목록孟子 (297)
건빵이랑 놀자
1. 인정(仁政)을 행하라 凡二十八章. 1-1. 정치를 하려면 선왕의 정치인 인정(仁政)을 행하라 孟子曰: “離婁之明, 公輸子之巧, 不以規矩, 不能成方員: 師曠之聰, 不以六律, 不能正五音; 堯舜之道, 不以仁政, 不能平治天下. 離婁, 古之明目者. 公輸子, 名班, 魯之巧人也. 規, 所以爲員之器也. 矩, 所以爲方之器也. 師曠, 晉之樂師, 知音者也. 六律, 截竹爲筩, 陰陽各六, 以節五音之上下. 黃鍾, 太蔟, 姑洗, 蕤賓, 夷則, 無射, 爲陽; 大呂, 夾鍾, 仲呂, 林鍾, 南呂, 應鍾, 爲陰也. 五音: 宮, 商, 角, 徵, 羽也. 范氏曰: “此言治天下不可無法度, 仁政者, 治天下之法度也.” 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 不可法於後世者, 不行先王之道也. 聞, 去聲. ○ 仁心, 愛人之心也. 仁聞者, 有愛人之聲聞於人也. 先王..
1-2. 정치하는 사람은 예(禮)를 좋아하고 백성이 배우길 좋아하면 나라가 유지된다 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 是播其惡於衆也. 仁者, 有仁心仁聞而能擴而充之, 以行先王之道者也. 播惡於衆, 謂貽患於下也. 上無道揆也. 下無法守也, 朝不信道, 工不信度, 君子犯義, 小人犯刑, 國之所存者幸也. 朝, 音潮. ○ 此言不仁而在高位之禍也. 道, 義理也. 揆, 度也. 法, 制度也. 道揆, 謂以義理度量事物而制其宜. 法守, 謂以法度自守. 工, 官也. 度, 卽法也. 君子小人, 以位而言也. 由上無道揆, 故下無法守. 無道揆, 則朝不信道而君子犯義; 無法守, 則工不信度而小人犯刑. 有此六者, 其國必亡; 其不亡者僥倖而已. 故曰: ‘城郭不完, 兵甲不多, 非國之災也; 田野不辟, 貨財不聚, 非國之害也. 上無禮, 下無學, 賊民興, 喪無日矣..
1-1. 정치를 하려면 선왕의 정치인 인정(仁政)을 행하라 凡二十八章. 孟子曰: “離婁之明, 公輸子之巧, 不以規矩, 不能成方員: 師曠之聰, 不以六律, 不能正五音; 堯舜之道, 不以仁政, 不能平治天下. 離婁, 古之明目者. 公輸子, 名班, 魯之巧人也. 規, 所以爲員之器也. 矩, 所以爲方之器也. 師曠, 晉之樂師, 知音者也. 六律, 截竹爲筩, 陰陽各六, 以節五音之上下. 黃鍾, 太蔟, 姑洗, 蕤賓, 夷則, 無射, 爲陽; 大呂, 夾鍾, 仲呂, 林鍾, 南呂, 應鍾, 爲陰也. 五音: 宮, 商, 角, 徵, 羽也. 范氏曰: “此言治天下不可無法度, 仁政者, 治天下之法度也.” 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 不可法於後世者, 不行先王之道也. 聞, 去聲. ○ 仁心, 愛人之心也. 仁聞者, 有愛人之聲聞於人也. 先王之道, 仁政是也. 范氏曰: ..
등문공장구하(滕文公章句下) 제육(第六) 凡十章. 七章言出處之道, 二章言仁政, 一章言異端. 1. 자기를 굽신거리며 남을 바른 길로 이끌 수 있는 이는 없다 陳代曰: “不見諸侯, 宜若小然; 今一見之, 大則以王, 小則以霸. 且志曰: ‘枉尺而直尋’, 宜若可爲也.” 王, 去聲. ○ 陳代, 孟子弟子也. 小, 謂小節也. 枉, 屈也, 直, 伸也. 八尺曰尋. 枉尺直尋, 猶屈己一見諸侯, 而可以致王霸, 所屈者小, 所伸者大也. 孟子曰: “昔齊景公田, 招虞人以旌, 不至, 將殺之. ‘志士不忘在溝壑, 勇士不忘喪其元.’ 孔子奚取焉? 取非其招不往也, 如不待其招而往, 何哉? 喪, 去聲. ○ 田, 獵也. 虞人, 守苑囿之吏也. 招大夫以旌, 招虞人以皮冠. 元, 首也. 志士固窮, 常念死無棺槨, 棄溝壑而不恨; 勇士輕生, 常念戰鬪而死, 喪其首而..
10. 오릉의 중자 匡章曰: “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 居於陵, 三日不食, 耳無聞, 目無見也. 井上有李, 螬食實者過半矣, 匍匐往將食之, 三咽, 然後耳有聞, 目有見.” 於, 音烏. 下於陵同. 螬, 音曹. 咽, 音宴. ○ 匡章ㆍ陳仲子, 皆齊人. 廉, 有分辨, 不苟取也. 於陵, 地名. 螬, 蠐螬蟲也. 匍匐, 言無力不能行也. 咽, 呑也. 孟子曰: “於齊國之士, 吾必以仲子爲巨擘焉. 雖然, 仲子惡能廉? 充仲子之操, 則蚓而後可者也. 擘, 薄厄反. 惡, 平聲. 蚓, 音引. ○ 巨擘, 大指也. 言齊人中有仲子, 如衆小指中有大指也. 充, 推而滿之也. 操, 所守也. 蚓, 丘蚓也. 言仲子未得爲廉也, 必若滿其所守之志, 則惟丘蚓之無求於世, 然後可以爲廉耳. 夫蚓, 上食槁壤, 下飮黃泉. 仲子所居之室, 伯夷之所築與? 抑亦盜跖之所築與? 所食之..

9. 일치일란(一亂一治) 공자 이전까지의 일치일란(一治一亂) 公都子曰: “外人皆稱夫子好辯, 敢問何也?” 孟子曰: “予豈好辯哉? 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生久矣, 一治一亂. 好, 去聲, 下同. 治, 去聲. ○ 生, 謂生民也. 一治一亂, 氣化盛衰, 人事得失, 反覆相尋, 理之常也. 當堯之時, 水逆行, 氾濫於中國. 蛇龍居之, 民無所定. 下者爲巢, 上者爲營窟. ○ 水逆行, 下流壅塞, 故水倒流而旁溢也. 下, 下地. 上, 高地也. 營窟, 穴處也. 『書』曰: ‘洚水警余.’ 洚水者, 洪水也. 洚, 音降, 又胡貢, 胡工二反. 『書』「虞書大禹謨」也. 洚水, 洚洞無涯之水也. 警, 戒也. 此一亂也. 使禹治之, 禹掘地而注之海, 驅蛇龍而放之菹. 水由地中行, 江, 淮, 河, 漢, 是也. 險阻旣遠, 鳥獸之害人者消, 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 菹, ..

9-2. 공자 이후의 일치일란 孔子懼, 作『春秋』. 春秋, 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胡氏曰: “仲尼作『春秋』以寓王法. 惇典, 庸禮, 命德, 討罪, 其大要皆天子之事也. 知孔子者, 謂此書之作, 遏人欲於橫流, 存天理於旣滅, 爲後世慮, 至深遠也. 罪孔子者, 以謂無其位而託二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權, 使亂臣賊子禁其欲而不得肆, 則戚矣.” 愚謂孔子作『春秋』以討亂賊, 則致治之法垂於萬世, 是亦一治也. 聖王不作, 諸侯放恣, 處士橫議, 楊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 不歸楊, 則歸墨. 楊氏爲我, 是無君也; 墨氏兼愛, 是無父也. 無父無君, 是禽獸也. 橫, 爲, 皆去聲. ○ 楊朱但知愛身, 而不復知有致身之義, 故無君; 墨子愛無差等, 而視其至親無異衆人, 故無父. 無父無君, 則人道滅絶, 是亦禽獸而已...

9-1. 공자 이전까지의 일치일란 公都子曰: “外人皆稱夫子好辯, 敢問何也?” 孟子曰: “予豈好辯哉? 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生久矣, 一治一亂. 好, 去聲, 下同. 治, 去聲. ○ 生, 謂生民也. 一治一亂, 氣化盛衰, 人事得失, 反覆相尋, 理之常也. 當堯之時, 水逆行, 氾濫於中國. 蛇龍居之, 民無所定. 下者爲巢, 上者爲營窟. ○ 水逆行, 下流壅塞, 故水倒流而旁溢也. 下, 下地. 上, 高地也. 營窟, 穴處也. 『書』曰: ‘洚水警余.’ 洚水者, 洪水也. 洚, 音降, 又胡貢, 胡工二反. 『書』「虞書大禹謨」也. 洚水, 洚洞無涯之水也. 警, 戒也. 此一亂也. 使禹治之, 禹掘地而注之海, 驅蛇龍而放之菹. 水由地中行, 江, 淮, 河, 漢, 是也. 險阻旣遠, 鳥獸之害人者消, 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 菹, 側魚反. ○ 掘地, 掘去壅塞..

8. 내년에 시행하겠다는 말과 달마다 훔치던 걸 내년에 그만두겠다는 말 戴盈之曰: “什一, 去關市之征, 今茲未能. 請輕之, 以待來年, 然後已, 何如?” 去, 上聲. ○ 盈之, 亦宋大夫也. 什一, 井田之法也. 關市之征, 商賈之稅也. 已, 止也. 孟子曰: “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 或告之曰: ‘是非君子之道.’ 曰: ‘請損之, 月攘一雞, 以待來年, 然後已.’ 攘, 如羊反. ○ 攘, 物自來而取之也. 損, 減也. 如知其非義, 斯速已矣, 何待來年.” 知義理之不可而不能速改. 與月攘一雞何以異哉? 해석 戴盈之曰: “什一, 去關市之征, 今茲未能. 請輕之, 以待來年, 然後已, 何如?” 송나라 대부인 대영지(戴盈之)가 “1/10의 정전법을 시행하고, 관문과 저자의 세금을 없애라는 가르침을 지금 당장은 시행할 수 없습니다. 청컨대..
7. 맹자가 제후를 찾아보지 않는 이유 公孫丑問曰: “不見諸侯何義?” 孟子曰: “古者不爲臣不見. 不爲臣, 謂未仕於其國者也, 此不見諸侯之義也. 段干木踰垣而辟之, 泄柳閉門而不內, 是皆已甚. 迫, 斯可以見矣. 辟, 去聲. 內, 與納同. ○ 段干木, 魏文侯時人. 泄柳, 魯繆公時人. 文侯ㆍ繆公欲見此二人, 而二人不肯見之, 蓋未爲臣也. 已甚, 過甚也. 迫, 謂求見之切也. 陽貨欲見孔子而惡無禮, 大夫有賜於士, 不得受於其家, 則往拜其門. 陽貨矙孔子之亡也, 而饋孔子蒸豚; 孔子亦矙其亡也, 而往拜之. 當是時, 陽貨先, 豈得不見? 欲見之見, 音現. 惡, 去聲. 矙, 音勘. ○ 此又引孔子之事, 以明可見之節也. 欲見孔子, 欲召孔子來見己也. 惡無禮, 畏人以己爲無禮也. 受於其家, 對使人拜受於家也. 其門, 大夫之門也. 矙, 窺也. 陽貨於..
6. 좋은 사람과 함께 해야 하는 이유 孟子謂戴不勝曰: “子欲子之王之善與? 我明告子. 有楚大夫於此, 欲其子之齊語也, 則使齊人傅諸? 使楚人傅諸?” 與, 平聲. ○ 戴不勝, 宋臣也. 齊語, 齊人語也. 傅, 敎也. 曰: “使齊人傅之.” 曰: “一齊人傅之, 衆楚人咻之, 雖日撻而求其齊也, 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莊嶽之間數年, 雖日撻而求其楚, 亦不可得矣. 咻, 音休. ○ 咻, 讙也. 齊, 齊語也. 莊嶽, 齊街里名也. 楚, 楚語也. 此先設譬以曉之也. 子謂薛居州, 善士也. 使之居於王所. 在於王所者, 長幼卑尊, 皆薛居州也, 王誰與爲不善? 在王所者, 長幼卑尊, 皆非薛居州也, 王誰與爲善? 一薛居州, 獨如宋王何?” 長, 上聲. ○ 居州, 亦宋臣. 言小人衆而君子獨, 無以成正君之功. 해석 孟子謂戴不勝曰: “子欲子之王之善與? 我明告子...
5. 작은 나라일수록 왕도정치를 해야 한다 萬章問曰: “宋, 小國也. 今將行王政, 齊ㆍ楚惡而伐之, 則如之何?” 惡, 去聲. ○ 萬章, 孟子弟子. 宋王偃嘗滅滕伐薛, 敗齊ㆍ楚ㆍ魏之兵, 欲霸天下, 疑卽此時也. 孟子曰: “湯居亳, 與葛爲鄰, 葛伯放而不祀. 湯使人問之曰: ‘何爲不祀?’ 曰: ‘無以供犠牲也.’ 湯使遺之牛羊. 葛伯食之, 又不以祀. 遺, 唯季反. ○ 葛, 國名. 伯, 爵也. 放而不祀, 放縱無道, 不祀先祖也. 湯又使人問之曰: ‘何爲不祀?’ 曰: ‘無以供粢盛也.’ 湯使亳衆往爲之耕, 老弱饋食. 葛伯率其民, 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奪之, 不授者殺之. 有童子以黍肉餉, 殺而奪之. 盛, 音成. 往爲之爲, 去聲. 饋食, 酒食之食, 音嗣. 要, 平聲. 餉, 式亮反. ○ 亳衆, 湯之民. 其民, 葛民也. 授, 與也. 餉, 亦饋也...

4. 선비가 무위도식하며 얻어먹어도 되는가? 彭更問曰: “後車數十乘, 從者數百人, 以傳食於諸侯, 不以泰乎?” 更, 平聲. 乘, 從, 皆去聲. 傳, 直戀反. ○ 彭更, 孟子弟子也. 泰, 侈也. 孟子曰: “非其道, 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 如其道, 則舜受堯之天下, 不以爲泰, 子以爲泰乎?” 簞, 音丹. 食, 音嗣. 曰: “否. 士無事而食, 不可也.” 言不以舜爲泰, 但謂今之士無功而食人之食, 則不可也. 曰: “子不通功易事, 以羡補不足, 則農有餘粟, 女有餘布; 子如通之, 則梓匠輪輿皆得食於子. 於此有人焉, 入則孝, 出則悌, 守先王之道, 以待後之學者, 而不得食於子. 子何尊梓匠輪輿而輕爲仁義者哉?” 羡, 延面反. ○ 通功易事, 謂通人之功而交易其事. 羡, 餘也. 有餘, 言無所貿易, 而積於無用也. 梓人匠人, 木工也. 輪人輿人, 車..
3. 옛 사람은 3개월 동안 벼슬하지 못하면 서로 조문했다 周霄問曰: “古之君子仕乎?” 周霄, 魏人. 孟子曰: “仕. 傳曰: ‘孔子三月無君, 則皇皇如也, 出疆必載質.’ 公明儀曰: ‘古之人三月無君則弔.’” 傳, 直戀反. 質與贄同, 下同. ○ 無君, 謂不得仕而事君也. 皇皇, 如有求而弗得之意. 出疆, 謂失位而去國也. 質, 所執以見人者, 如士則執雉也. 出疆載之者, 將以見所適國之君而事之也. “三月無君則弔, 不以急乎?” 周霄問也. 以, 已通, 太也. 後章放此. 曰: “士之失位也, 猶諸侯之失國家也. 『禮』曰: ‘諸侯耕助, 以供粢盛; 夫人蠶繅, 以爲衣服. 犠牲不成, 粢盛不潔, 衣服不備, 不敢以祭. 惟士無田, 則亦不祭.’ 牲殺器皿衣服不備, 不敢以祭, 則不敢以宴, 亦不足弔乎?” 盛, 音成. 繅, 素刀反. 皿, 武永反. ○..

2. 대장부(大丈夫)란? 景春曰: “公孫衍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一怒而諸侯懼, 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 人姓名. 公孫衍ㆍ張儀, 皆魏人. 怒則說諸侯使相攻伐, 故諸侯懼也. 孟子曰: “是焉得爲大丈夫乎? 子未學禮乎? 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 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 往送之門, 戒之曰: 往之女家, 必敬必戒, 無違夫子! 以順爲正者, 妾婦之道也. 焉, 於虔反. 冠, 去聲. 女家之女, 音汝. ○ 加冠於首曰冠. 女家, 夫家也. 婦人內夫家, 以嫁爲歸也. 夫子, 夫也. 女子從人, 以順爲正道也. 蓋言二子阿諛苟容, 竊取權勢, 乃妾婦順從之道耳, 非丈夫之事也. 居天下之廣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與民由之, 不得志獨行其道. 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謂大丈夫.” 廣居, 仁也. 正位, 禮也. 大道, 義也. 與民由之, 推..
등문공장구상(滕文公章句上) 제오(第五) 凡五章. 1. 맹자 성선(性善)을 말하다 滕文公爲世子, 將之楚, 過宋而見孟子. 世子, 太子也. 孟子道性善, 言必稱堯舜. 道, 言也. 性者, 人所稟於天以生之理也, 渾然至善, 未嘗有惡. 人與堯舜初無少異, 但衆人汨於私欲而失之, 堯舜則無私欲之蔽, 而能充其性爾. 故孟子與世子言, 每道性善, 而必稱堯舜以實之. 欲其知仁義不假外求, 聖人可學而至, 而不懈於用力也. 門人不能悉記其辭, 而撮其大旨如此. 程子曰: “性卽理也. 天下之理, 原其所自, 未有不善. 喜ㆍ怒ㆍ哀ㆍ樂未發, 何嘗不善. 發而中節, 卽無往而不善; 發不中節, 然後爲不善. 故凡言善惡, 皆先善而後惡; 言吉凶, 皆先吉而後凶; 言是非, 皆先是而後非.” 世子自楚反, 復見孟子. 孟子曰: “世子疑吾言乎? 夫道一而已矣. 復, 扶又反...

5. 박장(薄葬)과 후장(厚葬), 그리고 매장의 역사 墨者夷之, 因徐辟而求見孟子. 辟, 音壁, 又音闢. ○ 墨者, 治墨翟之道者. 夷, 姓; 之, 名. 徐辟, 孟子弟子. 孟子曰: “吾固願見, 今吾尙病, 病愈, 我且往見, 夷子不來!” 孟子稱疾, 疑亦託辭以觀其意之誠否. 他日又求見孟子. 不見之見, 音現. ○ 又求見, 則其意已誠矣, 故因徐辟以質之如此. 孟子曰: “吾今則可以見矣. 不直, 則道不見; 我且直之. 吾聞夷子墨者. 墨之治喪也, 以薄爲其道也. 夷子思以易天下, 豈以爲非是而不貴也? 然而夷子葬其親厚, 則是以所賤事親也.” 直, 盡言以相正也. 莊子曰: “墨子生不歌, 死無服, 桐棺三寸而無槨.” 是墨之治喪, 以薄爲道也. 易天下, 謂移易天下之風俗也. 夷子學於墨氏而不從其敎, 其心必有所不安者, 故孟子因以詰之. 徐子以告夷子. 夷..

4. 다스리는 이와 다스려지는 이의 차이 정신노동과 육체노동은 동등한 가치를 지닌다 有爲神農之言者許行, 自楚之滕, 踵門而告文公曰: “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 願受一廛而爲氓.” 神農, 炎帝神農氏. 始爲耒耜, 敎民稼穡者也. 爲其言者, 史遷所謂農家者流也. 許, 姓, 行, 名也. 踵門, 足至門也. 仁政, 上章所言井地之法也. 廛, 民所居也. 氓, 野人之稱. 文公與之處, 其徒數十人, 皆衣褐, 捆屨, 織席以爲食. 衣, 去聲. 捆, 音閫. ○ 褐, 毛布, 賤者之服也. 捆, 扣肯之欲其堅也. 以爲食, 賣以供食也. 程子曰: “許行所謂神農之言, 乃後世稱述上古之事, 失其義理者耳, 猶陰陽, 醫, 方稱黃帝之說也.” 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 負耒耜而自宋之滕, 曰: “聞君行聖人之政, 是亦聖人也, 願爲聖人氓.” 陳良, 楚之儒者. 耜, 所以起土...
4-3. 문명으로 야만을 변화시키다 吾聞用夏變夷者, 未聞變於夷者也. 陳良, 楚産也. 悅周公, 仲尼之道, 北學於中國. 北方之學者, 未能或之先也. 彼所謂豪傑之士也. 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 師死而遂倍之. 此以下責陳相倍師而學許行也. 夏, 諸夏禮義之敎也. 變夷, 變化蠻夷之人也. 變於夷, 反見變化於蠻夷之人也. 産, 生也. 陳良生於楚, 在中國之南, 故北遊而學於中國也. 先, 過也. 豪傑, 才德出衆之稱, 言其能自拔於流俗也. 倍, 與背同. 言陳良用夏變夷, 陳相變於夷也. 昔者孔子沒, 三年之外, 門人治任將歸, 入揖於子貢, 相嚮而哭, 皆失聲, 然後歸. 子貢反, 築室於場, 獨居三年, 然後歸. 任, 平聲. 彊, 上聲. 暴, 蒲木反. 皜, 音杲. ○ 三年, 古者爲師心喪三年, 若喪父而無服也. 任, 擔也. 場, 冢上之壇場也. 他日, 子夏,..

4-1. 정신노동과 육체노동은 동등한 가치를 지닌다 有爲神農之言者許行, 自楚之滕, 踵門而告文公曰: “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 願受一廛而爲氓.” 神農, 炎帝神農氏. 始爲耒耜, 敎民稼穡者也. 爲其言者, 史遷所謂農家者流也. 許, 姓, 行, 名也. 踵門, 足至門也. 仁政, 上章所言井地之法也. 廛, 民所居也. 氓, 野人之稱. 文公與之處, 其徒數十人, 皆衣褐, 捆屨, 織席以爲食. 衣, 去聲. 捆, 音閫. ○ 褐, 毛布, 賤者之服也. 捆, 扣肯之欲其堅也. 以爲食, 賣以供食也. 程子曰: “許行所謂神農之言, 乃後世稱述上古之事, 失其義理者耳, 猶陰陽, 醫, 方稱黃帝之說也.” 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 負耒耜而自宋之滕, 曰: “聞君行聖人之政, 是亦聖人也, 願爲聖人氓.” 陳良, 楚之儒者. 耜, 所以起土. 耒, 其柄也. 陳相見許行而大悅,..

3. 이상적인 토지제도 정전법과 이상적인 교육제도 등문공이 나라를 다스리는 것에 대해 묻다 滕文公問爲國. 文公以禮聘孟子, 故孟子至滕, 而文公問之. 孟子曰: “民事不可緩也. 『詩』云: ‘晝爾于茅, 宵爾索綯; 亟其乘屋, 其始播百穀.’ 綯, 音陶. 亟, 紀力反. ○ 民事, 謂農事. 『詩』豳風「七月」之篇. 于, 往取也. 綯, 絞也. 亟, 急也. 乘, 升也. 播, 布也. 言農事至重, 人君不可以爲緩而忽之. 故引『詩』言治屋之急如此者, 蓋以來春將復始播百穀, 而不暇爲此也. 民之爲道也, 有恆産者有恆心, 無恆産者無恆心. 苟無恆心, 放辟邪侈, 無不爲已. 及陷乎罪, 然後從而刑之, 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 罔民而可爲也? 音義並見前篇. 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 取於民有制. 恭則能以禮接下, 儉則能取民以制. 陽虎曰: ‘爲富不仁矣, 爲仁不富..

3-4. 정전법(井田法) 使畢戰問井地. 畢戰, 滕臣. 文公因孟子之言, 而使畢戰主爲井地之事, 故又使之來問其詳也. 井地, 卽井田也. 孟子曰: “子之君將行仁政, 選擇而使子, 子必勉之! 夫仁政, 必自經界始. 經界不正, 井地不鈞, 穀祿不平. 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經界. 經界旣正, 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 夫, 音扶. ○ 經界, 謂治地分田, 經畫其溝塗封植之界也. 此法不修, 則田無定分, 而豪强得以兼幷, 故井地有不均; 賦無定法, 而貪暴得以多取, 故穀祿有不平. 此欲行仁政者之所以必從此始, 而暴君汙吏則必欲慢而廢之也. 有以正之, 則分田制祿, 可不勞而定矣. 夫滕壤地褊小, 將爲君子焉, 將爲野人焉. 無君子莫治野人, 無野人莫養君子. 夫, 音扶. 養, 去聲. ○ 言滕地雖小, 然其閒亦必有爲君子而仕者, 亦必有爲野人而耕者, 是以分田制祿之法, 不可偏廢..
3-3. 교육기관을 통해 인륜을 밝혀야 한다 設爲庠序學校以敎之: 庠者, 養也; 校者, 敎也; 序者, 射也. 夏曰校, 殷曰序, 周曰庠, 學則三代共之, 皆所以明人倫也. 人倫明於上, 小民親於下. 庠以養老爲義, 校以敎民爲義, 序以習射爲義, 皆鄕學也. 學, 國學也. 共之, 無異名也. 倫, 序也. 父子有親, 君臣有義, 夫婦有別, 長幼有序, 朋友有信, 此人之大倫也. 庠序學校, 皆以明此而已. 有王者起, 必來取法, 是爲王者師也. 滕國褊小, 雖行仁政, 未必能興王業; 然爲王者師, 則雖不有天下, 而其澤亦足以及天下矣. 聖賢至公無我之心, 於此可見. 『詩』云: ‘周雖舊邦, 其命惟新,’ 文王之謂也. 子力行之, 亦以新子之國.” 『詩』大雅「文王」之篇. 言周雖后稷以來, 舊爲諸侯, 其受天命而有天下, 則自文王始也. 子, 指文公, 諸侯未踰年之..

3-2. 이상적인 조세법인 조법(助法)에 대해 夏后氏五十而貢, 殷人七十而助, 周人百畝而徹, 其實皆什一也. 徹者, 徹也; 助者, 藉也. 徹, 敕列反. 藉, 子夜反. ○ 此以下, 乃言制民常産, 與其取之之制也. 夏時一夫授田五十畝, 而每夫計其五畝之入以爲貢. 商人始爲井田之制, 以六百三十畝之地, 畫爲九區, 區七十畝. 中爲公田, 其外八家各授一區, 但借其力以助耕公田, 而不復稅其私田. 周時一夫授田百畝. 鄕遂用貢法, 十夫有溝; 都鄙用助法, 八家同井. 耕則通力而作, 收則計畝而分, 故謂之徹. 其實皆什一者, 貢法固以十分之一爲常數, 惟助法乃是九一, 而商制不可考. 周制則公田百畝, 中以二十畝爲廬舍, 一夫所耕公田實計十畝. 通私田百畝, 爲十一分而取其一, 蓋又輕於什一矣. 竊料商制亦當似此, 而以十四畝爲廬舍, 一夫實耕公田七畝, 是亦不過什一也..
3-1. 등문공이 나라를 다스리는 것에 대해 묻다 滕文公問爲國. 文公以禮聘孟子, 故孟子至滕, 而文公問之. 孟子曰: “民事不可緩也. 『詩』云: ‘晝爾于茅, 宵爾索綯; 亟其乘屋, 其始播百穀.’ 綯, 音陶. 亟, 紀力反. ○ 民事, 謂農事. 『詩』豳風「七月」之篇. 于, 往取也. 綯, 絞也. 亟, 急也. 乘, 升也. 播, 布也. 言農事至重, 人君不可以爲緩而忽之. 故引『詩』言治屋之急如此者, 蓋以來春將復始播百穀, 而不暇爲此也. 民之爲道也, 有恆産者有恆心, 無恆産者無恆心. 苟無恆心, 放辟邪侈, 無不爲已. 及陷乎罪, 然後從而刑之, 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 罔民而可爲也? 音義並見前篇. 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 取於民有制. 恭則能以禮接下, 儉則能取民以制. 陽虎曰: ‘爲富不仁矣, 爲仁不富矣.’ 陽虎, 陽貨, 魯季氏家臣也. 天理人..
2. 세자 시절에 등문공이 장례에 대해 맹자에게 묻다 滕定公薨. 世子謂然友曰: “昔者孟子嘗與我言於宋, 於心終不忘. 今也不幸至於大故, 吾欲使子問於孟子, 然後行事.” 定公, 文公父也. 然友, 世子之傅也. 大故, 大喪也. 事, 謂喪禮. 然友之鄒問於孟子. 孟子曰: “不亦善乎! 親喪固所自盡也. 曾子曰: ‘生, 事之以禮; 死, 葬之以禮, 祭之以禮, 可謂孝矣.’ 諸侯之禮, 吾未之學也; 雖然, 吾嘗聞之矣. 三年之喪, 齊疏之服, 飦粥之食, 自天子達於庶人, 三代共之.” 齊, 音資. 疏, 所居反. 飦, 諸延反. ○ 當時諸侯莫能行古喪禮, 而文公獨能以此爲問, 故孟子善之. 又言父母之喪, 固人子之心所自盡者. 蓋悲哀之情, 痛疾之意, 非自外至, 宜乎文公於此有所不能自已也. 但所引曾子之言, 本孔子告樊遲者, 豈曾子嘗誦之以告其門人歟? 三年之..
공손추장구하(公孫丑章句下) 제사(第四) 凡十四章. 自第二章以下, 記孟子出處行實爲詳. 1. 하늘의 때는 지리적인 이점만, 지리적인 이점은 사람들의 화합만 못하다 孟子曰: “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天時, 謂時日支干, 孤虛, 王相之屬也. 地利, 險阻, 城池之固也. 人和, 得民心之和也.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環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而攻之, 必有得天時者矣; 然而不勝者,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夫, 音扶. ○ 三里七里, 城郭之小者. 郭, 外城. 環, 圍也. 言四面攻圍, 曠日持久, 必有値天時之善者.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堅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革, 甲也. 粟, 穀也. 委, 棄也. 言不得民心, 民不爲守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國不以山谿之險,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

14. 나라를 떠날 뜻이 있을 땐 벼슬하더라도 녹봉을 받으면 안 된다 孟子去齊, 居休. 公孫丑問曰: “仕而不受祿, 古之道乎?” 休, 地名. 曰: “非也. 於崇, 吾得見王. 退而有去志, 不欲變, 故不受也. 崇, 亦地名. 孟子始見齊王, 必有所不合, 故有去志. 變, 謂變其去志. 繼而有師命, 不可以請. 久於齊, 非我志也.” 師命, 師旅之命也. 國旣被兵, 難請去也. ○ 孔氏曰: “仕而受祿, 禮也; 不受齊祿, 義也. 義之所在, 禮有時而變, 公孫丑欲以一端裁之, 不亦誤乎?” 해석 孟子去齊, 居休. 公孫丑問曰: “仕而不受祿, 古之道乎?” 맹자께서 제나라를 떠나 휴(休) 땅에 머물렀다. 공손추가 “벼슬을 하면서 녹을 받지 않는 게 옛 도입니까?”라고 여쭈었다. 休, 地名. 휴(休)는 땅 이름이다. 曰: “非也. 於崇, 吾..
13. 지금 세상에 나는 꼭 필요한 인물이다 孟子去齊. 充虞路問曰: “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聞諸夫子曰: ‘君子不怨天, 不尤人.’” 路問, 於路中問也. 豫, 悅也. 尤, 過也. 此二句實孔子之言, 蓋孟子嘗稱之以敎人耳. 曰: “彼一時, 此一時也. 彼, 前日. 此, 今日.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 其間必有名世者. 自堯舜至湯, 自湯至文武, 皆五百餘年而聖人出. 名世, 謂其人德業聞望, 可名於一世者, 爲之輔佐. 若皐陶ㆍ稷ㆍ契ㆍ伊尹ㆍ萊朱ㆍ太公望ㆍ散宜生之屬. 由周而來, 七百有餘歲矣. 以其數則過矣, 以其時考之則可矣. 周, 謂文武之間. 數, 謂五百年之期. 時, 謂亂極思治可以有爲之日. 於是而不得一有所爲, 此孟子所以不能無不豫也. 夫天, 未欲平治天下也; 如欲平治天下, 當今之世, 舍我其誰也? 吾何爲不豫哉?” 夫, 音扶. 舍, 上聲. ○ ..
12. 맹자, 제나라를 3일 동안 지체한 후에야 떠나다 孟子去齊. 尹士語人曰: “不識王之不可以爲湯武, 則是不明也; 識其不可, 然且至, 則是干澤也. 千里而見王, 不遇故去. 三宿而後出晝, 是何濡滯也? 士則茲不悅.” 語, 去聲. ○ 尹士, 齊人也. 干, 求也. 澤, 恩澤也. 濡滯, 遲留也. 高子以告. 高子, 亦齊人, 孟子弟子也. 曰: “夫尹士惡知予哉? 千里而見王, 是予所欲也; 不遇故去, 豈予所欲哉? 予不得已也. 夫, 音扶, 下同. 惡, 平聲. ○ 見王, 欲以行道也. 今道不行, 故不得已而去, 非本欲如此也. 予三宿而出晝, 於予心猶以爲速. 王庶幾改之. 王如改諸, 則必反予. 所改必指一事而言, 然今不可考矣. 夫出晝而王不予追也, 予然後浩然有歸志. 予雖然, 豈舍王哉? 王由足用爲善. 王如用予, 則豈徒齊民安, 天下之民擧安. ..
11. 목공이 자사를 모셨듯, 자네도 그 정도로 나를 대우했어야 하네 孟子去齊, 宿於晝. 晝, 如字, 或曰: “當作畫, 音獲.” 下同. ○ 晝, 齊西南近邑也. 有欲爲王留行者, 坐而言. 不應, 隱几而臥. 爲, 去聲, 下同. 隱, 於靳反. ○ 隱, 憑也. 客坐而言, 孟子不應而臥也. 客不悅曰: “弟子齊宿而後敢言, 夫子臥而不聽, 請勿復敢見矣.” 齊, 側皆反. 復, 扶又反. ○ 齊宿, 齊戒越宿也. 曰: “坐! 我明語子. 昔者魯繆公無人乎子思之側, 則不能安子思; 泄柳ㆍ申詳, 無人乎繆公之側, 則不能安其身. 語, 去聲. ○ 繆公尊禮子思, 常使人候伺, 道達誠意於其側, 乃能安而留之也. 泄柳, 魯人. 申詳, 子張之子也. 繆公尊之不如子思, 然二子義不苟容, 非有賢者在其君之左右維持調護之, 則亦不能安其身矣. 子爲長者慮, 而不及子思,..
10. 농단(龍斷) 孟子致爲臣而歸. 孟子久於齊而道不行, 故去也. 王就見孟子, 曰: “前日願見而不可得, 得侍, 同朝甚喜. 今又棄寡人而歸, 不識可以繼此而得見乎?” 朝, 音潮. 對曰: “不敢請耳, 固所願也.” 他日, 王謂時子曰: “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 養弟子以萬鍾, 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 子盍爲我言之?” 爲, 去聲. ○ 時子, 齊臣也. 中國, 當國之中也. 萬鍾, 穀祿之數也. 鍾, 量名, 受六斛四斗. 矜, 敬也. 式, 法也. 盍, 何不也. 時子因陳子而以告孟子, 陳子以時子之言告孟子. 陳子, 卽陳臻也. 孟子曰: “然. 夫時子惡知其不可也? 如使予欲富, 辭十萬而受萬, 是爲欲富乎? 夫, 音扶. 惡, 平聲. ○ 孟子旣以道不行而去, 則其義不可以復留; 而時子不知, 則又有難顯言者. 故但言‘設使我欲富, 則我前日爲卿, 嘗辭十萬之祿,..

9. 예전 군자는 허물이 있으면 고쳤으나, 지금은 오히려 키운다 燕人畔. 王曰: “吾甚慚於孟子.” 齊破燕後二年, 燕人共立太子平爲王. 陳賈曰: “王無患焉. 王自以爲與周公, 孰仁且智?” 王曰: “惡! 是何言也?” 陳賈, 齊大夫也. 曰: “周公使管叔監殷, 管叔以畔. 知而使之, 是不仁也; 不知而使之, 是不智也. 仁智, 周公未之盡也, 而況於王乎? 賈請見而解之.” 惡, 監, 皆平聲. ○ 管叔, 名鮮, 武王弟, 周公兄也. 武王勝商殺紂, 立紂子武庚, 而使管叔與弟蔡叔, 霍叔監其國. 武王崩, 成王幼, 周公攝政. 管叔與武庚畔, 周公討而誅之. 見孟子問曰: “周公何人也?” 曰: “古聖人也.” 曰: “使管叔監殷, 管叔以殷畔也, 有諸?” 曰: “然.” 曰: “周公知其將畔而使之與?” 曰: “不知也.” 與, 平聲. “然則聖人且有過與?..
8. 연나라가 연나라를 공격하다 沈同以其私問曰: “燕可伐與?” 伐與之與, 平聲; ○沈同, 齊臣. 以私問, 非王命也. 孟子曰: “可. 子噲不得與人燕, 子之不得受燕於子噲. 有仕於此, 而子悅之, 不告於王而私與之吾子之祿爵; 夫士也, 亦無王命而私受之於子, 則可乎? 何以異於是?” 下伐與, 殺與同. 夫, 音扶. ○ 子噲, 子之, 事見前篇. 諸侯土地人民, 受之天子, 傳之先君. 私以與人, 則與者受者皆有罪也. 仕, 爲官也. 士, 卽從仕之人也. 齊人伐燕. 或問曰: “勸齊伐燕, 有諸?” 曰: “未也. 沈同問 ‘燕可伐與?’ 吾應之曰 ‘可’, 彼然而伐之也. 彼如曰 ‘孰可以伐之?’ 則將應之曰: ‘爲天吏, 則可以伐之’. 今有殺人者, 或問之曰 ‘人可殺與?’ 則將應之曰 ‘可’. 彼如曰 ‘孰可以殺之?’ 則將應之曰: ‘爲士師, 則可以殺之...
7. 장례에서만큼은 과해도 된다 孟子自齊葬於魯, 反於齊, 止於嬴. 孟子仕於齊, 喪母, 歸葬於魯. 嬴, 齊南邑. 充虞請曰: “前日不知虞之不肖, 使虞敦匠事. 嚴, 虞不敢請. 今願竊有請也, 木若以美然.” 充虞, 孟子弟子, 嘗董治作棺之事者也. 嚴, 急也. 木, 棺木也. 以, 已通. 以美, 太美也. 曰: “古者棺槨無度, 中古棺七寸, 槨稱之. 自天子達於庶人. 非直爲觀美也, 然後盡於人心. 稱, 去聲. ○ 度, 厚薄尺寸也. 中古, 周公制禮時也. 槨稱之, 與棺相稱也. 欲其堅厚久遠, 非特爲人觀視之美而已. 不得, 不可以爲悅; 無財, 不可以爲悅. 得之爲有財, 古之人皆用之, 吾何爲獨不然? 不得, 謂法制所不當得. 得之爲有財, 言得之而又爲有財也. 或曰: “爲當作而.” 且比化者, 無使土親膚, 於人心獨無恔乎? 比, 必二反. 恔, 音效..
6. 싫은 사람과는 말도 섞지 않던 맹자 孟子爲卿於齊, 出弔於滕, 王使蓋大夫王驩爲輔行. 王驩朝暮見, 反齊滕之路, 未嘗與之言行事也. 蓋, 古盍反. 見, 音現. ○ 蓋, 齊下邑也. 王驩, 王嬖臣也. 輔行, 副使也. 反, 往而還也. 行事, 使事也. 公孫丑曰: “齊卿之位, 不爲小矣; 齊滕之路, 不爲近矣. 反之而未嘗與言行事, 何也?” 王驩蓋攝卿以行, 故曰齊卿. 曰: “夫旣或治之, 予何言哉?” 夫, 音扶. ○ 夫旣或治之, 言有司已治之矣. 孟子之待小人, 不惡而嚴如此. 해석 孟子爲卿於齊, 出弔於滕, 王使蓋大夫王驩爲輔行. 王驩朝暮見, 反齊滕之路, 未嘗與之言行事也. 맹자가 제나라에서 객경(客卿)이 되어 등나라에 조문하러 갈 때에 임금이 합 땅의 대부 왕환(王驩)으로 하여금 사행길을 보좌케 하였다. 왕환이 아침저녁으로 뵈었..
5. 그 직책에 충실하되 할 수 없거든 떠나라 孟子謂蚔䵷曰: “子之辭靈丘而請士師, 似也, 爲其可以言也. 今旣數月矣, 未可以言與?” 蚔, 音遲. 䵷, 烏花反. 爲, 去聲. 與, 平聲. ○ 蚔叶, 齊大夫也. 靈丘, 齊下邑. 似也, 言所爲近似有理. 可以言, 謂士師近王, 得以諫刑罰之不中者. 蚔䵷諫於王而不用, 致爲臣而去. 致, 猶還也. 齊人曰: “所以爲蚔䵷, 則善矣; 所以自爲, 則吾不知也.” 爲, 去聲. ○ 譏孟子道不行而不能去也. 公都子以告. 公都子, 孟子弟子也. 曰: “吾聞之也: 有官守者, 不得其職則去; 有言責者, 不得其言則去. 我無官守, 我無言責也, 則吾進退, 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官守, 以官爲守者. 言責, 以言爲責者. 綽綽, 寬貌. 裕, 寬意也. 孟子居賓師之位, 未嘗受祿. 故其進退之際, 寬裕如此. 尹氏曰: ..
4. 임금은 백성을 소와 양처럼 길러야 한다 孟子之平陸. 謂其大夫曰: “子之持戟之士, 一日而三失伍, 則去之否乎?” 曰: “不待三.” 去, 上聲. ○ 平陸, 齊下邑也. 大夫, 邑宰也. 戟, 有枝兵也. 士, 戰士也. 伍, 行列也. 去之, 殺之也. “然則子之失伍也亦多矣. 凶年饑歲, 子之民, 老羸轉於溝壑, 壯者散而之四方者, 幾千人矣.” 曰: “此非距心之所得爲也.” 幾, 上聲. ○ 子之失伍, 言其失職, 猶士之失伍也. 距心, 大夫名. 對言此乃王之失政使然, 非我所得專爲也. 曰: “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爲之牧之者, 則必爲之求牧與芻矣. 求牧與芻而不得, 則反諸其人乎? 抑亦立而視其死與?” 曰: “此則距心之罪也.” 爲, 去聲. 死與之與, 平聲. ○ 牧之, 養之也. 牧, 牧地也. 芻, 草也. 孟子言若不得自專, 何不致其事而去. 他日, ..
3. 어찌 군자가 재물에 마음을 빼앗기랴 陳臻問曰: “前日於齊, 王餽兼金一百而不受; 於宋, 餽七十鎰而受; 於薛, 餽五十鎰而受. 前日之不受是, 則今日之受非也; 今日之受是, 則前日之不受非也. 夫子必居一於此矣.” 陳臻, 孟子弟子. 兼金, 好金也, 其價兼倍於常者. 一百, 百鎰也. 孟子曰: “皆是也. 皆適於義也. 當在宋也, 予將有遠行. 行者必以贐, 辭曰: ‘餽贐.’ 予何爲不受? 贐, 徐刃反. ○ 贐, 送行者之禮也. 當在薛也, 予有戒心. 辭曰: ‘聞戒. 故爲兵餽之,’ 予何爲不受? 爲兵之爲, 去聲. ○ 時人有欲害孟子者, 孟子設兵以戒備之. 薛君以金餽孟子, 爲兵備. 辭曰“聞子之有戒心也”. 若於齊, 則未有處也. 無處而餽之, 是貨之也. 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焉, 於虔反. ○ 無遠行戒心之事, 是未有所處也. 取, 猶致也. ○..

1. 하늘의 때는 지리적인 이점만, 지리적인 이점은 사람들의 화합만 못하다 凡十四章. 自第二章以下, 記孟子出處行實爲詳. 孟子曰: “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天時, 謂時日支干, 孤虛, 王相之屬也. 地利, 險阻, 城池之固也. 人和, 得民心之和也.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環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而攻之, 必有得天時者矣; 然而不勝者,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夫, 音扶. ○ 三里七里, 城郭之小者. 郭, 外城. 環, 圍也. 言四面攻圍, 曠日持久, 必有値天時之善者.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堅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革, 甲也. 粟, 穀也. 委, 棄也. 言不得民心, 民不爲守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國不以山谿之險,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 親戚畔之; 多助..
공손추장구상(公孫丑章句上) 제삼(第三) 凡九章. 1. 배고픈 이에게 밥을 주긴 쉽고, 목마른 이에게 물을 주긴 쉽다 公孫丑問曰: “夫子當路於齊, 管仲ㆍ晏子之功, 可復許乎?” 復, 扶又反. ○ 公孫丑, 孟子弟子, 齊人也. 當路, 居要地也. 管仲, 齊大夫, 名夷吾, 相桓公, 霸諸侯. 許, 猶期也. 孟子未嘗得政, 丑蓋設辭以問也. 孟子曰: “子誠齊人也, 知管仲, 晏子而已矣. 齊人但知其國有二子而已, 不復知有聖賢之事. 或問乎曾西曰: ‘吾子與子路孰賢?’ 曾西蹴然曰: ‘吾先子之所畏也.’ 蹴, 子六反. ○ 孟子引曾西與或人問答如此. 曾西, 曾子之孫. 蹴, 不安貌. 先子, 曾子也. 曰: ‘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 曾西艴然不悅, 曰: ‘爾何曾比予於管仲? 管仲得君, 如彼其專也; 行乎國政, 如彼其久也; 功烈, 如彼其卑也. ..
9. 백이는 속이 좁고 유하혜는 불공하다 孟子曰: “伯夷, 非其君不事, 非其友不友. 不立於惡人之朝, 不與惡人言. 立於惡人之朝, 與惡人言, 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 推惡惡之心, 思與鄕人立, 其冠不正, 望望然去之, 若將浼焉. 是故諸侯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 不受也. 不受也者, 是亦不屑就已. 朝, 音潮. 惡惡, 上去聲, 下如字. 浼, 莫罪反. ○ 塗, 泥也. 鄕人, 鄕里之常人也. 望望, 去而不顧之貌. 浼, 汙也. 屑, 趙氏曰: “潔也.” 『說文』曰: “動作切切也.” 不屑就, 言不以就之爲潔, 而切切於是也. 已, 語助辭. 柳下惠, 不羞汙君, 不卑小官. 進不隱賢, 必以其道. 遺佚而不怨, 阨窮而不憫. 故曰: ‘爾爲爾, 我爲我, 雖袒裼裸裎於我側, 爾焉能浼我哉?’ 故由由然與之偕而不自失焉, 援而止之而止. 援而止之而止者, 是亦不屑去..
8. 다른 사람과 선을 함께 하다 孟子曰: “子路, 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喜其得聞而改之, 其勇於自修如此. 周子曰: “仲由喜聞過, 令名無窮焉. 今人有過, 不喜人規, 如諱疾而忌醫, 寧滅其身而無悟也. 噫!” 程子曰: “子路, 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亦可謂百世之師矣.” 禹聞善言則拜. 『書』曰: “禹拜昌言.” 蓋不待有過, 而能屈己以受天下之善也. 大舜有大焉, 善與人同. 舍己從人, 樂取於人以爲善. 舍, 上聲. 樂, 音洛. ○ 言舜之所爲, 又有大於禹與子路者. 善與人同, 公天下之善而不爲私也. 己未善, 則無所繫吝而舍以從人; 人有善, 則不待勉强而取之於己, 此善與人同之目也. 自耕, 稼, 陶, 漁以至爲帝, 無非取於人者. 舜之側微, 耕于歷山, 陶于河濱, 漁于雷澤. 取諸人以爲善, 是與人爲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爲善.” 與, 猶許也, 助也...

7. 사람은 있는 곳에 따라 인함에 영향을 받는다 孟子曰: “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 矢人唯恐不傷人, 函人唯恐傷人. 巫匠亦然, 故術不可不愼也. 函, 甲也.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是矢人之心, 本非不如函人之仁也. 巫者爲人祈祝, 利人之生. 匠者作爲棺槨, 利人之死. 孔子曰: ‘里仁爲美. 擇不處仁, 焉得智?’ 夫仁, 天之尊爵也, 人之安宅也. 莫之禦而不仁, 是不智也. 焉, 於虔反. 夫, 音扶. ○ 里有仁厚之俗者, 猶以爲美. 人擇所以自處而不於仁, 安得爲智乎? 此孔子之言也. 仁, 義, 禮, 智, 皆天所與之良貴. 而仁者天地生物之心, 得之最先, 而兼統四者, 所謂‘元者善之長也’, 故曰尊爵. 在人則爲本心全體之德, 有天理自然之安, 無人欲陷溺之危. 人當常在其中, 而不可須臾離者也, 故曰安宅. 此又孟子釋孔子之意, 以爲仁道之大如此, 而自不爲之..
6. 네 가지 단서 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天地以生物爲心, 而所生之物, 因各得夫天地生物之心, 以爲心. 所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言衆人雖有不忍人之心, 然物欲害之, 存焉者寡, 故不能察識而推之政事之閒; 惟聖人全體此心, 隨感而應, 故其所行無非不忍人之政也.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 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譽於鄕黨朋友也, 非惡其聲而然也. 怵, 音黜. 內, 讀爲納. 要, 平聲. 惡, 去聲, 下同. ○ 乍, 猶忽也. 怵惕, 驚動貌. 惻, 傷之切也. 隱, 痛之深也. 此卽所謂不忍人之心也. 內, 結. 要, 求. 聲, 名也. 言‘乍見之時, 便有此心, 隨見而發, 非由此三者而然也.’ 程子曰: “滿..

5. 천하에 무적인 사람을 천리(天吏)라 한다 孟子曰: “尊賢使能, 俊傑在位, 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朝, 音潮. ○ 俊傑, 才德之異於衆者. 市廛而不征, 法而不廛, 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矣. 廛, 市宅也. 張子曰: “或賦其市地之廛, 而不征其貨; 或治之以市官之法, 而不賦其廛. 蓋逐末者多則廛以抑之, 少則不必廛也.” 關譏而不征, 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矣. 解見前篇. 耕者助而不稅, 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 但使出力以助耕公田, 而不稅其私田也. 廛無夫里之布, 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爲之氓矣. 氓, 音盲. ○ 『周禮』: “宅不毛者有里布, 民無職事者, 出夫家之征.” 鄭氏謂: “宅不種桑麻者, 罰之, 使出一里二十五家之布; 民無常業者, 罰之, 使出一夫百畝之稅, 一家力役之征也.” 今戰國時, 一切取之. 市宅之民, 已賦其廛..

4. 천재(天災)는 피할 수 있으나, 인재(人災)는 피할 수 없다 孟子曰: “仁則榮, 不仁則辱. 今惡辱而居不仁, 是猶惡溼而居下也. 惡, 去聲, 下同. ○ 好榮惡辱, 人之常情. 然徒惡之而不去其得之之道, 不能免也. 如惡之, 莫如貴德而尊士, 賢者在位, 能者在職. 國家閒暇, 及是時明其政刑. 雖大國, 必畏之矣. 閒, 音閑. ○ 此因其惡辱之情, 而進之以强仁之事也. 貴德, 猶尙德也. 士, 則指其人而言之. 賢, 有德者, 使之在位, 則足以正君而善俗. 能, 有才者, 使之在職, 則足以修政而立事. 國家閒暇, 可以有爲之時也. 詳味及字, 則惟日不足之意可見矣. 『詩』云: ‘迨天之未陰雨, 徹彼桑土, 綢繆牖戶. 今此下民, 或敢侮予?’ 徹, 直列反. 土, 音杜. 綢, 音稠. 繆, 武彪反. ○ 『詩』豳風「鴟鴞」之篇, 周公之所作也. 迨, ..

3. 인도(仁道)와 패도(覇道) 孟子曰: “以力假仁者霸, 霸必有大國, 以德行仁者王, 王不待大. 湯以七十里, 文王以百里. 力, 謂土地甲兵之力. 假仁者, 本無是心, 而借其事以爲功者也. 霸, 若齊桓ㆍ晉文是也. 以德行仁, 則自吾之得於心者推之, 無適而非仁也. 以力服人者, 非心服也, 力不贍也; 以德服人者, 中心悅而誠服也, 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詩』云: ‘自西自東, 自南自北, 無思不服.’ 此之謂也.” 贍, 足也. 詩大雅「文王有聲」之篇. 王霸之心, 誠僞不同. 故人所以應之者, 其不同亦如此. ○ 鄒氏曰: “以力服人者, 有意於服人, 而人不敢不服; 以德服人者, 無意於服人, 而人不能不服. 從古以來, 論王霸者多矣, 未有若此章之深切而著明也.” 해석 孟子曰: “以力假仁者霸, 霸必有大國, 以德行仁者王, 王不待大. 湯以七十里, 文王以百..

2. 부동심ㆍ호연지기ㆍ지언, 그리고 공자 나는 40살이라 부동심의 경지에 이르렀다 公孫丑問曰: “夫子加齊之卿相, 得行道焉, 雖由此霸王不異矣. 如此, 則動心否乎?” 相, 去聲. ○ 此承上章, 又設問孟子, 若得位而行道, 則雖由此而成霸王之業, 亦不足怪. 任大責重如此, 亦有所恐懼疑惑而動其心乎? 孟子曰: “否. 我四十不動心.” 四十强仕, 君子道明德立之時. 孔子四十而不惑, 亦不動心之謂. 曰: “若是, 則夫子過孟賁遠矣.” 賁, 音奔. ○ 孟賁, 勇士. 曰: “是不難, 告子先我不動心.” ○ 告子, 名不害. 孟賁血氣之勇, 丑蓋借之以贊孟子不動心之難. 孟子言告子未爲知道, 乃能先我不動心, 則此亦未足爲難也. 曰: “不動心有道乎?” 程子曰: “心有主, 則能不動矣.” 曰: “有. 北宮黝之養勇也, 不膚撓, 不目逃, 思以一豪挫於人, ..

2-4. 사람이 태어난 이래로 공자 같은 이는 없었다 “昔者竊聞之: ‘子夏ㆍ子游ㆍ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 冉牛ㆍ閔子ㆍ顔淵則具體而微.’ 敢問所安.” 此一節, 林氏亦以爲皆公孫丑之問, 是也. 一體, 猶一肢也. 具體而微, 謂有其全體, 但未廣大耳. 安, 處也. 公孫丑復問孟子旣不敢比孔子, 則於此數子欲何所處也. 曰: “姑舍是.” 舍, 上聲. ○ 孟子言且置是者, 不欲以數子所至者自處也. 曰: “伯夷ㆍ伊尹何如?” 曰: “不同道. 非其君不事, 非其民不使; 治則進, 亂則退, 伯夷也. 治, 去聲. ○ 伯夷, 孤竹君之長子. 兄弟遜國, 避紂隱居, 聞文王之德而歸之. 及武王伐紂, 去而餓死. 何事非君, 何使非民; 治亦進, 亂亦進, 伊尹也. 伊尹, 有莘之處士. 湯聘而用之, 使之就桀. 桀不能用, 復歸於湯. 如是者五, 乃相湯而伐桀也. 可以仕則仕,..

2-3. 말을 간파하다 “何謂知言?” 曰: “詖辭知其所蔽, 淫辭知其所陷, 邪辭知其所離, 遁辭知其所窮. 生於其心, 害於其政; 發於其政, 害於其事. 聖人復起, 必從吾言矣.” 詖, 彼寄反. 復, 扶又反. ○ 此公孫丑復問而孟子答之也. 詖, 偏陂也. 淫, 放蕩也. 邪, 邪僻也. 遁, 逃避也. 四者相因, 言之病也. 蔽, 遮隔也. 陷, 沈溺也. 離, 叛去也. 窮, 困屈也. 四者亦相因, 則心之失也. 人之有言, 皆本於心. 其心明乎正理而無蔽, 然後其言平正通達而無病; 苟爲不然, 則必有是四者之病矣. 卽其言之病, 而知其心之失, 又知其害於政事之決然而不可易者如此. 非心通於道, 而無疑於天下之理, 其孰能之? 彼告子者, 不得於言而不肯求之於心; 至爲義外之說, 則自不免於四者之病, 其何以知天下之言而無所疑哉? ○ 程子曰: “心通乎道, 然後能辨..

2-2. 호연지기(浩然之氣) “敢問夫子惡乎長?” 惡, 平聲. ○ 公孫丑復問孟子之不動心所以異於告子如此者, 有何所長而能然, 而孟子又詳告之以其故也. 曰: “我知言,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知言者, 盡心知性, 於凡天下之言, 無不有以究極其理, 而識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 浩然, 盛大流行之貌. 氣, 卽所謂體之充者. 本自浩然, 失養故餒, 惟孟子爲善養之以復其初也. 蓋惟知言, 則有以明夫道義, 而於天下之事無所疑; 養氣, 則有以配夫道義, 而於天下之事無所懼, 此其所以當大任而不動心也. 告子之學, 與此正相反. 其不動心, 殆亦冥然無覺, 悍然不顧而已爾.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孟子先言知言而丑先問氣者, 承上文方論志氣而言也. 曰: “難言也. 難言者, 蓋其心所獨得, 而無形聲之驗, 有未易以言語形容者. 故程子曰: “觀此一言, 則孟子之實有是氣可知矣.”..
2-1. 나는 40살이라 부동심의 경지에 이르렀다 公孫丑問曰: “夫子加齊之卿相, 得行道焉, 雖由此霸王不異矣. 如此, 則動心否乎?” 相, 去聲. ○ 此承上章, 又設問孟子, 若得位而行道, 則雖由此而成霸王之業, 亦不足怪. 任大責重如此, 亦有所恐懼疑惑而動其心乎? 孟子曰: “否. 我四十不動心.” 四十强仕, 君子道明德立之時. 孔子四十而不惑, 亦不動心之謂. 曰: “若是, 則夫子過孟賁遠矣.” 賁, 音奔. ○ 孟賁, 勇士. 曰: “是不難, 告子先我不動心.” ○ 告子, 名不害. 孟賁血氣之勇, 丑蓋借之以贊孟子不動心之難. 孟子言告子未爲知道, 乃能先我不動心, 則此亦未足爲難也. 曰: “不動心有道乎?” 程子曰: “心有主, 則能不動矣.” 曰: “有. 北宮黝之養勇也, 不膚撓, 不目逃, 思以一豪挫於人, 若撻之於市朝. 不受於褐寬博, 亦不..
1. 배고픈 이에게 밥을 주긴 쉽고, 목마른 이에게 물을 주긴 쉽다 凡九章. 公孫丑問曰: “夫子當路於齊, 管仲ㆍ晏子之功, 可復許乎?” 復, 扶又反. ○ 公孫丑, 孟子弟子, 齊人也. 當路, 居要地也. 管仲, 齊大夫, 名夷吾, 相桓公, 霸諸侯. 許, 猶期也. 孟子未嘗得政, 丑蓋設辭以問也. 孟子曰: “子誠齊人也, 知管仲, 晏子而已矣. 齊人但知其國有二子而已, 不復知有聖賢之事. 或問乎曾西曰: ‘吾子與子路孰賢?’ 曾西衛然曰: ‘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 ‘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 曾西艴然不悅, 曰: ‘爾何曾比予於管仲? 管仲得君, 如彼其專也; 行乎國政, 如彼其久也; 功烈, 如彼其卑也. 爾何曾比予於是?’” 주衛, 子六反. 艴, 音拂. 又音勃. 曾, 並音增. ○ 孟子引曾西與或人問答如此. 曾西, 曾子之孫. 衛, 不安貌. 先子, ..
양혜왕장구하(梁惠王章句下) 제이(第二) 凡十六章. 1. 백성과 함께 즐겨라 莊暴見孟子, 曰: “暴見於王, 王語暴以好樂, 暴未有以對也.” 曰: “好樂何如?” 見於之見, 音現, 下見於同. 語, 去聲, 下同. 好, 去聲, 篇內並同. ○ 莊暴, 齊臣也. 孟子曰: “王之好樂甚, 則齊國其庶幾乎!” 庶幾, 近辭也. 言近於治. 他日, 見於王曰: “王嘗語莊子以好樂, 有諸?” 王變乎色, 曰: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 直好世俗之樂耳.” 變色者, 慚其好之不正也. 曰: “王之好樂甚, 則齊其庶幾乎! 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今樂, 世俗之樂. 古樂, 先王之樂. 曰: “可得聞與?” 聞與之與, 平聲. 曰: “獨樂樂, 與人樂樂, 孰樂?” 曰: “不若與人.” 樂樂, 下字音洛. 孰樂, 亦音洛. 曰: “與少樂樂, 與衆樂樂, 孰樂?” ..
16. 내가 노평공을 만나지 못한 것은 천명이다 魯平公將出. 嬖人臧倉者請曰: “他日君出, 則必命有司所之. 今乘輿已駕矣, 有司未知所之. 敢請.” 乘, 去聲. ○ 乘輿, 君車也. 駕, 駕馬也. 公曰: “將見孟子.” 曰: “何哉? 君所爲輕身以先於匹夫者, 以爲賢乎? 禮義由賢者出. 而孟子之後喪踰前喪. 君無見焉!” 公曰: “諾.” 孟子前喪父, 後喪母. 踰, 過也, 言其厚母薄父也. 諾, 應辭也. 樂正子入見, 曰: “君奚爲不見孟軻也?” 入見之見, 音現. ○ 樂正子, 孟子弟子也, 仕於魯. 曰: “或告寡人曰, ‘孟子之後喪踰前喪’, 是以不往見也.” 曰: “何哉君所謂踰者? 前以士, 後以大夫; 前以三鼎, 而後以五鼎與?” 與, 平聲. ○ 三鼎, 士祭禮. 五鼎, 大夫祭禮. 曰: “否. 謂棺槨衣衾之美也.” 曰: “非所謂踰也, 貧富不..
15. 나라를 떠나던지, 죽음을 바치던지 선택하라 滕文公問曰: “滕, 小國也. 竭力以事大國, 則不得免焉. 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 “昔者大王居邠, 狄人侵之. 事之以皮幣, 不得免焉; 事之以犬馬, 不得免焉; 事之以珠玉, 不得免焉. 皮, 謂虎ㆍ豹ㆍ麋ㆍ鹿之皮也. 幣, 帛也. 乃屬其耆老而告之曰: ‘狄人之所欲者, 吾土地也. 吾聞之也: ’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 二三子何患乎無君? 我將去之.’ 去邠, 踰梁山, 邑于岐山之下居焉. 屬, 音燭. ○ 屬, 會集也. 土地本生物以養人, 今爭地而殺人, 是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也. 邑, 作邑也. 邠人曰: ‘仁人也, 不可失也.’ 從之者如歸市. 歸市, 人衆而爭先也. 或曰: ‘世守也, 非身之所能爲也. 效死勿去.’ 又言或謂土地乃先人所受而世守之者, 非己所能專. 但當致死守之, 不可舍去. 此國君死社..
14. 힘써 선을 행할 뿐이다 滕文公問曰: “齊人將築薛, 吾甚恐. 如之何則可?” 薛, 國名, 近滕. 齊取其地而城之, 故文公以其偪己而恐也. 문공은 자기를 핍박할까 두려웠던 것이다. 孟子對曰: “昔者大王居邠, 狄人侵之, 去之岐山之下居焉. 非擇而取之, 不得已也. 邠, 與豳同. ○ 邠, 地名. 言大王非以岐下爲善, 擇取而居之也. 詳見下章. 苟爲善, 後世子孫必有王者矣. 君子創業垂統, 爲可繼也. 若夫成功, 則天也. 君如彼何哉? 彊爲善而已矣.” 夫, 音扶. 彊, 上聲. ○ 創, 造. 統, 緖也. 言能爲善, 則如大王雖失其地, 而其後世遂有天下, 乃天理也. 然君子造基業於前, 而垂統緖於後, 但能不失其正, 令後世可繼續而行耳. 若夫成功, 則豈可必乎? 彼, 齊也. 君之力旣無如之何, 則但彊於爲善, 使其可繼而俟命於天耳. ○ 此章言人君..
13. 목숨을 바쳐 죽더라도 백성들이 떠나지 않는다 滕文公問曰: “滕, 小國也, 間於齊楚. 事齊乎? 事楚乎?” 間, 去聲. ○ 滕, 國名. 孟子對曰: “是謀非吾所能及也. 無已, 則有一焉: 鑿斯池也, 築斯城也, 與民守之, 效死而民弗去, 則是可爲也.” 無已見前篇. 一, 謂一說也. 效, 猶致也. 國君死社稷, 故致死以守國. 至於民亦爲之死守而不去, 則非有以深得其心者不能也. ○ 此章言有國者當守義而愛民, 不可僥倖而苟免. 해석 滕文公問曰: “滕, 小國也, 間於齊楚. 事齊乎? 事楚乎?” 등문공【제(齊)를 떠나 추(鄒)로 돌아오는 길에 송(宋)에서 잠시 체류할 때 등정공(滕定公)의 세자가 초(楚)로 사신 가는 길에 송(宋)에 들러 서로 만난 적이 있다. 이때 태자는 맹자의 말에 감명 받았기에 초(楚)에서 돌아오는 길에도 ..
12. 너에게 나간 것이 너에게 돌아오네 鄒與魯鬨. 穆公問曰: “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 而民莫之死也. 誅之, 則不可勝誅; 不誅, 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 如之何則可也?” 鬨, 胡弄反. 勝, 平聲. 長, 上聲, 下同. ○ 鬨, 鬪聲也. 穆公, 鄒君也. 不可勝誅, 言人衆不可盡誅也. 長上, 謂有司也. 民怨其上, 故疾視其死而不救也. 孟子對曰: “凶年饑歲, 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 壯者散而之四方者, 幾千人矣; 而君之倉廩實, 府庫充, 有司莫以告, 是上慢而殘下也. 幾, 上聲. ○ 轉, 飢餓輾轉而死也. 充, 滿也. 上, 謂君及有司也. 曾子曰: ‘戒之戒之! 出乎爾者, 反乎爾者也.’ 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 君無尤焉. 夫, 音扶. ○ 尤, 過也. 君行仁政, 斯民親其上, 死其長矣.” 君不仁而求富, 是以有司知重斂而不知恤民. 故君行仁政, 則有..
11. 천리의 땅을 가지고도 사람을 두려워한다는 것은 듣지 못했다 齊人伐燕, 取之. 諸侯將謀救燕. 宣王曰: “諸侯多謀伐寡人者, 何以待之?” 孟子對曰: “臣聞七十里爲政於天下者, 湯是也. 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 千里畏人, 指齊王也. 『書』曰: ‘湯一征, 自葛始. 天下信之. 東面而征, 西夷怨; 南面而征, 北狄怨. 曰, 奚爲後我?’ 民望之, 若大旱之望雲霓也. 歸市者不止, 耕者不變. 誅其君而弔其民, 若時雨降, 民大悅. 『書』曰: ‘徯我后, 后來其蘇.’ 霓, 五稽反. 徯, 胡禮. ○ 兩引『書』, 皆「商書仲虺之誥」文也. 與今『書』文亦小異. 一征, 初征也. 天下信之, 信其志在救民, 不爲暴也. 奚爲後我, 言湯何爲不先來征我之國也. 霓, 虹也. 雲合則雨, 虹見則止. 變, 動也. 徯, 待也. 后, 君也. 蘇, 復生也. 他國之民,..
10. 표주박에 밥을, 호리병에 장을 담고서 적국의 군대를 맞이하다 齊人伐燕, 勝之. 按『史記』, ‘燕王噲讓國於其相子之, 而國大亂. 齊因伐之. 燕士卒不戰, 城門不閉, 遂大勝燕.’ 宣王問曰: “或謂寡人勿取, 或謂寡人取之. 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 五旬而擧之, 人力不至於此. 不取, 必有天殃. 取之, 何如?” 乘, 去聲, 下同. ○ 以伐爲宣王事, 與『史記』諸書不同, 已見序說. 孟子對曰: “取之而燕民悅, 則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 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悅, 則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 文王是也. 商紂之世, 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 以服事殷. 至武王十三年, 乃伐紂而有天下. 張子曰: “此事閒不容髮. 一日之閒. 天命未絶, 則是君臣. 當日命絶, 則爲獨夫. 然命之絶否, 何以知之? 人情而已. 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 武王安得而止之哉?” 以萬..
9. 니가 배웠던 것은 버려두고 나의 말만 따르라 孟子見齊宣王曰: “爲巨室, 則必使工師求大木. 工師得大木. 則王喜, 以爲能勝其任也. 匠人斲而小之, 則王怒, 以爲不勝其任矣. 夫人幼而學之, 壯而欲行之. 王曰 ‘姑舍女所學而從我’, 則何如? 勝, 平聲. 夫, 音扶. 舍, 上聲. 女, 音汝, 下同. ○ 巨室, 大宮也. 工師, 匠人之長. 匠人, 衆工人也. 姑, 且也. 言賢人所學者大, 而王欲小之也. 今有璞玉於此, 雖萬鎰, 必使玉人彫琢之. 至於治國家, 則曰 ‘姑舍女所學而從我’, 則何以異於敎玉人彫琢玉哉?” 鎰, 音溢. ○ 璞, 玉之在石中者. 鎰, 二十兩也. 玉人, 玉工也. 不敢自治而付之能者, 愛之甚也. 國家則殉私欲而不任賢, 是愛國家不如愛玉也. ○ 范氏曰: “古之賢者, 常患人君不能行其所學; 而世之庸君, 亦常患賢者不能從其所..

8. 시해가 아닌 외로운 사내인 주(紂)를 죽인 것일 뿐 齊宣王問曰: “湯放桀, 武王伐紂, 有諸?” 孟子對曰: “於傳有之.” 傳, 直戀反. ○ 放, 置也. 『書』曰: “成湯放桀于南巢.” 曰: “臣弑其君可乎?” 桀ㆍ紂, 天子, 湯ㆍ武, 諸侯. 曰: “賊仁者謂之賊, 賊義者謂之殘, 殘賊之人謂之一夫. 聞誅一夫紂矣, 未聞弑君也.” 賊, 害也. 殘, 傷也. 害仁者, 凶暴淫虐, 滅絶天理, 故謂之賊. 害義者, 顚倒錯亂, 傷敗彝倫, 故謂之殘. 一夫, 言衆叛親離, 不復以爲君也. 『書』曰: ‘獨夫紂.’ 蓋四海歸之, 則爲天子; 天下叛之, 則爲獨夫. 所以深警齊王, 垂戒後世也. ○ 王勉曰: “斯言也, 惟在下者有湯武之仁, 而在上者有桀紂之暴則可. 不然, 是未免於簒弑之罪也.” 해석 齊宣王問曰: “湯放桀, 武王伐紂, 有諸?” 孟子對曰:..

7. 임금이 어진 이를 등용할 땐 부득이한 듯이 하라 孟子見齊宣王曰: “所謂故國者, 非謂有喬木之謂也, 有世臣之謂也. 王無親臣矣, 昔者所進, 今日不知其亡也.” 世臣, 累世勳舊之臣, 與國同休戚者也. 親臣, 君所親信之臣, 與君同休戚者也. 此言喬木世臣, 皆故國所宜有. 然所以爲故國者, 則在此而不在彼也. 昨日所進用之人, 今日有亡去而不知者, 則無親臣矣. 況世臣乎? 王曰: “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 舍, 上聲. ○王意以爲此亡去者, 皆不才之人. 我初不知而誤用之, 故今不以其去爲意耳. 因問何以先識其不才而舍之邪? 曰: “國君進賢, 如不得已, 將使卑踰尊, 疏踰戚, 可不愼與? 與, 平聲. ○ 如不得已, 言謹之至也. 蓋尊尊親親, 禮之常也. 然或尊者親者未必賢, 則必進疏遠之賢而用之. 是使卑者踰尊, 疏者踰戚, 非禮之常, 故不可不謹也. 左..
6. 제선왕이 두리번거리며 딴 얘길하다 孟子謂齊宣王曰: “王之臣有託其妻子於其友, 而之楚遊者. 比其反也, 則凍餒其妻子, 則如之何?” 王曰: “棄之.” 比, 必二反. ○ 託, 寄也. 比, 及也. 棄, 絶也. 曰: “士師不能治士, 則如之何?” 王曰: “已之.” 士師, 獄官也. 其屬有鄕士遂士之官, 士師皆當治之. 已, 罷去也. 曰: “四境之內不治, 則如之何?” 王顧左右而言他. 治, 去聲. ○ 孟子將問此而先設上二事以發之, 及此而王不能答也. 其憚於自責, 恥於下問如此, 不足與有爲可知矣. ○ 趙氏曰: “言君臣上下各勤其任, 無墮其職, 乃安其身.” 해석 孟子謂齊宣王曰: “王之臣有託其妻子於其友, 而之楚遊者. 比其反也, 則凍餒其妻子, 則如之何?” 맹자께서 제선왕에게 “임금님의 신하가 그 아내와 자식을 벗에게 의탁하고 초나라로 ..
5. 과인에겐 병통이 있으니, 재물과 여자를 좋아한다는 것입니다 齊宣王問曰: “人皆謂我毁明堂. 毁諸? 已乎?” 趙氏曰: “明堂, 太山明堂. 周天子東巡守朝諸侯之處, 漢時遺址尙在. 人欲毁之者, 蓋以天子不復巡守, 諸侯又不當居之也. 王問當毁之乎? 且止乎?” 孟子對曰: “夫明堂者, 王者之堂也. 王欲行王政, 則勿毁之矣.” 夫, 音扶. ○ 明堂, 王者所居, 以出政令之所也. 能行王政, 則亦可以王矣. 何必毁哉? 王曰: “王政可得聞與?” 與, 平聲. 對曰: “昔者文王之治岐也, 耕者九一, 仕者世祿, 關市譏而不征, 澤梁無禁, 罪人不孥. 孥, 音奴. ○ 岐, 周之舊國也. 九一者, 井田之制也. 方一里爲一井, 其田九百畝. 中畫井字, 界爲九區. 一區之中, 爲田百畝. 中百畝爲公田, 外八百畝爲私田. 八家各受私田百畝, 而同養公田, 是九分..

4. 선왕의 여행에 비견할 수 있겠습니까? 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 王曰: “賢者亦有此樂乎?” 樂, 音洛, 下同. ○ 雪宮, 離宮名. 孟子對曰: “有. 人不得, 則非其上矣. 言人君能與民同樂, 則人皆有此樂; 不然, 則下之不得此樂者, 必有非其君上之心. 明人君當與民同樂, 不可使人有不得者, 非但當與賢者共之而已也. 不得而非其上者, 非也; 爲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 亦非也. 下不安分, 上不恤民, 皆非理也. 樂民之樂者, 民亦樂其樂; 憂民之憂者, 民亦憂其憂. 樂以天下, 憂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樂民之樂而民樂其樂, 則樂以天下矣; 憂民之憂而民憂其憂, 則憂以天下矣. 昔者齊景公問於晏子曰: 吾欲觀於轉附ㆍ朝儛, 遵海而南, 放于琅邪. 吾何脩而可以比於先王觀也? 朝, 音潮. 放, 上聲. ○ 晏子, 齊臣, 名嬰. 轉附ㆍ朝儛, 皆山名也. ..

3. 청컨대 임금께선 용맹을 크게 키우십시오 齊宣王問曰: “交鄰國有道乎?” 孟子對曰: “有. 惟仁者爲能以大事小, 是故湯事葛, 文王事昆夷; 惟智者爲能以小事大, 故大王事獯鬻, 句踐事吳. 獯, 音熏. 鬻, 音育. 句, 音鉤. ○ 仁人之心, 寬洪惻怛, 而無較計大小强弱之私. 故小國雖或不恭, 而吾所以字之之心自不能已. 智者明義理, 識時勢. 故大國雖見侵陵, 而吾所以事之之禮尤不敢廢. 湯事見後篇. 文王事見『詩』「大雅」. 大王事見後章. 所謂狄人, 卽獯鬻也. 句踐, 越王名. 事見『國語』ㆍ『史記』. 以大事小者, 樂天者也; 以小事大者, 畏天者也. 樂天者保天下, 畏天者保其國. 樂, 音洛. ○天者, 理而已矣. 大之字小, 小之事大, 皆理之當然也. 自然合理, 故曰樂天. 不敢違理, 故曰畏天. 包含徧覆, 無不周徧, 保天下之氣象也. 制節謹度..
2. 나라 가운데에 함정을 파다 齊宣王問曰: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 有諸?” 孟子對曰: “於傳有之.” 囿, 音又. 傳, 直戀反. ○ 囿者, 蕃育鳥獸之所. 古者四時之田, 皆於農隙以講武事, 然不欲馳騖於稼穡場圃之中, 故度閒曠之地以爲囿. 然文王七十里之囿, 其亦三分天下有其二之後也與? 傳, 謂古書. 曰: “若是其大乎?” 曰: “民猶以爲小也.” 曰: “寡人之囿方四十里, 民猶以爲大, 何也?” 曰: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 芻蕘者往焉, 雉兎者往焉, 與民同之. 民以爲小, 不亦宜乎? 芻, 音初. 蕘, 音饒. ○ 芻, 草也. 蕘, 薪也. 臣始至於境, 問國之大禁, 然後敢入. 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 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 則是方四十里, 爲阱於國中. 民以爲大, 不亦宜乎?” 阱, 才性反. ○ 禮: ‘入國而問禁.’ 國外百里爲郊, 郊外有關. 阱..
1. 백성과 함께 즐겨라 凡十六章. 莊暴見孟子, 曰: “暴見於王, 王語暴以好樂, 暴未有以對也.” 曰: “好樂何如?” 見於之見, 音現, 下見於同. 語, 去聲, 下同. 好, 去聲, 篇內並同. ○ 莊暴, 齊臣也. 孟子曰: “王之好樂甚, 則齊國其庶幾乎!” 庶幾, 近辭也. 言近於治. 他日, 見於王曰: “王嘗語莊子以好樂, 有諸?” 王變乎色, 曰: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 直好世俗之樂耳.” 變色者, 慚其好之不正也. 曰: “王之好樂甚, 則齊其庶幾乎! 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今樂, 世俗之樂. 古樂, 先王之樂. 曰: “可得聞與?” 聞與之與, 平聲. 曰: “獨樂樂, 與人樂樂, 孰樂?” 曰: “不若與人.” 樂樂, 下字音洛. 孰樂, 亦音洛. 曰: “與少樂樂, 與衆樂樂, 孰樂?” 曰: “不若與衆.” ○ 獨樂不若與人, 與少樂不若與衆, ..
양혜왕장구상(梁惠王章句上) 제일(第一) 凡七章. 1. 하필 이익에 대하여 말씀하십니까 孟子見梁惠王. 梁惠王, 魏侯罃也. 都大梁, 僭稱王, 溢曰惠. 『史記』: “惠王三十五年, 卑禮厚幣以招賢者, 而孟軻至梁.” 王曰: “叟不遠千里而來, 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叟, 長老之稱. 王所謂利, 蓋富國彊兵之類. 孟子對曰: “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義而已矣. 仁者, 心之德, 愛之理; 義者, 心之制, 事之宜也. 此二句乃一章之大指, 下文乃詳言之. 後多放此. 王曰, ‘何以利吾國?’. 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萬乘之國弑其君者, 必千乘之家; 千乘之國弑其君者, 必百乘之家. 萬取千焉, 千取百焉, 不爲不多矣, 苟爲後義而先利, 不奪不饜. 乘, 去聲. 饜, 於豔反. ○此言求利之害, 以明上文何..
7. 흔종(釁鐘)에 아파하는 마음과 정치 차마하지 못하는 마음 齊宣王問曰: “齊桓ㆍ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齊宣王, 姓田氏, 名辟彊, 諸侯僭稱王也. 齊桓公, 晉文公, 皆霸諸侯者. 孟子對曰: “仲尼之徒無道桓ㆍ文之事者, 是以後世無傳焉. 臣未之聞也. 無以, 則王乎?” 道, 言也. 董子曰: “仲尼之門, 五尺童子羞稱五霸. 爲其先詐力而後仁義也, 亦此意也.” 以, 已通用. 無已, 必欲言之而不止也. 王, 謂王天下之道. 曰: “德何如, 則可以王矣?” 曰: “保民而王, 莫之能禦也.” 保, 愛護也. 曰: “若寡人者, 可以保民乎哉?” 曰: “可.” 曰: “何由知吾可也?” 曰: “臣聞之胡齕曰, ‘王坐於堂上, 有牽牛而過堂下者, 王見之, 曰: 牛何之? 對曰: 將以釁鐘. 王曰: 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 若無罪而就死地. 對曰: 然則廢釁鐘與? ..

7-4. 일정한 생업이 있어야 일정한 마음이 있다 王曰: “吾惛, 不能進於是矣. 願夫子輔吾志, 明以敎我. 我雖不敏, 請嘗試之.” 曰: “無恆産而有恆心者, 惟士爲能. 若民, 則無恆産, 因無恆心. 苟無恆心, 放辟, 邪侈, 無不爲已. 及陷於罪, 然後從而刑之, 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 罔民而可爲也? 恆, 胡登反. 辟, 與僻同. 焉, 於虔反. ○ 恆, 常也. 産, 生業也. 恆産, 可常生之業也. 恆心, 人所常有之善心也. 士嘗學問, 知義理, 故雖無常産而有常心. 民則不能然矣. 罔, 猶羅網, 欺其不見而取之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産,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 樂歲終身飽, 凶年免於死亡. 然後驅而之善, 故民之從之也輕. 畜, 許六反, 下同. ○ 輕, 猶易也. 此言民有常産而有常心也. 今也制民之産, 仰不足以事父母, 俯不足以畜妻子..
7-3. 나무에 올라 물고기를 찾다 抑王興甲兵, 危士臣, 構怨於諸侯, 然後快於心與?” 與, 平聲. ○ 抑, 發語辭. 士, 戰士也. 構, 結也. 孟子以王愛民之心所以輕且短者, 必其以是三者爲快也. 然三事實非人心之所快, 有甚於殺觳觫之牛者. 故指以問王, 欲其以此而度之也. 王曰: “否. 吾何快於是? 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不快於此者, 心之正也; 而必爲此者, 欲誘之也. 欲之所誘者獨在於是, 是以其心尙明於他而獨暗於此. 此其愛民之心所以輕短, 而功不至於百姓也. 曰: “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與, 平聲. 曰: “爲肥甘不足於口與? 輕煖不足於體與? 抑爲采色不足視於目與? 聲音不足聽於耳與? 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 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 而王豈爲是哉?” 爲肥, 抑爲, 豈爲, 不爲之爲, 皆去聲. 便, 令皆平聲. 辟, 與闢同. ○ 便嬖,..
7-2. 하지 않는 것과 못하는 것 王說曰: “『詩』云: ‘他人有心, 予忖度之.’ 夫子之謂也. 夫我乃行之, 反而求之, 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 於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 何也?” 說, 音悅. 忖, 七本反. 度, 待洛反. 夫我之夫, 音扶. ○ 詩小雅「巧言」之篇. 戚戚, 心動貌. 王因孟子之言, 而前日之心復萌, 乃知此心不從外得, 然猶未知所以反其本而推之也. 曰: “有復於王者曰: 吾力足以擧百鈞, 而不足以擧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而不見輿薪, 則王許之乎?” 曰: “否.” 與, 平聲. ○ 復, 白也. 鈞, 三十斤. 百鈞, 至重難擧也. 羽, 鳥羽. 一羽, 至輕易擧也. 秋毫之末, 毛至秋而末銳, 小而難見也. 輿薪, 以車載薪, 大而易見也. 許, 猶可也. “今恩足以及禽獸, 而功不至於百姓者, 獨何與? 然則一羽之不擧, 爲不..
7-1. 차마하지 못하는 마음 齊宣王問曰: “齊桓ㆍ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齊宣王, 姓田氏, 名辟彊, 諸侯僭稱王也. 齊桓公, 晉文公, 皆霸諸侯者. 孟子對曰: “仲尼之徒無道桓ㆍ文之事者, 是以後世無傳焉. 臣未之聞也. 無以, 則王乎?” 道, 言也. 董子曰: “仲尼之門, 五尺童子羞稱五霸. 爲其先詐力而後仁義也, 亦此意也.” 以, 已通用. 無已, 必欲言之而不止也. 王, 謂王天下之道. 曰: “德何如, 則可以王矣?” 曰: “保民而王, 莫之能禦也.” 保, 愛護也. 曰: “若寡人者, 可以保民乎哉?” 曰: “可.” 曰: “何由知吾可也?” 曰: “臣聞之胡齕曰, ‘王坐於堂上, 有牽牛而過堂下者, 王見之, 曰: 牛何之? 對曰: 將以釁鐘. 王曰: 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 若無罪而就死地. 對曰: 然則廢釁鐘與? 曰: 何可廢也? 以羊易之!’ 不識..

6. 달갑게 사람을 죽이려 하지 않는 사람 孟子見梁襄王. 襄王, 惠王子, 名赫. 出, 語人曰: “望之不似人君, 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語, 去聲. ○ 語, 告也. 不似人君, 不見所畏, 言其無威儀也. 卒然, 急遽之貌. 蓋容貌辭氣, 乃德之符. 其外如此, 則其中之所存者可知. 卒然問曰: ‘天下惡乎定?’ 吾對曰: ‘定于一’. 語, 卒, 七沒反. 惡, 平聲. ○ 王問列國分爭, 天下當何所定. 孟子對以必合於一, 然後定也. ‘孰能一之?’ 王問也. 對曰: ‘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嗜, 甘也. ‘孰能與之?’ 王復問也. 與, 猶歸也. 對曰: ‘天下莫不與也. 王知夫苗乎? 七八月之間旱, 則苗槁矣. 天油然作雲, 沛然下雨, 則苗浡然興之矣. 其如是, 孰能禦之? 夫, 音扶. 浡, 音勃. ○ 周七八月, 夏五六月也. 油然, 雲盛貌. 沛然, 雨盛貌...

5. 인자무적(仁者無敵) 梁惠王曰: “晉國, 天下莫强焉, 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 東敗於齊, 長子死焉; 西喪地於秦七百里; 南辱於楚. 寡人恥之, 願比死者一洒之, 如之何則可?” 長, 上聲. 喪, 去聲. 比, 必二反. 洒與洗同. ○ 魏本晉大夫魏斯, 與韓氏趙氏共分晉地, 號曰三晉. 故惠王猶自謂晉國. 惠王三十年, 齊擊魏, 破其軍, 虜太子申. 十七年, 秦取魏少梁, 後魏又數獻地於秦. 又與楚將昭陽戰敗, 亡其七邑. 比, 猶爲也. 言欲爲死者雪其恥也. 孟子對曰: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百里, 小國也. 然能行仁政, 則天下之民歸之矣. 王如施仁政於民, 省刑罰, 薄稅斂, 深耕易耨. 省, 所梗反. 斂, 易皆去聲. 耨, 奴豆反. ○ 省刑罰, 薄稅斂, 此二者仁政之大目也. 易, 治也. 耨, 耘也. 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 出以事其..
2. 현자인 이후에야 이것을 즐길 수 있습니다 孟子見梁惠王, 王立於沼上, 顧鴻鴈麋鹿, 曰: “賢者亦樂此乎?” 樂, 音洛, 篇內同. ○沼, 池也. 鴻, 鴈之大者. 麋, 鹿之大者. 孟子對曰: “賢者而後樂此, 不賢者雖有此, 不樂也. 此一章之大指. 『詩』云: ‘經始靈臺, 經之營之, 庶民攻之, 不日成之. 經始勿亟, 庶民子來. 王在靈囿, 麀鹿攸伏, 麀鹿濯濯, 白鳥鶴鶴. 王在靈沼, 於牣魚躍.’ 亟, 音棘. 麀, 音憂. 鶴, 詩作翯, 戶角反. 於, 音烏. ○ 此引詩而釋之, 以明賢者而後樂此之意. 詩大雅「靈臺」之篇, 經, 量度也. 靈臺, 文王臺名也. 營, 謀爲也. 攻, 治也. 不日, 不終日也. 亟, 速也, 言文王戒以勿亟也. 子來, 如子來趨父事也. 靈囿, 靈沼, 臺下有囿, 囿中有沼也. 麀, 牝鹿也. 伏, 安其所, 不驚動也...

양혜왕장구상(梁惠王章句上) 제일(第一) 1. 하필 이익에 대하여 말씀하십니까 凡七章. 孟子見梁惠王. 梁惠王, 魏侯罃也. 都大梁, 僭稱王, 溢曰惠. 『史記』: “惠王三十五年, 卑禮厚幣以招賢者, 而孟軻至梁.” 王曰: “叟不遠千里而來, 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叟, 長老之稱. 王所謂利, 蓋富國彊兵之類. 孟子對曰: “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義而已矣. 仁者, 心之德, 愛之理; 義者, 心之制, 事之宜也. 此二句乃一章之大指, 下文乃詳言之. 後多放此. 王曰, ‘何以利吾國?’. 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萬乘之國弑其君者, 必千乘之家; 千乘之國弑其君者, 必百乘之家. 萬取千焉, 千取百焉, 不爲不多矣, 苟爲後義而先利, 不奪不饜. 乘, 去聲. 饜, 於豔反. ○ 此言求利之害, 以明上文何必曰利..

맹자 생애와 제나라에서의 행적 맹자 생애 BC 372 추(鄒)에서 태어남. BC 358 (15세) 노(魯)에서 배움. BC 332 (41세) 추목공(鄒穆公)을 만남. BC 331 (42세) 노나라 평륙(平陸)에서 머묾. BC 330 (43세) 추(鄒)에서 임(任)에 감. BC 329 (44세) 노나라 평륙(平陸)에서 제(齊) 서울로 감. BC 328 (45세) 제(齊)에서 빈사(賓師)가 됨. BC 326 (47세) 제(齊)에서 송(宋)으로 감. BC 325 (48세) 송(宋)에서 추(鄒)로 돌아옴. BC 324 (49세) 추(鄒)에서 등(滕)으로 감. BC 322 (51세) 등(滕)을 떠나 추(鄒)로 돌아옴. BC 320 (53세) 양혜왕(梁惠王)의 초빙을 받아 양(梁)로 감. BC 319 (54세) 양..
15. 宋陳隨隱云孟子言文王之地百里 而答齊宣王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 則民居者三十里耳 余謂百里 乃其始封之地 文王爲西伯 三分天下有其二 則非特百里而已 且孟子之意 亦槪言其大矣 不以辭害意 可也 인용 목차 맹자
14. 孟子方寸之木 可使高於岑樓註 岑樓 樓之高銳似山者 按韻府曰 岑樓山銳頂也 未知此說何據 인용 목차 맹자
13. 孟子追蠡註 追鍾紐也 蠡絶也 趙希鵠云追琢也 詩曰追琢其章 今畫家滴粉令凸起 猶謂之追粉 蠡剝食也 今人以器物用久而剝食曰蠡 追蠡者 禹之鍾款文追起處剝食也 王世貞以此說爲有理 인용 목차 맹자
12. 孟子曰夫貉五穀不生 惟黍生之註 貉北方夷狄之國名 韻書 貊本作貉 按貊國舊吊方 今春川狼川之境 有貊國故墟云 所謂五穀不生者亦近矣 禮記曰八蠻九貊五戎六狄 夫南曰蠻 西曰戎 北曰狄 然則九貊 卽東方九夷也 按綱目漢四年 北貉致梟騎助漢註 貉與貊同 吊北方是也 인용 목차 맹자
11. 孟子一鉤金註 鉤帶鉤也 史記黃金橫帶 騁乎淄澠之間 古者以革爲帶 而觀此則金帶亦久矣 或曰 黃金言印也 未知是否 인용 목차 맹자
10. 孟子曰離婁之明 師曠之聰 公輸子之巧註 離婁古之明目者 公輸子名班 魯之巧人 莊子曰塞瞽曠之耳 膠離朱之目 攦工倕之指 按韻府群玉 離朱卽離婁 黃帝時人 工倕黃帝時巧人 疑公輸卽工倕也 舜典曰咨垂汝共工 顧命曰垂之戈註 疑工垂所造云 垂與倕未知同否 인용 목차 맹자
9. 孟子曰逢蒙學射於羿 盡羿之技 於是殺翠註 羿有窮后羿也 逢蒙羿之家眾也 按史記 后羿簒夏自立 而其臣寒浞又殺羿 則似與此不同 蓋古者善射者謂之羿 堯時羿射落九烏 天文志云羿妻嫦娥藥奔月 其所謂羿與有窮后羿 恐非一人耳 인용 목차 맹자
8. 孟子曰烏是何言也 葉夢得以爲烏 蓋齊魯發語不然之事 按烏與惡通用 如烏能烏可 是也 인용 목차 맹자
7. 孟子曰力不能勝一匹雛 按曲禮庶人之摯匹註 匹讀爲鶩 野鴨曰鳧 家鴨曰鶩 인용 목차 맹자
6. 孟子於齊王餽兼金一百而不受 於宋餽七十鎰而受 於薛餽五十鎰而受註 古者以一鎰爲一金二十斤云 是五十鎰爲金一千斤 以兩計之則一萬六千兩也 今中朝人交際 以銀幣爲禮 蓋自古然矣 如曰以千金爲壽是也 又馬史註 二十兩爲鎰 此說近是 인용 목차 맹자
5. 孟子養弟子以萬鍾註 鍾量名 受六斛四斗 又云辭十萬而受萬 十萬齊卿祿也 又史記 魏成食祿千鍾 乃魏卿祿也 戰國時賦祿之多寡 因可想矣 인용 목차 맹자
4. 孟子曰一遊一豫爲諸侯度註 豫樂也 按古詩類苑註 劉煕云春行曰遊 秋行曰豫 左傳季氏有嘉樹 韓宣子譽之 服虔云譽與豫同 遊於樹下也 韻書 豫遊也 又逸也 宋之問詩 春豫靈池會是也 인용 목차 맹자
3. 孟子曰伯夷聖之淸者也 柳下惠聖之和者也 王世貞以爲伯夷淸之聖者也 柳下惠和之聖者也 此說亦是 然余謂孟子之意 非以眞聖許之 槪言伯夷得聖人之淸 柳下惠得聖人之和也 看得如此 自不害矣 인용 목차 맹자
2. 孟子鷄豚狗彘之畜 毋失其時 豚與彘是一物 不當並言 而又不及羔羊 疑有誤也 인용 목차 맹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