반응형
«   2024/11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rchives
Today
Total
관리 메뉴

건빵이랑 놀자

맹자 - 1. 양혜왕 상 전문 본문

고전/맹자

맹자 - 1. 양혜왕 상 전문

건방진방랑자 2021. 10. 15. 14:40
728x90
반응형

양혜왕장구상(梁惠王章句上) 제일(第一)

 

凡七章.

 

 

1. 하필 이익에 대하여 말씀하십니까

 

孟子梁惠王.

梁惠, . 大梁, 僭稱王, 溢曰.

史記: “王三十五年, 卑禮厚幣以招賢者, 孟軻.”

 

王曰: “叟不遠千里而來, 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 長老之稱. 王所謂利, 蓋富國彊兵之類.

 

孟子對曰: “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義而已矣.

仁者, 心之德, 愛之理; 義者, 心之制, 事之宜也. 此二句乃一章之大指, 下文乃詳言之. 後多放此.

 

王曰, ‘何以利吾國?’. 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萬乘之國弑其君者, 必千乘之家; 千乘之國弑其君者, 必百乘之家. 萬取千焉, 千取百焉, 不爲不多矣, 苟爲後義而先利, 不奪不饜.

, 去聲. , 於豔反.

此言求利之害, 以明上文何必曰利之意也. , 取也. 上取乎下, 下取乎上, 故曰: ‘交征’. 國危, 謂將有弑奪之禍. , 車數也. 萬乘之國者, 天子畿內地方千里, 出車萬乘. 千乘之家者, 天子之公卿采地方百里, 出車千乘也. 千乘之國, 諸侯之國, 百乘之家, 諸侯之大夫也. , 下殺上也. , 足也. 言臣之於君, 每十分而取其一分, 亦已多矣. 若又以義爲後而以利爲先, 則不弑其君而盡奪之, 其心未肯以爲足也.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 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

此言仁義未嘗不利, 以明上文亦有仁義而已之意也. , 猶棄也. , 不急也. 言仁者必愛其親, 義者必急其君. 故人君躬行仁義而無求利之心, 則其下化之, 自親戴於己也.

 

王亦曰仁義而已矣, 何必曰利?”

重言之, 以結上文兩節之意.

此章言仁義根於人心之固有, 天理之公也. 利心生於物我之相形, 人欲之私也. 循天理, 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 殉人欲, 則求利未得而害已隨之. 所謂毫釐之差, 千里之繆. 孟子之書所以造端託始之深意, 學者所宜精察而明辨也.

太史公: “余讀孟子, 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 未嘗不廢書而歎也. 曰嗟乎! 利誠亂之始也. 子罕言利, 常防其源也. 故曰 放於利而行, 多怨’.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 好利之弊, 何以異哉?”

程子: “君子未嘗不欲利, 但專以利爲心則有害. 惟仁義則不求利而未嘗不利也. 當是之時, 天下之人惟利是求, 而不復知有仁義. 孟子言仁義而不言利, 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 此聖賢之心也.”

해석보기

 

 

 

2. 현자인 이후에야 이것을 즐길 수 있습니다

 

孟子梁惠, 王立於沼上, 顧鴻鴈麋鹿, : “賢者亦樂此乎?”

, 音洛, 篇內同.

, 池也. , 鴈之大者. , 鹿之大者.

 

孟子對曰: “賢者而後樂此, 不賢者雖有此, 不樂也.

此一章之大指.

 

: ‘經始靈臺, 經之營之, 庶民攻之, 不日成之. 經始勿亟, 庶民子來. 王在靈囿, 麀鹿攸伏, 麀鹿濯濯, 白鳥鶴鶴. 王在靈沼, 於牣魚躍.’

, 音棘. , 音憂. , 詩作翯, 戶角反. , 音烏.

此引詩而釋之, 以明賢者而後樂此之意. 詩大雅靈臺之篇, , 量度也. 靈臺, 文王臺名也. , 謀爲也. , 治也. 不日, 不終日也. , 速也,

言文王戒以勿亟也. 子來, 如子來趨父事也. 靈囿, 靈沼, 臺下有囿, 囿中有沼也. , 牝鹿也. , 安其所, 不驚動也. 濯濯, 肥澤貌. 鶴鶴, 潔白貌. , 歎美辭. , 滿也.

 

文王以民力爲臺爲沼, 而民歡樂之. 謂其臺曰靈臺, 謂其沼曰靈沼, 樂其有麋鹿魚鼈. 古之人與民偕樂, 故能樂也.

孟子文王雖用民力, 而民反歡樂之. 旣加以美名, 而又樂其所有. 蓋由文王能愛其民, 故民樂其樂, 而文王亦得以享其樂也.

 

湯誓: ‘時日害喪? 予及女偕亡.’

, 音曷. , 去聲. , 音汝.

此引書而釋之, 以明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之意也. 湯誓, 商書篇名. , 是也. , 指夏桀. , 何也. 桀嘗自言, ‘吾有天下, 如天之有日, 日亡吾乃亡耳.’ 民怨其虐, 故因其自言而目之曰, ‘此日何時亡乎? 若亡則我寧與之俱亡.’ 蓋欲其亡之甚也.

 

民欲與之偕亡, 雖有臺池鳥獸, 豈能獨樂哉?”

孟子引此, 以明君獨樂而不恤其民, 則民怨之而不能保其樂也.

해석보기

 

 

 

3. 50보 도주한 이가 100보 도주한 이를 비웃다

 

梁惠王曰: “寡人之於國也, 盡心焉耳矣. 河內凶, 則移其民於河東, 移其粟於河內. 河東凶亦然. 察鄰國之政, 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寡人, 諸侯自稱, 言寡德之人也. 河內河東皆魏地. , 歲不熟也. 移民以就食, 移粟以給其老稚之不能移者.

 

鄰國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

孟子對曰: “王好戰, 請以戰喩.

, 去聲.

 

塡然鼓之, 兵刃旣接, 棄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後止, 或五十步而後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 則何如?”

, 音田.

, 鼓音也. 兵以鼓進, 以金退. 言此以譬鄰國不恤其民, 惠王能行小惠, 然皆不能行王道以養其民, 不可以此而笑彼也.

 

: “不可,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 猶但也.

 

: “王如知此, 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氏曰: “移民移粟, 荒政之所不廢也. 然不能行先王之道, 而徒以是爲盡心焉, 則末矣.”

 

不違農時, 穀不可勝食也; 數罟不入洿池, 魚鼈不可勝食也; 斧斤以時入山林, 材木不可勝用也. 穀與魚鼈不可勝食, 材木不可勝用,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養生喪死無憾, 王道之始也.

, 音升. , 音促. , 音古. 洿, 音烏.

農時, 謂春耕夏耘秋收之時. 凡有興作, 不違此時, 至冬乃役之也. 不可勝食, 言多也. , 密也. , 網也. 洿, 窊下之地, 水所聚也. 古者網罟必用四寸之目, 魚不滿尺, 市不得粥, 人不得食.

山林川澤, 與民共之, 而有厲禁. 草木零落, 然後斧斤入焉. 此皆爲治之初, 法制未備, 且因天地自然之利, 而撙節愛養之事也. 然飮食宮室所以養生, 祭祀棺槨所以送死, 皆民所而不可無者. 今皆有以資之, 則人無所恨矣. 王道以得民心爲本, 故以此爲王道之始.

 

五畝之宅, 樹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 無失其時,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 去聲. , 敕六反.

五畝之宅, 一夫所受, 二畝半在田, 二畝半在邑. 田中不得有木, 恐妨五穀, 故於牆下植桑以供蠶事. 五十始衰, 非帛不煖, 未五十者不得衣也. , 養也. , 謂孕子之時, 如孟春犠性毋用牝之類也. 七十非肉不飽, 未七十者不得食也.

 

百畝之田, 勿奪其時, 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庠序之敎, 申之以孝悌之養,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 去聲.

百畝之田, 亦一夫所受. 至此則經界正, 井地均, 無不受田之家矣. 庠序, 皆學名也. , 重也, 丁寧反覆之意. 善事父母爲孝, 善事兄長爲悌. , 與斑同, 老人頭半白黑者也. , 任在背, , 任在首. 夫民衣食不足, 則不暇治禮義; 而飽煖無敎, 則又近於禽獸. 故旣富而敎以孝悌, 則人知愛親敬長而代其勞, 不使之負戴於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飢不寒,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 去聲. 凡有天下者人稱之曰王, 則平聲; 據其身臨天下而言曰王, 則去聲. 後皆放此.

衣帛食肉但言七十, 擧重以見輕也. , 黑也, 黎民, 黑髮之人, 猶秦言黔首. 少壯之人, 雖不得衣帛食肉, 然亦不至於飢寒也. 此言盡法制品節之詳, 財成輔相之道, 以左右民, 是王道之成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人死, 則曰: ‘非我也, 歲也.’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 : ‘非我也, 兵也.’ 王無罪歲, 斯天下之民至焉.”

, 平表反. , 七亦反.

, 制也. , 餓死人也. , 發倉廩以賑貸也. , 謂歲之豐凶也. 惠王不能制民之産, 又使狗彘得以食人之食, 則與先王制度品節之意異矣. 至於民飢而死, 猶不知發, 則其所移特民間之粟而已. 乃以民不加多, 歸罪於歲凶, 是知刃之殺人, 而不知操刃者之殺人也. 不罪歲, 則必能自反而益修其政. 天下之民至焉, 則不但多於鄰國而已.

程子: “孟子之論王道, 不過如此, 可謂實矣.”

又曰: “孔子之時, 室雖微, 天下猶知尊之爲義, 春秋以尊爲本. 孟子時, 七國爭雄, 天下不復知有周, 而生民之塗炭已極. 當是時, 諸侯能行王道, 則可以王矣. 孟子所以勸之君也. 蓋王者, 天下之義主也. 聖賢亦何心哉? 視天命之改與未改耳.”

해석보기

 

 

 

4. 짐승을 몰아 사람을 먹이다

 

梁惠王曰: “寡人願安承敎.”

上章言願安意以受敎.

 

孟子對曰: “殺人以梃與刃, 有以異乎?” : “無以異也.”

, 徒頂反.

, 杖也.

 

以刃與政, 有以異乎?” : “無以異也.”

孟子又問而王答也.

 

: “庖有肥肉, 廐有肥馬, 民有飢色, 野有餓莩, 此率獸而食人也.

厚斂於民以養禽獸, 而使民飢以死, 則無異於驅獸以食人矣.

 

獸相食, 且人惡之. 爲民父母, 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 惡在其爲民父母也?

惡之之惡, 去聲. 惡在之惡, 平聲.

君者, 民之父母也. 惡在, 猶言何在也.

 

仲尼: ‘始作俑者, 其無後乎!’ 爲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 音勇. , 去聲.

, 從葬木偶人也. 古之葬者, 束草爲人以爲從衛, 謂之芻靈, 略似人形而已. 中古易之以俑, 則有面目機發, 而大似人矣. 孔子惡其不仁, 而言其必無後也. 孟子言此作俑者, 但用象人以葬, 孔子猶惡之, 況實使民飢而死乎?

氏曰: “爲人君者, 固未嘗有率獸食人之心. 然殉一己之欲, 而不恤其民, 則其流必至於此. 故以爲民父母告之. 夫父母之於子, 爲之就利避害, 未嘗頃刻而忘於懷, 何至視之不如犬馬乎?”

해석보기

 

 

 

5. 인자무적(仁者無敵)

 

梁惠王曰: “, 天下莫强焉, 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 東敗於, 長子死焉; 西喪地於七百里; 南辱於. 寡人恥之, 願比死者一洒之, 如之何則可?”

, 上聲. , 去聲. , 必二反. 洒與洗同.

大夫魏斯, 氏共分, 號曰三晉. 王猶自謂. 惠王三十年, , 破其軍, 虜太子. 十七年, 少梁, 又數獻地於. 又與昭陽戰敗, 亡其七邑. , 猶爲也. 言欲爲死者雪其恥也.

 

孟子對曰: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百里, 小國也. 然能行仁政, 則天下之民歸之矣.

 

王如施仁政於民, 省刑罰, 薄稅斂, 深耕易耨.

, 所梗反. , 易皆去聲. , 奴豆反.

省刑罰, 薄稅斂, 此二者仁政之大目也. , 治也. , 耘也.

 

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 出以事其長上,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 上聲.

盡己之謂忠, 以實之謂信. 君行仁政, 則民得盡力於農畝, 而又有暇日以修禮義, 是以尊君親上而樂於效死也.

 

彼奪其民時, 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 父母凍餓, 兄弟妻子離散.

, 去聲.

, 謂敵國也.

 

彼陷溺其民, 王往而征之, 夫誰與王敵?

, 音扶.

, 陷於阱. , 溺於水. 暴虐之意. , 正也. 以彼暴虐其民, 而率吾尊君親上之民, 往正其罪. 彼民方怨其上而樂歸於我, 則誰與我爲敵哉?

 

故曰: ‘仁者無敵.’ 王請勿疑!”

仁者無敵”, 蓋古語也. 百里可王, 以此而已. 恐王疑其迂闊, 故勉使勿疑也.

氏曰: “惠王之志在於報怨, 孟子以論在於救民. 所謂惟天吏則可以伐之, 孟子之本意.”

해석보기

 

 

 

6. 달갑게 사람을 죽이려 하지 않는 사람

 

孟子梁襄.

, 王子, .

 

, 語人曰: “望之不似人君, 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 去聲.

, 告也. 不似人君, 不見所畏, 言其無威儀也. 卒然, 急遽之貌. 蓋容貌辭氣, 乃德之符. 其外如此, 則其中之所存者可知.

 

卒然問曰: ‘天下惡乎定?’ 吾對曰: ‘定于一’. ,

, 七沒反. , 平聲.

王問列國分爭, 天下當何所定. 孟子對以必合於一, 然後定也.

 

孰能一之?’

王問也.

 

對曰: ‘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 甘也.

 

孰能與之?’

王復問也. , 猶歸也.

 

對曰: ‘天下莫不與也. 王知夫苗乎? 七八月之間旱, 則苗槁矣. 天油然作雲, 沛然下雨, 則苗浡然興之矣. 其如是, 孰能禦之?

, 音扶. , 音勃.

七八月, 五六月也. 油然, 雲盛貌. 沛然, 雨盛貌. 浡然, 興起貌. , 禁止也.

 

今夫天下之人牧, 未有不嗜殺人者也, 如有不嗜殺人者, 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誠如是也, 民歸之, 由水之就下, 沛然誰能禦之?’”

由當作猶, 古字借用. 後多放此.

人牧, 謂牧民之君也. , 頸也. 蓋好生惡死, 人心所同. 故人君不嗜殺人, 則天下悅而歸之.

氏曰: “孟子之言, 非苟爲大而已. 然不深原其意而詳究其實, 未有不以爲迂者矣. 予觀孟子以來, 自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 能一天下者四君, 皆以不嗜殺人致之. 其餘殺人愈多而天下愈亂. 秦晉, 力能合之, 而好殺不已, 故或合而復分, 或遂以亡國. 孟子之言, 豈偶然而已哉?”

해석보기

 

 

 

7. 흔종(釁鐘)에 아파하는 마음과 정치

 

차마하지 못하는 마음

 

齊宣王問曰: “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齊宣, , 辟彊, 諸侯僭稱王也. 齊桓, 晉文, 皆霸諸侯者.

 

孟子對曰: “仲尼之徒無道之事者, 是以後世無傳焉. 臣未之聞也. 無以, 則王乎?”

, 言也.

子曰: “仲尼之門, 五尺童子羞稱五霸. 爲其先詐力而後仁義也, 亦此意也.”

, 已通用. 無已, 必欲言之而不止也. , 謂王天下之道.

 

: “德何如, 則可以王矣?” : “保民而王, 莫之能禦也.”

, 愛護也.

 

: “若寡人者, 可以保民乎哉?” : “.”

: “何由知吾可也?”

: “臣聞之胡齕, ‘王坐於堂上, 有牽牛而過堂下者, 王見之, : 牛何之? 對曰: 將以釁鐘. 王曰: 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 若無罪而就死地. 對曰: 然則廢釁鐘與? : 何可廢也? 以羊易之!’ 不識有諸?”

, 音核. , 上聲. , 音斛. , 音速. , 平聲.

胡齕, 臣也. 釁鐘, 新鑄鐘成, 而殺牲取血以塗其釁郄也. 觳觫, 恐懼貌. 孟子述所聞胡齕之語而問王, 不知果有此事否?

 

: “有之.” : “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爲愛也,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見牛之觳觫而不忍殺, 卽所謂惻隱之心, 仁之端也. 擴而充之, 則可以保四海矣. 孟子指而言之, 欲王察識於此而擴充之也. , 猶吝也.

 

王曰: “. 誠有百姓者. 國雖褊小, 吾何愛一牛? 卽不忍其觳觫, 若無罪而就死地, 故以羊易之也.”

言以羊易牛, 其迹似吝, 實有如百姓所譏者. 然我之心不如是也.

 

: “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爲愛也. 以小易大, 彼惡知之? 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 則牛羊何擇焉?”

, 平聲.

, 怪也. , 痛也. , 猶分也.

 

王笑曰: “是誠何心哉? 我非愛其財. 而易之以羊也, 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言牛羊皆無罪而死, 何所分別而以羊易牛乎? 孟子故設此難, 欲王反求而得其本心. 王不能然, 故卒無以自解於百姓之言也.

 

: “無傷也, 是乃仁術也, 見牛未見羊也. 君子之於禽獸也, 見其生, 不忍見其死; 聞其聲, 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 去聲.

無傷, 言雖有百姓之言, 不爲害也. , 謂法之巧者. 蓋殺牛旣所不忍, 釁鐘又不可廢. 於此無以處之, 則此心雖發而終不得施矣. 然見牛則此心已發而不可遏, 未見羊則其理未形而無所妨. 故以羊易牛, 則二者得以兩全而無害, 此所以爲仁之術也. , 謂將死而哀鳴也. 蓋人之於禽獸, 同生而異類. 故用之以禮, 而不忍之心施於見聞之所及. 其所以必遠庖廚者, 亦以預養是心, 而廣爲仁之術也.

해석 보기

 

 

하지 않는 것과 못하는 것

 

王說曰: “: ‘他人有心, 予忖度之.’ 夫子之謂也. 夫我乃行之, 反而求之, 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 於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 何也?”

, 音悅. , 七本反. , 待洛反. 夫我之夫, 音扶.

詩小雅巧言之篇. 戚戚, 心動貌. 王因孟子之言, 而前日之心復萌, 乃知此心不從外得, 然猶未知所以反其本而推之也.

 

: “有復於王者曰: 吾力足以擧百鈞, 而不足以擧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而不見輿薪, 則王許之乎?” : “.”

, 平聲.

, 白也. , 三十斤. 百鈞, 至重難擧也. , 鳥羽. 一羽, 至輕易擧也. 秋毫之末, 毛至秋而末銳, 小而難見也. 輿薪, 以車載薪, 大而易見也. , 猶可也.

 

今恩足以及禽獸, 而功不至於百姓者, 獨何與? 然則一羽之不擧, 爲不用力焉; 輿薪之不見, 爲不用明焉, 百姓之不見保, 爲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 不爲也, 非不能也.”

爲不之爲, 去聲.

今恩以下, 孟子之言也. 蓋天地之性, 人爲貴. 故人之與人, 又爲同類而相親. 是以惻隱之發, 則於民切而於物緩; 推廣仁術, 則仁民易而愛物難. 今王此心能及物矣, 則其保民而王, 非不能也, 但自不肯爲耳.

 

: “不爲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 “挾太山以超北海, 語人曰我不能’, 是誠不能也. 爲長者折枝, 語人曰我不能’, 是不爲也, 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 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王之不王, 是折枝之類也.

, 去聲. 爲長之爲, 去聲. , 上聲. , 之舌反.

, 狀也. , 以腋持物也. , 躍而過也. 爲長者折枝, 以長者之命, 折草木之枝, 言不難也. 是心固有, 不待外求, 擴而充之, 在我而已. 何難之有?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運於掌.

, 以老事之也. 吾老, 謂我之父兄. 人之老, 謂人之父兄. , 以幼畜之也. 吾幼, 謂我之子弟. 人之幼, 謂人之子弟. 運於掌, 言易也.

 

: ‘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 以御于家邦.’ 言擧斯心加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詩大雅思齊之篇. , 法也. 寡妻, 寡德之妻, 謙辭也. , 治也. 不能推恩, 則衆叛親離, 故無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 善推其所爲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獸, 而功不至於百姓者, 獨何與?

, 平聲.

蓋骨肉之親, 本同一氣, 又非但若人之同類而已. 故古人必由親親推之, 然後及於仁民; 又推其餘, 然後及於愛物, 皆由近以及遠, 自易以及難. 今王反之, 則必有故矣. 故復推本而再問之.

 

, 然後知輕重; , 然後知長短. 物皆然, 心爲甚. 王請度之!

度之之度, 待洛反.

, 稱錘也. , 丈尺也. 度之, 謂稱量之也. 言物之輕重長短, 人所難齊, 必以權度度之而後可見. 若心之應物, 則其輕重長短之難齊, 而不可不度以本然之權度, 又有甚於物者. 今王恩及禽獸, 而功不至於百姓. 是其愛物之心重且長, 而仁民之心輕且短, 失其當然之序而不自知也. 故上文旣發其端, 而於此請王度之也.

해석 보기

 

 

나무에 올라 물고기를 찾다

 

抑王興甲兵, 危士臣, 構怨於諸侯, 然後快於心與?”

, 平聲.

, 發語辭. , 戰士也. , 結也.

孟子以王愛民之心所以輕且短者, 必其以是三者爲快也. 然三事實非人心之所快, 有甚於殺觳觫之牛者. 故指以問王, 欲其以此而度之也.

 

王曰: “. 吾何快於是? 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不快於此者, 心之正也; 而必爲此者, 欲誘之也. 欲之所誘者獨在於是, 是以其心尙明於他而獨暗於此. 此其愛民之心所以輕短, 而功不至於百姓也.

 

: “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 平聲.

 

: “爲肥甘不足於口與? 輕煖不足於體與? 抑爲采色不足視於目與? 聲音不足聽於耳與? 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 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 而王豈爲是哉?”

爲肥, 抑爲, 豈爲, 不爲之爲, 皆去聲. , 令皆平聲. , 與闢同.

便嬖, 近習嬖幸之人也.

 

: “. 吾不爲是也.”

: “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土地, 秦楚, 莅中國而撫四夷也. 以若所爲求若所欲, 猶緣木而求魚也.”

, 音潮.

, 語助辭. , 開廣也. , 致其來朝也. 秦楚, 皆大國. , 臨也. , 如此也. 所爲, 指興兵結怨之事. 緣木求魚, 言必不可得.

 

王曰: “若是其甚與?” : “殆有甚焉. 緣木求魚, 雖不得魚, 無後災. 以若所爲, 求若所欲, 盡心力而爲之, 後必有災.”

: “可得聞與?” : “人與人戰, 則王以爲孰勝?” : “人勝.”

甚與, 聞與之與, 平聲.

 

: “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 寡固不可以敵衆, 弱固不可以敵彊. 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 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 何以異於? 蓋亦反其本矣.

, , 皆發語辭. , 小國. , 大國. 集有其一, 言集合, 其方千里, 是有天下九分之一也. 以一服八, 必不能勝, 所謂後災也. 反本, 說見下文.

 

今王發政施仁,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 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 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 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 其若是, 孰能禦之?”

, 音潮. , 音古. , 與訴同.

行貨曰商, 居貨曰賈. 發政施仁, 所以王天下之本也. 近者悅, 遠者來, 則大小强弱非所論矣. 蓋力求所欲, 則所欲者反不可得; 能反其本, 則所欲者不求而至. 首章意同.

해석 보기

 

 

일정한 생업이 있어야 일정한 마음이 있다

 

王曰: “吾惛, 不能進於是矣. 願夫子輔吾志, 明以敎我. 我雖不敏, 請嘗試之.”

: “無恆産而有恆心者, 惟士爲能. 若民, 則無恆産, 因無恆心. 苟無恆心, 放辟, 邪侈, 無不爲已. 及陷於罪, 然後從而刑之, 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 罔民而可爲也?

, 胡登反. , 與僻同. , 於虔反.

, 常也. , 生業也. 恆産, 可常生之業也. 恆心, 人所常有之善心也. 士嘗學問, 知義理, 故雖無常産而有常心. 民則不能然矣. , 猶羅網, 欺其不見而取之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産,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 樂歲終身飽, 凶年免於死亡. 然後驅而之善, 故民之從之也輕.

, 許六反, 下同.

, 猶易也.

 

此言民有常産而有常心也.

 

今也制民之産, 仰不足以事父母, 俯不足以畜妻子, 樂歲終身苦, 凶年不免於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贍, 奚暇治禮義哉?

, 平聲. 凡治字爲理物之義者, 平聲; 爲己理之義者, 去聲. 後皆放此.

, 足也. 此所謂無常産而無常心者也.

 

王欲行之, 則盍反其本矣.

, 何不也. 使民有常産者, 又發政施仁之本也. 說具下文.

 

五畝之宅, 樹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 無失其時,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 勿奪其時, 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謹庠序之敎, 申之以孝悌之義,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飢不寒,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音見前章.

此言制民之産之法也.

氏曰: “八口之家, 次上農夫也. 此王政之本, 常生之道, 孟子之君各陳之也.”

氏曰: “爲天下者, 擧斯心加諸彼而已. 然雖有仁心仁聞, 而民不被其澤者, 不行先王之道故也. 故以制民之産告之.”

此章言人君當黜霸功, 行王道. 而王道之要, 不過推其不忍之心, 以行不忍之政而已. 王非無此心, 而奪於功利之私, 不能擴充以行仁政. 雖以孟子反覆曉告, 精切如此, 而蔽固已深, 終不能悟, 是可歎也.

해석 보기

 

 

 

 

 

 

 

 

 

인용

목차

삼천지교

맹자생애

공자를 사숙한 맹자

맹자 사람의 길

728x90
반응형
그리드형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