반응형
«   2024/11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rchives
Today
Total
관리 메뉴

건빵이랑 놀자

중용 20장 - 전문 본문

고전/대학&학기&중용

중용 20장 - 전문

건방진방랑자 2021. 9. 23. 16:04
728x90
반응형

20. 공자가 노나라 애공에게 전해준 나라 다스리는 법

 

 

1. 정치의 기본은 수신(修身)을 통해 지천(知天)하는 것

 

哀公問政.

哀公, , .

 

子曰: “武之政, 布在方策. 其人存則其政擧; 其人亡則其政息.

, 版也. , 簡也. , 猶滅也. 有是君, 有是臣, 則有是政矣.

 

人道敏政, 地道敏樹. 夫政也者, 蒲盧也.

, 速也. 蒲盧, 沈括以爲蒲葦是也. 以人立政, 猶以地種樹, 其成速矣. 而蒲葦又易生之物, 其成尤速也. 言人存政擧, 其易如此.

 

故爲政在人, 取人以身,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此承上文人道敏政而言也. 爲政在人, 家語爲政在於得人,” 語意尤備. , 謂賢臣. , 指君身. 道者, 天下之達道.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 而人得以生者, 所謂元者善之長. 言人君爲政在於得人, 而取人之則又在修身. 能仁其身, 則有君有臣, 而政無不擧矣.

 

仁者, 人也, 親親爲大; 義者, 宜也, 尊賢爲大. 親親之殺, 尊賢之等, 禮所生也.

人指人身而言. 具此生理, 自然便有惻怛慈愛之意, 深體味之可見. 宜者, 分別事理, 各有所宜也. , 則節文斯二者而已.

 

在下位不獲乎上, 民不可得而治矣.

氏曰: “此句在下, 誤重在此.”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 不可以不事親; 思事親, 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人, 不可以不知天.

爲政在人, 取人以身, 故不可以不修身.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故思修身, 不可以不事親. 欲盡親親之仁, 必由尊賢之義, 故又當知人. 親親之殺, 尊賢之等, 皆天理也, 故又當知天.

해석보기

 

 

2. 다섯 가지 달도(達道)와 세 가지 달덕(達德), 그걸 행하게 하는 하나의 근본인 성()

 

天下之達道五, 所以行之者三. 君臣也, 父子也, 夫婦也, 昆弟也, 朋友之交, 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勇三者, 天下之達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

達道者, 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 所謂五典, 孟子所謂父子有親, 君臣有義, 夫婦有別, 長幼有序, 朋友有信,”是也. , 所以知此也. , 所以禮此也. , 所以强此也. 謂之達德者, 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 , 則誠而已矣. 達道雖人所共由, 然無是三德, 則無以行之. 達德雖人所同得, 然一有不誠, 則人欲間之, 而德非其德矣. 程子: “所謂誠者, 止是誠實此三者. 三者之外, 更別無誠.”

 

生而知之, 或學而知之, 或困而知之, 及其知之, 一也. 或安而行之, 或利而行之, 或勉强而行之, 及其成功, 一也.

知之者之所知, 行之者之所行, 謂達道也. 以其分而言, 則所以知者知也, 所以行者仁也. 所以至於知之成功而一者, 勇也. 以其等而言, 則生知安行者知也, 學知利行者仁也, 困知勉行者勇也.蓋人性雖無不善, 而氣稟有不同者, 故聞道有蚤莫, 行道有難易. 然能自强不息, 則其至一也. 氏曰: “所入之塗雖異, 而所至之域則同, 此所以爲中庸. 若乃企生知安行之資爲不可幾及, 輕困知勉行謂不能有成, 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

 

(子曰) 好學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恥近乎勇.

子曰二字, 衍文.

 

此言未及乎達德而求以入德之事. 通上文三知爲知, 三行爲仁, 則此三近者, 勇之次也. 氏曰: “愚者自是而不求, 自私者徇人欲而忘返, 懦者甘爲人下而不辭. 故好學非知, 然足以破愚; 力行非仁, 然足以忘私; 知恥非勇, 然足以起懦.”

 

○ 『近思錄: “以其好學之心, 假之以年, 則不日而化矣. 後人不達, 以謂聖本生知, 非學可至, 而爲學之道遂失.”

 

知斯三者, 則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 則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 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斯三者, 指三近而言. 人者, 對己之稱. 天下國家, 則盡乎人矣. 言此以結上文修身之意, 下文九經之端也.

해석보기

 

 

3. 천하를 다스리는 방법인 구경(九經)과 그것을 실행하게 하는 성()

 

凡爲天下國家有九經: 曰修身也, 尊賢也, 親親也, 敬大臣也, 體群臣也, 子庶民也, 來百工也, 柔遠人也, 懷諸候也.

, 常也. , 謂設以身處其地而察其心也. , 如父母之愛其子也. 柔遠人, 所謂無忘賓旅者也, 此列九經之目也.

氏曰: “天下家之本在身, 故修身爲九經之本. 然必親師取友, 然後修身之道進, 故尊賢次之. 道之所進, 莫先其家, 故親親次之. 由家以及朝廷, 故敬大臣體君臣次之. 由朝廷以及其國, 故子庶民來百工次之. 由其國以及天下, 故柔遠人懷諸侯次之. 此九經之序也. 視君臣猶吾四體, 視百姓猶吾子. 此視臣視民之別也.”

 

修身則道立,

此言九經之效也. 道立, 謂道成於己而可爲民表, 所謂皇建其有極,” 是也.

 

尊賢則不惑, 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

不惑, 謂不疑於理.

 

敬大臣則不眩,

不眩, 謂不迷於事. 敬大臣, 則信任專而小臣不得以間之, 故臨事而不眩也.

 

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 子庶民則百姓勸, 來百工則財用足,

來百工, 通功易事, 農末相資, 故財用足.

 

柔遠人則四方歸之,

柔遠人, 則天下之旅皆悅, 願出於其塗, 故四方歸.

 

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懷諸侯, 則德之所施者博, 而威之所制者廣矣. 故曰天下畏之.

 

齊明盛服, 非禮不動, 所以修身也; 去讒遠色, 賤貨而貴德, 所以勸賢也; 尊其位, 重其祿, 同其好惡, 所以勸親親也;

此言九經之事也.

 

官盛任使, 所以勸大臣也;

官盛任使, 謂官屬衆盛, 足任使令也, 蓋大臣不當親細事, 故所以優之者如此.

 

忠信重祿, 所以勸士也; 時使薄斂, 所以勸百姓也;

忠信重祿, 謂待之誠而養之厚, 蓋以身體之, 而知其所賴乎上者如此也.

 

日省月試, 旣廩稱事, 所以勸百工也;

, 讀曰餼. 餼稟, 稍食也. 稱事, 周禮』「藁人職: “考其弓弩, 以上下其食,” 是也.

 

送往迎來, 嘉善而矜不能, 所以柔遠人也; 繼絶世, 擧廢國, 治亂持危,

往則爲之授節以送之, 來則豊其委積以迎之.

 

朝聘以時, 厚往而薄來, 所以懷諸侯也.

, 謂諸侯見於天子. , 謂諸侯使大夫來獻. 王制: “比年一小聘, 三年一大聘, 五年一朝.” 厚往薄來, 謂燕賜厚而納貢薄.

 

凡爲天下國家有九經, 所以行之者一也.

一者, 誠也. 一有不誠, 則是九者皆爲虛文矣. 此九經之實也.

해석보기

 

 

4. ()과 성지(誠之)에 대해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 言前定則不跲, 事前定則不困, 行前定則不疚, 道前定則不窮.

凡事, 達道達德九經之屬. , 素定也. , 躓也. , 病也. 此承上文, 言凡事皆欲先立乎誠, 如下文所推是也.

 

在下位不獲乎上, 民不可得而治矣. 獲乎上有道, 不信乎朋友, 不獲乎上矣; 信乎朋友有道, 不順乎親, 不信乎朋友矣; 順乎親有道, 反諸身不誠, 不順乎親矣; 誠身有道, 不明乎善, 不誠乎身矣.

此又以在下位者, 推言素定之意. 反諸身不誠, 謂反求諸身而所存所發, 未能眞實而無妄也. 不明乎善, 謂不能察於人心天命之本然, 而眞知至善之所在也.

 

誠者, 天之道也; 誠之者, 人之道也. 誠者, 不勉而中, 不思而得, 從容中道, 聖人也. 誠之者, 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此承上文誠身而言. 誠者, 眞實無妄之謂, 天理之本然也. 誠之者, 未能眞實無妄, 而欲其眞實無妄之謂, 人事之當然也. 聖人之德, 渾然天理, 眞實無妄, 不待思勉而從容中道, 則亦天之道也. 未至於聖, 則不能無人欲之私, 而其爲德 不能皆實. 故未能不思而得, 則必擇善, 然後可以明善; 未能不勉而中, 則必固執, 然後可以誠身, 此則所謂人之道也. 不思而得, 生知. 不勉而中, 安行也. 擇善, 學知以下之事. 固執, 利行以下之事也.

해석보기

 

 

5. ()해지기 위한 노력

 

博學之, 審問之, 愼思之, 明辨之, 篤行之.

此誠之之目也. , 所以擇善而爲知, 學而知也. 篤行, 所以固執而爲仁, 利而行也. 程子: “五者廢其一, 非學也.”

 

有弗學, 學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問, 問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 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 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 行之弗篤弗措也. 人一能之, 己百之; 人十能之, 己千之.

君子之學, 不爲則已. 爲則必要其成, 故常百倍其功. 此困而知勉而行者也. 勇之事也.

 

果能此道矣, 雖愚必明, 雖柔必强.”

明者, 擇善之功. 强者, 固執之效. 氏曰: “君子所以學者, 爲能變化氣質而已. 德勝氣質, 則愚者可進於明, 柔者可進於强. 不能勝之, 則雖有志於學, 亦愚不能明, 柔不能立而已矣. 蓋均善而無惡者, 性也, 人所同也; 昏明强弱之稟不齊者, 才也, 人所異也. 誠之者, 所以反其同而變其異也. 夫以不美之質, 求變而美, 非百倍其功, 不足以致之. 今以鹵莽滅裂之學, 或作或輟, 以變其不美之質, 及不能變, 則曰天質不美, 非學所能變. 是果於自棄, 其爲不仁甚矣!”

右第二十章. 此引孔子之言, 以繼大舜周公之緖, 明其所傳之一致, 擧而措之, 亦猶是爾. 蓋包費隱, 兼小大, 以終十二章之意. 章內語誠始詳, 而所謂誠者, 實此篇之樞紐.

又按孔子家語亦載此章, 而其文尤詳. 成功一也之下, 公曰: 子之言美矣!至矣! 寡人實固不足以成之也.” 故其下復以子曰起答辭. 今無此問辭, 而猶有子曰二字, 子思刪其繁文以附于篇, 而所刪有不盡者, 今當爲衍文也. 博學之以下, 家語無之, 意彼有闕文, 抑此或子思所補也歟?

해석보기

 

728x90
반응형
그리드형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