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10장 (197)
건빵이랑 놀자
03 今墨家非儒, 儒家非墨, 各有所持, 故乖不合, 業難齊同, 故二家爭論. 世無祭祀復生之人, 故死生之義未有所定. 實者死人闇昧, 與人殊途, 其實荒忽, 難得深知. 有知無知之情不可定, 爲鬼之實不可是. 通人知士, 雖博覽古今, 窺涉百家, 條入葉貫, 不能審知. 唯聖心賢意, 方比物類, 爲能實之. 인용목차
02 以爲死人有知, 與生人無以異, 孔子非之, 而亦無以定實然. 而陸賈之論, 兩無所處. 劉子政奏, 亦不能明. 儒家無[無]知之驗, 墨家有[有]知之故(效). 事莫明於有效, 論莫定於有證. 空言虛語, 雖得道心, 人猶不信. 是以世俗輕愚信禍福者, 畏死不懼義, 重死不顧生, 竭財以事神, 空家以送終. 辯士文人有效驗, 若墨家之以杜伯爲據, 則死[人]無知之實可明, 薄葬省財之敎可立也. 인용목차
01 賢聖之業, 皆以薄葬省用爲務. 然而世尙厚葬, 有奢泰之失者, 儒家論不明, 墨家議之非故也. 墨家之議右鬼, 以爲人死輒爲{神}鬼而有知, 能形而害人, 故引杜伯之類以爲效驗. 儒家不從, 以爲死人無知, 不能爲鬼, 然而賻祭備物者, 示不負死以觀生也. 陸賈依儒家而說, 故其立語, 不肯明處. 劉子政擧薄葬之奏, 務欲省用, 不能極論. 是以世俗內持狐疑之議, 外聞杜伯之類, 又見病且終者, 墓中死人來與相見, 故遂信是, 謂死如生. 閔死獨葬, 魂孤無副, 丘墓閉藏, 穀物乏匱, 故作偶人以侍尸柩, 多藏食物以歆精魂. 積浸流至, 或破家盡業, 以充死棺 ; 殺人以殉葬, 以快生意. 非知其內無益, 而奢侈之心外相慕也. 인용목차
12 辯口之毒, 爲害尤酷. 何以明之? 孔子見陽虎, 却行, 白汗交流. 陽虎辯, 有口舌. 口舌之毒, 中人病也. 人中諸毒, 一身死之 ; 中於口舌, 一國潰亂. 『詩』曰: “讒言罔極, 交亂四國.” 四國猶亂, 况一人乎! 故君子不畏虎, 獨畏讒夫之口. 讒夫之口, 爲毒大矣! 인용목차
11 妖氣生美好, 故美好之人多邪惡. 叔虎之母美, 叔向之母知(妬)之, 不使視寢. 叔向諫其(之). 母曰: “深山大澤, 實生龍·蛇. 彼美, 吾懼其生龍·蛇以禍汝. 汝弊族也, 國多大寵, 不仁之人間之, 不亦難乎? 余何愛焉?” 使往視寢, 生叔虎, 美有勇力, 嬖於欒懷子. 及范宣子遂(逐)懷子, 殺叔虎, 禍及叔向. 夫深山大澤, 龍·蛇所生也, 比之叔虎之母者, 美色之人懷毒螫也. 生子叔虎, 美有勇力. 勇力所生, 生於美色 ; 禍難所發, 由於勇力. 火有光耀, 木有容貌. 龍·蛇, 東方·木, 含火精, 故美色貌麗. 膽附於肝, 故生勇力. 火氣猛, 故多勇 ; 木剛彊, 故多力也. 生妖怪者, 常由好色 ; 爲禍難者, 常發勇力 ; 爲毒害者, 皆在好色. 美酒爲毒, 酒難多飮 ; 蜂液爲蜜, 蜜難益食 ; 勇夫强國, 勇夫難近 ; 好女說心, 好女難畜, 辯士..
10 故火爲言, 言爲小人, 小人爲妖, 由口舌. 口舌之徵, 由人感天. 故五事二曰言, 言之咎徵, “僭恆暘(陽)若” . 僭者奢麗, 故蝮·蛇多文. 文起於陽, 故若致文. 暘(陽)若則言[不]從, 故時有詩妖. 인용목차
09 土地有燥濕, 故毒物有多少 ; 生出有處地, 故毒有烈不烈. 蝮·蛇與魚比, 故生於草澤. 蜂·蠆與鳥同, 故産於屋·樹. 江北地燥, 故多蜂·蠆 ; 江南地濕, 故多蝮·蛇. 生高燥比陽, 陽物懸垂, 故蜂·蠆以尾@刺. 生下濕比陰, 陰物柔伸, 故蝮·蛇以口齰. 毒或藏於首尾, 故螫齰有毒 ; 或藏於體膚, 故食之輒懣 ; 或附於脣吻, 故舌鼓爲禍. 毒螫之生, 皆同一氣, 發動雖異, 內爲一類. 故人夢見火, 占爲口舌 ; 夢見蝮·蛇, 亦口舌. 火爲口舌之象, 口舌見於蝮·蛇, 同類共本, 所稟一氣也. 인용목차
08 藥生非一地, 太伯辭之吳 ; 鑄多非一工, 世稱楚棠溪. 溫氣天下有, 路畏入南海. 鴆鳥生於南, 人飮鴆死. 辰爲龍, 巳爲蛇, 辱·巳之位在東南. 龍有毒, 蛇有螫, 故蝮有利牙, 龍有逆鱗. 木生火, 火爲毒, 故蒼龍之獸含火星. 冶葛·巴豆皆有毒螫, 故冶在東南, 巴在西南. 인용목차
07 其在人也爲小人, 故小人之口, 爲禍天下. 小人皆懷毒氣, 陽地小人, 毒尤酷烈, 故南越之人, 祝誓輒效. 諺曰: “衆口爍金.” 口者, 火也. 五行二曰火, 五事二曰言. 言與火直, 故云爍金. 道口舌之爍, 不言“拔木焰火” , 必云“爍金” , 金制於火, 火·口同類也. 인용목차
06 天下萬物, 含太陽氣而生者, 皆有毒螫. 毒螫渥者, 在蟲則爲蝮·蛇·蜂·蠆, 在草則爲巴豆·冶葛, 在魚則爲鮭與鮛* ·@鮛, 故人食鮭肝而死, 爲* ·@鮛螫有毒. 魚與鳥同類, 故鳥蜚魚亦蜚, 鳥卵魚亦卵, 蝮·蛇·蜂·蠆皆卵, 同性類也. 인용목차
05 人見鬼者, 言其色赤, 太陽妖氣, 自如其色也. 鬼爲烈毒, 犯人@輒死, 故杜伯射, 周宣立崩. 鬼所@齎物, 陽火之類, 杜伯弓矢, 其色皆赤. 南道名毒曰短狐. 杜伯之象, 執弓而射. 陽氣因(困)而激, 激而射, 故其中人象弓矢之形. 火困而氣熱, [氣熱]血(而)毒盛, 故食走馬之肝殺人, 氣困爲熱也. 盛夏暴行, 暑暍而死, 熱極爲毒也. 人疾行汗出, 對鑪汗出, 嚮日亦汗出, 疾溫病者亦汗出, 四者異事而皆汗出, 困同熱等, 火日之變也. 인용목차
04 人行無所觸犯, 體無故痛, 痛處若箠杖之跡. 人腓, 腓謂鬼敺之. 鬼者, 太陽之妖也. 微者, 疾謂之邊, 其治用蜜與丹. 蜜·丹陽物, 以類治之也. 夫治風用風, 治熱用熱, 治邊用蜜·丹, 則知邊者陽氣所爲, 流毒所加也. 天地之間, 毒氣流行, 人當其衝, 則面腫疾, 世人謂之火流所刺也. 인용목차
03 夫毒, 陽氣也, 故其中人, 若火灼人. 或爲蝮所中, 割肉置地焦沸, 火氣之驗也. 四方極皆爲維邊, 唯東南隅有溫烈氣. 溫烈氣發, 常以春夏. 春夏陽起. 東南隅, 陽位也. 他物之氣, 入人鼻目, 不能疾痛. 火煙入鼻鼻疾, 入目目痛, 火氣有烈也. 物爲靡屑者多, 唯一火最烈, 火氣所燥也. 食甘旨之食, 無傷於人. 食蜜少多, 則令人毒. 蜜爲蜂液, 蜂則陽物也. 인용목차
02 曰: 夫毒, 太陽之熱氣也, 中人人毒. 人食湊懣者, 其不堪任也. 不堪任, 則謂之毒矣. 太陽火氣, 常爲毒螫, 氣熱也. 太陽之地, 人民促急, 促急之人, 口舌爲毒. 故楚·越之人, 促急捷疾, 與人談言, 口唾射人, 則人脤胎(脹), 腫而爲創. 南郡極熱之地, 其人祝樹樹枯, 唾鳥鳥墜. 巫咸能以祝延#人之疾·愈人之禍者, 生於江南, 含烈氣也. 인용목차
01 或問曰: “天地之間, 萬物之性, 含血之蟲, 有蝮·蛇·蜂·蠆, 咸懷毒螫, 犯中人身, 謂(渭)護(濩)疾痛, 當時不救, 流徧一身. 草木之中, 有巴豆·野葛, 食之湊懣, 頗多殺人. 不知此物, 稟何氣於天? 萬物之生, 皆稟元氣, 元氣之中, 有毒螫乎?” 인용목차
13 故凡世間所謂妖祥, 所謂鬼神者, 皆太陽之氣爲之也. 太陽之氣, 天氣也. 天能生人之體, 故能象人之容. 夫人[之]所以生者, 陰·陽氣也. 陰氣主爲骨肉, 陽氣主爲精神. 人之生也, 陰·陽氣具, 故骨肉堅, 精氣盛. 精氣爲知, 骨肉爲强, 故精神言談, 形體固守. 骨肉精神, 合錯相持, 故能常見而不滅亡也. 太陽之氣, 盛(孤)而無陰, 故徒能爲象, 不能爲形. 無骨肉, 有精氣, 故一見恍惚, 輒復滅亡也. 인용목차
12 妖或施其毒, 不見其體 ; 或見其形, 不施其毒 ; 或出其聲, 不成其言 ; 或明其言, 不知其音. 若夫申生, 見其體·成其言者也 ; 杜伯之屬, 見其體·施其毒者也 ; 詩妖·童謠·石言之屬, 明其言者也 ; 濮水琴聲, 紂郊鬼哭, 出其聲者也. 妖之見出也, 或且凶而豫見, 或凶至而因出. 因出, 則妖與毒俱行 ; 豫見, 妖出不能毒. 申生之見, 豫見之妖也 ; 杜伯·莊子義·厲鬼至, 因出之妖也. 周宣王·燕簡公·宋夜姑時當死, 故妖見毒因擊. 晉惠公身當獲, 命未死, 故妖直見而毒不射. 然則杜伯·莊子義·厲鬼之見, 周宣王·燕簡·夜姑且死之妖也. 申生之出, 晉惠公且見獲之妖也. 伯有之夢, 駟帶·公孫段且卒之妖也. 老父結草, 魏顆且勝之祥, 亦或時杜回見獲之妖也. 蒼犬噬呂后, 呂后且死, 妖象犬形也. [魏其·灌夫守武安], 武安且卒, 妖象竇(魏)嬰(其)..
11 天地之氣爲妖者, 太陽之氣也. 妖與毒同, 氣中傷人者謂之毒, 氣變化者謂之妖. 世謂童謠, 熒惑使之, 彼言有所見也. 熒惑火星, 火有毒熒, 故當熒惑守宿, 國有禍敗. 火氣恍惚, 故妖象存亡. 龍, 陽物也, 故時變化. 鬼, 陽氣也, 時藏時見. 陽氣赤, 故世人盡見鬼, 其色純朱. 蜚凶, 陽也, 陽, 火也, 故蜚凶之類爲火光. 火熱焦物, 故止集樹木, 枝葉枯死. 『鴻範』五行二曰火, 五事二曰言. 言·火同氣, 故童謠·詩歌爲妖言. 言出文成, 故世有文書之怪. 世謂童子爲陽, 故妖言出於小童. 童·巫含陽, 故大雩之祭, 舞童暴巫. 雩祭之禮, 倍陰合陽, 故猶日食陰勝, 攻社之陰也. 日食陰勝, 故攻陰之類. 天旱陽勝, 故愁陽之黨. 巫爲陽黨, 故魯僖遭旱, 議欲焚巫. 巫含陽氣, 以故陽地之民多爲巫. 巫黨於鬼, 故巫者爲鬼巫. 鬼巫比於童謠, 故巫之審者..
10 鬼之見也, 人之妖也. 天地之間, 禍福之至, 皆有兆象, 有漸不卒然, 有象不猥來. 天地之道, 人將亡, 凶亦出 ; 國將亡, 妖亦見. 猶人且吉, 吉祥至 ; 國且昌, 昌瑞到矣. 故夫瑞應妖祥, 其實一也. 而世獨謂鬼者不在妖祥之中, 謂鬼猶神而能害人, 不通妖祥之道, 不睹物氣之變也. 國將亡, 妖見, 其亡非妖也. 人將死, 鬼來, 其死非鬼也. 亡國者, 兵也 ; 殺人者, 病也. 何以明之? 齊襄公將爲賊所殺, 游于姑棼, 遂田于貝丘, 見大豕. 從者曰: “公子彭生也.” 公怒曰: “彭生敢見!” 引弓射之, 豕人立而啼. 公懼, 墜于車, 傷足, 喪履, 而爲賊殺之. 夫殺襄公者, 賊也. 先見大豕於路, 則襄公且死之妖也. 人謂之彭生者, 有似彭生之狀也. 世人皆知殺襄公者非豕, 而獨謂鬼能殺人, 一惑也. 인용목차
09 一曰: 人且吉凶, 妖祥先見. 人之且死, 見百怪, 鬼在百怪之中. 故妖怪之動, 象人之形, 或象人之聲爲應, 故其妖動不離人形. 天地之間, 妖怪非一, 言有妖, 聲有妖, 文有妖. 或妖氣象人之形, 或人含氣爲妖. 象人之形, 諸所見鬼是也 ; 人含氣爲妖, 巫之類是也. 是以實巫之辭, 無所因據, 其吉凶自從口出, 若童之謠矣. 童謠口自言, 巫辭意自出. 口自言, 意自出, 則其爲人, 與聲氣自立, 音聲自發, 同一實也. 世稱紂之時, 夜郊鬼哭, 及倉頡作書, 鬼夜哭. 氣能象人聲而哭, 則亦能象人形而見, 則人以爲鬼矣. 인용목차
08 一曰: 鬼者, 物也, 與人無異. 天地之間, 有鬼之物, 常在四邊之外, 時往來中國, 與人雜則, 凶惡之類也, 故人病且死者乃見之. 天地生物也, 有人如鳥獸, 及其生凶物, 亦有似人象鳥獸者. 故凶禍之家, 或見蜚尸, 或見走凶, 或見人形, 三者皆鬼也. 或謂之鬼, 或謂之凶, 或謂之魅, 或謂之魑, 皆生存實有, 非虛無象類之也. 何以明之? 成事 : 俗間家人且凶, 見流光集其室, 或見其形若鳥之狀, 時流人堂室, 察其不謂若鳥獸矣. 夫物有形則能食, 能食則便利. 便利有驗, 則形體有實矣. 『左氏春秋』曰: “投之四裔, 以禦魑魅.” 『山海經』曰: “北方有鬼國.” 說螭者謂之龍物也, 而魅與龍相連, 魅則龍之類矣. 又(夫)言“國” , 人物之黨也. 『山海經』又曰: “滄海之中, 有度朔之山, 上有大桃木, 其屈蟠三千里, 其枝間東北曰鬼門, 萬鬼所出入也...
07 一曰: 鬼者, 甲乙之神也. 甲乙者, 天之別氣也, 其形象人. 人病且死, 甲乙之神至矣. 假令甲乙之日病, 則死見庚辛之神矣. 何則? 甲乙鬼, 庚辛報甲乙, 故病人且死, 殺鬼之至者, 庚辛之神也. 何以效之? 以甲乙日病者, 其死生之期, 常在庚辛之日. 此非論者所以爲實也. 天道難知, 鬼神闇昧, 故具載列, 令世察之也. 인용목차
06 一曰: 鬼者, 本生於人. 時不成人, 變化而去. 天地之性, 本有此化, 非道術之家所能論辯. 與人相觸犯者病, 病人命當死, 死者不離人. 何以明之? 『禮』曰: “顓頊氏有三子, 生而亡去爲疫鬼 : 一居江水, 是爲虐鬼 ; 一居若水, 是爲魍魎鬼 ; 一居人宮室區隅漚庫, 善驚人小兒.” 前顓頊之世, 生子必多, 若顓頊之鬼神以百數也. 諸鬼神有形體法, 能立樹與人相見者, 皆生於善人, 得善人之氣, 故能似類善人之形, 能與善人相害. 陰陽浮游之類, 若雲煙之氣, 不能爲也. 인용목차
05 一曰: 鬼者, 老物精也. 夫物之老者, 其精爲人 ; 亦有未老, 性能變化, 象人之形. 人之受氣, 有與物同精者, 則其物與之交. 及病, 精氣衰劣也, 則來犯陵之矣. 保以效之? 成事 : 俗間與物交者, 見鬼之來也. 夫病者所見之鬼, 與彼病物何以異? 人病見鬼來, 象其墓中死人來迎呼之者, 宅中之六畜也. 及見他鬼, 非是所素知者, 他家若草野之中物爲之也. 인용 목차
04 一曰: 鬼者, 人所{見}得病之氣也. 氣不和者中人, 中人爲鬼, 其氣象人形而見. 故病篤者氣盛, 氣盛則象人而至, 至則病者見其象矣. 假令得病山林之中, 其見鬼則見山林之精. 人或病越地者, 病見越人坐其側. 由此言之, 灌夫·竇嬰之徒, 或時氣之形象也. 凡天地之間, 氣皆純(統)於天, 天文垂象於上, 其氣降而生物. 氣和者養生, 不和者傷害. 本有象於天, 則其降下, 有形於地矣. 故鬼之見也, 象氣爲之也. 衆星之體, 爲人與鳥獸, 故其病人, 則見(爲)人與鳥獸之形. 인용목차
03 一曰: 人之見鬼, 目光{與}臥亂也. 人之晝也, 氣倦精盡, 夜則欲臥, 臥而目光反, 反而精神見人物之象矣. 人病亦氣倦精盡, 目雖不臥, 光已亂於臥也, 故亦見人物象. 病者之見也, 若臥若否, 與夢相似. 當其見也, 其人不自知覺與夢, 故其見物不能知其鬼與人, 精盡氣倦之效也. 何以驗之? 以狂者見鬼也. 狂癡獨語, 不與善人相得者, 病困精亂也. 夫病且死之時, 亦與狂等. 臥·病及狂, 三者皆精衰倦, 目光反照, 故皆獨見人物之象焉. 인용목차
02 凡人不病則不畏懼. 故得病寢衽, 畏懼鬼至. 畏懼則存想, 存想則目虛見. 何以效之? 傳曰: “伯樂學相馬, 顧玩所見, 無非馬者. 宋之庖丁學解牛, 三年不見生牛, 所見皆死牛也.” 二者用精至矣, 思念存想, 自見異物也. 人病見鬼, 猶伯樂之見馬, 庖丁之見牛也. 伯樂·庖丁所見非馬與牛, 則亦知夫病者所見非鬼也. 病者困劇身體痛, 則謂鬼持箠杖敺擊之, 若見鬼把椎鏁繩纆立守其旁, 病痛恐懼, 妄見之也. 初疾畏驚, 見鬼之來 ; 疾困恐死, 見鬼之怒 ; 身自疾痛, 見鬼之擊, 皆存想虛致, 未必有其實也. 夫精念存想, 或泄於目, 或泄於口, 或泄於耳. 泄於目, 目見其形 ; 泄於耳, 耳聞其聲 ; 泄於口, 口言其事. 晝日則鬼見, 暮臥則夢聞. 獨臥空室之中, 若有所畏懼, 則夢見夫人據案其身{哭}矣. [夫]覺見臥聞, 俱用精神 ; 畏懼·存想, 同一實也. ..
01 凡天地之間有鬼, 非人死精神爲之也, 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致之何由? 由於疾病. 人病則憂懼, 憂懼則鬼出. 인용목차
22 『太公兵法』, 氣象之也. 何以知非實也? 以老父非人, 知書亦非太公之書也. 氣象生人之形, 則亦能象太公之書. 問曰: “氣無刀筆, 何以爲文?” 曰: 魯惠公夫人仲子, 生而有文在其掌, 曰“爲魯夫人” . 晉唐叔虞文在其手, 曰“虞” . 魯成季友文在其手, 曰“友” . 三文之書, 性自然 ; 老父之書, 氣自成也. 性自然, 氣自成, 與夫童謠口自言, 無以異也. 當童之謠也, 不知所受, 口自言之. 口自言, 文自成, 或爲之也. 推此以省太公釣得巨魚, 刳魚得書, 云“呂尙封齊” , 及武王得白魚, 喉下文曰“以予發” , 蓋不虛矣. 因此復原『河圖』·『洛書』言興衰存亡·帝王際會, 審有其文矣. 皆妖祥之氣, 吉凶之端也. 인용목차
21 問曰: “黃石審老父, 老父審黃石耶?” 曰: [黃]石不能爲老父, 老父不能爲黃石. 妖祥之氣, 見故驗也. 何以明之? 晉平公之時, 石言魏楡. 平公問於師曠曰: “石何故言?” 對曰: “石不能言, 或憑依也. 不然, 民聽偏(濫)也.” 夫石不能人言, 則亦不能人形矣. 石言, 與始皇時石墜東郡, 民刻之, 無異也. 刻爲文, 言爲辭, 辭之與文, 一實也. 民刻文, 氣發言, 民之與氣, 一性也. 夫石不能自刻, 則亦不能言 ; 不能言, 則亦不能爲人矣. 인용목차
20 曰: 是高祖將起, 張良爲輔之祥也. 良居下邳, 任俠. [後]十年陳涉等起, 沛公略地下邳, 良從, 遂爲師將, 封爲留侯. 後十三年, 從高祖過濟北界, 得穀成山下黃石, 取而葆祠之. 及留侯死, 幷葬黃石. 蓋吉凶之象, 神矣 ; 天地之化, 巧矣. 使老父象黃石, 黃石象老父, 何其神邪! 인용 목차
19 留侯張良椎秦始皇, 誤中副車. 始皇大怒, 索求張良. 張良變姓名, 亡匿下邳. 常(嘗)閑從容步游下邳泗(汜)上, 有一老父, 衣褐至良所, 直墮其履泗(汜)下, 顧謂張良 : “孺子下取履!” 良愕然, 欲敺之, 以其老, 爲彊忍下取履, 因跪進履. 父以足受履, 笑去. 良大驚. 父去里所, 復還曰: “孺子可敎矣! 後五日平明, 與我期此.” 良怪之, 因跪曰: “諾.” 五日平明, 良往. 父已先在, 怒曰: “與老人期, 後, 何也? 去! 後五日早會.” 五日雞鳴復往. 父又已先在, 復怒曰: “後, 何也? 去! 後五日復早來.” 五日, 良夜未半往, 有頃, 父來, 喜曰: “當如是矣!” 出一篇書, 曰: “讀是則爲帝者師. 後十三年, 子見我濟北, 穀成山下黃石卽我也.” 遂去, 無他言, 弗復見. 旦日視其書, 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異之, 習讀之. 是..
18 曰: 是高祖初起威勝之祥也. 何以明之? 以嫗忽然不見也. 不見, 非人, 非人則鬼妖矣. 夫以嫗非人, 則知所斬之蛇非蛇也. 云白帝子, 何故爲蛇夜而當道? 謂蛇白帝子, 高祖赤帝子, 白帝子爲蛇, 赤帝子爲人. 五帝皆天之神也, 子或爲蛇, 或爲人, 人與蛇異物, 而其爲帝同神, 非天道也. 且蛇爲白帝子, 則嫗爲白帝后乎? 帝者之后, 前後宜備 ; 帝者之子, 官屬宜盛. 今一蛇死於徑, 一嫗哭於道, 云白帝子, 非實, 明矣. 夫非實則象, 象則妖也, 妖則所見之物皆非物也, 非物則氣也. 高祖所殺之蛇非蛇也, 則夫鄭厲公將入鄭之時, 邑中之蛇與邑外之蛇鬪者非蛇也, 厲公將入鄭, 妖氣象蛇而鬪也. 鄭國鬪蛇非蛇, 則知夏庭二龍爲龍象, 爲龍象, 則知鄭子産之時龍戰非龍也. 天道難知, 使非, 妖也 ; 使是, 亦妖也. 인용목차
17 漢高皇帝以秦始皇崩之歲, 爲泗上亭長, 送徒到驪山. 徒多道亡, 因縱所將徒, 遂行不還. 被酒, 夜經澤中, 令一人居前. 前者還報曰: “前有大蛇當道, 願還.” 高祖醉曰: “壯士行, 何畏?” 乃前, 拔劍擊斬蛇, 蛇遂分兩, 徑開. 行數里, 醉因臥. 高祖後人至蛇所, 有一老嫗夜哭之. 人曰: “嫗何爲哭?” 嫗曰: “人殺吾子.” 人曰: “嫗子爲何見殺?” 嫗曰: “吾子, 白帝子, 化爲蛇, 當徑. 今者, 赤帝子斬之, 故哭.” 人以嫗爲妖言, 因欲笞之. 嫗因忽不見. [是]何謂也? 인용목차
16 凡妖之發, 或象人爲鬼, 或爲人象鬼而使, 其實一也. 晉公子重耳失國, 乏食於道, 從耕者乞飯. 耕者奉塊土以賜公子, 公子怒. 咎犯曰: “此吉祥, 天賜土地也.” 其後公子得國復土, 如咎犯之言. 齊田單保卽墨之城, 欲詐燕軍, 云 : “天神下助我.” 有一人前曰: “我可以爲神乎?” 田單却走再拜事之, 竟以神下之言聞於燕軍. 燕軍信其有神, 又見牛若五采之文, 遂信畏懼, 軍破兵北. 田單卒勝, 復獲侵地. 此人象鬼之妖也. 使者過華陰, 人持璧遮道, 委璧而去, 妖鬼象人之形也. 夫沉璧於江, 欲求福也. 今還璧, 示不受物, 福不可得也. 璧者象前所沉之璧, 其實非也. 何以明之? 以鬼象人而見, 非實人也. 人見鬼象生存之人, 定問生存之人, 不與己相見, 妖氣象類人也. 妖氣象人之形, 則其所@齎持之物, 非眞物矣. “祖龍死” , 謂始皇也. 祖, 人之本 ..
15 曰: 皆始皇且死之妖也. 始皇夢與海神戰, 恚怒入海, 候神射大魚, 自瑯邪至勞·成山不見. 至之罘山, 還見巨魚, 射殺一魚, 遂旁海西至平原津而病, 到沙丘而崩. 當星墜之時, 熒惑爲妖, 故石旁家人刻書其石, 若或爲之, 文曰“始皇死” , 或敎之也. 猶世間童謠, 非童所爲, 氣導之也. 인용목차
14 秦始皇帝三十六年, 熒惑守心, 有星墜下, 至地爲石. [民或]刻其石, 曰: “始皇死而地分.” 始皇聞之, 令御史逐問, 莫服, 盡取石旁家人誅之, 因燔其石. 妖(秋), 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野(舒), 或有人持璧遮使者曰: “爲我遺鎬池君.” 因言曰: “今(明)年祖龍死.” 使者問之, 因忽不見, 置其璧去. 使者奉璧, 具以言聞. 始皇帝黙然良久, 曰: “山鬼不過知一歲事.” 乃言曰: “‘祖龍’者, 人之先也.” 使御府視璧, 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沉璧也. 明三十七年, 夢與海神戰, 如人狀. 是何謂也? 인용목차
13 何以知非霍大山之神也? 曰: 大山, 地之體, 猶人有骨節, 骨節安得神? 如大山有神, 宜象大山之形. 何則? 人謂鬼者死人之精, 其象如生人之形. 今大山廣長不與人同, 而其精神不異於人. 不異於人, 則鬼之類人. 鬼之類人, 則妖祥之氣也. 인용목차
12 曰: 是蓋襄子且勝之祥也. 三國攻晉陽歲餘, 引汾水灌其城, 城不浸者三板. 襄子懼, 使相張孟談私於韓·魏, 韓·魏與合謀, 竟以三月丙戌之日, 大(反)滅知氏, 共分其地. 蓋妖祥之氣, 象人之形, 稱霍大山之神, 猶夏庭之妖象龍, 稱褒之二君 ; 趙簡子之祥象人, 稱帝之使也. 인용목차
11 趙襄子旣立, 知伯益驕, 請地韓·魏, 韓·魏予之 ; 請地於趙, 趙不予. 知伯益怒, 遂率韓·魏攻趙襄子. 襄子懼, 乃犇保晉陽. 原過從, 後, 至於{託}平(王)驛(澤), 見三人, 自帶以上可見, 自帶以下不可見. 予原過竹二節, 莫通, 曰: “爲我以是遺趙無恤.” 旣至, 以告襄子. 襄子齊三日, 親自割(剖)竹, 有赤書曰: “趙無恤! 余霍大山[山]陽侯, 天子(使). 三月丙戌, 余將使汝滅知氏, 汝亦祀我百邑, 余將賜汝林胡之地.” 襄子再拜, 受神之命(令). 是何謂也? 인용목차
10 或曰: “人亦有直夢. [夢]見甲, 明日則見甲矣 ; 夢見君, 明日則見君矣.” 曰: 然. 人有直夢, 直夢皆象也, 其象直耳. 何以明之? 直夢者, 夢見甲, 夢見君, 明日見甲與君, 此直也. 如問甲與君, 甲與君則不見也. 甲與君不見, 所夢見甲與君者, 象類之也. 乃甲與君象類之, 則知簡子所見帝者, 象類帝也. 且人之夢也, 占者謂之魂行. 夢見帝, 是魂之上天也. 上天猶上山也. 夢上山, 足登山, 手引木, 然後能升. 升天無所緣, 何能得上? 天之去人, 以萬里數. 人之行, 日百里, 魂與體形俱, 尙不能疾, 况魂獨行, 安能速乎? 使魂行與形體等, 則簡子之上下天, 宜數歲乃悟. 七日輒覺, 期何疾也? 夫魂者, 精氣也, 精氣之行與雲煙等, 案雲煙之行不能疾. 使魂行若蜚鳥乎? 行不能疾. 人或夢蜚者, 用魂蜚也, 其蜚不能疾於鳥. 天地之氣, 尤疾速者..
09 何以知簡子所見帝非實帝也? 以夢占知之. 樓臺山陵, 官位之象也, 人夢上樓臺, 升山陵, 輒得官位. 實樓臺山陵非官位也, 則知簡子所夢見帝者非天帝也. 人臣夢見人君, 人君必不見, 又必不賜. 以人臣夢占之, 知帝賜二笥·翟犬者, 非天帝也. 非天帝, 則其言與百鬼游于鈞天, 非天也. 魯叔孫穆子夢天壓己者, 審然, 是天下至地也. 至地, 則有樓臺之抗, 不得及己. 及己, 則樓臺宜壞. 樓臺不壞, 是天不至地. 不至地, 則不得壓己. 不得壓己, 則壓己者, 非天也, 則天之象也. 叔孫穆子所夢壓己之天非天, 則知趙簡子所游之天非天也. 인용목차
08 何以知天不實告之也? 以當道之人在帝側也. 夫在天帝之側, 皆貴神也, 致帝之命, 是天使者也. 人君之使, 車騎備具, 天帝之使, 單身當道, 非其狀也. 天官百二十, 與地之王者無以異也. 地之王者, 官屬備具, 法象天官, 禀取制度. 天地之官同, 則其使者亦宜鈞. 官同人異者, 未可然也. 인용목차
07 始, 簡子使姑布子卿相諸子, 莫吉. 至翟婦之子無恤, 以爲貴. 簡子與語, 賢之. 簡子募諸子曰: “吾藏寶符於常山之上, 先得者賞.” 諸子皆上山, 無所得. 無恤還曰: “已得符矣!” 簡子問之. 無恤曰: “從常山上臨代, 代可取也.” 簡子以爲賢, 乃廢太子而立之. 簡子死, 無恤代, 是爲襄子. 襄子旣立, 誘殺代王而幷其地. 又幷知氏之地. 後取空同戎. 自簡子後, 十(七)世至武靈王, 吳慶(廣)入其母(女)姓(娃)羸{子}孟姚. 其後, 武靈王遂取中山, 幷胡地. 武靈王之十九年, 更爲胡服, 國人化之. 皆如其言, 無不然者. 蓋妖祥見於兆, 審矣, 皆非實事. 吉凶之漸, 若天告之. 인용목차
06 其後晉二卿范氏·中行氏作亂, 簡子攻之, 中行昭子·范文子敗, 出奔齊. 인용목차
05 曰: 是皆妖也. 其占皆如當道者言所見於帝前之事. 所見當道之人, 妖人也. 인용목차
04 趙簡子病, 五日不知人. 大夫皆懼, 於是召進扁鵲. 扁鵲入視病, 出, 董安于問扁鵲. 扁鵲曰: “血脉治也而怪. 昔秦繆公嘗如此矣, 七日悟. 悟之日, 告公孫支與子輿曰: ‘我之帝所, 甚樂. 吾所以久者, 適有學也. 帝告我晉國且大亂, 五世不安, 其復(後)將霸, 未老而死. 霸者之子, 且令而國男女無別.’ 公孫支書而藏之, 于(秦)篋(策)於是[出]. 晉獻公之亂, 文公之霸, 襄公敗秦師於崤而歸縱淫, 此之所謂. 今主君之病與之同, 不出三日病必間, 間必有言也.” 居二日半, 簡子悟, 告大夫曰: “我之帝所, 甚樂. 與百神游于鈞天, 靡(廣)樂九奏萬舞, 不類三代之樂, 其聲動人心. 有一熊欲授(援)我, 帝命我射之, 中熊, 熊死. 有羆來, 我又射之, 中羆, 羆死. 帝甚喜, 賜我二笥, 皆有副. 吾見兒在帝側. 帝屬我一翟犬, 曰: ‘及而子之長也,..
03 何[以]知新聲非師延所鼓也? 曰: 師延自投濮水, 形體腐於水中, 精氣消於泥塗, 安能復鼓琴? 屈原自沉於江, 屈原善著文, 師延善鼓琴, 如師延能鼓琴, 則屈原能復書矣. 楊子雲弔屈原, 屈原何不報? 屈原生時, 文無不作, 不能報子雲者, 死爲泥塗, 手旣朽, 無用書也. 屈原手朽無用書, 則師延指敗無用鼓琴矣. 孔子當泗水而葬, 泗水却流, 世謂孔子神而能却泗水. 孔子好敎授, 猶師延之好鼓琴也, 師延能鼓琴於濮水之中, 孔子何爲不能敎授於泗水之側乎? 인용 목차
02 曰: 是非衛靈公國且削, 則晉平公且病, 若國且旱亡(之)妖也. 師曠曰: “先聞此聲者國削.” 二國先聞之矣. 인용목차
01 衛靈公將之晉, 至濮水之上, 夜聞鼓新聲者, 說之, 使人問之, 左右皆報弗聞. 召師涓而告之, 曰: “有鼓新聲者, 使人問左右, 盡報弗聞. 其狀似鬼, 子爲我聽而寫之.” 師涓曰: “諾.” 因靜坐撫琴而寫之. 明日報曰: “臣得之矣! 然而未習, 請更宿而習之.” 靈公曰: “諾.” 因復宿. 明日已習, 遂去之晉. 晉平公觴之施夷之臺. 酒酣, 靈公起曰: “有新聲, 願請奏以示公.” 公曰: “善.” 乃召師涓, 令坐師曠之旁, 援琴鼓之. 未終, 曠撫而止之, 曰: “此亡國之聲, 不可遂也.” 平公曰: “此何道出?” 師曠曰: “此師延所作淫聲, 與紂爲靡靡之樂也. 武王誅紂, 懸之白旄, 師延東走, 至濮水而自投, 故聞此聲者, 必於濮水之上. 先聞此聲者, 其國削, 不可遂也.” 平公曰: “寡人[所]好者音也, 子其使遂之.” 師涓鼓究之. 平公曰: “此..
28 曰: 臭聞於天, 多藏食物, 腐朽猥發, 人不能堪毒憤, 而未爲怪也. 火出於藏中者, 怪也, 非丁后之神也. 何以驗之? 改葬之恨, 孰與掘墓盜財物也? 歲凶之時, 掘丘墓取衣物者以千萬數, 死人必有知, 人奪其衣物, 倮其尸骸, 時不能禁, 後亦不能報. 此尙微賤, 未足以言. 秦始皇葬於驪山, 二世末, 天下盜賊掘其墓, 不能出臭·爲火, 以殺一人. 貴爲天子, 不能爲神, 丁·傅婦人, 安能爲怪? 變神非一, 發起殊處, 見火聞臭, 則謂丁·傅之神, 誤矣. 인용 목차
27 亡新改葬元帝傅后, 發其棺, 取玉柙印璽, 送定陶, 以民禮葬之. 發棺時, 臭憧于天, 洛陽丞臨棺, 聞臭而死. 又改葬定陶共王丁后, 火從藏中出, 燒殺吏士數百人. 夫改葬禮卑, 又損奪珍物, 二恨怨, 故爲臭·出火, 以中傷人. 인용 목차
26 曰: 尹齊亡, 神也, 有所應. 秦時三山亡, 周末九鼎淪, 必以亡者爲神, 三山·九鼎有知也. 或時吏知怨家之謀, 竊擧持亡, 懼怨家怨己, 云自去. 凡人能亡, 足能步行也. 今死, 血脉斷絶, 足不能復動, 何用亡去? 吳烹伍子胥, 漢葅彭越. 燒·葅, 一僇也 ; 胥·越, 一勇也. 子胥·彭越不能避烹亡葅, 獨謂尹齊能歸葬, 失實之言, 不驗之語也. 인용 목차
25 淮陽都尉尹齊, 爲吏酷虐, 及死, 怨家欲燒其尸, [尸]亡去歸葬. 夫有知, 故人且燒之也 ; 神, 故能亡去. 인용 목차
24 曰: 相殺不一人也, 殺者後病, 不見所殺, 田蚡見所殺. 田蚡獨然者, 心負憤(懷)恨, 病亂妄見也. 或時見他鬼, 而占鬼之人, 聞其往時與夫·嬰爭, 欲見神審之名, 見其狂“諾諾” , 則言夫·嬰坐其側矣. 인용목차
23 丞相武安侯田蚡與故大將軍灌夫杯酒之恨, 事至上聞. 灌夫繫獄, 竇嬰救之, 勢不能免. 灌夫坐法, 竇嬰亦死. 其後, 田蚡病甚, 號曰: “諾諾!” 使人視之, 見灌夫·竇嬰俱坐其側, 蚡病不衰, 遂至死. 인용목차
22 曰: 勇士忿怒, 交刃而戰, 負者被創, 仆地而死. 目見彼之中己, 死後其神尙不能報. 呂后酖如意時, 身不自往, 使人飮之, 不知其爲酖毒, 憤不知殺己者爲誰, 安能爲祟以報呂后? 使死人有知, 恨者莫過高祖. 高祖愛如意, 而呂后殺之, 高祖魂怒, 宜如雷霆, 呂后之死, 宜不旋日. 豈高祖之精, 不若如意之神? 將死後憎如意, 善呂后之殺也? 인용 목차
21 高皇帝以趙王如意爲似我而欲立之, 呂后恚恨, 後酖殺趙王. 其後, 呂后出, 見蒼犬, 噬其左腋. 怪而卜之, 趙王如意爲祟, 遂病腋傷, 不愈而死. 蓋以如意精神爲蒼犬, 見變以報其仇也. 인용목차
20 [曰] : 夫鯀殛於羽山, 人知也 ; 神爲黃熊, 入于羽淵, 人何以得知之? 使若魯公牛哀病化爲虎, 在, 故可實也. 今鯀遠殛於羽山, 人不與之處, 何能知之? 且文曰: “其神爲[黃]熊.” 是死也. 死而魂神爲黃熊, 非人所得知也. 人死世謂鬼, 鬼象生人之形, 見之與人無異, 然猶非死人之神, 况熊非人之形, 不與人相似乎! 審鯀死, 其神爲黃熊, 則熊之死, 其神亦或時爲人, 人夢見之, 何以知非死禽獸之神也? 信黃熊謂之鯀神, 又信所見之鬼以爲死人精也, 此人物之精未可定, 黃熊爲鯀之神未可審也. 且夢, 象也, 吉凶且至, 神明示象, 熊羆之占, 自有所爲. 使鯀死, 其神審爲黃熊, 夢見黃熊, 必鯀之神乎? 諸侯祭山川, 設晉侯夢見山川, 何復不以祀山川, 山川自見乎? 人病, 多或夢見先祖死人來立其側, 可復謂先祖死人求食, 故來見形乎? 人夢所見, 更爲他占..
19 鄭子産聘於晉. 晉侯有疾, 韓宣子逆客, 私焉, 曰: “寡君寢疾, 於今三月矣, 並走羣望, 有加而無瘳. 今夢黃熊入於寢門, 其何厲鬼也?” 對曰: “以君之明, 子爲大政, 其何厲之有? 昔堯殛鯀于羽山, 其神爲黃熊, 以入于羽淵, 實爲夏郊, 三代祀之. 晉爲盟主, 其或者未之祀乎?” 韓子祀夏郊, 晉侯有間. 黃熊, 鯀之精神, 晉侯不祀, 故入寢門. 晉知而祀之, 故疾有間. 非死人有知之驗乎? 인용 목차
18 曰: 夫景公亦曾夢見彗星, 其時彗星不出, {果不吉. 曰夫}然而夢見之者, 見彗星其實非. 夢見湯·伊尹, 實亦非也. 或時景公軍敗不吉之象也. 晏子信夢, 明言湯·伊尹之形, 景公順晏子之言, 然而是之. 秦幷天下, 絶伊尹之後, 遂至於今, 湯·伊尹不祀, 何以不怒乎? 인용 목차
17 齊景公將伐宋, 師過太山, 公夢二丈人立而怒甚盛. 公告晏子, 晏子曰: “是宋之先, 湯與伊尹也.” 公疑以爲泰山神. 晏子曰: “公疑之, 則嬰請言湯·伊尹之狀. 湯皙, 以(而)長頤(頭)以髥, 銳上而豐下, 据(倨)身而揚聲.” 公曰: “然! 是已!” “伊尹黑而短, 蓬[頭]而髥, 豐上而銳下, 僂身而下聲.” 公曰: “然! 是已! 今奈何?” 晏子曰: “夫湯·太甲·武丁·祖乙, 天下之盛君也, 不宜無後. 今唯宋耳, 而公伐之, 故湯·伊尹怒. 請散師和於宋.” 公不用, 終伐宋, 軍果敗. 夫湯·伊尹有知, 惡景公之伐宋, 故見夢盛怒以禁止之. 景公不止, 軍果不吉. 인용목차
16 曰: 古今帝王死, 葬諸地中, 有以千萬數, 無欲復出見百姓者, 王季何爲獨然? 河·泗之濱, 立(丘)家(冢)非一, 水湍崩壤, 棺槨露見, 不可勝數, 皆欲復見百姓者乎? 欒水擊滑山之尾, 猶河·泗之流湍濱圻也. 文王見棺和露, 惻然悲恨, 當先君欲復出乎? 慈孝者之心, 幸冀之意, 賢聖惻怛, 不暇思論, 推生况死, 故復改葬. 世俗信賢聖之言, 則謂王季欲見百姓者也. 인용목차
15 王季葬於滑山之尾, 欒(*란)水擊其墓, 見棺之前和. 文王曰: “嘻! 先君必欲一見羣臣百姓也夫! 故使*란水見之.” 於是也(出)而爲之張朝, 而百姓皆見之. 三日而後更葬. 文王, 聖人也, 知道事之實. 見王季棺見, 知其精神欲見百姓, 故出而見之. 인용목차
14 曰: 夫婦人之父能知魏顆之德, 爲鬼見形以助其戰, 必能報其生時所善, 殺其生時所惡矣. 凡人交遊, 必有厚薄, 厚薄當報, 猶婦人之當謝也. 今不能報其生時所厚, 獨能報其死後所善, 非有知之驗, 能爲鬼之效也. 張良行泗水上, 老父授書 ; 光武困厄河北, 老人敎誨, 命貴時吉, 當遇福喜之應驗也. 魏顆當獲杜回, 戰當有功, 故老人妖象結草於路人者也. 인용목차
13 秦桓公伐晉, 次于輔氏. 晉侯治兵于稷, 以略翟土, 立黎侯而還. 及[雒], 魏顆敗秦師于輔氏, 獲杜回. 杜回, 秦之力人也. 初, 魏武子有嬖妾無子. 武子疾, 命顆曰: “必嫁是妾.” 病困, 則更曰: “必以是爲殉.” 及武子卒, 顆不殉妾. 人或難之, 顆曰: “疾病則亂, 吾從其治也.” 及輔氏之役, 魏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 杜回躓而顚, 故獲之. 夜夢見老父曰: “余是所嫁婦人之父也. 爾用先人之治命, 是以報汝.” 夫嬖妾之父知魏顆之德, 故見體爲鬼, 結草助戰, 神曉有知之效驗也. 인용목차
12 曰: 與伯有爲怨者, 子皙也. 子皙攻之, 伯有犇, 駟帶乃率國人遂伐伯有. 公孫段隨駟帶, 不造本辯, 其惡微小. 殺駟帶不報子皙, 公孫段惡微, 與帶俱死, 是則伯有之魂無知, 爲鬼報仇, 輕重失宜也. 且子産言曰: “彊死者能爲鬼.” 何謂彊死? 謂伯有命未當死而人殺之邪? 將謂伯有無罪而人寃之也? 如謂命未當死而人殺之, 未當死而死者多 ; 如謂無罪人寃之, 被寃者亦非一. 伯有彊死能爲鬼, 比干·子胥不爲鬼. 春秋之時, 弑君三十六. 君爲所弑, 可謂彊死矣. 典長一國, 用物之精可謂多矣. 繼體有土, 非直三世也. 貴爲人君, 非與卿位同也. 始封之祖, 必有穆公·子良之類也. 以至尊之國君, 受亂臣之弑禍, 其魂魄爲鬼, 必明於伯有 ; 報仇殺讎, 禍繁於帶·段. 三十六君無爲鬼者, 三十六臣無見報者. 如以伯有無道, 其神有知, 世間無道莫如桀·紂, 桀·紂誅死,..
11 鄭伯有貪愎而多欲, 子晳好在人上, 二子不相得. 子晳攻伯有, 伯有出奔. 駟帶率國人以伐之, 伯有死. 其後九年, 鄭人相驚以伯有, 曰: “伯有至矣.” 則皆走, 不之所往. 後歲, 人或夢見伯有介而行, 曰: “壬子, 余將殺帶也. 明年壬寅, 余又將殺段也.” 及壬子之日, 駟帶卒, 國人益懼. 後至壬寅日, 公孫段又卒, 國人愈懼. 子産爲之立後以撫之, 乃止矣. {伯有見夢曰: 壬子, 余將殺帶. 壬寅, 又將殺段. 及至壬子日, 駟帶卒, 至壬寅, 公孫段死.} 其後子産適晉, 趙景子問曰: “伯有猶能爲鬼乎?” 子産曰: “能. 人生始化曰魄, 旣生魄, 陽曰魂. 用物精多, 則魂魄彊, 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 疋夫疋婦彊死, 其魂魄猶能憑依人以爲淫厲, 况伯有, 我先君穆公之冑, 子良之孫, 子耳之子, 弊邑之卿, 從政三世矣. 鄭雖無腆, 抑諺曰: ‘蕞爾小國...
10 曰: 此復荀偃類也. 雖不病目, 亦不空張. 成王於時縊死, 氣尙盛, 新絶, 目尙開, 因謚曰“靈” . 少久氣衰, 目適欲瞑, 連更曰“成” . 目之視瞑, 與謚之爲“靈” , 偶應也. 時人見其應“成”乃瞑, 則謂成王之魂有所知. ########, 則宜終不瞑也. 何則? 太子殺己, 大惡也 ; 加謚爲“靈” , 小過也. 不爲大惡懷忿, 反爲小過有恨, 非有神之效, 見示告人之驗也. 夫惡謚非“靈”則“厲”也, 紀於竹帛, 爲“靈”·“厲”者多矣, 其尸未斂之時, 未皆不瞑也. 豈世之死君不惡, 而獨成王憎之哉? 何其爲“靈”者中, 不瞑者寡也? 인용목차
09 楚成王廢太子商臣, 欲立王子職. 商臣聞之, 以宮甲圍王. 王請食熊蹯而死, 弗聽. 王 縊而死. 謚之曰“靈” , 不瞑 ; 曰“成” , 乃瞑. 夫爲“靈”不瞑, 爲“成”乃瞑, 成王有知之效也. 謚之曰“靈” , 心恨, 故目不瞑 ; 更謚曰“成”, 心喜乃瞑. 精神聞人之議, 見人變易其謚, 故喜目瞑. 本不病目, 人不撫慰, 目自翕張, 非神而何? 인용목차
08 曰: 荀偃之病卒, 苦目出, 目出則口噤, 口噤則不可唅. 新死氣盛, 本病苦目出. 宣子撫之早, 故目不瞑, 口不. 少久氣衰, 懷子撫之, 故目瞑口受唅. 此自荀偃之病, 非死精神見恨於口目也. 凡人之死, 皆有所恨. 志士則恨義事未立, 學士則恨問多不及, 農夫則恨耕未畜穀, 商人則恨貨財未殖, 仕者則恨官位未極, 勇者則恨材未優. 天下各有所欲乎, 然而各有所恨, 必有(以)目不瞑者爲有所恨, 夫天下之人, 死皆不瞑也. 且死者精魂消索, 不復聞人之言. 不能聞人之言, 是謂死也. 離形更自爲鬼, 立於人傍, 雖[聞]人之言, 已與形絶, 安能復入身中, 瞑目闓口乎? 能入身中以尸示恨, 則能不免, 與形相守. 案世人論死, 謂其精神有(自)若, 能更以精魂立形見面, 使尸若生人者, 誤矣. 인용목차
07 晉荀偃伐齊, 不卒事而還. 癉疽生, 瘍於頭, 及著雍之地, 病, 目出, 卒而視, 不可唅. 范宣子浣而撫之, 曰: “事吳敢不如事主?” 猶視. 宣子睹其不瞑, 以爲恨其子吳也. 人情所恨, 莫不恨子, 故言吳以撫之. 猶視者, 不得所恨也. 欒懷子曰: “其爲未卒事於齊故也乎?” 乃復撫之, 曰: “主苟死, 所不嗣事于齊者, 有如河!” 乃瞑受唅. 伐齊不卒, 荀偃所恨也, 懷子得之, 故目瞑受唅 ; 宣子失之, 目張口噤. 인용목차
06 曰: “實[聖]人能神乎? 不能神也? 如神, 宜知三王之心, 不宜徒審其爲鬼也. 周公請命, 史策告祝, 祝畢辭已, 不知三王所以與不, 乃卜三龜, 三龜皆吉, 然後乃喜. 能知三王有知爲鬼, 不能知三王許己與不, 須卜三鬼, 乃知其實. 定其爲鬼, 須有所問, 然后知之. 死人有知無知, 與其許人不許人, 一實也. 能知三王之必許己, 則其謂三王爲鬼, 可信也 ; 如不能知, 謂三王爲鬼, 猶世俗之人也, 與世俗同知, 則死人之實, 未可定也. 且周公之請命, 用何得之? 以至誠得之乎? 以辭正得之也? 如以至誠, 則其請[命]之說, 精誠致鬼, 不顧辭之是非也. 董仲舒請雨之法, 設土龍以感氣. 夫土龍非實, 不能致雨, 仲舒用之致精誠, 不顧物之僞眞也. 然則周公之請命, 猶仲舒之請雨也 ; 三王之非鬼, 猶聚土之非龍也. 인용목차
05 周武王有疾不豫, 周公請命, 設三壇同一墠, 植璧秉圭, 乃告于太王·王季·文王. 史乃策祝, 辭曰: “予仁若考, 多才多藝, 能事鬼神. 乃元孫某, 不若旦多才多藝, 不能事鬼神.” 鬼神者, 謂三王也. 卽死人無知, 不能爲鬼神, 周公, 聖人也, 聖人之言審, 則得幽冥之實, 得幽冥之實, 則三王爲鬼神, 明矣. 인용목차
04 曰: 此亦杜伯·莊子義之類. 何以明之? 夫改葬, 私怨也 ; 上帝, 公神也. 以私怨爭於公神, 何肯聽之? 帝許以晉畀秦, 狐突以爲不可, 申生從狐突之言, 是則上帝許申生非也. 神爲上帝, 不若狐突, 必非上帝, 明矣. 且臣不敢求私於君者, 君尊臣卑, 不敢以非干也. 申生比於上帝, 豈徒臣之與君哉? 恨惠公之改葬, 干上帝之尊命, 非所得爲也. 驪姬譖殺其身, 惠公改葬其尸. 改葬之惡, 微於殺人 ; 惠公之罪, 輕於驪姬. 請罰惠公, 不請殺驪姬, 是則申生憎改葬, 不怨見殺也. 秦始皇用李斯之議, 燔燒『詩』·『書』, 後又坑儒. 博士之怨, 不下申生 ; 坑儒之惡, 痛於改葬. 然則秦之死儒, 不請於帝, 見形爲鬼, 諸生會告以始皇無道, 李斯無狀. 인용목차
03 晉惠公改葬太子申生. 秋, 其僕狐突適下國, 遇太子. 太子@趨(使)登僕車而告之, 曰: “夷吾無禮, 余得請於帝矣, 將以晉畀秦, 秦將祀余.” 狐突對曰: “臣聞之, 神不歆非類, 民不祀非族, 君祀無乃殄乎? 且民何罪? 失刑乏祀, 君其圖之!” 太子曰: “諾, 吾將復請. 七日, 新城西偏, 將有巫者, 而見我焉.” 許之, 遂不見. 及期, 狐突之新城西偏巫者之舍, 復與申生相見. 申生告之曰: “帝許罰有罪矣! 斃之於韓.” 其後四年, 惠公與秦穆公戰於韓地, 爲穆公所獲, 竟如其言. 非神而何? 인용목차
02 曰: 人生萬物之中, 物死不能爲鬼, 人死何故獨能爲鬼? 如以人貴能爲鬼, 則死者皆當爲鬼, 杜伯·莊子義何獨爲鬼也? 如以被非辜者能爲鬼, 世間臣子被非辜者多矣, 比干·子胥之輩不爲鬼. 夫杜伯·莊子義無道忿恨, 報殺其君, 罪莫大於弑君, 則夫死爲鬼之尊者, 當復誅之, 非杜伯·莊子義所敢爲也. 凡人相傷, 憎其生, 惡見其身, 故殺而亡之. 見殺之家, 詣吏訟其仇, 仇人亦惡見之. 生死異路, 人鬼殊處. 如杜伯·莊子義怨宣王·簡公, 不宜殺也, 當復爲鬼, 與己合會. 人君之威, 固嚴人臣, 營衛卒使固多衆, 兩臣殺二君, 二君之死, 亦當報之, 非有知之深計, 憎惡之所爲也. 如兩臣神, 宜知二君死當報己 ; 如不知也, 則亦不神. 不神胡能害人? 世多似是而非, 虛僞類眞, 故杜伯·莊子義之語, 往往而存. 인용목차
01 傳曰: “周宣王殺其臣杜伯而不辜, 宣王將田於囿(圃), 杜伯起於道左, 執彤弓而射宣王, 宣王伏韔而死. 趙(燕)簡公殺其臣莊子義而不辜, 簡公將入於桓門, 莊子義起於道左, 執彤杖而捶之, 斃於車下.” 二者, 死人爲鬼之驗, 鬼之有知·能害人之效也. 無之, 奈何? 인용목차
17 水火燒溺, 凡能害人者, 皆五行之物. 金傷人, 木敺人, 土壓人, 水溺人, 火燒人. 使人死, 精神爲五行之物乎, 害人 ; 不爲乎, 不能害人. 不爲物, 則爲氣矣. 氣之害人者, 太陽之氣爲毒者也. 使人死, 其氣爲毒乎, 害人 ; 不爲乎, 不能害人. 夫論死不爲鬼, 無知, 不能害人, 則夫所見鬼者, 非死人之精, 其害人者, 非其精所爲, 明矣. 인용목차
16 物與人通, 人有癡狂之病. 如知其物然而理之, 病則愈矣. 夫物未死, 精神依倚形體, 故能變化, 與人交通 ; 已死, 形體壞爛, 精神散亡, 無所復依, 不能變化. 夫人之精神, 猶物之精神也. 物生, 精神爲病 ; 其死, 精神消亡. 人與物同, 死而精神亦滅, 安能爲害禍? 設謂人貴, 精神有異, 成事, 物能變化, 人則不能, 是反人精神不若物, 物精[神]奇於人也. 인용목차
15 寒骨謂能害人者邪? 死人之氣不去邪? 何能害人? 鷄卵之未字也, 澒溶於鷇中, 潰而視之, 若水之形. 良雌傴伏, 體方就成 ; 就成之後, 能啄蹶之. 夫人之死, 猶澒溶之時, 澒溶之氣, 安能害人? 人之所以勇猛能害人者, 以飮食也, 飮食飽足則彊壯勇猛, 彊壯勇猛則能害人矣. 人病不能飮食, 則身羸弱, 羸弱困甚, 故至於死. 病困之時, 仇在其旁, 不能咄叱, 人盜其物, 不能禁奪, 羸弱困劣之故也. 夫死, 羸弱困劣之甚者也, 何能害人? 有鷄犬之畜, 爲人所盜竊, 雖怯無勢之人, 莫不忿怒, 忿怒之極, 至相賊滅. 敗亂之時, 人相啖食者, 使其神有知, 宜能害人. 身貴於鷄犬, 己死重於見盜, 忿怒於雞犬, 無怨於食己, 不能害人之驗也. 蟬之未蛻也, 爲復育 ; 已蛻也, 去復育之體, 更爲蟬之形. 使死人精神去形體, 若蟬之去復育乎? 則夫爲蟬者, 不能害爲復育..
14 人死不爲鬼, 無知, 不能語言, 則不能害人矣. 何以驗之? 夫人之怒也用氣, 其害人用力, 用力須@筋骨而彊, 彊則能害人. 忿怒之人, 呴呼於人之旁, 口氣喘射人之面, 雖勇如賁·育, 氣不害人. 使舒手而擊, 擧足而蹶, 則所擊蹶無不破折. 夫死, 骨朽@筋力絶, 手足不擧, 雖精氣尙在, 猶呴吁之時無嗣助也, 何以能害人也? 凡人與物所以能害人者, 手臂把刃, 爪牙堅利之故也. 今人死, 手臂朽敗, 不能復持刃 ; 爪牙*墮落, 不能復嚙噬, 安能害人? 兒之始生也, 手足具成, 手不能搏, 足不能蹶者, 氣適凝成, 未能堅彊也. 由此言之, 精氣不能堅彊, 審矣. 氣爲形體, 形體微弱, 猶未能害人, 况死, 氣去精神絶{微弱}猶(乎)? 未(安)能害人? 인용목차
13 人之所以能言語者, 以有氣力也 ; 氣力之盛, 以能飮食也. 飮食損減, 則氣力衰, 衰則聲音嘶. 困不能食, 則口不能復言. 夫死, 困之甚, 何能復言? 或曰: “死人歆肴食氣, 故能言.” 夫死人之精, 生人之精也. 使生人不飮食, 而徒以口歆肴食{之}氣, 不過三日, 則餓死矣. 或曰: “死人之精, 神於生人之精, 故能歆氣爲音.” 夫生人之精, 在於身中, 死則在於身外. 死之與生何以殊? 身中身外何以異? 取水實於大盎中, 盎破水流地, 地水能異於盎中之水乎? 地水不異於盎中之水, 身外之精何故殊於身中之精? 인용목차
12 夫有能使不言者言, 未有言者死能復使之言, 言者亦不能復使之言. 猶物生以靑爲氣, 或予之也 ; 物死靑者去, 或奪之也. 予之物靑, 奪之靑去, 去後不能復予之靑, 物亦不能復自靑. 聲色俱通, 並稟於天. 靑靑之色, 猶梟梟之聲也, 死物之色不能復靑, 獨爲死人之聲能復自言, 惑也. 인용목차
10 妬夫娼妻, 同室而處, 淫亂失行, 忿怒鬪訟. 夫死, 妻更嫁, 妻死, 夫更娶, 以有知驗之, 宜大忿怒. 今夫妻死者, 寂莫無聲, 更嫁娶者, 平忽無禍, 無知之驗也. 孔子葬母於防, 旣而雨甚至, 防墓崩. 孔子聞之, 泫然流涕曰: “古者不修墓.” 遂不復修. 使死有知, 必恚人不修也. 孔子知之, 宜輒修墓, 以喜魂神, 然而不修, 聖人明審, 曉其無知也. 인용목차
09 人之死, 猶火之滅也. 火滅而燿不照, 人死而知不惠, 二者宜同一實. 論者猶謂死[者]有知, 惑也. 人病且死, 與火之且滅何以異? 火滅光消而燭在, 人死精亡而形存, 謂人死有知, 是謂火滅復有光也. 隆冬之月, 寒氣用事, 水凝爲冰. 踰春氣溫, 冰釋爲水. 人生於天地之間, 其猶冰也. 陰陽之氣, 凝而爲人, 年終壽盡, 死還爲氣. 夫春水不能復爲冰, 死魂安能復爲形? 인용목차
08 人爲人所敺傷, 詣吏告苦以語人, 有知之故也. 或爲人所殺, 則不知何人殺也, 或家不知其尸所在. 使死人有知, 必恚人之殺己也, 當能言於吏旁, 告以賊主名 ; 若能歸語其家, 告以尸之所在. 今則不能, 無知之效也. 世間死者, 今(令)生人殄, 而用其言, 及巫叩元絃, 下死人魂, 因巫口談, 皆誇誕之言也. 如不誇誕, 物之精神爲之象也. 或曰: 不能言也. 夫不能言, 則亦不能知矣. 知用氣, 言亦用氣焉. 人之未死(病)也, 知惠精神定矣, 病則惛亂, 精神擾也. 夫死, 病之甚者也. 病, 死之微, 猶惛亂, 况其甚乎! 精神擾, 自無所知, 况其散也? 인용목차
07 人之死也, 其猶夢也. 夢者, 殄之次也 ; 殄者, 死之比也. 人殄不悟則死矣. 案人殄復悟, 死從(復)來者, 與夢相似, 然則夢·殄·死, 一實也. 人夢不能知覺時所作, 猶死不能識生時所爲矣. 人言談有所作於臥人之旁, 臥人不能知, 猶對死人之棺, 爲善惡之事, 死人不能復知也. 夫臥, 精氣尙在, 形體尙全, 猶無所知, 况死人精神消亡, 形體朽敗乎? 인용목차
06 夫死人不能爲鬼, 則亦無所知矣. 何以驗之? 以未生之時無所知也. 人未生, 在元氣之中 ; 旣死, 復歸元氣. 元氣荒忽. 人氣在其中. 人未生無所知, 其死歸無知之本, 何能有知乎? 人之所以聰明智惠者, 以含五常之氣也 ; 五常之氣所以在人者, 以五藏在形中也. 五藏不傷, 則人智惠 ; 五藏有病, 則人荒忽, 荒忽則愚癡矣. 人死, 五藏腐朽, 腐朽則五常無所托矣, 所用藏智者已敗矣, 所用爲智者已去矣. 形須氣而成, 氣須形而知. 天下無獨燃之火, 世間安得有無體獨知之精? 인용목차
05 天地之性, 能更生火, 不能使滅火復燃 ; 能更生人, 不能令死人復見. [不]能使滅灰更爲燃火, 吾乃頗疑死人能復爲形. 案火滅不能復燃以况之, 死人不能復爲鬼, 明矣. 夫爲鬼者, 人謂死人之精神. 如審鬼者死人之精神, 則人見之, 宜徒見裸袒之形, 無爲見衣帶被服也. 何則? 衣服無精神, 人死, 與形體俱朽, 何以得貫穿之乎? 精神本以血氣爲主, 血氣常附形體. 形體雖朽, 精神尙在, 能爲鬼可也. 今衣服, 絲絮布帛也, 生時血氣不附着, 而亦自無血氣, 敗朽遂已, 與形體等, 安能自若爲衣服之形? 由此言之, 見鬼衣服象之(人), 則形體亦象之(人)矣. 象之(人), 則知非死人之精神也. 인용목차
04 天地開闢, 人皇以來, 隨壽而死. 若中年夭亡, 以億萬數. 計今人之數, 不若死者多. 如人死@輒爲鬼, 則道路之上, 一步一鬼也. 人且死見鬼, 宜見數百千萬, 滿堂盈廷, 塡塞巷路, 不宜徒見一兩人也. 人之兵死也, 世言其血爲燐. 血者, 生時之精氣也. 人夜行見燐, 不象人形, 渾沌積聚, 若火光之狀. 燐, 死人之血也, 其形不類生人之血(形)也. 其形不類生人之形, 精氣去人, 何故象人之體? 人見鬼也, 皆象死人之形, 則可疑死人爲鬼, 或反象生人之形. 病者見鬼, 云甲來, 甲時不死, 氣象甲形. 如死人爲鬼, 病者何故見生人之體乎? 인용목차
03 人見鬼若生人之形. 以其見若生人之形, 故知非死人之精也. 何以效之? 以囊橐盈粟米. 米在囊中, 若粟在橐中, 滿盈堅彊, 立樹可見, 人瞻望之, 則知其爲粟米囊橐. 何則? 囊橐之形, 若其容可察也. 如囊穿米出, 橐敗粟棄, 則囊橐委辟, 人瞻望之, 弗復見矣. 人之精神, 藏於形體之內, 猶粟米在囊橐之中也. 死而形體朽, 精氣散, 猶囊橐穿敗, 粟米棄出也. 粟米棄出, 囊橐無復有形, 精氣散亡, 何能復有體, 而人得見之乎! 禽獸之死也, 其肉盡索, 皮毛尙在, 制以爲裘, 人望見之, 似禽獸之形. 故世有衣狗裘爲狗盜者, 人不覺知, 假狗之皮毛, 故人不意疑也. 今人死, 皮毛朽敗, 雖精氣尙在, 神安能復假此形而以行見乎? 夫死人不能假生人之形以見, 猶生人不能假死人之魂以亡矣. 六畜能變化象人之形者, 其形尙生, 精氣尙在也. 如死, 其形腐朽, 雖虎@兕勇猂,..
02 人, 物也 ; 物, 亦物也. 物死不爲鬼, 人死何故獨能爲鬼? 世能別人物不能爲鬼, 則爲鬼不爲鬼尙難分明. 如不能別, 則亦無以知其能爲鬼也. 人之所以生者, 精氣也, 死而精氣滅. 能爲精氣者, 血脉也. 人死血脉竭, 竭而精氣滅, 滅而形體朽, 朽而成灰土, 何用爲鬼? 人無耳目, 則無所知, 故聾盲之人, 比於草木. 夫精氣去人, 豈徒與無耳目同哉? 朽則消亡, 荒忽不見, 故謂之鬼神. 人見鬼神之形, 故非死人之精也. 何則? 鬼神, 荒忽不見之名也. 人死精神升天, 骸骨歸土, 故謂之鬼[神]. 鬼者, 歸也 ; 神者, 荒忽無形者也. 或說 : 鬼神, 陰陽之名也. 陰氣逆物而歸, 故謂之鬼 ; 陽氣導物而生, 故謂之神. 神者, 伸也, 申復無已, 終而復始. 人用神氣生, 其死復歸神氣. 陰陽稱鬼神, 人死亦稱鬼神. 氣之生人, 猶水之爲冰也. 水凝爲冰, 氣..
01 世謂{死}人[死]爲鬼, 有知, 能害人. 試以物類驗之, {死}人[死]不爲鬼, 無知, 不能害人. 何以驗之? 驗之以物. 인용목차
10 楊子雲作『法言』, 蜀富[賈]人@齎錢千(十)萬, 願載於書. 子雲不聽, [曰] : “夫富無仁義之行, [猶]圈中之鹿, 欄中之牛也, 安得妄載?” 班叔皮續『太史公書』, 載鄕里人以爲惡戒. 邪人枉道, 繩墨所彈, 安得避諱? 是故子雲不爲財勸, 叔皮不爲恩撓. 文人之筆, 獨已公矣! 賢聖定意於筆, 筆集成文, 文具情顯, 後人觀之, 見以正邪, 安宜妄記? 足蹈於地, 跡有好醜 ; 文集於禮(札), 志有善惡. 故夫占跡以睹足, 觀文以知情. 『詩』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 “思無邪.” 『論衡』篇以十數, 亦一言也, 曰: “疾虛妄.” 인용목차
19 01 文公誅觀狀以伐鄭, 反其陴. 鄭人以名寶行成, 公弗許, 曰: “予我詹而師還.” 詹請往, 鄭伯弗許, 詹固請曰: “一臣可以赦百姓而定社稷, 君何愛於臣也?” 02 鄭人以詹予晉, 晉人將烹之. 詹曰: “臣願獲盡辭而死, 固所願也.” 公聽其辭. 詹曰: “天降鄭禍, 使淫觀狀, 棄禮違親. 臣曰: ‘不可. 夫晉公子賢明, 其左右皆卿才, 若復其國, 而得志於諸侯, 禍無赦矣.’ 今禍及矣. 尊明勝患, 智也 ; 殺身贖國, 忠也.” 乃就烹, 據鼎耳而疾號曰: “自今以往, 知忠以事君者, 與詹同!” 乃命弗殺, 厚爲之禮而歸之. 鄭人以詹爲將軍. 인용 목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