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呂氏春秋 (896)
건빵이랑 놀자
5. 魏文侯燕飮, 皆令諸大夫論己. 或言君之智也. 至於任座, 任座曰, 君不肖君也. 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 而以封君之子, 是以知君之不肖也. 文侯不說, 知於顔色. 任座趨而出. 次及翟黃, 翟黃曰, 君賢君也. 臣聞其主賢者, 其臣之言直. 今者任座之言直, 是以知君之賢也. 文侯喜曰, 可反歟? 翟黃對曰, 奚爲不可? 臣聞忠臣畢其忠, 而不敢遠其死. 座殆尙在於門. 翟黃往視之. 任座在於門, 以君令召之. 任座入, 文侯下階而迎之, 終座以爲上客. 文侯微翟黃, 則幾失忠臣矣. 上順乎主心以顯賢者, 其唯翟黃乎?
4. 范氏之亡也, 百姓有得鍾者, 欲負而走, 則鍾大不可負, 以椎毁之, 鍾況然有音, 恐人聞之而奪己也, 遽揜其耳. 惡人聞之可也, 惡己自聞之悖矣. 爲人主而惡聞其過, 非猶此也? 惡人聞其過尙猶可.
3. 荊成ㆍ齊莊不自知而殺, 吳王ㆍ智伯不自知而亡, 宋ㆍ中山不自知而滅, 晉惠公ㆍ趙括不自知而虜, 鑽荼ㆍ龐涓ㆍ太子申不自知而死, 敗莫大於不自知.
2. 堯有欲諫之鼓, 舜有誹謗之木, 湯有司過之士, 武王有戒愼之鞀, 猶恐不能自知, 今賢非堯ㆍ舜ㆍ湯ㆍ武也, 而有掩蔽之道, 奚繇自知哉?
1. 欲知平直, 則必準繩, 欲知方圓, 則必規矩, 人主欲自知, 則必直士. 故天子立輔弼, 設師保, 所以擧過也. 夫人故不能自知, 人主猶其. 存亡安危, 勿求於外, 務在自知.
2. 찬능(贊能)○二曰 1. 賢者善人以人, 中人以事, 不肖者以財. 得十良馬, 不若得一伯樂, 得十良劍, 不若得一歐冶, 得地千里, 不若得一聖人. 舜得皐陶而舜受之, 湯得伊尹而有夏民, 文王得呂望而服殷商. 夫得聖人, 豈有里數哉? 2. 管子束縛在魯. 桓公欲相鮑叔. 鮑叔曰, 吾君欲霸王, 則管夷吾在彼, 臣弗若也. 桓公曰, 夷吾, 寡人之賊也, 射我者也. 不可. 鮑叔曰, 夷吾爲其君射人者也. 君若得而臣之, 則彼亦將爲君射人. 桓公不聽, 强相鮑叔. 固辭讓而相, 桓公果聽之. 於是乎使人告魯曰, 管夷吾, 寡人之讎也, 願得之而親加手焉. 魯君許諾, 乃使吏鞹其拳, 膠其目, 盛之以鴟夷, 置之車中. 至齊境, 桓公使人以朝車迎之, 祓以爟火, 釁以犧猳焉, 生與之如國, 命有司除廟筵几而薦之, 曰, 自孤之聞夷吾之言也, 目益明, 耳益聰, 孤弗敢專, 敢以..
3. 孫叔敖ㆍ沈尹莖相與友. 叔敖遊於郢三年, 聲問不知, 修行不聞. 沈尹莖謂孫叔敖曰, 說義以聽, 方術信行, 能令人主上至於王, 下至於霸, 我不若子也. 耦世接俗, 說義調均, 以適主心, 子不若我也. 子何以不歸耕乎? 吾將爲子游. 沈尹莖游於郢五年, 荊王欲以爲令尹, 沈尹莖辭曰, 期思之鄙人有孫叔敖者, 聖人也. 王必用之, 臣不若也. 荊王於是使人以王輿迎叔敖以爲令尹, 十二年而莊王霸, 此沈尹莖之力也. 功無大乎進賢.
2. 管子束縛在魯. 桓公欲相鮑叔. 鮑叔曰, 吾君欲霸王, 則管夷吾在彼, 臣弗若也. 桓公曰, 夷吾, 寡人之賊也, 射我者也. 不可. 鮑叔曰, 夷吾爲其君射人者也. 君若得而臣之, 則彼亦將爲君射人. 桓公不聽, 强相鮑叔. 固辭讓而相, 桓公果聽之. 於是乎使人告魯曰, 管夷吾, 寡人之讎也, 願得之而親加手焉. 魯君許諾, 乃使吏鞹其拳, 膠其目, 盛之以鴟夷, 置之車中. 至齊境, 桓公使人以朝車迎之, 祓以爟火, 釁以犧猳焉, 生與之如國, 命有司除廟筵几而薦之, 曰, 自孤之聞夷吾之言也, 目益明, 耳益聰, 孤弗敢專, 敢以告於先君. 因顧而命管子曰, 夷吾佐予. 管仲還走, 再拜稽首, 受令而出. 管子治齊國, 擧事有功, 桓公必先賞鮑叔, 曰, 使齊國得管子者, 鮑叔也. 桓公可謂知行賞矣. 凡行賞欲其本也, 本則過無由生矣.
1. 賢者善人以人, 中人以事, 不肖者以財. 得十良馬, 不若得一伯樂, 得十良劍, 不若得一歐冶, 得地千里, 不若得一聖人. 舜得皐陶而舜受之, 湯得伊尹而有夏民, 文王得呂望而服殷商. 夫得聖人, 豈有里數哉?
1. 불구(不苟)○一曰 1. 賢者之事也, 雖貴不苟爲, 雖聽不自阿, 必中理然後動, 必當義然後擧, 此忠臣之行也. 賢主之所說, 而不肖主雖不肖其說, 非惡其聲也. 人主雖不肖, 其說忠臣之聲與賢主同, 行其實則與賢主有異. 異, 故其功名禍福亦異. 異, 故子胥見說於闔閭而惡乎夫差, 比干生而惡於商ㆍ死而見說乎周. 2. 武王至殷郊, 係墮. 五人御於前, 莫肯之爲, 曰, 吾所以事君者非係也. 武王左釋白羽, 右釋黃鉞, 勉而自爲係. 孔子聞之曰, 此五人者之所以爲王者佐也, 不肖主之所弗安也. 故天子有不勝細民者, 天下有不勝千乘者. 3. 秦繆公見戎由余, 說而欲留之, 由余不肯. 繆公以告蹇叔. 蹇叔曰, 君以告內史廖. 內史廖對曰, 戎人不達於五音與五味, 君不若遺之. 繆公以女樂二八人與良宰遺之. 戎王]喜, 迷惑大亂, 飮酒, 晝夜不休. 由余驟諫而不聽, 因怒而..
5. 晉文公將伐鄴, 趙衰言所以勝鄴之術, 文公用之, 果勝. 還, 將行賞. 衰曰, 君將賞其本乎? 賞其末乎? 賞其末則騎乘者存, 賞其本則臣聞之卻子虎. 文公召卻子虎曰, 衰言所以勝鄴, 鄴旣勝, 將賞之, 曰, 蓋聞之於子虎. 子虎曰, 言之易, 行之難. 臣言之者也. 公曰, 子無辭. 卻子虎不敢固辭, 乃受矣. 凡行賞欲其博也, 博則多助. 今虎非親言者也, 而賞猶及之, 此疏遠者之所以盡能竭智者也. 晉文公亡久矣, 歸而因大亂之餘, 猶能以霸, 其由此歟?
4. 秦繆公相百里奚, 晉使叔虎ㆍ齊使東郭蹇如秦, 公孫枝請見之. 公曰, 請見客, 子之事歟? 對曰, 非也. 相國使子乎? 對曰, 不也. 公曰, 然則子事非子之事也. 秦國僻陋戎夷, 事服其任, 人事其事, 猶懼爲諸侯笑. 今子]爲非子之事. 退, 將論而罪. 公孫枝出, 自敷於百里氏. 百里奚請之. 公曰, 此所聞於相國歟. 枝無罪奚請? 有罪奚請焉? 百里奚歸, 辭公孫枝. 公孫枝徙, 自敷於街. 百里奚令吏行其罪. 定分官, 此古人之所以爲法也. 今繆公鄕之矣, 其霸西戎, 豈不宜哉?
3. 秦繆公見戎由余, 說而欲留之, 由余不肯. 繆公以告蹇叔. 蹇叔曰, 君以告內史廖. 內史廖對曰, 戎人不達於五音與五味, 君不若遺之. 繆公以女樂二八人與良宰遺之. 戎王]喜, 迷惑大亂, 飮酒, 晝夜不休. 由余驟諫而不聽, 因怒而歸繆公也. 蹇叔非不能爲內史廖之所爲也, 其義不行也. 繆公能令人臣時立其正義, 故雪殽之恥, 而西至河雍也.
2. 武王至殷郊, 係墮. 五人御於前, 莫肯之爲, 曰, 吾所以事君者非係也. 武王左釋白羽, 右釋黃鉞, 勉而自爲係. 孔子聞之曰, 此五人者之所以爲王者佐也, 不肖主之所弗安也. 故天子有不勝細民者, 天下有不勝千乘者.
1. 賢者之事也, 雖貴不苟爲, 雖聽不自阿, 必中理然後動, 必當義然後擧, 此忠臣之行也. 賢主之所說, 而不肖主雖不肖其說, 非惡其聲也. 人主雖不肖, 其說忠臣之聲與賢主同, 行其實則與賢主有異. 異, 故其功名禍福亦異. 異, 故子胥見說於闔閭而惡乎夫差, 比干生而惡於商ㆍ死而見說乎周.
6. 원란(原亂)○六曰 1. 亂必有弟, 大亂五, 小亂三, **[言+刂]亂三, 故詩曰, 毋過亂門, 所以遠之也. 慮福未及, 慮禍之, 所以*免之也. 武王以武得之, 以文持之, 倒戈弛弓, 示天下不用兵, 所以守之也. 2. 晉獻公立驪姬以爲夫人, 以奚齊爲太子, 里克率國人攻殺之. 荀息立其弟公子卓, 已葬, 里克又率國人攻殺之. 於是晉無君. 公子夷吾重賂秦以地而求入, 秦繆公率師以納之, 晉人立以爲君, 是爲惠公. 惠公旣定於晉, 背秦德而不予地. 秦繆公率師攻晉, 晉惠公逆之, 與秦人戰於韓原. 晉師大敗, 秦獲惠公以歸, 囚之於靈臺. 十月, 乃與晉成, 歸惠公而質太子圉. 太子圉逃歸也. 惠公死, 圉立爲君, 是爲懷公. 秦繆公怒其逃歸也, 起奉公子重耳以攻懷公, 殺之於高梁, 而立重耳, 是爲文公. 文公施舍, 振廢滯, 匡乏困, 救災患, 禁淫慝, 薄賦斂, ..
2. 晉獻公立驪姬以爲夫人, 以奚齊爲太子, 里克率國人攻殺之. 荀息立其弟公子卓, 已葬, 里克又率國人攻殺之. 於是晉無君. 公子夷吾重賂秦以地而求入, 秦繆公率師以納之, 晉人立以爲君, 是爲惠公. 惠公旣定於晉, 背秦德而不予地. 秦繆公率師攻晉, 晉惠公逆之, 與秦人戰於韓原. 晉師大敗, 秦獲惠公以歸, 囚之於靈臺. 十月, 乃與晉成, 歸惠公而質太子圉. 太子圉逃歸也. 惠公死, 圉立爲君, 是爲懷公. 秦繆公怒其逃歸也, 起奉公子重耳以攻懷公, 殺之於高梁, 而立重耳, 是爲文公. 文公施舍, 振廢滯, 匡乏困, 救災患, 禁淫慝, 薄賦斂, 宥罪戾, 節器用, 用民以時, 敗荊人于城濮, 定襄王, 釋宋, 出穀戌, 外內皆服, 而後晉亂止. 故獻公聽驪姬, 近梁五ㆍ優施, 殺太子申生, 而大難隨之者五, 三君死, 一君虜, 大臣卿士之死者以百數, 離咎二十年. 自上世..
1. 亂必有弟, 大亂五, 小亂三, **[言+刂]亂三, 故詩曰, 毋過亂門, 所以遠之也. 慮福未及, 慮禍之, 所以*免之也. 武王以武得之, 以文持之, 倒戈弛弓, 示天下不用兵, 所以守之也.
5. 옹색(壅塞)○五曰 1. 亡國之主, 不可以直言. 不可以直言, 則過無道聞, 而善無自至矣. 無自至則壅. 2. 秦繆公時, 戎彊大, 秦繆公遺之女樂二八與良宰焉. 戎主大喜, 以其故, 數飮食, 日夜不休. 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 因扞弓而射之. 秦寇果至, 戎主醉而臥於樽下, 卒生縛而擒之. 未擒則不可知, 已擒則又不知. 雖善說者猶若此, 何哉? 3. 齊攻宋, 宋王使人候齊寇之所至. 使者還, 曰, 齊寇近矣, 國人恐矣. 左右皆謂宋王曰, 此所謂肉自生蟲者也. 以宋之强, 齊兵之弱, 惡能如此? 宋王因怒而詘殺之. 又使人往視齊寇, 使者報如前, 宋王又怒詘殺之. 如此者三. 其後又使人往視, 齊寇近矣, 國人恐矣. 使者遇其兄. 曰, 國危甚矣, 若將安適? 其弟曰, 爲王視齊寇, 不意其近, 而國人恐如此也. 今又私患鄕之先視齊寇者, 皆以寇之近也報而死. 今也報其..
5. 齊宣王好射, 說人之謂己能用彊弓也. 其嘗所用不過三石, 以示左右. 左右皆試引之, 中關而止, 皆曰, 此不下九石, 非王, 其孰能用是? 宣王之情, 所用不過三石, 而終身自以爲用九石, 豈不悲哉? 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 世之直士, 其寡不勝衆, 數也. 故亂國之主, 患存乎用三石爲九石也.
4. 齊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 髡辭曰, 臣不肖, 不足以當此大任也, 王不若擇國之長者而使之. 齊王曰, 子無辭也. 寡人豈責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 寡人固生而有之也. 子爲寡人令太子如堯乎? 其如舜也? 凡說之行也, 道不智聽智, 從自非受是也. 今自以賢過於堯ㆍ舜, 彼且胡可以開說哉? 說必不入. 不聞存君.
3. 齊攻宋, 宋王使人候齊寇之所至. 使者還, 曰, 齊寇近矣, 國人恐矣. 左右皆謂宋王曰, 此所謂肉自生蟲者也. 以宋之强, 齊兵之弱, 惡能如此? 宋王因怒而詘殺之. 又使人往視齊寇, 使者報如前, 宋王又怒詘殺之. 如此者三. 其後又使人往視, 齊寇近矣, 國人恐矣. 使者遇其兄. 曰, 國危甚矣, 若將安適? 其弟曰, 爲王視齊寇, 不意其近, 而國人恐如此也. 今又私患鄕之先視齊寇者, 皆以寇之近也報而死. 今也報其情, 死, 不報其情, 又恐死, 將若何? 其兄曰, 如報其情, 有且先夫死者死, 先夫亡者亡. 於是報於王曰, 殊不知齊寇之所在. 國人甚安. 王大喜. 左右皆曰, 鄕之死者宜矣. 王多賜之金. 寇至, 王自投車上馳而走, 此人得以富於他國. 夫登山而視牛若羊, 視羊若豚. 牛之性不若羊, 羊之性不若豚, 所自視之勢過也, 而因怒於牛羊之小也, 此狂夫之大者..
2. 秦繆公時, 戎彊大, 秦繆公遺之女樂二八與良宰焉. 戎主大喜, 以其故, 數飮食, 日夜不休. 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 因扞弓而射之. 秦寇果至, 戎主醉而臥於樽下, 卒生縛而擒之. 未擒則不可知, 已擒則又不知. 雖善說者猶若此, 何哉?
1. 亡國之主, 不可以直言. 不可以直言, 則過無道聞, 而善無自至矣. 無自至則壅.
4. 과리(過理)○四曰 1. 亡國之主一貫, 天時雖異, 其事雖殊, 所以亡同者, 樂不適也. 樂不適則不可以存. 糟丘酒池, 肉圃爲格, 雕柱而桔諸侯, 不適也. 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瓌, *戳涉者脛而視其髓, 殺梅伯而遺文王其醢, 不適也. 文王貌受以告諸侯. 作爲琁室, 築爲頃宮, 剖孕婦而觀其化, 殺比干而視其心, 不適也. 孔子聞之曰, 其竅通則比干不死矣. 夏ㆍ商之所以亡也. 2. 晉靈公無道, 從上彈人而觀其避丸也, 使宰人臑熊蹯不熟, 殺之, 令婦人載而過朝以示威, 不適也. 趙盾驟諫而不聽, 公惡之, 乃使沮麛. 沮麛見之, 不忍賊, 曰, 不忘恭敬, 民之主也. 賊民之主不忠, 棄君之命不信, 一於此不若死. 乃觸廷槐而死. 3. 齊湣王亡居衛, 謂公王丹曰, 我何如主也? 王丹對曰, 王賢主也. 臣聞古人有辭天下而無恨色者, 臣聞其聲, 於王而見其實. 王名稱東帝,..
4. 宋王築爲櫱帝, 鴟夷血, 高懸之, 射著甲冑, 從下, 血墜流地. 左右皆賀曰, 王之賢過湯ㆍ武矣. 湯ㆍ武勝人, 今王勝天, 賢不可以加矣. 宋王大說, 飮酒. 室中有呼萬歲者, 堂上盡應, 堂上已應, 堂下盡應, 門外庭中聞之, 莫敢不應, 不適也.
3. 齊湣王亡居衛, 謂公王丹曰, 我何如主也? 王丹對曰, 王賢主也. 臣聞古人有辭天下而無恨色者, 臣聞其聲, 於王而見其實. 王名稱東帝, 實辨天下. 去國居衛, 容貌充滿, 顔色發揚, 無重國之意. 王曰, 甚善!丹知寡人. 寡人自去國居衛也, 帶益三副矣.
2. 晉靈公無道, 從上彈人而觀其避丸也, 使宰人臑熊蹯不熟, 殺之, 令婦人載而過朝以示威, 不適也. 趙盾驟諫而不聽, 公惡之, 乃使沮麛. 沮麛見之, 不忍賊, 曰, 不忘恭敬, 民之主也. 賊民之主不忠, 棄君之命不信, 一於此不若死. 乃觸廷槐而死.
1. 亡國之主一貫, 天時雖異, 其事雖殊, 所以亡同者, 樂不適也. 樂不適則不可以存. 糟丘酒池, 肉圃爲格, 雕柱而桔諸侯, 不適也. 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瓌, *戳涉者脛而視其髓, 殺梅伯而遺文王其醢, 不適也. 文王貌受以告諸侯. 作爲琁室, 築爲頃宮, 剖孕婦而觀其化, 殺比干而視其心, 不適也. 孔子聞之曰, 其竅通則比干不死矣. 夏ㆍ商之所以亡也.
3. 지화(知化)○三曰 1. 夫以勇事人者以死也, 未死而言死, 不論, 以雖知之與勿知同. 凡智之貴也, 貴知化也. 人主之惑者則不然. 化未至則不知, 化已至, 雖知之與勿知一貫也. 事有可以過者, 有不可以過者. 而身死國亡, 則胡可以過? 此賢主之所重, 惑主之所輕也. 所輕, 國惡得不危? 身惡得不困? 危困之道, 身死國亡, 在於不先知化也. 吳王夫差是也. 子胥非不先知化也, 諫而不聽, 故吳爲丘墟, 禍及闔廬. 2. 吳王夫差將伐齊, 子胥曰, 不可. 夫齊之與吳也, 習俗不同, 言語不通, 我得其地不能處, 得其民不得使. 夫吳之與越也, 接土鄰境, 壤交通屬, 習俗同, 言語通, 我得其地能處之, 得其民能使之. 越於我亦然. 夫吳ㆍ越之勢不兩立. 越之於吳也, 譬若心腹之疾也, 雖無作, 其傷深而在內也. 夫齊之於吳也. 疥癬之病也, 不苦其已也, 且其無傷也...
2. 吳王夫差將伐齊, 子胥曰, 不可. 夫齊之與吳也, 習俗不同, 言語不通, 我得其地不能處, 得其民不得使. 夫吳之與越也, 接土鄰境, 壤交通屬, 習俗同, 言語通, 我得其地能處之, 得其民能使之. 越於我亦然. 夫吳ㆍ越之勢不兩立. 越之於吳也, 譬若心腹之疾也, 雖無作, 其傷深而在內也. 夫齊之於吳也. 疥癬之病也, 不苦其已也, 且其無傷也. 今釋越而伐齊, 譬之猶懼虎而刺猏, 雖勝之, 其後患未央. 太宰嚭曰, 不可. 君王之令所以不行於上國者, 齊ㆍ晉也. 君王若伐齊而勝之, 徙其兵以臨晉, 晉必聽命矣. 是君王一擧而服兩國也, 君王之令必行於上國. 夫差以爲然, 不聽子胥之言, 而用太宰嚭之謀. 子胥曰, 天將亡吳矣, 則使君王戰而勝. 天將不亡吳矣, 則使君王戰而不勝. 夫差不聽. 子胥兩袪高蹶而出於廷, 曰, 嗟乎!吳朝必生荊棘矣. 夫差興師伐齊, 戰於艾陵..
1. 夫以勇事人者以死也, 未死而言死, 不論, 以雖知之與勿知同. 凡智之貴也, 貴知化也. 人主之惑者則不然. 化未至則不知, 化已至, 雖知之與勿知一貫也. 事有可以過者, 有不可以過者. 而身死國亡, 則胡可以過? 此賢主之所重, 惑主之所輕也. 所輕, 國惡得不危? 身惡得不困? 危困之道, 身死國亡, 在於不先知化也. 吳王夫差是也. 子胥非不先知化也, 諫而不聽, 故吳爲丘墟, 禍及闔廬.
2. 직간(直諫)○二曰 1. 言極則怒, 怒則說者危, 非賢者孰肯犯危? 而非賢者也, 將以要利矣. 要利之人, 犯危何益? 故不肖主無賢者. 無賢則不聞極言, 不聞極言則姦人比周ㆍ百邪悉起, 若此則無以存矣. 凡國之存也, 主之安也, 必有以也. 不知所以, 雖存必亡, 雖安必危, 所以不可不論也. 2. 齊桓公ㆍ管仲ㆍ鮑叔ㆍ甯戚相與飮酒酣, 桓公謂鮑叔曰, 何不起爲壽? 鮑叔奉杯而進曰, 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 使管仲毋忘束縛而在於魯也, 使甯戚毋忘其飯牛而居於車下. 桓公避席再拜曰, 寡人與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 則齊國之社稷幸於不殆矣. 當此時也, 桓公可與言極言矣. 可與言極言, 故可與爲霸. 3. 荊文王得茹黃之狗, 宛路之矰, 以畋於雲夢, 三月不反, 得丹之姬, 淫, 朞年不聽朝. 葆申曰, 先王卜以臣爲葆, 吉. 今王得茹黃之狗, 宛路之矰, 畋三月不反, 得丹之姬..
3. 荊文王得茹黃之狗, 宛路之矰, 以畋於雲夢, 三月不反, 得丹之姬, 淫, 朞年不聽朝. 葆申曰, 先王卜以臣爲葆, 吉. 今王得茹黃之狗, 宛路之矰, 畋三月不反, 得丹之姬, 淫, 朞年不聽朝. 王之罪當笞. 王曰, 不穀免衣繈緥而齒於諸侯, 願請變更而無笞. 葆申曰, 臣承先王之令, 不敢廢也. 王不受笞, 是廢先王之令也. 臣寧抵罪於王, 毋抵罪於先王. 王曰, 敬諾. 引席, 王伏. 葆申束細荊五十, 跪而加之於背, 如此者再, 謂王起矣, 王曰, 有笞之名一也. 遂致之. 申曰, 臣聞君子恥之, 小人痛之. 恥之不變, 痛之何益? 葆申趣出, 自流於淵, 請死罪. 文王曰, 此不穀之過也. 葆申何罪? 王乃變更, 召葆申, 殺茹黃之狗, 析宛路之矰, 放丹之姬. 後荊國, 兼國三十九. 令荊國廣大至於此者, 葆申之力也極言之功也.
2. 齊桓公ㆍ管仲ㆍ鮑叔ㆍ甯戚相與飮酒酣, 桓公謂鮑叔曰, 何不起爲壽? 鮑叔奉杯而進曰, 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 使管仲毋忘束縛而在於魯也, 使甯戚毋忘其飯牛而居於車下. 桓公避席再拜曰, 寡人與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 則齊國之社稷幸於不殆矣. 當此時也, 桓公可與言極言矣. 可與言極言, 故可與爲霸.
1. 言極則怒, 怒則說者危, 非賢者孰肯犯危? 而非賢者也, 將以要利矣. 要利之人, 犯危何益? 故不肖主無賢者. 無賢則不聞極言, 不聞極言則姦人比周ㆍ百邪悉起, 若此則無以存矣. 凡國之存也, 主之安也, 必有以也. 不知所以, 雖存必亡, 雖安必危, 所以不可不論也.
1. 귀직(貴直)○一曰 1. 賢主所貴莫如士. 所以貴士, 爲其直言也. 言直則枉者見矣. 人主之患, 欲聞枉而惡直言, 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 水奚自至? 是賤其所欲而貴其所惡也, 所欲奚自來? 2. 能意見齊宣王. 宣王曰, 寡人聞子好直, 有之乎? 對曰, 意惡能直? 意聞好直之士, 家不處亂國, 身不見汚君. 身今得見王, 而家宅乎齊, 意惡能直? 宣王怒曰, 野士也!將罪之. 能意曰, 臣少而好事, 長而行之, 王胡不能與野士乎, 將以彰其所好耶? 王乃舍之. 能意者, 使謹乎論於主之側, 亦必不阿主. 不阿主之所得豈少哉? 此賢主之所求, 而不肖主之所惡也. 3. 狐援說齊湣王曰, 殷之鼎陳於周之廷, 其社蓋於周之屛, 其干戚之音, 在人之游. 亡國之音, 不得至於廟, 亡國之社, 不得見於天, 亡國之器陳於廷, 所以爲戒. 王必勉之. 其無使齊之大呂陳之廷, 無使太公之社..
4. 趙簡子攻衛附郭, 自將兵. 及戰, 且遠立, 又居於犀蔽屛櫓之下, 鼓之而士不起, 簡子投桴而歎曰, 嗚呼!士之遫弊一若此乎? 行人燭過免冑橫戈而進曰, 亦有君不能耳, 士何弊之有? 簡子艴然作色曰, 寡人之無使, 而身自將是衆也, 子親謂寡人之無能, 有說則可, 無說則死. 對曰, 昔吾先君獻公卽位五年, 兼國十九, 用此士也. 惠公卽位二年, 淫色暴慢, 身好玉女, 秦人襲我, 遜去絳七十, 用此士也. 文公卽位二年, 底之以勇, 故三年而士盡果敢, 城濮之戰, 吾敗荊人, 圍衛取曹, 拔石社, 定天子之位, 成尊名於天下, 用此士也. 亦有君不能耳, 士何弊之有? 簡子乃去犀蔽屛櫓而立於矢石之所及, 一鼓而士畢乘之. 簡子曰, 與吾得革車千乘也, 不如聞行人燭過之一言. 行人燭過可謂能諫其君矣, 戰鬪之上, 枹鼓方用, 賞不加厚, 罰不加重, 一言而士皆樂爲其上死.
3. 狐援說齊湣王曰, 殷之鼎陳於周之廷, 其社蓋於周之屛, 其干戚之音, 在人之游. 亡國之音, 不得至於廟, 亡國之社, 不得見於天, 亡國之器陳於廷, 所以爲戒. 王必勉之. 其無使齊之大呂陳之廷, 無使太公之社蓋之屛, 無使齊音, 充人之游. 齊王不受. 狐援出而哭國三日, 其辭曰, 先出也, 衣絺紵, 後出也, 滿囹圄. 吾今見民之洋洋然東走而不知所處. 齊王問吏曰, 哭國之法若何? 吏曰, 斮. 王曰, 行法. 吏陳斧質於東閭, 不欲殺之, 而欲去之. 狐援聞而蹶往過之. 吏曰, 哭國之法斮. 先生之老歟昏歟? 狐援曰, 曷爲昏哉? 於是乃言曰, 有人自南方來, 鮒入而鯢居, 使人之朝爲草而國爲墟. 殷有比干, 吳有子胥, 齊有狐援. 已不用若言, 又斮之東閭. 每斮者以吾參夫二子者乎!狐援非樂斮也, 國已亂矣, 上已悖矣, 哀社稷與民人, 故出若言. 出若言非平論也, 將..
2. 能意見齊宣王. 宣王曰, 寡人聞子好直, 有之乎? 對曰, 意惡能直? 意聞好直之士, 家不處亂國, 身不見汚君. 身今得見王, 而家宅乎齊, 意惡能直? 宣王怒曰, 野士也!將罪之. 能意曰, 臣少而好事, 長而行之, 王胡不能與野士乎, 將以彰其所好耶? 王乃舍之. 能意者, 使謹乎論於主之側, 亦必不阿主. 不阿主之所得豈少哉? 此賢主之所求, 而不肖主之所惡也.
1. 賢主所貴莫如士. 所以貴士, 爲其直言也. 言直則枉者見矣. 人主之患, 欲聞枉而惡直言, 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 水奚自至? 是賤其所欲而貴其所惡也, 所欲奚自來?
6. 찰전(察傳)○六曰 1.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 數傳而白爲黑, 黑爲白. 故狗似玃, 玃似母猴, 母猴似人, 人之與狗則遠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聞而審則爲福矣, 聞而不審, 不若無聞矣. 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 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 審之也, 故國霸諸侯也. 吳王聞越王句踐於太宰嚭, 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 不審也, 故國亡身死也. 2. 凡聞言必熟論, 其於人必驗之以理.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 樂正夔一足, 信乎? 孔子曰, 昔者舜欲以樂傳敎於天下, 乃令重黎擧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 舜以爲樂正. 夔於是正六律, 和五聲, 以通八風, 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 舜曰, 夫樂, 天地之精也, 得失之節也, 故唯聖人爲能和. 樂之本也. 夔能和之, 以平天下. 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 非一足也. 3. 宋之丁氏, 家無井而出漑汲, 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 告人曰, ..
4. 子夏之晉, 過衛, 有讀史記者曰, 晉師三豕涉河. 子夏曰, 非也, 是己亥也. 夫己與三相近, 豕與亥相似. 至於晉而問之, 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辭多類非而是, 多類是而非. 是非之經, 不可不分, 此聖人之所愼也. 然則何以愼? 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爲所聞則得之矣.
3. 宋之丁氏, 家無井而出漑汲, 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 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有聞而傳之者曰, 丁氏穿井得一人. 國人道之, 聞之於宋君, 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 丁氏對曰, 得一人之使, 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求能之若此, 不若無聞也.
2. 凡聞言必熟論, 其於人必驗之以理.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 樂正夔一足, 信乎? 孔子曰, 昔者舜欲以樂傳敎於天下, 乃令重黎擧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 舜以爲樂正. 夔於是正六律, 和五聲, 以通八風, 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 舜曰, 夫樂, 天地之精也, 得失之節也, 故唯聖人爲能和. 樂之本也. 夔能和之, 以平天下. 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 非一足也.
1.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 數傳而白爲黑, 黑爲白. 故狗似玃, 玃似母猴, 母猴似人, 人之與狗則遠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聞而審則爲福矣, 聞而不審, 不若無聞矣. 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 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 審之也, 故國霸諸侯也. 吳王聞越王句踐於太宰嚭, 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 不審也, 故國亡身死也.
5. 구인(求人)○五曰 1. 身定, 國安, 天下治, 必賢人. 古之有天下也者, 七十一聖. 觀於春秋, 自魯隱公以至哀公十有二世, 其所以得之, 所以失之, 其術一也. 得賢人, 國無不安, 名無不榮, 失賢人, 國無不危, 名無不辱. 先王之索賢人無不以也, 極卑極賤, 極遠極勞. 虞用宮之奇ㆍ吳用伍子胥之言, 此二國者, 雖至於今存可也. 則是國可壽也. 有能益人之壽者, 則人莫不願之. 今壽國有道, 而君人者而不求, 過矣. 2. 堯傳天下於舜, 禮之諸侯, 妻以二女, 臣以十子, 身請北面朝之, 至卑也. 伊尹, 庖廚之臣也, 傅說, 殷之胥靡也. 皆上相天子, 至賤也. 禹東至榑木之地, 日出ㆍ九津ㆍ靑羌之野, 攢樹之所, 㨉天之山, 鳥谷ㆍ靑丘之鄕, 黑齒之國, 南至交阯ㆍ孫樸ㆍ續樠之國, 丹粟ㆍ漆樹ㆍ沸水ㆍ漂漂ㆍ九陽之山, 羽人ㆍ裸民之處, 不死之鄕, 西至三危之國..
5. 晉人欲攻鄭, 令叔嚮聘焉, 視其有人與無人. 子産爲之詩曰, 子惠思我, 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 豈無他士? 叔嚮歸曰, 鄭有人, 子産在焉, 不可攻也. 秦ㆍ荊近, 其詩有異心, 不可攻也. 晉人乃輟攻鄭. 孔子曰, 詩云, 無競惟人. 子産一稱而鄭國免.
4. 皐子衆疑取國, 召南宮虔ㆍ孔伯産而衆口止.
3. 昔者堯朝許由於沛澤之中, 曰, 十日出而焦火不息, 不亦勞乎? 夫子爲天子, 而天下已治矣, 請屬天下於夫子. 許由辭曰, 爲天下之不治與? 而旣已治矣. 自爲與? 啁噍巢於林, 不過一枝, 偃鼠飮於河, 不過滿腹. 歸已君乎!惡用天下? 遂之箕山之下, 潁水之陽, 耕而食, 終身無經天下之色. 故賢主之於賢者也, 物莫之妨, 戚愛習故, 不以害之, 故賢者聚焉. 賢者所聚, 天地不壞, 鬼神不害, 人事不謀, 此五常之本事也.
2. 堯傳天下於舜, 禮之諸侯, 妻以二女, 臣以十子, 身請北面朝之, 至卑也. 伊尹, 庖廚之臣也, 傅說, 殷之胥靡也. 皆上相天子, 至賤也. 禹東至榑木之地, 日出ㆍ九津ㆍ靑羌之野, 攢樹之所, 㨉天之山, 鳥谷ㆍ靑丘之鄕, 黑齒之國, 南至交阯ㆍ孫樸ㆍ續樠之國, 丹粟ㆍ漆樹ㆍ沸水ㆍ漂漂ㆍ九陽之山, 羽人ㆍ裸民之處, 不死之鄕, 西至三危之國, 巫山之下, 飮露ㆍ吸氣之民, 積金之山, 共肱ㆍ一臂ㆍ三面之鄕, 北至人正之國, 夏海之窮, 衡山之上, 犬戎之國, 夸父之野, 禺彊之所, 積水ㆍ積石之山. 不有懈墮, 憂其黔首, 顔色黎黑, 竅藏不通, 步不相過, 以求賢人, 欲盡地利, 至勞也. 得陶ㆍ化益ㆍ眞窺ㆍ橫革ㆍ之交五人佐禹, 故功績銘乎金石, 著於盤盂.
1. 身定, 國安, 天下治, 必賢人. 古之有天下也者, 七十一聖. 觀於春秋, 自魯隱公以至哀公十有二世, 其所以得之, 所以失之, 其術一也. 得賢人, 國無不安, 名無不榮, 失賢人, 國無不危, 名無不辱. 先王之索賢人無不以也, 極卑極賤, 極遠極勞. 虞用宮之奇ㆍ吳用伍子胥之言, 此二國者, 雖至於今存可也. 則是國可壽也. 有能益人之壽者, 則人莫不願之. 今壽國有道, 而君人者而不求, 過矣.
4. 일행(壹行)○四曰 1. 先王所惡, 無惡於不可知, 不可知則君臣ㆍ父子ㆍ兄弟ㆍ朋友ㆍ夫妻之際敗矣. 十際皆敗, 亂莫大焉. 凡人倫以十際爲安者也, 釋十際則與麋鹿虎狼無以異, 多勇者則爲制耳矣. 不可知則知無安君ㆍ無樂親矣, 無榮兄ㆍ無親友ㆍ無尊夫矣. 2. 强大未必王也, 而王必强大. 王者之所藉以成也何? 藉其威與其利. 非强大則其威不威, 其利不利. 其威不威則不足以禁也, 其利不利則不足以勸也, 故賢主必使其威利無敵, 故以禁則必止, 以勸則必爲. 威利敵, 而憂苦民ㆍ行可知者王, 威利無敵, 而以行不知者亡. 小弱而不可知, 則强大疑之矣. 人之情不能愛其所疑, 小弱而大不愛則無以存. 故不可知之道, 王者行之廢, 强大行之危, 小弱行之滅. 3. 今行者見大樹, 必解衣縣冠倚劍而寢其下. 大樹非人之情親知交也, 而安之若此者信也. 陵上巨木, 人以爲期, 易知故也...
6. 夫天下之所以惡, 莫惡於不可知也. 夫不可知, 盜不與期, 賊不與謀. 盜賊大姦也, 而猶所得匹偶, 又況於欲成大功乎? 夫欲成大功, 令天下皆輕勸而助之, 必之士可知.
5. 孔子卜, 得賁. 孔子曰, 不吉. 子貢曰, 夫賁亦好矣, 何謂不吉乎? 孔子曰, 夫白而白, 黑而黑, 夫賁又何好乎? 故賢者所惡於物, 無惡於無處.
4. 人之所乘船者, 爲其能浮而不能沈也, 世之所以賢君子者, 爲其能行義而不能行邪辟也.
3. 今行者見大樹, 必解衣縣冠倚劍而寢其下. 大樹非人之情親知交也, 而安之若此者信也. 陵上巨木, 人以爲期, 易知故也. 又況於士乎? 士義可知故也, 則期爲必矣. 又況彊大之國? 彊大之國誠可知, 則其王不難矣.
2. 强大未必王也, 而王必强大. 王者之所藉以成也何? 藉其威與其利. 非强大則其威不威, 其利不利. 其威不威則不足以禁也, 其利不利則不足以勸也, 故賢主必使其威利無敵, 故以禁則必止, 以勸則必爲. 威利敵, 而憂苦民ㆍ行可知者王, 威利無敵, 而以行不知者亡. 小弱而不可知, 則强大疑之矣. 人之情不能愛其所疑, 小弱而大不愛則無以存. 故不可知之道, 王者行之廢, 强大行之危, 小弱行之滅.
1. 先王所惡, 無惡於不可知, 不可知則君臣ㆍ父子ㆍ兄弟ㆍ朋友ㆍ夫妻之際敗矣. 十際皆敗, 亂莫大焉. 凡人倫以十際爲安者也, 釋十際則與麋鹿虎狼無以異, 多勇者則爲制耳矣. 不可知則知無安君ㆍ無樂親矣, 無榮兄ㆍ無親友ㆍ無尊夫矣.
3. 의사(疑似)○三曰 1. 使人大迷惑者, 必物之相似也. 玉人之所患, 患石之似玉者, 相劍者之所患, 患劍之似吳干者, 賢主之所患, 患人之博聞辯言而似通者. 亡國之主似智, 亡國之臣似忠. 相似之物, 此愚者之所大惑, 而聖人之所加慮也. 故墨子見歧道而哭之. 2. 周宅酆鎬近戎人, 與諸侯約, 爲高葆禱於王路, 置鼓其上, 遠近相聞. 卽戎寇至, 傳鼓相告, 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寇當至, 幽王擊鼓, 諸侯之兵皆至, 襃姒大說, 喜之. 幽王欲襃姒之笑也, 因數擊鼓, 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 至於後戎寇眞至, 幽王擊鼓, 諸侯兵不至. 幽王之身, 乃死於麗山之下, 爲天下笑. 此夫以無寇失眞寇者也. 賢者有小惡以致大惡. 襃姒之敗, 乃令幽王好小說以致大滅. 故形骸相離, 三公九卿出走, 此襃姒之所用死, 而平王所以東徙也, 秦襄ㆍ晉文之所以勞王勞而賜地也. 3. 梁北有黎..
3. 梁北有黎丘部, 有奇鬼焉, 喜効人之子姪昆弟之狀.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 黎丘之鬼効其子之狀, 扶而道苦之. 丈人歸, 酒醒而誚其子, 曰, 吾爲汝父也, 豈謂不慈哉? 我醉, 汝道苦我, 何故? 其子泣而觸地曰, 孼矣!無此事也. 昔也往責於東邑人可問也. 其父信之, 曰, 是必夫奇鬼也, 我固嘗聞之矣. 明日端復飮於市, 欲遇而刺殺之. 明旦之市而醉, 其眞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 遂逝迎之. 丈人望其眞子, 拔劍而刺之. 丈人智惑於似其子者, 而殺於眞子. 夫惑於似士者而失於眞士, 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疑似之迹, 不可不察. 察之必於其人也. 舜爲御, 堯爲左, 禹爲右, 入於澤而問牧童, 入於水而問漁師, 奚故也? 其知之審也. 夫人子之相似者, 其母常識之, 知之審也.
2. 周宅酆鎬近戎人, 與諸侯約, 爲高葆禱於王路, 置鼓其上, 遠近相聞. 卽戎寇至, 傳鼓相告, 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寇當至, 幽王擊鼓, 諸侯之兵皆至, 襃姒大說, 喜之. 幽王欲襃姒之笑也, 因數擊鼓, 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 至於後戎寇眞至, 幽王擊鼓, 諸侯兵不至. 幽王之身, 乃死於麗山之下, 爲天下笑. 此夫以無寇失眞寇者也. 賢者有小惡以致大惡. 襃姒之敗, 乃令幽王好小說以致大滅. 故形骸相離, 三公九卿出走, 此襃姒之所用死, 而平王所以東徙也, 秦襄ㆍ晉文之所以勞王勞而賜地也.
1. 使人大迷惑者, 必物之相似也. 玉人之所患, 患石之似玉者, 相劍者之所患, 患劍之似吳干者, 賢主之所患, 患人之博聞辯言而似通者. 亡國之主似智, 亡國之臣似忠. 相似之物, 此愚者之所大惑, 而聖人之所加慮也. 故墨子見歧道而哭之.
2. 무의(無義)○二曰 1. 二曰無義○二曰先王之於論也極之矣, 故義者百事之始也, 萬利之本也, 中智之所不及也. 不及則不知, 不知趨利. 趨利固不可必也, 公孫鞅ㆍ鄭平ㆍ續經ㆍ公孫竭是已. 以義動則無曠事矣. 人臣與人臣謀爲姦, 猶或與之. 又況乎人主與其臣謀爲義, 其孰不與者? 非獨其臣也, 天下皆且與之. 2. 公孫鞅之於秦, 非父兄也, 非有故也, 以能用也, 欲堙之責, 非攻無以, 於是爲秦將而攻魏. 魏使公子卬將而當之. 公孫鞅之居魏也, 固善公子卬, 使人謂公子卬曰, 凡所爲游而欲貴者, 以公子之故也. 今秦令鞅將, 魏令公子當之, 豈且忍相與戰哉? 公子言之公子之主, 鞅請亦言之主, 而皆罷軍. 於是將歸矣, 使人謂公子曰, 歸未有時相見, 願與公子坐而相去別也. 公子曰, 諾. 魏吏爭之曰, 不可. 公子不聽, 遂相與坐. 公孫鞅因伏卒與車騎以取公子卬. 秦孝公..
5. 公孫竭與陰君之事, 而反告之樗里相國, 以仕秦五大夫, 功非不大也, 然而不得入三都, 又況乎無此其功而有行乎?
4. 趙急求李欬, 李言續經與之俱如衛, 抵公孫與, 公孫與見而與入, 續經因告衛吏使捕之, 續經以仕趙五大夫. 人莫與同朝, 子孫不可以交友.
3. 鄭平於秦王臣也, 其於應侯交也, 欺交反主, 爲利故也. 方其爲秦將也, 天下所貴之無不以者, 重也. 重以得之, 輕必失之. 去秦將, 入趙ㆍ魏, 天下所賤之無不以也, 所可羞無不以也. 行方可賤可羞, 而無秦將之重, 不窮奚待?
2. 公孫鞅之於秦, 非父兄也, 非有故也, 以能用也, 欲堙之責, 非攻無以, 於是爲秦將而攻魏. 魏使公子卬將而當之. 公孫鞅之居魏也, 固善公子卬, 使人謂公子卬曰, 凡所爲游而欲貴者, 以公子之故也. 今秦令鞅將, 魏令公子當之, 豈且忍相與戰哉? 公子言之公子之主, 鞅請亦言之主, 而皆罷軍. 於是將歸矣, 使人謂公子曰, 歸未有時相見, 願與公子坐而相去別也. 公子曰, 諾. 魏吏爭之曰, 不可. 公子不聽, 遂相與坐. 公孫鞅因伏卒與車騎以取公子卬. 秦孝公薨, 惠王立, 以此疑公孫鞅之行, 欲加罪焉. 公孫鞅以其私屬與母歸魏. 襄庛不受, 曰, 以君之反公子卬也, 吾無道知君. 故士自行不可不審也.
1. 二曰無義○二曰先王之於論也極之矣, 故義者百事之始也, 萬利之本也, 中智之所不及也. 不及則不知, 不知趨利. 趨利固不可必也, 公孫鞅ㆍ鄭平ㆍ續經ㆍ公孫竭是已. 以義動則無曠事矣. 人臣與人臣謀爲姦, 猶或與之. 又況乎人主與其臣謀爲義, 其孰不與者? 非獨其臣也, 天下皆且與之.
1. 신행(愼行)○一曰 1. 行不可不孰. 不孰, 如赴深谿, 雖悔無及. 君子計行慮義, 小人計行其利, 乃不利. 有知不利之利者, 則可與言理矣. 2. 荊平王有臣曰費無忌, 害太子建, 欲去之. 王爲建取妻於秦而美, 無忌勸王奪. 王已奪之, 而疏太子. 無忌說王曰, 晉之霸也, 近於諸夏, 而荊僻也, 故不能與爭. 不若大城城父而置太子焉, 以求北方, 王收南方, 是得天下也. 王說, 使太子居於城父. 居一年, 乃惡之曰, 建與連尹將以方城外反. 王曰, `已爲我子矣, 又尙奚求? 對曰, 以妻事怨. 且自以爲猶宋也, 齊ㆍ晉又輔之, 將以害荊, 其事已集矣. 王信之, 使執連尹. 太子建出犇. 左尹郄宛, 國人說之, 無忌又欲殺之. 謂令尹子常曰, 郄宛欲飮令尹酒. 又謂郄宛曰, 令尹欲飮酒於子之家. 郄宛曰, 我賤人也, 不足以辱令尹. 令尹必來辱, 我且何以給待之? ..
3. 崔杼與慶封謀殺齊莊公, 莊公死, 更立景公, 崔杼相之. 慶封又欲殺崔杼而代之相, 於是*椓崔杼之子, 令之爭後. 崔杼之子相與私闀, 崔杼往見慶封而告之. 慶封謂崔杼曰, 且留, 吾將興甲以殺之. 因令盧滿嫳興甲以誅之, 盡殺崔杼之妻子及枝屬, 燒其室屋, 報崔杼曰, 吾已誅之矣. 崔杼歸無歸, 因而自絞也. 慶封相景公, 景公苦之. 慶封出獵, 景公與陳無宇ㆍ公孫竈ㆍ公孫蠆誅封. 慶封以其屬鬪, 不勝, 走如魯. 齊人以爲讓, 又去魯而如吳, 王予之朱方. 荊靈王聞之, 率諸侯以攻吳, 圍朱方, 拔之, 得慶封, 負之斧質, 以徇於諸侯軍, 因令其呼之曰, 毋或如齊慶封, 弑其君而弱其孤, 以亡其大夫. 及殺之. 黃帝之貴而死, 堯ㆍ舜之賢而死, 孟賁之勇而死, 人固皆死. 若慶封者, 可謂重死矣. 身爲僇, 支屬不可以見, 行忮之故也. 凡亂人之動也, 其始相助, 後必相惡..
2. 荊平王有臣曰費無忌, 害太子建, 欲去之. 王爲建取妻於秦而美, 無忌勸王奪. 王已奪之, 而疏太子. 無忌說王曰, 晉之霸也, 近於諸夏, 而荊僻也, 故不能與爭. 不若大城城父而置太子焉, 以求北方, 王收南方, 是得天下也. 王說, 使太子居於城父. 居一年, 乃惡之曰, 建與連尹將以方城外反. 王曰, `已爲我子矣, 又尙奚求? 對曰, 以妻事怨. 且自以爲猶宋也, 齊ㆍ晉又輔之, 將以害荊, 其事已集矣. 王信之, 使執連尹. 太子建出犇. 左尹郄宛, 國人說之, 無忌又欲殺之. 謂令尹子常曰, 郄宛欲飮令尹酒. 又謂郄宛曰, 令尹欲飮酒於子之家. 郄宛曰, 我賤人也, 不足以辱令尹. 令尹必來辱, 我且何以給待之? 無忌曰, 令尹好甲兵, 子出而寘之門, 令尹至, 必觀之, 已, 因以爲酬. 及饗日, 惟門左右而寘甲兵焉. 無忌因謂令尹曰, 吾幾禍令尹. 隙宛將殺令尹..
1. 行不可不孰. 不孰, 如赴深谿, 雖悔無及. 君子計行慮義, 小人計行其利, 乃不利. 有知不利之利者, 則可與言理矣.
6. 귀졸(貴卒)○六曰 1. 力貴突, 智貴卒. 得之同則遫爲上, 勝之同則濕爲下. 所爲貴驥者, 爲其一日千里也, 旬日取之, 與駑駘同. 所爲貴鏃矢者, 爲其應聲而至, 終日而至, 則與無至同. 2. 吳起謂荊王曰, 荊所有餘者地也, 所不足者民也. 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有餘, 臣不得而爲也. 於是令貴人往實廣虛之地, 皆甚苦之. 荊王死, 貴人皆來, 尸在堂上, 貴人相與射吳起. 吳起號呼曰, 吾示子吾用兵也. 拔矢而走, 伏尸揷矢而疾言曰, 羣臣亂王. 吳起死矣. 且荊國之法, 麗兵於王尸者, 盡加重罪, 逮三族. 吳起之智, 可謂捷矣. 3. 齊襄公卽位, 憎公孫無知, 收其祿. 無知不說, 殺襄公. 公子糾走魯, 公子小白奔莒. 旣而國殺無知, 未有君, 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皆歸, 俱至, 爭先入公家. 管仲扞弓射公子小白, 中鉤. 鮑叔御, 公子小白僵. 管子以爲小白死, 告..
5. 趙氏攻中山. 中山之人多力者曰吾丘鴥, 衣鐵甲ㆍ操鐵杖以戰, 而所擊無不碎, 所衝無不陷, 以車投車, 以人投人也, 幾至將所而後死.
4. 周武君使人刺伶悝於東周, 伶悝僵, 令其子速哭曰, 以誰刺我父也? 刺者聞, 以爲死也. 周以爲不信, 因厚罪之.
3. 齊襄公卽位, 憎公孫無知, 收其祿. 無知不說, 殺襄公. 公子糾走魯, 公子小白奔莒. 旣而國殺無知, 未有君, 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皆歸, 俱至, 爭先入公家. 管仲扞弓射公子小白, 中鉤. 鮑叔御, 公子小白僵. 管子以爲小白死, 告公子糾曰, 安之. 公子小白已死矣. 鮑叔因疾驅先入, 故公子小白得以爲君. 鮑叔之智應射而令公子小白僵也, 其智若鏃矢也.
2. 吳起謂荊王曰, 荊所有餘者地也, 所不足者民也. 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有餘, 臣不得而爲也. 於是令貴人往實廣虛之地, 皆甚苦之. 荊王死, 貴人皆來, 尸在堂上, 貴人相與射吳起. 吳起號呼曰, 吾示子吾用兵也. 拔矢而走, 伏尸揷矢而疾言曰, 羣臣亂王. 吳起死矣. 且荊國之法, 麗兵於王尸者, 盡加重罪, 逮三族. 吳起之智, 可謂捷矣.
1. 力貴突, 智貴卒. 得之同則遫爲上, 勝之同則濕爲下. 所爲貴驥者, 爲其一日千里也, 旬日取之, 與駑駘同. 所爲貴鏃矢者, 爲其應聲而至, 終日而至, 則與無至同.
5. 애류(愛類)○五曰 1. 仁於他物, 不仁於人, 不得爲仁, 不仁於他物, 獨仁於人, 猶若爲仁. 仁也者, 仁乎其類者也. 故仁人之於民也, 可以便之, 無不行也. 神農之敎曰, 士有當年而不耕者, 則天下或受其饑矣, 女有當年而不績者, 則天下或受其寒矣. 故身親耕, 妻親績, 所以見致民利也. 賢人之不遠海內之路, 而時往來乎王公之朝, 非以要利也, 以民爲務故也. 人主有能以民爲務者, 則天下歸之矣. 王也者, 非必堅甲利兵選卒練士也, 非必隳人之城郭ㆍ殺人之士民也. 上世之王者衆矣, 而事皆不同. 其當世之急ㆍ憂民之利ㆍ除民之害同. 2. 公輸般爲高雲梯, 欲以攻宋. 墨子聞之, 自魯往, 裂裳裹足, 日夜不休, 十日十夜而至於郢, 見荊王曰, 臣北方之鄙人也, 聞大王將攻宋, 信有之乎? 王曰, 然. 墨子曰, 必得宋乃攻之乎? 亡其不得宋且不義猶攻之乎? 王曰, 必..
4. 匡章謂惠子曰, 公之學去尊, 今又王齊王, 何其到也? 惠子曰, 今有人於此, 欲必擊其愛子之頭, 石可以代之. 匡章曰, 公取之代乎, 其不與? 施取代之. 子頭所重也, 石所輕也. 擊其所輕以免其所重, 豈不可哉? 匡章曰, 齊王之所以用兵而不休ㆍ攻擊人而不止者, 其故何也? 惠子曰, 大者可以王, 其次可以霸也. 今可以王齊王而壽黔首之命, 免民之死, 是以石代愛子頭也, 何爲不爲? 民寒則欲火, 暑則欲冰, 燥則欲濕, 濕則欲燥. 寒暑燥濕相反, 其於利民一也. 利民豈一道哉? 當其時而已矣.
3. 聖王通士不出於利民者無有. 昔上古龍門未開, 呂梁未發, 河出孟門, 大溢逆流, 無有丘陵沃衍ㆍ平原高阜, 盡皆滅之, 名曰鴻水. 禹於是疏河決江, 爲彭蠡之障, 乾東土, 所活者千八百國, 此禹之功也. 勤勞爲民, 無苦乎禹者矣.
2. 公輸般爲高雲梯, 欲以攻宋. 墨子聞之, 自魯往, 裂裳裹足, 日夜不休, 十日十夜而至於郢, 見荊王曰, 臣北方之鄙人也, 聞大王將攻宋, 信有之乎? 王曰, 然. 墨子曰, 必得宋乃攻之乎? 亡其不得宋且不義猶攻之乎? 王曰, 必不得宋, 且有不義, 則曷爲攻之? 墨子曰, 甚善. 臣以宋必不可得. 王曰, 公輸般, 天下之巧工也, 已爲攻宋之械矣. 墨子曰, 請令公輸般試攻之, 臣請試守之. 於是公輸般設攻宋之械, 墨子設守宋之備. 公輸般九攻之, 墨子九却之, 不能入, 故荊輟不攻宋. 墨子能以術禦荊ㆍ免宋之難者, 此之謂也.
1. 仁於他物, 不仁於人, 不得爲仁, 不仁於他物, 獨仁於人, 猶若爲仁. 仁也者, 仁乎其類者也. 故仁人之於民也, 可以便之, 無不行也. 神農之敎曰, 士有當年而不耕者, 則天下或受其饑矣, 女有當年而不績者, 則天下或受其寒矣. 故身親耕, 妻親績, 所以見致民利也. 賢人之不遠海內之路, 而時往來乎王公之朝, 非以要利也, 以民爲務故也. 人主有能以民爲務者, 則天下歸之矣. 王也者, 非必堅甲利兵選卒練士也, 非必隳人之城郭ㆍ殺人之士民也. 上世之王者衆矣, 而事皆不同. 其當世之急ㆍ憂民之利ㆍ除民之害同.
4. 심위(審爲)○四曰 1. 身者所爲也, 天下者所以爲也, 審所以爲而輕重得矣. 今有人於此, 斷首以易冠, 殺身以易衣, 世必惑之. 是何也? 冠所以飾首也, 衣所以飾身也, 殺所飾ㆍ要所以飾, 則不知所爲矣. 世之走利, 有似於此. 危身傷生ㆍ刈頸斷頭以徇利, 則亦不知所爲也. 2. 太王亶父居邠, 狄人攻之, 事以皮帛而不受, 事以珠玉而不肯, 狄人之所求者地也. 太王亶父曰, 與人之兄居而殺其弟, 與人之父處而殺其子, 吾不忍爲也. 皆勉處矣, 爲吾臣與狄人臣奚以異? 且吾聞之, 不以所以養害所養. 杖策而去, 民相連而從之, 遂成國於岐山之下. 太王亶父可謂能尊生矣. 能尊生, 雖富貴不以養傷身, 雖貧賤不以利累形. 今受其先人之爵祿, 則必重失之. 生之所自來者久矣, 而輕失之, 豈不惑哉? 3. 韓ㆍ魏相與爭侵地. 子華子見昭釐侯, 昭釐侯有憂色. 子華子曰, 今使天..
4. 中山公子牟謂詹子曰, 身在江海之上, 心居乎魏闕之下, 奈何? 詹子曰, 重生. 重生則輕利. 中山公子牟曰, 雖知之, 猶不能自勝也. 詹子曰, 不能自勝則縱之, 神無惡乎. 不能自勝而强不縱者, 此之謂重傷. 重傷之人無壽類矣.
3. 韓ㆍ魏相與爭侵地. 子華子見昭釐侯, 昭釐侯有憂色. 子華子曰, 今使天下書銘於君之前, 書之曰, 左手攫之則右手廢, 右手攫之則左手廢, 然而攫之必有天下. 君將攫之乎? 亡其不與? 昭釐侯曰, 寡人不攫也. 子華子曰, 甚善. 自是觀之, 兩臂重於天下也, 身又重於兩臂. 韓之輕於天下遠, 今之所爭者, 其輕於韓又遠, 君固愁身傷生以憂之戚不得也? 昭釐侯曰, 善. 敎寡人者衆矣, 未嘗得聞此言也. 子華子可謂知輕重矣. 知輕重, 故論不過.
2. 太王亶父居邠, 狄人攻之, 事以皮帛而不受, 事以珠玉而不肯, 狄人之所求者地也. 太王亶父曰, 與人之兄居而殺其弟, 與人之父處而殺其子, 吾不忍爲也. 皆勉處矣, 爲吾臣與狄人臣奚以異? 且吾聞之, 不以所以養害所養. 杖策而去, 民相連而從之, 遂成國於岐山之下. 太王亶父可謂能尊生矣. 能尊生, 雖富貴不以養傷身, 雖貧賤不以利累形. 今受其先人之爵祿, 則必重失之. 生之所自來者久矣, 而輕失之, 豈不惑哉?
1. 身者所爲也, 天下者所以爲也, 審所以爲而輕重得矣. 今有人於此, 斷首以易冠, 殺身以易衣, 世必惑之. 是何也? 冠所以飾首也, 衣所以飾身也, 殺所飾ㆍ要所以飾, 則不知所爲矣. 世之走利, 有似於此. 危身傷生ㆍ刈頸斷頭以徇利, 則亦不知所爲也.
3. 기현(期賢)○三曰 1. 今夫爚蟬者, 務在乎明其火, 振其樹而已. 火不明, 雖振其樹, 何益? 明火不獨在乎火, 在於闇. 當今之時世闇甚矣, 人主有能明其德者, 天下之士, 其歸之也, 若蟬之走明火也. 凡國不徒安, 名不徒顯, 必得賢士. 2. 趙簡子晝居, 喟然太息曰, 異哉!吾欲伐衛十年矣, 而衛不伐. 侍者曰, 以趙之大, 而伐衛之細, 君若不欲則可也. 君若欲之, 請令伐之. 簡子曰, 不如而言也. 衛有士十人於吾所. 吾乃且伐之, 十人者其言不義也, 而我伐之, 是我爲不義也. 故簡子之時, 衛以十人者按趙之兵, 歿簡子之身. 衛可謂知用人矣, 遊十士而國家得安. 簡子可謂好從諫矣, 聽十士而無侵小奪弱之名. 3. 魏文侯過段干木之閭而軾之, 其僕曰, 君胡爲軾? 曰, 此非段干木之閭歟? 段干木蓋賢者也, 吾安敢不軾? 且吾聞段干木未嘗肯以已易寡人也, 吾安敢..
3. 魏文侯過段干木之閭而軾之, 其僕曰, 君胡爲軾? 曰, 此非段干木之閭歟? 段干木蓋賢者也, 吾安敢不軾? 且吾聞段干木未嘗肯以已易寡人也, 吾安敢驕之? 段干木光乎德, 寡人光乎地, 段干木富乎義, 寡人富乎財. 其僕曰, 然則君何不相之? 於是君請相之, 段干木不肯受. 則君乃致祿百萬, 而時往館之. 於是國人皆喜, 相與誦之曰, 吾君好正, 段干木之敬, 吾君好忠, 段干木之隆. 居無幾何, 秦興兵欲攻魏, 司馬唐諫秦君曰, 段干木賢者也, 而魏禮之, 天下莫不聞, 無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爲然, 乃按兵輟不敢攻之. 魏文侯可謂善用兵矣. 嘗聞君子之用兵, 莫見其形, 其功已成, 其此之謂也. 野人之用兵也, 鼓聲則似雷, 號呼則動地, 塵氣充天, 流矢如雨, 扶傷輿死, 履腸涉血, 無罪之民其死者量於澤矣, 而國之存亡ㆍ主之死生猶不可知也, 其離仁義亦遠矣.
2. 趙簡子晝居, 喟然太息曰, 異哉!吾欲伐衛十年矣, 而衛不伐. 侍者曰, 以趙之大, 而伐衛之細, 君若不欲則可也. 君若欲之, 請令伐之. 簡子曰, 不如而言也. 衛有士十人於吾所. 吾乃且伐之, 十人者其言不義也, 而我伐之, 是我爲不義也. 故簡子之時, 衛以十人者按趙之兵, 歿簡子之身. 衛可謂知用人矣, 遊十士而國家得安. 簡子可謂好從諫矣, 聽十士而無侵小奪弱之名.
1. 今夫爚蟬者, 務在乎明其火, 振其樹而已. 火不明, 雖振其樹, 何益? 明火不獨在乎火, 在於闇. 當今之時世闇甚矣, 人主有能明其德者, 天下之士, 其歸之也, 若蟬之走明火也. 凡國不徒安, 名不徒顯, 必得賢士.
2. 찰현(察賢)○二曰 1. 今有良醫於此, 治十人而起九人, 所以求之萬也. 故賢者之致功名也, 比乎良醫, 而君人者不知疾求, 豈不過哉? 今夫塞者, 勇力ㆍ時日ㆍ卜筮ㆍ禱祠無事焉, 善者必勝. 立功名亦然, 要在得賢. 魏文侯師卜子夏, 友田子方, 禮段干木, 國治身逸. 天下之賢主, 豈必苦形愁慮哉? 執其要而已矣. 雪霜雨露時, 則萬物育矣, 人民修矣, 疾病妖厲去矣. 故曰堯之容若委衣裘, 以言少事也. 2. 선부를 다스린 복자천 宓子賤治單父, 彈鳴琴, 身不下堂而單父治. 巫馬期以星出, 以星入, 日夜不居, 以身親之, 而單父亦治. 巫馬期問其故於宓子. 宓子曰, 我之謂任人, 子之謂任力. 任力者故勞, 任人者故逸. 宓子則君子矣, 逸四肢, 全耳目, 平心氣, 而百官以治義矣, 任其數而已矣. 巫馬期則不然, 弊生事精, 勞手足, 煩敎詔, 雖治猶未至也. 開..
2. 선부를 다스린 복자천 宓子賤治單父, 彈鳴琴, 身不下堂而單父治. 巫馬期以星出, 以星入, 日夜不居, 以身親之, 而單父亦治. 巫馬期問其故於宓子. 宓子曰, 我之謂任人, 子之謂任力. 任力者故勞, 任人者故逸. 宓子則君子矣, 逸四肢, 全耳目, 平心氣, 而百官以治義矣, 任其數而已矣. 巫馬期則不然, 弊生事精, 勞手足, 煩敎詔, 雖治猶未至也.
1. 今有良醫於此, 治十人而起九人, 所以求之萬也. 故賢者之致功名也, 比乎良醫, 而君人者不知疾求, 豈不過哉? 今夫塞者, 勇力ㆍ時日ㆍ卜筮ㆍ禱祠無事焉, 善者必勝. 立功名亦然, 要在得賢. 魏文侯師卜子夏, 友田子方, 禮段干木, 國治身逸. 天下之賢主, 豈必苦形愁慮哉? 執其要而已矣. 雪霜雨露時, 則萬物育矣, 人民修矣, 疾病妖厲去矣. 故曰堯之容若委衣裘, 以言少事也.
1. 개춘(開春)○一曰 1, 開春始雷則蟄蟲動矣, 時雨降則草木育矣, 飮食居處適則九竅百節千脈皆通利矣. 王者厚其德, 積衆善, 而鳳皇聖人皆來至矣. 共伯和修其行, 好賢仁, 而海內皆以來爲稽矣. 周厲之難, 天子曠絶, 而天下皆來謂矣. 以此言物之相應也, 故曰行也成也. 善說者亦然, 言盡理而得失利害定矣, 豈爲一人言哉? 2. 魏惠王死, 葬有日矣. 天大雨雪, 至於牛目. 羣臣多諫於太子者曰, 雪甚. 如此而行葬, 民心甚疾之, 官費又恐不給. 請弛期更日. 太子曰, 爲人子者, 以民勞與官費用之故, 而不行先王之葬, 不義也. 子勿復言. 羣臣皆莫敢諫, 而以告犀首. 犀首曰, 吾未有以言之. 是其唯惠公乎? 請告惠公. 惠公曰, 諾. 駕而見太子曰, 葬有日矣. 太子曰, 然. 惠公曰, 昔王季歷葬於渦山之尾, **[糸+言+糸+水]水齧其墓, 見棺之前和. 文王曰,..
4 叔嚮之弟羊舌虎善欒盈, 欒盈有罪於晉, 晉誅羊舌虎, 叔嚮爲之奴而*朡. 祈奚曰, 吾聞小人得位, 不爭不祥, 君子在憂, 不救不祥. 乃往見范宣子而說也, 曰, 聞善爲國者, 賞不過而刑不慢. 賞過則懼及淫人, 刑慢則懼及君子. 與其不幸而過, 寧過而賞淫人, 毋過而刑君子. 故堯之刑也, 殛鮌於虞而用禹, 周之刑也, 戮管ㆍ蔡而相周公, 不慢刑也. 宣子乃命吏出叔嚮. 救人之患者, 行危苦ㆍ不避煩辱, 猶不能免. 今祈奚論先王之德, 而叔嚮得免焉. 學豈可以已哉? 類多若此.
3. 韓氏城新城, 期十五日而成. 段喬爲司空. 有一縣後二日, 段喬執其吏而囚之. 囚者之子走告封人子高曰, 唯先生能活臣父之死, 願委之先生. 封人子高曰, 諾. 乃見段喬, 自扶而上城. 封人子高左右望曰, 美哉城乎!一大功矣. 子必有厚賞矣. 自古及今, 功若此其大也, 而能無有罪戮者, 未嘗有也. 封人子高出, 段喬使人夜解其吏之束縛也而出之. 故曰封人子高爲之言也, 而匿己之爲而爲也, 段喬聽而行之也, 匿己之行而行也. 說之行若此其精也. 封人子高可謂善說矣.
2. 魏惠王死, 葬有日矣. 天大雨雪, 至於牛目. 羣臣多諫於太子者曰, 雪甚. 如此而行葬, 民心甚疾之, 官費又恐不給. 請弛期更日. 太子曰, 爲人子者, 以民勞與官費用之故, 而不行先王之葬, 不義也. 子勿復言. 羣臣皆莫敢諫, 而以告犀首. 犀首曰, 吾未有以言之. 是其唯惠公乎? 請告惠公. 惠公曰, 諾. 駕而見太子曰, 葬有日矣. 太子曰, 然. 惠公曰, 昔王季歷葬於渦山之尾, **[糸+言+糸+水]水齧其墓, 見棺之前和. 文王曰, 譆!先君必欲一見羣臣百姓也夫!故使**[糸+言+糸+水]水見之. 於是出而爲之張朝, 百姓皆見之, 三日而後更葬, 此文王之義也. 今葬有日矣, 而雪甚, 及牛目, 難以行, 太子爲及日之故, 得無嫌於欲亟葬乎? 願太子易日. 先王必欲少留而撫社稷安黔首也, 故使雨雪甚. 因弛期而更爲日, 此文王之義也. 若此而不爲, 意者羞法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