공손추장구하(公孫丑章句下)
제사(第四)
凡十四章. 自第二章以下, 記孟子出處行實爲詳.
1. 하늘의 때는 지리적인 이점만, 지리적인 이점은 사람들의 화합만 못하다
孟子曰: “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天時, 謂時日支干, 孤虛, 王相之屬也. 地利, 險阻, 城池之固也. 人和, 得民心之和也.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環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而攻之, 必有得天時者矣; 然而不勝者,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夫, 音扶.
○ 三里七里, 城郭之小者. 郭, 外城. 環, 圍也. 言四面攻圍, 曠日持久, 必有値天時之善者.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堅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革, 甲也. 粟, 穀也. 委, 棄也. 言不得民心, 民不爲守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國不以山谿之險,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 親戚畔之; 多助之至, 天下順之.
域, 界限也.
以天下之所順, 攻親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戰, 戰必勝矣.”
言不戰則已, 戰則必勝.
○ 尹氏曰: “言得天下者, 凡以得民心而已.”
⇒해석보기
2. 임금 맘대로 부르지 못하는 신하
孟子將朝王, 王使人來曰: “寡人如就見者也, 有寒疾, 不可以風. 朝將視朝, 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
章內朝, 並音潮, 惟朝將之朝, 如字.
○ 王, 齊王也.
對曰: “不幸而有疾, 不能造朝.”
造, 七到反, 下同.
○ 孟子本將朝王, 王不知而託疾以召孟子, 故孟子亦以疾辭也.
明日, 出弔於東郭氏. 公孫丑曰: “昔者辭以病, 今日弔, 或者不可乎?”
東郭氏, 齊大夫家也. 昔者, 昨日也. 或者, 疑辭.
曰: “昔者疾, 今日愈, 如之何不弔?”
辭疾而出弔, 與孔子不見孺悲取瑟而歌同意.
王使人問疾, 醫來. 孟仲子對曰: “昔者有王命, 有采薪之憂, 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 趨造於朝, 我不識能至否乎?”
○ 孟仲子, 趙氏以爲孟子之從昆弟, 學於孟子者也. 采薪之憂, 言病不能采薪, 謙辭也.
使數人要於路, 曰: “請必無歸, 而造於朝!”
要, 平聲.
○ 仲子權辭以對, 又使人要孟子令勿歸而造朝, 以實己言.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 “內則父子, 外則君臣, 人之大倫也. 父子主恩, 君臣主敬. 丑見王之敬子也, 未見所以敬王也.”
○ 景丑氏, 齊大夫家也. 景子, 景丑也.
曰: “惡! 是何言也! 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 豈以仁義爲不美也? 其心曰 ‘是何足與言仁義也’ 云爾, 則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堯舜之道, 不敢以陳於王前, 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
○ 惡, 平聲, 下同.
惡, 歎辭也. 景丑所言, 敬之小者也; 孟子所言, 敬之大者也.
景子曰: “否, 非此之謂也. 『禮』曰: ‘父召, 無諾; 君命召, 不俟駕.’ 固將朝也, 聞王命而遂不果, 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
夫, 音扶, 下同.
○ 『禮』曰: “父命呼, 唯而不諾.”
又曰: “君命召, 在官不俟屨, 在外不俟車.”
言孟子本欲朝王, 而聞命中止, 似與此『禮』之意不同也.
曰: “豈謂是與? 曾子曰: ‘晉楚之富, 不可及也. 彼以其富, 我以吾仁; 彼以其爵, 我以吾義, 吾何慊乎哉?’ 夫豈不義而曾子言之? 是或一道也.
與, 平聲. 慊, 口簟反.
○ 慊, 恨也, 少也. 或作嗛, 字書以爲口銜物也. 然則慊亦但爲心有所銜之義, 其爲快, 爲足, 爲恨, 爲少, 則因其事而所銜有不同耳. 孟子言我之意, 非如景子之所言者. 因引曾子之言, 而云夫此豈是不義, 而曾子肯以爲言, 是或別有一種道理也.
天下有達尊三: 爵一, 齒一, 德一. 朝廷莫如爵, 鄕黨莫如齒, 輔世長民莫如德. 惡得有其一, 以慢其二哉?
長, 上聲.
○ 達, 通也. 蓋通天下之所尊, 有此三者. 曾子之說, 蓋以德言之也. 今齊王但有爵耳, 安得以此慢於齒德乎?
故將大有爲之君, 必有所不召之臣. 欲有謀焉, 則就之. 其尊德樂道, 不如是, 不足與有爲也.
樂, 音洛.
○ 大有爲之君, 大有作爲, 非常之君也.
程子曰: “古之人所以必待人君致敬盡禮而後往者, 非欲自爲尊大也, 爲是故耳.”
故湯之於伊尹, 學焉而後臣之, 故不勞而王; 桓公之於管仲, 學焉而後臣之, 故不勞而霸.
先從受學, 師之也. 後以爲臣, 任之也.
今天下地醜德齊, 莫能相尙, 無他. 好臣其所敎, 而不好臣其所受敎.
好, 去聲.
○ 醜, 類也. 尙, 過也. 所敎, 謂聽從於己, 可役使者也. 所受敎, 謂己之所從學者也.
湯之於伊尹, 桓公之於管仲, 則不敢召. 管仲且猶不可召, 而況不爲管仲者乎?”
不爲管仲, 孟子自謂也.
范氏曰: “孟子之於齊, 處賓師之位, 非當仕有官職者, 故其言如此.”
○ 此章見賓師不以趨走承順爲恭, 而以責難陳善爲敬; 人君不以崇高富貴爲重, 而以貴德尊士爲賢, 則上下交而德業成矣.
⇒해석보기
3. 어찌 군자가 재물에 마음을 빼앗기랴
陳臻問曰: “前日於齊, 王餽兼金一百而不受; 於宋, 餽七十鎰而受; 於薛, 餽五十鎰而受. 前日之不受是, 則今日之受非也; 今日之受是, 則前日之不受非也. 夫子必居一於此矣.”
陳臻, 孟子弟子. 兼金, 好金也, 其價兼倍於常者. 一百, 百鎰也.
孟子曰: “皆是也.
皆適於義也.
當在宋也, 予將有遠行. 行者必以贐, 辭曰: ‘餽贐.’ 予何爲不受?
贐, 徐刃反.
○ 贐, 送行者之禮也.
當在薛也, 予有戒心. 辭曰: ‘聞戒. 故爲兵餽之,’ 予何爲不受?
爲兵之爲, 去聲.
○ 時人有欲害孟子者, 孟子設兵以戒備之. 薛君以金餽孟子, 爲兵備. 辭曰“聞子之有戒心也”.
若於齊, 則未有處也. 無處而餽之, 是貨之也. 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焉, 於虔反.
○ 無遠行戒心之事, 是未有所處也. 取, 猶致也.
○ 尹氏曰: “言君子之辭受取予, 惟當於理而已.”
⇒해석보기
4. 임금은 백성을 소와 양처럼 길러야 한다
孟子之平陸. 謂其大夫曰: “子之持戟之士, 一日而三失伍, 則去之否乎?” 曰: “不待三.”
去, 上聲.
○ 平陸, 齊下邑也. 大夫, 邑宰也. 戟, 有枝兵也. 士, 戰士也. 伍, 行列也. 去之, 殺之也.
“然則子之失伍也亦多矣. 凶年饑歲, 子之民, 老羸轉於溝壑, 壯者散而之四方者, 幾千人矣.” 曰: “此非距心之所得爲也.”
幾, 上聲.
○ 子之失伍, 言其失職, 猶士之失伍也. 距心, 大夫名. 對言此乃王之失政使然, 非我所得專爲也.
曰: “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爲之牧之者, 則必爲之求牧與芻矣. 求牧與芻而不得, 則反諸其人乎? 抑亦立而視其死與?” 曰: “此則距心之罪也.”
爲, 去聲. 死與之與, 平聲.
○ 牧之, 養之也. 牧, 牧地也. 芻, 草也. 孟子言若不得自專, 何不致其事而去.
他日, 見於王曰: “王之爲都者, 臣知五人焉. 知其罪者, 惟孔距心.” 爲王誦之. 王曰: “此則寡人之罪也.”
見, 音現. 爲王之爲, 去聲.
○ 爲都, 治邑也. 邑有先君之廟曰都. 孔, 大夫姓也. 爲王誦其語, 欲以諷曉王也.
○ 陳氏曰: “孟子一言而齊之君臣擧知其罪, 固足以興邦矣. 然而齊卒不得爲善國者, 豈非說而不繹, 從而不改故邪?”
⇒해석보기
5. 그 직책에 충실하되 할 수 없거든 떠나라
孟子謂蚔䵷曰: “子之辭靈丘而請士師, 似也, 爲其可以言也. 今旣數月矣, 未可以言與?”
蚔, 音遲. 䵷, 烏花反. 爲, 去聲. 與, 平聲.
○ 蚔叶, 齊大夫也. 靈丘, 齊下邑. 似也, 言所爲近似有理. 可以言, 謂士師近王, 得以諫刑罰之不中者.
蚔䵷諫於王而不用, 致爲臣而去.
致, 猶還也.
齊人曰: “所以爲蚔䵷, 則善矣; 所以自爲, 則吾不知也.”
爲, 去聲.
○ 譏孟子道不行而不能去也.
公都子以告.
公都子, 孟子弟子也.
曰: “吾聞之也: 有官守者, 不得其職則去; 有言責者, 不得其言則去. 我無官守, 我無言責也, 則吾進退, 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官守, 以官爲守者. 言責, 以言爲責者. 綽綽, 寬貌. 裕, 寬意也. 孟子居賓師之位, 未嘗受祿. 故其進退之際, 寬裕如此.
尹氏曰: “進退久速, 當於理而已.”
⇒해석보기
6. 싫은 사람과는 말도 섞지 않던 맹자
孟子爲卿於齊, 出弔於滕, 王使蓋大夫王驩爲輔行. 王驩朝暮見, 反齊滕之路, 未嘗與之言行事也.
蓋, 古盍反. 見, 音現.
○ 蓋, 齊下邑也. 王驩, 王嬖臣也. 輔行, 副使也. 反, 往而還也. 行事, 使事也.
公孫丑曰: “齊卿之位, 不爲小矣; 齊滕之路, 不爲近矣. 反之而未嘗與言行事, 何也?”
王驩蓋攝卿以行, 故曰齊卿.
曰: “夫旣或治之, 予何言哉?”
夫, 音扶.
○ 夫旣或治之, 言有司已治之矣. 孟子之待小人, 不惡而嚴如此.
⇒해석보기
7. 장례에서만큼은 과해도 된다
孟子自齊葬於魯, 反於齊, 止於嬴.
孟子仕於齊, 喪母, 歸葬於魯. 嬴, 齊南邑.
充虞請曰: “前日不知虞之不肖, 使虞敦匠事. 嚴, 虞不敢請. 今願竊有請也, 木若以美然.”
充虞, 孟子弟子, 嘗董治作棺之事者也. 嚴, 急也. 木, 棺木也. 以, 已通. 以美, 太美也.
曰: “古者棺槨無度, 中古棺七寸, 槨稱之. 自天子達於庶人. 非直爲觀美也, 然後盡於人心.
稱, 去聲.
○ 度, 厚薄尺寸也. 中古, 周公制禮時也. 槨稱之, 與棺相稱也. 欲其堅厚久遠, 非特爲人觀視之美而已.
不得, 不可以爲悅; 無財, 不可以爲悅. 得之爲有財, 古之人皆用之, 吾何爲獨不然?
不得, 謂法制所不當得. 得之爲有財, 言得之而又爲有財也. 或曰: “爲當作而.”
且比化者, 無使土親膚, 於人心獨無恔乎?
比, 必二反. 恔, 音效.
○ 比, 猶爲也. 化者, 死者也. 恔, 快也. 言爲死者不使土近其肌膚, 於人子之心, 豈不快然無所恨乎?
吾聞之君子: 不以天下儉其親.”
送終之禮, 所當得爲而不自盡, 是爲天下愛惜此物, 而薄於吾親也.
⇒해석보기
8. 연나라가 연나라를 공격하다
沈同以其私問曰: “燕可伐與?”
伐與之與, 平聲;
○沈同, 齊臣. 以私問, 非王命也.
孟子曰: “可. 子噲不得與人燕, 子之不得受燕於子噲. 有仕於此, 而子悅之, 不告於王而私與之吾子之祿爵; 夫士也, 亦無王命而私受之於子, 則可乎? 何以異於是?”
下伐與, 殺與同. 夫, 音扶.
○ 子噲, 子之, 事見前篇. 諸侯土地人民, 受之天子, 傳之先君. 私以與人, 則與者受者皆有罪也. 仕, 爲官也. 士, 卽從仕之人也.
齊人伐燕. 或問曰: “勸齊伐燕, 有諸?”
曰: “未也. 沈同問 ‘燕可伐與?’ 吾應之曰 ‘可’, 彼然而伐之也. 彼如曰 ‘孰可以伐之?’ 則將應之曰: ‘爲天吏, 則可以伐之’. 今有殺人者, 或問之曰 ‘人可殺與?’ 則將應之曰 ‘可’. 彼如曰 ‘孰可以殺之?’ 則將應之曰: ‘爲士師, 則可以殺之.’ 今以燕伐燕, 何爲勸之哉?”
天吏, 解見上篇. 言齊無道, 與燕無異, 如以燕伐燕也. 『史記』亦謂孟子勸齊伐燕, 蓋傳聞此說之誤.
○ 楊氏曰: “燕固可伐矣, 故孟子曰可. 使齊王能誅其君, 弔其民, 何不可之有? 乃殺其父兄, 虜其子弟, 而後燕人畔之. 乃以是歸咎孟子之言, 則誤矣.”
⇒해석보기
9. 예전 군자는 허물이 있으면 고쳤으나, 지금은 오히려 키운다
燕人畔. 王曰: “吾甚慚於孟子.”
齊破燕後二年, 燕人共立太子平爲王.
陳賈曰: “王無患焉. 王自以爲與周公, 孰仁且智?” 王曰: “惡! 是何言也?”
陳賈, 齊大夫也.
曰: “周公使管叔監殷, 管叔以畔. 知而使之, 是不仁也; 不知而使之, 是不智也. 仁智, 周公未之盡也, 而況於王乎? 賈請見而解之.”
惡, 監, 皆平聲.
○ 管叔, 名鮮, 武王弟, 周公兄也. 武王勝商殺紂, 立紂子武庚, 而使管叔與弟蔡叔, 霍叔監其國. 武王崩, 成王幼, 周公攝政. 管叔與武庚畔, 周公討而誅之.
見孟子問曰: “周公何人也?” 曰: “古聖人也.” 曰: “使管叔監殷, 管叔以殷畔也, 有諸?” 曰: “然.” 曰: “周公知其將畔而使之與?” 曰: “不知也.”
與, 平聲.
“然則聖人且有過與?” 曰: “周公, 弟也; 管叔, 兄也. 周公之過, 不亦宜乎?
言周公乃管叔之弟, 管叔乃周公之兄, 然則周公不知管叔之將畔而使之, 其過有所不免矣.
或曰: “周公之處管叔, 不如舜之處象何也?”
游氏曰: “象之惡已著, 而其志不過富貴而已, 故舜得以是而全之; 若管叔之惡則未著, 而其志其才皆非象比也, 周公詎忍逆探其兄之惡而棄之耶? 周公愛兄, 宜無不盡者. 管叔之事, 聖人之不幸也. 舜誠信而喜象, 周公誠信而任管叔, 此天理人倫之至, 其用心一也.”
且古之君子, 過則改之; 今之君子, 過則順之. 古之君子, 其過也, 如日月之食, 民皆見之; 及其更也, 民皆仰之. 今之君子, 豈徒順之, 又從爲之辭.”
更, 平聲.
○ 順, 猶遂也. 更, 改也. 辭, 辯也. 更之則無損於明, 故民仰之. 順而爲之辭, 則其過愈深矣. 責賈不能勉其君以遷善改過, 而敎之以遂非文過也.
○ 林氏曰: “齊王慚於孟子, 蓋羞惡之心, 有不能自已者. 使其臣有能因是心而將順之, 則義不可勝用矣. 而陳賈鄙夫, 方且爲之曲爲辯說, 而沮其遷善改過之心, 長其飾非拒諫之惡, 故孟子深責之. 故其說必參考而後通. 然此書記事, 散出而無先後之次, 若以第二篇十章十一章, 置於前章之後, 此章之前. 則孟子之意, 不待論說而自明矣.”
⇒해석보기
1. 「공손추」하8 | 2. 「양혜왕」하10 |
심동(沈同)이 제(齊) 나라 정벌을 맹자에게 묻는다. | 제(齊) 나라 사람이 연(燕) 나라를 쳐서 승리했다. |
3. 「양혜왕」하11 | 4. 「공손추」하9 |
제후들이 장차 연(燕) 나라를 구원할 것을 도모하다. | 연(燕) 사람이 배반하자 제선왕이 맹자를 뵐 면목이 없어지다. |
10. 농단(龍斷)
孟子致爲臣而歸.
孟子久於齊而道不行, 故去也.
王就見孟子, 曰: “前日願見而不可得, 得侍, 同朝甚喜. 今又棄寡人而歸, 不識可以繼此而得見乎?”
朝, 音潮.
對曰: “不敢請耳, 固所願也.”
他日, 王謂時子曰: “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 養弟子以萬鍾, 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 子盍爲我言之?”
爲, 去聲.
○ 時子, 齊臣也. 中國, 當國之中也. 萬鍾, 穀祿之數也. 鍾, 量名, 受六斛四斗. 矜, 敬也. 式, 法也. 盍, 何不也.
時子因陳子而以告孟子, 陳子以時子之言告孟子.
陳子, 卽陳臻也.
孟子曰: “然. 夫時子惡知其不可也? 如使予欲富, 辭十萬而受萬, 是爲欲富乎?
夫, 音扶. 惡, 平聲.
○ 孟子旣以道不行而去, 則其義不可以復留; 而時子不知, 則又有難顯言者. 故但言‘設使我欲富, 則我前日爲卿, 嘗辭十萬之祿, 今乃受此萬鍾之饋. 是我雖欲富, 亦不爲此也.’
季孫曰: ‘異哉子叔疑! 使己爲政, 不用, 則亦已矣, 又使其子弟爲卿.’ 人亦孰不欲富貴? 而獨於富貴之中, 有私龍斷焉.
龍, 音壟.
○ 此孟子引季孫之語也. 季孫, 子叔疑, 不知何時人. 龍斷, 岡壟之斷而高也, 義見下文. 蓋子叔疑者嘗不用, 而使其子弟爲卿. 季孫譏其旣不得於此, 而又欲求得於彼, 如下文賤丈夫登龍斷者之所爲也. 孟子引此以明道旣不行, 復受其祿, 則無以異此矣.
古之爲市也, 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 有司者治之耳. 有賤丈夫焉, 必求龍斷而登之, 以左右望而罔市利. 人皆以爲賤, 故從而征之. 征商, 自此賤丈夫始矣.”
孟子釋龍斷之說如此. 治之, 謂治其爭訟. 左右望者, 欲得此而又取彼也. 罔, 謂罔羅取之也. 從而征之, 謂人惡其專利, 故就征其稅, 後世緣此遂征商人也.
○ 程子曰: “齊王所以處孟子者, 未爲不可, 孟子亦非不肯爲國人矜式者. 但齊王實非欲尊孟子, 乃欲以利誘之, 故孟子拒而不受.”
⇒해석보기
11. 목공이 자사를 모셨듯, 자네도 그 정도로 나를 대우했어야 하네
孟子去齊, 宿於晝.
晝, 如字, 或曰: “當作畫, 音獲.” 下同.
○ 晝, 齊西南近邑也.
有欲爲王留行者, 坐而言. 不應, 隱几而臥.
爲, 去聲, 下同. 隱, 於靳反.
○ 隱, 憑也. 客坐而言, 孟子不應而臥也.
客不悅曰: “弟子齊宿而後敢言, 夫子臥而不聽, 請勿復敢見矣.”
齊, 側皆反. 復, 扶又反.
○ 齊宿, 齊戒越宿也.
曰: “坐! 我明語子. 昔者魯繆公無人乎子思之側, 則不能安子思; 泄柳ㆍ申詳, 無人乎繆公之側, 則不能安其身.
語, 去聲.
○ 繆公尊禮子思, 常使人候伺, 道達誠意於其側, 乃能安而留之也. 泄柳, 魯人. 申詳, 子張之子也. 繆公尊之不如子思, 然二子義不苟容, 非有賢者在其君之左右維持調護之, 則亦不能安其身矣.
子爲長者慮, 而不及子思, 子絶長者乎? 長者絶子乎?”
長, 上聲.
○ 長者, 孟子自稱也. 言齊王不使子來, 而子自欲爲王留我; 是所以爲我謀者, 不及繆公留子思之事, 而先絶我也. 我之臥而不應, 豈爲先絶子乎?
⇒해석보기
12. 맹자, 제나라를 3일 동안 지체한 후에야 떠나다
孟子去齊. 尹士語人曰: “不識王之不可以爲湯武, 則是不明也; 識其不可, 然且至, 則是干澤也. 千里而見王, 不遇故去. 三宿而後出晝, 是何濡滯也? 士則茲不悅.”
語, 去聲.
○ 尹士, 齊人也. 干, 求也. 澤, 恩澤也. 濡滯, 遲留也.
高子以告.
高子, 亦齊人, 孟子弟子也.
曰: “夫尹士惡知予哉? 千里而見王, 是予所欲也; 不遇故去, 豈予所欲哉? 予不得已也.
夫, 音扶, 下同. 惡, 平聲.
○ 見王, 欲以行道也. 今道不行, 故不得已而去, 非本欲如此也.
予三宿而出晝, 於予心猶以爲速. 王庶幾改之. 王如改諸, 則必反予.
所改必指一事而言, 然今不可考矣.
夫出晝而王不予追也, 予然後浩然有歸志. 予雖然, 豈舍王哉? 王由足用爲善. 王如用予, 則豈徒齊民安, 天下之民擧安. 王庶幾改之, 予日望之.
浩然, 如水之流不可止也.
○ 楊氏曰: “齊王天資朴實, 如好勇, 好貨, 好色, 好世俗之樂, 皆以直告而不隱於孟子, 故足以爲善. 若乃其心不然, 而謬爲大言以欺人, 是人終不可與入堯舜之道矣, 何善之能爲?”
予豈若是小丈夫然哉? 諫於其君而不受, 則怒, 悻悻然見於其面. 去則窮日之力而後宿哉?”
悻, 形頂反. 見, 音現.
○ 悻悻, 怒意也. 窮, 盡也.
尹士聞之曰: “士誠小人也.”
此章見聖賢行道濟時, 汲汲之本心; 愛君澤民, 惓惓之餘意.
李氏曰: “於此見君子憂則違之之情, 而荷蕢者所以爲果也.”
⇒해석보기
13. 지금 세상에 나는 꼭 필요한 인물이다
孟子去齊. 充虞路問曰: “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聞諸夫子曰: ‘君子不怨天, 不尤人.’”
路問, 於路中問也. 豫, 悅也. 尤, 過也. 此二句實孔子之言, 蓋孟子嘗稱之以敎人耳.
曰: “彼一時, 此一時也.
彼, 前日. 此, 今日.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 其間必有名世者.
自堯舜至湯, 自湯至文武, 皆五百餘年而聖人出. 名世, 謂其人德業聞望, 可名於一世者, 爲之輔佐. 若皐陶ㆍ稷ㆍ契ㆍ伊尹ㆍ萊朱ㆍ太公望ㆍ散宜生之屬.
由周而來, 七百有餘歲矣. 以其數則過矣, 以其時考之則可矣.
周, 謂文武之間. 數, 謂五百年之期. 時, 謂亂極思治可以有爲之日. 於是而不得一有所爲, 此孟子所以不能無不豫也.
夫天, 未欲平治天下也; 如欲平治天下, 當今之世, 舍我其誰也? 吾何爲不豫哉?”
夫, 音扶. 舍, 上聲.
○ 言當此之時, 而使我不遇於齊, 是天未欲平治天下也. 然天意未可知, 而其具又在我, 我何爲不豫哉? 然則孟子雖若有不豫然者, 而實未嘗不豫也. 蓋聖賢憂世之志, 樂天之誠, 有並行而不悖者, 於此見矣.
⇒해석보기
14. 나라를 떠날 뜻이 있을 땐 벼슬하더라도 녹봉을 받으면 안 된다
孟子去齊, 居休. 公孫丑問曰: “仕而不受祿, 古之道乎?”
休, 地名.
曰: “非也. 於崇, 吾得見王. 退而有去志, 不欲變, 故不受也.
崇, 亦地名. 孟子始見齊王, 必有所不合, 故有去志. 變, 謂變其去志.
繼而有師命, 不可以請. 久於齊, 非我志也.”
師命, 師旅之命也. 國旣被兵, 難請去也.
○ 孔氏曰: “仕而受祿, 禮也; 不受齊祿, 義也. 義之所在, 禮有時而變, 公孫丑欲以一端裁之, 不亦誤乎?”
⇒해석보기
인용
'고전 > 맹자'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맹자 등문공 상 - 2. 세자 시절에 등문공이 장례에 대해 맹자에게 묻다 (0) | 2021.10.18 |
---|---|
맹자 등문공 상 - 1. 맹자 성선(性善)을 말하다 (0) | 2021.10.18 |
맹자 공손추 하 - 14. 나라를 떠날 뜻이 있을 땐 벼슬하더라도 녹봉을 받으면 안 된다(仕而不受祿) (0) | 2021.10.18 |
맹자 공손추 하 - 13. 지금 세상에 나는 꼭 필요한 인물이다(如欲平治天下 當今之世 舍我其誰也) (0) | 2021.10.18 |
맹자 공손추 하 - 12. 맹자, 제나라를 3일 동안 지체한 후에야 떠나다 (0) | 2021.1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