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呂氏春秋 (896)
건빵이랑 놀자
4. 路說謂周頗曰, 公不愛趙, 天下必從. 周頗曰, 固欲天下之從也. 天下從則秦利也. 路說應之曰, 然則公欲秦之利夫? 周頗曰, 欲之. 路說曰, 公欲之, 則胡不爲從矣?
3. 司馬喜難墨者師於中山王前以非攻, 曰, 先生之所術非攻夫? 墨者師曰, 然. 曰, 今王興兵而攻燕, 先生將非王乎? 墨者師對曰, 然則相國是攻之乎? 司馬喜曰, 然. 墨者師曰, 今趙興兵而攻中山, 相國將是之乎? 司馬喜無以應.
2. 公孫龍說燕昭王以偃兵. 昭王曰, 甚善. 寡人願與客計之. 公孫龍曰, 竊意大王之弗爲也. 王曰, 何故? 公孫龍曰, 日者大王欲破齊, 諸天下之士, 其欲破齊者, 大王盡養之, 知齊之險阻要塞君臣之際者, 大王盡養之, 雖知而弗欲破者, 大王猶若弗養, 其卒果破齊以爲功. 今大王曰我甚取偃兵. 諸侯之士, 在大王之本朝者, 盡善用兵者也, 臣是以知大王之弗爲也. 王無以應.
1. 白圭謂魏王曰, 帀丘之鼎以烹雞, 多洎之則淡而不可食, 少洎之則焦而不熟, 然而視之蝺焉美無所可用. 惠子之言, 有似於此. 惠子聞之曰, 不然. 使三軍饑而居鼎旁, 適爲之甑, 則莫宜之此鼎矣. 白圭聞之曰, 無所可用者, 意者徒加其甑邪? 白圭之論自悖, 其少魏王太甚. 以惠子之言蝺焉美無所可用, 是魏王以言無所可用者爲仲父也, 是以言無所用者爲美也.
6. 불굴(不屈)○六曰 1. 察士以爲得道則未也. 雖然, 其應物也, 辭難窮矣. 其爲禍福猶未可知. 察而以達理明義, 則察爲福矣, 察而以飾非惑愚, 則察爲禍矣. 古者之貴善御也, 以逐暴禁邪也. 2. 魏惠王謂惠子曰, 上世之有國, 必賢者也. 今寡人實不若先生, 願得傳國. 惠子辭. 王又固請曰, 寡人莫有之國於此者也, 而傳之賢者, 民之貪爭之心止矣. 欲先生之以此聽寡人也. 惠子曰, 若王之言, 則施不可而聽矣. 王固萬乘之主也, 以國與人猶尙可. 今施, 布衣也, 可以有萬乘之國而辭之, 此其止貪爭之心愈甚也. 惠王謂惠子曰古之有國者, 必賢者也. 夫受而賢者舜也, 是欲惠子之爲舜也, 夫辭而賢者許由也, 是惠子欲爲許由也, 傳而賢者堯也, 是惠王欲爲堯也. 堯ㆍ舜ㆍ許由之作, 非獨傳舜而由辭也, 他行稱此. 今無其他, 而欲爲堯ㆍ舜ㆍ許由, 故惠王布冠而拘於鄄. 齊威..
4. 白圭新與惠子相見也, 惠子說之以彊, 白圭無以應. 惠子出. 白圭告人曰, 人有新取婦者, 婦至, 宜安矜煙視媚行. 豎子操蕉火而鉅, 新婦曰, 蕉火大鉅. 入於門, 門中有歛陷, 新婦曰, 塞之, 將傷人之足. 此非不便之家氏也, 然而有大甚者. 今惠子之遇我尙新, 其說我有大甚者. 惠子聞之曰, 不然. 詩曰, 愷悌君子, 民之父母. 愷者, 大也, 悌者, 長也. 君子之德, 長且大者, 則爲民父母. 父母之敎子也, 豈待久哉? 何事比我於新婦乎? 詩豈曰愷悌新婦哉? 誹汙因汙, 誹辟因辟, 是誹者與所非同也. 白圭曰惠子之遇我尙新, 其說我有大甚者, 惠子聞而誹之, 因自以爲爲之父母, 其非有甚於白圭亦有大甚者.
3. 匡章謂惠子於魏王之前曰, 蝗螟, 農夫得而殺之, 奚故? 爲其害稼也. 今公行, 多者數百乘, 步者數百人, 少者數十乘, 步者數十人. 此無耕而食者, 其害稼亦甚矣. 惠王曰, 惠子施也, 難以辭與公相應. 雖然, 請言其志. 惠子曰, 今之城者, 或者操大築乎城上, 或負畚而赴乎城下, 或操表掇以善睎望. 若施者, 其操表掇者也. 使工女化而爲絲, 不能治絲, 使大匠化而爲木, 不能治木, 使聖人化而爲農夫, 不能治農夫. 施而治農夫者也. 公何事比施於螣螟乎? 惠子之治魏爲本, 其治不治. 當惠王之時, 五十戰而二十敗, 所殺者不可勝數, 大將ㆍ愛子有禽者也. 大術之愚, 爲天下笑, 得擧其諱, 乃請令周太史更著其名. 圍邯鄲三年而弗能取, 士民罷潞, 國家空虛, 天下之兵四至. 罪庶誹謗, 諸侯不譽, 謝於翟翦而更聽其謀, 社稷乃存. 名寶散出, 土地四削, 魏國從此衰矣..
2. 魏惠王謂惠子曰, 上世之有國, 必賢者也. 今寡人實不若先生, 願得傳國. 惠子辭. 王又固請曰, 寡人莫有之國於此者也, 而傳之賢者, 民之貪爭之心止矣. 欲先生之以此聽寡人也. 惠子曰, 若王之言, 則施不可而聽矣. 王固萬乘之主也, 以國與人猶尙可. 今施, 布衣也, 可以有萬乘之國而辭之, 此其止貪爭之心愈甚也. 惠王謂惠子曰古之有國者, 必賢者也. 夫受而賢者舜也, 是欲惠子之爲舜也, 夫辭而賢者許由也, 是惠子欲爲許由也, 傳而賢者堯也, 是惠王欲爲堯也. 堯ㆍ舜ㆍ許由之作, 非獨傳舜而由辭也, 他行稱此. 今無其他, 而欲爲堯ㆍ舜ㆍ許由, 故惠王布冠而拘於鄄. 齊威王幾弗受, 惠子易衣變冠, 乘輿而走, 幾不出乎魏境. 凡自行不可以幸, 爲必誠.
1. 察士以爲得道則未也. 雖然, 其應物也, 辭難窮矣. 其爲禍福猶未可知. 察而以達理明義, 則察爲福矣, 察而以飾非惑愚, 則察爲禍矣. 古者之貴善御也, 以逐暴禁邪也.
5. 음사(淫辭)○五曰 1. 非辭無以相期, 從辭則亂. 亂辭之中又有辭焉, 必之謂也. 言不欺心, 則近之矣. 凡言者, 以諭心也. 言心相離, 而上無以參之, 則下多所言非所行也, 所行非所言也. 言行相詭, 不祥莫大焉. 2. 空雄之遇, 秦ㆍ趙相與約約曰, 自今以來, 秦之所欲爲, 趙助之, 趙之所欲爲, 秦助之. 居無幾何, 秦興兵攻魏, 趙欲救之. 秦王不說, 使人讓趙王曰, 約曰秦之所欲爲, 趙助之, 趙之所欲爲, 秦助之. 今秦欲攻魏, 而趙因欲救之, 此非約也. 趙王以告平原君. 平原君以告公孫龍. 公孫龍曰, 亦可以發使而讓秦王曰, 趙欲救之, 今秦王獨不助趙, 此非約也. 3. 孔穿ㆍ公孫龍相與論於平原君所, 深而辯, 至於藏三牙, 公孫龍言藏之三牙甚辯, 孔穿不應, 少選, 辭而出. 明日, 孔穿朝. 平原君謂孔穿曰, 昔者公孫龍之言甚辯. 孔穿曰, 然. 幾..
8. 惠子爲魏惠王爲法. 爲法已成, 以示諸民人, 民人皆善之. 獻之惠王, 惠王善之, 以示翟翦. 翟翦曰, 善也. 惠王曰, 可行邪? 翟翦曰, 不可. 惠王曰, 善而不可行, 何故? 翟翦對曰, 今擧大木者, 前呼輿謣, 後亦應之, 此其於擧大木者善矣, 豈無鄭ㆍ衛之音哉? 然不若此其宜也. 夫國亦木之大者也.
7. 宋王謂其相唐鞅曰, 寡人所殺戮者衆矣, 而羣臣愈不畏, 其故何也? 唐鞅對曰, 王之所罪, 盡不善者也. 罪不善, 善者故爲不畏. 王欲羣臣之畏也, 不若無辨其善與不善而時罪之, 若此則羣臣畏矣. 居無幾何, 宋君殺唐鞅. 唐鞅之對也, 不若無對.
6. 宋有澄子者, 亡緇衣, 求之塗, 見婦人衣緇衣, 援而弗舍, 欲取其衣, 曰今者我亡緇衣. 婦人曰, 公雖亡緇衣, 此實吾所自爲也. 澄子曰, 子不如速與我衣. 昔吾所亡者, 紡緇也. 今子之衣, 襌緇也. 以襌緇當紡緇, 子豈不得哉?
5. 人有任臣不亡者, 臣亡, 莊伯決之, 任者無罪.
4. 荊柱國莊伯令其父視曰, 日在天, 視其奚如? 曰正圓, 視其時, 日當今. 今謁者駕, 曰無馬. 令涓人取冠, 進上. 問馬齒, 圉人曰齒十二與牙三十.
3. 孔穿ㆍ公孫龍相與論於平原君所, 深而辯, 至於藏三牙, 公孫龍言藏之三牙甚辯, 孔穿不應, 少選, 辭而出. 明日, 孔穿朝. 平原君謂孔穿曰, 昔者公孫龍之言甚辯. 孔穿曰, 然. 幾能令藏三牙矣. 雖然難. 願得有問於君, 謂藏三牙甚難而實非也, 謂藏兩牙甚易而實是也, 不知君將從易而是者乎? 將從難而非者乎? 平原君不應, 明日, 謂公孫龍曰, 公無與孔穿辯.
2. 空雄之遇, 秦ㆍ趙相與約約曰, 自今以來, 秦之所欲爲, 趙助之, 趙之所欲爲, 秦助之. 居無幾何, 秦興兵攻魏, 趙欲救之. 秦王不說, 使人讓趙王曰, 約曰秦之所欲爲, 趙助之, 趙之所欲爲, 秦助之. 今秦欲攻魏, 而趙因欲救之, 此非約也. 趙王以告平原君. 平原君以告公孫龍. 公孫龍曰, 亦可以發使而讓秦王曰, 趙欲救之, 今秦王獨不助趙, 此非約也.
4. 리위(離謂)○四曰 1. 言者, 以諭意也. 言意相離, 凶也. 亂國之俗, 甚多流言, 而不顧其實, 務以相毁, 務以相譽, 毁譽成黨, 衆口熏天, 賢不肖不分, 以此治國, 賢主猶惑之也, 又況乎不肖者乎? 惑者之患, 不自以爲惑, 故惑惑之中有曉焉, 冥冥之中有昭焉. 亡國之主, 不自以爲惑, 故與桀ㆍ紂ㆍ幽ㆍ厲皆也. 然有亡者國, 無二道矣. 2. 鄭國多相縣以書者. 子産令無縣書, 鄧析致之. 子産令無致書, 鄧析倚之. 令無窮, 則鄧析應之亦無窮矣. 是可不可無辨也. 可不可無辨, 而以賞罰, 其罰愈疾, 其亂愈疾, 此爲國之禁也. 故辨而不當理則僞, 知而不當理則詐, 詐僞之民, 先王之所誅也. 理也者, 是非之宗也. 3. 洧水甚大, 鄭之富人有溺者. 人得其死者. 富人請贖之, 其人求金甚多, 以告鄧析. 鄧析曰, 安之. 人必莫之賣矣. 得死者患之, 以告鄧析..
6. 齊人有淳于髡者, 以從說魏王. 魏王辯之, 約車十乘, 將使之荊. 辭而行, 有以橫說魏王, 魏王乃止其行. 失從之意, 又失橫之事. 夫其多能不若寡能, 其有辯不若無辯. 周鼎著倕而齕其指, 先王有以見大巧之不可爲也.
5. 齊有事人者, 所事有難而弗死也, 遇故人於塗. 故人曰, 固不死乎? 對曰, 然. 凡事人以爲利也. 死不利, 故不死. 故人曰, 子尙可以見人乎? 對曰, 子以死爲顧可以見人乎? 是者數傳. 不死於其君長, 大不義也, 其辭猶不可服, 辭之不足以斷事也明矣. 夫辭者, 意之表也. 鑒其表而棄其意, 悖. 故古之人, 得其意則舍其言矣. 聽言者以言觀意也. 聽言而意不可知, 其與橋言無擇.
4. 子産治鄭, 鄧析務難之, 與民之有獄者約, 大獄一衣, 小獄襦袴. 民之獻衣襦袴而學訟者, 不可勝數. 以非爲是, 以是爲非, 是非無度, 而可與不可日變. 所欲勝因勝, 所欲罪因罪. 鄭國大亂, 民口讙譁. 子産患之, 於是殺鄧析而戮之, 民心乃服, 是非乃定, 法律乃行. 今世之人, 多欲治其國, 而莫之誅鄧析之類, 此所以欲治而愈亂也.
3. 洧水甚大, 鄭之富人有溺者. 人得其死者. 富人請贖之, 其人求金甚多, 以告鄧析. 鄧析曰, 安之. 人必莫之賣矣. 得死者患之, 以告鄧析. 鄧析又答之曰, 安之. 此必無所更買矣. 夫傷忠臣者, 有似於此也. 夫無功不得民, 則以其無功不得民傷之, 有功得民, 則又以其有功得民傷之. 人主之無度者, 無以知此, 豈不悲哉? 比干ㆍ萇弘以此死, 箕子ㆍ商容以此窮, 周公ㆍ召公以此疑, 范蠡ㆍ子胥以此流, 死生存亡安危, 從此生矣.
2. 鄭國多相縣以書者. 子産令無縣書, 鄧析致之. 子産令無致書, 鄧析倚之. 令無窮, 則鄧析應之亦無窮矣. 是可不可無辨也. 可不可無辨, 而以賞罰, 其罰愈疾, 其亂愈疾, 此爲國之禁也. 故辨而不當理則僞, 知而不當理則詐, 詐僞之民, 先王之所誅也. 理也者, 是非之宗也.
1. 言者, 以諭意也. 言意相離, 凶也. 亂國之俗, 甚多流言, 而不顧其實, 務以相毁, 務以相譽, 毁譽成黨, 衆口熏天, 賢不肖不分, 以此治國, 賢主猶惑之也, 又況乎不肖者乎? 惑者之患, 不自以爲惑, 故惑惑之中有曉焉, 冥冥之中有昭焉. 亡國之主, 不自以爲惑, 故與桀ㆍ紂ㆍ幽ㆍ厲皆也. 然有亡者國, 無二道矣.
1. 聖人相諭不待言, 有先言言者也. 海上之人有好蜻者, 每居海上, 從蜻游, 蜻之至者, 百數而不止, 前後左右盡蜻也, 終日玩之而不去. 其父告之曰, 聞蜻皆從女居, 取而來, 吾將玩之. 明日之海上, 而蜻無至者矣. 2. 勝書說周公旦曰, 廷小人衆, 徐言則不聞, 疾言則人知之, 徐言乎? 疾言乎? 周公旦曰, 徐言. 勝書曰, 有事於此, 而精言之而不明, 勿言之而不成, 精言乎? 勿言乎? 周公旦曰, 勿言. 故勝書能以不言說, 而周公旦能以不言聽, 此之謂不言之聽. 不言之謀, 不聞之事, 殷雖惡周, 不能疵矣. 口㗃不言, 以精相告, 紂雖多心, 弗能知矣. 目視於無形, 耳聽於無聲, 商聞雖衆, 弗能窺矣. 同惡同好, 志皆有欲, 雖爲天子, 弗能離矣. 3. 孔子見溫伯雪子, 不言而出. 子貢曰, 夫子之欲見溫伯雪子好矣, 今也見之而不言, 其故何也? 孔子曰, ..
6. 晉襄公使人於周曰, 弊邑寡君寢疾, 卜以守龜曰, 三塗爲崇. 弊邑寡君使下臣願藉途而祈福焉. 天子許之. 朝, 禮使者事畢, 客出. 萇弘謂劉康公曰, 夫祈福於三塗, 而受禮於天子, 此柔嘉之事也, 而客武色, 殆有他事, 願公備之也. 劉康公乃儆戎車卒士以待之. 晉果使祭事先, 因令楊子將卒十二萬而隨之, 涉於棘津, 襲聊阮ㆍ梁ㆍ蠻氏, 滅三國焉. 此形名不相當, 聖人之所察也, 萇弘則審矣. 故言不足以斷小事, 唯知言之謂者可爲.
5. 齊桓公合諸侯, 衛人後至. 公朝而與管仲謀伐衛, 退朝而入, 衛姬望見君, 下堂再拜, 請衛君之罪. 公曰, 吾於衛無故, 子曷爲請? 對曰, 妾望君之入也, 足高氣彊, 有伐國之志也, 見妾而有動色, 伐衛也. 明日君朝, 揖管仲而進之. 管仲曰, 君舍衛乎? 公曰, 仲父安識之? 管仲曰, 君之揖朝也恭, 而言也徐, 見臣而有慙色, 臣是以知之. 君曰, 善. 仲父治外, 夫人治內, 寡人知終不爲諸侯笑矣. 桓公之所以匿者不言也, 今管子乃以容貌音聲, 夫人乃以行步氣志, 桓公雖不言, 若暗夜而燭燎也.
4. 白公問於孔子曰, 人可與微言乎? 孔子不應. 白公曰, 若以石投水奚若? 孔子曰, 沒人能取之. 白公曰, 若以水投水奚若? 孔子曰, 淄ㆍ澠之合者, 易牙嘗而知之. 白公曰, 然則人不可與微言乎? 孔子曰, 胡爲不可? 唯知言之謂者爲可耳. 白公弗得也. 知謂則不以言矣. 言者, 謂之屬也. 求魚者濡, 爭獸者趨, 非樂之也. 故至言去言, 至爲無爲. 淺智者之所爭則末矣. 此白公之所以死於法室.
3. 孔子見溫伯雪子, 不言而出. 子貢曰, 夫子之欲見溫伯雪子好矣, 今也見之而不言, 其故何也? 孔子曰, 若夫人者, 目擊而道存矣, 不可以容聲矣. 故未見其人而知其志, 見其人而心與志皆見, 天符同也. 聖人之相知, 豈待言哉?
2. 勝書說周公旦曰, 廷小人衆, 徐言則不聞, 疾言則人知之, 徐言乎? 疾言乎? 周公旦曰, 徐言. 勝書曰, 有事於此, 而精言之而不明, 勿言之而不成, 精言乎? 勿言乎? 周公旦曰, 勿言. 故勝書能以不言說, 而周公旦能以不言聽, 此之謂不言之聽. 不言之謀, 不聞之事, 殷雖惡周, 不能疵矣. 口㗃不言, 以精相告, 紂雖多心, 弗能知矣. 目視於無形, 耳聽於無聲, 商聞雖衆, 弗能窺矣. 同惡同好, 志皆有欲, 雖爲天子, 弗能離矣.
1. 聖人相諭不待言, 有先言言者也. 海上之人有好蜻者, 每居海上, 從蜻游, 蜻之至者, 百數而不止, 前後左右盡蜻也, 終日玩之而不去. 其父告之曰, 聞蜻皆從女居, 取而來, 吾將玩之. 明日之海上, 而蜻無至者矣.
2. 중언(重言)○二曰 1. 人主之言, 不可不愼. 高宗, 天子也, 卽位諒闇, 三年不言. 卿大夫恐懼, 患之. 高宗乃言曰, 以余一人正四方, 余唯恐言之不類也, 玆故不言. 古之天子, 其重言如此, 故言無遺者. 2. 成王與唐叔虞燕居, 援梧葉以爲珪, 而授唐叔虞曰, 余以此封女. 叔虞喜, 以告周公. 周公以請曰, 天子其封虞邪? 成王曰, 余一人與虞戲也. 周公對曰, 臣聞之, 天子無戲言. 天子言, 則史書之, 工誦之, 士稱之. 於是遂封叔虞于晉. 周公旦可謂善說矣, 一稱而令成王益重言, 明愛弟之義, 有輔王室之固. 3. 荊莊王立三年, 不聽而好*讔. 成公賈入諫. 王曰, 不穀禁諫者, 今子諫, 何故? 對曰, 臣非敢諫也, 願與君王*讔也. 王曰, 胡不設不穀矣. 對曰, 有鳥止於南方之阜, 三年不動不飛不鳴, 是何鳥也? 王射之曰, 有鳥止於南方之阜, 其..
4. 齊桓公與管仲謀伐莒, 謀未發而聞於國, 桓公怪之曰, 與仲父謀伐莒, 謀未發而聞於國, 其故何也? 管仲曰, 國必有聖人也. 桓公曰, 譆!日之役者, 有執蹠**[疒+禾+台]而上視者, 意者其是邪? 乃令復役, 無得相代. 少頃, 東郭牙至. 管仲曰, 此必是已. 乃令賓者延之而上, 分級而立. 管子曰, 子邪言伐莒者? 對曰, 然. 管仲曰, 我不言伐莒, 子何故言伐莒? 對曰, 臣聞君子善謀, 小人善意. 臣竊意之也. 管仲曰, 我不言伐莒, 子何以意之? 對曰, 臣聞君子有三色, 顯然喜樂者, 鐘鼓之色也, 湫然淸靜者, 衰絰之色也, 艴然充盈, 手足矜者, 兵革之色也. 日者臣望君之在臺上也, 艴然充盈, 手足矜者, 此兵革之色也. 君呿而不唫, 所言者莒也, 君擧臂而指, 所當者莒也. 臣竊以慮諸侯之不服者, 其惟莒乎. 臣故言之. 凡耳之聞以聲也, 今不聞其聲, 而..
3. 荊莊王立三年, 不聽而好*讔. 成公賈入諫. 王曰, 不穀禁諫者, 今子諫, 何故? 對曰, 臣非敢諫也, 願與君王*讔也. 王曰, 胡不設不穀矣. 對曰, 有鳥止於南方之阜, 三年不動不飛不鳴, 是何鳥也? 王射之曰, 有鳥止於南方之阜, 其三年不動, 將以定志意也, 其不飛, 將以長羽翼也, 其不鳴, 將以覽民則也. 是鳥雖無飛, 飛將沖天, 雖無鳴, 鳴將駭人. 賈出矣, 不穀知之矣. 明日朝, 所進者五人, 所退者十人. 羣臣大說, 荊國之衆相賀也. 故詩曰, 何其久也, 必有以也, 何其處也, 必有與也, 其莊王之謂邪? 成公賈之*讔也, 賢於太宰嚭之說也. 太宰嚭之說, 聽乎夫差, 而吳國爲墟, 成公賈之*讔, 喩乎荊王, 而荊國以霸.
2. 成王與唐叔虞燕居, 援梧葉以爲珪, 而授唐叔虞曰, 余以此封女. 叔虞喜, 以告周公. 周公以請曰, 天子其封虞邪? 成王曰, 余一人與虞戲也. 周公對曰, 臣聞之, 天子無戲言. 天子言, 則史書之, 工誦之, 士稱之. 於是遂封叔虞于晉. 周公旦可謂善說矣, 一稱而令成王益重言, 明愛弟之義, 有輔王室之固.
1. 人主之言, 不可不愼. 高宗, 天子也, 卽位諒闇, 三年不言. 卿大夫恐懼, 患之. 高宗乃言曰, 以余一人正四方, 余唯恐言之不類也, 玆故不言. 古之天子, 其重言如此, 故言無遺者.
1. 심응(審應)○一曰 1. 人主出聲應容, 不可不審. 凡主有識, 言不欲先. 人唱我和, 人先我隨. 以其出爲之入, 以其言爲之名, 取其實以責其名, 則說者不敢妄言, 而人主之所執其要矣. 2. 孔思請行. 魯君曰, 天下主亦猶寡人也, 將焉之? 孔思對曰, 蓋聞君子猶鳥也, 駭則擧. 魯君曰, 主不肖而皆以然也, 違不肖, 過不肖, 而自以爲能論天下之主乎? 凡鳥之擧也, 去駭從不駭. 去駭從不駭, 未可知也. 去駭從駭, 則鳥曷爲擧矣? 孔思之對魯君也亦過矣. 3. 魏惠王使人謂韓昭侯曰, 夫鄭乃韓氏亡之也, 願君之封其後也, 此所謂存亡繼絶之義, 君若封之則大名. 昭侯患之. 公子食我曰, 臣請往對之. 公子食我至於魏, 見魏王曰, 大國命弊邑封鄭之後, 弊邑不敢當也. 弊邑爲大國所患, 昔出公之後聲氏爲晉公, 拘於銅鞮, 大國弗憐也, 而使弊邑存亡繼絶, 弊邑不敢當也...
7. 公子沓相周, 申向說之而戰. 公子沓訾之曰, 申子說我而戰, 爲吾相也夫? 申向曰, 向則不肖. 雖然, 公子年二十而相, 見老者而使之戰, 請問孰病哉? 公子沓無以應. 戰者, 不習也, 使人戰者, 嚴駔也. 意者恭節而人猶戰, 任不在貴者矣. 故人雖時有自失者, 猶無以易恭節. 自失不足以難, 以嚴駔則可.
5. 趙惠王謂公孫龍曰, 寡人事偃兵十餘年矣而不成, 兵不可偃乎? 公孫龍對曰, 偃兵之意, 兼愛天下之心也. 兼愛天下, 不可以虛名爲也, 必有其實. 今藺離石入秦, 而王縞素布總, 東攻齊得城, 而王加膳置酒. 秦得地而王布總, 齊亡地而王加膳, 所非兼愛之心也. 此偃兵之所以不成也. 今有人於此, 無禮慢易而求敬, 阿黨不公而求令, 煩號數變而求靜, 暴戾貪得而求定, 雖黃帝猶若困.
4. 魏昭王問於田詘曰, 寡人之在東宮之時, 聞先生之議曰, 爲聖易. 有諸乎? 田詘對曰, 臣之所擧也. 昭王曰, 然則先生聖于? 田詘對曰, 未有功而知其聖也, 是堯之知舜也, 待其功而後知其舜也, 是市人之知聖也. 今詘未有功, 而王問詘曰若聖乎, 敢問王亦其堯邪? 昭王無以應. 田詘之對, 昭王固非曰我知聖也耳, 問曰先生其聖乎, 己因以知聖對昭王, 昭王有非其有, 田詘不察.
3. 魏惠王使人謂韓昭侯曰, 夫鄭乃韓氏亡之也, 願君之封其後也, 此所謂存亡繼絶之義, 君若封之則大名. 昭侯患之. 公子食我曰, 臣請往對之. 公子食我至於魏, 見魏王曰, 大國命弊邑封鄭之後, 弊邑不敢當也. 弊邑爲大國所患, 昔出公之後聲氏爲晉公, 拘於銅鞮, 大國弗憐也, 而使弊邑存亡繼絶, 弊邑不敢當也. 魏王慙曰, 固非寡人之志也, 客請勿復言. 是擧不義以行不義也. 魏王雖無以應, 韓之爲不義愈益厚也. 公子食我之辯, 適足以飾非遂過.
2. 孔思請行. 魯君曰, 天下主亦猶寡人也, 將焉之? 孔思對曰, 蓋聞君子猶鳥也, 駭則擧. 魯君曰, 主不肖而皆以然也, 違不肖, 過不肖, 而自以爲能論天下之主乎? 凡鳥之擧也, 去駭從不駭. 去駭從不駭, 未可知也. 去駭從駭, 則鳥曷爲擧矣? 孔思之對魯君也亦過矣.
1. 人主出聲應容, 不可不審. 凡主有識, 言不欲先. 人唱我和, 人先我隨. 以其出爲之入, 以其言爲之名, 取其實以責其名, 則說者不敢妄言, 而人主之所執其要矣.
8. 집일(執一)○八曰 1. 통치자는 一을 잡아야 만물의 바른 표준이 된다 天地陰陽不革, 而成萬物不同. 目不失其明, 而見白黑之殊; 耳不失其聽, 而聞淸濁之聲. 王者執一, 而爲萬物正. 軍必有將, 所以一之也; 國必有君, 所以一之也; 天下必有天子, 所以一之也; 天子必執一, 所以摶之也. 一則治, 兩則亂. 今御驪馬者, 使四人人操一策, 則不可以出於門閭者, 不一也. 2. 나라를 다스리는 근본은 수신에 있다 楚王問爲國於詹子. 詹子對曰: “何聞爲身, 不聞爲國.” 詹子豈以國可無爲哉? 以爲爲國之本在於爲身. 身爲而家爲, 家爲而國爲, 國爲而天下爲. 故曰以身爲家, 以家爲國, 以國爲天下. 此四者, 異位同本. 故聖人之事, 廣之則極宇宙窮日月, 約之則無出乎身者也. 慈親不能傳於子, 忠臣不能入於君, 唯有其材者爲近之. 3. 田騈以道術說齊. 齊..
4. 吳起謂商文曰, 事君果有命矣夫!商文曰, 何謂也? 吳起曰, 治四境之內, 成馴敎, 變習俗, 使君臣有義, 父子有序, 子與我孰賢? 商文曰, 吾不若子. 曰, 今日置質爲臣, 其主安重, 今日釋璽辭官, 其主安輕, 子與我孰賢? 商文曰, 吾不若子. 曰, 士馬成列, 馬與人敵, 人在馬前, 援桴一鼓, 使三軍之士, 樂死若生, 子與我孰賢? 商文曰, 吾不若子. 吳起曰, 三者, 子皆不吾若也, 位則在吾上, 命也夫事君!商文曰, 善. 子問我, 我亦問子. 世變主少, 羣臣相疑, 黔首不定, 屬之子乎? 屬之我乎? 吳起黙然不對, 少選曰, 與子. 商文曰, 是吾所以加於子之上已. 吳起見其所以長, 而不見其所以短, 知其所以賢, 而不知其所以不肖. 故勝於西河, 而困於王錯, 傾造大難, 身不得死焉. 夫吳勝於齊, 而不勝於越, 齊勝於宋, 而不勝於燕, 故凡能全國完身..
3. 田騈以道術說齊. 齊王應之曰, 寡人所有者齊國也, 願聞齊國之政. 田騈對曰, 臣之言, 無政而可以得政. 譬之若林木, 無材而可以得材. 願王之自取齊國之政也. 騈猶淺言之也, 博言之, 豈獨齊國之政哉? 變化應來而皆有章, 因性任物而莫不宜當, 彭祖以壽, 三代以昌, 五帝以昭, 神農以鴻.
7. 불이(不二)○七曰 1. 聽羣衆人議以治國, 國危無日矣. 何以知其然也? 老耽貴柔, 孔子貴仁, 墨翟貴廉, 關尹貴淸, 子列子貴虛, 陳騈貴齊, 陽生貴己, 孫臏貴勢, 王廖貴先, 兒良貴後. 此十人者, 皆天下之豪士也. 有金鼓, 所以一耳, 必同法令, 所以一心也, 智者不得巧, 愚者不得拙, 所以一衆也, 勇者不得先, 懼者不得後, 所以一力也. 故一則治, 異則亂, 一則安, 異則危. 夫能齊萬不同, 愚智工拙, 皆盡力竭能, 如出乎一穴者, 其唯聖人矣乎!無術之智, 不敎之能, 而恃彊速貫習, 不足以成也. 審分覽第五, 凡八篇, 卷第十七七曰不二終
6. 신세(愼勢)○六曰 1. 失之乎數, 求之乎信, 失之乎勢, 求之乎國, 危. 呑舟之魚, 陸處則不勝螻蟻. 權鈞則不能相使, 勢等則不能相幷, 治亂齊則不能相正, 故小大ㆍ輕重ㆍ少多ㆍ治亂不可不察, 此禍福之門也. 2. 凡冠帶之國, 舟車之所通, 不用象譯狄鞮, 方三千里. 古之王者, 擇天下之中而立國, 擇國之中而立宮, 擇宮之中而立廟. 天下之地, 方千里以爲國, 所以極治任也. 非不能大也, 其大不若小, 其多不若少. 衆封建, 非以私賢也, 所以便勢全威, 所以博義. 義博利則無敵. 無敵者安. 故觀於上世, 其封建衆者, 其福長, 其名彰. 神農十七世有天下, 與天下同之也. 3. 王者之封建也, 彌近彌大, 彌遠彌小, 海上有十里之諸侯. 以大使小, 以重使輕, 以衆使寡, 此王者之所以家以完也. 故曰, 以滕ㆍ費則勞, 以鄒ㆍ魯則逸, 以宋ㆍ鄭則猶倍日而馳也, ..
7. 齊簡公有臣曰諸御鞅, 諫於簡公曰, 陳成常與宰予, 之二臣者甚相憎也, 臣恐其相攻也. 相攻唯固則危上矣. 願君之去一人也. 簡公曰, 非而細人所能識也. 居無幾何, 陳成常果攻宰予於庭, 卽簡公於廟. 簡公喟焉太息曰, 余不能用鞅之言, 以至此患也. 失其數, 無其勢, 雖悔無聽鞅也與無悔同, 是不知恃可恃而恃不恃也. 周鼎著象, 爲其理之通也. 理通, 君道也.
6. 莊王圍宋九月, 康王圍宋五月, 聲王圍宋十月. 楚三圍宋矣而不能亡, 非不可亡也, 以宋攻楚, 奚時止矣? 凡功之立也, 賢不肖彊弱治亂異也.
5. 位尊者其敎受, 威立者其姦止, 此畜人之道也. 故以萬乘令乎千乘易, 以千乘令乎一家易, 以一家令乎一人易. 嘗識及此, 雖堯ㆍ舜不能. 諸侯不欲臣於人, 而不得已, 其勢不便, 則奚以易臣? 權輕重, 審大小, 多建封, 所以便其勢也. 王也者, 勢也, 王也者, 勢無敵也. 勢有敵則王者廢矣. 有知小之愈於大ㆍ少之賢於多者, 則知無敵矣. 知無敵則似類嫌疑之道遠矣. 故先王之法, 立天子不使諸侯疑焉, 立諸侯不使大夫疑焉, 立適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爭, 爭生亂. 是故諸侯失位則天下亂, 大夫無等則朝庭亂, 妻妾不分則家室亂, 適孽無別則宗族亂. 愼子曰, 今一免走, 百人逐之. 非一免足爲百人分也, 由未定. 由未定, 堯且屈力, 而況衆人乎? 積免滿市, 行者不顧. 非不欲免也, 分已定矣. 分已定, 人雖鄙不爭. 故治天下及國, 在乎定分而已矣.
4. 湯其無郼, 武其無岐, 賢雖十全, 不能成功. 湯ㆍ武之賢, 而猶藉知乎勢, 又況不及湯ㆍ武者乎? 故以大畜小吉, 以小畜大滅, 以重使輕從, 以輕使重凶. 自此觀之, 夫欲定一世, 安黔首之命, 功名著乎槃盂, 銘篆著乎壺鑑, 其勢不厭尊, 其實不厭多. 多實尊勢, 賢士制之, 以遇亂世, 王猶尙少. 天下之民, 窮矣苦矣. 民之窮苦彌甚, 王者之彌易. 凡王也者, 窮苦之救也. 水用舟, 陸用車, 塗用輴, 沙用鳩, 山用樏, 因其勢也者令行.
3. 王者之封建也, 彌近彌大, 彌遠彌小, 海上有十里之諸侯. 以大使小, 以重使輕, 以衆使寡, 此王者之所以家以完也. 故曰, 以滕ㆍ費則勞, 以鄒ㆍ魯則逸, 以宋ㆍ鄭則猶倍日而馳也, 以齊ㆍ楚則擧而加網旃而已矣. 所用彌大, 所欲彌易.
1. 失之乎數, 求之乎信, 失之乎勢, 求之乎國, 危. 呑舟之魚, 陸處則不勝螻蟻. 權鈞則不能相使, 勢等則不能相幷, 治亂齊則不能相正, 故小大ㆍ輕重ㆍ少多ㆍ治亂不可不察, 此禍福之門也.
5. 지도(知度)○五曰 1. 明君者, 非徧見萬物也, 明於人主之所執也. 有術之主者, 非一自行之也, 知百官之要也. 知百官之要, 故事省而國治也. 明於人主之所執, 故權專而姦止. 姦止則說者不來, 而情諭矣, 情者不飾, 而事實見矣. 此謂之至治. 2. 至治之世, 其民不好空言虛辭, 不好淫學流說, 賢不肖各反其質. 行其情, 不雕其素, 蒙厚純樸, 以事其上. 若此則工拙愚智勇懼可得以故易官, 易官則各當其任矣. 故有職者安其職, 不聽其議, 無職者責其實, 以驗其辭. 此二者審, 則無用之言不入於朝矣. 君服性命之情, 去愛惡之心, 用虛無爲本, 以聽有用之言謂之朝. 凡朝也者, 相與召理義也, 相與植法則也. 上服性命之情, 則理義之士至矣, 法則之用植矣, 枉辟邪撓之人退矣, 貪得僞詐之曹遠矣. 故治天下之要, 存乎除姦, 除姦之要, 存乎治官, 治官之要, 存乎治..
6. 夫成王霸者固有人, 亡國者亦有人. 桀用羊辛, 紂用惡來, 宋用鞅唐, 齊用蘇秦, 而天下知其亡. 非其人而欲有功, 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長也, 射魚指天而欲發之當也, 舜禹猶若困, 而況俗主乎?
5. 人主之患, 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 用之而與不知者議之也. 絶江者託於船, 致遠者託於驥, 霸王者託於賢. 伊尹ㆍ呂尙ㆍ管夷吾ㆍ百里奚, 此霸王者之船驥也. 釋父兄與子弟, 非疏之也, 任庖人釣者與仇人僕虜, 非阿之也, 持社稷立功名之道, 不得不然也. 猶大匠之爲宮室也, 量小大而知材木矣, 訾功丈而知人數矣. 故小臣呂尙聽, 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 管夷吾百里奚聽, 而天下知齊秦之霸也, 豈特驥遠哉?
4. 趙襄子之時, 以任登爲中牟令, 上計, 言於襄子曰, 中牟有士曰膽ㆍ胥己, 請見之. 襄子見而以爲中大夫. 相國曰, 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 爲中大夫若此其見也, 非晉國之故. 襄子曰, 吾擧登也, 已耳而目之矣. 登所擧, 吾又耳而目之, 是耳目人終無已也. 遂不復問, 而以爲中大夫. 襄子何爲任人, 則賢者畢力.
3. 人主自智而愚人, 自巧而拙人, 若此則愚拙者請矣, 巧智者詔矣. 詔多則請者愈多矣, 請者愈多, 且無不請也. 主雖巧智, 未無不知也. 以未無不知, 應無不請, 其道固窮. 爲人主而數窮於其下, 將何以君人乎? 窮而不知其窮, 其患又將反以自多, 是之謂重塞之主, 無存國矣. 故有道之主, 因而不爲, 責而不詔, 去想去意, 靜虛以待, 不伐之言, 不奪之事, 督名審實, 官復自司, 以不知爲道, 以奈何爲實. 堯曰若何而爲及日月之所燭? 舜曰若何而服四荒之外? 禹曰若何而治靑北ㆍ化九陽ㆍ奇怪之所際?
2. 至治之世, 其民不好空言虛辭, 不好淫學流說, 賢不肖各反其質. 行其情, 不雕其素, 蒙厚純樸, 以事其上. 若此則工拙愚智勇懼可得以故易官, 易官則各當其任矣. 故有職者安其職, 不聽其議, 無職者責其實, 以驗其辭. 此二者審, 則無用之言不入於朝矣. 君服性命之情, 去愛惡之心, 用虛無爲本, 以聽有用之言謂之朝. 凡朝也者, 相與召理義也, 相與植法則也. 上服性命之情, 則理義之士至矣, 法則之用植矣, 枉辟邪撓之人退矣, 貪得僞詐之曹遠矣. 故治天下之要, 存乎除姦, 除姦之要, 存乎治官, 治官之要, 存乎治道, 治道之要, 存乎知性命. 故子華子曰, 厚而不博, 敬守一事, 正性是喜. 羣衆不周, 而務成一能. 盡能旣成, 四夷乃平. 唯彼天符, 不周而周. 此神農之所以長, 而堯ㆍ舜之所以章也.
1. 明君者, 非徧見萬物也, 明於人主之所執也. 有術之主者, 非一自行之也, 知百官之要也. 知百官之要, 故事省而國治也. 明於人主之所執, 故權專而姦止. 姦止則說者不來, 而情諭矣, 情者不飾, 而事實見矣. 此謂之至治.
4. 물궁(勿躬)○四曰 1. 人之意苟善, 雖不知可以爲長. 故李子曰, 非狗則不得免, 免化而狗, 則不爲免. 人君而好爲人官, 有似於此. 其臣蔽之, 人時禁之, 君自蔽則莫之敢禁. 夫自爲人官, 自蔽之精者也. 祓篲日用而不藏於篋, 故用則衰, 動則暗, 作則倦. 衰ㆍ暗ㆍ倦三者非君道也. 2. 大橈作甲子, 黔如作虜首, 容成作厤, 義和作占日, 尙儀作占月, 后益作占歲, 胡曹作衣, 夷羿作弓, 祝融作市, 儀狄作酒, 高元作室, 虞姁作舟, 伯益作井, 赤冀作臼, 乘雅作駕, 寒哀作御, 王冰作服牛, 史皇作圖, 巫彭作醫, 巫咸作筮, 此二十官者, 聖人之所以治天下也, 聖王不能二十官之事, 然而使二十官盡其巧ㆍ畢其能, 聖王在上故也. 聖王之所不能也ㆍ所以能之也, 所不知也ㆍ所以知之也. 養其神ㆍ脩其德而化矣, 豈必勞形愁弊耳目哉? 3. 是故聖王之德, 融乎若日之始..
5. 人主知能不能之可以君民也, 則幽詭愚險之言無不職矣, 百官有司之事畢力竭智矣. 五帝三皇之君民也, 下固不過畢力竭智也. 夫君人而知無恃其能ㆍ勇ㆍ力ㆍ誠ㆍ信, 則近之矣. 凡君也者, 處平靜ㆍ任德化以聽其要, 若此則形性彌羸, 而耳目愈精, 百官愼職, 而莫敢愉綖, 人事其事, 以充其名. 名實相保, 之謂知道.
4. 管子復於桓公, 曰, 墾田大邑, 辟土藝粟, 盡地力之利, 臣不若甯遫, 請置以爲大田. 登降辭讓, 進退*閑習, 臣不若隰朋, 請置以爲大行. 蚤入晏出, 犯君顔色, 進諫必忠, 不辟死亡, 不重貴富, 臣不若東郭牙, 請置以爲大諫臣. 平原廣城, 車不結軌, 士不旋踵, 鼓之, 三軍之士, 視死如歸, 臣不若王子城父, 請置以爲大司馬. 決獄折中, 不殺不辜, 不誣無罪, 臣不若弦章, 請置以爲大理. 君若欲治國彊兵, 則五子者足矣, 君欲霸王, 則夷吾在此. 桓公曰, 善. 令五子皆任其事, 以受令於管子. 十年, 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 皆夷吾與五子之能也. 管子, 人臣也, 不任己之不能, 而以盡五子之能, 況於人主乎?
3. 是故聖王之德, 融乎若日之始出, 極燭六合而無所窮屈, 昭乎若日之光, 變化萬物而無所不行. 神合乎太一, 生無所屈, 而意不可障, 精通乎鬼神, 深微玄妙, 而莫見其形. 今日南面, 百邪自正, 而天下皆反其情, 黔首畢樂其志ㆍ安育其性ㆍ而莫爲不成. 故善爲君者, 矜服性命之情, 而百官已治矣, 黔首已親矣, 名號已章矣.
2. 大橈作甲子, 黔如作虜首, 容成作厤, 義和作占日, 尙儀作占月, 后益作占歲, 胡曹作衣, 夷羿作弓, 祝融作市, 儀狄作酒, 高元作室, 虞姁作舟, 伯益作井, 赤冀作臼, 乘雅作駕, 寒哀作御, 王冰作服牛, 史皇作圖, 巫彭作醫, 巫咸作筮, 此二十官者, 聖人之所以治天下也, 聖王不能二十官之事, 然而使二十官盡其巧ㆍ畢其能, 聖王在上故也. 聖王之所不能也ㆍ所以能之也, 所不知也ㆍ所以知之也. 養其神ㆍ脩其德而化矣, 豈必勞形愁弊耳目哉?
1. 人之意苟善, 雖不知可以爲長. 故李子曰, 非狗則不得免, 免化而狗, 則不爲免. 人君而好爲人官, 有似於此. 其臣蔽之, 人時禁之, 君自蔽則莫之敢禁. 夫自爲人官, 自蔽之精者也. 祓篲日用而不藏於篋, 故用則衰, 動則暗, 作則倦. 衰ㆍ暗ㆍ倦三者非君道也.
3. 임수(任數)○三曰 1. 凡官者, 以治爲任, 以亂爲罪. 今亂而無責, 則亂愈長矣. 人主以好暴示能, 以好唱自奮, 人臣以不爭持位, 以聽從取容, 是君代有司爲有司也, 是臣得後隨以進其業. 君臣不定, 耳雖聞不可以聽, 目雖見不可以視, 心雖知不可以擧, 勢使之也. 凡耳之聞也藉於靜, 目之見也藉於昭, 心之知也藉於理. 君臣易操, 則上之三官者廢矣. 亡國之主, 其耳非不可以聞也, 其目非不可以見也, 其心非不可以知也, 君臣擾亂, 上下不分別, 雖聞曷聞, 雖見曷見, 雖知曷知, 馳騁而因耳矣, 此愚者之所不至也. 不至則不知, 不知則不信. 無骨者不可令知冰. 有土之君, 能察此言也, 則災無由至矣. 2. 且夫耳目知巧, 固不足恃, 惟脩其數行其理爲可. 韓昭釐侯視所以祠廟之牲, 其豕小, 昭釐侯令官更之. 官以是豕來也, 昭釐侯曰, 是非嚮者之豕邪? 官無以對. ..
4. 진채에서 7일을 굶은 공자 학파 孔子窮乎陳ㆍ蔡之間, 藜羹不斟, 七日不嘗粒, 晝寢. 顔回索米, 得而爨之, 幾熟. 孔子望見顔回攫其甑中而食之. 選間, 食熟, 謁孔子而進食. 孔子佯爲不見之. 孔子起曰, 今者夢見先君, 食潔而後饋. 顔回對曰, 不可. 嚮者煤炱入甑中, 棄食不祥, 回攫而飮之. 孔子歎曰, 所信者目也, 而目猶不可信, 所恃者心也, 而心猶不足恃. 弟子記之, 知人固不易矣. 故知非難也, 孔子之所以知人難也.
3. 有司請事於齊桓公. 桓公曰, 以告仲父. 有司又請. 公曰告仲父, 若是三. 習者曰, 一則仲父, 二則仲父, 易哉爲君!桓公曰, 吾未得仲父則難, 已得仲父之後, 曷爲其不易也? 桓公得管子, 事猶大易, 又况於得道術乎?
2. 且夫耳目知巧, 固不足恃, 惟脩其數行其理爲可. 韓昭釐侯視所以祠廟之牲, 其豕小, 昭釐侯令官更之. 官以是豕來也, 昭釐侯曰, 是非嚮者之豕邪? 官無以對. 命吏罪之. 從者曰, 君王何以知之? 君曰, 吾以其耳也. 申不害聞之, 曰, 何以知其聾? 以其耳之聰也. 何以知其盲? 以其目之明也. 何以知其狂? 以其言之當也. 故曰去聽無以聞則聰, 去視無以見則明, 去智無以知則公. 去三者不任則治, 三者任則亂. 以此言耳目心智之不足恃也. 耳目心智, 其所以知識甚闕, 其所以聞見甚淺. 以淺闕博居天下ㆍ安殊俗ㆍ治萬民, 其說固不行. 十里之間而耳不能聞, 帷牆之外而目不能見, 三畝之宮而心不能知. 其以東至開梧ㆍ南撫多**[嬰+頁]ㆍ西服壽靡ㆍ北懷儋耳, 若之何哉? 故君人者, 不可不察此言也. 治亂安危存亡, 其道固無二也. 故至智棄智, 至仁忘仁, 至德不德. 無言無思..
1. 凡官者, 以治爲任, 以亂爲罪. 今亂而無責, 則亂愈長矣. 人主以好暴示能, 以好唱自奮, 人臣以不爭持位, 以聽從取容, 是君代有司爲有司也, 是臣得後隨以進其業. 君臣不定, 耳雖聞不可以聽, 目雖見不可以視, 心雖知不可以擧, 勢使之也. 凡耳之聞也藉於靜, 目之見也藉於昭, 心之知也藉於理. 君臣易操, 則上之三官者廢矣. 亡國之主, 其耳非不可以聞也, 其目非不可以見也, 其心非不可以知也, 君臣擾亂, 上下不分別, 雖聞曷聞, 雖見曷見, 雖知曷知, 馳騁而因耳矣, 此愚者之所不至也. 不至則不知, 不知則不信. 無骨者不可令知冰. 有土之君, 能察此言也, 則災無由至矣.
2. 군수(君守)○二曰 1. 得道者必靜. 靜者無知, 知乃無知, 可以言君道也. 故曰中欲不出謂之扃, 外欲不入謂之閉. 旣扃而又閉, 天之用密, 有准不以平, 有繩不以正, 天之大靜, 旣靜而又寧, 可以爲天下正. 2. 身以盛心, 心以盛智, 智乎深藏, 而實莫得窺乎. 鴻範曰, 惟天陰騭下民. 陰之者, 所以發之也. 故曰不出於戶而知天下, 不窺於牖而知天道. 其出彌遠者, 其知彌少, 故博聞之人ㆍ彊識之士闕矣, 事耳目ㆍ深思慮之務敗矣, 堅白之察ㆍ無厚之辯外矣. 不出者, 所以出之也, 不爲者, 所以爲之也. 此之謂以陽召陽, 以陰召陰. 東海之極, 水至而反, 夏熱之下, 化而爲寒. 故曰天無形, 而萬物以成, 至精無象, 而萬物以化, 大聖無事, 而千官盡能. 此乃謂不敎之敎, 無言之詔. 故有以知君之狂也, 以其言之當也, 有以知君之惑也, 以其言之得也. 君也者, ..
5. 奚仲作車, 蒼頡作書, 后稷作稼, 皐陶作刑, 昆吾作陶, 夏鮌作城, 此六人者所作當矣, 然而非主道者, 故曰作者憂, 因者平. 惟彼君道, 得命之情, 故任天下而不疆, 此之謂全人.
4. 故思慮自心傷也, 智差自亡也, 奮能自殃, 其有處自狂也. 故至神逍遙倏忽而不見其容, 至聖變習移俗而莫知其所從, 離世別羣而無不同, 君民孤寡而不可障壅, 此則姦邪之情得而險陂讒慝諂諛巧佞之人無由入. 凡姦邪險陂之人, 必有因也. 何因哉? 因主之爲. 人主好以己爲, 則守職者舍職而阿主之爲矣. 阿主之爲, 有過則主無以責之, 則人主日侵而人臣日得. 是宜動者靜, 宜靜者動也, 尊之爲卑, 卑之爲尊, 從此生矣. 此國之所以衰而敵之所以攻之者也.
3. 魯鄙人遺宋元王閉, 元王號令於國, 有巧者皆來解閉. 人莫之能解. 兒說之弟子請往解之, 乃能解其一, 不能解其一, 且曰, 非可解而我不能解也, 固不可解也. 問之魯鄙人. 鄙人曰, 然, 固不可解也. 我爲之而知其不可解也. 今不爲而知其不可解也, 是巧於我. 故如兒說之弟子者, 以不解解之也. 鄭大師文終日鼓瑟而興, 再拜其瑟前曰, 我效於子, 效於不窮也. 故若大師文者, 以其獸者先之, 所以中之也.
2. 身以盛心, 心以盛智, 智乎深藏, 而實莫得窺乎. 鴻範曰, 惟天陰騭下民. 陰之者, 所以發之也. 故曰不出於戶而知天下, 不窺於牖而知天道. 其出彌遠者, 其知彌少, 故博聞之人ㆍ彊識之士闕矣, 事耳目ㆍ深思慮之務敗矣, 堅白之察ㆍ無厚之辯外矣. 不出者, 所以出之也, 不爲者, 所以爲之也. 此之謂以陽召陽, 以陰召陰. 東海之極, 水至而反, 夏熱之下, 化而爲寒. 故曰天無形, 而萬物以成, 至精無象, 而萬物以化, 大聖無事, 而千官盡能. 此乃謂不敎之敎, 無言之詔. 故有以知君之狂也, 以其言之當也, 有以知君之惑也, 以其言之得也. 君也者, 以無當爲當, 以無得爲得者也. 當與得不在於君, 而在於臣. 故善爲君者無識, 其次無事. 有識則有不備矣, 有事則有不恢矣. 不備不恢, 此官之所以疑, 而邪之所從來也. 今之爲車者, 數官然後成. 夫國豈特爲車哉? 衆..
1. 得道者必靜. 靜者無知, 知乃無知, 可以言君道也. 故曰中欲不出謂之扃, 外欲不入謂之閉. 旣扃而又閉, 天之用密, 有准不以平, 有繩不以正, 天之大靜, 旣靜而又寧, 可以爲天下正.
1. 심분(審分)○一曰 1. 凡人主必審分, 然後治可以至, 姦僞邪辟之塗可以息, 惡氣苛疾無自至. 夫治身與治國, 一理之術也. 今以衆地者, 公作則遲, 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則速, 無所匿遲也. 主亦有地, 臣主同地, 則臣有所匿其邪矣, 主無所避其累矣. 2. 凡爲善難, 任善易. 奚以知之? 人與驥俱走, 則人不勝驥矣, 居於車上而任驥, 則驥不勝人矣. 人主好治人官之事, 則是與驥俱走也, 必多所不及矣. 夫人主亦有去車, 無去車, 則衆善皆盡力竭能矣, 諂諛詖賊巧佞之人無所竄其姦矣, 堅窮廉直忠敦之士畢競勸騁騖矣. 人主之車, 所以乘物也. 察乘物之理, 則四極可有. 不知乘物而自怙恃, 奪其智能, 多其敎詔, 而好自以, 若此則百官恫擾, 少長相越, 萬邪竝起, 權威分移, 不可以卒, 不可以敎, 此亡國之風也. 3. 王良之所以使馬者, 約審之以控其轡, 而四馬莫敢不..
4. 今有人於此, 求牛則名馬, 求馬則名牛, 所求必不得矣, 而因用威怒, 有司必誹怨矣, 牛馬必擾亂矣. 百官, 衆有司也, 萬物, 羣牛馬也. 不正其名, 不分其職, 而數用刑罰, 亂莫大焉. 夫說以智通, 而實以過悗, 譽以高賢, 而充以卑下, 贊以潔白, 而隨以汙德, 任以公法, 而處以貪枉, 用以勇敢, 而堙以罷怯, 此五者, 皆以牛爲馬, 以馬爲牛, 名不正也. 故名不正, 則人主憂勞勤苦, 而官職煩亂悖逆矣. 國之亡也, 名之傷也, 從此生矣. 白之顧益黑求之愈不得者, 其此義邪!故至治之務, 在於正名. 名正則人主不憂勞矣. 不憂勞則不傷其耳目之主. 問而不詔, 知而不爲, 和而不矜, 成而不處. 止者不行, 行者不止, 因形而任之, 不制於物, 無肯爲使, 淸靜以公, 神通乎六合, 德耀乎海外, 意觀乎無窮, 譽流乎無止, 此之謂定性於大湫, 命之曰無有. 故得道忘..
3. 王良之所以使馬者, 約審之以控其轡, 而四馬莫敢不盡力. 有道之主, 其所以使羣臣者亦有轡. 其轡何如? 正名審分, 是治之轡已. 故按其實而審其名, 以求其情, 聽其言而察其類, 無使放悖. 夫名多不當其實ㆍ而事多不當其用者, 故人主不可以不審名分也. 不審名分, 是惡壅而愈塞也. 壅塞之任, 不在臣下, 在於人主. 堯ㆍ舜之臣不獨義, 湯ㆍ禹之臣不獨忠, 得其數也, 桀ㆍ紂之臣不獨鄙, 幽ㆍ厲之臣不獨辟, 失其理也.
2. 凡爲善難, 任善易. 奚以知之? 人與驥俱走, 則人不勝驥矣, 居於車上而任驥, 則驥不勝人矣. 人主好治人官之事, 則是與驥俱走也, 必多所不及矣. 夫人主亦有去車, 無去車, 則衆善皆盡力竭能矣, 諂諛詖賊巧佞之人無所竄其姦矣, 堅窮廉直忠敦之士畢競勸騁騖矣. 人主之車, 所以乘物也. 察乘物之理, 則四極可有. 不知乘物而自怙恃, 奪其智能, 多其敎詔, 而好自以, 若此則百官恫擾, 少長相越, 萬邪竝起, 權威分移, 不可以卒, 不可以敎, 此亡國之風也.
1. 凡人主必審分, 然後治可以至, 姦僞邪辟之塗可以息, 惡氣苛疾無自至. 夫治身與治國, 一理之術也. 今以衆地者, 公作則遲, 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則速, 無所匿遲也. 主亦有地, 臣主同地, 則臣有所匿其邪矣, 主無所避其累矣.
8. 정명(正名)○八曰 1. 名正則治, 名喪則亂. 使名喪者, 淫說也. 說淫則可不可而然不然, 是不是而非不非. 故君子之說也, 足以言賢者之實ㆍ不肖者之充而已矣, 足以喩治之所悖ㆍ亂之所由起而已矣, 足以知物之情ㆍ人之所獲以生而已矣. 2. 凡亂者, 刑名不當也. 人主雖不肖, 猶若用賢, 猶若聽善, 猶若爲可者. 其患在乎所謂賢ㆍ從不肖也, 所爲善ㆍ而從邪辟, 所謂可ㆍ從悖逆也, 是刑名異充而聲實異謂也. 夫賢不肖ㆍ善邪辟ㆍ可悖逆, 國不亂ㆍ身不危奚待也? 齊湣王是以知說士, 而不知所謂士也. 故尹文問其故, 而王無以應. 此公玉丹之所以見信而卓齒之所以見任也. 任卓齒而信公玉丹, 豈非以自讎邪? 3. 尹文見齊王. 齊王謂尹文曰, 寡人甚好士. 尹文曰, 願聞何謂士? 王未有以應. 尹文曰, 今有人於此, 事親則孝, 事君則忠, 交友則信, 居鄕則悌, 有此四行者, 可謂士..
3. 尹文見齊王. 齊王謂尹文曰, 寡人甚好士. 尹文曰, 願聞何謂士? 王未有以應. 尹文曰, 今有人於此, 事親則孝, 事君則忠, 交友則信, 居鄕則悌, 有此四行者, 可謂士乎? 齊王曰, 此眞所謂士已. 尹文曰, 王得若人, 肯以爲臣乎? 王曰, 所願而不能得也. 尹文曰, 使若人於廟朝中, 深見侮而不鬪, 王將以爲臣乎? 王曰, 否. 大夫見侮而不鬪, 則是辱也. 辱則寡人弗以爲臣矣. 尹文曰, 雖見侮而不鬪, 未失其四行也. 未失其四行者, 是未失其所以爲士一矣. 未失其所以爲士一, 而王以爲臣, 失其所以爲士一, 而王不以爲臣, 則嚮之所謂士者乃士乎? 王無以應. 尹文曰, 今有人於此, 將治其國, 民有非則非之, 民無非則非之, 民有罪則罰之, 民無罪則罰之, 而惡民之難治可乎? 王曰, 不可. 尹文曰, 竊觀下吏之治齊也, 方若此也. 王曰, 使寡人治信若是, 則民雖..
2. 凡亂者, 刑名不當也. 人主雖不肖, 猶若用賢, 猶若聽善, 猶若爲可者. 其患在乎所謂賢ㆍ從不肖也, 所爲善ㆍ而從邪辟, 所謂可ㆍ從悖逆也, 是刑名異充而聲實異謂也. 夫賢不肖ㆍ善邪辟ㆍ可悖逆, 國不亂ㆍ身不危奚待也? 齊湣王是以知說士, 而不知所謂士也. 故尹文問其故, 而王無以應. 此公玉丹之所以見信而卓齒之所以見任也. 任卓齒而信公玉丹, 豈非以自讎邪?
1. 名正則治, 名喪則亂. 使名喪者, 淫說也. 說淫則可不可而然不然, 是不是而非不非. 故君子之說也, 足以言賢者之實ㆍ不肖者之充而已矣, 足以喩治之所悖ㆍ亂之所由起而已矣, 足以知物之情ㆍ人之所獲以生而已矣.
7. 거유(去宥)○七曰 1. 東方之墨者謝子將西見秦惠王. 惠王問秦之墨者唐姑果. 唐姑果恐王之親謝子賢於己也, 對曰, 謝子, 東方之辯士也, 其爲人甚險, 將奮於說以取少主也. 王因藏怒以待之. 謝子至, 說王, 王弗聽. 謝子不說, 遂辭而行. 凡聽言, 以求善也. 所言苟善, 雖奮於取少主, 何損? 所言不善, 雖不奮於取少主, 何益? 不以善爲之慤, 而徒以取少主爲之悖, 惠王失所以爲聽矣. 用志若是, 見客雖勞, 耳目雖弊, 猶不得所謂也. 此史定所以得行其邪也, 此史定所以得飾鬼以人, 罪殺不辜, 羣臣擾亂, 國幾大危也. 人之老也, 形益衰, 而智益盛. 今惠王之老也, 形與智皆衰邪! 2. 荊威王學書於沈尹華, 昭釐惡之. 威王好制. 有中謝佐制者, 爲昭釐謂威王曰, 國人皆曰, 王乃沈尹華之弟子也. 王不悅, 因疏沈尹華. 中謝, 細人也, 一言而令威王不聞先王之..
3. 鄰父有與人鄰者, 有枯梧樹. 其鄰之父言梧樹之不善也, 鄰人遽伐之. 鄰父因請而以爲薪. 其人不說曰, 鄰者若此其險也, 豈可爲之鄰哉? 此有所宥也. 夫請以爲薪與弗請, 此不可以疑枯梧樹之善與不善也. 齊人有欲得金者, 淸旦, 被衣冠, 往鬻金者之所, 見人操金, 攫而奪之. 吏搏而束縛之, 問曰, 人皆在焉, 子攫人之金, 何故? 對吏曰, 殊不見人, 徒見金耳. 此眞大有所宥也. 夫人有所宥者, 固以晝爲昏, 以白爲黑, 以堯爲桀, 宥之爲敗亦大矣. 亡國之主, 其皆甚有所宥邪? 故凡人必別宥然後知, 別宥則能全其天矣.
2. 荊威王學書於沈尹華, 昭釐惡之. 威王好制. 有中謝佐制者, 爲昭釐謂威王曰, 國人皆曰, 王乃沈尹華之弟子也. 王不悅, 因疏沈尹華. 中謝, 細人也, 一言而令威王不聞先王之術, 文學之士不得進, 令昭釐得行其私. 故細人之言, 不可不察也. 且數怒人主, 以爲姦人除路, 姦路已除而惡壅却, 豈不難哉? 夫激矢則遠, 激水則旱, 激主則悖, 悖則無君子矣. 夫不可激者, 其唯先有度.
1. 東方之墨者謝子將西見秦惠王. 惠王問秦之墨者唐姑果. 唐姑果恐王之親謝子賢於己也, 對曰, 謝子, 東方之辯士也, 其爲人甚險, 將奮於說以取少主也. 王因藏怒以待之. 謝子至, 說王, 王弗聽. 謝子不說, 遂辭而行. 凡聽言, 以求善也. 所言苟善, 雖奮於取少主, 何損? 所言不善, 雖不奮於取少主, 何益? 不以善爲之慤, 而徒以取少主爲之悖, 惠王失所以爲聽矣. 用志若是, 見客雖勞, 耳目雖弊, 猶不得所謂也. 此史定所以得行其邪也, 此史定所以得飾鬼以人, 罪殺不辜, 羣臣擾亂, 國幾大危也. 人之老也, 形益衰, 而智益盛. 今惠王之老也, 形與智皆衰邪!
6. 찰미(察微)○六曰 1. 使治亂存亡若高山之與深谿, 若白堊之與黑漆, 則無所用智, 雖愚猶可矣. 且治亂存亡則不然, 如可知ㆍ如可不知, 如可見ㆍ如可不見. 故智士賢者相與積心愁慮以求之, 猶尙有管叔ㆍ蔡叔之事與東夷八國不聽之謀. 故治亂存亡, 其始若秋毫. 察其秋毫, 則大物不過矣. 2. 魯國之法, 魯人爲人臣妾於諸侯ㆍ有能贖之者, 取其金於府. 子貢贖魯人於諸侯, 來而讓不取其金. 孔子曰, 賜失之矣. 自今以往, 魯人不贖人矣. 取其金則無損於行, 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子路拯溺者, 其人拜之以牛, 子路受之. 孔子曰, 魯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見之以細, 觀化遠也. 3. 楚之邊邑曰卑梁, 其處女與吳之邊邑處女桑於境上, 戲而傷卑梁之處女. 卑梁人操其傷子以讓吳人, 吳人應之不恭, 怒殺而去之. 吳人往報之, 盡屠其家. 卑梁公怒, 曰, 吳人焉敢攻吾邑? 擧兵反攻之..
5. 魯季氏與郈氏鬪雞. 郈氏介其雞, 季氏爲之金距. 季氏之雞不勝. 季平子怒, 因歸郈氏之宮而益其宅. 郈昭伯怒, 傷之於昭公, 曰, 禘於襄公之廟也, 舞者二人而已, 其餘盡舞於季氏. 季氏之無道, 無上久矣, 弗誅必危社稷. 公怒不審, 乃使郈昭伯將師徒以攻季氏, 遂入其宮. 仲孫氏ㆍ叔孫氏相與謀曰, 無季氏, 則吾族也死亡無日矣. 遂起甲以往, 陷西北隅以入之, 三家爲一, 郈昭伯不勝而死. 昭公懼, 遂出奔齊, 卒於乾侯. 魯昭聽傷而不辯其義, 懼以魯國不勝季氏, 而不知仲ㆍ叔氏之恐而與季氏同患也, 是不達乎人心也. 不達乎人心, 位雖尊, 何益於安也? 以魯國恐不勝一季氏, 況於三季? 同惡固相助. 權物若此其過也. 非獨仲ㆍ叔氏也, 魯國皆恐. 魯國皆恐, 則是與一國爲敵也, 其得至乾侯而卒猶遠.
4. 鄭公子歸生率師伐宋. 宋華元率師應之大棘, 羊斟御. 明日將戰, 華元殺羊饗士, 羊斟不與焉. 明日戰, 怒謂華元曰, 昨日之事, 子爲制, 今日之事, 我爲制. 遂驅入於鄭師. 宋師敗績, 華元虜. 夫弩機差以米則不發. 戰, 大機也. 饗士而忘其御也, 將以此敗而爲虜, 豈不宜哉? 故凡戰必悉熟偏備, 知彼知己, 然後可也.
3. 楚之邊邑曰卑梁, 其處女與吳之邊邑處女桑於境上, 戲而傷卑梁之處女. 卑梁人操其傷子以讓吳人, 吳人應之不恭, 怒殺而去之. 吳人往報之, 盡屠其家. 卑梁公怒, 曰, 吳人焉敢攻吾邑? 擧兵反攻之, 老弱盡殺之矣. 吳王夷昧聞之怒, 使人擧兵侵楚之邊邑, 克夷而後去之. 吳ㆍ楚以此大隆. 吳公子光又率師與楚人戰於雞父, 大敗楚人, 獲其帥潘子臣ㆍ小惟子ㆍ陳夏齧, 又反伐郢, 得荊平王之夫人以歸, 實爲雞父之戰. 凡持國, 太上知始, 其次知終, 其次知中. 三者不能, 國必危, 身必窮. 孝經曰, 高而不危, 所以長守貴也, 滿而不溢, 所以長守富也. 富貴不離其身, 然後能保其社稷, 而和其民人. 楚不能之也.
2. 魯國之法, 魯人爲人臣妾於諸侯ㆍ有能贖之者, 取其金於府. 子貢贖魯人於諸侯, 來而讓不取其金. 孔子曰, 賜失之矣. 自今以往, 魯人不贖人矣. 取其金則無損於行, 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子路拯溺者, 其人拜之以牛, 子路受之. 孔子曰, 魯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見之以細, 觀化遠也.
1. 使治亂存亡若高山之與深谿, 若白堊之與黑漆, 則無所用智, 雖愚猶可矣. 且治亂存亡則不然, 如可知ㆍ如可不知, 如可見ㆍ如可不見. 故智士賢者相與積心愁慮以求之, 猶尙有管叔ㆍ蔡叔之事與東夷八國不聽之謀. 故治亂存亡, 其始若秋毫. 察其秋毫, 則大物不過矣.
5. 악성(樂成)○五曰 1. 大智不形, 大器晩成, 大音希聲. 2. 禹之決江水也, 民聚瓦礫. 事已成, 功已立, 爲萬世利. 禹之所見者遠也, 而民莫之知, 故民不可與慮化擧始, 而可以樂成功. 3. 孔子始用於魯. 魯人鷖誦之曰, 麛裘而韠, 投之無戾, 韠而麛裘, 投之無郵. 用三年, 男子行乎塗右, 女子行乎塗左, 財物之遺者, 民莫之擧. 大智之用, 固難踰也. 子産始治鄭, 使田有封洫, 都鄙有服. 民相與誦之曰, 我有田疇, 而子産賦之. 我有衣冠, 而子産貯之. 孰殺子産, 吾其與之. 後三年, 民又誦之曰, 我有田疇, 而子産殖之. 我有子弟, 而子産誨之. 子産若死, 其使誰嗣之? 使鄭簡ㆍ魯哀當民之誹訾也而因弗遂用, 則國必無功矣, 子産ㆍ孔子必無能矣. 非徒不能也, 雖罪施, 於民可也. 今世皆稱簡公ㆍ哀公爲賢, 稱子産ㆍ孔子爲能, 此二君者, 達乎任人也..
5. 魏襄王與羣臣飮, 酒酣, 王爲羣臣祝, 令羣臣皆得志. 史起興而對曰, 羣臣或賢或不肖, 賢者得志則可, 不肖者得志則不可. 王曰, 皆如西門豹之爲人臣也. 史起對曰, 魏氏之行田也以百畝, 鄴獨二百畝, 是田惡也. 漳水在其旁而西門豹弗知用, 是其愚也, 知而弗言, 是不忠也. 愚與不忠, 不可效也. 魏王無以應之. 明日, 召史起而問焉, 曰, 漳水猶可以灌鄴田乎? 史起對曰, 可. 王曰, 子何不爲寡人爲之? 史起曰, 臣恐王之不能爲也. 王曰, 子誠能爲寡人爲之, 寡人盡聽子矣. 史起敬諾, 言之於王曰, 臣爲之, 民必大怨臣. 大者死, 其次乃藉臣. 臣雖死藉, 願王之使他人遂之也. 王曰, 諾. 使之爲鄴令. 史起因往爲之. 鄴民大怨, 欲藉史起. 史起不敢出而避之. 王乃使他人遂爲之. 水已行, 民大得其利, 相與歌之曰, 鄴有聖令, 時爲史公, 決漳水, 灌鄴旁,..
4. 舟車之始見也, 三世然後安之. 夫開善豈易哉? 故聽無事治. 事治之立也, 人主賢也. 魏攻中山, 樂羊將, 已得中山, 還反報文侯, 有貴功之色. 文侯知之, 命主書曰, 羣臣賓客所獻書者, 操以進之. 主書擧兩篋以進. 令將軍視之, 書盡難攻中山之事也. 將軍還走, 北面再拜曰, 中山之擧, 非臣之力, 君之功也. 當此時也, 論士殆之日幾矣, 中山之不取也, 奚宜二篋哉? 一寸而亡矣. 文侯賢主也, 而猶若此, 又況於中主邪? 中主之患, 不能勿爲, 而不可與莫爲. 凡擧無易之事, 氣志視聽動作無非是者, 人臣且孰敢以非是邪疑爲哉? 皆壹於爲, 則無敗事矣. 此湯ㆍ武之所以大立功於夏ㆍ商, 而句踐之所以能報其讎也. 以小弱皆壹於爲而猶若此, 又況於以彊大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