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순자 (194)
건빵이랑 놀자
44. ⑤강: 조랑말이 되어 뚜벅뚜벅 가다 그래도 운 좋게 5강의 강의 중 4강까지는 어찌 어찌 정리할 수 있었다. 이건 운이 좋았다고밖에 할 수 없다. 초반엔 열정만으로 가능했으나, 중반부턴 동섭쌤의 응원과 준규쌤의 지지, 쓰다가 도무지 막혀 아무 것도 쓸 수가 없을 땐 황경민 시인의 아포리즘이 역동적인 힘을 주어 쓸 수 있었다. 초반만 해도 나의 힘으로 충분히 써나갈 수 있다고만 생각했는데 그런 마음은 금세 바닥이 났고, 갈피를 못 잡아 허둥지둥될 때 이끌어주고 당겨주고 안아주는 사람들 덕에 여기까지 올 수 있었던 것이다. ▲ 황경민 시인의 아포리즘. 생각이 막힐 때, 글이 막힐 때 샘솟게 만드는 힘이 있다. 지금까지의 후기는 우리 모두의 도움으로 만들어졌다 그러면서 알게 된 사실은 ‘천리마는 환상’..
20. 대야에 담긴 물 같은 나의 마음 세 가지 음식을 천천히 음미하면서 먹고 땅콩아이스크림으로 입가심을 한 후에 음식점을 나왔다. 10시 24분에 들어가 11시 30분까지 있었으니, 정말 느긋이 먹은 셈이다. ▲ 한 시간이 넘도록 음식을 느긋이 먹었던 추억의 장소. 순간에 머물 수 있던 점심 식사 시간 음식을 먹더라도, 차를 마시더라도 이처럼 여유롭게 먹고 마시고 싶었다. 일상에 치여 살면 먹는 재미, 마시는 묘미, 그 시간을 즐기는 설렘을 모두 망각하게 된다. 그런 것들은 모두 살아가기 위한 방편이 될 뿐이기 때문이다. 그러니 어느 순간엔 ‘내가 무얼 위해 이렇게 치열하게 살고 있지?’라는 회의감이 밀려온다. 나도 일상에 치여, 삶에 갇혀 하루하루를 지내왔다. 그러다 보니 어느 순간부턴 내 자신이란 ..
20. 持國之難易: 事强暴之國難, 使强暴之國事我易. 事之以貨寶, 則貨寶單而交不結; 約信盟誓, 則約定而畔無日; 割國之錙銖以賂之, 則割定而欲無猒. 事之彌煩, 其侵人愈甚, 必至於資單國擧然後已. 雖左堯而右舜, 未有能以此道得免焉者也. 辟之是猶使處女嬰寶珠ㆍ佩寶玉ㆍ負戴黃金而遇中山之盜也, 雖爲之逄蒙視, 詘要橈膕, (君)[若]盧屋妾, 由將不足以免也. 故非有一人之道也, 直將巧繁拜請而畏事之, 則不足以(爲)持國安身, 故明君不道也. 必將脩禮以齊朝, 正法以齊官, 平政以齊民, 然後節奏齊於朝, 百事齊於官, 衆庶齊於下. 如是, 則近者競親, 遠方致願, 上下一心, 三軍同力; 名聲足以暴炙之, 威强足以捶笞之, 拱揖指麾, 而强暴之國莫不趨使, 譬之是猶烏獲與焦僥搏也. 故曰: 「事强暴之國難, 使强暴之國事我易.」此之謂也.
26. 此五等者不可不善擇也, 王ㆍ霸ㆍ安存ㆍ危殆ㆍ滅亡之具也. 善擇者制人, 不善擇者人制之; 善擇之者王, 不善擇[之]者亡. 夫王者之與亡者, 制人之與人制之也, 是其爲相懸也亦遠矣.
25. 立身則從傭俗, 事行則遵傭故, 進退貴賤則擧傭士, 之所以接下之百姓者則庸寬惠, 如是者則安存. 立身則輕(楉)[楛], 事行則蠲疑, 進退貴賤則擧佞侻, 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則好取侵奪, 如是者危殆. 立身則憍暴, 事行則傾覆, 進退貴賤則擧幽險詐故, (人)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 則好用其死力矣, 而慢其功勞; 妤用其籍斂矣, 而忘其本務, 如是者滅亡.
24. 殷之日, 安以靜兵息民, 慈愛百姓, 辟田野, 實倉廩, 便備用, 安謹募選閱材技之士; 然後漸賞慶以先之, 嚴刑罰以防之, 擇士之知事者使相率貫也, 是以厭然畜積脩飾而物用之足也. 兵革器械者, 彼將日日暴露毁折之中原, 我今將脩飾之ㆍ拊循之ㆍ掩蓋之於府庫; 貨財粟米者, 彼將日日捿遲薛越之中野, 我今將畜積幷聚之於倉廩; 材技股肱ㆍ健勇爪牙之士, 彼將日日挫頓竭之於仇敵, 我今將來致之ㆍ幷閱之ㆍ砥礪之於朝廷. 如是, 則彼日積敝, 我日積完; 彼日積貧, 我日積富; 彼日積勞, 我日積佚. 君臣上下之閒者, 彼將厲厲焉日日相離疾也, 我今將頓頓焉日日相親愛也, 以是待其敝. 安以其國爲是者霸.
18. 君子言有壇宇, 行有防表, 道有一隆. 言道德之求, 不下於安存; 言志意之求, 不下於士, 言道德之求, 不二後王. 道過三代謂之蕩, 法二後王謂之不雅, 高之下之, 小之臣之, 不外是矣, 是君子之所以騁志意於壇宇宮庭也. 故諸侯問政, 不及安存, 則不告也; 匹夫問學, 不及爲士, 則不敎也; 百家之說, 不及先王, 則不聽也. 夫是之謂君子言有壇宇, 行有防表也.
13. 故(言)君子必辯. 小辯不如見端, 見端不如(見)本分. 小辯而察, 見端而明, 本分而理, 聖人士君子之分具矣. 有小人之辯者, 有士君子之辯者, 有聖人之辯者: 不先慮, 不早謀, 發之而當, 成文而類, 居錯遷徙, 應變不窮, 是聖人之辯者也. 先慮之, 早謀之, 斯須之言而足聽, 文而致實, 博而黨正, 是士君子之辯者也. 聽其言則辭辨而無統, 用其身則多詐而無功, 上不足以順明王, 下不足以和齊百姓, 然而口舌之於噡唯則節, 足以爲奇偉偃卻之屬, 夫是之謂姦人之雄. 聖王起, 所以先誅也. 然後盜賊次之. 盜賊得變, 此不得變也.
12. 君子必辯. 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 而君子爲甚焉. 是以小人辯言險, 君子辯言仁也. 言而非仁之中也, 則其言不若其黙也, 其辯不若其吶也; 言而仁之中也, 則好言者上矣, 不好言者下也. 故仁言大矣. 起於上ㆍ所以導於下, 政令是也; 起於下ㆍ所以忠於上, 謀救是也. 故君子之行仁也無厭. 志好之, 行安之, 樂言之,
10. 堂上不糞, 則郊草不瞻曠芸, 白刃扞乎胸, 則目不見流矢, 拔戟加乎首, 則十指不辭斷. 非不以此爲務也, 疾養緩急之有相先者也.
9. 凡姦人之所以起者, 以上之不貴義, 不敬義也. 夫義者, 所以限禁人之爲惡與姦者也. 今上不貴義, 不敬義, 如是, 則下之人百姓皆有棄義之志, 而有趨姦之心矣, 此姦人之所以起也. 且上者下之師也, 夫下之和上, 譬之猶響之應聲, 影之像形也. 故爲人上者, 不可不順也. 夫義者, 內節於人而外節於萬物者也, 上安於主而下調於民者也. 內外上下節者, 義之情也. 然則凡爲天下之要, 義爲本,而信次之. 古者禹湯本義務信而天下治, 桀紂棄義倍信而天下亂. 故爲人上者, 必將愼禮義, 務忠信然後可. 此君人者之大本也.
8. 積微, 月不勝日, 時不勝月, 歲不勝時. 凡人好敖慢小事, 大事至然後興之務之, 如是則常不勝夫敦比於小事者矣. 是何也? 則小事之至也數, 其縣日也博, 其爲積也大. 大事之至也希, 其縣日也淺, 其爲積也小. 故善日者王, 善時者覇, 補漏者危, 大荒者亡. 故王者敬日, 覇者敬時, 僅存之國危而後戚之, 亡國至亡而後知亡, 至死而後知死, 亡國之禍敗, 不可勝悔也. 覇者之善箸焉, 可以時託也, 王者之功名, 不可勝日志也. 財物貨寶以大爲重, 政敎功名反是, 能積微者速成. 詩曰, 德輶如毛, 民鮮克擧之. 此之謂也.
7. 應侯問孫卿子曰, 入秦何見? 孫卿子曰, 其固塞險, 形埶便, 山林川谷美, 天材之利多, 是形勝也. 入境, 觀其風俗, 其百姓樸, 其聲樂不流汙, 其服不挑, 甚畏有司而順, 古之民也. 及都邑官府, 其百吏肅然, 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 古之吏也. 入其國, 觀其士大夫, 出於其門, 入於公門, 出於公門, 歸於其家, 無有私事也, 不比周, 不朋黨, 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 古之士大夫也. 觀其朝廷, 其朝閒, 聽決百事不留, 恬然如無治者, 古之朝也. 故四世有勝, 非幸也, 數也. 是所見也. 故曰,佚而治, 約而詳, 不煩而功,治之至也, 秦類之矣. 雖然, 則有其諰矣. 兼是數具者而盡有之, 然而縣之以王者之功名, 則倜倜然其不及遠矣. 是何也? 則其殆無儒邪? 故曰, 粹而王, 駮而覇, 無一焉而亡. 此亦秦之所短也.
6. 力術止, 義術行. 曷謂也? 曰, 秦之謂也. 威彊乎湯武, 廣大乎舜禹, 然而憂患不可勝校也, 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軋己也, 此所謂力術止也. 曷謂乎威彊乎湯武? 湯武也者, 乃能使說己 者使耳. 今楚父死焉, 國擧焉, 負三王之廟而辟於陳蔡之間, 視可司間, 案欲剡其脛, 而以蹈秦之腹. 然而秦使左案左, 使右案右, 是乃使讐人役也, 此所謂威彊乎湯武也. 曷謂廣大乎舜禹也? 曰, 古者百王之一天下, 臣諸侯也, 未有過封內千里者也. 今秦南乃有沙羨與俱, 是乃江南也, 北與胡貉爲隣, 西有巴戎, 東在楚者乃界於齊, 在韓者踰常山乃有臨慮, 在魏者乃據圉津, 卽去大梁百有二十里耳, 其在趙者剡然有苓而據松柏之塞, 負西海而固常山, 是地徧天下也, 威動海內, 彊殆中國, 然而憂患不可勝校也, 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軋己也. 此所謂廣大乎舜禹也. 然則柰何? 曰, 節威反文,..
5. 夫桀紂, 聖王之後子孫也, 有天下者之世也, 埶籍之所存, 天下之宗室也, 土地之大, 封內千里, 人之衆, 數以億萬, 俄而天下倜然擧去桀紂而奔湯武, 反然擧惡桀紂而貴湯武. 是何也? 夫桀紂何失, 而湯武何得也? 曰, 是無它故焉, 桀紂者善爲人所惡也, 而湯武者善爲人所好也. 人之所惡何也? 曰, 汙漫爭奪貪利是也. 人之所好者何也? 曰, 禮義辭讓忠信是也. 今君人者, 辟稱比方則欲自竝乎湯武, 若其所以統之, 則無以異於桀紂, 而求有湯武之功名, 可乎? 故凡得勝者, 必與人也, 凡得人者, 必與道也. 道也者何也? 曰, 禮讓忠信是也. 故自四五萬而往者, 彊勝, 非衆之力也, 隆在信矣, 自數百里而往者, 安固, 非大之力也, 隆在脩正矣. 今已有數萬之衆者也, 陶誕比周以爭與, 已有數百里之國者也, 汙漫突盜以爭地. 然則是棄己之所安彊, 而爭己之所以危弱也, 損..
4. 荀卿子說齊相曰, “處勝人之埶, 行勝人之道, 天下莫忿, 湯武是也, 處勝人之埶, 不以勝人之道, 厚於有天下之埶, 索爲匹夫不可得也, 桀, 紂是也. 然則得勝人之埶者, 其不如勝人之道遠矣. 夫主相者, 勝人以埶也, 是爲是, 非爲非, 能爲能, 不能爲不能, 倂己之私欲, 必以道夫公道通義之可以相兼容者, 是勝人之道也. 今相國上則得專主, 下則得專國,相國之於勝人之埶,亶有之矣. 然則胡不毆此勝人之埶, 赴勝人之道, 求仁厚明通之君子而託王焉, 與之參國政正是非? 如是, 則國孰敢不爲義矣? 君臣上下, 貴賤長少, 至於庶人, 莫不爲義, 則天下孰不欲合義矣? 賢士願相國之朝, 能士願相國之官, 好利之民莫不願以齊爲歸, 是一天下也. 相國舍是而不爲, 案直爲是世俗之所以爲, 則女主亂之宮, 詐臣亂之朝, 貪吏亂之官, 衆庶百姓皆以貪利爭奪爲俗, 曷若是而可以持國乎? ..
3. 公孫子曰, 子發將西伐蔡, 克蔡, 獲蔡侯, 歸致命曰, 蔡侯奉其社稷而歸之楚, 舍屬二, 三子而治其地. 旣楚發其賞, 子發辭曰, 發誡布令而敵退, 是主威也, 徙擧相攻而敵退, 是將威也, 合戰用力而敵退, 是衆威也. 臣舍不宜以衆威受賞. 譏之曰, 子發之致命也恭, 其辭賞也固. 夫尙賢使能, 賞有功, 罰有罪, 非獨一人爲之也, 彼先王之道也, 一人之本也, 善善, 惡惡之應也, 治必由之, 古今一也. 古者明王之擧大事, 立大功也, 大事已博, 大功已立, 則君享其成, 君臣享其功, 士大夫益爵, 官人益秩, 庶人益祿, 是以爲善者勸, 爲不善者沮, 上下一心, 三軍同力, 是以百事成而功名大也. 今子發獨不然, 反先王之道, 亂楚國之法, 墮興功之臣, 恥受賞之屬, 無僇乎族黨, 而抑卑其後世, 案獨以爲私廉, 豈不過甚矣哉? 故曰, 子發之致命也恭, 其辭賞也固.
2. 威有三, 有道德之威者, 有暴察之威者, 有狂妄之威者. 此三威者, 不可不孰察也. 禮樂則脩, 分義則明, 擧錯則時, 愛利則形, 如是, 百姓貴之如帝, 高之如天, 親之如父母, 畏之如神明. 故賞不用而民勸, 罰不用而威行, 夫是之謂道德之威. 禮樂則不脩, 分義則不明, 擧錯則不時, 愛利則不形, 然而其禁暴也察, 其誅不服也審, 其刑罰重而信, 其誅殺猛而必, 黭然而雷擊之, 如牆厭之, 如是, 百姓劫則致畏, 嬴則敖上, 執拘則最, 得間則散, 敵中則奪, 非劫之以形埶, 非振之以誅殺, 則無以有其下, 夫是之謂暴察之威. 無愛人之心, 無利人之事, 而日爲亂 人之道, 百姓讙敖, 則從而執縛之, 刑灼之, 和人心, 如是. 下比周賁潰以離上矣, 傾覆滅亡, 可立而待也, 夫是之謂狂妄之威. 此三威者, 不可不孰察也. 道德之威成乎安彊, 暴察之威成乎危弱, 狂妄之威..
1. 刑范正, 金錫美, 工冶巧, 火齊得, 剖刑而莫邪已. 然而不剝脫, 不砥厲, 則不可以斷繩,剝脫之, 砥厲之, 則劙盤盂, 刎牛馬忽然耳. 彼國者, 亦彊國之剖刑已. 然而不敎誨, 不調一, 則入不可以守, 出不可以戰, 敎誨之, 調一之, 則兵勁城固, 敵國不敢嬰也. 彼國者亦有砥厲, 禮義節奏是也. 故人之命在天, 國之命在禮. 人君者, 隆禮尊賢而王, 重法愛民而覇, 好利多詐而危, 權謀傾覆幽險而亡.
15. 兼幷易能也, 唯堅凝之難焉. 齊能幷宋, 而不能凝也, 故魏奪之. 燕能幷齊, 而不能凝也, 故田單奪之. 韓之上地, 方數百里, 完全富足而趨趙, 趙不能凝也, 故秦奪之. 故能幷之而不能凝, 則必奪, 不能幷之又不能凝其有, 則必亡. 能凝之則必能幷之矣. 得之則凝, 兼幷無强. 故者湯以薄, 武王以滈, 皆百里之地也, 天下爲一, 諸侯爲臣, 無它故焉, 能凝之也. 故凝士以禮, 凝民以政, 禮脩而士服, 政平而民安, 士服民安, 夫是之謂大凝. 以守則固, 以征則强, 令行禁止, 王者之事畢矣.
14. 凡兼人者有三術, 有以德兼人者, 有以力兼人者, 有以富兼人者. 彼貴我名聲, 美我德行, 欲爲我民, 故辟門除涂, 以迎吾入, 因其民, 襲其處, 而百姓皆安, 立法施令莫不順比, 是故得地而權彌重, 兼人而兵兪强, 是以德兼人者也. 非貴我名聲也, 非美我德行也, 彼畏我威, 劫我埶, 故民雖有離心, 不敢有畔慮, 若是則戎甲兪衆, 奉養必費, 是故得地而權彌輕, 兼人而兵兪弱, 是以力兼人者也. 非貴我名聲也, 非美我德行也, 用貧求富, 用飢求飽, 虛腹張口來歸我食, 若是則必發夫掌窌之粟以食之, 委之財貨以富之, 立良有司以接之, 已朞三年, 然後民可信也, 是故得地而權彌輕, 兼人而國兪貧, 是以富兼人者也. 故曰, 以德兼人者王, 以力兼人者弱, 以富兼人者貧. 古今一也.
13. 故厚德音以先之, 明禮義以道之, 致忠信以愛之, 尙賢使能以次之, 爵服慶賞以申之, 時其事輕其任以調齊之長養之, 如保赤子. 政令以定, 風俗以一. 有離俗不順其上, 則百姓莫不敦惡, 莫不毒蘖, 若祓不祥, 然後刑於是起矣. 是大刑之所加也, 辱孰大焉? 將以爲利邪? 則大刑加焉. 身苟不狂惑戇陋, 誰睹是而不改也哉? 然後百姓曉然皆知循上之法, 像上之志而安樂之, 於是有能化善, 脩身正行, 積禮義, 尊道德, 百姓莫不貴敬, 莫不親譽, 然後賞於是起矣. 是高爵豐祿之所加也, 榮孰大焉? 將以爲害邪? 則高爵豐祿以持養之, 生民之屬,孰不願也. 雕雕焉縣貴爵重賞於其前, 縣明刑大辱於其後, 雖欲無化, 能乎哉? 故民歸之如流水, 所存者神,所爲者化. 而順, 暴悍勇力之屬爲之化而愿, 旁辟曲私之屬爲之化而公, 矜糾收繚之屬爲之化而調, 夫是之謂大化至一. 詩曰, 王猶允..
12. 凡人之動也, 爲賞慶爲之, 則見害傷焉止矣. 故賞慶刑罰埶詐不足以盡人之力, 致人之死. 爲人主上者也, 其所以接下之百姓者, 無禮義忠信, 焉慮率用賞慶刑罰埶詐除*阨其下, 獲其功用而已矣. 大寇則至, 使之持危城則必畔, 遇敵處戰則必北,勞苦煩辱則必奔, 霍焉離耳下反制其上.故賞慶刑罰埶詐之爲道者, 傭徒粥賣之道也, 不足以合大衆美國家, 故古之人羞而不道也.
11. 古之兵, 戈矛弓矢而已矣, 然而敵國不待試而詘, 城郭不辨, 溝池不抇, 固塞不樹, 機變不張, 然而國晏然不畏外而固明肉者, 無它故焉, 明道而分鈞之, 時使而誠愛之, 下之和上也如影嚮, 有不由令者, 然後誅之以刑. 故刑一人而天下服, 罪人不郵其上, 知罪之在己也, 是故刑罰省而威流, 無它故焉, 由其道故也. 古者帝堯之治天下也, 蓋殺一人, 刑二人而天下治. 傳曰, 威厲而不試, 刑錯而不用. 此之謂也
10. 禮者, 治辨之極也, 强固之本也, 威行之道也, 功名之總也. 王公由之, 所以得天下也, 不由, 所以隕社稷也. 故堅甲利兵不足以爲勝, 高城深池不足以爲固, 嚴令繁刑不足以爲威, 由其道則行, 不由其道則廢. 楚人鮫革犀兕以爲甲, 鞈如金石, 宛鉅鐵鍦, 慘如蜂蠆, 輕利僄遫, 卒如飄風, 然而兵殆於垂沙, 唐蔑死, 莊蹻起, 楚分而爲三四. 是豈無堅甲利兵也哉? 其所以統之者, 非其道故也. 汝潁以爲險, 江漢以爲池, 限之以鄧林,緣之以方城, 然而秦師至而鄢郢擧, 若振槁然. 是豈無固塞隘阻也哉? 其所以統之者, 非其道故也. 紂刳比干, 囚箕子, 爲炮烙刑,殺戮無時, 臣下懍然莫必其命, 然而周師至而令不行乎下, 不能用其民. 是豈令不嚴刑不繁也哉? 其所以統之者, 非其道故也.
9. 李斯問孫卿子曰, 秦四世有勝, 兵强海內, 威行諸侯, 非以仁義爲之也, 以便從事而已. 孫卿子曰, 非女所知也, 女所謂便者, 不便之便也. 吾所謂仁義者, 大便之便也. 彼仁義者, 所以脩政者也, 政脩則民親其上, 樂其君, 而輕爲之死. 故曰, 凡在於君, 將率末事也. 秦四世有勝, 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軋己也, 此所謂末世之兵, 未有本統也. 故湯之放桀也, 非其逐之鳴條之時也, 武王之誅紂也, 非以甲子之朝而後勝之也, 皆前行素脩也, 此所謂仁義之兵也. 今女不求之於本而索之於末, 此世之所以亂也.
8. 陳囂問孫卿子曰, 先生議兵, 常以仁義爲本. 仁者愛人, 義者循理, 然則又何以兵爲? 凡所爲有兵者, 爲爭奪也. 孫卿子曰, “非女所知也. 彼仁者愛人, 愛人故惡人之害之也, 義者循禮, 循禮故惡人之亂之也. 彼兵者, 所以禁暴除害也, 非爭奪也. 故仁人之兵, 所存者神, 所過者化, 若時雨之降, 莫不說喜. 是以堯伐驩兜, 舜伐有苗, 禹伐共工, 湯伐有夏, 文王伐崇, 武王伐紂, 此四帝, 兩王皆以仁義之兵行於天下也. 故近者親其善, 遠方慕其德, 兵不血刃, 遠邇來服, 德盛於此, 施及四極.” 詩曰, 淑人君子, 其儀不忒, 其儀不특, 正是四國. 此之謂也.
7. 臨武君曰, 善! 請問王者之軍制. 孫卿子曰, 將死鼓, 御死轡, 百吏死職, 士大夫死行列. 聞鼓聲而進, 聞金聲而退, 順命爲上, 有功次之, 命不進而進, 猶令不退而退也, 其罪惟均. 不殺老弱, 不獵禾稼, 服者不禽, 格者不舍, 奔命者不獲. 凡誅, 非誅其百姓也, 誅其亂百姓者也, 百姓有扞其賊, 則是亦賊也. 以故順刃者生, 蘇刃者死, 奔命者貢. 微子開封於宋, 曹觸龍斷於軍, 殷之服民所以養生之者也無異周人. 故近者歌謳而樂之, 遠者竭蹶而趨之, 無幽閑辟陋之國, 莫不趨使而安樂之, 四海之內若一家, 通達之屬莫不從服, 夫是之謂人師. 詩曰, 自西自東, 自南自北, 無思不服. 此之謂也. 王者有誅而無戰, 城守不攻,兵格不擊. 上下相喜則慶之. 不屠城, 不潛軍, 不留衆, 師不越時. 故亂者樂其政, 不安其上, 欲其至也. 臨武君曰, 善!
6. 孝成王臨武君曰, 善! 請問爲將. 孫卿子曰, 知莫大乎棄疑, 行莫大乎無過, 事莫大乎無悔. 事至無悔而止矣, 成不可必也. 故制號政令, 欲嚴以威, 慶賞刑罰, 欲必以信, 處舍收臧, 欲周以固, 徙擧進退, 欲安以重, 欲疾以速, 窺敵觀變, 欲潛以深, 欲伍以參, 遇敵決戰, 必道吾所明, 無道吾所疑, 夫是之謂六術. 無欲將而惡廢, 無急勝而忘敗, 無威內而輕外, 無見其利而不顧其害, 凡慮事欲孰, 而用財欲泰, 夫是之謂五權. 所以不受命於主有三, 可殺而不可使處不完, 可殺而不可使擊不勝, 可殺而不可使欺百姓, 夫是之謂三至. 凡受命於主而行三軍, 三軍旣定, 百官得序, 羣物皆正, 則主不能喜, 敵不能怒, 夫是之謂至臣. 慮必先事而申之以敬, 愼終如始, 終始如一, 夫是之謂大吉.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 其敗也必在慢之, 故敬勝怠則吉, 怠勝敬則滅, 計勝欲則..
5. 故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 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 秦之銳士不可以當桓文之節制, 桓文之節制不可以敵湯武之仁義. 有遇之者, 若以焦熬投石焉. 兼是數國者, 皆干賞蹈利之兵也, 傭徒粥賣之道也, 未有貴上安制綦節之理也, 諸侯有能微妙之以節, 則作而兼殆之耳! 故招延募選, 隆埶詐, 尙功利, 是漸之也, 禮義敎化, 是齊之也. 故以詐遇詐, 猶有巧拙焉, 以詐遇齊, 辟之猶以錐刀墮太山也, 非天下之愚人莫敢試. 故王者之兵不試, 湯武之誅桀紂也, 拱挹指麾, 而彊暴之國莫不趨使, 誅桀紂若誅獨夫. 故泰誓 曰獨夫紂, 此之謂也. 故兵大齊則制天下, 小齊則治隣敵, 若夫招近募選, 隆埶詐, 尙功利之兵, 則勝不勝無常, 代翕代張, 代存代亡, 相爲雌雄耳矣, 夫是之謂盜兵, 君子不由也. 故齊之田單, 楚之莊蹻, 秦之衛鞅, 燕之繆蟣, 是皆世俗之所謂善用兵者也, 是..
4. 齊人隆技擊, 其技也, 得一首者, 則賜贖錙金, 無本賞矣. 是事小敵毳則偸可用也, 事大敵堅則渙焉離耳, 兵莫若飛鳥然, 傾側反覆無日, 是亡國之兵也, 弱是矣, 是其去賃市傭而戰之, 幾矣. 魏氏之武卒, 以度取之, 衣三屬之甲, 操十二石之弩, 負服矢五十個, 置戈其上, 冠胄帶劍, 贏三日之糧, 日中而趨百里. 中試則復其戶, 利其田宅, 是數年而衰, 而未可奪也, 改造則不易周也, 是故地雖大其稅必寡, 是危國之兵也. 秦人其生民也陿阨, 其使民也酷烈, 劫之以埶, 隱之以阨, 忸之以慶賞, 鰌之以刑罰, 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於上者, 非鬪無由也, 阨而用之, 得而後功之, 功賞相長也, 五甲首而隸五家, 是最爲衆彊長久, 多地以正, 故四世有勝, 非幸也, 數也.
3. 孝成王臨武君曰, 善! 請問王者之兵, 設何道何行而可. 孫卿子曰, 凡在大王, 將率末事也. 臣請遂道王者諸侯彊弱存亡之效安危之埶. 君賢者其國治, 君不能者其國亂, 隆禮貴義者其國治, 簡禮賤義者其國亂. 治者强,亂者弱, 是强弱之本也. 上足卬則下可用也, 上不卬則下不可用也. 下可用則强, 下不可用則弱, 是强弱之常也. 隆禮效功, 上也, 重祿貴節, 次也, 上功賤節, 下也, 是强弱之凡也. 好士者强, 不好士者弱, 愛民者强, 不愛民者弱, 政令信者强. 政令不信者弱, 民齊者强, 民不齊者弱. 賞重者强, 賞輕者弱, 刑威者强, 刑侮者弱, 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强, 械用兵革窳楛不便利者弱, 重用兵者强, 輕用兵者弱, 權出一者强, 權出二者弱, 是强弱之常也.
2. 故仁人上下, 百將一心, 三軍同力, 臣之於君也, 下之於上也, 若子之事父, 弟之事兄, 若手臂之扞頭目而覆胸腹也. 詐而襲之與先驚而後擊之一也. 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國, 則將有百里之聽, 用百里之國, 則將有千里之聽, 用千里之國, 則將有四海之聽, 必將聰明警戒, 和傳而一. 故仁人之兵, 聚則成卒, 散則成列, 延則若莫邪之長刃, 嬰之者斷, 兌則若莫邪之利鋒,當之者潰, 圜居而方止則若盤石然, 觸之者角摧, 案角鹿埵隴種東籠而退耳. 且夫暴國之君, 將誰與至哉? 彼其所與至者, 必其民也, 而其民之親我歡若父母, 豈好我芬若椒蘭, 彼反顧其上, 則若灼黥, 若仇讎, 人之情,雖桀跖, 豈又肯爲其所惡, 賊其所好者哉? 是猶使人之子孫自賊其父母也, 彼必將來告之, 夫又何可詐也? 故仁人之用, 國日明, 諸侯先順者安, 後順者危, 慮敵之者削, 反之者亡. 詩曰, 武王載發..
1. 臨武君與孫卿子議兵於趙孝成王前. 王曰, 請問兵要. 臨武君對曰, 上得天時, 下得地利, 觀敵之變動, 後之發, 先之至, 此用兵之要術也. 孫卿子曰, “不然. 臣所聞古之道, 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 弓矢不調, 則羿不能以中微, 六馬不和, 則造父不能以致遠, 士民不親附, 則湯武不能以必勝也. 苦善附民者, 是乃善用兵者也. 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臨武君曰, “不然. 兵之所貴者埶利也, 所行者變詐也. 善用兵者, 感忽悠闇, 莫知其所從出, 孫吳用之無敵於天下, 豈必待附民哉?” 孫卿子曰, “不然. 臣之所道, 仁人之兵, 王者之志也. 君之所貴, 權謀埶利也, 所行, 攻奪變詐也, 諸侯之事也. 仁人之兵, 不可詐也, 彼可詐者, 怠慢者也, 路亶者也, 君臣上下之間, 滑然有離德者也. 故以桀詐桀, 猶巧拙有幸焉. 以桀詐堯, 譬之若以卵投石, 以指撓沸, ..
9. 賞不欲僭, 刑不欲濫. 賞僭則利及小人, 刑濫則害及君子. 若不幸而過, 寧僭無濫, 與其害善, 不若利淫.
8. 師術有四, 而博習不與焉. 尊嚴而憚, 可以爲師, 耆艾而信, 可以爲師, 誦說而不陵不犯, 可以爲師, 知微而論, 可以爲師. 故師術有四, 而博習不與焉. 水深而回,樹落則糞本. 弟子通利則思師. 詩曰, 無言不讎, 無德不報. 此之謂也.
7. 君者, 國之隆也, 父者, 家之隆也. 隆一而治, 二而亂. 自古及今, 未有二隆爭重而能長久者.
6. 程者, 物之準也, 禮者, 節之準也. 程以立數, 禮以定倫. 德以敍位, 能以授官. 凡節奏欲陵, 而生民欲寬, 節奏陵而文, 生民寬而安. 上文下安,功名之極也, 不可以加矣.
5. 臨事接民而以義變應, 寬裕而多容, 恭敬而先之, 政之始也, 然後中和察斷以輔之, 政之隆也, 然後進退誅賞之, 政之終也. 故一年與之始, 三年與之終. 用其終爲始, 則政令不行而上下怨疾,亂所以自作也. 書曰, 義刑義殺, 勿庸以卽, 女惟曰, 未有順事. 言先敎也.
4. 人主之患, 不在乎不言用賢, 而在乎誠必用賢. 夫言用賢者, 口也, 却賢者, 行也, 口行相反, 而欲賢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 不亦難乎. 夫耀蟬者務在明其火振其樹而已, 火不明, 雖振其樹, 無益也. 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 則天下歸之若蟬之歸明火也.
3. 得衆動天, 美意延年, 誠信如神, 夸誕逐魂
2. 川淵深而魚鱉歸之, 山林茂而禽獸歸之, 刑政平而百姓歸之, 禮義備而君子歸之. 故禮及身而行修, 義及國而政明, 能以禮挾而貴名白, 天下願, 令行禁止, 王者之事畢矣. 詩曰, 惠此中國, 以綏四方. 此之謂也. 川淵者, 龍魚之居也, 山林者, 鳥獸之居也, 國家者, 士民之居也. 川淵枯則龍魚去之, 山林險則鳥獸去之, 國家失政則士民去之. 無土則人不安居, 無人則土不守, 無道法則人不至, 無君子則道不擧. 故土之與人也, 道之與法也者, 國家之本作也, 君子也者, 道法之摠要也, 不可少頃曠也. 得之則治, 失之則亂, 得之則安, 失之則危, 得之則存, 失之則亡. 故有良法而亂者有之矣, 有君子而亂者, 自古及今, 未嘗聞也. 傳曰, 治生乎君子, 亂生乎小人. 此之謂也.
1. 衡聽顯幽重明退姦進良之術, 朋黨比周之譽, 君子不聽, 殘賊加累之譖, 君子不用, 隱忌雍蔽之人, 君子不近, 貨材禽犢之請, 君子不許. 凡流言流說流事流謀流譽流愬, 不官而衡至者, 君子愼之. 聞聽而明譽之, 定其當而當, 然後士其刑賞而還與之. 如是, 則姦言姦說姦事姦謀姦譽姦愬, 莫之試也, 忠言忠說忠事忠謀忠譽忠愬, 莫不明通, 方起以尙盡矣. 夫是之謂衡聽顯幽重明退姦進良之術.
9. 通忠之順, 權險之平, 禍亂之從聲, 三者非明主莫之能知也. 爭然後善, 戾然後功, 出死無私, 致忠而公, 夫是之謂通忠之順, 信陵君似之矣. 奪然後義, 殺然後仁, 上下易位然後貞, 功參天地, 澤被生民, 夫是之謂權險之平, 湯武是也. 過而通情, 和而無經, 不卹是非, 不論曲直, 偸合苟容, 迷亂狂生, 夫是之謂禍亂之從聲, 飛廉惡來是也. 傳曰, 斬而齊, 枉而順, 不同而壹. 詩曰, 受人球大球, 爲下國綴旒. 此之謂也.
8. 恭敬, 禮也, 調和, 樂也, 謹愼, 利也, 鬪怒, 害也. 故君子安禮樂利, 謹愼而無鬪怒, 是以百擧不過也. 小人反是.
7. 仁者必敬人. 凡人非賢, 則案不肖也. 人賢而不敬, 則是禽獸也, 人不肖而不敬, 則是狎虎也. 禽獸則亂, 狎虎則危, 災及其身矣. 詩曰,不敢暴虎, 不敢馮河. 人知其一, 莫知其它. 戰戰兢兢, 如臨深淵, 如履薄氷. 此之謂也. 故仁者必敬人. 敬人有道. 賢者則貴而敬之, 不肖者則畏而敬之, 賢者則親而敬之, 不肖者則疏而敬之. 其敬一也, 其情二也. 若夫忠信端慤而不害傷, 則無接而不然, 是仁人之質也. 忠信以爲質, 端慤以爲統, 禮義以爲文, 倫類以爲理, 喘而言, 臑而動,而一可以爲法則. 詩曰,不僭不賊,鮮不爲則.此之謂也.
6. 有大忠者, 有次忠者, 有下忠者, 有國賊者. 以德復君而化之, 大忠也, 以德調君而輔之, 次忠也, 以是諫非而怒之, 下忠也, 不卹君之榮辱, 不卹國之臧否, 偸合苟容以持祿養交而已耳, 國賊也. 若周公之於成王也, 可謂大忠矣, 若管仲之於桓公, 可謂次忠矣, 若子胥之於夫差, 可謂下忠矣, 若曹觸龍之於紂者, 可謂國賊矣.
5. 事人而不順者, 不疾者也, 疾而不順者, 不敬者也, 敬而不順者, 不忠者也, 忠而不順者, 無功者也, 有功而不順者, 無德者也. 故無德之爲道也, 傷疾,墮功, 滅苦, 故君子不爲也.
4. 恭敬而遜, 聽從而敏, 不敢有以私決擇也, 不敢有以私取與也, 以順上爲志, 是事聖君之義也. 忠信而不諛, 諫爭而不諂, 撟然剛折端志而無傾側之心, 是案曰是,非案曰非, 是事中君之義也. 調而不流, 柔而不屈, 寬容而不亂, 曉然以至道而無不調和也, 而能化易, 時關內之, 是事暴君之義也. 若馭樸馬, 若養赤子, 若食餒人, 故因其懼也而改其過, 因其憂也而辨其故, 因其喜也而入其道, 因其怒 也而除其怨, 曲得所謂焉. 書曰, 從命而不拂, 微諫而不倦, 爲上則明, 爲下則遜. 此之謂也.

3. 혼란의 시기에 폭군을 대하는 방법 事聖君者, 有聽從無諫爭, 事中君者, 有諫爭無諂諛, 事暴君者, 有補削無撟拂. 迫脅於亂時, 窮居於暴國, 而無所避之, 則崇其美, 揚其善, 違其惡, 隱其敗, 言其所長, 不稱其所短, 以爲成俗. 詩曰: “國有大命, 不可以告人, 妨其躬身.” 此之謂也. 해석 事聖君者, 有聽從無諫爭, 事中君者, 有諫爭無諂諛, 事暴君者, 有補削無撟拂. 성군(聖君)을 섬기는 이는 듣고서 따르기에 간쟁(諫爭)할 게 없고 어중간한 임금을 섬기는 이는 간쟁(諫爭)은 있지만 아첨할 게 없으며 폭군(暴君)을 섬기는 이는 보충하거나 없앰은 있지만 빼앗거나 어김은 없다. 迫脅於亂時, 窮居於暴國, 而無所避之, 則崇其美, 揚其善, 違其惡, 隱其敗, 言其所長, 不稱其所短, 以爲成俗. 혼란한 시기에 위협당해 폭군의 나라..
2. 從命而利君謂之順, 從命而不利君謂之諂, 逆命而利君謂之忠, 逆命而不利君謂之簒, 不卹君之榮辱, 不卹國之臧否, 偸合苟容以持祿養交而已耳, 謂之國賊. 君有過謀過事, 將危國家, 殞社稷之懼也, 大臣父兄有能進言於君, 用則可, 不用則去, 謂之諫, 有能進言於君, 用則可, 不用則死, 謂之爭, 有能比知同力, 率羣臣百吏而相與彊君撟君, 君雖不安, 不能不聽, 遂以解國之大患, 除國之大害, 成於尊君安國, 謂之輔, 有能抗君之命, 竊君之重, 反君之事, 以安國之危, 除君之辱, 功伐足以成國之大利,謂之拂. 故諫, 爭, 輔, 拂之人, 社稷之臣也, 國君之寶也, 明君之所尊厚也, 而闇主惑君以爲己賊也. 故明君之所賞, 闇君之所罰也, 闇君之所賞, 明君之所殺也. 伊尹, 箕子, 可謂諫矣, 比干, 子胥可謂爭矣, 平原君之於趙可謂輔矣, 信陵君之於魏可謂拂矣. 傳..
1. 人臣之論, 有態臣者, 有簒臣者, 有功臣者, 有聖臣者. 內不足使一民, 外不足使距難, 百姓不親, 諸侯不信, 然而巧敏佞說, 善取寵乎上, 是態臣者也. 上不忠乎君, 下善取譽乎民, 不卹公道通義, 朋黨比周, 以環主圖私爲務, 是簒臣者也. 內足使以一民, 外足使以距難, 民親之, 士信之, 上忠乎君, 下愛百姓而不倦, 是功臣者也. 上則能尊君, 下則能愛民, 政令敎化, 刑下如影, 應卒遇變, 齊給如響, 推類接譽, 以待無方, 曲成制象, 是聖臣者也. 故用聖臣者王, 用功臣者彊, 用簒臣者危, 用態臣者亡. 態臣用, 則必死, 簒臣用, 則必危, 功臣用, 則必榮, 聖臣用, 則必尊. 故齊之蘇秦, 楚之州侯, 秦之張儀, 可謂態臣者也. 韓之張去疾, 趙之奉陽, 齊之孟嘗, 可謂簒臣也. 齊之管仲, 晉之咎犯, 楚之孫叔敖, 可謂功臣矣. 殷之伊尹, 周之太公,..
13. 材人, 愿慤拘錄, 計數纖嗇而無敢遺喪, 是官人使吏之材也. 脩飾端正, 尊法敬分而無傾側之心, 守職循業, 不敢損益, 可傳世也, 而不可使侵奪, 是士大夫官師之材也. 知隆禮義之爲尊君也, 知好士之爲美名也, 知愛民之爲安國也, 知有常法之爲一俗也, 知尙賢使能之爲長功也. 知務本禁末之爲多材也, 知無與下爭小利之爲便於事也, 知明制度權物稱用之爲不泥也, 是卿相輔佐之材也. 未及君道也. 能論官, 此三材者而無失其次, 是謂人主之道也. 若是, 則身佚而國治, 功大而名美, 上可以王, 下可以覇, 是人主之要守也. 人主不能論此三材者, 不知道此道, 安値將卑埶出勞, 倂耳目之樂, 而親自貫日而治詳, 一內而曲辨之, 慮與臣下爭小察而綦偏能, 自古及今, 未有如此而不亂者也. 是所謂視乎不可見, 聽乎不可聞, 爲乎不可成. 此之謂也.
12. 墻之外, 目不見也, 里之前, 耳不聞也, 而人主之守司, 遠者天下, 近者境內, 不可不略知也. 天下之變, 境內之事, 有弛易齵差者矣, 而人主無由知之, 則是拘脅蔽塞之端也. 耳目之明, 如是其狹也, 人主之守司, 如是其廣也, 其中不可以不知也如是其危也. 然則人主將何以知之? 曰, 便嬖左右者, 人主之所以窺遠, 收衆之門戶牖嚮也, 不可不早具也. 故人主必將有便嬖左右足信者然後可, 其知惠足使規物, 其端誠足使定物然後可, 夫是之謂國具. 人主不能不有遊觀安燕之時, 則不得不有疾病物故之變焉. 如是, 國者, 事物之至也如泉原, 一物不應, 亂之端也. 故曰, 人主不可以獨也. 卿相輔佐, 人主之基杖也, 不可不早具也. 故人主必將有卿相輔佐足任者, 然後可, 其德音足以塡撫百姓, 其知慮足以應待萬變, 然後可, 夫是之謂國具. 四隣諸侯之相與, 不可以不相接也, ..
11. 故明主有私人以金石珠玉, 無私人以官職事業, 是何也? 曰, 本不利於所私也. 彼不能而主使之, 則是主闇也, 臣不能而誣能, 則是臣詐也. 主闇於上, 臣詐於下, 滅亡無日, 俱害之道也. 夫文王非無貴戚也, 非無子弟也, 非無便嬖也, 倜然乃擧太公於州人而用之, 豈私之也哉! 以爲親邪? 則周姬姓也, 而彼姜姓也. 以爲故邪? 則未嘗相識也. 以爲好麗邪? 則夫人行年七十有二, 齫然而齒墮矣. 然而用之者, 夫文王欲立貴道, 欲白貴名, 以惠天下, 而不可以獨也, 非于是子莫足以擧之, 故擧是子而用之. 於是乎貴道果立, 貴名果明,兼制天下, 立七十一國, 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周之子孫, 苟不狂惑者, 莫不爲天下之顯諸侯, 如是者能愛人也. 故擧天下之大道, 立天下之大功, 然後隱其所憐所愛, 其下猶足以爲天下之顯諸侯. 故曰, 唯明主爲能愛其所愛, 闇主則必危其所愛. 此..
10. 人主欲得善射, 射遠中微者, 縣貴爵重賞以招致之. 內不可以阿子弟, 外不可以隱遠人, 能中是者取之, 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 雖聖人不能易也. 欲得善馭, 速致遠者, 一日而千里, 縣貴爵重賞以招致之. 內不可以阿子弟, 外不可以隱遠人, 能致是者取之, 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 雖聖人不能易也. 欲治國馭民, 調壹上下, 將內以固城, 外以拒難, 治則制人, 人不能制也, 亂則危辱滅亡可立而待也. 然而求卿相輔佐則獨不若是其公也, 案唯便嬖親比己者之用也, 豈不過甚矣哉! 故有社稷者莫不欲彊, 俄則弱矣, 莫不欲安, 俄則危矣, 莫不欲存, 俄則亡矣. 古有萬國, 今有數十焉, 是無它故, 莫不失之是也.
9. 爲人主者, 莫不欲彊而惡弱, 欲安而惡危, 欲榮而惡辱, 是禹桀之所同也. 要此三欲, 辟此三惡, 果何道而便? 曰, 在愼取相, 道莫徑是矣. 故知而不仁, 不可, 仁而不知, 不可, 旣知且仁, 是人主之寶也, 而王覇之佐也. 不急得, 不知, 得而不用, 不仁. 無其人而幸有其功, 愚莫大焉. 今人主有六患, 使賢者爲之 則與不肖者規之, 使知者慮之, 則與愚者論之, 使脩士行之, 則與汙邪之人疑之. 雖欲成功得乎哉! 譬之是猶立直木而恐其景之枉也, 惑莫大焉. 語曰, 好女之色, 惡者之孼也. 公正之士, 衆人之痤也. 循乎道之人, 汙邪之賊也. 今使汙邪之人論其怨賊而求其無偏, 得乎哉! 譬之是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亂莫大焉. 故古之人爲之不然. 其取人有道, 其用人有法. 取人之道, 參之以禮, 用人之法, 禁之以等. 行義動靜, 度之以禮, 知慮取舍, 稽之以成, ..
8. 至道大形, 隆禮至法則國有常, 尙賢使能則民知方, 纂論公察則民不疑, 賞克罰偸則民不怠, 兼聽齊明則天下歸之. 然後, 明分職, 序事業, 材技官能, 莫不治理, 則公道達而私門塞矣, 公義明而私事息矣. 如是, 則德厚者進而佞說者止, 貪利者退而廉節者起. 書曰, 先時者殺無赦, 不逮時者殺無赦, 人習其事而固, 人之百事, 如耳目鼻口之不可以相借官也, 故職分而民不探, 次定而序不亂, 兼聽齊明而百事不留. 如是, 則臣下百吏至於庶人莫不修己而後敢安正, 誠能而後敢受職, 百姓易俗, 小人變心, 姦怪之屬莫不反慤, 夫是之謂政敎之極. 故天子不視而見, 不聽而聰, 不慮而知, 不動而功, 塊然獨坐而天下從之如一體, 如四胑之從心, 夫是之謂大形. 詩曰, 溫溫恭人, 維德之基, 此之謂也.
7. 道者, 何也? 曰, 君道也. 君者, 何也? 曰, 能羣也. 能羣也者, 何也? 曰, 善生養人者也, 善班治人者也, 善顯設人者也, 善藩飾人者也. 善生養人者人親之, 善班治人者人安之, 善顯設人者人樂之. 善藩飾人者人榮之. 四統者俱而天下歸之, 夫是之謂能羣. 不能生養人者, 人不親也, 不能班治人者, 人不安也, 不能顯設人者, 人不樂也, 不能藩飾人者, 人不榮也. 四統者亡而天下去之, 夫是之謂匹夫. 故曰, 道存則國存, 道亡則國亡. 省工賈, 衆農夫, 禁盜賊, 除姦邪, 是所以生養之也. 天子三公, 諸侯一相, 大夫擅官, 士保職, 莫不法度而公, 是所以班治之也. 論德而定次, 量能而授官, 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所宜, 上賢使之爲三公, 次賢使之爲諸侯, 下賢使之爲士大夫, 是所以顯設之也. 修冠弁衣裳, 黼黻文章, 琱琢刻鏤, 皆有等差, 是所以藩飾之也..
6. 故人主欲彊固安樂, 則莫若反之民, 欲附下一民, 則莫若反之政, 欲脩政美俗, 則莫若求其人. 彼或蓄積而得之者不世絶, 彼其人者, 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 以天下之王公莫好之也, 然而是子獨好之, 以天下之民莫欲之也, 然而于是獨爲之. 好之者貧, 爲之者窮, 然而于是猶將爲之也, 不爲少頃輟焉. 曉然獨明於先王之所以得之, 所以失之, 知國之安危臧否若別白黑. 是其人者也, 大用之, 則天下爲一, 諸侯爲臣, 小用之, 則威行隣敵, 縱不能用, 使無去其疆域, 則國終身無故. 故君人者, 愛民而安, 好士而榮, 兩者無一焉而亡. 詩曰, 介人維藩, 大師維垣, 此之謂也.
5. 請問爲國? 曰, 聞脩身, 未嘗聞爲國也. 君者儀也, 儀正而景正. 君者槃也, 槃圓而水圓. 君者盂也, 盂方而水方. 君射則臣決. 楚莊王好細腰, 故朝有餓人. 故曰, 聞脩身, 未嘗聞爲國也. 君者, 民之原也, 原淸則流淸, 原濁則流濁.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 不能利民, 而求民之親愛己, 不可得也. 民不親不愛, 而求其爲己用, 爲己死, 不可得也. 民不爲己用, 不爲己死, 而求兵之勁, 城之固, 不可得也. 兵不勁, 城不固, 而求敵之不至, 不可得也. 敵至而求無危削, 不滅亡, 不可得也. 危削滅亡之情擧積此矣, 而求安樂, 是狂生者也.狂生者, 不胥時而落.
4. 故君子恭而不難, 敬而不鞏, 貧窮而不約, 富貴而不驕, 竝遇變態而不窮, 審之禮也. 故君子之於禮, 敬而安之, 其於事也, 徑而不失, 其於人也, 寡怨寬裕而無阿, 其所爲身也, 謹修飾而不危, 其應變故也, 齊給便捷而不惑, 其於天地萬物也, 不務說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 其於百官之事技藝之人也, 不與之爭能而致善用其功, 其待上也, 忠順而不懈, 其使下也, 均徧而不偏,其交遊也, 緣義而有類, 其居鄕里也, 容而不亂. 是故窮則必雨名, 達則必有功, 仁厚兼覆天下而不閔, 明達用天地理萬變而不疑, 血氣和平, 志意廣大, 行義塞於天地之間, 仁知之極也, 夫是之謂聖人, 審之禮也.
3. 請問爲人君? 曰, 以禮分施, 均徧而不偏. 請問爲人臣? 曰, 以禮待君, 忠順而不懈. 請問爲人父? 曰, 寬惠而有禮. 請問爲人子? 曰, 敬愛而致文. 請問爲人兄? 曰, 慈愛而見友. 請問爲人弟? 曰, 敬詘而不苟. 請問爲人夫? 曰, 致和而不流, 致臨而有辨. 請問爲人妻? 曰, 夫有禮則柔從聽侍, 夫無禮則恐懼而自竦也. 此道也, 偏立而亂, 具立而治, 其足以稽矣. 請問兼能之奈何? 曰, 審之禮也. 古者先王審禮以方皇周浹於天下, 動無不當也.
2. 合符節, 別契券者, 所以爲信也, 上好權謀, 則臣下百吏, 誕詐之人, 乘是而後欺. 探籌投鉤者, 所以爲公也, 上好曲私, 則臣下百吏, 乘是而後偏. 衡石稱縣者, 所以爲平也, 上好傾覆, 則臣下百吏, 乘是而後險. 斗斛敦槪者, 所以爲嘖也, 上好貪利, 則臣下百吏, 乘是而後豊取刻與, 以無度取於民. 故械數者, 治之流也, 非治之原也, 君子者, 治之原也. 官人守數, 君子養原, 原淸則流淸, 原濁則流濁. 故上好禮義, 尙賢使能, 無貪利之心, 則下亦將綦辭讓, 致忠信, 而謹於臣子矣. 如是, 則雖在小民, 不待合符節別契券而信, 不待探籌投鉤而公, 不待衡石稱縣而平, 不待斗斛敦槪而嘖. 故賞不用而民勸, 罰不用而民服, 有司不勞而事治, 政令不煩而俗美, 百姓莫敢不順上之法, 象上之志, 而勸上之事, 而安樂之矣. 故藉斂忘費, 事業忘勞, 寇難忘死, 城郭..
1. 有亂君, 無亂國, 有治人, 無治法. 羿之法非亡也, 而羿不世中, 禹之法猶存, 而夏不世王. 故法不能獨立, 類不能自行, 得其人則存, 失其人則亡. 法者, 治之端也, 君子者, 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 則法雖省, 足以徧矣, 無君子, 則法雖具, 失先後之施, 不能應事之變, 足以亂矣. 不知法之義而正法之數者, 雖博, 臨事必亂. 故明主急得其人, 而闇主急得其埶. 急得其人, 則身佚而國治, 功大而名美, 上可以王, 下可以覇, 不急得其人, 而急得其埶, 則身勞而國亂, 功廢而名辱,社稷必危. 故君人者, 勞於索之, 而休於使之. 書曰,惟文王敬忌,一人以擇,此之謂也.
19. 儒者爲之不然, 必將曲辨. 朝廷必將隆禮義而審貴賤, 若是, 則士大夫莫不敬節死制者矣. 百官則將齊其制度, 重其官秩, 若是, 則百吏莫不畏法而遵繩矣. 關市幾而不征, 質律禁止而不偏, 如是, 則商賈莫不孰慤而無詐矣. 百工將時斬伐, 佻其期日, 而利其巧任, 如是, 則百工莫不忠信而不楛矣. 縣鄙將輕田野之稅, 省刀布之斂, 罕擧力役, 無奪農時, 如是, 則農夫莫不朴力而寡能矣. 士大夫務節死制, 然而兵勁. 百吏畏法循繩, 然後國常不亂. 商賈孰慤無詐, 則商旅安, 貨財通, 而國求給矣. 百工忠信而不楛, 則器用巧便而財不匱矣. 農夫朴力而寡能, 則上不失天時, 下不失地利, 中得人和, 而百事不廢. 是之謂政令行, 風俗美. 以守則固, 以征則彊, 居則有名, 動則有功. 此儒之所謂曲辨也.
18. 傷國者何也? 曰, 以小人尙民而威, 以非所取於民而巧, 是傷國之大災也. 大國之主也, 而好見小利, 是傷國, 其於聲色臺謝園囿也, 愈厭而好新, 是傷國, 不好修正其所以有, 啖啖常欲人之有, 是傷國. 三邪者在匈中, 而又好以權謀傾覆之人斷事其外, 若是, 則權輕名辱, 社稷必危, 是傷國者也. 大國之主也, 不隆本行, 不敬舊法, 而好詐故. 若是, 則夫朝廷羣臣亦從而成俗於不隆禮義, 而好傾覆也. 朝廷羣臣之俗若是, 則夫衆庶百姓亦從而成俗於不隆禮義, 而好貪利矣. 君臣上下之俗莫不若是, 則地雖廣, 權必輕, 人雖衆, 兵必弱, 刑罰雖繁, 令不下通. 夫是之謂危國, 是傷國者也.
17. 用國者, 得百姓之力者富, 得百姓之死者彊, 得百姓之譽者榮. 三得者具而天下歸之, 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 天下歸之之謂王, 天下去之之謂亡. 湯武者, 循其道, 行其義, 興天下同利, 除天下同害, 天下歸之. 故厚德音以先之, 明禮義以道之, 致忠信以愛之, 賞賢使能以次之, 爵服賞慶以申重之, 時其事, 輕其任以調齊之, 潢然兼覆之, 養長之, 如保赤子. 生民則致寬, 使民則綦理, 辯政令制度, 所以接下之人百姓, 有非理者如豪末, 則雖孤獨鰥寡必不加焉. 是故百姓貴之如帝, 親之如父母, 爲之出死斷亡而不愉者, 無它故焉, 道德誠明, 利澤誠厚也. 亂世不然, 汙漫突盜以先之, 權謀傾覆以示之, 俳優侏儒婦女之請謁以悖之, 使愚詔知, 使不肖臨賢, 生民則致貧隘, 使民則綦勞苦. 是故百姓賤之如㑌, 惡之如鬼, 日欲司間而相與投藉之, 去逐之. 卒有寇難之事, 又望百..
16. 主道治近不治遠, 治明不治幽, 治一不治二. 主能治近則遠者理, 主能治明則幽者化, 主能當一則百事正. 夫兼聽天下, 日有餘而治不足者, 如此也, 是治之極也. 旣能治近, 又務治遠, 旣能治明, 又務見幽, 旣能當一, 又務正百, 是過者也, 過猶不及也, 辟之是猶立直木而求其景之枉也. 不能治近, 又務治遠, 不能察明, 又務見幽, 不能當一, 又務正百, 是悖者也, 辟之是猶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 故明主好要, 而闇主好詳. 主好要則百事詳, 主好詳則百事荒. 君者, 論一相, 陳一法, 明一指, 以兼覆之, 兼炤之, 以觀其盛者也. 相者, 論列百官之長, 要百事之聽, 以飾朝廷臣下百吏之分, 度其功勞, 論其慶賞, 歲終奉其成功以效於君. 當則可, 不當則廢. 故君人勞於索之, 而休於使之.
15. 治國者分已定, 則主相臣下百吏各謹其所聞, 不務聽其所不聞, 各謹其所見, 不務視其所不見. 所聞所見, 誠以齊矣, 則雖幽閑隱辟, 百姓莫敢不敬分安制以化其上, 是治國之徵也.
14. 故君人者, 立隆政本朝而當, 所使要百事者誠仁人也, 則身佚而國治, 功大而名美, 上可以王, 下可以覇. 立隆正本朝而不當, 所使要百事者非仁人也,則身勞而國亂, 功廢而名辱, 社稷必危, 是人君者之樞機也. 故能當一人而天下取, 失當一人而社稷危. 不能當一人而能當千人百人者, 說無之有也. 旣能當一人, 則身有何勞而爲, 垂衣裳而天下定. 故湯用伊尹, 文王用呂尙, 武王用召公, 成王用周公旦. 卑者五伯, 齊桓公閨門之內, 縣樂奢泰游抏之脩, 於天下不見謂脩, 然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 爲五伯長, 是亦無它故焉, 知一政於管仲也, 是君人者之要守也. 知者易爲之興力而功名綦大, 舍是而孰足爲也. 故古之人, 有大功名者, 必道是者也, 喪其國, 危其身者, 必反是者也. 故孔子曰, 知者之知, 固以多矣, 有以守少, 能無察乎! 愚者之知, 固以少矣, 有以守多, 能無..
13. 上莫不致愛其下, 而制之以禮. 上之於下, 如保赤子. 政令制度, 所以接下之人百姓, 有不理者如豪末, 則雖孤獨鰥寡必不加焉. 故下之親上歡如父母, 可殺而不可使不順. 君臣上下, 貴賤長幼, 至於庶人, 莫不以是爲隆正. 然後皆內自省以謹於分, 是百王之所以同也, 而禮法之樞要也. 然後農分田而耕, 賈分貨而販, 百工分事而勸, 士大夫分職而聽, 建國諸侯之君分土而守, 三公摠方而議, 則天子共己而止矣. 出若入若, 天下莫不平均, 莫不治辨, 是百王之所同, 而禮法之大分也. 若夫貫日而治平, 權物而稱用, 使衣服有制, 宮室有度, 人徒有數, 喪祭械用皆有等宜, 以是周挾於萬物, 尺寸尋丈, 莫得不循乎制度數量然後行, 則是官人使吏之事也, 不足數於大君子之前.
12. 無國而不有治法, 無國而不有亂法, 無國而不有賢士, 無國而不有罷士, 無國而不有愿民, 無國而不有悍民, 無國而不有美俗, 無國而不有惡俗, 兩者竝行而國, 在上偏而國安, 在下偏而國危, 上一而王, 下一而亡. 故其法治, 其佐賢, 其民愿, 其俗美, 而四者齊, 夫是之謂上一. 如是, 則不戰而勝, 不攻而得, 甲兵不勞而天下服. 故湯以毫, 武王以鄗, 皆百里之地也, 天下爲一, 諸侯爲臣, 通達之屬, 莫不從服, 無它故焉, 四者齊也. 桀紂卽序於有天下之埶, 索爲匹夫而不可得也, 是無它故焉, 四者竝亡也. 故百王之法不同, 若是, 所歸者一也.
11. 夫貴爲天子, 富有天下, 名爲聖王, 兼制人, 人莫得而制也, 是人情之所同欲也, 而王者兼而有是者也. 重色而衣之, 重味而食之, 重財物而制之, 合天下而君之, 飮食甚厚, 聲樂甚大, 臺謝甚高, 園囿甚廣, 臣使諸侯, 一天下, 是又人情之所同欲也, 而天子之禮制如是者也. 制度以陳, 政令以挾, 官人失要則死, 公侯失禮則幽, 四方之國有侈離之德則必滅, 名聲若日月, 功績如天地, 天下之人應之如景嚮, 是又人情之所同欲也, 而王者兼而有是者也. 故人之情, 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 耳好聲而聲樂莫大焉, 目好色而文章致繁婦女莫衆焉, 形體好佚而安重閑靜莫愉焉, 心好利而穀祿莫厚焉, 合天下之所同願兼而有之, 皐牢天下而制之若制子孫, 人苟不狂惑戇陋者, 其誰能睹是而不樂也哉! 欲是之主竝肩而存, 能建是之士不世絶, 千歲而不合, 何也? 曰, 人主不公, 人臣不忠也. 人..
10. 羿蜂門者, 善服射者也. 王良造父者, 善服馭者也. 聰明君子者, 善服人者也. 人服而埶從之, 人不服而埶去之, 故王者已於服人矣. 故人主欲得善射, 射遠中微, 則莫若羿蜂門矣. 欲得善馭, 及速致遠, 則莫若王良造父矣, 欲得調壹天下, 制秦楚, 則莫若聰明君子矣. 其用知甚簡, 其爲事不勞而功名致大, 甚易處而綦可樂也. 故明君以爲寶, 而愚者以爲難.
9. 百里之地可以取天下, 是不虛, 其難者在人主之知之也. 取天下者, 非負其土地而從之之謂也, 道足以壹人而已矣. 彼其人苟壹, 則其土地且奚去我而適它! 故百里之地, 其等位爵服, 足以容天下之賢士矣, 其官職事業, 足以容天下之能士矣, 循其舊法, 擇其善者而明用之, 足以順服好利之人矣. 賢士一焉, 能士官焉, 好利之人服焉, 三者具而天下盡, 無有是其外矣. 故百里之地, 足以竭埶矣, 致忠信, 著仁義, 足以竭人矣. 兩者合而天下取, 諸侯後同者先危. 詩曰, 自西自東, 自南自北, 無思不服, 一人之謂也.
8. 故治國有道, 人主有職. 若夫貫日而治詳, 一日而曲列之, 是所使夫百吏官人爲也, 不足以是傷游玩安燕之樂. 若夫論一相以兼率之, 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鄕方而務, 是夫人主之職也. 若是, 則一天下, 名配堯禹. 之主者, 守至約而詳, 事之佚而功, 垂衣裳不下簟席之上, 而海內之人莫不願得以爲帝王. 夫是之謂至約, 樂莫大焉. 人主者, 以官人爲能者也, 匹夫者, 以自能爲能者也. 人主得使人爲之, 匹夫則無所移之. 百畝一守, 事業窮, 無所移之也. 今以一人兼聽天下, 日有餘而治不足者, 使人爲之也. 大有天下, 小有一國, 必自爲之然後可, 則勞苦秏顇莫甚焉, 如是, 則雖臧獲不肯與天子易埶業. 以是縣天下, 一四海, 何故必自爲之? 爲之者, 役夫之道也, 墨子之說也. 論德使能而官施之者, 聖王之道也, 儒之所謹守也. 傳曰, 農分田而耕, 賈分貨而販, 百工分事而勸,..
7. 國危則無樂君, 國安則無憂民. 亂則國危, 治則國安. 今君人者, 急逐樂而緩治國, 豈不過甚矣哉. 譬之是由好聲色而恬無耳目也, 豈不哀哉! 夫人之情, 目欲綦色, 耳欲綦聲, 口欲綦味, 鼻欲綦臭, 心欲綦佚. 此五綦者, 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養五綦者有具, 無其具, 則五綦者不可得而致也. 萬乘之國可謂廣大富厚矣, 加有治辨彊固之道焉, 若是則恬愉無患難矣, 然後養五綦者之具具也. 故百樂者, 生於治國者也, 憂患者, 生於亂國者也. 急逐樂而緩治國者, 非知樂者也. 故明君者, 必將先治其國, 然後百樂得其中. 闇君者, 必將急逐樂而緩治國, 故憂患不可勝校也, 必至於身死國亡然後止也, 豈不哀哉! 將以爲樂, 乃得憂焉, 將以爲安, 乃得危焉, 將以爲福, 乃得死亡焉, 豈不哀哉!於乎! 君人者亦可以察若言矣!
6. 國無禮則不正. 禮之所以正國也, 譬之猶衡之於輕重也, 猶繩墨之於曲直也, 猶規矩之於方圓也, 旣錯之而人莫之能誣也. 詩曰, 如霜雪之將將, 如日月之光明, 爲之則存, 不爲則亡, 此之謂也.
5. 彼持國者, 必不可以獨也, 然則彊固榮辱在於取相矣! 身能, 相能, 如是者王. 身不能, 知恐懼而求能者, 如是者彊. 身不能, 不知恐懼而求能者, 安唯便僻左右親比己 者之用, 如是者危削, 綦之而亡. 國者, 巨用之則大, 小用之則小, 綦大而王, 綦小而亡, 小巨分流者存. 巨用之者, 先義而後利, 安不卹親疏, 不卹貴賤, 唯誠能之求, 夫是之謂巨用之. 小用之者, 先利而後義, 安不卹是非, 不治曲直, 唯便僻親比己者之用, 夫是之謂小用之, 巨用之者若彼, 小用之者若此, 小巨分流者, 亦一若彼, 一若此也. 故曰, 粹而王, 駮而覇, 無一焉而亡, 此之謂也.
4. 國者, 天下之大器也, 重任也, 不可不善爲擇所而後錯之, 錯險則危, 不可不善爲擇道然後道之, 涂薉則塞, 危塞則亡. 彼國錯者, 非封焉之謂也, 何法之道, 誰子之與也. 故道王者之法, 與王者之人爲之, 則亦王, 道覇者之法, 與覇者之人爲之, 則亦覇, 道亡國之法, 與亡國之人爲之, 則亦亡. 三者, 明王之所以謹擇也, 而仁人之所以務白也. 故國者, 重任也, 不以積持之則不立. 故國者, 世所以新者也, 是憚憚, 非變也, 改王改行也. 故一朝之日也, 一日之人也, 然而厭焉有千歲之固何也? 曰, 援夫千歲之信法以持之也, 安與夫千歲之信士爲之也. 人無百歲之壽, 而有千歲之信士, 何也? 曰, 以夫千歲之法自持者, 是乃千歲之信士矣. 故與積禮義之君子爲之則王, 與端誠, 信全之士爲之則覇, 與權謀傾覆之人爲之則亡. 三者, 明主 之所以謹擇也, 而仁人之所以務白也..
3. 德雖未至也, 義雖未濟也, 然而天下之理略奏矣, 刑賞已諾, 信乎天下矣, 臣下曉然皆知其可要也. 政令已陳, 雖覩利敗, 不欺其民, 約結已定, 雖覩利敗, 不欺其與. 如是, 則兵勁城固, 敵國畏之, 國一綦名, 與國信之. 雖在僻陋之國, 威動天下, 五伯是也. 非本政敎也, 非致隆高也, 非綦文理也, 非服人之心也, 鄕方略, 審勞佚, 謹畜積, 脩戰備, 齺然上下相信, 而天下莫之敢當. 故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句踐, 是皆僻陋之國也, 威動天下, 彊殆中國, 無它故焉, 略信也. 是所謂信立而覇也. 挈國以呼功利, 不務張其義, 齊其信, 唯利之求, 內則不憚詐其民而求小利焉, 外則不憚詐其與而求大利焉, 內不脩正其所以有, 然常欲人之有. 如是, 則臣下百姓莫不以詐心待其上矣. 上詐其下, 下詐其上, 則是上下析也. 如是, 則敵國輕之, 與國疑之, 權謀日行, 而國..
2. 挈國以呼禮義, 而無以害之, 行一不義, 殺一無罪, 而得天下, 仁者不爲也, 擽然扶持心國, 且若是其固也! 之所與爲之者, 之人則擧義士也, 之所以爲布陳於國家刑法者. 則擧義法也, 主之所極然帥君臣而首鄕之者, 則擧義志也. 如是, 則下仰上以義矣, 是綦定也. 綦定而國定, 國定而天下定. 仲尼無置錐之地, 誠義乎志意, 加義乎身行, 箸之言語, 濟之日, 不隱乎天下, 名垂乎後世. 今亦以天下之顯諸候誠義乎志意, 加義乎法則度量, 箸之以政事, 案申重之以貴賤殺生, 使襲然終始猶一也. 如是, 則夫名聲之部發於天地之間也, 豈不如日月雷霆然矣哉! 故曰, 以國齊義, 一日而白, 湯武是也. 湯以毫, 武王以鄗, 皆百里之地也, 天下爲一, 諸候爲臣, 通達之屬, 莫不從服, 無它故焉, 以濟義矣. 是所謂義立而王也.
1. 國者, 天下之利用也, 人主者, 天下之利埶也. 得道以持之, 則大安也, 大榮也, 積美之源也, 不得道以持之, 則大危也, 大累也, 有之不如無之, 及其棊也, 索爲匹夫不可得也. 齊湣宋獻是也. 故人主天下之利埶也, 然而不能自安也, 安之者必將道也. 故用國者, 義立而王, 信立而覇, 權謀立而亡. 三者明主之所謹擇也, 仁人之所務白也.
19. 凡攻人者, 非以爲名, 則案以爲利也, 不然則忿之也. 仁人之用國, 將脩志意, 正身行, 伉隆高, 致忠信, 期文理. 布衣紃屨之士誠是, 則雖在窮閻漏屋, 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 以國載之, 則天下莫之能隱匿也. 若是, 則爲名者不攻也. 將辟田野, 實倉廩, 便備用, 上下一心, 三軍同力, 與之遠擧極戰, 則不可. 境內之聚也保固, 視可, 午其軍, 取其將, 若撥麷. 彼得之不足以藥傷補敗. 彼愛其爪牙, 畏其仇敵, 若是, 則爲利者不攻也. 將脩小大强弱之義以持愼之, 禮節將甚文, 珪璧將甚碩, 貨賂將甚厚, 所以說之者, 必將雅文辨慧之君子也. 彼苟有人意焉, 夫誰能忿之? 若是, 則 (忿之)[爲忿]者不攻也. 爲名者否, 爲利者否, 爲忿者否, 則國安于盤石, 壽於旗ㆍ翼. 人皆亂, 我獨治; 人皆危, 我獨安; 人皆失喪之, 我按起而制之. 故仁人之用國, 非..
18. 觀國之强弱貧富有徵: 上不隆禮則兵弱, 上不愛民則兵弱, 已諾不信則兵弱, 慶賞不漸則兵弱, 將率不能則兵弱. 上好(攻取)功則國貧, 上好利則國貧, 士大夫衆則國貧, 工商衆則國貧, 無制數度量則國貧. 下貧則上貧, 下富則上富. 故田野縣鄙者, 財之本也; 垣窌倉廩者, 財之末也; 百姓時和ㆍ事業得敘者, 貨之源也; 等賦府庫者, 貨之流也. 故明主必謹養其和, 節其流, 開其源, 而時斟酌焉, 潢然使天下必有餘, 而上不憂不足. 如是, 則上下俱富, 交無所藏之, 是知國計之極也. 故禹十年水ㆍ湯七年旱而天下無菜色者, 十年之後, 年穀復孰, 而陳積有餘. 是無它故焉, 知本末源流之謂也. 故田野荒而倉廩實, 百姓虛而府庫滿, 夫是之謂國蹶. 伐其本, 竭其源, 而幷之其末, 然而主相不知惡也, 則其傾覆滅亡則可立而待也. 以國持之而不足以容其身, 夫是之謂至(貪)[貧]..
17. 觀國之治亂臧否, 至於疆易而端已見矣. 其候徼支繚, 其竟關之政盡察, 是亂國已. 入其境, 其田疇穢, 都邑露, 是貪主已. 觀其朝廷, 則其貴者不賢; 觀其官職, 則其治者不能; 觀其便嬖, 則其信者不慤; 是闇(王)[主]已. 凡主相臣下百吏之(俗)[屬], 其於貨財取與計數也, 須孰盡察; 其禮義節奏也, 芒軔僈楛, 是辱國已. 其耕者樂田, 其戰士安難, 其百吏好法, 其朝廷隆禮, 其卿相調議, 是治國已. 觀其朝廷, 則其貴者賢; 觀其官職, 則其治者能; 觀其便嬖, 則其信者慤; 是明主已. 凡主相臣下百吏之屬, 其於貨財取與計數也, 寬饒簡易; 其於禮義節奏也, 陵謹盡察, 是榮國已. 賢齊則其親者先貴, 能齊則其故者先官, 其臣下百吏, 汙者皆化而脩, 悍者皆化而愿, 躁者皆化而慤, 是明主之功已.
16. 不利而利之, 不如利而後利之之利也; 不愛而用之, 不如愛而後用之之功也. 利而後利之, 不如利而不利者之利也; 愛而後用之, 不如愛而不用者之功也. 利而不利也ㆍ愛而不用也者, 取天下矣. 利而後利之ㆍ愛而後用之者, 保社稷矣. 不利而利之ㆍ不愛而用之者, 危國家也.
15. 故不敎而誅, 則刑繁而邪不勝; 敎而不誅, 則姦民不懲; 誅而不賞, 則勤屬之民不勸; 誅賞而不類, 則下疑俗儉而百姓不一. 故先王明禮義以壹之, 致忠信以愛之, 尙賢使能以次之, 爵服慶賞以申重之, 時其事ㆍ輕其任以調齊之, 潢然兼覆之, 養長之, 如保赤子. 若是, 故姦邪不作, 盜賊不起, 而化善者勸勉矣. 是何邪? 則其道易, 其塞固, 其政令一, 其防表明[也]. 故曰: 上一則下一矣, 上二則下二矣, 辟之若屮木, 枝葉必類本. 此之謂也.
14. 故古之人爲之不然, 使民夏不宛暍, 冬不凍寒, 急不傷力, 緩不後時, 事成功立, 上下俱富; 而百姓皆愛其上, 人歸之如流水, 親之歡如父母, 爲之出死斷亡而[不]愉者, 無它故焉, 忠信ㆍ調和ㆍ均辨之至也. 故君國長民者欲趨時遂功, 則和調累解, 速乎急疾[矣]; 忠信均辨, 說乎賞慶矣; 必先脩正其在我者, 然後徐責其在人者, 威乎刑罰[矣]. 三德者誠乎上, 則下應之如影嚮, 雖欲無明達, 得乎哉! 書曰: 「乃大明服, 維民其力懋和. 而有疾.」此之謂也.
13. 垂事養民, 拊循之, 唲嘔之, 冬曰則爲之饘粥, 夏日則與之瓜麮, 以偸取少頃之譽焉, 是偸道也; 可以少頃得姦民之譽, 然而非長久之道也. 事必不就, 功必不立, 是姦治者也. 傮然要時務民, 進事長功, 輕非譽而恬失民, 事進矣, 而百姓疾之, 是又(不可)偸偏者也. (徒)[徙]壞墮落, 必反無功. 故垂事養譽ㆍ不可, 以遂功而忘民ㆍ亦不可, 皆姦道也.
12. 故儒術誠行, 則天下大而富, 使而功, 撞鐘擊鼓而和. 詩曰: 「鐘鼓喤喤, 管磬瑲瑲, 降福穰穰. 降福簡簡, 威儀反反. 旣醉旣飽, 福祿來反.」此之謂也. 故墨術誠行, 則天下尙儉而彌貧, 非鬪而日爭, 勞苦頓萃而愈無功, 愀然憂戚非樂而日不和. 詩曰: 「天方薦瘥, 喪亂弘多. 民言無嘉, 僭莫懲嗟.」此之謂也.
11. 故先王聖人爲之不然. 知夫爲人主上者不美不飾之不足以一民也, 不富不厚之不足以管下也, 不威不强之不足以禁暴勝悍也. 故必將撞大鐘ㆍ擊鳴鼓ㆍ吹竽笙ㆍ彈琴瑟以塞其耳, 必將錭琢ㆍ刻鏤ㆍ黼黻ㆍ文章以塞其目, 必將芻豢稻梁ㆍ五味芬芳以塞其口, 然後衆人徒ㆍ備官職ㆍ漸慶賞ㆍ嚴刑罰以戒其心. 使天下生民之屬皆知己之所願欲之擧在于是也, 故其賞行; 皆知己之所畏恐之擧在于是也, 故其罰威. 賞行罰威, 則賢者可得而進也, 不肖者可得而退也, 能不能可得而官也. 若是, 則萬物得其宜, 事變得其應, 上得天時, 下得地利, 中得人和, 財貨渾渾如泉源, 汸汸如河海, 暴暴如丘山, 不時焚燒, 無所臧之, 夫天下何患乎不足也?
10. 天下之公患, 亂傷之也. 胡不嘗試相與求亂之者誰也? 我以墨子之「非樂」也, 則使天下亂; 墨子之「節用」也, 則使天下貧; 非將墮之也, 說不免焉. 墨子大有天下, 小有一國, 將蹙然衣麤食惡, 憂戚而非樂; 若是, 則瘠; 瘠則不足欲, 不足欲則賞不行. 墨子大有天下, 小有一國, 將少人徒, 省官職, 上功勞苦, 與百姓均事業, 齊功勞. 若是, 則不威; 不威, 則賞罰不行. 賞不行, 則賢者不可得而進也; 罰不行, 則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 賢者不可得而進, 不肖不可得而退-, 則能不能不可得而官也. 若是, 則萬物失宜, 事變失應, 上失天時, 下失地利, 中失人和, 天下敖然, 若燒若焦. 墨子雖爲之衣褐帶索, 嚽菽飮水, 惡能足之乎? 旣以伐其本, 竭其原, 而焦天下矣.
9. 墨子之言昭昭然爲天下憂不足. 夫不足ㆍ非天下之公患也, 特墨子之私憂過計也. 今是土之生五穀也, 人善治之, 則畝數盆, 一歲而再獲之, 然後瓜桃棗李一本數以盆鼓, 然後葷菜百疏以澤量, 然後六畜禽獸一而剸車, 黿鼉ㆍ魚鱉ㆍ鰍鱣以時別一而成群, 然後飛鳥鳧鴈若煙海, 然後昆蟲萬物生其閒, 可以相食養者, 不可勝數也. 夫天地之生萬物也, 固有餘足以食人矣; 麻葛ㆍ繭絲ㆍ鳥獸之羽毛齒革也, 固有餘足以衣人矣. 夫有餘不足, 非天下之公患也, 特墨子之私憂過計也.
8. 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 (掩)[撩]地表畝, 刺屮殖穀, 多糞肥田, 是農夫衆庶之事也. 守時力民, 進事長功, 和齊百姓, 使人不偸, 是將率之事也. 高者不旱, 下者不水, 寒暑和節, 而五穀以時孰, 是天(下)之事也. 若夫兼而覆之, 兼而愛之, 兼而制之, 歲雖凶敗水旱, 使百姓無凍餒之患, 則是聖君賢相之事也.
7. 百姓之力, 待之而後功; 百姓之群, 待之而後和; 百姓之財, 待之而後聚; 百姓之埶, 待之而後安; 百姓之壽, 待之而後長. 父子不得不親, 兄弟不得不順, 男女不得不歡. 少者以長, 老者以養. 故曰: 「天地生之, 聖人成之.」此之謂也. 今之世而不然: 厚刀布之斂以奪之財, 重田野之稅以奪之食, 苛關市之征以難其事. 不然而已矣, 有椅挈伺詐, 權謀傾覆, 以相顚倒, 以靡敝之, 百姓曉然皆知其汙漫暴亂而將大危亡也. 是以臣或弑其君, 下或殺其上, 粥其城, 倍其節, 而不死其事者, 無它故焉, 人主自取之. 詩曰: 「無言不讎, 無德不報.」此之謂也.
6. 治萬變, 材萬物, 養萬民, 兼制天下者, 爲莫若仁人之善也夫! 故其知慮足以治之, 其仁厚足以安之, 其德音足以化之, 得之則治, 失之則亂. 百姓誠賴其知也, 故相率而爲之勞苦以務佚之, 以養其知也; 誠美其厚也, 故爲之出死斷亡以覆救之, 以養其厚也; 誠美其德也, 故爲之雕琢ㆍ刻鏤ㆍ黼黻ㆍ文章以藩飾之, 以養其德也. 故仁人在上, 百姓貴之如帝, 親之如父母, 爲之出死斷亡而[不]愉者, 無它故焉; 其所是焉誠美, 其所得焉誠大, 其所利焉誠多. 詩曰: 「我任我輦, 我車我牛, 我行旣集, 蓋云歸哉!」此之謂也. 故曰: 「君子以德, 小人以力.」力者ㆍ德之役也.
5. 人之生, 不能無群, 群而無分則爭, 爭則亂, 亂則窮矣. 故無分者, 人之大害也; 有分者, 天下之本利也; 而人君者, 所以管分之樞要也. 故美之者, 是美天下之本也; 安之者, 是安天下之本也; 貴之者, 是貴天下之本也. 古者先王分割而等異之也, 故使或美或惡, 或厚或薄, 或佚(或)樂, 或劬(或)勞, 非特以爲淫泰夸麗之聲, 將以明仁之文ㆍ通仁之順也. 故爲之雕琢ㆍ刻鏤ㆍ黼黻ㆍ文章, 使足以辨貴賤而已, 不求其觀; 爲之鍾鼓ㆍ管磬ㆍ琴瑟ㆍ竽笙, 使足以辨吉凶ㆍ合歡定和而已, 不求其餘; 爲之宮室臺榭, 使足以避燥溼ㆍ養德ㆍ辨輕重而已, 不求其外. 詩曰: 「雕琢其章, 金玉其相. 亹亹我王, 綱紀四方.」此之謂也. 若夫重色而衣之, 重味而食之, 重財物而制之, 合天下而君之, 非特以爲淫泰也, 固以爲(王)[一], 天下,
4. 禮者ㆍ貴賤有等, 長幼有差, 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 故天子袾裷衣冕, 諸候玄裷衣冕, 大夫裨冕, 士皮弁服. 穗必稱位, 位必稱祿, 祿必稱用. 由士以上則必以禮樂節之, 衆庶百姓則必以法數制之. 量地而立國, 計利而畜民, 度人力而授事, 使民必勝事, 事必出利, 利足以生民, 皆使衣食百用出入相揜, 必時臧餘, 謂之稱數. 故自天子通於庶人, 事無大小多少, 由是推之. 故曰: 「朝無幸位, 民無幸生.」此之謂也. 輕田野之稅, 平關市之征, 省商賈之數, 罕興力役, 無奪農時, 如是, 則國富矣. 夫是之謂以政裕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