반응형
«   2024/04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rchives
Today
Total
관리 메뉴

건빵이랑 놀자

중용 - 전문 본문

고전/대학&학기&중용

중용 - 전문

건방진방랑자 2021. 9. 23. 19:17
728x90
반응형

중용(中庸)

 

 

중용장구서(中庸章句序)

 

주희(朱熹)

 

 

1. 중용은 왜 짓게 되었는가

 

예로부터 도통의 전수는 활발히 진행되었다

中庸, 何爲而作也? 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

蓋自上古聖神, 繼天立極, 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 其見於經, 允執厥中, 之所以授.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執厥中, 舜之所以授禹也. 之一言, 至矣盡矣, 復益之以三言者, 則所以明夫之一言, 必如是而後可庶幾也.

 

도심과 인심의 긴밀한 관계

蓋嘗論之, 心之虛靈知覺, 一而已矣. 而以爲有人心道心之異者, 則以其或生於形氣之私, 或原於性命之正, 而所以爲知覺者不同. 是以或危殆而不安, 或微妙而難見耳. 然人莫不有是形, 故雖上智不能無人心; 亦莫不有是性, 故雖下愚不能無道心. 二者雜於方寸之間而不知所以治之, 則危者愈危, 微者愈微, 而天理之公, 卒無以勝夫人欲之私矣. , 則察夫二者之間而不雜也; , 則守其本心之正而不離也. 從事於斯, 無少間斷, 必使道心常爲一身之主, 而人心每聽命焉, 則危者安, 微者著, 而動靜云爲, 自無過不及之差矣.

해석보기

 

 

2. 유교 도통론

 

유교 도통론

堯舜禹天下之大聖也, 而天下相傳, 天下之大事也. 以天下之大聖, 行天下之大事, 而其授受之際, 丁寧告戒, 不過如此, 則天下之理, 豈有以加於此哉! 自是以來, 聖聖相承, 成湯之爲君, 皐陶召之爲臣, 旣皆以此而接夫道統之傳. 吾夫子, 則雖不得其位, 而所以繼往聖開來學, 其功, 反有賢於堯舜者. 然當是時, 見而知之者, 顔氏氏之傳得其宗. 氏之再傳, 而復得夫子之孫子思, 則去聖, 遠而異端起矣.

 

중용의 가치와 중용의 전래

子思懼夫愈久, 而愈失其眞也. 於是推本堯舜以來相傳之意, 質以平日所聞父師之言, 更互演繹, 作爲此書, 以詔後之學者. 蓋其憂之也深, 故其言之也切; 其慮之也遠, 故其說之也詳. 其曰: “天命率性,” 則道心之謂也; 其曰: “擇善固執,” 則精一之謂也; 其曰: “君子時中,” 則執中之謂也. 世之相後千有餘年, 而其言之不異, 如合符節. 歷選前聖之書, 所以提挈綱維, 開示蘊奧, 未有若是其明且盡者也.

自是而又再傳, 以得孟氏. 爲能推明是書, 以承先聖之統. 及其沒而遂失其傳焉. 則吾道之所寄, 不越乎言語文字之間. 而異端之說, 日新月盛, 以至於之徒出, 則彌近理而大亂眞矣.

然而尙幸此書之不泯, 夫子兄弟者出, 得有所考, 以續夫千載不傳之緖, 得有所據, 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 子思之功, 於是爲大, 而微程夫子, 則亦莫能因其語而得其心也.

해석보기

 

 

3. 석대의 기록에서 가까스로 나온 기록에 숨결을 불어넣다

 

이정자의 노력에서 사라질 뻔한 중용

惜乎! 其所以爲說者不傳. 而凡氏之所輯錄, 僅出於其門人之所記. 是以大義雖明, 而微言未析. 至其門人所自爲說, 則雖頗詳盡而多所發明, 然倍其師說而淫於老佛者, 亦有之矣.

 

중용장구의 탄생과 체계

自蚤歲, 卽嘗受讀而竊疑之. 沈潛反復, 蓋亦有年. 一旦恍然, 似有得其要領者. 然後乃敢會衆說而折其衷, 旣爲定著章句一篇, 以俟後之君子. 而一二同志, 復取氏書, 刪其繁亂, 名以輯略. 且記所嘗論辨取舍之意, 別爲或問, 以附其後. 然後此書之旨, 支分節解, 脈絡貫通, 詳略相因, 巨細畢擧. 而凡諸說之同異得失, 亦得以曲暢旁通, 而各極其趣. 雖於道統之傳, 不敢妄議, 然初學之士, 或有取焉, 則亦庶乎升高行遠之一助云爾.

淳熙己酉春三月戊申, 新安朱熹.

해석보기

 

 

중용을 읽는 방법

독중용법(讀中庸法)

 

주희(朱熹)

 

 

朱子曰: “中庸一篇 某 妄以己意 分其章句 是書 豈可以章句求哉 然學者之於經 未有不得於辭而能通其意者又曰中庸 初學者未當理會 中庸之書難看 中間說鬼說神 都無理會 學者須是見得箇道理了 方可看此書將來印證 讀書之序 須是且著力去看大學 又著力去看論語 又著力去看孟子 看得三書了 這中庸 半截都了 不用問人 只略略恁看過 不可掉了易底 却先去攻那難底 中庸多說無形影 說下學處 少 說上達處 多 若且理會文義 則可矣 讀書 先須看大綱 又看幾多間架 如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修道之謂敎 此是大綱 夫婦所知所能 與聖人不知不能處 此類是間架 譬人看屋 先看他大綱 次看幾多間 間內 又有小間然後 方得貫通

又曰: “中庸自首章以下 多對說將來 直是整齊 某舊讀中庸 以爲子思做 又時復有箇子曰字 讀得熟後 方見得是子思 參夫子之說 著爲此書 自是 沈潛反覆 遂漸得其旨趣 定得今章句擺布得來 直恁麽細密 近看中庸 於章句文義間 窺見聖賢述作傳授之意 極有條理 如繩貫碁局之不可亂 中庸當作六大節看 首章 是一節 說中和 自君子中庸以下十章 是一節 說中庸君子之道 費而隱以下八章 是一節 說費隱 哀公問政以下七章 是一節 說誠 大哉聖人之道以下六章 是一節 說大德小德 末章 是一節 復申首章之義

: “中庸大學之別: “如讀中庸 求義理 只是致知功夫 如謹讀修省 亦只是誠意只是中庸 直說到聖而不可知處如大學裡也有如前王不忘 便是篤恭而天下平底事

해석보기

 

 

중용집주장구대전(中庸集註章句大全)

 

中者, 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 , 平常也.

或問: “所謂平常, 亦曰事理之當然, 而無所詭異云爾, 是固非有甚高難行之事, 而亦豈同流合汙之謂哉!”

 

子程子: “不偏之謂中, 不易之謂庸. , 天下之正道; 庸者, 天下之定理. 此篇, 孔門傳授心法. 子思恐其久而差也, 故筆之於書, 以授孟子. 其書始言一理, 中散爲萬事, 末復合爲一理. 放之則彌六合, 之則退藏於密, 其味無窮, 皆實學也.

鄭子曰: “中庸一卷書, 自至理便推之於事. 如國家有九經, 及歴代聖人之迹, 莫非實學也

 

善讀者, 玩索而有得焉, 則終身用之, 有不能盡者矣.”

해석보기

 

 

1. 중용 총론

 

1. ()과 도()와 교()의 관계

 

天命之謂性,

, 猶令也. , 卽理也. 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 氣以成形, 而理亦賦焉, 猶命令也. 於是人物之生, 因各得其所賦之理, 以爲健順五常之德, 所謂性也.

 

率性之謂道,

, 循也. , 猶路也. 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 則其日用事物之間, 莫不各有當行之路, 是則所謂道也.

 

脩道之謂敎.

, 品節之也. 道雖同, 而氣稟或異, 故不能無過不及之差. 聖人, 因人物之所當行者而品節之, 以爲法於天下, 則謂之敎. 若禮樂刑政之屬, 是也. 蓋人知己之有性, 而不知其出於天; 知事之有道, 而不知其由於性; 知聖人之有敎, 而不知其因吾之所固有者裁之也. 子思於此, 首發明之, 董子所謂道之大原出於天, 亦此意也.

 

○ 『中庸纂疏卷一曰: “蓋人之所以爲人, 道之所以爲道, 聖人之所以爲教, 原其所自, 無一不本於天而備於我. 學者知之則, 其於學知所用力, 而自不能已矣. 子思於此首發明之, 讀者宜深體而黙識也.”

해석보기

 

 

2. 감춰진 것보다 드러나는 것은 없다(愼獨)

 

道也者, 不可須臾離也, 可離, 非道也.

道者, 日用事物當行之理, 皆性之德而具於心, 無物不有, 無時不然, 所以不可須臾離也. 若其可離, 則豈率性之謂哉!

 

是故君子戒愼乎其所不睹, 恐懼乎其所不聞.

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雖不見聞, 亦不敢忽, 所以存天理之本然, 而不使離於須臾之頃也.

 

莫見乎隱, 莫顯乎微, 故君子愼其獨也.

, 暗處也. , 細事也. 獨者, 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 言幽暗之中, 細微之事, 跡雖未形而幾則已動, 人雖不知而己獨知之, 則是天下之事無有著見明顯而過於此者. 是以君子旣常戒懼, 而於此尤加謹焉. 所以遏人欲於將萌, 而不使其潛滋暗長於隱微之中, 以至離道之遠也.

해석보기

 

 

3. 중화(中和)

 

喜怒哀樂之未發, 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 謂之和.

喜怒哀樂, 情也. 其未發, 則性也. 無所偏倚, 故謂之中. 發皆中節, 情之正也, 無所乖戾, 故謂之和.

 

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 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 天地位焉, 萬物育焉.

大本者, 天命之性, 天下之理皆由此出, 道之體也. 達道者, 循性之謂, 天下古今之所共由, 道之用也. 此言性情之德, 以明道不可離之意. , 推而極之也. 位者, 安其所也. 育者, 遂其生也. 自戒懼而約之, 以至於至靜之中無所偏倚, 而其守不失, 則極其中而天地位矣.

自謹獨而精之, 以至於應物之處無少差謬, 而無適不然, 則極其和而萬物育矣. 蓋天地萬物, 本吾一體. 吾之心正, 則天地之心亦正矣; 吾之氣順, 則天地之氣亦順矣. 故其效驗, 至於如此. 此學問之極功, 聖人之能事, 初非有待於外, 而修道之敎亦在其中矣. 是其一體一用, 雖有動靜之殊, 然必其體立而後用有以行, 則其實亦非有兩事也. 故於此合而言之, 以結上文之意.

右第一章. 子思述所傳之意以立言: 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 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 次言存養省察之要, 終言聖神功化之極. 蓋欲學者於此反求諸身而自得之, 以去夫外誘之私, 而充其本然之善. 楊氏所謂一篇之體要, 是也. 其下十章, 蓋子思 引夫子之言, 以終此章之義.

해석보기

 

 

 

2. 군자와 소인의 중용

 

仲尼: “君子中庸, 小人反中庸.

中庸者, 不偏不倚, 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 乃天命所當然, 精微之極致也. 唯君子爲能體之, 小人反是.

 

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時中; 小人之中庸也, 小人而無忌憚也.”

王肅, 小人之反中庸也’, 程子亦以爲然. 今從之.

 

君子之所以爲中庸者, 以其有君子之德, 而又能隨時以處中也. 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 以其有小人之心, 而又無所忌憚也. 蓋中無定體, 隨時而在, 是乃平常之理也. 君子知其在我, 故能戒謹不睹恐懼不聞, 而無時不中. 小人不知有此, 則肆欲妄行, 而無所忌憚矣.

 

○ 『荀子』 「不苟: “凡人之患, 偏傷之也. 見其可欲也, 則不慮其可惡也者; 見其可利也, 則不顧其可害也者. 是以動則必陷, 爲則必辱, 是偏傷之患也.

 

右第二章. 此下十章, 皆論中庸以釋首章之義. 文雖不屬, 而意實相承也. 變和言庸者, 氏曰, “以性情言之, 則曰中和’; 以德行言之, 則曰中庸’.” 是也. 然中庸之中, 實兼中和之義.

해석보기

 

 

 

3. 중용의 덕이 지극하다

 

子曰: “中庸其至矣乎! 民鮮能久矣!”

過則失中, 不及則未至, 故惟中庸之德爲至. 然亦人所同得, 初無難事, 但世敎衰, 民不興行, 故鮮能之今已久矣. 論語無能字.

 

鄭玄曰: “, 罕也. 言中庸爲道至美, 顧人罕能久.”右第三章.

해석보기

 

 

 

4. 음식을 먹지만 그 맛을 알지 못한다

 

子曰: “道之不行也, 我知之矣, 知者過之, 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 我知之矣, 賢者過之, 不肖者不及也.

道者, 天理之當然, 中而已矣. 知愚賢不肖之過不及, 則生稟之異而失其中也. 知者知之過, 旣以道爲不足行; 愚者不及知, 又不知所以行. 此道之所以常不行也, 賢者行之過 旣以道爲不足知; 不肖者不及行, 又不求所以知. 此道之所以常不明也.

 

人莫不飮食也, 鮮能知味也.”

道不可離, 人自不察, 是以有過不及之弊. 右第四章.

해석보기

 

 

 

5. 도가 행하여지지 않다

 

子曰: “道其不行矣夫!”

由不明, 故不行.

右第五章. 此章承上章而擧其不行之端, 以起下章之意.

해석보기

 

 

 

6. 순임금이 크게 지혜로운 까닭

 

子曰: “其大知也與! 好問而好察邇言,

之所以爲大知者, 以其不自用而取諸人也. 邇言者, 淺近之言, 猶必察焉, 其無遺善可知.

 

隱惡而揚善,

然於其言之未善者, 則隱而不宣; 其善者, 則播而不匿. 其廣大光明, 又如此, 則人孰不樂告以善哉?

 

執其兩端, 用其中於民, 其斯以爲!”

兩端, 謂衆論不同之極致. 蓋凡物皆有兩端, 如小大厚薄之類. 於善之中又執其兩端而量度以取中, 然後用之, 則其擇之審而行之至矣. 然非在我之權度精切不差, 何以與此? 此知之所以無過不及, 而道之所以行也. 右第六章.

해석보기

 

 

 

7. 사람들이 다 나는 안다고 자부하지만

 

子曰: “人皆曰予知, 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 而莫之知辟也.

, 網也. , 機檻也. 陷阱, 坑坎也. 皆所以掩取禽獸者也.

 

人皆曰予知, 擇乎中庸, 而不能期月守也.”

擇乎中庸, 辨別衆理, 以求所謂中庸, 卽上章好問用中之事也. 期月, 匝一月也. 言知禍而不知辟, 以況能擇而不能守, 皆不得爲知也.

 

鄭玄: “, 我也. 言凡人自謂有知, 人使之入罟, 不知辟也. 自謂擇中庸而爲之, 亦不能久行, 言其實愚又無恒.”

右第七章. 上章大知而言, 又擧不明之端, 以起下章.

해석보기

 

 

 

8. 안회의 사람됨

 

子曰: “之爲人也, 擇乎中庸, 得一善, 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 孔子弟子顔淵. 拳拳, 奉持之貌. , 猶著也. , 胸也. 奉持而著之心胸之間, 言能守也. 顔子蓋眞知之, 故能擇能守如此, 此行之所以無過不及, 而道之所以明也. 右第八章.

해석보기

 

 

 

9. 정치와 돈, 칼날과 비교해본 중용의 어려움

 

子曰: “天下國家可均, 爵祿可辭也, 白刃可蹈也,

, 平治也. 三者, 亦知勇之事, 天下之至難也. 然皆倚於一偏, 故資之近而力能勉者, 皆足以能之.

 

中庸不可能也.”

至於中庸, 雖若易能, 然非義精仁熟而無一毫人欲之私者, 不能及也. 三者難而易, 中庸易而難, 此民之所以鮮能也.

右第九章. 亦承上章以起下章.

해석보기

 

 

 

10. 남방의 강함과 북방의 강함, 그리고 추구해야 할 강함

 

子路問强.

子路, 孔子弟子仲由. 子路好勇, 故問强.

 

子曰: “南方之强與? 北方之强與? 抑而强與?

, 語辭. , 汝也.

 

寬柔以敎, 不報無道, 南方之强也, 君子居之.

寬柔以敎, 謂含容巽順以誨人之不及也. 不報無道, 謂橫逆之來, 直受之而不報也. 南方風氣柔弱, 故以含忍之力勝人爲强, 君子之道也.

 

衽金革, 死而不厭, 北方之强也. 而强者居之.

, 席也. , 戈兵之屬; , 甲冑之屬. 北方風氣剛勁, 故以果敢之力勝人爲强, 强者之事也.

 

故君子和而不流, 强哉矯! 中立而不倚, 强哉矯!

此四者, 汝之所當强也. , 强貌. : “矯矯虎臣,” 是也. , 偏著也. , 未達也.

 

國有道, 不變塞焉, 强哉矯! 國無道, 至死不變, 强哉矯!

國有道, 不變未達之所守; 國無道, 不變平生之所守也. 此則所謂中庸之不可能者. 非有以自勝其人欲之私, 不能擇而守也, 君子之强, 孰大於是? 夫子以是告子路, 所以抑其血氣之剛, 而進之以德義之勇也. 右第十章.

해석보기

 

 

 

11. 군자는 이상한 행동을 하지 않고 평범한 일상 속에 중용을 실천한다

 

子曰: “素隱行怪, 後世有述焉, 吾弗爲之矣.

, 漢書當作索, 蓋字之誤也. 索隱行怪, 言深求隱僻之理, 而過爲詭異之行也. 然以其足以欺世而盜名, 故後世或有稱述之者. 此知之過而不擇乎善, 行之過而不用其中, 不當强而强者也. 聖人豈爲之哉!

 

君子遵道而行, 半途而廢, 吾弗能已矣.

遵道而行則能擇乎善矣. 半塗而廢則力之不足也. 此其知雖足以及之而行有不逮, 當强而不强者也. , 止也. 聖人於此, 非勉焉而不敢廢, 蓋至誠無息, 自有所不能止也.

 

君子依乎中庸, 遯世不見知而不悔, 唯聖者能之.”

不爲索隱行怪, 則依乎中庸而已. 不能半塗而廢, 是以遯世不見知而不悔也. 此中庸之成德, 知之盡仁之至不賴勇而裕如者, 正吾夫子之事, 而猶不自居也. 故曰唯聖者能之而已.

右第十一章. 子思所引夫子之言, 以明首章之義者止此. 蓋此篇大旨, 以知勇三達德爲入道之門. 故於篇首, 卽以大舜顔淵子路之事明之. , 知也; 顔淵, 仁也; 子路, 勇也. 三者廢其一則無以造道而成德矣. 餘見第二十章.

해석보기

 

 

 

12. 군자의 도는 밝게 드러나 누구나 알지만, 미세하여 누구도 모른다

 

君子之道, 費而隱.

, 用之廣也. , 體之微也.

 

 

夫婦之愚, 可以與知焉, 及其至也, 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婦之不肖, 可以能行焉, 及其至也, 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 人猶有所憾. 故君子語大, 天下莫能載焉; 語小, 天下莫能破焉.

君子之道, 近自夫婦居室之間, 遠而至於聖人天地之所不能盡. 其大無外, 其小無內, 可謂費矣. 然其理之所以然, 則隱而莫之見也. 蓋可知可能者, 道中之一事. 及其至而聖人不知不能, 則擧全體而言, 聖人固有所不能盡也. 氏曰: “聖人所不知, 孔子問禮問官之類. 所不能, 孔子不得位堯舜病博施之類.” 愚謂人所憾於天地, 如覆載生成之偏, 及寒署灾祥之不得其正者.

 

: “鳶飛戾天, 魚躍于淵.” 言其上下察也.

, 大雅旱麓之篇. , 鴟類. , 至也. , 著也. 子思引此詩以明化育流行, 上下昭著, 莫非此理之用, 所謂費也. 然其所以然者, 則非見聞所及, 所謂隱也. 程子: “此一節, 子思喫緊爲人處, 活潑潑地.” 讀者其致思焉.

 

君子之道, 造端乎夫婦, 及其至也, 察乎天地.

結上文. 右第十二章. 子思之言, 蓋以申明首章道不可離之意也. 其下八章, 雜引孔子之言以明之.

해석보기

 

 

 

13. 도가 사람에게서 멀리 떨어져 있지 않다

 

子曰: “道不遠人. 人之爲道而遠人, 不可以爲道.

道者, 率性而已. 固衆人之所能知能行者也, 故常不遠於人. 若爲道者, 厭其卑近以爲不足爲, 而反務爲高遠難行之事, 則非所以爲道矣.

 

: ‘伐柯伐柯, 其則不遠.’ 執柯以伐柯, 睨而視之, 猶以爲遠. 故君子以人治人, 改而止.

, 豳風伐柯之篇. , 斧柄. , 法也. , 邪視也. 言人執柯伐木以爲柯者, 彼柯長短之法, 在此柯耳. 然猶有彼此之別, 故伐者視之猶以爲遠也. 若以人治人, 則所以爲人之道, 各在當人之身, 初無彼此之別. 故君子之治人也, 卽以其人之道, 還治其人之身. 其人能改, 卽止不治. 蓋責之以其所能知能行, 非欲其遠人以爲道也. 張子所謂, ‘以衆人望人則易從,’ 是也.

 

忠恕違道不遠, 施諸己而不願, 亦勿施於人.

盡己之心爲忠, 推己及人爲恕. , 去也, 春秋傳違穀七里之違. 言自此至彼, 相去不遠, 非背而去之之謂也. , 卽其不遠人者是也. 施諸己而不願, 亦勿施於人, 忠恕之事也.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未嘗不同, 則道之不遠於人者 可見. 故己之所不欲, 則勿以施於人, 亦不遠人以爲道之事. 張子所謂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 是也.

 

君子之道四, 未能一焉: 所求乎子, 以事父, 未能也; 所求乎臣, 以事君, 未能也; 所求乎弟, 以事兄, 未能也; 所求乎朋友, 先施之, 未能也.

, 猶責也. 道不遠人, 凡己之所以責人者, 皆道之所當然也. 故反之以自責而自修焉.

 

庸德之行, 庸言之謹, 有所不足, 不敢不勉, 有餘不敢盡.

, 平常也. 行者, 踐其實. 謹者, 擇其可. 德不足而勉, 則行益力; 言有餘而訒, 則謹益至.

 

言顧行, 行顧言, 君子胡不慥慥爾!”

謹之至則言顧行矣, 行之力則行顧言矣. 慥慥, 篤實貌. 言君子之言行如此, 豈不慥慥乎! 讚美之也. 凡此皆不遠人以爲道之事. 張子所謂以責人之心責己則盡道,” 是也.

右第十三章. ‘道不遠人, 夫婦所能. ‘丘未能一, 聖人所不能. 皆費也而其所以然者, 則至隱存焉. 下章放此.

해석보기

 

 

 

14. 그 지위에 따라 행동할 뿐, 그 외의 일은 원하지 않다

 

君子, 素其位而行, 不願乎其外.

, 猶見在也, 言君子但因見在所居之位, 而爲其所當爲, 無慕乎其外之心也.

 

素富貴, 行乎富貴; 素貧賤, 行乎貧賤; 素夷狄, 行乎夷狄; 素患難, 行乎患難, 君子, 無入而不自得焉.

此言素其位而行也.

 

在上位, 不陵下, 在下位, 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於人, 則無怨, 上不怨天, 下不尤人.

此言不願乎其外也.

 

故君子, 居易以俟命; 小人, 行險以徼幸.

, 平地也, 居易, 素位而行也. 俟命, 不願乎外也. , 求也. , 謂所不當得而得者.

 

: “, 有似乎君子. 失諸正鵠, 反求諸其身.”

畫布曰正; 棲皮曰鵠, 皆侯之中, 射之的也. 子思, 引此孔子之言, 以結上文之意.

右第十四章, 子思之言也. 凡章首, 無子曰字者, 放此.

해석보기

 

 

 

15. 군자의 도는 여행과 등산과 같다

 

君子之道, 辟如行遠必自邇, 辟如登高必自卑.

, 譬同.

 

: “妻子好合, 如鼓瑟琴. 兄弟旣翕, 和樂且耽. 宜爾室家, 樂爾妻帑.”

, 小雅常棣之篇. 鼓瑟琴, 和也. , 亦合也. , 亦樂也. , 子孫也.

 

子曰: “父母其順矣乎!”

夫子誦此詩而讚之曰: 人能和於妻子, 宜於兄弟如此, 則父母其安樂之矣. 子思引詩及此語, 以明行遠自邇登高自卑之意. 右第十五章.

해석보기

 

 

 

16. 귀신을 통해 볼 수 있는 중용

 

子曰: “鬼神之爲德, 其盛矣乎!”

程子: “鬼神, 天地之功用, 而造化之迹也.” 張子: “鬼神者, 二氣之良能也.” 愚謂以二氣言, 則鬼者陰之靈也, 神者陽之靈也. 以一氣言, 則至而伸者爲神, 反而歸者爲鬼, 其實一物而已. 爲德, 猶言性情功效.

 

視之而弗見, 聽之而弗聞, 體物而不可遺.

鬼神, 無形與聲. 然物之終始, 莫非陰陽合散之所爲, 是其爲物之體, 而物之所不能遺也. 其言體物, 所謂幹事.’

 

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 以承祭祀. 洋洋乎! 如在其上, 如在其左右.

齊之爲言齊也, 所以齊不齊而致其齋也. , 猶潔也. 洋洋, 流動充滿之意. 能使人畏敬奉承, 而發見昭著如此, 乃其體物而不可遺之驗也. 孔子: “其氣發揚于上爲昭明, 焄蒿悽愴. 此百物之精也, 神之著也.” 正謂此爾.

 

: “神之格思, 不可度思, 矧可射思!”

, 大雅 抑之篇. , 來也. , 況也. , 厭也, 言厭怠而不敬也. , 語辭.

 

夫微之顯, 誠之不可揜如此夫!”

誠者, 眞實無妄之謂. 陰陽合散, 無非實者. 故其發見之不可揜如此.

右第十六章. 不見不聞, 隱也. 體物如在, 則亦費矣. 此前三章, 以其費之小者而言. 此後三章, 以其費之大者而言. 此一章, 兼費隱包大小而言.

해석보기

 

 

 

17. 순임금은 대효(大孝)로구나

 

子曰: “其大孝也與! 德爲聖人, 尊爲天子, 富有四海之內, 宗廟饗之, 子孫保之.

子孫, 虞思陳胡公之屬.

 

故大德必得其位, 必得其祿, 必得其名, 必得其壽.

, 年百有十歲.

 

故天之生物, 必因其材而篤焉. 故栽者培之, 傾者覆之.

, 質也. , 厚也. , 植也. 氣至而滋息爲培, 氛反而遊散則覆.

 

: ‘嘉樂君子, 憲憲令德. 宜民宜人, 受祿于天. 保佑命之, 自天申之.’

, 大雅 假樂之篇. , 當依此作嘉. , 當依詩作顯. , 重也.

 

故大德者必受命.”

受命者, 受天命爲天子也.

右第十七章. 此由庸行之常, 推之以極其至, 見道之用廣也. 而其所以然者, 則爲體微矣. 後二章亦此意.

해석보기

 

 

 

18. 근심이 없는 사람은 무왕이겠구나

 

子曰: “無憂者, 其惟文王! 王季爲父, 武王爲子. 父作之, 子述之.

此言文王之事. 王季其動王家,’ 蓋其所作, 亦積功累仁之事也.

 

武王太王王季文王之緖, 壹戎衣而有天下, 身不失天下之顯名. 尊爲天子, 富有四海之內, 宗廟饗之, 子孫保之.

此言武王之事. , 繼也. 大王, 王季之父也. : ”大王肇基王迹.“ : ”至于大王, 實始翦.“ , 業也. 戎衣, 甲冑之屬. 壹戎衣, 武成, 言壹著戎衣以伐紂也.

 

武王末受命, 周公之德, 追王大王王季, 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 斯禮也, 達乎諸候大夫, 及士庶人. 父爲大夫, 子爲士, 葬以大夫, 祭以士. 父爲士, 子爲大夫, 葬以士, 祭以大夫. 期之喪, 達乎大夫. 三年之喪, 達乎天子. 父母之喪, 無貴賤一也.”

此言周公之事. , 猶老也. 追王, 蓋推之意, 以及乎王迹之所起也. 先公, 組紺以上至后稷. 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 又推大王王季之意, 以及於無窮也. 制爲禮法, 以及天下, 使葬用死者之爵, 祭用生者之祿. 喪服自期以下, 諸侯絶, 大夫降; 而父母之喪, 上下同之, 推己以及人也. 右第十八章.

해석보기

 

 

 

19. 효의 근본을 알면 나라를 다스리는 일은 쉽게 알게 되리라

 

子曰: “武王周公, 其達孝矣乎!

, 通也. 承上章而言武王周公之孝, 乃天下之人通謂之孝, 孟子之言達尊也.

 

夫孝者, 善繼人之志, 善述人之事者也.

上章言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緖以有天下, 周公之德以追崇其先祖, 此繼志述事之大者也. 下文又以其所制祭祀之禮, 通于上下者言之.

 

春秋修其祖廟, 陳其宗器, 設其裳衣, 薦其時食.

祖廟, 天子七, 諸侯五, 大夫三, 適士二, 官師一. 宗器, 先世所藏之重器, 之赤刀大訓天球河圖之屬也. 裳衣, 先祖之遺衣服, 祭則設之以授尸也. 時食, 四時之食, 各有其物, 春行羔豚, 膳膏香之類是也.

 

宗廟之禮, 所以序昭穆也. 序爵, 所以辨貴賤也; 序事, 所以辨賢也. 旅酬, 下爲上, 所以逮賤也; 燕毛, 所以序齒也.

宗廟之次: 左爲昭, 右爲穆, 而子孫亦以爲序. 有事於太廟, 則子姓兄弟羣昭群穆咸在, 而不失其倫焉. 爵公大夫也. , 宗祝有司之職事也. , 衆也. , 導飮也. 旅酬之禮, 賓弟子兄弟之子, 各擧觶於其長, 而衆相酬. 蓋宗廟之中, 以有事爲榮, 故逮及賤者, 使亦得以申其敬也. 燕毛, 祭畢而燕, 則以毛髮之色別長幼, 爲坐次也. , 年數也.

 

踐其位, 行其禮, 奏其樂, 敬其所尊, 愛其所親, 事死如事生, 事亡如事存, 孝之至也.

, 猶履也. , 指先王也. 所尊所親, 先王之祖考子孫臣庶也. 始死謂之死, 旣葬則曰反而亡焉, 皆指先王也. 此結上文兩節, 皆繼志述事之意也.

 

郊社之禮, 所以事上帝也; 宗廟之禮, 所以祀乎其先也. 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 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 祭天. , 祭地. 不言后土, 省文也. , 天子宗廟之大祭, 追祭太祖之所自出於太廟, 而以太祖配之也. , 秋祭也. 四時皆祭, 擧其一耳. 禮必有義, 對擧之, 互文也. , 與視同. 視諸掌, 言易見也. 此與論語文意大同小異, 記有詳略耳. 右第十九章.

해석보기

 

 

 

20. 공자가 노나라 애공에게 전해준 나라 다스리는 법

 

 

1. 정치의 기본은 수신(修身)을 통해 지천(知天)하는 것

 

哀公問政.

哀公, , .

 

子曰: “武之政, 布在方策. 其人存則其政擧; 其人亡則其政息.

, 版也. , 簡也. , 猶滅也. 有是君, 有是臣, 則有是政矣.

 

人道敏政, 地道敏樹. 夫政也者, 蒲盧也.

, 速也. 蒲盧, 沈括以爲蒲葦是也. 以人立政, 猶以地種樹, 其成速矣. 而蒲葦又易生之物, 其成尤速也. 言人存政擧, 其易如此.

 

故爲政在人, 取人以身,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此承上文人道敏政而言也. 爲政在人, 家語爲政在於得人,” 語意尤備. , 謂賢臣. , 指君身. 道者, 天下之達道.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 而人得以生者, 所謂元者善之長. 言人君爲政在於得人, 而取人之則又在修身. 能仁其身, 則有君有臣, 而政無不擧矣.

 

仁者, 人也, 親親爲大; 義者, 宜也, 尊賢爲大. 親親之殺, 尊賢之等, 禮所生也.

人指人身而言. 具此生理, 自然便有惻怛慈愛之意, 深體味之可見. 宜者, 分別事理, 各有所宜也. , 則節文斯二者而已.

 

在下位不獲乎上, 民不可得而治矣.

氏曰: “此句在下, 誤重在此.”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 不可以不事親; 思事親, 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人, 不可以不知天.

爲政在人, 取人以身, 故不可以不修身.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故思修身, 不可以不事親. 欲盡親親之仁, 必由尊賢之義, 故又當知人. 親親之殺, 尊賢之等, 皆天理也, 故又當知天.

해석보기

 

 

2. 다섯 가지 달도(達道)와 세 가지 달덕(達德), 그걸 행하게 하는 하나의 근본인 성()

 

天下之達道五, 所以行之者三. 君臣也, 父子也, 夫婦也, 昆弟也, 朋友之交, 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勇三者, 天下之達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

達道者, 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 所謂五典, 孟子所謂父子有親, 君臣有義, 夫婦有別, 長幼有序, 朋友有信,”是也. , 所以知此也. , 所以禮此也. , 所以强此也. 謂之達德者, 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 , 則誠而已矣. 達道雖人所共由, 然無是三德, 則無以行之. 達德雖人所同得, 然一有不誠, 則人欲間之, 而德非其德矣. 程子: “所謂誠者, 止是誠實此三者. 三者之外, 更別無誠.”

 

生而知之, 或學而知之, 或困而知之, 及其知之, 一也. 或安而行之, 或利而行之, 或勉强而行之, 及其成功, 一也.

知之者之所知, 行之者之所行, 謂達道也. 以其分而言, 則所以知者知也, 所以行者仁也. 所以至於知之成功而一者, 勇也. 以其等而言, 則生知安行者知也, 學知利行者仁也, 困知勉行者勇也.蓋人性雖無不善, 而氣稟有不同者, 故聞道有蚤莫, 行道有難易. 然能自强不息, 則其至一也. 氏曰: “所入之塗雖異, 而所至之域則同, 此所以爲中庸. 若乃企生知安行之資爲不可幾及, 輕困知勉行謂不能有成, 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

 

(子曰) 好學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恥近乎勇.

子曰二字, 衍文.

 

此言未及乎達德而求以入德之事. 通上文三知爲知, 三行爲仁, 則此三近者, 勇之次也. 氏曰: “愚者自是而不求, 自私者徇人欲而忘返, 懦者甘爲人下而不辭. 故好學非知, 然足以破愚; 力行非仁, 然足以忘私; 知恥非勇, 然足以起懦.”

 

○ 『近思錄: “以其好學之心, 假之以年, 則不日而化矣. 後人不達, 以謂聖本生知, 非學可至, 而爲學之道遂失.”

 

知斯三者, 則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 則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 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斯三者, 指三近而言. 人者, 對己之稱. 天下國家, 則盡乎人矣. 言此以結上文修身之意, 下文九經之端也.

해석보기

 

 

3. 천하를 다스리는 방법인 구경(九經)과 그것을 실행하게 하는 성()

 

凡爲天下國家有九經: 曰修身也, 尊賢也, 親親也, 敬大臣也, 體群臣也, 子庶民也, 來百工也, 柔遠人也, 懷諸候也.

, 常也. , 謂設以身處其地而察其心也. , 如父母之愛其子也. 柔遠人, 所謂無忘賓旅者也, 此列九經之目也.

氏曰: “天下家之本在身, 故修身爲九經之本. 然必親師取友, 然後修身之道進, 故尊賢次之. 道之所進, 莫先其家, 故親親次之. 由家以及朝廷, 故敬大臣體君臣次之. 由朝廷以及其國, 故子庶民來百工次之. 由其國以及天下, 故柔遠人懷諸侯次之. 此九經之序也. 視君臣猶吾四體, 視百姓猶吾子. 此視臣視民之別也.”

 

修身則道立,

此言九經之效也. 道立, 謂道成於己而可爲民表, 所謂皇建其有極,” 是也.

 

尊賢則不惑, 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

不惑, 謂不疑於理.

 

敬大臣則不眩,

不眩, 謂不迷於事. 敬大臣, 則信任專而小臣不得以間之, 故臨事而不眩也.

 

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 子庶民則百姓勸, 來百工則財用足,

來百工, 通功易事, 農末相資, 故財用足.

 

柔遠人則四方歸之,

柔遠人, 則天下之旅皆悅, 願出於其塗, 故四方歸.

 

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懷諸侯, 則德之所施者博, 而威之所制者廣矣. 故曰天下畏之.

 

齊明盛服, 非禮不動, 所以修身也; 去讒遠色, 賤貨而貴德, 所以勸賢也; 尊其位, 重其祿, 同其好惡, 所以勸親親也;

此言九經之事也.

 

官盛任使, 所以勸大臣也;

官盛任使, 謂官屬衆盛, 足任使令也, 蓋大臣不當親細事, 故所以優之者如此.

 

忠信重祿, 所以勸士也; 時使薄斂, 所以勸百姓也;

忠信重祿, 謂待之誠而養之厚, 蓋以身體之, 而知其所賴乎上者如此也.

 

日省月試, 旣廩稱事, 所以勸百工也;

, 讀曰餼. 餼稟, 稍食也. 稱事, 周禮』「藁人職: “考其弓弩, 以上下其食,” 是也.

 

送往迎來, 嘉善而矜不能, 所以柔遠人也; 繼絶世, 擧廢國, 治亂持危,

往則爲之授節以送之, 來則豊其委積以迎之.

 

朝聘以時, 厚往而薄來, 所以懷諸侯也.

, 謂諸侯見於天子. , 謂諸侯使大夫來獻. 王制: “比年一小聘, 三年一大聘, 五年一朝.” 厚往薄來, 謂燕賜厚而納貢薄.

 

凡爲天下國家有九經, 所以行之者一也.

一者, 誠也. 一有不誠, 則是九者皆爲虛文矣. 此九經之實也.

해석보기

 

 

4. ()과 성지(誠之)에 대해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 言前定則不跲, 事前定則不困, 行前定則不疚, 道前定則不窮.

凡事, 達道達德九經之屬. , 素定也. , 躓也. , 病也. 此承上文, 言凡事皆欲先立乎誠, 如下文所推是也.

 

在下位不獲乎上, 民不可得而治矣. 獲乎上有道, 不信乎朋友, 不獲乎上矣; 信乎朋友有道, 不順乎親, 不信乎朋友矣; 順乎親有道, 反諸身不誠, 不順乎親矣; 誠身有道, 不明乎善, 不誠乎身矣.

此又以在下位者, 推言素定之意. 反諸身不誠, 謂反求諸身而所存所發, 未能眞實而無妄也. 不明乎善, 謂不能察於人心天命之本然, 而眞知至善之所在也.

 

誠者, 天之道也; 誠之者, 人之道也. 誠者, 不勉而中, 不思而得, 從容中道, 聖人也. 誠之者, 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此承上文誠身而言. 誠者, 眞實無妄之謂, 天理之本然也. 誠之者, 未能眞實無妄, 而欲其眞實無妄之謂, 人事之當然也. 聖人之德, 渾然天理, 眞實無妄, 不待思勉而從容中道, 則亦天之道也. 未至於聖, 則不能無人欲之私, 而其爲德 不能皆實. 故未能不思而得, 則必擇善, 然後可以明善; 未能不勉而中, 則必固執, 然後可以誠身, 此則所謂人之道也. 不思而得, 生知. 不勉而中, 安行也. 擇善, 學知以下之事. 固執, 利行以下之事也.

해석보기

 

 

5. ()해지기 위한 노력

博學之, 審問之, 愼思之, 明辨之, 篤行之.

此誠之之目也. , 所以擇善而爲知, 學而知也. 篤行, 所以固執而爲仁, 利而行也. 程子: “五者廢其一, 非學也.”

 

有弗學, 學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問, 問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 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 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 行之弗篤弗措也. 人一能之, 己百之; 人十能之, 己千之.

君子之學, 不爲則已. 爲則必要其成, 故常百倍其功. 此困而知勉而行者也. 勇之事也.

 

果能此道矣, 雖愚必明, 雖柔必强.”

明者, 擇善之功. 强者, 固執之效. 氏曰: “君子所以學者, 爲能變化氣質而已. 德勝氣質, 則愚者可進於明, 柔者可進於强. 不能勝之, 則雖有志於學, 亦愚不能明, 柔不能立而已矣. 蓋均善而無惡者, 性也, 人所同也; 昏明强弱之稟不齊者, 才也, 人所異也. 誠之者, 所以反其同而變其異也. 夫以不美之質, 求變而美, 非百倍其功, 不足以致之. 今以鹵莽滅裂之學, 或作或輟, 以變其不美之質, 及不能變, 則曰天質不美, 非學所能變. 是果於自棄, 其爲不仁甚矣!”

右第二十章. 此引孔子之言, 以繼大舜周公之緖, 明其所傳之一致, 擧而措之, 亦猶是爾. 蓋包費隱, 兼小大, 以終十二章之意. 章內語誠始詳, 而所謂誠者, 實此篇之樞紐.

又按孔子家語亦載此章, 而其文尤詳. 成功一也之下, 公曰: 子之言美矣!至矣! 寡人實固不足以成之也.” 故其下復以子曰起答辭. 今無此問辭, 而猶有子曰二字, 子思刪其繁文以附于篇, 而所刪有不盡者, 今當爲衍文也. 博學之以下, 家語無之, 意彼有闕文, 抑此或子思所補也歟?

해석보기

 

 

 

21. ()에서 명()으로, ()에서 성()으로 간다

 

自誠明, 謂之性; 自明誠, 謂之敎. 誠則明矣, 明則誠矣.

, 由也. 德無不實而明無不照者, 聖人之德, 所性而有者也, 天道也. 先明乎善而後能實其善者, 賢人之學, 由敎而入者也, 人道也. 誠則無不明矣, 明則可以至於誠矣.

右第二十一章. 子思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 自此以下十二章, 子思之言, 以反覆推明此章之意.

해석보기

 

 

 

22. 자신의 성()을 다하면 결국 천지와 함께 하나가 될 수 있다

 

惟天下至誠, 爲能盡其性;

天下至誠, 謂聖人之德之實, 天下莫能加也.

 

能盡其性, 則能盡人之性;

盡其性者, 德無不實, 故無人欲之私, 而天命之在我者, 察之由之, 巨細精粗, 無毫髮之不盡也.

 

能盡人之性, 則能盡物之性;

人物之性, 亦我之性, 但以所賦形氣不同而有異耳.

 

能盡物之性, 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能盡之者, 謂知之無不明而處之無不當也.

 

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 猶助也. 與天地參, 謂與天地並立而爲三也. 此自誠而明者之事也.

右第二十二章. 言天道也.

해석보기

 

 

 

23. 작은 부분부터 최선을 다해야 하는 이유

 

其次致曲.

其次, 通大賢以下凡誠有未至者而言也. , 推致也. , 一偏也.

 

曲能有誠, 誠則形,

形者, 積中而發外.

 

形則著,

, 則又加顯矣.

 

著則明,

, 則又有光輝發越之誠也.

 

明則動,

動者, 誠能動物.

 

動則變,

變者, 物從而變.

 

變則.

, 則有不知其所以然者.

 

唯天下至誠爲能化.

蓋人之性無不同, 而氣則有異, 故惟聖人能擧其性之全體而盡之. 其次, 則必自其善端發見之偏, 而悉推致之, 以各造其極也. 曲無不致, 則德無不實, 而形變之功自不能已. 積而至於能化, 則其至誠之妙, 亦不異於聖人矣.

右第二十三章. 言人道也.

해석보기

 

 

 

24. 지성의 도를 지닌 사람은 미리 안다

 

至誠之道, 可以前知. 國家將興, 必有禎祥; 國家將亡, 必有妖孼.

禎祥者, 福之兆. 妖孼者, 禍之萌.

 

見乎蓍龜, 動乎四體.

, 所以筮. , 所以卜. 四體, 謂動作威儀之間, 如執玉高卑, 其容俯仰之類.

 

禍福將至: , 必先知之; 不善, 必先知之. 故至誠, 如神.

凡此皆理之先見者也. 然唯誠之至極, 而無一毫私僞留於心目之間者, 乃能有以察其幾焉. 神謂鬼神.

右第二十四章. 言天道也.

해석보기

 

 

25. 군자는 성()을 귀하게 여긴다

 

誠者自成也, 而道自道也.

言誠者物之所以自成, 而道者人之所當自行也. , 以心言, 本也; , 以理言, 用也.

 

誠者物之終始, 不誠無物. 是故君子誠之爲貴.

天下之物, 皆實理之所爲. 故必得是理, 然後有是物. 所得之理旣盡, 則是物亦盡而無有矣. 故人之心一有不實, 則雖有所爲, 亦如無有, 而君子必以誠爲貴也. 蓋人之心能無不實, 乃爲有以自成, 而道之在我者亦無不行矣.

 

誠者, 非自成己而已也, 所以成物也.

誠雖所以成己, 然旣有以自成, 則自然及物, 而道亦行於彼矣.

 

成己, 仁也; 成物, 知也. 性之德也, 合內外之道也, 故時措之宜也.

仁者體之存, 知者用之發, 是皆吾性之固有, 而無內外之殊. 旣得於己, 則見於事者以時措之, 而皆得其宜也.

右第二十五章. 言人道也.

해석보기

 

 

26. ()은 쉬지 않기에 모든 것을 만들 수 있었다

 

故至誠無息.

旣無虛假, 自無間斷.

 

不息則久, 久則徵,

, 常於中也. , 驗於外也.

 

徵則悠遠, 悠遠則博厚, 博厚則高明.

此皆以其驗於外者言之. 氏所謂至誠之德著於四方者, 是也. 存諸中者旣久, 則驗於外者益悠遠而無窮矣. 悠遠, 故其積也廣博而深厚. 博厚, 故其發也高大而光明.

 

博厚, 所以載物也; 高明, 所以覆物也; 悠久, 所以成物也.

悠久, 卽悠遠, 兼內外而言之也. 本以悠遠致高厚, 而高厚又悠久也. 此言聖人與天地同用.

 

博厚配地, 高明配天, 悠久無疆.

此言聖人與天地同體.

 

如此者, 不見而章, 不動而變, 無爲而成.

, 猶視也. 不見而章, 以配地而言也. 不動而變, 以配天而言也. 無爲而成, 以無彊而言也.

 

天地之道, 可一言而盡也: 其爲物不貳, 則其生物不測.

此以下, 復以天地明至誠無息之功用. 天地之道, 可一言而盡, 不過曰誠而已. 不貳, 所以誠也. 誠故不息, 而生物之多, 有莫知其所以然者.

 

天地之道: 博也, 厚也, 高也, 明也, 悠也, 久也.

言天地之道, 誠一不貳, 故能各極其盛, 而有下文生物之功.

 

今夫天, 斯昭昭之多, 及其無窮也, 日月星辰繫焉, 萬物覆焉.

昭昭, 猶耿耿, 小明也. 此指其一處而言之. 及其無窮, 猶十二章及其至也之意, 蓋擧全體而言也.

 

今夫地, 一撮土之多, 及其廣厚, 載華嶽而不重, 振河海而不洩, 萬物載焉.

, 收也.

 

今夫山, 一卷石之多, 及其廣大, 草木生之, 禽獸居之, 寶藏興焉.

, 區也.

 

今夫水, 一勺之多, 及其不測, 黿鼈生焉 貨財殖焉.

此四條, 皆以發明由其不貳不息, 以致盛大而能生物之意. 然天, 實非由積累而後大, 讀者不以辭害意可也.

 

: “維天之命, 於穆不已!” 蓋曰天之所以爲天也.

, 周頌維天之命. , 歎辭. , 深遠也.

 

於乎不顯, 文王之德之純!” 蓋曰文王之所以爲文也.

不顯, 猶言豈不顯也. , 純一不雜也.

 

純亦不已.

引此以明至誠無息之意. 程子: “天道不已, 文王純於天, 道亦不已. 純則無二無雜, 不已則無間斷先後.”

右第二十六章. 言天道也.

해석보기

 

 

 

27. 덕성(德性)을 높이면서 문학(問學)의 길을 따르다

 

大哉! 聖人之道.

包下文兩節而言.

 

洋洋乎! 發育萬物, 峻極于天.

, 高大也. 此言道之極於至大而無外.

 

優優大哉! 禮儀三百, 威儀三千.

優優, 充足有餘之意. 禮儀, 經禮也. 威儀, 曲禮也. 此言道之入於至小而無間也.

 

待其人而後行.

總結上兩節.

 

故曰: “苟不至德, 至道不凝焉.”

至德, 謂其人. 至道, 指上兩節而言. , 聚也, 成也.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 致廣大而盡精微, 極高明而道中庸, 溫故而知新, 敦厚以崇禮.

尊者, 恭敬奉持之意. 德性者, 吾所受於天之正理. , 由也. , 猶燖溫之溫. 謂故學之矣, 復時習之也. , 加厚也. 尊德性, 所以存心而極乎道體之大也. 道問學, 所以致知而盡乎道體之細也. 二者, 修德凝道之大端也. 不以一毫私意自蔽, 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涵泳乎其所已知, 敦篤乎其所已能, 此皆存心之屬也. 析理則不使有毫釐之差, 處事則不使有過不及之謬, 理義則日知其所未知, 節文則日謹其所未謹, 此皆致知之屬也. 蓋非存心無以致知, 而存心者, 不可以不致知. 故此五句, 大小相資, 首尾相應, 聖賢所示入德之方, 莫詳於此. 學者宜盡心焉.

 

○ 『中庸或問: “大抵此五句, 卽尊德性一節, 承章首道體大小而言. 故一句之內, 皆具大小二意. 如德性也, 廣大也, 高明也, 故也, 厚也, 道之大也. 問學也, 精微也, 中庸也, 新也, 禮也, 道之小也. 尊之, 道之, 致之, 盡之, 極之, 溫之, 知之, 敦之, 崇之, 所以修是德而疑是道也. 以其於道之大小無所不體, 故居上居下, 在治在亂, 無所不宜, 此又一章之通旨也.

 

是故居上不驕, 爲下不倍. 國有道, 其言足以興; 國無道, 其黙足以容. : “旣明且哲, 以保其身.” 其此之謂與!

, 謂興起在位也. , 大雅烝民之篇.

右第二十七章. 言人道也.

해석보기

 

 

 

28. 지위와 덕이 있는 사람만이 예악(禮樂)을 제정할 수 있다

 

子曰: “愚而好自用, 賤而好自專, 生乎今之世, 反古之道. 如此者, 災及其身者也.”

以上孔子之言, 子思引之. , 復也.

 

非天子, 不議禮, 不制度, 不考文.

此以下, 子思之言. , 親疎貴賤相接之禮也. , 品制. , 書名.

 

今天下, 車同軌, 書同文, 行同倫.

, 子思自謂當時也. , 轍迹之度. , 次序之體. 三者皆同, 言天下一統也.

 

雖有其位, 苟無其德, 不敢作禮樂焉; 雖有其德, 苟無其位, 亦不敢作禮樂焉.

氏曰: “言作禮樂者, 必聖人在天子之位.”

 

子曰: “吾說夏禮, 杞不足徵也; 吾學殷禮, 有宋存焉; 吾學周禮, 今用之, 吾從周.”

此又引孔子之言. , 之後. , 證也. , 之後. 三代之禮, 孔子皆嘗學之而能言其意, 禮旣不可考證, 禮雖存, 又非當世之法. 禮乃時王之制, 今日所用. 孔子旣不得位, 則從而已.

右第二十八章. 承上章爲下不倍而言, 亦人道也.

해석보기

 

 

 

29. 천하를 다스리려는 사람에게 중요한 세 가지

 

王天下有三重焉, 其寡過矣乎!

氏曰: “三重謂議禮制度考文. 惟天子得以行之, 則國不異政, 家不殊俗, 而人得寡過矣.”

 

上焉者雖善無徵, 無徵不信, 不信民弗從; 下焉者雖善不尊, 不尊不信, 不信民弗從.

上焉者, 謂時王以前, 如夏商之禮雖善, 而皆不可考. 下焉者, 謂聖人在下, 如孔子雖善於禮, 而不在尊位也.

 

故君子之道, 本諸身, 徵諸庶民, 考諸三王而不謬, 建諸天地而不悖, 質諸鬼神而無疑, 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此君子, 指王天下者而言. 其道, 卽議禮制度考文之事也. 本諸身, 有其德也. 徵諸庶民, 驗其所信從也. , 立也. 立於此而參於彼也. 天地者, 道也. 鬼神者, 造化之迹也. 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所謂聖人復起, 不易吾言者也.

 

質諸鬼神而無疑, 知天也; 百世以俟聖而而不惑, 知人也.

知天知人, 知其理也.

 

是故君子動而世爲天下道, 行而世爲天下法, 言而世爲天下則. 遠之則有望, 近之則不厭.

, 兼言行而言; , 兼法則而言. , 法度也. , 準則也.

 

: “在彼無惡, 在此無射. 庶幾夙夜, 以永終譽!” 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

, 周頌振鷺之篇. , 厭也. 所謂此者, 指本諸身以下六事而言.

右第二十九章. 承上章居上不驕而言, 亦人道也.

해석보기

 

 

 

30. 만물은 서로 자라고 각자를 인정하며 해치지 않는다

 

仲尼, 祖述堯舜, 憲章文武, 上律天時, 下襲水土.

祖述者, 遠宗其道. 憲章者, 近守其法. 律天時者, 法其自然之運. 襲水土者, 因其一定之理, 皆兼內外該本末而言也.

 

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 無不覆幬; 辟如四時之錯行, 如日月之代明.

, 猶迭也, 此言聖人之德.

 

萬物, 竝育而不相害; , 竝行而不相悖. 小德, 川流; 大德, 敦化, 此天地之所以爲大也.

, 猶背也. 天覆地載, 萬物, 並育於其間而不相害; 四時日月, 錯行代明而不相悖. 所以不害不悖者, 小德之川流; 所以並育並行者, 大德之敦化, 小德者, 全體之分; 大德者, 萬殊之本. 川流者, 如川之流, 脈絡分明而往不息也; 敦化者, 敦厚其化, 根本盛大而出無窮也. 此言天地之道, 以見上文取譬之意也.

右第三十章, 言天道也.

 

해석보기

 

 

 

31. 총명하고 예지할 수 있으려면

 

唯天下至聖, 爲能聰明睿知, 足以有臨也; 寬裕溫柔, 足以有容也; 發强剛毅, 足以有執也; 齊莊中正, 足以有敬也; 文理密察, 足以有別也.

聰明睿知, 生知之質. , 謂居上而臨下也. 其下四者, 乃仁智之德. , 文章也. , 條理也. , 詳細也. , 明辨也.

 

溥博淵泉, 而時出也.

溥溥, 周徧而廣濶也. 淵泉, 靜深而有本也. , 發見也. 言五者之德, 充積於中, 而以時發見於外.

 

溥博如天, 淵泉如淵. 見而民莫不敬, 言而民莫不信, 行而民莫不說.

言其充積, 極其盛而發見當其可也.

 

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 施及蠻貊. 舟車所至, 人力所通, 天之所覆, 地之所載, 日月所照, 霜露所隊, 凡有血氣者, 莫不尊親. 故曰配天.

舟車所至以下, 蓋極言之. 配天, 言其德之所及, 廣大如天也.

右第三十一章. 承上章而言小德之川流, 亦天道也.

해석보기

 

 

 

32. 천하의 지성(至誠)이어야 천하를 경륜할 수 있다

 

唯天下至誠, 爲能經綸天下之大經, 立天下之大本, 知天地之化育. 夫焉有所倚?

, 皆治絲之事. 經者, 理其緖而分之; 綸者, 比其類而合之也. , 常也. 大經者, 五品之人倫. 大本者, 所性之全體也. 惟聖人之德, 極誠無妄. 故於人倫各盡其當然之實, 而皆可以爲天下後世法, 所謂經綸之也. 其於所性之全體, 無一毫人欲之僞以雜之, 而天下之道千變萬化皆由此出, 所謂立之也. 其於天地之化育, 則亦其極誠無妄者有黙契焉, 非但聞見之知而已. 此皆至誠無妄自然之功用, 夫豈有所倚著於物而後能哉?

 

肫肫其仁! 淵淵其淵! 浩浩其天!

肫肫, 懇至貌, 以經綸而言也. 淵淵, 靜深貌, 以立本而言也. 浩浩, 廣大貌, 以知化而言也. 其淵其天, 則非特如之而已.

 

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 其孰能知之?

, 猶實也. 氏曰: “唯聖人能知聖人也.”

右第三十二章. 承上章而言大德之敦化, 亦天道也. 前章言至聖之德, 此章言至誠之道. 然至誠之道, 非至聖不能知; 至聖之德, 非至誠不能爲, 則亦非二物矣. 此篇言聖人天道之極致, 至此而無以加矣.

해석보기

 

 

 

33. 중용의 대단원

 

1. 비단옷에 갈포옷을 덧입는 이유

 

: “衣錦尙絅,” 惡其文之著也. 故君子之道, 闇然而日章; 小人之道, 的然而日亡.

前章言聖人之德, 極其盛矣. 此復自下學立心之始言之, 而下文又推之以至其極也.

, 國風[衛碩人鄭之丰, 皆作衣錦褧矣.” , 絅同, 禪衣也. , 加也. 古之學者爲己, 故其立心如此. 尙絅, 故闇然; 衣錦, 故有日章之實.

 

君子之道, 淡而不厭, 簡而文, 溫而理. 知遠之近, 知風之自, 知微之顯, 可與入德矣.

, 絅之襲於外也; 不厭而文且理焉, 錦之美在中也. 小人反是, 則暴於外而無實以繼之, 是以的然而日亡也. 遠之近, 見於彼者由於此也, 風之自, 著乎外者本乎內也. 微之顯, 有諸內者形諸外也. 有爲己之心, 而又知此三者, 則知所謹而可入德矣. 故下文引詩言謹獨之事.

해석보기

 

 

2. 거대한 화면에 조그만 갈매기

 

: “潛雖伏矣, 亦孔之昭!”

, 小雅正月之篇. 承上文言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故君子內省不疚, 無惡於志.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 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 病也. 無惡於志, 猶言無愧於心, 此君子謹獨之事也.

해석보기

 

 

3. 홀로 있을 때도 부끄럽지 않은 이

 

: “相在爾室, 尙不愧于屋漏.” 故君子不動而敬, 不言而信.

, 大雅之篇. , 視也. 屋漏, 室西北隅也. 承上文又言君子之戒謹恐懼, 無時不然. 不待言動而後敬信, 則其爲己之功益加密矣. 故下文引詩幷言其效.

屋漏

 

西

 

 

해석보기

 

 

4. 절로 권면되고 경외하는 경우

 

: “奏假無言, 時靡有爭.”

承上文而遂及其效, 言進而感格於神明之際, 極其誠敬, 無有言說而人自化之也. , 商頌烈祖之篇. , 進也.

 

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 不怒而民威於鈇鉞.

, 畏也. , 莝斫刀也. , 斧也.

해석보기

 

 

5. 공손함이 천하를 평정한다

 

: “不顯惟德! 百辟其刑之.” 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 周頌烈文之篇. 不顯, 說見二十六章, 此借引以爲幽深玄遠之意. 承上文言天子有不顯之德, 而諸侯法之, 則其德愈深而效愈遠矣. , 厚也. 篤恭, 言不顯其敬也. 篤恭而天下平, 乃聖人至德淵微, 自然之應, 中庸之極功也.

해석보기

 

 

6. 위인지학이 아닌 위기지학으로

 

: “予懷明德, 不大聲以色.”

, 大雅皇矣之篇. 引之以明上文所謂不顯之德者, 正以其不大聲與色也.

 

子曰: “聲色之於以化民, 末也.”

又引孔子之言, 以爲聲色乃化民之末務. 今但言不大之而已, 則猶有聲色者存, 是未足以形容不顯之妙.

 

: “德輶如毛.” 毛猶有倫.

不若烝民之詩所言德輶如毛, 則庶乎可以形容矣. 而又自以爲謂之毛, 則猶有可比者, 是亦未盡其妙.

 

上天之載, 無聲無臭,” 至矣!

不若文王之詩所言上天之載, 無聲無臭,” 然後乃爲不顯之至耳. 蓋聲臭有氣無形, 在物最爲微妙, 而猶曰無之, 故惟此可以形容不顯篤恭之妙. 非此德之外, 又別有是三等, 然後爲至也.

右第三十三章. 子思引前章極至之言, 反求其本, 復自下學爲己謹獨之事推而言之. 以馴致乎篤恭而天下平之盛. 又贊其妙, 至於無聲無臭而後已焉. 蓋擧一篇之要而約言之, 其反復丁寧示人之意, 至深切矣. 學者其可不盡心乎!

해석보기

 

 

인용

목차

지도

728x90
반응형
그리드형
Comments