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고전/순자 (486)
건빵이랑 놀자
9. 賞不欲僭, 刑不欲濫. 賞僭則利及小人, 刑濫則害及君子. 若不幸而過, 寧僭無濫, 與其害善, 不若利淫.
8. 師術有四, 而博習不與焉. 尊嚴而憚, 可以爲師, 耆艾而信, 可以爲師, 誦說而不陵不犯, 可以爲師, 知微而論, 可以爲師. 故師術有四, 而博習不與焉. 水深而回,樹落則糞本. 弟子通利則思師. 詩曰, 無言不讎, 無德不報. 此之謂也.
7. 君者, 國之隆也, 父者, 家之隆也. 隆一而治, 二而亂. 自古及今, 未有二隆爭重而能長久者.
6. 程者, 物之準也, 禮者, 節之準也. 程以立數, 禮以定倫. 德以敍位, 能以授官. 凡節奏欲陵, 而生民欲寬, 節奏陵而文, 生民寬而安. 上文下安,功名之極也, 不可以加矣.
5. 臨事接民而以義變應, 寬裕而多容, 恭敬而先之, 政之始也, 然後中和察斷以輔之, 政之隆也, 然後進退誅賞之, 政之終也. 故一年與之始, 三年與之終. 用其終爲始, 則政令不行而上下怨疾,亂所以自作也. 書曰, 義刑義殺, 勿庸以卽, 女惟曰, 未有順事. 言先敎也.
4. 人主之患, 不在乎不言用賢, 而在乎誠必用賢. 夫言用賢者, 口也, 却賢者, 行也, 口行相反, 而欲賢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 不亦難乎. 夫耀蟬者務在明其火振其樹而已, 火不明, 雖振其樹, 無益也. 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 則天下歸之若蟬之歸明火也.
3. 得衆動天, 美意延年, 誠信如神, 夸誕逐魂
2. 川淵深而魚鱉歸之, 山林茂而禽獸歸之, 刑政平而百姓歸之, 禮義備而君子歸之. 故禮及身而行修, 義及國而政明, 能以禮挾而貴名白, 天下願, 令行禁止, 王者之事畢矣. 詩曰, 惠此中國, 以綏四方. 此之謂也. 川淵者, 龍魚之居也, 山林者, 鳥獸之居也, 國家者, 士民之居也. 川淵枯則龍魚去之, 山林險則鳥獸去之, 國家失政則士民去之. 無土則人不安居, 無人則土不守, 無道法則人不至, 無君子則道不擧. 故土之與人也, 道之與法也者, 國家之本作也, 君子也者, 道法之摠要也, 不可少頃曠也. 得之則治, 失之則亂, 得之則安, 失之則危, 得之則存, 失之則亡. 故有良法而亂者有之矣, 有君子而亂者, 自古及今, 未嘗聞也. 傳曰, 治生乎君子, 亂生乎小人. 此之謂也.
1. 衡聽顯幽重明退姦進良之術, 朋黨比周之譽, 君子不聽, 殘賊加累之譖, 君子不用, 隱忌雍蔽之人, 君子不近, 貨材禽犢之請, 君子不許. 凡流言流說流事流謀流譽流愬, 不官而衡至者, 君子愼之. 聞聽而明譽之, 定其當而當, 然後士其刑賞而還與之. 如是, 則姦言姦說姦事姦謀姦譽姦愬, 莫之試也, 忠言忠說忠事忠謀忠譽忠愬, 莫不明通, 方起以尙盡矣. 夫是之謂衡聽顯幽重明退姦進良之術.
9. 通忠之順, 權險之平, 禍亂之從聲, 三者非明主莫之能知也. 爭然後善, 戾然後功, 出死無私, 致忠而公, 夫是之謂通忠之順, 信陵君似之矣. 奪然後義, 殺然後仁, 上下易位然後貞, 功參天地, 澤被生民, 夫是之謂權險之平, 湯武是也. 過而通情, 和而無經, 不卹是非, 不論曲直, 偸合苟容, 迷亂狂生, 夫是之謂禍亂之從聲, 飛廉惡來是也. 傳曰, 斬而齊, 枉而順, 不同而壹. 詩曰, 受人球大球, 爲下國綴旒. 此之謂也.
8. 恭敬, 禮也, 調和, 樂也, 謹愼, 利也, 鬪怒, 害也. 故君子安禮樂利, 謹愼而無鬪怒, 是以百擧不過也. 小人反是.
7. 仁者必敬人. 凡人非賢, 則案不肖也. 人賢而不敬, 則是禽獸也, 人不肖而不敬, 則是狎虎也. 禽獸則亂, 狎虎則危, 災及其身矣. 詩曰,不敢暴虎, 不敢馮河. 人知其一, 莫知其它. 戰戰兢兢, 如臨深淵, 如履薄氷. 此之謂也. 故仁者必敬人. 敬人有道. 賢者則貴而敬之, 不肖者則畏而敬之, 賢者則親而敬之, 不肖者則疏而敬之. 其敬一也, 其情二也. 若夫忠信端慤而不害傷, 則無接而不然, 是仁人之質也. 忠信以爲質, 端慤以爲統, 禮義以爲文, 倫類以爲理, 喘而言, 臑而動,而一可以爲法則. 詩曰,不僭不賊,鮮不爲則.此之謂也.
6. 有大忠者, 有次忠者, 有下忠者, 有國賊者. 以德復君而化之, 大忠也, 以德調君而輔之, 次忠也, 以是諫非而怒之, 下忠也, 不卹君之榮辱, 不卹國之臧否, 偸合苟容以持祿養交而已耳, 國賊也. 若周公之於成王也, 可謂大忠矣, 若管仲之於桓公, 可謂次忠矣, 若子胥之於夫差, 可謂下忠矣, 若曹觸龍之於紂者, 可謂國賊矣.
5. 事人而不順者, 不疾者也, 疾而不順者, 不敬者也, 敬而不順者, 不忠者也, 忠而不順者, 無功者也, 有功而不順者, 無德者也. 故無德之爲道也, 傷疾,墮功, 滅苦, 故君子不爲也.
4. 恭敬而遜, 聽從而敏, 不敢有以私決擇也, 不敢有以私取與也, 以順上爲志, 是事聖君之義也. 忠信而不諛, 諫爭而不諂, 撟然剛折端志而無傾側之心, 是案曰是,非案曰非, 是事中君之義也. 調而不流, 柔而不屈, 寬容而不亂, 曉然以至道而無不調和也, 而能化易, 時關內之, 是事暴君之義也. 若馭樸馬, 若養赤子, 若食餒人, 故因其懼也而改其過, 因其憂也而辨其故, 因其喜也而入其道, 因其怒 也而除其怨, 曲得所謂焉. 書曰, 從命而不拂, 微諫而不倦, 爲上則明, 爲下則遜. 此之謂也.
3. 혼란의 시기에 폭군을 대하는 방법 事聖君者, 有聽從無諫爭, 事中君者, 有諫爭無諂諛, 事暴君者, 有補削無撟拂. 迫脅於亂時, 窮居於暴國, 而無所避之, 則崇其美, 揚其善, 違其惡, 隱其敗, 言其所長, 不稱其所短, 以爲成俗. 詩曰: “國有大命, 不可以告人, 妨其躬身.” 此之謂也. 해석 事聖君者, 有聽從無諫爭, 事中君者, 有諫爭無諂諛, 事暴君者, 有補削無撟拂. 성군(聖君)을 섬기는 이는 듣고서 따르기에 간쟁(諫爭)할 게 없고 어중간한 임금을 섬기는 이는 간쟁(諫爭)은 있지만 아첨할 게 없으며 폭군(暴君)을 섬기는 이는 보충하거나 없앰은 있지만 빼앗거나 어김은 없다. 迫脅於亂時, 窮居於暴國, 而無所避之, 則崇其美, 揚其善, 違其惡, 隱其敗, 言其所長, 不稱其所短, 以爲成俗. 혼란한 시기에 위협당해 폭군의 나라..
2. 從命而利君謂之順, 從命而不利君謂之諂, 逆命而利君謂之忠, 逆命而不利君謂之簒, 不卹君之榮辱, 不卹國之臧否, 偸合苟容以持祿養交而已耳, 謂之國賊. 君有過謀過事, 將危國家, 殞社稷之懼也, 大臣父兄有能進言於君, 用則可, 不用則去, 謂之諫, 有能進言於君, 用則可, 不用則死, 謂之爭, 有能比知同力, 率羣臣百吏而相與彊君撟君, 君雖不安, 不能不聽, 遂以解國之大患, 除國之大害, 成於尊君安國, 謂之輔, 有能抗君之命, 竊君之重, 反君之事, 以安國之危, 除君之辱, 功伐足以成國之大利,謂之拂. 故諫, 爭, 輔, 拂之人, 社稷之臣也, 國君之寶也, 明君之所尊厚也, 而闇主惑君以爲己賊也. 故明君之所賞, 闇君之所罰也, 闇君之所賞, 明君之所殺也. 伊尹, 箕子, 可謂諫矣, 比干, 子胥可謂爭矣, 平原君之於趙可謂輔矣, 信陵君之於魏可謂拂矣. 傳..
1. 人臣之論, 有態臣者, 有簒臣者, 有功臣者, 有聖臣者. 內不足使一民, 外不足使距難, 百姓不親, 諸侯不信, 然而巧敏佞說, 善取寵乎上, 是態臣者也. 上不忠乎君, 下善取譽乎民, 不卹公道通義, 朋黨比周, 以環主圖私爲務, 是簒臣者也. 內足使以一民, 外足使以距難, 民親之, 士信之, 上忠乎君, 下愛百姓而不倦, 是功臣者也. 上則能尊君, 下則能愛民, 政令敎化, 刑下如影, 應卒遇變, 齊給如響, 推類接譽, 以待無方, 曲成制象, 是聖臣者也. 故用聖臣者王, 用功臣者彊, 用簒臣者危, 用態臣者亡. 態臣用, 則必死, 簒臣用, 則必危, 功臣用, 則必榮, 聖臣用, 則必尊. 故齊之蘇秦, 楚之州侯, 秦之張儀, 可謂態臣者也. 韓之張去疾, 趙之奉陽, 齊之孟嘗, 可謂簒臣也. 齊之管仲, 晉之咎犯, 楚之孫叔敖, 可謂功臣矣. 殷之伊尹, 周之太公,..
13. 材人, 愿慤拘錄, 計數纖嗇而無敢遺喪, 是官人使吏之材也. 脩飾端正, 尊法敬分而無傾側之心, 守職循業, 不敢損益, 可傳世也, 而不可使侵奪, 是士大夫官師之材也. 知隆禮義之爲尊君也, 知好士之爲美名也, 知愛民之爲安國也, 知有常法之爲一俗也, 知尙賢使能之爲長功也. 知務本禁末之爲多材也, 知無與下爭小利之爲便於事也, 知明制度權物稱用之爲不泥也, 是卿相輔佐之材也. 未及君道也. 能論官, 此三材者而無失其次, 是謂人主之道也. 若是, 則身佚而國治, 功大而名美, 上可以王, 下可以覇, 是人主之要守也. 人主不能論此三材者, 不知道此道, 安値將卑埶出勞, 倂耳目之樂, 而親自貫日而治詳, 一內而曲辨之, 慮與臣下爭小察而綦偏能, 自古及今, 未有如此而不亂者也. 是所謂視乎不可見, 聽乎不可聞, 爲乎不可成. 此之謂也.
12. 墻之外, 目不見也, 里之前, 耳不聞也, 而人主之守司, 遠者天下, 近者境內, 不可不略知也. 天下之變, 境內之事, 有弛易齵差者矣, 而人主無由知之, 則是拘脅蔽塞之端也. 耳目之明, 如是其狹也, 人主之守司, 如是其廣也, 其中不可以不知也如是其危也. 然則人主將何以知之? 曰, 便嬖左右者, 人主之所以窺遠, 收衆之門戶牖嚮也, 不可不早具也. 故人主必將有便嬖左右足信者然後可, 其知惠足使規物, 其端誠足使定物然後可, 夫是之謂國具. 人主不能不有遊觀安燕之時, 則不得不有疾病物故之變焉. 如是, 國者, 事物之至也如泉原, 一物不應, 亂之端也. 故曰, 人主不可以獨也. 卿相輔佐, 人主之基杖也, 不可不早具也. 故人主必將有卿相輔佐足任者, 然後可, 其德音足以塡撫百姓, 其知慮足以應待萬變, 然後可, 夫是之謂國具. 四隣諸侯之相與, 不可以不相接也, ..
11. 故明主有私人以金石珠玉, 無私人以官職事業, 是何也? 曰, 本不利於所私也. 彼不能而主使之, 則是主闇也, 臣不能而誣能, 則是臣詐也. 主闇於上, 臣詐於下, 滅亡無日, 俱害之道也. 夫文王非無貴戚也, 非無子弟也, 非無便嬖也, 倜然乃擧太公於州人而用之, 豈私之也哉! 以爲親邪? 則周姬姓也, 而彼姜姓也. 以爲故邪? 則未嘗相識也. 以爲好麗邪? 則夫人行年七十有二, 齫然而齒墮矣. 然而用之者, 夫文王欲立貴道, 欲白貴名, 以惠天下, 而不可以獨也, 非于是子莫足以擧之, 故擧是子而用之. 於是乎貴道果立, 貴名果明,兼制天下, 立七十一國, 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周之子孫, 苟不狂惑者, 莫不爲天下之顯諸侯, 如是者能愛人也. 故擧天下之大道, 立天下之大功, 然後隱其所憐所愛, 其下猶足以爲天下之顯諸侯. 故曰, 唯明主爲能愛其所愛, 闇主則必危其所愛. 此..
10. 人主欲得善射, 射遠中微者, 縣貴爵重賞以招致之. 內不可以阿子弟, 外不可以隱遠人, 能中是者取之, 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 雖聖人不能易也. 欲得善馭, 速致遠者, 一日而千里, 縣貴爵重賞以招致之. 內不可以阿子弟, 外不可以隱遠人, 能致是者取之, 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 雖聖人不能易也. 欲治國馭民, 調壹上下, 將內以固城, 外以拒難, 治則制人, 人不能制也, 亂則危辱滅亡可立而待也. 然而求卿相輔佐則獨不若是其公也, 案唯便嬖親比己者之用也, 豈不過甚矣哉! 故有社稷者莫不欲彊, 俄則弱矣, 莫不欲安, 俄則危矣, 莫不欲存, 俄則亡矣. 古有萬國, 今有數十焉, 是無它故, 莫不失之是也.
9. 爲人主者, 莫不欲彊而惡弱, 欲安而惡危, 欲榮而惡辱, 是禹桀之所同也. 要此三欲, 辟此三惡, 果何道而便? 曰, 在愼取相, 道莫徑是矣. 故知而不仁, 不可, 仁而不知, 不可, 旣知且仁, 是人主之寶也, 而王覇之佐也. 不急得, 不知, 得而不用, 不仁. 無其人而幸有其功, 愚莫大焉. 今人主有六患, 使賢者爲之 則與不肖者規之, 使知者慮之, 則與愚者論之, 使脩士行之, 則與汙邪之人疑之. 雖欲成功得乎哉! 譬之是猶立直木而恐其景之枉也, 惑莫大焉. 語曰, 好女之色, 惡者之孼也. 公正之士, 衆人之痤也. 循乎道之人, 汙邪之賊也. 今使汙邪之人論其怨賊而求其無偏, 得乎哉! 譬之是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亂莫大焉. 故古之人爲之不然. 其取人有道, 其用人有法. 取人之道, 參之以禮, 用人之法, 禁之以等. 行義動靜, 度之以禮, 知慮取舍, 稽之以成, ..
8. 至道大形, 隆禮至法則國有常, 尙賢使能則民知方, 纂論公察則民不疑, 賞克罰偸則民不怠, 兼聽齊明則天下歸之. 然後, 明分職, 序事業, 材技官能, 莫不治理, 則公道達而私門塞矣, 公義明而私事息矣. 如是, 則德厚者進而佞說者止, 貪利者退而廉節者起. 書曰, 先時者殺無赦, 不逮時者殺無赦, 人習其事而固, 人之百事, 如耳目鼻口之不可以相借官也, 故職分而民不探, 次定而序不亂, 兼聽齊明而百事不留. 如是, 則臣下百吏至於庶人莫不修己而後敢安正, 誠能而後敢受職, 百姓易俗, 小人變心, 姦怪之屬莫不反慤, 夫是之謂政敎之極. 故天子不視而見, 不聽而聰, 不慮而知, 不動而功, 塊然獨坐而天下從之如一體, 如四胑之從心, 夫是之謂大形. 詩曰, 溫溫恭人, 維德之基, 此之謂也.
7. 道者, 何也? 曰, 君道也. 君者, 何也? 曰, 能羣也. 能羣也者, 何也? 曰, 善生養人者也, 善班治人者也, 善顯設人者也, 善藩飾人者也. 善生養人者人親之, 善班治人者人安之, 善顯設人者人樂之. 善藩飾人者人榮之. 四統者俱而天下歸之, 夫是之謂能羣. 不能生養人者, 人不親也, 不能班治人者, 人不安也, 不能顯設人者, 人不樂也, 不能藩飾人者, 人不榮也. 四統者亡而天下去之, 夫是之謂匹夫. 故曰, 道存則國存, 道亡則國亡. 省工賈, 衆農夫, 禁盜賊, 除姦邪, 是所以生養之也. 天子三公, 諸侯一相, 大夫擅官, 士保職, 莫不法度而公, 是所以班治之也. 論德而定次, 量能而授官, 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所宜, 上賢使之爲三公, 次賢使之爲諸侯, 下賢使之爲士大夫, 是所以顯設之也. 修冠弁衣裳, 黼黻文章, 琱琢刻鏤, 皆有等差, 是所以藩飾之也..
6. 故人主欲彊固安樂, 則莫若反之民, 欲附下一民, 則莫若反之政, 欲脩政美俗, 則莫若求其人. 彼或蓄積而得之者不世絶, 彼其人者, 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 以天下之王公莫好之也, 然而是子獨好之, 以天下之民莫欲之也, 然而于是獨爲之. 好之者貧, 爲之者窮, 然而于是猶將爲之也, 不爲少頃輟焉. 曉然獨明於先王之所以得之, 所以失之, 知國之安危臧否若別白黑. 是其人者也, 大用之, 則天下爲一, 諸侯爲臣, 小用之, 則威行隣敵, 縱不能用, 使無去其疆域, 則國終身無故. 故君人者, 愛民而安, 好士而榮, 兩者無一焉而亡. 詩曰, 介人維藩, 大師維垣, 此之謂也.
5. 請問爲國? 曰, 聞脩身, 未嘗聞爲國也. 君者儀也, 儀正而景正. 君者槃也, 槃圓而水圓. 君者盂也, 盂方而水方. 君射則臣決. 楚莊王好細腰, 故朝有餓人. 故曰, 聞脩身, 未嘗聞爲國也. 君者, 民之原也, 原淸則流淸, 原濁則流濁.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 不能利民, 而求民之親愛己, 不可得也. 民不親不愛, 而求其爲己用, 爲己死, 不可得也. 民不爲己用, 不爲己死, 而求兵之勁, 城之固, 不可得也. 兵不勁, 城不固, 而求敵之不至, 不可得也. 敵至而求無危削, 不滅亡, 不可得也. 危削滅亡之情擧積此矣, 而求安樂, 是狂生者也.狂生者, 不胥時而落.
4. 故君子恭而不難, 敬而不鞏, 貧窮而不約, 富貴而不驕, 竝遇變態而不窮, 審之禮也. 故君子之於禮, 敬而安之, 其於事也, 徑而不失, 其於人也, 寡怨寬裕而無阿, 其所爲身也, 謹修飾而不危, 其應變故也, 齊給便捷而不惑, 其於天地萬物也, 不務說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 其於百官之事技藝之人也, 不與之爭能而致善用其功, 其待上也, 忠順而不懈, 其使下也, 均徧而不偏,其交遊也, 緣義而有類, 其居鄕里也, 容而不亂. 是故窮則必雨名, 達則必有功, 仁厚兼覆天下而不閔, 明達用天地理萬變而不疑, 血氣和平, 志意廣大, 行義塞於天地之間, 仁知之極也, 夫是之謂聖人, 審之禮也.
3. 請問爲人君? 曰, 以禮分施, 均徧而不偏. 請問爲人臣? 曰, 以禮待君, 忠順而不懈. 請問爲人父? 曰, 寬惠而有禮. 請問爲人子? 曰, 敬愛而致文. 請問爲人兄? 曰, 慈愛而見友. 請問爲人弟? 曰, 敬詘而不苟. 請問爲人夫? 曰, 致和而不流, 致臨而有辨. 請問爲人妻? 曰, 夫有禮則柔從聽侍, 夫無禮則恐懼而自竦也. 此道也, 偏立而亂, 具立而治, 其足以稽矣. 請問兼能之奈何? 曰, 審之禮也. 古者先王審禮以方皇周浹於天下, 動無不當也.
2. 合符節, 別契券者, 所以爲信也, 上好權謀, 則臣下百吏, 誕詐之人, 乘是而後欺. 探籌投鉤者, 所以爲公也, 上好曲私, 則臣下百吏, 乘是而後偏. 衡石稱縣者, 所以爲平也, 上好傾覆, 則臣下百吏, 乘是而後險. 斗斛敦槪者, 所以爲嘖也, 上好貪利, 則臣下百吏, 乘是而後豊取刻與, 以無度取於民. 故械數者, 治之流也, 非治之原也, 君子者, 治之原也. 官人守數, 君子養原, 原淸則流淸, 原濁則流濁. 故上好禮義, 尙賢使能, 無貪利之心, 則下亦將綦辭讓, 致忠信, 而謹於臣子矣. 如是, 則雖在小民, 不待合符節別契券而信, 不待探籌投鉤而公, 不待衡石稱縣而平, 不待斗斛敦槪而嘖. 故賞不用而民勸, 罰不用而民服, 有司不勞而事治, 政令不煩而俗美, 百姓莫敢不順上之法, 象上之志, 而勸上之事, 而安樂之矣. 故藉斂忘費, 事業忘勞, 寇難忘死, 城郭..
1. 有亂君, 無亂國, 有治人, 無治法. 羿之法非亡也, 而羿不世中, 禹之法猶存, 而夏不世王. 故法不能獨立, 類不能自行, 得其人則存, 失其人則亡. 法者, 治之端也, 君子者, 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 則法雖省, 足以徧矣, 無君子, 則法雖具, 失先後之施, 不能應事之變, 足以亂矣. 不知法之義而正法之數者, 雖博, 臨事必亂. 故明主急得其人, 而闇主急得其埶. 急得其人, 則身佚而國治, 功大而名美, 上可以王, 下可以覇, 不急得其人, 而急得其埶, 則身勞而國亂, 功廢而名辱,社稷必危. 故君人者, 勞於索之, 而休於使之. 書曰,惟文王敬忌,一人以擇,此之謂也.
19. 儒者爲之不然, 必將曲辨. 朝廷必將隆禮義而審貴賤, 若是, 則士大夫莫不敬節死制者矣. 百官則將齊其制度, 重其官秩, 若是, 則百吏莫不畏法而遵繩矣. 關市幾而不征, 質律禁止而不偏, 如是, 則商賈莫不孰慤而無詐矣. 百工將時斬伐, 佻其期日, 而利其巧任, 如是, 則百工莫不忠信而不楛矣. 縣鄙將輕田野之稅, 省刀布之斂, 罕擧力役, 無奪農時, 如是, 則農夫莫不朴力而寡能矣. 士大夫務節死制, 然而兵勁. 百吏畏法循繩, 然後國常不亂. 商賈孰慤無詐, 則商旅安, 貨財通, 而國求給矣. 百工忠信而不楛, 則器用巧便而財不匱矣. 農夫朴力而寡能, 則上不失天時, 下不失地利, 中得人和, 而百事不廢. 是之謂政令行, 風俗美. 以守則固, 以征則彊, 居則有名, 動則有功. 此儒之所謂曲辨也.
18. 傷國者何也? 曰, 以小人尙民而威, 以非所取於民而巧, 是傷國之大災也. 大國之主也, 而好見小利, 是傷國, 其於聲色臺謝園囿也, 愈厭而好新, 是傷國, 不好修正其所以有, 啖啖常欲人之有, 是傷國. 三邪者在匈中, 而又好以權謀傾覆之人斷事其外, 若是, 則權輕名辱, 社稷必危, 是傷國者也. 大國之主也, 不隆本行, 不敬舊法, 而好詐故. 若是, 則夫朝廷羣臣亦從而成俗於不隆禮義, 而好傾覆也. 朝廷羣臣之俗若是, 則夫衆庶百姓亦從而成俗於不隆禮義, 而好貪利矣. 君臣上下之俗莫不若是, 則地雖廣, 權必輕, 人雖衆, 兵必弱, 刑罰雖繁, 令不下通. 夫是之謂危國, 是傷國者也.
17. 用國者, 得百姓之力者富, 得百姓之死者彊, 得百姓之譽者榮. 三得者具而天下歸之, 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 天下歸之之謂王, 天下去之之謂亡. 湯武者, 循其道, 行其義, 興天下同利, 除天下同害, 天下歸之. 故厚德音以先之, 明禮義以道之, 致忠信以愛之, 賞賢使能以次之, 爵服賞慶以申重之, 時其事, 輕其任以調齊之, 潢然兼覆之, 養長之, 如保赤子. 生民則致寬, 使民則綦理, 辯政令制度, 所以接下之人百姓, 有非理者如豪末, 則雖孤獨鰥寡必不加焉. 是故百姓貴之如帝, 親之如父母, 爲之出死斷亡而不愉者, 無它故焉, 道德誠明, 利澤誠厚也. 亂世不然, 汙漫突盜以先之, 權謀傾覆以示之, 俳優侏儒婦女之請謁以悖之, 使愚詔知, 使不肖臨賢, 生民則致貧隘, 使民則綦勞苦. 是故百姓賤之如㑌, 惡之如鬼, 日欲司間而相與投藉之, 去逐之. 卒有寇難之事, 又望百..
16. 主道治近不治遠, 治明不治幽, 治一不治二. 主能治近則遠者理, 主能治明則幽者化, 主能當一則百事正. 夫兼聽天下, 日有餘而治不足者, 如此也, 是治之極也. 旣能治近, 又務治遠, 旣能治明, 又務見幽, 旣能當一, 又務正百, 是過者也, 過猶不及也, 辟之是猶立直木而求其景之枉也. 不能治近, 又務治遠, 不能察明, 又務見幽, 不能當一, 又務正百, 是悖者也, 辟之是猶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 故明主好要, 而闇主好詳. 主好要則百事詳, 主好詳則百事荒. 君者, 論一相, 陳一法, 明一指, 以兼覆之, 兼炤之, 以觀其盛者也. 相者, 論列百官之長, 要百事之聽, 以飾朝廷臣下百吏之分, 度其功勞, 論其慶賞, 歲終奉其成功以效於君. 當則可, 不當則廢. 故君人勞於索之, 而休於使之.
15. 治國者分已定, 則主相臣下百吏各謹其所聞, 不務聽其所不聞, 各謹其所見, 不務視其所不見. 所聞所見, 誠以齊矣, 則雖幽閑隱辟, 百姓莫敢不敬分安制以化其上, 是治國之徵也.
14. 故君人者, 立隆政本朝而當, 所使要百事者誠仁人也, 則身佚而國治, 功大而名美, 上可以王, 下可以覇. 立隆正本朝而不當, 所使要百事者非仁人也,則身勞而國亂, 功廢而名辱, 社稷必危, 是人君者之樞機也. 故能當一人而天下取, 失當一人而社稷危. 不能當一人而能當千人百人者, 說無之有也. 旣能當一人, 則身有何勞而爲, 垂衣裳而天下定. 故湯用伊尹, 文王用呂尙, 武王用召公, 成王用周公旦. 卑者五伯, 齊桓公閨門之內, 縣樂奢泰游抏之脩, 於天下不見謂脩, 然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 爲五伯長, 是亦無它故焉, 知一政於管仲也, 是君人者之要守也. 知者易爲之興力而功名綦大, 舍是而孰足爲也. 故古之人, 有大功名者, 必道是者也, 喪其國, 危其身者, 必反是者也. 故孔子曰, 知者之知, 固以多矣, 有以守少, 能無察乎! 愚者之知, 固以少矣, 有以守多, 能無..
13. 上莫不致愛其下, 而制之以禮. 上之於下, 如保赤子. 政令制度, 所以接下之人百姓, 有不理者如豪末, 則雖孤獨鰥寡必不加焉. 故下之親上歡如父母, 可殺而不可使不順. 君臣上下, 貴賤長幼, 至於庶人, 莫不以是爲隆正. 然後皆內自省以謹於分, 是百王之所以同也, 而禮法之樞要也. 然後農分田而耕, 賈分貨而販, 百工分事而勸, 士大夫分職而聽, 建國諸侯之君分土而守, 三公摠方而議, 則天子共己而止矣. 出若入若, 天下莫不平均, 莫不治辨, 是百王之所同, 而禮法之大分也. 若夫貫日而治平, 權物而稱用, 使衣服有制, 宮室有度, 人徒有數, 喪祭械用皆有等宜, 以是周挾於萬物, 尺寸尋丈, 莫得不循乎制度數量然後行, 則是官人使吏之事也, 不足數於大君子之前.
12. 無國而不有治法, 無國而不有亂法, 無國而不有賢士, 無國而不有罷士, 無國而不有愿民, 無國而不有悍民, 無國而不有美俗, 無國而不有惡俗, 兩者竝行而國, 在上偏而國安, 在下偏而國危, 上一而王, 下一而亡. 故其法治, 其佐賢, 其民愿, 其俗美, 而四者齊, 夫是之謂上一. 如是, 則不戰而勝, 不攻而得, 甲兵不勞而天下服. 故湯以毫, 武王以鄗, 皆百里之地也, 天下爲一, 諸侯爲臣, 通達之屬, 莫不從服, 無它故焉, 四者齊也. 桀紂卽序於有天下之埶, 索爲匹夫而不可得也, 是無它故焉, 四者竝亡也. 故百王之法不同, 若是, 所歸者一也.
11. 夫貴爲天子, 富有天下, 名爲聖王, 兼制人, 人莫得而制也, 是人情之所同欲也, 而王者兼而有是者也. 重色而衣之, 重味而食之, 重財物而制之, 合天下而君之, 飮食甚厚, 聲樂甚大, 臺謝甚高, 園囿甚廣, 臣使諸侯, 一天下, 是又人情之所同欲也, 而天子之禮制如是者也. 制度以陳, 政令以挾, 官人失要則死, 公侯失禮則幽, 四方之國有侈離之德則必滅, 名聲若日月, 功績如天地, 天下之人應之如景嚮, 是又人情之所同欲也, 而王者兼而有是者也. 故人之情, 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 耳好聲而聲樂莫大焉, 目好色而文章致繁婦女莫衆焉, 形體好佚而安重閑靜莫愉焉, 心好利而穀祿莫厚焉, 合天下之所同願兼而有之, 皐牢天下而制之若制子孫, 人苟不狂惑戇陋者, 其誰能睹是而不樂也哉! 欲是之主竝肩而存, 能建是之士不世絶, 千歲而不合, 何也? 曰, 人主不公, 人臣不忠也. 人..
10. 羿蜂門者, 善服射者也. 王良造父者, 善服馭者也. 聰明君子者, 善服人者也. 人服而埶從之, 人不服而埶去之, 故王者已於服人矣. 故人主欲得善射, 射遠中微, 則莫若羿蜂門矣. 欲得善馭, 及速致遠, 則莫若王良造父矣, 欲得調壹天下, 制秦楚, 則莫若聰明君子矣. 其用知甚簡, 其爲事不勞而功名致大, 甚易處而綦可樂也. 故明君以爲寶, 而愚者以爲難.
9. 百里之地可以取天下, 是不虛, 其難者在人主之知之也. 取天下者, 非負其土地而從之之謂也, 道足以壹人而已矣. 彼其人苟壹, 則其土地且奚去我而適它! 故百里之地, 其等位爵服, 足以容天下之賢士矣, 其官職事業, 足以容天下之能士矣, 循其舊法, 擇其善者而明用之, 足以順服好利之人矣. 賢士一焉, 能士官焉, 好利之人服焉, 三者具而天下盡, 無有是其外矣. 故百里之地, 足以竭埶矣, 致忠信, 著仁義, 足以竭人矣. 兩者合而天下取, 諸侯後同者先危. 詩曰, 自西自東, 自南自北, 無思不服, 一人之謂也.
8. 故治國有道, 人主有職. 若夫貫日而治詳, 一日而曲列之, 是所使夫百吏官人爲也, 不足以是傷游玩安燕之樂. 若夫論一相以兼率之, 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鄕方而務, 是夫人主之職也. 若是, 則一天下, 名配堯禹. 之主者, 守至約而詳, 事之佚而功, 垂衣裳不下簟席之上, 而海內之人莫不願得以爲帝王. 夫是之謂至約, 樂莫大焉. 人主者, 以官人爲能者也, 匹夫者, 以自能爲能者也. 人主得使人爲之, 匹夫則無所移之. 百畝一守, 事業窮, 無所移之也. 今以一人兼聽天下, 日有餘而治不足者, 使人爲之也. 大有天下, 小有一國, 必自爲之然後可, 則勞苦秏顇莫甚焉, 如是, 則雖臧獲不肯與天子易埶業. 以是縣天下, 一四海, 何故必自爲之? 爲之者, 役夫之道也, 墨子之說也. 論德使能而官施之者, 聖王之道也, 儒之所謹守也. 傳曰, 農分田而耕, 賈分貨而販, 百工分事而勸,..
7. 國危則無樂君, 國安則無憂民. 亂則國危, 治則國安. 今君人者, 急逐樂而緩治國, 豈不過甚矣哉. 譬之是由好聲色而恬無耳目也, 豈不哀哉! 夫人之情, 目欲綦色, 耳欲綦聲, 口欲綦味, 鼻欲綦臭, 心欲綦佚. 此五綦者, 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養五綦者有具, 無其具, 則五綦者不可得而致也. 萬乘之國可謂廣大富厚矣, 加有治辨彊固之道焉, 若是則恬愉無患難矣, 然後養五綦者之具具也. 故百樂者, 生於治國者也, 憂患者, 生於亂國者也. 急逐樂而緩治國者, 非知樂者也. 故明君者, 必將先治其國, 然後百樂得其中. 闇君者, 必將急逐樂而緩治國, 故憂患不可勝校也, 必至於身死國亡然後止也, 豈不哀哉! 將以爲樂, 乃得憂焉, 將以爲安, 乃得危焉, 將以爲福, 乃得死亡焉, 豈不哀哉!於乎! 君人者亦可以察若言矣!
6. 國無禮則不正. 禮之所以正國也, 譬之猶衡之於輕重也, 猶繩墨之於曲直也, 猶規矩之於方圓也, 旣錯之而人莫之能誣也. 詩曰, 如霜雪之將將, 如日月之光明, 爲之則存, 不爲則亡, 此之謂也.
5. 彼持國者, 必不可以獨也, 然則彊固榮辱在於取相矣! 身能, 相能, 如是者王. 身不能, 知恐懼而求能者, 如是者彊. 身不能, 不知恐懼而求能者, 安唯便僻左右親比己 者之用, 如是者危削, 綦之而亡. 國者, 巨用之則大, 小用之則小, 綦大而王, 綦小而亡, 小巨分流者存. 巨用之者, 先義而後利, 安不卹親疏, 不卹貴賤, 唯誠能之求, 夫是之謂巨用之. 小用之者, 先利而後義, 安不卹是非, 不治曲直, 唯便僻親比己者之用, 夫是之謂小用之, 巨用之者若彼, 小用之者若此, 小巨分流者, 亦一若彼, 一若此也. 故曰, 粹而王, 駮而覇, 無一焉而亡, 此之謂也.
4. 國者, 天下之大器也, 重任也, 不可不善爲擇所而後錯之, 錯險則危, 不可不善爲擇道然後道之, 涂薉則塞, 危塞則亡. 彼國錯者, 非封焉之謂也, 何法之道, 誰子之與也. 故道王者之法, 與王者之人爲之, 則亦王, 道覇者之法, 與覇者之人爲之, 則亦覇, 道亡國之法, 與亡國之人爲之, 則亦亡. 三者, 明王之所以謹擇也, 而仁人之所以務白也. 故國者, 重任也, 不以積持之則不立. 故國者, 世所以新者也, 是憚憚, 非變也, 改王改行也. 故一朝之日也, 一日之人也, 然而厭焉有千歲之固何也? 曰, 援夫千歲之信法以持之也, 安與夫千歲之信士爲之也. 人無百歲之壽, 而有千歲之信士, 何也? 曰, 以夫千歲之法自持者, 是乃千歲之信士矣. 故與積禮義之君子爲之則王, 與端誠, 信全之士爲之則覇, 與權謀傾覆之人爲之則亡. 三者, 明主 之所以謹擇也, 而仁人之所以務白也..
3. 德雖未至也, 義雖未濟也, 然而天下之理略奏矣, 刑賞已諾, 信乎天下矣, 臣下曉然皆知其可要也. 政令已陳, 雖覩利敗, 不欺其民, 約結已定, 雖覩利敗, 不欺其與. 如是, 則兵勁城固, 敵國畏之, 國一綦名, 與國信之. 雖在僻陋之國, 威動天下, 五伯是也. 非本政敎也, 非致隆高也, 非綦文理也, 非服人之心也, 鄕方略, 審勞佚, 謹畜積, 脩戰備, 齺然上下相信, 而天下莫之敢當. 故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句踐, 是皆僻陋之國也, 威動天下, 彊殆中國, 無它故焉, 略信也. 是所謂信立而覇也. 挈國以呼功利, 不務張其義, 齊其信, 唯利之求, 內則不憚詐其民而求小利焉, 外則不憚詐其與而求大利焉, 內不脩正其所以有, 然常欲人之有. 如是, 則臣下百姓莫不以詐心待其上矣. 上詐其下, 下詐其上, 則是上下析也. 如是, 則敵國輕之, 與國疑之, 權謀日行, 而國..
2. 挈國以呼禮義, 而無以害之, 行一不義, 殺一無罪, 而得天下, 仁者不爲也, 擽然扶持心國, 且若是其固也! 之所與爲之者, 之人則擧義士也, 之所以爲布陳於國家刑法者. 則擧義法也, 主之所極然帥君臣而首鄕之者, 則擧義志也. 如是, 則下仰上以義矣, 是綦定也. 綦定而國定, 國定而天下定. 仲尼無置錐之地, 誠義乎志意, 加義乎身行, 箸之言語, 濟之日, 不隱乎天下, 名垂乎後世. 今亦以天下之顯諸候誠義乎志意, 加義乎法則度量, 箸之以政事, 案申重之以貴賤殺生, 使襲然終始猶一也. 如是, 則夫名聲之部發於天地之間也, 豈不如日月雷霆然矣哉! 故曰, 以國齊義, 一日而白, 湯武是也. 湯以毫, 武王以鄗, 皆百里之地也, 天下爲一, 諸候爲臣, 通達之屬, 莫不從服, 無它故焉, 以濟義矣. 是所謂義立而王也.
1. 國者, 天下之利用也, 人主者, 天下之利埶也. 得道以持之, 則大安也, 大榮也, 積美之源也, 不得道以持之, 則大危也, 大累也, 有之不如無之, 及其棊也, 索爲匹夫不可得也. 齊湣宋獻是也. 故人主天下之利埶也, 然而不能自安也, 安之者必將道也. 故用國者, 義立而王, 信立而覇, 權謀立而亡. 三者明主之所謹擇也, 仁人之所務白也.
19. 凡攻人者, 非以爲名, 則案以爲利也, 不然則忿之也. 仁人之用國, 將脩志意, 正身行, 伉隆高, 致忠信, 期文理. 布衣紃屨之士誠是, 則雖在窮閻漏屋, 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 以國載之, 則天下莫之能隱匿也. 若是, 則爲名者不攻也. 將辟田野, 實倉廩, 便備用, 上下一心, 三軍同力, 與之遠擧極戰, 則不可. 境內之聚也保固, 視可, 午其軍, 取其將, 若撥麷. 彼得之不足以藥傷補敗. 彼愛其爪牙, 畏其仇敵, 若是, 則爲利者不攻也. 將脩小大强弱之義以持愼之, 禮節將甚文, 珪璧將甚碩, 貨賂將甚厚, 所以說之者, 必將雅文辨慧之君子也. 彼苟有人意焉, 夫誰能忿之? 若是, 則 (忿之)[爲忿]者不攻也. 爲名者否, 爲利者否, 爲忿者否, 則國安于盤石, 壽於旗ㆍ翼. 人皆亂, 我獨治; 人皆危, 我獨安; 人皆失喪之, 我按起而制之. 故仁人之用國, 非..
18. 觀國之强弱貧富有徵: 上不隆禮則兵弱, 上不愛民則兵弱, 已諾不信則兵弱, 慶賞不漸則兵弱, 將率不能則兵弱. 上好(攻取)功則國貧, 上好利則國貧, 士大夫衆則國貧, 工商衆則國貧, 無制數度量則國貧. 下貧則上貧, 下富則上富. 故田野縣鄙者, 財之本也; 垣窌倉廩者, 財之末也; 百姓時和ㆍ事業得敘者, 貨之源也; 等賦府庫者, 貨之流也. 故明主必謹養其和, 節其流, 開其源, 而時斟酌焉, 潢然使天下必有餘, 而上不憂不足. 如是, 則上下俱富, 交無所藏之, 是知國計之極也. 故禹十年水ㆍ湯七年旱而天下無菜色者, 十年之後, 年穀復孰, 而陳積有餘. 是無它故焉, 知本末源流之謂也. 故田野荒而倉廩實, 百姓虛而府庫滿, 夫是之謂國蹶. 伐其本, 竭其源, 而幷之其末, 然而主相不知惡也, 則其傾覆滅亡則可立而待也. 以國持之而不足以容其身, 夫是之謂至(貪)[貧]..
17. 觀國之治亂臧否, 至於疆易而端已見矣. 其候徼支繚, 其竟關之政盡察, 是亂國已. 入其境, 其田疇穢, 都邑露, 是貪主已. 觀其朝廷, 則其貴者不賢; 觀其官職, 則其治者不能; 觀其便嬖, 則其信者不慤; 是闇(王)[主]已. 凡主相臣下百吏之(俗)[屬], 其於貨財取與計數也, 須孰盡察; 其禮義節奏也, 芒軔僈楛, 是辱國已. 其耕者樂田, 其戰士安難, 其百吏好法, 其朝廷隆禮, 其卿相調議, 是治國已. 觀其朝廷, 則其貴者賢; 觀其官職, 則其治者能; 觀其便嬖, 則其信者慤; 是明主已. 凡主相臣下百吏之屬, 其於貨財取與計數也, 寬饒簡易; 其於禮義節奏也, 陵謹盡察, 是榮國已. 賢齊則其親者先貴, 能齊則其故者先官, 其臣下百吏, 汙者皆化而脩, 悍者皆化而愿, 躁者皆化而慤, 是明主之功已.
16. 不利而利之, 不如利而後利之之利也; 不愛而用之, 不如愛而後用之之功也. 利而後利之, 不如利而不利者之利也; 愛而後用之, 不如愛而不用者之功也. 利而不利也ㆍ愛而不用也者, 取天下矣. 利而後利之ㆍ愛而後用之者, 保社稷矣. 不利而利之ㆍ不愛而用之者, 危國家也.
15. 故不敎而誅, 則刑繁而邪不勝; 敎而不誅, 則姦民不懲; 誅而不賞, 則勤屬之民不勸; 誅賞而不類, 則下疑俗儉而百姓不一. 故先王明禮義以壹之, 致忠信以愛之, 尙賢使能以次之, 爵服慶賞以申重之, 時其事ㆍ輕其任以調齊之, 潢然兼覆之, 養長之, 如保赤子. 若是, 故姦邪不作, 盜賊不起, 而化善者勸勉矣. 是何邪? 則其道易, 其塞固, 其政令一, 其防表明[也]. 故曰: 上一則下一矣, 上二則下二矣, 辟之若屮木, 枝葉必類本. 此之謂也.
14. 故古之人爲之不然, 使民夏不宛暍, 冬不凍寒, 急不傷力, 緩不後時, 事成功立, 上下俱富; 而百姓皆愛其上, 人歸之如流水, 親之歡如父母, 爲之出死斷亡而[不]愉者, 無它故焉, 忠信ㆍ調和ㆍ均辨之至也. 故君國長民者欲趨時遂功, 則和調累解, 速乎急疾[矣]; 忠信均辨, 說乎賞慶矣; 必先脩正其在我者, 然後徐責其在人者, 威乎刑罰[矣]. 三德者誠乎上, 則下應之如影嚮, 雖欲無明達, 得乎哉! 書曰: 「乃大明服, 維民其力懋和. 而有疾.」此之謂也.
13. 垂事養民, 拊循之, 唲嘔之, 冬曰則爲之饘粥, 夏日則與之瓜麮, 以偸取少頃之譽焉, 是偸道也; 可以少頃得姦民之譽, 然而非長久之道也. 事必不就, 功必不立, 是姦治者也. 傮然要時務民, 進事長功, 輕非譽而恬失民, 事進矣, 而百姓疾之, 是又(不可)偸偏者也. (徒)[徙]壞墮落, 必反無功. 故垂事養譽ㆍ不可, 以遂功而忘民ㆍ亦不可, 皆姦道也.
12. 故儒術誠行, 則天下大而富, 使而功, 撞鐘擊鼓而和. 詩曰: 「鐘鼓喤喤, 管磬瑲瑲, 降福穰穰. 降福簡簡, 威儀反反. 旣醉旣飽, 福祿來反.」此之謂也. 故墨術誠行, 則天下尙儉而彌貧, 非鬪而日爭, 勞苦頓萃而愈無功, 愀然憂戚非樂而日不和. 詩曰: 「天方薦瘥, 喪亂弘多. 民言無嘉, 僭莫懲嗟.」此之謂也.
11. 故先王聖人爲之不然. 知夫爲人主上者不美不飾之不足以一民也, 不富不厚之不足以管下也, 不威不强之不足以禁暴勝悍也. 故必將撞大鐘ㆍ擊鳴鼓ㆍ吹竽笙ㆍ彈琴瑟以塞其耳, 必將錭琢ㆍ刻鏤ㆍ黼黻ㆍ文章以塞其目, 必將芻豢稻梁ㆍ五味芬芳以塞其口, 然後衆人徒ㆍ備官職ㆍ漸慶賞ㆍ嚴刑罰以戒其心. 使天下生民之屬皆知己之所願欲之擧在于是也, 故其賞行; 皆知己之所畏恐之擧在于是也, 故其罰威. 賞行罰威, 則賢者可得而進也, 不肖者可得而退也, 能不能可得而官也. 若是, 則萬物得其宜, 事變得其應, 上得天時, 下得地利, 中得人和, 財貨渾渾如泉源, 汸汸如河海, 暴暴如丘山, 不時焚燒, 無所臧之, 夫天下何患乎不足也?
10. 天下之公患, 亂傷之也. 胡不嘗試相與求亂之者誰也? 我以墨子之「非樂」也, 則使天下亂; 墨子之「節用」也, 則使天下貧; 非將墮之也, 說不免焉. 墨子大有天下, 小有一國, 將蹙然衣麤食惡, 憂戚而非樂; 若是, 則瘠; 瘠則不足欲, 不足欲則賞不行. 墨子大有天下, 小有一國, 將少人徒, 省官職, 上功勞苦, 與百姓均事業, 齊功勞. 若是, 則不威; 不威, 則賞罰不行. 賞不行, 則賢者不可得而進也; 罰不行, 則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 賢者不可得而進, 不肖不可得而退-, 則能不能不可得而官也. 若是, 則萬物失宜, 事變失應, 上失天時, 下失地利, 中失人和, 天下敖然, 若燒若焦. 墨子雖爲之衣褐帶索, 嚽菽飮水, 惡能足之乎? 旣以伐其本, 竭其原, 而焦天下矣.
9. 墨子之言昭昭然爲天下憂不足. 夫不足ㆍ非天下之公患也, 特墨子之私憂過計也. 今是土之生五穀也, 人善治之, 則畝數盆, 一歲而再獲之, 然後瓜桃棗李一本數以盆鼓, 然後葷菜百疏以澤量, 然後六畜禽獸一而剸車, 黿鼉ㆍ魚鱉ㆍ鰍鱣以時別一而成群, 然後飛鳥鳧鴈若煙海, 然後昆蟲萬物生其閒, 可以相食養者, 不可勝數也. 夫天地之生萬物也, 固有餘足以食人矣; 麻葛ㆍ繭絲ㆍ鳥獸之羽毛齒革也, 固有餘足以衣人矣. 夫有餘不足, 非天下之公患也, 特墨子之私憂過計也.
8. 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 (掩)[撩]地表畝, 刺屮殖穀, 多糞肥田, 是農夫衆庶之事也. 守時力民, 進事長功, 和齊百姓, 使人不偸, 是將率之事也. 高者不旱, 下者不水, 寒暑和節, 而五穀以時孰, 是天(下)之事也. 若夫兼而覆之, 兼而愛之, 兼而制之, 歲雖凶敗水旱, 使百姓無凍餒之患, 則是聖君賢相之事也.
7. 百姓之力, 待之而後功; 百姓之群, 待之而後和; 百姓之財, 待之而後聚; 百姓之埶, 待之而後安; 百姓之壽, 待之而後長. 父子不得不親, 兄弟不得不順, 男女不得不歡. 少者以長, 老者以養. 故曰: 「天地生之, 聖人成之.」此之謂也. 今之世而不然: 厚刀布之斂以奪之財, 重田野之稅以奪之食, 苛關市之征以難其事. 不然而已矣, 有椅挈伺詐, 權謀傾覆, 以相顚倒, 以靡敝之, 百姓曉然皆知其汙漫暴亂而將大危亡也. 是以臣或弑其君, 下或殺其上, 粥其城, 倍其節, 而不死其事者, 無它故焉, 人主自取之. 詩曰: 「無言不讎, 無德不報.」此之謂也.
6. 治萬變, 材萬物, 養萬民, 兼制天下者, 爲莫若仁人之善也夫! 故其知慮足以治之, 其仁厚足以安之, 其德音足以化之, 得之則治, 失之則亂. 百姓誠賴其知也, 故相率而爲之勞苦以務佚之, 以養其知也; 誠美其厚也, 故爲之出死斷亡以覆救之, 以養其厚也; 誠美其德也, 故爲之雕琢ㆍ刻鏤ㆍ黼黻ㆍ文章以藩飾之, 以養其德也. 故仁人在上, 百姓貴之如帝, 親之如父母, 爲之出死斷亡而[不]愉者, 無它故焉; 其所是焉誠美, 其所得焉誠大, 其所利焉誠多. 詩曰: 「我任我輦, 我車我牛, 我行旣集, 蓋云歸哉!」此之謂也. 故曰: 「君子以德, 小人以力.」力者ㆍ德之役也.
5. 人之生, 不能無群, 群而無分則爭, 爭則亂, 亂則窮矣. 故無分者, 人之大害也; 有分者, 天下之本利也; 而人君者, 所以管分之樞要也. 故美之者, 是美天下之本也; 安之者, 是安天下之本也; 貴之者, 是貴天下之本也. 古者先王分割而等異之也, 故使或美或惡, 或厚或薄, 或佚(或)樂, 或劬(或)勞, 非特以爲淫泰夸麗之聲, 將以明仁之文ㆍ通仁之順也. 故爲之雕琢ㆍ刻鏤ㆍ黼黻ㆍ文章, 使足以辨貴賤而已, 不求其觀; 爲之鍾鼓ㆍ管磬ㆍ琴瑟ㆍ竽笙, 使足以辨吉凶ㆍ合歡定和而已, 不求其餘; 爲之宮室臺榭, 使足以避燥溼ㆍ養德ㆍ辨輕重而已, 不求其外. 詩曰: 「雕琢其章, 金玉其相. 亹亹我王, 綱紀四方.」此之謂也. 若夫重色而衣之, 重味而食之, 重財物而制之, 合天下而君之, 非特以爲淫泰也, 固以爲(王)[一], 天下,
4. 禮者ㆍ貴賤有等, 長幼有差, 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 故天子袾裷衣冕, 諸候玄裷衣冕, 大夫裨冕, 士皮弁服. 穗必稱位, 位必稱祿, 祿必稱用. 由士以上則必以禮樂節之, 衆庶百姓則必以法數制之. 量地而立國, 計利而畜民, 度人力而授事, 使民必勝事, 事必出利, 利足以生民, 皆使衣食百用出入相揜, 必時臧餘, 謂之稱數. 故自天子通於庶人, 事無大小多少, 由是推之. 故曰: 「朝無幸位, 民無幸生.」此之謂也. 輕田野之稅, 平關市之征, 省商賈之數, 罕興力役, 無奪農時, 如是, 則國富矣. 夫是之謂以政裕民[也].
3. 足國之道, 節用裕民, 而善臧其餘[也]. 節用以禮, 裕民以政. 彼裕民, 故多餘. 裕民則民富, 民富則田肥以易, 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 上以法取焉, 而下以禮節用之. 餘若丘山, 不時焚燒, 無所臧之; 夫君子奚患乎無餘[也]? 故知節用裕民, 則必有仁義聖良之名, 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積矣. 此無佗故焉, 生於節用裕民也. 不知節用裕民則民貧, 民貧則田瘠以穢, 田瘠以穢則出實不半; 上雖好取侵奪, 猶將寡獲也, 而或以無禮節用之, 則必有貪利糾譑之名, 而且有空虛窮乏之實矣. 此無佗故焉, 不知節用裕民也. 康誥曰: 「弘覆乎天, 若德裕, 乃身不廢在王庭.」 此之謂也.
2. 故百技所成, 所以養一人也. 而能不能兼技, 人不能兼官, 離居不相待則窮, 群而無分則爭. 窮者ㆍ患也, 爭者ㆍ禍也, 救患除禍, 則莫若明分使群矣. 强脅弱也, 知懼愚也, 民下違上, 少陵長, 不以德爲政; 如是, 則老弱有失養之憂, 而壯者有分爭之禍矣. 事業所惡也, 功利所好也, 職業無分; 如是, 則人有樹事之患, 而有爭功之禍矣. 男女之合, 夫婦之分, 婚姻娉內送逆無禮; 如是, 則人有失合之憂, 而有爭色之禍矣. 故知者爲之分也.
1. 萬物同宇而異體, 無宜而有用爲人, 數也. 人倫並處, 同求而異道, 同欲而異知, 生也. 皆有可也, 知愚同; 所可異也, 知愚分. 埶同而知異, 行私而無禍, 縱欲而不窮, 則民心奮而不可說也. 如是, 則知者未得治也, 知者未得治, 則功名未成也; 功名未成, 則群衆未縣也, 群衆未縣, 則君臣未立也. 無君以制臣, 無上以制下, 天下害生縱欲. 欲惡同物, 欲多而物寡, 寡則必爭矣.
23. 彼其所與至者, 必其民也, 其民之親我也歡若父母, 好我芳若芝蘭; 反顧其上則若灼黥, 若仇讎. 被人之情性也, 雖桀ㆍ跖, 豈有肯爲其所惡, 賊其所好者哉! 彼以奪矣. 故古之人有以一國取天下者, 非往行之也, 脩政其所, [天下]莫不願, 如是而可以誅暴禁悍矣. 故周公南征而北國怨, 曰: 「何獨不來也?」東征而西國怨, 曰: 「何獨後我也?」 孰能有與是鬬者與? 安以其國爲是者王.
22. 殷之日, 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爲縱構之事, 偃然案兵無動, 以觀夫暴國之相(卒)[捽]也. 案平政敎, 審節奏, 砥礪百姓, 爲是之日, 而兵剸天下[之]勁矣; 案(然)脩仁義, 伉隆高, 正法則, 選賢良, 養百姓, 爲是之日, 而名聲剸天下之美矣. 權者重之, 兵者勁之, 名聲者美之. 夫堯ㆍ舜者ㆍ一天下也, 不能加毫末於是矣. 故權謀傾覆之人退, 則賢良知聖之士案自進矣; 刑政平, 百姓和, 國俗節, 則兵勁城固, 敵國案自詘矣; 務本事, 積財物, 而勿忘棲遲薛越也, 是使群臣百姓皆以制度行, 則財物積, 國家案自富矣. 三者體此而天下服, 暴國之君案自不能用其兵矣. 何則? 彼無與至也.
21. 具具而王, 具具而霸, 具具而存, 具具而亡. 用萬乘之國者, 威彊之所以立也, 名聲之所以美也, 敵人之所以屈也, 國之所以安危臧否也, 制與在此, 亡乎人. 王ㆍ霸ㆍ安存ㆍ危殆ㆍ滅亡, 制與在我, 亡乎人. 夫威彊未足以殆鄰敵也, 名聲未足以懸天下也, 則是國未能獨立也, 豈渠得免夫累乎! 天下脅於暴國, 而黨爲吾所不欲於是者, 曰與桀同事同行, 無害爲堯, 是非功名之所就也ㆍ非存亡安危之所(墮)[隨]也. 功名之所就, 存亡安危之所(墮)[隨], 必將於愉殷赤心之所. 誠以其國爲王者之所, 亦王; 以其國爲危殆滅亡之所, 亦危殆滅亡.
20. 順州里, 定廛宅, 養六畜, 閒樹藝, 勸敎化, 趨孝弟, 以時順脩, 使百姓順命, 安樂處鄕, 鄕師之事也. 論百工, 審時事, 辨功苦, 尙完利, 便備用, 使彫琢文采不敢專造於家, 工師之事也. 相陰陽, 占祲兆, 鑽龜陳卦, 主攘擇五卜, 知其吉凶妖祥, 傴巫ㆍ跛擊之事也. 脩採淸, 易道路, 謹盜賊, 平室律, 以時順脩, 使賔旅安而貨財通, 治市之事也. 抃急禁悍, 防淫除邪, 戮之以五刑, 使暴悍以變, 姦邪不作, 司寇之事也. 本政敎, 正法則, 兼聽而時稽之, 度其功勞, 論其慶賞, 以時順脩, 使百吏(免盡)[盡免]而衆庶不偸, 冢宰之事也. 論禮樂, 正身行, 廣敎化, 美風俗, 兼覆而調一之, 辟公之事也. 全道德, 致隆高, 綦文理, 一天下, 振毫末, 使天下莫不順比從服, 天王之事也. 故政事亂, 則冢宰之罪也; 國家失俗, 則辟公之過也; 天下不..
19. 序官: 宰爵知賓客ㆍ祭祀ㆍ饗食ㆍ犠牲之牢數, 司徒知百宗ㆍ城郭ㆍ立器之數, 司馬知師旅ㆍ甲兵ㆍ乘白之數. 脩憲命, 審詩商, 禁淫聲, 以時順脩, 使夷俗邪音不敢亂雅, 大師之事也. 脩隄梁, 通溝澮, 行水潦, 安水臧, 以時決塞; 歲雖凶敗水旱, 使民有所耘艾, 司空之事也. 相高下, 視肥墝, 序五種, 省農功, 謹蓄臧, 以時順脩, 使農夫樸力而寡能, 治田之事也. 脩火憲, 養山林ㆍ藪澤ㆍ草木ㆍ魚鷩ㆍ百(索)[素], 以時禁發, 使國家足用而財物不屈, 虞師之事也.
18. 故養長時則六畜育, 殺生時則草木殖, 政令時則百姓一ㆍ賢良服. 聖主之制也, 草木榮華滋碩之時, 則斧斤不入山林, 不夭其生, 不絶其長也; 黿鼉ㆍ魚鱉ㆍ鰍鱣孕別之時, 罔罟毒藥不入澤, 不夭其生, 不絶其長也; 春耕ㆍ夏耘ㆍ秋收ㆍ冬藏, 四者不失時, 故五穀不絶而百姓有餘食也; 汙池ㆍ淵沼ㆍ川澤, 謹其時禁, 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餘用也; 斬伐養長不失其時, 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餘材也. 聖王之用也, 上察於天, 下錯於地, 塞(備)[滿]天地之閒, 加施萬物之上, 微而明, 短而長, 狹而廣, 神明博大以至約. 故曰: 一與一是爲人者, 謂之聖人也.
17. 故人生不能無群, 群而無分則爭, 爭則亂, 亂別離, 離則弱, 弱則不能勝物, 故宮室不可得而居也, 不可少頃舍禮義之謂也. 能以事親謂之孝, 能以事兄謂之弟, 能以事上謂之順, 能以使下謂之君. 君者ㆍ善群也. 群道當則萬物皆得其宜, 六畜皆得其長, 群生皆得其命.
16. 水火有氣而無生, 草木有生而無知, 禽獸有知而無義, 人有氣ㆍ有生ㆍ有知, 亦且有義, 故最爲天下貴也. 力不若牛, 走不若馬, 而牛馬爲用, 何也? 曰: 人能群, 彼不能群也. 人何以能群? 曰: 分. 分何以能行? 曰: 以義. 故義以分則和, 和則一, 一則多力, 多力則彊, 彊則勝物, 故宮室可得而居也. 故序四時, 裁萬物, 兼利天下, 無它故焉, 得之分義也.
15. 以類行雜, 以一行萬, 始則終, 終則始, 若環之無端也, 舍是而天下以衰矣. 天地者ㆍ生之始也, 禮義者ㆍ治之始也, 君子者ㆍ禮義之始也. 爲之, 貫之, 積重之, 致好之者, 君子(之始)也. 故天地生君子, 君子理天地. 君子者ㆍ天地之參也, 萬物之總也, 民之父母也. 無君子, 則天地不理, 禮義無統, 上無君師, 下無父子ㆍ夫婦, 是之謂至亂. 君臣ㆍ父子ㆍ兄弟ㆍ夫婦, 始則終, 終則始, 與天地同理, 與萬世同久, 夫是之謂大本. 故喪祭ㆍ朝聘ㆍ(師旅)一也, 貴賤ㆍ殺生ㆍ與奪一也, 君君ㆍ臣臣ㆍ父父ㆍ子子ㆍ兄兄ㆍ弟弟一也, 農農ㆍ士士ㆍ工工ㆍ商商一也.
14. 北海則有走馬吠犬焉, 然而中國得而畜使之; 南海則有羽翮ㆍ齒革ㆍ曾靑ㆍ丹干焉, 然而中國得而財之; 東海則有紫ㆍ(紶) [綌]ㆍ魚ㆍ鹽焉, 然而中國得而衣食之; 西海則有皮革ㆍ文旄焉, 然而中國得而用之. 故澤人足乎木, 山人足乎魚, 農夫不斲削ㆍ不陶冶而足械用, 工賈不耕田而足菽粟. 故虎豹爲猛矣, 然而君子剝而用之. 故天之所覆, 地之所載, 莫不盡其美ㆍ致其用, 上以飾賢良, 下以養百姓而安樂之. 夫是之謂大神. 詩曰: 「天作高山, 大王荒之. 彼作矣, 文王康之.」此之謂也.
13. 王者之[法]: 等賦, 政事, 財萬物, 所以養萬民也. 田野什一, 關市幾而不征, 山林澤梁以時禁發而不稅, 相地而衰政, 理道之遠近而致貢, 通流財物粟米, 無有滯留, 使相歸移也. 四海之內若一家, 故近者不隱其能, 遠者不疾其勞, 無幽閒隱僻之國莫不趨使而安樂之. 夫是之謂人師, 是王者之法也.
12. 王者之論: 無德不貴, 無能不官, 無功不賞, 無罪不罰, 朝無幸位, 民無幸生, 尙賢使能而等位不遺, 析愿禁悍而刑罰不過, 百姓曉然皆知夫爲善於家而取賞於朝也, 爲不善於幽而蒙刑於顯也. 夫是之謂定論. 是王者之論也.
11. 王者之制: 道不過三代, 法不貳後王. 道過三代謂之蕩, 法貳後王謂之不雅. 衣服有制, 宮室有度, 人徒有數, 喪祭械用皆有等宜, 聲ㆍ則凡非雅聲者擧廢, 色ㆍ則凡非舊文者擧息, 械用ㆍ則凡非舊器者擧毁. 夫是之謂復古. 是王者之制也.
10. 王者之人: 飾動以禮義, 聽斷以類, 明振毫末, 擧錯應變而不窮. 夫是之謂有原. 是王者之人也.
9. 閔王毁於五國, 桓公劫於魯莊, 無它故焉, 非其道而慮之以王也. 彼王者不然, 仁眇天下, 義眇天下, 威眇天下. 仁眇天下, 故天下莫不親也; 義眇天下, 故天下莫不貴也; 威眇天下, 故天下莫敢敵也. 以不敵之威, 輔服人之道, 故不戰而勝, 不攻而得, 甲兵不勞而天下服. 是知王道者也. 知此三具者, 欲王而王, 欲霸而霸, 欲彊而彊矣.
8. 彼霸者不然, 辟田野, 實倉廩, 便備用, 案謹募選閱材技之士, 然後漸慶賞以先之, 嚴刑罰以糾之. 存亡繼絶, 衛弱禁暴, 而無兼幷之心, 則諸候親之矣; 脩友敵之道, 以敬接諸候, 則諸候說之矣. 所以親之者, 以不幷也, 幷之見, 則諸候疏(之)矣; 所以說之者, 以友敵也, 臣之見, 則諸候離矣. 故明其不幷之行, 信其友敵之道, 天下無王(霸)主, 則常勝矣. 是知霸道者也.
7 用彊者, 人之城守, 人之出戰, 而我以力勝之也, 則傷人之民必甚矣. 傷人之民甚, 則人之民惡我必甚矣; 人之民惡我甚, 則日欲與我鬪. 人之城守, 人之出戰, 而我以力勝之, 則傷吾民必甚矣. 傷吾民甚, 則吾民之惡我必甚矣; 吾民之惡我甚, 則日不欲爲我鬪. 人之民日欲與我鬪, 吾民日不欲爲我鬪, 是彊者之所以反弱也. 地來而民去, 累多而功少, 雖守者益, 所以守者損, 是(以)大者之所以反削也. 諸候莫不懷交接怨而不忘其敵, 伺彊大之間, 承彊大之敝也. 知彊大之敝, 此彊大之殆時也. 知彊(大)[道]者不務彊也, 慮以王命全其力ㆍ凝其德. 力全則諸侯不能弱也, 德凝則諸候不能削也, 天下無王霸主則常勝矣. 是知彊道者也.
6. 王ㆍ奪之人, 霸ㆍ奪之與, 彊ㆍ奪之地. 奪之人者臣諸候, 奪之與者友諸候, 奪之地者敵諸候. 臣諸候者王, 友諸候者霸, 敵諸候者危.
5. 成侯ㆍ嗣公, 聚斂計數之君也, 未及取民也; 鄭子産ㆍ取民者也, 未及爲政(者)也; 管仲ㆍ爲政者也, 未及脩禮(者)也. 故脩禮者王, 爲政者彊, 取民者安, 聚斂者亡. 故王者富民, 霸者富士, 僅存之國富大夫, 亡國富筐篋, 實府庫. 筐篋已富, 府庫已實, 而百姓貧, 夫是之謂上溢而下漏. 入不可以守, 出不可以戰, 則傾覆滅亡可立而待也. 故我聚之以亡, 敵得之以彊. 聚斂者, 召寇ㆍ肥敵ㆍ亡國ㆍ危身之道也, 故明君不蹈也.
4. 馬駭輿, 則君子不安輿; 庶人駭政, 則君子不安位. 馬駭輿, 則莫若靜之; 庶人駭政, 則莫若惠之. 選賢良, 擧篤敬, 興孝悌, 收孤寡, 補貧窮; 如是, 則庶人安政矣. 庶人安政, 然后君子安位[矣]. 傳曰: 「君者ㆍ舟也, 無人者ㆍ水也. 水則載舟, 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故君人者欲安, 則莫若平政愛民矣; 欲榮, 則莫若隆禮敬士矣; 欲立功名, 則莫若尙賢使能矣; 是君人者之大節也. 三節者當, 則其餘莫不當矣; 三節者不當, 則其餘雖曲當, 猶將無益也. 孔子曰: 「大節是也, 小節是也, 上君也. 大節是也, 小節非也, 一出焉, 一入焉, 中君也. 大節非也, 小節雖是也, 吾無觀其餘矣.」
3. 分均則不偏, 埶齊則不壹, 衆齊則不使. 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 明王始立而處國有制, 夫兩貴之不能相事, 兩賤之不能相使, 是天數也. 埶位齊而欲惡同, 物不能澹則必爭, 爭則必亂, 亂則窮矣. 先王惡其亂也, 故制禮漠以分之, 使有貧ㆍ富ㆍ貴ㆍ賤之等, 足以相兼臨者, 是養天下之本也. 書曰: 「維齊非齊.」此之謂也.
2. 聽政之大分: 以善至者, 待之以禮; 以不善至者, 待之以刑. 兩者分別, 則賢不肖不雜, 是非不亂. 賢不肖不雜, 則英傑至; 是非不亂, 則國家治. 若是, 名聲日聞, 天下願, 令行禁止, 則王者之事畢矣. 凡聽, 威嚴猛厲而不好假導人, 則下畏恐而不親, 周閉而不竭; 若是, 則大事殆乎弛, 小事殆乎遂. 和解調通, 好假導人而無所凝止之, 則姦言並至, 嘗試之說鋒起, 若是, 則聽大事煩, 是又傷之也. 故法而不議, 則法之所不至者必廢; 職而不通, 則職之所不及者必隊; 故法而議, 職而通, 無隱謀, 無遺善, 而百事無過, 非君子莫能. 故公平者ㆍ(職)[聽]之衡也, 中和者ㆍ聽之繩也. 其有法者以法行, 無法者以類擧, 聽之盡也; 偏黨而無經, 聽之辟也. 故有良法而亂者有之矣, 有君子而亂者, 自古及今, 未嘗聞也. 傳曰: 「治生乎君子, [而]亂生乎小人.」..
1. 請問爲政? 曰: 賢能不待次而擧, 罷不能不待頃而廢, 元惡不待敎而誅, 中庸雜民不待政而化. 分未定也, 則有昭繆也. 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也, 不能屬於禮義, 則歸之庶人. 雖庶人之子孫也, 積文學, 正身行, 能屬於禮義, 則歸之卿相士大夫. 故姦言ㆍ姦說ㆍ姦事ㆍ姦能ㆍ遁逃反側之民, 職而敎之, 須而待之, 勉之以慶賞, 懲之以刑罰. 安職則畜, 不安職則棄. 五疾, 上收而養之, 材而事之, 官施而衣食之, 兼覆無遺. 才行反時者, 死無赦. 夫是之謂天德, [是]王者之政也.
17. 人倫: 志不免於曲私而冀人之以己爲公也, 行不免於汙漫而冀人之以己爲脩也, 甚愚陋溝瞀而冀人之以己爲知也, 是衆人也. 志忍私, 然後能公; 行忍情性, 然後能脩; 知而好問, 然後能才. 公ㆍ脩而才, 可謂小儒矣. 志安公, 行安脩, 知通統類, 如是, 則可謂大儒矣. 大儒者ㆍ天子三公也, 小儒者ㆍ諸候大夫士也, 衆人者ㆍ工農商賈也. 禮者ㆍ人主之所以爲群臣寸尺尋丈檢式也, 人倫盡矣.
16. 性也者ㆍ吾所不能爲也, 然而可化也; (情)[積]也者ㆍ非吾所有也, 然而可爲(乎)[也]. 注錯習俗, 所以化性也; 幷一而不二, 所以成積也. 習俗移志, 安久移質, 幷一而不二, 則通於神明ㆍ參於天地矣. 故積土而爲山, 積水而爲海, 旦暮積謂之歲. 至高謂之天, 至下謂之地, 宇中六指謂之極; 涂之人百姓, 積善而全盡謂之聖人. 彼求之而後得, 爲之而後成, 積之而後高, 盡之而後聖. 故聖人也者, 人之所積也. 人積耨耕而爲農夫, 積斲削而爲工匠, 積反貨而爲商賈, 積禮義而爲君子. 工匠之子莫不繼事, 而都國之民安習其服. 居楚而楚, 居越而越, 居夏而夏, 是非天性也, 積靡使然也. 故人知謹注錯, 愼習俗, 大積靡, 則爲君子矣; 縱情性而不足問學, 則爲小人矣. 爲君子則常安榮矣, 爲小人則常危辱矣. 凡人莫不欲安榮而惡危辱, 故唯君子爲能得其所好, 小人則日..
15. 故人無師無法而知, 則必爲盜, 勇則必爲賊, 云能則必爲亂, 察則必爲怪, 辨則必爲誕. 人有師有法而知, 則速通; 勇則速威, 云能則速成, 察則速盡, 辨則速論. 故有師法者, 人之大寶也; 無師法者, 人之大殃也. 人無師法則隆(情)[性]矣, 有師法則隆(性)[積]矣, 而師法者, 所得乎(情)[積], 非所受乎性, [性]不足以獨立而治.
14. 不聞不若聞之, 聞之不若見之, 見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 學至於行之而止矣. 行之ㆍ明也, 明之爲聖人, 聖人也者, 本仁義, 當是非, 齊言行, 不失豪釐, 無他道焉, 已乎行之矣. 故聞之而不見, 雖博必謬; 見之而不知, 雖識必妄; 知之而不行, 雖敦必困. 不聞不見, 則雖當, 非仁也, 其道百擧而百陷也.
13. 故有俗人者, 有俗儒者, 有雅儒者, 有大儒者. 有不學問, 無正義, 以富利爲隆, 是俗人者也. 逢衣淺帶, 解果其冠, 略法先王而足亂世, 術繆學雜, 擧不知法後王而一制度, 不知隆禮義而殺詩ㆍ書; 其衣冠行僞已同於世俗矣, 然而不知惡(者); 其言議談說已無所以異於墨子矣, 然而明不能分別, 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 得委積足以揜其口則揚揚如也; 隨其長子, 事其便辟, 擧其上客, 億然若終身之虜而不敢有他志: 是俗儒者也. 法後王, 一制度, 隆禮義而殺詩ㆍ書, 其言行已有大法矣, 然而明不能齊法敎之所不及, 聞見之所未至, 則知不能類也, 知之曰知之, 不知曰不知, 內不自以誣外, 外不自以欺內, 以是尊賢畏法, 而不敢怠傲, 是雅儒者也. 法先王, 統禮義, 一制度, 以淺持博, 以古持今, 以一持萬, 苟仁義之類也, 雖在鳥獸之中, 若 別白黑, 倚物怪變, 所..
12. 造父者ㆍ天下之善御者也, 無輿馬則無所見其能. 羿者ㆍ天下之善射者也, 無弧矢則無所見其巧. 大儒者ㆍ善調一天下者也, 無百里之地則無所見其功. 輿固馬選矣, 而不能以至遠, 一日而千里, 則非造父也. 弓調矢直矣, 而不能以射遠中微, 則非羿也. 用百里之地, 而不能以調一天下ㆍ制强暴, 則非大儒也. 彼大儒者, 雖隱於窮閻漏屋, 無置錐之地, 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 在一大夫之位, 則一君不能獨畜, 一國不能獨容, 成名況乎詰侯, 莫不願得以爲臣; 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國莫能與之爭勝, 笞捶暴國, 齊一天下, 而莫能傾也. 是大儒之徵也. 其言有類, 其行有禮, 其擧事無悔, 其持險應變曲當, 與時遷徙, 與世偃仰, 千擧萬變, 其道一也. 是大儒之稽也. 其窮也, 俗儒笑之: 其通也, 英傑化之, 嵬瑣逃之, 邪說畏之, 衆人愧之. 通則一天下, 窮則獨立貴名, 天不能死, ..
11. 客有道曰: 「孔子曰: 周公其盛乎! 身貴而愈恭, 家富而愈儉, 勝敵而愈戒.」應之曰: 「是殆非周公之行, 非孔子之言也. 武王崩, 成王幼, 周公屛成王而及武王, 履天子之籍, 負扆而坐, 諸侯趨走堂下. 當是時也, 夫又誰爲恭矣哉! 兼制天下, 立七十一國, 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焉, 周之子孫苟不狂惑者, 莫不爲天下之顯諸侯, 孰謂周公儉哉! 武王之誅紂也, 行之曰以兵忌, 東面而迎太歲, 至(汜)[氾]而汎, 至懷而壞, 至共頭而山隧. 霍叔懼曰: 出三日而五災至, 無乃不可乎? 周公曰: 刳比干而囚箕子, 飛廉ㆍ惡來知政, 夫又惡有不可焉? 遂選馬而進, 朝食於戚, 暮宿乎百泉, (厭旦)[旦厭]於牧之野, 鼓之而紂卒易鄕, 遂乘殷人而誅紂. 蓋殺者非周人, 因殷人也. 故無首虜之獲, 無蹈難之賞, 反而定三革, 偃五兵, 合天下, 立聲樂, 於是武ㆍ象起而韶ㆍ護廢矣. ..
10. 井井兮其有理也, 嚴嚴兮其能敬己也, (分分)[介介]兮其有終始也, 猒猒兮其能長久也, 樂樂兮其執道不殆也, 炤炤兮其用知之明也, 脩脩兮其(用)統類之行也, 綏綏兮其有文章也, 熙熙兮其樂人之臧也, 隱隱兮其恐人之不當也, 如是, 則可謂聖人矣. 此其道出乎一. 曷謂一? 曰: 執神而固. 曷謂神? 曰: 盡善挾(洽) [治]之謂神. [曷謂固]? [曰]: 萬物莫足以傾之之謂固. 神固之謂聖人. 聖人也者ㆍ道之管也, 天下之道管是矣, 百王之道一是矣, 故詩ㆍ書ㆍ 禮ㆍ樂之[道]歸是矣. 詩言是, 其志也; 書言是, 其事也; 禮言是, 其行也; 樂言是, 其和也; 春秋言是, 其微也. 故風之所以爲不逐者, 取是以節之也; 小雅之所以爲小者, 取是而文之也; 大雅之所以爲大者, 取是而光之也; 頌之所以爲至者, 取是而通之也; 天下之道畢是矣. 鄕是者臧, 倍是者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