雖不能富貴, 而竊仁者之號, 請送子以言乎凡當今之士, 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 好譏議人者也; 博辯閎達而危其身, 好發人之惡者也; 無以有己爲人子者, 身父母有之也無以惡己爲人臣者” 言聽則仕不用則退保身全行臣之節也孔子曰: “敬奉敎” 自周反魯, 道彌尊矣遠方弟子之進, 蓋三千焉
9. 子路問於孔子曰: “有人於此, 披褐而懷玉, 何如?” 褐毛布衣子曰: “國無道, 隱之可也; 國有道, 則袞冕而執玉” 袞冕文衣盛飭
8. 子路盛服見於孔子子曰: “由是倨倨者何也?夫江始出於岷山, 其源可以濫觴, 觴可以盛酒言其微及其至于江津, 不舫舟不避風則不可以涉, 非唯下流水多耶?今爾衣服旣盛, 顔色充盈, 天下且孰肯以非告汝乎?” 子路趨而出, 改服而入, 蓋自若也子曰: “由志之, 吾告汝, 奮於言者華, 自矜奮於言者華而無實奮於行者伐, 自矜奮行者是自伐夫色智而有能者, 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智, 言之要也, 不能曰不能, 行之至也言要則智, 行至則仁, 旣仁且智, 惡不足哉!”
치사(致思) 제팔(第八) 1. 孔子北遊於農山, 子路子貢顔淵侍側孔子四望, 喟然而嘆曰: “於斯致思, 無所不至矣言思無所不至二三子各言爾志, 吾將擇焉 子路進曰: “由願得白羽若月, 赤羽若日, 鍾鼓之音, 上震於天, 旍旗繽紛, 下蟠于地, 蟠委由當一隊而敵之, 必也攘地千里, 攘卻搴旗執聝, 搴取也取敵之旍旗職截耳也以效獲也唯由能之, 使二子者從我焉” 夫子曰: “勇哉” 子貢復進曰: “賜願使齊楚合戰於漭瀁之野, 漭瀁廣大之類兩壘相望, 塵埃相接, 挺刃交兵, 賜著縞衣白冠, 兵凶事故白冠服也陳說其間, 推論利害, 釋國之患, 唯賜能之, 使夫二子者從我焉” 夫子曰: “辯哉” 2. 顔回退而不對孔子曰: “回來, 汝奚獨無願乎?” 顔回對曰: “文武之事, 則二子者, 旣言之矣, 回何云焉” 孔子曰: “雖然, 各言爾志也, 小子言之” 對曰: “回聞薰蕕不同器而藏, 薰..
14. 魯國之法, 贖人臣妾于諸侯者, 皆取金於府, 子貢贖之, 辭而不取金孔子聞之曰: “賜失之矣夫聖人之擧事也, 可以移風易俗, 而敎導可以施之於百姓, 非獨適身之行也, 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衆, 贖人受金則爲不廉, 則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後, 魯人不復贖人於諸侯” 子路治蒲, 請見於孔子曰: “由願受敎於夫子” 子曰: “蒲其如何?” 對曰: “邑多壯士, 又難治也” 子曰: “然, 吾語爾, 恭而敬, 可以攝勇; 寬而正, 可以懷强; 愛而恕, 可以容困; 言愛恕者能容困窮溫而斷, 可以抑姦如此而加之, 則正不難矣”
13. 子貢問治民於孔子子曰: “懍懍焉若持腐索之扞馬” 懍懍戒懼之貌扞馬突馬子貢曰: “何其畏也?” 孔子曰: “夫通達御皆人也, 以道導之, 則吾畜也; 不以道導之, 則吾讎也如之何其無畏也”
8.나무는 고요하고자 하나 바람이 가만두질 않네 孔子適齊, 中路聞哭者之聲, 其音甚哀孔子謂其僕曰: “此哭哀則哀矣, 然非喪者之哀矣” 驅而前, 少進, 見有異人焉, 擁鐮帶素, 哭者不哀孔子下車, 追而問曰: “子何人也?” 對曰: “吾丘吾子也” 曰: “子今非喪之所, 奚哭之悲也?” 丘吾子曰: “吾有三失, 晩而自覺, 悔之何及” 曰: “三失可得聞乎?願子告吾, 無隱也” 丘吾子曰: “吾少時好學, 周遍天下, 後還喪吾親, 是一失也; 長事齊君, 君驕奢失士, 臣節不遂, 是二失也; 吾平生厚交, 而今皆離絶, 是三失也 夫樹欲靜而風不停, 子欲養而親不待, 往而不來者年也, 不可再見者親也, 請從此辭, 遂投水而死” 孔子曰: “小子識之, 斯足爲戒矣自是弟子辭歸養親者十有三”
7. 子路問於孔子曰: “管仲之爲人何如?” 子曰: “仁也” 得仁道也子路曰: “昔管仲說襄公, 公不受, 是不辯也; 欲立公子糾而不能, 是不智也; 齊襄立無常鮑叔牙曰君使民慢亂將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公孫無知殺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糾奔魯齊人殺無知魯伐齊納子糾小白自莒先入是爲桓公公乃殺子糾召忽死之也家殘於齊, 而無憂色, 是不慈也; 桎梏而居檻車, 無慚心, 是無醜也; 言無恥惡之心事所射之君, 是不貞也; 召忽死之, 管仲不死, 是不忠也仁人之道, 固若是乎?” 孔子曰: “管仲說襄公, 襄公不受, 公之闇也; 欲立子糾而不能, 不遇時也; 家殘於齊而無憂色, 是知權命也; 桎梏而無慚心, 自裁審也; 事所射之君, 通於變也; 不死子糾, 量輕重也夫子糾未成君, 管仲未成臣, 管仲才度義, 管仲不死束縛, 而立功名, 未可非也召忽雖死, 過與取仁, 未足多也”
6. 孔子曰: “王者有似乎春秋, 正其本而萬物皆正文王以王季爲父, 以太任爲母, 以太姒爲妃, 以武王周公爲子, 以太顚閎天爲臣, 其本美矣 武王正其身以正其國, 正其國以正天下, 伐無道, 刑有罪, 一動而天下正, 其事成矣春秋致其時而萬物皆及, 王者致其道而萬民皆治, 周公載己行化, 載亦行矣言行已以行化其身正不令而行也而天下順之, 其誠至矣” 曾子曰: “入是國也, 言信於群臣, 而留可也; 見忠於卿大夫, 則仕可也; 澤施於百姓, 則富可也” 孔子曰: “參之言此可謂善安身矣” 子路爲蒲宰, 爲水備, 與其民修溝瀆, 以民之勞煩苦也, 人與之一簞食簞笥一壺漿孔子聞之, 使子貢止之子路忿不悅, 往見孔子, 曰: “由也以暴雨將至, 恐有水災, 故與民修溝洫以備之, 而民多匱餓者, 是以簞食壺漿而與之夫子使賜止之, 是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敎而禁其行, 由不受也” 孔子曰: “..
5. 孔子曰: “季孫之賜我粟千鍾也, 而交益親, 得季孫千鍾之粟以施與衆而交益親自南宮敬叔之乘我車也, 而道加行孔子欲見老聃而西觀周敬叔言於魯君給孔子車馬問禮於老子孔子歷觀郊廟自周而還弟子四方來習也故道雖貴, 必有時而後重, 有勢而後行, 微夫二子之貺財, 則丘之道, 殆將廢矣”
4. 季羔爲衛之士師, 獄官刖人之足, 俄而衛有蒯聵之亂, 初衛靈公太子蒯聵得罪出奔晉靈公卒立其子輒蒯聵自晉襲衛時子羔子路並位於衛也季羔逃之, 走郭門, 刖者守門焉謂季羔曰: “彼有缺” 季羔曰: “君子不踰” 又曰: “彼有竇” 季羔曰: “君子不隧” 隧從竇出又曰: “於此有室” 季羔乃入焉旣而追者罷, 季羔將去, 謂刖者: “吾不能虧主之法而親刖子之足矣, 今吾在難, 此正子之報怨之時, 而逃我者三, 何故哉?” 刖者曰: “斷足固我之罪, 無可奈何, 曩者君治臣以法令, 先人後臣, 欲臣之免也, 臣知獄決罪定, 臨當論刑, 君愀然不樂, 見君顔色, 臣又知之, 君豈私臣哉? 天生君子, 其道固然, 此臣之所以悅君也” 孔子聞之曰: “善哉爲吏, 其用法一也思仁恕則樹德, 加嚴暴則樹怨, 公以行之, 其子羔乎”
3 子路抗手而對曰: “夫子何選焉?” 孔子曰: “不傷財, 不害民, 不繁詞, 則顔氏之子有矣” 魯有儉嗇者, 瓦鬲煮食, 瓦釜食之, 自謂其美, 盛之土型之器, 瓦甂以進孔子孔子受之, 歡然而悅, 如受大牢之饋牛羊豕饋餽也 子路曰: “瓦甂, 陋器也, 煮食, 薄膳也, 夫子何喜之如此乎?” 子曰: “夫好諫者思其君, 食美者念其親吾非以饌具之爲厚, 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孔子之楚, 而有漁者, 而獻魚焉, 孔子不受漁者曰: “天暑市遠, 無所鬻也, 思慮棄之糞壤, 不如獻之君子, 故敢以進焉” 於是夫子再拜受之, 使弟子掃地將以享祭門人曰: “彼將棄之, 而夫子以祭之, 何也?” 孔子曰: “吾聞諸惜其腐餒, 而欲以務施者, 仁人之偶也, 惡有受仁人之饋, 而無祭者乎?”
7. 哀公問於孔子曰: “夫國家之存亡禍福, 信有天命, 非唯人也” 孔子對曰: “存亡禍福, 皆己而已, 天災地妖, 不能加也” 公曰: “善!吾子之言, 豈有其事乎?” 孔子曰: “昔者殷王帝辛之世, 帝紂有雀生大鳥於城隅焉, 占之曰: ‘凡以小生大, 則國家必王而名必昌’於是帝辛介雀之德, 介助也以雀之德爲助也不修國政, 亢暴無極, 朝臣莫救, 外寇乃至殷國以亡, 此卽以己逆天時, 詭福反爲禍者也又其先世殷王太戊之時, 道缺法圮, 以致夭櫱ㆍ桑 于朝, 七日大拱, 占之者曰: ‘桑 野木而不合生朝, 意者國亡乎!’太戊恐駭, 側身修行, 思先王之政, 明養民之道, 三年之後, 遠方慕義重譯至者, 十有六國, 此卽以己逆天時, 得禍爲福者也故天災地妖, 所以儆人主者也; 寤夢徵怪, 所以儆人臣者也; 儆戒災妖不勝善政, 寤夢不勝善行, 能知此者, 至治之極也, 唯明王達此” 公曰:..
4. 鄰以喩界畔也公曰: “善哉!非子之賢, 則寡人不得聞此言也雖然, 寡人生於深宮之內, 長於婦人之手, 未嘗知哀, 未嘗知憂, 未嘗知勞, 未嘗知懼, 未嘗知危, 恐不足以行五儀之敎若何?” 孔子對曰: “如君之言已知之矣, 則丘亦無所聞焉” 君如此言已爲知之故無所復言謙以誘進哀公矣 公曰: “非吾子, 寡人無以啓其心, 吾子言也” 孔子曰: “君子入廟, 如右, 登自阼階, 仰視榱桷, 俯察机筵, 其器皆存, 而不睹其人, 君以此思哀, 則哀可知矣 昧爽夙興, 正其衣冠, 爽明也昧明始明也夙早興起平旦視朝, 慮其危難, 一物失理, 亂亡之端, 君以此思憂, 則憂可知矣日出聽政, 至于中冥, 中日中冥映中諸侯子孫, 往來爲賓, 行禮揖讓, 愼其威儀, 君以此思勞, 則勞亦可知矣緬然長思, 出於四門, 周章遠望, 睹亡國之墟, 必將有數焉, 言亡國故墟非但一君以此思懼, 則懼可知矣夫..
3. 油然不進之貌也越過也公曰: “何謂賢人?” 孔子曰: “所謂賢人者, 德不踰閑, 閑法行中規繩, 言足以法於天下, 而不傷於身, 言滿天下無口過也道足以化於百姓, 而不傷於本; 本亦身富則天下無宛財, 宛積也古字亦或作此故或誤不著草矣施則天下不病貧此則賢者也” 公曰: “何謂聖人?” 孔子曰: “所謂聖者, 德合於天地, 變通無方, 窮萬事之終始, 協庶品之自然, 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 明並日月, 化行若神, 下民不知其德, 睹者不識其鄰此謂聖人也”
2. 公曰: “敢問何如斯可謂之庸人?” 孔子曰: “所謂庸人者, 心不存愼終之規, 口不吐訓格之言, 格法不擇賢以託其身, 不力行以自定; 見小闇大, 而不知所務, 從物如流, 不知其所執; 此則庸人也” 公曰: “何謂士人?” 孔子曰: “所謂士人者, 心有所定, 計有所守, 雖不能盡道術之本, 必有率也; 率猶行也雖不能備百善之美, 必有處也是故知不務多, 必審其所知; 言不務多, 必審其所謂; 所務者謂言之要也行不務多, 必審其所由智旣知之, 言旣道之, 得其要也行旣由之, 則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貴不足以益, 貧賤不足以損此則士人也” 公曰: “何謂君子?” 孔子曰: “所謂君子者, 言必忠信而心不怨, 怨咎仁義在身而色無伐, 無伐善之色也思慮通明而辭不專; 篤行信道, 自强不息, 油然若將可越而終不可及者此則君子也”
5. 醴醴酒酪漿酢治其絲麻, 以爲布帛, 以養生送死, 以事鬼神故玄酒在室, 玄酒水也言尙古在略近醴醆在戶, 醴盎齊也五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粢醍在堂, 深醍澄齊澄酒在下, 澄淸漏其酒也陳其犠牲, 備其鼎俎, 列其琴瑟, 管磬鐘鼓, 以降上神, 上神天神與其先祖, 以正君臣, 以篤父子, 以睦兄弟, 以齊上下, 夫婦有所, 是謂承天之祐作其祝號, 犠牲玉帛祝辭皆異爲之號也玄酒以祭, 薦其血毛, 腥其俎, 熟其殽, 言雖有所熟猶有所腥腥本不忘古也 越席以坐翦蒲席也疏布以羃, 羃覆酒巾也質故用疏也衣其浣帛, 練染以爲祭服醴醆以獻, 薦其燔炙, 君與夫人, 交獻以嘉魂魄, 嘉善樂也然後退而合烹, 合其烹熟之禮無復醒也體其犬豕牛羊, 體解其牲體而薦之實其簠簋, 受黍稷之器也籩豆鉶羹, 竹曰籩木曰豆鉶所以盛羹也祝以孝告, 祝通孝子語於先祖嘏以慈告, 嘏傳先祖語於孝子是爲大祥, 祥善此禮之大成也”
4. 形體則降, 魂氣則上, 是謂天望而地藏也魂氣升而在天形體藏而在地故生者南嚮, 死者北首, 皆從其初也昔之王者, 未有宮室, 冬則居營窟, 夏則居櫓巢; 掘地而居謂之營窟有柴謂櫓在樹曰巢未有火化, 食草木之實, 鳥獸之肉, 飮其血, 茹其毛, 未有絲麻, 衣其羽皮後聖有作, 然後修火之利, 範金冶金爲器用刑範也合土, 合和以作瓦物以爲宮室戶牖; 以炮以燔, 毛曰炮加火曰燔也以烹以炙, 煮之曰烹炮之曰炙以爲醴酪;
3. 言偃問曰: “夫子之極言禮也, 可得而聞乎?” 孔子言: “我欲觀夏, 是故之杞, 夏后封於杞也而不足徵也, 徵成吾得夏時焉; 於四時之正正夏數得天心中我欲觀殷道, 是故之宋, 殷后封宋而不足徵也, 吾得乾坤焉; 乾天坤地得天地陰陽之書也乾坤之義, 夏時之等, 吾以此觀之夫禮, 初也始於飮食, 太古之時, 燔黍擘豚, 古未有釜甑釋米擗肉加於燒石之上而食之汙而杯飮, 蕢桴土鼓, 鑿地爲憷以手飮之也 猶可以致敬鬼神, 神饗德不求備物也及其死也, 升屋而號告曰, 高某復然後飮腥苴熟, 始死含以珠貝將葬苞苴以遣奠以送之
2. 公曰: “今之君子, 胡莫之行也” 孔子對曰: “今之君子, 好利無厭, 淫行不倦, 荒怠慢遊, 固民是盡, 以遂其心, 以怨其政, 忤其衆以伐有道求得當欲不以其所, 言苟求得當其情欲而已虐殺刑誅, 不以其治夫昔之用民者由前, 用上所言今之用民者由後, 用下所言是卽今之君子, 莫能爲禮也”
1. 哀公問於孔子曰: “大禮何如?子之言禮, 何其尊也” 孔子對曰: “丘也鄙人, 不足以知大禮也” 公曰: “吾子言焉” 孔子曰: “丘聞之民之所以生者, 禮爲大非禮則無以節事天地之神焉; 非禮則無以辯君臣上下長幼之位焉; 非禮則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婚姻親族疏數之交焉; 是故君子此之爲尊敬, 然後以其所能敎順百姓, 不廢其會節所能謂禮也會謂男女之會節謂親疏之節也旣有成事, 而後治其文章黼黻, 以別尊卑上下之等其順之也, 而後言其喪祭之紀, 宗廟之序, 品其犠牲, 設其豕腊, 修其歲時, 以敬其祭祀, 別其親疏, 序其昭穆, 而後宗族會醼, 卽安其居, 以綴恩義卑其宮室, 節其服御, 車不雕璣, 器不彤鏤, 食不二味, 心不淫志, 以與萬民同利, 古之明王行禮也如此”
6. 儒有上不臣天子, 下不事諸侯, 愼靜尙寬, 底厲廉隅, 强毅以與人, 博學以知服; 雖以分國, 視之如錙銖, 視之輕如錙銖八兩爲錙弗肯臣仕; 其規爲有如此者 儒有合志同方, 營道同術, 並立則樂, 相下不厭; 久別則聞, 流言不信, 義同而進, 不同而退, 其交有如此者 夫溫良者, 仁之本也; 愼敬者, 仁之地也; 寬裕者, 仁之作也; 動作遜接者, 仁之能也; 禮節者, 仁之貌也; 言談者, 仁之文也; 歌樂者, 仁之和也; 分散者, 仁之施也; 儒皆兼此而有之, 猶且不敢言仁也; 其尊讓有如此者 儒有不隕穫於貧賤, 隕穫憂悶不安之貌不充詘於富貴; 充詘踊躍參擾之貌不溷君王, 不累長上, 不閔有司, 故曰儒溷辱閔疾言不爲君長所辱病儒者中和之名今人之名儒也, 忘常以儒相詬疾” 詬辱哀公旣得聞此言也, 言加信, 行加敬曰: “終歿吾世, 弗敢復以儒爲戱矣”
5. 儒有博學而不窮, 篤行而不倦, 幽居而不淫, 上通而不困; 禮必以和, 優游以法; 慕賢而容衆, 毁方而瓦合; 去己之大圭角下與衆人小合其寬裕有如此者 儒有內稱不避親, 外擧不避怨; 程功積事, 不求厚祿, 程猶效也言功效而已不求厚祿也推賢達能, 不望其報; 君得其志, 民賴其德, 苟利國家, 不求富貴; 其擧賢援能, 有如此者 儒有澡身浴德, 常自潔淨其身沐浴於德行也陳言而伏; 陳言於君不望其報靜言而正之, 而上下不知也; 黙而翹之, 又不急爲也; 言事君淸靜因事而止之則君不知黙而翹發之不急爲所以爲不爲不臨深而爲高, 不加少而爲多; 言不因勢位自矜莊世治不輕, 世亂不沮; 不自輕不自沮同己不與, 異己不非; 其特立獨行, 有如此者
4 儒有忠信以爲甲冑, 禮義以爲干櫓; 干楯也櫓大戟戴仁而行, 抱德而處; 雖有暴政, 不更其所; 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一畝之宮, 環堵之室, 方丈曰堵一堵言其小者也蓽門圭窬, 蓽門荊竹織門也圭窬穿牆爲之如圭也蓬戶甕牖, 以編蓬爲戶破甕爲牖也易衣而出, 更相易衣而後可以出幷日而食; 幷一日之糧以爲一食也上答之, 不敢以疑, 君用之不敢疑貳事君也上不答之, 不敢以諂; 其爲士有如此者 儒有今人以居, 古人以稽, 稽同今世行之, 後世以爲楷, 法也若不逢世, 上所不受, 下所不推; 詭諂之民, 有比黨而危之, 身可危也, 其志, 不可奪也; 雖危起居, 猶竟信其志, 乃不忘百姓之病也; 起居猶動靜也竟終也言身雖危動靜猶終身不忘百姓其憂思有如此者
3. 儒有不寶金玉, 而忠信以爲寶, 不祈土地, 而仁義以爲土地; 不求多積多文以爲富; 難得而易祿也, 易祿而難畜也; 非時不見, 不亦難得乎?非義不合, 不亦難畜乎?先勞而後祿, 不亦易祿乎? 其近人情, 有如此者儒有委之以財貨而不貪, 淹之以樂好而不淫, 劫之以衆而不懼, 阻之以兵而不懾; 阻難也以兵爲之難見利不虧其義, 見死不更其守; 往者不悔, 來者不豫; 過言不再, 不再過言流言不極; 流言相毁不窮極也不斷其威, 常嚴莊也不習其謀; 不豫習其謀慮其特立有如此者 儒有可親而不可劫, 可近而不可迫, 可殺而不可辱; 其居處不過, 其飮食不溽; 其過失可徵辯, 而不可面數也; 其剛毅有如此者
2. 公曰: “敢問儒行?” 孔子曰: “略言之則不能終其物, 悉數之則留僕未可以對” 留久也僕太僕君燕朝則正位掌儐相更衣之爲久將倦使之相代者也哀公命席, 孔子侍坐曰: “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席上之珍能敷陳先王之道以爲政治夙夜强學以待問, 懷忠信以待擧, 力行以待取, 力行仁義道德以待人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衣冠, 中動作順, 其大讓如慢, 慢簡略也小讓如僞, 大則如威, 小則如媿, 難進而易退, 粥粥若無能也, 其容貌有如此者 儒有居處齊難, 齊莊可畏難也其起坐恭敬, 言必誠信, 行必忠正, 道塗不爭險易之利, 冬夏不爭陰陽之和; 愛其死以有待也, 養其身以有爲也, 其備預有如此者
1. 孔子在衛, 冉求言於季孫曰: “國有聖人而不能用, 欲以求治, 是猶卻步而欲求及前人, 不可得已 今孔子在衛, 衛將用之己有才而以資鄰國, 難以言智也, 請以重幣迎之季孫以告哀公, 公從之孔子旣至, 舍哀公館焉就孔子舍公自阼階, 孔子賓階升堂立侍 公曰: “夫子之服, 其儒服與?” 孔子對曰: “丘少居魯, 衣逢掖之衣深衣之褒大也長居宋, 冠章甫之冠丘聞之, 君子之學也, 博其服以鄕, 隨其鄕也丘未知其爲儒服也”
4. 公曰: “敢問何能成身?” 孔子對曰: “夫其行已不過乎物, 謂之成身, 不過乎, 合天道也” 公曰: “君子何貴乎天道也?” 孔子曰: “貴其不已也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 是天道也不閉而能久, 不閉常通而能久言無極是天道也無爲而物成, 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 是天道也” 公曰: “寡人且愚冥, 言惷愚冥暗也幸煩子之於心” 欲煩孔子議識其心所能行也孔子蹴然避席而對曰: “仁人不過乎物, 孝子不過乎親是故仁人之事親也如事天, 事天如事親, 此謂孝子成身” 公曰: “寡人旣聞如此言, 無如後罪何?” 孔子對曰: “君子及此言, 是臣之福也”
3. 公曰: “敢問何謂敬身?” 孔子對曰: “君子過言則民作辭, 過行則民作則, 言不過辭, 動不過則, 百姓恭敬以從命, 若是, 則可謂能敬其身, 則能成其親矣” 公曰: “何謂成其親?” 孔子對曰: “君子者也, 人之成名也, 百姓與名, 謂之君子, 則是成其親, 爲君而爲其子也” 孔子遂言曰: “愛政而不能愛人, 則不能成其身不能成其身, 則不能安其土不能安其土, 則不能樂天” 天道也
2. 公曰: “寡人願有言也然冕而親迎, 不已重乎?” 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 “合二姓之好, 以繼先聖之後, 以爲天下宗廟社稷之主, 君何謂已重焉” ? 魯周公之後得郊天故言以爲天下之主也公曰: “寡人實固, 鄙陋不固安得聞此言乎!寡人欲問, 不能爲辭, 請少進” 孔子曰: “天地不合, 萬物不生, 大婚, 萬世之嗣也, 君何謂已重焉?” 孔子遂言曰: “內以治宗廟之禮, 足以配天地之神, 言宗廟天地神之次出以治直言之禮, 以立上下之敬, 夫婦正則始可以治正言禮矣身正然可以正人者也物恥ㆍ則足以振之, 恥事不知禮足以振救之國恥ㆍ足以興之, 恥國不知足以興起者也故爲政先乎禮, 禮其政之本與” 孔子遂言曰: “昔三代明王, 必敬妻子也, 蓋有道焉妻也者, 親之主也, 子也者, 親之後也, 敢不敬與是故君子無不敬, 敬也者, 敬身爲大身也者, 親之支也, 敢不敬與不敬其身, 是傷其親傷其親, ..
1. 孔子侍坐於哀公公問曰: “敢問人道孰爲大?” 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 “君及此言也, 百姓之惠也, 固臣敢無辭而對人道, 政爲大夫政者, 正也君爲正, 則百姓從而正矣君之所爲, 百姓之所從君不爲正, 百姓何所從乎!” 公曰: “敢問爲政如之何?” 孔子對曰: “夫婦別ㆍ男女親ㆍ君臣信, 三者正, 則庶物從之” 公曰: “寡人雖無能也, 願知所以行三者之道, 可得聞乎?” 孔子對曰: “古之政愛人爲大, 所以治愛人禮爲大, 所以治禮, 敬爲大敬之至矣, 大婚爲大大婚至矣, 冕而親迎, 親迎者, 敬之也是故君子興敬爲親, 捨敬則是遺親也弗親弗敬, 弗尊也愛與敬, 其政之本與”
6. 삼지(三至) 曾子曰: “敢問何謂三至?” 孔子曰: “至禮不讓而天下治, 至賞不費而天下士悅, 至樂無聲而天下民和明王篤行三至, 故天下之君, 可得而知, 天下之士, 可得而臣, 天下之民, 可得而用” 曾子曰: “敢問此義何謂?” 孔子曰: “古者明王, 必盡知天下良士之名, 旣知其名, 又知其實, 又知其數, 及其所在焉然後因天下之爵以尊之, 此之謂至禮不讓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祿以富天下之士, 此之謂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悅如此, 則天下之民, 名譽興焉, 此之謂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故曰: ‘所謂天下之至仁者, 能合天下之至親也所謂天下之至明者, 能擧天下之至賢者也’此三者咸通, 然後可以征是故仁者莫大乎愛人, 智者莫大乎知賢, 賢政者莫大乎官能有土之君, 修此三者, 則四海之內, 供命而已矣夫明王之所征, 必道之所廢者也, 是故誅其君而改其政, 弔其民而不奪其財故明王之政, 猶時..
5. 周制, 三百步爲里, 千步爲井, 三井而埒, 埒三而矩, 此說里數不可以言井井自方里之名疑此誤五十里而都封, 百里而有國, 乃爲福積資求焉, 恤行者有亡是以蠻夷諸夏, 雖衣冠不同, 言語不合, 莫不來賓故曰無市而民不乏, 無刑而民不亂田獵罩弋, 罩掩網弋繳射非以盈宮室也徵斂百姓, 非以盈府庫也慘怛以補不足, 禮節以損有餘, 多信而寡貌其禮可守, 其言可覆, 其跡可履如飢而食, 如渴而飮民之信之, 如寒暑之必驗故視遠若邇, 非道邇也, 見明德也是故兵革不動而威, 用利不施而親, 萬民懷其惠, 此之謂明王之守, 折衝千里之外者也”
4. 曾子曰: “道則至矣, 弟子不足以明之” 孔子曰: “參以爲姑止乎?又有焉昔者明王之治民也, 法必裂地以封之, 分屬以理之, 然後賢民無所隱, 暴民無所伏使有司日省而時考之, 進用賢良, 退貶不肖, 然則賢者悅而不肖者懼哀鰥寡ㆍ養孤獨ㆍ恤貧窮ㆍ誘孝悌ㆍ選才能此七者修, 則四海之內, 無刑民矣上之親下也, 如手足之於腹心下之親上也, 如幼子之於慈母矣上下相親如此, 故令則從, 施則行, 民懷其德, 近者悅服, 遠者來附, 政之致也夫布指知寸, 布手知尺, 舒肘知尋, 斯不遠之則也
3. 칠교(七敎) 曾子曰: “敢問何謂七敎?” 孔子曰: “上敬老則下益孝, 上尊齒則下益悌, 上樂施則下益寬, 上親賢則下擇友, 上好德則下不隱, 上惡貪則下恥爭, 上廉讓則下恥節, 此之謂七敎七敎者, 治民之本也政敎定, 則本正也凡上者, 民之表也, 表正則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於己, 然後大夫忠而士信, 民敦俗璞, 璞慤愿貌男慤而女貞, 六者, 敎之致也布諸天下四方而不怨, 納諸尋常之室而不塞, 等之以禮, 立之以義, 行之以順, 則民之棄惡, 如湯之灌雪焉”
2. 子曰: “居, 吾語汝夫道者, 所以明德也德者, 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 非道德不明雖有國之良馬, 不以其道服乘之, 不可以道里雖有博地衆民, 不以其道治之, 不可以致霸王是故昔者明王內修七敎, 外行三至, 七敎修然後可以守, 三至行然後可以征明王之道, 其守也則必折衝千里之外, 其征則必還師衽席之上故曰內修七敎, 而上不勞; 外行三至, 而財不費此之謂明王之道也” 曾子曰: “不勞不費之謂明王, 可得聞乎?” 孔子曰: “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皐陶, 不下席而天下治, 夫如此, 何上之勞乎政之不平, 君之患也, 令之不行, 臣之罪也若乃十一而稅, 用民之力, 歲不過三日, 入山澤以其時, 而無征, 關譏市, 皆不收賦, 譏呵也譏異服識異言及市鋣皆不賦稅古之法也 此則生財之路, 而明王節之, 何財之費乎?”
1. 孔子閒居, 曾參侍孔子曰: “參乎, 今之君子, 唯士與大夫之言可聞也至於君子之言者, 希也於乎, 吾以王言之, 其不出戶牖而化天下” 曾子起, 下席而對曰: “敢問何謂王之言?” 孔子不應, 曾子曰: “侍夫子之閒也, 難對, 是以敢問” 孔子又不應曾子肅然而懼, 摳衣而退, 負席而立有頃, 孔子歎息, 顧謂曾子曰: “參, 汝可語明王之道與?” 曾子曰: “非敢以爲足也, 請因所聞而學焉”
7. 初, 魯之販羊有沈猶氏者, 常朝飮其羊以詐市人有公愼氏者, 妻淫不制有愼潰氏, 奢侈踰法魯之鬻六畜者, 飾之以儲價及孔子之爲政也, 則沈猶氏不敢朝飮其羊公愼氏出其妻愼潰氏越境而徙三月, 則鬻牛馬者不儲價, 賣羊豚者不加飾男女行者, 別其塗, 道不拾遺男尙忠信, 女尙貞順四方客至於邑, 不求有司, 有司常供其職客不求而有司存焉皆如歸焉言如歸家無所之也.
6. 孔子言於定公曰: “家不藏甲, 卿大夫稱家甲鎧也邑無百雉之城, 高丈長丈曰堵三堵曰雉古之制也今三家過制, 請皆損之” 乃使季氏宰仲由隳三都叔孫不得意於季氏, 因費宰公山弗擾率費人以襲魯孔子以公與季孫叔孫孟孫, 入于費氏之宮, 登武子之臺; 費人攻之, 及臺側, 孔子命申句須樂頎勒士衆下伐之, 費人北, 遂隳三都之城强公室, 弱私家, 尊君卑臣, 政化大行
5. 於是斬侏儒, 手足異處齊侯懼, 有慚色將盟, 齊人加載書曰: “齊師出境, 而不以兵車三百乘從我者, 有如此盟” 孔子使茲無還對曰: “魯大夫也而不返我汶陽之田, 吾以供命者, 亦如之” 齊侯將設享禮, 孔子謂梁丘據曰: “齊魯之故, 吾子何不聞焉?” 梁丘據舊聞齊魯之故事事旣成矣, 而又享之, 是勤執事, 且犠象不出門, (作犠牛及象於其背爲■) 嘉樂不野合, 享而旣具是棄禮, 若其不具, 是用秕粺, 秕穀之不成者粺草之似穀者用秕粺君辱, 棄禮名惡, 子盍圖之夫享, 所以昭德也, 不昭, 不如其已” 乃不果享齊侯歸, 責其群臣曰: “魯以君子道輔其君, 而子獨以夷狄道敎寡人, 使得罪” 於是乃歸所侵魯之四邑, 及汶陽之田四邑鄆讙龜陰也洙有汶陽之田本魯界.
13. 가정맹어호(苛政猛於虎) 孔子適齊, 過泰山之側, 有婦人哭於野者而哀, 夫子式而聽之曰: “此哀一似重有憂者” 使子貢往問之而曰: “昔舅死於虎, 吾夫又死焉, 今吾子又死焉” 子貢曰: “何不去乎?” 婦人曰: “無苛政” 子貢以告孔子, 子曰: “小子識之, 苛政猛於暴虎” 해석 孔子適齊, 過泰山之側, 공자께서 제나라로 가려 태산의 곁을 지날 때 有婦人哭於野者而哀, 夫子式而聽之曰: 부인이 들판에서 곡하며 서글퍼하기에 부자께서 예를 갖추고 듣다가 말씀하셨다. “此哀一似重有憂者” “슬픔이 한결같이 진중하며 근심스러운 것 같구나.” 使子貢往問之而曰: “昔舅死於虎, 자공에게 가서 묻게 하니, 아낙이 말했다. “옛날에 시아버지께서 범에게 돌아가셨고 吾夫又死焉, 今吾子又死焉” 남편 또한 범에게 죽었으며 이제는 아들 또한 범에게 죽..
곡례공서적문(曲禮公西赤問) 제사십사(第四十四) 1. 公西赤問於孔子曰: “大夫以罪免卒, 其葬也如之何?” 孔子曰: “大夫廢其事, 終身不仕, 死則葬之以士禮, 老而政仕者, 死則從其列” 2. 公儀仲子嫡子死, 而立其弟, 檀弓問子服伯子曰: “何居?我未之前聞也” 子服伯子曰: “仲子亦猶行古人之道, 昔者文王拾伯邑考, 伯邑考文王之長子也言文王亦立子而不立孫也而立武王, 微子捨其孫腯, 立其弟衍” 子游以聞諸孔子, 子曰: “否, 周制立孫” 3. 孔子之母旣葬, 將立葬焉, 曰: “古者不祔葬, 爲不忍先死者之復見也 詩云: ‘死則同穴’自周公已來祔葬矣故衛人之祔也, 離之, 有以聞焉; 魯人之祔也, 合之, 美夫, 吾從魯” 遂合葬於防曰: “吾聞之有備物而不可用也, 是故竹不成用, 謂籩之無緣而瓦不成膝, 膝鑌琴瑟張而不平, 笙竽備而不和, 有鐘磬而無簨虡 簨虡可以..
곡례자하문(曲禮子夏問) 제사십삼(第四十三) 1. 子夏問於孔子曰: “居父母之仇如之何?” 孔子曰: “寢苫枕干, 不仕干楯弗與共天下也遇於朝市, 不返兵而鬥” 兵常不離於身曰: “請問居昆弟之仇如之何?” 孔子曰: “仕, 弗與同國, 銜君命而使, 雖遇之不鬥” 曰: “請問從昆弟之仇如之何?” 曰: “不爲魁, 主人能報之, 則執兵而陪其後” 2. 子夏問: “三年之喪旣卒哭, 金革之事無避, 禮與, 初有司爲之乎?” 有司當吏職也 孔子曰: “夏后氏之喪, 三年旣殯, 而致仕, 殷人旣葬而致事, 周人旣卒哭而致事致事還政於君也子哭之無時之哭大夫三月而葬三月而卒哭士旣葬而卒哭也 記曰: ‘君子不奪人之親, 亦不奪故也’” 子夏曰: “金革之事無避, 非與?” 孔子曰: “吾聞諸老聃曰: ‘魯公伯禽有爲爲之也’伯禽有母之喪東方有戎爲不義伯禽爲方伯以不得不誅之公以三年之喪從利者, ..
곡례자공문(曲禮子貢問) 제사십이(第四十二) 1. 子貢問於孔子曰: “晉文公實召天子而使諸侯朝焉晉文公會諸侯于溫召襄王且使狩於河陽因使諸侯朝夫子作春秋, 云天王狩于河陽, 何也?” 孔子曰: “以臣召君, 不可以訓, 亦書其率諸侯事天子而已” 2. 孔子在宋, 見桓魋自爲石槨, 三年而不成, 工匠皆病夫子愀然曰: “若是其靡也靡侈死不如朽之速愈” 冉子僕曰: “禮, 凶事不豫, 此何謂也?” 夫子曰: “旣死而議謚, 謚定而卜葬, 旣葬而立廟, 皆臣子之事, 非所豫屬也, 況自爲之哉” 南宮敬叔以富得罪於定公, 奔衛, 衛侯請復之, 載其寶以朝夫子聞之曰: “若是其貨也, 喪不若速貧之愈” 喪失位也子游侍曰: “敢問何謂如此?” 孔子曰: “富而不好禮, 殃也, 敬叔以富喪矣, 而又弗改, 吾懼其將有後患也” 敬叔聞之, 驟如孔氏, 而後循禮施散焉 3. 孔子在齊, 齊大旱, 春饑..
정론해(正論解) 제사십일(第四十一) 1. 孔子在齊, 齊侯出田, 田獵招虞人以旌不進, 虞人掌山澤之官也公使執之對曰: “昔先君之田也, 旌以招大夫, 弓以招士, 皮冠以招虞人, 臣不見皮冠, 故不敢進, 乃舍之” 孔子聞之曰: “善哉 守道不如守官, 道爲恭敬之道見君召便夢守官非守召不夢也 君子韙之” 韙是 2. 齊國師伐魯, 國師齊卿季康子使冉求率左師禦之, 樊遲爲右, 非不能也, 不信子, 言季孫德不素著爲民所信也請三刻而踰之, 與衆要信三刻而踰蒲也如之, 衆從之, 師入齊軍, 齊軍遁, 遁逃冉有用戈, 故能入焉 孔子聞之曰: “義也” 在軍能卻敵合於義旣戰, 季孫謂冉有曰: “子之於戰, 學之乎?性達之乎?” 對曰: “學之” 季孫曰: “從事孔子, 惡乎學?” 冉有曰: “卽學之孔子也夫孔子者, 大聖無不該, 該包文武並用ㆍ兼通, 求也適聞其戰法, 猶未之詳也” 季孫悅,..
5. 顔淵之喪旣祥, 顔路饋祥肉於孔子孔子自出而受之, 入彈琴以散情, 而後乃食之
4. 子游問於孔子曰: “葬者塗車芻靈, 自古有之, 然今人或有偶, 偶亦人也是無益於喪” 孔子曰: “爲芻靈者善矣, 爲偶者不仁, 不殆於用人乎”
3. 孔子之母旣葬, 將立葬焉, 曰: “古者不祔葬, 爲不忍先死者之復見也 詩云: ‘死則同穴’自周公已來祔葬矣故衛人之祔也, 離之, 有以聞焉; 魯人之祔也, 合之, 美夫, 吾從魯” 遂合葬於防曰: “吾聞之有備物而不可用也, 是故竹不成用, 謂籩之無緣而瓦不成膝, 膝鑌琴瑟張而不平, 笙竽備而不和, 有鐘磬而無簨虡 簨虡可以懸鐘磬也簨先尹反虡其擧反 其曰盟器, 神明之也, 哀哉, 死者而用生者之器, 不殆而用殉也” 殺人以從死謂之殉
2. 公儀仲子嫡子死, 而立其弟, 檀弓問子服伯子曰: “何居?我未之前聞也” 子服伯子曰: “仲子亦猶行古人之道, 昔者文王拾伯邑考, 伯邑考文王之長子也言文王亦立子而不立孫也而立武王, 微子捨其孫腯, 立其弟衍” 子游以聞諸孔子, 子曰: “否, 周制立孫”
1. 公西赤問於孔子曰: “大夫以罪免卒, 其葬也如之何?” 孔子曰: “大夫廢其事, 終身不仕, 死則葬之以士禮, 老而政仕者, 死則從其列”
26. 子罕問於孔子曰: “始死之設重也, 何爲?” 孔子曰: “重主道也, 殷主綴重焉, 綴連也殷人作主而連其重懸諸廟也周人徹重焉周人作主徹重就所倚處而治請問喪朝” 喪將葬朝於廟而後行焉子曰: “喪之朝也, 順死者之孝心, 故至於祖者, 廟而後行殷朝而後殯於祖, 周朝而後遂葬”
25. 原思言於曾子曰: “夏后氏之送葬也, 用盟器, 示民無知也; 殷人用祭器, 示民有知也; 周人兼而用之, 示民疑也” 曾子曰: “其不然矣, 夫以盟器, 鬼器也, 祭器, 人器也, 古之人胡爲而死其親也” 子游問於孔子曰: “之死而致死乎, 不仁, 不可爲也; 之死而致生乎, 不智, 不可爲也 凡爲盟器者, 知喪道也夫子始死則矣, 羔裘玄冠者, 易之而已, 汝何疑焉
24. 顔回死, 魯定公弔焉, 使人訪於孔子孔子對曰: “凡在封內, 皆臣子也, 禮, 君弔其臣, 升自東階, 向尸而哭, 其恩賜之, 施不有笇也” 笇蘇亂反 笇計也又竹器也
23. 孔子有母之喪, 旣練, 陽虎弔焉, 私於孔子曰: “今季氏將大饗境內之士, 子聞諸?” 孔子答曰: “丘弗聞也若聞之, 雖在衰絰, 亦欲與往” 陽虎曰: “子謂不然乎, 季氏饗士, 不及子也” 陽虎出, 曾點問曰: “吾之何謂也?” 孔子曰: “己則衰服, 猶應其言, 示所以不非也” 孔子衰服陽虎之言犯禮故孔子答之以示不非其言者也
22. 季桓子死, 魯大夫朝服而弔子游問於孔子曰: “禮乎?” 夫子不答他日, 又問墓而不墳 孔子曰: “今丘也, 東西南北之人, 不可以弗識也, 吾見封之若堂者矣, 堂形四方若高者又見若坊者矣, 坊形殺殺平上而長又見履夏屋者矣, 又見若斧形者矣, 吾從斧者焉” 於是封之, 崇四尺孔子先反虞, 門人後雨甚, 至墓崩, 修之而歸孔子問焉, 曰: “爾來何遲?” 對曰: “防墓崩” 孔子不應, 三云, 孔子泫然而流涕曰: “吾聞之, 古不修墓及二十五月而大祥, 五日而彈琴不成聲, 十日過禫而成笙歌” 孔子大祥二十五月禫故十日踰月而歌也
21. 子路與子羔仕於衛, 衛有蒯聵之難孔子在魯, 聞之曰: “柴也其來, 由也死矣” 旣而衛使至, 曰: “子路死焉” 夫子哭之於中庭, 有人弔者, 而夫子拜之, 已哭, 進使者而問故, 使者曰: “醢之矣” 遂令左右皆覆醢, 曰: “吾何忍食此”
20. 公父文伯卒, 其妻妾皆行哭失聲, 敬姜戒之曰: “吾聞好外者士死之, 好內者女死之, 今吾子早殀, 吾惡其以好內聞也, 二三婦人之欲供先祀者, 言欲留不改嫁供奉先人之祀請無瘠色, 無揮涕, 無拊膺, 揮涕不哭流涕以手揮之拊猶撫也膺謂胸也無哀容, 無加服, 有降從禮而靜, 是昭吾子也” 孔子聞之曰: “女智無若婦, 男智莫若夫, 公文氏之婦智矣, 剖情損禮, 欲以明其子爲令德也”
19. 郕人子革卒, 哭之呼滅舊說以滅子蒲名人少名滅者又哭名其父不近人情疑以孤窮自謂亡滅也子游曰: “若是哭也, 其野哉孔子惡野哭者” 哭者聞之遂改之
18. 孔子之弟子琴張與宗友衛齊豹, 見宗魯於公子孟縶, 孟縶以爲參乘焉, 及齊豹將殺孟縶, 告宗魯, 使行 宗魯曰: “吾由子而事之, 今聞難而逃, 是僭子也僭不信使子言不信子行事乎, 吾將死以事周子, 而歸死於公孟可也” 齊氏用戈擊公孟, 宗以背蔽之, 斷肱中, 公孟ㆍ宗魯皆死琴張聞宗魯死, 將往弔之 孔子曰: “齊豹之盜, 孟縶之賊也, 汝何弔焉? 君不食姦, 不受亂, 不爲利病於回, 回邪也不以利放而病於邪也不以回事人, 不蓋非義, 蓋揜不犯非禮, 汝何弔焉?” 琴張乃止
17. 季平子卒, 將以君之璵璠歛, 贈以珠玉孔子初爲中都宰, 聞之歷級而救焉, 歷級遽登階不聚足曰: “送而以寶玉, 是猶曝尸於中原也, 其示民以姦利之端, 而有害於死者, 安用之且孝子不順情以危親, 忠臣不兆姦以陷君” 兆姦爲姦之兆成也乃止
16. 齊晏桓子卒, 平仲麤衰斬苴絰帶, 杖以菅屨, 食粥居傍廬, 寢苫枕草, 其老曰: “非大夫喪父之禮也” 晏子曰: “唯卿大夫” 曾子以問孔子孔子曰: “晏平仲可謂能遠害矣不以己知是駮人之非, 愻辭以避咎, 義也夫” 記者乃擧人避害之愻以辭而謂大夫士喪父母有異亦怪也
15. 叔孫母叔之母死, 旣小歛, 擧尸者出戶, 武孫從之出戶, 乃袒投其冠而括髮子路歎之, 孔子曰: “是禮也” 子路問曰: “將小歛則變服, 今乃出戶, 而夫子以爲知禮, 何也?” 孔子曰: “由, 汝問非也君子不擧人以質士” 質猶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