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분류 전체보기 (44570)
건빵이랑 놀자
3년 만에 불쑥 참여하겠다는 의사를 밝혔고, 아무렇지 않게 찾아왔지만 어화둥님과 별나들이님, 풍경님은 늘 보아오던 사람처럼 반갑게 맞이해주더라. 그러고 보면 ‘민들레 읽기 모임’이란 한창 때엔 수요일마다 모여 이야기를 나누던 모임에서, 지금은 그렇게 알게 된 사람들이 오랜 친구를 만나 자연스럽게 썰을 풀 듯 편안하게 모이는 모임으로 바뀌었다. 실제로 이날도 나뿐만 아니라 오랜만에 얼굴을 내비치는 앵두님이나 석혜영님 같은 분들이 있다 보니, 그간 살아온 이야기를 묻고 들으며 이야기는 시작됐다. 그래서 저녁 8시에 시작된 이야기는 새벽 4시가 넘도록 끊임없이 이어졌던 것이고, 흘러가는 시간이 야속한지 “피곤해서 잠이 오긴 하는데 그래도 잠은 자기 싫으네요”라는 말이 여기저기 나오기도 했던 것이다. ▲ 우리의..
열 명의 인원이 어화둥님 집에 모였다. 친숙한 어화둥님, 별나들이님, 제비꽃님, 세 가지 손님, 안녕님과 처음 뵙는 풍경님, 앵두님, 석혜영님, 온자님까지 둘러앉았다. 거기에 집주인인 영민이(어화둥님 둘째 아들)를 포함해 아이들까지 함께 모이니, 이건 70년대에 텔레비전이 마을에 한 대만 있던 시절에 남녀노소할 것 없이 함께 모여 ‘전설의 고향’을 보는 것만 같은 화기애애한 느낌이 들더라. ▲ 예전엔 티비가 많지 않으니, 마을 사람들이 함께 둘러 앉아 티비를 보던 때도 있었나 보다. [화려한 휴가]의 한 장면. 『민들레』를 만나, 인연이 되다 ‘민들레 읽기’ 모임에 참여하게 된 건 순전히 단재학교에서 근무하게 되어서다. 단재학교에선 격월마다 발행하는 『민들레』 잡지를 구독하며, 제도권 학교에 매몰된 교육..
父母舅姑將坐어시든 奉席請何鄕(向)하며 將衽이어시든 長者는 奉席請何趾하고 少者는 執床與坐하며 御者는 擧几하고 斂席與簟하며 縣(玄)衾篋枕하고 斂簟而襡(獨)之니라 [集說] 陳氏曰將坐, 朝起時也, 奉坐席, 而鋪者必問何向. 衽, 臥席也, 將衽, 謂更臥處也. 長者奉此臥席而鋪, 必問足向何所. 牀, 說文云安身之几坐, 非今之臥牀也. 少者執此牀, 以與之坐.(與, 猶左右之也. 執此牀, 坐而左右之, 不敢去, 恐其復坐也.) 臥必簟在席上, 旦起則斂之, 而簟又以襡韜之者, 以親身恐穢汚也. 衾則束而懸之, 枕則貯於篋也. [集解] 御者擧几縣衾篋枕斂簟而襡之者, 謂寢興而收藏之也. 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几不傳하며 杖屨를 祗(支)敬之하야 勿敢近하며 敦(對)牟巵匜(移)를 非餕(俊)이어든 莫敢用하며 與恒飮食을 非餕이어든 莫之敢飮食이니라 - 禮記 「..
凡內外鷄初鳴이어든 咸盥漱하며 衣服하고 斂枕簟(徒點切)하며 灑掃室堂及庭하야 布席하고 各從其事니라 - 禮記 「內則」 [集說] 陳氏曰此亦內則之文而不言者, 蒙上章也, 他皆倣此. 斂, 收也, 斂枕簟者, 枕席之具, 夜則設之, 曉則斂之, 不以私褻之用示人也. 布, 設也, 席, 坐席. 各從其事, 若女服事于內, 男服事于外是矣. [集解] 此言內外婢僕也.
子夏曰賢賢호대 易(亦)色하며 事父母호대 能竭其力하며 事君호대 能致其身하며 與朋友交호대 言而有信이면 雖曰未學이라도 吾必謂之學矣라호리라 - 論語 「學而」 [集解] 朱子曰子夏, 孔子弟子, 姓卜, 名商. 賢人之賢而易其好色之心, 好善有誠也. 致, 猶委也, 委致其身, 謂不有其身也. 四者, 皆人倫之大者. 而行之必盡其誠, 學, 求如是而已. 故子夏言有能如是之人, 苟非生質之美, 必其務學之至, 雖或以爲未嘗爲學, 我必謂之已學也.
樂記曰禮樂은 不可斯須去身이니라 - 禮記 「樂記」 ○ 樂記에 말하기를 禮와 음악은 가히 잠시라도 몸에서 버릴 수 없는 것이다. [集說] 吳氏曰樂記, 禮記篇名. 斯須, 暫時也. 去, 離也. 眞氏曰古之君子以禮樂爲治身心之本. 故斯須不可去之. [集說] 吳氏曰樂記, 禮記篇名. 斯須, 暫時也. 去, 離也. 眞氏가 말하기를, 예전의 君子는 禮와 음악으로써 몸과 마음을 다스리는 근본으로 삼았던 까닭에 이를 잠시라도 떠나지 않았다.
興於詩하며 [增註] 此章之首, 當有孔子曰三字, 而略之者, 蒙上章也, 他皆倣此. [集解] 興, 起也. 詩本性情, 有邪有正, 其爲言, 旣易知, 而吟咏之間, 抑揚反覆, 其感人, 又易入. 故學者之初, 所以興起其好善惡惡之心而不能自已者, 必於此而得之. 立於禮하며 [集解] 朱子曰禮, 以恭敬辭遜爲本, 而有節文度數之詳, 可以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 故學者之中, 所以能卓然自立而不爲事物之所搖奪者, 必於此而得之. 成於樂 - 論語 「泰伯」 [集說] 朱子曰樂有五聲十二律, 更唱迭和, 以爲歌舞八音之節, 可以養人之性情而蕩滌其邪穢, 消融其査滓. 故學者之終, 所以至於義精仁熟而自和順於道德者, 必於此而得之, 是學之成也. 又曰按內則, 十歲學幼儀, 十三學樂誦詩, 二十而後學禮, 則此三者, 非小學傳授之次, 乃大學終身所得之難易先後淺深也.
孔子曰弟子入則孝하고 出則弟하며 謹而信하며 汎愛衆호대 而親仁이니 行有餘力이어든 則以學文이니라 - 論語 「學而」 [集解] 朱子曰謹者, 行之有常也, 信者, 言之有實也. 汎, 廣也. 衆, 謂衆人. 親, 近也. 仁, 謂仁者. 餘力, 猶言暇日. 以, 用也. 文, 謂時書六藝之文. 程子曰爲弟子之職, 力有餘則學文, 不修其職而先文, 非爲己之學也.
弟子職曰先生施敎어시든 弟子是則하야 溫恭自虛하야 所受是極이니라 [集說] 陳氏曰弟子職, 管子篇名, 管仲所著者. 先生, 師也. 曰弟子者, 尊師, 如父兄也. 則, 效也. 溫, 和也, 恭, 遜也, 自虛, 心不自滿也. ○吳氏曰虛其心, 使有所容也. 朱子曰所受是極, 謂受業, 須窮究道理, 到盡處也. 見善從之하고 聞義則服하며 溫柔孝弟하야 毋(無)驕恃力이니라 [增註] 服, 猶行也. 志毋虛邪하며 行必正直하며 游居有常호대 必就有德이니라 [增註] 心之所之, 謂之志. 虛, 謂虛僞. 身之所行, 謂之行, 常, 謂常所. 顔色整齊하면 中心必式하나니 夙興夜寐하야 衣帶必飭(赤)이니라 [集解] 整齊, 脩治嚴肅之貌. 式, 敬也. [增註] 夙, 早, 飭, 整也. 朝益暮習하야 小心翼翼하니 一此不懈是謂學則이니라 - 管子 「弟子職」 [集解] 益, ..
王制曰樂正이 崇四術立四敎하야 順先王詩書禮樂하야 以造士호대 春秋에 敎以禮樂하고 冬夏에 敎以詩書니라 - 禮記 「王制」 [集說] 吳氏曰王制, 禮記篇名. 樂正, 掌敎之官. 崇, 尙也. 術者, 道路之名, 言詩書禮樂四者之敎, 乃入德之路. 故言術也. 順, 依也, 造, 成也. 陳氏曰古人之敎雖曰四時各有所習, 其實亦未必截然棄彼而習此, 恐亦互言耳. 非春秋不可敎詩書, 冬夏不可敎禮樂也.
周禮에 大司徒以鄕三物로 敎萬民而賓興之하니 [集說] 陳氏曰周禮, 周公所著, 實周家一代之禮也. 大司徒, 敎官之長也. 萬二千五百家爲鄕. 朱氏曰物, 猶事也, 興, 猶擧也, 三事告成, 鄕大夫擧其賢能而以禮賓之. 一曰六德이니 知(智)仁聖義忠和오 [集說] 朱氏曰六者, 出於心. 故曰德. 知, 別是非, 仁, 無私欲, 聖, 無不通, 義, 有斷制. 盡己之心曰忠, 無所乖戾曰和. [集解] 此六者, 雖不容驟語於初學, 然不先有以敎之, 識其準的, 則亦將何以立志哉? 二曰六行이니 孝友睦(目)婣任恤이오 [集說] 朱氏曰六者, 體之於身. 故曰行. [集解] 孝, 謂善事父母, 友, 謂善於兄弟, 睦, 謂親於九族, 婣, 謂親於外親, 任, 謂信於朋友, 恤, 謂賑於憂貧也. 三曰六藝니 禮樂射御書數니라 [集解] 藝者, 見之於事者也. 禮凡有五, 一曰吉禮, 事..
舜命契曰百姓不親하며 五品不遜일새 汝作司徒니 敬敷五敎호대 在寬하라 [集說] 吳氏曰舜, 虞帝名. 契, 卽上章堯所命之臣也. 五品, 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五者之名位等級也. 遜, 順也. 敬, 謂敬其事. 敷, 布也. 五敎, 謂以上五者當然之理而爲敎令也. 百姓, 不相親睦, 五品, 不相遜順. 故舜命契, 乃爲司徒, 使之敬以敷敎, 而又寬裕以待之也. 命夔曰命汝典樂하노니 敎冑(宙)子호대 直而溫하며 寬而栗하며 剛而無虐하며 簡而無傲니 詩는 言志오 歌는 永言이오 聲은 依永이오 律은 和聲이니 八音克諧하야 無相奪倫이라야 神人以和하리라 - 書經 「舜典」 [集解] 夔, 舜臣名. 冑, 長也, 冑子, 謂自天子至卿大夫之適子也. 栗, 莊敬也. 無虐無傲二無字, 與毋同. 聲, 五聲, 宮商角徵羽也, 律, 十二律, 黃鐘大簇(輳)姑洗(鮮)㽔(如追反)賓夷則..
孟子曰人之有道也에 飽食暖衣하야 逸居而無敎면 則近於禽獸일새 聖人이 有憂之하사 使契(薛)爲司徒하사 敎以人倫하시니 父子有親하며 君臣有義하며 夫婦有別하며 長幼有序하며 朋友有信이니라 - 孟子 「縢文公」 上 [增註] 孟子, 名軻, 字子輿. 聖人, 謂堯也. 契, 臣名也, 司徒, 官名. [集解] 朱子曰人之有道, 言其皆有秉彛之性也. 倫, 序也. 然無敎, 則亦放逸怠惰而失之. 故聖人, 設官而敎以人倫, 亦因其固有者而導之耳.
學記曰古之敎者는 家有塾(孰)하며 黨有庠(祥)하며 術有序하며 國有學이니라 - 禮記 「學記」篇 ○ 學記에 말하기를 古代에 가르쳤던(교육을 시켰던) 사람이 집에는 書塾(書堂)이 있었으며, 黨에는 庠이 있었으며, 州에는 序가 있었으며, 國都(서울)에는 太學이 있었다. [集解] 學記, 禮記篇名. 陳氏曰古者, 二十五家爲閭, 同在一巷, 巷首, 有門, 門側, 有塾, 民在家者朝夕受敎於塾也. 五百家爲黨, 黨之學曰庠, 敎閭훅所升之人也. 術, 當爲州, 二千五百家爲州, 州之學曰序, 敎黨學所升之人也. 天子所都, 及諸侯國中之學, 謂之國學, 以敎元子衆子及卿大夫士之子, 與所升俊選之士焉. 程子曰古者, 家有塾, 黨有庠, 遂有序, 蓋未嘗有不入學者, 八歲, 入小學, 十五, 擇其俊秀者, 入大學, 不可敎者, 歸之于農, 三老坐於里門, 出入, ..
曲禮曰幼子를 常視毋(無)誑(古況切)하며 立必正方하며 不傾聽이니라 - 禮記 「曲禮」篇 ○ 曲禮에 말하기를 어린 자식을(어린 자식에게) 항상 속이지 않는 것으로 보여 주어야 되며, 설 적에는 반드시 방위를 바르게 하며, 머리를 기울여 듣지 않아야 된다. [集解] 曲禮, 禮記篇名, 言其節目之委曲也. 視, 與示同. 毋, 禁止辭. 誑, 欺也. 常示之以不可欺誑者, 習於誠也, 立必正方不傾聽者, 習於正也. [增註] 正方, 謂正向一方, 傾聽, 謂側耳以聽. [集成] 程子曰自幼子常視毋誑以上, 皆是敎以聖人言動. [集解] 曲禮는 禮記 篇名이니, 그 節目의 자세한 것을 말하였다. 視는 示(보여줌)와 같다. 毋는 禁止辭이다. 誑은 속임이다. 항상 그 자식에게 가히 속일 수 없는 것으로써 보여준 것은 성실을 익히는 것이고, 立必..
女子十年이어든 不出하며 姆敎婉娩聽從하며 執麻枲하며 治絲繭하며 織紝(壬)組(祖)紃(巡)하야 學女事하야 以共(供)衣服하며 觀於祭祀하야 納酒漿籩豆葅(臻魚切)醢(海)하야 禮相助奠이니라 [集說] 陳氏曰不出, 常處於閨門之內也. 姆, 女師也. 婉, 謂言語, 娩, 謂容貌. 司馬公云柔順貌, 此敎以女德也. 枲, 麻之有子者. 執麻枲, 績事也, 治絲繭, 蚕事也. 紝, 繒帛之屬, 組, 亦織也, 紃, 似絛, 古人以置諸冠服縫中者, 此敎之學女事也. 納, 進也. 漿, 醋水. 竹曰籩, 木曰豆, 淹萊曰葅, 肉醬曰醢. 奠, 薦也, 禮相助奠, 謂以禮相長者而助其奠, 此敎以祭祀之禮也. [集說] 司馬溫公曰女子六歲, 可習女工之小者, 七歲, 誦孝經論語列女傳之類, 略曉大意, 蓋古之賢女無不觀圖史, 以自鑑戒. 如蚕桑績織裁縫飮食之類, 不惟正是其職. 盖必敎之..
內則曰凡生子에 擇於諸母與可者호대 必求其寬裕慈惠溫良恭敬愼而寡言者하야 使爲子師니라 [集說] 陳氏曰內則, 禮記篇名, 言閨門之內, 軌儀可則也. 諸母, 衆妾也, 可者, 謂雖非衆妾而可爲子師者. 寬裕慈惠溫良恭敬愼而寡言者, 婦德之純也. 故使之爲子師, 以敎子焉. 司馬溫公曰乳母不良, 非惟敗亂家法. 兼令所飼(似)子類之. 子能食食(似)어든 敎以右手하며 能言이어든 男唯女兪하며 男鞶(盤)革이오 女鞶絲니라 [集解] 食, 飯也. 右手, 取其便, 男女同也. 唯, 應之速, 兪, 應之緩. 鞶, 大帶也, 革, 皮也. 一說, 鞶, 小囊, 盛帨巾者, 男用皮, 女用繒帛, 皆有剛柔之義, 男女異也. 司馬溫公曰子能言, 稍有知, 則敎以恭敬尊長, 有不識尊卑長幼者, 則嚴訶禁之. [集成] 顔氏家訓曰敎婦初來, 敎兒嬰孩. 故在謹其始, 此其理也. 若夫子之初生也,..
列女傳曰古者에 婦人妊(壬)子에 寢不側(仄)하며 坐不邊하며 立不蹕(畢)하며 [集解] 列女傳, 漢劉向所編. 妊, 娠(申)也. 側, 側其身也, 邊, 偏其身也. 蹕, 當作跛, 謂偏任一足也. 不食邪味하며 割不正이어든 不食하며 席不正이어든 不坐하며 [集解] 邪味, 不正之味. 割, 切肉也, 席, 坐席也. 目不視邪色하며 耳不聽淫聲하며 夜則令瞽(古)誦詩하며 道正事하더니라 [集說] 陳氏曰邪色, 不正之色, 淫聲, 不正之聲. 道, 言也, 正事, 事之合禮者. [集解] 瞽, 無目, 樂師也. 詩, 二南之類, 正事, 如二典之類. 如此면 則生子에 形容端正하며 才過人矣리라 - 列女傳 「周室三母」篇 [集解] 此言姙娠之時, 當愼所感, 感於善則善, 感於惡則惡也. 李氏曰人之有生, 以天命之性言之, 純粹至善, 本無有異, 以氣質之性言之, 則不能..
[集解] 立, 建也, 敎者, 古昔聖人敎人之法也. 凡十三章. 子思子曰天命之謂性이오 率性之謂道오 修道之謂敎라하시니 則天明하며 遵聖法하야 述此篇하야 俾爲師者로 知所以敎하며 而弟子로 知所以學하노라 - 中庸 [集解] 子思, 孔子之孫, 名, 伋, 子思, 其字也. 下子字, 後學, 宗師先儒之稱. 朱子曰命, 猶令也, 性, 卽理也. 天以陰陽五行, 化生萬物, 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 猶命令也. 於是, 人物之生, 因各得其所賦之理, 以爲健順五常之德, 所謂性也. 率, 循也, 道, 猶路也. 人物, 各循其性之自然, 則其日用事物之間, 莫不各有當行之路, 是則所謂道也. 修, 品節之也. 性道雖同, 而氣稟或異. 故不能無過不及之差, 聖人, 因人物之所當行者, 而品節之, 以爲法於天下, 則謂之敎, 若禮樂刑政之屬是也. [增註] 則, 法也. 天明, 天之..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 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 旣以爲人, 己愈有, 旣以與人, 己愈多. 天之道, 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 爲而不爭. 實在質也. 本在樸也. 極在一也. 無私自有, 唯善是與, 任物而已. 物所尊也. 物所歸也. 動常生成之也. 順天之利, 不相傷也.
小國寡民,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 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 無所陳之, 使人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樂其俗. 隣國相望, 鷄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國旣小, 民又寡, 尙可使反古, 況國大民衆乎. 故擧小國而言也. 言使民雖有什伯之器, 而無所用, 何患不足也. 使民不用, 惟身是寶, 不貪貨賂. 故各安其居, 重死而不遠徙也. 無所欲求.
和大怨, 必有餘怨, 安可以爲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 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 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 不明理其契, 以致大怨已至. 而德[以]和之, 其傷不復, 故[必]有餘怨也. 左契, 防怨之所由生也. 有德之人, 念思其契, 不(念)[令]怨生而後責於人也. 徹, 司人之過也.
天下莫柔弱於水, 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勝, 以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强, 柔之勝剛,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是以聖人云, 受國之垢, 是謂社稷主, 受國不祥, 是謂天下王. 正言若反. 以, 用也. 其, 謂水也. 言用水之柔弱, 無物可以易之也.
天之道, 其猶張弓與. 高者抑之, 下者擧之, 有餘者損之, 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 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爲而不恃, 功成而不處, 其不欲見賢. 與天地合德, 乃能包之如天之道. 如人之量, 則各有其身, 不得相均. 如惟無身無私乎自然, 然後乃能與天地合德. 言(唯)[誰]能處盈而全虛, 損有以補無, 和光同塵, 蕩而均者. 唯(其)[有]道[者]也. 是以聖人不欲示其賢, 以均天下.
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堅强.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 故堅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則不勝, 木强則兵. 强大處下, 柔弱處上. 强兵以暴於天下者, 物之所惡也, 故必不得勝. 物所加也. 木之本也. 枝條是也.
民之饑, 以其上食稅之多, 是以饑. 民之難治, 以其上之有爲, 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 以其上求生之厚, 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爲者, 是賢於貴生. 言民之所以僻, 治之所以亂, 皆由上, 不由其下也. 民從上也.
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懼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爲奇者, 吾得執而殺之, 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 夫代司殺者殺, 是謂代大匠斲. 夫代大匠斲者, 希有不傷其手矣. 詭異亂群, 謂之奇也. 爲逆, 順者之所惡忿也, 不仁者, 仁之所疾也. 故曰常有司殺也.
勇於敢則殺, 勇於不敢則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 孰知其故. 是以聖人猶難之. 天之道, 不爭而善勝, 不言而善應, 不召而自來, 繟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 疏而不失. 必不得其死也. 必齊命也. 俱勇而所施者異, 利害不同, 故曰或利或害也. 孰, 誰也. 言誰能知天(天下之所惡)意(故)邪. 其唯聖人[也]. 夫聖人之明, 猶難於勇敢, 況無聖人之明, 而欲行之也. 故曰猶難之也. (天)[夫]唯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順則吉, 逆則凶, 不言而善應也. 處下則物自歸. 垂象而見吉凶, 先事而設誠, 安而不忘危, 未(召)[兆]而謀之, 故曰繟然而善謀也.
民不畏威, 則大威至, 無押其所居, 無厭其所生. 夫唯不厭, 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 不自見, 自愛, 不自貴. 故去彼取此. 淸(淨)[靜]無爲謂之居, 謙後不盈謂之生. 離其淸(淨)[靜], 行其躁欲, 棄其謙後, 任其威權, 則物擾而民僻, 威不能復制民. 民不能堪其威, 則上下大潰矣, 天誅將至. 故曰民不畏威, 則大威至, 無狎其所居, 無厭其所生. 言威力不可任也. 不自厭也. 不自厭, 是以天下莫之厭. 不自見其所知, 以耀光行威也. 自貴, 則(物)[將]狎(厭居)[居厭]生.
知不知, 上, 不知知, 病. 夫唯病病, 是以不病. 聖人不病, 以其病病, 是以不病. 不知知之不足任, 則病也.
吾言甚易知, 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 莫能行. 言有宗, 事有君. 夫唯無知, 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 則我者貴,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可不出戶闚牖而知, 故曰甚易知也. 無爲而成, 故曰甚易行也. 惑於躁欲, 故曰莫之能知也. 迷於榮利, 故曰莫之能行也. 宗, 萬物之(宗)[主]也, 君, 萬(物)[事]之主也. 以其言有宗, 事有君之故, 故有知之人, 不得不知之也. 唯深, 故知之者希也. 知我益希, 我亦無匹, 故曰知我者希, 則我(者)貴也. 被褐者, 同其塵, 懷玉者, 寶其眞也. 聖人之所以難知, 以其同塵而不殊, 懷玉而不渝, 故難知而爲貴也.
用兵有言, 吾不敢爲主而爲客, 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謂行無行, 攘無臂, 扔無敵, 執無兵. 禍莫大於輕敵, 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加, 哀者勝矣. (彼)[進]遂不止. 行, 謂行陳也. 言以謙退哀慈, 不敢爲物先. 用戰猶行無行, 攘無臂, 執無兵, 扔無敵也. 言無有與之抗也. 言吾哀慈謙退, 非欲以取强無敵於天下也. 不得已而卒至於無敵, 斯乃吾之所以爲大禍也. 寶, 三寶也. 故曰幾亡吾寶. 抗, 擧也. (加)[若], 當也. 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 故必勝.
善爲士者不武, 善戰者不怒, 善勝敵者不與, 善用人者爲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 是謂用人之力, 是謂配天古之極. 士, 卒之帥也. 武, 尙先陵人也. 後而不先, 應而不唱, 故不在怒. (不)與, 爭也. 用人而不爲之下, 則力不爲用也.
天下皆謂我道大, 似不肖. 夫唯大, 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 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 持而保之. 一曰慈, 二曰儉, 三曰不敢爲天下先. 慈故能勇, 儉故能廣, 不敢爲天下先, 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 舍儉且廣, 舍後且先, 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 以守則固, 天將救之, 以慈衛之. 久矣其細, 猶曰其細久矣. 肖則失其所以爲大矣, 故曰若肖, 久矣其細也夫. 夫慈, 以陳則勝, 以守則固, 故能勇也. 節儉愛費, 天下不匱, 故能廣也. 唯後外其身, 爲物所歸, 然後乃能立成器爲天下利, 爲物之長也. 且, 猶取也. 相慜而不避於難, 故勝也.
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能爲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 必以身後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 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善爲道者, 非以明民, 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 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國, 國之賊, 不以智治國, 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 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 遠矣, 與物反矣, 然後乃至大順. 明, 謂多(見)[智]巧詐, 蔽其樸也. 愚, 謂無知守眞, 順自然也. 多智巧詐, 故難治也. 智, 猶治也. 以智而治國, 所以謂之賊者, 故謂之智也. 民之難治, 以其多智也. 當務塞兌閉門, 令無知無欲. 而以智術動民, 邪心旣動, 復以巧術防民之僞, 民知其術, (防隨)[隨防]而避之. 思惟密巧, 奸僞益滋, 故曰以智治國, 國之賊也. 稽, 同也. 今古之所同則, 不可廢. 能知稽式, 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 遠矣. 反其眞也.
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謀, 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 爲之於未有, 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 生於毫末, 九層之臺, 起於累土, 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爲者敗之, 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爲故無敗, 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 常於幾成而敗之. 愼終如始, 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欲不欲, 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 復衆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 而不敢爲. 以其安不忘危, 持之不忘亡, 謀之無功之勢, 故曰易也. 雖失無入有, 以其微脆之故, 未足以興大功, 故易也. 此四者, 皆說愼終也. 不可以無之故而不持, 不可以微之故而弗散也. 無而弗持則生有焉, 微而不散則生大焉. 故慮終之患如始之禍, 則無敗事. 謂其安未兆也. 謂[閉]微脆也. 當以愼終除微, 愼微除亂. 而以施爲治之, 形名執之, 反生事原, 巧辟滋作, 故敗失也. 不愼終也. 好欲雖微, 爭尙爲之興, 難得之貨雖細, 貪盜..
爲無爲, 事無事, 味無味. 大小多少, 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 爲大於其細. 天下難事, 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 必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爲大, 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 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 故終無難矣. 以無爲爲居, 以不言爲敎, 以恬淡爲味, 治之極也. 小怨則不足以報, 大怨則天下之所欲誅, 順天下之所同者, 德也. 以聖人之才, 猶尙難於細易, 況非聖人之才, 而欲忽於此乎. 故曰猶難之也.
道者, 萬物之奧, 善人之寶, 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 尊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 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 置三公, 雖有拱壁以先駟馬, 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不曰以求得, 有罪以免邪. 故爲天下貴. 奧, 猶曖也. 可得庇蔭之辭. 寶以爲用也. 保以全也. 言道無所不先, 物無有貴於此也. 雖有珍寶璧馬, 無以匹之. 美言之, 則可以奪衆貨之賈, 故曰美言可以市也. 尊行之, 則天里之外應之, 故曰可以加於人也. 不善當保道以免放. 言以尊行道也. 此道, 上之所云也. 言故立天子, 置三公, 尊其位, 重其人, 所以爲道也. 物無有貴於此者, 故雖有拱抱寶璧以先駟馬而進之, 不如坐而進此道也. 以求則得求, 以免則得免, 無所而不施, 故爲天下貴也.
大國者下流. 天下之交, 天下之牝. 牝常以靜勝牡, 以靜爲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 則取小國, 小國以下大國, 則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 或下而取.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 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 大者宜爲下. 江海居大而處下, 則百川流之, 大國居大而處下, 則天下流之, 故曰大國[者]下流也. 天下[之]所歸會[者]也. 靜而不求, 物自歸之也. 以其靜, 故能爲下也. 牝, 雌也. 雄躁動貪欲, 雌常以靜, 故能勝雄也. 以其靜復能爲下, 故物歸之也. 大國以下, 猶云以大國下小國. 小國則附之. 大國納之也. 言唯修卑下, 然後乃各得其所[欲]. 小國修下, 自全而已, 不能令天下歸之. 大國修下, 則天下歸之. 故曰各得其所欲, 則大者宜爲下也.
治大國, 若烹小鮮. 以道莅天下, 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 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 聖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 故德交歸焉. 不擾也. 躁則多害, 靜則全眞. 故其國彌大, 而其主彌靜, 然後乃能廣得衆心矣. 治大國則若烹小鮮, 以道莅天下, 則其鬼不神也. 神不害自然也. 物守自然, 則神無所加. 神無所加, 則不知神之爲神也. 道洽, 則神不傷人. 神不傷人, 則不知神之爲神. 道洽, 則聖人亦不傷人, 聖人不傷人, 則[亦]不知聖人之爲聖也. 猶云[非獨]不知神之爲神, 亦不知聖人之爲聖也. 夫恃威網以使物者, 治之衰也. 使不知神聖之爲神聖, 道之極也. 神不傷人, 聖人亦不傷人, 聖人不傷人, 神亦不傷人, 故曰兩不相傷也. 神聖合道, 交歸之也.
직업, 돈, 권력에 따라 목숨값도 다른 세태를 비판하다슬견설(蝨犬說) 이규보(李奎報) 客有謂予曰: “昨晚見一不逞男子, 以大棒子椎遊犬而殺者, 勢甚可哀, 不能無痛心. 自是誓不食犬豕之肉矣.” 予應之曰: “昨見有人擁熾爐捫蝨而烘者, 予不能無痛心, 自誓不復捫蝨矣.” 客憮然曰: “蝨微物也. 吾見庬然大物之死, 有可哀者故言之, 子以此爲對, 豈欺我耶.” 予曰: “凡有血氣者, 自黔首至于牛馬猪羊昆蟲螻蟻, 其貪生惡死之心, 未始不同, 豈大者獨惡死, 而小則不爾耶? 然則犬與蝨之死一也, 故擧以爲的對, 豈故相欺耶. 子不信之, 盍齕爾之十指乎? 獨拇指痛, 而餘則否乎? 在一體之中, 無大小支節, 均有血肉, 故其痛則同. 況各受氣息者, 安有彼之惡死而此之樂乎. 子退焉, 冥心靜慮, 視蝸角如牛角, 齊斥鷃爲大鵬, 然後吾方與之語道矣.” 『東國李相國全集』 ..
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唯嗇, 是以早服. 早服, 謂之重積德, 重積德, 則無不克, 無不克, 則莫知其極, 莫知其極, 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 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柢, 長生久視之道. 莫若, 猶莫過也. 嗇, 農夫. 農人之治田, 務去其殊類, 歸於齊一也. 全其自然, 不急其荒病, 除其所以荒病. 上承天命, 下綏百姓, 莫過於此. 早服, 常也. 唯重積德, 不欲銳速, 然後乃能使早服其常. 故曰早服謂之重積德者也. 道無窮也. 以有窮而莅國, 非能有國也. 國之所以安, 謂之母. 重積德, 是唯圖其根, 然後營末, 乃得其終也.
其政悶悶, 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 其民缺缺. 禍兮福之所倚, 福兮禍之所伏. 孰知其極. 其無正. 正復爲奇, 善復爲妖, 人之迷, 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劌, 直而不肆, 光而不燿. 言善治政者, 無形, 無名, 無事, 無政可擧. 悶悶然, 卒至於大治. 故曰其政悶悶也. 其民無所爭競, 寬大淳淳, 故曰其民淳淳也. 立刑名, 明賞罰, 以檢姦僞, 故曰[其政]察察也. 殊類分析, 民懷爭競, 故曰其民缺缺. 言誰知善治之極乎. 唯無可正擧, 無可形名, 悶悶然, 而天下大化, 是其極也. 以正治國, 則便復以奇用兵矣. 故曰正復爲奇. 立善以和萬物, 則便復有妖之患也. 言人之迷惑失道固久矣, 不可便正善治以責. 以方導物, (舍)[令]去其邪, 不以方割物. 所謂大方無隅. 廉, 淸廉也. 劌, 傷也. 以淸廉(淸)[導]民, (令去其邪), 令去其汚, 不以..
以正治國, 以奇用兵, 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 天下多忌諱, 而民彌貧, 民多利器, 國家滋昏, 人多伎巧, 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 盜賊多有. 故聖人云, 我無爲而民自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 我無欲而民自樸. 以道治國則國平, 以正治國則奇(正)[兵]起也. 以無事, 則能取天下也. 上章云, 其取天下者, 常以無事, 及其有事, 又不足以取天下也. 故以正治國, 則不足以取天下, 而以奇用兵也. 夫以道治國, 崇本以息末, 以正治國, 立辟以攻末. 本不立而末淺, 民無所及, 故必至於[以]奇用兵也. 利器, 凡所以利己之器也. 民强則國家弱. 民多智慧, 則巧僞生, 巧僞生, 則邪事起. 立正欲以息邪, 而奇兵用, 多忌諱欲以恥貧, 而民彌貧, 利器欲以强國者也, 而國愈昏(多)[弱], 皆舍本以治末, 故以致此也. 上之所欲, 民從之速也. ..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塞其兌, 閉其門, 挫其銳, 解其紛, 和其光, 同其塵, 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 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貴, 不可得而賤, 故爲天下貴. 因自然也. 造事端也. 含守質也. 除爭原也. 無所特顯, 則物無所偏爭也. 無所特賤, 則物無所偏恥也. 可得而親, 則可得而疎也. 可得而利, 則可得而害也. 可得而貴, 則可得而賤也. 無物可以加之也.
含德之厚, 比於赤子. 蜂蠆虺蛇不螫, 猛獸不據, 攫鳥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 精之至也. 終日號而不嗄, 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 心使氣曰强. 物壯則老, 謂之不道, 不道早已. 赤子, 無求無欲, 不犯衆物, 故毒(蟲)[螫]之物無犯(之)[於]人也. 含德之厚者, 不犯於物, 故無物以損其全也. 以柔弱之故, 故握能周固. 作, 長也. 無物以損其身, 故能全長也. 言含德之厚者, 無物可以損其德, 渝其眞. 柔弱不爭而不摧折, 皆若此也. 無爭欲之心, 故終日出聲而不嗄也. 物以和爲常, 故知和則得常也. 不皦不昧, 不溫不凉, 此常也. 無形不可得而見, [故曰, 知常]曰明也. 生不可益, 益之則夭也. 心宜無有, 使氣則强.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脫, 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於身, 其德乃眞, 修之於家, 其德乃餘. 修之於鄕, 其德乃長, 修之於國, 其德乃豊, 修之於天下, 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 以家觀家, 以鄕觀鄕, 以國觀國, 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 固其根, 而後營其末, 故不拔也. 不貪於多, 齊其所能, 故不脫也. 子孫傳此道, 以祭祀則不輟也. 以身及人也. 修之身則眞, 修之家則有餘, 修之不廢, 所施轉大. 彼皆然也. 以天下百姓心, 觀天下之道也. 天下之道, 逆順吉凶, 亦皆如人之道也. 此, 上之所云也. 言吾何以得知天下乎. 察己以知之, 不求於外也. 所謂不出戶以知天下者也.
使我介然有知, 行於大道, 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 而民好徑. 朝甚除, 田甚蕪, 倉甚虛. 服文綵, 帶利劍, 厭飮食, 財貨有餘, 是謂盜夸, 非道也哉. 言若使我可介然有知, 行大道於天下, 唯施爲(之)是畏也. 言大道蕩然正平, 而民猶尙舍之而不由, 好從邪徑, 況復施爲以塞大道之中乎. 故曰大道甚夷, 而民好徑. 朝, 宮室也. 除, 潔好也. 朝甚除, 則田甚蕪, 倉甚虛. 設一而衆害生也. 凡物, 不以其道得之, 則皆邪也, 邪則盜也. 夸而不以其道得之, [盜夸也, 貴而不以其道得之], 竊位也. 故擧非道以明, 非道則皆盜夸也.
天下有始, 以爲天下母. 旣得其母, 以知其子, 旣知其子, 復守其母, 沒身不殆. 塞其兌, 閉其門, 終身不勤. 開其兌, 濟其事, 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 守柔曰强. 用其光, 復歸其明, 無遺身殃, 是爲習常. [善始之, 則善養畜之矣. 故天下有始, 則可以爲天下母矣.] 母, 本也. 子, 末也. 得本以知末, 不舍本以逐末也. 兌, 事欲之所由生. 門, 事欲之所由從也. 無事永逸, 故終身不勤也. 不閉其原, 而濟其事, 故雖終身不救. 爲治之功不在大, 見大不明, 見小乃明. 守强不强, 守柔乃强也. 顯道以去民迷. 不明察也. 道之常也.
道生之, 德畜之, 物形之, 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存道而貴德. 道之尊, 德之貴,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 德畜之, 長之 育之 亭之 毒之 養之 覆之. 生而不有, 爲而不恃, 長而不宰, 是謂玄德. 物生而後畜, 畜而後形, 形而後成. 何由而生. 道也. 何得而畜. 德也. 何(由)[因]而形, 物也. 何使而成. 勢也. 唯因也, 故能無物而不形. 唯勢也, 故能無物而不成. 凡物之所以生, 功之所以成, 皆有所由. 有所由焉, 則莫不由乎道也. 故推而極之, 亦至道也. 隨其所因, 故各有稱焉. 道者, 物之所由也. 德者, 物之所得也. 由之乃得, 故(曰)不得不(失)[尊], (尊)[失]之則害, [故]不得不貴也. (命幷作爵). [亭謂品其形, 毒]謂成其(實)[質], 各得其庇蔭, 不傷其體矣. 爲而不有. 有德而不知其主也, 出乎幽冥, (是以)[故]謂..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 動之死地, 亦十有三. 夫何故. 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 陸行不遇兕虎, 入軍不被甲兵, 兕無所投其角, 虎無所措其爪, 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 以其無死地. 出生地, 入死地. 十有三, 猶云十分有三分. 取其生道, 全生之極, 十分有三耳, 取死之道, 全死之極, 亦十分有三耳. 而民生生之厚, 更之無生之地焉. 善攝生者, 無以生爲生, 故無死地也. 器之害者, 莫甚乎(戈兵)[兵戈], 獸之害者, 莫甚乎兕虎. 而令兵戈無所容其鋒刃, 虎兕無所措其爪角, 斯誠不以欲累其身者也, 何死地之有乎. 夫蚖蟺以淵爲淺, 而鑿穴其中, 鷹鸇以山爲卑, 而增巢其上. 矰繳不能及, 網罟不能到, 可謂處於無死地矣. 然而卒以甘餌, 乃入於無生之地, 豈非生生之厚乎. 故物, 苟不以求離其本, 不以欲渝其眞, 雖入軍而不害, 陸行..
聖人無常心, 以百姓心爲心.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 德善. 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 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 爲天下渾其心, 聖人皆孩之. 動常因也. 各因其用, 則善不失也. 無棄人也. 各用聰明. 皆使和而無欲, 如嬰兒也. 夫天地設位, 聖人成能, 人謀鬼謀, 百姓與能者, 能者與之, 資者取之, 能大則大, 資貴則貴. 物有其宗, 事有其主. 如此, 則可冕旒充目而不懼於欺, 黈纊塞耳而無戚於慢. 又何爲勞一身之聰明, 以察百姓之情哉. 夫以明察物, 物亦競以其明(應)[避]之, 以不信(察)[求]物, 物亦競以其不信應之. 夫天下之心不必同, 其所應不敢異, 則莫肯用其情矣. 甚矣. 害之大也, 莫大於用其明矣. 夫(在)[任]智則人與之訟, (在)[任]力則人與之爭. 智不出於人而立乎訟地, 則窮矣, 力不出於人而立乎爭地, 則危矣. 未有能使人無用其智力..
爲學日益, 爲道日損. 損之又損, 以至於無爲, 無爲而無不爲. 取天下, 常以無事, 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 務欲進其所能, 益其所習. 務欲反虛無也. 有爲則有所失, 故無爲乃無所不爲也. 動常因也. 自己造也. 失統本也.
不出戶, 知天下, 不闚牖, 見天道. 其出彌遠, 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 不見而名, 不爲而成. 事有宗而物有主, 途雖殊而(同)[其]歸[同]也, 慮雖百而其致一也. 道有大常, 理有大致. 執古之道, 可以御今, 雖處於今, 可以知古始. 故不出戶闚牖, 而可知也. 無在於一, 而求之於衆也. 道視之不可見, 聽之不可聞, 搏之不可得. 如其知之, 不須出戶, 若其不知, 出愈遠愈迷也. 得物之致, 故雖不行, 而慮可知也. 識物之宗, 故雖不見, 而是非之理可得而名也. 明物之性, 因之而已, 故雖不爲, 而使之成矣.
天下有道, 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 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下有道, 知足知止, 無求於外, 各修其內而已. 故卻走馬以治田糞也. 貪欲無厭, 不修其內, 各求於外, 故戎馬生於郊也.
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 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辯若訥. 躁勝寒, 靜勝熱, 淸靜爲天下正. 隨物而成, 不爲一象, 故若缺也. 大盈(沖)[充]足, 隨物而與, 無所愛矜, 故若沖也. 隨物而直, 直不在一, 故若屈也. 大巧因自然以成器, 不造爲異端, 故若拙也. 大辯因物而言, 己無所造, 故若訥也. 躁罷然後勝寒, 靜無爲以勝熱. 以此推之, 則淸靜爲天下正也. 靜則全物之眞, 躁則犯物之性, 故惟淸靜, 乃得如上諸大也.
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是故甚愛必大費, 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長久. 尙名好高, 其身必疏. 貪貨無厭, 其身必少. 得多利而亡其身, 何者爲病也. 甚愛, 不與物通, 多藏, 不如物散. 求之者多, 攻之者衆, 爲物所病, 故大費, 厚亡也.
天下之至柔, 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無閒, 吾是以知無爲之有益. 不言之敎, 無爲之益, 天下希及之. 氣無所不入, 水無所不(出於)經. 虛無柔弱, 無所不通. 無有不可窮, 至柔不可折. 以此推之, 故知無爲之有益也.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 沖氣以爲和. 人之所惡, 唯孤, 寡, 不穀, 而王公以爲稱. 故物, 或損之而益, 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敎, 我亦敎之. 强梁者, 不得其死, 吾將以爲敎父. 萬物萬形, 其歸一也. 何由致一. 由於無也. 由無乃一, 一可謂無. 已謂之一, 豈得無言乎. 有言有一, 非二如何. 有一有二, 遂生乎三. 從無之有, 數盡乎斯, 過此以往, 非道之流. 故萬物之生, 吾知其主, 雖有萬形, 沖氣一焉. 百姓有心, 異國殊風, 而(得一者)王侯[得一者]主焉. 以一爲主, 一何可舍. 愈多愈遠, 損則近之. 損之至盡, 乃得其極. 旣謂之一, 猶乃至三, 況本不一, 而道可近乎. 損之而益, [益之而損], 豈虛言也. 我之[敎人], 非强使(人)從之也, 而用夫自然. 擧其至理, 順之必吉, 違之必凶. 故人相敎, 違之[必]..
上士聞道, 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 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 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爲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 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偸, 質眞若渝. 大方無隅, 大器晩成,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 夫唯道, 善貸且成. 有志也. 建, 猶立也. 光而不耀. 後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纇, 㘨也. 大夷之道, 因物之性, 不執平以割物. 其平不見, 乃更反若纇㘨也. 不德其德, 無所懷也. 知其白, 守其黑, 大白然後乃得. 廣德不盈, 廓然無形, 不可滿也. 偸, 匹也. 建德者, 因物自然, 不立不施, 故若偸匹. 質眞者, 不矜其眞, 故[若]渝. 方而不割, 故無隅也. 大器, 成天下不持全別, 故必晩成也. 聽之不聞名曰希. [大音]不可得聞之音也. 有聲則有分, 有分則不宮而商矣. 分則不能統衆, 故有聲者非..
反者, 道之動, 弱者, 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 有生於無. 高以下爲基, 貴以賤爲本, 有以無爲用, 此其反也. 動皆知其所無, 則物通矣. 故曰反者, 道之動也. 柔弱同通, 不可窮極. 天下之物, 皆以有爲生. 有之所始, 以無爲本, 將欲全有, 必反於無也.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淸, 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 萬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爲天下貞, 其致之. 天無以淸, 將恐裂, 地無以寧, 將恐發, 神無以靈, 將恐歇, 谷無以盈, 將恐竭, 萬物無以生, 將恐滅, 侯王無以貴高, 將恐蹶. 故貴以賤爲本, 高以下爲基. 是以後王自謂孤, 寡, 不穀. 此非以賤爲本邪. 非乎. 故致數輿無輿. 不欲琭琭如玉, 珞珞如石. 昔, 始也. 一, 數之始而物之極也. 各是一物之生, 所以爲主也. 物皆各得此一以成, 旣成而舍以居成, 居成則失其母, 故皆裂, 發, 歇, 竭, 滅, 蹶也. 各以其一, 致此淸, 寧, 靈, 盈, 生, 貞. 用一以致淸耳, 非用淸以淸也. 守一則淸不失, 用淸則恐裂也. 故爲功之母不可舍也. 是以皆無用其功, 恐喪其本也. 淸不能爲淸, 盈不能爲盈, 皆有其母, 以存其形. 故淸不足貴, 盈不足..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無德. 上德無爲而無以爲, 下德爲之而有以爲. 上仁爲之而有以爲, 上義爲之而有以爲, 上禮爲之而莫之應, 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 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 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 忠信之薄, 而亂之首. 前識者, 道之華, 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 不居其薄, 處其實, 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德者, 得也. 常得而無喪, 利而無害, 故以德爲名焉. 何以得德, 由乎道也. 何以盡德, 以無爲用. 以無爲用, 則莫不載也. 故物無焉, 則無物不經, 有焉, 則不足以免其生. 是以天地雖廣, 以無爲心, 聖王雖大, 以虛爲主. 故曰以復而視, 則天地之心見, 至日而思之, 則先王之至覩也. 故滅其私而無其身, 則四海莫不瞻, 遠近莫不至, 殊其己而有其心, 則一體不能自全, 肌骨不能相容. 是以上德之人, 唯道是用, 不德其德..
道常無爲而無不爲, 侯王若能守之, 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 吾將鎭之以無名之樸. 無名之樸, 夫亦將無欲. 不欲以靜, 天下將自定. 順自然也. 萬物無不由爲以治以成之也. 化而欲作, 作欲成也. 吾將鎭之無名之樸, 不爲主也. 無欲競也.
將欲歙之, 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 必固强之, 將欲廢之, 必固興之, 將欲奪之, 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强. 魚不可脫於淵, 國之利器, 不可以示人. 將欲除强梁, 去暴亂, 當以此四者. 因物之性, 令其自戮, 不假刑爲大, 以除將物也, 故曰微明也. 足其張, 令之足, 而又求其張, 則衆所歙也. 與其張之不足, 而改其求張者, 愈益而己反危. 利器, 利國之器也. 唯因物之性, 不假刑以理物. 器不可覩, 而物各得其所, 則國之利器也. 示人者, 任刑也. 刑以利國, 則失矣. 魚脫於淵, 則必見失矣. 利國[之]器而立刑以示人, 亦必失也.
執大象, 天下往, 往而不害, 安平太. 樂與餌, 過客止. 道之出口, 淡乎其無味, 視之不足見, 聽之不足聞, 用之不足旣. 大象, 天象之母也. [不炎]不寒, 不溫不凉, 故能包統萬物, 無所犯傷. 主若執之, 則天下往也. 無形無識, 不偏不彰, 故萬物得往而不害妨也. 言道之深大. 人聞道之言, 乃更不如樂與餌, 應時感悅人心也. 樂與餌則能令過客止, 而道之出言淡然無味. 視之不足見, 則不足以悅其目, 聽之不足聞, 則不足以娛其耳. 若無所中然, 乃用之不可窮極也.
大道氾兮, 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 功成不名有, 衣養萬物而不爲主. 常無欲, 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 而不爲主, 可名爲大. 以其終不自爲大, 故能成其大. 言道氾濫無所不適, 可左右上下周旋而用, 則無所不至也. 萬物皆由道而生, 旣生而不知其所由. 故天下常無欲之時, 萬物各得其所, 若道無施於物, 故名於小矣. 萬物皆歸之以生, 而力使不知其所由. 此不爲小, 故復可名於大矣. 爲大於其細, 圖難於其易.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 自勝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知人者, 智而已矣, 未若自知者, 超智之上也. 勝人者, 有力而已矣, 未若自勝者, 無物以損其力. 用其智於人, 未若用其智於己也. 用其力於人, 未若用其力於己也. 明用於己, 則物無避焉. 力用於己, 則物無改焉. 知足, 自不失, 故富也. 勤能行之, 其志必獲, 故曰强行者有志矣. 以明自察, 量力而行, 不失其所, 必獲久長矣. 雖死而以爲生之, 道不亡乃得全其壽. 身沒而道猶存, 況身存而道不卒乎.
道常無名, 樸, 雖小, 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 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 名亦旣有, 夫亦將知止. 知止, 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 猶川谷之於江海. 道, 無形不繫, 常不可名. 以無名爲常, 故曰道常無名也. 樸之爲物, 以無爲心也, 亦無名. 故將得道, 莫若守樸. 夫智者, 可以能臣也, 勇者, 可以武使也. 巧者, 可以事役也. 力者, 可以重任也. 樸之爲物, 慣然不偏, 近於無有, 故曰莫能臣也. 抱樸無爲, 不以物累其眞, 不以欲害其神, 則物自賓而道自得也. 言天地相合, 則甘露不求而自降. 我守其眞性無爲, 則民不令而自均也. 始制, 謂樸散始爲官長之時也. 始制官長, 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 故始制有名也. 過此以往, 將爭錐刀之末, 故曰名亦旣有, 夫亦將知止也. 遂任名以號物, 則失治之母也, 故 知止所以..
夫佳兵者, 不祥之器. 物或惡之, 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 用兵則貴右. 兵者, 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爲上, 勝而不美. 而美之者, 是樂殺人. 夫樂殺人者, 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尙左, 凶事尙右. 偏將軍居左, 上將軍居右, 言以喪禮處之. 殺人之衆, 以哀悲泣之. 戰勝. 以喪禮處之.
以道佐人主者, 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 荊棘生焉. 大軍之後, 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 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勿驕, 果而不得已, 果而勿强. 物壯則老, 是謂不道, 不道早已. 以道佐人主, 尙不可以兵强於天下, 況人主躬於道者乎. 爲(始)者務欲立功生事, 而有道者務欲還反無爲, 故云 其事好還也. 言師凶害之物也. 無有所濟, 必有所傷, 賊害人民, 殘荒田畝, 故曰荊棘生焉. 果, 猶濟也. 言善用師者, 趣以濟難而已矣, 不以兵力取强於天下也. 吾不以師道爲尙, 不得已而用, 何矜驕之有也. 言用兵雖趣功(果)濟難, 然時故不得已(當復)用者, 但當以除暴亂, 不遂用果以爲强也. 壯, 武力暴興, 喩以兵强於天下者也. 飄風不終朝, 驟雨不終日, 故暴興必不道, 早已也.
將欲取天下而爲之, 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 不可爲也. 爲者敗之, 執者失之. 故物, 或行或隨, 或歔或吹, 或强或羸, 或挫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 去奢, 去泰. 神, 無形無方也. 器, 合成也. 無形以合, 故謂之神器也. 萬物以自然爲性, 故可因而不可爲也, 可通而不可執也. 物有常性, 而造爲之, 故必敗也. 物有往來, 而執之, 故必失矣. 凡此諸或, 言物事逆順反覆, 不施爲執割也. 聖人達自然之(至), 暢萬物之情, 故因而不爲, 順而不施. 除其所以迷, 去其所以惑, 故心不亂而物性自得之也.
知其雄, 守其雌, 爲天下谿, 爲天下谿. 常德不離, 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 守其黑, 爲天下式. 爲天下式, 常德不忒, 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 守其辱, 爲天下谷. 爲天下谷, 常德乃足, 復歸於樸, 樸散則爲器. 聖人用之, 則爲官長. 故大制不割. 雄, 先之屬. 雌, 後之屬也. 知爲天下之先(也)必後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也. 谿不求物, 而物自歸之. 嬰兒不用智, 而合自然之智. 式, 模則也. 忒, 差也. 不可窮也. 此三者, 言常反終, 後乃德全其所處也. 下章云, 反者道之動也. 功不可取, 常處其母也. 樸, 眞也. 眞散則百行出, 殊類生, 若器也. 聖人因其分散, 故爲之立官長. 以善爲師, 不善爲資, 移風易俗, 復使歸於一也. 大制者, 以天下之心爲心, 故無割也.
善行無轍迹, 善言無瑕讁, 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 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 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 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 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 不愛其資, 雖智大迷, 是謂要妙. 順自然而行, 不造不(始), 故物得至, 而無轍迹也. 順物之性, 不別不析, 故無瑕讁可得其門也. 因物之數, 不假形也. 因物自然, 不設不施, 故不用關楗繩約, 而不可開解也. 此五者, 皆言不造不施, 因物之性, 不以形制物也. 聖人不立形名以檢於物, 不造進向以殊棄不肖. 輔萬物之自然而不爲始, 故曰無棄人也. 不尙賢能, 則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 則民不爲盜, 不見可欲, 則民心不亂. 常使民心無欲無惑, 則無棄人矣. 擧善以(師)不善, 故謂之師矣. 資, 取也. 善人以善齊不善, 以善棄不善也, 故不善人, 善人之所取..
重爲輕根, 靜爲躁君, 是以聖人終日行, 不離輜重. 雖有榮觀, 燕處超然, 柰何萬乘之主, 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本, 躁則失君. 凡物, 輕不能載重, 小不能鎭大. 不行者使行, 不動者制動. 是以重必爲輕根, 靜必爲躁君也. 以重爲本, 故不離. 不以經心也. 輕不鎭重也. 失本, 爲喪身也. 失君, 爲失君位也.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獨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爲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强爲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遠, 遠曰反. 故道大, 天大, 地大, 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混然不可得而知, 而萬物由之以成, 故曰混成也. 不知其誰之子, 故先天地生. 寂寥, 無形體也. 無物(之匹), 故曰獨立也. 返化終始, 不失其常, 故曰不改也. 周行無所不至而(免)殆, 能生全大形也, 故可以爲天下母也. 名以定形. 混成無形, 不可得而定, 故曰不知其名也. 夫名以定形, 字以稱可. 言道取於無物而不由也, 是混成之中, 可言之稱最大也. 吾所以字之曰道者, 取其可言之稱最大也. 責其字定之所由, 則繫於大. (大)有繫則必有分, 有分則失其極矣, 故曰强爲之名曰大. 逝, 行也. 不守一大體而已, 周行無..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無功, 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 曰餘食贅行. 物或惡之, 故有道者不處. 物尙進則失安, 故曰企者不立. 不自見, 則其明全也. 不自是, 則其是彰也. 不自伐, 則其功有也. 不自矜, 則其德長也. 其唯於道而論之, 若卻至之行, 盛饌之餘也. 本雖美, 更可薉也. 本雖有功而自伐之, 故更爲肬贅者也.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 驟雨不終日. 孰爲此者, 天地. 天地尙不能久, 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 道者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 道亦樂得之, 同於德者, 德亦樂得之, 同於失者, 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聽之不聞名曰希. 下章言, 道之出言, 淡兮其無味也, 視之不足見, 聽之不足聞. 然則無味不足聽之言, 乃是自然之至言也. 言暴疾美興不長也. 從事, 謂擧動從事於道者也. 道以無形無爲成濟萬物, 故從事於道者以無爲爲君, 不言爲敎, 綿綿若存, 而物得其眞. 與道同體, 故曰同於道. 得, 少也. 少則得, 故曰得也. 行得則與得同體, 故曰同於得也. 失, 累多也. 累多則失, 故曰失也. 行失則與失同體, 故曰同於失也. 言隨(行)其所, 故同而應之. 忠信不足於下, 焉有不信焉.
曲則全, 枉則直, 窪則盈, 幣則新, 少則得, 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爲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 豈虛言哉, 誠全而歸之. 不自見, 其明(則)全也. 不自是, 則其是彰也. 不自伐, 則其功有也. 不自矜, 則其德長也. 自然之道, 亦猶樹也. 轉多轉遠其根, 轉少轉得其本. 多則遠其眞, 故曰惑也. 少則得其本, 故曰得也. 一, 少之極也. 式, 猶則(之)也.
孔德之容, 惟道是從. 道之爲物, 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 其精甚眞, 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 其名不去, 以閱衆甫. 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 以此. 孔, 空也. 惟以空爲德, 然後乃能動作從道. 恍惚, 無形不繫之歎. 以無形始物, 不繫成物, 萬物以始以成, 而不知其所以然. 故曰恍兮惚兮, ,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也. 窈冥, 深遠之歎. 深遠不可得而見, 然而萬物由之. (其)可得見, 以定其眞, 故曰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也. 信, 信驗也. 物反窈冥, 則眞精之極得, 萬物之性定, 故曰其精甚眞, 其中有信也. 至眞之極, 不可得名. 無名, 則是其名也. 自古及今, 無不由此而成, 故曰自古及今, 其名不去也. 衆甫, 物之始也, 以無名(說)萬物始也. 此, 上之所云也. 言吾何以知萬物之始於無哉, 以此知之也.
絶學無憂. 唯之與阿, 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 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 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衆人熙熙, 如享太牢, 如春登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 如嬰兒之未孩, 儽儽兮若無所歸. 衆人皆有餘, 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 俗人昭昭, 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 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無止. 衆人皆有以, 而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於人, 而貴食母. 下篇, 爲學者日益, 爲道者日損. 然則學求益所能, 而進其智者也. 若將無欲而足, 何求於益. 不知而中, 何求於進. 夫燕雀有匹, 鳩鴿有仇, 寒鄕之民, 必知旃裘. 自然已足, 益之則憂. 故續鳧之足, 何異載鶴之脛, 畏譽而進, 何異畏刑. 唯(阿)美惡, 相去何若. 故人之所畏, 吾亦畏焉. 未敢恃之以爲用也. 歎與俗相(返)之遠也. 衆人迷於美進, 惑於榮利, 欲進心競, 故熙熙如享太牢, 如春登臺也. ..
스님의 시축에 쓰다제승축(題僧軸) 임유후(任有後) 山擁招提石逕斜 洞天幽杳閟雲霞居僧說我春多事 門巷朝朝掃落花 『小華詩評』 해석山擁招提石逕斜산옹초제석경사산이 감싼 사찰로 돌길이 비껴났는데洞天幽杳閟雲霞동천유묘비운하별천지【동천(洞天): 신선이 사는 곳】가 그윽하게 구름 속에 숨어 있네.居僧說我春多事거승설아춘다사거처하던 스님이 나에게 말하네. “봄이라 일이 많아요. 門巷朝朝掃落花문항조조소락화아침마다 절문 앞 낙화를 쓸어야 하거든요.” 『小華詩評』 해설사방 산으로 둘려, 외계(外界)와 절연(絶緣)되어 있는 별천지(別天地)! 하늘로만 트여 있는 골짜기엔 하늘로 오르내리는 통로인 양, 돌길이 비껴 있다. 이런 외딴 곳이건만 그래도 못 놓인다는 듯, 항시 구름과 놀이 동천(洞天)을 가리어, 절의 소재(所在)를 감추고 있다..

삼당시인의 비평하다 崔ㆍ白ㆍ李三人詩, 皆法正音. 崔之淸勁, 白之枯淡, 皆可貴重. 然氣力不逮, 稍失事厚. 李則富豔, 比二氏家數頗大, 皆不出郊ㆍ島之藩籬. 崔・白早世, 李晩年文章大進, 自成一家, 斂其綺麗, 歸於平實. 해석 崔ㆍ白ㆍ李三人詩, 皆法正音. 최경창ㆍ백광훈ㆍ이달(삼당시인)의 시는 모두 바른 소리를 본받았다. 崔之淸勁, 白之枯淡, 皆可貴重. 최경창은 맑고도 굳세며, 백광훈은 마르고 담백하니 모두 귀중하다 할 만하다. 然氣力不逮, 稍失事厚. 그러나 기력이 미치지 못해 조금 일의 두터움에서 잃었다. 李則富豔, 比二氏家數頗大, 이달은 풍부하고 요염하니 두 작가에 비교하면 자주 매우 뛰어났으니 皆不出郊ㆍ島之藩籬. 모두 중당시인인 맹교(孟郊)와 가도(賈島)의 울타리에서 벗어나지 않았다. 崔・白早世, 李晩年文章大進..
絶聖棄智, 民利百倍, 絶仁棄義, 民復孝慈, 絶巧棄利, 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爲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 少私寡欲. 聖智, 才之善也, 仁義, (人)之善也, 巧利, 用之善也. 而直云絶. 文甚不足, 不令之有所屬, 無以見其指. 故曰此三者以爲文而未足, 故令人有所屬, 屬之於素樸寡欲.
大道廢有仁義, 慧智出有大僞,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失無爲之事, 更以施慧立善, 道進物也. 行術用明, 以察姦僞, 趣覩形見, 物知避之. 故智慧出則大僞生也. 甚美之名, 生於大惡, 所謂美惡同門. 六親, 父子, 兄弟, 夫婦也. 若六親自和, 國家自治, 則孝慈, 忠臣不知其所在矣. 魚相忘於江湖之道, 則相濡之德生也.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親而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謂我自然. 太上, 謂大人也. 大人在上, 故曰太上. 大人在上, 居無爲之事, 行不言之敎, 萬物作焉而不爲始, 故下知有之而已. 言從上也. 不能以無爲居事, 不言爲敎, 立善行施, 使下得親而譽之也. 不復能以恩仁令物, 而賴威權也. 不能(法)以正齊民, 而以智治國, 下知避之, 其令不從, 故曰侮之也. 夫御體失性, 則疾病生, 輔物失眞, 則疵釁作. 信不足焉, 則有不信, 此自然之道也. 已處不足, 非智之所(齊)也. 自然, 其端兆不可得而見也, 其意趣不可得而覩也. 無物可以易其言, 言必有應, 故曰悠兮其貴言也. 居無爲之事, 行不言之敎, 不以形立物, 故功成事遂, 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
致虛極, 守靜篤, 萬物竝作, 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 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 是謂復命. 復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凶. 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王, 王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 沒身不殆. 言致虛, 物之極篤, 守靜, 物之眞正也. 動作生長, 以虛靜觀其反復. 凡有起於虛, 動起於靜, 故萬物雖幷動作, 卒復歸於虛靜, 是物之極篤也. 各返其所始也. 歸根則靜, 故曰靜. 靜則復命, 故曰復命也. 復命則得性命之常, 故曰常也. 常之爲物, 不偏不彰, 無皦昧之狀, 溫凉之象, 故曰知常曰明也. 唯此復, 乃能包通萬物, 無所不容. 失此以往, 則邪入乎分, 則物離其分, 故曰不知常則妄作凶也. 無所不包通也. 無所不包通, 則乃至於蕩然公平也. 蕩然公平, 則乃至於無所不周普也. 無所不周普, 則乃至於同乎天也. 與天合德, 體道大通, 則乃至於極虛無也. 窮極..
古之善爲士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 故强爲之容. 豫焉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隣, 儼兮其若容, 渙兮若氷之將釋, 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之徐淸.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 不欲盈, 夫唯不盈, 故能蔽不新成. 冬之涉川, 豫然若欲度, 若不欲度, 其情不可得見之貌也. 四隣合攻中央之主, 猶然不知所趣向者也. 上德之人, 其端兆不可覩, (德)趣不可見, 亦猶此也. 凡此諸若, 皆言其容象不可得而形名也. 夫晦以理, 物則得明, 濁以靜, 物則得淸, 安以動, 物則得生. 此自然之道也. 孰能者, 言其難也. 徐者, 詳愼也. 盈必溢也. 蔽, 覆蓋也.
視之不見, 名曰夷, 聽之不聞, 名曰希, 搏之不得, 名曰微. 此三者, 不可致詰, 故混而爲一. 其上不皦, 其下不昧, 繩繩不可名, 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 無物之象. 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 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謂道紀. 無狀無象, 無聲無響, 故能無所不通, 無所不往. 不得而知, 更以我耳, 目, 體不知爲名, 故不可致詰混而爲一也. 欲言無邪, 而物由以成. 欲言有邪, 而不見其形. 故曰無狀之狀, 無物之象也. 不可得而定也. 有, 有其事. 無形無名者, 萬物之宗也. 雖今古不同, 時移俗易, 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 故可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上古雖遠, 其道存焉, 故雖在今可以知古始也.
寵辱若驚, 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 寵爲下, 得之若驚, 失之若驚, 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爲吾有身, 及吾無身, 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爲天下, 若可寄天下, 愛以身爲天下, 若可託天下. 寵必有辱, 榮必有患, (驚)辱等, 榮患同也. 爲下得寵辱榮患若驚, 則不足以亂天下也. 大患, 榮寵之屬也. 生之厚必入死之地, 故謂之大患也. 人迷之於榮寵, 返之於身, 故曰大患若身也. 由有其身也. 歸之自然也. 無以易其身, 故曰貴也. 如此乃可以託天下也. 無物可以損其身, 故曰愛也. 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 不以寵辱榮患損易其身, 然後乃可以天下付之也.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爲腹不爲目, 故去彼取此. 爽, 差失也. 失口之用, 故謂之爽. 夫耳, 目, 口, 心, 皆順其性也. 不以順性命, 反以傷自然, 故曰盲, 聾, 爽, 狂也. 難得之貨塞人正路, 故令人行妨也. 爲腹者以物養己, 爲目者以物役己, 故聖人不爲目也.
三十輻共一轂, 當其無, 有車之用. 埏埴以爲器, 當其無, 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爲室, 當其無, 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爲利, 無之以爲用. 轂所以能統三十輻者, 無也. 以其無能受物之故, 故能以(實)統衆也. 木埴壁所以成三者, 而皆以無爲用也. 言無者, 有之所以爲利, 皆賴無以爲用也.
載營魄抱一, 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 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 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 能無知乎. 天門開闔, 能無雌乎. 明白四達, 能無爲乎. 生之, 畜之, 生而不有, 爲而不恃, 長而不宰, 是謂玄德. 載, 猶處也. 營魄, 人之常居處也. 一, 人之眞也. 言人能處常居之宅, 抱一淸神 能常無離乎 則萬物自賓也. 專, 任也. 致, 極也. 言任自然之氣, 致至柔之和, 能若嬰兒之無所欲乎. 則物全而性得矣. 玄, 物之極也. 言能滌除邪飾, 至於極覽, 能不以物介其明, 疵(之)其神乎 則終與玄同也. 任術以求成, 運數以求匿者, 智也. 玄覽無疵, 猶絶聖也. 治國無以智, 猶棄智也. 能無以智乎. 則民不辟而國治之也. 天門, 謂天下之所由從也. 開闔, 治亂之際也. 或開或闔, 經通於天下, 故曰天門開闔也. 雌應而不(倡), 因而不爲. 言天門開闔能爲雌乎. 則物自..
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 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 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 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 天之道. 持, 謂不失德也. 旣不失其德, 又盈之, 勢必傾危. 故不如其已者, 謂乃更不如無德無功者也. 旣揣末令尖, 又銳之令利, 勢必摧衄, 故不可長保也. 不若其已. 不可長保也. 四時更運, 功成則移.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衆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 居善地, 心善淵, 與善仁, 言善信, 正善治, 事善能, 動善時. 夫唯不爭, 故無尤. 人惡卑也. 道無水有, 故曰幾也. 言(人)皆應於(治)道也.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 故能成其私. 自生則與物爭, 不自生則物歸也. 無私者, 無爲於身也. 身先身存, 故曰能成其私也.
谷神不死, 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 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 用之不勤. 谷神, 谷中央無(谷)也. 無形無影, 無逆無違, 處卑不動, 守靜不衰, (谷)以之成而不見其形, 此至物也. 處卑(而)不可得名, 故謂. (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門, 玄牝之所由也. 本其所由, 與極同體, 故謂之天地之根也. 欲言存邪, 則不見其形, 欲言亡邪, 萬物以之生. 故綿綿若存也. 無物不成(用)而不勞也, 故曰用而不勤也.
天地不仁, 以萬物爲芻狗, 聖人不仁, 以百姓爲芻狗. 天地之間, 其猶橐籥乎? 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 不如守中. 天地任自然, 無爲無造, 萬物自相治理, 故不仁也. 仁者必造立施化, 有恩有爲. 造立施化, 則物失其眞. 有恩有爲, 則物不具存. 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矣). 地不爲獸生芻, 而獸食芻, 不爲人生狗, 而人食狗. 無爲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 則莫不贍矣. 若慧由己樹, 未足任也. 聖人與天地合其德, 以百姓比芻狗也. 橐, 排橐也. 籥, 樂籥也. 橐籥之中空洞, 無情無爲, 故虛而不得窮屈, 動而不可竭盡也. 天地之中, 蕩然任自然, 故不可得而窮, 猶若橐籥也. 愈爲之則愈失之矣. 物樹其(惡), 事錯其言, 不濟, 不言不理, 必窮之數也. 橐籥而守數中, 則無窮盡. 棄己任物, 則莫不理. 若橐籥有意於爲聲也, 則不足以共吹者之求也.
道沖而用之, 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 解其紛, 和其光, 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 象帝之先. 夫執一家之量者, 不能全家, 執一國之量者, 不能成國, 窮力擧重, 不能爲用. 故人雖知萬物治也, 治而不以二儀之道, 則不能贍也. 地雖形魄, 不法於天則不能全其寧, 天雖精象, 不法於道, 則不能保其精. 沖而用之, 用乃不能窮. 滿以造實, 實來則溢. 故沖而用之又復不盈, 其爲無窮亦已極矣. 形雖大, 不能累其體, 事雖殷, 不能充其量. 萬物舍此而求主, 主其安在乎. 不亦淵兮似萬物之宗乎. 銳挫而無損, 紛解而不勞, 和光而不汚其體, 同塵而不渝其眞, 不亦湛兮, 似或存乎? 地守其形, 德不能過其載, 天慊其象, 德不能過其覆. 天地莫能及之, 不亦似帝之先乎? 帝, 天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